检验检测机构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检测机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检验检测机构报告

篇1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篇2

委托检验出现的背景

1993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出台,我国确立了以监督抽查为主的质量监管政策,这项政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保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品的丰富程度和人民的消费要求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使得以监督抽查为主的国家质量监管工作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并未对监督抽查工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使得质量监管工作很难实施到位。一方面是政府、企业、人民群众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地方财力等原因使得以监督抽查为主的质量监管体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各种委托检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在一段时间内,这些检测机构的出现,为保证政府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质量意识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促进了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又避免了政府质量监管方面财政投入不足的尴尬。其实质是国家在质量监管政策、方式方法上的一个尝试,希望质量责任由政府监管监督抽查为主转向以企业自觉委托检验为主。

委托检验不同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是企业的自主自愿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限定于外观和耐用性,而是将环保、健康、节能等作为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以纺织品服装为例,人们的关注点已逐渐从款式、耐用转移到产品的舒适、环保和功能上来,对面料化学残留以及功能性的检测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迫于政府监管和社会关注,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希望通过第三方委托检验从源头把好产品原料质量关,保证其产品的安全、环保、可靠。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性面料不断出现,例如像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的防静电、吸湿快干、抗菌防臭等面料,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为产品的特性提供可靠、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委托检验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政府资源,提高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也为企业加强质量控制、促进科技研发、增强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当前商品贸易过程中企业规避风险经常采取的手段和做法,是产品质量检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这几年国家监督抽查和北京市监督抽查的情况来看,与委托检验批次节节攀升相对应的是纺织品服装监督抽查的质量状况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国家质检总局近年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抽样数量保持在350~400批次,抽样合格率已经从2006年的73.2%上升至2008年的96.6%(不包含产品标签合格率综合判定情况);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近年对本市生产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的抽样数量在350种左右,抽样合格率从2005年的46%上升至2009年的89%。从国家和北京市的抽样情况来看,产品抽样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企业委托检验的增长呈同步趋势,说明企业自主委托检验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委托检验现存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委托检验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消费索赔现象频出、部分标准严重滞后等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某个检测机构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往往需要立法、检测机构监管、质监、工商、标准管理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现仅从纺织品委托检验的产品特点出发,将委托检验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归纳如下:

1.部分检验报告缺少严肃性和准确性

检测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检测机构为盈利不择手段,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使委托检验报告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检测报告是生产厂家将产品推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凭证,也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依据。2000年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检验测试市场也逐步放开,各地成立了许多新的检测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就有大大小小的纺织品服装检测机构13家之多,有计划经济时代服务生产工厂遗留下来的检测机构,有作为保障政府行使监督职能的公益性检测机构,也有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检测公司,还有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对中国检测市场虎视眈眈的外资检测公司。这些检测机构构成复杂,虽然实验室建设上大部分由质检总局指导,但行政关系上隶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财政来源上虽然有些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但绝大部分为自收自支。既然检测机构隶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收入上自收自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农夫山泉前期不同检测机构出具完全不同检测结果的问题了。由于个别检测机构以短期逐利为目的,技术实力薄弱,导致在市场上出现了不规范的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检测报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这些不规范的报告结果极易误导客户和消费者,给市场经营带来质量隐患,同时也扰乱整个行业与市场秩序。

2.检验只对来样负责和部分检测结果具有时效性导致纠纷不断

委托检验通常只对样品负责,检验机构无法对样品的真实来源进行调查,部分政府部门不认可外地委托检验报告,一旦发生问题经常会出现检测机构与委托企业互相推诿的情况。

委托检验的性质决定了检验机构不可能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只是单纯地负责质量检验,无法对样品的真实来源进行调查。生产者如果合格产品送至检测机构进行委托检验,却拿着合格的检测报告将不合格产品送至市场销售,检测机构根本就无从知晓。如果检测机构再以“仅对来样负责”来搪塞,那么必然会再次发生诸如“海南农夫山泉”和“陕西渭南奶粉”此类事情。现实中,部分政府部门不认可外地检测报告,我们多次遇到在我单位委托检验合格而在外地却被抽检不合格的情况,而不合格部分往往是再现性差的项目,有的项目的检验结果具有时效性而标准中并未说明。这其中除了标准理解以及项目本身的问题外,也存在个别政府部门与当地检测机构、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的情况。仅在2009年,我们平均每月就要处理3起因抽查结果与委托检验结果不一致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委托检验机构与当地抽查部门各执一词,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我单位的业内声誉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同一项目的检测结果在不同检测机构中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某些检测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问题或者检测标准问题导致同一样品检测数值不稳定,数值的再现性差。此外,由于检测机构对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导致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

在客户的委托检验中,有些检验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导致检测结果的再现性较差。比如,在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有关甲醛含量的限定。甲醛具有可挥发性,在不同时间检测数据会有偏差,不具有再现性,往往会出现同样的样品前后时间检验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有些检测项目,由于方法标准不完善或者检验仪器精度问题也会出现再现性差的现象,对纺织品pH值的检测方法就有待完善。此外,同样的标准,不同检测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往往导致各地执法检查结果与委托检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我单位曾经有一份委托检验报告就是因为对标准理解的不同,而与上海工商局委托的一家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直接造成了委托单位受处罚进而向我单位索赔的严重后果。

对委托检验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各检验机构的职责定位,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避免不正当竞争

规范检测行业的前提是要明确各检测机构的职责定位。一部分检测机构隶属于国家政府部门,这部分检测机构首先要明确自身作为质量安全的监管支撑、技术服务、安全保障的功能定位,摆正作为履行质检行政执法职责的监督抽查、检验检疫等检测行为与开展社会委托检测行为的关系,加强和完善对这两种不同性质检测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正确履行政府监督和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避免出现为获取单位经济利益而以监抽促委检的行为和做法;另一部分检测机构要明确自身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加强自身管理,摒弃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负责。相关实验室要加强证后监管,避免“重发证、轻监管”或“只发证、不监管”,加大对委托检测机构、检测环节监督检查力度。

2.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的监督抽查力度,推进验货把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国民素质的现状来说,仅仅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远远达不到保证产品质量的要求,个别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仍不惜铤而走险,而部分委托检验的不负责行为则为这类企业的不法行为大开方便之门,这些不合格产品一旦流向市场,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危及人身安全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和项目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陕西渭南毒奶粉为例,如果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当地加大对奶粉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就不会被企业提供的检测报告蒙蔽,也就不会有毒奶粉伤人的事情发生了。另外,从提高样品代表性的角度出发,进厂(商场)验货制度不失为一条好的方法。由检测机构直接从大货中抽取样品检测,避免了流程中样品代表性不高的、容易出现人为误差的问题。

3.加快检测机构内部制度建设和机构间技术交流,提高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质量事故频发、检测行业公信力面临挑战的敏感时期,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机构的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各检测机构的当务之急。检测工作相关人员应当实行全员考核,做到应知应会、持证上岗。在对人员管理进行整顿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检测人员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增强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检测工作在质检事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比对试验比例,有利于解决检测行业内的一些疑难问题,比如方法标准因理解不同造成的结果偏差等。

4.加强检测机构意识转变,重视服务对于提升检测机构实力的重要作用

在对委托单位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对于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的迫切需求,而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对我国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等还很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品质量根本就无从谈起。委托检验是一个产品,是检测机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中的一项内容,但远远不是全部。只有将委托检验服务与其他服务项目结合起来,急企业之所急,做企业之所需,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篇3

近几年纺织纤维业不断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纤检机构。国内专业纤检机构主要由国有性质的各省市质检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的纤检机构和民营性质的纤检公司组成。国内综合性检测机构也设有纤检部门,有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国有性质的综合性检测机构,以及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I)、谱尼测试有限公司(PONY)、世通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GTS)等民营性质的综合性检测公司组成。纤维检测是众多检测领域中的一个分支,纤维同农业、食品一样都是人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又是世界纺织服装制造大国,纺织纤维检测逐渐成为纤检专业实验室和综合性实验室的业务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或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专业纤检机构有232家左右,还有百余家的综合性实验室有纺织纤维检测能力。检测机构虽多,但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且国有性质的纤检机构缺乏迎合市场的动力,在信息化服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各地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发达地区的大中型检测机构基本有各自开发的软件系统,信息化基本做到了资源、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搜索、存储及分析,但功能比较单一,只限于跟踪检测状态、下载检测报告、账单等信息。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型检测机构软件并不完善,整个业务流转过程存在大量的人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造成不可预见的人为差错,还有好多机构因软件开发成本和难度等问题还没使用业务管理软件,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完成业务流转,工作效率较低。

2建设纤检系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每家检测机构都尝试独立开发管理软件,不仅成本高、资源浪费而且维护升级难。现在通过纤检管理软件公共服务云计算SaaS平台,在保证数据资料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开创信息化服务互联网商业模式,将软件、平台作为基础服务产品,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改变以往每家机构独立购买服务器和各自开发系统软件的传统模式,推出面向不同检测机构不同需求的服务产品,形成按产品使用率付费的新型商业模式,帮助检测机构花费较少的成本提高其信息建设水平和工作效率。纤检管理软件公共服务云计算SaaS平台的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复制性,不仅可以应用在纤维检测,更能广泛地应用到各检测领域中,如建筑工程、环保、卫生、农业、质检、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航空、国防等国民经济各个检测领域。如果能通过云计算软件服务平台整合检测机构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检测行业核心竞争力,将大大促进我国检测行业的改革进程,推进检测行业做大做强,为我国检测业走向国际做战略部署。

3云计算环境下纤检系统信息化的服务模式及运行方式

云计算一般认为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三个层次的服务。其中本文用到的SaaS云计算技术,全称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集计算、服务、应用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将软件服务提供给使用者。纤检管理软件公共服务云计算SaaS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服务,将纤检行业中涉及的业务管理软件分为几大应用程序模块放在云计算SaaS平台的服务器上,检测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平台上选购所需要的应用程序模块,按照选购的模块多少和使用的时间长短来支付费用。通过云计算SaaS平台,检测机构无需购买笨重的服务器、无需特地招聘软件工程师、无需绞尽脑汁设计软件流程,也无需为后续的维护升级担忧。纤检管理软件公共服务云计算SaaS平台还为在纤检质量供应链环节中的各个供需方,包括检测机构、品牌商、供货商、加工厂、标准技术专家、仪器厂、后处理服务商等,让他们能够通过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搭建购买信息、技术、数据等各服务的纤检网上质量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更多的服务检测机构和用户,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目的建设有共性、需求强的应用系统,搭建一个纤检公共服务社区平台。

4纤检业务管理软件几大应用模块介绍

在结合平时工作经验、实地调研、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纤检行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的现状,初步尝试设计了纤检管理软件三大应用系统模块。(1)网上办事系统模块。导航式的指导送检用户填写检测需求,实现下单、支付、订单追踪、报告下载、问题咨询、售后服务等一站式全方位的简易高效网上办事服务系统。应用网上办事系统模块,形成纤检业务中全面完整的检测能力项目表和细致准确的办事指南;实现选择检测项目、支付、查询一体化服务;实现标准、资讯、专家解疑等技术资源的低成本高利用,为客户的质量检测提供增值的低成本高满意服务。(2)业务管理系统模块。检验机构用于处理检验订单、评审检测委托单、分样、检验结果填写、出具报告、报告样品物流管理以及各类统计功能的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业务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业务流程,将接样、分样、检测、出证、人员考核、报告寄送、费用核算等环节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检测全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包括对网上任务的评审、任务单的打印、自动分样、检测结果录入、报告审核、打印、检测收费核算、检测报告寄送、工作人员考核、检测报告状态对外查询和相关查询统计功能。考虑到各检测机构内部管理不同,业务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必要性公用性模块的设计,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各检测机构进行完整业务系统开发的基础开发模块,各检测机构根据各自业务需求也可以提出定制化服务。业务管理系统模块可与网上办事系统对接使用,如果检测机构已有独立建设的纤检业务管理系统,其业务管理系统也可以和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数据对接,通过项目名称匹配任务信息,减少人工录入。(3)质量服务平台模块。建立一个涵盖供货商的质量评价体系、供货商的在线选择、检测标准的查询、疑难问题的咨询、技术专家培训指导、检测仪器设备在线购买等全方位纺织供应链上的质量服务社区平台。质量服务社区平台以服务的形式支持网络环境下的供应链上的各种检测服务、标准服务、培训服务、后处理服务、软件服务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实现软件服务系统的互联和交易化服务系统的互联。

5总结

篇4

关键词: 食品 委托检验 风险分析 检验机构

随着检验市场化的逐步深入,检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检验品种范围、区域范围、委托单位等都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食品委托检验的类型有许多种,如对辖区食品质量开展定期抽查检验和风险监测;生产企业的QS发证检验加“*”项目委托检验;经销企业进货验收委托检验,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等)、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委托检验等。可以预测今后的委托检验将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生产企业不诚信造成的,加上食品样品难保管、易受污染、易变质,使得食品的委托检验相对于其他产品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何应对食品委托检验,做到既不无故拒绝委托检验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自身风险,成了食品检测机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做好食品委托检验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食品委托检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1、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无法验证

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主动与法定检验机构签订产品委托检验协议,借用法定检验机构所出具报告的权威性增强其市场信用,作为自己的市场“通行证”。接受委托检验时,检测机构对送检的样品是否是生产企业正常生产的产品,还是特制的优质产品或购买其他厂家的优质产品,个人送检的样品是否弄虚作假等问题无法验证。同时由于食品样品具有难保管、易受污染、易变质等特点,因此对样品的抽取、包装封存及运输有特殊要求,如冷冻食品需要冷藏,糕点的抽取需要洁净无菌等,检测机构收到的样品能否真实反映产品的实际质量,也存在疑问。

2、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存在较多问题,这也给食品检测机构接受委托检验带来了较大风险。一是食品标准体系重叠交叉,相互冲突等问题,由于判定松气的不统一,检测机构容易因选用标准的不同造成错判误判。二是参数检测缺乏统一,同一产品的同一参数有不同的检测方法。由于检测机构对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选用的检测方法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3、食品检验过程、检验报告发送过程的风险

检验人员的技术是否熟练;检验仪器设备量值是否已经溯源,不确定度是否满足要求;检验结果、结论是否正确规范;检验报告编制、打印、责任人员签字是否规范无差错等。检验报告交接手续是否齐全规范;报告的送达是否可靠有追溯性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4、来自报告后处理的风险。

主要是对客户有异议的报告,如果解释不好,处理不当,客户无法理解并接受检验结论,轻者将会对检验机构的外部形象和信誉造成重大影响,重者将会给客户以及自身带来严重影响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5、样品中未知添加物难以确定

有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了谋取私利非法添加各种添加剂甚至非食品物质,而这些物质种类繁多,在无法事先获知的情况下,检测机构很多时候或因无检测方法而无法对其进行检测,或因标准未要求而未对其进行检测,因此,哪怕委托检验是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了全项目检测,检测机构也有可能对那些含有未知添加物的隐患食品出具结论为合格的报告。

二、 为了减少和避免委托检验中的风险,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委托检验行为规范(试行)》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认委托人的身份,详细填写《委托检验协议书》

业务受理人员在接到客户委托检验时,认真填写《委托检验协议书》。在对委托方的检验需求、检验依据、样品及其资料、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能否满足委托方要求等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是否接受委托检验,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书》。内容包括委托方信息、对样品的要求、样品的状态、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异议处理、样品处理方式和保存期、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约定,并注明委托方对样品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对有关执法部门抽样委托检验的,要认真核对样品抽样单信息是否完整、准确、规范,是否有抽样单位和被抽样单位有关人员的签字和盖章。样品经过确认,《委托检验协议书》内容经核实齐全无误后,业务受理员和客户代表正式签订《委托检验协议书》。

2、核查样品的真实情况

在接受委托检验的时候,业务受理人员要对样品进行认真检查,对于样品适宜性和符合性要严格核对。凡是有以下情况的一律不接收:一是出现包装破损的;二是包装不当,运输中可能受污染或变质的;三是样品数量只够进行初次检验,不能满足复检需要的;四是对样品真实性容易造成误解的。对可以接收的样品要在委托协议书中进行规范、详细的描述,写明样品数量、物质状态、包装形式、生产日期、质量等级等。复检的留样要请委托人签字或用其他形式予以确认并封存保管好,以备有异议时进行复检。另外,还要注意所有样品必须是同批次的。对行政执法部门委托检验的样品还要检查封条是否完好、样品与抽样记录单上的描述是否相符等。

3、业务受理员凭《委托检验协议书》进行检验业务的登记,按程序文件《样品管理程序》规定对样品的标示、储存、流转和处理进行管理,并保存好有关记录,对委托方有复检或退样要求的,要保存好备用样品,以备复检或退样。

4、正确选用标准,依据《委托检验协议书》的要求开展检验。检验机构必须依据《委托检验协议书》写明的检测依据的产品标准或检测方法标准。如果委托方因各种原因要求检测机构代为选择,则产品标准选择的顺序依次是国家标准、卫生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但企业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且备案有效时,应优先选用企业标准。 检测方法一般优先选用仲裁法,如标准未指明哪个法为仲裁法,优先选用第一法。通常专用检测方法标准优于通用检测方法标准。

5、准确判别检验结论。当所检样品为委托方抽样或送样时,检验结论应注明“仅对来样负责”;当依据所检验项目不能对样品做出综合检验结论时,不得出具综合检验结论;当检验结果仅能证明样品本身的检验项目与所依据标准的符合情况时,不得出具证明样品所属批次产品的质量结论报告。

6、规范检验报告的编制和打印。要按照质量手册中规定的内容要求编制检验报告,检验报告要有唯一性标识;要有样品描述,必要时可附样品图片;当样品的生产者及其他相关信息无法确认时,委托检验结果的报告中不得填写生产者名称及其商标;检验结论要准确;检验人员、复核人员及授权签字人等责任人员签字要规范。

7、 检验报告的发放与送达。由于委托方的复杂性,检验机构要做好检验报告的接收记录和送达记录,确保报告的发放和送达具有追溯性。

8、检验报告异议的后处理。检验机构应当建立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异议和申诉;对确有差错的报告,要按照规定程序更正,求得客户谅解,避免造成重大影响。

9、正确对待业务收入

篇5

关键词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H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119-02

0 引言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具体是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优质检验检测服务的相关技术组织机构,需拥有全面的技术能力、质量管理和组织结构,为客户和社会提供相对优质的检测服务。因此,进行标准化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才能够将检验检测的结果达到准确性、重复性、可靠性的目的。

1 标准化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存在的难点

1.1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内部管理水平的差距

尽管按照TSG Z7003-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规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了质量管理部门,并取得了相应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资质,但是,同一检验机构的每个检验室之间存在不同层次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在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人把握执行差距,这种形式的差距会直接制约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整体质量。

1.2 检验设备数量与专业检验人员数量的冲突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较为迅速,特种设备检验的任务量和工作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专业检验人员数量方面为数不多,加之检验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层次不够统一,同时又缺乏及时的、必要的相关培训,对于新检验方法、新检验规程、新标准等方面来说,在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会制约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报告的总体质量。

1.3 特种设备制造技术和检验设备装备的冲突

随着特种设备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提升,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设备和技术方面在更新方面,只是依赖本身的投入和积累,在资金方面会呈现出紧张的一面,大多的检验检测机构在配备仪器设备的过程中,无法与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相符,尤其是对于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工艺方面,基本上都会缺乏技术型手段。

2 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难点的控制

2.1 质量目标的建立与考核

质量目标是建立在质量方针的基础上,是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确立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目标,为检验检测工作提出清晰的质量工作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应可以分解在不同的智能部门和层次中,且是可量化、可测量、可考核的以确保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2.2 建立健全内审机制

健全的内部审核机制,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中最大的难点,只要确保内审机构的完善,才能全面的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和效应,这就要求内审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内审员要以身作则,对自身审核的力度、质量和强制性进行约束和诊断,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在整个检验检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及时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其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还应该不断加强内部各部门、各人员和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这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够促进各部门和各人员在经验和问题上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水平;

再次,若想要最大程度的实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应该极力确保内审程序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确立合理的审核周期,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核范围,使整个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都在客观、透明的状态下完成检验检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能够全面落到实处。

2.3 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流程管控

检验检测的主要过程包含:对检验检测含义的分析、对检验检测过程的设计、对能够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因素的分析、培训检验检测人员以及在适当的工作条件下或者工作地点下,获得或判定检验检测结果等。在检验检测的过程中规定应用“过程方法”进行检验检测过程的分析,与此同时要用“系统方法”,把检验检测过程视为系统过程,开展充分的调控和管理,明确到最后所获取或判定的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过程统计控制是计量确认检验检测设备,和补充检验检测结果置信度的重要工具。

根据“预防为主”这一重要原则,检验检测过程中控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将检验检测数据的分析作为基础,即对特种设备相关标准与检验规程进行有效的应用,来监控检验检测的全过程,并能够对监控的全过程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适当的探究,断定检验检测全过程中的变化形式,在第一时间发掘异常的现象并实施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保证检验检测全过程中一直处在受控的情况下。同样,对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尽管在所产生的检验检测风险方面无法遏制所存在的风险,可是通过利用适当的管理措施,仍然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微小的程度。由此可见,强化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够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管理带来巨大的现实意义。

3 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不管创建哪一种质量管理体系,都要与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法规要求内容相适应,并要有效的监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全过程,力求真正做到安全使用特种设备,从而创建出科学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南光福.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J],2013,12(9):123-126.

[2]陈丽芬.质量管理系统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及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7):156-170.

篇6

要想提升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及其核心竞争力,纺织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一种竞争性定位的思考方式,为纺织服装企业客户提供充分的、独一无二的选择理由,并将检测专业化的建设同纺织检测机构的生存、发展命运结合起来。

通过对业内比较知名的国际检测机构Intertek Testing Services(ITS)、Societe Generale de Surveillance S.A.(SGS)、Bureau Veritas(BV)及日本化学纤维检查协会等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国外检测机构均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客户群体稳定、服务全面优质、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先进、企业管理水平高,因而很快取得了国内客户的认可,占据了纺织品外贸检验检测市场。因此,就纺织检测机构所属的行业特点而言,要提升纺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可以从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配置、检测项目;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检测机构管理水平、系统内外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

优化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适当增设检测项目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否先进,检测项目是否能满足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客户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从检测设备看,设备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检验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检验效率低下,检验质量无法保证,不具备开展国外先进方法检测的基础条件,同时高精尖仪器的缺乏也使得一些检验机构无法承接科研项目,从而阻碍了先进检验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再者,检测机构不同于其他企业,它以提供科学的检测数据作为主要服务内容。而这项工作的本身具有很多的关联性。它不仅仅只是交易双方的事,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到第三方或第四方的利益。这就要求检测机构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技术进步,必须以科学的检测数据为根据,以相关法规为准绳,严格按程序办事,为顾客提供客观准确的证书或检测报告。这就使得检测机构在客观科学的技术法规下必须具有符合检测要求的高水平设备和环境条件。从检测项目看,国际国内法律法规、标准更新速度很快,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客户要求的检测项目也日益增多,这些对我们扩大标准覆盖率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标准、新项目的研发,扩大产品标准覆盖率,努力让客户得到齐全的服务。

提升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检测人员是否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纺织检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从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看,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检测机构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建立以重点项目和专业领域为核心,以创新型团队为依托,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质检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优秀人才的吸收,加大对检验检测方法、技术法规制定与修订。推动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对接。从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看,纺织检测机构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因此,作为纺织品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机构,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深入企业、细化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缩短检测期限,只有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才能真正融入纺织服装企业的运作体系,并被企业所认可。对此,检测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业务工作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通过走访客户、召集客户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市场、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第二,服务应更加深化、细化,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正是纺织检测机构的优势,只有强化服务观念,细致入微地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服务,才能切实解决客户的困难,保障客户的利益,并最终得到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可见,“专业化”是过硬的人员素质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只有当检测机构的“专业化”信誉得到保证和提升,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

提升检测机构管理水平、加强系统内外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

检测机构是否有科学的管理,与系统内外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是否紧密也是体现其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水平看,一个具有良好管理水平的检测机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企业客户,更全面地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更有效对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质量体系、人员素质、设备配置、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控制,从而保证整个机构有序的运营。从系统内外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看,检测机构要加强与系统内兄弟检验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及高校的联合,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的资源,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还可以同时提升质检机构检验人员的水平以及实现业务量的拓增,提升其专业化程度。

篇7

本规范部分内容参考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内容制定。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包含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体系管理要求,同时对检测机构的部分相关人员提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委托。

本规范所指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是指承担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定期)检测的机构。

2 引用标准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在用机动车

本规范中的在用机动车是指国家或地方机动车排放标准中规定的、上牌照以后的、需定期检测的机动车。

4 基本要求

4.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检测机构应遵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才能开展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工作。

4.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3 检测机构分为A、B两类。A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检测机构; B类检测机构是指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

4.4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4.5 A、B类检测机构均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整和维修业务。

5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5.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检测场所一般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5.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米。

5.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5.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识。

5.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5.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5.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5.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之间信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测试电源。

5.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5.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6 检测设备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6.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6.1.3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 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作总时间百分比)。

6.1.4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能。

6.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6.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6.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6.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6.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 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7 与检测相关的人员要求

7.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7.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7.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上岗证。

7.4 检测机构负责人

7.4.1 负责本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其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7.5 技术负责人

7.5.1 遵守和执行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建立及改进,督促和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组织实施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组织实施检测、人员培训、技术考核、学习交流等技术工作。

7.5.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排放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组织解决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7.5.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5.4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5.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7.6.1 负责组织运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工作,落实纠正措施;负责处理检测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负责处理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投诉和意见;负责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处理质量监督人员反馈意见和信息。

7.6.2 熟悉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能解决检测中出现的质量与技术问题。

7.6.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5年以上。

7.6.4 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7.6.5 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7 检测人员

7.7.1 检测人员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员和驾驶操作员。

7.7.2 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控制检测条件,做好记录,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7.7.3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参加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规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7.4 驾驶操作员应按其所持驾驶证的准驾范围驾驶车辆。

7.7.5 仪器设备操作员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7.8 质量监督员

7.8.1 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向质量负责人汇报质量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对检测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有权终止检测,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协助质量负责人进行客户投诉和意见调查分析工作,参加质量问题的分析工作和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检测机构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故障处理、维护保养要求等。须按有关标准和检测机构相关规定对检测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保养。当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并及时报告,维修后要填写维修记录。

8.6.2 检测设备的标识

根据检测设备状态分别贴上合格(绿)或停用(红)两种标记。

8.6.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对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建立使用和管理档案,检测设备的维修记录、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应归档。

8.7 检测要求

8.7.1 必须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8.7.2 应制定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8.7.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8.7.4 计算机的使用

应建立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和检索检测数据等。计算机实行专职操作,应设立分级使用密码,禁止非本岗位人员使用,禁止修改计算机记录。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防病毒保护措施。应有计算机运行使用状况的记录。

8.7.5 车辆的管理

应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内容包括:

(1)车辆登记、车辆状态描述等信息的记录。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主应遵守管理规程,受检车辆按管理规程管理。

8.8 记录和报告

8.8.1 记录

检测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具体情况、保密和安全要求,制定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检测工作的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应统一管理,妥善保管。

8.8.2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规范化,内容应按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每份检测报告有唯一的报告编号。检测报告应为打印稿。

对于经多次检测后合格的车辆,应保留其每次检测的报告。

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总和上报检测结果。

8.9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8.9.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采购的检测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或检查。检验和检查记录应归档保存。

8.9.2 外部供应的记录

为检测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或外部供应方的记录均应收集并归档保存。记录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生产单位(供应商)和质量信誉证明(许可证、合格证、质检报告等)。

8.10 投诉及信息反馈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9 评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检测机构委托前,应对检测机构进行评审。《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评审报告》和《评审表》见附件。

附件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检测机构评审报告

主管部门

申请单位

评审类别

评审时间

一、申报机构基本信息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类别

检测机构编号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电话

检测机构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机构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检测场所地址

邮政编码

检测场所联系人

电 话

<>

检测机构申请

委托的业务范围序号检测内容标准编号

二、评审报告

评 审 内 容评 审 记 录备 注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验操作。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整改要求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审的情况

篇8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

前言: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完善,我国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准入门槛也发生了变化,要求特种设备检验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高,除了法定的检验机构必备的核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资质外,很多外企也希望国内的检验机构具备实验室的认可及其检查机构认可的资质。本文就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这几种资质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核准

(一)依据: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从事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监督检验、型式试验和专门为特种设备的生产、应用、检验与检测提供无损检测服务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都必须要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审核合格后才能运行。

特种设备的综合检验、特种设备的无损检验、气瓶检验的机构准入审核依据的是TSG Z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它是2004年12月3日颁布的,2005年3月1日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5月了1号修改单、2009月5月了2号的修改单、并在2010年的12月了3号的修改单。

特种设备的型式试验的机构核准的相关根据是TSG Z7004-2011《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核准规则》,这个法则自2011年5月10日正式,到2011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另外,检验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还必须要满足TSG Z7003《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相关要求。

(二)实施机关:国家质检总局及省级质监相关部门。

(三)适用的范围:特种设备综合检验、特种设备无损检验、气瓶检验。

(四)性质:政府行政许可,对从事特种设备法定检验的机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五)意义:核准是特种设备检验的机构准入门槛,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从事设备的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专业把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和相关的检验检测提供无损的检测服务的设备检验检测部门,都必须要经过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现在申请都是采用网上填报方式,申请部门可以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的特种设备局中的行政许可栏目中,并且自主的选择相应项目操作。国家质检总局做出相关受理后会给申请部门发放受理通知书,申请部门可根据受理的通知书向国家授权鉴定评审机构提出相应的约请,现场评审的时间确定,是由申请机构和协会共同来根据具体情况协商而定的,并经过严格的现场评审后,申请部门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不符合项的工作,并把整改的资料提供给相应的评审部门,评审部门确认都以做到整改后予以发证。

(七)证书有效期:4年。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

(一)依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时间是在2006年2月,它替代了1987年颁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条例,并在2006年的7月颁布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此来代替2000年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

(二)实施机关: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都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来实施,省级实验室资质的认定都是由省级的质检部门认证相关的认可管理机构组织来实施。

(三)适用的范围:向相关部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与结果的检查机构及实验室。

(四)性质:市场准入条件。

(五)意义:实验室资质的认定是检测部门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的国内,从事向相关部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相关数据与结果的检查机构及实验室都要通过实验室资质的认定评审。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检测机构可以登录认监委或省级质检部门的官方网站下载相应的申请书,向国家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是地方的质检机构提交书面申请,进行相应的受理后相应的实施部门会派出评审组来对申请部门现场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七)证书有效期:3年。

三、检查部门的认可 、实验室的认可

(一)依据:检校实验室的评审主要依据是CNAS―CL01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检查部门公认的评审依据为CNAS-CI01《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二)实施机关:实验室的认可与检查部门的认可是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来组织并实施的。

(三)适用的范围:可与国际实验室的认可合作部门签订互认协议的国家来实现互认,避免重复评审。

(四)性质及原则:都为自愿申请原则。

(五)相关的意义:第一,表明具备了必须要按认可的准则来深入的开展校准及检测服务,不断的开展检查服务的相关技术能力;第二,可以很好地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政府及社会各界信任;第三,能够获得双方互相签署互认协议方地区与国家认可机构的承认;第四,能够被很好地列入获准认可机构的名单,提高相关的知名度。

(六)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实验室能够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中下载申请书,再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受理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就会派出评审组对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际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七)证书的相关有效期:3年。

(八)实验室的检测和检查部门的区分: 第一,工作方式不同。通常,检测要在环境条件好的实验室中进行,需使用比较复杂设备、及检测工艺,不需对检测的结果判断。第二,业务的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不同。实验室检测的相关物品,一般都是接受了客户进行委托才检验的,实验室也只对产品实际检测结果负责。检查部门不单要检测抽取或者是委托的物品,还必须要有相应检查行动,并作出正确的判读。第三,检测报告和检查报告是不同的。检测报告只是给出了准确、科学、客观的最终结果,在有需要时并可以对结果做注释及相应的说明等,检测报告是委托方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依据。而检查报告则包含所有的检查结果和根据这些结果对符合性所作出的判断。第四,对工作人员要求不同。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专业技术能力。检查机构的人员不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有分析和综合判断力,对人员能力、监督、培训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四、“三合一”认可

(一)依据:实验室的认可的依据是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计量认证和授权的依据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施机关: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来共同实施。

(三)适用的对象: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国家质检中心。

(四)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鉴定评审―四审批―五发证。

我国的国家质检中心能够在认可委的指定官网下载实验室的相关认可申请书与实验室的资质认定申请书,再向认监委实验室部提正式的交书面申请后,并接受相应的受理后,国家认监委会派出评审组来对国家质检进行现场的实际评审,申请部门在完成不符合项的全面整改后,实施部门确认无误后就给予发证。

(五)证书有效期:3年。

特种设备的相关检验机构假如只做法定检验与政府委托检验,那么只需申请核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就可以了, 申请前所建立和运行的质量体系需要满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的管理体系要求》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关要求,相关的取证后在核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限定范围内来深入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往来日趋频繁,进出口货物的重复检测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正常货物通关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明确规定承认签署“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与“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多边承认协议认可机构认可的检测机构的实验检测结果。相对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而言,法定检验资质或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已经通过核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建立一套能够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各类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质量管理系统,并向认可委提出申请。

参考文献: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陈英红 CNAS认可准则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的应用: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7

[3]乔东 实验室认可活动的国际发展趋势:技术监督实用技术1997

[4]TSG Z 7001-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含第1、2、3号修改单

[5]TSG Z 7003-20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6]TSG Z 7004-2011《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核准规则》

[7]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篇9

关键字:质量监管 ,材料检测 ,系统网络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new building materials are being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derivation of affiliated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also makes some illegal businessmen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often driven by jerry,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improve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detection on the inside of the competitive power, le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ll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a difficult problem before.

Key word: quality supervision, materials testing, the system network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阶段我国检测行业起步晚,发展飞速,但市场竞争十分不规范,在系统管理方面不像国外检测机构那么完善,通过以往原始的检测模式,难免让一些不法机构借机作假、造成恶性竞争。在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管理部门和检测机构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测管理综合系统,以便实现提高检测的服务质量、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的随时跟踪。

1、首先,通过下列图表我们可以知道中间是一个综合监管系统,然后由监管部门、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检测机构四周环绕在一起。省级或者市级监督管理部门(建委或者监督站及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一个质量监督检测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集含质量监督、质量检测于一体,实现对被监督的全方位监管,提高所监督对象的透明度,在每个相关部门中设立一个用户,通过互联网将所有用户串联在一起,各用户根据自身的权限可以随时登录进行操作。

2、其次,被监管部门通过本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检验工作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检验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检验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确保检验工作的高效率和服务的及时性。具体功能包括试件的收样登记;试验数据的采集;检测报告的处理(对测试数据按照国家有关的现行标准及规程进行计算、评定,并给出规范的结论);报告的发放;还可对检验数据进行各种统计、汇总及数值分析等。下面我从质量检测中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对这个管理系统进行陈述。

一、检测的委托

摒弃以往需要送检单位派人员到检测机构进行书面委托。委托单位先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名称、项目负责人员等工程信息提供给检测机构,然后由检测机构设立一个账户,在每次委托材料送检的时候,送检人员只需在现场或者在家有网络的地方通过账户登录系统将要送检测的委托信息逐一在网上填写由全省(全市)统一的电子表格后提交到网上平台,然后再将所委托的样品送到检测机构,接样人员进入系统后核对委托单和样品无误后打印所填的委托单和样品标签,委托人员应在打印下来的单上面签名确认。至此,送检单位和检测机构之间的合同效力就发生了。如果有委托变更,委托人员需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更改。这样不但提高了委托过程的工作效率,免除所有送检人的排队之苦,而且以往通过手写来填委托单,有些人不但写得潦草,有时还写出错别字,直接在网上填单可以多人核对,减少接人员因为看不清楚委托单的内容而录错信息。

二、检测的过程

检测人员接到系统指定的检测任务后,对样品进行检测。为了监管部门对数据的管理和避免检测员弄虚作假。检测员在进行试验过程中,数据状态会自动上传到综合服务系统,只要有权限的用户,随时可跟踪查询每一组样品的检测状态。目前,在广东的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就是对混凝土生产、使用、检测和监管的一个行为。我们再将其它检测工作流程扩大到这种系统中去,包括检测前期的工作、检测的过程、检测的报告处理,那就更完善了。例如,委托人员可查到自己所检材料是否已检测完成,是否出具报告等;检测人员可以查到自己当天应该完成的任务;质监人员可查到自己监督的工程是否有对进场使用的材料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如何等。

三、检测结果的出具

目前,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的出具周期太长是时有发生的事。其实委托至检测只要一两天的时间,而出具报告往往需要三天,加起来就四五天。这样对于一些急需使用的材料,严重影响工程的工期。我们可以借鉴卫生部门的检测模式,上午体检,下午便知道结果,有些甚至十五至三十分钟时间报告就出来。按照这样的系统,当检测数据出来后,系统自己会将这些数据进入后台处理,进行审核和批准的程序。处理完后,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会在每进行一个程序时根据自己的权限按下鼠标签上自己的电子签名。当批准人员签上名后,相关报告章和报告防伪码(例如条形码)自动在报告上显示出来。至此,样品的检测任务就算完成了,检测报告就会在系统里面生成,剩下的工作就交给需要报告的部门或者用户自己登录系统去办理了。如:检测机构可打印一份用来存档,委托单位可打印三份做相关工程验收资料,其它用户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询检测的结果,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方便又环保。

四、检测系统的监管

有人说让委托单位自己打印报告,会使一些不法施工企业趁机作假,其实不然,在目前检测数据没有上传的时候,更多不法施工企业因为材料漏送检测、材料检测不合格等因素而私刻CMA章、检测报告章来自己捏造假的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经常在委托单位的腐蚀之来随意为一些施工企业更改报告、过期也能收样甚至不经过检测直接出具报告等等来欺骗建设工程质量监管部门的情况,而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只能通过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开发出这样一个综合服务系统,增强产品质量的透明度。只有该系统的检测报告,才是真实合法的,监管人员只需用简单的手持仪器或将防伪码输入电脑,就会显示出该份报告是否合法等信息。遇到报告需要更改时,所改报告会重新生成防伪码,原报告的合法性瞬时失效。所有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实时上报到监管部门,使检测数据共享,确保工程质量在受控范围。这样不但省时省力,通过多方监督,保证了检测报告的公平性和可靠性。解决因某些不法施工企业采用私刻公章捏造假的检测报告来欺骗建设工程质量监管部门的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变前和转变中的探索中,作为整个行业来讲面对的不仅仅是行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更应清醒的认识到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树立起全面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强化服务和人才意识。其中,监督管理部门完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开发出一整套的质量监督检测服务综合系统,为建设工程的质量检测行业服务,通过互联网将检测的一系列工作串联起来,既提高了每一环节的工作效率,又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及准确性,我国的检测行业才能适应将来的国际竞争,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奇云,齐鸿涛;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验检测 资源整合 支撑系统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中心环节,规范、科学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结构能够保障检验检测工作的高效运行,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对于提高检测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优化资源结构及增强检测能力等方面都有好处。同时,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可以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进一步的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就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及其支撑系统作一下粗浅研究。

一、做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一)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各地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小组,以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及食品药品检验部门为组成单位,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制定食品检测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协调好部门关系、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质量控制、编报简报通讯、传输信息动态、汇总检测资料等等。

(二)调整投入渠道,实现经费投入效能最大化

只有保证工作经费和检测经费的投入,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主要有如下途径:其一,各级政府应将设立食品质量检验检测领导协调机构、组建检测网络、构建信息平台、统一并规范检验方法等所需的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其二,当地政府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开展突发重大应急检验检测等所需的工作经费和检验经费。其三,财政部门应按照当地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检测专项经费,食品领导小组则根据各检验单位承担的检验工作量,通过任务带经费的方法来核拨检验补助经费等。

(三)整合分散的检验检测资源

鉴于我国的生产企业和中介检验尚未形成规模,所以目前食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承担。但是由于部门众多,导致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叠严重,职能交叉又缺乏统一的标准,再加上设备简陋,经费欠缺,真正具备检验检测水平的检测机构不足,使得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仅有能力进行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又由于检测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检测,最终大量浪费了资源。由此可知,尽快整合各检验机构的资源,采取网络监测的手段实现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管理已迫在眉睫。

(四)规范检测方法,统一标准

近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但食品标准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诸如标准不统一、标准存在交叉、重要标准短缺及实施状况较差,甚至连强制性标准都未能很好的实施。因此,理顺标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具体可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开展针对现行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大清理,确保在开展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中做到统一检测标准,在检验方法上做到规范。

(五)转变工作观念,明确责任

在做好整合资源、调整投入模式、组建监测网络、统一标准以及规范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要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检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协调,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学会积极配合。真正实现并逐步推进分段检测与品种检测相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本地检测与前瞻性检测相结合等新的食品质量检测模式。

(六)重视检测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实现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检测的出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也是进一步加快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构建部门信息沟通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一定的计划时期内建成安全可靠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中心和适应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的社会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食品检验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捷应用。

要做好食品检验检测监管信息工作,需要加强领导,做到分工明确。农业部门做好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协调检测部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等工作;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负责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收集工作;实践证明,畅通的信息监测体系和统一、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评估对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形势意义重大。

(七)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验检测的工作体系,为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网络是由质监、卫生、工商、农业、商务、食品药品检验等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由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

在具体工作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单位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检测,特别是对食品养殖各个环节的日常检测,要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畅通,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特点,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体系,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相应的监测报告单位承担现场调查、试验室检测、样本采集、提供检验报告等技术鉴定工作,得出的相应数据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

二、重视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分析国内外食品检验检测领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要实现我国检验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多维度的支撑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能机构系统。要进行检验检测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去具体实施。构建集中、有效的职能机构系统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相应资源;第二,资金保障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需要经费投入效能达到最大化,资金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设备配置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需要拥有先进而且配置科学、合理的检测设备,构建良好的设备配置系统可以提高食品检测资源整合工作的效率;第四,制度支撑系统,构建完善的制度支撑系统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人才培育系统,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离不开人的参与,构建该系统为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第六,网络信息系统,从上文可知,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资源的高度整合具有重要进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及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能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超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与支撑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