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文化底蕴

篇1

关键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保护;更新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th region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value. The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paper proposed to use the planning idea of "gene - syntax" and the planning ideas of inheritance,update, integration, promo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 and present problems to protect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region culture landscap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untry ; territory cultural gene ; protection ; updat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87(5)

引言

乡村是人类为了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形成的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本形态。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乡村景观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个性。乡村空间在演变的同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类型,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景观财富,记录了当地人们活动的历史,表达了当地特有的精神。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破坏范围也从城市蔓延到了农村,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日益衰弱,乡村景观趋同化现象则日益增多。传统乡村特色在逐渐消退,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当今乡村发展期,迫切需要探索乡村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1 相关概念与内涵

“景观”最初的涵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认为,景观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1]。而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与人类历史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风貌。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农田、水体、村落、道路等不同类型的景观相互组合,是聚合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经济景观特色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受地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记录乡村地域人类活动历史和传承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1]。传统乡村地域景观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域性、文化性、农业生产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聚落景观等景观特征。例如中国江南水乡(图1)、皖南的风水古村落景观(图2)、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景观都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景观,体现了乡村地域的传统特色。

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质景观的损坏、消失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村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成的新村整齐划一,原有的田间小路被改成宽阔的柏油马路,随处可见的绿地被水泥广场取而代之,水渠、池塘、原始地貌……那些牵动我们乡愁的记忆逐渐被抹掉,乡村浓郁的风土人情味逐渐丧失,延续千百年的传统被斩断。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没有受到重视,致使不少建筑遗产以及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被破坏。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村落的地方性特点弱化,乡村聚落意象模糊。一些乡村聚落在总体布局中过于重视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忽视其文化和景观美学功能,导致乡村聚落趋同化现象严重。院落空废、空心村、村落整体迁移而废弃、建筑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的空废、传统民居废弃式发展现象也日益增多。

2.2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遗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传统技艺等,是传统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城镇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彝语断代现象相当严重,代表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严重流失[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城市化的脚步踏入乡村,传统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生事物快速蔓延,改变了传统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本土传统文化被忽视和遗忘[4],乡村的风土民情也逐渐消失,民族服饰逐渐消亡……

针对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方法保护脆弱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决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

3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组成

“基因”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生物体遗传的最基本单位。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用“Meme”概念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翻译为“文化基因” [5],将基因这一生物学概念应用到文化传承中。文化基因作为决定文化系统传承和变化的基本因子,对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传统地域文化基因作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与发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依据基因的形成过程(碱基-核酸-基因),逐层分析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的构成,最终提炼出传统聚落、乡土建筑、地域特色农业、历史文化遗迹、传统生产交通工具、民族服饰、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地方戏曲文艺等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

4 构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句法――以西递村为例

在语言学里,“句法”一词意指一种可以创造意义的词的组合排列方式,研究的是句子的结构[6]。正如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乡村文化基因表达也需要一定的“句法”结构来实现。本文将“句法”模式的理念应用于规划设计中,通过梳理乡村地域文化脉络,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进而寻找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句法结构。

4.1 西递村文化基因解读

西递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因三条穿村而过的溪流和村西的古驿“铺递所”得名。依据徽商经济发展而兴起的西递村,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建筑,是居住型聚落的典型,有着“中国明清居民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其中徽商文化、聚落文化、风水文化、宗族文化、手工技艺等是其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7]类型。

4.2 构建保护句法

4.2.1 整合地域文化,定位村落特色

传统乡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只有充分了解其历史文脉,整合地域文化,才能准确确定其价值,获取景观基因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在深入了解乡村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对当地现有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扎根于日常生活,让农民参与其中。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不可生硬模仿、套用。如周庄和同里古镇虽同具江南水乡特色,但周庄在历史上以商贸著称,而同里则着重突出江南水乡居住型城镇及名人故居的特点。

通过解读西递村历史文脉发现,村落始建于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是徽州地区典型的以宗族关系为纽带、以徽商经济为支撑的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落[8] 。虽村中多数祠堂、牌坊、古民居在多次劫难中被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村落风貌。在传统文化日趋衰弱的今天,传统乡村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其传统文化品位,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统乡村风貌得以保存。

西递村特色定位应重点突出其文化价值,深度挖掘居住文化,打造以居住、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皖南特色村落。既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及风貌特征的保护,又要重视传统文化品牌。保护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自然空间意境和皖南传统村落风貌(图3)。

4.2.2 隔离控制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乡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村内蕴含的文化基因应实施有效的隔离保护。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肌理、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通过整合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确定保护的大方向和保护的内容。根据保护范围内物质载体的遗留状况和分布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将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按现状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非核心保护区。对能完整反映该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核心区域的保护应从整体环境入手,保证其完整性,并在在保护方式和措施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与对待。非核心保护区域是相对核心保护区而言,主要是针对其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应有选择性[9]。

对于非核心保护区域,在改造中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持当地特色的前提下保持延续有助于体现历史风貌的部分,对其落后和破旧的部分予以更新和改造。例如南阳的石头村,将传统建筑较集中的区域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而对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很高的区域则区别对待。

在西递村的保护规划中,为了有效的保护其文化基因,营建文化基因传承的语境,将村落划分为古建筑保护区、宗族文化体验区、农家生活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若干区域。

古建筑保护区主要以现存明清建筑为主,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对于此保护区内的牌楼、走马楼、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图4)、牌坊(图5)、道路格局(图6)、石板路等居住文化基因实施全面而有效的保护。本区围绕凌云阁、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等民居古建筑展开(图6),再现历史情境,让游客在体验明清建筑的典雅精致的同时,感受历史场景,体验历史生活。对于该区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古村整体环境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材料过多应用而与古村风貌冲突。

宗族文化体验区则以追慕堂(图7)、胡氏宗祠(图8)、敬爱堂(图9)、黄氏祠堂等祠堂建筑为主体,让游人体验聚族而居、宗族自治的宗族文化氛围以及宗族文化对西递村发展的影响。

生态休闲区作为村落与自然的过渡带,在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区在不破坏山林植被及山水环境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耕种、采摘、捕捞、烹制等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追求(图10、11)。

4.2.3 村落更新发展,促进全面提升

时代的发展使得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村落更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村落的更新过程中,村落整体布局、建筑形态、街巷等仍然是人们对乡村地域特色直接的感应对象,注重对传统地域特色的保护和提取应用是更新的关键。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保护的目的。传统村落的更新要在保留其原始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同步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对聚落内部进行创新改造,以适应居民当前的要求;对聚落外部空间要加以整合,以使其在景观结构及建筑空间上更好的与周围环境及聚落中心相协调[10]。例如苏州博物馆在材料色彩和建筑形制上通过提取苏州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符号使得苏式建筑的风格得以延续,而建筑主体材料和结构则使现代文明得以体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农村聚落只有持续地改进其功能与形式,才能得以生动地保护和发展[11]。

西递村近年来的发展基本上做到了新旧分离,对传统建筑比较集中的古建保护区实施全面保护,使得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但在保护的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其内部进行功能更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来适应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求。而新村的建设既要在整体风貌上与老村保持一致,又要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村的建设在建筑的布局形式和外形结构上对传统建筑文化基因进行吸取提炼,通过体块之间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新建筑形式[12]。在建筑工艺上注重地方材料、传统技艺的应用,塑造地域特色。同时要适当引入新的元素,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我们传统乡村的建设也要不停的提升,以期为村民创造出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促进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提升。

结语

乡村的发展对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对乡村特有的风貌和文化景观的延续大有裨益。本文运用“基因.句法”方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构筑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句法”来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以期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2]杨洁,杜娟,周佳,周波.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

[3]普丽春,沈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5(39):64-68.

[4]郭栋桦.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D].郑州: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冯天甲.文化基因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胡最,刘沛林,申秀英,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96-101.

[8]陈晓东.黟县西递村外部空间构成与解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4.

[9]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建立[J].人文地理,1990,5(2):49-52.

[10]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北北部山区为例[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南沱镇;文化保护与利用;旅游

当前,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梯度发展边界趋向模糊的态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南沱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三峡移民背景,不仅造就了底蕴厚实的南沱文化,而且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加大文化推动力,促进旅游业持久兴旺,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南沱经济特色板块的重要内容。

一、地方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关系

于12月30日下午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乡村旅游活起来,首先我们要从乡村旅游要素来分析,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构成来看,文化具有鲜活性、多样性,对其它的相对固定的乡村旅游要素具有补充性,可相得益彰。文旅整合、融合,可赋予乡村旅游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南沱镇文旅现状

(一)宏观态势。党的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重庆市委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确定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宏伟目标,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活性文化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南沱镇文旅发展将获得更多的宏观支持和优越政策。

(二)微观态势。南沱镇民风淳朴,人力资源充沛、民间资本活跃、交通基础完善、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底蕴深厚的川江古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移民街景、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镇境内江面开阔,气势恢宏;江心岛屿点缀、半岛簇拥景致渐次分布。其壮观美景三峡库区罕有。

(三)瓶颈制约。南沱的文化对丰富旅游资源、调整旅游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一是意识缺乏。对文化与旅游的属性位置认识不足,没有全面系统的文旅融合方案,基本上处于自发性状态,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开发乏力。虽然南沱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上,缺乏创意、技术、资金、管理和体制等要素的支撑,缺乏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三是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匮乏、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文化经营者属“半路出家”,缺乏较高素质和能力的领军型、创业型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人才,综合型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制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划是基础性工作。镇政府在研究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要把两大产业融合作为重点之一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对产业融合目标、重点、结构、布局等作出规划说明,描绘出近期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二)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改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文化、旅游企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传统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转变,把政府文化、旅游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推进区域布局优化,以重大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引进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导性的以文促旅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的布局科学和结构合理。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充分挖掘南沱旅游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营销手段,打造一批原创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在拓展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管理,维护旅游品牌核心价值。

(四)引导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文化、旅游产业兼容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大特征,政府有责任拿出一定的财力投资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文旅整合产业融资平台的建设。可出台南沱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整合的若干政策意见,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城镇建设、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如对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涉及到的地方税种,在职权范围内予以税收优惠,新办企业的所得税3年内免征或减免营业税等。

(五)实施人才工程,加强队伍建设。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要靠文化人才去策划和运作。要重视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操盘手”。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实行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薪酬政策、奖励政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人才的最大效应。结合南沱实际,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相促进的管理、保护、设计、开发、等文化人才,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政策”,通过项目合作以及签约、兼职、聘请等形式引进一批懂科技、善创意的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及高层次管理运作人才等,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四、结语

通过辩晰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化对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促进关系,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在宏观、微观上都具备了良好条件,在查看不足的基础上,也可以看出文化促进旅游的重要性,可从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实施人才工程上予以破解。

参考文献

[1] http:///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EB/OL].

[2] 王钦鸿.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137(7).

[3] 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 (11).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模糊综合评价;发展潜力;永清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61-03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Yongqing County

HU Ling-ling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 065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up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Yongq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resource with the way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evalu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adequate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Yongqing coun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乡村旅游活动日益频繁。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力挖掘当地潜能,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1]。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客观、定量地评价其发展潜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实践决策活动提供参考。

1 模糊综合评价的涵义

L.A.Zadeh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随后模糊数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开始在众多领域内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借助隶属度将模糊性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水平,非常适合解决那些不宜用传统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为人们解决客观的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精准的数学处理方法[2]。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如图1所示[3]。

2 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分析[4]

2.1 自然资源丰富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属环渤海经济圈腹地,辖5镇、9乡和1个工业园区,386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其中农业人口就达33万,耕地总面积4.09万hm2。县内虽没有名山大川、河湖秀水,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1 文物古迹 永清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辽地下古栈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辛阁辽代白塔。宋辽地下古栈道绵延150 km,被誉为“地下长城”。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依托辽代白塔而建立的龙泉白塔寺,是京津地区颇负盛名的佛教文化景点,香火鼎盛,属辽代寺院的附属物。除此之外,永清县还有刘街翰林院、辛庄驸马石碑、三圣口古碑、洪觉禅寺碑等历史古迹可供发展乡村旅游之用。

2.1.2 文化底蕴 永清县旅游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大致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宋辽战争文化。永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县,其雏形最早建于汉朝,当时名曰益昌县,至唐玄宗天宝年间更名为永清县,并沿用至今。永清县的文化和古迹与其历史渊源息息相关,其文化底蕴尤以宋辽明清时期为主。其中宋辽时期,永清县为宋辽交战的边界地区,杨家将镇守的三关即在永清南部周边一带,因此与宋辽战争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文物古迹甚多,由此衍生的历史记载、村街立记及民间传说众多,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二是永定河故道文化。历史上泛滥成灾的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永清全境,清朝时称“无定河”,水患不断,两岸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治理水患、依水而生的文化特色。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曾多次到此处视察治理水患,因此与永定河三朝故道有关的一些历史古迹和传说又形成了具有明清风俗特色的河道文化,如乾隆御制石碑、莲花台等。

2.1.3 现代旅游资源 在现代乡村旅游资源方面,永清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清县拥有储量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县地下温泉分布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和北京龙熙温泉度假村、固安金海温泉度假村属于同一水系,是开发洗浴、疗养项目的理想地区。永清县不但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万亩森林和草场,还拥有冀北地区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永定河故道沙滩等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以木雕、核雕、蛋壳雕刻、古乐器、秸秆扎刻等为主的几十种闻名全国的旅游商品。

2.2 区位优势明显

永清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的中心,幅员面积776 km2,属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京津的区位条件是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永清县距离北京、天津各60 km,距首都机场80 km,距天津新港100 km,因而自古有“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首都国际机场)入海(天津港口)”之说。以永清县县城为圆心,150 km范围内城市人口近3 000万,旅游客源群体十分庞大,市场十分广阔。

未来二三年内,永清县境内将有廊沧、京津南通道和涿密、大广、廊沧高速永清连接线“两高三线”相继开工建设,届时永清到京津的行程将缩短到15 min。优越的交通区位为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杨家营村是河北省的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该村依据位于廊霸公路沿线的优越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以果树种植、农家乐接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现已累计接待来自京津及周边地区旅游者近30万人次。

2.3 农业基础雄厚

农业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农业基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有重大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产量、商品率等与观光农业的开发都呈正相关。农作物的种类越丰富,可供观光农业开发的资源越多。作物产量、商品率是观光农业开发强有力的保证,农副产品生产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开发也有较大影响。永清县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物产丰富,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相继建立了国家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冀北珍禽养殖基地;并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经营,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这些对开发农业观光产品和旅游商品十分有利。

2.4 政策大力支持

廊坊市委市政府和永清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分别成立了乡村旅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明确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任务。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在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建筑施工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为乡村休闲游项目的开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投资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开通了永清县乡村旅游网站,编印了《永清县乡村旅游指南》,举办各种农事会节,搭建乡村旅游平台等。

3 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3]

3.1 确定因素论域

因素论域U,是指在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有评价因素所组成的集合体,即评价因素集。评价因素集U=(u1,u2,…,ui),其中i=1,2,3,…,n,ui表示评价因素。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走访相关单位及人员,并参考廊坊市“十二五”规划,最终确定了影响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5个因素,分别是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措施和客源市场。即:

U=(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措施,客源市场)

其中,n=5,u1=自然资源,u2=交通区位,u3=经济发展水平,u4=政策措施,u5=客源市场。

3.2 确定评价等级集

评价等级集V,是指所有可能出现的评语而组成的集合,如好、很好、差等,实际是对事物好坏的评判所划分的区间。评级等级集V=(v1,v2,…,vj),其中j=1,2,3,…,m,vj表示评价标准。这一指标是很多评价方法所没有的,正是这一论域的使用,模糊评价才有了一个模糊评价的向量,使定性转化为定量成为可能。

在业绩评价指标的评价过程中,我们设定5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一般、差、极差5个等级,V=(优秀,良好,一般,差,极差)。其中,m=5,v1=优秀,v2=良好,v3=一般,v4=差,v5=极差。

3.3 建立权数分配模糊子集

权数分配模糊子集A,是指各评价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权重,其确定方法有2种,一是凭经验主观确定,二是利用数学方法测定(如AHP法)。权数分配模糊子集A=(a1,a2,…,ai),其中i=1,2,…,n,ai表示第i个因素的权重,是对U中各个因素的一种权衡,ai>0,且Σai=1。

对于影响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各因素的权数分配,本研究借鉴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2008年对廊坊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咨询意见[4],即:

A=(0.24 0.16 0.21 0.14 0.25)

其中,i=5,a1=0.24,a2=0.16,a3=0.21,a4=0.14,a5=0.25。

3.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模糊关系矩阵R是单因素评价的结果,即单因素评价的矩阵,该矩阵是模糊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

R=(rij)nm=r11 r12 … … r1mr21 … … … …… … … … …… … … … …rn1 … … … rnm

模糊关系矩阵R的确定分为2步:第一步组成评价小组进行单因素评判,对每个评价要素给出评价等级;第二步是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因素ui各等级的评价隶属度rnm=vnm/n,其中n为评价小组成员个数。本研究确定R的具体方法是:由10个评价人员组成评判小组,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对5个评价因素分别给出评价等级,再对每个评价等级中成员的个数进行统计,从而得到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表,即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单因素评价表(表1)。

通过表1可以推算出模糊关系矩阵R,

R=0.5 0.2 0.2 0.1 00.6 0.3 0.1 0 00.3 0.5 0.1 0.1 00.5 0.4 0.1 0 00.5 0.3 0.2 0 0

3.5 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B是对因素论域所有评价因素综合等级的模糊评判。

B=A*R=(0.24 0.16 0.21 0.14 0.25)0.5 0.2 0.2 0.1 00.6 0.3 0.1 0 00.3 0.5 0.1 0.1 00.5 0.4 0.1 0 00.5 0.3 0.2 0 0=(0.474 0.332 0.149 0.045 0)

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47.4%的人认为“优秀”,33.2%的人认为“良好”,14.9%的人认为“一般”,4.5%的人认为“差”,没有人认为“极差”。

以上评定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精确性,缺少量化,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对该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优秀”,这只是对发展潜力的一个大概评价,最终对发展潜力的精确打分才可以看出该指标的确切等级[5],为此引入评分向量C对评价结果加以量化。

令“优秀”=9,“良好”=7,“一般”=5,“差”=3,“极差”=1。则

C= (9 7 5 3 1)

则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总体评分为:

S=B*C=(0.474 0.332 0.149 0.045 0)*(9 7 5 3 1)=7.47(分)

4 结论

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7.47分,评价等级处于“良好”和“优秀”之间,表现为“强良好”的水平,这充分说明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开发扶持力度,争取使乡村旅游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 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

[2] 吴秉坚.模糊数学及其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3]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129-136.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丘逢甲、黄遵宪、 宋湘、丁日昌、张弼士、李惠堂、、曾宪梓、林风眠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梅州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花环龙、埔寨火龙、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等一批国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州市共申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8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梅州市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梅州市申报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1个,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29人、市级67人。此外,梅州还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万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丰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点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鲜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讲究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 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名菜有:客家盐h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岭三及第汤、清明{、、发{、味窖{、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仙人{、笋{、丰顺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1.3 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民间艺术和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点有:南华又庐、故居、长乐学宫、丘逢甲故居、花萼楼、承德楼、石寨土楼和花螺墩围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1.4 古村落资源丰富。 古村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梅州历史悠久,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梅州古村落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已开发利用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5 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梅州市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大埔县百侯镇和丰顺县八乡山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大埔县百侯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区松口镇、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和蕉岭县南w镇石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梅县松口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等。这些名镇名村都富有较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1.6 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 最近,梅州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定稿。未来15年梅州将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规划》中明确了重点项目的分布,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五华横陂镇老楼村建设足球运动小镇、平远差干镇围绕五指石景区建设地质观光小镇、大埔高陂建设陶瓷文化小镇、梅县松口规划丝路文化小镇等。通过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使梅州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2.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开发形式单调,丰富度不够,还停留在浅层次开发阶段。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梯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场)、观光花果园等,缺乏高端乡村旅游俱乐部;缺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缺乏高端的乡村意境体验旅游产品,跟北京怀柔区"虹鳟鱼一条沟"的农家乐的创意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梅州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利用乡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对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不够深入,各级政府还不够重视,对客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合和宣传包装还远远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今后梅州乡村旅游应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重视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布局。

2.2 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处于散点开发状态。 梅州乡村旅游点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觉行动还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还没有编制规划,更缺乏主题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还没有形成片区状态。今后,从大的层面讲,梅州市应大力推进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粤赣闽客家地区各镇(村)旅游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旅游开发。从小的层面讲,梅州市各县(区)、各镇(村)应该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编制规划,还要做好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乡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乡村旅游等,梅州乡村旅游可以向上述这些乡村学习借鉴。

2.3 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镇(村)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尽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镇(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4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创意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在创新与创意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创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学习取经,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岩,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18年,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变招数,请专业攀岩队伍表演攀岩,让游客体验攀岩,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这年重阳节门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此外,梅州乡村旅游还要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心农场、瓜果花卉节、捕鱼节、采摘节等,让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3.结语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旅游业是梅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CCTV《致富经》栏目组.专家指点乡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 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3] 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篇5

>>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政治中的乡村精英 基于公共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研究 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传统产业的内源式转型 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新农村发展中的乡村精英形成与精英关系格局实录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探析 精英培育与中国乡村的复兴 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居民参与问题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非政府组织参与式扶贫的绩效评价研究 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 社区主导型发展视角下的参与式扶贫研究 精准扶贫视阈下参与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对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乡村女支书的蔬菜扶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胡文显,苏孝永. 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内源式增收机制探讨――源于温州的实践[J]. 改革与战略,2012,(4).

[7] 宋林霖,代红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8] 谭英俊.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9] 贺海波. 选择性合作治理: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J]. 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0]曹现强,宋学增.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4.威胁(Threat)分析。

篇7

关键词:农家乐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当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成功。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纪80 年代后至21 世纪初,主要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等方面。具体到我国来说,“农家乐”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式。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家乐”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家乐”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相关作用机制实证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仍属研究空白,而“农家乐”作为农民直接参与的乡村旅游形式,其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关键性影响又使相关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过对河北易县贫困山区开展的“农家乐”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农家乐”对于解决贫困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纵观我国当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庆为主题。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整合当前开展“农家乐”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都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式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以吃农家菜为主,各守一摊,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游客很难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2、“家”境不佳。农家乐的公共设施不足,缺少停车场、厕所、垃圾箱、旅游咨询点、导览牌等设施,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及经营户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洁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乐”意不足。乡村的节事活动、农耕文化没有加以整理和演绎,游客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节事活动开发不够,夜间文娱活动匮乏,留宿客人觉得单调。

4、“文”蕴缺乏。大多农家乐都是老木屋修缮而成,周边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难吸引游客并保证客源的稳定性。同时当地的资源挖掘力度还有待加深,农家乐休闲游业的灵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失去长久的吸引力。

5、“群”体有限。该县是纯山区县,大多居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家乐的兴趣不大。平时消费主要靠节假日山外温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消费群体有限。

6、“规”划滞后。近年该县农家乐发展很快,有些乡镇无序开发大有燎原之势,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从而使农家乐休闲旅游布局和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对易县山区沙岭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村里除了农牧业、外出务工,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无论是开农家院还是卖土特产,本村的“蚕姑坨”旅游景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而且其优势在于不收门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十多年来,蚕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县、市以内。而且一旦游客比较多,环境污染就非常明显。村民说:“要是一样的投资,蚕姑坨可比狼牙山风景好!”确实,如果不开发,人们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条十分崎岖十分险要的路,但对于如何来更好地开发蚕姑坨,村民们都很矛盾。一个山区景点,开发起来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点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单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应政策的实施。说到外商投资,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外商开发以后旅游商业化是必然的,收门票会减少游客数量,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不便。

二、“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农家乐”的旅游现状分析,结合当前河北易县山区的发展情况,“农家乐”旅游对于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进“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区域带动发展。要合理引导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些具体的实现措施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家乐”旅游的扶持力度。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学规划,防止农户盲目跟风、无序建设。农民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科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平台,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以本地农民的特色彰显农家乐本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经营农家休闲旅游农民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除了到其他城市进行旅游考察,还可请旅游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本地进行讲座、培训,以提高本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农家休闲旅游应以知识性、参与性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农家乐”旅游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牢记在心,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西江千户苗寨 乡村旅游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发展

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现状

西江千户苗寨,属贵州雷山西江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苗寨是山区农业,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1、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忧虑

虽然西江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江的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苗寨的民族工艺制作,存在着后继无人的趋势。不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单一,如果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下去,西江苗寨的旅游发展将难以为继。

2、苗寨建筑破坏的忧虑

村民为了私利,旅馆客栈私自搭建、乱拆滥装现象较为严重,破坏了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拆旧立新,拆掉了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文物。一些对苗寨的破坏行为, 破坏了苗寨的整体风貌。苗寨新修的一些建筑是在按照一种人工园林式的建设,模仿别人的跟风形式,脱离了苗寨的建筑风格,放弃了苗寨的自然与古朴的意境。

3、苗寨环境污染的忧虑

随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西江旅游观光的游客的增多,造成“旅游污染”,破坏其文化生态。大量农家乐与饮食业的开办,给西江苗寨的环境带来了严重考验,给苗寨和谐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和谐的色调。

4、苗寨门票收费问题

2010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收取60元/人的门票,引发了争议:

游客认为圈寨设卡,苗寨村落成了主题公园,破坏了苗族村民的原始文化,与保护苗寨的初衷南辕北辙。苗寨交通不便,外来游客路费就花费不少,收门票,很多人就不来了。

村民也反对,村寨自从收门票后,游客少了,生意差了,村民的收入减少了。

5、安全问题

在西江苗寨里,苗寨的建筑大都是木质建筑,建筑物之间相距较近,苗寨的农村因素,苗寨的流动人口多,苗寨对烟花爆竹的燃放,逢年过节的祭祀等,都容易引起火灾,苗寨的消防安全永远是处于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松。

苗寨坐落在山里,其地形与气候容易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给苗寨的进寨交通安全带来危害,危害到村民与游客的生命安全,影响到苗寨的旅游质量。

三、对西江苗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建议

1、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

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政策,增加财政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加强对苗语苗歌收集整理,把苗语苗歌传给子孙后代;加强工艺制作的表演与比赛,为民族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民族工艺的制作的产品,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让制作者从中得到实惠,将民族工艺制作发展传承下去。培养孩子对苗族文化的喜爱,让孩子从小就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参与到对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让村民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中,将苗寨的乡村旅游发展推向应有的高度。

2、保护苗寨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持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保护好文物与古屋。保存好苗寨的整体风貌,减少人工园林的建设,打造苗寨的建筑风格,回归苗寨的自然与古朴、浑然天成。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让更多村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对古旧破坏的古式木质民居和对砖混建筑进行改造与加固。加大对苗寨吊脚楼群的抢救。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地区的生态恢复。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避免和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后续利用。保护苗寨的梯田,增加苗寨的水域面积,在苗寨白水河的上游增加建设一些蓄水的设施,建一些水库,增加苗寨的水体循环,为苗寨的水汽与小气候作调节,也为苗寨增加雾绕青峰,若梦若幻的美丽与自然。

3、整治卫生环境

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责任片区管理,把一些苗寨的村民编到卫生打扫中来,加大卫生清扫力度;在苗寨内加大卫生宣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保护苗寨的白水河,让大家共同来维护苗寨的环境卫生。

4、门票收费实行民主听证或者改革

门票收费要合理定价,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可以实行召开民主听证,将门票价格定在合理的价位上。不要为了发展旅游,破坏其文化生态,要继续发掘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西江的名气。

门票收费问题也可以改革。如,游客来苗寨,先登记买票,若客人在当天返回了,门票就以所购取的费全额收取了;若客人在这游玩到第二天返回,就返还客人的所购票价的一定比例;若是第三天返回的就再增加一定的返还比例。

5、扩大对外宣传

邀请专家名人,苗寨要利用好苗年,邀请名人和作家歌唱家相聚西江,举办一些笔会,演唱会让他们来帮助西江做好文化宣传,提高西江在文化界的名气,宣传打造西江。

新闻媒体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投入,邀请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到西江采访和拍摄各类专题片,提高知名度,扩大了宣传面;或以西江为背景,把西江搬上屏幕,做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或邀请一些著名的电视台的节目来做专题等,让更多的旅游者看到西江、认识西江、走进西江。

利用学者学生宣传,学者学生是个较大的旅游群体,而且都有较多的论文与作业需要完成,可以实施一些优惠的措施去鼓励他们来创作与西江苗寨有关的作品,以扩大西江苗寨的宣传影响。比如,让艺术类的学生到这里来创作写生;让动画类的学生来这里设计动画;让计算机类的来这里以这里的景观为背景,创作设计游戏。

参考文献:

[1]《雷山县西江镇村镇规划》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年.

[2] 《雷山县西江镇村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2015年)》贵州省雷山县建设局.2000年;

篇9

 

近年来,*镇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加快路网建设,提升景点接待功能,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生态、更加古朴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一、2018年上半年工作落实情况

科学规划旅游框架。按照镇域总体规划,我镇规划了“一会一站多点”乡村旅游线。“一会”即*庙会,“一站”即*火车站,“一水”即*水库,“多点”即多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畅通美化旅游线路。投入580多万元,建成*大道,极大地改善了集镇的道路交通环境,为庙会的举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入600多万元改善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突出特色打造旅游亮点。对*庙会这一传统商贸习俗进行了申遗保护措施,*庙会目前已被列为第二批县级保护名录,仍在积极申报第六批市级保护名录。同时组织专门人员对*庙会作进一步的挖掘整理,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庙会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建立完整的档案。打好“*庙会”这张牌,政府搭台、客家唱戏,把*庙会打造成为集农副产品交易、商贸洽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发展旅游惠民生。引导各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教育当地居民转变观念,树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意识,培养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动美丽和谐*建设取得新成效。投资600多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开展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村容村貌变得更美丽,群众生活更幸福。

把走进*融入全区大旅游。坚持把*乡村游与全区大旅游格局相衔接,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设计了*庙会的LOGO、旅游标识牌、宣传栏等,今年庙会期间,联合县文化馆、文广新局主板了“庙会大戏台”文艺演出活动。

二、2018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镇有着千年古镇之称,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广阔旅游发展空间。

    1.着力打造*山庄休闲旅游胜地。*山庄,现有垂钓中心、康复理疗中心等,集吃、住、乐于一体。未来构思是:有得天独厚的马头水库优势,大力开发水上游乐项目,与*桃花源开发相连接,打造水上乐园、垂钓中心、康复中心等精品假日休闲旅游胜地。

    2.努力挖掘我镇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日游项目。

3.继续打好“*镇庙会”这张牌,将*庙会打造成为集农副产品交易、商贸洽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4.在集镇建设两个停车场、一所三星级旅游厕所,完善集镇旅游配套设施。

 

 

篇10

【关键词】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古镇桃花潭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休闲时间的延长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对旅游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性化、回归自然和对文化本性的追求成为了旅游发展的新特征,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乡村度假旅游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1989年,皖南古镇桃花潭被列为安徽首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恩莱特来景区考察后对古镇桃花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桃花潭具有进行乡村度假旅游开发的众多优越条件,因地制宜地以乡村度假旅游为方向,依托桃花潭古镇的资源特色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开发规划,既可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又可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古镇桃花潭的旅游现状与问题分析

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境内,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地处“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桃花潭古镇有着1300年的悠久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脱俗的皖风徽韵,又有保存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建筑。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两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家,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水上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一)桃花潭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1.资源生态环境现状

桃花潭大景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美,工厂和易污染环境的企业稀少,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绿化率巩固在71%以上。依托陈村大坝形成的太平湖至青弋江段水面,拥有皖南地区罕有的水环境、水资源优势;高森林覆盖率,形成了净化空气、释放氧气等独特的生态休闲疗养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开发不足等条件的影响,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

2.景区规划与开发现状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泾县桃花潭镇总体规划》、《桃花潭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桃花潭景区深度开发规划》和《桃花潭中心村庄规划》等各类旅游发展相关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了桃花潭中心集镇改造工作,天竹居假日酒店、南泉别墅等星级酒店投入使用;高档接待酒店建设取得突破,总投入近亿元的桃花潭畔万家酒店基本竣工,并已成功试运营。新建“中华第一祠”门前广场、景区老街入口处小型停车场,景区交通网络得到加强;修复踏歌古岸处沿河跑马道,种植桃树、柳树等绿化面积达6000平方米,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修复古街道鹅卵石路面并铺设老街下水道、安装消防栓和供水管道,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3.游客接待与景区收入现状

目前桃花潭镇的旅游已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格局。2010年度,桃花潭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桃花潭大景区范围内,有近5000人从事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拥有大小70余家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人年均增收900多元。

(二)桃花潭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和自助游的日益升温,休闲类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而桃花潭旅游目前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设施不足,接待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成熟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

1.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不相适应

千年古镇桃花潭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涵盖了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高,距离泾县旅游的精品,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旅游服务水平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虽然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与物力,交通、酒店等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景区出口道路的车辆拥堵问题和酒店接待大规模旅游团队“吃不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攸关旅游接待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硬件问题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合理解决,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

3.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与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景区的运营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改进,桃花潭景区的开发工作需要各个方面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但目前景区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各自为政、管理效率不高,投入不足与资金不到位的问题长期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4.旅游综合效益与富裕社区居民的要求不相适应

虽然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日趋上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旅游产业延伸不足,旅游“六要素”不能配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低,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也限制了旅游富民功能的发挥[1]。社区居民从旅游中真正受益,桃花潭旅游品牌的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古镇桃花潭的乡村度假旅游开设设计的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