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篇2
一、重视预习环节,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不容易学,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数学又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要求学生学好,但是实践证明: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难学,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生疏,只要稍微不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就将导致教师费尽精力组织课堂并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但仍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预读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困境,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数学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汲取知识的渐进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不断认同并转化为内心自觉行动来完成。教师若能提前向学生预告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容及所学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则学生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只要在听课的过程中仔细留意和多加思考,便可以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重视预习环节,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帮助他们摆脱学习的困境,开拓其积极向上和努力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编拟预习提纲,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知识体系严谨,语言精炼,内容抽象;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技巧性强,其内容前后衔接成螺旋式上升。学生预习觉得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难以从知识的联系、发展和差异中找出本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往往对预习失去兴趣,最终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由此,为了提高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安排、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内在的联系,精心编拟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预习提纲,使之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大胆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预习、教师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并能将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及推理过程基本完成,努力创设一种健康有序、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使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化为现实。
三、指导预习方法,凸现学习效果
编拟预习提纲,为学生的预习指明目标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还是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个别学生往往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未能在预习中触发灵感,抓住知识要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逐步介绍预习的各种方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全店批划预习法,质疑预习法,讨论预习法等,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适时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经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预习过程中得以强化,得以发展。
四、培养预习习惯,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
探索成功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萌芽就处于勃发态势。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质疑与分辨,相互激励,相互启迪的预习途径,,从而导致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奠定自主性学习基础,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火越烧越旺。
五、注重双边活动,收获预习效果
为了避免预习流于形式,提高预习质量,需要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具体细节,搜集问题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3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师参与校外教师发展项目的机会有限,学习资源不足,校本教师合作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校本”强调学校要发挥其资源特性和管理特性,为教师提供合作所需的条件、合理的合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保障教师合作的有序和有效。校本教师合作指教师以共同实现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学校提供的资源条件和合作机制下,从教师的专长、兴趣和需要出发进行合作活动,积累合作成果,从中获取专业支持和情感支持的过程。
目前我国由于资金、人力不足等客观原因,对中学英语教师教育项目的投人还不能满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加上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负担沉重,长期或者频繁参与校外教师发展项目的机会非常有限。鉴于这种现实状况,本文在校本框架下对教师合作进行研究,探讨校本教师合作的涵义及意义,分析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从教师、学校和合作活动三方面提出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的实施策略。
一、校本教师合作的涵义及意义
I.“校本”的涵义
在出现的教育文献中,往往把“school - based”翻译作“校本”," base”在英文中的含义主要有:底部;基础;根据地;基地;本部;以…作基础;基于…,以此推敲" school一based”的含义,似乎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支撑,以学校为基地。丁伟红(2006 )指出,英语文献中表示“校本”的英语表达除了“school一based”之外,至少还可以表述为“school一focused"" school一centered”和“school一site" o〔’]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还意指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
本文之所以把教师合作放在校本框架之下进行探讨,是基于以下六点原因:其一,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二,来自于学校的支持是最直接、最方便可行的支持;其三,学校的支持是最具针对性的支持,能根据学校和教师的现状提供支持;其四,学校具有资源特性,能够为教师提供合作所需的条件;其五,学校具有管理特性,能够发挥其管理、调控作用,推动教师合作由随意、随机走向正式、有序;其六,学校具有评价功能,能够给教师合作提供正式、全面的评价。
根据以上对“校本”的理解,我们把“校本”界定为:指学校为了促进教师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特性和管理特性,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教师提供保障,充当教师发展的平台和基地。学校的资源特性指学校是教师发展最大的资源供给方,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的管理特性指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方向起督促、调控和评价的管理作用,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教师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发展。
2.校本教师合作的涵义
在本文中,校本教师合作是指教师以共同实现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学校提供的资源条件和合作机制下,从教师的专长、兴趣和需要出发进行合作活动,积累合作成果,从中获取专业支持和情感支持的过程。
3.校本教师合作的意义
校本教师合作对教师自身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教师的意义包括专业上的相互促进、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和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对话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互补,使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合作带来的情感支持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周边人际关系的改善。常秀芹(2007)认为,教师合作除了能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外,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合作还可以帮助提高教师的个体反思能力。L6} Smyth(1991 ; 83)指出,教师反思的能力可以“通过合作联盟(collaborative alliances)来实现,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判断力,还能传递他们对现实教学的理解”。f}l
二、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
Craft (1996 ; 14一15)认为,合作活动、教师的态度、学校文化和结构,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个性都是影响校本教师合作的要素。川还有许多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教师、学校和合作活动三个方面。
关于合作活动的影响,学者们主要针对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进行了探讨。沈毅和夏雪梅(2007)指出,教材、教学和考试类的合作内容较受教师欢迎。〔”由此可见,教师合作内容必须是教师最密切关心的,要出自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激发教师的合作兴趣。但是合作内容与合作形式单一却是教师合作中的常见问题。郭德侠(2007)指出,受时间和环境的制约,教师合作的形式单一;图陶晓丽(2007)也指出教师合作形式与内容较单一,且实效性较低。〔’“〕"
三、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的作用
1.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变化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身处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充满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新思想,新观念的复杂系统。这些都意味着教师学习要日常化、终身化,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和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伴随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是教材、教学方式、课堂活动方式,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较课程改革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完成新旧课程、新旧方法的过渡和融合给英语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因此,单靠教师个体在实践中独立摸索很难使教师有效、快速地吸收和整合新信息、新能量。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与处于相同困境的同事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探寻适应新课程又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路径。校本教师合作可以帮助教师携手合作,既能解决教师新课程改革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又缓解了教师由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焦虑心理。
2.补充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3.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校本教师合作可以切实改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缺乏语言环境一直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中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是英语学习者,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会面临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而导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退化的间题。由于中学采用的英语教材涵盖的内容有限,中学英语教师能够接触、练习和巩固的专业知识也相应受到局限,英语教师的专业退化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减少、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下降,常听到教师们感叹:“英语教的时间长了,教几年级就成了几年级水平……”。针对这个问题,校本教师合作可以帮助英语教师自己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英语知识和技能。
其二,我国在中学推广的英语教学法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绝大多数来自第二语言环境下的研究,这必然导致我国英语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出现很多困惑。在校本教师合作环境下,教师可以经常沟通探讨,一起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同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相同,遇到的教学问题会有很多相似性,在研讨的时候非常容易引起共鸣,交流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更具针对性。
从这两方面讲,校本教师合作为教师提供了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提高教师组织能力
合作学习是《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为学生带来更多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学习却往往因为组织、管理和评价不得力而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难看出,教师自身缺乏合作体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英语教师进行校本专业合作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中加深对合作的理解,帮助教师总结合作学习的实践要素,从而提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充实校本资源
中学英语教师进行校本合作还可以补充校本资源。教师间的专业合作超越了一般性的交流讨论,合作活动也不是无的放矢、泛泛而为,而是以积累合作成果为最终目的。这些成果对学校和英语教师都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最终将作为校本资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学校保存并加以利用。这样能够帮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之间互助促进、互相带动发展的关系。因此,校本资源为教师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的同时,合作活动的成果也反作用于校本资源,成为对校本资源有力的补充。成果的循环利用可以看作是回归校本资源,是对校本资源的补充。
四、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的实践策略
鉴于影响教师合作的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学校与合作活动三个方面,我们也从这三方面对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i.教师
(1)激活合作意识,端正合作态度。长期以来,教师单兵作战,合作意识普遍不足,对合作的态度并不积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先从帮助教师认识合作的意义开始,搜集合作成功的教师案例,分享他们的经历、收获和感受,并请教师们就此发表看法,陈述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提出疑问。
(a)细化合作技巧,加强对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合作不是一跳而就,更不是提倡合作教师就知道如何合作。在合作初始,要明确向教师建议使用某些合作技巧,同时木回避谈论合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分析不利于合作的因素,找出解决办法,避开负面因素的影响,并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重视情感交流,培养友好合作的个性。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因此而烦恼、困惑与不安,可以组织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获得专业帮助的同时引感共鸣,形成相互间的情感支持。这些情感交流可以带动教师积极参与合作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友好合作的个性。
2.学校
(1)提供教师合作所需的条件,打造教师合作的资源平台。学校要保障教师合作需要的时间、场所和活动经费等物质条件,为教师合作排忧解难。学校提供的条件可以反映出学校对教师合作的态度和支持的力度,对教师既是物质上的支持,也是精神上的激励。
(2)构建教师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建设合作文化。学校要发挥管理特性,形成教师合作制度,推动教师的随意合作走向有组织的合作,在教师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监督和调节作用。学校还要鼓励和肯定组织能力强、富有合作精神教师的合作行为,以部分教师间的合作带动教师的群体合作,促进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3)转换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教师合作。学校要摒弃费时低效、表面化、形式化的评价,围绕教师合作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要丰富评价内容,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并适当奖励合作效果良好的教师团体。
3.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合作兴趣、合作态度和合作效果。合作活动包括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和合作成果三方面。"
(1)从教师的专长、兴趣以及教师的需要出发选择合作内容。如,有的英语教师口语好,可以组织有兴趣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教师一起练习;有的英语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兴趣,可以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在各自的班上搞研究、作对比;有的英语教师不擅长给学生上写作课,就可以主动与擅长教写作的老师结成对子,互相听课、讨论交流。
(2)选择灵活多样、简单易行的合作形式。英语教师工作繁重,太复杂或者过于花费时间精力的合作是不可取的,也容易半途而废。一开始不要组织安排太复杂的合作活动,可以先让教师进行短期内易见成效的小范围合作,体验合作乐趣。如,同头课英语教师一起制作某一单元的英语单词词卡,上英语课时只要时间安排合理,同年级的教师都可以使用,方便易行,省时省力。
篇4
而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云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
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
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
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
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7-02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表现为:爱党、爱国、爱社会
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某项调查可以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浓烈的爱国情操。众多大学生已经明确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二)务实
就目前从大学生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则抱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和看法。比较关注自己身边切实利益的事情。对所谓的“事不关己”的国家重大事情热情度不够!总结出一句话就是,积极健康,脚踏实地,务实进取已经成为当代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社会道德规范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规则,无法律约束意义,只有舆论约束。是社会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一些规则,不具有强制性。时代的变迁使独特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代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改变一下方针政策,以来适应在不断进步创新的主要潮流。新的对策应该抓住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爱国理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进行。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们大家在生活的时间长河里,都需要被社会塑造,改变,而这个过程又是极其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的思想时时刻刻都会被各种因素所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这些不良因素到底有哪些。
1.家庭。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但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现象增多,导致出现了几种非常严重的现象即:溺爱型、粗暴型、包办型以及放任型。这些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相对的阻碍作用。
2.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卢梭说:“教育并不是培养军人和官员,而是培养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先生在本世纪初即提出:“国民教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可见,学校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忽视了人格教育的培养。首先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强度的机械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应付,没有愉悦感。其次高等教育的失序。表现为:教育的工具化、以智力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教育的非主体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欠缺、教师人格的不完善、教育内容的空泛、教育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严重存在。这些不仅干扰、延缓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社会。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伴随着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社会应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应加大力度,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措施。做为社会的载体政府,与此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有效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
三、加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明确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青年历来是各个阶级和政党争夺的重要群体,我国的青年一代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培养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篇6
一、教育价值与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
学校是实施正式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的核心价值首先来自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选择,学校的办学追求体现在实现教育价值和组织发展价值。因此,对现代学校核心价值的认识需要从教育价值选择、学校组织价值的分析中开始。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叠加”形成的。古代教育是围绕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产生的,早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是知识经验延续。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传递道德与规范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占据主流,进入“教化”时代。工业革命使得知识与技术成为生产力,教育进入到系统学习知识与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针对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教育又被赋予“改造社会”意义。后工业时代关注人本身,教育成为推动人的自我价值发现、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当今时代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其意义与价值体现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组织发展中。
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延伸和实现,如果做一个概括和梳理就会发现,现代教育是各种社会利益、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文化伦理共同交织、汇合、冲突的整合,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出多维度、多层面的特点。从总体看,现代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本体价值体现了教育自身的认知、思考和价值选择,工具价值体现了教育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要的特征。
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同样可以区分为本体性的价值和工具性的价值,与教育价值不同的是,学校价值还包括了组织的价值,对此我们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讨论。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我们可以把源于教育价值的学校核心价值具体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1.现代学校是实现社会知识与经验再生产的重要机构。传递知识与经验是教育“与生俱来”的功能,也是学校基本的价值选择,虽然互联网学习形式在迅速发展,但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仍然是现代学校的基本价值与追求。
2.现代学校是维系社会关系、传承和发展文化、实现“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机构。教育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秩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从来就没有减弱,现代学校始终担负着社会价值和伦理、社会文化和秩序传承的重任,虽然学校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但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传承和维系中。
3.现代学校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化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建立在知识信息基础上,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人正常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现代学校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4.现代学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现代社会秩序的维系、治理体系的顺利运行都需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现代学校应当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发展作为自身重要的价值追求。
5.现代学校是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依托。当今时代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出创新人才的竞争,提升国民创新素养、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依托是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和提升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重要价值追求。
6.现代学校教育是家庭的希望寄托、社会流动的灯塔。公平优质的学校教育是实现社会合理流动的基础,学校带给家庭希望、带给个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因而是维系社会的稳定器、是家庭的希望、实现个人梦想的精神灯塔,这同样应当是学校的价值追求。
7.现代学校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现代教育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生活的场所和机会,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教育生活质量,推动师生和谐、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幸福生活中实现不同的梦想和追求,这是现代学校的应有之义,也是学校的价值和追求。
二、公共组织价值与现代学校核心价值
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和追求首先来自于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追求,但学校毕竟是一个社会组织,尽管学校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是实施教育,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是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的,这样的基本价值和追求就是实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篇7
关键词:家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家访虽是古老而陈旧的话题,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有便于发现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更便于因材施教,这在目前重视素质教育的氛围下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和教师们不但不可遗弃它,而且还应积极实施。
从中学来看,无论初中或者高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是个很棘手的工作,从学生的违纪违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到学习方式都让教师们焦头烂额。家访能让教师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家访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认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尤其是在中学,教师如果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这样的工作难免过于简单和不负责任。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好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和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家访无疑成了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教师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家访有助于监督和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
家访不仅可以延伸学校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还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施效果。对于一个不具责任感的教师,是不可能把学校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的,教师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的先进性带给家长,更让家长认识到了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监督和检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
四、家访能有效提高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工作环境、文化层次、经济情况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首先,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得失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其次,把教育重心放在智力开发的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质培养和习惯培养;再次,家庭的不和谐或者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许还有很多类似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往往错误地引导了孩子。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就好比送到一个托管所,认为一切都交给学校了,这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确目的,致使学生学习懈怠,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教师掌握一定的教书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通过家访,面对面和家长沟通交流,协助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
五、家访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是学校、家长的共同意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些学校通过家校通、短信通等现代管理方式,保持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让学生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家长,发挥现代版家访的作用,既能有效弥补家校沟通延迟的不足之处,又能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
因此,把现代家访和传统家访结合起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上求得一致,在学生的管理上就更加有效。
家访是一种亲切而又平等的交流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显著。在和谐的气氛中交谈,老师和家长逐渐了解,互通信息,彼此拉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双方的感情。而且家访时老师是有备而来,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由于时间充足,老师会谈得更加透彻、全面,尤其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也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全面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沈俊杰.孩子命运由你定.海天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体育课程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学校健康教育担负着增强学生健康的重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正在成为促进全民基础健康教育、提高全民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与教育信息接踵而至,原有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将面临着更进一步的优化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教育真正培养出有知识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前具有积极应对能力。
二、不同国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对比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订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学校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
近年来,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相比,学校健康教育仍属相对较新的领域。虽然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法规已较为完善、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明确要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应加快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便形成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健康教育的目标要体现现代健康理念,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终身健康地生活;学校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于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应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积极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
三、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它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学生。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人才的加工厂,那么,学校的健康教育则是这个加工厂的基础工序。潘丽英的《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指出:学校应该着手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课程内容的布置安排;教师作为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应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机构都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学校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成为健康教育队伍引领者。
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代表,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习和生活状况等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依赖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健康环境和保障制度,更依赖于他们所受到的健康教育状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重要表现之一是文明程度,体质的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行为方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健康习惯的培养是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可终身受益。
总之,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发,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门新生的学科。青少年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必须掌握有关健康的知识,逐步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健康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的新时代的新人。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20期
[2]杨枭.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3]渠淑坤.进一步优化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篇9
在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将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而艺术特色教育一旦形成,将多通道、多途径的发挥其育人效益,从而成为学校德育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要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否则,学校形成特色无疑为一纸空谈,其形成特色的过程也将失去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进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是艺术教育形成特色的根本所在。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3、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 “德育”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开展学校所特有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使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舞台,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什么是真、善、美,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育人的关键所在。
校园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常规、形成系列,是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形成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青春放飞”十八岁成人仪式、“青春杯”才艺大赛、十大杰出学生评选等主题活动以及国庆晚会、元旦游艺晚会、作品收藏、咏诗会、红歌会、演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系列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能,从根本上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83-02
达斡尔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约有人口13.24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达斡尔族的优秀文化正在濒临消失,如达斡尔族民族语言、“乌钦”说唱艺术等。达斡尔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史上曾采取过多种措施加强教育。众多达斡尔族有识之士也做过积极的努力,如郭道甫兴办学校、巴金保资助学生等,都为兴办达斡尔族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1]。自清朝开始,官办达斡尔族学堂开始出现,私塾也较为盛行。由于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学堂通常教授汉文和满文[2]。通过兴办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达斡尔人才,达斡尔族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达斡尔族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达斡尔族文化保存与传承变得举步维艰: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被废弃;原属于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在服饰上,除重大民族传统节日要着民族服饰外,平时都着汉族服装,像“奇卡米”、“斡洛奇”、“得热特莫勒”这样的靴子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饮食上,如采摘柳蒿芽、晒干菜等传统习俗被逐渐淡化;在住所上,以往高大的“介”字形泥草房也被砖瓦房或楼房所取代;在体育活动中,曲棍球、摔跤、较劲力、围鹿棋等也已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出现了个别达斡尔族人不认同本民族文化的现象。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增强达斡尔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学校教育中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文化中的糟粕,理应通过文化的自我选择予以淘汰。但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想方设法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在变迁与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乐观、坚毅、勇敢的民族性格已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少数民族文化会出现主动或被动适应。达斡尔族人并未因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或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他们有保护、延续、开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哈拉达斡尔族小学调研时发现,达斡尔族学校的教师普遍重视本民族文化,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甚至有一位汉族体育教师,也有意识地把达斡尔族人传统的较劲力、摔跤、踢毽子等体育活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因此,在文化传承中,应该遵从文化自觉选择规律、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保护达斡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达斡尔族教师、家长、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文化的归属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也就是明确“我”属于哪个民族。民族文化认同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3]。由于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共同的文化以及心理素质是民族形成的必备要素。作为民族的成员,即民族文化的主体,承认并且愿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即为民族文化认同。一个民族要想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首先得提升民族成员认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民族情感。达斡尔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同样依赖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保持最基本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达斡尔族学生和家长能够认同民族文化,但对于有关民族知识的掌握还相对欠缺。在回答“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你会选择自己是什么民族,为什么?”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达斡尔族。但在回答“为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却较为模糊,很少有人将其归因于民族文化。在与达斡尔族学生交流时发现,大多数达斡尔族学生仅对本民族文化有一般性的了解,但对民族历史、文学等深层次的文化普遍知之甚少。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势必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先导者,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领路人;而家长则在家庭教育中对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如果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而会影响其民族文化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并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和学习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知识,如在达斡尔族聚居区,以村屯、社区为单位开展绘画、摄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达斡尔族文化,培养达斡尔族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挖掘达斡尔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变异或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不少少数民族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为增强年轻一代达斡尔族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应该深入地挖掘达斡尔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与达斡尔族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比较浅显,认为达斡尔族文化也只不过就是柳蒿芽、“瓦特”、“斡洛奇”、晒干菜等习俗和围鹿棋、曲棍球、摔跤等体育活动。他们对于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学、宗教、道德等内容普遍不甚了解,表现出深层次的达斡尔族文化的缺失。运用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层面的分类法研究达斡尔族文化时发现,学生普遍对物质层面的达斡尔族文化比较了解,对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认识比较欠缺。所以,对达斡尔族的民族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及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内容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目前学校教育中采用的国家统编教材,仅有几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对于像达斡尔族这样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还兼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更好地融入达斡尔族文化教育。民族学校有义务在学校教育中纳入民族文化因子,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渗透民族风俗及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在达斡尔族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以利于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
四、改革传统课程,建立完善的达斡尔族文化课程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途径,课程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建设好民族文化课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并不是将传统课程颠覆,而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融入民族文化成分[4]。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往往被忽视。而达斡尔族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其文化在学校课程中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达斡尔族文化要在学校课程中得以体现,并使之更好地得以传承,需要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民族文化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课程内容中纳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全部达斡尔族文化;在课程方式上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以民族文化为主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应保证民族文化课程的必要学时,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流于形式;在课程评价中要建立凸显达斡尔族文化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要做到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课程选择、实施和管理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达斡尔族聚居地区民族学校能更好地传承达斡尔族文化。
五、实施民族语言教学,提升达斡尔语“听”“说”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具体体现。教育是语言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达斡尔族人用达斡尔语说,用满文或蒙古文书写。虽然从来没有间断过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努力,但至今尚未如愿。调查中发现,家有老人的达斡尔族家庭,成员基本都会说达斡尔语,而年轻的达斡尔族家庭会说达斡尔语的则较少。说明语言环境直接制约着语言的学习。若不通过教育加以及时保护,仅凭借口耳相传来延续的达斡尔族语很容易消亡。在达斡尔族学校的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达斡尔族教师都会说达斡尔语,有的学校还设有专门教授达斡尔语课的教师,并开设达斡尔语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年级学生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制订多个教学方案。而在实际教学指导中,还存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同一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尽相同等问题,给民族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民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对达斡尔语言课予以充分的重视,保证其授课时数;要加强达斡尔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有经验的民族语教师;要积极编制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达斡尔语教材;要探讨有效的达斡尔语教学方式和方法。
六、创设达斡尔族学校校园文化,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仅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还能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潜在地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创设有利的文化环境来传承民族文化。创设达斡尔族学校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建立专门的学生民族手工艺作品的展览室;装饰民族特色的墙壁、长廊;举办民族特色的艺术和体育活动;创建有民族特色的校风、班风 等[4]。另外,在民族聚居地区可以通过创设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屯(社区)环境,建设专门的达斡尔族博物馆,开展丰富的民族文体活动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培养其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总之,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只有不断推动达斡尔族文化的发展,实现达斡尔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唤起达斡尔族学生的文化自觉,才能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客观上完成达斡尔族文化传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依桑. 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J]. 民族研究,1997(4):55-60.
[2]毅松. 达斡尔族的私塾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00(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