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事业单位会计定位
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即继续属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部分,还是归并于企业会计,或者是自成独立的体系。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目前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1.事业单位会计仍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会计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
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
4.根据资金来源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公立且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并入预算会计体系,而对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体系可并入企业会计体系。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的认识。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对于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并入行政单位,自然应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而具有经营性质且适宜向市场放开的事业单位将并入企业的序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余的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依然和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财政资金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依然属于预算会计的一部分,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二)财务报告主体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是界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范围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组织会计核算的首要前提。财务报告主体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均是独立的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因此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就是改革后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会计框架体系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采取准则加制度的模式,在制度层面又包括通用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通用会计制度和各行业制度并存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业务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同时在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中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通用制度和行业制度之间不仅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还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不可比、不真实,这既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会计准则的存在使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共同遵循的标准,这就为取消行业会计制度提供了前提。有了会计准则,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成果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核算基础,便于检查分析和相互对比,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根据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总体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应当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取消行业制度。这样既能从原则上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概念基础,又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具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实务操作。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界定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概念更加明确,更符合国际惯例。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对会计工作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信息需求者应该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投资人、债权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就这些信息需求者来说,既包括了受托责任观中的委托者,又包括了决策有用观中的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因此他们除了需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信息之外,同样需要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既应该满足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要求,如真实性、可靠性,也应满足决策有用相关的要求,如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等。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归纳起来,应包括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及时性等内容。真实可靠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是对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可靠性,那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相关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便于理解。可比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横向纵向均可比,包括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和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会计信息口径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除了上述5条基本要求之外,事业单位会计还应当遵守“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
篇2
1494年意大利学者帕奇奥利的《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描述的开始。时至今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也迅速地向先进的会计模式靠拢,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已基本趋同,这也是我国经济更大范围的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保证。任何一种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五部委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第三条,对内控目标的描述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明确要求就是“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本文从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及作用
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重磅推出管理会计。因此可以将会计信息分为管理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两类。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会计中心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及企业的管理需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这类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产生的,采用各种手段对管理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财务会计信息是由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主体提供的标准的会计文字语言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经过会计工作人员的加工、处理,形成财务会计数据信息。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向社会各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企业的投资者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而作出投资决策,同时,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绩效,帮助企业的员工,评估自己的福利等。此外,会计信息还可以向国家的相关部门提供企业发展的财务统计信息,便于国家掌握企业以及整个市场的经济运行现状,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手段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财政部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第二十五条:“单位生成的管理会计信息应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态度、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监管机制等等。
二、内部控制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密不可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分析,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其产生的作用主要有: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透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可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并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真实。
(三)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合法。内部控制除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会计信息产生的作用之外,内部控制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均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在企业发展中,风险评估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促加强企业经济发展中薄弱环节的控制。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消除可控制因素,提升其会计信息质量。
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会计信息是一个方向标,一旦出现错误、失灵,会造成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混乱,所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目标之一,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问题,造成数据报表关系的错乱,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中还存在不充分、不规范、不严肃等现象,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有效的进行财务分析。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因素主要是企业在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的存在局限性,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等。
四、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审计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保证内部控制行为、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进而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加强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控制会计信息收集、统计、处理等中出现的虚报、漏报、造假、错误等产生,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五、总结
当前社会和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而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加强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刁盛梅.探析内部控制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策[J].时代金融,2015(05).
[2]吴晓锋.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中外企业家,2014(23).
[3]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 真实性 失真 市场经济
一、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的角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违法性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篇5
关键词:WTO;机遇与挑战;会计工作规范化
加入WTO后,会计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会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规范会计行为、纯正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人员全面素质、适应国际会计惯例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步伐,紧跟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其会计信息的要求,以积极的姿态来推进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1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人WTO后,中国将会加快与世界经济融合,增加了中外会计机构的接洽、合作的机会,在给我国会计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其主要表现在:
给会计行业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会加快与世界经济融合,GATS 就有关会计执业、执照颁发要求和具体程序、资格要求、审批程序、技术标准、透明度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则的实施将陆续清除WTO成员国实行会计服务自由贸易障碍,会计职业人员将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成员国的会计执业执照、资格以及技术标准将得以相互承认。
有利于国际会计业的先进经验 会计市场开放后,既有竞争又有业务合作。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会计师管理、客户开发、人员控制等方面经验丰富。特别是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和员工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有独到之处,强调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两者不可偏废。国外会计中介机构的进入,为我国的会计中介改革提供了参照物,借鉴成熟的管理经验,将促进我国会计业的迅速发展。
有利于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的一个现实。虽然会计信息失真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单位(企业)内部和会计中介机构审查不严更是日益凸现。加入WTO后,大量的中外会计机构涌人我国,他们的优势在于为审计提供了全球的保险,审计或会计问题可以在全球得到解答,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指南,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训练有素的员工等。所有这些将会促进国内会计在这方面的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 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规定,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规范会计行为,重视基础会计工作的细致性、明确性和规范性,引导人们从过程上严格控制,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会计工作规范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也是加快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和会计改革步伐的保证。对会计执业、资格要求、技术标准等的行为规范化,简单地讲就是适应三个需要。
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改进和加强管理服务。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就失去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单位帐目不清,帐目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计工作难以在单位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工作作保证。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序,必然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造成的。从1996年国务院部署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情况看,单位会计工作混乱不仅削弱会计职能发挥,使内部财务收支失控,给违法违纪行为以可乘之机,这方面教训非常深刻。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直接对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督促会计人员从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起直接作用。中国加入WTO之后会计人员的素质将面临挑战。一方面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需要大批懂外语、熟悉国内外法规的高级会计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会计标准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其技术性将更强,对执业人员的要求将更高。按照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来讲,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 会计工作通过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为改善财务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秩序服务。会计工作提供上述服务,必须以健全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会计工作比较薄弱,造成财产不清、家底不实、数据不准、信息无用,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也容易因提供不真实信息给领导决策造成失误。因此,从表面上看,会计规范工作仅仅是一个单位内部事情,但影响面广,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必须切实重视会计工作。
3 建立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基本模式
规范指人类活动中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标准。会计工作规范化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根据有关法规制度,按照会计工作程序和, 从会计基础、内控制度、资金管理和监督分析等方面对单位会计的组织、计划、控制等实施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活动。
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准则 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应充分考虑未来环境与(单位)的各种利益关系(如投资人、债权人、职工等)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的地位,平等、均衡地考虑他们的利益,体现利益平等原则,在坚持国家化的同时,适度强调国际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在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方面,尽量吸取、采纳国际主流惯例,积极加入区域或国际会计组织,在会计独立性、适应性、持续经营、合理性、相关性、真实与公允等方面,务求实际重于形式,加强规范化指导。同时,借鉴国际通行的审计标准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加快国际审计惯例接轨的速度,提高审计准则制定的工作质量,增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行会计行业集约化管理体系 政策制度确定以后,人是决定因素。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就制度本身而言,人为因素至关重要。因此,应实行会计行业专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会计从业人员委派制。会计业绩由上一级财务部门、单位(企业、部门机构)和会计事务所联合认定,审计部门监督。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拓展会计工作,逐步实现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会计执业、资格要求、技术标准等的基本要求,实现“政会分离”,会计人员与单位脱钩,会计业独立行使义务和权利。
制定会计规范化实施细则 会计工作规范化是一个动态指标,在形势和上应立足全、突出新、强调实。首先,立足准则,简明新颖。制定会计规范化实施细则,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按照依法理财、管理、加强监督、规范有序的原则,按照最新的国家政策和会计法规,制定全新方位会计规范化实施量化考评办法。同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注重顶层设计, 使其既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现实指导性,又有标准法规和较高含量。其次,注重操作,内容全面。实施细则的内容应包括会计人员、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业务处理、会计报表、会计档案、内控制度等会计工作全过程。通过会计事前、事中、事后的一系列监督和核算工作,维护会计工作秩序,提供真实会计信息,保障资金供应,确保资金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之既有核算和管理内容,又有具体实例和较强的操作性。再次,规范运作,重抓落实。实现会计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规范、真实、及时、细致、严格。规范会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求会计的各项业务必须达到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全国一致,不得各行其是,随意变更制度。真实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和铁的纪律,会计资料、会计信息失真,必将贻误财务管理。我们要坚决反对造假帐、开假户,提供假资料、假信息等行为。及时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包括会计帐务处理要及时,编制报表要及时,信息反馈要及时,资金保障要及时,上缴经费要及时。提倡日清月结,反对工作拖拉、疲塌、推诿的不负责任态度。细致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要求会计工作认真细致,来不得半点粗枝大叶。严格是确保财务制度落实的有效手段,要求执行制度要严,遵守纪律要严,各项手续要严,内控措施要严,检查监督要严。使其有规可循,有规必循,违规必纠和按规办事。因此,规范统一务真求实仍是新时期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突出会计工作重点 ①会计制度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从2000年7月1日起执行。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坚持按章办事,认真抓好落实。加强财务部门内部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把新会计制度落实好。②会计基础工作与实施。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打牢会计基础工作,是全面提高财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任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及时处理会计业务,严格按规定组织核算,按时编报会计报表,提高会计质量和会计电算化水平。加入WTO后日益加剧的竞争,迫使中国企业将自身管理提高到能与之抗衡的层次。企业管理,决策需要种种会计信息,往往就需要采用特殊的管理会计方法,且需要大量会计信息的中间变量,这些都是传统会计难以做到的,所以企业会计的职能会有一个质的变化。③会计评比与监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无疑加重了财务监督的难度,会计监督的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会计人员要切实发挥把关守口的作用。要建立起规范的会计监督机制,加强经常性监督,加强事前监督,加强重点部位的监督。要健全内控制度,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定期开展会计综合业务评审,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迄今为止仍未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唯一与之较为接近的莫过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5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8项一般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从FASB与LASC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来看,都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而不是像我国那样进行简单地、并列式地列举。因此,有必要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国情,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沟通世界经济的桥梁。
所构建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对所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说明:
一、以真实性为主的总体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甚至世界各国,都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它包含如实反映观的涵义。真实性也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以合规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们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如果说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那么合规性就是会计生命的保障。在我国,虽然人治的历史悠久漫长,但是法治的历史也同样漫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共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要素。无论是鉴定会计信息质量还是检查评价会计工作,都离不开会计法规的依据。
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即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三个特征与合规性特征的组合,是对合规性特征的强化,而后者则对真实性的实现起到支撑与保障的作用。
三、以公正性为代表的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支撑会计真实的另一块基石是会计公正。会计信息的公正性特征,同样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会计信息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不能够只从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出发来满足其需求,致使一部分使用者受益的同时其他人受损。公正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应当与会计自身价值追求相一致。因此我们选择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就像每个行业、每个从业者都要坚持的与人格有关的道德底线一样,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惜代价必须要坚持的底线。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会计向社会宣示的是一种公正的形象。
四、以相关性为代表的次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合规性或公正性一样,相关性特征也需要其他特征来相衬: 首先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其次是预测性。会计信息预测性的功能在于提供提高决策水平所需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而在差别中减少不确定的信息。再次是反馈性。反馈性或信息具有反馈价值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征。
五、将收益>成本作为约束条件
这是广泛适应性的要求。因为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收益大干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具体说来,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传输信息的成本,及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诉讼成本、因披露过多信息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则主要有资本配置和计价的收益以及保护消费者、公众的利益。
篇7
[关键词] 相关性 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但这样解释过于抽象。SFAC NO.2具体的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这是因为,会计信息要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是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减少对经济实践的不确定性,增进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者共同成为相关性的主要成分。
1.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在信息对使用者失去时效之前能够到达使用者手中,它是相关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性的相关信息将会使相关性完全消失。
2.预测价值
预测价值就是指决策者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反馈价值
反馈价值就是利用财务信息,去证实或者去纠正原来的预期或决定。通常,信息的这两种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预测将来;而要预测将来,又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反馈,有一个良好的预测基础。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具体说明,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谁的需求有关,与什么有关,以及相关程度的判定。同时,相关性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及时传递会计信息;要求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是一种通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对企业提供的通用会计信息进行恰当的分析、整理和加工。从严格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是否相关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定的决策类型有关,这是会计信息相关性中的特殊性。投资者要想得到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就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与投资者个人的知识结构、所掌握的分析技能和决策模型、偏好、决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相关性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所能决定的。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的质量特征。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必须忠实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为依据。它包括可证实性、中立性和如实反映。
1.如实反映
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会计信息反映的经济事项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会计信息应当恰当地反映所表达经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其表面形式。各种会计方式都是经济实质的近似反映,在某种情况下,某一方法可能会优于其他方法,更接近于反映经济实质,但这种比较在现实中是很难进行的。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如果会计方法选择不当,无论会计人员如何审慎运用,所得出的结果都是不可靠的。如实反映旨在减少会计方法选择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地表达
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有可靠性。我们强调如实反映比可证实性更为重要,如实反映是第一位的,可证实性是第二位的。适当的方法是前提,恰当的运用是条件,只有两者的合理有效的结合才能得出可靠的会计信息,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那么,根据可靠性原则的如实反映要求,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并一贯性的坚持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2.可证实性
可证实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取得相同的结果。可证实性能确保会计人员无偏差地使用其所选择的方法,只要会计人员使用得当,未搀杂个人偏见,会计信息就可符合可证实性的要求。可证实性旨在减少会计人员的偏差,因此,可证实性的实现,要求有确定适用的会计方法和无偏见的会计人员。
3.中立性
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具有超然而独立的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信守诚实公正的职业道德,不去迎合任何人的意志和企图,而选取、编造数据,以期达到事先约定的结果和效果。信息提供者只有处于中立性的立场,以公认合法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会计事项,没有掺入个人的偏见或舞弊,信息才具有中立性。对于准则的制定机构来说,不能为了某一特定的结果去制定准则,所制定的准则也不应用于追求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而是应该具有普遍的、宏观的指导作用。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能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或特定目的,而歪曲会计信息或故意选用不恰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要从会计工作的自身的职能作用出发,针对所有的企业和单位。
综上所述,可靠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可靠性与真实性不同,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绝对精确一致,而事实上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真实,会计的许多方法都以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为基础,而判断和估计难免会有误差,因而只能要求基本一致。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辩证关系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1.二者相互排斥,是对立的
对于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可靠性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论。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有不确定性和易受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最终权衡的结果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由于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可意识到:提高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
2.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之下。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也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相关性,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
四、国内外的不同观点
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概念框架所认可的主要质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即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就是说,当一种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等量齐观时,我们应在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可靠的信息。
我国的主流观点认为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就是当相关性与可靠性不能等量齐观时,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这种观点认为,更重视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反映经济真实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对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抽象讨论,我们应当坚持认识论――具体的历史的观点。一方面,在会计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我们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也应当从不同层面上进行具体分析。
1.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分析
当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新经济类型较少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显得格外重要,这种情况下单独依靠客观环境本身,可靠性几乎是无法保证的,所以会计上就应当给予可靠性足够的重视。
当客观经济条件已经相当有利的条件下,比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法律法规也已经相当健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已经基本上解决,这时相关性便突显出来。
2.同一时期,不同层面的分析
相关性和可靠性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析。相关性的第一层次是由准则制定机构所控制。财务会计需要哪些信息(包括具体交易应提供哪些信息和企业作为整体应提供哪些信息即财务报表)都是由准则制定机构按照相关性的基本要求,即对决策有用来规定的。这是第一层次的相关性,也是根本的相关性。缺乏这种相关性,准则、制度和由他们规范的记录和报表等于无用。不过,在这一层次上,准则制定机构也要考虑可靠性,即如果不能计量或不能可靠的计量,那么,这种信息就应当予以排除。所以第一层次的相关性显然比可靠性重要。然而准则是要执行的,报表必须编制并加以审计,这时,就产生第二层次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他们主要是由编表者、审计者左右的。这时,应当首先并着重关注可靠性。因为准则只规定相关性的账户和项目,而不能保证其金额是如实反映的。只有通过编表并审计了报表,确认其金额的可靠,相关性才能得到保证。否则,第一层次的相关项目到第二层次,一旦表现为不真实的金额,相关性就会落空。有关的报表项目变成误导决策的数字了。在这个意义上,第二层次的可靠性比相关性重要。
参考文献:
[1]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1):20~271
[2]叶有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两难性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0,(3~4):42~441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要求 特征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滨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诸如可以被感知、识别、转换、传递、储存、加工处理等以外,具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每个特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各特征之间有主次逻辑关系与结构层次。
一、会计信息的主、次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特点;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主要质量特征。(1)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真实性是指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即会计信息反映了它所希望表述的内容;可验证性指让不同的合格会计人员依据相同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应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信息;中立性指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在制定或执行各种准则时,应主要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当会计资料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它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并能提供给使用者作依据时,就具有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具备可靠性,才可能供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FASB指出: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其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与决策相关才会有用,信息的价值在于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使用者做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盈利趋势等某些预测;必须能够证实或证伪使用者的某些预测、帮助其评价过去所做的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据之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及时性或时效性。信息如果提供得不及时、尽管曾经相关,但事过境迁,就会丧失其相关性。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就不应提供,以免增加无效的信息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对主要质特征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1)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2)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一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针对同一企业前后期的会计报表,要求选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或会计政策,便于前后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报表进行对比。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为了达到可比性,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但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性为依据。只有真实反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4)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信息应当具备可理解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不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不会有用。可理解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也就是要求会计指标简洁易懂,报表项目排列有序,勾稽严密,数据准确,注释完备,文字说明与数据资料密切配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利于用户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及其扩展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 前文分析了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并非所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都应该提供,而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1)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决策者做出决策时及时取得。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陛的要求。(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对那些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项目予以全面和尽可能详细的披露;相反,不重要或与决策无关的项目,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以以简要的方式披露,甚至不予披露。这是出自于会计信息的效用和简化明晰的综合考虑,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施加了限制,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只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别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重要性本身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哪些情况重要,是否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讲,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讲,当某一项目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来讲,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除适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外,还要对信息的有用性和所花费的代价进行比较,若花费的代价大于其有用性所带来的收益时,这种信息即使有用也不值得提供。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扩展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扩展:(1)公允性。这里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
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现有报告的改进英国的ASB、美国的AF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均先后采取了相同的步骤:增加企业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同已实现的盈利合并,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一财务报表。还要根据形式的变化对现有报表项目作出必要调整。
(二)揭示衍生金融工具近年来世界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之而来的交易风险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工具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根据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成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权(Optino)、期货(Futures)、互换(swap)、远期合同(ForwardContact)、票据发行便利、利率上限、利率下限。与旧金融工具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物是股票、债券、汇率、股价指数等内容,而不是现金或实物本身,其收益则来自于这些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它有着更高的风险性,它实质上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四两拨千金”的特性极为明显。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既帮助企业转移经营风险,又诱使了企业从事金融投机,这种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它的巨大危害性决定了它无法被报表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所忽略,按照公允反映原则,企业财务报告附注中必须充分揭示这种风险。
篇9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实施
一、引言
在会计学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的规范性规章及文件,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原则为导向,后者是以规则为导向。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工作,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工作成了大势所趋。财政部于1992年以财政部令的形式颁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之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共计16个具体准则。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等具体国情的制约,全面制定及推行企业会计准则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财政部同时保留了企业会计制度,从而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长期平行并存的局面。从法律效力上说,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会计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在法律层次上,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属于财政部部门规章,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具有准部门规章的性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企业会计制度模式被最终舍弃。考虑到我国国情,财政部还是审慎地保留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但不再颁布执行单独的企业会计制度,而是将其作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的形式出现。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虽然仍具有强制性,但从准则结构层次上说,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被降格,从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这就意味着,当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与会计准则存在冲突时,企业应当以会计准则的规定为准并执行。新会计准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财务人员则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全面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理论和操作的职业教育,提高自身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认识和实物操作技能,从各方面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经济内容的程度,实质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对使用者进行决策有用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会计信息的内容应该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流动性。这些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经济业务信息;另一类是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到相关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里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作了明确的规定。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提出“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指出会计核算要遵循真实性、可比性、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谨慎性、全面性和重要性等原则;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涉及到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谨慎性、可理解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财政部的新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核心特征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需要是相关的,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方面;可靠性是指会计所作的计量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现象和经济事项,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客观性三个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即会计计量的结果要与它所反映的经济对象或经济事项相一致。相关、真实、及时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会计信息既是直接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统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企业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
三、新准则实施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策
1、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和预测。
2、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其长期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根据有关规定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同时应提出充分证据证明原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否则应按前期差错更正的原则进行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和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经理改变会计核算思路,与国际惯例趋同,从而促进我国会计业更快地融入国际大环境,从根本上遏制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
3、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
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企业在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确认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为了避免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可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有在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企业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可合理确认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业绩的含金量。
4、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
按照新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企业的许多理念和方法与原准则不同,这就要求监督部门的人员要转变监督理念,灵活应变,树立学习观,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转变模式化监督理念,转变各为其政的监督理念,树立成本效益观。为了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监督部门还应突出监督重点内容,尤其应发挥财政监督的优势。
新准则的实施,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内涵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持续的、全方面的。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剑川:浅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J].财经界,2009(6).
篇10
关键词:我国企业 内部控制 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