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7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校本培训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也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做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将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要特别关注“校”和“本”。基于以上特点,农村小学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以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重点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探讨,要研究教材,深入探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把课改实验的课堂变成教师学习的学堂,使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所以说,学校才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为此,学校要精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等内容,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农村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不断充实培训内容,从而使每位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深化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不断提升校本培训水平
1. 以联校培训促进校本培训工作在片区内的交流互动。学校之间可通过组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的方式强化校际交流,相互借鉴、学习、提高,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2. 通过结对帮扶培训,为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注入新活力。为了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要扎实搞好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让城乡学校、教师牵起手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从学校层面来说,农村小学要有重点地和城市小学就办学理念、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办学行为进行交流;从教师层面来说,结对双方学校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要通过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心得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在结对帮扶中,农村学校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听评课、课题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等交流活动,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有重点地解决课堂上的具体教学问题为切入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不断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近两年来,国培计划深入农村各校园。农村小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置换培训、短期集中等培训活动。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和外县区学校互动交流、走出省外大学集中培训学习等途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训教师要在和西部兄弟省市乃至全国教育同行的交流中,深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标的落实、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等课改最新动态,在培训结束后在本校、片区内进行交流,全面落实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篇2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推进年,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要在获得“省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区”荣誉的激励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创新。根据20__年区教育工作意见,确定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如下:
1.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构筑教育人才高地。畅通骨干教师培养、促进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渠道,继续采用选送外培、区内自培和活动推进等多种形式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提高骨干教师高位素养。
2.抓实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__市__区20__-20__年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新教师培训等各系列培训,突出师德内容,抓好新课程、信息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优化培训内容与形式,提高校本培训实施水平。以贯彻《__市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条例》为抓手,加强对骨干教师发展的引领,抓实常规校本学科教研活动,优化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形成__校本培训特色。
4.多渠道着力,促进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高中、职高、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85、98.9、99.7和100,初中、小学教师中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比例分别达70、83,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3.6。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抓好新教师培训。对20__年进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任学科课程标准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规范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热情帮扶,严格考核,促使青年教师稳步、快速成长。
2.促进教师学历提升进程。根据局20__年学历达标要求明确任务,通过组织函授、自考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特别是要加大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和初中、高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学位)的提升力度。
3.落实教师全员培训。按《__市__区20__-20__年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全员培训,确保教师全员参加校本培训和培训的培训。要精选和完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与形式,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
4.强化骨干教师培训。①高质量举办区教学新秀教学研究班和教学能手课题研修班。做好研究班第二期结业、第三期开班(含小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各项工作。教学能手课题研修班要在特级教师任导师的优势、强势中办出高水平。
②做好选送外培工作。积极组织区内教师参加市、省乃至出国培训,多渠道提高我区骨干教师队伍实力。
③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校际结对计划。抓实已结对学校的培养实施工作,通过双向的听课、评课,以及备课、课堂教学方法等的交流切磋来加速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学校要按《骨干教师培养校际结对计划书》认真落实各项活动,抓出成效。
④办好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坚持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制度化,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论坛举办质量,以此形式引导较高层次骨干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激励他们高位提升,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年内论坛活动向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延伸。
⑤完善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制度。做好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选题的更新工作,并不断充实讲座内容。各校要根据要求选好、用好专题讲座内容,不仅要用好本校骨干教师的,同时要用好区内外校骨干教师的专题讲座。选用中要按要求认真填写《__区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选用反馈表》和《__区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反馈表》。
5.规范高效实施校本培训。要以《__市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条例》为纲,根据20__年召开的“__区中小学校本培训推进会”要求,切实把校本培训摆上重要位置,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落实校本培训的地位。要着力解决教师发展的内驱力问题,对教师进行责任感教育,进行发展的目标引领,落实推动机制。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统筹,落实好各层面、各部门在校本培训中的责任。要抓实常规校本学科教研活动,花力气将这一最常态、最基本的校本培训形式抓出成效。要关注校本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以优化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组织校本培训诊断与指导活动,推进校本培训的均衡发展。
6.扎实开展各类专题培训。①深入开展新课程培训。根据新一年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按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个模块,组织高中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以及后续培训。小学、初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要在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提高能力,不断提升效能上下功夫,为确保我区课改实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跑地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②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事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
③继续实施班 主任培训工作。完成第三批初、高中班主任培训,适时启动小学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④启动培训者培训。基于学科(教研)组长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年内启动培训者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着力提高参训者教科研知识与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
7.全面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基本按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逐步从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多条途径使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正常化、系列化,不断提高我区幼儿师资水平。
8.注重突出师德教育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各类培训别是全员培训、校本培训中突出师德教育内容,促进教师规范教育行为,显著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向德艺双馨发展。
9.认真做好各类考评工作。①完成区第三批学术荣誉评选工作。年内完成区第三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充实区骨干教师队伍。具体评选出区教学新秀150名,教学能手60名,学科带头人15名。
篇3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局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进修学校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建设开创创新局面
投资1400余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科研中心大楼已动工建设,基本符合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标准。2019年5月投入使用。
全省进修学校分两个档次:省级标准化办学机构和示范性办学机构。2011年,我单位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办学机构”验收。由于达不到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两个硬指标,多年来一直无法申请“示范性办学机构”,影响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经过积极争取,在教育园区建设了符合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标准的科教研中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赋予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职责,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一线教师的业发展和区城教学质量的提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提升研训群体素质。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师训工作者素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赴邻县学校学习交流,汲取经验,开拓视野;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学办的培训学习班,赴全国各地学习,开拓教研视野,外出学习的研训人员面向全体教职工交流学习体会;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集体观摩活动,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其次以课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我校教师的工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研究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抓好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提升师训者工作能力。
三、真抓实干,开展各类培训
首先,根据关于实施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情况,今年我校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平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网络优势,开展了我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共有175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组织8名教师参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班级辅导教师岗前培训,回来后对我县参训教师和管理员进行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近尾声。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其他专项培训:一是英语口语培训,邀请邢台学院魏华教授在广宗宾馆大会议室对3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小学校长(含后备)任职培训,由金太阳教育集团专家在广宗宾馆大会议室进行培训,培训260人;三是校园安全知识培训,由安监局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共培训260人(包括主管校长);四是电子白板及课件制作培训,受训300人,邀请隆尧一中郭力强来我县培训;五是骨干教师培训(含新教师),受训教师260人,由精英中学郭瑞忠来我县进行“打造高效课堂”和“三备两研”讲解为主题的培训。
四、拓宽办学渠道
一是合作办学,成立 “三农”安全学校。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县安委会牵头,县安监局、县进修学校合作办学。县安监局负责协调安全生产方面授课老师对家庭日常安全知识;县进修学校负责普通话和传统文化培训以及“三农”安全学校教学活动的后勤安排。“三农”安全学校主要培训对象主要是各乡(镇、区)全体工作人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民和农民工。其中贫困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包括近两年来已脱贫出列和尚未脱贫的家庭;各村安全官。逐乡授课,本年度培训1000余人。二是全面加强邢台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宗分校建设,通过严格管理、细心服务、耐心辅导,学历进修工作稳步进行,教学点学风正,学员出勤率高。全年招生52人,毕业82人。
五、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精准脱贫工作,严格按照组织要求,真正把扶贫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派出三名同志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在职干部联户帮扶贫困户,一对一对应41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切实加强对贫困户的联系帮扶和责任包保。全校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6次,不但使贫困户准确掌握脱贫政策,更是形成了一种上下齐抓共帮的工作局面。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认真开展了入户调查,每到一户,都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细致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子女上学和生活等情况,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的身体状况、收入变动等情况,听取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填写《帮扶手册》。通过与贫困户促膝谈心,掌握了他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并结合实际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在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六、2019年教师培训计划
1、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
根据关于实施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情况,19年我校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高教社”为平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网络优势,开展我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预计18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
2、第八期现代教育应用技术提高培训
3月份培训中小学教师300人。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交流互动,实际操作提交作业等方式,提升培训学习质量,逐步让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实施教育和教学。
3、第八期新教师(特岗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在前几年新教师培训的基础上,2019年4月份完成对我县300名新近入职教师(特岗教师)的岗位能力提升培训。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常规,教师礼仪,教育法规等方面对这些新任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使他们成为我县教师队伍合格的新生力量。
4、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2019年6月份开展主题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高效课堂”的岗位培训。共计培训600人(小学数学200人、 小学语文200人、小学英语200人)。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教学培训,坚持以校本培训为扶手,通过专家集中授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参训教师评课、议课,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学科岗位培训,让每个教师积极探索并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建设。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教育教学新模式。
5、师德师风、班主任主题培训
10月份开展师德师风、班主任主题培训,受训教师300人。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业务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师德师风、班主任主题培训,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具有较高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科功底深厚的班主任教师。
6、小学优秀校长研修性培训
在做好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校园安全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提高及研修性培训,让校长树立科学化、特色化的管理理念,规范办学,细化管理,特色发展。于11月份开展培训,受训小学校长及后勤管理干部干部200人。
7、第一期中小学音体美骨干教师集中培训
培训音体美骨干教师各100名,丰富培训内容,既有新课标的的解读,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教学实践,方式非常灵活,力求让每一位参训学员在理念、技能方面有新的突破。
8、学历培训
在搞好教师各类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邢台电大广宗分校建设,实行多形式办学和多层次办学体制。2019年,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灵活的工作方式开拓生源渠道,提升招生优质服务和管理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22―01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期和二期工作的有效推进,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发展在我县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与此同时,乡镇幼儿教师队伍短缺和师资力量薄弱,乡镇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欠缺已成为我园关注乡镇幼教发展的一个焦点。多年来,我园作为一所城区省级一类幼儿园,在帮扶带动乡镇幼儿教师的道路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一、现场观摩,转变乡镇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
每年我园都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青年教师说授评赛课等教学展示活动,每逢此时,我园都要邀请各乡镇幼儿园教师来我园现场观摩,每学期有计划地在各不同领域中有侧重地进行活动展示,使她们对如何组织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有基本的认识。许多乡镇幼儿教师来自小学,她们的教育活动组织单一且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直观的教育活动观摩和一日活动见习,从幼教理念上、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对乡镇幼儿教师的思想认识都有很大的触动和转变。观摩之后,我们还会通过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她们对本次活动的感受和反馈评价,以及今后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便于我们在下次活动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城乡互动,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每学期我园都会有计划地进行下乡支教活动,一是由园长带领骨干教师下乡入园送课、听课,在乡镇园切合实际的环境中通过互相听、说、授、评来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现场指导,扬长避短;二是由我园邀请市级幼儿园骨干教师来我园现场做课和进行保教理论讲座,使县乡两级教师共同学习提高;三是请乡镇幼儿教师带课来我园在全县乡镇幼儿教师培训活动现场进行展示,并进行现场评课;四是城乡师带徒,由我园骨干教师一对一与乡镇幼儿教师结对指导,手把手地从活动设计、游戏组织、保教流程、教具制作等方面对乡镇园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这些立体交叉的互动学习方式,使市、县、乡三级幼儿教师共同受益,对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搭建平台,实现城乡幼儿教师资源共享
乡镇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我园进行集中培训时她们无法全部到场参加学习,只能在寒暑假集中参加短期培训。为了让城乡幼儿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相互交流学习,我园又组建了全县乡镇幼儿教师QQ群,在群里及时培训信息,听课日开放时间、答疑平台、教育案例分享、幼教信息动态,等等,不仅使乡镇幼儿园教师受益,也使得我园教师同时受益于这个学习平台。
四、专题培训,强化乡镇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
每学期我园都会利用寒暑假,对乡镇幼儿教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这个时间段全体乡镇教师都可以参加。针对她们的调查问卷显示,乡镇幼儿教师临聘和小学教师顶岗的现象比较多,幼教专业的教师占极少数比例,有些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游戏活动开展少、小学化倾向严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在寒暑假设置了美工班、音乐舞蹈班、普通话培训班等,根据乡镇教师的特长和个人爱好,选择性地分班进行培训。培训教师是由我园具有这些专长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分别从简笔画、手工制作、幼儿歌曲律动、幼儿舞蹈编排、讲故事等基础技能入手,全面培训乡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
篇5
〔关键词〕ERG理论;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1-0007-03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各个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才刚刚开始。”有关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将会进入心理的和谐状态,教师需要满足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学家一直研究的热点,ERG理论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
一、ERG理论概述
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dherer)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它包括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1]。(1)生存需要。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满足这些需要而提供的手段,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相互关系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情感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方可得到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的需要。
二、基于ERG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与维护策略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及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长期承受着竞争压力,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一)生存需要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一直在不断调整,相对以前得到了不少提高,但与其他行业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滞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资收入低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期望。由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影响,而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又显著低于女教师[4]。这可能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男主外,女主内”有关,男教师要养家糊口,收入要高于伴侣的压力较大,所以男教师更为关注待遇问题,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ERG 理论认为,较低层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寻求较高层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以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提高教师物质层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解决教师面临的生活困难,如建设教师安居房、周转房,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让教师不再为了生存需要而费尽心思,这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二)人际关系需要
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人际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快乐幸福,也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李晶等(2003)认为,具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教师检出率为8.6%(16/187);与学生、同事、领导间的关系自我评价至少有一项不满意的教师检出率为15.51%(29/187);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出现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等心理卫生问题[5]。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少与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交往。学生考完试之后,学校要按分数进行排名,而且学生的成绩也是考核教师教学的主要因素,使得教师之间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又使教师为了竞争一个职称名额而费尽心机,引发同事之间的激烈冲突。而由于教师的工作很难精确地进行量化,绩效工资考核的实行,进一步激化了同事之间的矛盾。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人际关系。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领导首先要注重决策公平公正,制度严格又不失人文关怀。一旦学校制度在教代会通过就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促使教师形成良性的竞争。对于教师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学校领导要及时关注并积极帮助解决,使教师感受到温暖。其次,学校领导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彼此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平等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应是民主、和谐的,不是学校领导的一言堂和对教师的一味指责与批评。再次,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考核标准。学校也要适当地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生活,如校内职工运动会、家校合作交流会以及各类交流研讨会;和外校外单位结对子并积极开展活动等,让教师走出封闭的环境,打开自我,在活动中与人积极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学校还要适当地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了解人际交往的策略,纠正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调整人际交往的方式,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成长需要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成长需要既有外在的社会需求也有内在的发展需求,其中内在的发展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完善自我,不断反思,获得专业的提升与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 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地潜心钻研业务,也需要有人给予引导,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比如,学校实行“结对子”,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示范观摩课、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外力作用,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持续发展。
2. 提供心理发展的机会
陈兰娜(2004)对 2292 名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 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表现在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懂得心理调适与维护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引发内心的矛盾冲突。完美主义情结也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对自己和学生要求苛刻、力求完美,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心理很容易失衡。
所以,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袋,形成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机制,如邀请心理专家或利用本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讲座。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从而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好的工作状态,得到好的工作业绩,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3. 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教师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根据教师的能力提供任职和升迁的途径。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其更多的荣誉。让学校去行政化应成为改革的根本,绩效制度的制定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让教师得到实惠和尊重。学校要以制度为保障激励教师,以教研推动教师成长,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4. 职业生涯规划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分层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定教师成长档案袋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实行教师培养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另外,教师自我定位要准确,应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努力逐步实现目标,并能够根据环境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ERG理论认为,当一种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这种需要就越为人们所渴望;当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教师对于自身物质的需要就更为关注。单纯地要求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违背需要满足原则的。教师不是神而是平凡之人,生存需要是教师的一种正常需要。所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是必要的,当降低了教师对这一需要的渴望之后,专业成长才成为可能。
ERG理论的 “受挫—回归”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如,当个体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和需求。同时,几种需要并不具有层级性,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并不一定就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
所以仅仅提高教师物质待遇与社会地位还不够。如果教师在人际关系及成长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挫时,会更趋向于对生存需要的追求,更多的追求物质待遇。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同时,要关注教师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制定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划。当教师人际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很好满足时,往往会降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物质待遇不高的条件下,仍然会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充满热情地工作,兢兢业业,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是名师。
当教师的需要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之后,就会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9.
[2]杜丽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38-140.
[3]杨玉春. 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9,(5):17-21.
[4]魏淑华,宋广文. 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2,(6):564-569.
[5]李晶,刘根义,隋桂英,翟敏,宋煜炜. 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济宁医学院 学报.2003,(3):8-9.
篇6
关键词:均衡;农村教育;西部
一、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概论
“均衡”就是平衡。均衡是物理学名词,被引入经济学和教育学中。教育均衡实质上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予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教学资源配置、教育结果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是检验政府责任的重要指标。教育均衡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造峰扬谷”,即教育发展基础上的均衡,是缩小教育发展的落差,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忘”,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绝不是搞教育的平均主义,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公平的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身份歧视。首先,学生教材体系有明显的“城市中心论”,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明显不公。其次,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央对省、市两级财政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少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次,教育机会不均等。由于带有明显城市偏向的高考招生政策,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很多地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投入小,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师资水平明显偏低。3.农村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造成较大冲击。4.农村学校学生仍有辍学,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西部农村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薄弱,教学质量落后,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优质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失衡的表现维度:1.地区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教育投入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致性。2.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偏差与平衡。3.校际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基础教育发展的“细腰”。
三、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农村校点布局调整
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原则。做到校网调整与危房改造、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园建设相结合;科学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调整校网布局,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规范化。要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及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带来的农村入学儿童数量下降的现状,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校舍扩建和新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创建优质学校等结合。充分利用好被撤销和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农村乡镇学校教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四是可减少家长压力。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把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坚持领导包镇联校制度;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确保学生“进得来”。坚持循序渐进、适度集中的原则,形成布点适当、规模适度、距离适中的学校布局。做好入学保生工作,确保学生“留得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承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职能,尤其对于缺少同伴的独生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突出意义。设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调节和健康。寄宿生活丰富与否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寄宿制学校不是孤岛,它应该通过网络、短信及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加强联系。“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自我表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
(二)关爱弱势群体
特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要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活补助。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启动“城乡肩并肩结对帮扶”工程。“访困、结对、助学”,纷纷实施“阳光行动”“1+1”等爱心工程,让贫困学生同沐阳光。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和培养中度弱智学生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顺应“零距离教育”“全纳性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弱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将随班就读的对象确定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类别的残疾少年儿童”。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大、生源广、年龄跨度大、家庭教育环境差等特点。实行学籍管理动态化,实行“有学额就招、符合条件就随时插、允许随时转学”的管理办法。费用收取灵活化,向下浮动灵活收取,有困难者可申请免费。建立控制学生择校的协调与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控辍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让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同等的教育。
(三)构建城乡共同体
特指农村社区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教育主体范围较广,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会组织、协会及参与社区教育的个体成员。农村教育变“独唱”为“合唱”,充分挖掘农村社区教育资源,打造多元化社区教育共同体。各乡镇依托学校,致力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依托“爱心企业”成立“家长培训学校”,建立警校社家联动机制,开展“读书三走进”活动,即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旨在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无缝隙全时段教育。名师带徒名校托管,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名师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农村中小学,实现名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实时互动指导;在市、县、校建立多地城乡互动远程教学点,实现同步授课。开展城区“强校”“大校”捆绑结对农村“弱校”“小校”的试点实践,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模式。启动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学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
全面实施对口帮扶工程。物化资源有待盘活,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好闲置村小。总结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共建”成功经验,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大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联动,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盘活实在优势,发掘潜在优势,优势成为胜势。一是争取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二是组织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开展“手拉手”联谊。三是引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建立“教育特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特区”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试验田”,攻克“难点”的“突破口”,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桥头堡”,现代文明在贫困地区的“集散地”。建立“教育优先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教育优先区”内积极推进税费改革,把税费改革与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调整教育优先区的教育结构,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改革。适度提高“教育优先区”内教师的工资待遇,建立国家基金,资助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教育优先区”任教;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援助调配中心;统筹调配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设备和资源;政府协调来自各方面的捐助和资助,并按教育优先区的标准统一安排资助项目。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原点是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是突破口;统筹城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动态互补的长效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和谐,这才是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大教育服务城乡的力度,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教育融补互动、圈翼教育协调共进等。构建城乡教育多元办学格局,推进城乡特色教育发展,建立教育长效帮扶协调机制,努力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着眼于教育的“城乡”和“统筹”,构建互动和共进,由点到链、由链到网、由网到面、由面到群、由群到体的教育模式。
(四)教师无障碍流动
严把教师进口关,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合理调配教师,可实行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和农村教师到县城跟班学习的双向交流。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学习,开展“名师工程”评选等活动,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教学科研工作,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织,推行教研“扶薄”,实行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山区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推进“无障碍流动”。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教师联盟,建立教师资源库,实行教师集中管理。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区域内交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师资均衡。变“校管校用”“一校所有”为“统管校用”“同城同酬”。打破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界限,实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从强校向弱校的无障碍流动。教师队伍建设向“管理规范、调配有力、流动有序、充满活力”方向发展,探索多元化的学校组团发展模式。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区域内师资结构调整,群众满意度上升。沈阳市实行“人走关系走”政策,实现实质流。教师交流有“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三种形式,“人走关系走”是最为刚性、力度最大。中小学教师实行“换岗”和定期轮岗。中小学结成对子,激活城乡用人机制。走教走出新天地,根据“邻近分划组”的原则,将县内本专业的教师编组,每人承担3-4所相近学校教学任务。走教模式可以克服专业教师匮乏现象。支教支起新桥梁,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3%。建立区域人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中心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与教师签订岗位管理合同,行使岗位管理权,开展人事系列工作。打破人才壁垒,以“尊重选择、鼓励奉献、适度流动”为原则。
(五)培训新型农民教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城乡统筹的视野下,这种劳动力转移是双向流动。一方面,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实行“凤还巢”工程,把有过城市生活经历,受过工业化生产训练的人吸引回家乡,重新创业。农村创业培训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培育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这是新的制高点。基础教育中融入职教元素,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中小学“日校加夜校,一师兼两教”,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向农村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面对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返乡,及时组织就地、就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建设家乡、建设农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并举。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专业设置除了面向农业生产外,面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推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成人教育普及实用的科技知识,使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基础是教育。农村教育是实现“三农”现代化最基础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积极推进《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的完成,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围绕我市“打造优质教育”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强管理、抓规范、提素质、促质量,积极推进幼儿园均衡、优质、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构建科学管理模式,推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1.加强幼儿园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不断深化幼儿园常规管理,坚持常规检查制度,做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指导工作,继续督促幼儿园执行常规管理的“四个坚持”:不定期开展一日常规的执行情况和随机抽查,对各项计划进行过程监督,逐步完善幼儿园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指导,组织人员不定期地到各幼儿园蹲点、听课活动,对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幼儿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促进幼儿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升幸福校园指数。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环境,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着力加强生态校园、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建设,构建良好校园人文环境。校园环境应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亲近自然理念,做到绿化、净化、儿化、美化、教育化,环境安全、健康、丰富,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民办教学管理,构建双赢体系。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和督查,切实把民办幼儿园的教学与安全纳入日常管理,引导依法依规办园,促进全市幼教事业健康发展。各中心幼儿园应加强辖区内民办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以活动为载体,强化民办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引导民办幼儿园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督促民办幼儿园参加公办幼儿园评级定类考核评估,参照公办幼儿园标准,配备保教队伍,不断提高办园质量,提升办园水平,优化幼儿教育资源。同时加大创建力度,帮助有条件的幼儿园制定发展提升规划,今年计划天天乐幼儿园申报市示范性幼儿园,并做好迎评工作。
4.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运行正常。
继续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规范运行幼儿园各项资金的自觉性,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收费监管,严格按规定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合理使用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幼儿园经费用在改善办园条件上;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幼儿园要为在园幼儿教育、生活提供方便,代收代管的费用应依据《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家长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不得与保教费一并统一收取,特别是点心费要专款专用,多还少补。此外,幼儿园须定期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费项目、完善经费报备制度;幼儿园实行收费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管。
5.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
继续启动0—3岁早期教育工程,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市直幼儿园要成立早期教育中心,扩大幼儿园教育的范围,要高度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制定早期教育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营养保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讲座;扎实开展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肌能锻炼活动、亲子活动等。
6.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幼儿园稳定
我们要牢固树立“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切实做好安全工作,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教师和幼儿的安全。因此,各园要结合本园的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安全预案。园长认真落实幼儿园各项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分管领导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措施,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要把安全工作贯穿于一日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和演练。从细微处入手,决不放过一个隐患环节,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强化安全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在思想建设上,讲政治,塑形象。
各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关于建立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办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团结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敬业爱生、博学善教”为园风,爱护幼儿,关心幼儿安全和身心健康,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不得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廉洁从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尊重家长,密切家园联系;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学习教书育人楷模来诠释师德内涵。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富有爱心、积极向上的幼儿教师队伍。
2.在业务建设上,讲学习,内增素质。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刻把握《纲要》、《指南》精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育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为主、外出培训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园长、教研组长深入课堂,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好“四个一”活动,并将活动纳入保教工作检查:每周做一次教后反思,每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园级以上(含园级)研讨课,每月提供一个问题(在教研活动中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拓展教师科研视野。
3.在教师培养上,讲实效,锻造名师。
(1)为加快幼儿园素质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交替工作,提高全体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各幼儿园应把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当作一项关系到幼儿园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使青年教师能早日进入角色,尽快在教育教学方面步入轨道,成长为幼儿园教育教学骨干的中坚力量。各幼儿园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针对新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传、帮、带、推”形式,每月开展“良师益友半日跟踪指导活动”,以教学教研为突破口,开展园内教学比武和基本功培训,追求培训过程的真实、有效,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2)本学年以“抓过程、突重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远程、集中培训,做好参训教师的管理、考核和结果运用工作;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开展名师开放日活动。深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培养带动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幼教领域的领头羊,并将对全市三年内新入伍的公办教师及自聘教师进行全面的跟踪指导。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创新教研方式,提高全市保教质量
1.“重过程、促结果”,推进园际帮扶活动
(1)依据《市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继续深入开展“省市示范性幼儿园与县级示范、普通幼儿园及中心幼儿园与片区民办幼儿园的帮扶结对活动”。帮扶单位应做好活动计划、丰富活动内容,通过互动交流、换位学习、骨干送教、跟班学习、园长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省、市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2)教研工作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园优化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幼儿园应做好“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加大园本教研的工作力度。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帮扶结对、经验交流”等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间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的意识,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好展示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责任到人,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成名成家。创设比、学、赶、帮,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氛围;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要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促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在协作中成长。使我市的园本教学研究真正做实、做深、做亮。
2.交流指导,广泛开展“联动式”教研活动
强化片际教研交流活动的指导,组织课改基地园同上一个活动。提倡“片内合作、片际竞争”,广泛开展幼儿园间的“联动式”教研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引领教师与课堂对话、与教研员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有效促进教师团队、教师个体的成长。
3.参与课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各幼儿园园长要积极主动带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紧密结合,培养“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将《纲要》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步转化为教育实践,将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化为教育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学 英语师资现状 对策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74-04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1998)指出,我国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4)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大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已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从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国家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心,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优劣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这五个因素就是①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②学生的来源与素质;③教材的质量;④教学的环境与条件;⑤教师的素质。公式就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乘以) 教师素质。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那么教学质量就越高。在此公式中,其实“教法”的选择与采用也与教师的素质直接相关;当然,“环境”也或多或少与教师的素质有一定联系,因为国际教育评价学会(IEA)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学校环境主要由课堂环境组成,而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氛围等因素构成课堂生活情境,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的素质是课堂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了解外语教师现状,提高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内部发展极不平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师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成效。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因为英语成绩差而选择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学不好或学不会英语成了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但在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城乡比例相差很大。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难怪总理也感慨道:“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新华社2009年1月4日)约80%的农村人口只有17.7%的大学入学比例足以说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这巨大的差距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值得每个教育界领导及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2 农村地区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笔者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先后随机走访了六十多所农村中小学,并对农村普通一线英语教师、教研员、“‘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省培计划(2012)’――商丘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商丘师范学院初中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学员等进行了走访、座谈以及问卷调查, 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走访调查期间,我们随机发放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调查问卷300份,小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50份。对调查对象,我们采取现场填写问卷及座谈的方式,调查问卷全部成功收回,所设计的问卷涉及到英语师资状况的诸多方面。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2.1师资严重匮乏,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300名初中英语调查对象中,女教师246人,占总数的82%,男教师54人,占18%;50名小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43人,占总数的86%,而男教师只有7人,占14%。调查对象学历达标率虽然较高,90%以上的教师为大专以上学历,但多为函大、夜大或电大毕业生,大部分教师第一学历偏低,没有真正接受正规的大专或本科教育;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中,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突出,300名初中英语教师,英语专业139人,约占46%,非英语专业161人,约占54%;而小学英语专业教师只占16%,非英语专业教师占84%。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学历分布情况及百分比
表2 调查对象在性别、所学专业方面的百分比
和英语教学师生比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调查对象课时量在每周12学时至24学时不等(不包括自习辅导),转岗或代课教师普遍存在,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跨年级教学、双肩挑等现象极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小学,整个学校只有一名英语教师,师资严重匮乏。
2.2教学基本功差,教学基本技能亟待提高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无论与城市学校还是与国家要求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由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且多数小学英语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较差,教学技能非常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在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没有人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感到非常满意,只有1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满意,84%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太满意,其中基本满意为32%,选择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的占52%。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差、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012年8月具体实施“‘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2013年4月执行“‘省培计划(2012)’―商丘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期间,培训伊始,我们对参训教师在培训需求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所有参训教师的语音和口语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很不乐观,绝大多数学员48个国际音标读不准,对语调、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也只是略知皮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亟待夯实,他们对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口语、语音培训、课件制作等需求很高。
而且,许多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英语教材、教法及学法。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的教学基本技能亟需提高,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调查对象都显示出了强烈需求。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在“您希望参加的培训主题是什么?”一题中,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夯实教学基本功”,42%选择了“提高教学技能”;在“如果您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您最想得到的收获有哪些?”一题中,7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是“发展课堂教学创新能力”(60%)和“娴熟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及课件制作能力”(42%)。由此也不难看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提升教学基本功和提高英语教学基本技能要求迫切。
2.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模式滞后
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从未参加过专业培训。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参训机会少、参加的培训层次低。在调查对象中,只有3%的初中英语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22%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具体情况见表3:
表3调查对象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培训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农村初中与小学英语教师参加过县、区级等基层培训的分别只有12%和14%,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县、区等基层培训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参加过校级培训的分别只有4%与2%,校级培训基本为空白。
调查结果还显示,培训效率低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12%的教师认为以往参加过的培训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有很大帮助;68%的教师认为培训对他们虽然有一定帮助,但效果并不明显;还有20%的教师表示说不清楚。一位曾在上海某知名学校参加过培训的初中教师在谈及自己在那里的培训感受时,她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点,“一是上海的地铁坐上感觉真舒服,二是黄浦江的水真黄。”其参训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针对培训对象因材施教,操作性不强,施培人员不了解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培训需求,培训组织方对参培教师的管理不到位,多数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模式有待改进。
3 探索改善农村英语师资现状的新思路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资状况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成败,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农村基础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状况。
3.1严格规范专业教师标准及准入制度
由于教师是专业人才,教师素质及专业知识水平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一定要规范英语专业教师标准及准入制度,既要强调师资来源的专业性,又要注重其入门的规范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首先,推行岗前专业合格制度,细化专业教师资格评估标准,以推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达到专业合格,否则严禁上岗。因此需要健全英语专业教师标准,标准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规定,对教师的本体性专业素养和条件性专业素养提出较为明晰的要求,从而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特点。除专业知识方面要求英语教师达到一定水平之外,如词汇量丰富、语法规则条理清晰且运用自如、具备合乎英美习惯的语言使用知识等,英语教师还必须语音语调标准纯正,可以参照我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制度,尝试英语专业教师需获得“英语‘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书”。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对已入编教师,可以采取待岗培训,限期达标等措施。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对其基本语言能力、文化知识、专门语言科学知识和职业外语教育科学知识及其技能等,需要制定考核标准,要求专业必须达标。同时,要提高英语专业学历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向大专英语专业毕业水平看齐,初中教师向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水平看齐,高中教师要求达到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水平并向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水平努力。
其次,每年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队伍中去。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一方面,农村地区中小学校英语师资严重匮乏,大部分教师不仅学历不达标,而且多为转岗或代课教师;另一方面,许多英语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并不是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而是找不到可以就业的工作岗位,他们只好把求职的目标转向与自己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关系的一些企业。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2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3.2.1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教学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具体地说,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能听懂简单的英语生活对话并做出正确反应,能听懂英文故事并能复述或概括其大意,能听懂一些媒体播放的简单英语节目;说的能力包括流利的口语,标准的语音语调,能和英语作为母语的人进行简单对话,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读的能力包括能读懂与教材难度相当和比教材难度稍高的英语材料,能迅速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信息,掌握阅读理论和技巧;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能够用英语进行短文写作,具有较好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当然还要有一笔地道规范的英文书写;译的能力主要指能够准确忠实地翻译一些句子或简单的英语文章,能口译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的简单话语。在各种专业基本技能中,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的说与写能力,因为说与写都是语言输出,而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输出相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手的语言输入材料。中小学生语言模仿能力强,准确的语音、语调及规范而又合乎英美习惯的语言运用,只能靠模仿准确的发音及规范而又合乎英美习惯的语句来获得,因此,教师必须语音纯正、语调优美,课堂用语不仅要语法结构规范,而且要合乎英美习惯,因为学生一旦模仿了错误的语音、语调、语句,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另外,中小学生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而语言的习得常常通过可理解性输入产生,如果教师课堂上口语表达错误或不恰当,就会给学生带来后患。为了不给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过语音关,而且要过语法、词汇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语用意识。
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分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课堂设计能力、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等。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能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全面深入掌握所教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善于了解学生心理、学习状况,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规范,能绘画制作教具,利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教唱英语歌曲、编写和导演英语短剧等。能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大纲的要求,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与“任务”。
3.2.2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具体措施
3.2.2.1教师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网上下载一些英语语音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桂珍教授所讲授的国家精品课程《英语语音》很受英语学习者欢迎,王教授从最基本的音标发音技巧教起,到后期的语调、连读等,由潜入深,循序渐进,王桂珍教授优美的语音语调、娴熟的教学技巧、理论讲解与实际操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语教师可以购买配套教材,进行网上同步自主学习;另外,平时多听英语原声录音磁带,充分利用Mp3、Mp4等便捷电子用具,随身携带,随时播放英语课文、听力材料或英文电影视频等,反复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狂读英语课文或报刊,培养语感,大练教学基本功。如果英语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就不怕提高不了听说等专业基本技能。
3.2.2.2定期举行校级或县区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的英语演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督促英语教师整体口语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目前各个地区也不定期举行英语教师演讲比赛及教学技能大赛,但大部分选手来自城市或县城学校,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校也只是选派一两位特别优秀的教师。由于不要求全员参与,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觉得“事不关己”,对大赛准备工作漠不关心,不付出任何努力,这样也就无法对整体的教师队伍起到应有的督促作用。因此,农村中小学校定期举行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各种比赛就显得很有必要。
3.2.2.3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教研员的作用,“城乡之间,结对帮扶”
基层英语教研员肩负着当地的全盘英语教学工作,责任重大。因此,教研员要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当地全体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全市、区(县)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校选拔优秀骨干英语教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结对帮扶”活动,使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能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与帮扶对象共享;而听力能力较强、语音纯正且语调优美的教师可以对一些口语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进行“结对帮扶”等。这样可以有力地促进当地城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3.3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农村英语师资培训模式
师资培训是教育主管部门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3.3.2加大各个层次的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有利契机,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能够参加高层次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校培训一批工作作风硬朗、乐于奉献的英语教师骨干力量,以便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可以以点带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充分发挥县、区等基层培训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基层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级培训。另外,加强各个层次的培训管理尤其重要,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再多的培训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培训专业户”(即专门代替他人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科目的培训,目的只为充数)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这样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仍将无法得到改变。因此,要提高培训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者、基层培训学校、参培教师等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尤其是培训管理部门,从培训团队组建、前期调研、时间选择、课程安排、专家选聘、学员管理、课堂观察、实时反馈、教学评价、后期跟踪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3.3.2师资培训模式
师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师培训的成效,因此,必须创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笔者曾多次具体负责执行中小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参培学员对总体培训效果满意率均达98%以上。在培训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对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送培到县(乡)、学术交流、远程教育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模式。在为期半年的美国学习交流期间,笔者也走访了美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与一些培训者进行了交流、座谈。结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状况,尤其是结合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培训模式:
3.3.2.1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Problem-based Training)
这种培训通常为短期集中培训,针对培训对象的薄弱环节,解决一些迫切问题。如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和课文等培训,也可以是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等。要求参培学员必须达到预定培训目标。培训结束时,要进行结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不合格者待岗培训,限期达标。对合格成绩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合格标准,有些内容可以参考驾照理论考试,90分(满分100)以上为合格。因为教师是专业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外,基层学校也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培训方式,选派英语教师外出听公开课、示范课,参加研习班、培训讨论会等,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不断加强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得到。邀请教学技能大赛获奖教师到各个学校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教学,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使全校英语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享受到丰盛的教学大餐。
3.3.2.2“网络在线”培训模式(Online Training)
“在线”培训是远程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远程教育中一种有效可行的培训方式。授课教师按照约定时间打开互联网授课系统,培训开始,授课老师先进行点名,然后对参培学员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培训、交流,授课老师既可以使用语音授课,也可以通过文字输入进行交流,或者两者兼用,培训学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学员可以随时向授课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随时了解培训学员对学习的关注程度。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受训教师不必远离工作岗位,培训时间也可以比较灵活,如培训可以安排在晚上进行,培训面广,可以节省培训开支。相对于教育经费紧张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这种培训方式有很大的可行性。
3.3.2.3“长周期全脱产”培训模式(Long Term Off-the-job Training)
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在职在岗培训会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受训教师更乐意选择“长周期全脱产”的培训方式,当然,这种培训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学校密切配合,更需要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可以从城市学校选派优质师资代教,高等院校可以选拔应届优秀毕业生顶岗,这与“国培计划”中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相似。
3.3.2.4“一对一”培训模式(One-to-one Mode)
所谓“一对一”培训模式,就是培训时一个培训者对应一位受训者。教育主管部门从城市学校选拔优秀骨干教师、高等院校从在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志愿者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一一结对,对他们定期、定时进行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辅导,优秀骨干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授课、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培训;基层学校也可以从本校选派精干教师对对一些专业知识素质较差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实施“省培计划(2012)”期间,我们选派几十名在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对省培学员多次进行一对一语音、口语辅导,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这种“一对一”的培训模式也得到了培训学员的一致赞赏。
3.3.2.5“沉浸式”培训模式(Total Immersion Mode)
“沉浸式”(Immersion)教学法始创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它是指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让学生“浸泡”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环境之中。“沉浸式”培训模式(Total Immersion Mode)是国际流行多年并有许多成功范例的语言培训方法,沉浸式英语培训模式,英语叫做Total Immersion Experience English,简称 TIE,其理论根据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时间段只能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
然而在我国,许多语言工作者以缺乏英语语言环境为借口否定了这种培训与教学方法。孰不知,语言环境也是可以创造的。美国的一些培训机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他们在为初学者培训德语和土耳其语时,尽管培训在美国国内进行,且授课教师全为美国本土的德语及土耳其语教师,但这些培训机构却为学员创造了很好的“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对学习者采取集中培训,每天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0点熄灯就寝都“沉浸”在德语或西班牙语之中,电视机、收音机所有英语频道均被阻断,只开通目标语频道节目;上午、下午各四节课,有时晚上也会安排两节,授课教师用全德语或西班牙语授课;餐厅里所有食品的名字全用德语或西班牙语标示,售饭员通常由培训教师来充当,学员一日三次到餐厅买饭就餐时必须讲德语或西班牙语,否则就买不到饭;所有学员课余时间必须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回到宿舍后只能观看目的语电视节目等等。这样“沉浸式”培训模式效果非常明显,经过半年培训,几乎所有学员都能听懂目的语广播电视节目,讲一口流利的德语或西班牙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培训方式,尤其在集中培训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以彻底改变“听不懂,讲不出”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12.
[2]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2.
[3]孙艳玲.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77-82.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杨振.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5): 55-57.
篇9
一、现行做法及成效
(一)落实责任,整体优化办学条件。
近几年来,我区立足实际,高点定位,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基准,全面实施提质改造工程,均衡配置学校资源。
1、学校建设优先规划。在规划上实行“三个优先”,即优先预留学校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列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在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过程中,实行“三同步”,即配套学校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五年来,全区新建学校7所,扩建学校3所,新增面积83600余平方米,新增学位5490余个。同时,还稳步实施“还舍(店)于教”工程,外迁校内教职工宿舍58户,新增面积5000平方米用于学校用房,有力缓解了“大班额”问题,其中一年级新生平均班额已降至50人以内。“十二五”期间,我区还将计划新建中小学校14所,幼儿园7所,改扩建学校16所,全面实现小班化教学。
2、建设资金全额投入。从2002年起,我区年度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比例连续8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个百分点,其中*年区财政对教育拨款达4.3亿,今年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超过5亿元,有力保障了学校建设资金。同时,还通过教育闲置资产置换、银行信贷、督促开发商履行配套建设责任等多种途径融资保障学校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总投入达5.2亿元,其中区财政对学校建设专项投入达4.12亿元,约占学校建设总投入的80%,占财政对教育总投入的27%。“十二五”期间,区财政预计安排10亿元用于学校建设。
3、设施设备统一配置。在实施学校提质改造工作中,我区在全省做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完成合格学校建设任务,所有中小学的仪器设备均统一按省Ⅰ类标准配备;率先建成全覆盖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千兆带宽高速互联;率先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计算机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2:1,所有学校均创建成为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率先实施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校舍安全检测,所有学校安装了防盗视频监控系统和防雷系统,基本做到了全区城乡学校硬件无差异。
(二)创新思路,深度扩张优质资源。
我区把整合利用区域优质资源当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强带弱,加快扩张优质教育资源。
1、优势带动,集约发展。我们坚持“建好一所,办优一所”,有效整合区域优质资源,稳步推行优质带动战略,把区域内优质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移植运用到新建学校中,成功创办了大同二小、火星二小、燕山二小、育英二小和育才二小。所有一小和二小均实行“一校两址”,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办学理念、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资源配置、学管理、统一考核评估。其中,在班子配备上,实行“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代表、一套班子”,即两校共一名校长、一名书记,另各配备一名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在两校师资配备上,实行“两统筹”,即统筹配备本部原有教师;统筹配备教育局分配的新教师。在研训活动上,实行“三统一、一共享”,即统一研训主题、统一研训计划、统一研训平台、共享研训成果。“二小”模式的成功运行,有效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升了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
2、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区属优质小学与相对薄弱学校“一对一”结成对子,帮扶制订发展规划,协同解决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被帮扶学校全职支教。硬性规定帮扶学校每学期流动送课、送讲座或指导教学不得少于6人,每人蹲点指导不少于1周。并且明确每个学科带头人对口帮带对象不得少于2人。建立捆绑考核机制,被帮扶学校年度考核情况作为帮扶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切实提高了帮扶的实际效果。
3、合作办学,联姻发展。为发挥省示范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年5月,我区与长郡中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行深度托管,创办了长郡芙蓉中学,该校将完全按照长郡中学全套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管理,实行“四统一”,即学管理、材资料、统一师资配备、统一考试评价。同时,市、区中学之间定期开展对流活动,共享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教师之间互派交流,合作共进,有力带动了全区初级中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注重内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我区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目标。
1、健全机制,均衡师资配置。一是政策倾斜。区委、区政府文件明确规定:新进教师优先分配到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工作3年以上方可申请调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名师或者晋升高一级职称后,在本校继续服务2年以上方可申请调动;评聘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区内相对薄弱学校工作或对口帮教1年以上的经历。二是权益倾斜。在教师评职晋级中,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教师的要求,且不受比例限制,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均予以评聘;在教师评优评先中,相对薄弱学校评优比例为其它学校的1.5倍;在干部队伍培养上,优先提拔使用长期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在教师待遇上,专门为相对偏远和薄弱学校教师增设每月200-300元的特殊津贴。三是轮岗交流。全区每年5%以上的教师实行轮岗流动,流动的重点对象是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同时,实行校长任期制,在同一所学校担任校长通常不超过2届,现东岸乡6所学校校长、书记均是城区学校交流任职来的,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全区学校教学实力的均衡。
2、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一是优资源。推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建了专门的资源网上传平台,全区教师可随时提交上传内部管理和业务资源,每年还针对资源的上传数量和质量,开展优质原创资源评比活动,优质原创资源实现了年级、学科、课题全覆盖。二是搭平台。在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搭建了统一的学科资源服务平台、师生博客平台、“教师E家”教育教学支撑系统,以及24个涵盖文化、艺术、德育等方面的专题网站,开辟了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平台,创建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装备管理、教育官方网站等一系列办公管理应用平台。平台的搭建为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提供了无障碍服务通道。三是促应用。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学校管理等整合,学科整合覆盖率达100%,教师参与面达92%,课时覆盖率达56%。率先在全省开辟了“资源在线”平台,学校、教师优秀的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等资源均可上传与其它学校教师共享。同时,我们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设了名师互动、在线答疑、网上检测等栏目,使得家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教师交流互动。
3、科学评价,促进特色发展。一方面推行统一的办学水平评估考核机制,全面实施新视导模式和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特色发展、师生成长以及农民工子女就读比率等诸多方面纳入质量评价内容,并开发了教学视导电子管理平台和学科教师全覆盖的网上适时点课系统,常态化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在保障所有学校必须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另一方面,设置了“素质教育综合奖”、“学校特色项目奖”、“信息技术应用奖”、“课堂教学综合效益奖”等专项奖励,调动各类学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全区开发的教育特色项目达51个,挂牌市级以上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3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7个,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育格局,为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
(四)立足公平,突出彰显教育本质。
我区始终站在促进民生改善的高度,把教育当作“惠民工程”来抓,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凸显教育的公益性。
1、率先免补,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区2005年率先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一费制”全免;*年率先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本市户口学生实行免杂费入学;*年在全省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本市户口学生实行一费制全免,并免费向学生提供校服、饮用水和教辅资料,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零收费”;*年在实施义务教育“零收费”的基础上,对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除杂费和借读费,在农村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除课本费;*年起,对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等实行“零收费”政策,人民群众更大程度地共享了芙蓉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2、统筹协调,保障学生无差异接受义务教育。我区积极统筹协调,从政策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入学构建绿色通道,取消义务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全区所有学校都有义务接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设置“城乡学子共享教育蓝天特别贡献奖”,对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学校进行奖励,切实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同城市民待遇。目前,全区就读农民工子女占全区学生总数的46%。同时,强化对学区内残疾儿童的摸底和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确保学区内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子女100%入学。
3、规范行为,确保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我区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在教育招生、教育收费、家养家教、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全区小学招生坚持按学区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做到统一步调、统一要求,任何学校不得提前招生。明确规定“原则不收择校生,坚决不收择校费”,严格控制跨区入学的生源,禁止学校自主招收择校生。小学升初中一律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实行微机派位,形成了规范义务教育招生秩序的良好机制。同时,将教师家养家教和师德不良记录与评优评先、入选学科带头人等直接挂钩,将教育乱收费、违规招生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一票否决”的内容。*年,全区组织开展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先进单位”评选,对每个当选的单位给予10万元重奖。从*年起,在全区深入开展“规范办学行为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自律意识,优化了办学环境,确保了教育公平。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虽然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面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客观面对的问题。
(一)需要本级协调解决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和现有学校提质扩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芙蓉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带来的社会“跟风热”,特别是“零收费”惠民政策全面实施,在当前缺乏强有力的择校管理制度的情况下,无序择校现象难以根本遏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非本区学生大量涌入。据统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数已超过1万人,约占全区学生总数的40%。近两年每年来我区小学择校生达到近千人。加之,由于配套学校建设难以跟进,特别是部分小区没有严格按照既定规划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小区建设规模,而未考虑同步对原配套学校的扩容调整,造成原配套学校用地规模、学生容量偏小。建议继续通过教育经费专项支出、教育闲置资产置换、银行信贷、督促开发商履行配套建设责任、争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返还等多种途径融资保障学校建设投入。同时,对现有用地规模未达标的学校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将学校校园内的教工宿舍整体拆除外迁,最大限度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力争至2015年使所有学校人均校舍面积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实现小班化教学。有计划、分年度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不间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二是进一步控制“大班额”和遏制“择校热”。目前,我区现有学校学位已呈超饱和状况,平均每班学生数55人,最高班额达70余人(小学标准班额45人),全区仅1所小学未超过标准班额(45人/班)。建议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继续执行《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择校热问题的通知》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调整学区划分、控制学校招收跨区择校生、规范异动手续等有力措施,有效控制无序择校现象,切实建立起控制大班额的长效机制,力争在3年内基本解决全区大班额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快初级中学规划布局和体制调整。目前我区新城区学校数量不足,特别是东岸乡面积占全区的二分之一,但该区域没有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就读中学极不方便,在东岸乡境内建设一所普通中学势在必行。建议抓住东岸新城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契机,做好东岸新城区中学的规划布局工作,确保配套学校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建设先行,至2015年,在东屯渡和马王堆地区新建1中学,在东岸新城新建中学3所,实现中学布局基本合理。同时,在与长郡中学合作创办长郡芙蓉中学的基础上,将现有初级中学逐年达成与省内名校的深度合作办学,新建中学也采取全面引入市属省级示范性中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快速提升中学办学水平,强力打造优质中学品牌。
(二)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师的对口培养。*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家毕业生分配政策、师范教育两级管理模式的冲击和影响,曾经作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且发挥独特作用的普通中等师范学校,绝大部分已经转型或者升级,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取代中等师范学校并承担起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遵照小学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小学教育其实更需要综合型素质的教师,而受到现行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体制、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惯性影响,其更侧重知识的理论化、专业性,严重缺乏针对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对口教育,导致近年新进小学教师一定程度存在不适宜担任小学教师的现象。建议在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增设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并细化与小学教育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课程,并在实施免费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提高小学教师地位和待遇等相对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招收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保障义务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篇10
市教育督导室:
共辖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总人口53.5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9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独立初中15所、小学123所,特教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44个),幼儿园223所(公办197所、民办26所)。在校学生64366名(普高10119名,职高2273名,初中生17300名,小学生34674名),在园(班)幼儿13688名。全县共有教职工6544人(其中公办6172人,民办372人)。
一、重点交账任务落实情况
(一)控辍保学工作。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65457人,义务教育建档立卡适龄人口20230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619人,其中随班就读346人,特教学校13人,送教上门65人,社会兜底105人。劝返复学学生177人(其中77人已初中毕业)。一是落实联控联保。督促镇原县按照“适龄儿童零辍学”的要求,建立“五长”负责制和控辍保学冲刺清零双组长责任制,形成县乡政府管控辍、教育部门管保学的“双线四包”工作机制。二是规范送教上门。指导镇原县制定《镇原县“送教上门”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对劝返未毕业的100名学生因人施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三是推行职普融合。印发《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促进职普教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进行动员,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技能教育。2020年春季开学后,有55名九年级学生在镇原职专选择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学习。四是强化信息比对。4月至5月,组织各乡镇再次开展户籍、学籍、扶贫数据三方比对,对比对出的问题及时纠改,确保信息一致。配合全省公安系统户籍核查,对全县学籍信息中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核查,变更错误信息77条,其中上报市局需删除无接受教育能力学生学籍、重学籍90条;8月份,组织对2020年秋季应入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儿童进行摸底;9月初,对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再次进行摸底统计,10月份,对厅数据比对后反馈的2020年疑似学籍状态异常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进行了核查。五是组织鉴定评估。6月中旬,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全县609名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鉴定评估,随班就读364人,特教学校就读38人,送教上门27人,学前及康复机构46人,暂缓入学3人,免于入学126人,特殊情况5个(户籍迁出、死亡、销户、休学)。截止目前,全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已实现动态清零。
(二)资助政策落实。2020年,学前免保教费认定25935人次,发放资金1360.6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春季认定学生6660人次,发放资金666万元;高中免学杂费春季认定学生6344人次,拨付资金268.2万元;中职助学金按月认定受助学生7875人次,发放资金157.5万元;中职免学费按月认定学生10487人次,拨付资金227.289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认定学生40287人次,发放资金1569.36万元。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强化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补尽补。对投诉举报的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违纪违规事件经查实,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因工作不扎实不认真,致使受助学生认定不全面不精准,或出现漏报人数,导致本单位资助资金出现缺口,由学校或乡镇学区承担相应责任并补发资金。二是提高资助精准度。向各乡镇学区及县直各类学校印发了《镇原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修订)》,联合县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了《镇原县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对各类资助资金的发放程序、受助对象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不存在违规扩大资助面的问题。三是规范发放形式。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入学生“资助卡”,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为每个受助学生办理银行卡,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学生银行卡中;省内高职(专科)建档立卡学生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按照甘财教〔2019〕60号文件要求,发放到学生家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中。
(三)“两类学校”建设。全县“两类”学校建设概算总投资3503.28万元,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和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共58所。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13所,规划资金1811.8万元,已开工学校13所,开工率100%,已竣工13所,竣工率100%。规划建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45所,规划资金1594.5万元,已开工学校45所,开工率100%,已竣工45所,竣工率100%。
(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特岗计划”充实乡村教师队伍。2020年招录特岗教师119人,设岗主要为农村薄弱学校。二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安排县直12所学校与12个未脱贫村学校结对帮扶,21名骨干教师开展“三区”支教,33名骨干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支教,各乡镇从中心校派出102名教师支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疫情期间,安排240名幼儿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走教活动,培养小学音体美教师292人。安排14名立志扎根山区的年轻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跟岗学习。三是提升乡村教师素质。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5800人。组织全县5813名教师参加全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283名班主任参加全市班主任能力提升专题研修培训。全县28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天津市静海区99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静海区选派16名管理人员深入镇原县开展帮扶对接,走访调研学校79所,开展专题讲座2场。2020年派出66人赴天津静海区跟岗学习,引进静海区高考专家、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等14名专家。四是落实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从2020年1月起,班主任津贴人均每月不低于500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每人每月增加特别津贴100元;自2019年1月起,除县城学校和高中外,其余学校教师全部发放,月人均不低于4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学班级短缺(目前有24所中小学短缺班额112个),部分学校功能室、教育装备和图书仍存在缺口。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专业教师和卫生保健等专业人才短缺。三是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滞后,虽然全县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接通了100M宽带网络,但初级中学及以上学校的教学需求远不能满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控辍保学方面。进一步做好“三对一”帮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类型,从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学法指导等方面重点进行帮扶。丰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提高返校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劝得回、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