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3: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间真情的作文

篇1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风卷着落叶,太阳睡意朦胧,一棵枯黄的老树,生命垂危,在生死的边缘上挣扎。一阵寒意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颤,加快了回家的脚步。蓦然,我看见在这棵枯黄的老树下,有一只边缘残缺的碗,我的眼睛顺着碗的方向慢慢向前移动,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蓬松的头发披散在身上,黑黢黢的脸上,有一双暗淡无神的眼睛。在老人的怀里,有一个蓬头污面的小孩,被老人用他那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裹着,小孩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四处?望。寒风袭来,小孩不停的打着冷颤,老人怜惜地将头俯下,拽了拽衣服,蜷了蜷身子,把孩子抱得更紧了。

早晨,慢慢品味着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感受着这人间的美味,又想起了前一天的一幕,我迅速放下碗筷,拿起我的早点,夺门而出。

深秋的早晨,天气有些清冷,马路上行人稀少。在那棵落叶凋零的老树下,孩子紧紧依偎在老人的身旁,我快速跑过去,把我的早点递给了老人,老人暗淡的眼神立刻闪过一丝亮光,转手把热乎乎的早点给了孩子。孩子用贪婪的目光盯着早点,然后,又看了看老人,毫不犹豫地把早点推给了老人,老人又给了孩子,这一老一少就这样谦让着……。我被眼前这个骨瘦如柴、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老人以及孩子的举动感动了,这个幼小的心灵被痛苦无情的蹂躏着,她却懂得谦让。

以后的几个星期,我再也没有见到她们的踪影,天气越来越冷,我始终牵挂着这一老一少,每每经过那棵老树,都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这天,我经过老树时,听到两位衣着华丽的妇人的谈话:“哎,那两个乞丐,老的死了,小孩去了福利院。可怜的老人,如果没有那个小孩拖累,老人不会死的。那个小孩是个被遗弃的残疾儿,为了这个孩子,老人把命都搭上了。”

篇2

那是5.12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那天,我漫步在医院门口的街头。路过一个捐款点时,我捏了捏手中的20元钱,准备全捐了,但一想,这可是我的早餐钱,民以食为天,何况前几天我已经捐过。此时的我,正努力说服自己,与此同时,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位老乞丐,他穿着一件十分破烂的衣服,脸上早已被灰尘所染,只能依稀看清楚他的轮廓,他的手十分粗糙,且布满老茧。与我的手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同时,他身上所散开的气味,使我极力的想避开他,他好像有所察觉,冲我笑笑,好像并不在意。只见他走到捐款箱旁,对工作人员问道:“我可以捐钱吗?”那工作人员轻蔑的笑了笑,十分不在意,但限于工作原因,还是冲他说:“可以”。当听完这句话时,他小心翼翼的从破旧的荷包中拿出一叠叠零散纸币,有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和许多枚硬币。他把钱全部放在桌子上,用手将原本皱巴巴的钱捋整齐,又用桌子上的一张卫生纸将脏兮兮的硬币擦干净,然后对那位工作人员说:“一共50元整,我全部都捐了。”说着,便把钱递了过去,那工作人员数了数,把钱投进了捐款箱当他看见钱入捐款箱时,开心的笑了。随后,他又开始自言自语,好像在说,我终于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了。突然,他一个转身,与我的目光相对,透过他的眼睛,我解读到了我的自私并参杂了几分责问。

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迎着风,毅然将钱投入了筹款箱中。

人间处处有真情,那位老乞丐的背影将永远停留在我的老海之中。我想,世界上多了像老乞丐这样的人,中国人民将更加团结,中国将更加强大。像汶川地震,台湾海啸一样的灾难将永远难不到伟大的中国人民。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八年级二班 谭怀禹

相关阅读:

篇3

一、阅读经典,获得情感积淀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余光中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自己的依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道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史铁生秋天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不体现对母亲无尽的爱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宽厚,变得睿智而有情致。坚韧强大,就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善良敏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去寻求生活中的最触动人心的素材,写出最温暖人心的文字。

二、常怀感恩,抒写家庭亲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万般佳作惟情真。”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父爱似山,母爱如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引导学生怀感恩之心去写父亲勤奋、奉献、感动、愧疚、伤感;去写母亲的日夜操劳,对孩子的疼爱有佳,还可写母亲皱纹和白发。这些都在学生眼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容易“淡忘”,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以感恩的心去刻画那些难忘的镜头,这样从家庭的亲人写起,从亲情写起,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

三、热情投入,捕捉人间真情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世间本充满温情,引导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去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事,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瞬间的感受,保持心灵的感应和感情的交流,记录下最深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对方一笑了之,那么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在四周弥漫;如果在回家的路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同学将雨伞移到自己的头顶,自己就会绽出感激的微笑;公交车上,自己给老人小孩让座,他们的那声“谢谢”和流露出的那份感激,会有一丝幸福感掠过自己的心田;大街上,看到幼小的孩子将垃圾、果皮丢进垃圾箱,自己会投去惊羡的目光。只要将这些小事流露于笔端,用这些洋溢着真善美的文字去歌颂世间的人性美,就会让人倍感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这样便抒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显得真实,让人可信,能引起人的共鸣;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这才是心灵的作文,是文字的阳光。

四、积极倡导,感受世间大爱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的灵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大爱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前途,命运的自觉关爱和无私奉献,它让人突破了人自身的自私和狭隘。教育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去关注战乱中的老人、地震中的孤儿,去关注旱灾中饥渴的双眼。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聆听:二十年如一日,将拐杖变成翅膀,给多难的家庭点亮生命烛光的朱帮月;用双肩挑起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种子的心灵歌手李心;用真爱诠释了水浓于血,善良超过亲情的母亲阿力帕.阿力马红。后来他们自觉走进社会福利院、孤儿院,自愿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上几元钱,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博大的爱心,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他们就会自然去讴歌社会。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就能使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

五、走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多情”

“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总之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离不开观察和体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森林去,到田野去,到河边去,引导他们看到林中的古树,就会想到一种不屈的精神;看到田中的禾苗,就会想到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看到河中的鱼虾,就会想到自由快乐的生活;看到鸟儿飞向蓝天,就会想到奋发向上;看到落叶飘零,就会想到无私奉献。这样就不会只像古人:望天上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而会更深刻地领会“乌鸦反哺”的爱子深情,老鹰忍痛换羽获得新生的可叹。他们就会觉得有时自己就是春天的甘露,去滋润干渴的土地;是一只小小鸟,飞过高山、大海、城市、河流,去察看受伤的地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义溢于海。”多角度多侧面地联想,生活的内涵会更丰富,写作的内容会更广泛。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写作氛围之中,才能够指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用一双“多情”的眼睛去体会亲情的可贵,去寻觅人性的美好和世间的温情,去讴歌人间的大爱,去领略自然的“多情”。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多彩的世界,一双眼能够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拥有“多情”的眼睛,他们的眼中就会出现:别人没看到的,他看到了;别人看到了没想到,他看到了,想到了;别人看到了没写到,他看到想到写到了。这样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更丰富多彩,生命更美好,笔下就有更新更美的文字。“请给我一双‘多情’的眼睛,让我去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这是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大多数学生要么无话可写,要么生编硬造,硬写出“虚情”,要么无病,编出“矫情”,缺少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有必要给学生一双“多情”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用真情去描绘生活。

一、阅读经典,获得情感积淀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余光中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自己的依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道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史铁生秋天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不体现对母亲无尽的爱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通过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宽厚,变得睿智而有情致。坚韧强大,就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善良敏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去寻求生活中的最触动人心的素材,写出最温暖人心的文字。

二、常怀感恩,抒写家庭亲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万般佳作惟情真。”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父爱似山,母爱如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引导学生怀感恩之心去写父亲勤奋、奉献、感动、愧疚、伤感;去写母亲的日夜操劳,对孩子的疼爱有佳,还可写母亲皱纹和白发。这些都在学生眼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容易“淡忘”,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让他们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以感恩的心去刻画那些难忘的镜头,这样从家庭的亲人写起,从亲情写起,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

三、热情投入,捕捉人间真情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世间本充满温情,引导学生要满腔热情地去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事,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瞬间的感受,保持心灵的感应和感情的交流,记录下最深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对方一笑了之,那么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在四周弥漫;如果在回家的路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同学将雨伞移到自己的头顶,自己就会绽出感激的微笑;公交车上,自己给老人小孩让座,他们的那声“谢谢”和流露出的那份感激,会有一丝幸福感掠过自己的心田;大街上,看到幼小的孩子将垃圾、果皮丢进垃圾箱,自己会投去惊羡的目光。只要将这些小事流露于笔端,用这些洋溢着真善美的文字去歌颂世间的人性美,就会让人倍感世间的温暖和真情。这样便抒写出自己心灵的感受,显得真实,让人可信,能引起人的共鸣;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这才是心灵的作文,是文字的阳光。

四、积极倡导,感受世间大爱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的灵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大爱体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前途,命运的自觉关爱和无私奉献,它让人突破了人自身的自私和狭隘。教育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去关注战乱中的老人、地震中的孤儿,去关注旱灾中饥渴的双眼。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聆听:二十年如一日,将拐杖变成翅膀,给多难的家庭点亮生命烛光的朱帮月;用双肩挑起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种子的心灵歌手李心;用真爱诠释了水浓于血,善良超过亲情的母亲阿力帕.阿力马红。后来他们自觉走进社会福利院、孤儿院,自愿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上几元钱,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博大的爱心,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他们就会自然去讴歌社会。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就能使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

五、走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多情”

篇4

一、引导学生在平庸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似乎只有用大事、要事、趣事和秘事,作文才能登上大雅之堂,而忽略了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平庸材料作文。中学生绝大多数生活经历平平,大事要事之类的生活素材总会有限,翻来覆去,总写那么几件必然会乏味,学生一旦陷入“没啥可写”困境,就很容易滋生厌烦作文的心理,这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平庸材料作文,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首先,在平庸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可训练学生养成“发现”的习惯。要知道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思考问题。其次,平庸可以化为神奇。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可通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在文学世界里,化平庸为神奇的范例俯拾皆是。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一个臃肿笨拙的背影,因为一个简单而又平常的买橘子的举动,折射出伟大的父爱,已演绎了接近一个世纪的佳话。

平庸的事情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校园里有许多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师长,有许多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天经地义没有变化的,可只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天的新气象、新故事。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的人,如果我们能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做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便可以于熟悉的事物中观察出新意。可学生大多对这些平庸人事视而不见,原因多种多样,或对生活无动于衷,或只见大事忽略小事,或只重正面、美好的,却对包蕴深意或情趣的“丑人”“错事”不屑于顾,等等。比如偷窃东西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为儿女读书屈节求人,表面上是丑事,其实蕴含着有价值的东西。我曾经引导学生去写一位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的老婆婆,她为了生计在校园里捡垃圾。我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平庸的老人,你大可不必堆砌语藻去美丽描摹,一句一句吧,写出人间“丑”却真实的一面。一位八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道:

……她邋遢枯槁的让人不敢接近,瘦小凌乱的一阵风可以吹倒,可她不抢不争不乱扔。有一次她拿着手上的馒头笑眯眯地,咧着嘴去感谢一个刚扔给她瓶子的小朋友,也许是被她那黑黢黢的脏爪子吓倒了,小孩子嗖地一下跑得老远……她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儿女呢?怎么能让这样一颗善良孤苦的心四处流浪?……

读罢、念罢,竟然全班鸦雀无声,我也不禁为这为学生的深刻感悟而拍手称快。是啊,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用心去感悟平庸,用真情来融铸文字,一位贫困潦倒的老婆婆身上也会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也会折射出社会伦理。

二、扣动那根待拨的情弦。

只有拨动学生心弦,扣动那根沉寂在心的情弦,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文从字顺,中规中矩,讲究篇法,没有个性的作文已让人产生了视觉疲劳。终其原因,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学生心底深处微颤的那根情弦扣动起来,所以流淌在心间的那份真情翻不起一点浪花,作文自然如一潭死水,没有特色。学生只有有了表达独特想法的愿望,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感谢母亲”话题作文时,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我先利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绿叶对根的情意》《天之大》,在毛阿敏饱含深情的演唱里,我们一起感受偌大的世界,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它宛如春天的甘霖洒在心头甜甜的、酸酸的,并且还出示了亲情关爱的一个个感人镜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自然引起相关的生活回忆,心头对母亲的那份感激之情就会涌向笔端,作文里就会多了许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深情刻画。情到深处自然浓!一个男生别出心裁,追忆心爱的妈妈年轻时的美丽模样,竟然采用恋人般的口吻,读来令人心醉!为此这个富有男子汉气息的才子赢得了少男少女们的齐声喝彩。又如在指导七年级学生写“我心目中的黄河”的作文时,我也是颇费心思。因为地域差异,我们这儿的学生对黄河的了解远不及长江,所以得通过学生老师收集的大量资料图片来唤起他们心中的热爱、愤怒、和惋惜之情,激起他们对黄河的憧憬和祝愿。这样下笔才会顺畅,即使写不出深意,我想融入作文的真情实感总比那些空话、套话要强。

三、情感抒发需有载体。

一旦学生的情弦被扣动,真情源源不断地涌出,切记不可泛滥成灾,它需要借助实物来抒发,应该有收有放,否则就给人空洞盲目的感觉,可往往中学生因为年龄特征,,变得多愁善感,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在作文中大肆抒情,请看一个片段:

惆怅是什么?年华的逝去吗?不,人生的成熟与充实,是要以光阴的流逝为代价的。我惆怅的是,昔日的朋友,如今分离异地而不能相聚。

如果光阴可以倒流,我愿重上初三,为了那份充实、那份友情和昔日的好友,可惜失去的已不再拥有,人生的征途毕竟只有前进、前进、再前进……最阴暗的天空孕育出最绚丽的彩虹……也许,并不遥远的高中生活,将是一道更迷人的风景!

这个片段的文字基础还可以,可留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喋喋不休,反映的只是一些苍白的思想和浮光掠影的生活。没有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这些载体来抒发对初三生活的情感,必然是空洞的。

作文抒感的方式有两种,可以直接倾吐,把所写的人或物的名称称为“你”或直呼,也可以间接表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看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而定,可表达的感情必须依附在景、物、人、事上。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任何情感都不是孤立的,客观的,不管你如何地激情澎湃,还是悲伤欲绝,抑或欣喜满怀,胸中的真情一定要找到载体。请欣赏习作《乡村的傍晚》片段:

太阳落山了,但西边的晚霞还没褪去。我来到小河边信步。河水很平静,就像仙女遗落人间的一面镜子。她怀里搂着晚霞,还有柳树、花儿的“衣裳”。微风吹来,湖面荡起涟漪,那是小河在微笑。偶尔,几条鱼儿跃起,品尝水面上的小飞虫。

篇5

一、营造民主氛围,拓展作文空间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让学生自己做主,自主体验。写作本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自发的行为,但对作文技法的过分重视使教师过多地介入学生的写作活动中,减弱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因此,要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感官去看、听、摸、闻,只有在多角度的体验中,学生才会有话想说,从笔尖流淌出心底的语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写法,但不能要求他们的思想按照教师规定的思路展开。作文教学应成为师生的对话,在人格平等与相互信赖的氛围下启智心灵,给学生以释放情感的空间,让心灵在交流对话中走向自由,且让他们在交流和对话中用儿童的方式自由表达,学生们才会拥有自己的语言空间,才不会“代人说话”,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

二、引进生活源泉,丰富作文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融合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社会万千气象,演绎着身边的人物事故,包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只要细心观察和思考,写出的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学生滚烫炙热的内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床,教师是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金矿”,让真情流淌在学生的作文里。

(一)充分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学生对身边的人、身、物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文章就无新鲜感和吸引力。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周边的环境美,如灿烂的阳光、弯弯的月亮、青青的山、蓝蓝的水,发现人群的心灵美,发现身边的人情美。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注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充分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教会学生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守候,老师的一个关心、一个,行人的一个帮助等细节去体验的感受人间温情。让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有话要说”“有话要写”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引导学生写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

写日记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让学生写出真情作文的重要途径。写日记最忌讳的就是无素材可写,无恒心和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和同学一起快乐的游戏等都是写日记的好素材;当日记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时自己因此烦恼的心情等都可以是素材。引导学生写日记这一过程是双赢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学生个体成和的愉快和烦恼在日记中会沉积下来,于是学生的真情也会在作文里不时地表露出来。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小成为有心之人,又何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佳作?

总之,学生思维的开阔,主题各异,议论深刻,而这皆归功于生活,是生活中学生各自的体验让他们有了写作的话题,让他们的文笔生动,感情丰富。

三、注重作文点评,激发作文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点评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发挥潜能,教师的点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习作获得成功的有力杠杆。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父母等长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以欣赏的眼光阅读写作、发挥写作中的亮点,以鼓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你观察真仔细,描写逼真,真不愧是班级的小作家。”“这个句子妙,写出了牡丹花的神采。”等鼓励性的评语,会让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仔细观察,而且使学生写作的动力大增。

一名好教师,他的教学点评具有很强烈的启迪性,且善于通过巧妙的语言点评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学生在习作中会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点评,而且要营造民主的氛围,引进生活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欲,大面积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好的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只要做好生活的引路人,把课内与课外结合,把习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写出生活中的无限精彩。

【关键词】生活;源泉;观察;感悟;体验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东西可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是一个先由认识、再由认识到感知到表达的过程。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首先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的水平。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充实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字,从根本上讲除了不断充实生活,没有更可靠的方法。”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好的作文离不开生活。

怎样把生活与学生作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进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呢?我根据自己在作文指导中积累的经验,谈一下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材料的几条有效途径:

1. 留心观察生活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对周围事物不够留心,不注意观察,也很少去思考。因此,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内容可写,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不真实,还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春天,田野里热闹极了。野草绿遍了大地,小鸟飞向了树梢,八只脚的蚂蚁在和花儿打闹……”对此,我下了这样的评语:作文很有创意,但“八只脚的蚂蚁”你见过吗?

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写,写出令人满意的、真实的作文,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他们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限题材的生活日记题目,如:你喜爱的一种植物,你爱吃的一样菜……从而指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人欣喜。

有观察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感悟和创新。简单的例子,普遍的真理,只要我们在给学生创造接触周围事物,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水平,为学生备好可炊之“米”。

2. 用心感悟生活 学生就像一棵在风雨中成长的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饱尝酸、甜、苦、辣,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磨炼自己的意志,造就自己的个性。如果说观察增长了学生的认知,感悟生活则能内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把认知转化为情感。

为了让学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会生活、体会人间的真挚情感。一位同学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为奶奶端来热气腾腾的洗脚水,恭恭敬敬地为老人洗脚,当她忙完后去照顾自己的儿子睡觉时却找不到儿子,惊讶间却见儿子为她也端来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之后,他作文中写了这样一段:以前我总是不懂幸福是什么,看了这则广告之后,我才知道:“幸福,我能看得见。我也有双手,我也有心肝,可怎么没看见我递出去的茶,也没看见我端回去的碗……原来,幸福是一种付出,幸福也是一种奉献。”

只有感悟,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只有感悟,学生才能写出有真实感人的文章。正确引导学生去体会人间真情,等于间接地给了学生作文的“作料”和“油盐”,学生的作文就不会那么枯燥,也能够写出感人的诗篇。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转变态度喜欢作文先说后写分层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适时引导他们,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写作题目,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喜欢写作文呢?

一、激发兴趣 ,转变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学生从“模式作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不再感到没话可说,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即使水平稍差的学生,也不用再发愁怎样挤出那些能得高分的大话、空话了。这种写作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了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还使学生写作文由老师逼着写变为自己主动去写。

二、先说后写, 分层指导

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就要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为此,教师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如在练习写记叙文时,对优等生要要求他们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难度较大的记叙文,并做到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对中等生要要求他们层次清楚、语句通顺、中心明确地记叙一件事;对差等生要要求他们能围绕中心选材,要侧重于叙述基本功的锻炼。分层指导作文,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念,逐渐增强其自信心。

篇8

人们的生活总是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试题的选材也是如此,定会对社会热点、焦点、指向等问题密切关注。刚刚过去的2010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命题解读]

命题的指向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命题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非常关注,很多省市都以此拟题。这些题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用童心品味成长,以原生态描绘成长的过程,让青少年自己主宰中考舞台。体现了新课标改革中“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核心理念。

例如天津市作文题就是让考生根据给的材料(六一儿童节的消费情况)来叙述、议论、抒情。我们说这个题目就是要让考生努力挖掘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让孩子们理性地看待在自己身上出现的种种现象。希望和期待青少年能从内心感受中梳理出成长的启示,冲出社会、成人、思维惯性的重重包围。除此以外,很多省市、区都命制了类似的试题。例如广东省的“奖励自己”、湖北省咸宁市的“亮出自己”、江苏省南京市的“我作主”和“属于自己的天空”、山东滨州市的“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河南省的“我身边的――”福建省福州市的“在尝试中成长”、齐齐哈尔的“勇往直前”、山东省泰安市的“为自己喝彩”、苏州市的“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浙江省杭州市的“成长路上元捷径”等。这些题目切近了社会热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语文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使命感。

二、注重学生真实心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此类试题的频频出现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针对中考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而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无病,套写或抄袭他人的文章等不良现象而出现的。二是思想的导向性。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今天,追逐名利,美德缺失、人情淡漠的现实却又不免让人担心。于是,呼唤人间的真情关爱,成为社会的共识。三是新课标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培养健康心理。

例如湖北省荆州市的“曾经错过的――”,这个文题情感浓郁,贴近学生真实心态,引导考生反思“错过”,文题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作文就是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类似的题目很多,如”浙江省台州市的“把一甩在身后”、浙江省绍兴市的“越长大,越――”、辽宁省抚顺市的“每个人都会流泪”、哈尔滨市的“真心换真情”、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留住那份纯真”等等都属于此类命题。

三、注重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感悟生活也是命题者的方向之一。说的具体一些,此类命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源泉里寻找写作的材料,引导学生将作文的思维灵感扩展到人生、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之中,使考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例如广东省的“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就是引导考生写自己亲历的生活,考察考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还如山东省济宁市的“我的初中生活”、江西省的“我读――”、甘肃省兰州市的“――,让我陶醉”、黑龙江省的“请让我――”、“走过”、浙江省金华市的“那一天、我――了”等等都属于此类命题。

四、注重交流倾诉,反映学生的多维心理

一起交流,共同分享,这是人类特有的本性。交流,可以使我们相互了解;交流,可以使我们相互体谅:交流,可以使我们彼此信任;交流,可以使我们消除隔阂……交流、对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人们交往、生活的需要。学会交流、倾诉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以后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平时的作文训练米看,交流、倾诉类的题目最受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写出的文章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例如江苏省南通市的“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就是此类试题的典型代表。试题侧重于以主动交流、倾诉的心态,敞开胸怀,一吐直言。“走进内心,倾吐真言”这一命题导向,是与新课标完全接轨的。考生都会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容易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类似的试题还有安徽省芜湖市的“心中有话对你说”、江苏省徐州市的“因你而快乐”、“为你而担忧”、山东省济南市的“几分――在心头”、山东省青岛市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浙江省湖州市的“总想告诉你”、山东省烟台市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哈尔滨市的“偶尔停一下,真好”、山东省临沂市的“不该丢弃的――”、山东省滩坊市的“共享――”、舟山市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等都属于此类的题目,为考生的“倾诉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五、注重品德修养。完美健全人格

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当代公民应当具嵛的索质之一。关爱之心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态度。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正因为有了爱,人间才处处充满光明和温暖……

例如山东省莱两市的“关爱”话题,这个活题旨在引导考生去发现生活中关爱的存在,关爱的力量、关爱的影响,借助实实在在的爱,表达自己对关爱的理解。类似的题目有湖北省孝感市的“比金子还贵重的是――”、河南省娄底市的“回报”、贵州省铜仁市的“让世界充满爱”等等都体现了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这一命题思路。

[趋势预测]

根据以上诸多热点、指向等内容的分析,作出如下预测:

2011年以至今后的几年内,作文命题的趋势基本遵循这些规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篇9

岁月的流逝无情地卷走了许多温馨,可有一样是它永远都带不走的,那就是爱。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一个牧师被小偷偷走了一条西裤,他的小女儿逢人便嚷嚷:“我爸爸的裤子被小偷偷走了!”牧师是可以个极淡薄的人,失去一条西裤不会使他朴素的衣着更加寒酸——正如多一条西裤也不致使他更华丽一样。他严厉地对小女儿说:“你不要乱讲,世界上没有什么小偷,这样说多难听”。“是小偷,是小偷偷去的”女儿说。“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多么朴实却感人心灵的话语!一个矮小文弱的人,却有着那样光耀的心灵!盗贼永远不能在他的国度里生存——借着爱心的馈赠,他已消灭了他们。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了供养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上大学,一大把年纪了还坚持卖自己的血,抽完血后老人晕倒在医院里,医院急忙给以抢救。政府知道这事件后,出钱供那个女孩念大学,给她们家一大笔补贴费。这祖孙情难道不是爱吗?这官民情难道不是爱?

爱无处不在。

爱穿梭古今,秋水竭时依然无法摧毁它。

一对年轻的夫妇准备到西双版纳去度假,在火车站的旅馆里住下,半夜楼意外倒塌,两人都压在废墟中。第二天早上人们来清理时发现,在所有住宿者中,只有那个女人活着。原来在楼倒的时候,两人都已身受重伤。丈夫为了让妻子存活,便给她一个接一个地讲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给她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丈夫把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消耗掉,却拯救了妻子的生命。

爱会传递至无限。

爱会延续到永远。

让我们大家共同说一声:“爱满人间!”

2004级5班秦彰宪

篇10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