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预算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预算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2014年度财务决算情况
2014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交通规划设计行业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一年来,院党总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出台的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各项政策机遇,团结率领全院职工奋发进取、经受考验,推进交通规划设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院财务工作立足于“三保”目标,秉承优良传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财务纪律,园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财务计划和各项经济指标,为加快设计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2014年度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1、财务收入情况。2014年度全院累计完成收入3148.43万元,比上年的1300万元增长142.2%,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院党总支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参与我市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攻坚战,谋划和实施了一批省、市重大设计项目,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为我院今后一个时期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财务支出及分类情况。2014年度院财务总支出为2825.35万元,超年度预算的主要原因是本年度规划设计项目大幅增加,一些项目完成或接近尾声,全年生产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创历史最高水平,由此相应地大幅增加了生产性开支。
根据开支渠道,按项目分类,支出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大项:
第一,生产性开支1157.56万元。这其中,包括九个方面:
序号项目金额(元)
1项目承包费204561.07
2技术咨询费3381414.60
3地质勘测费3761878.50
4评审费用356593.00
5办公费用323531.25
6差旅费189122.40
7车辆使用费121428.00
8工资749385.13
9其他647215.40
合计11575673.98
在以上九个方面的支出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增加。特别是技术咨询费、地质勘测费、评审费、车辆使用费等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去年规划设计项目增加所致,同时对加强管理、控制成本也相应地提出了要求,需要在2014年度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确保生产性支出更加科学规范,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第二,经营性开支14.85万元。这其中,包括七个方面:
序号项目金额(元)
1办公费145060.00
2差旅费96134.60
3机动车使用费13840.00
4招待费477671.00
5业务费634426.00
6工资86668.50
7其他44798.00
合计148598.14
从上述情况看,2014年度经营性费用控制较好,比上年略有增加,主要是随着生产任务增多而发生的费用增多。由于我们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严把支出关口,确保了经营性费用支出增长保持较低水平。
第三,管理人员工资173.48万元。管理人员工资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主要是本年度新进了一批人员,充实到院有关业务部门。
第四,非生产性开支370.23万元。涉及15个项目,主要是:
序号项目金额(元)
1办公费330797.05
2差旅费317288.84
3机动车使用费411937.86
4劳动保险费430414.24
5招待费683794.00
6业务费229701.00
7教育培训费115680.77
8团体会费15660.00
9工会经费48196.00
14公积金232144.00
11水电费73575.60
12福利费368702.14
13其他443680.90
14财务费用-12161.97
15广告费12900.00
合计3702255.39
非生产性开支较上年度的243.73万元增加127万元,主要增资项目在差旅费、车辆使用费、招待费、水电费等方面,表明加强非生产性支出的管理仍是艰巨任务。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2763.43万元。主要是投资建设、装修办公大楼,加强设备更新完善,购置了一批车辆,以及其他大型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
第六,支付土地费用4000万元。主要是用于***等地段中标土地拍卖的支出,以及***等地段土地租赁费用支出。
第七,缴纳各种税费185.87万元。较上年度的84万元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国家调整了有关缴纳标准,以及生产任务超额完成带来的相应增资。
第八,长期投资116万元。主要用于扩大规模,为升级成甲等资质做好准备。
(二)2014年度财务收支执行结果的几点启示。一是树立了正确的预算执行方向。2014年,面对国家保增长、扩投资的重大机遇,院党总支科学决策、抢抓市场,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发展壮大规划设计事业上来,既实现了年度最佳经济效益,又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坚持了有效的预算控制方法。2014年,我院各部办(处)、科室协同配合,认真执行预算管理责任制,通过不断的控制、考核、分析,确保了年度预算得以真正贯彻执行,带动我院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真正意义让财务预算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三是形成了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2014年,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项目台帐,实行“以票控管”,一切收入纳入设计院集中管理,确保各项应收资金及时足额入库。四是积累了今后加强预算管理的经验,同时也有不少失误和不足。总体看,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形成了一套好的管理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客观上随着生产任务增多而增加了预算支出,但一些非生产性、经营性支出项目支出的绝对数增加过多,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表明我们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成本控制得还不够完善,加强预算管理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完善机制,最大限度避免经营管理过程中“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控制,事后无考核”的“三无”等现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2015年度财务预算草案
(一)预算草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二是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勤俭节约办事业的思想,真正做到预算安排要控制、日常开支要节制、计划外支出要遏制、铺张浪费要抵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和效益;三是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
(二)完成2015年度财务预算的主要措施。
1、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引导功能,挖掘内部潜力,高效配置资源,积极开拓市场,积极、稳健、合理地实施年度各项预算目标,确保年度经济目标任务的实现。
2、加强重大事项和关键指标预算控制,努力提升运行质量。实施从严预算控制,确定预算控制的关键指标,对于成本、费用过快增长的项目,要分析原因,明确目标与责任;对主要经营指标,要按月分析差异,及时采取措施。要根据年度财务决算结果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对财务预算指标完成值与预算目标偏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做好今年预算控制提供依据和突破点。
3、加强预算执行跟踪分析,强化财务预算执行监督力度。将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和院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对比检查审核,差异较大的要在编制说明中具体分析说明原因;建立预算执行跟踪制度,根据财务快报按月对主要财务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对比检查,及时通报预算完成情况;加强期中预算调整的审核工作,对客观因素不充分、合理的调整事项不予确认。
篇2
【关键词】股份公司;成本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
股份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预算,是用货币形式来控制组织未来经济活动的一种计划,是股份公司经营决策目标的货币表现。本文旨在探讨股份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预算及其控制,以求抛砖引玉。
一、股份公司的成本管理程序
股份公司成本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严格预算程序。一般而言,其成本管理程序为:
(1)在科学、充分的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出明确、切实、可行的股份预算总体方针,具体包括经营方针、总体目标、细分目标、有关政策、保证措施等,并下达到各预算单位;
(2)预算管理领导小组、预算管理办公室,根据下达的预算指标,组织各所属预算单位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
(3)各分、子公司的预算草案编制完毕后,首先由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平衡、修订、汇总,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议。对重大错误,各级预算管理组织应提出具体意见,返回各相关预算编制单位进行修改;
(4)预算管理委员会将经审议后的预算草案报决策委员会研究,最后确定通过;
(5)预算经决策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董事长签发,预算管理委员会下发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
变更预算的程序为:各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按规定的格式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追加和追减预算的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对预算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审核,如不符合要求,或不予通过或返回重新修订;经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通过后要报预算理领导小组审查,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二、股份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其实质就是事前谋算。因此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执行及其结果。就股份公司看,应该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第一次编制年度预算,应细编初始月份的预算,以后每月细化下月预算,并增加一个月的预算,使预算月份永远保持12个月。
(一)销售预算的编制
销售预算的编制,应当由公司管理者牵头,市场营销、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根据集团目标和公司的实际定出自己的主要预算目标,由市场营销部门拟定具体方案,财务部门负责平衡调整。其主要依据是:股份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与计划;近几个月公司的销售情况,包括区域、数量、结构、平均单价等;上年同期销售情况,包括销售区域、数量、结构、平均单价等;最近市场预测情况;公司的销售政策和策略(如促销策略、返利和价格政策、广告投入、营销变化等);股份公司的销售策略和要求(具体内容同上);商品或劳务总体的价格变化情况;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不同的季节、竞争对手的变化、供求关系平衡的破坏、政府部门对打击盗版的力度和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波动乃至国际社会对国内知识产权的态度、压力和趋势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营销队伍的素质及稳定性等;其它影响因素。
就销售预算方法而言,应根据集团确认的定价方法和适应市场的价格决策方法确定每种(类)商品或劳务的价格,预算月份的销售量一般不得低于上年同期和全年平均水平。商品销售成本及销售毛利预算的编制,应由财务部门会同采购、市场、计算机等部门共同编制。先由财务、采购、计算机部门提供每类商品的平均销售成本,然后由参与各方依据预算目标进行调整。要求按大类将商品的销售成本及销售毛利逐项编制出来。能明细到具体商品和劳务的,应进一步细化。
(二)商品采购与期末库存预算的编制
商品采购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商品销售预算;商品的期初、预计期末存量(数量、金额);规定的库存商品周转天数(率),以此确定公司的最低或最高存货量;订货人员的素质;其他因素。
采购及库存商品的单位价格以编制预算时的市场采购价格和现有库存的结果为基础(即以最后一批进货价为依据),预测下月市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
商品采购与期末库存预算的编制时间与其他预算同步进行。可每10天根据销售量、采购量和存货量对预算进行检查,如发现偏差应及时对预算执行行为进行适当控制调整。一般不得调整预算,若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否则,一律不得调整。
商品采购与期末库存预算由市场和配送部门编制,财务部门协助。
(三)费用预算的编制
编制费用预算的最终目的是对费用进行控制,最终趋向高效合理,那么控制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的原则是公司的费用要一年一年的持续减少,也就是说,明年的费用要比今年的费用少,后年的费用要比明年的少,这里说的不是费用的绝对值,而是相对企业的收入来说的相对值。
根据费用与收入或人数等因素的关系不同,把费用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费用,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目的是任一项预算的编制确认都有合理的动因。
费用预算要在分析研究各项预算支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来确定其开支数额的大小。具体可分三个层次:
1.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根据本企业预算期间的总目标和各单位的具体目标,以零为基础,详细讨论预算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各项费用数额多少,未来效果如何;
2.将各部门提出的费用项目分为两类:必须全额保证的费用和可适当增减的费用;对于可适当增减的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所费与所得对比,在权衡每项工作轻重缓急基础上,分成若干层次,排出先后顺序;
3.按上一步骤所定的费用开支层次和顺序,结合预算期内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各项费用预算由各股份公司根据业务特点指定牵头部门,分别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并直接向公司成本管理办公室提供。如:工资性支出由人事部门牵头等。
(四)现金预算的编制
这里所谓现金是指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现金预算应逐月、逐旬编制。
1.收入预算
包括营业收入和其他现金收入。其他现金收入,包括租赁收入、押金收入、商标使用费收入、加盟费收入、罚款、代制的统一物品收入、废旧物资收入和其他相关收入,应根据上年同期数和本年平均数及相关预测予以确定。
2.支出预算
包括资本支出、商品采购支出、费用现金支出和其它支出。资本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置和长期投资的发生。应根据工程预算和对外投资计划等确定。这类预算一般由集团有关部门制定。商品采购支出应根据“商品采购预算”和应付账款预算编制。费用现金支出的依据是“集团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及经出资者财务批准的各公司现金管理制度。其它支出指营业外现金支出、股息、红利,以及上述费用预算不能包含的税收支出、福利费、教育基金支出,应根据有关原始的相关资料进行预测、确定。
3.筹资过程中的现金收支
其中借入的资金,应根据筹资计划,分门别类地填列,要分清不同借款渠道,即是银行借入,还是发行债券,员工集资或是其他筹资方式等应分别说明列示;归还借款根据借款期限确定;支付利息属财务费用,根据贷款金额和银行收息时间确定。
股份公司资金的调度应根据“集团货币资金管理规定”规定的时间填制。
(五)预计损益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预计损益表的编制依据主要有:销售预算;费用预算;销售成本与毛利预算;上年同期及本年平均营业外收支额(收支应分别预计);预计本期所得税缴纳因素;其它预计因素等。
预计利润表的基本模式与正常损益表相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同普通资产负债表相同。预计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上月同期或上月的资产负债表;库存商品存货预算;费用预算;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项目;其他依据。
三、股份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预算调整和追加(减)
(一)预算调整
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公司预算调整时开由公司总经理主持的预算调整会议,研究讨论调整的部门、时间、项目、额度。预算调整后,应形成书面决议,并编制新的调整后预算表,注明调整时间、第几次调整和具体执行时间并编写调整说明。新预算要另行编制,原始预算要另行保存,作为年终预算考核的依据。
公司需要调整月度预算,应由各预算单位负责人报公司财务部门核准,总经理审批审批。
各分、子公司的预算经财务负责人和总经理批准后,以“签呈”和“预算调整申请单”的形式向集团总会计师递交预算调整申请,详细说明要求调整的理由、项目、额度、时间和以后弥补预算的保障措施。调整额度在5万元以内的,一般由总会计师审批;超过5万元的一般由总会计师核准,报董事长审批;20万元以上的,由总会计师核准,成本管理委员会批准。签呈一式三份,一份报总会计师,一份由部门和财务留存。
(二)预算追加(减)
对原定预算收支总额的增加或缩减。预算追加追减会引起预算收支总额的改变,关系到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因此,追加收入必须建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减少支出要相应调整事业计划,要严格控制追减收入和追加支出。
对重大项目预算的追加,必须要召开由各公司总经理主持的预算调整会议,认真讨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形势分析报告,确定追加项目的预算额度,并形成书面会议决议,由公司的成本管理办公室编制新的追加预算。
部门预算的追加,一般情况是各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由于工作的需要,准备增加小额资产和经费等,应由部门负责人以签呈的形式向所属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总经理同意上报,要详细说明追加的理由,同时填写“预算追加申请单”进行逐级审批。
预算追加(减)审批程序。追加追减金额在20万元(含)以内的,由各公司财务负责人和总经理提出申请,报总会计师审核,由董事长批准;20万元以上的预算追减追加,由各公司财务负责人和总经理提出申请,报总会计师审核,报决成本管理委员会批准。
公司与部门预算追加后,均应形成新的追加后预算表,注明追加时间、第几次追加、具体执行时间并编写追加说明。新预算另行编制,原预算另行保存,作为年终预算考核的参考资料。
预算的追加涉及到公司总预算的变更,成本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根据申请单金额在调整部门预算的同时,相应调整分、子公司的总预算。
四、股份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预算控制
(一)建立责任中心
各公司、部门应建立健全预算责任中心,将各类预算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每一个人。根据各类预算的特点,预算项目的责任应做如下划分:
销售预算、毛利预算、销售费用(应划分出销售费用)由市场部门负责执行、落实,并对执行结果负有直接责任;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由财务部门负责落实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有直接责任;管理费用(除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以外的费用)预算,由总裁、总经理、办公室、各层级的部门负责落实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有直接责任;采购预算、毛利预算、资金周转、付款率、采购价格、期末库存预算,由物流中部门(采购部门)落实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有直接责任;
各分公司应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责任部门。各责任预算中心应定期召开晨会、旬例会和月度例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二)建立台帐
各公司及下设各部门均要建立预算执行统计台帐,要有专人负责统计,及时登记,每日总结,并主动与财务对帐,做到日清日结。要求按预算的具体项目详细纪录预算数量、金额、实际发现数、差异数、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差异说明等。
(三)签订责任合同书
就是要将各类预算以契约的形式落实到单位和人。董事长与总裁签订股份的总体预算;总裁与其直接下级预算单位的负责人签订各单位的预算责任合同书;各基本预算单位的负责人应与有关管理人员签订责任合同书。预算责任合同包括主要的预算指标、完成要求、奖惩措施,合同附件应包括经批准的预算文件、完成预算的具体措施。例如:预算结余可以跨月度使用,但不能跨年度。
(四)预算的跟踪分析和预算差异分析报告
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责任中心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形成预算差异分析报告。跟踪分析及差异报告制度另行制定。预算差异分析报告分临时性报告和定期报告。对重大差异和问题要及时报告(临时报告),要搞好旬分析报告。对月度和年度分析报告要全面分析,并于按规定时间报股份预算管理办公室。
预算差异分析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本期预算数、本期实际预算完成数、本期差异、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数;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以及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扩大、推广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实务性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2010(32).
[2]张立锋.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实务性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1).
[3]侯丹书.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的创新[J].商业研究,
2005(23).
篇3
国内外开展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系统论、反馈控制论开展。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高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与基层管理层,三个主要需求主体分别掌握企业宏观运营情况、例行性运营情况与日常工作的协调。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表现出目的性、实用性、动态发展性、管理服务性、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信息时效性等特点。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当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作为中心,借助生产或者交换的方式,使更多具备价值的信息传达至管理层,辅助企业决策和管控工作,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将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规划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对财务会计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从而实现科学的预测,使管理人员的决策更准确和全面。二是组织功能。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管理会计报告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人力与财力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控制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及时地反映各类信息,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实现事前的管控。四是评价功能。使用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进行实际数和预算数的精确对比,从而围绕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相应考核活动,完善分配关系。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我国,至今我国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务会计报告展开,极少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甚至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会计是事后的算账过程。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报告被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造成管理会计报告缺少独立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
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相关研究经验不足,真正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国外理论经验,而应用过程中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因此不少理论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结合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系统性更差。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会计活动零星而分散,这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受企业管理者重视。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企业运行过程,因此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应当具备目标导向原则。目前,使用理论解释管理会计的应用基础成为国际学界较为主流的认识。企业内外存在着普遍的关系,因此整理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确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由企业最高层主持设计,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设计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报告内容主要由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与责任考评报告组成。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
1.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把不同地域的销售预算进行比对,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要发挥信息分析等部门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审视销售预算,督促执行者深入思考和把握各种影响销售的潜在因素,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2)资本预算。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因此,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投资预算主要在于,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不影响生产经营。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关乎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财务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因此,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合理预计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则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形成报告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责任考评报告体系的要点如下。
(1)报告主体要明确,分工配合要清晰。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往往造成推诿扯皮,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考评报告要与预算报告和决策报告紧密相关,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密切配合,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考评数据,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A公司的应用分析
篇4
1、目的和意义
为加强集团的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2、定义: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预算管理是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追加调整、修正、检查及考核等管理方式的总称。公司预算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全面控制公司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
3、预算期间:年度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一致,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4、预算管理范围:本规定适用集团及所属各公司。
5、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
5.1确定经营目标并组织实施;
5.2明确集团所属公司内部各部门预算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5.3对集团所属公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监督和分析。
6、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量入为出,综合平衡;效益优先,确保重点;全面预算,过程控制;权责明确,分级实施;规范运作,防范风险。”
7、预算的内容:预算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专项预算及其他预算。
7.1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具体包括成本预算、工资福利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
7.2财务预算:是指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7.3专项预算:
包括资本投资预算与筹资预算;
7.4其他预算:包括党、工、团、妇联等预算经费支出。
8、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集团建立由董事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各预算责任部门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体系。
8.1集团董事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确定集团所属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审批年度预算方案及其调整方案。
8.2集团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总裁及所属公司总经理、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各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总经理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查预算草案、预算调整草案及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向董事会提交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草案,组织考核与监督预算执行。
8.3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集团所属公司财务部,财务部负责预算的编制、初审、平衡、调整和考核等具体工作,并跟踪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8.4集团所属公司各部门及公司内部核算单位为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分管业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并配合财务部做好公司财务预算的综合平衡。
8.5集团所属公司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班组之间的预算管理权限,必须划分清楚,做到权责明确。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相应的机构或专人负责本部门分管业务的预算管理工作。
9、预算管理组织的组成、职责及部门目标
9.1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组成:
主任委员:总经理副主任委员:副总经理委员:厂长、各部门主管、车间主任执行秘书:财务部经理
9.2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9.2.1起草、修改、拟定并上报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及方针;
9.2.2审查公司各部及生产厂的初步预算并讨论建议修正事项;
9.2.3协调各部门间的矛盾或分歧事项;
9.2.4编制、修改、拟定并上报公司的年度预算;
9.2.5环境变更时,经营方针的变更及预算的修正;
9.2.6向集团上报本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表和预算执行分析报告。
9.2.7根据集团批准的公司年度预算起草、修改、拟定并上报公司的相关经营管理政策规定。
9.3主任委员职责:
9.3.1负责起草、修改、拟定并上报公司年度经营规划;
9.3.2负责平衡公司各部门的业务预算;
9.3.3决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草案;
9.3.4核准上报公司与预算相关经营管理政策和规定;
9.3.5审批公司各部门预算执行相关业绩考核。
9.4预算执行秘书的职责:
9.4.1提供各部门编制预算所需的表单格式及进度表等;
9.4.2督促预算编制的进度;
9.4.3编制、审核、汇总各部门的初步预算并提交公司预算委员会讨论;
9.4.4提出预算执行建议事项,向集团董事会报告公司预算执行情况;
9.4.5比较与分析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的差异情况;
9.4.6监督各部门切实执行预算有关事宜;
9.4.7对公司各部门拟定的相关政策规定提出评审意见;
9.4.8其他有关预算执行的策划与联络事项。
9.5公司各部门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职责:
9.5.1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起草、修改、拟定并上报各部门年度工作规划即业务预算;
9.5.2编制、修改、拟定并递交本部门业务预算;
9.5.3向公司财务部提供部门业务预算及相关预算资料,如部门工作规划关键资料、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设备产能、各部门人员岗位编制及薪资标准等;
9.5.4执行本部门业务预算;
9.5.5向公司预算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9.5.6根据公司年度业务预算指标起草、修改和拟定上报本部门的经营管理政策和规定;
9.5.7其他有关预算执行的策划与联络事项。
10、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10.1公司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
10.1.1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公司章程;
10.1.2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和目标;
10.1.3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10.1.4公司确定的年度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
10.1.5以前年度公司预算执行情况。
10.2公司预算的编制程序:
10.2.1集团董事会确定公司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
10.2.2财务部根据公司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于每年10月下旬制定印发公司预算编制纲要,确定公司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要求;
10.2.3公司各预算责任部门按照统一格式,编制本部门归口管理业务的下一年度预算草案,于每年11月10日前送财务部,年度预算必须同时分解到月度预算;
10.2.4财务部对各项预算责任部门提交的预算建议方案进行初审、汇总和平衡,并就平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协调,提出初步调整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下一年度预算草案,于11月25日前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上报集团董事会;
10.2.5经集团重事会对公司年度预算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后,财务部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后重新上报集团董事会审批。
10.3公司预算的审批程序:
10.3.1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应于11月25日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会议,审查公司下一年度预算草案。对未能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的项目,有关预算责任部门应进行调整;
10.3.2经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后的预算草案,应于12月10日前报董事会,董事会原则上在12月20日前审批预算;
10.3.3公司预算草案经董事会审批后,由财务部下达公司各预算责任部门执行;
11、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11.1公司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即具有指令性,各预算责任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各预算项目在实际执行中进行
11.2公司预算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公司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融资活动的基本依据。
11.3预算内资金的拨付报销
11.3.1预算内资金拨付报销的基本条件为:
11.3.1.1预算责任部门下达的计划或签署的审查意见;
11.3.1.2合同正本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11.3.1.3经审批同意准确填写的《付款申请单》或《费用报销结算单》;
11.3.1.4按照财务制度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凭证。
11.3.2预算内资金拨付报销的程序:由资金使用单位或预算责任部门填写《付款申请单》或《费用报销结算单》,并附相关文件、合同或资料,送财务部审核,按公司授权审批权限审批后,办理拨付报销手续。
11.3.3预算内资金支出,由财务部根据资金的周转情况和项目进度情况拨付。合同或法律文件规定支付时间的,按规定的时间支付。
11.3.4财务部建立预算资金拨付台账制度,各预算责任部门建立预算执行台账,每季度末与财务部核对。
11.4预算外资金的拔付报销:预算外资金拔付报销的基本条件除了11.3.1规定外,预算必须先进入追加调整程序,再进行付款申请和费用报销审批。
11.5预算追加调整程序:
11.5.1公司正式批准执行的预算,在预算期内一般不予调整。但当产品改良、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调整、公司发生重大经营管理事故等原因时,可以申请预算追加调整。
11.5.2预算追加调整由责任部门提出,经公司财务经理审核,总经理核准上报集团董事会批准。超预算金额10%以内由集团财务总监审批,超预算金额10%以上由集团董事长审批,超预算10%以上但金额较小的由集团财务总监审批。
11.5.3经批准的预算调整金额仅适用于报销,但不涉及年度或月度预算报表金额的调整,预算对比分析与考核仍按原批准下达的年度财务预算目标为准。
11.6公司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各预算责任部门应于每月终了12日内将预算执行分析报告送财务部。财务部全面分析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交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和集团财务审计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决定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会议审议。
11.7年度终了,各预算责任部门应清理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需结转下年度安排的本年未执行完的项目及金额,送财务部初审、汇总后,由财务部编制当年的公司预算执行报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审批。预算执行报告一经审批,对未提出在下年度继续安排的未执行完预算项目予以注销。
12、预算修正
12.1预算修正的条件: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原因等客观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在目标偏离值达到20%以上时,公司预算委员会可以在年度中期即每年6月份进行预算修正。
12.2预算修正的基本原则:
12.2.1目标一致原则,即预算修正事项不能偏离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的要求;
12.2.2讲求效益原则,即预算修正方案在经济上应当能够实现最优化;
12.2.3责任落实原则,即对常规事项产生的预算执行差异,应当责成预算执行单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2.2.4例外管理原则,即将预算修正的重点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差异方面。
12.2.5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
12.2.6收支平衡原则。
12.2.7节约就是创收原则。
12.3预算修正的程序:
12.3.1预算修正可以由公司预算目标责任人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向集团董事会提出修正申请。
12.3.2公司财务部对申请修正事项提出预算修正方案,上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后报董事会审批;
12.3.3集团董事会对公司提出的预算修正事项实行逐项审查、充分论证后审批通过。公司按修正后的目标值执行下半年度的经营预算。
12.3.4财务部对集团董事会批准的预算修正项目进行监督执行。
12.3.5公司其他责任部门按批准的预算修正值严格执行。
13、预算的考核与监督
13.1公司建立预算考核制度,公司预算考核的具体政策由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
13.2公司预算考核采取年度考核方式,由财务部会同人事部门进行。
13.3公司建立预算责任人制度,各预算责任人为各预算责任部门的负责人。
13.4公司建立年度预算执行评价制度,根据年初预算与年终预算执行结果的差异水平对各预算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年度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13.5公司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和追加、修正必须认真实施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
13.6公司建立预算财务内部稽核制度,财务部负责对各预算责任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稽核各部门资金的收支、财产的盘点、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确认。
14、预算执行审计检查:为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由集团财务和审计处组织实施,不定期对各公司的预算执行过程实行监控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报销的正确性、预算追加调整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超标准定额报销、预算执行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各公司总经办是否按规定进行人事行政可控费用的登记控制等方面进行检查,预算执行跟踪及整改的及时性有效性等。
14、本规定由集团财务和审计处负责解释。
15、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篇5
关键词: 预算管理 风险监测与预量 财务电算化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的财务控制呢?现阶段企业集团只有在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控制体系,才能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构建企业集团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呢?
1 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企业集团进入集中管理后,由于有部分企业是在脱钩时进入企业集团的,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有些同集团有产权关系,有些还没有。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对其子公司进行一次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搞清资产现状,产权在集团的,报财政部重新确认;产权不在的,报财政部批准后上划企业集团母公司。在此基础上,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真正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规范动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及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由一人兼任。
2 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所以它也是最容易出现被挪用、舞弊的资产之一,因此有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而且现金的集中管理还可降低其分散的持有量,降低持有成本。其次,现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其都具有易于记录、保存、控制、调度的特点,为集权管理提供了可能。
3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初步构建预算管理体系框架,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建立预算管理的组织网络和业务网络,并且制定预算编制的方法、原则、程序,建立预算调整、监控体系及考核机制。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将集团公司的业务活动、资金流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人力资源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从而形成覆盖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管理层制定的详细的企业运作计划,本身具有整体性,它是一份整体规划。同时它的贯彻执行是以权威性为依托的,所以预算管理宜采用集权。
4 加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建设
集团公司里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集团公司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监督、控制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会计活动和全部财务收支过程,不但使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实现,而且能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5 及时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集团每年年底都要根据集团上一年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考虑本年度企业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经济形势,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编制本年度的财务预算报告。同时,要求成员企业根据集团的财务预算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预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及时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资金支出实行集体联签制。
为确保企业集团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企业集团应要求所属企业必须按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每个企业只能设一套会计账簿进行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篇6
关键词:费用管理 费用管理信息化 费用预算 费用开支
本文以主营生活用纸、卫生用品的大型商贸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各行政省区设置了商贸分公司、经营部或办事处(以下简称部办),其销售类型主要有:普通业务销售、工厂直运销售、赠品销售、折价销售等,客户按渠道性质划分为:传统渠道、现代通路、零售渠道和特殊渠道等。不同的销售类型、销售渠道对应不同的业务流程,加上业务单据量巨大、费用项目繁多,尤其是商场费用、销售服务费、物流费用、促销费用占比较大,并且各销售公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私舞弊、虚假报销的行为屡禁不止,强化费用开支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费用管理的现状
(一)传统方式下费用计划编制难以做到准确。传统管理方式下,费用计划编制主要依据单位财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归纳与预测,缺乏销售市场的现场管理人员的主动参与,费用计划偏离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每一年度的费用计划编制难以准确地核算到销售单品、品牌、销售渠道和管理主体,费用计划编制相对粗放。
(二)费用核算不够及时,且无信息集成。日常的费用开支,偏向于以核算为主导,费用开支与事后核销都是手工操作,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技术管控。而且很多费用开支的受益期限跨度比较长,有的费用开支受益期限达到半年、一年甚至超过一年,分销商较多,财务核算工作量太大,少计、多计、错计的现象难以及时发现。以公司的促销费用开支为例,促销活动跨期的情况下,费用的支付期与受益期所属期间往往不一致,费用开支如果未做到按权责发生制入账,则会导致利润核算失真。各个部办所辖客户数众多,费用开支单据量大,费用入账不及时,后续费用核销管理混乱;并且在无信息化技术支撑,未实现数据集成的情况下,各部办财务负责人无法及时查询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及核销情况,不利于进行费用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费用超支情况无法及时预警。传统方式仅借助于手工核算或OFFICE办公软件核算,费用数据庞大,无法对费用的超支情况进行预警控制,从而未能有效地进行费用控制,实现利润目标。
(四)费用超计划管理过于依赖人为因素。费用计划编制粗放,未能按月进行费用的管控,对于超计划的费用的追加、调整,未经过严格的审批,而是由各部办的财务经理审批,无法进行有效的费用预算的控制。
因此,如何“把开支用在刀刃上”,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支撑,提供预算编制、审批、事后的报表分析等,加强费用的事前预算、审批、事后的跟踪反馈。
二、费用管理信息化基本流程
费用的整体管控是从费用预算开始的,从年度费用预算出发,根据每年总公司与业务部门达成的毛利预算和利润预算的指标数据,倒轧出本部办的费用预算总额;再据此将年度预算额分解制定为月度费用预算额;公司各项业务费用开支前,各项费用的发生均要经过审核审批才能入账,其开支过程中的各项原始单据、审批报告等作为报销审核的入账依据。最后责任会计对费用的预提和报销进行分析、跟踪反馈,从而形成完整的费用管理信息化流程,如图1所示。
(一)费用预算与费用计划管理。各经营部必须成立由财务人员参与的预算与计划编制小组,由各分公司、经营部行政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明确小组成员的内部工作分工,做好预算工作的安排与落实。并指定专人负责上下部门的沟通、指导、跟进预算编制执行工作。
1.年度费用预算。费用预算从年度预算编制开始(一般每年的10月起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由经营部财务负责人根据总公司已确认的经营预算数据,在信息化费用管理系统中填制各部办《年度费用预算单》(表1)。一个部办只能编制一张,年度费用预算单签批后,据此才允许编制各个月份的月度费用预算单。
2.年度费用预算追加。各级预算编制责任部门的费用项目预算编制应尽量符合经营实际需要,年度费用预算总额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加,客观情况下确实需要增加年度费用总额开支的,必须由部办负责人提出申请,列明各费用项目需增加额外支出的原因,逐级上报各级领导审批。
3.年度费用预算调整。由于年度费用预算与实际执行会存在一定的预估偏差,可能会导致有的费用科目会超出年度预算所允许的最大值,而有的费用科目又会产生费用节余,为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确实有必要对不同费用科目间预算数进行适当调整的,在年度费用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年度费用科目预算调整必须报公司领导审批。
4.月度费用预算。月度费用预算一般依据年度费用预算编制,由各部办主办会计编制,经部办负责人审核,分公司财务经理审核,上报分公司总经理审批。由于考虑到市场行情的变化,或者当月实际报销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可以进行月度费用预算的追加或调整。调整的预算金额冲减或追加到次月的费用预算金额中。月度追加预算一般要求分公司总经理审批。
月度费用预算编制与年度费用预算编制要求一致,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按二级科目预算,分部门、分品牌进行辅助核算。但是对于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费用、通讯费、差旅费中个人性质的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可以允许超预算申请与开支,不做限制申请与限制要求。其他类费用预算后则不允许超预算申请或报支,只能采取追加预算的形式。
(二)费用开支申请与报销管理。各商贸公司的费用开支应本着厉行节约、科学支出的原则,依据费用预算的管理要求,在符合本公司财务收支审核审批制度的前提下,提出费用开支申请及履行费用报销手续。
1.费用开支申请要求。对于各项费用开支,都应当事前做出开支申请,原则上费用申请报告的内容应明确费用受益期间及费用报销截止时间,并经审批同意。批复报告须同时抄送一份给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备档。按总公司审核审批制度要求,凡是由总公司财务负责人签署复核意见的费用申请报告,还必须对部办费用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考虑所报销的费用项目是否超出本月费用预算金额,再签署建议或意见。若超出费用预算的申请支出,在合理估计的情况下,应追加月度费用预算或追加年度费用预算,但必须由相应领导审批。
2.费用开支申请管理。
(1)经办人员申请属本部办发生的费用,根据费用有效批复报告,由助理会计登录信息化系统的“费用管理”模块,根据费用申请报告填写《费用申请单》,审核通过入账为当期费用和预提费用,即借记“销售费用――××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
(2)由往来会计将系统生成的费用申请单的单号写在申请报告的右上角备查,并登记费用台账(EXCEL表格),做好费用申请、预提、报销、兑现情况全程跟踪。
(3)费用申请单报销结束,执行完毕或不予以执行、不再报销处理的必须予以关单处理,冲减原预提费用,以释放剩余未报销费用的费用已执行数。
(4)费用申请单申请数与当前期间已执行数之和超过月度费用计划金额的,则单据审核不予通过。
3.费用报销管理。
(1)财务负责人在履行费用报销审核时,除对原始票据规范性、内容真实性、手续的完整性等进行审核外,必须考虑所报销的费用项目是否超出月度费用计划金额,以免造成在系统中无法完成付款报销流程。
(2)费用报销单的报支金额大于费用申请单申请金额或者是单据报销日期超过了费用申请单报销结束日期的,则费用报销单审核不予通过,需按管理办法走审批流程。
(3)费用报销时,要凭活动总结核销。以经销商的赠品促销费用为例,往来会计需关注促销时间段内,经销商是否从公司进货,并在促销时间段内,经销商是否将促销品发给了终端客户,故审核时需附申请报告、经销商从公司进货的验收回单、经销商给客营终端客户送货的验收回单、电脑收银小票、赠品流向表(客户签字)、活动照片、促销总结等。
(4)出纳人员履行报销付款支付时,必须及时将费用报销单录入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借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5)费用报销结束后,必须对费用申请单进行关单处理。对于已批复的费用申请报告,因市场环境等原因导致不再予以执行的,业务经办人或部办负责人应知会所在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关单,释放未报销的费用执行数,否则将导致费用执行数虚增,影响后续的费用开支管理。并进行账务处理,借记“销售费用――××费用”科目(红字),贷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红字)。
(6)报销结束日期调整。因客观条件的改变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费用报销滞后超过截止报销时间的,必须由客户经理或部办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财务负责人复核,部办负责人审核,上报分公司总经理审批。经审批同意后,由部办财务负责人在信息化费用管理系统中填制与审核《报销结束期调整单》,上报分公司财务经理审批。
(三)费用管理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在执行费用管理信息化流程后,财务人员除了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外,还要按销售主体、分品牌、分渠道进行费用明细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对费用异常的项目,结合历史数据、区域市场、特殊客户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满足费用管控的需要,同时为利润分析提供依据。常用的报表是预提费用表(表2)、月度费用明细表(按管理主体汇总,表3)、月度费用明细表(按品牌汇总,表4)、费用报销到期预警表(表5)等。
1.预提费用明细表。该表用来分析本期各部办已预提未报销的费用金额,并提请业务员进行跟踪,看是否属于不再执行或将要执行的。对于不再执行的,应进行关单处理,释放费用,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利润情况;对于将要执行的,要提醒其报销截止日,严格报销审批流程。
2.费用明细表。该表用来统计当月各部办、各品类、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用以分析各费用发生额与预算数的差异、各月同一费用项目数据的差异、与上年同期相比费用的增减情况,从而为下月预算计划的调整提供信息。
3.费用报销到期预警表。该表主要是查询截至指定时间点,报销期已到、而尚未报销的费用数据。一般按销售主体进行查询。正常情况下,每个科目的未报销金额都应与预提费用明细表的科目余额一致;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必须查找原因,解决后,方能结账。
三、费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费用管理更严格。费用预算的执行由原先的人工管理提升为系统强制管理,由事后控制提升至事前管理。通过费用管理系统的数据维护,各项费用发生的编制流程、审核过程和账务处理进一步规范化。各项费用支出均需经过审批,整个流程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固化了工作流程。费用由总公司统一控制,分公司、各部办的不透明因素在减少,费用超支在减少;各种费用发生与报销数据唾手可得,利于财务分析。
(二)费用信息获取更及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各责任人可随时查看费用的发生情况,联查相关的发货单、销售订单、赠品补货单;总公司负责人可随时查看各部办的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提升费用开支管理的执行力度;结合OA系统的应用,各负责人可随时进行费用开支的审核,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财务核算转变为财务管理。费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事前的预算计划编制、事中的费用发生审核,强化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规范了业务经办人员的操作流程。例如,各销售公司在提出促销费用申请后,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促销形式、促销幅度、促销频次进行控制,在促销活动完毕7天内,必须对促销活动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将实际的促销效果与原申请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销售完成偏差、费用率偏差等方面的分析)。
(四)费用报表分析更细化。通过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费用推动销售的杠杆作用。例如,某部办某月的销售毛利率为23%,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销售利润率为29%。通过费用报表分析,得知该部办当月促销费、销售推广服务支持费、商场费用冲销数额巨大,一是当月费用报销单多、报销金额比原申请金额少;二是报销期截止的费用申请单多,释放了大额的、未报销的费用执行数。
借助财务报表和费用报表,可以分析各管理主体、各品牌的各项费用发生情况,统计出哪个管理主体、哪一品牌、哪项单品、哪项费用占比较大,从而分析每个月销售毛利率升降、销售利润率升降的原因等,为每个月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四、结语
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是一个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过程。费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费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费用报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达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分析的管理目标。今后还应加强费用预算的调整及预算总额的追加控制,使预算更为科学,缩小实际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偏差;审批后,要注重销售区域费用支出的评估与跟踪,确保经营过程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监督,规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与监督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
财务预算报告是指反映企业预算年度内企业资本运营、经营效益、现金流量及重要财务事项等预测情况的文件。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内部财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工作,完善财务预算工作体系,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第五条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国资委财务监督工作有关要求,以统一的编制口径、报表格式和编报规范,向国资委报送年度财务预算报告。
第六条国资委依据本办法对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及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和引导企业切实建立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各级责任体系。
第二章工作组织
第七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财务预算工作,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协调,完善编制程序和方法,强化执行监督,并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第八条企业应当按照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成立预算委员会或设立财务预算领导小组行使预算委员会职责。在设立董事会的企业中,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成员应当有熟悉企业财务会计业务并具备相应组织能力的董事参加。
第九条企业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拟订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二)审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和财务预算调整方案;
(三)协调解决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四)根据财务预算执行结果提出考核和奖惩意见。
第十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为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在企业预算委员会(财务预算领导小组)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负责组织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工作。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二)组织下达财务预算,监督企业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三)制订企业财务预算调整方案;
(四)协调解决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
(五)分析和考核企业内部各业务机构及所属子企业财务预算完成情况。
第十一条企业内部各业务机构和所属子企业为财务预算执行单位。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在企业预算管理机构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部门或者本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严格执行经核准的财务预算方案。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上报工作;
(二)负责将本单位财务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
(三)按照授权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各项预算,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解决财务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四)及时总结分析本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并组织实施考核和奖惩工作;
(五)配合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做好企业预算的综合平衡、执行监控等工作。
第三章财务预算编制
第十二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导向,正确分析判断市场形势和政策走向,科学预测年度经营目标,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行总量平衡和控制。
第十三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将内部各业务机构和所属子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等所属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纳入财务预算编制范围,全面预测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等情况。
第十四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以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金为核心指标,合理设计基础指标体系,注重预算指标相互衔接。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财务预算,并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
第十六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加强非主业投资和无效投资的清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预算。
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下降以及投资回报差的企业,应当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不具备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条件、发生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不得安排高风险业务的投资预算。
第十七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正确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缺口,合理规划现金收支与配置,加强应收应付款项的预算控制,增强现金保障和偿债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八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投入产出水平的预算控制。
对于成本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当突出降本增效,适当压低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其中,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不得扩大工资总额的预算规模。
第十九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注重防范财务风险,严格控制担保、抵押和金融负债等规模。
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偿债压力的企业,应当适当压缩金融债务预算规模;担保余额相当于净资产比重超过50%或者发生担保履约责任形成重大损失的企业(投资、担保类企业另行规定),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担保预算;企业不得安排与业务无关的集团外担保预算。
第二十条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应当将逾期担保、逾期债务、不良投资、不良债权等问题的清理和处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消化潜亏挂账,合理预计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出现新的潜亏。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财务管理关系,层层组织做好各级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编制制度。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市场营销、投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当配合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企业预算委员会及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9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本企业预算总体目标;
(二)企业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根据企业预算总体目标,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于每年10月底以前上报本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目标;
(三)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及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目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提出调整意见,经董事会会议或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后下达各级预算执行单位;
(四)企业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应当按照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于每年年底以前上报本单位财务预算;
(五)企业在对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方案审核、调整的基础上,编制企业总体财务预算。
第四章财务预算报告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在组织开展内部各级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国资委统一印发的报表格式、编制要求,编制上报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报告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年度财务预算报表;
(二)年度财务预算编制说明;
(三)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报表重点反映以下内容:
(一)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规模、质量及结构;
(二)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实现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情况;
(三)企业预算年度内为组织经营、投资、筹资活动预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四)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达到的生产、销售或者营业规模及其带来的各项收入、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五)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发生的产权并购、长短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资金来源;
(六)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对外筹资总体规模与分布结构。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采用合并口径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合并范围应当包括:
(一)境内外子企业;
(二)所属各类事业单位;
(三)各类基建项目或者基建财务;
(四)按照规定执行金融会计制度的子企业;
(五)所属独立核算的其他经济组织。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对年度财务预算报表编制及财务预算管理有关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说明应当反映以下内容:
(一)预算编制工作组织情况;
(二)预算年度内生产经营主要预算指标分析说明;
(三)预算编制基础、基本假设及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估计;
(四)预算执行保障措施以及可能影响预算指标事项说明;
(五)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按规定组织开展所属子企业开展财务预算报告收集、审核、汇总工作,并按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除报送合并财务预算报告外,还应当附送企业总部及二级子企业的分户财务预算报告电子文档。三级及三级以下企业的财务预算数据应当并入二级子企业报送。
级次划分特殊的企业集团财务预算报告报送级次由国资委另行规定。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以正式文函向国资委报送财务预算报告:
(一)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国资委;
(二)尚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国资委;
(三)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并提交股东会批准后抄送国资委。
第二十九条企业财务预算报告应当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第三十条国资委对企业财务预算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对于尚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财务预算实行核准制;对于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预算实行备案制。
第三十一条国资委依据财务预算编制管理要求,建立企业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内容不少于以下方面:
(一)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规划;
(三)是否符合企业战略规划、主业发展方向;
(四)是否客观反映预算年度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态势;
(五)是否符合财务预算编制管理要求;
(六)主要财务预算指标的年度间变动情况是否合理;
(七)预算执行保障和监督措施是否有效。
第三十二条国资委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财务预算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企业。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要求企业及时整改,其中对于严重脱离实际、各相关预算指标不衔接的,要求企业重新编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
第五章财务预算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及时将各业务机构及所属各级企业重点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将分解下达的年度财务预算指标细化为季度、月度预算,层层落实财务预算执行责任。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经核定的年度财务预算,切实加强投资、融资、担保、资金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重大事项以及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明确超预算资金追加审批程序和权限。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三十六条企业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导致预算编制基本假设发生重大变化的,可予以调整:
(一)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二)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四)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等重大资产重组行为。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财务预算调整情况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具体备案内容包括:
(一)主要财务指标的调整情况;
(二)调整的原因;
(三)预计执行情况及保障措施。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制度,将财务预算目标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及奖惩范围。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在预算年度终了及时撰写预算工作总结报告,认真总结年度财务预算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分析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异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第四十条国资委根据月度财务报告建立企业财务预算分类监测和反馈制度,对主要财务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类跟踪监测,对经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反馈企业,督促企业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
第四十一条国资委在预算年度终了,依据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结果组织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核查,对主要财务预算指标完成值与预算目标偏离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核查和分析结果作为企业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应当对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监督工作负责;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三条国资委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情况作为总会计师履职评估的内容。
第四十四条企业不按时上报财务预算报告或者上报财务预算报告不符合统一编制要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以及财务预算执行监督不力的,国资委将责令整改。
第四十五条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或者上报的财务预算报告与内部财务预算不符的,国资委将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企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主要指标与实际完成值差异较大的,国资委将要求企业作出专项说明,无正当理由的,国资委将给予警示。
第四十七条国资委工作人员在企业财务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中,导致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视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规范
一、会计核算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是预算编制的前提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
1 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
2 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历史核算的口径包括多个方面:
(1)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核算的明细程度。责任中心核算的明细程度是指在历史核算中,是否将不同的责任中心加以细分。作为单独的核算对象。
(2)企业内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核算的明细程度。产品和服务核算的明细程度是指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收入、成本是否单独核算。没有此项明细核算,就无法针对产品编制收入、成本的增量预算。
(3)会计科目核算的明细程度。会计科目核算的明细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科目下设次级明细科目的情况。没有历史明细核算的科目,在编制预算时,就难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明细预算。
3 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二)当期会计信息是预算考核的主要依据
在预算管理中。考核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考核的基础是信息,信息的载体是数据,数据的来源主要是核算。企业内部的预算责任中心主要可以分为生产部门、经营部门、研发部门、职能部门等。在责任中心定位上,通常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常见的考核指标是责任成本、利润和投资报酬率等指标,而这些指标都必须来源于会计核算。
二、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应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一)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1、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2、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3、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4、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5、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6、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二)规范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1 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 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三)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1、由控制预算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2、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企业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只能在最末级下设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3、各级企业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如,集团公司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如果要单独考核下级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至少要能够满足单独核算业务招待费的需要。
篇9
第一条为加强对成都**资产经营治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下属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的治理,确保子公司规范、高效、有序运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市属监管企业财务治理的通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子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全资子公司(总公司持股比例为×××%)、控股子公司(总公司持股比例超过××%)及相对控股子公司(总公司持股比例低于××%但对该子公司拥有实质控制权)。
第三条总公司各职能部门应依照本办法及相关内控制度,及时、有效地对子公司做好治理、指导、监督等工作。总公司委派至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治理人员对本办法的有效执行负责。
第四条各子公司可遵循本办法规定,制定符合自身行业特点及治理要求的财务治理实施细则,报总公司财务融资部备案后实施。子公司控股的其他公司,应参照本办法的要求逐层建立对其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治理制度,并接受总公司的监督。
第二章财务治理组织机构
第五条本公司实行“统一治理、分级核算、层层负责”的内部财务治理体制。建立以总公司财务融资部为中心,对各下属子公司财务部进行业务治理及指导,各下属子公司财务部在本单位总经理领导下依法对财务治理及会计核算进行有序治理的财务治理体系。
第六条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实行由总公司派驻治理,对其实行双重考核,即由总公司财务融资部考核其综合业务工作能力,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向子公司有关领导了解其工作表现,二者相结合得出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考核结果。其具体考核办法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制订。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实行轮岗制,由总公司财务融资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轮岗意见。
第七条每月财务报表编制完成后,子公司财务负责人需向总公司财务融资部经理述职,述职内容由总公司财务融资部规定。总公司财务融资部定期召开公司财务工作会议,以指导子公司的财务工作。
第三章会计制度
第八条公司统一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
第四章资金治理
第九条库存现金治理
现金出纳必须做到日清日结,随时清点库存现金,不得挪用现金、坐支和以白条抵库。现金支取必须依照合法票据并通过公司审批程序,超过现金结算起点的应通过银行划转。严禁私设小金库。
第十条银行存款治理
(一)子公司银行账户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开设和使用,且仅供本公司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出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
(二)公司所有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消必须经总公司批准,本办法执行前已经开立的需报总公司备案。
第十一条资金计划治理
(一)公司实行资金使用计划治理,总公司根据各子公司具体经营特点及治理要求,下达各子公司总经理审批权限。子公司预算内资金的使用由子公司总经理及财务经理签批,预算外开支及超出子公司总经理审批权限的资金使用,须经过总公司审批后方可执行。
(二)子公司月度资金使用计划须结合当月财务预算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按部门和项目编制,子公司财务部汇总平衡上报总公司审核批准后下达执行。
第十二条应收款项治理
(一)各子公司需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及治理要求的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内部治理制度,并将其报总公司备案。
(二)企业发生因清理追收不力,造成坏账甚至造成损失的,应依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对有关责任人予以经济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损失巨大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筹资治理
第十三条总公司对各子公司筹资实行总量控制,子公司筹资项目是年度资本项目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公司年末在充分考虑自身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下年度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并编制下年度筹资预算及筹资方案(包括筹资渠道、用途、借款期限、还款来源等)上报总公司。总公司对各子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总体平衡后,确定各子公司的筹资规模和方式,并下达给各子公司。
第六章对外投资治理
第十四条子公司应严格按照《成都市国有企业投资治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各项对外投资治理。
第十五条总公司实行投资项目审批和备案制度,子公司对外投资的相关事项,按照总公司相关制度执行。公司对外投资行为统一由总公司战略投资部负责,对外投资必须事前进行可行性论证,投资申请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总公司审核后报市国资委审批。
第七章对外担保行为治理
第十六条公司对外担保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市国资委的相关规定,经总公司审查并报市国资委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七条贷款担保是企业的潜在负债,预期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定风险,故各子公司不得擅自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
第十八条总公司财务融资部建立对外担保登记、跟踪检查制度,定期对子公司担保事项进行核查,并跟踪其发展变化。各子公司财务部应建立本单位担保项目明细档案,并进行跟踪监督。
第八章财务预算治理
第十九条财务预算治理体系
公司实行全面预算治理(具体内容见总公司相关文件),总公司预算治理委员会负责审查批准子公司财务预算方案,协调预算的执行、调整、检查、考核工作,总公司财务融资部负责预算治理的日常工作。各子公司财务部为本单位预算治理部门。
第二十条子公司预算内容和编制要求
(一)子公司预算内容
子公司预算分年度、季度、月度,预算体系包括业务预算、筹资预算、资本预算及财务预算(利润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
(二)子公司年度预算编报时间要求
×、各子公司在每年××月底之前编报下一年度预算草案;
×、总公司在每年××月××日前,确定各子公司下一年度目标利润、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率、坏账损失率和投资收益率等预算指标,并下达给各子公司;
×、各子公司按照总公司批复的各项预算指标,对预算草案修订后,于××月××日前上报总公司。
(三)子公司月度预算编报时间要求
×、各子公司在预算月份前一月××日前,向总公司编报月份预算草案;
×、总公司预算治理委员会在每月××日召开预算审核会议,确定各子公司预算月份指标,并在每月××日下达。
第二十一条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考核
(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子公司财务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季度进行分析,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而且要写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总公司预算治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准确性与及时性等指标。具体考核办法总公司另行下发。
第九章资产治理
第二十二条子公司每年应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财产清册和债权债务清单。总公司对子公司资产清查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三条子公司的小额物资及办公用品在核定预算内自行购买,但必须双人经办。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治理必须办理出、入库手续,建立治理台账。
第二十四条子公司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存货及固定资产治理办法,报总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子公司发生的资产损失,包括坏账损失、存货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损失、担保(抵押)等损失,应及时予以核实,查清原因,分清责任,按照现行财务制度做好账务处理工作,并报总公司备案。经政府有关部门及总公司审批的具备资产核销条件的资产,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章中介机构聘用治理
第二十六条公司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聘用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提供咨询及法律服务等,统一按照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委员会《中介机构聘用治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十一章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二十七条子公司经营治理中的重大财务事项(包括合并、分立、转让、注册资本变动、重大投融资、对外担保、固定资产处置、工资总量及分配原则、财务预算、利润分配等),报总公司审核确认后,再按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批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由于关联交易行为不存在市场竞争性的自由交易条件,其交易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故各子公司在关联交易发生前须专项报告总公司,经审批后方可执行。
第十二章利润分配治理
第二十九条总公司依法审定子公司税后利润分配方案。
第十三章财务报告
第三十条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各下属子公司须定期向总公司进行财务汇报,其具体要求如下:
(一)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编表说明。会计报表应包括:主表、附表、附注。编表说明应对表列项目显示的重要和重大变动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权益结构比例的主要项目做出明确注释。对于资产抵押、担保、诉讼、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作表外事项随同会计报表一同报送。
(二)子公司会计报表应包括如下几种:
×、资产负债表(年、季、月)
×、利润表(年、季、月)
×、现金流量表(年度)
×、主要销售利润明细表(年、季,商业企业填报)
×、主要业务收支明细表(年度、工业及服务型企业填报)
×、企业资金运用月报表(年、季、月)
×、贷款偿还情况表(年、季、月)
(三)会计报表月报必须在月度终了××日内上报,季度终了后××日内上报,半年报、年报在半年度、年度终了后××日内上报。
(四)各子公司财务部在季度财务报表编制完成后,须编制相应的财务分析报总公司。季度财务分析应随同财务报表同时上报,半年度及年度财务分析在半年度或年度终了后××日内上报。
第十四章罚则
第三十一条总公司对各子公司违反本办法的相关经营治理人员追究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具体罚则见总公司相关考评制度文件。涉及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者,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章附则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控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简称财务控制)是对各项资金收支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回和分配)及其管理活动的控制。建立和加强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财务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消除资金管理中的弊病,以保证现代企业资金的集中使用,优化资金结构并促进资金流动的顺畅、有效和合法,进而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的实施,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为此,必须做到资金的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不同集团、单位之间,资金、人员和审计的控制差别不是很大,但由于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差异,不同单位具体的财务内部控制的模式与效果也大不相同。对于加强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预算控制
(一)财务预算的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种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它可以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资金浪费控制在业务发生之前,可以使企业高层管理者摆脱一些繁琐的日常复核工作,便于单位的事前资金调度,以发挥单位的资金效益、降低单位财务拮据风险。因此,财务预算制度应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财务制度之一。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改进措施。预算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决策控制过程,它可以降低系统性财务风险。
(二)预算制度的内容
整个综合预算体系的内容分为:资本预算,即对资本性项目的运作所作的计划安排,按年度编制;经常预算,即对日常经营发生的各项目的预计,经常预算按年度编制和按月度滚动编制;财务预算,对单位资金的筹资、投资以及调度进行预算,由财会部门按月、旬等期间进行编制。
(三)预算制度适用的部门
根据年度投资计划下达的任务书,由各部门、各子公司根据经营使用需要按年度编制;经营性部门编制收入预算,对收入、成本和费用项目进行预测和计划。非经营性部门编制部门预算,对部门费用支出进行计划安排。
(四)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预算编制的决策权掌握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最高层的管理者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编制预算时,可参照前一期的实际发生数为基础,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如物价变动、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等,同时考虑单位下一年度的战略计划。预算编制一般先易后难,采取分阶段建立、逐步规范化的方式,留有一定空隙,并对参与编制人员进行培训。综合预算的最后审批权应该为公司董事会。
(五)预算的调整
预算是在合理预计的基础上编制的,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做出必要调整: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遭遇不可抗力等。如需调整,企业应根据要求重新编制预算方案并经批准后实行,作为经营考核的依据。
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利用会计的一些特殊方法与手段,对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管理与控制。一般常用的会计控制主要包括:
(一)银行账户分账制度
即现代企业集团公司为具有对外经营职能的各部门、分制机构等设立两类银行账户,规定A类账户只能存入款项,不能支取,由集团公司控制将存款转入本部账户。B类账户只能提取款项,不能存入款项。集团公司根据预算计划将款项划入该账户。银行分账制度与预算制度配合使用。实行银行分账制度后,各单位有收入只能存入A类账户,不能使用,由公司统一支配;支出只能来源于B类账户,公司财务总部可以根据各营业单位的成本、费用支出预算,按时、按需地将资金划入B类账户,以供开支的需要。这样,不仅简化了公司的预算控制,而且有效的杜绝了各级单位资金以收抵支、账外循环的状况。银行分账制度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严厉的约束制度来维护。公司一旦发现两类账户混用的情况,无论金额大小,立即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以防银行账户分账制形同虚设。
(二)会计科目统一制度
有时集团公司出于对各部门及下属单位进行有效控制目的,而在会计科目上要设置一些特殊的科目名称:如对分别设置上级拨入资金、拨付所属资金,内部往来以及其他会计科目等。会计科目的统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监管以及报表的合并;同时,也便于个内部往来单位间账目的相互核对与控制。
(三)财务报告
现代企业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经营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它必须与外界保持经常的信息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保证就是信息的不断地流动。现代企业在对财务报告编制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精确性与可靠性的必不可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财务报告编制的岗位分工和职责安排;财务报告准备编制过程中,应当明确有关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结账等流程控制;编制财务报告方法、格式、审核批准报告等操作流程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要求。
三、内部独立审计与监督
(一)设立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企业应当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正常经营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为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既定方针的实施而进行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向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价值为宗旨的管理审计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评审各部门的经营业绩及工作效率,评价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人际关系,发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经营现状,提出增进效率、提高效益的建议,以确保企业高效运作和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授予内部审计部门职权
内审人员应有权随时接触各单位或部门的会计资料、各项计划、预算、报表等文件、资料,有权参加有关财务会议,有权对严重事态采取应急措施,有权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直接报告重大事项等,有权针对单位经营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直接的经营权,不能直接指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他们对经营活动的干预应通过其他管理人员间接的进行。
(四)提升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去。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定期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五)强化内部审计报告制度
内审部门的审计调查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及管理建议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向单位最高管理层报告。常规性的审计项目,应当每月进行一次报告。专题审计应当在审计终结后一周内提交专项审计报告。年度审计报告必须在年终报表编制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内审报告应该形成规范的格式。
四、财务风险控制
(一)加强资金控制
1、建立资金使用风险管理机制。资金使用风险包括:因资金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能按期付款的风险;资金无效管理所造成的风险(如一方面下属投资单位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另一下属投资单位进行大量贷款;及对应收应付账款缺乏应有监督造成的资金流失风险。资金使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资金的集中使用及财务大循环,通过合理的内部价格转移,来制集团单位之间可能出现的资金使用风险、并出现资金短缺及浪费现象。产生资金使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因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机制和正确的资金信息而使资金调度不合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控制是影响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生存与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财务控制。
2、把握资金风险控制原则。企业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原则上应遵循公司建立的统一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资金大循环管理,全资投资单位必须按预算制度进行资金的使用与调拨。即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由公司负责具体经营,参照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对下属公司提供资金结算等业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财务监管。资金由结算中心统一调度,这样不仅可以集中资金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增强集团在银行的融资能力,同时还能对下属单位的资金运营和业务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管理,排除重点财务风险的隐患。
3、注重资金使用风险管理程序。企业财会部门必须根据预算按周编出资金使用计划,建立应收账款的催讨制度并按月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客户进行询证。企业各部门如有超预算收支时,应提前一周通知财会部门。全资投资单位在进行资金使用风险管理时,应服从公司的统一调度。
(二)加强担保风险管理
为防范连带贷款责任,现代集团公司应加强和区分下属单位与投资单位的担保风险管理。下属单位是非独立法人,不可以独立地到市场上去筹措资金,只能靠单位调拨资金。投资单位在市场上筹措资金,如属全资投资单位,必须事前得到公司批准;如属控股、参股单位,必须得到该单位董事会批准。独立全资投资单位要在市场上筹资,事前必须得到公司的批准。参股下属单位要在市场上筹资,在得到原单位董事会批准后,要报公司备案。全资投资单位在得到公司批准的筹资计划后,公司可为其计划内贷款提供担保,亦可采用投资单位财产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如果必要,经过公司董事会批准,公司可以以全资投资单位名义进行贷款,贷款利息由投资单位承担,但资金使用权可属于公司。参股、控股单位向市场进行筹资时,公司原则上不为其提供担保(除非上述担保能为公司带来较大利益,但必须事先得到公司董事会审批)。参股、控股单位以单位财产抵押贷款时,公司可以董事会身份提出条件,原则上抵押资产金额不得超过合作方投入的实收资本净额。
总之,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结合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复杂而特殊的属性特征,加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已刻不容缓。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推进现代企业产业
化与市场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淑红.试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1).
2、EugeneF.BrighamMichaelc.Ehrhardt.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郑石桥,周永麟,刘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4、杜胜利.CFO管理前沿[M].中信出版社,2003.
5、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