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教育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创新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和生态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下,高校工程教育的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教育的发展,所以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这也是在新时代新实践的背景之下提出新问题。

二、保守传统的管理内容

第一,目前,中国仍然采用建国初期借鉴的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当时计划经济状态下的高校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过于保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这类群体的特点和个性,只是按照大纲来掌控教学进度,忽视了他们个人的发展,将工作重心和现实情况分割开来,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使高校工程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没有落到实处。第二,将中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西方较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体系相比较就会发现中国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单一,一直延续着探索、调整的模式,而西方国家则将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生的教育理论与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高校教育过分强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没有把学生和教师的群体特点和个人特点的研究放进管理体系构建之中,呆板僵硬的管理模式拉大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距离。第三,没有科学的管理是造成目前管理模式僵硬的关键因素,虽然在十之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开展让高校工程教育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之前的教育模式中,管理只是管理,遵循于流程和形式,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与时展相脱轨。

三、为什么要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

创新高校工程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自身发展寻求的良药,推动了高校的发展,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直接动力。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高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也是为什么要创新原有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因。第一,时展的要求。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要求,世界发展呈多元化,中国社会的经济也逐渐走向巅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观念发生着与以前大不相同的转变,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催促着高校不断转变发展模式,迎合学生和时代变化的发展要求。第二,促进高校发展的要求。高校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就是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譬如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内容缺乏变通等等缺陷都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与时展相靠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第三,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高校之间也不例外。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学校的生源人数逐年下降,再加上各类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数量的增多,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国外硬性条件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对于国内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成了重中之重。

四、如何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创新高校管理体系已经成了提升高校竞争力,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转变原有的教育管理观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要想从根本上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首先就要转变原有的观念,改变落后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教学体系是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也是创新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做到教学工作有序化、科学化、明确化;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传授经验;最后,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主。第三,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经过科学验证,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可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创新高校工程教育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中国的教育会趋向于个性化,也只有创新才能够推进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澄,胡义成.为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浇水培土——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领导科学论坛,2013(3):11-13.

篇2

实际上是西方企业界面对变化的环境对原有管理进行全面重新审视并加以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也应该对现行我国的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进行重新思考,及时开展流程再造,适应时代变化。

我国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及缺陷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像其他管理一样,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实施计划,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形成了以控制为指导思想,以行政为手段,以数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大学教育管理也不例外,整个教育管理流程都打上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烙印。具体表现为:

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易于管理为基点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是从学校自身便于管理的角度来制定管理制度的。这种管理重在加强控制,像初等教育管理一样将管理触角伸向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学习内容由学校事先全部安排妥当;教育计划统一制订,教师由学校事先安排;吃在学校食堂;住在学校的宿舍;学校各级机关和部门齐抓共管,层层控制。成功的大学教育管理取决于对学生的控制程度,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超越常规的行为举止,其次才是学生能否成为拔尖人才。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受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个性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合乎制度规定的异常行为。当出现这种异常行为时,学校就要予以追究和处理。

教育质量的控制以上级部门的检查为主要手段传统大学教育质量的控制由教育主管机构进行检查和评比,教育主管机构设计指标,达标者授予某种称号。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导致被检查者将工作重点仅仅放在考核指标的范围以内、放在检查期以内;导致管理者的工作中心从针对被管理者转移到针对检查者;导致虚构材料、公关、提高接待档次上等不良行为的产生;同时也导致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从此失去创新的动力。尽管评价指标的设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完善,但完善的指标体系并不能解决评价方式本身所固有的缺陷。

由上级部门检查评比的质量控制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例如对某一单位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项目的资格进行考评,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能降低风险。但用指标来评价一个机构的整体运作并授予某种称号,就显得有些多余。在学校招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社会自然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结果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中国以前有很多企业获得了许多称号,但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还是走向了衰落。再者,这种评价方式下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且不说被评价单位主动组织虚假材料,即使是评价者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也存在水分。例如,学生的评价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得到加强,但学生反应的信息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学生们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主管部门没有授予学校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利益受到损害,学生的利益也将同时受到损害;此外,主管部门授予学校某种荣誉称号对学生的就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好处,学生没有理由提出严厉的批评意见。

教育结果的衡量以学习时间的长短为主要衡量尺度教育结果体现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学生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学校管理成果重要的表现。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年制,学年制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学生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年限期满即可毕业。目前在我国不少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的学分制改革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人们拼命地去争夺学习机会,一旦机会到手,却不知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似乎抓到机会就达到最终目标。造成机会等于最终目的的主要原因是从机会到最终目的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学生只要不做出违背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时间够了就行。

综上所述,现行我国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从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到教育质量的控制再到教育结果的衡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到了必须进行流程再造的时候了。

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基本构思从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当今世界性管理教育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管理教育的性质、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育管理新流程。他们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造就全面管理者,而不是职能部门的专家。从我国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看,我们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职能经理类人才,同时也需要能从全面分析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中做出正确判断,统驭企业全局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以此为前提,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流程再造应遵守以下要求:

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大学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力。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公正客观的质量评价机构。这种评价不应该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而应该来自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教育虽然不能完全产业化,但将教育按产业的规律来进行组织却是可行的,因为教育毕竟不象公共设施那样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一种介于纯粹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的准公共品。所以,正如企业将产品质量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一样,大学也应该把教育质量摆在首要的位置。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不应该由企业的主管部门说了算,而应该由市场来裁决。这方面我们有比较大的教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由主管部门进行评级评优,结果许多企业拥有政府的“金牌”却没有市场的“名牌”,经营出现了困难。大学教育质量的控制要摆脱传统国有企业曾经出现的有“金牌”无“名牌”的怪现象,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质量评定方法进行改革,逐步将单一的上级主管部门评估转变为以“市场”评估为主、主管部门评估为辅的综合评估体系。具体地就是应该主要地由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来评定,具体评估指标可以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成就、社会表现等;也可以由专业化的、独立的社会机构设计指标展开评估。

要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大学教育管理像其他管理一样需要讲效率。在这里效率的含义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培养出最多、最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需要进行系统的考虑,在流程再造的思维下,除了对现有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研究现有管理环节的管理效率外,应将视野转移到现有管理范围及其环节本身的合理性上来。管理者对每一种管理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种管理必须存在吗?

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吗?

必须由本单位来完成吗?

可不可以“外包”,“外包”以后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吗?

外包策略是企业流程再造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我国高校中的改革已部分地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叫“后勤社会化”。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改革缺乏系统的思想和理论进行指导,“后勤”的概念比较模糊,“社会化”的程度也难以把握,改革步伐一直比较缓慢。很显然,大学教育管理采用外包策略,对于减少学校的资金投入、节约人力以及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应该管、必须管好的领域,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流程再造工作,是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

要有利于学生成才教育管理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由“学生”转化为“人才”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环境,教育管理流程的再造应该围绕上述转化来制定。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从制定目的到具体条文进行全面的审视,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为准绳,对现行制度与条文存在的必要性加以重新认识,并对有必要存在的制度进行修改。例如,对于学生是否成才,其衡量标准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真正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因此,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利于学生成才的制度之一,应该逐步地过渡到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

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策略思考

管理流程再造对大学教育管理来说无疑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对旧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思想的意识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再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来自于本位利益、误解和缺乏信任、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缺乏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为保证流程再造顺利展开,事先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统一认识,转变教育思想前几年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见解,例如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的先导地位、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向什么方向转变等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与研究。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对当前教育和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当然也必须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因此,在实施管理流程再造前,应该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和统一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流程再造不但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和个人长远利益得到保障的关键。

篇3

1 成功的TAFE管理模式

1.1 投资的多元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TAFE是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进行管理的庞大教育系统。在经费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十分重视对TAFE的投入。TAFE系统每年大约有30亿澳元的预算,实际拨款都在40亿澳元左右。TAFE办学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一是政府投资,联邦和政府的投入约占总经费的50%,主要由州政府负责。二是学校自筹,约占20%~30%,这部分经费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展海外培训活动获得的。三是学生交纳的学费,约占20%~25%,通过税务部门上缴政府,再根据不同情况返还学校。当地这种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能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

1.2 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TAFE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进行管理的庞大教育系统。但学院的证书、学位、学历和职业要求是相对应的,采取全澳统一的形式即教育系统与产业界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证书体制。不同的省份学院以及企业间相互承认,政府部门一直是扮演着一个政策协调和通过财政拨款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来保障培训质量的角色,所以其统一的资格标准是规范和引导培训市场的有力保障。

1.3 统一而衔接的证书。TAFE的专业证书分为6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技术技能培训证书是通过课程模块学分的逐步积累而取得的。这为各种等级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互相之间的衔接,资格框架设有12级证书,其中包括:高中教育证书、部分资格证书、1~4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学士文凭、毕业生文凭、硕士、博士证书,且要求各级证书在内容上都相互衔接。TAFE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通过ISO9001认证的教育体系,是注册的培训机构RTO。“毕业即就业”,“帮助每个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是TAFE学院的教育理想和终极目标。澳大利亚TAFE体系在全球均有其分支机构。TAFE的文凭得到了澳大利亚所有大学、美国、国际大学联盟(IUA)和英联邦国家的认可。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的技术性工作,这就使得TAFE文凭的价值远高于其它证书文凭。

1.4 TAFE开设的课程。TAFE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最成功的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之一,它培养出的学生成为了社会上抢手的人才,它的毕业证书在人才市场上是非常被认可的文凭,还得到澳大利亚所有大学、美国、国际大学联盟和英联邦国家的认可,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它是学子和用人单位之间最好的桥梁。

TAFE专业难以数计,灵活性非常大,课程近千种,最常见的有12大类:①土地、海洋资源和动物饲养;②农业和建筑;③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④商业、管理和经济;⑤教育;⑥工程和测量;⑦卫生、社区服务;⑧法律、法制研究;⑨科学;⑩畜牧学和动物养护; 社会服务、酒店管理和交通;

兽医。行业领域则包括艺术,汽车,社区服务,建筑,食品,家具,公共教育,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电子工程,飞机机械和自动控制,地方政府,轻工制造,机械工程,矿业,加工工艺,娱乐运动和健身,农业,科学技术,海产品,物流管理,护理,护士,幼儿教育等各行各业,门类相当齐全。澳洲紧缺行业或就职潜力巨大的专业:如:美发师、汽车钣金喷漆师、空调和制冷专业。上百个技术课程以供留学生选择,现在澳洲一般比较多人选择的专业是厨师、点心面包师、理发师、酒店管理、电工、汽车维修工、锁匠等等。

1.5 TAFE的教学特色。TAFE学院的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其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职业技能,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5.1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在TAFE中,“能力本位”是一种内涵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训强调一切教学活动皆以“学生职业技能提高”为目的,教学场所可以由教室到图书馆、实训基地、车间、办公室,教学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采用头脑风暴、团队合作、角色扮演、实训模拟培训、项目式学习、企业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采用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案例分析报告、工作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进行。

1.5.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TAFE学院运用杜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强化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TAFE学院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教练、师傅和辅导员。教练角色指教师传递职业技能,师傅角色指教师指导、示范职业技能,辅导员角色指教师作为工作伙伴鼓励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直至熟练。这与中国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

1.5.3 行业企业参与并主导开发课程。1992年9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开发合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方案,各州的教育服务处直接与当地行业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课程的开发,ESD为TAFE学院提供了主要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科目大纲、教学指导书、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行业企业在政府激励下参与TAFE学院的教学和评估、学院管理和决策、与TAFE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为TAFE学院提供兼职教师等。

TAFE的教学特点与中国教育部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是一致的,对海南省高职教育推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教学、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等方面有着极好启发和借鉴意义。

1.6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TAFE的师资队伍是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一般TAFE学院的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在1:1左右。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行业或曾在行业工作过的人员,教师必须有在企业生产现场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同时,考虑生产发展变化的现状,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每年给教师安排公假,便于教师进修、在职培训。澳大利亚的高职教师约有一半是兼职教师,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具体实践,双师型教师,既有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不断修正理论,能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也能驾轻就熟地教授实践操作。所以,教师都以在TAFE工作为荣,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2 海南省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澳大利亚成功的TAFE交易的做法来审视海南省的高职教育,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办学经费不到位。海南省有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致使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用房不够,实验仪器设备落后,教学设施缺口较大,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达不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事实上,一方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或正在异地重建或扩建;另一方面随着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财政拨款一般都是按编制和招生计划拨“人头费”,这使得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实行扩招政策,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已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99万人(其中普通本科3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299万人)。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和竞争的压力加大,使得各高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而财政经费的投入并没有像招生人数那样快速增加,有的地方财政投入甚至在下降,许多地方高校不得不四处借债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区扩建或新建。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高校只好通过举债来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地方高职院校的债务不仅包括银行贷款,还包括一些工程建设方垫资、物资材料的拖欠款和向内部职工的借款。大规模的债务,已超过了地方高职院校自身的承受能力,学校指望招生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经费紧张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2.2 招生困难。高职教育招生困难是普通高校扩招造成的。自1999年以来,全国性的普通高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对高职院校的生源造成了困难。海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民办学校由于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高等原因,远远没有普通高校的吸引力强,于是家长、学生都去了普通高等学校,给高职院校招生造成了困难。要生存就必须要想办法招到学生。

高职院校普遍招生难,通过对全省8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填高考志愿时,很少有第一志愿填高职的。最近,一项有关报考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调查显示:在全国接受调查的2982人当中,有40.7%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分数低的人才会报考高职,33.2%的受访者认为上高职没有前途,25.5%的受访者对高职不了解,不想报考,只有27.8%的受访者认为上了高职也能成才。该项调查是由新浪网、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和北京晚报今年9月在网上联合实施的,受访者中男性占63.7%,女性占36.3%。我们对全省8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也发现74%的学生表示读高职实属“无奈之举”,“没有办法的选择”,导致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只能等本科院校全部录取完后才拾遗补缺。

2.3 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有些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担忧,学习上厌学、逃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不满意。

扩招后,高职高专生源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入学标准录取新生。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时被录入高职高专新生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高到学习困难,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工作者的难度。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挫伤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校的管理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2.4 “双师型”教师缺乏。海南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的教师甚少。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迫使高职教师必然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使他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4.1 教师来源单一,缺乏教学和行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70%以上的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即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起点低,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教学指导能力都处于弱势,与TAFE学院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比较差距甚大。

2.4.2 企业引进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经验。高职院校中有10%的专业教师是从行业企业单位调入的,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阅历,具有一定的的知识技能和表达传授能力,但目前也存在对专业新知识理论生疏、教学表达方式学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理论相对缺乏等诸多问题,这同样也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

2.4.3 缺乏实践的场所和时间。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实现产学研的教育模式尚未真正形成,产教结合没有形成规模,有的单位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大多名存实亡,培训工作困难重重。

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地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另外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形中在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论文、发表著作等硬指标上,而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 就业压力日趋增大。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等一系列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有利的措施和办法,对解决由于扩招所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国家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规范的就业机制。表现为法制观念和政策观念淡薄,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大量未经职业培训的人员进入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3 海南省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办法

为解决海南省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措施。

3.1 合并重组高职院校。建议由海南省政府出面组织、合并、重组海南省各个高职院校为一个总院校,每个分院校负责一个专业的教学培训工作,由省政府统一安排、管理,把高职院校所有开设的课程分别分到每个分院进行教学,如在海科院设立机械设备专业,利用该院的实训设备基地作为培训中心,培训考核学生的动手实用能力;在海口经济学院设立经济专业,在三亚航空学院设立航空专业,在文昌外国语学院设立英语和二外专业等等,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长处,避免短处,扬长避短,把各个学院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分配到相关专业的学院去教学,在海口设立一个“HNTAFE”(Hainan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海南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院,在三亚也可以设立另一个“HNTAFE”学院,海口和三亚的HNTAFE学院可以公平竞争,方便学生就地选择专业学习。

3.2 省政府统一调拨资金,统一管理。海南省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快设立政府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专项基金,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对办得好的院校优先给予经费政策方面的扶持,以实行优胜劣汰。

省政府统一调拨资金,统一宏观管理,使用资金调拨,统一协调和通过采用财政拨款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保障培训质量的角色,建立全省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参照“TAFE”学院的布局设置、培训实施等方面的管理;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和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等,有力地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3.3 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每个分院设置一至两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基地,以实用性课程为主。学院的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由海南省政府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以及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要求而制定计划和标准,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修订。

3.4 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保证证书的连续衔性标准。海南省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标准,以实现职业技术与培训与其他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以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效力。保证高中教育证书、部分资格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学士文凭、毕业生文凭、硕士、博士证书等内容上的相互衔接,毕业证书在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认可。

海南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应尽快实现职业教育文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统一,即将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并建议劳动部门与人事部门将各种等级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内容,真正体现在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中,同时建立相联系的内部等级。这样,高职毕业生获得学历文凭时也获得了相应的上岗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协调统一。

篇4

在20世界60年代工程管理专业出现,部分留美人士以及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办了技术经济学科,在开办该学科的同时,将技术活动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1963年到1998年间,我国高校本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不仅将原先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程进行整合,并且还使原先的学科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本科与专科的工程管理学生需要具备对投资经济理论与知识有所掌握的能力,对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掌握的能力,对各种项目建设政策、法规有所了解的能力,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发展现象了解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使其在研究中能够涉及到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管理问题。

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问题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问题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问题三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篇5

着力政策法规建设

城市公交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目前,辽宁省仍然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明确全省城市公交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管理依据。这就迫使辽宁省应该提前准备,多方调研和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出台《辽宁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辽宁省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准备,并且配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配套规章等,使省级法律法规的出台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全省城市公交行业的管理,监督督促全省各市、县公交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业,省级管理部门应该科学规划、论证制定全省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服务标准和诚信考核,通过各种体系的建立,来对各市(县)城市公交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指导。

城市公交系统规划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公交系统运力规划、公交系统网络规划和公交系统运输组织与服务规划。作为省级城市公交管理机构的重点是公交系统运输组织与服务规划的制定、指导,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定辽宁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规划,为全省城市公交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强规划管理力度,通过完善行业规划,强化宏观调控,确保市场基本平衡。

印发《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纲要》,编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确立大运量公共汽车与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之间的合理结构和增长比例,确保各类公交车辆协调增长,明确城市公共客运设施建设的要求和时序,明确各市县城市公交规划的标准要求,为城市公共客运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下属机构单位管理

为加强对市、县城市公交的管理,首先应加强市、县行管部门的考核,制定可行的城市公交评价指标,在引导全省各市县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全省各市县的积极性。指标首先可以包括城市公共交通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两大指标类型,其中城市公共交通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两大类。

省级管理部门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权重对各市(县)的城市公交一个整体评价,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制定可行的评价标准,包括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服务指标等,对全省各市县的城市公交评价进行排名、考核,以促进各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积极性。

省级城市公交管理部门在制定全省城市公交规划的同时,可以适当参加市级城市公交规划,主要在其评审、制定方面进行适当的了解。对各市县财政投入数量,每年新增城市公交线路里程、车辆更新度、站牌建设数量等要素进行科学的计算,根据平均加权确定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技术经济评价模型的分数。

全省制定基本的城市公交服务标准,联合省工会等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开展全省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

建议从业人员包括驾驶员、乘务员、站务员等纳入全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实行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接受岗位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对车辆加强安全检测与维护,逐步增强科技含量,安装GPS等装备,在借鉴客运班线运输车辆管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公交客运车辆管理标准依据。实现辽宁省公交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加强企业诚信考核管理,尽快把城市公交企业诚信考核纳入行业管理,结合行管部门的考核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借鉴班线客运企业诚信考核管理办法,完善出台考核的具体实施细则。尤其突出对城市公交企业的安全和服务两方面的诚信考核力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市县整体城市公交系统评价的组成部分。

加强部门间合作

城市公交由于其特殊性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密切性,决定其管理难度,且城市公交涉及到大量的政府投入、财政补贴、城市规划、运行安全等工作,与政府多个部门都有密切联系,这就需要行管部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管理范围与深度,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加强横向管理部门的联系。众多的规章、政策的实施需联合多个部门或者以政府的名义贯彻执行。转贴于

明确界定交通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以及相关交警、城建、规划、财政、国资委、物价等部门在城市公交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建立长效机制。定期与政府部门沟通,寻求政府部门的最大支持,能够制度化尽量制度化,建立定期会议联席制度,由政府部门同意组织。

城市公交管理的统一,首先应对许可文书、审批程序、处罚案卷等进行标准的统一,增强全省行管部门在城市公交管理方面的业务素质与法律水平。省级公交管理部门的法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城市公交管理、许可、处罚等案例以及相关标准统一文书、案卷模版。

根据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察各市管理情况,同时调研城市公交发展的实际问题,总结各市好的经验,在全省能推广的就统一推广,具有地区特色的也给予肯定。定期召开全省城市公交协调会,听取各市县的管理意见,加强纵向的沟通。对其全省行业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其素质。做到辽宁省城市公交管理可统一的统一,可借鉴的借鉴,建立严格的标准,提升城市公交管理水平。

正确处理城市公交争议问题

城市公交行业管理由以前的多部门管理,统一归通部门管理后,面临较多矛盾和问题的理清,这就需要交通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多年管理交通运输的经验下大力气进行研究明确。

尤其是推动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的协调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城市公交只是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一部分,其轻轨、地铁、BRT、城际铁路、客运班线运输、出租车客运、私人交通的相互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存在众多理论和实际上的矛盾。

许多运输方式的运营范围、运力配置、网络布局、换乘体系、运输管理权限的分工与配合需要省级管理部门联合市级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研究确定,为城市公交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交叉、重合地区矛盾解决的应急预案与措施,尽快厘清具有模糊、争议的问题。

明确县级公交管理体制

目前,辽宁省县级城市公交管理,基本都是采用班线客运兼运营的模式,城市公交的具体管理模式没有采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交的供给须提前满足,由于居民出行的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连续的,而城市公交的供给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更新等,使供给具有跳跃性,需要行业管理部门提前理顺关系,明确目前经营县级城市公交的经营者经营模式必然面临着向城市公交化运营的改革。

篇6

【关键词】 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框架;质量观;内部监控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34—06

质量是教育,也是远程教育的生命线,它深刻影响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远程教育的前途和未来。[1]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远程教育院校通过探索形成了许多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促进了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保证了远程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学生管理服务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2]丁兴富提出作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学生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3]索普认为学生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经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4]

随着远程教育学生迅速增加,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远程教育院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手段不能有效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受到了较大挑战。国内大多数远程教育院校没有制定覆盖各教学点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规范,许多教学点虽自行制定了相关规范,但质量标准不统一,内容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有效指导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和提供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差别较大,难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导致学生满意度下降,学生流失率和辍学率上升,影响了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为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远程教育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的研究。

一、学生管理概念辨析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本规定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四方面内容。蔡国春认为,“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5]

辛普森曾经把学习支持服务划分为“学术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支持服务”两个范畴。[6]学术支持服务注重认知、智力、知识等方面的支持,非学术支持服务偏重于情感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是指除课程材料制作和教学之外的非教学服务。[7]邹范林认为非学术支持服务就是与学科(课程)内容无直接关系,但是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完成学业起着帮助作用的服务措施,偏重于情感关怀、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服务。[8]

在实践领域中,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与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内容有许多重合之处。通过中央电大学生工作处对44所省级电大学生管理部门工作职责的调查,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的、课程学习之外的各个环节的事务和服务,如学生奖惩、奖学金评选、学生文体活动、学生社团建设、校友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档案管理、遗留生管理、教材管理和远程咨询等业务。这些业务基本上都属于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内容。

由此可见,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远程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从内涵到外延上具有许多相似点。综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和远程教育领域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定义,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远程教育院校中学科(课程)内容以外的与学生有关的各类事项的总称,包括各类日常的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等,目的是消除学生非学术原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

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的确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化的重要手段。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学生特点与普通高校不同,远程教育应该建立新的、系统的、多样化的质量观。[9]结合宏观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观,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探索建立融合多样化质量观、服务质量观和效益质量观的新型质量观。

(一)多样化质量观

多样化质量观强调远程教育机构要从自身的目标定位出发,体现办学特色。以前远程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远程教育更加强调终身教育,关注学生多样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应该面向更广泛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开展各种类型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适应各种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坚持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质量观,既要体现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又要体现学习者的“满意度与学习乐趣”,也要促进学习者“人际关系的扩展”等。[10]

(二)服务质量观

远程教育质量即远程教育服务质量,是反映远程教育院校提供的远程教育服务满足受益者(如学习者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远程教育的质量分为预期的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质量[11]。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面向学生的支持服务,其质量也分为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过程质量是对工作流程和规范的组织实施,包括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需求吻合度、服务的规范程度和准确程度等。结果质量是指服务所产生的效能,包括提升学生体力、智力和技能等的预期服务目标、获得提升的部分(价值增值),以及服务对象(社会或学生)的满意度等。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保证重点是过程质量,过程质量的改善将有助于结果质量的提高。

另外,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使其具有显著的“非预期”质量。[12]同样,学生管理工作也有非常显著的“非预期”质量,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体贴到位,学生满意度就会提高,经过学生口口相传,对学校招生和其他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不但不会促进招生和其他工作,反而可能会引发学生与学校的冲突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效益质量观

效益质量观强调远程教育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对于学生个人,效益质量观指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并有能力得到相关的服务。对于远程教育院校,效益质量观表现为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技术,通过体贴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服务的生均成本。[13]

三、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外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

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重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许多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标准,其中许多标准都包含了对学生管理工作相关内容的质量要求。

目前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得到远程教育院校的重视,许多院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规范,以改善工作流程,保证服务质量。

英国开放大学公布了学生支持服务的声明,对相关服务做出承诺,明确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服务的程度。服务声明中对入学、录取、资助、学习环境和学术支持、教师指导、作业、咨询与反馈信息、学生职业发展、学生权益保护、参与学校学术事务决策、投诉和抱怨、安全与健康以及残疾人和特殊需求人群的服务都作了相关的规定。服务声明中强调服务的及时性,如果事情比较复杂,则告知联系人并提供需要解决的时间表。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在学校的主页公布了面向在读学生的8大类的服务类型(一般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图书馆服务、学习资源服务、本科生学术支持、学生支持服务、监察服务和电子通信服务),并公布了提供每类服务的时间和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目前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框架主要以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为主,规定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对服务的质量要求从学生接受服务的角度进行描述,既有定性的描述,也有定量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较好指导实践,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标准和规范包括的要素主要是远程教育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包括入学、注册、学费、咨询与投诉、学生评价、资助、技术帮助、学生职业发展、安全与健康、权益保护、学生交互、学生社区、校园活动、提供场地设施以及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等。规范的主要特点强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及时性、公平性、个性化、互动性。

(二)国内远程教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启动以来,远程教育质量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从多个方面来研究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的质量标准涵盖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各远程教育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规范。

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 2003 年了《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征求意见稿。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的基本框架由5个维度组成:可靠性、响应性、保障性、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和关怀性。[16]管理体系的过程要素之一的服务实现部分包括了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务管理、考务管理等内容。其中与学生管理最相关的学务管理部分主要包括学生支持服务、学生活动管理、学生常见问题解答(包括招生咨询、学习咨询、技术指导、就业咨询等)、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处理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办学评估标准中,将教学支持服务作为其中的二级指标。在“创建示范性基层电大教学点指标说明”中,支持服务作为评审标准的二级指标观测点,明确要求教学点能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将学习结果、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

导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远程教育院校中学生管理与服务的主要队伍,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质量。许多基层电大和学习中心都制定了导学教师的管理办法,明确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定量和定性的相关标准,从而监控导学教师工作,提高学生管理与服务质量。通过对北京电大、上海电大、青岛电大、安徽电大等10所省市级电大及教学点导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考核制度中的相关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中应该包含的相关要素,主要包括: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注册缴费、班级建设、学习小组建设、课外活动、学生评优奖励、了解学生动态、学生档案管理、续修生管理、学生注册率、学生出勤率、考试出考率、学生流失率、学生满意度等。上述各要素涉及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和工作结果三个方面,各项指标的描述中,以定性描述为主,也规定了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

国内远程教育院校由于学习中心分布广泛,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学校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和流程各有特点,这些情况使得建立覆盖各教学点的统一学生管理质量标准存在较大难度。大多数远程教育院校较少制定覆盖各教学点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现有质量标准主要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以工作职责和人员考核描述为主,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描述标准内容。另外,相关标准都缺少工作前提条件、学校效益等方面的内容,标准中以定性描述为主,没有从及时性、可靠性等方面对服务质量作出量的规定,实践中对服务质量保证的效果有限。

四、远程教育教学点学生管理

工作质量标准框架

林永柏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要“将高等教育的全部功能和任务都纳入到质量标准的架构中,构建涵盖高等教育全部功能和任务的系统性质量标准”[17]。远程开放教育分级办学,教学点情况各异,学生管理内容多样,针对各级办学机构包含学生管理所有方面构建全面的质量标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广泛分布在各教学点,教学点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整体的质量水平。本研究将聚焦于教学点的学生管理工作,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选取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来制定适用于教学点的质量标准框架。

在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指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需要在质量要素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质量指标。多样化质量观强调适应各种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质量标准中应该包括对各类学生群体的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并包括多种工作结果标准。服务质量观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同时也关注服务条件,因此质量框架可以包括服务条件、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三大方面,质量标准中需要体现服务质量观关注的学习者获得提升的部分(价值增值)和“非预期质量”。效益质量观强调学生学习机会、学校的规模效应和生均成本,因此质量标准框架中需要包括师资、经费和软硬件投入与工作成果,以及学校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本文以新的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为指导,结合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已有质量标准和实践经验,对已有质量标准要素进行梳理和补充,初步提出了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的框架,如表2。

表2中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框架的一级栏目内容主要根据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总结概括产生,分为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三部分。多样化的质量观主要关注宏观的理念层次,工作过程栏目的“个性化服务”和工作结果栏目的诸多内容都是多样化质量观的具体体现,此外它将融于并体现在每条相应标准的具体内容之中。服务质量观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对应为工作过程质量标准;二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结果,对应为工作结果质量标准。效益质量观则体现在“工作结果”栏目中“学生成就”、“管理人员绩效”、“学校效益”和“非预期”质量等内容中。

另外,本质量框架注重兼顾定性与定量标准,表2中标记有“*”的三级栏目都是在制定具体标准时需要有定量的要求。例如人员配置结构需要具体规定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数量的“师生比”,信息咨询与投诉这一栏目应该具体规定学生某种咨询方式和某类咨询问题的解答和回复时间,学生满意度、冲突事件发生率等内容都需要进行定量的规定。

(一)工作条件质量标准

工作条件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是指远程教育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软硬件保障条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理念和方法、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场地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软硬件条件。其中人员配置与结构中应该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师生比”,即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大多数教学点借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的规定,负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的专兼职班主任与学生人数比例约为1[∶]200,此比例根据班主任专兼职情况和管理学生的专业情况有所调整。根据中央电大2012年对7所省级电大123位班主任的问卷调查显示,59.3%的班主任认为这一比例比较合适。

(二)工作过程质量标准

工作过程的二级栏目主要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内容,包括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和校园生活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涉及事务管理、指导与服务、环境建设、个性化服务。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服务主要是指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面向不同学生群体,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针对学生特点提供体贴的个性化服务。如针对残疾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为有职业发展愿望的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对弱势学生提供学生权益保护的帮助和指导等。

需要指出的是,远程开放教育实行学分制为基础的灵活弹性的学习方式,弱化了班级概念。但是开放教育多年的实践显示,大多数教学点仍然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和管理,一位班主任管理多个班级。这种形式促进了教学点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所产生的良好的班级观念和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营造良好的班级和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班级管理也应该作为评价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标准。

(三)工作结果质量标准

工作结果主要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和结果,包括学生成就、管理人员绩效、学校效益和“非预期”质量等四个方面。学生成就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增强、学生间交流增多和获奖情况等方面,综合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性。管理人员绩效可以从业务能力、工作成就感、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工作失误率和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效益主要包括了学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学生注册率、到课率、出考率、学生满意度和归属感、学生正常毕业率和辍学率、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等方面。“非预期”质量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预期之外的工作收获或损失,如学校招生人数的提升、学生专升本本校续读率、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工作创新等内容。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产生许多预期之外的积极的工作成果。

五、质量标准框架的实施

图1展示了质量标准的实施过程,根据学校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并设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学生工作质量标准的三要素即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在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完善工作条件,规范工作过程和评估工作结果。

从机构角度来看,质量保证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估。内部监控是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过程性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外部评估是指远程教育院校外部的质量监管与评估活动。[18]工作过程中,各教学点需要根据质量标准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监控,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修订工作规划,完善工作各个环节。同时远程教育院校总部和上级办学机构可以对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标准及工作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外部评估,给出评估结果和建议,监督教学点完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

六、结语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远程教育质量观,提出了融合多样化质量观、服务质量观和效益质量观的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观,通过分析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学生管理相关标准,梳理形成了初步的远程教育基层教学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框架,并对该框架的实施形式和流程进行了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本质量框架主要针对基层教学点制定,远程教育院校总部和各级办学机构可以此为基础完善和细化适合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另外,本文提出的质量标准框架只包含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质量要素,远程教育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新,马红亮. 构建全面多元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72-76.

[2] 周宇. 论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观[J]. 云梦学刊,2005,(3):103-105.

[3 ][14][15] 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2、226、245.

[4] 李亚婉. 世界开放大学的现状分析和趋向研究[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11.

[5] 郑晓明.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6-7.

[6] Simpon O. Supporting Students in Onlin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nd edition]. Routledge Falmer, 2002:226.

[7] 陈丽伶,张秀梅. 远程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现状个案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7,(2):71-76.

[8 ] 邹范林. 论远程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及其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2010,(7):59-63.

[9][10][13] 袁松鹤,齐坤,孙鸿飞. 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 中国电化教育,2012,(4):33-41.

[11][12] 丁新,武丽志. 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J]. 中国远程教育,2005,(5):14-18.

[16] 张屹. 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30-32.

篇7

一、提高认识是远程教育工作的关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行动。在工程实施中,站点建设是基础,目的在应用。

1.要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把实际应用摆在首要位置,工程建设要注重实际,讲求实效,不搞重复建设,不搞盲目攀比,重在实践应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要更新全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要使全体老师树立“宁可用烂,不可闲置”的思想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课堂教学在不断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必然过程。新型教学模式不是要把教师累倒,给教师增加负担,添麻烦!最终的目的是让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自如。

二、加强校本培训是远程教育工作前提

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规范校本培训管理

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要做到“六定一明确”:定参培老师、定主讲老师、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地点、定培训内容、定考核方式、明确奖惩办法。培训内容要把资源的应用的与学科整合作为重点,培训要做到讲练结合,培训要讲求实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对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要指明方向,提出要求。使每次培训有价值、有收获、有进步。

2.采用分层培训的办法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异大,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使每位参培教师能“吃得饱、吃得好”,必须对全校教师进行分层。年龄大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参加初级班,培训时起点放低,进度放慢,时间放长,要求适当降低。年轻教师和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参加高级班,培训起点放高,进度放快,要求提高。

3.采用“一带一”的培训办法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必须要动手动脑,多操作多练习。特别是资源的编辑和课件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让基础好的带动底子薄的,熟练的帮助不熟练的,不懂就问,不会就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资源的应用远程教育工作的重点

远程教育工程的重点在于应用,要从制度入手,激励办法入手,建立促进远程教育应用的长效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

为了使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使教师运用于课堂,达到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学校要成立远程教育资源应用领导小组,制定激励办法,从质量、数量上确保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实现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成为课堂教学技能考核的重要方面。

2.开展多种活动

一是学校开展课堂模式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积极探索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和步骤。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找资源”,集体研究“谈体会”,结合教学“多应用”,互帮互学“促提高”,使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应用中能收到良好效益;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各教研组要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热情。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电教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以提供教师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远程教育在教学中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要注重兄弟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学校资源建设。信息时代的资源建设、网络教学都不应该是个体行为,活跃在网络上的老师、学生应该联合起来,共建美好课堂。

四、课题研究是引导远程教育应用的方向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是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篇8

1.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若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会忽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严重偏离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公共事业管理》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修完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内容和主体;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含义、特征、内容、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能较好且较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

3.《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从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前,《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识记方面的考核为主,很少涉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4.1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这一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材。针对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议选取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4.2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在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讨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用如下几个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案例进行探讨。每个案例的设计采取如下步骤:(1)对教师而言:课前收集案例,布置案例让学生准备;课堂中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老师点评、小结等;课后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2)对学生而言:课前接受案例,阅读并做准备;课堂中就布置的案例提问,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讨论;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以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教师课前调查和收集案例,布置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案例,案例分析之一:收入差距的新视角;案例分析之二: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案例分析之三:缩小收入差距在于劳动力流动;案例分析之四:收入差距不是问题,贫困才是问题。让学生课前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分配不公"不公"在哪里?如何缩小其差距?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单独或全体回家布置的思考题,教师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最后点评并进行总结;课后学生需要整理有关分配不公的笔记,教师自己思考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评价并更新案例。总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除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外,我们还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4.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这既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还要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内实践为案例教学,包括探讨怎么看教育不公平、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等案例教学实践内容,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对案例教学有详细的论述。《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外实践为社会实践,项目名称为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实践,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之,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摒弃了改革前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实践课时比例偏少的弊病。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9

【关键词】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品质控

1引言

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保障施工品质的首要条件。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强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视,要从规划、材料、技术、人员等多个管理层面出发,确保工程品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和品质控制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建设企业的管理水平

对交通工程施工的严格管理,可以高效地带动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工程建设活动普遍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应遵守这样的特征和规律,保证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地完成。因此,企业实施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有助于其进一步积累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使企业的运作实现高效化和现代化管理。如果企业没有将重心放在管理能力的提升上,那么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呈现出随意性,阻碍企业的发展。

2.2确保交通工程建设顺利施行

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为只有依靠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才能确保交通工程施工如期顺利地完成。此外,高效的管理工作也可以为提高交通工程的质量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对交通工程建设施工而言,其主要获得的成果通常都和质量关系密切。因此,管理工作的质效可以对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安全事故就能得到有效的避免,进而减少“豆腐渣”工程的数量,带动整个社会发展。

2.3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交通工程施工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交通工程质量过关与否,决定着大众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当前人们的出行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交通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强。因此,企业在实施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时,不仅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全面性,使其为社会大众带来好处,另外,还需尽量减少施工活动给大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社会与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的发展。

3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和品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交通工程规划建设不科学

交通工程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工程品质是否达标。而只有设计规划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才能确保品质控制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施工规划和设计时,要针对工程的施工情况展开科学的评价和分析,确保施工报告切合实际,以免一些不实报告影响交通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和质量。现阶段,有的企业忽视了对规划建设方面的管理,导致工程出现或大或小的品质问题。

3.2施工管理和品质控制的经验不够丰富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交通工程施工可能会在各式各样的地区进行。如果区域不同,那么交通工程施工建设的策略和管控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必须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有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在此方面的经验不够丰富,导致管理和品质控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其施工条件不佳,而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也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又由于企业在建设监管方面缺少丰富的阅历,于是各类安全问题层出不穷[1]。

3.3工程队伍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不足

在进行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时,有的企业选用了新成立的施工队伍。这样的团队中的大多数施工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准,因此,施工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对于我国一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交通工程建设管理以及品质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由于部分工程建设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因此,很难确保工程质量过关,使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品质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在施工前期做好充分准备

在交通工程施工前,应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整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对4个方面引起重视:(1)要对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展开审核,或在勘察设计活动中对具体的设计工作实行监管,以有效地规避一些状况不佳的路段。(2)对桥梁进行勘察设计时,若发现实际地质条件和设计报告存在差异,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勘察与核实,及时移动桥基或增加跨径。(3)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提升建设单位的监管质量,确保交通工程的顺利开展。施工单位要对工程项目相关的体系构件图与工程计划图进行归档,确保材料、机械、设备等都能得到妥善的管控和配置。(4)施工前,还应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图纸中的有关数据得到精确的呈现,不能出现失误。必要时,还可对重要数据进行反复核算。

4.2做好材料控制工作

材料控制也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品质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材料的质量会对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材料的管控工作。(1)施工企业要对材料的质量实施严格的检查,提升材料的检验标准。要坚决奉行先检查、后采用的基本原则,并处理好检测方式、检测流程以及检测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2]。(2)当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要登记好供货数量和其质量、规格等,并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保存和管理,以便后期参考。(3)在运用材料前,还要实施抽查工作,以免由于保存不妥而造成材料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例如,对于碎石、钢筋、砂、水泥等材料,要加强自检和抽检的力度。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时,也要注重定期维护,确保其安全稳定运作。

4.3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我国的交通工程施工技术仍落后于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引进来自国外的新型技术。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将其和施工场地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贴合我国交通工程发展情况的施工方案,找到适合的施工技术。另外,我国还可以在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尽量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以此带动我国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的进一步完善[3]。

5结语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交通工程施工也愈来愈重要。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地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此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保障交通工程品质。

【参考文献】

【1】张俊伟.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探讨[J].江西建材,2016(2):61+63.

【2】孟越.浅谈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7):12-13.

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管理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对照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并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教学管理机制

(一)学校教学管理

我校设有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校教学督导团,下设职能部门主要有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在学校层面,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校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则对全校本科教学全面负责。

我校以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学生学籍管理及学位评定、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实践等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学院教学管理

学院院长是我院本科教学第一责任人,另设有一名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一名副院长分管实验室。教学副院长在院长的直接领导和学校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我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学院教务办公室配备有3名专职教务干事,负责本科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执行、学生选课、学籍、成绩等方面的管理以及教学档案的归档等工作。我院还按专业设系,各系设有系主任,负责专业层面的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建设,安排全院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督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学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核本科毕业生的学位授予情况。

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学校、学院在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督导、网上评教、教师任课资格认定等方面,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度来加强教学管理,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三、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指导原则。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原则上其修订在人才培养的一个培养周期后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一般4年一次大修订,2年一次小修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各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制定与修订。

(一)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

学校教务处根据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提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具体规定包括工科专业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课程设置要求、实践教学要求、选修课学分及学分计算办法等。其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校定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由学院设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

(二)学院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成立由院长或专业负责人任组长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结合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考虑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对企业、用人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基础平台。

(三)教学系拟定培养方案初稿

系主任依据培养目标,组织课程组负责人、资深教授、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企业代表等对培养目标进行讨论,拟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四)院级讨论与评审

院教学委员会和外聘企业专家根据学校原则意见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的各项内容及可操作性等进行严格论证、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系部组织教师进行修改。

(五)学校审查

学院评审通过后提交至学校审查,学校组织外审(由本专业外校知名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并反馈审核意见。学院根据外审意见修正后,再提交学校形成终稿。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涉及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以及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