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维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7年是维护承接后第一个完整的维护整年,代维单位柔性承接运营商代维合同,部分地市管控代维单位能力存在差异,各代维单位能力参差不齐,且以往工作习惯及工作标准内容均存在较大差异,代维管理工作面临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的困难。
在面临诸多困难之时,今年相继完成了隐患排查、隐患整治竞赛、巡检、代维采购招标等工作。
一、工作总结
1、隐患排查及整治竞赛工作
今年下发了《关于开展铁塔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的通知》以及大修隐患整治夏季攻势竞赛活动,完成所有铁塔设施站址的巡检及安全隐患排查。且对发现的隐患予以整治,共完成维护改造类项目立项27004项,其中塔房及电池类立项10275项,包含铁塔类1686项,机房类1702项,蓄电池7278项。在6月10日全部完成所有立项项目的完工。
在隐患整治竞赛同时,在6月-7月组织了A类隐患站址的“飞行检查”,截止7月10日,A类铁塔隐患检查完成了12个地市的检查工作,共完成检查站址588个。共发现一类隐患94个,二类隐患164个,三类隐患110个。各地市公司相继开展了A类隐患站址的自查工作,并对发现的隐患积极予以整治整改。
2、代维采购工作
在领导大力支持下,在地市公司强力配合下,2017年11月顺利完成了代维采购工作。过程艰难而又成果丰硕。大体分为维护标准及内容确立、维护费用测算谈判、采购方案编制、采购工作实施等四个阶段。
2.1 维护标准及内容确立
自3月份开始,组织枣庄、临沂、烟台、济南等地市专家以及部分代维单位梳理与运营商的维护费用谈判思路,收集各地市维修合同,并对代维采购涉及的维护内容及标准予以了细致分类,涵盖专业维修打包进代维工作内容中,且未休项目细分到168项,明确了代维的维修内容以及铁塔公司自身的维修内容的界面划分。5-6月份与三家运营商就共同的维护内容及标准予以协商,经过反复多达十余次的谈判沟通,最终在6月17日完成了维护内容及标准的统一,并陆续以函件的形式告知三家运营商。
2.2 维护费用测算谈判
确立维护内容及标准后,针对代维采购是否对站址维护费用设置限价以及限价价格等与运营商多次沟通协商,为做好费用谈判准备工作,组织了多个地市在前期搜集的维修合同基础上,从财务口径、运营商口径、铁塔公司口径等多维度分专业测算维修费用。
分别与三家运营商的运维部领导及主管多次分层级沟通协商,针对运营商的维护费用测算提出合理合规的异议,并拿出针对性的证据,结合多省份招标结果,保持每周二至三次的沟通交流,最终达成不限价的丰硕成果。
2.3 采购方案编制
在达成不限价基础上,就代维采购方案中代维单位资质、商务价格分评分规则、技术评分规则、报价分类等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了更细致的协商,兼顾各方诉求,力求通过规则设定可市场化招标出有实力、有风险管控能力、可提升维护质量的满意的代维单位。
2.4 采购实施
在采购方案上报总部审批后,且与联通达成维护承接意向后,正式开展了代维采购工作。经过机动抽取的评委及地市评标代表长达三天的评审,最终完成了代维采购工作,选取了全省40家代维单位,中标价格也得到了运营商的一致认可。
3、代维管理及交接工作
3.1 代维质量分析会制度
组织全省开展了周代维分析会、月度代维质量分析会的代维管理及质量分析机制。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代维单位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措施,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中。 通过召开月度质量分析会,通报代维单位绩效,布置下一步重点工作。
3.2 第三方维修管理平台搭建
与安诺信就代维采购之后维修管理全过程管控达成开发意见,配合安诺信完成系统平台各功能需求提交、功能研发等,基本实现了维修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控、隐患类别的大数据分析统计等。
3.3 代维交接工作
梳理代维交接指南,明确代维交接的分工界面、发电管理、备品备件、春入站管理等多专业融入代维交接,通过代维交接启动会、进度统计表、交接周报等实施代维全过程管控,切实实现代维交接资产资源不缺失、维护指标不降低。通过对交接进度以及交接质量的检查关联,对相应责任主体的代维单位以及地市公司予以代维交接后评估及考核应用,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完成代维的平稳交接。
二、工作计划
1、 代维人员嵌入式管理管控方案思路的梳理,2017年1月推进资产核查骨干员工的认证考试,切实保障骨干员工发的利益。
2、2018年,逐步开展全员的维护工作认证考试及上岗,
3、逐步推行大区域网格化管理机制。
4、落实维修管理思路,强化维修平台化全过程管理
篇2
[关键词]变电运维;危险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90-01
对于变电运维来说,其主要工作有管理以及操作还有维护等,同时还要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对于变电运维工作来说,其中的危险点比较多,很多危险点产生原因是运行中存在错误管理以及错误操作。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变电运维这一工作也越发重要,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变电运维之中的各种管理事故,要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怎样在变电运维之中防范危险点,并提出比较合理与全面的管理措施与作业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保证电网运行的正常,给客户提供比较稳定且高质量的用电。
1 变电运维中的各种危险点
对于变电运维工作来说,存在很多危险点。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操作失误,从而对变电运维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变电运维之中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及时对其加以分析,提高警惕,从而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
(1)关于母线倒闸。对于倒闸操作来说,母线倒闸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对母线进行倒闸操作的时候,要将准备工作做好,在操作之中一定要按相关工序以及要求进行操作,不然就会有问题发生。在对母线进行倒闸时的各种危险点主要分为以下方面:①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带负荷拉刀闸这一现象发生,从而导致危险发生;②对于自动装置来说,其继电保护与切换出现错误就会使自动装置出现误动现象;③在对空载母线进行充电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串联谐振这一现象发生,主要原因是开关断口电容以及电感式电压互感器两者共同形成的,若是在对母线进行倒闸的时未对其加以重视,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关于变压器操作。在对变压器进行操作的时候,若是有一点错误发生就会导致重大损失,所以,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在对切合空载变压器进行操作的时候,容易出现过电压现象,从而影响到变压器绝缘,另外,在变压器中,空载电压提升也会使得变压器绝缘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变压器操作的时候,要按照相关标准作业要求操作才能确保其绝缘稳定性。
(3)关于直流回路操作。对于变电运维来说,直流回路操作是工作人员比较容易遇到的操作行为,可能会导致危险点发生,如果在操作中采用的方法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自动装置以及保护装置出现误动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要按相关规定对直流电路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4)关于天气原因。如果天气出现异常状况也会导致危险的发生,异常天气对变电运维造成的危险是有突发性的,因此,我们不容易预测到这类危险,其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充油设备中的油面逐渐下降,使得导线距离不断拉近。在夏季,室外温度比较高,充油设备中的油面就会逐渐上升,使得导线逐渐变松。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有的杂物就会挂到引线上面,导致引线承重下垂。如果遇到大雾天气,设备就有可能发生闪络现象。在雷雨天气中,设备可能会发生接地问题。因此,电力工作人员一定要经常对天气变化进行关注,结合当地气候制定有效的变电运维相关管理方案,如果预测到天气会出现异常状况,就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防止变电运维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2 解决对策
(1) 对危险点相关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于变电运维来说,是长期工作,在运维中有相关规律可循,因此,在变电站中,变电运维时一定要对相关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如果发生了事故,不仅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同时还要对事故进行通报,同时还要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以分析,从中吸取事故教训,并对这种事故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和落实。另外,变电站还要举一反三,提升作业人员相关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向作业人员展示事故发生原因以及后果,对于作业人员各种习惯违章现象进行总结,并对其加以纠正。
(2)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并进行健全,同时还要做好落实工作。变电运维这一工作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变电运维过程之中,要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确保变电运维开展的有效性,同时变电站还要结合实际状况将科学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同时还要对其加以完善。在规章制度之中,一定要针对每一个操作步骤,尤其是危险点,对其进行量化和细化,提升其可操作性,确保其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另外,还要将奖惩制度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起来,落实好相关操作规章制度,同时还要保证变电运维之中的所有岗位有科学和完整的制度对具体工作加以指导。变电站一定要对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完善加以重视,确保变电运维过程之中有章可依,同时还要对违章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3)要有相应的预防意识。在日常工作之中 ,电力工作人员一定要提升安全意识。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故,一定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寻解决方法。电力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开展工作,不能违规操作。只有确保电力工作人员的积极预防,才能使变电运维管理实现安全操作。
(4)对一次设备以及二次设备做好巡查工作。所有电力工作人员一定要将防大于治的思想树立起来,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后进行解决,要尽可能避免问题发生,这是由于如果发生了问题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对所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发生人员伤亡现象。因此,要定期对变电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各个班组人员做好巡查工作,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进行调度,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尽快解决问题,才可以保证变电运维管理安全性。
(5)定期对变电设备做好维修以及养护工作。对于变电运维来说,定期维修以及保养是确保设备运行正常的重要手段。变电站要每隔半年开展小型检修工作,在每一年开展一次大型检修活动。因为检修工作比较复杂容易有漏洞产生,因此,在平时就要针对操作设备做好分类管理工作,要结合各种设备具体的周期运行成本以及运行情况还有功能效率与安全性能将有效维修方案制定出来,同时还要利用统计分析针对设备维修成本以及可靠性做好核算工作,向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汇报,将存在问题及时解决掉。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变电运维过程之中,要对其中的危险点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还要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预控,从而使变电运维质量得以提升,同时也使得电网运行质量得以提升。在对变电运维之中的各种危险点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之上,要制定完善的规整制度,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以及避免危险点,提升运维水平,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落实。
参考文献
[1] 史晓飞.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分析及控制策略[J].价值工程. 2014(23).
篇3
关键词:运维管理系统;电力信息通信;
一、 电力信息通信运维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力信息通信运维工作管理已从人工管理阶段进入到电子化管理阶段并不断探索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模式,但与不断壮大的电力信息通信网要求的更高更、可靠的运维工作管理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运维部门日常工作的管理需要规范
运维部门日常工作的管理,包括运维值班、运行工作计划及通知等内部工作管理。目前,各类记录的填写非标准化,无严格的规范,因人而异,描述多样,各类用语口语化,难以快速地进行运行状况的查询分析工作;各种数据的统计方法较落后,工作效率低,无法为一些报告提供全面、有效、科学的依据。需要统一规范值班工作记录、集中管理各类工作记录,更加规范、快捷、高效完成日常运维工作,为运维基础工作提供可靠有效支撑。
2、 运维工作的分析总结与经验交流需要加强
运维管理工作分析、总结、报告及经验交流,可为运维工作积累经验,为故障处理提供建议。不断完善、优化已形成的运维部门专家库和经验库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3、 运维工作全过程管理亟需实现
运维部门调度管理要求实现故障业务处理及检修工作等的闭环管理,调度管理中故障处理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展开告警或故障的处理并完成检修等工作,并同时进行处理过程及结果的跟踪记录;检修工作的闭环管理包括检修工作业务流程开始―过程记录―结束―总结的管理、监控、跟踪等功能,同时管理检修计划,保障检修工作严格按照各类规定及工作票内容有序开展,确保工作进行的安全性,优化检修工作。
二、运维管理系统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建设与实现
1、运维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
实践的基础是充足的理论准备,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分析亦是如此,需要首先进行数据建模和关键技术分析。经过对宁夏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维管理需求的详细调研,将数据采集技术、流程管理与流程自定义技术放入关键技术分析之列。
1.1数据建模
为加强对运维管理工作记录与资料的组织管理,规范各类涉及调度值班及运维数据描述的统一性与一致性,通过归类整合,提出数据建模技术与接口数据采集技术。确定属性建模的对象,区分彼此汇聚或存在的外部约束、具有的时间维度、需要的单独物理存储等内容。通过建立各类记录规范模型,包括告警数据模型、设备资源模型、业务模型、表单模型等和对应的数据字典,实现模型规范和数据访问规范。具体建模方法如下:
(1)需要确定哪些属性需要建模,哪些属性彼此汇聚,哪些属性需要外部约束,哪些属性具有时间维度,哪些属性需要单独的物理存储。以信息通信设备建模为例:描述设备自身固有属性类如:容量、速率、网管、生产厂家等;描述设备管理的属性类如:产权、维护单位、设备定级、投运、退运时间等属性;描述设备应用的属性类如:调度、信息通信方式、设备连接等;描述设备状态的属性类如:设备故障、缺陷、告警、性能等。
(2)按基本描述类、连接关系类、业务应用类和状态类等不同方面分别建模。
(3)利用成熟的建模工具,提高建模的效率。
1.2 数据采集
运维管理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告警故障处理、设备检修、业务申请等日常运维工作需与综合监控以及资源管理系统紧密结合,方能保证运维管理流程准确、合理地流转和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标识,系统间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通过资源相关性以及业务关联性等特点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同时对于存在关联关系的信息实现数据采集,即对智能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行统一的模型匹配并自动导入数据库中,完成数据模型的归一化处理,实现运维工作管理规范的要求。
2.2 运维管理系统功能
对于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维管理的各项需求,在经过数据建模和关键技术分析之后,通过系统的设计、分析和整理,形成运维管理系统功能图和功能描述,下面对系统功能逐项进行描述和说明。
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系统,包括个人办公桌、值班管理、检修计划管理、检修/停复役管理、业务申请管理、告警/故障管理、备品备件管理、专家库、运行报表管理、系统管理10个模块。
(1) 值班管理
值班管理模块是网络运行人员使用与操作的核心模块,需要分别对值班日志(告警处理日志、故障申告日志、工单业务日志和普通日志),交接班手续,值班表,日测信息(各类系统测试、机房设备巡检测试)等进行管理。
(2)检修计划管理
包括检修计划上报、检修计划汇总、检修时间管理3项内容,分别针对各单位检修计划的上报、整体汇总,并且满足时间灵活调整的要求,满足提前进行检修工作的安排与协调,便于运行方式管理。
(2) 检修/停复役管理
基于检修计划等检修工作的流程管理功能,实现检修工作的申请、派发、处理、审批、开完工申请、反馈、汇总、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4)业务申请管理
实现信息通信网业务资源的开通申请及资源调配管理功能,包括信息通信网光纤纤芯、光纤2M通道、光纤PCM4线通道、光纤PCM2线通道、光纤155M通道、交换机码号资源(行政、调度)等。
(5)告警/故障管理
实现信息通信网综合网管系统监控告警的调度管理及故障申告的处理,集中管理运维操作,对告警/故障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利于运维工作的对比判断与优化处理。以上检修计划管理、检修/停复役管理、业务申请管理、告警/故障管理均属于运维管理系统中的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运维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采用工作流引擎支持流程的自定义功能,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模块,完成各项工作流程的申请、签发、审核、沟通及闭环处理,规范工作流程流转,提高工作效率。
(6)备品备件管理
实现备品备件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完成备件入库、出库、返修、调度等的规范管理、规范操作,可以及时了解库存情况,为备品备件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7)专家库
实现对信息通信网发生的各类设备、网络故障进行的记录及统计,其依据是相关设备故障的分析报告,为运维人员提供信息采集、整理、分类、共享,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方便对信息通信网故障进行分类、分析、总结;
(8)运行报表管理
各单位按照报表模板要求填写正确的数据后进行提交,系统收到报表数据后,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提示用户错误原因并要求用户修改,汇总后流转至相关人员处进行审批,最后进行报表数据正式入库,实现数据统计功能。
(9)系统管理
实现角色管理、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实现基础的用户配置与权限分配,合理安排系统使用功能。
综上所述,文章从电力信息通信运维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维管理系统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建设与实现、运维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等方面探索运维管理系统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 关键词 】 ITIL; IT服务管理;运维管理
Research and Design of an ITIL Based IT Service Management Framework
Zhou Min Chen Zhi-Hua
(China Tobacco Guangdong Industrial Co.,Ltd. GuangdongGuangzhou 510610)
【 Abstract 】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and depth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supporting business operations, while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ITIL best practice, alo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 feasible IT service management framework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elping enterprises enhance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apabilit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IT service, support and promote our core business.
【 Keywords 】 ITIL;IT service management;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信息系统已成为支撑企业运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各大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在IT建设上,建立了各种信息系统和各种必要的硬件设备和网络设施,这些软硬件设施成为了支撑企业运作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传统粗放式的IT运维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全面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缺乏有效的运维管理已成为影响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一个主要瓶颈。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IT运维管理,世界上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IT运维管理方法论: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架构库),ITIL是从大量企业的IT运维服务管理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最佳实践,它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企业业务,提高企业的IT服务能力和水平。ITIL可引导组织高效和有效地使用技术,让既有的信息化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
2 IT运维服务管理现状
目前,很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长期持续建设的惯性使企业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缺乏规范化的运维管理流程。其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系统的运行维护阶段占整个时间和成本的约70%至80%,所以运维阶段是IT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如果IT的运维管理做的不好,那么这些花费大笔投资建立起来的系统将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益。
因为缺乏规范、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导致企业普通存在诸多问题。
(1) 被动的运维工作模式。运维人员就像“消防队”一样,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出现“火情”,只有当问题已经发生后,才进行紧急处理,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影响正常的业务运作。
(2) 缺乏对运维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对问题进行记录和分类,无法跟踪和监控问题的处理情况,难以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措施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没有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和积累。由于缺乏对运维过程的记录,使得问题的处理方法只有当时的维护人员掌握,相关经验难以积累和共享。
(4) 缺少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在运维工作中没有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运维人员的工作绩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负责人对他的主观印象,无法准确考核运维人员的绩效,使得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因此实现运维管理从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预防服务,以流程贯穿整个运维管理过程,切实保障系统可靠、稳定、高效地运行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3 ITIL发展及技术概述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英国政府为了提高政府部门IT服务的质量,启动了一个项目来开发一套规范化的、可进行财务计量的IT资源使用方法,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ITIL V1.0版本。在2000年至2003年,英国商务部(OGC)总结了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推出了ITIL V2,它主要包含六个模块: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和ICT基础架构管理。在2007年,ITIL V3正式,它整合了V1.0和V2.0的精华,并融入了IT服务管理领域当前的最佳实践,并首次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通过PDCA模型(Plan-Do-Check-Act),持续不断地循环改进IT服务,从而保证ITIL持续的生命活力,ITIL V3框架如图1所示。
ITIL V3通过引入“生命周期模型”,将各模块有机地贯穿在了一起,以服务战略为指导,通过服务设计、服务转换和服务运营的实施,并借助持续服务改进不断完善整个过程,使IT服务管理过程整合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
4 运维服务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根据目前IT运维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ITIL理论的指导之下,设计了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体系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运维管理平台、数据管理平台、运维支撑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4.1 运维管理平台
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运维管理的主要流程和管理职能,通过对运维过程的记录和处理,及时跟踪运维处理情况,实现运维的闭环管理。该平台最核心的功能主要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配置管理和服务台等。
(1) 事件管理。事件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IT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活动,如软硬件故障、网络中断等。事件管理就是当事件发生时,对事件进行记录和归类,并指派适当的IT人员处理事件,同时对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恢复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减少事件对业务运作的影响。
(2) 问题管理。与事件管理关注快速解决故障不同,问题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找出并消除引起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问题管理中首先将之前重复发生过的或者非常严重的事件升级为问题,然后通过对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制定适当的解决方案防止该问题的再次发生。
(3) 变更管理。为了适应业务的变化或者解决当前系统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系统变更。但是在错综复杂的IT环境中,系统变更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影响整个IT系统运行。变更管理就是通过对所有变更请求的记录、分类、评审和筛选,在充分考虑变更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变更实施计划,从而确保变更的有序进行,降低或消除因变更所造成的影响。
(4) 管理。与变更管理关注变更风险不同,管理主要关注变更的实施。管理通过项目规划的方式来实施IT系统的变更,确保只有经过测试的、正确无误的软硬件版本才能到运行环境中,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可靠。
(5)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将IT环境中所有配置项(硬件、软件等)的信息以及配置项之间的关系记录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为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提供了软硬件的详细配置信息,从而为快速解决事件和问题、评估变更风险、制定策略提供了依据。
(6) 服务台。服务台是用户和IT部门沟通的桥梁,它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管理都整合到以服务台为核心的交互平台上,通过该平台来集中处理所有的服务请求,使用户和IT运维人员能通过该平台对服务请求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和沟通,同时也为衡量运维绩效提供了数据支撑。
4.2 数据管理平台
该平台主要是存储和管理IT运维的相关数据,包括运维知识库、配置管理库、事件问题库和监控数据库。
(1) 运维知识库。IT人员将运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把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成熟的解决方案录入到知识库中,当再次处理同样问题时,系统将自动从知识库里搜寻出历史解决方案和建议。通过知识库,能够不断积累运维工作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经验共享和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2) 配置管理库。详细记录了系统软硬件的配置信息以及相互的关联关系,通过配置管理库,真实的反应了IT基础架构的配置情况,为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的运作提供支持。
(3) 事件问题库。记录事件和问题的详细信息,包括处理的交互过程、详细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附件等,从而实现对事件和问题的跟踪和监督,并出具相关的统计报表,使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对事件和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4) 监控数据库。将监控管理平台中采集到的软硬件性能数据统一记录到监控数据库中,并设置相应的报警阈值,当性能超过阈值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相关的IT人员。
4.3 运维支撑平台
运维支撑平台用于支撑运维管理活动,如通过工作流来实现运维流程的自动化处理;通过报表引擎来设计各种主题报表;通过日志管理来记录系统中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通过权限管理来为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通过接口管理来管理与外部系统的接口。
4.4 监控管理平台
监控管理平台通过集成各种监控工具对机房环境、服务器、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如服务器的CPU、内存和磁盘空间使用情况;机房的温度、湿度和UPS情况;网络设备的接口利用率、数据流量和丢包率等。
通过监控管理平台的建立,用电子巡检方式代替了人工巡检,大大缩短巡检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性能指标设定不同级别的报警阈值,当性能超过阈值时,系统将自动在运维管理平台中创建一个事件,详细记录报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形式通知相应的IT人员,改变以往被动服务的局面,提高系统无故障运行时间。
5 总结
本文首先对目前企业运维工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在深入研究ITIL最佳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ITIL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使运维管理从传统的单一、被动和低效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统一、主动和高效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希望本文可以对ITIL在企业的推广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佳.基于ITIL的ERP运维管理模式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 Jan Van Bon(荷兰)著,章斌译. 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26.
[3] 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14.
[4] 陈宏峰,张亮,黄新峰,黄爽.翰纬ITIL V3 白皮书[M].上海:翰纬 IT 管理研究咨询中心,2007:14-15.
[5] Jan Van Bon(荷兰)著,章斌译.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基础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38.
[6] 陆康明.基于生命周期的IT服务管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综合视频监控;智能运维;视频图像质量诊断;运用质量
中图分类号: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大规模建设,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随之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使用。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良好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型的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大致上包括位于调度中心和沿线各车站的后端系统设备,和位于铁路沿线各种设施的通信、信号等机房和咽喉、公跨铁等重点部位的前端设备。尤其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还不同于一般的铁路系统,其列车运行时速可达到200-350公里,且列车密度较高,车站旅客密度相对较大,运输组织工作的安全要求相对也较高;而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也有别于一般民用监控系统,基本上随铁路线呈现线状分布,除车站等大型设施中摄像机较为集中外,沿铁路线重点监控部位分布有大量监控点,其跨越的区间往往达数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同时,这些监控设备需要保证全天候、高质量的运行,以确保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人员和安全警务人员通过系统及时了解辖区和线路动态状况,尤其是车站、无人值守机房、桥梁、路基、维修通道等重点部位和设备的实时情况,并对迅速准确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图1:典型的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图示
尤为突出的特点是,铁路沿线周边环境复杂甚至恶劣,各种强电磁干扰,高频震动,静电以及极端的自然天气情况等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室外设备又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基于以上这些新的特点,对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维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挑战:
如何提高和保证本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第一时间发现系统或设备故障?
如何更有效率的发现和处理故障?
如何总结和分析一条铁路线乃至某一个路局的视频监控运用状况?
结合几年来针对铁路视频监控系统运维工作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从传统运维向智能运维发展的过程,从实践角度提出以下经验,以供探讨。
1、 做好基础工作是一切运维工作的前提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本身的安装和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系统地良好运用具有根本的影响;本系统设备主要分为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两部分,与其他通信系统差异较大的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复杂度比较高,尤其是有大量位于室外的设备,导致进出机房的线缆很多,因此,对设备防雷和接地的要求较高,如何有效检查和保障众多设备和线缆的安全与可靠,这是运维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基础工作;
另外,在室外铁路周边安装的用于重点部位监控的室外设备,包括无人值守的机房、咽喉与公跨铁和通信铁塔等部位,如图2所示,大部分处于室外人烟稀少的区域,雨雪、风沙和灰尘以及长期震动和电磁干扰的累积等都可能影响设备的安全与可靠,如何及时防范和保障这些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是运维工作中的另一个重点基础工作;
图2:几种典型的室外摄像机设备安装的图示
一切运维工作不能忽略基础工作,为此,我们通过可靠掌握设备与线缆台帐,通过分析设备安装当地的环境、气候特点,根据维护规程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实践和总结具体方法,对这些重点设备与线缆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加固,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况,从而为视频监控系统的高质量运用打好基础,这是铁路视频监控系统运维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容易产生疏忽的地方。
2、 通过预防性维护,优化系统运用质量
任何运维工作都重在预防,但预防性工作需要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提炼;我们结合本系统维护规程的指导,经过几年来对本系统运维工作的总结,尤其是对系统的运用质量能够造成影响的典型问题的研究,提出和实践了一些预防性的维护办法,通过这些预防性的维护方法,尽量优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可用性和运用质量;
这些预防性的维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通过对各使用单位的需求沟通与研究,可以对特定专业需要的前端摄像机的角度和焦距进行针对性优化调整,以获得更好的监控视野,更好的满足专业需求;对非设备缺陷产生的过亮过暗的场景,通过对摄像机位置、角度调整或者辅助照明的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对现场场景遮挡的分析和排除,如野外环境的树木等动态变化情况的掌握和预先处理,也可以提高系统地运用质量;对不同季节、尤其是雨雪天气前后的设备接地情况的检查和优化,可以有效防止地电位不平衡引起的干扰问题等。
3、 有效利用人工巡视与分析,尽快发现和处理故障
通过基础工作和预防性的运维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迟和降低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的故障率,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运用质量;在视频监控系统大量应用的最初几年,我们通过大量的日常运维工作,尤其是通过网管人工巡视结合现场的人工巡视和保养与维修,结合经验总结与培训交流,使各级系统维护人员具备了维护系统的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了视频监控系统与设备的发生的故障,保障了系统的良好使用。
目前大部分兄弟运维单位的情况类似,基本上也是依靠人工巡视与分析的基本手段,通过网管人员的密集巡视,进行视频运用情况的的观察,以便更早的发现问题;随后再依靠现场人员和检修设备,分析和判断具体故障,并加以处理。
在人工巡视的传统方式下,需要通过大量培养熟悉业务的网管人员,在中小规模的系统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基本可以完成每天的巡视工作和故障的分析判断与处理,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工作的需求。
4、 加强技术创新和运用,进行智能运维探索
随着近年来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反恐防暴形势的需要,系统规模逐步扩大,摄像机的数量不断增加,很多路局已经建成并应用了更大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摄像机的数量基本达到了数千台到一两万台的规模;
同时,随着应用年限的增加,部分视频监控设备的性能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下降,故障率开始出现上升,其中除了典型的由于设备故障导致无法工作外,更多的是视频质量的下降,如图像清晰度的下降、对比度的下降、偏色、图像明暗异常的出现、图像抖动和干扰等的增加等。
由于人工巡视的手段没有更多的创新空间,随着系统设备数量增加和部分设备质量的下降,人工巡视方式对各级运维人员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人工巡视方式对视频运用质量的把握相对主观,在各种运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开始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可以说,人工巡视的运维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日渐增长的业务需求,而且,主观把握视频运用质量的方式也逐渐无法满足业务部门对视频系统地应用需求。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通过总结和摸索,智能化的视频图像质量诊断系统在实践中得以提出、应用和逐步完善。通过视频质量诊断系统,用设定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用统一量化的标准,对大型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众多图像进行自动轮巡和质量诊断,使得运维人员可以从枯燥、费时的人工巡视检查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专著精力分析系统处理的故障结果,并作进一步的处理以恢复应用,图3为实践和完善中的几种典型智能系统诊断类型;
图3:实践和完善中的几种典型智能系统诊断类型
同时,通过对视频图像质量诊断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可以带来以下更多的优势:
视频运用质量的提升
通过系统可以定制多种轮巡方式,也可以配置不同的检测类型,从而自动的进行全面的图像质量诊断,或者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图像质量诊断,能够更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和安排处理工作,从而有效保障视频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运用质量。
运维效率的提升
利用长期积累的经验,优化和完善智能视频质量检测和分析手段,把人员经验转化成可以大量复制的智能系统工作方式,可以大幅提高运维作业效率与效果,有效降低人工和时间开销。
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视频图像智能诊断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报表方式,对一条线或者一个路局的视频质量诊断结果进行清晰、明了的展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由系统定制处理历史数据和统计报表,管理人员能够对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了然于胸,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工作;同时,可以对各种视频运用质量的下降和故障进行管理、分析、共享,进一步实现历史维护经验的沉淀和提升。
结语
在铁路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维工作中,基础工作的保障到位,预防性工作的开展,培养了很多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随着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开展,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把经验成果结合到智能化的诊断系统中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而且使得运维管理的水平得以提升,最终体现在视频监控系统运用质量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金明,刘厚军,孟子诤,宋先鹤. 铁路移动装备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研究[J]. 中国铁路. 2012 (04)
篇6
关键词: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法
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核心是运用“两书”(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和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三卡”(工作风险预控卡、生产准备工作验收卡和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一规范”(变电工程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提高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变电所安全管理水平,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模式化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该工作法是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总结多年工作经验,于2009年首次探索实行,并在7个大型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中成功运用、不断完善的工作法,成效明显,为全力保障工程的顺利投运和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流程图 (见图1)
二、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主要做法
1.深度参与工程设计,固化运维专业审点
在设计阶段,运维部门可通过参加可研、初设、图纸会审等深度参与工程规划可研、设计工作,提出符合生产实际的差异化工程设计要求,并总结经验,固化审点。主要指电气设备方面、土建基础方面以及辅助设施方面应满足要求。
2.精心编制生产准备计划书,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输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组工作制度》的要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般在工程计划投运6个月前成立生产准备工作组,在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组织生产运维人员参与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生产准备相关工作。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严格执行该要求,并将此制度延伸到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在成立工作组后,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及时编制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明确各个阶段和专业责任人、工作项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计划书的内容包括:
(1)质量跟踪:索取整套施工图纸、重要设计变更文件、设备说明书等设计技术资料。索取主变压器等重要设备开箱相关报告,参加重要设备的开箱检查;见证施工过程中的主变压器、GIS耐压和局放试验,主接地网接地电阻测试等;参与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的安装调试。
(2)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工作组的运维人员通过学习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现场配合施工和调试等方式,全面熟悉变电站一二次接线特点,各种设备的原理、性能和实际位置,熟练掌握倒闸操作和故障处理步骤,以及设备巡视、维护和异常处理要求。
(3)设备台帐建立: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变电工程设备配置至现场时,做好一二设备铭牌的拍照和整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出厂报告、说明书、试验记录等资料完善台帐信息。
(4)标识设置:生产准备运维人员根据施工图纸、调度命名和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中的模板及时设置户外设备搪瓷牌、二次屏柜和开关柜标识、压板、空开、熔丝的标签、变电站门牌以及安全警示牌等。
(5)典票运规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应依据相关规程和制度、变电站接线方式、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和整定单等资料编写典型操作票和运行规程。典票、运规的初稿一般于工程投运前15天完成,并在投产前完成审批流程。
(6)工器具等设施准备:安全工器具及相应的存放设施、防汛和消防工器具应在工程投产前一周配置到位。操作工器具、备品备件等物品应由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工程交接前与建设部门交接。
3.实践变电工程建设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控制工程建设风险
生产准备工作组运维人员负责编制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并在工程电气施工阶段全程进驻变电所基建现场,实践指导书与预控卡,从“面”和“点”上控制工程建设阶段变电所的安全风险,确保变电所安全稳定运行。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实践重点内容包括:变电工程的施工范围、施工项目和工期,生产准备运维人员督促建设人员按规范合理布置现场围栏和进出通道,隔离施工区域与运行区域;变电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缺陷管理。
工作风险预控卡的主要内容是风险管控力量化分析。生产准备工作组根据变电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操作任务和生产任务按4个步骤、对照14项指标进行管控力量化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结果。结果分为5个档次:
管控力优(白色标识):分值在25分>白色≥14分;
管控力良好(绿色标识):分值在35分>绿色≥25分;
管控力可控(黄色标识):分值在45分>黄色≥35分;
管控力难控(橙色标识):分值在55分>橙色≥45分;
管控力不可控(红色标识):分值≥55分。
针对五个档次的分析结果,遵照“逐级管控、总体协调”的原则进行管控:
(1)管控力优、良好时,现场运维人员严格遵照“六要七禁八步一流程”开展倒闸操作和现场工作。
(2)管控力可控状态由运班组负责控制措施。通过与调度沟通调整作业时间,指派技能素质、安全素质、精神状态更合适人员,减少或延后管理工作,增派备班力量等进行管控。
(3)管控力难控状态由变电运维部门负责控制。通过从其他班组增派合适人员、指派到岗到位人员、协调基建部门不集中安排工作等措施进行管控。
(4)管控力不可控状态由市局层面负责控制。通过调整作业安排、调派其他单位的专业人员、指派到岗到位和安全监督人员、向上级部门汇报等措施进行管控。
4.“持卡”验收生产准备工作和设备启动状态,保障工程安全有序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是变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关口,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变电工程安全有序的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验收准备阶段。召开工程竣工验收准备会,各专业管理部门、运维部门、建设部门、监理公司、设计公司等单位参加。建设部门、监理单位汇报工程施工及自验收情况、监理及初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组汇报重要试验项目见证情况、隐蔽工程及中间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二是现场验收阶段。生产准备工作组和验收组成员前往现场对工程整体进行3~6天的全面“持卡”验收和试验,对发现的问题向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反馈,并由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汇总、讨论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及期限。三是复验收阶段。建设部门根据验收组提出的验收意见,组织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进行整改消缺。监理部门复查后,竣工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复验收,依据复验收情况,对验收缺陷消缺单逐项确认。验收合格后向变电工程启动委员会汇报。
变电工程启动前状态的正确性是保证工程安全投产的关键环节,生产准备运维人员专门编制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从而确保设备启动前状态、方式与启动方案完全一致。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学习变电工程启动方案,按照启动方案和现场整定单的要求,依据模板编写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并提交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审核。二是设备启动前状态操作。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准备好操作工器具,根据启动方案对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设备等进行操作,并依据核对卡进行初步核对,保证设备状态与启动方案要求一致。三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在设备启动投产前一天进行变电工程基建现场清场,要求无关人员全部撤离变电所。同时依据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对一二次设备状态进行逐项核对打钩确认,杜绝发生因设备启动状态不正确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
三、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成效与改进
1.评估方法和成效
(1)分析统计安全管理成效:安监部和运维检修部人员在变电工程建设阶段对变电所安全措施的布置、倒闸操作执行等情况和工程安全有序投产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该工作法后,安全效益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倒闸操作万余步,许可终结工作票数百张,合格率均为100%,未发生任何影响安全的事件。
(2)分析统计生产准备工作质量: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运维专业验收设备标牌正确率、典票运规编写的正确性、规范性。省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核查工具和局生产管理系统工作组对变电工程设备台帐资料的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进行考核。自运用该工作法后,生产准备工作质量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编制的典票、运规、标牌无明显差错,设备台账完整率、准确率、规范率均为100%。
(3)统计比较生产准备运维专业工作效率:目前,220千伏变电所新建生产准备运维人员需要6人,110千伏变电所新建所需运维人员3~4人,比之前所需人员减少了30%以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4)统计比较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通过对工程投运一年内重要及以上缺陷出现数、因缺陷停电数等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的工作质量。7个变电工程投运一年内未出现重要及以上缺陷,也未因变电缺陷造成事故或障碍,继电保护正确率100%。
(5)分析统计变电工程达标投产率:省公司在工程投产移交生产后第4个月内组织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监理等单位,按达标考核表对达标投产进行考核。7个变电工程均为达标工程,其中崇文、南竹、清漾变电工程被评为国家电网优质工程。
2.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变电工程生产准备“两书三卡一规范”,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和总结,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篇7
从一片空白到二级服务台
百年交行当前的IT布局是“一部两中心”――信息技术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一部”负责全行全面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两中心”分别做开发和运维。交行的IT运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逐步规范到高效运行的过程。现在,交行数据中心由8个二级部门组成,共有135人。这8个部门既有按专业技术分工的设备、网络、系统等部门,也有专门负责ITIL流程管理的生产调度部。在这样的一个机构里,就是数据中心的这一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保障了交行IT的安全高效运行,有力地支撑了交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孙莉,从2001年交行筹备数据大集中开始,就参与其中,做了一段时间的大机系统管理后转到运行管理方面,开始接触ITIL实施项目,直到现在。笑称自己是“ITIL老兵”的孙莉向记者介绍,虽然现在交行数据中心一直稳定、高效运行,但其实在数据大集中以前,交行总行的IT运维是一片空白。“原来的运维工作都是各分行自己来做,伴随着数据大集中,分行的系统都集中到总行,运维的职责也就上移到总行,分行的各种问题都会报到总行。”孙莉说。
记者了解到,数据没有大集中之前,交行总行是没有太多运维工作需要做的,也没有专门的运维管理体系,更没有专门的运维部门。但是数据大集中之后,总行要承担全行系统的运维职责,风险、责任要比原来的分行大得多,这就对交行数据中心的运维体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无到“优”的运维体系建设。于是ITIL就被应用到交行的运维管理之中了。
ITIL包括服务台、事件、问题、配置、变更和管理等的十大流程,而交行的IT运维最先应用的,也是至今应用得最好的是事件管理流程。
最初,交行的IT运维工作是先在总行建了一级服务台,每个分行有四个报单账号,当事件发生时,分行报单给总行。对于这仅有的四个报单账号的分配,各分行做法不一:有的分行是都分配给技术人员,业务人员有需要时通过技术人员向总行报单;有的分行则是直接分配给各个部门一个账号,比如会计部、公司部等,各部门自己报自己的单。但如此一来,上报总行问题的类别、层次和水平就参差不齐,有时由于培训不到位,有很多报单问题其实是业务、流程咨询的问题,甚至还有人是报单错误。
“总行本来人就少,如果再让这些人去忙着处理一些简单低级的报单,那就浪费了总行的资源。于是我们就把事件做了两级服务台,除了总行服务台,再以省直分行作为一级服务台,省直分行的技术部门可以在这里面做自己的分类,下面的业务部门和辖属分行就可以报到这里。他们首先会自己做一遍处理,如果说分行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就自己在分行内部解决,如果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总行协助处理的问题,他们再通过这个服务台转派到总行,申请升级到总行,然后总行的人再去处理。这样可以过滤掉很多本地的问题,减少总行资源的浪费,让我们能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孙莉说。
过ISO 20000 明白儿地做运维
运维过程有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得分轻重缓急。交行如何对报单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级梳理呢?他们将事件从弱到强分为一至五级:核心业
做IT运维和开车一样,看着等同于油表的运维KPI指标数据,就能知道车速是多少,油耗是多少,总结出一脚油门踩急和踩缓所导致油耗的不同,进而实现持续改进。
2002年~2006年,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交行)完成了数据大集中;2006年交行将数据中心从上海陆家嘴迁移至张江高科技园区,成功迁移100多个系统;至今,新数据中心一直稳定、高效运行……实现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那就是,高效的IT服务管理。
x务系统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全行都不能用的话是最严重的五级事件;某个系统不能用或者是某个分行有问题就是四级事件;一般系统出现一些交易类的问题就是三级事件;桌面、终端、打印机坏了等就是二级事件;建议类或者咨询查询类的问题就是一级事件。
而针对不同级别的事件,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响应处理流程。大量事件都集中在三级,比如网络设备出现一般故障后,报单后归入三级,一线工程师进行处理,如果还有需要就会根据分派到二线工程师,领导不需要特别关注。如果是监控或银行客户报业务系统较大故障,一线接单后就会将事件的处理过程短信通知像孙莉这样的高级经理一层的领导。“而如果发生核心业务系统故障这类重大事件的话,我们就会在数据中心大楼直接广播,通知所有相关人员到ECC(总控中心)集合,领导到位决策后按照既定流程处理,解决问题。”孙莉说。
就是这样,交行基于BMC的Remedy平台一步步做起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和配置管理。而之所以会选择BMC的Remedy,参与当时选型的交行数据中心的王磊告诉记者,是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成熟产品,在横向对比了几大国际厂商的产品之后,他们发现当时Gartner的一份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报告说BMC的Remedy产品在国外金融市场占有率较高,并且能够满行当时快速搭建快速上线的需求,于是交行选择了BMC的产品,并基于Remedy自带的灵活的AR平台,对全面的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和配置管理模块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开发,不断把自己新的管理思想在软件工具中落地实现。交行数据中心用得最好的是事件管理流程,后来他们又做了变更管理。目前他们有800多种变更分类,总共有九个控制点,排列组合出来九种路径,每一种分类指定好用哪个路径,谁负责审批谁负责实施,全都归类好。
回看这些年来交行的IT运维管理演进过程,2006年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分界点,因为在那一年,交行选择开始过ISO 20000认证。“以前,我们可能是尝试着用了一下ITIL的流程,但在2007年通过ISO 20000认证以后,我们基本上采用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王磊向记者介绍说。
依据ISO 20000,交行数据中心总共梳理出了13个流程,17个管理领域。每个流程中流程经理、协调人、联系人协同工作。数据中心的总经理高军曾用一个开车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交行IT运维工作在通过ISO 20000前后的不同,“之前没有数据结果,我们完全不了解整个IT运维的效果,而通过ISO 20000认证之后,我们才知道IT系统的运行状况。这就好像开车一样,做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和配置管理四大流程以后,可以说我们的IT运维工作是开上车了,但我们并不知道这辆车的时速是多少,油耗是多少。但后来通过一些技术与管理的监控,我们就能拿到一些KPI指标,有了这些指标我们就知道系统的可用性是多少,每天大概故障率是多少,响应怎么样,解决率如何……”
孙莉也打趣地说:“看着这些指标数据,我就知道我现在车速是七十迈,刚才是五十迈,油耗是多少,今天的油耗和昨天的油耗是否不同。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就能总结出一脚油门踩急和踩缓所导致油耗的不同,也就能知道刹车踩慢点,可以省油。我们做IT运维也是一样,梳理出事件、变更、问题和配置管理流程,加上一些监控,添加一些考核指标,慢慢就知道了运维工作是不是可以继续改进以及如何改进了。”
以考核为翼进行持续改进
ITIL是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2007年通过ISO 20000认证之后,交行数据中心每年都会复审,至今已经连续三次以零不符合项的成绩通过了审核。这正是他们坚持执行PDCA持续改进的成果。交行数据中心的流程回顾会每半年开一次,每次会要开上15~20个小时,会议纪要大概要整理1万字。每次回顾会上,每位流程经理要介绍那段期间流程的运行情况及效率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个半年怎么改进等。BMC软件公司服务顾问梅继雄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了对交行出色的持续改进工作的赞赏。交行数据中心还总结ISO20000的实施经验,并撰写、公开出版了《ISO20000认证与实践》一书。
对于接下来要改进的方向,交行数据中心已经开始对ITILV3做一些研究和培训,以便学习借鉴提高。
“ITILV3现在有近30个流程,对我们来说,我觉得并不是流程越多越好,而是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看看ITILV3里面是否有内容值得借鉴参考,再去新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流程。”孙莉说。
知识管理流程就是如此,孙莉他们正在做一个知识管理平台。孙莉介绍,原来他们并没有知识管理流程,相关的内容都在问题管理的子流程中,运行效果也一直不怎么理想,学习完ITIL V3之后,他们要新建知识管理流程,来做好系统内的知识管理。
篇8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 检修操作 集中消缺模式 专业化巡视
1 变电运维一体概念的提出
一直以来的,变电站的工作一般由各地电力系统的运行及检修部门来分别承担其运行管理及设备维护检修工作。而这两种工作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从形式上来看,运行管理工作是一项单工种的工作,维护检修工作是一项多工种协同的工作;而从工作实质上来讲,运行管理工作是注重全流程的变电工作,而维护检修工作注重结果的变电工作。故从这两方面来本文作者用两句话形象比喻两种工作:对运行管理工作而言“简单而不安全”;对维护检修工作而言“复杂而不危险”。总所上述,可以看出运行和检修工作是完全两种不同性质的作业模式,以前由于变电设备的原因,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业模式无法完全能融合于一体。而今随着变电站的不断增加,各地电力系统对如何提高电力员工的工作效率迫在眉睫,同时结合变电设备可靠性大幅的提高、网络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大量应用等有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变电运维一体工作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2 目前变电运维一体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作思路的改变,目前从事实际变电运维一体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原从事运行工作的人员和原从事检修工作的人员来担任。而根据本文作者长期的从事实际工作心得,形象点概括两种工作的特点,运行工作是一种“静”的作业方式,而检修工作是一种“动”的作业方式,如何在实际的运维一体工作把这两种作业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保证运维一体工作安全顺利开展的基础。
(2)、人员培训机制需不断完善,由于目前从电运维一体工作的人员的各方面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建立一个培训平台,使从事这一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是保证运维一体工作安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3 变电运维一体工作的一些作业模式探讨
从消缺班到现在的运检班,其间工作的作业模式也经历了不少,以下这些就是本文作者对目前班组的进行一些作业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1)检修操作:检修操作为当时消缺班的主要作业模式,其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变电故障设备的消缺效率,同时也使检修人员第一次接触了运行工作,为以后变电运维一体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从下面的表上就可以看出其工作效率:
(2)集中消缺模式:在消缺班成立的初期,由于要承担工区的绝大部分变电设备的消缺工作,但考虑到当时的消缺班人手少(总共才8个工作人员)并且绍兴电力局修试工区(现检修试验工区)要管轄绍兴地区的所有变电站的检修工作,工作范围比较大,故提出集中消缺模式来进行消缺工作。
其作业模式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对所进行集中消缺区域变电站的缺陷情况进行统计及排查,并合理安排作业顺序计划、停电计划、作业人员及作业车辆等。
第二阶段:根据上述第一阶段的情况准备消缺工作的备品备件、作业工器具等。
第三阶段:在消缺区域变电站进行实际的消缺工作。
第四阶段:对上述集中消缺的工作流程进行闭环及总结。
(3)集中消缺作业模式的特点:集中消缺的作业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变电设备的消缺效率,这可以从以下的数据中得到时答案。在2007年月-2007月消缺班共消除 只变电设备的缺陷,人均消缺率达到 %。但集中消缺作业模式也对作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也需要在其第一阶段能制定详细完善的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专业化巡视的作业模式:所谓专业化巡视的概念是在运检班成立后,由于检修人员加入所管辖的变电站的巡视工作后提出的,其本质是发挥检修人员的技术优势,在实际的变电站日常巡视工作中有效提高巡视质量、准确判断变电设备的故障性质并结合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时消除隐患,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5)运维一体化作业模式:运维一体化模式是在检修操作的作业模式上演变而来,在该作业模式下,作业人员充分压缩了工作许可、结束的等待环节,实现了设备停役、工作、验收、设备复役无缝衍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设备运行效率。同时,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大型集中检修停、复役操作中处理设备异常的过程,并通过实行“检修质量自验收、设备状态自验收”,使得工作许可、验收流程得到优化,许可、验收时间得到缩短,检修工作的有效时间得到保证。
4 变电运维一体工作模式下的班组建设工作
(1)目前从电运维一体工作绍兴电力局检修试验工区运检班由现有班员30名,均具备变电检修、运行双重资格;班组成员涵盖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继电保护、运动自动化、变压器、高电压试验等专业。班组根据优化配置的原则成立5个由原从事运行工作的人员担任值组负责人的运维值组,对所管辖的市区16座110kV及以下变电站进行24小时不间断运维管理。同时由于班组已全面接手市区16座110kV及以下变电站的管理工作,故在日常运行管理及检修工作外,班组增加了不少变电站附属设施的日常维修及维护工作,这也是对班组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吧。
(2)作为电力企业,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创新性班组的运检班由于其创新的作业模式使其在班组的安全生产上面临不小的考验。同时也对班组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创新的班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创新的作业模式。
(3)实际上现在运检班的班组管理上已结合了运行部门及检修部门的班组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班组管理上分纵橫两条主线,纵线即运维值组之间的纵相管理上,而橫线即班组各专业管理上。对运检班而言,只有紧紧抓住这两条主线并找到适应自己的管理方式,才能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使班组建设工作得到有效运转。
作者简介
王伟(1970-),男,浙江绍兴人,大学本科学历,技术员,主要从电运检工作。
篇9
关键词:PNM;主动式运维;综合网管;MTR
1主动式运维网管产生背景
1.1网管系统演进之路
综合网管系统是架构在网络管理人员与通信网络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共经历了4个阶段,主要是集配置、故障、性能、运维、安全等功能模块于一体,对通信网络设备进行参数配置、故障报警、性能分析等网络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同时还负责系统自身的管理及建设,并且结合网管工作的实际流程进行告警处理、工单处理等事务管理,为运行维护、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性能分析、计划建设决策、业务管理等各级人员提供服务。全面的虚拟化技术及标准、共享服务的基础架构以及新应用程序平台的出现,使得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云时代数据中心全新的管理需求,其管理对象、目标等均出现了鲜明的特色。随着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标准化,未来的IT管理系统必将更融合、更智能、更开放。
1.2网管系统现有功能
(1)设备管理对网元级设备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针对多厂家的设备网络产品线可统一管理及分析,针对较大的网络规模也可轻松管理。(2)业务配置开通支持分离式管理业务的开通。业务配置拓扑寻路效率高,业务配置效率逐步提高。(3)网络割接提供业务迁移、网络调整、批量路由调整及路由回迁等各种业务场景的割接。(4)拓扑结构对于网络拓扑可清晰的展示,拓扑分层化显示。(5)资源统计可统计资源类信息报表,包括链路资源、业务流量统计、网络物理资源等相关资源的报表。(6)告警实时监控设备产生的告警及性能指标告警,对告警进行级别分类和过滤。
1.3主动式运维的产生
综合网管系统数据往往只能反映出网络中某些节点的信号指标,因此运维人员需要通过查看多个节点的指标情况进行定位和排除,也就是被动式维护。被动式维护是用户感知业务质量已下降,投诉后才进行维修。另外,被动式维护在维护定位时还有可能中断用户网络,给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如何做到在某种程度上对故障先知先觉、对问题预先判断、对故障隐患提前解决、做到未雨绸缪,是目前运维对综合网管提出的新需求。在此背景下,主动式运维应运而生。PNMP即“基于预均衡的主动网络运维”,是PNM主动运维的一种技术手段。
2主动式运维管理系统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功能优化,基于PNM技术衍生了ComcastScoutFlux、Spectra及Watchtower等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包括预均衡、频谱分析、空间定位等功能,可准确定位及判断出网络中各设备的健康状态。PNM技术主要是通过补偿上行信道中的线性失真(包括频率响应、微反射、群延时等)来保证上行信号质量。简单来说就是CMTS是根据CM的测距消息来评估CM的信号质量,生成预均衡参数,下发给CM。CM的预均衡器会根据预均衡参数进行信号增益,抵消上行线路上的损耗。这样,在CMTS收到信号时,线性失真的问题会大幅缓解,从而有效提升信号质量。根据PNM原理,衍生出不同的应用角度,主要包括健康指标MTR、频响曲线分组、故障点位置TDR三类。(1)MTRCM的预均衡器有24个可调节参数,网络正常时,主参数(主抽头)能量远大于其他参数,当网络劣化时,其他参数能量会大幅增加以补偿增益。根据这一原理,用主参数与其他参数的能量比就能衡量网络健康状况。主参数能量越高,其他参数越低,MTR值越大,网络越健康。一般建议MTR值保持在20dB以上,小于10dB就说明网络有明显故障。(2)频响曲线针对链路问题,可根据相同分支分配器下不同CM的频响曲线是否相同来判断该分支分配器是否出现老化故障。(3)TDRTDR时域反射技术是指一种对反射波进行分析的遥控测量技术。频率响应可以通过反向傅里叶转换,推算出一个时域内的时间幅度图,通过分析图中驻波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一个时间差,通过这个时间差和信号的物理传输速度可以计算出一个大概的故障距离,即通过TDR计算出的故障位置仅供排障参考,反映的是距离CM最近的可能故障点。
3我司主动式运维演进之路
我司在2014年年初启动了全省CMTS运营监测系统的搭建,2014年年底完成了全省各单位分平台的建设部署并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16年6月,CMTS运营监测系统已完成全省超过350台CMTS设备和超过180万台CM终端的接入和管理。基于网络现状,我司先后制定了接入网基本指标、较优指标、新装终端合格率等考核标准,并在CMTS运营监测系统里实现考核报表的开发,该系统结合移动终端APP程序,成为了一线运维人员上门装维服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之一。CMTS运营监测系统的部署和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司运维工作效率,它与网络优化工作紧密结合,促进了我司网络运行指标的稳步提高,给PNM主动式故障运维系统的部署与推广奠定了网络基础。
3.1OSS工单回单判断
为了有效支撑宽带业务地发展,合理分配网络优化资源,我司启动了报障预判断以及工单回单判断功能。当用户报障时,客服人员(技术岗)通过接口调度CMTS运营监测系统,查看当前用户CM的发射电平、接收电平、上行SNR、下行SNR等实时(历史)数据信息来判断CM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或网络指标是否异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单。而运维人员接到工单上门维护时便从工单上直接了解到该用户的具体报障情况及故障预判断等信息,排查解决故障后,在回单时会再次从CMTS运营监测系统上获取当前CM的发射电平、接收电平、上行SNR、下行SNR等指标信息,只有各指标达标后才可回单,基本杜绝同一故障多次上门维护或网络指标较差而未处理的现象的发生,大大节约了运维成本。该功能的实现,也给各单位运维人员初步带来了主动维护的概念。
3.2基于高低电平差的故障定位
在双向网络的故障中,接头故障占了70%多。经常出现接头问题会引发反向侵入噪声过高、CM发射电平和接收电平异常,给用户的体验就是网速慢、经常断网。在实际运维中,我司总结出了高低电平差对比法的经验,发现正向输出电平高频(H)、输出端注入低频反向信号电平(L)、CM正向接收电平(A)、CM反向发射电平(B)4个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有线电视双向分配网络设计相对合理的前提下,只要保证楼放调试实行了标准化,那么H、L这两个值就是固定的。经过大量测试发现,只要(H+L)-(A+B)的值(Z)在一定的范围内,网络噪声就控制的比较好。根据我司验证,CM发射电平B的额定范围内(30dBmV~55dBmV)对应不同的固定衰减D值得出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结合CM接收电平A的额定范围(-10dBmV~15dBmV),得出黄色部分才是合理的达标区间。根据实际经验统计,Z0时,低频衰减值过大,说明接头(或链路)出现断路或弱断路现象;当Z18.4时,高频衰减值过大,说明接头(或链路)出现短路或弱短路现象。一线员工只要了解CM的A+B,用固定的H+L,就能算出Z。该理论的证实及实际应用相对较准确地定位了故障原因,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运维人员对此类主动运维的功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3PNM试点
由于HFC双向网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日照和雨水、灰尘等的影响,使得网络中的设备头端、终端、光站、放大器、衰减器、分支器、分配器以及电缆都有可能存在问题或隐患。某些存在于网络中的“小问题”从表面上看对业务的影响不大,甚至对传输信号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故障”有可能会引起整个系统指标的劣化,最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应提前发现、诊断、定位和排查。在故障诊断方面,当前国内同行的主要方法是基于经验和故障现象来开展的,其中主要故障现象包括用户体验下降、上网慢、上网断线、点播卡顿等。我司此前建设部署的综合网管也如行业的一样,只呈现出网络中某些节点的信号指标,运维人员无法快速排查故障,无法提前预知问题即将发生。另外,故障发生后,故障的定位及解决还有可能会中断用户网络,影响用户体验。为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我司参考国外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先进维护经验,在2017年年初启动了基于DOCSIS标准预均衡技术的主动式故障维护系统(PNM)试点的建设,探索和推进主动式故障维护。我司在佛山分公司和广东有线各选择有代表性的3台处于不同分前端机房的CMTS设备,共计6台CMTS设备,接入管理超过40000个CM终端作为试点。本次试点在广东有线和佛山南海分公司共进行了33处现场验证,根据主动式故障维护系统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定位故障,实现了主动式维护的目标。本次试点总结如下。(1)待验证样本数据与其实际验证准确率为100%,即抽取出来的33条待验证样本数据(CM)均为异常CM。(2)精确定位潜在故障所在单条链路或共有链路。(3)处理方法有效率为100%,即故障处理后较故障处理前的PNM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并恢复到PNM指标正常范围内,同时潜在故障消失。
3.4PNM全省推广
在对系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对运维流程依托该软件做了相应优化后,我司于2018年在全省进行了PNM系统的全面推广。我司CMTS运营监测系统已经在网稳定运行多年,作为各分公司日常运维工具,使用频率非常高,极大提高了日常运维效率。PNM也是基于对CMTS/CM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分配网链路质量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了降低对设备的采集压力和对网络资源的占用比例,也为了减轻运维人员的操作难度,我司对CMTS运营监测系统和PNM主动式故障维护系统进行了整合,形成CMTS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整合内容包括Web端整合、APP端整合、采集端整合。系统开发了智能故障判断、故障定位分析功能,融合后的系统将进一步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篇10
关键词: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
变电运维操作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变电运行班组,采取无人值班变电站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运行操作、维护处理、巡视管理等既高效又合理的一种操作管理工作。而倒闸操作则是一种转换设备运行状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通过变电运维和倒闸操作对电力电网进行管理和运行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任何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的现状、相关改进措施以及效益进行分析。
一.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一)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感
由于受到公司、企业等级制度的约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听从上级的领导与指挥,但大多是领导对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流程存在着一种较为大概的认识,从而以模糊的概念引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对待一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感不足,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人士与理解,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与意外发生。
(二)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能力不足
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过程中,倒闸操作必须要执行操作票制和工作监护制。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与水平没有达到标准程度,从而导致工作中写票慢、对操作流程及设备的不熟悉等现象的发生,由此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
(三)倒闸操作的效率与速度还有待提高
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过程中,既要看中速度与数量,更要保证质量与效果。而在现目前的环境下,由于操作准备和实际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倒闸操作工作不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从而降低了运行的速度。再加之变电运维技术原则缺乏标准化的操作,对现场的勘测与相关系统的运用不全面,从而降低了倒闸操作项目的效率与质量。
(四) 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危险状况频发
由于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隐患与危险,从而导致不必要损失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再加之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的不完善、制度管理的不全面、设备状况及运作模式的不合理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危险点的出现,从而使得危险状况频频发生。
基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想要更好的、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笔者将进一步阐述关于以上问题的相对应的补救措施。
二.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重视程度
要提高企业、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一项流程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对于事件的责任意识,能够以一种紧张之感与严谨之心对待任何零部件。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检测相关流程项目,重视每一件小事,集中精力去工作。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首先,在人员招聘时就应该完全按照硬性招聘的条件对应聘者进行能力的筛选,选拔有能力,有技术性的员工;其次,在工作中,不光是企业领导与同事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技能的监督以外,个人也应该时时刻刻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技巧能力,多熟悉、多练习。对于操作的流程和设备要多实验,对每一项工作流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做好每一工作的前期准备
对于倒闸操作来说,要将每一项步骤以及衔接过程铭记于心,争取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提高工作的速度与质量,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要养成对任何工作都有良好的准备环节这个习惯。比如,就倒闸操作票而言,要提前考虑到相关任务不明确、信息不充分、各项操作不准确的现象,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对变电运维过程中所需要的接地线的装拆、五防系统的运用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要集中精力去做好,确保万无一失,对实际操作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物质、资源等一系列准备保障[1]。
(四)对危险状况进行严格检查并做好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现状中所提到的相关危险状况现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例如,对于突况和意外状况而言,要提前进行风险的评估,并由此策划好相关的预防措施;要制定较为权威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严格的按照制度条例去开展工作;对危险点的出现要冷静沉着的应对等[2]。
三.对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效益分析
通过变电运维倒闸造作许可制对于电力电网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速度与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各项花费,还在相当程度上对项目进程的指挥、把控与管理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操作许可制的运用与实施,在安全效率与时间效率上都取得了非常乐观的结果[3]。
总结:通过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对电网、电力公司在项目的监管与运行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新模式、新技术,不断地探索、发现,对于企业和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与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用新技术不断创造新产品,总结新经验,这对与我国的电网、电力的发展也起到了很乐观、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淑兵, 贺峰. 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危险点控制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9):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