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行为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行为

篇1

一、“个人课题”选题策略

“个人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一年,课题的主持人就是教师个人,它主要研究教师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切合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实效性等特点。而“个人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和起点就是选择合适的课题,正确选择课题的意义非常重要。课题从哪里来?总的来说,来源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产生的疑难和困惑。

一是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或困难中选题。在我们每天熟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教师,不同层面的教育参与者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都很多。如虽然班级制定很多常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那么不合规范;布置学生做了很多习题,学习效果还是不明显等。像这些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是从教育教学的疑点中选择课题。每个教育者都应该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喜爱思索的良好习惯,不断发现新问题,敢于大胆提问题,因为这些从教学实际中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最有价值的课题。

三是从成功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经验中确定课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有的教师善于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有的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经验都可以作为个人课题来研究,教师们可以分析其中成功的原因,寻找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最终成为教师个人的特色与风格。

四是围绕学校大课题选择自己研究的小课题。江宁区的很多学校事先将学校规划的课题划分成若干个小课题,由学校的教师申报,学校评审立项后,教师的个人课题就是学校大课题的主要支撑。

要想有一个优秀的选题,还要注意这几个原则。首先是选题立意高。课题研究要高于工作需要,有高度,有价值,有品味。课题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要追求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提出角度新、有深度的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是高层次、高品位的。其次是选题具有创新性。选题目光应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如研究当前新课改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引起教育的新发展。对教育领域的老课题,则应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全新视野研究。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最后是选题具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是指选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的可能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对广大教师来说,选题时研究范围要小,一个小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以成为“个人课题”。

二、“个人课题”方案设计要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题设计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相当于工程建设施工的图纸,方案设计得好,也就成功了一半。制定课题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研究者理清思路、深化认识的过程。方案应该明确研究原因、对象、方法以及预期结果等问题。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或者说主要要素包括课题名称、研究背景与价值、课题界定、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创新之处、方法、步骤与安排、预期成果、条件分析等项目。这些要素中,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几个主要环节是课题的表述与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同时,这也是方案设计的难点所在。

课题的表述指的就是课题的名称,任何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问题,如同文章的题目让人一目了然。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简明、醒目,使人一看就能对课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题名称中应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如《小学高年级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的个案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高年级”,研究的问题是“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研究的方法是“个案研究”。

目前。在开展“个人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内容表达不清或名称外延太大;第二,题目没有提炼,语言累赘;第三,语言表达方式不当,用疑问句、结论句或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做课题题目,如《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何影响》(疑问句式)、《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结论式)以及《唤醒主体意识,激励主体参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口号标语式)等。教师在拟题的时候,需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课题的界定就是对课题题目的内涵(是什么)与外延(包括哪些内容)的准确解释,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对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如《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小学”一词的概念和涵义很清晰,不需要界定;“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有多种观点和解释。就必须加以界定。

有的教师在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时,对目标和内容的区分不是那么清晰。研究目标是通过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具体的预期结果或是最终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内容是研究过程中要做的具体事情,也就是课题的“子课题”,教师在概括时要注意“子课题”表述应该简洁明了,必要时可以对“子课题”进行简要的阐释。

三、“个人课题”实施策略

课题实施阶段的核心问题是着重对研究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主要步骤应该是提出问题一调查分析一制定对策一实施行动一总结经验。其次,及时做阶段性研究总结,适当地调整计划,需要做反思工作。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的区别就在于,日常工作是“怎么办一做完”的过程,课题研究是“为什么一怎么办一做一反思一做……”的过程。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引导我们做反思型教师。最后,研究过程与学校或者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课题研究的生命魅力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不能闭门造车。

四、“个人课题”成果总结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因其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教师的“个人课题”成果一般主要有教育科研报告与教育论文两大类,不过最重要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却是教师通过研究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通过总结“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总结“个人课题”研究的理论,还可以在更深入的层面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得失,从而有力地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篇2

教师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视野下的转向

为了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自己先学习,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然后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应当了解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更新思想观念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

1.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新课程改革却要求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和主人翁地位。根据此要求,如今的教师们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要心中怀有爱,爱学生,以求为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考虑,培养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体及个体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2.从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制”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制”一堂课究竟怎么上?怎样上才能更有实效?传统教学中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长此以往,将会是学生厌倦学习生活,适得其反。

3.从关注教学的结果转向关注教学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经常是关注于传授知识后的最终结果,却没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拓展和渗透,这样就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发展空间,而让学生统一标准或统一尺度地去读、去背、去写。这种做法无疑让我们深思,长此下去,我们的教学质量会不断地下降,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祖国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辉煌”?

4.从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单一、模式化的教学。老师们都是生搬硬套地学模式、看标准。完全失去了创造潜力和自由发展的空间,都是模式化的教师型。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差异性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善于钻研的人一定会成功的,将钻研到的知识转化为在实践中自己所拥有的独特风格。

5.从单一化的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打破以往的以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应多方位地,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在德育方面要多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这样才会打造出适应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全方位合格人才。

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1.创设严宽适度的教学环境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就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育祖国未来希望的圣地。所以首先要为教师们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规范我们教师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当然只有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还要给教师们创造适当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促使他们能够有更大的发挥发展空间。

2.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的区别就在于,教学意识更注重目标的达成度,而课程意识则更关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随着教师们对课程意识的逐渐认识,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所以严格来说必须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3.努力提高教师反思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三步走: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如果教师们经常坚持三步走,我们的教学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能不辉煌?

4.教师要主动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确立许多新的教学观念,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也是一种教育历程,是教学观念内化为行为的过程,是教师参与学习的历程。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地进行教育教学,而新的课程特别强调的便是: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为此,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交流沟通,注重过程方法,引导合作探究,突出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角色,努力走出“满堂灌”“圈养式”,教师乐讲不疲,包办代庖,学生恹恹欲睡,被动接收等误区,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对待学生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成学习的奴隶,思维得不到最大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新的课程标准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重新审视,科学定位,倡导了以生为本的全新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

(1)发展观。教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成才。

(2)平等观。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充满活力的真人,要相信他们有巨大的潜能,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3)独立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完整的,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是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多彩的世界。他们有幻想、智慧,有情感体验,有精神生活,有个性差异,有喜怒哀乐。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这一特点,用活教育理论,紧扣时代脉搏,以自己的学识、睿智和科学方法,用自己的良心、热情和人格魅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棵棵独立的大树,社会的栋梁。

二、优化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想推广巩固,扩大战果,全面丰收,迫使教师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勇于创新,还要适应教育形势,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1.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观念,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真情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有过失,有缺陷,逆反心理重,智力发育迟缓,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他们赞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尤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他们的美好品行,质疑精神,求异思维等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称赞,让学生在赏识中长大、发展、成熟,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关爱不要伤害,要尊重不要歧视,要赞赏不要训斥。

2.在处理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引导帮助学生,教师责无旁贷。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做文章,下工夫,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夯实基础,利用资源,营造氛围,自主评价,设计方法流程,重视总结反馈,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明辨是非善恶,挖掘创造潜力,调整人生航向,激励公平竞争,真正把学生带进阳光地带,引领他们“诗意地栖居”。

3.在处理同志关系上,强调反思、合作。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封闭、禁锢、自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学科壁垒中走出来,学会反思,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争当复合型、开放型、学者型教师,还要同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

篇4

关键词: 新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行为差异

在当下,幼儿园班级老师的配备都是“以老带新”的模式。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会面临许多困惑,他们的经验都往往来自于书本知识,缺乏具体实例支撑,专业发展还有待提高。而所指的专家型教师基本上都具有10年左右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以幼儿为基础,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的评价也充满教育机智。我们通过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教学行为的“PK”,记录并分析,帮助新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和差距,从而更好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

一、面对孩子的过错

小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散步,路过小花园,一个孩子趁大家不注意摘了一朵花拿在手上,旁边孩子看到了赶紧叫起来:“老师,XX摘花啦!”新教师A看到了,走到孩子跟前,看到花已经被摘下来了,孩子一脸的无辜,也没有太过批评孩子,只是严肃地说:“花是不可以摘的,老师不是跟你们说过吗,花儿好看不能摘!”说完,把花往花圃里一插。相同的情况,老教师B看到了,走过问:“孩子,你把花摘下来有什么用?”“送给我的妈妈”。B教师问全班的孩子:“小花摘下来会怎么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花会疼的!”摘花的孩子不好意思起来,B教师又问:“摘下来的这朵花可以送给谁呢?”孩子们开始畅所欲言:“送给我的妈妈!”“送给我的奶奶”……B老师又问:“平时是谁在照顾这些小花呢?”“传达室的奶奶。”一个孩子喊了起来:“老师,我们可以送给奶奶,是她照顾小花的,她很辛苦。”“那我们送给妈妈的礼物怎么办?”“我们可以自己画一朵送给妈妈”。

从那以后,孩子每每经过小花园,都会有礼貌地和小花打打招呼,说说悄悄话,班上也没有孩子再摘花了。

分析:看得出来,A、B两位教师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传达了“花儿好看我不摘”这样一个主题,但是却完全折射出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理念,所达到的效果也不相同。

A教师在处理这件事情时,随意性较大,只是简单地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同时也看出她对孩子温柔、有爱心,也用自己的“插花”的动作,告诉孩子不要摘花,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

B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出她丰富的教育经验,是一位成熟型教师。面对孩子的过错,她采取了“三步走”方法。第一步,问清原因,孩子的回答显示出他没有恶意,只是想送给自己的妈妈。第二步,请孩子换位思考,借孩子的话说,花摘了会怎么样,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缓解孩子摘花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步,让孩子自己讨论爱妈妈送花的其他方式,用其他方法满足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这丰富了孩子的形象力,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看得出她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

二、面对孩子的“执着”

这个场景发生在小班。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纷纷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始活动,妞妞在美工区做游戏,没过多久,她就跑去娃娃家了,新教师小A看到后,马上请妞妞回到美工区去,可是刚过了一会儿,妞妞又跑去娃娃家了,几个孩子一起跑来告状:“老师,妞妞又去娃娃家了!”老教师B看到后以角色身份进入活动,她耐心地问妞妞:“你为什么喜欢来这啊?”了解妞妞喜欢娃娃家的原因,接着,她又引导妞妞在娃娃家制作小蛋糕,和娃娃家的“家人”进行有效互动。之后,B 教师增加了娃娃家的游戏人数,同时又对美工区的材料进行了调整,丰富、趣味的材料吸引了不少孩子加入,妞妞也是其中之一。

分析:为了维护我们所谓的“活动秩序”和“游戏规则”,A教师不假思索地把妞妞请回了美工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妞妞的自由和创造力,也错失了对妞妞进行良好教育的时机。而B教师则允许妞妞去发现、探索,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从材料投放和游戏规则上入手,及时调整并修改,尊重孩子的兴趣及差异,提供适合幼儿体验的情境和材料,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促使孩子的游戏更加生动、有益、有趣。

思考与启示: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师与专业型教师存在着一些差距,新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专家型教师的差异和差距,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

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思路。

一要善于观察幼儿。新幼儿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她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情,但是在职业探索的初期,她们也会遇到工作上、生活中各类复杂的问题。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更多地是考虑到能否上好一节课,能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承认,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发展和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往往会导致他们难以进入职业角色。

二要善于进行反思。很多新幼儿教师虽有教学热情但缺乏教学反思,“不会教学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而没有反思的经验也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相反,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其教学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三要善于积累经验。新教师通常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不丰富,幼儿园可以通过观摩课、讲课比赛等方式,激励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拓宽渠道帮助新幼儿教师夯实理论基础,从而间接达到提高其教学技能的目的,促进其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平,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许松芽,连榕.新手到专家:职业专长发展的必由之路[J].福州

篇5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规范与有效。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及教学智慧,对学生实施的教学过程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中既有教师教的行为又有师生互动行为。可分为内在教学行为和外在教学行为两大类。内在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外在的教学行为则是指教师的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后续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是由其知识结构、思想意识、价值观、认识水平等决定和控制的;教师教学行为也是受其主观意识所支配和调节的,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行为的关键。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是指教师在一定理念支撑下,在根据新课标重建的教学规范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反思教学行为、提炼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关于“规范与有效”。“规范”一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规,有法度也;范,法也,古法有竹刑。”而“法”就是标准。显然,规范实际上就是社会活动、社会行为的标准。在本课题中,是指影响、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系列教学规范及其有效性。教学行为规范化的提出是近代教育的产物,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规则或准则,使教师教学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

本课题的规范与有效:不是对原有规范、制度的否定,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建设一套规范和标准,而是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是在对学校原有教学规范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修正、补充、完善,不只满足于对原有的教学规范观念的更新、完善,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教学规范的实践形态,用来有效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教学行为方面

国外对教师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从1986年的克瑞兹(Kratz)研究中见到。从他开始,通过对各类人员关于优良教师品质的意见调查,制定出有关教师特征的量表,作为培育师资的参考和改进教师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教师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专门化的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教师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是通过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为改进教师教学效能提供参考。到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逐渐向着教师专业行为的方向转变。

国内较早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是傅道春老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开始了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专题研究。最具代表性并获得学界较大认可的是施良方与崔允廓。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王月芬教授在《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一文指出: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的过程,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上海市新基础实验学校,进行校本培训,主渠道就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这些成果,对于我们这项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教学规范方面

19世纪初,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形式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学生把这四段教学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五段教学,历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这种课堂教学程序使得课堂教学有序可行,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朴素的课堂教学规范”。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即“准备、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显而易见,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是对赫尔巴特的“朴素的课堂教学规范”的完善与发展,这种课堂教学规范之所以在实践中能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性强,以教师为中心,但因为它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角色和简单的操作需要,封杀了教师在理论和创造意义上探索教学工作的需求,也封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新课改研究如火如荼,不少学校也意识到原有的教学规范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形势,也在进行着改革,这为我校的研究提供了学习、参考的样本。

三、理论依据

1. 教学行为指导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目标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构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寻求规范、优质、高效的教学行为,立足师生共同发展,追求有效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1.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对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独特认识,构建一系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规范。

2.教师能够参与研究、重建教学行为规范,并且创造性地实施与运用规范,完善和优化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从而培养出一群优秀的教师群体,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研究内容

(一)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现状分析

通过观测调查,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现状,进行理性思考,为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重构提供依据。

(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取向研究

研究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定位。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要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传统教学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为了保证教师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建,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本课题教学行为规范是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有效学习来重建,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来重建。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对学生而言),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个业务过程(对教师而言),必须把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到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发展的高度,才能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有深邃的思考和透彻的认识。

同时,师生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有效性研究

原有的一套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更多的是为“传道、授业、解惑”,即实施“师讲、生听”教学模式而建的。本课题要在新课程指导下重建合理的教学行为规范,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对现有常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既有常规建设的内容,吸取其合理的因素,继承并将其融入,又要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方式方法纳入到新的教学行为规范中。

针对我校的实际,采用分层阶梯式,每个类型分三级指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规范,力求指向更明确、操作更清晰、效果更明显:

1.教学准备行为的规范。包括教学目标制定行为、学情分析行为、资源利用开发行为、教案的形成行为等方面。

2.教学实施行为的规范。包括课堂呈示行为、师生对话行为、指导调控行为等方面。

3.教学后续行为的规范。包括教与学的反思行为等。

当然,规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必须遵循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作适当的变通。

(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参与重建教学行为规范,根据重构的教学行为规范,针对自己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教学行动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提高自身教学行为的规范等级,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亲自感受教学行为的改变对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整理成文本信息进行交流和探讨。

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改进的过程就是自我蜕变、奠定专业内涵、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缩短他们靠自己摸索的发展过程,实现自我专业的更新和成长,这是一种思想的启示,更是一种行为的升华。

1.构建合理的整体规划策略

将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培养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具体来说,制定本校教师培养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再分解为任务模块,落实到教师个人。明确提出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指标,并按部就班进行实施。

2.构建多元的培养机制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目标导向策略。

(2)专业引领策略。

(3)行为跟进策略。

(4)分层实施策略

(5)成就激励策略。

3.构建全面的制度保障策略

(1)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健康氛围。

(2)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估体系。

六、研究重点

根据新课程,剖析传统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不足,教师参与教学行为规范的重建过程,形成新的教学行为规范;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的过程,在这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一系列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

七、课题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

九、成果形式

主要有研究报告、系列规范、典型个案、经验论文等。

篇6

职教语文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文章从职教语文教学现状、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职教语文教学定位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本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职教 语文教学 职业属性 定位

语文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职业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在教学理念更新、校本教材开发、教材教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定位不明确,势必削弱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准确定位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一、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属性倾向。职教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倾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以语文固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为目的,注重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单一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囿于语文学科范畴之中,忽视职业教育特有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以及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育,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教材、讲授、考试为中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出现学科属性倾向,基于课程建设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与普教课程改革相比,职教语文在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展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科学而明晰的课程建设体系,参照的仍是普教模式。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师生互动,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数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后,尽管对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但学习定式还停留在中学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适应的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职教语文课除教材内容与中学有所区别外,其他的并无不同之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上轻视语文课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随意、马虎、厌学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因此,职教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职教语文教学就必须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

二、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的。换言之,以特定的教育形式完成个体的职业化过程,实现个体目标的职业化,就是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明确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体理应具备的职业属性——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是体现在个体成为社会人并胜任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中的。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职业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而密切,是个体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社会职业者角色转化的起始点和必由之路,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获得途径,是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职业素养的培育,则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德育等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表现出显著的职业属性,作为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必然打上职业属性的烙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教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职业属性定位。

三、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

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标准,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基准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其核心内容为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条件。职教学生作为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后备军,职业教育是其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职教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如何确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进而达成培养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教师的教学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身份及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以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形成的目标,必须在教学中以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规范教学行为,这是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必须把握的关键点。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了国家对合格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截至2014年底,虽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上述《专业标准》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设定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该《专业标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位都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1.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

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基础。《专业标准》的核心是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紧紧围绕“职业”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师应“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以及“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职教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科教育理念迅速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严格以《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武装自己,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确立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各专业、职业群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度,自觉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及职业要求高度融合,把自己身份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完成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向职业素养的培育者的身份转换,方能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

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有效途径。《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体现在其“基本内容”之中的。“基本内容”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解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基本要求条目,详细规定了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仔细解读“基本内容”不难发现,基本行为规范是紧密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循此行为规范,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之逐项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落实行为规范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

(1)调整教学目标。职教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基于学生语文能力实际和从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既有利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又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设定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性特点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职业素养的培育,依据“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提升学生一般语文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使语文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文能力的需要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通用型的,无法与众多专业一一对应,但我们可以针对专业课内容及职业素养内涵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适当淡化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的职业素养培育。

(3)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其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整个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是其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适时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不断质疑解疑。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迁移到群体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上。如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获得提高。

(4)革新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学应确立“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教评价观,改革以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降低学科技能考核标准,要求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即可,突出听、说、读、写职业运用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评价的方式上,将阶段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既可以按期中、期末评价,更可以每周、每月评价;既可以试卷、分数评价,更可以通过演讲、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评价,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关注点引导至职业化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职教语文教学只有遵循职教规律,把握职教本质,突出职教内涵,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培养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的重任,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9,(2).

[2]俞冬伟,闵亨峰.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职业属性与人文属性[J].中等职业教育,2010,(2).

[3]周艳冰.职业素养: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4]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2).

[5]蔡红卫.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3,(83).

[6]杨玉芝.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1).

[7]马路.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4).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24―01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角。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革新,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彻底动摇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应用的,这些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并转变观念,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通过交流、沟通、补充,在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在课堂上提出了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诱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过去的“一言堂”变成了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关系既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是学生的管理者、领导者。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3.把握多元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理论给新课程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其精髓之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教师只有掌握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才能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转变新课堂教学方式。

4.实现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构建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构建要求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方式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自己进行探究、总结、分析,形成自我的认识和观点。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1.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是我们教学行为必须遵守的原则。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要。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享受老师的教学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欢乐。

2.关注学习中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类型是不一样的,由于智力类型相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会不一样。应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行为

一、控制问题的数量

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要适中,不能过于琐碎,过于直白,更不能完全让学生照本宣科去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价值,更挤占了课堂上应有的学生提问时间。

学生提问行为的培养,必须有必要的时间作为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学生思考不深入,思维发展受限,是很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即使提出了问题,问题质量可能也并不高,价值不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积极争辩,合作探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提问作用,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能提问。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全班几十名学生,如果一堂课每个人都提出几个问题,虽然很好,但是,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鼓励学生提问,是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质量高的问题,提出有助于理解阅读内容学习文本语言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具备筛选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出更多更高水平的问题,充分凸显学生提问的价值。

二、提高问题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提问行为,只告诉他们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看到是怎样做的并且自己亲自去做。教师的带头示范对学生提问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所提每一个问题的过程,都在无形中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提问树立了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教师运用到的提问方法和策略灵活迁移到自己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善问是促进学生善问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文本探索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出来,外化思路。同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预先经过科学的设计,精心安排问题的顺序,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水平,使学生从教师所提的问题中看到髙质量问题的特质。

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多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这些开放的没有“天然”标准答案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想、去查、去做。

有利于引发学生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通过学生努力后的问题解决,能强化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勇于发现探索的精神。由于知识和结论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探索发现的,他们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另外,教师在确定问题时,一定要形成一个问题链,使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关联,不能毫无目的地想起哪个问题就提哪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本人认为,应当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由模仿到接受,再到发展运用,使学生学到质疑问难的方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三、进行有效追问

教师对学生提问或回答的不断追问,给了学生重新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可以从教师所启发的角度来不断修正和改正最初的提问或回答。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在教师不断追问中,学生获得的相关信息量不断加大,这些信息刺激到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迅速将新信息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关联,头脑中的认知冲突越来越强烈,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清晰完善,从而刺激学生产生新问题。教师这时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由想到说,迅速组织语言,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路有时受到局限,视野不够开阔,为了避免思维定式给学生提问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追问改变原来问题的某个条件或多个条件,每一次条件的变化,都给学生找到新角度,提出新问题提供了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追问来制造与事实结论相反的悖论或让不同学生提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由于对同一问题推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结论,这必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产生了解决矛盾的动力。

教师要在学生兴趣高涨的关键时刻引导学生通过对立观点的比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在正确和错误的论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所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行为。

四、站在学生角度提问题

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在文本里能够走多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阅读时会有怎样的疑问,教师要首先抛开教学参考书的束缚,站在一个常人的角度去阅读文本,而不是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去阅读教参,肢解文本。以学生的身份进行阅读,预见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应引领学生主动阅读品味文本精妙的语言,鉴赏课文深邃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来建构个性的文本意义。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基础、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学生阅读文本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从中会发现与教师的角度,与教学参考书的角度不尽相同甚至是与之差异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隐蔽外在的权威,进行角色换位,亲近学生,和他们做朋友,成为“孩子王”,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和学生一起讨论、争辩、唱歌、表演,以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适当学生化,当发现问题时,和学生一样充满好奇,当顺利解决问题时,和学生一样快乐,师生共同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

五、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学生的提问行为,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优化来不断改善学生的提问行为,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想提、敢提、会提问题的乐园,这样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篇9

一、推崇行为导向教育价值观,实现课程结构的调整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作为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确保行为导向教学价值观得到推崇,由此推动中职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2]。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而言,需要实现实际课程结构的不断调整,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引导学生护理技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培育,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锻炼。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模块,即临床护理模块、基础医学模块和文化基础模块。这三个模块相互关联,是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组建的基本框架。中职教师依照行为导向教育的价值观,对于实际各个模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展现课程内容行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以临床护理课程为例,教师将其细化为临床护理概述、妇幼护理概述、老年病人护理概述、精神病病人护理概述、传染病患者护理概述、手术病人护理概述等几个部分,或者依照现代医疗机构的护理岗位,对于实际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改造,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是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的,模拟对应的科室护理环境,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护理教育教学格局中实现自身护理素养的不断提升。除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塑之外,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强化与对应医院之间的合作,确保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保证实践课程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并确保实际的课程体系展现出行为导向的特点。在这样的实习格局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互和探讨,还可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由此使自身对专业护理知识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地培养。在实现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塑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邀请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医疗机构对于护理岗位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对于实际护理岗位的职业素养也更清楚,因此他们可以将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诉求反馈给中职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中职护理实际课程结构的优化既能朝着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又能够节省院校大量的调研时间。

二、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护理教育也能够跟上时展的诉求,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养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讲,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是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在护理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院校需要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方式进行培养,由此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

比如,在静脉输液知识点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对应的病人情境,“老张,65岁,因为肺部感染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根据医生的嘱托,需要保证在40分钟内实现1000毫升的输入,但是在输入的过程中老张突然出现了气促、气喘、咳嗽等症状,请问如果你是当时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为了确保实际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教师选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有学生扮演医生,由此确保整个护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演绎。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肺部感染的护理技巧、可能出现的肺水肿的症状,并且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思考在现实工作岗位中可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从而规避出现上述的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于典型病例的护理实践操作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演绎过程,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到实际护理教学的节点,以便更好地规划后期的护理课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实践情境的创设,其本质就是在模拟现实病人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应的护理知识,实现自身护理实践操作素质的锻炼,这是符合行为导向教学基本理念的。当然在实际的护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以模拟演绎的方式进行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由此营造良好的护理实践环境,从而为培育实际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更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护理行为的考核,改变以往评价的格局

行为导学理论除了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之外,还希望改变现代护理教育的基本格局,此时就需要将焦点放在护理行为考核上,使评价格局得到改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参与实际的护理教育教学活动[4]。传统的护理教育思维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贯穿始终,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护理专业的教育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就需要采取措施实现全新护理学习绩效体系的构建,由此确保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10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师中出现的失范行为进行研究,全面分析失范行为形成的内在与外在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控制体育教师失范行为发生的建议。

关键词 失范行为 体育教师 中学生

失范行为是指超出或违规范的异常行为,是对社会规范的违背与偏离。体育教师失范行为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出现违背、偏离教学规范、社会公德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为为师失敬、从教失廉、执教失职、管理失策、关系失衡、情绪失控、言语失体、仪表失态、治学失谨等。教师示范行为问题的存在是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也是教育改革的障碍。纠正与避免体育教师出现失范行为,是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示范性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时能成为学生判断事物的标准。失范行为不经意间就能造成师生间的抵触或厌恶情绪,使关系紧张。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社会观形成时期,对事物的认识与接收都具有模仿性,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为了能避免或尽量减小影响,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的成因,从源头入手,探寻失范行为影响因素,及时克服影响因素的不利影响,有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与发展。

一、制度因素影响

随着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的发展可以发现,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必须围绕各班级授课制定相应的教学规范和制度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不当的学校教学制度、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不当的教育评价制度等与教学现实相背离,导致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失范,阻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模式限制

当前,我国中学的上课时间固定不变,每节课有固定的时间长度,课与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固定不变的,上课总是以一种格式化的方式在进行。这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他们每周必须以几乎完全同样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教学时间。同一件事情的过多重复,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基本没有变化,每个运动项目的各种技术动作已成竹在胸,对他们来说己不再有新奇感,也不再产生教学兴趣。这样的学校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意识,只能像机器一样进行固定的程序教学工作,教学中不再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模式限制

当前,我国中学管理模式以集权式管理模式为主,上级部门对教育的控制较严密,管理权相对集中,学校的办学自相对较小。虽然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学要求,有利于建立全局性的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如不利于调动办学积极性,导致教师积极性、创造性下降;不利于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校及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培养;削弱了学校改革进取精神,导致教师没有紧迫感、危机感。这种集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对教师教学的最大影响就是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成为唯一的指挥棒,从而导致各种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教学失范行为的出现。

(三)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限制

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是强调评价的结果,而忽略评价过程。并且,常常把评价结果简化为一个数值,排出名次,忽视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多数局限于学生参加上一级体育比赛的成绩,或者是学生参加中考体育加试成绩,而不考虑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现行的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需要,只看重成绩表面数值,不考虑学生内在的身体素质综合发展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并且,这种评价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社会利益的分配差异,集中表现为“奖金分配”差异,这种评价对体育教学来说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会使体育教师产生焦虑、嫉妒、虚荣等心理问题,导致教学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教育观念因素影响

(一)重知识、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认为学生记住知识就是等于掌握了一切,也就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甚至他们还认为自己就是本学科知识的权威。这种教育观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往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充分运用于生活实践,通过各种生活实践进行反复检验、验证、反思才正真吸收转化为自己所拥有的才能,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体育活动是生活的有效载体,学生所学知识很多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探究,使知识的转化更为流畅。

(二)重智力、轻体育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把考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局限于考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有些教师为了迎合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在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智力水平发展,忽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在这种教学质量观的指导下,有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很好的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产生高分低能现象;有些学生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但身体素质很差,如:疲劳、肥胖、失眠、近视、营养不良等亚健康状态,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将造成影响。现代教师应树立注重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努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的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