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提升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提升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训计划 创业能力 工科类大学生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形势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对企业管理运转过程了解不足、团队合作精神欠缺、创新能力匮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企业至少学习一整年,重点培养提高个人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将为弥补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的现状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各高校从课程和课外实践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鼓励。然而,大学生的创业现实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履步为艰,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创业除融资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实践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理论教育为主,对长期创业所需品质的专项培育
目前,这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企业创办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方面开展理论上的教学。这种教育常常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健康的创业意识。不过,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难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创业过程的各种难题,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以专业教师教育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这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想象,难以克服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以虚拟的创业大赛为主,缺乏对创业实践的了解
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和创业热情,创业大赛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为比赛而开展的创业实践,既难以覆盖大多数的学生,也难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企业转作的过程和细节,常常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依然感到无从做起。
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的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一种新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其中融入创业教育,将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使大学生在了解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合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及其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作用
1.“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开始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2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2.“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清晰了解企业运转的实际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工业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要求,工业企业将深入参与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教育不在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更多进入到鲜活的实践领域,这是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转的难得契机。
(2)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将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接触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不仅了解工业企业的运转和经营,而且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实际,这是难得的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利时机,这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减少大学生创业盲目性的一个重要契机。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创业品质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人品质,这是为大学生的未来创业奠定良好的个人品质基础的最佳舞台。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形成之初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将为举步维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将大学生创业品质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已经有26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但是该计划还未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培养考虑在内。其实,该计划是锻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的有效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可以将大学生以随机的形式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熟悉和了解一个环节的运作。这样在团队之中,学生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团队成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合作共事,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团队运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由本校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这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反过来,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学生越学越多,越学越新,而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倾向。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方便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讲座,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工程实训的有机结合。
3.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有创业计划和创业梦想,但是,他们的计划和梦想最多是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操作,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真实的市场竞争。“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晓、领会现代企业的产品、工艺、管理乃至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中去,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尤其是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他们将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实践中接受创业的检验,包括:团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调研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发展决策和发展战略调整能力;资金调控、周转也运用能力;计划控制、风险抵御与灵活调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永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郎名华.“蜻蜓式”(1146)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4]毛丰江,路勇.“工学结合4-3-3”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拓展计划 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61-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指导学生测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世界,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出职业决策,确定职业定位,为实现职业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在有效执行行动计划后,凭借专业实力获取更多的面试机会和求职成功。高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有些问题。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效果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限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发达国家比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专业能力较为薄弱,不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师资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或辅导员老师,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工作世界等方面不能有效地提供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业余化的教学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即使按照教材施教,也无法有效地结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大学生今后在职场上的运用,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有所折扣,与教学目标产生一定差距。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具备完善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的同时,往往指导老师只注重课堂的讲解,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缺乏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有效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融入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培养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应变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大多使用讲授法,也有老师在尝试案例分析法、形势分析法等,即使和学生有互动,但互动次数、互动效果有限,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能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在大班或合班教学时,这导致老师和学生无法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行业和专业情况进行深入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源于大学生对自己和工作世界的充分了解,个体数量大,工作岗位和信息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仅凭老师的讲授是无法完美沟通和指导的。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传递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发展。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
2.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来共同表现期望表达的主题和信息,比单纯地讲解和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切实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内化。
2.2 职业测评系统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通过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等心理测量量表了解自己,如果要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讲授或多媒体课件完成所有测试,则会消耗大量的课时,而且结果展示还不能一对一。现在有许多公司如北森等都开发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如果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安装有职业测评系统的机房专心完成职业测评,不仅高效快速,而且得到的结果更加有针对性,也能保护学生自己的隐私,学生还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后续的工作和努力奠定基础。
2.3 互联网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它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速度快,这些信息可以实现交换,且不受空间限制,交换形式丰富,如视频、图片、文章等,这些信息成本低,价值大,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几乎可渗透到每个主题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认识复杂的工作世界时,他们可以通过Jobsoso、58同城等网站搜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实现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设计行动计划,寻找求职单位,甚至可以帮助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后实现动态调整。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课程资源库,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
2.4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个体交流经验、意见、观点的平台,现在常见的社交媒体有Email、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这些媒体交互方式使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课堂到课外,时时处处都可以,更加频繁和容易,而且成本较低。指导老师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供关注的学生“粉丝”学习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Email、微信、QQ等方式随时询问老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疑问。
2.5 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依赖于PPT,决策平衡单需要Excel的支持,行动计划、求职简历、评估调整内容都需要靠Word来完成,办公软件在教学前、中、后都必不可少,是提升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工具。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更加自主性、便捷性的辅助平台。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的形势下,顺畅的人机对话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个体针对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指导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围绕就业的竞争力,全面分析现代市场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考虑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如表。
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配置适合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机房和专业测评软件,开通网络,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下物质基础。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安排具有专业能力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并针对机房采购的软件组织专门的培训,使指导老师能切实掌握测评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课程的体系,采用小班教学,更顺利地实现全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全程化教学任务。
4 总结
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老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职业测评系统、互联网、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技术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学生自我思考和操作部分,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受益,教学效果更好。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参考文献:
[1]周娜.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2]臧刚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8).
[3]王荣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6).
[4]刘松艳,王宝珍,王志才,张雷.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8).
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初入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共性特征与12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独生子女的养育模式有关;个性特征是个人的成长模式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第一,生活上。生活习惯的改变――没有父母在生活上的监管,也很容易产生倦怠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特别是对于跨地区入学的新生,则要面临水土差异、饮食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更多的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往往是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第二,学习上。学习模式的改变――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习惯了高中的辅助式学习,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导向,不懂得学习方法。第三,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高中阶段,生活圈子小,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有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这几种。大学阶段接触人的广度加大,层面也更深。学会与不同层次的人接触,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除了以上的共性问题,许多学生也会有自身的适应困难。首先外地学生对于学校和地区要有双重的适应,因此融人新环境的进程更缓慢一些。其次是经济条件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学生的生活水平不同,会让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是性格因素,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将不愉快情绪埋在心里,而外向的学生,往往会较快的适应环境。
二、提升新生适应能力的方法
(1)由紧张到放松,新生在心理上要适应。迈入大学的门槛,很多大学生以为大学学习很轻松,对学习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毫无思想准备。一些一心想进大学喘口气的同学,由于自身心态的原因一下子适应不了,加上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顿感学习压力很大,甚至不堪重负,情绪一落千丈,整个生活变得灰暗起来。同时依赖与渴望独立的心里在大学生心里互相撞击。要独立,但不习惯一下子失去依赖。(2)从中学到大学,新生在认知上要适应。中学阶段,许多同学都是佼佼者,大都习惯于领先和胜利,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自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同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方面充满激情、自信和好奇,但青春期的特点又使他们内心很敏感和细腻,结果造成很多新生内心愿望多,实际行动少,浪费大学的宝贵时光,没有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3)重新树立集体荣誉感。新生入学后,应更多的加入集体组织,让新生体会“家”的感觉。一是可以利用军训的机会,从执行纪律的高度来改变生活方式,逐步摆脱家庭中的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二是要维护班级成员的平等性,尊重与自己各方面有差异的同学,让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三是可以在学校或者校际范围多参加比赛,通过集体参与,在竞争中凝聚新生自己的集体荣誉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新生大学生活的愉悦性,冲淡对陌生环境的抵触。
三、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认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目标,选择既定职业,制定相应计划并采取积极行动以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需要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根据英才网的调查,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状况。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逐渐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进入职业角色,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2)及早确立发展目标。在学习安排、兴趣发展、技能强化上都朝着目标去努力,提升自己以后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3)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制定和反馈。在确立发展目标后,应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新生的个人规划应详尽,确定总目标和子目标,使计划一步步实现,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新生自己要提升自身能力,加强职业规划意识之外,学校也应想新生所想,及时化解新生中的矛盾和困难,新生的进步成长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各个方面的共同推进。
参 考 文 献
[1]梁结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8)
[2]齐铭鑫.从提高适应能力到大学生涯规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109~111
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
Abstract: Using the sociology theoretical analysis countryside nationality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s socialized promotion’s particularity, through the concret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discovered the countryside nationality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ization produces the question, and analyzes has the question reason, proposed that has the pointed countermeasure plan, thus enables the countryside nationality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ization question a better solution.
Key words:social reforming; countryside nationality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ized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由于生活比较贫穷所导致的自卑感强、思想观念保守、交往面狭窄等。就此问题,2009年春天,我们面向1500名同学进行调研和访谈,得出了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对策。
1社会转型与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郑杭生教授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对中国的社会转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从总体上看,转型期的社会是一种混合着传统与现代、中性运行的社会。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过渡型社会形态。”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化的、分化型社会转变。从社会转型的含义上看,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转型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结构不断优化,这种优化所实现的态势是促进传统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工业的社会的过程,从封闭的、贫穷的社会走向开放的、富裕的社会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成为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
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时空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概括出社会时空的新特性:时空延伸、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并运用时空结构理论来解释和反思现代化的问题。景天魁批评地运用吉登斯的时空伸延的概念,提出了时空压缩的命题,并用时空压缩来解释中国社会转型及现代化道路的困境。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时空延伸和压缩的特性。
个体社会化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它的阶段性,而不同的阶段又有其相应的社会化内容。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离开农村在城市开始大学生活,意味着社会化进入了新阶段,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社会化将在新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形成新的时空结构,将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提升。
2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生存环境的骤然变化,在心理调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多种不适甚至偏差。他们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将有所不同,但都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容易导致社会化的断裂,难以完成社会化的提升。
2.1经济条件差,导致自卑感强
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物质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总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十分艰难。尤其1996年以来,居高不下的学费,更使得农村大学生雪上加霜。这使得他们获取知识的范围狭小,视野受限,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面对经济上的落后,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①自卑感较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经历了入学的喜悦以后,迅速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器重、同学羡慕的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到大学后因个人见识方面的孤陋寡闻、特长方面的相形见绌而一下子荡然无存,导致自卑感迅速增强。②较严重的心理封闭。经济、学习、就业方面的沉重压力,使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远远低于同年龄段其他群体,他们希望扩大交往,却又没有充分的信心;渴望了解,却又自我封闭;希望克服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却又害怕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的秘密。我们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访谈,发现一种现象:有多名学生在和父母的交流方面欠缺,有的只与父亲或母亲一方交流的多一些;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也只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③浓厚的从众心理。不喜欢独立判断和决策,随大流,胡乱跟风。这些心理问题使得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速度缓慢甚至迟滞。
2.2价值观念保守遏制了其潜能的发挥
价值观念是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用以评价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根本观点,它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人们往往据此对世界做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农村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保守,缺乏挑战意识、创新精神。农村籍大学生秉承了父辈的许多性格特点,他们信守“未应验的话不信,无先例的事不做”,喜平求稳,渴望旱涝保收。②目标追求过分注重实用性。在就业方面,只求将来能吃饱穿暖,把人生理想仅停留在生存层次,眼界过于狭窄,目标过于单一,遏制了其潜能的发挥。
2.3行为方式的科学合理性欠佳
农村籍大学生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①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他们学习上虽然刻苦,但灵活性不够,不太注意方式方法。②交往面相对狭窄。首先表现为交往对象比较单一。在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中,有80 %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交往的对象是同班同学和老乡,仅有不足20 %的学生除这个交往圈外,通过“社会实践”及“其他社会活动”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其次表现为交往深度不够,同学之间既有纯真的友情,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因此在相互交往中,一些同学常常会设置一道保护层,不敢轻易暴露自己。③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改进。长期的农村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一些悖时、落伍的生活工作习惯,讲卫生、遵守时间、注重效率等现代观念、现代生活方式都需要逐步培养。
2.4特长欠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籍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综合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他们往往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德、体、美、劳的学习,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②现代化能力有待提高。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需要人们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而有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无法多渠道获取全方面信息,导致多方面能力无法提高,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3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加之社会的急速转型,沿袭乡土传统的农村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在地理纬度上相互间隔,时间纬度上同时并存,城乡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农村籍大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在现代化的城市遭遇了部分断裂。如果这个断裂不能得到及时的提升,就会迟滞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1社会结构转型,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同时呈现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分层加剧、城乡不平等日益突出等等。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广大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较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社会结构转型影响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农民阶层处于社会的下层。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使高校出现了“三六九等”、泾渭分明的局面。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下层的农民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形成障碍。
3.2社会经济转型,新的观念冲击大学生的思想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随之而来的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籍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新观念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容易使大学生在认识及心理调节方面出现问题。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农村大学生的追求目标更趋于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对于间接关系到自己的国家方针政策兴趣减退,对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淡漠。在受访的几名学生中,只有3名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看书、关注时事;而其他大部分人则关注游戏、博客、占卜、聊天等。这些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在校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水平、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3.3社会文化转型,致使思想观念突变
处于持续发展阶段的社会,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较为恒定的时代条件。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社会结构分化,新观念正在确立,必然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使对各种社会规范缺乏理性分析和选择能力的年轻的社会个体,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依据社会规范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困境,表现为角色冲突和自我认同混乱。
3.4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学校教育的偏颇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明显存在“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成长多处于自然状态。甚至有的孩子由于家境所迫,不得不在课余承担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繁重的家庭劳动,这种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视野受到限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5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他们从封闭落后的农村走向开放先进的城市,从传统乡村文化到现代都市文化,从狭小生活空间到骤然扩大的社会,这巨大的变化在内心深处引起的震荡要比一般同学更为强烈。可以说,进入高校之后的社会化提升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心态的一次“裂变”过程。过去属于农村户籍的人变成了高校学生,离开了哺育“第一性格”的故土,其心理体验是极其深刻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以来自外部的外在化社会影响为主,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模仿和记忆过程,他们离开了家庭以及原来熟悉的中学环境,以前被成人强化的环境突然不复存在,对社会事物及自我行为的反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认知、判断、决定,故而这次社会化的动力不在他人而在自身,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自我选择行为,速度一般也快得多。如果说早期社会化要耗费人生十几年光阴的话,继续社会化则应在短短几年内就要基本完成。由于多数学生对此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故而不能尽快适应这种社会化方式转变的过程。
4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方式探讨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传统社会化过程中无法解释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因此,引用社会化提升这一概念来阐释由于急速转型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化模式的变轨和提速。如果从这一理论假设出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提升的方式:变轨需要客观环境的推动,提升需要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方式需要社会、高校和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努力等多方面才能完成。
4.1加速完成社会转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改变由这种先赋身份所决定的对农村籍大学生极为不利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差别扩大而造成的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经济贫困,从而根除影响当代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地完善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另外,还应该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安置工作。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现状与问题有着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国家可以探索性地投入专向经费,有计划、有方向性的资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大学生,并使之返回农村从事农村建设与治理工作(可以先试点再推广),如果成功将会改善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现状,大大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国家同时也应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
4.2高校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4.2.1从经济上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提供经济援助,为他们社会化提供物质保证。经济压力是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加快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速度,首先必须更多地切实地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高校应根据贫困生独立性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大“贷、奖、勤”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制度。
4.2.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其扩大交往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要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育兼容并包、相互学习、团结互爱的氛围。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互动平台,抑制校园贫困学生群体与富裕学生群体的对立,使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通过交融,达到相互接纳、共振,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和谐共处。
4.2.3注重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的指导
农村籍大学生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到一个现代化大学,环境上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反差。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较多的是体现在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上。因此,要特别注重对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面指导,包括学业生涯设计、人际关系调适、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择业就职等。
要坚持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学校需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建立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跟踪制度,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对于农村贫困生个体心理问题,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较严重的要及时跟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及家长联系,保证农村贫困生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和治疗。
加强对农村大学生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对农村籍大学生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摆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寻找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4.3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
逐渐认识城市,转变观念适应现代社会。认识城市也是社会化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离开对城市的认识,不可能实现城市社会化。农村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城市的了解,获得对城市的初步印象,尤其要认识城市与农村的显著差异。即容忍文明社会共同生活的秩序准则的不断调整。城市认识包括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城市社会环境的反应。
从生活习俗看,农村居民很不注重生活的某些细节和形式,因而有些生活习惯是城市生活规范不接受的,如随地吐痰、大嗓门说话打招呼、穿着不讲究等。到了城市,大学生们必须逐步改变这些习惯,学习一些新的生活习俗,爱清洁,讲究穿着,看场合说话等。在人际交往方面,农村通行的原则也有别于城市。农村大学生进城市前遵守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以情交友,交际圈小,对陌生人往往有些戒备心理而不轻易结交,但城市人之间的交往除了感情因素外,在很多时候还受功利驱动,有些人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而坑蒙拐骗;城市人交际圈广,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初进大学的农村学生往往怀着美好的愿望与同学交往,事后却发现某些复杂的关系和因素,他们常常一时难以接受。“如何做到将农村心理与城市心理进行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观念的合理改变是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社会化的关键。”农村学生应鼓起勇气多参加校内外各种交际活动,学习一些成功交际的技巧,逐渐扩大交际圈,增强判断力,顺利进行社会交往,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3
2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周明侠.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7.4:199~202
4 安东尼吉登斯、田 禾.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沈德灿.论个体的社会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6(19):1~4
7 徐新林.文化差异与和谐再造——论促进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7~91
篇6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1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Measures
LI Ke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With enrollment and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more and more of 90 students occupied the university campus, so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manage work together, which is made of College Educators a serious challe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current students are facing, and then describes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concluded that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relevant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ducators.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昌盛,知识水平日益提升,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们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1 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环境复杂,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的办学模式也千变万化,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平均一个辅导员就要管理200多个大学生,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①并且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种文化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在受着冲击,这就导致学生的性格复杂多变,难于管理。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度,虽然该种制度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却很容易导致学生纪律松散、集体荣誉感缺失,不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
1.2 管理观念陈旧,欠缺创新
虽然进入了21世纪,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管理的思想和方式都过于陈旧。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注重的是学生群体的共同管理,却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管理,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就导致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形式化,欠缺弹性,管理的目标也定为能够管住学生,而不是服务学生,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其实让大学生未来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是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所在,而不是让学生在学校服从教师的管理。除此之外,教师管理学生通常还是采用道德教育和惩罚的方式,凭借规章制度管理学生,管理缺少人性化,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1.3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课改的深入,某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更重视的是学校的设施建设和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大学生的管理方面,欠缺切实、有效、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③全国各大高校在大学生的管理制度方面相对较为单一,例如将学生到辅导员设置为一条线;将院级学生管理副书记到校级学生处再到校级学生管理副书记设置为另一条线。像这种模式单一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能够明确规定学生在校的权利和责任,有些高校甚至只是将不让学生出事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再加上一个辅导员要管理的学生数量非常多,学生的事情也较为琐碎,加大了管理的工作量,管理中欠缺明确的工作量化标准。因此,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制度和目标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否则会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产生制约。
1.4 缺少学生心理的自我管理
从我国高校目前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看来,很多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自我管理。不少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心理的自我管理只是停留在上级收发的文件层面上,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计划进行实际操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象征性地展开一些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并未落到实处,不能够将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欠缺一种能够将大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出来的内在激励体制。
2 影响大学生管理的相关因素
2.1 高校扩招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的扩大招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某方面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因为扩招的影响而降低。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对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大学生的管理是辅导员管理工作中最难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学生缺少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喜欢受束缚,更不喜欢被别人管着,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这些都增加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④除此之外,目前各大高校录取学生都是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依据,并不重视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高校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致使目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日益下降。
2.2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互联网都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某方面来讲,网络的出现让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便利,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网络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所以有很多负面、虚假信息冲击着学生。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缺少能够辨别信息真假和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这导致不少大学生不能够抵制诱惑,缺少判断力,很容易上当受骗。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误入歧途,对大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网络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让很多大学生变得注重物质、信奉拜金主义,不注重团队合作,不乐于奉献,没有责任感,这些都让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但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达的价值观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又加大了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3 学生缺少经验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和智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并且其感知记忆的方式也已经从以听觉为主转变成为以视觉为主。大学生在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和反思能力,思考问题十分敏锐,具有自己的创新性和判断力。可是现在的大学生不愿意盲目地认可传统的经验,喜欢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这就导致他们没有充分的经验去解决和处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3 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3.1 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各大高校应该把学校的制度管理同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是让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方式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制约,让学生心生反感,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首先改进管理工作的模式,不应该一味地由老师进行强制管理,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自觉服从管理,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让老师的管理工作更顺利,更高效。
3.2 权力下放,让大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采取了权利下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权利进行授权,让有能力的大学生来管理学生。这种授权形式的管理模式首先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其次让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目前学生管理的现状,对学生管理的政策、制度以及管理方式加以把握,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和政策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活动热情激发出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能够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全面素质,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并且,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大学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告诉教育工作者,这样就能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为大学生管理改革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3.3 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虽然说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好文化知识,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学习知识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唯一的任务。当代的大学生还需要学习怎样掌握学习知识的手段,同时也要时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进行了解。目前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能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大学群体之中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因为刚从高中那个紧张的环境中走出来,所以精神会突然放松下来,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自制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需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将正确的学习方法介绍给新生,向新生传达一些自己的经验,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还可以组织讲座,让一些成功人士向大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历程,让新生对自己毕业后将要面临的职场问题有个深刻的印象,为自己未来的学习设定一个良好的目标和保障。
3.4 加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高校辅导员应该将班级管理、学生会、社团等管理充分利用起来,多多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之中。可以通过网络、班会、板报等方式多多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班级建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的归属感得到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管理中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如今的社会是多种价值观和文化相冲击的社会,对于这些90后大学生来讲,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极其复杂,难于管理,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应该积极创新,以学生为本,找到适合当代学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及效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注释
① 卢萍,余良锐.大学生成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3(22).
② 尹璐.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举措――分类引导、分层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3(19).
篇7
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也成为一个现实难题。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自我、认知职业、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职业素质等,在新时期日益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增强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因此,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具有迫切的现实必要。
1.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成长困惑,如一年级学生由于专业意识模糊、对专业了解甚少会出现大学学习目的性、针对性差、重社团实践活动轻专业基础学习等问题;二年级学生由于缺乏未来发展目标规划,迫切想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自身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三年级学生由于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困惑,会因继续学习深造与就业的选择而困惑;四年级学生关心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会产生择业心理恐惧,准备不足,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职业生涯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规划、主动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激励学生正确规划未来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从多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一是转变教育理念。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把传统计划经济性质的教育向市场经济性质的教育转变,把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转变。二是推进教学体制改革。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结构变化,适时的对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更新、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生涯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青年创业”,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将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分析
自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以来,高校纷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了迅速推广。但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明显落后,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合力
从整个社会来看,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群体人数少,大多数家庭教育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阶段的外界环境支持少。高校也同样缺乏相应的教育氛围,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单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部门,专职生涯规划教师数量极少,教育职能大多安排到学工部(处)或就业办,辅导员承担着主要教育教学工作。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全体教师参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2.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单一,体系不够健全
很多高校以就业指导替代了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突击式的择业技巧指导替代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相关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也主要集中在收集、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负责毕业生派遣等相关事宜方面,而很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全程、全方位引导帮助学生。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局限于毕业生群体、教育功能仅停留在解决就业环节具体问题上,对就业以外的学业规划、创新创业意识和事业观教育等问题则缺乏指导与教育,与真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差距甚远。
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人员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许多高校普遍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是由学生工作部人员、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或学生辅导员担任,这部分兼职教师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更多的是凭借工作经验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程度低、指导经验不足等薄弱的师资力量,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难以系统、科学、有效的开展。
4.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单调,缺乏社会实践支持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应当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了解就业环境,发现自己的劣势与不足。而在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活动,而且实践实习活动多停留在参观认识等较浅层面、实践质量不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外部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专业学习缺乏针对性,职业观念薄弱。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乏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有关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仅为13%,64%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概念模糊,12%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规划。据中华英才网的跟踪调查,目前有7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很肤浅。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远远跟不上学生、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大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渗透到整个社会和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全员树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许多人对其理念、内涵和意义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误区。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高校和学生必须全员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理念,即职业生涯规划是强调发展、重视实践、长期坚持自我探索的过程。
其目的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顺利择业、就业、创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和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略显薄弱;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其针对性、实效性一般。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全新切入点,使得其真正落到实处,又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解决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择业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基础保障
高校应大力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层次化建设,科学构建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外请专家组成的教学教育团队。专职人员负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施,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编写教材,培训兼职人员;兼职人员主要负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涯指导,以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外请专家主要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加大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和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激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在软硬件各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4.构建全程化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要根据他们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开展规划教育活动。大学一年级,应通过专业导论课、学校历届就业宣传等,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要求等情况。大学二年级要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生活,主动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讲座、培训等。大学三年级要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准备期,可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主题报告会、科研项目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定向的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职业技能,锻炼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大学四年级要通过就业技巧指导、择业咨询、事业观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职业的思考,为择业就业做好最后的准备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中国在线.
篇8
种主要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彼此可以相互转化,其中文化资本最具有转换力量。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举止风度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等。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是具体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如语言能力、行为惯习、适应能力、人格类型等;第二种是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存在,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第三种是体制形态,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如资格证书、文凭等。很显然,这三种形态对应了文化能力、文化产品与资格证书。
二、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布尔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两种再生产方式:通过家庭教育传承文化资本和通过学校教育积累文化资本。首先,家庭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最初、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既有父母对子女有意识的教导,也有子女对父母无意识的效仿,不同家庭背景的后代获得了上辈人的“惯习”,传承了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能力;其次,学校是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与知识的传播,还承担着向社会成员传输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任务,承担着文化再生产的功能。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家庭传承的文化资本已基本固化,在校期间的文化资本积累是改变其文化资本持有量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考察大学生三种文化资本,即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资格证书的拥有状况,分析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1、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既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将其看作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两种形式文化资本的基础。大学生的文化能力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味、文化修养等。
文化能力与特定个体紧密相连,不能通过赠予、买卖、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个体积累是获取文化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多年,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交流发现,大学生的文化能力积累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挖掘欠缺。尽管学校开设多门课程,但不少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和消化,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流于表面,获得的知识是临时的、零散的,难以转换成内在化的文化能力。其二,生际间差异明显。文化能力的积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以一定的家庭经济资本作为支撑。那些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家庭后代条件优越,更容易传承积累学习能力和文化品味;而对于那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不仅难以得到家庭经济资本的支持,为了筹措生活费和学费,还需要挤占学习时间用于勤工助学,缺乏对分数之外的素质和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投资。多数贫困生由于没有学习之外的特长而滋生自卑心理,将自己拒之于各类活动之外,阻碍文化能力的提高。
2、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大学生的文化产品指大学生拥有的书籍、报纸、绘画、工具等文化物品。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他拥有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越多。”所以,藏书情况是衡量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主要指标之一。文化产品以物质形式存在,是可以进行传递的。从家庭角度看,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大学生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能更多地传承上辈留下的图书、文化收藏、艺术品等。从个人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书籍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大学生获取书籍的经济成本较低,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3、资格证书。体制化了的学术资格或证书,是衡量体制化文化资本的重要尺度。正是“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和有合法保障的价值”。为此,大学生争相通过获取官方所认可的文化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除了争取各种教育资格与机会外,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亦成为了大学生的选择,“考证热”在大学校园渐成气候。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 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在大学校园,每年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会计资格证、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导游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关员等考证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为了给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资格证书对获取职位的重要性,对考证的投入可谓代价巨
大。从时间成本来说,考取某项证书,从考前的筹划到购买资料、上辅导班、复习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意味着舍弃专业学习、实践锻炼等机会,可见大学生对考证的重视。此外,考证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货币成本,如报名费、资料费、辅导班学费等。然而,与大量投入相比,考证收益是不能确定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陷入考证误区,不结合个体差异选择证书类型,盲目跟风,使得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失败,考取的证书对就业毫无用处,这也是大学生体制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来看,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浮躁心理及重证书、轻能力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文化资本提升路径
从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来看,提升文化资本的路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努力。
1、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文化资本在学生中平衡发展。
首先,学校应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文化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广交朋友、锻炼社交能力、建立竞争协作意识创造条件,使其提高文化能力。
其次,学校应丰富图书馆资源,以增加大学生文化商品存量。为突破馆藏资源约束,可以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大学之间书籍、光盘等资源的馆际互借,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资源。
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增加体制形态文化资本存量。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学好校内课程,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
2、个人努力。布尔迪厄指出个体在获取文化资本途径上,除了秉承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先赋因素外,还与个人的成就动机、努力奋斗等自致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知识快速更替,家庭文化资本先赋因素的影响力渐趋弱化,而个体后天自致因素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发挥个体主动性来积累文化资本。
首先,大学生应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自我追求和辛勤付出是息息相关的,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勤奋学习、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文化资本。
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等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是弥补自身社会资本单薄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个人的业务能力,而且可以扩大个人的社交网络范围,获得人脉资本。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篇9
1.直线y=-x+2与曲线y=-ex+a相切,则a的值为( )
A.-3B.-2C.-1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2.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
(1)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
(2)以a2,b2,c2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
(3)以a+b2,b+c2,c+a2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
(4)以a-b+1,b-c+1,c-a+1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存在
A.2B.3C.4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3.设AB,CD是O的两条垂直直径,弦DF交AB于点E,DE=24,EF=18,则OE等于( )
A.46B.53
C.62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4.函数
f(x)=1p,若x为有理数qp,p与q互素,
0,若x为无理数,
则满足x∈(0,1)且f(x)>17的x的个数为( )
A.12B.13C.14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5.若方程x2-3x-1=0的根也是方程x4+ax2+bx+c=0的根,则a+b-2c的值为( )
A.-13B.-9C.-5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6.已知k≠1,则等比数列a+log2k,a+log4k,a+log8k的公比为( )
A.12B.13C.14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7.cosπ11cos2π11…cos10π11的值为( )
A.-116B.-132
C.-164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8.设a,b,c为实数,a,c≠0,方程ax2+bx+c=0的两个虚数根为x1,x2满足x21x2为实数,则∑2015k=0x1x2k等于( )
A.1B.0C.3i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9.将12个不同物体分成3堆,每堆4个,则不同的分法种类为( )
A.34650B.5940
C.495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0.设A是以BC为直径的圆上的一点,D,E是线段BC上的点,F是CB延长线上的点,已知BF=4,BD=2,BE=5,∠BAD=∠ACD,∠BAF=∠CAE,则BC的长为( )
A.11 B.12 C.13 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1.两个圆内切于K,大圆的弦AB与小圆切于L,已知AK∶BK=2∶5,AL=10,则BL的长为( )
A.24 B.25 C.26 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2.f(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满足2f(x)+f(x2-1)=1,x∈R,则f(-2)等于( )
A.0 B.12 C.13 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3.从一个正9边形的9个顶点中选3个使得它们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方法是( )
A.30 B.36 C.42 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4.已知正整数a,b,c,d满足ab=cd,则a+b+c+d有可能等于( )
A.101B.301C.401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5.三个不同的实数x,y,z满足x3-3x2=y3-3y2=z3-3z2,则x+y+z等于( )
A.-1B.0C.1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6.已知a+b+c=1,则4a+1+4b+1+4c+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乘积属于区间( )
A.[10,11)B. [11,12)
C. [12,13)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7.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BD=6,∠ABD=∠CBD=3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
A.83 B.93
C.123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8.1!+2!+…+2016!除以100所得的余数为( )
A.3B. 13C.27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19.方程组x+y2=z3,
x2+y3=z4,
x3+y4=z5,的实数解组数为( )
A.5B.6C.7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20.方程x3+x33+x3+x3=3x的所有实根的平方和等于( )
A.0B.2C.4D.前三个答案都不对
参考答案
1.A.由切点在切线y=-x+2上,可设切点坐标为(x0,2-x0).又切点(x0,2-x0)在曲线y=-ex+a上,可得2-x0=-ex0+a.
再由y=-ex+a,得y′=-ex+a,可得曲线y=-ex+a在切点(x0,2-x0)处切线的斜率为-ex0+a.又切线y=-x+2的斜率为-1,所以-ex0+a=-1.进而可得2-x0=-ex0+a=-1,x0=3,a=-3.
篇10
二、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
1. 活动背景:现在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电脑了,在大一的时候还可以经常出去活动一下,可是现在的我们几乎没有同学去活动,整天就知道待在宿舍电脑旁边,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思想境界是高了,在网络上学到的东西真的有不少,可是我们的身体素质和集体意识呢?电脑紫外线是最摧残人的身体的了,我们不能这样下去!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大学的生活越来越紧张了。就像刚入大学时候每个人心中想象的那样,我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选择了奋斗的不标,然后坦然地一步踏进,坚定地一步步前行。未来的路,我们还要肩并肩,一起走。
2. 活动目的:增加班级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同时,本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并开拓大家的视野,使大家的身心得到陶冶,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提供平台,促使我们09计测2班这个班级能成为一个更具有凝聚力的团结的大家庭。
三、 活动时间:
2012年5月8日(第10周星期天)
四、 活动地点:南沙天后宫、海滩
五、 活动目的体验生活,增强体质,促进友谊,提高团结意识
六、 策划、组织廖永鸿、各班委和班级建设积极同学
七、 参与人员:09计测2班全班同学
八、 组织方式:
全班同学分组管理,各组再设一组长带队负责。以组为单位开展游戏,并注意安全问题!班委主要负责人和各小组长,必须保持手机开机畅通,保持联系。
上午:第一项:海滩游玩活动
下午:第二项:南沙天后宫自由活动
九、 具体活动安排:
全班分成三组,每小组约十二个人(可按照策划的分组),过程中插入各种小游戏和小竞赛项目,按组积分,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将得到奖励。除积分外,期间在游戏中的获胜者也给予小奖品,以活跃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下面是具体的活动流程:
1、大家可以提前了解南沙天后宫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各组长,一定要对乘车路线、相关地理信息有所了解哦。
2、集合出发的时间定在早上7:30。请同学们在7点20分开始前往一号饭堂旁的保安亭集合(建议把自行车停放在东八或一饭那)。早点过去海滩活动会好玩些,也可以避免到时太阳的暴晒。
3、各组长,按组组织带领同学们安全有序的前往目的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大约为早上8点半。到达后请勿乱走,等大队到齐拍照留念,再开始节目。
4、到达目的地,要恰时电话联系。
5、拍照后大约9点,第一项:海滩游玩活动正式开始。不分小组,全体同学一同happy
6、期间也可私下小活动啦,集体玩游戏,共同亲身体验生活。同学可以“活埋”一下人啦,也可组队进行沙地足球小比赛,和其他体育小活动
8、视当时的气氛而定,期间也可以自由观光等等安排~(切记安全)
10、大约16点,全体在预定的地点集合,收拾好物资,准备返校。集体回校,活动结束。
十、 经费预算:
1、门票:10*33=330元
2.、布带:40根,足球一个,
3、食物:自带
4、零食类,集体准备部分
十一、 个人附带
1. Money、零钱
2. 午餐干粮、水、零食
3. 相机、手机
4. 拖鞋、衣服(可带)
5. 防晒物品(女生)
6. 组长配带一份组员通讯录
7.…….
十二、 注意事项、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