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训教学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训教学计划方案

篇1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室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按电子备课室使用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具体要求: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

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XP。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XP。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训考核:

1.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习培训,并填写电子备课室使用登记表。期末以培训登记册量化考核。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实训教学 精细化管理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我国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校内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校内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内实训的含义

校内实训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单元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受训者的职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岗位方向技能。

二、源头管理――严格把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校内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校内实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对应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实训内容。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审查实训内容是否能满足该专业对应职业对技能培养的需要,从而从源头上对实训教学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制定专业实训计划,力求教学组织与管理有序

(一)实训教学计划制定

实训教学计划由各专业教学团队制定,院(系)审查,教务处审定和管理。在培养计划中应对实训课程的设置、学时数的分配、教学进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安排,便于实训教学组织与安排。

(二)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要点

1.实训计划的编制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出发点,并与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2.定期检查与及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通过定期检查,查找问题,反馈信息,调控实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及时修改计划提供依据。

3.必须保持实训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4.制定实训项目汇编表,进行实训项目管理。实训项目汇编表包括实训项目名称、所属系和实训室、所属课程、适用专业和年级、实训学时、实训开出学期等。

四、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务求有效指导和规范管理

实训标准是以标准的形式规定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条件、实训内容与方法、实训流程、实训学时分配、实训进度、实训作业及考核、实训管理和实训效果等,并明确该实训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形成校内实训教学的标准体系。

(一)实训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校内实训的教学条件

主要从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置、指导能力四个方面明确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实训场地要求按工作情境进行规划,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对接工作岗位实际,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指导教师要求对实训内容操作熟练,并且能准确传达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

2.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指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分为单元实训项目、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四个层次。实训项目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并且随生产工艺改进而调整更新,校内生产性实习工作任务体现真实性要求;实训项目和内容应与生产实际产品或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的对接度高,体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实训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按照项目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实训教学标准的管理

(1)制定标准。提出制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标准进行审定,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2)适时修订。检查实训教学标准的执行情况,反馈问题。应侧重从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紧跟职业岗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实训教学标准。

五、制定课程实训计划,确保实训准备充分

(一)课程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应明确实训项目名称、实训班级、具体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分组、必备设备和耗材、实训指导书或实训教材等。

(二)课程实训计划的管理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由任课教师依据专业实训计划做出,教研室主任与实训中心或实训室相关人员一起会审,对不合格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合格的计划报负责教学的系主任(或院长)审核批准实施,并由系(或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把核准的实训计划传送到教务处、任课教师、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所在班级。实训室制定本实训室的学期实训计划表,教务处以实训室为单位汇总一个学期中全校各实训室拟开出的实训项目教学计划制成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是实训教学检查和实训教学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六、 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实训质量

任课教师做好实训指导准备,编好实训指导书,对实训项目进行预做;参训学生做好训前预习,经指导教师抽查合格,方能动手实训;实训室做好实训场地、设备、耗材等准备工作;承担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要通晓该课程全部实训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实训技术。

七、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实训

(一)实训操作

主讲教师讲授与实训有关的知识点、实训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并记录实训数据,教师指导。实训小组长对实训成员做好课堂评价(包括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态度、听讲情况、操作规范性与熟练程度、结果准确性等),并把评价结果抄送指导老师。

(二)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

实训室做好实训登记,内容包括实训班级、实训时间、实训项目、实训任课教师、实训分组、实训缺席学生姓名、实训纪律和效果,最后由实训任课教师签名,实训室存档。

(三)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

实训报告要求规范,教师对实训报告批改评分计入实训平时成绩。课程实训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考核,随机抽取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项目相同的同批次考核,独自完成考试。对于单独设课的实训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考核,计入学分。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实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取消该课程理论考试资格,允许进行一次补考。实训课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可分为实训课堂评价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

八、实行实训效果评价,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到位

为了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训教学管理必须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训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监控。

(一)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1.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

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是指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与教学计划 (或实训教学标准)所规定的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之比。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实训项目开出率=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100%。

2.学生技能抽查

课程结束,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按照实训教学标准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抽查来评价实训教学效果,先制定课程每个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以任课教师所任教课程的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30%的学生(一般10人)进行技能水平操作,从课程开出的实训项目里随机抽取2个项目作为操作内容,每个项目50分,总分100分,取两个项目的平均成绩为该生的技能抽查成绩,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0人中有6人合格或优秀则该任课教师任教的该课程技能抽查合格或优秀,其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客观而真实。

(二)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与监控

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实训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

1.确定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对实训教学要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管理内容全面和量化的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训教学规定的内容和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做成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作为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与监控:实训教学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实训组织、考核成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结果。所以,实训教学质量必须突出过程管理与监控。

3.实训教学档案管理与资料管理

实训教学档案必须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监控相结合,确保资料完整、规范,便于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1)实训教学基本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卡片、实训项目汇编等。

(2)实训教学记录: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报告样本、实训考核试卷、学生实训成绩表;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本;实训典型教案或讲义;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材料;实训教学研究、总结、教改方案和经验总结。

(3)实训教学管理文件与规章制度:上级下达的实训教学文件;学校制定的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评价材料;实训教学人员情况一览表。

(4)其他资料:实训设备、材料经费投资分配情况统计表,实训设备、材料领用出库验收单,实训材料消耗统计表,仪器设备、材料损坏、丢失、赔偿报表,新开实训项目申请、验收材料,实训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报表,实训方法、实训手段、实训技术改进意见、实施情况及成效。

九、 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进行过程总结并持续改进

PDCA循环指的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四个阶段。

(一)计划阶段

该阶段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质量保证的计划和方案。计划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第二步,找出实训教学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三步,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第四步,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二)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制定的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由相关部门组织实训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

(三)检查阶段

该阶段是对照实训质量保证计划要求,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四)处理阶段

该阶段即处理检查发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肯定和巩固成绩,提出整改措施,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考察整改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引言

我国计算机教育正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转变。在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中,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极其重要,加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通过重点专业改革的引领,形成专业领域高地,形成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这是新一轮高等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我国新型信息化进程而言,加强计算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拓宽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通过分析企业的用工需求及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人才市场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未脱离学科型教学体系,已不适应企业对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从整体分析,原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相关知识未能有机渗透融合。从知识方面分析,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从能力方面分析,原专业教学计划难以对企业所需高素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技能操作体现不明显。

其二,原教学计划中实训技能培养欠佳。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原计划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三段式”,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辅以实践教学,这样就失去了高校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而目前企业技术有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

其三,课程内容及部分教材陈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选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老的专业计划中,教材中原理知识较多,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新型应用技术介绍相对少,其内容远远不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当代企业专业技术类的教材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当今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除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外,更多的是会使用现代设备以及具备转岗应变能力。教学计划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破“学科体系”旧的传统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交互的教学体系。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竞争,已上升到一种多方位、新理念的竞争。我们提出的教学计划改革,只有树立全新的现念,专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专业实训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适用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要构建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技能。改变原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对多门专业技术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课程名为《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课程目标更加突出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通信工程绘图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职场环境实训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只有合理安排实训教学,使理论和实训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的时代,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更多的综合实训,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引入证书培训机制。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因此,引入证书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和企业建立联系,签订合同,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二是考察和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各种企业培训项目。包括劳动部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全国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信技术考试、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等。通过证书培训,使学员能力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快速掌握主流技术。同时,此项目也是政府大力支持项目,政府为学员参加培训和认证考试提供费用补贴,培训课程通过后,学生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的进行更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教育学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浩平.关于编制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探讨[J],郑州经济治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81-82

篇4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阐述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新构想,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教学模式 实训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高职高专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众多教学模式中,多数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淡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加强社会实践,通过真实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做到学以致用。从教学模式上看,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随着对国外合作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例,阐述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自建院以来不断尝试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毕业生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适时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材选定,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讲求精通,避免了“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进企业内部,了解对高职人才的学习、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培养方案,逐步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大胆尝试以工作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已初见规模: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双福新校区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全程指导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实训项目的设计等,校内实训条件包括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和10个情景教室,其中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占地约2000㎡,由工种技能训练中心、建筑技术展示中心和检测试验中心3个部分组成。

2、校企合作模式

我院的校内实训条件日趋完善,并始终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落实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协商合作,建立产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条件。目前,我院已与57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中石油重庆公司、中石化油重庆公司、西子奥的斯、瑞士西卡等世界500强企业7家。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3、专业教师深入基层

目前我院这种突出实习实训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新进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考验。尤其是专业教师,学生就业的引路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加强自己的实训水平,为了填补专业教师学历教育淡薄实践的缺陷,学院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都必须深入基层,将所学专业知识消化,加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今年我院已有部分专业教师去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大家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合一。

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学生家长的问题。

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生家长一直认为,学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来学习知识。这导致家长们不能理解并接受子女去生产单位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

2、学生自身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交了学费给学校,就应该在教室上课学习,在学校实训,学校不应该安排自己去校外的生产单位实习实训。此外,学生们对工作期望较高,他们不愿从基层做起,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和环境。

3、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但企业的生产安排往往难以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协调一致。企业的生产计划会因技术改造转型等原因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则相对稳定,缺乏灵活性。这容易导致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在衔接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学校教学的规范性。

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以我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为例,放眼全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其教学模式同样是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加强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交流,识图找寻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

强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确定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为企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所学。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收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罗怀晓,张普礼,梁熠葆.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教育与职业》2010.12

篇5

1.1校内实训项目以课内专项及单列专项实训为主,缺乏综合技能训练

目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开设有不少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同时结合岗位操作技能要求还开设有不少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的开展是基于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的开展多是以各种模拟软件操作为主的针对某一学习领域的岗位技能训练。这些校内实训项目大多依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缺乏融合多岗位任务的综合技能训练,导致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岗位操作,但接触实际工作任务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1.2校内实训项目强调技能训练,缺乏引导学生对岗位技能的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侧重教会岗位操作,缺乏操作情境设计,学生虽能独立操作,但经常出现对任务理解的偏差,无法领会该项工作在企业总体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项目操作中缺乏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合进行操作分析,导致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训任务而操作。如在一些仿真软件实训中,学生反映只是把软件操作完成一遍,主要学会的是如何使用仿真软件完成实训任务,重操作轻分析的实训使得实施过程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会贯通。

1.3校内实训项目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教学组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动手学习的方式。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操作并完成实训任务,由此导致不少学生实训操作多是对教师示范的简单重复,在新鲜感得到满足后就感到索然无味。实训中师生也缺乏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对学生持续进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学生难于主动结合知识与技能开展对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1.4校内实训项目设计不注重结合职业标准,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

不少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重操作流程设计,轻评价体系建立,不注重与相关行业职业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的结合,使得操作难以按照规范化的职业标准展开和评价。不少实训项目有完整的操作流程设计,却没有完善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更谈不上按照职业标准要求进行操作评价。

1.5校内实训项目教学时间不合理,缺乏对实训项目的足够重视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教学计划安排优先级通常低于理论教学,使得校内实训项目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如一些单列的仿真模拟实训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最后几周时间内;一些课内简单的物流设备操作所占课时更少,以满足能够学会基本操作为主。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导致校内实训设备扎堆使用后便闲置,学生却无法保障持续性的职业技能训练。

2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开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探析

2.1加强对校内实训项目的重视,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学校对校内实训项目的重视,建立“课内动手学、单列实训学、综合实训做”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首先,对所需时间不长的专项技能学习,可作为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在相应课程教学中完成,如条码操作学习。其次,对操作所需时间较长、同时需连贯性操作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可通过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完成,如物流仿真模拟软件实训。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与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重点是培养学生各工作岗位核心操作能力。最后,设计实施专题综合实训项目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专题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实施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中尤其欠缺的部分。最终形成基础技能学习、专业核心技能学习、综合职业能力拓展学习三个层次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

2.2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设计实施专题综合实训项目

专题综合实训项目是在课内专项技能实训与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的基础上开展的对学生综合能力拓展的训练。专题综合实训项目开展前,学生对实训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知识及技能已经完成学习,由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主组建团队,进行任务分工、任务分析、任务设计、任务执行,由教师和项目团队成员共同根据规范化的评价指标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梳理已有的校内实训项目,结合专业定位设计开发专题综合实训项目,体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的融合。如在全国范围内已举办过多次的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物流技能大赛,不少院校有过参赛经验,便于结合自身条件开发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专题综合实训。

2.3注重实训项目操作竞争性设计,提升学生操作主动性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流程设计要体现出操作竞争性,吸引学生能够主动为任务的完成进行问题的寻找、分析、解决,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在实训项目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以任务驱动、操作背景分析、操作情境引导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同时能够理解技能的价值,真正用心做好每一项实践操作。

2.4注重已有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要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规范完善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学生的操作有规可依,教师的评价合理规范,在提升项目操作规范性的同时也提升学生操作的趣味竞争性,注重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的双重评价。

3结语

篇6

摘要:《高分子合成》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短学期实训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本文针对目前嘉兴学院《高分子合成》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CDIO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高分子合成;CDIO;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52-02

一、传统《高分子合成》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分子合成》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对所学专业知识建立整体概念,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高分子设计、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检测的全过程得到训练,达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经过几轮的实训课程训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掌握注意事项;在实验教学手段上,实验教学视频与传统实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考核上,综合评价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与最终的实验报告。以上这些方法和措施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思考问题及独立动手的能力。当然,在《高分子合成》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包括:①命题式设计合成,主要以设计合成水溶性高分子乳胶漆、水溶性酚醛树脂实用产品作为实训案例为主,学生参照确定的实验方案,获得几乎相同的实验结果;②个别学生对实训课程的设置不理解,所做实验项目不感兴趣,最终导致达不到实训的目的;③1个班30人左右,配备2名指导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疲于应答,教学效果不理想。④三周的实训时间过长,安排不够紧凑,学生难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经初步调研论证,结合本校的人才发展方案和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高分子合成》实训课程的高材专业15级的学生作为这次实践教学改革的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分子合成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地区企业特点,更加深入的体现实训课程的意义。

二、CDIO项目教学理念

CDIO即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在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最新成果。它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周期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一种实践的、主动的、课程间相关联的学习方式加深对工程理论、经验与技术的了解。CDIO以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综合性教学为理念。项目教学法通常以实施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的,其类似于案例教学法,旨在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CDIO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从协作能力、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开展项目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从内容各异的实践项目中学到一样的方法和能力,不仅仅是局限于掌握所涉及到的具体知识,更要提高综合能力。

三、教学改革方案

在《高分子合成》实训课程教学中开展CDIO项目任务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查阅相关文献,完成相应的文献综述;设计高分子合成路线及优化工艺条件;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习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基于项目任务式教学法在《高分子合成》实训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更接近工程实际的企业“命题”项目或将学生按照其专业导师分组,以专业导师科研中的课题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由专业导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工作,在得到给定的功能目标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完成从技术构思、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一个产品完整的研究开发过程,这对于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高分子合成技能,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形成高分子材料合成的能力。每3-5名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并选举一名组长。每课题组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方向上的把握。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调整《高分子合成》实训开设时间。我校《高分子合成》实训开设时间放在第2学年的第2个学期末。通过几轮教学发现,在学生专业学习还没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实验难度,缩短实训周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将时间从3周减少到2周。

2.企业参与《高分子合成》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往的教学计划完全由任课教师自行制订,由于教师的工程能力不足等原因,制订的实验教学计划脱离生产实际,即所谓的“理论性、研究性过强”。在新的实训教学计划修订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计划,使实验内容更符合工程实际性。

3.《高分子合成》实训内容的确定。①原有实验内容优化。从原有实验中筛选出小部分的经典内容,通过这些经典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原料准备、材料合成、性能测定及表征方法等。同时增加具有项目背景的实验,以贴近实际的社会需求为前提,并符合高分子材料的潮流化趋势,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②教师科研课题转化。我院高材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即实行导师制,每个老师指导4-5名学生,从教师已完成的或在研的科研项目中挑选出部分可行的内容,以专业实验的形式分解为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本专业的教师研究方向和研究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给学生的命题形式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4.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①企业需求与教师科研结合命题。由过去的分配到人改变为根据企业需求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命题,使实训教学完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模式的转变,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②改变实训教导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指导教师定位为“导师”,而学生则定位为实验中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成为执行者。③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实验。每三名同学为一个课题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每个课题组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对课题组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并把握整体方向。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下使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5.专业综合实验的考评方式改革。实训模拟本科毕业论文方式进行。结合实训内容给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做出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在同等的实验时间、实验条件下,增加了实验信息量。增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工程理念。

四、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教学在《高分子合成》实训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教师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张璇.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4):152-157.

[3]余久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几点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1):42-44.

[4]陈春林.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30-34.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合作 校中厂 厂中校 模式建构

[作者简介]李涤非(1970- ),男,山东济宁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管理;王生雨(1967- ),男,甘肃武威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江苏 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1年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GZ201100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35-02

一、引言

通常情况,在高职院校层面上,可以将“产学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教育”等称谓理解为相同的概念。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有很多种,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为主线,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符合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范例;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主旨,锻炼学生高技能实践能力的 “工学交替”模式(“三明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范例;以就业为主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与实现学生就业的 “订单式”培养模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范例;以培养一线操作技术人才为主旨,培养学生某一职业技能与素养的“2+1”模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是范例;以满足人才市场对某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由行业龙头企业管理,共同培养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企业为主”模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是范例。

“校中厂、厂中校”是诸多产学合作模式中的一种。此处的“厂”,不仅囿于生产制造类企业、还可以广谱地理解为流通经营类公司等。

二、“校中厂、厂中校”概述

1.请进来的“校中厂”。所谓“校中厂”是指企业将一部分的生产、销售任务放在学校里完成,按协议为学校提供教学和实训项目。学校出场地等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企业的生产或销售场所,该场所既是企业的车间或门店,又是学校的实训现场;参与实训的师生既是实训中的教学双方又兼任一线工作人员;企业的员工既是生产者与销售者又兼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

2.走出去的“厂中校”。所谓“厂中校”是指企业内部提供学生实训基地并承接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和共育人才。学校物色与专业相关性强的企业作为实训、教学基地,通过协议明晰双方投资产权,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施教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校企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剖析

1.“校中厂”合作模式。“校中厂”合作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些前提,如学校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学校具备殷实的办学条件、取得企业信任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详实可行的合作预案等。“校中厂”是高职院校很值得研究与尝试的一种产学合作模式。原因有如下几条:第一,“校中厂”的实施让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校方思路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第二,“校中厂”可以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如师生在途的时间与体力成本、交通餐饮的货币与物力成本等。第三,“校中厂”便于学校掌控实训、教学过程,就近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合理的学业评价,并能够降低学生外出实训带来的安全隐患。

2.“厂中校”合作模式。在20世纪末就有不少学校对“厂中校”合作模式做过尝试,典型的表述就是“走出去办学”,将课堂搬进工厂车间或经营场所,学生可以在工厂企业吃、住、工作,感受职场氛围、学习企业文化并体验工作者的身份。这种模式更适宜于实践教学,但不太适用于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考虑“厂中校”的企业必须主观愿意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何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学生是否可以毕业就业贯通完成、职业转换和晋升的能力培养是否得以实现。

3.“校中厂、厂中校”存在的通病。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工作岗位的实战要求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实训或教学的需求。为了便于管理方便操作,高职院校希望产学合作的企业最好能够接纳更多学生的实训或教学任务,比如一个班级乃至一个专业,但事实上企业难以提供如此多的岗位。或者有能力接纳,但还要考虑工作岗位的安全性、熟练操作、产能维持等因素,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原有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样就势必分割班级学生进入同一业态内不同的企业,无形中增加了校方的管理事务及承担责任的风险。

第二,企业提供的岗位锻炼相对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显得单一和受限。若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来讲,可能会全面覆盖专业的技能训练要求,但由于在固定的企业、固定的时段、固定的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技能训练,有着很强的“企业四定”表现,不利于整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兼顾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店堂前台获得了客户推销能力的训练,而不能兼顾后台主管的客户资源管理能力。

第三,产学合作双方存在时间错位,难以调和。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时间与学校教学时间安排上遵循各自的行业规律与特点,在双方合作期间难免出现时间上的矛盾冲突。当学校教学任务进行到某个节点,需要企业提供实训岗位时,合作企业有可能处于生产经营转制、业务组合变化等因素造成以往的实训岗位缺失;当企业腾挪出学生实训岗位,可以接纳学生进行实训时,学校的教学有可能正处于不同于该岗位要求的教学任务或环节。

第四,学校层面不能有效地给企业提供利益。现在的产学合作往往是“产”冷“学”热,造成的主因之一就是学校不能够满足企业的某些诉求、缺乏与之交换的对等资源,简言之就是不能针对性强、明显有效地给企业提供利益。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经济利益,即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校带给了企业什么利益。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在产学合作中显得被动与消极,即便形成合作也是松散型的、停滞于浅表,或是目的指向廉价的学生劳动力。

第五,企业教学团队成员长短不一,企业指导教师的身份界定、资质评价模糊。对于延请“校中厂、厂中校”的企业指导教师,一直是困扰产学合作的问题之一。什么样的企业一线员工可以成为指导教师?其身份的界定是否需要诸如职业资格证、专业职称等形式要件?还是操作技能达到行业企业标准、实战经验达到优秀抑或卓越的层次?他们在专业技能上可以成为学生导师,但缺少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学生心理的辅导,可能会造成“教书”有余、“育人”不足的现象。企业教学团队与校内专任教师需要磨合,彼此之间的实践与理论需要沟通借鉴。

由于学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对待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有差异。就算是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追逐利润仍是其终极目标,所以不能够强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围绕学校的教学活动展开。

四、“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的改进建议

1.企业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经校企双方协商,遵循教育由简单至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定量地分解某岗位的工作任务。没有学生加入时,本岗位按照企业正常要求运作;有学生的加入时,即可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由受训学生加以分担,这样操作好处是,第一,减轻员工(企业指导教师)的业务量将精力转投至指导学生;第二,提供给新入岗位学生的工作任务是经过测算的、定量的负荷、可操作实现的工作;第三,企业在无形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可供学生实践的工作岗位。

2.企业实现岗位交替与轮作。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圈划出专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制定工作岗位的执行标准和流程,让学生在实训周期内,突破固定的岗位和固定的专业技能训练约束,尽可能让受训学生多接触适合本专业的其他岗位和技能训练,实现在固定企业、固定时段内,不固定的岗位交替和不固定的技能轮作训练。这部分内容针对“厂中校”而言,尤其适用。

3.学校调整教学计划,适应企业现实。为了适应企业的作息时间,在做好预案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随时观察、聆听企业的业务变化与动态,发现有非常利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且对整个教学计划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对原教学计划予以调整,率先适应企业的工作。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正常教学活动时,接到合作企业为期两天的商洽会信息,此时对教学计划予以暂停,派遣学生赶赴商洽会现场配合合作企业的商务活动,强化学生的促销、谈判、现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学校计算交换筹码、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无论请进来的“校中厂”,还是走出去的“厂中校”,要想得到企业认可,职业院校首先应当考虑自身有什么可以与之交换的筹码。是提供给企业科技上的攻关、现代企业的管理?还是校内政策的优惠、人力资源的输送?只有增强了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才可以更好地谋求到乐意合作、深度合作、持久合作的企业。笔者所在学院材料系教师握有多项发明专利,引起企业的兴趣与关注,签署了多个深度校企合作项目;经贸系教师社会培训经验丰富能力强,签署了多个长期的企业培训任务。高职院校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产学合作就会朝向良性发展、深入发展。

5.企业指导教师身份界定与资质评价的指标应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产学合作双方可就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定与聘请流程、操作方法进行磋商,既不可阳春白雪、标准过高造成难以觅寻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也切不可下里巴人、良莠不分造成企业指导教师难当其责。把握适度原则,尽可能出台一些界定与评价指标,比如任职时间的长短、业绩贡献的高低、一线实战经验的多寡、担任岗位职务的情况等。

另外,还必须明确政府在“校中厂、厂中校”产学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政府搭建的产学合作平台及政策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中厂、厂中校”的发展走向与健康度。政府应当颁布法律法规,明令要求企业有义务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与机会、鼓励企业进校办厂,增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义务感。同时,国家可以对实施“校中厂、厂中校”产学合作的企业给予明确的、实际性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

五、结语

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的探讨,很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双方的诉求对接与资源整合,从高职院校单方的考虑波及双方利益共享,进步很大,成绩很多,但至今仍缺乏可供复制的典型,还需不断摸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黎刚,曾柳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8).

篇8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57-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能动手、懂操作,实现零距离就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围绕高职教育各专业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和岗位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到课程实训、认知实训、项目实训、综合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层级实践教学环节中,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就构成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非完全从属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在考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的联系与配套的同时,应重点注意实践教学内容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

(一)系统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相对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应自成一体,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不应是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验证,而是要进行职业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应会能力模块一一对应,强调应会职业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引导;实践教学内容要系列化、训练要规范化、目标要明确化、考核要定量化,实践环节着重对经验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实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转变。

(二)模块化。传统的“学科型”的教学模式,严格界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将每一门课程都设计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知识,缺乏各门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已经不适合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与结构,“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以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通过工作分析,将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跟专业知识进行细分,通过三个转化,即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形成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层次化。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由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四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实训内容筑“底”、一般技能实训内容为“点”、专项技能实训内容构“线”、综合技能实训内容成“面”,依托基本技能这个底,形成“点、线、面”相配合、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基本技能即胜任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如基本运算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写作能力等是学生完成一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基础,通过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构筑强力有的“底”;一般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做到对应知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专项技能训练主要是抓住作业流程的线索,让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应会技能间紧密的内在联系“线”;综合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突出综合性,更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面”。

基础技能侧重学生素质培养,一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项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以及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呈递进式上升,不仅满足学生应会的技能的需要,还考虑到学生将来转岗所需的能力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系办学特色的前提。但是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目前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数是根据理论课程或任课老师的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实践教学依附、服从于理论课程教学。目前,广西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目前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教学的章节来安排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是各任课教师按照教材的实训内容来安排实训的,很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应知知识和应会能力来考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实训项目安排和组织形式上,还只能做到与理论教学简单的对应。多数实训内容还停留在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的阶段,综合性、探究性实训所占比例极少。此外,各实践环节、实践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各门课程按各自所需分别进行实训,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时由于对问题的片面认知而无从下手。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为了达到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40%左右的要求,尽量提高实践教学时数,但很多学校重量不重质,课时比例上去了,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实训软硬件条件有限,既缺乏相关的仪器设备,又缺乏真正懂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缺乏规范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上。多数院校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仅仅在原有的以理论教学环节为主的教学计划中加了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未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系统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能贴近职业岗位,更谈不上服务职业岗位。有的实训环节教学大纲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指定教学大纲;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教学大纲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细致的研究。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普遍存在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的突出问题。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多数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均如此操作:有对应专业基础课程的一般技能训练,如货物认知、叉车操作等;有对应专业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如运输实训、仓储实训等;有对应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综合技能训练,如校外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还有对应工种考核的专门化训练,如物流师证、货代从业职格证等。上述安排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层次性,但很多学校只流于表面,实践教学内容依旧陈旧,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状况,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不够突出,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也不高。这种教学安排与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例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在制订教学设计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比例,保证实践教学学时,采用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形式构建了一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四大模块组成,下分技能或训练课程和实训项目,把学生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实训项目中。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为例进行说明。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课时的50%,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模块为:

(一)基本技能模块。基本技能这个“底”采用分散的形式进行构筑,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各门基础课程中,比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较有特色的素质拓展项目就穿插于管理学课程中进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安排不同的素质拓展项目,如为了训练学生的计划能力,就将“电网”这个项目放在计划职能这一章进行,让学生明白资源(时间、金钱、能源)是有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另外,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沟通技能等也在各门基础课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教学项目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一般技能模块。一般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点”,是指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教学,如库存货物的ABC分类、企业采购流程分析、客户优先权分析、费用核算等,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主要采用分散的方式进行,实训项目被分解到每个教学周,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形成“教-学-做-教”三位一体的循环教学模式。

(三)专项技能模块。专项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线”,是以工作流程为背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如仓储项目、运输项目、采购项目等,其目的是掌握关键作业的操作流程及操作要点;该模块采用分散方式进行,以整周实训方式穿插在每学期中进行;整周实训课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形式有:物流沙盘实训、电脑软件模拟实训、实际操作实训、模型制作和参观等。

(四)综合技能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面”,是指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如储配作业方案的制订、采购流程设计与管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篇9

实习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培养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本文在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和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现状

1.实习实训教学比重过低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与重视,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初步建成了一批能基本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但从全局看,实习实训教学还相当薄弱。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的现象。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使用的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与本科院校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基本参考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学时的安排也大部分参考本科院校。因而导致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相对国外高职院校要低得多,体现不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特色。

2.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当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建设方向不够明确、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备简陋、科技含量不高,对实习实训体系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用、怎么管理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统一的标准,导致整个实习实训体系良莠不齐,混乱不堪,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地位不突出,使得高职院校“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不明显。许多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围绕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必须开发和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的倾向。

3.实习实训教学师资十分薄弱

目前,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师资力量也基本上是以前中职院校的那部分,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明确的方向与途径,在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也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基本上不能承担实习实训教学。教师重视上理论课,轻视上实践课;学院管理部门重视考评教师的理论知识,缺乏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标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不足1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50%以上。这种师资现状必然会影响整个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及高职院校的特色发挥。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每一名教师来说,都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原则

1.目标性原则。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一定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管理类专业要培养面向21世纪飞速发展的企业需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扎实,基本管理流程及业务能熟练掌握,能够在制造业、旅游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府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和管理以及展览设计的一般技术型人才及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师应根据实习实训教学实施情况及时生成新的目标,使目标实施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动态过程。

2.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过程要与理论教学形成一个系统,要对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有层次、分阶段的统一确定实习实训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不能只重视某一个环节,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标计划。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按照组成实习实训体系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内容合理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3.主体性原则。高职院校实习实训体系中学生必须是教学的主体,所有实习实训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成效。在整个实习实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实训,给予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的机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在管理类专业整个实习实训体系的构建中,合作不仅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还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作机制,让学生相互协助,共同完成某个课题任务,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基础;通过合作也使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密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构成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只是设施和设备类的固定资产问题,其内涵还必须包括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实习实训课程,能够实施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面向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实习实训体系应该能够与企业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从而完成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中来、“产品”到企业中去的全过程。由此,我认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只能解决实践课的硬件设施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在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中必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实训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习实训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制定等。我们应首先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务实、具体,人才培养方向应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由此出发,建设相应的实习实训体系。

2.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室。学生在学习管理专业相关内容时,尽管已经认真学习了详尽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但离开书本后,对整个过程还是模糊的。如果让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强化企业管理软件的模拟操作,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掌握整个过程,而且还可以认清每一个细节、难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此环节中,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穿插辅导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要点还可以让学生对管理的整个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基础层。

3.校内实训中心。这是为大力推进和加强实践教学而建立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校内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行业先进的管理、营销、服务等相关技能培训的平台。它由若干在专业上相互关联的实训室及实训场所组成,主要承担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4.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特色之一。大力发展稳定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实习环境,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热身场所”,学生在实训基地能够得到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我们从国外开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日本的终身教育,它们都与企业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是企业,终点还应该是企业,因而其人才培养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应与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合作的内容应涉及本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重点可以在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沟通与合作。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在开展实习实训教学设计与改革中应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从人才需求到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实习实训具体环节的全面合作。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环境与条件,学校为企业提供较低报酬的劳动力作为对企业的补偿。

因此,我认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应形成以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室为基本单元,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主干,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应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体系以及由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训和顶岗实训(实习)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办好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关键所在。整个实习实训体系必须以企业或行业为依托,结合学院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依靠现实企业环境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联系学院实际,对学院的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发展,最终实现实习实训体系与企业的完整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从而完成人才培养需求与标准从企业中来、“产品”回归到企业中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1.引言

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要进行四五十门课程的学习,而很多课程的总课时数一般都不多。所以很多课程对于学生而言都是过眼烟云,学习过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如果学生课下又缺乏必要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那么学习效果更会大打折扣。课程学时数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课时内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并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每个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工作多年,后进入高校任教,在教学工作中渐渐地发现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高校管理类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和割裂的现象,尽管高校有完整的学生培养方案,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也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高的教师,但这种脱节的现象却依然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比较常见。有感于文科教学向工科教学发展的倾向,加之笔者的工科背景,提出一种混合教学模式作为探索研究。

2.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成因探索

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学经历,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理论与实践割裂现象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2.1 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的脱节。

现行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对理论课和实践课有严格的划分,这样的划分对课程的组织有较多的优势,但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教师们不难发现,一方面,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践课程在排课时,由于时间、地点与其他课程冲突等原因,往往无法排在一起,而比较理想的排课方式为,在理论课时结束后,随即开始相关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后续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就算理论课时和相关的实践课时可以排在一起(理论课时结束后,随即开始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其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因为此时学生在几个月前所听授理论课的开始章节可能早已遗忘大半,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定律”不难发现,如果不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温习,其遗忘所学内容的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所以,如果采用每个课时或每个章节理论课程教学完毕后,随即进行针对该部分课时(章节)的实践或实训环节,将可以使学生在对理论课程掌握之初就通过实践或实训环节来加深印象、融会贯通,那么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大大优于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集中进行的方式。

2.2 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授课人和内容上的脱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严格地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大纲进行,尽管这样仍不难发现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内容上仍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通常担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并非同一人,现行的“3+1”教学就是三年理论加一年集中实践,这样就存在着不同教师对教材内容、相关实训实习的内容的选择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以“连锁经营管理”这门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理论课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关于“连锁经营的风险分析”,但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并没有将该部分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而如果有一门对应的实训课程叫“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该课程的教师恰好在连锁经营的风险管理上有较好的实训方案和资料,实训中该教师很可能会将这点作为主要训练的部分进行实践教学,此时的实训课程就很难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结果学生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和凌乱的。

2.3 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考核方式上的脱节。

一般的教学活动中理论课程采用开卷考试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实训和实践一般采用撰写实践报告和实训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尽管很多理论课和实践课具有对应的相关性,但这两种考核在实际内容的考核上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可以说毫不相关。这种考核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表面上可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是这两者之间则丧失了本有的相关性和相互促进的共融性,变成了理论课就是为了学习理论,不管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如何,而实践课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于这些实践又加深了多少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无从知晓,也就是说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

2.4 授课对象对于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预习和复习。

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这样即使实践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是针对某门理论课程或某几门理论课程的,但由于学生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时便是一知半解,实践课程开始前又没有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实践课程的效果或者其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将大打折扣。当然作为学校无论其名气有多么大,作为教师其水平有多么高都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但至少可以从教学模式上来减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遗忘程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性。

3.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1+1”教学模式的提出

所谓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1+1”教学模式就是从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制、选用之初就将课程有意地编制为一节理论和一节实践课程轮流进行的教学计划模式,该模式的成功需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的保障:

3.1 编制与该模式配套的教材。

“1+1”教学模式首先得益于与之配套教材的编写,尽管很多理论课程在每章的课后都会有一些练习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讲这些内容或将其安排在宝贵的课时之中进行专门性和系统性的训练。通过配套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可以将大量专门、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散到理论课程的每个章节;另一方面,保证了整个“1+1”教学模式有良好的知识素材和实践素材可资利用。需要指出的是: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精选,找出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再根据后续的实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编排,实训部分的训练课题,训练素材、场地、设备、人员组织等情况也都要在教材中提出指导意见,便于教师进行该模式的教学组织。

3.2 编制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1+1”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上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难点。主要是传统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集中的模式,便于学生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安排与协调。“1+1”教学模式中在每个章节部分随即安排有针对性实践环节, 这确实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仔细分析不能看出该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安排和学生组织其实和传统模式下其方法和步骤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传统模式下即使集中进行的实践课也需要分几次来进行,新模式下所不同的仅仅是将这若干次的实践课时安排到理论课时每个章节之后来进行,并且要求实践内容要针对每章重点的知识点来组织安排。但无论如何在课程进行之前编制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对于实践课环节,因为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一些意外的教学情况。因此该模式的成功开展除了要有与之配套的教材,还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

3.3 配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和辅助教师。

该模式下最为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好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之处是“1+1”教学模式对主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该模式下担当的角色极其重要,可以说没有可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秀教师资源,“1+1”教学模式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其预想的功效。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适应该种教学模式并将其发挥到应有效果的教师将成为稀缺资源,这也是很多应用型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的必然体现。

在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每门课程最好安排一位主讲教师,使其能够担任从理论教学到全程教学的主导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逻辑连贯性较强的认识。当然在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配备相应的辅助教师,尤其是实践环节部分。

3.4 创造与该种教学模式对应的全新考核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理论课程多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实践课多采用设计报告和实践报告的方式来进行。但在“1+1”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践课已经融合在一起,并且他们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故有必要创造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模式。该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例如,采用“问答+操作”的方式,或者在每章实践课中直接加入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和考核环节,考核完之后再进行该章的实践环节,将期末性的考试分散到每个章节中与实践活动一起来考察。该模式下该采用怎么的考核模式还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4.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1+1”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它比较适合那种理论和实践活动并重的课程,例如,《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生产与运作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等,但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学》等不大适合于该种模式。该模式对于减少某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提高学生对某些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该模式的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做好教学实践环节的过程组织和时间控制,因为,一旦某一章节的实践教学发生延误,后续的实践教学都将受到影响,而实践教学的学生组织和进度控制往往比理论教学困难。此外,每次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安排在学校内的实训中心、机房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实习,但由于每章的知识点有限以及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做好选择以校内实训为主,教材在实训素材设计上也可以以情景模拟式的实践为主。

5.结论

“1+1”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理论课与相关实践课分别集中进行的模式,转变为在每个章节理论课结束后随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该模式笔者针对所在单位工商管理专业的某些课程进行了局部的试点。从试点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进行实践这一环节所表现出的理论性和实践的积极性要比传统集中实践的方式更高。“1+1”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行还要得益于教材、教学计划、教师配备、考核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相信该模式一定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J].2005年06期.

[2] 张庆久.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8).

[3] 毛景焕.当代中西方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兼谈我国当代教学模式建构之不足,教育研究与实验[J].2000年第一期.

[4] 李 燕.基于资源共享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2010年.

[5] 胡新华, 戴素江, 王志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J].2006年第35期.

[6] 郑红梅.三位立体教学平台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