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师培训;计算机教育技术
1.培训实践总结
1.1不重视、无系统的培训计划
(1)院校方面:近年来各院校都开展了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数都以基本操作为主,没有更深入的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院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师上机实践得不到保证,培训后的效果差,极大地打击了学校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实现。有的院校购置了一定的计算机教育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没有把计算机教育技术这门课程保质保量地上好。
(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用潜力与优势,没有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
1.2师资匮乏,培训质量不高
受培训时间、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都采用以学校为培训基础的“校本培训”形式,由此加重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计算机师资更加匮乏,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1.3时间冲突、培训效率低
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为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培训时间难免会与教师的授课时间冲突,大部份教师难以完成整个培训计划。有些培训对象是学校的部门领导或学科代表,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兴趣非常大,因为工作忙,教学任务重,有时无法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4培训内容难以推陈出新
计算机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还应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目前各院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培训进度,使得培训内容无法及时地推陈出新。
2.提高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2.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培训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
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计算机教育环境的改善只靠学校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广泛吸收和综合社会上的资源。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软硬件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开展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要有一支积极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该尽量为计算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交流、观摩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3多种培训方式并用
2.3.1分时段培训
由于参训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参加培训,我们可以在多数教师无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集中培训,对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再进行分散培训,以尽量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完成系统的培训。
2.3.2分阶段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师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显现出较大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基础差的教师通过初级培训后可以据其情况和要求进入高一阶段的培训。经过分阶段的培训,不同程度的教师经过各阶段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参训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学习,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上计算机发展较快,我们还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2.3.3校内外结合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校本培训”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精神,有利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校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实效。鉴于培训时间的冲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一、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等多方面原因,可以视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情况选择校外培训。教师到各地教育中心的研修机构、研究机关以及开放大学学习,不但可以自主选择计算机培训时间及内容,加大了交流面,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培训效果显著。
2.3.4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前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利用丰富的立体化的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网络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自主学习目标。
2.4“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2.4.1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
计算机教育技术内容具有覆盖面广、难度不一的特点,而参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以供教师选择。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2.4.2专用机房随时供教师使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教师专用机房并实施开放管理,为教师提供自由上机的学习环境,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教师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创造、创新和发展,学校才能培养出基础更扎实、知识更面宽、创新力更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系统全面、高质量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计算机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双向良性发展的目的。
篇2
1NIT证书考试背景
NIT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的缩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于1996年推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结构的考试系统。
国际上,最先开展这样的计算机技能模块化结构考试的是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所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Cam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T)”,而我国的NIT考试在充分借鉴英国剑桥大学的CIT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与之很好地进行了接轨。在我国通过考试并合格的考生可以获得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颁发的证书,并可根据相关规定向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申请相应的剑桥信息技术(CIT)证书,不仅如此,还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免考自学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在我国,自1996年NIT证书考试被引进我国后,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并逐渐成为用人单位考核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NIT是一种模块化的考试,目前在我国,NIT的考试模块主要有:计算机基础、中英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排版、多媒体应用、互联网、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还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模块,可以看出,NIT考试的内容是比较灵活且涵盖的种类很多,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模块,这也是NIT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NIT考试采用的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上机考试,考试时,除计算机操作基础模块是软件出题外,其余模块都是“题签任务型”出题方式,需要在计算机上现场随机抽取题签,然后按照抽取的题目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每一步操作都会被计算机记录下来,作为评卷的得分根据。成绩实行百分制记分,时间根据各模块的不同特点在90~150分钟。评卷结束后合格分数线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划定。这种考试形式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并降低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2计算机教学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各企事业及机关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进入单位再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已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计算机课程在各高校已普及开来,在上学期间培训学生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是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是一所主打护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大专为主但也有少量的中专生,因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不要求很高,但也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学生一般在大三的时候就会去各个医院进行实习,因此在校学习的时间不长,留给计算机的教学时间则更短,只有一个学期,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去各大医院工作,目前医院对护士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普遍要求较高,希望实习生能很自如的操作一些办公软件,或是对专业的医院系统的软件能够比较快的学会掌握。
因此,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与社会接轨,能够在进入医院后更自如的操作电脑及一些常用软件。这就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老师都会很尽职尽责的教导学生,但是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一方面,无论是中专还是大专,学生普遍年龄较小,自主学习的自制能力还不够;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是比较注重实践教学的,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要让学生自主练习,有的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利用这个时间玩游戏等。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突出。而计算机相关证书的培训则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
3NIT培训与河南护理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的相互促进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在2013年时引入了NIT证书考试的计算机操作员模块,因为可以免试自学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很高,基本能达到在年级人数的60%,而一般参加NIT证书考试的,也会参加NIT培训,培训一般是20个课时,主要是对计算机操作的理论及实践部分进行培训讲解。
计算机课程有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练习,以往没有NIT证书考试的时候,学生普遍利用自由练习时间打游戏或做与计算机课程不相关的事情,在引用NIT证书考试后,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会报考NIT证书考试,因此在上计算机课程的时候,会明显更认真听讲及练习,在教师布置完课堂练习作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自觉练习,遇到问题会相互讨论询问老师,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培训NIT证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相关教学的教师,学院的重视再加上学生对于证书的迫切需求,都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职业的荣誉感及责任心也促使教师们自觉调整教学计划,根据考试大纲修改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除了上课外,还到实验室指导上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不断改进计算机教学的前提下还相应地改进了实践教学。为了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但增加实验次数,还调整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要求。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调整,学生在NIT考试的通过率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篇3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学习能力 成熟软件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一门,早期由于计算机并不普及,因此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距离,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非常普通的办公用具,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内容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培训的实操与实际的会计工作完全一致,这使得在教学中让参训人员学会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培训既要保证学员能顺利通过省级统考,又要能将培训中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需要他们切实理解并掌握,更进一步能稍带解决一些在日常使用中的突发小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材[1]分析
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各个版本相比,大幅缩减了理论知识部分,不论是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史,还是关于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更加精练。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计算机是工具,本来就只需要了解,就像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对于不是发烧友的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会也不必要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核心部件及电气图等技术细节,但我们都用得很好,真正体现了手机的工具性,计算机现在也开始回归工具的本原。这样在培训时这方面的精减就为后面的实操部分腾出了时间与空间。
教材极大地加强了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首先体现在,采用在中小企业得到大面积应用的会计软件――用友T3系统;其次,以一家来源于现实中的小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通过模块形式分散、整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又注重每个模块的功能;再次使参加培训的学员,通过对整个软件的学习,将会计基础、会计法规的相关知识在软件的操作中融为一体,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在实际中的具体实操。
教材一开始,先从全局角度,精要介绍了软件的应用流程。然后从初始化开始到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应收应付、报表管理,逐个模块展开。
二、当前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人员的特点与教育难点
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
根据常熟这几年的培训情况看,又以来常熟打工的新常熟人居多,这些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十八、九岁,到五十多岁,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普遍文化层次不高,所以选择参加会计上岗培训,以期取得会计这个职业的上岗资格,然后改行从事会计工作,以脱离原先的低层次劳动岗位。
除此之外,这些学员由于受限于比较低的文化层次,因此普遍学习能力不强,依葫芦画瓢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走形。
虽然现在计算机基本普及到了每个家庭,但对新常熟人家庭,计算机的普及面并不广,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随着技术的提高得到更大普及的情况下,家庭配置计算机的需求不再迫切,但智能手机与计算机毕竟还是存在差异的,从计算机的使用迁移到智能手机很容易,但倒过来,并不成立,而正常的会计软件,至少暂时,还不会大面积移到移动端。
三、我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探索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参训人员的特点、难点分析,我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
考虑到用友的T3系统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其自身的友好性、健壮性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利用的点。比如,在进行账务处理模块的应用这一块教学中,由于账务处理模块,就是俗称的总账,是会计软件的核心模块,大部分的日常处理就是在这个模块完成的,因此在教学安排中,系统初始化之后就应该是账务处理模块,但这个模块的有些业务处理,却需要在其他模块,像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等汇总传递数据过来之后才能完成。
具体来说,到了月末,总账要结账,然后进入下一个月度。而总账要结账,有一些前置条件,不能有未记账的凭证,不能有损益类未结转为零的一级科目,其他模块如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等先结账,由于教学安排中总账优先,因此这些前提条件在讲解时并没有完成,而为了保证整个总账模块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首次讲解时,最好还是完整地讲解,因此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用来引导学员思考并充分利用这个成熟、健壮系统提高自己应对出现情况的能力。在总账中涉及其他模块的前置条件没有实现而导致系统出现出错提示,我的处理方式是,只管讲,然后将首次出现的出错提示当场截屏保存下来,留作悬念。
然后进入下一个模块――固定资产模块,这个模块的最后就是对账、月末结账。这个顺利完成之后,再将前面的总账结账出错提示拿出来,让学员再回过头来看当初对固定资产模块未结账的提示信息,然后在固定资产结账的情况下,再走总账的结账流程,自然地,相应的固定资产方面的出错提示已经没有了。其他模块也类似。这样,不断利用系统提示信息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学员也就加深了对模块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就更加系统地理解了会计流程,同时学会了如何利用系统的提示信息,也许是出错信息,而不再是手足无措地无从下手,知道提示是什么意思,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应该怎么处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会计电算化这种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员学会学习,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永远的探索。
篇4
[关键词]云计算;教师培训;网络信息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99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云计算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衍生品,为当今教育领域注入了新动力。且云技术的出现,能够拓宽教师的培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培训,能够弥补传统培训的弊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实现远程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1 云计算及其特点
1.1 云计算
云计算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衍生品,并通过用时付费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在云计算中,用户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在当地,而是在互联网中心中,即云端,用户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访问中心服务器,进而获取相应的数据,分享数据。且用户只需要下载专门的软件即可进行访问工作,不需要运行其他软件。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具有安全、可靠性的特点
云计算采用了分布式存贮的方式,能够保障一定时间内满足大量用户访问的需求,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同时,在云计算数据存储中心,内部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并通过Web在网络设备上使用,例如PC端、移动端。为了防止用户数据丢失,云服务公司还采用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共享、自动备份,保障数据安全性。
1.2.2 具有方便、便捷性的特点
现今,电脑、智能手机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标配产品,网络设备中都安装有大量的办公、音频、视频等软件,然而这些软件对网络产品的硬件要求相对较高。但在云技术中,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需要浏览器即可,通过浏览器便可访问云技术中心,获取数据。
1.2.3 具有计算能力强的特点
强大的服务器决定了云计算的服务功能,其通常能够为普通用户提供10万亿次/S的运算能力,这是家庭电脑无法实现的功能,进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1.2.4 具有经济效益的特点
由于云计算采用浏览器即可进行访问,对用户而言,节省了服务器的购买与维护成本,降低了使用成本,且云服务器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实现“低价高值”的运作效果。
2 教师培训中云计算应用与实践
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云计算能够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通过信息写作、信息共享,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其应用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远程培训
现今,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新星”,同时也成为了未来教育l展的一大趋势,例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课堂教育方式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开展云计算培训服务需要有平台的支撑,还要有培训视频、课件、学习资料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但是与传统培训相比,云计算培训能够弥补传统培训的大多不足之处。在远程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登录云计算平台选择远程培训模块,进入模块之后,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培训资源,包括视频培训、文字培训、在线培训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培训重点,选择合理的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进而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实时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在云计算终端中上传、分享培训教育资源
云计算能够融入几十TB甚至几百TB容量的培训资源,教师可以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与认知结构设置培训资源。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培训作用,还要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培训结构,因此,一是要加强线下教师培训工作;二是要注重线上资源内容的建设,构建有层次性、多元化、选择性特点的课程资源。在云计算技术下,教师不仅是被培训的对象,同时也是培训资源上传的主体,通过上传培训资源可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丰富资源库。教师通过登录云平台中的资源上传模块,包括教育资源上传、教师培训资源上传,进入教室培训资源后,即可上传培训资源(教学资源)甚至是培训感受,实现培训资源、培训感受的共享。
学校想要建立一个多样化、特色化、丰富的资源库,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全地区的云计算服务终端,将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上传到云计算终端中,并转化为共享性云服务,进而提高云资源库的参与性。不同学校的教师可通过登录全区共享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模块,分享其他学校的培训资源,形成培训资源的互补,也可以将自身的培训心得、教育心得上传到平台中,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也可以通过全区平台进行在线交流。
2.3 开展教师协作学习模式,实现知识互补
信息网络技术拓宽了人们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个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都会遇到问题,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与一个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在无网络时代中,想要寻找专家、同行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云计算技术中,能够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实现远程交流与学习,例如百会网、Google协作平台等都是协作学习平台。因此,可以利用全区云计算服务终端中的在线交流或留言模式,实施教师协作模式。教师通过登录全区服务平台,把自身的疑问写在“留言板”中,等待其他教师进行解答;同时也可以通过实时交流模块,并根据模块中的用户去网名、专业、性别、所在学校功能,选择求助对象。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2009年12月18日下午,我会教育培训专委会在杭州召开了年终工作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专委会主任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理事长张国煊教授,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根才教授,专委会委员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基一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胡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包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詹国华教授、浙江树人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吕何新教授、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张黎明副总经理及专委会秘书金洁洁同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大家就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委员纷纷介绍了自己所在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中大家对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的新型办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该学院是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底创办成立的,学院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詹院长对该学院的办学情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目前该学院已与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学历教育合作协议,并与多家企业签订非学历教育合作协议和合作框架协议,其“多元化合作、多层次办学、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特色办学模式为其他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会上,华为的张总介绍了目前华为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到在一些新技术上,华为与部分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研发,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华为在校企合作方面也是走在了前列,已经与多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了大批网络通信方面的实用型人才。随后,大家就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合作办学等方面又进一步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最后,大家对今后专委会的活动内容及工作思路进行讨论,一致认为,我们不仅要“坐”下来学,还要“走”出去学,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增进不同院校、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所在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改善目前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局面,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高校
0 概述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贯穿于所有学科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但,高校计算机教育与当前的实际应用内容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完善教学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1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教育体系中,从小学便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对于学生的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爱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中学阶段学校教学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升入高校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水平差异较大。这就增加了高校老师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找到一个合理平衡点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1.2 教学需求与教学模式脱节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相对较为独立,重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如文档操作、邮件收发、表格制作等等,而这些计算机知识又与学生的其他学科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计算机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对学生今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数据处理、幻灯片制作、WORD等,在教学体系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讲授的内容较为浅显,导致了所学的计算机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即依靠具体的上机操作来帮助其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但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给予学生的实际操作空间较少,除了机房外,很少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机会,导致了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很高,但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很大常识性错误,这也是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实表现。
1.4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高校老师自身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但这些知识结构体系大多也是通过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材形成的,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方面要落后于社会生活中的计算机从事人员[1],如果缺少一定的钻研精神,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将会落后于时代。
2 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措施
2.1 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要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有个详细的了解,再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设置教学模式,如选择分层教学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教材,对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可以允许其申请免修。此外,计算机教学的老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格局,实现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2.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要保证理论与实际应用充分结合起来,既要教授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把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今后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要更多地设置一些应用较为普遍的教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计算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3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的增长规模和实际的上机需要,大量设备老化的计算机还在继续发挥“余热”,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授。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定期报废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的旧设备[2],增加多媒体教学场所,建立独立的计算机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练习、实验的条件和环境,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那呢公里和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社会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提升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校要有计划地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校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多的再学习的教育培训机会,同时,也要加大对计算机实践场所的建设投入力度,为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科学的场所。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也要注重自身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门致力于计算机教育的专业性师资队伍[3]。
3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剧,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育,才能不断的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实用型、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贺蕴彬,高显文,高琴.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2013(14):136-137.
[2]章志玲.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致富时代,2010(01):128.
篇7
摘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以学生获得相应的证书为目的,而是通过等级考试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培训策略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最终目的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就业计算机培训
传统的计算机培训体系主要依托于我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等级考试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备性,在此观念下,高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为目的,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日益严重,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再以等级考试证书为检验学生工作能力的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使用技能的考核,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转变培训策略,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1 当前高职计算机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术应用型教育,高职教育要重点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因此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工作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定位不准确当前高职院校
对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着定位偏差的问题:首先没有与普通高等学术型院校组织的考试相分开,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科目也应该是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等级考试内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的等级考试与本科学生型院校组织的考试基本相同,结果造成学生参加考试而获得效果与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多大的联系;其次高职院校对于考试没有清晰的定位,很多院校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本质要求即增强与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最后过分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的含金量,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现实要求,即以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检验与评价学生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
1.2 培训内容与实践要求相脱节高职院校在计算机
等级考试培训教学工作中,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相关的内容,国家为了减轻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重点掌握,设定了考试大纲,虽然考试大纲的制定有利于突出重点知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培训的时候过分依赖考试大纲,强调学生的通过率,结果造成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以考试内容为主,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毕竟考试存在一些弊端。同时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因此他们的教学内容也以考试内容为主,结果就会忽视对计算机实践技能知识的讲授,造成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并没有与此岗位相适应的实践能力。
1.3 培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工
作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高校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高校计算机培训所依赖的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教师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参加计算机考试培训的人数。“考证热”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热衷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他们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获得就业的敲门砖,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并获得证书,而且有很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比别人更大的就业砝码,他们期望学习更高等级科目的学习,在此形式下,参加等级考试培训的学生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则非常有限,结果造成培训项目和人数受限;二是支撑学生进行考试训练的设备相对比较短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设备仅能满足日常的教学实验,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进行培训训练,导致学生实验环节不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4 影响培训教学的因素多以该院为例,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属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培训学生往往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培训上课多安排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培训中时有学生因为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等诸多因素而耽误培训学习。
2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2.1 准确定位计算机等级考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培训体系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定位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是要明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本质要求,设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但是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它的本质特点,造成一种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假象,因此要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明白参加计算机考试培训的本质目的;二是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本校教育特色的计算机考试内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培训时也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计算机考试模式;三是降低计算机职业资格证在学生中的地位。职业资格证只是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职业证书就可以获得就业岗位,因此要重视培训的过程,重视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不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率上面。
2.2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
程体系是教师开展培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基于当前“考证热”现象,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培训课程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以考试而培训的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计算机培训理念。在传统的计算机培训中,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他们会注重讲解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点,结果形成了以考试内容为主的授课模式,此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但是却与当前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培训理念上入手,提高对考试制度的正确认识;其次整合培训内容,满足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高职计算机考试课程应该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人员的要求,立足于通过参加计算机考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去调整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最后计算机考试培训的课程选择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书本知识,还要注重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计算机考试培训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培训课程时要注重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关的课程,比如在具体的培训中要尽可能将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有应用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2.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训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教
师在培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计算机考试培训活动中属于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原则,采取引导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积极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挥提供氛围;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授课模式,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而且还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进而克服学生在参加计算机考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最后要注重不同文化层面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热衷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培训时要重点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突破口,通过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
2.4 提高培训师资的质量计算机培训工作离不开优
秀的教师团队,一是要增强教师对计算机岗位要求的准确判断能力,教师在计算机培训中要紧紧围绕市场工作岗位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仅提高学生参加考试的通过率,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再教育支持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三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专业计算机培训教师人才,增加高职院校计算机培训教师的数量,进而保障学生参加计算机培训的学习质量,避免因为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而造成的精力不足的问题出现;四是高职院校要提高对计算机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增加资金、人力等投入,提高计算机考试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文平.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
篇8
关键词:公安;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89-01
警察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公安机关合格的人才为目标,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使警察院校的教学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公安部“科技强警”战略也加快了实施,其重要组成部分“金盾工程”的目标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数字化。本文从警察院校计算机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尝试改变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当前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定位不明确。从警察院校的教学目标来看,目前警察院校计算机教学仍然采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把计算机当做一门非专业课来对待,只是开设计算机应用这些简单的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也与警察工作的实际相脱离,没有体现警察工作的特点。另外,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传承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严重落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教学内容与公安工作的要求不符。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公安自身特色,而且计算机教材内容长期不变,只是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软件等一些简单的内容,教学内容无新意,教材陈旧、不统一。目前全国约有20多所警察院校,各院校使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公安工作的特点不符。为了弥补新警技术与能力结构的缺陷,地方公安局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进行岗前应用培训。
3.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警察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其它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虽然在计算机领域他们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相关的公安业务并不熟悉,在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公安专业的实际问题时比较有难度。
二、公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警察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警察将是一种高层次职业,文化素质低的民警将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知识化的警察。在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中,有效信息的获取、判别和处理都是在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开展的,怎样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去获取、判别和处理信息就成为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1.重视专业设置中的计算机课程与公安特色相结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案件越来越多,这种高科技的计算机犯罪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课题。警察院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就决不能满足于应用类的基础课,应针对目前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开设一些网络安全、计算机入侵及其防范的课程,有条件的警察院校还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
2.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为适用公安工作的实际,应该加紧公安专业计算机应用教材的编写,在教材中既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包含计算机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但是要同时在一本教材中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难度较大,可以考虑在基础应用课程外再增加一门公安计算机综合应用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知识、网络犯罪手法及其对策,有关计例如户口管理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等公安工作中的一些应用系统。
3.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计算机教师要经常下到基层一线,了解基层需要什么,要学会常用的公安应用系统的使用,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公安专业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多交流、多互相学习,课程互相结合,公安专业课教师向计算机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所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的特点、现状,掌握相应领域的常用公安应用软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与计算机 相结合,更好的体现相关专业课程中的科技含量。只有公安专业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融会贯通,才能使公安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公安实际工作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4.建立模拟环境、操作平台,实施案例教学。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模拟实验,例如视频监控技战法、情报平台的应用及其它技侦手段,以实际案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刑侦手段、模拟输人、查询、统计、情报分析、足迹比对等操作,进而对公安具体工作有所了解,掌握公安现场勘验、交通事故勘察、情报分析等业务的具体手段、流程,在学校就完成“职前教育培训”,上岗即能承担工作。这种“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比较真实的学习环境。
三、总结
随着各种公安应用系统的使用、科技强警计划的实施,公安机关的装备日益现代化,对警察的信息应用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也越来越高,这也成为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新的研究课题。警察院校作为培养预备役警官的摇篮应努力把计算机教学和公安实际相结合,培养用现代化知识和技能武装的高素质人才,以适用现代公安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算机专业;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04-01
计算机技术高等教育的发展缓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教育场所、学者和相关计算机市场的广泛关注,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等人才,应面向市场需求,注重实际应用,注重系统化、专业化,同时注重创新、跟上主流技术的脚步,将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挂钩。
1.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符合市场需求。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不符合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发现,长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计算机信息化全面展开,然而高等计算机专业课程严重落伍,和时展差距越来越大。十几年来,科技技术、信息化技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十几年如一日,几乎没有改变,更不要说创新。落后的课程体系无法培养出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人才。
1.2 教育模式单一,教学环境过于封闭。理论式教育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缺乏实践性和开阔性的培养,学生缺乏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过于封闭的教育环境,缺乏同外界环境的沟通,闭门造车,对外界科技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全面普及等信息充耳不闻,造成教育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之间、学术之间缺乏沟通、互动,先进的技术理论、学术理论得不到全面发展,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全面普及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下,高等教育场所却不能将最先进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1.3 教师缺乏专业素养。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全面普及,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以及计算机专业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将层出不穷;然而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却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技术指导理论,更新教育方法、模式,传统的高校教育与市场先进技术人才需求之间产生矛盾。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但在实践经验上相当匮乏,没有经过市场业务工作的培训和实践,不了解市场需求,使得教师教育与市场需求不挂钩。
2.解决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因此,下面我们就解决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1 建立实用型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十分灵活,注重实践,考察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和专业知识为基础,渗透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等计算机技术专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特性需求、市场人才需求,建立实用型教育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包含多个方面: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地方市场特色、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以及编译原理等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计算机技术更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思想保守,不具备创新能力,势必被市场所抛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站稳脚跟。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发挥学生特长,本着以人为本,建立适合每一个学生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人才要与市场挂钩,与地方特色机密相连,根据市场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培养相应的高等专业人才,让每一个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2.2 教育模式多元化、开放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注重创新和想象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教会学生做人、思考和求职;做人是根本,知识是基础,想象力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阶梯,三者合一才是新时代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素养。将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快速学习和发展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改革教育模式的同时,开放校园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将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巩固自身专业水准,着眼于世界高端技术平台,了解先进技术理论;加强学生、学术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开设开放式的研究平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展现平台,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能得以发挥。
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中坚力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教育水准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应不断加强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养,定期做好教师的专业培训、专业考察。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不断革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在教育工作中学会创新,努力适应时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人才为己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修,只有教师掌握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灌输给学生;配备充足的教育设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教育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才能保障教师教育活动顺利的开展;教育部门要时刻为教师着想,将教师利益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工资保障和福利待遇,激励教师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带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4 完善教育设施。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做好陈旧教育设备的更新换代,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只有硬件设备跟的上,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设备、资源要合理利用和分配,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充分做到"却之于民,用之于民"。
2.5 改革计算机的考核、考试办法。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法,将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融入到考试当中去,降低基础理论的考核比例,提高实践操作和创新思想所占比重,激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加强实践和探索。学校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生,能力高低,和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和考核,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强计算机教育理论、实践和创新,教育教学要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得以平衡发展,让市场得以满足,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于海峰 对甘肃陇东地区计算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8)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教学;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综合布线技术是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开设了网络专业相关课程,在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兴趣,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网络专业人才。
一、目前综合布线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其兴起的突然性,社会上对其教育培训的准备并不是很充分。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的、针对性的课程培训纲要。各大高校开展的《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根据别的计算机课程改进而来,并不是针对其特点,广泛论证得来的。
传统的教学法,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层次,首先通过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给学生以基础概念,然后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学生的内在理解,深化其知识内涵,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方法,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缺乏学生自身的创新探索性。总的来说还是老师片面性的讲,学生片面性的记。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理论的讲授上,而到了上机实践的时候,理论又与实践脱节。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增强了学习的难度,又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合布线技术总的来说是一门计算机通讯系统课程,需要学生对本技术有内在的理解,并且很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片面的知识讲授与死记硬背,只会给学生僵化的死知识,而在具体工作中,各种变数广泛存在,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与变通能力而不能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也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改变以上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使之更加符合课程和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引进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同与现在社会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一样,不同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几乎是为了计算机教育而特定准备的。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紧密的联系理论与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体,广泛的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真正的学会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在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培训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目标相结合,以解决和探索具体的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散面讲授为关键点突破,以点带动面,捉住中心,拓展深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人为创造的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带着任务学习,拥有极高的主动权。学生不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钻探知识宝藏的钻头,随着任务目标的解决,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时刻保持的高昂的学习劲头。
(二)焕然一新的教育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比以往的知识驱动教学法有着革命性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计算机是只不过是学生复习理论或者说练手的工具,其他工具和设备,也仅仅是为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服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教师只不过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切入点,而其他教学机械,或者说工作设备,则成了学生挖掘知识宝藏的工具。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下,学生带着目标而行动,真正的参与其中。实际上,每一次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实习体验,这对学生由内而外的理解知识尤为重要。
(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我们学习的技术知识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但是,往往我们的毕业生一走到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学的跟实际工作要求根本就是两回事。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学习的要求与工作的要求。当前的社会对于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培训措施,课堂是课堂,工作是工作,那么课堂与工作中的缝隙由谁来填补?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学生在自主的探索问题过程中,已经培养出较强的用变能力和创新观念,另一方面,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只有掌握技术的实在内涵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创造情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主题或者说一个准确的任务目标,保证现实中有类似的情境发生。教师必须对每一个任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任务设计工程中满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要求。所设定的情境一定要有实际意义,能够把学生吸引进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又要广泛地捉住学习的知识点,教师要明白,一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到底能够给学生带来哪些知识。
(二)确定问题,分配任务
引导学生去面对一个可以立即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使教师针对性的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发问。凭借以往的知识,学生们一定能够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是引发新问题的开端。即能够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子环环相扣,才能保证教育方案的完整性。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此时,教师不再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是对学生进行纲领性的引导。只要保证学生的实践方向符合课程的要求,就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个人(或者是学习小组)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实际操作与检验,能够对暴露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对双绞线端接、机柜安装的学习项目中,学生要实际动手体验操作流程,并且认知双绞线,T568A、T568B端接信息模块、配线架端接底盒、面板、理线器、机柜的安装方法,管道穿线、双绞线测试方法。在综合布线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学生们要现场勘查,做好需求分析,独立完成系统结构,子系统结构的设计。确定需要的产品类型,并完成工程。与实际工程要求的一样,学生要画出系统拓扑图,管线与信息分布图,并按图施工。
(四)学习效果评价
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是否完成具体的问题,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动手实践能力是否符合课程进度的要求等等。第二部分是学生的自主评价。主要是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认真完备的解决,任务完成的质量怎么样等等。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此阶段进行点拨和总结,以便于上一阶段的收尾,下一阶段的开始。有些时候,特定的目标并不是能够顺利实现的。在学生独立探索失败以后,教师更应该好好的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具体开展。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任务驱动教学设施的建设
教学活动需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持。各高校应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建设能够满足教学任务的教学场地,采购相关的器材设备,注重师资的投入。教育教学组织者要有创新的观念,主动引导教学改革的实现。另外,又要注意高教和职教的教学目标不同,要对不同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做好校企结合联合教学,让学生实际的参与到工程进去,也为企业的人才招募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个人探索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设立设当的奖惩措施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高效统一。有些任务,需要个人独立完成,有些任务,需要小组协作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面对困难的应变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有些教学难点,个人很难有效地解决,只有通过团队的公关协作,各种想法与方案交叉碰撞,才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团体协作还是个人独立完成目标,都不能无限制的拖延时间。事实上,时间的不合理拖延已经说明的学生自主探索的失败。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加干预和引导,给予学生紧迫感和信心。要适当的设立奖惩制度,对于能够高效高质量或者短时间完成任务的小组要基于表扬,并将其方法公布以便于大家共同学习。对于不专心,应付了事的小组,要给予批评。
(三)要确立培养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不能泛泛而教,而应该树立以培养高精尖,技术过硬,素质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具体就是要结合企业需求实际,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办法,我们同样可以拿来以激励学生。将企业工程师请进课堂,将学生放入工地,以体验真实的操作工程。在进行任务目标的设定时,可以参考企业同时在进行的实际目标,这样学习与工作经验可以同步积累,使得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就能入岗,成为合格的人才。
(四)综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新的评价体系。在每一个任务的实施和完成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方面:方案的合理性、创造性、操作工作态度、知识的综合运用、项目的完成质量、团体合作能力、知识的更新量。每一项指标有不同的分值,以便于检测到学生到底有哪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淡化理论考试,重视对实际知识的运用,重视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并深化考试的内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还要引入社会评价体系,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行业标准判定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总结
综合布线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需求量非常的巨大,社会要加紧培训相关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教学和社会实际的需求。同时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仅希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市场培训更多的,等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雅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应用实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李永培.浅谈综合布线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