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实践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实践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

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

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幼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些幼儿园园长,不仅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不良情绪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76.6%的教师认为,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没有成就感;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均衡,幼儿园的奖励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级、个人问题受挫,使教师身心受到伤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家庭问题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岗失业;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大,时有吵闹;年轻教师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诱发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都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改进和建议

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使其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导以平等对话、理解为先,尊重隐私,重在心灵启迪,通过热情的关怀、宽慰、理解和开导,帮助情绪受困扰的教师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3.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还可以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人员有义务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使其得到矫治,并进行保密。

4.完善幼儿园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感,尽可能地关心每个教师。要建立宽松的幼儿园心理气氛,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8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实践依据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长久下去,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大、中、小班)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经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并进行了研究分工,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撰写了调研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垃圾主动入笼,上下楼梯互相谦让,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

(二)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存在的问题;成因;中国内地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06-05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各地的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由于学前教育领域的问题一直很严重,导致各地的学前教育改革遇到了诸多困难。困难之一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教师总量不足,质量偏低,并且流失率和流动率双高。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既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又很难稳定师资队伍。在分析了香港特区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存在的问题〔1〕后,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内地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探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内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存在的问题

1.总体工资待遇偏低

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简称ILO)于今年2月在瑞士日内瓦就此问题特别召开了全球论坛,发表了题为《Right beginning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ducators》〔2〕的报告,希望各成员国政府能采取措施,切实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3〕

在我国内地,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一度并不存在偏低问题。这是因为在学前教育未被排除在基础教育体系之外前,幼儿园教师享有与小学教师基本相同的工资待遇。然而,自从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学前教育发展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后,〔4〕就逐渐出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且日益严重了。

为了解内地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状况,我们于2012年8月在香港大学使用Google Hong Kong 搜索引擎在国际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在输入“幼师”“工资”“问题”三个关键词后,电脑搜寻出1040000 项相关结果。根据其相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我们查阅了排在前200位的网页,获得了内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当前内地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为300~3000元不等。最低的地方,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已经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地方,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也往往比同一地区小学教师的工资差一大截。可见,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相当严重和普遍。现摘录相关资料如下。

(1)《人民日报》在2010年6月28日的专题报道《幼儿园为什么缺老师?专家建议提高幼师待遇》中提到,“江西省九江市县(区)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一般为600~800元,个别规模大的民办幼儿园可以达到1500元,保育员平均月工资为400~500元,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没有落实”。

(2)2010年7月19日《深圳商报》题为《民办幼师工资和保姆差不多》的文章报道,“2010年,深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低的甚至只有1200元,比保姆的工资还要低”。

(3)2011年9月24日《扬子晚报》题为《广东部分幼师月薪最低750,公办幼儿园仍无编制》的专题报道提到,“在佛山,幼儿园教师工资不仅远远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差距也比较大。工资高的有3000 元左右,大多数为1000~1500元,最低的只有 750元,还达不到佛山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1100元/月)”。

2.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收入差异大

目前内地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巨大差异。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对该市284所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发现62%的幼儿园教师月薪在901~2000元之间,而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差距甚至达4000元之多。〔5〕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小学教师相同,与同级公务员持平,月工资为3000~5000元,并享有完善的社保、医保以及公积金待遇。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为1500~1600元,除去相关保险后只有1000元左右。同在广州市,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却相差这么多,导致民办幼儿园很难招聘到教师,更别说招聘到优秀教师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也就无从谈起。此外,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很多民办幼儿园经营者为了赚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拒绝为教师购买医保和社保,更不可能为教师缴存住房公积金,以致进一步拉大了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收入差距。

面对如此工资待遇,许多民办幼儿园教师选择了转行。据报道,深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动率和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流动率有时高达40%。〔6〕而据《江淮晨报》2011年8月17日报道,在安徽省合肥市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的年跳槽率接近50%。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太低,福利太差,很难养家糊口。

3.在编、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差异大

教师编制关系着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切身利益。在编幼儿园教师有国家编制,由财政拨付工资,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因为没有教师编制,其薪酬只能由幼儿园负担。在编和非在编幼儿园教师虽然在同一所幼儿园从事相同的工作, 但在工资待遇方面常有天壤之别,同工不同酬问题十分严重。〔7〕例如,在广东省,在编、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收入差距可达4万元之多。

除了工资收入外,在编、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在缴纳相关保险和退休金发放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在编教师的保险缴纳制度比较完善,而有些非在编教师虽然享有医保、社保,但因为其工资基数低,所以缴纳保险的金额与在编教师差距很大。至于住房公积金问题,更是差异巨大。以青岛市为例。2012年2月28日《青岛日报》的专题报道《青岛幼儿园教师9成非公办身份,月薪数百无公积金》中提到,青岛市有1.7万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没有住房公积金,无法享受公积金带来的贷款买房优惠利率。更令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寒心的是,在编和非在编幼儿园教师退休后的待遇也相差甚远。由于身份不同,青岛市在编幼儿园教师退休后每月能拿到3000元以上的退休金,而非在编教师只能拿到千余元。对于目前已经40岁左右的非在编幼儿园教师来说,他们因为年龄原因,缴纳社会保险的时间较短,退休后的收入更加不容乐观。

如果将工资、保险和退休金等合在一起考虑,那么在编和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有5倍之巨,待遇不公平问题十分严重。

4.城乡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差异大

必须承认,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城乡差距一直相当大。这种差距反映在幼儿园质量、收费水平、师资水平、课程质量以及教师待遇等各个方面。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待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往往更低,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流失率极高。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永州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最高只有600元,最低300元左右,平均月收入不足500元,而2006年永州市的最低月工资标准已经是420元了。可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8〕即使在相对富裕的广东珠三角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的还很普遍,远低于同区域工人的月收入,接近甚至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却很大,基本权益又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大量流失。

上述四大问题导致了内地幼儿园教师队伍出现“五多五少”:一是非在编教师多,在编教师少。二是低学历教师多,高学历教师少。三是无职称教师多,有职称教师少。四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多,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少。五是流失的教师多,转入的教师少。刘霞2009年对广州市1598所幼儿园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五多五少”确实存在。〔9〕可见,制定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二、导致内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内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有制度建设缺失,还有政府投入不到位等。

1.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10〕然而,1995 年10 月6 日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却将幼儿园教师限定为“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幼儿园的教师”,把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和待遇问题抛给各级地方政府处理,在制度和法规上留下很大的弹性,导致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和待遇不明,缺乏相关保障。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还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助标准……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然而,这里并没明确“教师”是否包括幼儿园教师。〔11〕即使包括幼儿园教师,恐怕也只包括那些公办幼儿园里的在编教师。对于那些没有编制的公办幼儿园的教师以及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教育规划纲要》仍旧语焉不详。

2.编制困局

2001年,为了节省政府开支,裁减编制,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这一意见将幼儿园教师排除在编制标准之外,导致全国公办幼儿园的教师编制长时间停留在1990年的水平。这一政策导致公办幼儿园的教师编制“只出不进、只减不增”。一加一减之下,我国内地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渐演变成民办、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占主体的格局。刘霞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广州在编幼儿园教师不到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仅占公办幼儿园教师总数的40%,而民办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编制,每年市里提供的新增编制微乎其微。〔12〕因此,除了极少数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有明确的教师身份外,其他绝大多数在职幼儿园教师都面临身份不明的尴尬。

3.制度缺失

《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教师职务核准制度。完备的制度建设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却未能得到切实执行, 导致许多不合格人员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而教师登记注册制度和专门的职称评定制度迟迟未能建立,导致幼儿园教师缺乏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在各方面制约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了“幼儿园各级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条例,自行拟定”,但实际上各地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普遍被纳入小学教师的职称系列,并参照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专业要求及标准执行。这一制度设计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导致幼儿园教师的职称晋升通道愈加狭窄,进而压缩了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升和兑现的政策空间。〔13〕据2012年5月31日《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顺德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公布的《顺德区学前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顺德区幼儿园教师离职人数为717人,流失率达15%,其中未领取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离职教师总数的60.45%,未评职称的教师占离职教师总数的67.44%。可见,制度的缺失无疑会加重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流失。

4.工资标准缺失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切实落实《教师法》的这些规定,既没有妥善解决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和编制问题,也没有专门制定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出现各种问题。《顺德区学前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自从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以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日益模糊。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聘任退休、业务培训等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幼儿园教师很难享受到教师应有的权利,与同样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形成鲜明反差。

5.政府投入不到位

在过去10年中,内地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03%~0.05%之间。可以说,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到位的。因为没有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应有的财政支持和保障,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严重落后于大、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许多幼儿园不得不依靠市场走自负盈亏的道路。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财政补贴,私人办学者为了及时收回投资成本,很可能会压低教职工工资,提高学费标准。

6.缺少针对农村幼教发展的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格局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学前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也会不同,导致内地学前教育出现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国内地的幼教政策很多都是依据城市发展情况制定的,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考虑不足,也很少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幼教发展的政策。缺少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近2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更是得不到有效解决。有鉴于此,《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2011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上强调,要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开展巡回指导等方式,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网络,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这些专门针对农村幼教发展问题的政策反映了中央支持农村幼教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具体的贯彻落实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严格来讲,内地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前些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够重视。在日益重视学前教育的当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倍努力,认真解决幼儿园教师的身份、编制、待遇、职称、培训以及农村幼儿园教师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真诚的态度,还需要各级财政切实加大投入。令人欣慰的是,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各地政府相继行动起来,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如为公办幼儿园配齐教师编制,支持非公办幼儿园实行聘用制,建立省级幼儿园教师专业认证制度,制定省级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和执行保障措施,重点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问题等。我们期待,这些政策能够切实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真正推动我国内地幼教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香港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62(10):1-4.

〔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Final report: Global dialogue forum on conditions of personnel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Geneva:The Global Dialogue Forum on Conditions of Personnel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012.

〔3〕周欣.幼儿园教师工作条件全球对话论坛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59(9):50-53.

〔4〕李辉.我国幼儿园适应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J〕.幼儿教育,1994,(1):32-33.

〔5〕〔9〕〔10〕〔12〕〔13〕刘霞.《教育规划纲要》与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基于广州市的现状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01/502(1/2):16-22.

〔6〕徐必如.最低工资标准难以稳定幼师队伍〔N〕.南方都市报,2010-11-26.

〔7〕易凌云.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师,2009,(7):41-44.

〔8〕骆正军,张伟.突破“瓶颈”天地宽:永州市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0).

〔11〕张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93(11):18-20.

Chine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Salari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Li Hui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毕业生 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W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参考文献:

[1]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2]唐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02).

[3]谢坤,黄慧君.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篇5

根据县委、县委教育工委要求,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报告如下,请领导考核评议。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践行初心与使命,主题教育结硕果

在教体局第二巡回指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两次、发放调查问卷九百多份,形成调研报告三份,梳理出幼儿伙食、家园沟通等9个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及时整改,更新流动小书包书籍500余册,邀请家长志愿者随时进厨房监督幼儿伙食加工、食材进货、验货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提高炊事员技艺,2019年11月我们举办了实验园第一届厨艺大比拼,受到家长代表和评委的交口称赞。

(二)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党建活力

支部在落实“”制度的前提下,丰富主题党日形式。通过参观招贤镇本色展览馆和到扶贫结对村共同开展脱贫攻坚主题党日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通过“三亮三晒”活动,引导党员铭记党员身份,增强服务意识。党员教干到同心社区,和他们一起开办四点半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剪纸、一起制作小制作,把实验园先进的教育理念送到家长门口。

(三)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党建+”发展模式

去年9月,党支部牵头为患有绝症的教师亲属捐款一万三千多元,12月份认真落实送温暖工程,为老公患有重症的教师从县总工会争取救济金两万四千多元。每年评选“最美编外妈妈”、开展“让梦想在青春中飞扬”演讲比赛,鼓励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理论学习整体有待提升

对理论学习的紧迫性认真不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深度不足,没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学习中通读文章较多,认真坐下来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少,真正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更不够。对如何上好幼儿园的思政课认识不深,在厚植孩子爱国主义情怀上有所欠缺。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实验园的搬迁,我们现有的校舍受限,每年的招生数量难以满足广大家长愿望,个别家长颇有怨言;另外随着去小学化的逐步深入,个别家长也对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到了困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看似是我们缺乏家园沟通,深究其因,是我们群众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把家长之盼、家长所愿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致使工作方法简单,上级通知只是简单传达,实际效果不走心、不暖心。

(三)班子成员深入一线少

由于在管理岗位上久了,慢慢产生了一定的官僚主义,深入一线教学逐渐少了,即便代课也达不到规定的代课量,时间长了课堂语言生疏了,听评课的指导意见也不接地气了。

三、 整改思路和下步打算

(一)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以致用的本领。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深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入脑入心。增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锤炼意识,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 提高服务意识,牢记党的宗旨。

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及时解决群众急、忧、盼、怨的热点问题,拓宽沟通方式和途径,党员教师带头开办家教讲座,多向家长宣传先进的幼教理念,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篇6

一、调查问卷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1.实践类型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10—2012年,学院共组织12000余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类型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都与当年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如2010年的主题为“服务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2011年重点突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实践的类型除了传统的政策宣讲、创业创新、文化宣传、教育关爱、生态环保等外,还增加了如关爱留守儿童、寻找优秀校友、关爱聋哑儿童、送书下乡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在前期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践形式。2.结合专业特色,育人功效显著社会实践一般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进行,要结合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成长,增强实践育人的导向性。由于学院立足商贸、面向现代服务业办学,创业创新类型的社会实践一直占较高的比例,学生通过这类社会实践学习和掌握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流程,知晓创业政策,并且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3.打造重点团队,引导效应突出学院团委每年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及调研报告的评优活动并集中表彰,充分调动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对重点社会实践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加强重点社会实践团队的示范引导效应。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活跃在义务支教、环保宣传等社会服务活动中,广泛发动和引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形成了立足校园、辐射全省的活动阵地。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和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有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选择“非常希望参与”和“较希望参与”的学生达到7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具体如图2所示。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特别是沟通协调能力的学生高达31%,希望通过实践活动结交朋友的学生占18%,为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占13%,为今后村官招考和出国做准备的学生占8%。多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有具体的要求,希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加职业竞争力,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双受益”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1.资源相对匮乏在社会实践的困难选项中,32%的学生选择了经费问题,大多数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没有经费支持,只能采取压缩实践内容、减少参与人数、选择离家近的地区等方法以减少开支。28%的学生认为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实践场所,难以提高效率,无法巩固已有的成果。41%的学生倾向于学校帮忙联系实践单位。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对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1]。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依据是社会实践调查表和总结报告,对活动过程缺乏跟踪指导和监督,导致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调查显示:16%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是编造的;24%的学生表示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走过场即可。因此,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创新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和载体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应做好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和专业的学生,细化实践内容和要求,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专业特长,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等活动,鼓励学生写体会、谈感想;举办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展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78%的社会实践志愿者都会受到服务对象和服务地区的肯定和赞赏,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将社会实践从学校要求转化为内在动机。

(二)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实现项目化运作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实行学分制,保证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由学院团委、学工处和二级院系负责考核和落实。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项目化运作,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评估,还要签订必要的合作合同,以保证社会实践项目的长远发展[2]。2012年学院印发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设置服务学习项目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8个服务学习项目学分,包括专业实践、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活动等。实行学分制后,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学生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调查显示:组织情况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由38%上升到51%;参与指导的专业教师增加到36名;考核奖励措施的满意度由58%上升到71%。

(三)建立长效实践基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按照“多方受益,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并保持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截至2013年底,学院共建立包括180创业园、江宁东山敬老院、南京市婷婷聋童幼儿园、盱眙希望小学、“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39个校外实践基地,打破了只能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将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例如:艺术专业学生在聋哑儿童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时,结合专业特长,教小朋友画蜡笔画、设计卡通形象和举办文艺演出等,受到了幼儿园师生的好评;180大学生创业园是学院投资建设、政府多渠道投入、企业多形式参与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三年来已有数千名学生依托创业园内入驻的各类企业,开展以创业创新为主的社会实践,其中,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达42项。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女子高校 本科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0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UO Zhihui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All courses ar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services, course structure is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ur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 by training teachers in turn tra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preschool classroom teachers, training repositioning objectives inevitably bring adjustments undergraduate pre-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omen because of its unique emotions, caring, good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traits,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the main force. While experts called for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gender, but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s concep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ituation a long time it will not be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of Women talents,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women's undergraduate college curriculum is still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国在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战略措施。2010年底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素质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个大的阶段。在我国,幼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来进行的,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促进幼师生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改革与优化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尤为必要。

1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优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本科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必须以课程的设置来实现,不然就会限于空想;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托,否则就没有意义。当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时,课程设置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体系主要由两级构成:一是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直接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一是学前本科教育,主要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理论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因此,学前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则以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

如今,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对综合素养高、学历高的“双高”学前教育专业人员需求旺盛。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学前本科学历”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入条件之一。然而,目前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和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却十分缺乏。据2010年湖南省学前师资调查表明:我省一半左右的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为中专、大专学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左右,还有约1/3的是初、高中毕业生;高达42.47%的幼儿教师未评定职称,高职称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与儿童生活和成长相关的各种产业的从业人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的调整,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课程体系。

1.2 单一的课程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样性学前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广大群众认知,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措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已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幼儿园教育范畴,向与婴幼儿相关领域拓展,如胎教培训、亲子园、幼儿个性化培训(智力、情商开发等)。而在目前状态下,国内学前教育人才相对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新时代高素质、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进入中国市场急速成长并且迅速发展的各类国际幼教品牌工作发展的需要。

1.3 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使本科学前学生入职适应期过长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重理论轻专业技能。近年来,我国学前师范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并入高等师范院校或升级为各类教育学院,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去幼儿园担任一线教师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存在工作上手慢、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理论实践脱节,导致了本科学前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的状况,无法良好适应学前一线的工作,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面临着“不如幼师生”的尴尬,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受到预期的社会欢迎,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前本科教育专业大学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师队伍,而更新课程体系便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法。

1.4 在一定时期内,女性幼教人才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以女性为主的幼教行列中已出现男教师。有资料表明,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10%。而在我国,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幼儿园也开始引进男性幼师,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男性幼师已经不是特殊群体,他们正在幼教一线上默默地耕耘着。虽然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关注幼教的性别构成,大力培养男性幼师,但女性由于其特有的感情细腻、富有爱心、善于沟通和表达等心理特质,长期以来都是幼教事业的主力军。由于观念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较长时间之内,这种状况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为1144225人,其中女专任教师为1120836人,占97.96%。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比例仅为1%。因此,研究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依然非常必要。

2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

2.1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即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从学校的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具体来说:第一、从社会需求出发。所有的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但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应该是有差别的。女子高校的定位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服务社会的方式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时代、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第二、从学校的特色出发。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女生和男生之间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女性性别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其右脑比较发达,思维上特征表现为比较感性和直观、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较强,女学生富于情感,对生活实践活动有兴趣,易投入等特点。因此,女子高校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女性的特点。第三、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学生适应现实和应对未来设计所需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充分考虑设置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等状况出发。

通过以上研究,女子高校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块: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1)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素质系列课程、身体素质系列课程、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四个部分。在这类课程中,尤其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开设了一系列文化素质课程和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如投资与理财、就业指导、合唱艺术、创业学等,现代礼仪、女性学、家庭生活科学、女性教育学、女性成才学等。这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旨在拓宽女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生活的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性别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学科通识教育基础课: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生理解剖学、中外教育史等。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

(3)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这个模块,我们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和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艺术类课程(钢琴、美术、舞蹈)的课时,通过艺术类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技巧,重点放在幼儿歌曲弹唱和伴奏、幼儿舞蹈创编以及儿童画创作、手工制作和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第二、增设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分为学前英语类模块、学前教学法类模块、艺术类模块、学前理论类模块,专业拓展课有奥尔夫音乐、民族乐器、0-3岁婴儿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需要来选择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学前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集中实践环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缺陷就是实践性课程薄弱,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和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湖南女子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除毕业实习外,增加了保育和保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幼教宣传和咨询、课程实习、教育实习,使实践性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距离。

2.2 改善课程实施途径 (下转第48页)(上接第40页)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1)改革理论课程的教学。过去学前理论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收效甚微。教学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应该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前专业理论课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必要的课堂讲授外,还应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习式教学、情境教学、尝试科研等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幼儿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女子高校本科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2.3 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既然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变,那么对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却很难看到。所以,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以试卷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试卷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其中实践考核可包括: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成果展示等,这种考核方式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与所培养人才的素质高低紧密相关。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理论教学教师转向培养学前教育机构一线教师,因此,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学前人才的需要。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强.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核心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怎样才能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2]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首先是课程的衔接和教材、教学资源的衔接。从现实需求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参差不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课程科目、课时设置随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重复、偏难等问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相对匮乏。第三是学生在校学制短,顶岗实习随意、效果差。有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难以适应,甚至有被退回教学单位和自动放弃实习的现象;即使在岗工作几年,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导致基础差、能力低,不能进一步学习提升,转岗、转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水平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置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确定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7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市域内有关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任务

1.研究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从容面向一线、实践至上、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2.研究任务

(1)坚持中高职分段系统培养、优势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存在与高职标准脱节或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中高职系统培养、优势互补,明确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突破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实践性。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钩,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忽视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课程建设应重基础、强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师资专业化成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但当前职教师资队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与行业严重脱节的教学课堂较为普遍。应让教师们走进行业一线、体验行业实践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拟定出课程开设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指导本区域中职学校教学。

4.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在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一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高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行业、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认识,形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研报告》,为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全面布网,协同研究

1.构建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

本研究全面“布网”组建研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进专题研究。其构成为“课题组———联合教研组———学科组三个层级”。联合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是:(1)中高职联动教研,突出课程有效对接。成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交流、单招考前培训指导等中高职联合教研活动,让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商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2)校际协作交流,重研究过程。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联组,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共识。(3)校企联合研培,关注实践研究。组建校企联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优秀幼教机构联合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实践考察观摩等活动。研究组织构成图示为:第一个层级是统领,第二个层级是关键,第三个层级是基础,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从“就业教育”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围绕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智能开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由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重点确定为:合格的幼教师资、保育员和学前期儿童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良好职业理想、基础扎实、技能过关、实践能力强、能够面向幼教机构、家政行业、各类婴幼产品开发和婴幼特色服务等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拟定具有本区域特色

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职核心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的能力要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就业需求,中职学前教育7门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其体例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前导和后续课程要求、学分及课时数、课程内容及安排(包括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指南、教学建议)。

4.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根据本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和中职生学习特点,针对当前本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安排随意、专业技能课脱离实际、实习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出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共7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序进行教材建设

研究组组织各学科组骨干教师讨论、研究,明晰了“开放、实践、整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思路,确定“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的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增强对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功能的专业特色认识,提高教材专业性、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中高职骨干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职教教研员编写队伍,有序地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三)强化监测,提升质量

1.每两年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抽测,并形成专业学业水平分析报告

抽测立足于体现“导向”和“诊断”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落实基本职业技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抽测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籍学生数的40%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以衡量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效果,查找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引导教师们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职业实践需求密切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题库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后再进行建设,并由教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专家依据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验收,以保证入库的题既能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上保证难易一致,保证每次试题的稳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设想

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市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好的职业竞争力。

2.教师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3.学校发展:规范本区域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下一阶段本研究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优化“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编写出体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受师生欢迎,适应课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需要的优质教材。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课件或者辅助资源包、建立专业教育资源平台、常态性组织各种相关研讨交流活动,以丰富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四,加强题库建设,完善题库的日常维护、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学改革推进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16-06-20].

篇9

为推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域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追求,石景山区教委创新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2010年正式合作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以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面向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全体中小学师生,以项目推进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通过建立大学(University)—区域(District)—学校(School)协作发展模式(简称“UDS协作发展模式”),旨在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促进石景山区教育发展实现均衡化、现代化、精细化,使教育结构、条件、水平适应区域社会、经济转型,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绿色教育”概念界定

“绿色教育”具备三层涵义: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绿色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第一层涵义——环境教育,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重要理念,“绿色教育”是对绿色奥运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其首要任务,就是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而教育,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学校与社区而努力。第二层涵义——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环境本身的性质问题,“绿色教育”不仅应使我们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应当使我们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正是为了达成人、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教育”的题中之义。第三层涵义——“绿色教育”生态体系构建,教育要想成为“绿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必须要通过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善待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制度的、关系的、文化的、亚群体的和个人的资源,并自觉致力于这个“绿色的”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维护。

从这三层涵义出发,“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界定了“绿色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素。“绿色教育”是指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坚持自然与社会、科学和人文有机联系,采用科学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促进师生生命价值共同提升为目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核心要素包括:科学、人文、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主要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人文”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具备人文精神;“健康”突出强调要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要关注多元的发展主体,要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要以当前的发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伴随“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的理念与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绿色教育”不仅仅是在内容主题上超越了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是通过教育价值倾向的“绿化”,从根本上改进和超越了现代教育。“绿色教育”将是作为改进和超越现代教育的一种优选方案而存在,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向。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

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国家教育政策为依据,以石景山区教育状况为基础,201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创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旨在适应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打造以绿色为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石景山区教育,全面提升全区教育质量与水平。

“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的目标是: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促进石景山区教育发展实现均衡化、现代化、精细化,使教育结构、条件、水平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转型,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目前,实验区项目共有7个项目组,各项目组由北师大教育学部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并组建相关团队,由石景山教委选派负责人管理项目实施进展。两年来,教育学部通过整合学校三个学院的优势资源(教育学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从9个实体学术机构选派63位教育领域专家,组建了7大项目13个子项目组,全力投入到石景山区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7大项目包括学校文化建设、绿色课堂改进、师德建设、绿色教育基本理论构建、绿色学前教育、黄庄职业高中品牌校建设、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领导力培养。

根据基本目标,“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确定了五大具体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在双方共建时期内,打造10所具有优质教育教学水平、有特色、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优质幼儿园和学校,为促进全区“绿色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发展目标:在双方共建时期内,努力培养10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学校校长,培养一批具有冲击“特级教师”称号或正高级教师职称实力的优秀教师。同时结合石景山区教育实际,对全区基础教育教师以及教研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开展“飞翔”计划,探索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促进一大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从而带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进与变革。

课堂改进目标:在12所项目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信息化综合应用、“绿色教育”校本教材的改革试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土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标:在石景山区选择20至30所幼儿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和高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促进这些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研教学资源建设。

“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管理和运作机制

为保证实验区项目顺利实施,石景山区教委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区教委主任和教育学部部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教育学部通过整合教育学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学院的优势资源,从9个实体学术机构选派63位教育领域专家,联合区内各级教育工作者,共同组建了7大项目组,各项目组由北师大教育学部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并组建相关团队,由区教委选派负责人对项目在区内的实施进行管理。(如下图)

篇10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认真到基层学校进行调研。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检查、指导等工作,特别是双语教学和农村学前幼儿教育的调研和指导。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在教育局的领导和统一安排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教研方面工作

1、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

按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对中小学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指导,每学期至少两次教育教学大检查,对教师的教案书写、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单元测试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通报,责令学校进行整改。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组织、实施

我县的汉语系中小学于xx年秋季全部进入课改实验,xx年秋季民语系学校也进入课改实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全县范围组织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地区到我县“送课下基层活动”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观摩、交流互动活动;及时汇集课改资料,上报课改实验工作的信息等,推进了我县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

3、做好期末考试和抽考的组织及成绩统计分析

教研室将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的期末考试统考的各项工作,包括征订试卷、组织考试、成绩汇总统计分析等,同时每学期均对中小学安排进行了一次抽考,有效促进各学校的教学工作,客观评估学校教学水平。

4、组织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和学生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种比赛活动。

组织安排全县中小学校的教学能手比赛。通过选拔,组织教师参加地区教学能手比赛。促进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们课堂教学基本素质和水平。

5、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报名、组织工作

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安排和要求,认真做好全县教师普通话测试宣传、报名、测试、发证、统计等各项工作。

6、积极做好我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做好我县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结题后的继续实验工作,力争在地方艺术课程开发上有所突破。积极推动我县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7、实验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指导

每学期将专门对各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至少一次检查,要求必须按教材规定完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微机可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

8、认真做好hsk水平考试报考工作

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广大民语系教师参加hsk水平考试,认真做好有关政策宣传、报名、数据上报、办理准考准、参加考试、办理等级证书等各项工作。

9、认真做好中考工作

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认真做好全县学校的中考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初三学生报名、考场编排、监考教师的抽调与培训、试卷运送和保密、民语系考生的阅卷和统分、汉语系试卷的回卷等工作。

10、做好双语教学的调研工作。

农村双语幼儿园已经初具规模,教研室牵头对农村双语幼儿园的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使农村幼教发展健康有序。组织专家对双语实验班的教学进行指导。

(二)教师培训

1、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在地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要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主要包括: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申请教师的档案整理、初审和保管,全县认定教师的数据录入、上报,证书打印发放等事项。重点是新聘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全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有:组织民语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汉语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地区的继续教育培训;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手册的统计、登记卡的填写、登记表的填写和统计,为教师完成管理周期内的继续教育做好各项工作。

3、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工作

按上级安排做好教师参加计算机水平考核的各项工作,主要有宣传报名、组织培训、数据录入和上报、办理准考证、参加考核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师的微机应用能力,安排在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计算机强化培训班,使全县教师的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有整体提高。

4、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分类统计上报工作。

(三)、其他

1、参与各种大型考试工作

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小学六年级和双语实验班抽考,初中毕业及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等大型考试。

2、起草相关文件、材料、报表

在领导的安排下,积极起草有关教研、教师培训方面的文件、汇报材料、报表,还参与撰写教研、师训等方面的一些调研报告。

3、撰写相关信息

积极撰写相关信息,介绍中小学开展的教研、培训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及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4、服从教育局领导和机关的各项安排工作

除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外,对局领导临时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认真完成。

附:麦盖提县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

教研室xx年年度工作要点

元月份

(1)准备和组织xx-xx年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保证考试的有效顺利进行。

(2)将各教育办、农村学校的一个教学点三和四年级班的学期考试卷拿来进行研究,找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供各级学校和教师们的参考应用。

(3)对双语教师进行评估。

二月份

(1)以全县各乡中学和教育办为单位,按年级分科目将成绩汇总统计发放给各学校,并作出相应的成绩分析报告。

三月份

(1)对各级中小学进行开学前教学工作的大检查。

(2)在两个乡展出优秀备课教案和优秀作业,以便推动教师的备课、布置作业等工作按照要求进行。

(3)对双语实验班的教学进行检查。

四月份

(1)在两个乡组织小学汉语优秀课活动, 规范汉语课教学基本要求。

(2)组织汉语系校本教研建设交流活动。

(3)对全县农村汉语系五年级学科进行抽考。

(4)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专项的教学工作检查指导。

(5)组织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等级考核报名。

五月份

(1)检查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配套手册、听课等情况。

(2)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等级考核。

(3)组织民、汉语系中小学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4)做好我县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各项工作。

(5)组织hsk考试报名。

六月份

(1)做好全县初中学校的中考报名等各项工作。

(2)做好全县小学的毕业统考即升学考试。

七月份

(1)准备和组织xx-xx年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考试工作。

(2)批改和总结初中毕业生的考试成绩,并结合报考内地新疆班和报考普通中专的学生成绩,按各级学校总结成绩。

(3)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暑假期间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八月份

(1)督查对各级学校的开学各项工作。

(2)组织教师参加基础教育课改培训。

(3)开展双语教师能力评估。

九月份

(1)对中小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综合检查。

(2)召开民语系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议。

(3)对各学校开学各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十月份

(1)举行中小学汉语教师综合技能比赛。

(2)举行中学生双语演讲比赛。

(3)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等级考核报名。

十一月份

(1)在一所中学和一所农村小学召开现场会。

(2)做好我县下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各项工作。

(3)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一次专项的教学检查指导

十二月份

(1)组织未过级的教师参加汉语(hsk)水平考试,做好汉语水平考试的报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