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启蒙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启蒙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绝大多数人在指导儿童学书法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模式,只求多写,不求效率。书法教育首先要从基本笔画练起,写好横平竖直,达到字体端正,结构严谨,制定具体目标,实现其成功的愿望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对成功结果的期望是非常强烈的,然后为再向高修养、高水平、深层次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1 要求学生在写字时姿态端正,心气和平,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继而观察字形字貌,揣摩用笔和运笔,分析结构,所谓“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做到胸中有数,意在笔先,手眼并重,全面发展,同时汉字书写作为一种技能,可以分解为手、眼及艺术思维三个方面,学生的观察力自然得以培养。
2 学生由示范-仿写-对临-背临,必然要调动记忆力,记点画用笔,记字形结构,虽然主要是形象记忆,但也不乏理解记忆。学生的书写水平是在训练和记忆的往复中,得以巩固和提高的。要以楷书立足,稳步前进。从楷书入手,最容易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原理,进而学习其他书体,则得心应手,势如破竹。尤其是学生阶段,欲速则不达。
3 合理的安排练习时间,练习规范汉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只需掌握几个字,反复对照练习,必然熟能生巧,越摹越准。
二、激发书法的书写兴趣,体验快乐
学好书法,首先要激发兴趣,兴趣是一种动力,人们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追求、观察、创造,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打动其心弦学生对某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学习意愿,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喜欢写字时,才能对写字产生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虽然很强,但对写字的基本提法理解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授课中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1 编顺口溜或儿歌。把一些写字要领或握笔姿势编成顺口溜,让学生理解记忆,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握笔姿势,我们就给他们编了歌谣:“老大老二头对头,中间只隔小笔头,老三老四齐用力,写出字呦真带劲”;基本笔画顺口溜:“横要平,竖要直,撇像刀、捺带脚、钩似鹅头点如桃。”让学生边背边照做,还要明确做到书写时要心到、眼到、手到、笔到,使笔画有神,字形美观。而且能鼓励学生主动愉快地练字,不要感到是一种负担。
2 讲故事。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让他们从故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中体会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3 坚持面批,因人而异,多给予鼓励。课堂上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批改总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写得好的奖“笑脸”,并写上“你真棒,再加劲!”写得有进步的也给“小红花”并写上“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写得更好!”写得不好或写错的字,当面订正等。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产生乐写、乐练的内在动力。
三、强化书法的审美教育,学会评价
书法艺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其中饱含着创造的情趣与审美的乐趣。上好书法课,教师必须在明确书法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现代化书法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明确写好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具备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书法的学习在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及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四、掌握基本的书写方法,形成定势
每周一节书法课,坚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生的写字姿势好多已成定势,纠正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必须不断地提醒,并加以纠正和示范。课堂上每隔两三分钟,就得提醒一次:“请同学们注意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心静”,并且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教师在其间不断巡视,发现谁的姿势不正确,就给予正确地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写字态度也应严格要求:“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凝神静气,一丝不苟”,以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态度,为提高写字水平夯实基础。因为书法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并有点枯燥的事,所以还需要各学科老师鼓励、书法老师指导,学生的练字意识和练字积极性以及书写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篇2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篇3
关键词: 清代 书法 基础教育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书道中兴的一代,书坛活跃,流派纷呈。它突破了帖学的藩篱,开创了碑学,改变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书法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清代科举考试对士子们的书法有较高的要求,这虽然导致“馆阁体”在书坛大行其道,但又直接引起官学和私学对书法学习的重视,使得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为数众多的清代书法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其中有些是写给子孙或学生的教材,有些则是书家自己学书经验的记录,还有一些是汇集前人有关书法学习方法的文字,供学书者取法借鉴”。①这些论述多注重初学者在法度和基本功上的训练,体现了清人注重实用的书法基础教育观。
一、启蒙阶段的训练方法
清人在执笔上强调“拨镫”古法的运用,且十分注重针对不同的书体,采用不同的运笔方法。在笔法和结字上,“永字八法”和“九宫格”的普遍使用,更体现了清人对书写规范的重视。
1.执笔和运笔
学书习字首先要掌握正确合适的执笔法。同治、光绪时期的胡元常认为,“宋元以后书家所以不能如唐人之盛”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执笔古法——“拨镫法”之不传。清人在学童书法启蒙时期十分强调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他们大都以拨镫之法为古来执笔第一要诀。这一自古以来秘不示人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执笔时五指的分工作出明确的规定,称为“擫、押、钩、抵、格”五字诀,或“擫、押、钩、抵、格、导、送”七字诀。一些书学论著还配以插图形象地说明这种执笔方式,如鲁一贞、张廷相的《玉燕楼书法》,梁巘的《评书帖》,等等。
针对不同书体,执笔还应有高低之别。执笔的高度是随着书体的自由度而逐渐增加的,一般是“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③鲁一贞、张廷相合著的《玉燕楼书法》则直接指明这种方法源自“卫夫人笔阵图”。
明确了执笔的方法,下笔写字时还要懂得怎样运笔。王澍认为,书写小楷必须“提笔在手时时操练,令手之五指柔和婉转,屈伸低昂左右无不如意”。写大字则要懂得运腕之法,腕要竖,因为“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但运腕又不能太紧,“紧则腕不能转”。④与执笔一样,书写不同的书体也要采用不同的运腕之法,分别是枕腕、提腕和悬腕,枕腕只宜写小楷,如果写大字或行草书,则要提腕或悬腕。姚配中的《书学拾遗》提道:坐书小字时,要“将腰际之功,暗提至肩”,并“用力将肘暗提,令腕之寸口外,侧平着几,提劲由腕掌交关之际,以达于指端,使腕与掌指合二为一”。至于方寸以上的字,“则须自肘及掌指合而为一,将腕提活运之,则手有笔势矣”。这段精辟的论述,细致地分析了写字时指、腕、肘如何密切配合,使全身之力贯于笔锋,从而达到万毫齐力的目的。
2.笔法
清人将唐宋以来盛行的“永字八法”作为初学者的笔法规范。一方面,大量书论“对楷书及行书的各种点画形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和整理”。⑤如王澍的《翰墨指南》详细解说了“点”、“长画”、“短画”、“竖”、“钩”、“撇”、“捺”、“倒戈”等笔画的具体写法。戈守智的《汉谿书法通解》还专列一卷,“列举了由“永字八法”衍生变化出来的各种变化形态及固定组合形式一百二十多种,每种都有图示和解说”。⑥另一方面,与正确的笔法相对应,还应该避免不合规范的病笔。如冯班《书法通解》中标示的常见笔法“八病势”,《玉燕楼书法》的“欧阳率更摘书家八病”,等等。
3.结字
为了使习字者更准确地掌握字形结构,清人多采用“九宫格”的训练方式。王澍认为:“结构之法须用唐人九宫式,则间架密致,有斗笋接缝之妙矣。”所谓九宫,是在一方格内纵横分别画出两条线,使之等分为九个小格,在具体临习时,须“牢记某点在某格之中,某画在某格之内,记熟则出笔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缩,唯我所欲矣”。⑦由此看来,这种方法就是将笔画准确定位,从而使写出的字“斗笋接缝,八面皆满,字内无短缺处,字外无长出处,总归平直中正,无他谬巧也”。⑧显然,习书者接受的这种结字训练对合乎科举考试“馆阁体”书法的要求是大有裨益的。
二、临摹及范本的选择
书法的临习,可分为摹帖和临帖两个阶段,但如何,清人都强调对临习对象的“意”的把握,即读帖。怎样选择临习范本,也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清人多主张“取法乎上”,提倡上溯晋唐,尤其是唐代的诸多法帖。
1.临摹观
临摹古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清代的书法教育也十分重视这一点。在书法的启蒙阶段,习字者首先要摹帖,就是将油竹纸之类透明的纸张覆盖在字帖上,用笔依样描摹,这与现在儿童习字时的描红类似。在熟悉字帖之后,就可以临帖,即对着字帖模仿,将字临写在纸上。清人认为,“摹”与“临”各有利弊,“临易失古人位置,而得古人笔意。摹易失古人笔意,而得古人位置”。“惟一临一摹,斯两得之”。⑨换言之,就是临帖能够促进笔法的学习,而摹帖更容易掌握字的结构,习字时要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清人十分强调临帖时对字帖“意”的把握,即在临帖之前要认真读帖。如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提道:“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批评了在临帖时“止模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的错误做法。宋曹的《书法约言》则建议学书者在临摹之前,应“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
2.临摹范本的选择
对于自古流传下来的大量书法碑帖,怎样去粗取精,选择适合的范本供初学者临摹,是清代书论中的重要论题。正如胡元常所说:“学书要从源头入手,则以后书家所取法,及其生平得力之处,皆可心领神会。”⑩清人认为初学时取法的起点要高,他们将临习的范围限定在晋、唐人的书迹之中。因为宋、元、明各代的书家都是在学习晋唐书法的基础上而自成一家的,所以一般不列为临习的对象。
在晋唐碑帖中,唐代的碑帖是取法的重中之重。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晋帖多为唐人的摹本,经过辗转翻刻,字形和笔法都和真迹相去甚远,故有“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11}之说。其次,唐代的书法讲究法度,学书者从此入门,能够开拓笔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出合乎规范的官楷。最后,临唐碑也是为学习晋人书法做准备。
凡涉及书法启蒙教育的清代书论,都会或多或少地列举一些具体的碑帖范本供学书者参考,如“法帖以逸少黄庭、东方赞、圣教序、乐毅论为主,而附之以子敬十三行,伯施庙堂碑、破邪论序,信本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小字墓志铭、九成宫醴泉铭、定武兰亭,登善颍上兰亭、黄庭、孟法师碑、枯树赋、阴符经、度人经,再观澄清堂、淳化阁、绛帖、戏鱼堂、太清楼诸帖,以尽其变”。{12}有的书论还按照不同的书体,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胡元常提出:“篆以史籀为上,唯阳冰可师;真以右军为上,唯唐人可师;隶以汉碑为上,唯唐隶可师。”“至于章草,当师孙虔礼书谱,行书当师李北海诸碑,大草当师释藏真诸帖,以其尚有法度可寻也。”{13}
三、书法基础教育的几个阶段
从开启鸿蒙的习字学童到根柢渐固的弱冠少年,书法基础教育还可以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魏锡曾的《书学绪闻》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魏氏将书法基础教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蒙时期,习书者多为十岁以下的孩童。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后,从楷法完备的唐楷学起,同时应兼习篆、隶。此时所临习的范本,主要是字体平正,讲求法度的碑帖。如楷书取法颜、柳,篆书取法石鼓文、秦小篆、李阳冰三坟记,隶书取法礼器碑、史晨碑、孔宙碑等。习书者主要通过摹帖,规范自己的笔法和结字等基本功,从而建立对书法的基本认识。习此数年后,心手渐定,锋芒渐露,习书者的性情也逐步表露出来,由此便可进入学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临习的书体,虽然还是以篆、隶、楷为主,但可供取法的范本却大大增加。楷书可取欧、褚、颜、柳诸帖,并扩展到张猛龙碑等北朝楷书。篆书可参学秦琅琊台时刻、汉少室石阙铭。隶书可推及汉代的各种石刻。魏氏强调,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执笔的姿势到具体的笔法和结字,仍然要注重法度,“不得使气逞笔,枯强怒张”。{14}对于“笃嗜法书”的学子,应引导其广泛涉猎魏晋、六朝之碑帖,提高他们的书法艺术修养。第三阶段是书法基础教育的尾声。一方面,习书者平日要以馆阁体书写摺卷,以应对今后的科举考试。另一方面,教学者还要因材施教,在指导他们在学习书法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授的重点在于艺术观点的灌输和熏陶。另外,年至弱冠的学子,可以进而学习行书,取法的对象还是晋唐二王一路。
《书学绪闻》集中反映了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教学论和教学方法,其他如梁巘的《评书帖》,蒋骥的《九宫新式》,蒋和的《学书杂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等,都对书法基础教育有类似的阶段性划分。另外,一些书家对自己学书经过的记述,恰好又证明了上述教育观念的普遍性。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自述学书十年,因不得法,至十五岁“下笔尚不能平直”,此后其族曾祖授以《书法通解》四册,学书道路才算是走上正轨。按包世臣的记载,《书法通解》也是一部指导学生习书的教材,其书首重执笔,并配有执笔图,教授的也是怎样从唐人入手,并循序渐进地临习晋唐碑帖的方法。杨宾在《大瓢随笔》中回忆自己在外乡求学期间,随时俗学习了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书法,待其回到家乡,便立刻受到了批评,之后他又回归晋唐,转而学圣教序。
四、余论
从初期的崇尚董、赵,到后来帖学的盛极而衰,碑学逐渐兴起,并最后取而代之,清代书法在两三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剧烈演变,并没有对当时的书法基础教育思想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诚如刘恒先生所言:“在利害关系的驱动下,清代的书法基础教育都是从实用价值出发,以整齐均匀为目标的。许多最后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在早年也都受过‘馆阁体’训练并由此打下根基。”{15}即便在清代后期,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科考对书法的要求仍是一如既往,并没有半点的放松。可见,在科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任何有书法艺术天分的士子,在基础阶段都必须收敛自己的艺术个性,认真地接受规范的习字教育。通观清代涉及书法教育的书论,无不体现出在基础阶段极强的规范性。即使是鼓吹碑学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单列“干禄”一节,对“馆阁体”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足见其对这种规范性的认识程度。
注释:
①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300页.
②胡元常.论书绝句六十首序.书学集成·清,第559页.
③宋曹.书法约言.书学集成·清,第3页.
④王澍.翰墨指南.书学集成·清,第207页.
⑤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298页.
⑥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298页.
⑦王澍.翰墨指南.书学集成·清,第207页.
⑧周星莲.临池管见.书学集成·清,第532页.
⑨鲁一贞,张廷相.玉燕楼书法.书学集成·清,第40页.
⑩胡元常.论书绝句六十首序.书学集成·清,第560页.
{11}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书学集成·清,第280页.
{12}杨宾.大瓢随笔.书学集成·清,第143页.
{13}论书绝句六十首序.书学集成·清,第560页.
{14}书学绪闻.书学集成·清,第552页.
{15}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294页.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清[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5]潘运告.清前期书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小学初段;写字教学;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初段是儿童人生成长的启蒙期、旺盛期,生理心理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学习的好时机。同时,儿童的学习易受个人兴趣制约,因此学习中激发兴趣非常重要。写字教学内容多,又需长期坚持,就要求学生对写字有更浓更持久的兴趣。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写字
兴趣。
一、正确认识写字姿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要求的总目标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对小学初段的要求是会写“800个左右”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小学初段写字课的主要内容应为:能认会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知道简单的字形结构,能熟练地按正确姿势、正确笔顺书写已掌握的楷体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严格控制习字数量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这是很有道理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注意同一件事物。
因此一般一节课只教学一种笔画或一种字形,对应的习字三至五个,每个练习三至五遍,课外每天写五六个字,每个字不超过五遍。教师不要临时兴起,增加教学内容,增加习字数量。教师应加大备课力度,仔细分析写字教学内容与语文识字内容的联系,更多地在识字内容中选择与写字课堂教学需要联系紧密的字,不紧密的不要,复杂的字不要,尽量精而少;精心设计习字讲解引导,做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构筑课堂教学
任何课程都会有教师讲、学生练。书法课往往是边讲边示范边练习。如果只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学下去,一堂、两堂课,学生还能勉强坚持,一学期、两学期,一学年、两学年下来,学生除了应付,还能怎么样呢?只能是兴趣全无。
要让学生对写字有持久的兴趣,写字课本身就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除了写字,教师本身具有让人信服的书写水平或说书法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心构筑课堂教学了。从笔者的教学情况来看,有四点值得分享。(1)课堂设置力求简洁,可以说越简洁越好,突出正确引导,高效练习。(2)设置一个书法故事环节。我们可以收集大量关于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故事、成语、诗歌,根据教学需要加以改编,变成学生爱听、易懂好记的课堂教学故事。(3)大胆引入形象化比拟进行教学。这一点对于笔画教学很管用。例如,教学“撇”画时以鸟喙比拟,教师先画一个加大的空心“撇”,再在此基础上画一只简笔鸟、禽,鸭、鹅均可;教学“捺”画时以大刀做比拟,教师先画一个大大的“捺”,再画以刀柄、配饰。如此寥寥几笔会收到奇效。(4)用生活现象比况。这对于字形结构的教学比较适用。如,教学“独体字”时,可让一个学生上台站立;教学“左右结构”时,可让两个学生上台,个头或大或小,距离或远或近;教学“上下结构”时,可叠放两个物体,或大或小,或上或下。这样只需学生观察,教师简单引导,结果自现。
四、写字评价重在激励
有肯定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兴趣。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神童难找。学生习字并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让大部分学生对写字有持久的兴趣,必须不断地建立、增添他们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要重肯定,重激励。
1.评价方式多样化
可以采取教师统批统评、个批个评、小组评、多人比较评等方式。要注重横比,既评“优”也评“差”,即既要选择字写得好一点的学生来评,也要选择字也得差一点的学生来评,既要评一个学生做得好写得好的地方,也要评这个学生做得不好写得不好的地方。这样优劣互现,既让写得好一点的看到不足,也让写得差一点的看到希望。要注重同一学生不同时段的纵比,让每一名学生能看到写字上的进步,建立自我肯定,树立信心。
2.评价客观公正,要有肯定激励意味
篇5
“养”,《说文解字》释为“进善也”,有培养、教化之意,是指通过潜移默化、实践体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化和培养。“正”,《说文解字》释为“是也”, 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是价值取向,是道德素养。为生者,身正业勤才能成人成才。为师者,身正业勤才能立己立人。“养正”,即通过滋养、涵养等方式培养正直、正气、正义的学生,以学校独特的文化引领师生的价值取向。它是学校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中最重要的奠基元素,它涵盖着学校的育人愿景。
小学正是孩子六岁到十二岁这个启蒙阶段,品德、性情都处在可教化培养的关键时期。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因此,学校把“启蒙养正,明礼成人”定为办学理念,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围绕这个“正”字展开,从“正容、正言、正行、正心、正气、正学、正理、正解”八个方面提出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和行为,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观,明白、理解、遵守社会法则和礼节,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A。
以环境氛围为依托,把养正教育做“透”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学校环境是培养人的场所,其本身具有陶冶学生身心、激励学习兴趣、涵养开阔胸襟的功效,它是一门隐性课程。
首先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校园环境文化。我们以“养正”为核心要素,对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及设备设施进行整体构思,分系列建造:以承载学校百年正气育人历史的“图始”二字为校徽;以“养德正心,明礼成人”为办学理念;以励志长廊、养成教育长廊和养正育德长廊为教育内容的“正气长廊”;以展示学生养成教育成果为内容的“四大节”;教室外的走廊文化,课室内的班级告示栏、荣誉角、个性墙、图始书香阁等布置,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正气”特色。
其次是以人为载体的校园人际环境文化。学校环境除物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人际环境。我校经过近八年的苦心经营,已形成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团结互信的教师关系,对话协同的教师、家长、学生关系。在这个合作、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都自然迸发出来。
“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以课堂渗透为阵地,把养正教育做“实”
如何将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实现“培养青少年完善人格”的美好境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去落实。学校围绕“养正”教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多种课程,使之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
(一)依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由专职教师发挥专长,通过系统的设计、灵动的教学,让学生定时定点专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具有正气内涵的一代新人。
(二)开设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符合自己校情、适合自己学情的《学礼仪,做文明人》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养正教育的深入实施。2011年9月,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之“书法校本课程”。一二年级分别开设软笔书法课。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一节书法课,学生在欣赏书画名篇的过程中,就能充分领略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此外,学校还精心制作了《书〈中庸〉经典,做养正君子》《书〈论语〉经典,做养正君子》等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每日临摹,习得规范好字,承圣贤之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心教育。
(三)各学科有机渗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挖掘语文、英语等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补充、强化相关德育点,将德育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融入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中,以至“根植”到孩子们的心田:语文课上,学生用墨香书写儒家经典,音乐课上唱民族歌曲,英语课上翻译背诵《论语》十则,体育课上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模仿演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为主线,创编系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之余,内化经典,培养正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以活动体验为载体,把养正教育做“厚”
学校坚持开展“写正气字、做正气操、交正气友、做正气人”活动,以各种品牌活动丰富养正活动内涵,各年级的活动内容均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一)写正气字――拓展正行的深度
学校坚持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把“写字”与“育人”相结合,“写字”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横平竖直写规范字,做品正学优接班人。学校连续举行了“百人书法大赛”及师生“清廉美德・薪火永传”的清廉格言写字比赛、清廉格言创作比赛,将百年正气育人与传承书法精神结合起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教育孩子们做到笔正、纸正、身正、人正、心正,练一手好字,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做正气操――彰显正行的亮度
学校立足本校实际,把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求全体师生利用每天30分钟开展“养正大课间”活动,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显性与隐性有机结合,全力推动师生体育运动。操场上学生的图形跑、绳操、咏春拳等成为校园课间的靓丽风景,孩子们也在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三)交正气友――扩大正行的宽度
在校内,学生通过在班会课、中队会上开展“颂清官、敬清廉、学做正直小公民”“美在身边――寻找榜样”等主题活动,感受历史和现实中优秀人物廉明清正的人格魅力;在校外,学生通过开展“一日军营”生活体验活动,参观一墙之隔的肇庆军分区部队的内务和队史陈列室,观看军人队列和军体拳表演,将严谨的作风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四)做正气人――增强正行的厚度
学校利用校址所在的八一路启动了创建“红领巾一条街”活动,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志愿者广泛进行“文明卫生公约”“文明守则”宣传,开展文明监督劝导、洁城环保等志愿活动,为实现肇庆市的“洁净、畅通、安宁、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写正气字、做正气操,交正气友,做正气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校园内氤氲的浩然正气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篇6
关键词:书法教学 灵性指导 笔画笔顺 间架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80-01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能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传统书法需要新一代小学生学习,才能传承与创新,教师要正确、有趣地引导小学生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教师如何灵性指导,绽放书法教学魅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
一、用好书法欣赏教学,在欣赏中感受书法灵性美
书法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训练时才会思维活跃。想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就要让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感性的认识,借助历代书法名家及作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才会点燃学习书法的激情,对技法深入研究与创新,最终产生创作欲望。因此,在书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名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对书法产生好奇心,喜欢上书法。初教书法时,一定不能急着让学生学到什么书法技能,而要先让学生欣赏书法之美。只有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美的感受,他们才会喜欢上书法,并刻苦练习,这就是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用好欣赏教学”。
在书法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书法家的趣事让学生感受书法训练中的乐趣。练习书法的过程是枯燥的,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些书法名家的故事,从而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缓解大脑疲劳,提高练习效率。通过书法家的故事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渗入一些技法与示范,通过师生的互动把抽象的书法和形象的故事融合为一体,整个课堂也就生动活泼,生机盎然。故事也是书法欣赏教学的一部分,用好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学习书法。
二、善于读帖、临帖,在练习中感受书法灵性美
练习书法其实是用眼睛感受美、用心灵感悟美、用手指创造美的过程。然而,小学生刚练习时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遵循练字规律,有效教会学生读帖、临帖,让他们模仿前人的书法法则,习得前人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逐渐从无知到感知,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突破创新,最后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三到”。
1.“眼到”――让学生会读帖。引导学生读帖时要做到动静结合,让学生从字的结构、用笔要领和章法各方面仔细审察,从静态方面把握书法家的笔画形态,从动态方面理解点面之间的呼应关系。
2.“手到”――让学生懂得临帖。“手到”是学习书法的基础环节,学生要懂得把自己从字帖中看到的字客观地写出来,在运笔和结构中习得要领。“手到”也是学习书法中较难跨越的一个门槛,想真正做到“手到”实为不易。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练习,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手到”。学生初期练习写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心看字,把每个字按笔画笔顺一笔一画地拆开临摹,这时学生可以不用顾及字的结构,只注重字的笔画、运笔方法,学生写得轻松,练习效果很好。在学生练好笔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这些笔画组装一个个美观大方、有书法韵味的字。掌握基本笔画,字的间架结构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字的间架结构,让学生掌握每个字的主笔都能保证字的重心平稳。可以说,临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因为学生通过临帖能掌握字的书法方法。
3.“心到”――让书法练习成为一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练习书法能做到“眼到”和“手到”后,就能把临帖时的笔锋、结构记在心里,此时,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看到一个字时要能在心里分析这个字的特点、结构、书写方法等,帮助学生习惯性地从心里去认识写字。
三、用好观察比较,在揣摩中感受书法灵性美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观察不够仔细。他们在临帖时还不能整体地认识每一个字,常常是看一个笔画写一个笔画,结构比较松散。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与比较,从最基本的读帖、辨字、记形入手,引导学生看清字形,让每一个字都能在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轮廓。如书写欧体的“智”时,让学生清楚整个字的结构呈倒梯形;笔画特点是第一、二笔连着写,第三笔长且斜,而“日”字横折吊脚。学生知道了“智”的结构、笔画等特点进行临摹,写完之后还要与字帖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为了不断提高书法水平,学生练习完,还可以将好的作品与不足的作品进行比较、品评,找出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在比较与品评中揣摩出书写方法,最后总结提高。
总之,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想让学生有效学习书法,需要教师灵性指导,优化指导策略,从而让书法教学绽放魅力,促进学生书法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一、书法教学评价的目的
书法教学中的评价是书法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评价应该侧重于这样的原则:即评价的有效性与评价的激趣性。在书法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通过自评、同伴互评、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加强学生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并不断丰富书法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赏识、得到肯定、得到改进、得到提高。书法教学的评价语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书法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对汉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书法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
1.细化学段教学的评价内容及原则
学校的评价内容包括书写兴趣、基本素质、书写能力3个方面。这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书写习惯、书写速度、审美能力。
新课程的评价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及要求,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评价要利于大多数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要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书写技能。
同样的,基本素质在不同学段评价中侧重也有所不同:对小学低年级的书写评价,应特别关注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书写评价,除了关注上述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学生书写的速度,尊重他们的个体审美情趣。用发展性评价来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和自信心。
2.完善书法考试评价综合标准
学校的书法考试包括书法本学科考试和语文学科考试中的书写部分。
(1)设置书法学科期末考试,依据书法学科的总目标及评价内容,设定书法期末考评方案,考评方案中包括期末书法作品、平时学习态度。其中,期末书法作品打分包括三部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20分,小组评价:10分~30分,教师评价:70分~50分。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书法评价能力的提升,小组评价分值从10分逐渐提升到30分,教师评价分值从70分逐渐降到50分。无论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还是教师评价,都包括:作品分、平时学习态度。作品分占80%,平时学习态度占20%。最后按照总分值,确定综合等级。
(2)除了按照学校书法学科考试的评分标准,学期末进行书法考评外。在语文学科考试中,增加了卷面书写分:在低年级语文试卷中,增加“拼音填汉字”书写分;中高年级的作文中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除此之外,各学科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卷面书写分值。
这项措施可以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达到书法学习与应用的统一。
3.学校定期举办书法展示及竞赛活动
(1)学校开辟专栏,每个月按计划组织不同学年、班级举办书法作业展示,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能。
(2)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延兴小学书法节”,书法节包括以学年为单位的班级书法团体赛、个人书法段位赛,依据《延兴小学书法段位赛评价标准》,通过组委会的评选,对优胜者学校颁发奖品及书法段位证书。
(3)获得段位的学生,将免费参加由学校、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延兴小学书法爱好者夏季训练营”,接受为期4周的高水平的培训。
(4)优秀作品有机会被学校收藏,悬挂在学校的楼廊、班级,学校对被收藏的作品颁发证书。同时还有机会被推荐到书刊上发表。
三、书法教学中具体评价方式的应用
1.亮点评价
“亮点评价”目的是不错过学生的每一个亮点,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
小学生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启蒙,正如细苗一样,需要书法教师细心呵护。书法教师的每一句指导,每一次评价都会对他们今后的书写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倡导的“亮点评价”就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细心关注。面对学生所写的一个字,即使这个字从整体上看来不算好,但其中只要有一个或两个笔画写得好,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树立书写的信心。当看到学生的书写作品字体正确、端正、整洁,基本上达到了规范、标准、美观时,还可以给学生作品上粘贴“星星、红旗”等荣誉标志,还可以把相关作业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展评,进而鼓励学生,达到提升学习书法的兴趣的目的。
2.延迟评价
小学生的书写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书法的情感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那么学校的书法教学就要注意长期性和学生产生的波动性。
学生在书写中出现时好时差,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也是和书法教育规律相吻合的。采用延迟性评价正是处理这种情况的良方。对待那些写字突然退步的学生,切莫过早地以结论性的评语或行为对待他们,允许他们“伏”下去,相信他们也会“起”上来。“相信”不是“空等”,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和信心,慢雕细琢,总会有收获的。
延迟评价的做法就是允许学生的作品上交时间“滞后”,允许学生在这段因滞后而延长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练习,教师从多次习练中,帮助学生找到进步的因素,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在采用延迟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书法”需要时间的磨练,需要时间的等待,并要注意保护处在“延迟评价”范围内学生的自尊心。
篇8
关键词:规范 美观 用笔 结构
当今的少年儿童书法教学仍处在一个历史的惯性怪圈中。目前从事少儿书法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他们仅仅因为字写的好便当起了"老师",至于传统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少儿书法教学的心理和原理,他们懂得并不多的,从而在长期实践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导现象,也造成了少儿书法的畸形发展。我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少儿教学实践,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小学三年级书法课堂上的一幕。真是难为了这些孩子!"按、压、钩、顶、抵"的确切含义恐怕连一个成年人也很难说清楚。可是,老师也有苦衷:教材上白字黑纸写着,怎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作为少儿书法教材,在用词造句上理应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然而,综观各种书法教材"行驻顿挫","起承转合"等半文不白的词句充斥其中。如一教材介绍"仰短横"的写法:"形态向右上仰起。落笔轻,渐由轻而重向右上仰行笔,再顿笔向里收笔。"很难相信这段文字对学生写好这个笔画能发挥正面作用。有句话叫做:"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是越发糊涂了。"古人论书法喜欢用形象化的语言,"屋漏痕"、"绵里藏针"等是非常生动传神的比喻,这是个好传统。可是,在使用白话文的今天,不加选择地套用古人的词句,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以为,少儿书法教材应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书法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在作"中锋"用笔的线条分析训练时,有位老师对着学生讲"你们手中的毛笔,就如同一把刀,桌上的宣纸则是一块洁白的豆腐,我们用''中锋''的线条去分割豆腐,一定会很棒的。"下面的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而中锋用笔的方法及线条特征全在这看似游戏的氛围中得以很好掌握。
一、重"工具",还是重"艺术"
在博大精深的书法宝库中,从来就没有"普通"和"一般"的空间和位置,要想说点一般的规则、好懂的内容,就是与书法传统唱对台戏。更要命的是,假如你斗胆提倡平易实用,那就是自己戴上一顶"俗书误人"帽子。"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这是王羲之他老人家说的,谁敢怀疑。当今的书法风尚则走得更远:一说"书法",便是"张扬个性";如果端正匀称地"写字",连书法的"边儿"也够不着!把简明好看、便捷实用的字贬作"俗书"的传统,由来已久。即使是王羲之的字,因为阴柔秀美,也被韩愈讥为"羲之俗书逞姿媚";元代赵孟頫的字润媚圆熟、好看便用,但在很多书法家眼里,也是"奴书"、"俗书"的代表。明清两代盛行方正光洁、整齐匀称、特别适合于实用的"台阁体"不断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拼命的攻击。现代书法家,一提"赵字"和"台阁体",大多也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这样,一方面要把字写正写美写通俗,一方面要叫书法出奇出怪出个性--而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在整个书法教学中又是贯彻始终、无处不在的。这就使书法老师特别为难。本人认为,少儿书法教学的首要的任务应是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整齐,然后才是美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儿书法课改名为"写字课"或许更符合实际。
二,重"用笔",还是重"结构"
延续至今,教材里讲书法,十之八九都是"用笔"的内容;课堂上练功夫,大部分时间也一定是消磨在"点横撇捺"之中。点有多少种、捺有多少类,更有"悬针""垂露"、"方圆正侧"数不胜数。就是钢笔字,老师的讲解,也反复强调"行、驻、顿、挫"。这个结论对吗?似乎毫无疑问,早成定局。可是,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结构"上才能"锦上添花"。假如结构先已东倒西歪,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所以,重视结构,"先正房架再聚砖瓦",才是科学合理的。在硬笔字中,"结构"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老书法家启功先生针对赵孟頫的"用笔为上"论早就提出质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他认为结构不但重要,而且还应该是有规律可循。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书法教师所能普遍接受的。书法课堂上,"用笔"的"洪流",还是铺天盖地。书法课上讲"结构",大多只是作些点缀,了了数语,泛泛带过。为什么总是少讲结构多练用笔?其中有一个"隐私",是"用笔有得说,结构空无凭"。古今名家讲用笔,长篇大论、口若悬河;但一说到结构,常常一语带过,比如"上紧下松"、"左高右低"之类。这类的说法,缺乏量化分析,很难解决具体问题。比方课堂上老师提醒:"这个字是左高右低"。结果字写出来,"左高右低"都做到了,但几十个人笔下的同一个字,还是"千姿百态",为什么?因为"左高右低"人人看得见做得到,但究竟"高多少""低几许",在"数值"的把握上,却是可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书法课如果不重视结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不能提供目测和分辨的简明办法,只靠"提按起落",要学生写好字,就只能白忙活!我以为,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掌握"结构",才是写好字的核心。在间架结构的研究上,时人不断探索,创造出回宫格、新米字格、包络网格等各种书法字格,对结构的"量化"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只是鱼龙混杂,需要大浪淘沙,去芜存精。
三、"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适"
针对少年儿童的书法教学不仅要"取法乎上",还要"取法乎适"。因为,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初学者来说,范本的艺术水平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字口清晰、用笔交代清楚、学习者本身感兴趣倒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标准。我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从规范隶书如《乙瑛碑》、《曹全碑》及赵体楷书入手更具有合理性。少年儿童书法学习在入手方面,有一个原则需要牢牢把握,就是兴趣培养与技巧学习。只有选择易于掌握,同时具有一定技巧法则的范本,才得以使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汉代的规范隶书,如《乙瑛碑》,其用笔的起伏变化比唐楷要简单许多,结字规范,它非常适合少年儿童作为学书基础。在选择版本时,还尽可能选择印刷精良、字口清晰的墨迹本。为便于学生体会其用笔,还可以参阅近代甚至当代人的临本。唐代以后,楷书方面卓有成就的,只有元代赵孟頫一人。他的楷书风格稳健,且传世作品多为墨迹,其用笔提按动作交代清楚,初学者很容易上手。它行笔灵活不失楷书法度,极好地结合了艺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对于学过隶书的学生来说,再转学赵体行楷,自然事半功倍,赵体行楷用笔的灵活性、生动性,又能为行草书的学习作极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关于少年儿童的学书启蒙入手方面,"取法乎高"并不是高明之举。汉代的规范隶书、赵体行楷既"高"又"适",以此作为学书切入点,再加上正确的诱导,学书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才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篇9
幼儿教育是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阶段,更多地折射出最原生态的启蒙教育形式。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林林总总的幼儿教材亮相于图书市场,翻版雷同的不计其数,让人无从选择。
安徽省教育厅曾下发的叫停幼儿教材的《紧急通知》倒是对现行流通的幼儿教材重重给了一记耳光,而社会对此做法也是莫衷一是。
那么,幼儿教材对幼儿教育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我想,不管有无幼儿教材,关键要看施教者能否真正地实施幼儿的启蒙教育。
早在汉朝,就已有了最早的幼儿教育――蒙学,当初流行的教材是人们所熟知的《百家姓》、《三字经》,当然这些蒙学教材早已随私塾教育形式的寿终正寝而消失了。当《百家讲坛》的“国学”被炒得炙手可热时,钱学忠教授对《三字经》的个人阐释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使人读出其中的人生百味。但那不再是幼儿教育的形式,而更多地迎合现代青少年或成人的欣赏品位。
启蒙教育更应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因而教育的形态应是直观化的,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也应能调动他们的兴趣,突出其趣味性,所以寓教于乐才是最为重要的。古代私塾“三字经”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处,它正是利用其浅显易懂、节奏感强、易于传诵的特点,对于处于识文断字的幼儿来说是十分适用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被流传了上千年。现代教育的形式可以借鉴这一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儿歌、舞蹈、游戏等,教育者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与环境设计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幼儿参与,只要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快乐成长。如果幼儿教材能符合寓教于乐的精髓,对幼儿教育具有真正的指导性作用,那有之又何妨呢?关于这一点,只能成为幼儿教育专家们予以明确界定的后话了。
安徽省教育厅的强制性举措不知力度会有多大,但此举或许有些过于武断,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止了幼儿教材过多商业化的运作,杜绝了幼儿教材的泛滥现象,但同时也叫停了幼儿教材的良性发展,使幼儿教育陷于更为混乱的状态。所以与其一纸公文的行政举措去过多干涉教育,不如进行正确地引导,加以规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材编写方案,规范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
记得上学时学校曾开设过书法课,开始时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临摹时还有模有样的,能够得到老师的赞扬更是喜不自胜。但这种兴趣爱好终因升学而搁浅,辍笔不写了。工作后只要稍有暇闲便会再拿起毛笔泼墨挥豪一番,沉醉在自我陶醉中。
所以,我曾试着在小学写字课上教学生写毛笔字。就日常书写功能而言,毛笔字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毛笔书法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休养生息的一种兴致爱好。如今,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更习惯于动动手指敲敲键盘,浮躁的心态让大家整天忙于实用主义的经济利益奔波。
然而,就个人品性的培养而言,学写毛笔字却能极大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情。毛笔书法具有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沉静含蓄的文化蕴涵,学写毛笔字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品性修养是极为有利的,尤其对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特意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陶醉在悠扬舒缓的乐曲中,进入到一种心定神闲的超然心境中,使学生真正喜爱上写毛笔字,这也是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国学品味。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书写;计划培训;创新活动
《英语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是必然的四部分,它们之间既关系紧密,又不可或缺。早已有专家指出,英语教学中加强写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单词、句子的理解,更容易记住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为了能让小学生在接触英语之初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要求,笔者从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英语书写的习惯养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严格要求
小学生在学英文书写前,已学会汉字及汉语拼音的书写,且已养成一定的书写习惯,这对学习英文书写有利也有弊。就书写而言,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点。对于书写的坐姿,握笔方法,两者要求相同。而汉字与英文在书写上差异很大。即使汉语拼音与英文斜体行书在书写上也风格各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利用学习正迁移,防止学习负迁移,对学生英文书写进行严格的训练。学生在书写时,应要求学生注意手、书写工具的整洁,以及保持作业本的书面整洁与美观。
二、有意识培养,有计划培训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而是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形成的。英语书写也不例外。
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参要求,笔者在三年级教学字母的发音时就开始着手字母书写的指导:在板书时注意规范自己所写的字母和单词以及书写的速度,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期末复习阶段安排机动时间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英语抄写本,要求学生先将抄写本上标有笔顺的描红部分的字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进行书写,再进入模仿书写部分。
其中教师的示范书写,对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范写时用彩色粉笔标注字母笔顺,利于孩子观察字母笔顺、在四线三格中的占位及倾斜度。“师者,人之模也。”书写对学生而言是一块样板,教师的示范性书写不仅要体现在新授课的板书之中,同时要体现在一切展现给学生的材料之中。
三、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英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巧妙地激发、引导、保护、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写字教育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寓教于乐,将丰富多彩的活动融于写字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