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广告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广告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广告的要素

篇1

【关键词】形色要素;商业广告;插画课程

插画能够提高广告的被关注度和感染力,是现代广告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要素,有“一图胜万言”之说。形色要素是插画广告表现力的核心要素,探讨形色要素在插画广告及其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对高校培养“实用型、专业型、创新型”的优质商业广告插画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插画广告的概念

插画在中国被俗称为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广泛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游戏场景设计等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按媒体的不同,插画可分为平面媒体插画与影视媒体插画两大类。平面媒体包括平面广告、报纸、杂志书籍、产品包装、企业形象宣传品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及电视、电脑等的电子显示屏。插画表现方法主要有摄影、手绘、电脑绘制和立体构成等类型。

商业插画广告,指根据广告主要求而设计,为企业或产品传递商品信息,集艺术与商业于一体的图像表现形式的广告。本文所论述的插画,主要是指平面媒体的商业广告插画。

二、形色要素对商业插画广告的重要意义

1.图形图像能为广告提供更直观、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人类对图形图像的识别速度比声音和文字更快,在繁杂的广告信息中,图形图像能使广告受众更直观、更简单、更快速地感知信息,并形成深刻记忆;图形图像对商品的美化以及富有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广告更具美感和趣味性,赋予受众视觉美的享受;图形还可以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达到传神写意的视觉价值,增强情感号召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图形的信息量丰富而直观,中国印、中国红、书法、舞动的“京”字等造型元素的巧妙融合,准确、写意地传递出北京奥运会的信息,既体现出运动会的特点,又展现了民族和地域特色。

2.色彩能为广告营造氛围、强化主题。

人类对于色彩有审美的情怀,对不同色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素,而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域的人们,对相同色彩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插画广告需注重不同色彩搭配对于广告视觉效果的影响,充分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心理来牵动受众的情怀。所以,在商业插画广告中,色彩搭配往往能营造氛围、强化主题,以在受众心中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促成消费行为。例如2015金罐加多宝的招贴广告,加多宝公司在广告中,着力宣传加多宝正宗凉茶的概念,塑造凉茶行业领导者的品牌形象,以象征喜庆和传统的红色作为背景,以象征高贵华丽的金黄色的商品插图体现加多宝的行业地位,与受众形成了有效的心理共鸣,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达到了广告宣传的目的。

3.形色要素在商业插画广告设计教育中具有核心意义。

图形图像的创作和色彩搭配的运用,在商业插画广告教育中是两大重要内容,这两方面的思考和表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者的广告设计水平。著名的美国绘图艺术家本・沙恩曾说过:“诗人的思考必须是习惯性的带有音调和韵律的思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的思考就是形状、色彩、图像的思考。”在插画广告创作中,表现与思考是不可分割的,灵感也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要在插画广告设计中准确体现广告诉求,增强广告艺术感染力,不仅要掌握形色要素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大量的实践练习中,不断积累创新思维技巧和表现经验。

三、形色要素在插画广告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图形要素在插画广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1)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广告是为商品或企业信息服务的,广告插画必须能准确传达出广告的诉求信息。插画传达的信息还要体现特有的“亲和力”,让目标受众对商品、品牌和企业留下良好印象,进而激发需求欲望。

(2)个性特征的明确性。在广告的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广告往往要用“一个声音说话”,需要突出商品、品牌及企业有别于行业竞争者的个性化特征,给受众以独特印象。在广告设计中应力求使插画更具新意和视觉美感,使诉求信息表现出视觉个性,以在受众的消费需求中占据明确位置。

(3)造型元素理解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广告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因而对同样的造型元素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广告插画设计中需考虑不同受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需求特征。例如:西方基督教信徒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图案的出现,而中国民众则比较忌讳“4”之类谐音的数字。

2.色彩要素在插画广告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1)色彩搭配与广告内容的联系性。广告的色彩要与广告诉求对象有内在的联系,色彩的个性特征要与商品及广告主题相符合。例如,雪碧是面向年轻人的清爽型饮料,常使用象征青春活力、清新自然的绿色作为广告主色调;而巧克力和咖啡的广告中常常会使用红褐色这种“概念色”,让受众在商品与色彩之间产生联想。

(2)整体统一与局部活跃的规律性。在插画广告中,一般整体视觉要体现色调的统一感或某种秩序感,但是在局部细节上要形成对比的视觉冲击。商业平面广告的用色一般不超过三种色系,主色、辅助色、点缀色所占比重约为7:2:1。

篇2

关键词:焦点;商业;广告语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47-02

广告可分为广义广告和狭义广告两大类,广义广告是指不是为了赢利而是纯粹出于宣传目的的广告,其中一部分广告我们称之为公益广告。非经济广告的内容相对经济类广告,对象或内容都比较广,招租、寻人、遗失、招聘、征婚等广告都属于非经济类广告。①此外,政治宣传广告也属于非经济类广告。本文所考察的对象是狭义广告。因此,广告语言也是指狭义广告语言,即商业广告语。商业广告语是广告人运用语言工具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要素:“真、简、奇、美”。焦点是句子内部被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是说话人最想要引起听话者注意的部分。②商业广告语言注重经济效益,每一条广告语都要或多或少地传递给受众产品相关的重要信息。广告语中的“焦点”既能使广告语体现其特点,又能强化商业广告语的作用。所以,广告语中焦点位置的安排是为商业广告语言服务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焦点和商业广告语的特点

我们通过焦点的性质和商业广告语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到两者有很多吻合之处。利用焦点标记手段突显商业广告语的焦点,有利于商业广告语言简明扼要;利用焦点标记手段突显商业广告语的焦点,有利于商业广告语言真实准确;利用焦点标记手段突显商业广告语的焦点,有利于商业广告语言新奇独特;利用焦点标记手段突显商业广告语的焦点,有利于商业广告语言优美动听。下面我们来分析焦点是如何为商业广告语言服务的。

焦点和商业广告语言的简要性。广告文稿的用语就要千方百计地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如果语言冗长含混,就很难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广告也就失去了他应有的功效。所以,广告语言必须要简洁,简洁的广告语言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每一条广告都是以分钟为单位计算,每条广告的费用很昂贵,赞助商主要承担广告时间和广告空间方面的费用。所以,每一位广告主都不愿意增加一分钟来提高广告的费用。广告的费用过高,产品的成本也会增高,从而使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简洁明了的广告语能缩减广告费用,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简洁的广告语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的精力有限,复杂的广告语不能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兴趣。那么,广告语如何才能做到既能减少字数又能准确无误地传递重要信息呢?焦点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焦点可以使语言简洁首先是因为它把商业广告语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通过特定的方式凸显出来,焦点有助于商业广告语的简洁体现在能节约字数、表达重点和节约语言空间上。众所周知,报刊广告,因篇幅有限,一般不可能以太多的文字来进行劝服;电视广告一般在30秒之内,很难完成实现劝服的全过程,只能选择重点进行劝服。如何选择重点来进行劝服,如何使少之又少的商业广告语传达出更多的精彩的内容,这就需要巧妙使用焦点表现手段。商业广告语巧妙地运用特指疑问句,一方面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用少量的文字表达了产品的市场的定位。如“天生的,强生的。”(强生广告)强生的商业广告语运用的是焦点的另一种表现手段――省略句,即省略非焦点成分突显焦点。商业广告语只用了六个字,突出了强生无刺激的特点,告诉消费者强生的护肤品都是天生的――纯天然的护肤品;强生的――让生命充满生命力的护肤品。由此可见,我们在创作商业广告语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字数的少,除了简洁外,我们还要清楚地表达焦点,突显产品的特色。

焦点和商业广告语言的新奇性。在浩瀚的广告海洋里,如果广告创作毫无新意,用的语言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种广告准会像过期报纸、过时新闻一样,没人看也没人听。人们在接触广告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常常就是这种雷同商业广告语言造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大脑控制的感知觉对所要感知的事物――“广告”产生了抑制,神经中枢兴奋不起来,在这种状态下,广告信息的接受效果等于零。焦点的表现手段除了有语音、词汇还有句法表现手段,句法形式有语序的变化、平行句、疑问句、省略句、对举句、周遍句、重复句等,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表现方式不仅能有效地传达重点信息,还能使语言新奇独特,语序也是汉语焦点表现手段之一。如“清凉一夏,一夏清凉。”(哇哈哈广告)商业广告语中有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的焦点是“一夏”,后一个分句的焦点是“清凉”,通过语序地变换,突显“焦点”。从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去考虑,突出强调产品将会给消费者带来的益处,回环往复地宣传某一产品或企业。消费者对产品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语言形式也使人耳目一新。

焦点和商业广告语言的优美性。广告的美感,语言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艺术形式,就要调动多种言语手段,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的愉悦性,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广告词,生动地揭示商品的内涵,形成一种富于情趣的语言意境,从而以美妙的言辞打动顾客。商业广告语言的美除了表现在选用恰当的赞美之词外更多地还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像疑问句、对举句等等。我们举焦点表现手段之一――对举句为例。如“早一天使用,迟一天衰老。”(康丽娜超级抗衰老防皱霜广告)衰老是世人所不能抗拒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延缓衰老呢?商业广告语中,对比项一般会成为强调的对象,对比项是表达中的焦点。一“早”一“迟”,构成对比,衬托分明。所以,“早”和“迟”共同构成该句的一组焦点,告诉人们使用“康丽娜”化妆品,即能延缓衰老,青春永驻,这样的产品谁不愿意使用呢?如“一倍的效果,一半的价格。”(清洁剂广告)商业广告语中的对比项“一倍”和“一半”是两个句子的焦点,他们互为背景。通过对比突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物美价廉。对举句是商业广告语中常用的语言形式之一。为什么“对举句”在商业广告语中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呢?一方面,商业广告语中的对举句整齐美观,符合商业广告语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商业广告语中的对举句言简意赅,符合商业广告语中的经济原则。商业广告语的特点决定了商业广告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广告用词优美独到,句法洗练而内涵丰富,修辞变化多端,十分耐人寻味。商业广告语言的特点决定商业广告语中必须有焦点,焦点有助于商业广告语言体现其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焦点为商业广告语服务还体现在焦点能强化广告语的作用。

二、焦点强化商业广告语言的作用

商业广告语言在广告中所处的灵魂地位和所起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商业广告语言的艺术美体现的。商业广告语言的艺术美,同一般的文艺作品语言的艺术美相比较,它是以直接的功利目标为前提的,他的功利目标是在富有生动情趣的审美过程中体现的。商业广告语言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商业广告语言的感染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上。商业广告语言中的“焦点”有助于商业广告语言有效地实现其作用,下面我们分别阐述。

焦点强化商业广告语言的感染作用。商业广告语言的感染作用,就是通过商业广告语言的传播,在读者和顾客中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和感情上的共鸣。商业广告语中突显的焦点是商业广告语要表达的重点信息。这些重点信息都能体现产品的功能、特性。这些也是消费者最需要的信息,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有吸引力。有无感染力,是广告成败的关键。广告宣传,总是以人为对象,要人去接受的,这就必须首先能吸引人、感动人,具有能引起人们思想感情共鸣的感染力。焦点表现手段之一――重复句最具有感染力。请看例子:“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容声电器广告)广告语中重复的部分就是广告语中的焦点,是广告想传递给消费者最重要的信息。持续不断地重复品牌名称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品名的熟悉感,使人们对该品牌产生正面的、积极地态度。重复的部分往往能形成优美的节奏,使广告语更具有感染力。如“肤美灵,灵,灵,灵!”(扬州美容化妆品广告)广告语中焦点“灵”字的重复使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义,突出产品的可靠性让消费者信赖产品的质量,而且,语流也呈现跌宕起伏的韵律,构成了文字、声音的萦回反复与动听的节奏。强化广告语的感染力。

焦点强化商业广告语言的认识作用。商业广告语言的认识功能,尤其表现在突出商品特色,描绘商品形象,强调商品质量等诸多方面。如“1989年12月21日《澳门日报》第三版,刊登越秀置业(澳门)有限公司三组出租大厦照片,分别用套红的大字题为“高雅大厦”、“高伟大厦”、“高安大厦”。”作者用了对举的方法突出三个分句中的焦点“高雅”、“高伟”、“高安”。表现了三所高楼大厦的特点“雅”、“伟”、“安”,让消费者对产品有了全面的认识。如“完完全全进口套件,实实在在的物美价廉。”(某舶来品广告)运用四对叠字对比,突出焦点,强调商品质量,对特别信赖舶来品的人来说,更是教人确信,深感悦耳动听。

焦点强化商业广告语言的审美作用。所谓审美,简而言之,就是领会和欣赏事物或艺术的美。美是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产物,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商业广告语言的美就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去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商业广告语言的审美作用,就是在广告的动之以情、喻之以事和晓之以理的诉求过程中,给众多的消费者以审美的愉悦感受,从而满足消费者审美的情趣和要求。广告的审美效应,主要取决于商业广告语言的艺术表达技巧。焦点的表达形式多样,使商业广告语言既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重点,又能优美动听给人美的享受,强化广告语言的审美作用。如“容貌长得盖世无双,平地走路好像仙女腾云驾雾,爬坡犹如嫦娥奔月,不但小伙子喜爱嘉陵,就连姑娘们都在追求嘉陵哪。”(嘉陵“摩托车电视广告)这篇广告词运用比拟拟人、烘云托月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嘉陵摩托车性能、速度和备受欢迎的情形,说嘉陵摩托车外观的美是“容貌盖世无双”;说嘉陵摩托车如履平地、风驰电掣的雄姿,“平地走路好像仙女腾云驾雾,爬山犹如嫦娥奔月”。“盖世无双的仙女”、“嫦娥“的形象,结合电视的影响、图像,一个个美丽的艺术形象跃入观众脑海的屏幕上,再加上优美的广告语,让消费者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能了解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最妙的是最后一句广告词“就连姑娘们都在追求嘉陵哪”。焦点标记词“就”、“连”突显焦点“姑娘们”。更加突出了嘉陵摩托车受欢迎的程度。连害羞的姑娘们都在追求“嘉陵”。焦点标记词的运用强化了广告语言的美使广告中的形象更生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焦点在商业广告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焦点的表现手段不仅使商业广告语言实现其基本功能,还能使商业广告语言更具魅力。

注释:

①杨志歧.趣味广告[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9.

篇3

关键词:低龄受众 电视商业广告 设计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少年儿童等广大低龄受众逐渐成为商家角逐商业份额的重要市场,因此面向这些低龄受众群体,各类商业广告设计成了商家进行产品与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电视广告是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式和媒介,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要进行创新与突破,同时更需要在设计的内涵和伦理道德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低龄受众群体与电视广告分析

低龄受众的年龄跨度一般是从0岁至17岁,在其内部又可以细化为学龄前幼儿、学龄儿童、少年和青少年这四大类群体。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这四大类低龄群体对广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0~5岁的学龄前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弱,但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广告中鲜艳的色彩、简单明了的图形、欢快的音乐和柔和的语音有明显偏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能够有越来越明确的表达能力。6~10岁的学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喜恶,对广告中出现的一些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动画形象或儿童形象有着较为强烈的倾向性,能独立或借助不同方法实现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1~14岁的少年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渴望得到等同成人的待遇和理解,思想和行为有着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对广告中较为幼稚的形象或语言行为有一定的抵触,对年轻帅气、健康活力的广告形象或广告明星有较为强烈的倾向性,并常对广告内容中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仿效的倾向,同时喜恶比较分明,对广告人物形象或广告内容的喜恶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选择。15~17岁的青少年在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已基本等同于成人,有着比少年更为独立和个性的思维与想法,对自己的喜好、言语、行为都有着强烈的主见,不易受他人左右。

针对低龄受众进行广告宣传的产品多集中在学习用品、食品、保健品、药品、服装鞋包、玩具等门类。这些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根据低龄的少年儿童爱看电视并容易受到电视内容影响和引导的特点,常常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制作精美的电视广告,并通过购买广告时段在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剧等低龄受众较为集中的节目时间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插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会受到低龄受众的喜欢,其广告的内容、人物形象、画面色彩、音效处理、长度、播放频率与时段等,都直接影响着广告的效果。因此,电视商业广告一方面有着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表现直观等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竞争激烈、创新难、反复播出或影响主体节目收看引发受众反感等劣势。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内涵定位

商业广告,顾名思义,首先考虑的是广告为产品和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成功销售,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企业健康的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商业广告宣传的时候更多是要进行健康、积极、深刻的内涵定位,透过产品的商业广告模式传达企业的精神、树立企业的形象,让受众在认识了解产品的同时逐渐认可和信任企业。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低龄受众接触最多的商业广告形式,常常采用叙事作为广告主题的表达手法,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深受低龄的少年儿童喜欢,因此,将故事内涵进行良好的定位对广告的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内涵定位,一方面要突出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优点在哪儿,另一方面要借助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更为深入的人生知识和思想。良好的内涵定位主要通过优秀的电视商业广告文案设计得以实现,也就是要写出好的电视广告故事脚本。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具象表现设计

电视商业广告的具象表现是优秀内涵的完美表达,主要包括人物形象设计、画面形式美设计、音效设计、广告节奏设计四大块设计内容。

人物形象设计。在进行电视商业广告的拍摄与制作之前,人物形象的设计无疑是一道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通过主体受众分类进行广告主角和配角人物的选定,同时要通过充分和深入的受众分析来进行广告人物的形象造型和动作设计。0~5岁的学龄前幼儿较为适合运用动画人物或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作为广告人物;6~10岁的学龄儿童较为适合运用动画人物和儿童影视剧明星作为广告人物;11~14岁的少年和15~17岁的青少年较为适合使用儿童影视剧明星、体育明星以及一些健康的青春偶像明星作为广告人物。

以可口可乐的中国新年贺岁广告片为例,其主体受众主要定位于少年和青少年群体,因此广告人物选择的是这类低龄受众较为偏爱和崇拜的体育明星。根据受众的地域分析,广告选择了中国青少年比较喜欢的刘翔、郭晶晶等中国奥运冠军,并为他们穿上了极具中国新年特色的红色唐装,片尾以共同举杯作为贺新年的代表性动作。

画面形式美设计。画面的形式美设计主要是指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渐变突变和多样统一。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作为现代一个重要的设计门类,对其形式的艺术美有着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就是对其广告画面的色彩、形态、图案、比例、动势等要素的形式美进行精心推敲。

大致说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电视广告画面形式对儿童产生的视觉和心理效应是不同的。0~5岁的学龄前幼儿对画面的色彩比较敏感,因此在处理广告画面时尽量考虑使用鲜艳的纯色,色彩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并运用一定程度的对比以加强对学龄前受众的视觉刺激。同时还要注意广告画面的色彩和形态不宜过多,图案也不宜复杂,以免造成受众的视觉混乱,尽可能地考虑画面的调和对比与单纯齐一的形式美原则。色块排列形成的优美的节奏韵律感也容易吸引学龄前幼儿,此外,广告画面的主体动势应尽量运用渐变方式,不宜用过于激烈或快速的突变方式。如一些广告在舒缓的播出中突然以极大的体量、极夸张的形态、极快的速度出现广告产品画面,很容易给受众造成惊吓。6~10岁的学龄儿童对广告画面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产品或广告人物形象上,因此广告画面的背景与主体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画面的主体动势要加强,主体与背景的比例要拉开,背景的色彩、形态与图案的形式美应更多地起到烘托广告主体的作用,因此对比和突变的形式美法则在这一阶段的电视商业广告中运用较多。11~14岁的少年和15~17岁的青少年审美要求逐渐提高,不仅关注广告的主体,同时也将广告画面的形式美纳入对广告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在广告画面的色彩、形态、图案、比例等要素的设计上或通过调和对比形成趣味性的视觉刺激,或通过单纯齐一形成整齐明快的视觉享受,或通过节奏韵律形成轻松美妙的情感共鸣,无论运用什么形式美法则都需要注意尽量营造出健康明快、高雅脱俗的美的画面形式。

音效设计。电视广告是一种集声画于一体的广告形式,因此除了画面的形式美,声音效果产生的美感也很重要,电视广告的音效一般包括广告语音效和背景音效两部分。定位于低龄受众的电视广告,背景音效可以选择节奏舒缓、柔和欢快的儿童歌曲、世界名曲等,不要使用过于喧闹的流行音乐或过于低沉的音乐。背景音效的选择以不影响广告语效果、有效烘托广告画面氛围为佳。广告语音效宜选择清脆可爱的童音或温柔舒缓的年轻女性声音,如果是男性声音也应该尽量表现得柔和沉稳,广告语的诵读轻缓流畅、节奏感强,通过合理地抑扬顿挫加强受众的记忆效果,针对11~17岁受众也可选择广告代言明星诵读广告语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广告节奏设计。广告节奏设计主要是指广告情节起伏和广告画面变化的节奏感处理。一般说来,受众年龄愈低,广告节奏愈慢,即是说广告的情节相对简单、起伏变化不大,广告画面变化的速度较平缓,舒缓直白的慢节奏型电视广告更容易为0~10岁的低龄受众喜爱、理解和记忆。而11~17岁的受众往往更喜欢情节相对复杂、故事性强、情节明显、变化丰富、画面变化速度较快的快节奏型电视广告。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也要根据产品和目标受众的具体特点进行快慢节奏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广告的最佳播出效果。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道德伦理约束

低龄受众随着年龄的递减,其判断力、自制力、抗诱惑力等心智因素会显著降低,其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力会明显增强,因此电视商业广告在设计上要特别关注对低龄受众尤其是11岁以下低龄群体的心智成长影响,也就是说,要在广告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向纯洁、健康、积极的方向和理念进行设计。

第一,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诸如众多的儿童食品广告、儿童服饰广告,其广告的直接目的即是刺激少年儿童的占有欲和购买欲,以达到向家长提出购买要求,推动产品销售的根本目的。很多广告中运用“我们都有……了,你有了吗?”等类似的语言,或运用“拥有某种产品引来其他小朋友羡慕妒忌的神情”等类似的情节画面,让众多的低龄受众产生非买不可的想法,引发与同龄人的攀比心理,由此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物质至上、追逐名牌、注重享乐、虚荣心强等一系列错误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广告内容及具体的语言、情节、行为的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商业效应的过度关注,更应关注的是广告的公益效应。

第二,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语言和行为。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是很强的,电视广告由于其播出频率高,其广告语和广告中的代表动作对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极强的。因此应该为他们设计适合他们年龄段心理、生理特点的健康简单、琅琅上口的广告语和积极向上的广告内容,像一些成人化、有暴力倾向、意志消极的广告语和暴力、夸张、危险的广告动作要避免出现。此外,电视广告的内容和广告语应尽量实事求是,不可盲目夸大,以避免滥用少年儿童的信任而带来恶果。

第三,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具体的广告设计中可以大量运用讲述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来帮助少年儿童尤其是11岁以下的低龄群体了解并理解诸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宽容礼让、不畏困难等优秀品质的内涵,并通过电视广告的强力影响使之深入少年儿童的思想,通过少年儿童好模仿的特点使之身体力行。这种集商业效应和公益效应于一身的电视商业广告无论是对受众的健康成长还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商业效应和公益效应的双赢,因此优秀的内涵定位是舵,完美的具象表现是船,严格的道德伦理约束是帆,只有三者的紧密结合才能让电视商业广告载着成长中的低龄受众驶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威廉・阿伦斯[美]:《当代广告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2.乐剑锋:《广告文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黄合水:《广告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杨乃近、梁瑞恩:《电视广告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正辉:《广告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4

【关键词】公益广告;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44-2

我国早期的公益广告多为军事、政治性广告,以公众服务为核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益广告是在建国以后兴起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公益广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发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主题公益广告活动,主题公益广告活动对公益广告的起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广告的分类

广告的分类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公关广告、政府宣传等。

按广告活动的目的分类,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商业广告是指广告主为推广商品或服务,委托广告公司制作、媒介单位公开的一种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非商业性广告则是通过传播某一事项或观念,引导公众行为导向的一种免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公益广告是非商业性广告的一种。

公关广告是一种为增进公众对组织的了解,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得到公众信任与合作的广告。公关广告有赞助广告、礼仪广告、观念广告、解释广告等,公关广告和公益广告的不同,实质上是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不同。公益性公关广告是一种较为含蓄的商业性广告,很容易与公益广告向相混。

政府宣传是指政府机关或部门出于国家政治上的需要,以宣传口号、标语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传达观念、公告等。政府宣传与公益广告很相似但也有区别,政府宣传是用正式而严肃的语言,以宣传口号、政治标语等形式来传达某种观念,解释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国家力量强制指导公民的行为。而公益广告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某种观念,并用艺术手法进行润色、渲染,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进行有关诉求,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发挥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划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与公关广告、与政府宣传的界限,有利于公益广告的管理和控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商业广告伪装成公益广告,借用国家或社会对公益广告的鼓励,谋取私利,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于公益广告的优惠措施真正为公益广告服务。同时,明确这些界限,还可以强化对公益广告概念的理解:公益广告是以艺术的手法来倡导有利于社会的观念或行为,为社会大众利益服务的信息传播形式。

二、公益广告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非盈利性。非盈利性是公益广告的基本特点。公益广告倡导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观念或行为,服务于大众的利益,并优化了自然环境、提升了公众的素质、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应当摒弃一切商业目的,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重。

观念性。观念性是指公益广告传达的是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基本观念,主要有:人的自身完善,社会基本行为规范,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基本观念问题。观念性是公益广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与商品广告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就商业广告而言,它总是为某一具体产品或服务量身定做,进行信息传播。

时效性。公益广告在宣传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公益观念的同时,也很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人们进行观念和行为上的指导。公益广告的这种现实效应,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且配合了时局,发挥了稳定社会、鼓舞人心的作用,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反复性。反复性是指公益广告对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公益主题,进行反复地宣传,不断地提示。如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交通安全等公益主题,这类公益广告会经常反复地宣传。

国际性。国际性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益广告的宣传是没有国界的,例如对于环境资源保护、青少年问题、艾滋病预防等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国际性的公益宣传,提倡世界各国共同面对、联合宣传,以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的国际合作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

(一)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含义。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制起主要作用的过程,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市场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指在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中,引入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方法,发挥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要结合公益广告的特点,以一种紧扣时展,顺应时代变化的方式创作、传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健全公益广告的市场要素,提高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探索一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公益广告市场运作机制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准确地理解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含义,我们需要把“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和“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区别开来。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指在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中采用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规则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而公益广告的商业化是指公益广告作品中含有很多的商业性信息,经常是商业信息多于公益信息。这是一种有意混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界限的行为,目的是宣传广告中的企业信息,借公益广告为企业获私利。

(二)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要分析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需先对公益广告传播的流程进行分析,明确公益广告传播链上的各个方面,即要弄清楚公益广告市场化的各要素,分别进行市场化策略的探讨。

公益广告的传播流程如下所示:

公益广告倡导者公益广告投资者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

受众 公益广告者

我们按照公益广告传播的流程来分析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

公益广告倡导者。公益广告倡导者是指提出公益观念或行为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广告公司、媒体或个人。公益广告倡导者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的公益观念要符合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要倡导有价值的观念或行为;二是公益广告倡导者的筹资活动也要以市场化的方法进行,以关系营销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倡导者与投资者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

公益广告投资者。公益广告投资者是指为公益广告传播提供资金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公益广告投资者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益广告投资者的捐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次,公益广告投资者的捐赠行为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对公益广告进行投资可以有效地塑造、传播企业完美形象,完成社会定位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鼓舞员工士气,凝结员工的向心力。

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是指直接从事公益广告策划创作的组织,大多是指专业的广告公司,也有些是公益广告倡导者或公益广告投资者的公关部、广告部等。专业广告公司深谙传播与营销技巧是最为合适的策划执行者。它的市场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市场化的策略来进行公益广告的营销、策划与创作。首先要树立市场化观念,把公益观念当作一项社会产品进行定位与包装,并按市场营销流程进行公益观念的传播;其次是要树立目标受众群,一切传播手段和方式要以目标群的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为出发点。

公益广告者。公益广告的者是指公益广告的媒体机构。在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进程中,公益广告媒体的市场化策略:一是要认识到公益广告是塑造媒体品牌、传播媒体形象的有力手段;二是媒体应配合公益广告的计划,制定合理的公益广告价格策略。

如今,媒体单位往往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版面或时段的安排上忽视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媒体资源出现不足的情况。因此,媒体部门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市场化策略,既能保证公益广告的需求,又能维持媒体部门本身的经济收益。

(三)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对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规范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公益广告的运作,规范了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之前的公益广告忽视市场化的营销程序策划,忽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受众群分析,期望仅以广告作品的形式来达成宣传公益观念的目的。这种传播不能进行准确到位的宣传,难以达到期望目的。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策略就是把公益观念看作一项社会产品,进入到完整的市场营销程序中,以社会环境的调研分析作为公益广告传播的基础,进而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共同完成一项有计划的、全方位的观念传播活动。市场化策略使公益广告的传播活动目标准确,策划严谨、有计划,传播效果更好。

公益广告市场化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市场经济要求我国政府的公益广告采用市场化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对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在原有的广告模式下发挥的作用被放大,原因在于市场化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因此,公益广告的市场化本身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宣传,而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这种宣传效果更有效率。

繁荣我国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有利于社会的公益观念,开展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既可以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公众的素质,规范公众的基本行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研究我国公益广告传播中的市场化策略,可以规范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繁荣我国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字广告写作;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25-02

商业广告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把企业的商品销售信息告诉消费者,并对其进行说服和诱导,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和购买欲望,激起他们的消费热情。现代广告学家认为 :广告语言是广告生命的支点。广告语言在广告中处于中心和统帅的地位。因此,一则成功的广告,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是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语言是指广告中所使用的一切手段与方法,其中包括声音、音乐、图像语言、色彩语言和文字语言等;狭义的广告语言是指广告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包括各种标点符号、文字、图标等。从实质上讲,商业广告就是一门用语言说服消费者的艺术。所以,如何调动贴切而巧妙的语言文字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是广告文字写作的第一要务。西方修辞学认为“说服”或“劝服”是修辞的主要功能,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语言学大师陈望道指出:“调整或适用语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本文主要是从狭义的广告语言角度来分析文字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1广告语言中的主题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交际功能把句子分解为两个要素:即“叙述的出发点”和“叙述的核心”。“叙述的出发点”是指叙述的对象,表示已知的信息或语境中上下文里可以推断出来的内容;“叙述的核心”是对叙述的对象作出的说明,通常表示新的信息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出的中心内容。德国语言学家布斯特把叙述的出发点称为“主题”,把叙述的核心称为“述题”。因此,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拆分为“主题+述题”。主题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主语,主语是句法上的概念,其语义范围覆盖的只是动词词组;主题则是语段概念,它可以将其覆盖范围扩展到整个甚至数个句子。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广告主体、广告内容(产品)与广告客体(潜在消费者)的互动,而且让自认明智的消费者在广告的“劝说” 下掏出钱包,这是广告传播的最终目的。所以,广告试图在保存一定信息量的前提下寻求一种完美的句式,而语言的简洁性,是对其的首要要求。简洁的“主题——述题”式结构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并且广告文字中的这种形式具体转化成了:产品+特点。“产品”,作为叙述的出发点为消费者提供了信息的对象,明确了广告的主题,使消费者明白在说什么;“特点”,则承担着叙述的核心,是对产品性能、特点的介绍,是本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之所在,也是该产品的“卖点”。因此,处于述题位置上的“特点”往往是广告的特有信息和新信息。例如:

(1)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威力牌洗衣机广告语)

(2)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电器广告语)

(3)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羊毛衫广告语)

(4)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广告语)

(5)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矿泉水广告语)

(6)华龙面,天天见(华龙方便面广告语)

(7)万家乐,乐万家(万家乐电器广告语)

(8)百事,新一代的选择(百事饮料广告语)

(9)金利来,男人的世界(金利来领带广告语)

(10)非常可乐,非常选择(非常可乐饮料广告语)

考察上述,我们发现:以上实例都是采用简洁的“产品+特点”语句,且语气上在产品名称后都略有停顿。大家知道,停顿是主、述题划分的重要标志。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发话人先说出已知信息(旧信息),在此基础之上传达未知信息(新信息)。充当主题的是已知信息,或受众者基于特定环境已知晓的信息,而述题传递未知的信息。例 1“威力洗衣机”是用产品名称点明叙事为出发点,属于已知信息,“献给母亲的爱”则是从情感角度对主题进行叙述,是新信息。例2叙述的主题是“海尔”,“真诚到永远”则传递出的是这一品牌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讯息。例5“农夫山泉”限定了叙述的出发点,而“有点甜”,则突出了不同于“雀巢”、“康师傅”等其他品牌饮用水的特殊之处,而这个特殊之处就成为农夫山泉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总之,使用“主题+述题”的句式,不仅能够彰显该产品的名称,还能简明地介绍该产品的卖点,从而有效地实现商业广告文字在传递特有信息情境下的完美过程和完美形式;同时,作为商品名称的主题,在文字广告上下文的情境中还具有承上启下的联系作用。

2文字广告中的疑问句式

疑问句的重点在于疑问点,它是我们了解未知讯息的关键所在。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疑问句式也需要社会受众对其进行文字的反馈。所以,疑问句式在文字广告写作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例如:

(11)今天你喝了没有?(乐百氏广告语)

(12)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计算机广告语)

(13)魔鬼的外表,天使的内涵,还犹豫什么呢?(力士洗发水广告语)

上述例句如果换成直白的陈述句,就会显得非常平淡无味,毫无吸引力,观(听)众在众多其他商业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就不会有任何印象,该商业广告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运用疑问句式能够大大地激发社会受众对未知信息进行了解和诉求,从而达到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欲望。

3文字广告中的省略句式

省略句式是我们经常见的语法现象,也是文字广告写作中非常重要的文字衔接手段。由于商业广告处在特定的比较小的语言环境中,加之有偿传播、有偿宣传的特点,就决定了其文字写作中不光要简明扼要而且要经常进行科学、合理的省略。例如:

(14)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广告语)

(15)非常可乐(非常可乐系列饮料广告语)

(16)我喜欢,我选择(安踏运动鞋广告语)

以上语句,都完成了一个与广告受众(广告客体)交际过程的对话。倘若仅仅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都不完整,存在成分残缺,甚至不知所云。但如果给出背景,如在广告中出现特定画面,理解就迎刃而解。而且,广告主(销售企业或商家)相信,受众会根据上下语境有能力对其填补。例 14 根据语境对空位成分予以添补,即传达出的是“孩子要喝娃哈哈果奶”的潜在信息;例 16中的受众则会自动填补动词“喜欢”、“选择”后的宾语“安踏运动鞋”。受众自动填补省略空位,就是推导广告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者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广告信息,广告与受众者之间相互作用,引导受众者主动而自然地与广告进行内心交流。如果广告文字使省略的成分共现,商业广告的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荡然无存。此外,广告语篇省略的同时,还存在着信息的隐匿。如:

(17)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创维电视广告语)

(18)好麦片,七成浮上面(皇室麦片广告语)

(19)你只需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柯达相机广告语)

受众者填补省略空位的同时,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广告语的深层含义,所以说这一推导的过程较之省略更为迂回。例17的受众者要理解首先得完成空位的添补,即“不闪的电视,才是健康的电视”。添补完成,受众者同时也提出疑问——那么,创维电视呢?第二次推导过程又产生,即广告受众者得出结论 :创维电视是不闪的、是健康的。例18的受众者推导出 :皇室麦片能够做到七成浮在上面,所以是好麦片。例19则告诉受众者:柯达相机唯一让使用者做的事情就是按快门。这一系列的推导,却能使受众不因广告播放的结束而结束,是一种“广告后”的语言艺术。“广告后”产生的效果,正是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所在。所以如果说,简单句式的“主题+述题”(产品+特点)呈现的是简洁美;而省略句式表达出的则是迂回的美、婉转的美、含蓄的美。

综上所述,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实质上是一门用语言说服人的艺术。因此,如何调动语言、调整文字从而吸引、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是商业广告写作的第一要义。本文就是通过对商业广告文字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探讨、分析,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广告写作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润辉.财经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郭长才,余国瑞.经济写作系统与技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印富贵.广告学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蒋华.广告语言与修辞[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5]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 消费心理;广告作用;广告定位

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74-67 08(201 0)28-0014―02

引言

广告活动中的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广告定位的立足点是消费心理、广告策略要建立在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基础上、广告创意与表现形式是针对特定消费群的消费心理来实施的。

1 广告对消费心理的作用

现代的市场观认为,在诸多市场要素组成的复杂关系之中,消费者是中心。将消费者置于中心地位有两点理由:一是商品生产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宗旨;二是一切市场策略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才可能奏效。

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许多购买者事先也不一定有明确的购买意图和目标,但是,却把东西买下来了。美国一家商场曾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购买者中,大多数的人事先只有朦胧的欲望(更多地反映潜在需要),只有少部分买主才是在有明确购买计划时购买的。由此可见,有如此众多的具有潜在需要的消费者在等待着诱发他们的购买愿望。而广告正是诱发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

消费者有了一定的需要并注意于某种物品或劳务之后,便产生了如何来满足自己需要的问题。消费者这时便进入到了获得信息的阶段。一般说,消费者首先是回忆自身的经验,从记忆中获取有关商品的信息。但是,记忆中的经验和知识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大件贵重物品的知识,更要有求于各种信息源。广告便是提供商品信息的重要途径。台湾地区奥美广告公司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与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广告是一种了解产品功能或服务内容的重要消息来源的人数比例,在我国台湾地区为86%,在香港地区为74%,在美国为76%。

2 广告的心理功能

2.1 广告的诱导功能

良好的商业广告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它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建立或改变他们对企业或商品的看法,产生好感和信赖,激发潜在的购买欲望,说服和劝导购买行为的实现。

2.2 创造需求

商业广告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发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日本的巧克力商人借助情人节,打开巨大的巧克力市场。海飞丝、飘柔等洗发水广告,头皮屑,无油烟锅等等,创造了极大的需求。

2.3 广告的教育功能

广告的教育功能也有两层含义:其一、增加消费者的产品知识。良好的广告对扩大消费者的知识领域,指导科学消费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良好的广告使消费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美的享受。

2.4 制造并传递流行

商业广告的宣传可以造成社会消费热点,某些产品或观念为社会所接受,成为流行或时尚。

例如日本东洋螺丝公司的原丝库存多。借助美国的泰勒的黑色雪衣。一下子卖了4万件,原来一年只卖了7件。

2.5 广告的便利功能

广告的便利功能是指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反复地传递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便于消费者收集有关资料,对各种商品进行较为充分和有效的比较,为购买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从而替消费者节约购买时间,减少购买风险。

2.6 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是广告的基本功能。广告信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及时,广泛地渗透到各地区和各消费群体。对于销售者来说,商业广告是一种将产品(服务)信息传递给潜在顾客的有效手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商业广告则是购买商品的最佳指南。

3 如何利用广告作用来打动消费者心理

3.1 广告信息要有足够的可信度

只有可信,消费者才会接受。要提高广告信息的可信度: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商品;应给消费者以实际操作或亲自尝试的机会要借助科学鉴定或专家学者评价;借助消费者自己使用过某种商品后的现身说法。

3.2 广告的主要思想要紧扣消费者的需要

消费者的行为常常是不只满足于一种需要,但在若干种需要中有一种需要可能是占优势需要。广告的主题思想应对准这一优势需要。同时,消费者的优势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广告主题思想的设计要把握消费者需要的动态。

3.3 要使消费者耐广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售点广告设计中,颜色、图案、标题等广告元素都可能和一定的情感体验发生联系。于是特定的颜色、符号、图形。文字通过联想活动就会诱发出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食品包装装潢上使用淡绿色或草绿色,会使消费者联想起无毒无害的“绿色食品”。

3.4 广告设计必须有独特的销售主题

售点广告必须强调和发展自己独特的销售主题,并通过足够的信息重复传递给消费者,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独特的销售主题一般要具备3个条件:即必须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必须是独特的,唯一的是其他同类竞争商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必须是能促进销售的。

篇7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最初将传播行为描述为: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该模式被称之为5W模式,针对这五大因素的研究分别为: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式虽然有用但是过于简单,于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式。1958年,布雷多克(Braddock)增加了有关传播行为的两个问题:传递讯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也就是说,影响传播效果还取决于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而说。1963年,马莱茨克依然按照传统的四大基本元素——传播者、内容、渠道、接受者来建构他的大众传播场(masscommunicationfield)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认为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所处的环境都对信息的接受有影响。受者的自我形象指个人对自身、自己的角色、态度和价值观的感知。接受者的个性结构指接受者个人的性格、气质、知识、心理状态等。接受者的社会环境包括周围的社会、接收者生活的社区、所属的群体、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人。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因而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的形成。此外,所接受的知识、当时的心理状态、个人背景、成长经历、生活或工作的角色、生活环境对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影响信息接收的这些因素中,观点和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个人在些因素的影响下,在积累经验和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观点。当观点渐渐聚拢起来就形成相应的特殊的信仰,长期目标的态度信仰集合成为了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扎根于个人的基本信仰,影响着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它是影响人类行为活动的主导因素。传播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相近,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写作成品实现其社会效益,首先要到达读者,经过读者领悟、理解、接纳,进而达成共识,最后采取行动。传播在传者和受者的角色、态度、知识、经验、性格、气质、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所属群体、价值观等之间存在某种意见相同或相近,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因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措施是扩大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共同之处。

二、不同文体的契合点各不相同

1.行政公文以办事为契合点国务院在2012年7月1日新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新《条例》明确确定行政公文的办事功能,其法定的权威性依然不可撼动。在法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文一经对受文者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行政公文的写作受体具有特定性,这与文学作品读者的普遍性有所不同。行政公文的种类有十五种,按照公文在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作用与法定效力分,可以将公文划分为指令性公文、知照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等三大类。指令性公文的受体为下属机关;知照性公文受体虽然不特指,但知照对象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域的单位或个人;报请性公文的受体为上级主管机关。因而行政公文多数为行政机关内部流通所用,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公布信息、指导工作、请示问题、汇报情况而用,其工具性显而易见。基于业务处理的目的以及法定权威性,行政公文在草拟和撰写过程中,要对其要陈述的事实、情况要掌握清楚确切,表述的过程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将事实阐述出来。表达的意见、提出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操作性、实用性强,才能应对解决问题、处理事务有作用。例如在请示中,缘由部分,对请示的理由、依据要讲清楚,然后再写请示的事项和要求。理由本身就是请示的社会环境或具体环境,依据是请示的政策环境,这些现实、具体的情景,直接影响到上级机关审批请示的态度。主体部分,请示的事项要十分明确、清楚、具体,上级机关才能能理解、接受。

2.经济类应用文以经济利益为契合点经济类应用文是应用文的一个分支,主要用于处理经济方面的事物、沟通有关经济信息。在经济领域,经济类应用文运用文字符号对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创造,通过交换信息,应用信息,完成概念、信息、情感的传递,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没有经济类应用文写作,经济领域的思想、政策、实践、知识等等,都将失去存在与传播的可能,失去应有的价值与光辉。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效益”来进行,经济应用文也不例外。除了办理业务外,实现经济效益是其最终目的。如果不从经济效益出发,文章写得再好,再华丽,也不能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其作用,那也将会是一纸空文。以广告为例,广告的特征是一种有偿付费的商业化行为,具有特定的信息内容和对象,采用劝导、说服的方式,进行非人际的大众传播。广告按照内容划分,又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促进商业销售或服务增值。公益广告的目的在于信息传播、政治宣传、教育等。不论是哪种形式,启发、劝说、诱导是广告的特征。广告中描述的信息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中提到的受众的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所处环境这几个要素有一定的共性,才能引发受众的共鸣,起到劝诱的功用。此外,商业广告中要以商品属性和利益点作为纽带,以目标受众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融合点,才能实现广告写作主体与受众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类应用文以真实事实为契合点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综述、人物专访、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和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反映。不论是事实、人物的报道,还是新闻评论,都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因而新闻写作较多采用的是一种叙事写法,以现实为依据,传递信息、再现事实并把这个事实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受众通过新闻获取信息,了解现实生存环境周围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监测环境的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变化。受众接受新闻,是基于对自身的工作、生活等的需求,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篇8

关键词:广告 情感 艺术 策略

广告设计是一门艺术,但又不是纯粹的艺术。广告设计需要艺术,但不能超越广告设计的本质诉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媒介传达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消费或是价值取向。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必定具有商业气息。而优秀的广告作品必定有情感因素蕴含其中,以此来引起受众共鸣。特别是公益广告,当前公益广告把情感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本文就此针对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

一、广告与艺术

广告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却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目的性是广告始终具有的属性,而艺术则体现着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并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主旨在于丰富精神生活。

广告设计中有纯粹的商业广告。也有公益广告等。其所带有的目的要么是追求经济效益。要么追求社会效益。广告被设计出来,最终是要吸引受众,要么传递价值观念,要么吸引消费。虽然优秀的广告中必定富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却不能超越广告的目的性或是商业性,否则广告就不能称之为广告,而是艺术作品了,体现出来的也是设计者的艺术追求。当然广告设计的出发点必定是受众的心理,比如说化妆品广告,必定会挖掘女美的天性,然后考虑采用何种形式来展现产品。吸引关注或是迎合受众心理。再比如说“脑白金”“黄金搭档”的广告,“俗化”却能迎合受众心理,通过不断循环“洗脑”的方式来广而告之,效果是显著的,这是比较纯粹的商业广告,缺乏艺术美感。又如《日本舞蹈》(图1),田中一光的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具有思想性。

当前广告设计最主要的就是要“打动”受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广告让受众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免疫力。要说服受众的难度越来越高。打动受众实现受众与产品之间的有效沟通已经成为营销人士关注的焦点。比如网易有道情景营销,从情感体验人手,将情感融人消费者不同的场景进行品牌营销,其中关键就是要精准洞察用户需求,找到能引发消费者共鸣的情景要素,以此来打动用户。从这个方面来说,艺术则是通过受众的观赏,挖掘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以自身在生活当中的感受为出发点,有感而发,作品中蕴含着作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受众需要顺着作者的情感脉络。印证自身的情感来丰富精神生活。但是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广告与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就是情感。所有成功的作品无论是广告还是艺术作品,均是能够打动受众的作品。

二、广告艺术设计与情感因素

广告艺术设计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特殊形式。也是相对主流的形式,彰显广告目的性的同时,凸显艺术性。本质上就是基于收获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目的。通过艺术手段或形式传达产品信息或价值理念,赋予广告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达情感。其中的关键就是情感因素。

会被人们记住的故事,往往带有强烈情感,并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能力,所以基于情感的广告是非常有效的。但要真正产生效果,广告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广告内容)。

广告中运用情感因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弱化商业目的,利用情感使受众在潜意识中接收产品或提升品牌认可度。从而实现人性化的品牌。帮助企业树立“良心企业”的形象,进而引发消费的欲望。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在运用时一般会按照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来设计,以便调动受众情感,形成共鸣从而获得广告的效果。同时运用艺术手段催化情感因素,使受众情感爆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消费者要购买一件商品,首先注意力要被商品所吸引,即关注商品。然后通过多途径了解,保持浓厚的兴趣,此时已经具备了购买需求,但是不够强烈,还会去考虑得失,是否值得购买。如果广告中的内容“戳中”了其“购买点”。那么必定就会排除一切顾虑产生购买行动。这个“购买点”可能是某方面的使用诉求,也可能是某种情怀。比如说超级lP《魔兽》电影版,首日3亿,5天10亿,它所依靠的就是情怀。也就是说广告艺术设计中运用情感因素。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打动消费者。而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广告,必定是情感和应用两方面结合的产物,而这样的广告必定是优秀的。

三、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表现

当前的广告已经不满足于仅具有告知功能。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物理功能。这是情感广告兴起的主要因素。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情感诉求,对于购买行为来说,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情感的。情感同人的社会性、精神性以及生理性需求紧密相连。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就是利用人们的情感诉求。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抓住消费者的“购买点”,以此来激发消费的欲望。广告中有很多种情感表现形式,下文列举部分来进行讨论。

(一)亲切感

这种表现形式最为常见,主要就是抓受众的情感倾向.让受众产生共鸣。比如说《给妈妈洗脚》,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广告大赛公益广告作品金奖。是一则十分优秀的公益广告。它的主题是“爱”,爱父母,爱孩子,引申的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起着教化作用。广告用简单的故事,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音乐和解说,感动并教育了人,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十分出色。整部广告片,只有三个场景,给孩子洗脚,给孩子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洗脚,用三个场景烘托出情感氛围,动人心魂。又如碧浪的一则广告《别让污渍毁一生――胖子篇》,这则广告虽说其中的逻辑给人感觉有误导倾向。但是情感气氛烘托得很好。正好能够“戳中”女性内心的强烈情感诉求。

篇9

关键词:运动员;广告代言;连带责任;虚假广告;广告法

近年来,虚假代言广告现象屡屡出现,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引起各界关注。我国对消费经济日益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逐渐加强,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201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广告法》第16条、第18条、第38条、第56条、第62条等条文对个人从事广告代言活动进行了规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我国,运动员尤其是体育明星从事商业代言较为普遍,他们也属于广告法意义上的广告代言人,因不当代言引发的法律责任,即为广告代言责任。

从广义上来说,广告代言责任包括私法责任和公法责任,前者指侵权责任,后者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确切而言,运动员广告代言责任是指运动员对虚假广告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推荐、证明,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及其它法律责任。在我国台湾地区,广告代言责任一般被称为“荐证责任”,我国《广告法》修订期间的《征求意见稿》中曾采用此法,在正式修订通过的《广告法》中则改为“代言责任”,更符合大陆地区的称谓习惯,也更易于理解和适用。

运动员代言广告既有商业代言的一般性,同时又具有体育领域的特殊性。我国关于运动员广告代言任的研究尚不充分,我国新修订的《广告法》中有关个人代言的相关条文如何理解和适用,涉及运动员虚假广告代言的责任如何认定和承担,均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理论阐释。本文结合运动员代言的自身特点,围绕《广告法》相关制度的实施展开探讨,以利于司法实务问题的解决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助力体育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1运动员代言广告的特点及其对代言责任的影响

运动员的代言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明星代言行为,具备一般明星代言行为的属性,即借助名人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又体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并对代言责任的承担有所影响。

1)运动员代言行为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体育运动员基于其身份的独特性,往往成为体育品牌代言的不二人选,不仅如此,运动员因其在体育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身体素质,使之与体育品牌以外的一些商品或服务的特性有机结合,例如保健品、运动饮料、汽车、化妆品、保险等。可见,运动员除了主导体育用品领域的代言广告之外,还拓展至其他多种领域,而且运动员的知名度越高,其“跨界出演”的领域也越广泛,运动员代言广告行为明显呈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运动员承担代言责任法律风险不仅存在体育用品领域,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近年来尤其在食品、体育保健品、汽车领域最为突出。例如2009年刘翔代言汽车广告纠纷案、2014年姚明代言鱼油软胶囊纠纷案,以及林丹、谢杏芳代言转基因食用油纠纷案等。无论这些案件裁判结果如何,都对运动员商业代言提出了不可忽视的法律警示。从我国《广告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新近的立法趋势来看,运动员的商业代言行为尤其是跨界代言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法律规制,比如未经亲身消费体验不得代言,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不得代言等。

具体而言,运动员利用其个人形象获得收益的主要形式包括赞助、商业化或授权许可、荐证。赞助是个人或公司按照赞助协议投资于某一体育活动并获得一种免于商业竞争的广告机会;商业化或授权许可使用是将体育明星、俱乐部的姓名、商标、标识等进行商业开发,用于推销商品或服务;荐证则是指运动员对某种商品或服务表示认可和赞同,或乐意与之产生关联,并将其姓名用于该商品或服务项目,以鼓励大众购买。可见,这3种形式实际上都是围绕运动员形象开发利用展开的,属于广义上的广告代言。

2)运动员广告代言行为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到所在单位的约束。运动员以个人名义代言从本质上看应当是其与被代言的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之间作为平等民事主体所形成的横向合同关系,但在我国,运动员往往受到所在单位不同程度的纵向管理约束。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政府管理性质较为突出。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对于运动员从事商业活动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技术约束和制度约束。这种约束对于明星运动员的商业广告代言影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管理部门负责运动员的商业开发,包括对外承接商业代言业务,然后以工作任务的性质要求所管理的运队员(包括运动员)具体承担这类形象代言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存在管理部门的涉入,当运动员承担代言责任时管理部门应当与之共同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二是一些受政府培养和管理的运动员以个人名义经由其经纪人经营从事商业代言活动,仍然要获得所在运动队、(足球)俱乐部乃至上级体育管理部门的批准;但无论是否经过批准,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并不从中直接获取商业利益,因此,不应与运动员个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从人格权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来看,运动员的肖像等人格标识的商业开发与利用应主要取决于运动员个人的决定与选择。就国际比较而言,欧美地区运动员形象的商业使用更多地由其个人或运动员协会进行管理,或交由专业服务的经纪公司代为打理。在日本,过去运动员的肖像权使用主要由其所在俱乐部主导管理;但近年来随着运动员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经济价值的提升,运动员逐渐从俱乐部手中索回了这种商业使用权,即使在最为保守的棒球和足球领域,俱乐部主导的局面也受到运动员组织的挑战而不得不加以改革。即便如此,俱乐部仍然在日本运动员从事商业代言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运动员代言行为往往会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的限制。例如,在奥运会期间,为了防范隐性市场,参赛运动员不得为非奥运会官方助企业做广告宣传。所谓隐性市场是指商业机构未经许可与奥运会产生某种联系,使公众误认为该商业机构与奥运会有赞助或支持关系的行为。国际奥委会对此有明确规制。运动员与奥运会相关的形象,例如佩挂奥运奖牌或活动背景为奥运赛场等,不得用于非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以免损害赞助商的利益。运动员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可能会违反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不正当竞争,从而面临着严峻的代言法律风险。不仅如此,即便是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业广告代言,如果该商业广告本身存在虚假宣传,运动员代言人也可能承担相应的代言责任。

2运动员承担广告代言责任的法理基础与法律性质

让运动员承担相应的民事连带责任及公法责任,符合公众人物人格权权能利用合理限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损益同销的报偿原理,有利于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因而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

首先,在运动员从事代言行为时,运动员尤其是体育明星凭借其个人魅力、气质和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在宣传商品或服务信息时,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将自己喜爱的运动员与该种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从而到达商品宣传、促销的目的。代言广告彰显了运动员的姓名、肖像、声音等人格特征和形象,是运动员人格权权能的拓展,同时也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实现了运动员的商业经济价值,亦可为其带来可观的代言报酬,体现了财产权的因素。这在美国法上被称之为运动员的“形象权”(right of publicity,也有的将其直译为“公开权”)是一种基于运动员等名人形象商业开发而形成的财产权,可授权使用,还可被继承流转,从而将运动员人格要素的财产权属性体现得更为彻底;但是,运动员尤其是体育明星不仅是运动员,也常常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和消费导向,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其人格权的行使和利用进行必要而合理的限制。

其次,运动员从事商业代言,能够从中获得显著的经济收入,这些代言费用表面上由被代言人支付,但最终仍是由广大消费者承受。按照“利益之所在,风险之所归”的报偿原理,运动员应当为其代言行为承担相应的义务,保证其代言行为和代言的商品或服务品质的真实性,否则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消费者虽然在购买或者体验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此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代言行为影响的。也就是说,运动员的代言行为开启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其作为风险开启者应当承担责任。

最后,让运动员承担不当代言的连带责任,有利于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责任,扩大侵权人承担责任的财产总额,克服因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不明或者加害行为对损害所起的作用不清而导致难以定责,也可以避免因为侵权行为责任人中的一人或数人没有足够的财产赔偿而妨碍其应获得的全部赔偿数额。而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财产罚及在一定期间内禁止广告代言的行为罚大大增加了运动员从事虚假广告代言的法律成本,不仅如此,情节严重的虚假广告代言尤其是食品广告代言,还面临着承担刑事责任的巨大风险。法律设置这些责任条款,其目的并非是阻碍运动员从事商业广告代言,而是在于防止其不负责任地参与虚假广告宣传,利用明星效应和消费者的信赖攫取商业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运动员广告代言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有利于商业广告代言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运动员从事广告代言承担连带责任属于何种性质的责任,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该种责任属于违约责任,将代言人在商业广告中所做的推荐、证明当作是向消费者发出的要约,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是对该要约的承诺,由此认为:在代言人与消费者之间即建立起一种合同关系,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损害,有权要求广告代言人承担违约责任。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合同法》规定商业广告一般为要约邀请,只有在符合要约规定的情况下视为要约。再者,即使符合要约规定的广告,要约的意思表示也并不是由代言人向消费者发出,与消费者建立合同关系的是广告主,代言人与消费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合同关系,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违约责任。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责任属于缔约过失责任,即虚假代言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代言人对此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应当明确,缔约过失责任虽然是由于先合同义务的违反而产生的责任,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但其一般适用于缔约人之间,而不涉及缔约之外的第三人。作为从事商业代言的运动员,并未直接参与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缔约,所以并不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从整体上来看,运动员因虚假代言而承担的连带责任属于侵权责任,这种责任的成立不以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而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首先,运动员实施了为虚假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代言的行为。其次,消费者购买了该种被代言的商品或接受服务,且其人身或财产权益遭受一定的损害。在这里,不要求消费者一定是由于相信运动员的广告代言而购买了该商品或接受该服务,而只需证明该运动员为该商品或服务广告代言,亦即建立在外观主义和信赖利益之上即可,从而有利于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再次,消费者遭受侵害与运动员为虚假广告代言之间存在相应的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广告法》第56条之规定,运动员从事普通商品或服务的虚假代言广告时,主观方面须存在一定的过错,即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证明,而在从事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代言时,则不问其是否存在主观过错。

3运动员广告代言连带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3.1运动员广告代言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运动员注意义务之认定

依据我国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只要明星存在虚假广告代言行为,就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采用的是无过错归责原则,而未作具体区分,不甚妥当。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代言广告,可采取不同的注意义务,通过明确运动员的注意义务来减轻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另一面,针对不同的消费领域,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而不是一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既能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运动员而言,也更加公平与合理。

关于运动员代言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广告中进行虚假代言,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其他领域中,则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如果运动员在代言中履行了自己的注意义务,则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以代言广告是否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为标准来区分归责原则,符合侵权责任法兼顾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和侵权人行为自由的理念,我国修订通过的《广告法》第56条第2款和第3款即体现了上述理念,是立法的一大进步。

此外,新《广告法》第38条第1款规定了运动员的注意义务,要求其“应当依据事实,符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但这里的“事实”如何理解,不够明确和具体,势必给广告执法和司法带来一定困难。之前的修订意见稿曾规定“广告主依法应当提供证明文件,广告代言者应当查验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这些证明文件一般包括营业执照、商品或服务的性能、功效等说明资料、商品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特定商品的销售许可证或相关服务的经营许可证、相关机构出具的对特定商品或特定服务的批准文件、相关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证明文件、获奖证明及其他能够证明广告内容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文件或者资料等履行必要的广告审查义务”。该条规定要求代言人真实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尤其是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类型;但这项内容还可以细化,比如说要求运动员亲自使用或消费该商品或服务一定期限等。

3.2运动员连带责任单方承担约定条款之无效

法律使从事虚假广告代言的运动员承担连带责任,的确会在客观上督促运动员为商品或服务代言时更加谨慎、理性和负责,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损害消费者权益。这也是《广告法》修订时增加这一条款的立法目的;但不能不予以考虑的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或“身价”较高的运动员在从事代言行为时,考虑到自己从事代言行为所需承担的相关风险,除了正式的代言合同之外还可能会私下约定由广告主单独承担侵权责任,以此规避连带责任之承担,这被称作是“阴阳合同”。这样广告主(企业)借助运动员代言营销不仅面临着运动员竞技状态不稳定、竞赛成绩不确定、道德危机等潜在市场风险,还面临着单独承受虚假广告代言的法律风险。

对此应予明确的是,无论运动员与广告主之间内部责任如何划分,实质上都不影响二者对受害的消费者连带责任之承担。因为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相比是一种法定的加重责任,具有法律强制性,因而二者关于运动员规避连带责任之约定应属合同的无效条款,故消费者依然可以要求二者共同或单独承担全部的侵权责任,由此运动员并不能因为事先或事后的内部约定而推卸掉其法律压力和责任。实际上,在商业代言市场中,也只有“大牌”体育明星才有与生产者或经营者讨价还价的实力,对于诸多从事广告代言行为的一般运动员或“准体育明星”而言,他们难以通过与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讨价还价而暗中规避这种连带责任。即使是暗中存在这样的内部规避条款,即出现责任案件后确实由广告主单独承担了全部的侵权责任,但无论如何都会对体育明星构成一种声誉制裁,尤其是当法院裁判中明确要求体育明星与其他责任主体承担赔礼道歉这种颇具人身性质的责任形式时更是如此。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让相关运动员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来对虚假广告代言行为予以规制。

4运动员虚假广告代言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承担

新《广告法》还首次明确了广告代言人的行政责任。该法第62条对于广告代言人违反该法有关规定,在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中作推荐、证明的,或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的,或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在广告中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这一规定首次明确了广告代言人的财产性处罚责任,主要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目前对于虚假代言的处罚力度较轻,不利于遏制虚假广告代言。根据《广告法》规定,罚款是以违法所得作为标准的,而违法所得是根据广告费来确定的。在实践中,运动员与生产经营者为逃避巨额罚款而签订“阴阳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使得上述法律规定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这需要完善广告的登记备案制度。

运动员的虚假广告代言行政责任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之外,实际上《广告法》第38条第3款还隐含了对代言人的行为处罚责任,即代言人因在虚假广告中作推荐、证明受到行政处罚之日起3年内不得从事广告代言行为,否则依该法第58条之规定,广告主应承担停止广告、消除影响、罚款等行政处罚责任。这项隐含的信用惩戒及行为禁止处罚对于不少明星而言,实际上比上述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等财产罚更为严厉,因为3年的禁代言期使明星的曝光率显著降低,也会进一步拉低其在代言市场中的价码,因此,对其L期的商业广告代言是一种相当严格的惩戒。

除此之外,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49条的规定,在食品虚假广告中代言人也有可能构成犯罪而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这一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具体的定罪量刑,扩及到其他领域的虚假广告代言追究刑事责任难度更大,因此,实践中与之对应的虚假广告罪往往被束之高阁,而普遍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不足,二是犯罪的客观认定标准存在缺陷;因此,要追究运动员虚假代言的刑事责任,除了扩大虚假广告罪的主体外延外(将代言者纳入虚假广告罪的主体),还要具体规定“情节严重”的标准:一是要考虑广告的受众范围和虚假代言的程度。对商品或者服务做虚假代言,广告所具有的影响力和运动员的影响力,其受众范围越大,欺骗性越大,则显然情节就比较严重。二是要考虑对市场秩序的扰乱程度及其后果,包括消费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程度、数额,运动员是否因虚假广告行为而谋取到重大的非法经济利益等。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电视广告、相关名词

本文所研究的电视广告是指在中国内地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的各种商业广告。青年与青年期青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和一段充满希望的时期。在英语中,与“青年期”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是adolescen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dolese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所持标准不同,因此对于青年阶段的划分,对于青年群体的认知,差异也较大。

关于年龄段的划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标准是:44岁以下为青年人。联合国关于《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确定15至24岁为青年阶段,这一标准基本属于国际社会对于青年定义所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有据可查的,关于青年的年龄目前至少有7种不同的界定:(1)共青团在团章中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可以申请加入共青团,团员年满28周岁,如果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2)我国的人口统计,关于青年人口有两种计算法:一种为15—24岁,一种为15—29岁;(3)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多将30周岁以下员工归于青年,列为青年工作的对象,并按此人数给本单位团委划拨活动经费;(4)全国各级各类杰出青年的评选,年龄上限一般都划到39周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杰出)青年企业家”以及“五四奖章”获得者,几无例外;(5)全国青年联合会,入选委员的年龄上限为40周岁,入选常务委员的年龄上限为45周岁;(6)企业界、科技界、文学界和艺术界等不少界别,对冠名为青年企业家、青年科学家、青年作家、青年艺术家的年龄上限,一般都到了45周岁,有的甚至高达49周岁;(7)公安部门的统计标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青年年龄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建国前,青年年龄为15~25岁,建国初至1978年改革开放初青年年龄为15~30岁,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青年年龄为15~35岁。以上是关于青年的多种定义,关于青年这一定义,众说分芸。在此,本文所研究的青年人是指19至30岁的社会大众。除青年外,本文中所出现的青年人、年轻人均指这一定义下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