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范文
时间:2023-04-10 12: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是地球的小主人。谁不想让我们的家园变的更美好,更漂亮?而在这个时候,那些卖水果、小吃、蔬菜的叔叔阿姨们,在各个地方摆摊而等到晚上就收摊走人,可他们却没有看到在他们周围到处都是他们丢弃的垃圾,等到再过几天,那些垃圾在地上发臭,苍蝇、蚊子都飞来飞去,让过路的行人都得捂着鼻子,快步走过去。你们有没有想过,就是你们这样乱丢垃圾,让我们美丽的家园肮脏了。所以,我希望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们,让那些摆小摊的小贩在走时带走自己的垃圾,让他们学会爱护好我们美好的家园。
自从全运会以后,这些现象都不见了。如:节水保泉,使泉水干净了。取缔地摊,使苍蝇减少了。扩大绿化,使空气新鲜了。还有拆迁的,把空下的位置建造成更美的家,等等。因为这些,让天变蓝了,让水变轻了,让空气清新了,让地球更美了……
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可爱,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吧!
篇2
小时候,在我眼里,我周围环境不是很好,因为以前梅园新村(我家住的小区)还没有改造之前,我家前面有很多田地,还住着一些人家,跟一个小村庄差不多。那时,我家阳台都不敢开,尤其是种菜的时候。因为灰尘跟臭味会来到我家,使我一尘不染的家变脏。
可现在不同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造,一个崭新的梅园新村出现了。现在,楼下种了许多花草树木,路上被扫得干干净净,还开了一些超市、早点店、理发店、按摩店……现在不仅环境变了,人也变了,人们的素质变的越来越高了。现在人们说话都和和气气的,超市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也好了很多。左邻右舍的人也常聚在一起聊天、散步。很是开心。
目前,我家前面建了一个大公园,是宣城最大的公园—梅溪公园。那里种了许许多多的树。公园门口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每到傍晚,人们吃完了晚饭,有的人在这儿跳舞;有的人在这儿散步;有的人在这儿跑步;有的人在这儿打羽毛球。我呢?就拉着小伙伴们在这儿打羽毛球。
篇3
[关键词]温度;湿度;CO2浓度;游客量;灯光系统
对旅游洞穴环境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空气CO2含量、气流、灰尘、灯光植物方面。这些因素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影响外,还与洞穴旅游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通过建立自动观测系统对洞穴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收集了大量资料。较之国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落后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洞穴设立有洞穴环境的自动观测设备,对旅游洞穴环境的监测大多间断而不连续,国内对洞穴环境研究较多的旅游洞穴主要有浙江瑶琳洞、北京石花洞、贵州织金洞、河北白云洞等,其他洞穴则研究很少,洞穴环境的基本资料相当缺乏。我国是个喀斯特大国,洞穴资源十分丰富,开放洞穴从早期的桂林七星岩、芦笛岩,广东云浮岩等几十多个,发展到现在已达280多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旅游国。多数旅游洞穴游客较多,由于缺乏洞穴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致使许多洞穴景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洞穴景观资源,有必要增强对我国旅游洞穴环境变化及其改变因素的研究。
1研究区概况
九天洞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鲁山之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767毫米,为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带环境。
九天洞发育于鲁中断隆区的沂源盆地西北部鲁山山前断裂南侧中奧陶统厚层石灰岩地层中。鲁山山前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一近东西向沟谷,沟谷南侧九天洞等所在的千人洞山,山上植被茂密,盖度在90%以上,主要乔木种群为侧柏,刺槐等。沟谷两侧及缓坡地带多为耕地及经济林地,生态环境良好。
该洞总体为一近南北向的单口洞穴,洞口位置36°16′17″N,118°04′06″E,开口方向333°。洞口海拔高度470米,与谷底相对高度约60余米。洞穴总长度为1010米,现开放长度约有500多米。洞穴高度一般在3-7.5米,洞穴宽度一般在3-8米;在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凌霄玉塔与梦幻天堂厅之间的个别人工开凿洞段,洞穴高度不足1.5米;宽度不足2米。部分洞厅洞穴规模较大,如仙山琼阁厅的个别地段宽度达10余米;高度可达8-9米。洞穴底部整体相对平坦,但在天河与天官厅、石冰凌与凌霄玉塔厅等过渡洞段坡度较大,而修有阶梯。由于在中、末段(测点6-12)洞厅交界处有多处卡口存在(图1),阻碍洞穴空气与外界的交换。因此,洞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段落:测点1-5(洞口-天官厅)为相对开放段落;测点6-12(天官厅-梦幻天堂)为相对封闭洞段。九天洞因洞内发育有九个大的洞厅(表1)而得名。洞内钙华沉积物丰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边石坝、石瀑、石旗、石盾、石葡萄、石莲花、石花、石针、卷曲石、月奶石等,而且体态晶莹剔透,多姿多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洞穴自1993年向游人开放以来,历经3次阶段性开发,目前已开发有十几个洞厅,主要景观300多处,年均接待游客量数万人。
2研究方法
2.1观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本着易于测量、不妨碍游客观赏的原则,共选择了12个监测点,沿着主要旅游线路走向布置(图1)。考虑到距离洞口越近,环境要素的变化越大;距离洞口越远,环境要素变化较小,趋于平稳的特点;接近洞口处,观测点布设相对密集,随着到洞口距离增加,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另外,选点一般在主要景观附近,无景观洞段,距离可适当加大。而且,对洞内两处长期滴水点进行了观测,即“天宫厅”景点处以及“观音赏花”景点处(在石冰凌和灵霄玉塔之间)。
2.2观测时间
分别在人数较多的“五一”黄金周(2006年5月1-5日)和人数相对较少的7月底(2006年7月28-30日)进行监测。根据洞穴长度及工作人员数量,确定每日基本测量次数为4次,即上午下午各2次。“五一”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数量大增,环境因子变化较快,测量次数增加至6-7次/日,上午3-4次,下午3次。监测时间:8-12时;13-17时。同时,分时段统计进出洞穴的游客数量,用以计算洞内游客滞留人数。
2.3观测要求
分时段测量洞内温度、CO2浓度、湿度。每一日观测前,进行仪器校正。测点观测时,手持观测仪器探头距地面2米高度。要求仪器数字稳定在10秒以上方可读数,同时记录观测时间及环境状况(周围游客数量,游客至仪器距离等)。
2.4观测仪器
温、湿度测量仪器为电子温、湿度计,CO2浓度测量所用仪器为GXH305A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
把250毫升塑料瓶放置于滴口下方的洞底收集滴水。现场用秒表计时测量滴水量,用温度表测量温度。采集的水样带回实验室用酸度计测量其pH值,并用EDTA滴定分析水样的HCOCO3CO-、CO3CO2-、Mg2+、Ca2+等成分。
3九天洞环境变化监测分析
3.1气温
洞穴气温是反映洞穴能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且洞穴空气的温度会影响水中的CO2溶解度,当气温高于水温时,会促使CO2从水中逸出,有利于CaCO,的沉淀。
根据九天洞2006年5月1-5日和7月28-30日观测数据,可以得到洞穴气温沿旅游线路的变化曲线(图2)及洞穴环境要素与洞内游客数量变化过程图(图5)。
由图2看出,九天洞洞穴气温变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两次监测结果来看,洞内各点气温均低于洞外,而且随着距离洞口的增加,洞内大部分测点气温不断降低,但至天河厅(5号测点)、天官厅(6号测点)一带后又呈逐渐增高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口段(测点3-5)洞穴高度较大,受外界影响较大;而洞穴中、末端(测点6-12)较小(表1),受外界影响较小。
(2)从测点平均气温来看(图2),5月1-5日时间段,洞内各点气温变化较大,特别在5月1-3日,洞内各点气温呈明显降低趋势。这主要因为“五一”黄金周期间,天气多变,尤其是4月30日本地有一次较大的降雨过程,使洞穴内滴水明显增多,并使洞穴气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后,随滴水减少以及5月3日游客量高峰的到来(见后文图5),洞内各点气温逐渐升高。5月5日的阴雨天气,又使得洞内外气温进一步降低。
7月28-30日时间段,正值当地高温多雨时节,因此洞外及靠近洞口诸点的气温均较高,而距离洞口较远的洞内地段由于雨季滴水量大,滴水的降温作用及蒸发耗热,使各点气温均较低,且与5月3-5日气温接近,致使气温分布曲线接近重合。
(3)测点的平均温度最低值出现在仙山琼阁(测点4)与天河厅(测点5),同为13.9℃,原因是该洞段洞穴高度较大,而最高值则出现在洞口。洞外与洞内平均温度差为13.9℃-26.8℃。
3.2湿度
洞穴空气湿度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
(1)从较大的尺度看,洞穴湿度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九天洞所处的沂源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季集中在6、7、8月份,其他月份降水很少。反映在洞穴空气湿度变化上,盛夏的7月28-30日观测期的平均湿度明显高于春末初夏的5月1-5日,且洞内外差别较小。而5月1-5日观测期,除了5月5日因降雨造成湿度较大外,其余大部测点湿度较小,且洞内湿度大大高于洞外。
(2)从较小的尺度来看,湿度受当时的天气和气温的影响很大。降雨及雨后的一个时间段内,由于温度的降低及滴水的作用,湿度呈增大之势。如受4月30日和5月5日降水导致洞穴气温降低等影响,5月1-5日洞内湿度明显增高。此外,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如非雨季的“五一”黄金周,由于有较多的游客进入,而使洞内的平均湿度达到雨季7月28-30日的水平。(3)综观全洞监测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洞口,平均湿度为46.6%;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洞的末端(测点12),平均湿度为96.5%。
3.3洞穴CO2
洞穴空气CO2含量是旅游洞穴环境观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CO2作为喀斯特动力系统的重要驅动力已得到充分肯定和认识。对洞穴系统来说,CO2同样是直接影响洞穴沉积物形成和溶蚀的重要参量。当洞穴空气中的CO2分压力小于洞穴水中CO2分压力时,在CO2分压差的驱动下,水中的CO2就会不断逸出,促使CaCO2的溶解度日趋饱和或过饱和,最终从水中析出。反之,洞穴空气中的CO2就会溶解于水中或洞穴水汽中,增加水的酸度,使已有的CaCO2不断受到溶蚀,以致洞穴景观产生严重破坏作用。同时洞穴CO2又是反映洞穴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空气中CO2过高,会使游客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和身体健康。
对旅游洞穴来说,游客呼出的CO2是洞穴CO2的重要来源。图4是九天洞不同测点洞穴空气C02浓度分布变化图。分析该图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从洞口到洞底,CO2浓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即洞口CO2浓度最低,越往洞里CO2浓度越高。洞口的最低日平均值为180ppm;最高值出现在灵霄玉塔(测点11),最大日平均值为11250ppm,该点CO2浓度之高,远远超出旅游洞穴C02浓度标准,同时在国内外也颇为少见。其原因在于该测点接近封闭洞段的末端,空间较为狭小,CO2累积效应较强,且该处洞穴景观奇特,游客滞留时间较长等。
(2)从曲线形态变化来看,开放洞段由于离洞口近,洞厅开阔,缺少窄小洞段,因此与外界沟通顺畅,空气扩散与交换速度快,CO2虽有积累,但累积效应不明显,浓度较低。而封闭洞段距离洞口远,洞厅较小,且有多处狭窄卡口阻碍空气的流通与交换,造成CO2明显积累,特别在5月1-5日观测期间积累更为突出。如全洞CO2平均浓度由5月1日清晨平均低于3000ppm至5月4日中午接近8000ppm(图5),而梦幻天堂(测点12)则由5月1日的4130ppm迅速增至5月5日的11190ppm(图4),增幅高达170%。
3.4洞穴滴水
“天宫厅”滴水量平均22滴/分钟。“观音赏花”处滴水量29滴/分钟。其余Ca2+、Mg2+等离子均相差不大。
通过前后两次滴水化学成分对比研究,Ca2+浓度在降雨量充沛的7月份,比旱季有所下降。原因是,之前洞顶土壤经过雨季的淋溶,造成土壤Ca2+浓度下降,而滴水中Ca2+的变化继承了土壤水的特点。因此,7月份滴水化学成分检测Ca2+含量低于旱季的5月份监测结果。这种现象已经在贵州的凉风洞也是同样存在(周运超,2005)。
4洞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九天洞原是一个封闭的地下洞穴,无洞口与外界相通,能够影响洞穴环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洞穴滴水和通过洞穴石灰岩裂隙的气体交换;开发为旅游洞穴后,洞穴环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因旅游开发活动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系列人为因素中,游客流、灯光系统对洞穴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使洞穴物质、能量交换规律及洞穴空气组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洞穴空气的CO2浓度变化、气温的变化上。
4.1自然条件影响
4.1.1洞穴滴水释放CO2量
在天然洞穴里,洞穴滴水在碳酸钙沉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2是洞穴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从表2两次采样结果来看,两次滴水中的变化不大,Ca2+含量有所降低,Mg2+有所增加,而PH值则都有增加。这是因为7月份进入雨季,滴水量较大,导致大多数HCO3-离子被中和,碱性较大。
这说明洞穴水释放的CO2量与洞穴滴水量、水中C0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洞穴滴水总量随旱季和雨季的交替而变化,导致滴水释放出的CO2量也随季节变化。
4.1.2岩石裂隙的气体交换
九天洞为一单口洞穴,且洞口较小,无游客时呈封闭状态,洞内空气交换不畅。离洞口越近,空气交换越强;越远,空气交换越弱。靠洞穴裂隙、溶隙与洞外空气交换的比例较小。据5月、7月份两次观测记录,九天洞中距离洞口越远,CO2浓度越高,湿度越大,说明了到洞口的距离是影响该洞空气交换强度的重要因素。
4.1.3洞厅容积和地形
洞厅的容积和地形(如表1所示)对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在空间宽敞、地势平缓的洞厅里,空气CO2含量和气温的变化幅度要小于在空间狭窄、地势陡峭的洞厅里的变化。旅游旺季,在狭窄洞厅里,易因游客滞留及气流不畅,导致空气CO2含量累积过高,不利于游客的身体健康。
4.2人为条件影响
4.2.1洞穴游客流
7月28-30日观测期,虽然游客较黄金周少,但7月29-30日适逢双休日,仍保持一定的游客量(100-300人/日),因此,CO2在封闭洞段仍有一定积累。如梦幻天堂由7月28日8080ppm增至7月30日的8730ppm(图4),增幅为8%,全洞平均浓度则由前期的4500ppm左右上升至5000ppm以上(图5)。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五一”黄金周之前的冬半年为旅游淡季,洞内CO2经过长期扩散,已经达到很低的浓度水平。因此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并不很高(且游客数量较5月3-4日为少)。虽然“五一”黄金周之后CO2扩散造成浓度降低,但由于夏半年,游客数量较冬半年为多,CO2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出现相对封闭洞段5月1-2日CO2浓度低于7月28-30日的现象。
由于九天洞所处区域降雨量较少,因此洞内的滴水量也较南方洞穴的少。九天洞比较明显的长年滴水点仅有两处。由此可以认为,洞穴滴水对九天洞洞内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应远小于游客的影响。
4.2.2灯光系统
九天洞灯光系统总瓦数最大的是天街厅,为1320瓦,因为天街厅的游路最长,路灯和景观灯总数也最多;其次为天河厅,为1100瓦。具体情况如表4。
这些路灯和景观灯在旅游高峰期,由于旅游团密集,变成全天开放,一般开放时间为9小时,此时由路灯和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分别为1.22×108焦耳/天(34.02千瓦时/天)和124×108焦耳/天(34.38千瓦时/天)。在旅游淡季,虽然每天游客数只约为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但小旅游团的数量增加,只要有旅游团经过,景观灯和路灯就要打开,因此每天路灯和景观灯开放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此时由路灯释放出的能量为0.54×108焦耳/天(15.12千瓦时/天),景观灯释放出的热量为0,55×108焦耳/天(15.28千瓦时/天)。因此,由灯光系统释放出来的能量在旅游淡季约为30千瓦时/天,在旅游旺季为68千瓦时/天。由此可见,灯光系统对于洞穴热量平衡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旅游洞穴里持续的洞穴灯光给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此类灯光植物一般为藻类、孢子植物和真菌。它们不仅对碳酸钙沉积物产生机械破坏作用,其生长过程的有机酸还对碳酸钙有溶蚀作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九天洞的天官厅的一根石柱表面覆盖上一片绿藻,在“观音赏花”处,灯光的照射和潮湿的环境使得在一盏路灯的旁边长出了苔藓。
5结论
通过对九天洞的旅游环境监测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该洞穴曲折,洞径变化较大,对洞穴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九天洞内的气温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大于游客数量增减造成的影响。沿洞口至洞底方向,在开放洞段平均气温表现为渐减,进入封闭洞段后又呈渐增之势。
(3)洞穴空气湿度从洞口向洞底基本呈递增趋势。湿度大小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而游客呼吸对封闭洞段湿度增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篇4
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但契约的签订往往需要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签约的结果往往需要用会计信息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规则成为了契约的签订、履行和考核的重要基础,也是协调各签约关系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和所规范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凸现了新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这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其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契约关系人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站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使投资者降低其资金成本,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篇5
摘 要: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与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生产要素集中化与生产外包都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地位、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影响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思路。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资源性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2-0003-05
一、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升
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根据地质部门第三次煤田预测统计,我国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量6 769亿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占用1 916亿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4 853亿吨。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中,精查储量810亿吨,在精查储量中,目前可供建井选用的储量为227亿吨。根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总资源量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到2002年,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25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0 169亿立方米。到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我国铁矿石的品位平均为34%,相当于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的51%,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1990年我国生产的一次能源为9.87亿吨、发电量6 212千瓦时、钢材5 153万吨、水泥2.097亿吨,2005年我国人口比1990年增长了14.35%,但上列能源、原材料的产量和消费量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30%、318%、580%、402%。生产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这种变化,一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出现新的趋势,即住房需求和购买私人轿车的需求显著上升;二是城镇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三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10万亿元左右,相当于2006年GDP的50%。
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综合能耗普遍较高,一般比国外同类设备或技术高出10%以上。就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来看,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逐渐提高的,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高出30%,粗铜冶炼耗能高出37%,氧化铝高出53%,玻璃高出66%,水泥熟料综合煤耗高出75%,炼油高出69%。开采、加工转换和终端利用效率低,使我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 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没有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效率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单位产值能耗并没有下降,特别是高耗能行业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二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与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还没有采用新的节能生产技术。
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但是,下游加工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上涨的空间小,这就逼迫企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以降低成本。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
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企业继续维持低工资水平,甚至实行“血汗工厂”的原始积累方式,将难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2003年以来,在沿海外来农民工较集中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 。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农村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出现“民工荒”,主要是对农民工的工资和应有的福利待遇被压低、劳动条件差造成的。他们的工资和基本的福利没有达到现阶段我国社会必要劳动的水平,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责任在企业。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没有体现保证社会必要劳动的基本要求,而且存在着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的问题。“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及其工资的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的调节,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应当为他们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应为他们建立能够跨地区兑现的个人账户。
有人担心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将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提高农民工的工资,首先有助于调整企业主与农民工之间的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第二,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即使在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第四,有助于改变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既牺牲了本国工人利益却又经常遭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的出力不讨好的状况。
目前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首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没有有效地征收到国家财政,一部分转化为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和福利;二是民营企业的雇主与雇员的分配结构不合理。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提高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
三、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指工业生产能力超出了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但从全局考察,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与上年同期相比较,30类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景气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约5个百分点,略有下降行业是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学纤维、医药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等下游行业,约占20%。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以70%为临界点。目前,我国工业大多数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以上的见表1。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能力100%的利用是不可能的,上列煤炭和原油开采能力利用率都在90%以上,反映了这两个行业的产品供求紧张,因而出现过度开采的问题。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则是普遍现象,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当然这并不等于承认上述行业所有生产企业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突出矛盾不是总量过大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即大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没有退出生产。所以,政策的着力点是推进结构调整。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企业相互拖欠的矛盾加剧。目前生产能力低于70%的见表2。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增速超过20%,2006年投资率已经超过50%。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期一般为3―5年,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由此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第二,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料商品全部供过于求。第三,投资体制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第四,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的工业的过度投资。工业土地市场不健全,工业用地的低价转让价格政策,导致大量的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一些自然资源开采权的定价只反映劳动和资本成本而不反映自然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
解决工业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办法:一是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二是依靠市场竞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限制不具有规模效应和技术落后企业的进入;四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增加以农民为主体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及其购买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降低了生产危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实践证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抑制局部行业投资过热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调控,生产过剩的问题将更加严重。在当前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不应当简单地放松对投资规模控制,刺激投资品市场的需求,以便让所有的企业都能活下去。与此相反,应当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四、生产要素集中化与生产外包趋势明显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主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应当促进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以火力发电为例,采用大型发电机组发电煤耗只有320克/千瓦时,但我国发电的平均煤耗超过400克/千瓦时。如果火力发电的平均煤耗达到大型机组的水平,一年就可节约2.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发电用煤量的25%。大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在700千克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明显缩小,但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超过1吨,比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高出30%。由此可见,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限制并逐步淘汰不具有规模效应、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是完全必要的。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到2006年底,国有经营性资产价值达13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军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和骨干企业。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即凡是国有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民营资本也能够进入。但是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有机构成高,要求资本的投入强度大,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相比,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相对复杂。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家族独资形态转向资本多元化和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单个私人资本不足的矛盾,适应基础产业由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客观要求;二是民营企业必须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信任不具有血缘和裙带关系的外聘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委托制克服家族治理资本社会化大型企业的局限。钢铁工业需要以宝钢这样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为主导,但现阶段我国任何一家单个私人资本都还没有能力兴办这样的大型企业;我国需要能够制造1万5千吨大型水压机的第一重型机械厂,但没有那一家私人企业愿意投资这种资本总量大、利润率低的重型机械制造业。由于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历史局限性,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克服上述两种历史局限性,还需要一个过程。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不可能容忍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继续停留在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的小企业的状态。
在生产要素集中化的同时,生产外包是产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外包是指企业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外包可能伴随着生产资本的直接投资,也可能仅仅通过外包合同,以非股权方式将业务分解或把非核心业务转移。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成本削减是绝大多数企业进行离岸外包的初衷,也是外包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收益。同时,通过外包,企业能以更低廉的薪金雇用更高素质的人才,以支持更高层次的技术需求或更大的制造规模。企业外包,将推动产业组织结构向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要适应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企业必须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集中力量做好做强核心业务,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
五、企业必须承担相适应的社会责任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在商言商,只要搞好生产经营,吸纳就业,增加商品供应并能获得利润,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在盘算怎样赚钱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和自愿性的两种类型。
强制性的责任首先表现在企业必须依法纳税。政府向企业征税,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社会剩余产品的一种扣除,以用于国家行政、科学、教育、国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开支,从而使社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以及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企业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源泉。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才能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所以企业偷税漏税,不仅属于违法行为,也是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强制性的责任还表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不得造假售假,对消费者构成欺骗和危害。这本来应当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健全,在事实上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少数企业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造假售假时有发生。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是引发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所以,执行产品的技术标准,接受政府的质量监督,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非强制性的,即企业自愿承担超越社会契约或法律的要求。契约或法律约束通常是公民和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的社会行为准则,但社会契约和法律还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做出严格的规定。对于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契约和法律并不强求企业去做,它属于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的范畴。但从世界上大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不少大企业家也是大慈善家。一方面在不断地赚钱,另一方面又经常地向社会捐赠,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或社会慈善事业。这种行为既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和向心力,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机会,最终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资本金是出资人的,而不是国家的,投资者愿意上什么项目,想上多大规模的项目,盈利还是亏损,完全是投资主体自己的事,政府不必干预。这种观点似是而非。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改革政府的行政审批,不等于取消市场准入规则。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并不考虑外部的合理性问题。例如2000年国家曾经下令在当年6月30日零点之前必须关掉淮河流域的5 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以减少对淮河的污水排放量。如果从局部的微观利益看,只要造纸企业能赚钱,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关掉小造纸厂,会损害地方的利益,会导致造纸厂职工下岗、失业,乡镇和县级财政会减少收入,因此关掉地方小造纸厂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从外部看,由于5 000吨以下小造纸厂技术指标达不到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对淮河造成了严重污染,使淮河的水质下降,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淮河流域小造纸厂兴办以来累计创造的利润约60亿元,但为了治理淮河的污染,已经投入和将要投入的费用要高达600亿元。很显然,企业的盈利导致了巨大的外部损失。这种情况说明,当局部的和企业的经济合理性导致外部的、更大的不合理性时,企业就应当服从外部合理性的要求,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自觉、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的政府,就得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十分旺盛,特别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导,煤炭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具有煤炭资源的地区小煤窑迅速发展。从积极的方面考察,小煤窑的产出增加了煤炭供给,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但是,小煤窑在开采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小煤窑的业主把家乡的地表挖得千疮百孔,并以牺牲矿工的安全为代价,获取丰厚的利润。但在赚了钱之后,又远走他乡,到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购买高档住宅,当起寓公,过着食利者的生活。少数人暴富,大多数当地农民刚刚越过温饱,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在家乡采煤发了财,却不愿回报当地社会,虽然不属违法,但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当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地解决这种社会矛盾时,就需要社会的管理者、裁判者――政府进行干预,比如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标准,达不到资源利用标准的,不得开采;其二,大幅度提高资源开采税,调节利益分配关系,把这种所得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中,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2006年电力煤炭供需形势预测[N].中国证券报,2005-11-24.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钢材石油供需形势预测[N].中国证券报,2005-11-30.
篇6
关键词:会计环境;发展变化;影响分析
1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发展变化路途不同,导致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各异,使得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所以,认识会计就要充分认识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把握客观环境的时代性、交融性与动态性,将会计置于大环境中,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会计、理解会计,才能解释世界范围内会计理论的缤彩异呈,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也唯有如此,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才有可能架构与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会计未来蓝图,创新会计,发展会计。显然,没有对会计环境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谈会计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构造空中楼阁。
我们知道,会计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上文谈到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研究与认识会计要充分把握其客观环境,那么对于技术性、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我们依然认为环境影响着技术性的发挥、人文性的内涵。首先,会计从产生之日起提供信息的一套完整的技术,奠定了会计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综观会计发展史,其技术手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原始的结绳记事、古代的算盘记账、现代的电脑软件运用,无一不体现了环境变化对会计技术性属性的影响,使得会计的技术性属性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使得我们把握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会计属性,而这一点在现论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人文性的提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重视会计的结果。原始与古代社会,我们只认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归结到属性上,则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只有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才提出了会计的人文性属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人文性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2影响会计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规律,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从经济调控方式看,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总之,经济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会计是从被动的无组织到有组织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完全有组织的变换,都是经济环境内部矛盾激化使原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面对新兴产业的出现,会计如何行使职能以发挥其提供特有信息的职能;区域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哪些新课题。这些都是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研究环境问题对会计影响的侧重点。
(2)科技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科技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经济环境因素之一,我们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会计的要素之一探讨,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科技发展水平高低虽然依赖于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确实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说明它不仅是依附于经济,其本身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推动因素,这从其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出:
①发展速度快,相应新学科不断涌现;
②发展综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③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结合,解决人类面临的高度综合性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在新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传统会计的研究手段与实物操作方法受到挑战,会计的研究重点随之发生变化,会计新领域不断涌现,会计这门社会科学越来越与其他学科交叉,横向发展越来越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自身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由此会计纵深发展得到空前繁荣,细化的会计分支学科亟待我们去研究与发展;其次,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得我们对会计的社会属性及技术属性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指导我们应该更好地以现代技术装备会计科学,以会计科学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对现代技术发展作出会计的贡献;同时,在会计的研究中,需要引入许多新事物,以开创会计发展之路,解决会计信息提供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
(3)管理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逐步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是:
①面向市场的管理,是开放型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管理;
②从系统出发,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实行战略管理,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部门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各种中长期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
④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⑤以人为本出发,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高层管理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培育企业精神;
篇7
【关键词】 低氧 酮 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lateau hypoxia on the testosterone levels in rats. Methods The levels of testosterone in Wistar male rats transferred from plain (5m altitude) to 2261m and 3460m altitude has been detected by the method of RIA.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e rats from plain, the testosterone levels at 2261m and 3460m altitude in 24h acute hypoxia environment increased by 30.36% and 31.00% respectively(P
Key words Hypoxia Testosterone Rats
低氧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导致体内某些组织、器官、细胞乃至亚细胞水平的功能障碍甚至损伤[1]。曾有学者报道,高原人体雄、雌激素均增高,尤以酮(testosterone,T)增加为显著[2,3]。为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雄性大鼠T水平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Wistar雄性大鼠,体重(120~150)g,由上海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均置于清洁动物饲养室〔(22±2.5)℃、相对湿度为40%~70%〕分笼饲养,饲料为全价颗粒饲料,水为生活饮用水。实验用动物血浆均在清晨采集,血浆保存于-25℃冰箱。
1.2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T。仪器用西安产FJ-2008型γ计数仪。血浆T放免测定盒由天津九鼎生物制品公司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检测。
1.3 统计处理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
2.1 24 h急性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T含量的变化(见表1)
表1 24h急性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T含量(nmol/L)的变化表1显示,在海拔高度为2261 m和3460 m的高原低氧环境中,大鼠血浆T含量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在海拔2261 m处增加了30.36%(P
转贴于
2.2 30天慢性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T含量的变化(见图1和表2)表2 30天慢性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T含量(nmol/L)的变化将大鼠移至海拔高度为3460m的慢性低氧环境中生活,在第1、3、10、15、30天分别检测其血浆T含量,结果显示,大鼠血浆T含量出现了动态变化,1~3天血浆T水平趋于上升,与第1天相比,第3天增加了24.60%(P
3 讨论
血浆T浓度保持一定水平的稳定,对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4]。本次研究我们将雄性大鼠移至高原低氧环境中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的影响下,大鼠为适应此种环境,其体内T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24 h急性低氧环境下,血浆T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的增高现象。急性低氧暴露所致血浆T水平的增加可能与急性低氧应激先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密切相关,而且该结果与史小均等模拟海拔高度引起大鼠血浆T水平增高现象相似[5],血浆T除了在维持和调节生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刺激红细胞生成、促进蛋白质合成等生理作用[6,7]。
与急性实验组不同,在30天慢性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T出现了应激反应后的降低现象。该现象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低氧是一诱发机体多系统参与应答的过程,30天低氧暴露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T可能直接参与低氧应激,导致血浆T出现增高后的降低现象;2)长期低氧环境致血浆T浓度降低可使体内钾、钠、氯、磷及氢排出增加,尿量增多,有利于高原低氧下离子的交换和水、蛋白质等成分的吸收,这也是高原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产生的适应性改变;3)长期低氧可使组织缺氧,导致细胞线粒体内淄体脱氢酶活性的减弱,降低了雄淄二醇脱氢为T这一反应过程[4],从而使血浆T含量出现了应激反应后的降低现象。另外T的合成与分泌还受下丘脑 一腺垂体-轴的调节。因此血浆T水平的调节是机体内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实验显示,急、慢性低氧环境对大鼠血浆T的合成与分泌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动物的低氧适应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龙治秉,李庆芬,陈晓光,等.不同发育年龄大鼠肝细胞及其溶酶体对急性低氧的应答[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9,195(1):15
[2]张彦博主编.人与高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156-313
[3]于晟,胡军,肖永良,等.夏季两种海拔环境军事集训队员的性激素、铁蛋白及相关元素的比较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4,14(1):7-9
[4]林丹曦,张建平.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酮含量测定及其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1997,14(3):160
[5]史小均,杜继增,熊忠,等.低氧对雄性大鼠性腺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14(2):162-165
篇8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变化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2邓大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传统及新的尝试[J].学习与探索,2012,(01).
篇9
1温度变化对仔猪和生长肥育猪健康及生产力的影响机理
1.1温度变化影响猪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指包括下丘脑、垂体及其外周系统在内的激素信号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改变机体生物学功能的关键。温度变化对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轴反应为主,此外还有生长激素(GH)轴及促甲状腺激素(TSH)轴等。HPA轴:过低或过高的环境温度刺激使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增加,促使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皮质醇是主要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保持较高水平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但长期的糖皮质激素过高会对机体产生伤害。糖皮质激素能反馈性抑制HPA轴活性,减少皮质激素的分泌,这也是机体的保护反应。GH轴:GH由垂体前叶产生,能刺激肝脏产生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机体多种外周组织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IGF-Ⅰ。动物在遭受温度变化的应激时,同时伴随着GH分泌的增加和IGF-Ⅰ分泌的减少。GH浓度的增加可制约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得以贮存下来;体内IGF-Ⅰ的浓度下降可以减缓机体处于困境时的生长,从而进一步保存更多能量用于生存。TSH轴:促甲状腺激素轴包括下丘脑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垂体的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和四碘甲腺原氨酸,即T3和T4)。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温时甲状腺分泌降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抑制体内的代谢功能,减少产热,维持机体在高温时的产热与散热平衡。低温时甲状腺分泌加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平上升。甲状腺激素能够加速机体代谢,帮助动物应对冷刺激。短期的冷刺激常常提高循环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然而,长期处于冷应激状态中时,猪的循环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如何改变,还没有一致的观察。
1.2温度变化影响猪的营养物质消化及代谢高温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胃肠蠕动缓慢,饲料在消化道停留时间长,消化率较高;机体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加快以促进散热,而这种调节会使体内氧化作用加强,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分解加快,产热量随之增加,其代谢较最适温度时要高。低温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加强,促进胃肠蠕动,饲料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短,消化率较低;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产热增加。
1.3温度变化影响猪的免疫系统传统的观点认为,应激时动物免疫系统的变化主要受HPA轴的调节,HPA轴活化使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严重抑制:胸腺、脾脏、淋巴结发生明显的萎缩,周围的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自然杀伤细胞(NK)杀伤活性下降,对靶细胞的攻击力下降;抑制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合成,特别是T淋巴细胞尤为敏感;损伤浆细胞,阻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诱发疾病的发生,导致发病率增加。此外,温度变化对猪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机体某些生化指标等均有一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当外环境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也相应发生适应性改变,进而影响到猪只的健康及生产性能。
2低温对仔猪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仔猪由于体热调节机能发育不全,体内贮积少,体格小,相对体表面积大,以及刚脱离温度较高的母体环境等因素,其临界温度较高,等热区范围窄,对低温环境特别敏感。
2.1低温对仔猪健康的影响冷应激对初生仔猪获得初乳抗体有很大影响,新生仔猪受冷应激后,虚弱,无活力,摄入的初乳量不到正常仔猪的2/3,因而其免疫力明显降低。另外,仔猪本身体热调节和免疫机能发育不全,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低温环境导致仔猪下痢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低温情况下,猪体外周血管收缩,可引起局部冻伤,还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抵抗力降低,常发生气管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低温高湿还常常造成肌肉风湿、关节炎等。
2.2低温对仔猪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低温环境中,仔猪采食量增加,但机体散热量也大大增加,这样猪的维持需要明显增大,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仔猪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增加随意采食量来克服不良环境的影响。在自由采食情况下,分别使断奶仔猪处于13℃或23℃的环境中3周,冷应激之中的仔猪能够维持一样的生长速度,但是,其采食量增加了20%。在8~30kg阶段,冷应激组(12℃)的仔猪的增重速度可以达到适温区组(28℃)的水平,增重约为0.59kg/d,但是,低温组猪的采食量为1.14kg/d,比适温区组的0.92kg/d多23.9百分点,低温组的料重比为1.95,比适温区组的1.57高24.2百分点。在8.5~10kg阶段,处于温和冷应激(15.6℃)中的仔猪,其生长速度同样可以达到处于适温区(26.7℃)中的仔猪的生长速度,不管饲料中是否添加了动物蛋白质,仔猪的采食量都增加了约27%,料重比都增加了22.5百分点。
2.3低温对仔猪生长和增重的影响在低温环境中,虽然猪的采食量增加,但机体用于维持体热平衡的能量增加,用于生产的能量降低,用于生产的能量仍有限,饲料效率较差,所以猪的生长和增重也减缓。在营养水平相同条件下,哺乳仔猪在舍温8℃~27℃时表现活泼,采食快且增重快,仔猪成活率高,断奶窝重大;舍温在4℃~10℃时,仔猪行动呆滞,喜打堆,采食量增加,增重较慢。康文彪等研究了猪舍温度对仔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组(试验组)与常温组在(对照组)30日龄平均断奶重分别为7.21kg和8.19kg(P<0.05)。
3高温对生长肥育猪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
生长肥育猪由于体热调节机能逐渐发育完善,皮下脂肪层厚,相对体表面积小,其临界温度较低,等热区范围宽,但由于猪无汗腺,不能通过出汗形式来散热,皮下较厚的脂肪层又不利于热量散发,因此,生长肥育猪对高温更为敏感。
3.1高温对生长肥育猪健康的影响高温时消化道的蠕动、胃液、肠液、胰液的分泌、肝糖原生成等受到破坏,胃肠消化酶的作用和杀菌能力减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抵抗力及肝脏解毒功能减弱,猪的抵抗力明显降低,体热平衡被破坏,体温升高,猪只昏迷,这种病理现象叫热射病,严重时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心力衰竭而死。
3.2高温对生长肥育猪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猪的采食量降低,同时,为加大散热而使产热增加,使猪的维持需要增加,饲料利用率降低。郭春华等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23℃、26℃、29℃和32℃)对不同体重(20~40kg、40~60kg、60~80kg和80~100kg)生长猪日均采食量(VFI)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对VFI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猪体重和高温的程度有关,20~40kg生长猪从32℃开始,VFI显著下降(P<0.05);40~60kg、60~80kg和80~100kg猪从26℃开始,VFI就显著或极显著低于23℃(P<0.05,P<0.01)。刘圈炜等研究表明,持续高温能使生长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饲料干物质和总能的消化率有降低的趋势,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的消化率有升高的趋势。
3.3高温对生长肥育猪生长和增重的影响猪在适宜温度生活环境中,主要借助物理调节(散热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猪体就开始通过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皮肤与呼吸蒸发散热调节体温;温度继续升高,猪就表现出活动量和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加,生长变慢,甚至出现负增重等现象。据艾地云报道,在28℃~35℃的高温环境下,15~30kg、30~60kg和60~90kg的生长肥育猪的日增重比常温环境下的猪只分别降低6.8百分点、20百分点和28百分点;环境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每升高1℃,增重减少约30g;当气温升高到35℃时,平均日增重仅200g左右。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猪的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其生长受阻,增重降低。
3.4高温对生长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热环境应激尤其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热应激对猪肉产品品质的影响极为普遍。Severini等(1992)报道,6月份屠宰的猪肉和12月份屠宰的猪肉在肉色亮度L值上有显著差异。张伟力等(1995)研究证实,春夏季猪肌肉色素含量和肉色评分显著高于冬春季,可见,热环境能影响肉品色泽。研究发现环境温度与肉的pH值呈线性相关,热应激会加速体内糖原酵解,乳酸蓄积,pH值降低,导致肌肉变性,易产生PSE肉(pH45为5.1~5.5)。热应激降低了肌肉的系水力,它主要通过影响乳酸含量、能量水平(三磷酸腺苷的损失)、僵直开始时间来影响猪肉系水力,三磷酸腺苷(ATP)与钙、镁离子结合,可以生成提高组织持水力的化合物,热应激时ATP大量消耗,使肌肉组织持水力下降,肉表面渗水多,肌肉丧失弹性而出现死后僵直。风味是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因素之,肉基本风味来自水溶性风味前体物(氨基酸、肽、蛋白质、核酸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它们的质和量能受到应激的影响,如热应激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影响机体的水盐代谢,破坏了机体无机离子平衡,而无机盐是肉咸味的主要呈味物质;宰前热应激也可通过影响风味物质的生成过程(如糖酵解)而影响肉的风味。高温下动物脂肪更易沉积多不饱和脂肪酸,肌肉结构性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在血色素铁离子和非血色素铁离子的催化下易发生过氧化反应,并产生异味,从而降低肉品的食用价值。
4如何减轻温度变化对仔猪及生长肥育猪的影响
4.1选择耐高温或低温品种猪不同品种、品系和个体对温度的应激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在猪种中,皮特兰热应激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长白猪、大白猪,而杜洛克猪、汉普夏和我国地方猪种发生率极低。而耐寒性较强的猪种为杜洛克以及我国的和河套大耳猪等,因此,可采用杂交优势培育耐寒品种或品系。
4.2给猪只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高温时加强猪舍遮阳、绿化、通风、隔热及安装降温设备等,但同时应避免舍内湿度过大,以防高湿加剧热应激反应。低温时加强猪舍围护结构的防寒保暖和采光设计,必要时采用有效节能的供暖设备,防贼风并注意适当通风,排出舍内水汽和污浊空气。
4.3改善饲养管理高温时:提高充足清凉饮水;降低饲养密度;调整饲喂时间等。低温时:不饮冰水;适当加大饲养密度;注意猪舍防潮;调整饲喂时间等。
4.4保障日粮营养水平在高温条件下,要保证猪每日所需能量的摄入量,一般认为在日粮中添加2%~3%混合脂肪,是提高日粮能量水平,稳定猪增重速度的有效措施。保证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适量增加限制性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特别是提高日粮中的赖氨酸、苏氨酸、VA、VB、VC、VD、VE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保证猪生长所需的营养浓度和增加机体的抗热应激能力。在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量也大大增加,为保持体温恒定,机体加快体内代谢以提高机体产热量,这样猪的维持需要也明显增加,而用于生产的能量仍有限,饲料转化率也降低,因此应保证日粮营养特别是能量的供给以减轻低温应激对猪只健康及生产力的影响。
4.5添加抗应激添加剂抗应激添加剂对调控猪在遭受高温或低温应激时的内环境稳定有一定作用,主要包括应激预防剂、应激适应剂和应激缓解剂三类。根据高温或低温应激源的不同,合理选择抗应激添加剂,如维生素、微量元素、酸化剂、电解质及矿物质、镇静剂、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中草药添加剂等。
4.6做好疫病防治猪只在遭受高温或低温应激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易感性增强,导致各种疾病的流行,因此,在高温或低温季节时更应注意搞好猪的疫病防治工作。①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工作。②保持饲料新鲜及料槽清洁。③搞好常见传染病的免疫注射以及驱虫工作。④做好杀虫灭鼠及消毒工作。
篇10
传统的审计是与传统的经济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对信息的需要相适应的。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技术也得到空前的。因此,审计是在知识经济、高的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所谓知识经济,根据1996年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的解释,是指直接根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而传统的货币资本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不再是第一要素。这样,知识经济就导致了企业资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专利权、商誉、机软件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和运用等;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迅速扩散和运用,也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技术包括如INTERNET的发明和广泛的运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初,INTERNET的用户已突破1亿,1999年12月31日,上网人数已达890万。不仅如此,使用INTERNET这个工具来交流公司的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INTERNET的不断深入的运用,经济来到人们的面前。现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这种经济、技术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审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其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面对这些影响,审计工作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其影响主要有:
(一)对审计基本概念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但在现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环境下,审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了,现代审计要对整个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报告除了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许多不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因而财务报告审计势必导致审计的扩展,如前瞻性信息审计、不确定性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等,这些审计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概念所不能适应的。因此。对相关的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假设等基本需要重新。
(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审计的超然独立性,它贯穿于审计的始终。但是,由于审计内容增加了,尤其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的评价。同时,对预测的财务报告还要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管理当局,因为只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未来计划及发展前景具有权威的发言权。这就导致了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的重新思考。,虽然我国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报表附注的审计,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依赖,即同样会带来审计独立性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发展,无疑使得审计内容扩大了,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目标也走向多元化,所有这些必将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是国际审计的共同趋势。这些风险主要有:
1.来自于可选择信息的增加,实时报告和数据安全的风险;
2.由于现在和将来不仅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传递财务报告信息,而且还可能利用网络生成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来自于系统网络及其安全性风险将会增加;
3.财务报告内容的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如因为无形资产在价值的计价上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审计造成了新的风险;
4.来自于社会责任报告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仅仅靠企业对外提供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够,如果没有审计的监督,其可靠性值得怀疑。但企业的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用来衡量,所以,这就给审计的取证、对比、判断和表达意见带来困难和风险。
(四)对注册会计师责任认识的影响
一般注册会计师职业界认为,只要遵循了审计准则,做到了职业的应有的严谨就行了,但法学界则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法学界往往强调的是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从而对注册会计师更强调其鉴证作用,如这种情况在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下就大量存在。现在由于审计内容的扩展,势必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在我国,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信息使用者意识的不断加强,审计责任感将会越来越强。
(五)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使谨慎的信息使用者不至于因使用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而引起误解。但是,审计环境的发展使得财务报告成为审计的对象。又由于财务报告的发展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货币性的信息,也包括非货币性的信息,既有定量信息,也有非定量信息,而且还包括有关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等信息。这些内容许多是过去的财务报表所不曾包括的。这样,建立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目标,就不再适应发展后的社会对审计的需要了。因此,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需重新确定其审计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六)财审计对象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
1.被审计单位的变化。网上实体将不得不成为审计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审计的对象由在工业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清晰可辨性变为知识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模糊性。
2.被审计内容大大扩展。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扩展到了对财务报告的审计,从而增加了许多新的审计内容。
3.信息载体的变化。过去信息载体以纸张为主,审计往往是以载有财务信息的账薄、凭证、报表等进行审计;而现在信息的载体则由过去的纸张变为以滋质媒介为主,从而增加了信息载体的不可捉摸性。
(七)审计国际化的影响
由于企业跨国经营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及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发展,审计也必然面向全球并开展跨国审计。但是,在国际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
1.审计概念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甚或发达国家之间,对审计的基本概念尚存在着差异,这也导致了各国审计准则和审计要求的不一样,这样在国际审计实务中就会导致行动上及其结果的差异。
2.审计报告的多样性问题。由于国际审计中常常会存在着如审计报告的格式和语言的多样性的问题,而这种多样性最容易引起误解。
3.审计的化问题。审计越来越受政治的影响,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英美等国的影响力量很强,可以说这些国家实质上在左右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
与此相适应,审计组织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审计组织也将走向国际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组织更是如此,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八)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主要有:
1.审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机及技术,这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必备条件;
2.审计人员应更加熟悉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这是对企业财务报告全面评价的需要;
3.为了能够做到准确,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沟通能力。
4.审计人员应具备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现代审计环境下,审计职业判断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审计师所要做的专业判断无处不在。
二、审计工作对策
面对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诸多影响,审计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变化后环境对审计的需要,改进审计工作。在新的环境下,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也有许多方面,其主要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业务,需要制定新的审计准则
这一方面是审计内容的扩展所必须的,另一方面这种需要也是信息生成和传递手段变化的必然。例如,从情况来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也对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和等进行了规范。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对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但相对日益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出现的许多新的,现有规定尚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指导现代审计工作,还需要制定和完善许多新的审计准则。
(二)研究和运用新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对联机系统或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因此,现代审计人员不借助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审计,仅来用常规的审计方法,就很难达到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应更加注重预测分析方法的运用,更加注意对企业管理当局财务预测基础进行分析和验证。因为,未来的会计信息中,财务预测数据及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必将大大增加。而这部分信息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审计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至少说应该运用新的方法来开展这部分审计工作,这些新的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分析技术的运用。
(三)不断扩展、增加新的审计内容
在新的和技术环境下,审计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审计除了对现行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计外,审计还要对如分部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知识产权、创新工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
2.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为了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另外,会计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加和通过网络传输会计信息,从而不仅使得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受到怀疑,而且信息是否安全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关注,所有这些又都使得审计比过去更加困难。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被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所重视。
3.对不确定信息的审计。由于现代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因此,审计就不能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
4.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尤其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关企业的情况,因此,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增加有关分析意见。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1)审计范围和发现的问题;(2)在备选的会计原则中,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原则,特别是一个行业的其他企业采用的会计原则;(3)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作出的重大假设及估计的合理性;(4)与现有资产进行变现的有关风险。
5.开展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其有关活动所进行的系统审计,并进行评价的活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输,甚至直接传输原始会计资料,从而使得企业的信息能够最大范围地被信息使用者共同享用。但这种共同享用的基础是安全。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人文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风险将会增加,如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获取用户口令或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或通过网络远距离盗取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因此,现代审计必须积极开展安全审计,并将其作为审计的中心内容之一。
6.开展预测信息审计。因为现代财务报告中将大量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对这些预测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7.开展对报表附注的审计。现在及未来,财务报表附往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计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目前审计工作中针对有关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与审计的规范是相当欠缺的,也正由于对会计报表附往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实务上对会计报表附往部分的审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做法。为此,应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审计的责任得以更好地完成。
8、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到重视无形资产的审计。因为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在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的比重必将大大提高,这也就导致了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向重视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审计的转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