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检验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检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卫生检验

篇1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检验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工作重点之一。卫生检验实验室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及采取措施,为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需要提供卫生技术服务的检测机构。加强卫生检验工作将是疾控中心今后发展的重点。现就乌鲁木齐市卫生检验工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做一讨论。

1卫生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的乌鲁木齐市,辖7区1县。辖区内同时驻有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路、民航、军区等多个中央、自治区驻乌机构、单位,各单位均设有附带检验科的卫生防疫机构。2004年市卫生防疫站分成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两个单位,检验科设在疾控,承担疾控中心、监督所的食品、环境、公共卫生、健康体检、医疗机构用品等样品检验工作。防疫科、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地方病科、结核病防治科、职业病防治科等科室仍设检验室,承担各自专业范围的检验工作。

1.1卫生检验人员状况分析乌市疾控中心检验方面现共有专、兼职检验人员40人,其中29人为检验科工作人员,其余均为各专业科室检验人员。乌市所辖7区1县疾控中心检验科因人员编制所限,多为综合性检验科,即检验科分管中心全部检验工作,共有检验人员60人。

1.2仪器设备情况在检验检测仪器配备上,市疾控中心除自筹资金,加大对检验方面投资力度外,同时借助世行贷款项目,新购置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型仪器,逐渐淘汰那些使用年限长久,跟不上检验技术更新脚步的仪器设备。7区1县疾控中心检验科近几年虽也相继购进了一些大型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但毕竟数量有限。其余均为使用长久的仪器,更新缓慢,已影响了部分检验工作的开展,具体情况见表2。

1.3检验项目开展情况乌市及7区1县疾控中心检验科均设有卫生理化及微生物检验组。但因检验人员数量、水平及仪器设备方面的差异,使得可开展的检验在项目上相差甚远。各区县检验科基本上仅开展常规的检验检测项目,且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缺乏仪器设备,往往不能使用国标第一法检验。一些仲裁样品及冷僻项目更是极少问津。而市疾控中心检验科除能进行常规项目检验外,还可开展许多非常规检验项目。这里所指的常规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计数,致病菌,Pb,As,Cu,Hg,Zn,Mn,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酸度,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水分,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等。非常规项目为:食物中毒,霉菌、酵母菌鉴定,K,Na,Ca,Mg,Fe,Sn,防腐剂及各类添加剂,色素,游离棉酚,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残留,食品掺假掺伪,毒物分析等近年新增检验项目。

1.4机构改革后市疾控中心承担检验样品情况2004年机构改革后,以往的工作格局完全打乱。市疾控检验科只能依靠监督所的外出监督检查工作来获取样品。样品的种类、数量及检验项目随监督所日常检查工作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近几年样品的种类、数量情况见表3,由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6年,除医院消毒监测外,其余种类的样品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检验人员分布不均,技术力量悬殊大目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市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比较充裕。7区1县检验人员中仅有高级职称人员6人,且专职检验人员匮乏(部分区存在使用外聘检验人员情况),技术水平偏低,仅能开展食品、水质、体检、结核、艾滋病初筛等常规检验工作,根本无法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由于各区、县站检验人员数量较少,近年来日益增加的检验检测工作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及精力去参加内地的检验类学习班,失去接受新的检验技术、技能的机会,直接影响了检验人员水平的提高。

2.2检验仪器陈旧,检测手段落后近几年乌市及7区1县疾控中心相继购置了一些检验仪器,但多数仪器仍为十几年前投入使用的,性能落后,导致检测技术手段明显滞后。检测数据准确度、精密度往往达不到最新国标要求,而且由于缺少仪器,分析项目不全,使卫生监督部门的卫生评价报告很难书写。与环保局、技术监督局等系统的检验仪器设备的快速更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某些同志可能认为,现有的检验仪器只要能运转,能出结果即可。殊不知现在的检验技术更新很快,随着一批批新版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出台,许多旧的检验方法均退归到第2,3,4法,作为替补法存在(甚至作废)。而国家以第一法作为仲裁、考核等指定方法,以落后的检测手段得到的数据、结果往往难登大雅之堂。

2.3机构重复,资源浪费乌市方寸之地上,现有自治区、兵团、军区、铁路、民航、乌市及7区1县13家卫生防疫机构。自治区、市、兵团、军区、铁路、民航等疾控中心因资金相对雄厚,仪器设备先进,但管辖范围较小,业务工作量相对少,仪器利用率低,甚至有闲置的现象。而如今的7区1县疾控中心由于监督工作的属地管理原则,使得原市卫生监督所的大部分工作移交到各区、县,相应的检验工作也随之跟到各区、县,出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吃不饱,各区、县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异常繁忙的现象。但各区因检验仪器设备陈旧,性能和技术无法满足检验方法、卫生标准的要求。加之检验人员业务水平提高缓慢,许多应开展的检验项目至今开展不起来,严重制约了乌市卫生检验工作的发展。

2.4重视眼前利益,忽视计量认证近几年,日常检验工作转移到各区县后,给各区县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同时,使他们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提高自己,更无暇顾及疾控系统必须参加的计量认证以及自愿参加的国家实验室认可。市疾控中心已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通过计量认证评审,而7区1县疾控中心中仅天山区、沙区、乌鲁木齐县通过计量认证评审。计量认证及国家实验室认可不仅是贸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客户的需要,是社会公证的需要,是产品认证发展的需要,更是实验室自我改进和参与检测市场竞争的需要。计量认证工作对于各区县来说,似乎是劳民伤财的事,但往长远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实现与国际接轨,未通过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单极有可能会在某些国家、某些方面遭遇“不承认、不认可”的待遇。

3建议

3.1政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资源乌市疾控中心在国家的支援扶持下,新的检验大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按照国内一流水平建造的新检验大楼共有6层,检验方面占据3层,共有75间大小不等的房间。各类实验室按规范化装修处理,现有P2、PCR室、洁净实验室多个,购置世界领先生物安全柜多台,充实艾滋病检测、病毒检验及肠道病菌检验工作。世行贷款项目购置的气-质联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液相等多台仪器也即将到位。7区1县疾控中心也应加大卫生检验投入,及时改善仪器设备和检测环境条件,建立高质、高效的卫生检验机构。现在市级卫生检验机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低,而各区因工作任务增加,又在申请购买大型仪器,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上级管理部门应及时合理安排检验工作,将一些须大型仪器检验的项目统一归到有能力的部门检验,各区、县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项目的检验。#p#分页标题#e#

3.2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在职人员培养力度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边疆地区,受经济发展较慢及路途遥远影响,去内陆发达省市学习及接受新的检验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要想在短期内使检验人员水平、素质得到一定提高,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在职人员培养力度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每年均举办几期业务培训及检验新技术学习班,各级疾控机构可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选派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或针对特定检验技能,派员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进修学习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3.3积极进行计量认证,搞好质量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实验室是为贸易双方提供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实验室需要依靠其完善的组织机构、高效的质量管理和可靠的技术能力为社会与客户提供检测服务。所以计量认证对任何一个疾控中心来说,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只有搞好检验质量管理,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才具有权威性。市疾控中心质管办在经历了计量认证评审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后,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完成本单位日常工作的同时,亦应积极帮助各区、县疾控中心,从建立、规范质管办工作入手,尝试举办计量认证、质量管理方面的学习班,进行人员培训,使他们在今后的计量认证工作中少走弯路,顺利通过认证评审。同时亦要同我中心检验科一起认真搞好对本中心及7区1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的质控考核工作。

篇2

一、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医疗服务得到改进,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县坚持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抓规范、建网络、铺摊子、打基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优化。一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初显成效。20__年初,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将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全县共设置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确定了303名驻村责任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上启下作用显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基本能承担三大类十二项中的各项任务。到目前为止,我县责任医生进村入户率达95.3%,共为23.57万名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72%以上;建立了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以上,其中梳理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对象21035人,年上门随访人均4次以上,上门随访率达95.3%。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合率从20__年的72.9%,提高到20__年的85.4%。今年1至10月,全县共发放报销款1250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有150人,共有10300名住院患者、28万人次门诊患者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全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暨农村合作医疗会议后,今年我县的筹资标准提高到70元/人,争取“十一五”末人均筹资达到100元的标准。同时,信息化建设有望在年底前完成,《__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年发展规划(20__-20__年)》正在草拟中,《__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暂行办法》已由县长办公会议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三是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有序进行。由县新农医管委会统一领导,各乡镇政府组织宣传发动,体检对象是持有20__年发放“健康体检券”的农民、全县0--7岁儿童及中小学生。各定点单位制订体检计划,抽调骨干医生,规范填写体检表,及时作出体检结论,并反馈给农民。从20__年10月到20__年9月,已完成了23万多人次的农民健康体检任务。其中0-7岁儿童和中小学生63643人次,成人174148人次,占参加新农合农民的82.38%,占全县农民总数的59.86%。

(二)坚持防治并举,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围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县不断加强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与管理,不断深化做好霍乱、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及夏季肠道传染病等各项防治工作。针对我省部分县、市发生的霍乱疫情,为提高我县对霍乱的防控能力,卫生部门制定了《20__年__县霍乱防控应急演练方案》,成功开展了霍乱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各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协同配合和快速救治能力。全县7个乡镇卫生院的接种门诊达到了市级规范化门诊标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规范有序,“四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__年11月29日,建筑面积3898.7平方米,预算总投资825万元的县疾控中心新大楼工程正式落成搬迁,大大改善了我县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条件,将为我县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发挥更加有益的作用,标志着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卫生监督执法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卫生执法行动,及时查处了一些有损于农民群众利益的卫生违法行为,有力地整顿和规范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和农村医疗市场秩序,保障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两会”、黄金周、省残疾人艺术表演、高考等重大活动和节日中专门制定方案,周密安排力量,认真落实各项检查和指导措施,圆满完成卫生安全保卫工作。到今年10月底,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232人次,对县城218家餐饮单位、71家食堂进行486家次的全面监督检查,取缔38家,当场处罚案件80起,立案查处13起,罚没款1.8万元。县城持卫生许可证经营的餐饮单位达201家,持证率92.5%;建立原料进货索证的餐饮单位和食堂261家,比例达90%;289家餐饮单位和食堂销售使用的猪肉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比例达100%;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100%。同时,根据《__县城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

施意见》关于“在县卫生监督所下设卫生监督分所”的要求,以每2--4个乡镇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派出机构的标准,拟在__、舒洪、新建、直属设置四个卫生监督分所。目前__卫生监督分所已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卫生监督向农村的延伸。(四)以母婴健康工程为抓手,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积极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围产期保健、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和“三项监测”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新生儿素质。在新农合体检中推开对农村妇女病的免费普查工作,达到省厅要求的80%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2.35%,高危孕妇县级筛查率86%,妇女病查治率2.12%,婚前保健咨询率85%,产前筛查率1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1%,新生儿听力筛查率60%。

(五)以创省级文明县城为载体,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深入开展卫生镇、村、户和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动爱国卫生向纵深发展;全面巩固灭蟑成果,今年10月顺利通过市爱卫办“灭蟑先进城区”的复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提高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卫生院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医疗器械短缺、设备简陋、老化问题相当普遍,离农民健康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卫生院负担重,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低。由于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上不去,导致卫生院普遍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结构不合理。就整体而言,我县卫生技术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从人员结构看,乡镇卫生院多以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缺少大专以上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其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方面,在岗人员业务深造的机会少,医疗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乡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差,待遇低,不仅缺乏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连职工的正常工资都无法保证,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一些如外科、妇科、放射、检验、b超等短缺专业的人才更为缺乏。

(三)农村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广大群众卫生防病意识不强。由于我县经济水平总体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用于改善村庄环境、保障群众生活安全的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截止20__年底,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虽已达到81.62%,但绝大多数供水点均未实行常规消毒;卫生厕所普及率虽已达到80.2%,但大多数没有三格式化粪池,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另外广大群众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卫生意识淡薄,对常见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知晓少,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喝生水、吃腌制食品、熟食生吃等现象十分普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观念严重,“小病能拖则拖、大病能捱就捱”,及时就诊率低。种种问题的存在,一旦有传染源出现,极易造成疾病暴发和流行。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公共卫生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农村卫生事业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建立起符合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全民医疗总覆盖”的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

(一)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就卫生事业而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加快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建设农村卫生保健的长效防治机制提供财力保证。对于乡镇卫生院,也应分阶段安排一定比例投资。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快进度的原则,完成好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

(二)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构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开展妇女病普查、围产期保健、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及“三项监测”等工作。积极争取其他卫生监督分所建立,争取到20__年建成以县卫生监督所为主体、各派出机构为补充的卫生监督体系。

(三)坚持协调发展,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但是大病保障型合作医疗制度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农村“有病不看、看不起病”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我县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一些严重疾病仍然不同程度地危害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努力解决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要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消灭“四害”,改变“脏、乱、差”面貌,消除危害人群的各类环境因素,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卫生检验;疾病预防控制;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30-01

1食品安全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科学家和媒体也开始重视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和报道,但是,近年来发现,农村中滥用农药、随意添加防腐剂等现象越来越多,造成了环境的极度污染,威胁着食品的安全性。这种不计后果的追求经济利益是不合理的,最终造成的将是无法弥补的食品污染,例如轰动一时的“红心鸭蛋事件”,该事件说明食品安全就是生命的安全,必须重视。在国外,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食品污染案件和食品中毒案件的频频发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旦“食”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将无法达到保障,为此,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针对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了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对食品安全的合理控制,最大化提高技术水平,而卫生检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实现食品安全控制的前提。食品安全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角度:第一是控制食源;第二是控制污染;第三是实施有害物质的检测,其检测的数据可作为食品安全评估材料。检测产品的可行性,尤其是新产品的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尽可能搜集影响食品安全的外界因素,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研究不同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规划出最合理的安全使用习惯。

2饮水安全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生活饮用水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威胁老百姓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问题,必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研究发现,近年来出现了多起饮水安全问题,例如无锡“臭水门”事件,该事件给老百姓的心中带来了疑虑,使得老百姓不敢再去放心大胆的喝水,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我国卫生部门完善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已经开始实施。部分指标由当地政府进行确定,个别指标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不得晚于2012年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包含100多项检测,为老百姓提供了放心的饮用水,所以,卫生检验在饮水卫生检测中作用巨大,为政府提供了实时的饮用水检测数据,将水传播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最大化杜绝水污染案件的再次发生。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含的范围广泛,最常见的是那些威胁到人们健康的重大案件,例如大面积性食物中毒、重大疫情的传播等等。化学性突发案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包含三个角度:第一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第二是化学性环境污染;第三是化学性作业场所中毒。该类化學性案件有着难预测、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

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用广泛:(1)现场流行病学的检验研究。其主要工作是公共卫生的现场调查,在实验室的帮助下采集有效的典型样本,并将样本送至指定位置,保证样本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2)现场毒物的检验研究。其主要是在相关专业检验仪器的帮助下对现场的样品实施定性和定量检测,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毒物数据,为后续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实验室毒物的精确检验。在精密实验室的帮助下检验中毒患者的毒物数据,为后续相关毒物源的预防制定合理方案。

4卫生检验工作在未来时间里的发展建议

(1)强化检验实验室的建设,以完善仪器设备为重点。当前来看,除国家、省级和部分市级实验室包含精密的检验仪器,有着优秀的专业人才外,其他的小型城市或者县级城市根本不具备单独完成样本检验的能力。可见,国内的城市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得地区性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检验设备过于老旧,甚至出现仪器不会使用的状况,进而造成大量的样品检验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鉴于此,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向政府申请合理的建设资金,进而解决检验仪器不足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检验技术的国际接轨,才能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标明的责任。

(2)建立完善的卫生检验技术队伍。我们应该掌握危险性评估的意义,随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建立完善的卫生检验技术队伍。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复杂,涉及到了诸多的领域,其对应的检测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食品领域,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培养优秀的检验人才,为其提供多角度的培训机会,用实践行动来积累检验经验,以便于更好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将食品安全问题降到最低。

篇4

1.1由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我国卫生管理模式由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向计划和市场机制结合的管理模式过渡,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医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药品流通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和细化的要求,亟需一大批经过医学和卫生管理教育,兼具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职业化管理人才。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卫生政策、卫生法规、保健制度等也在不断的调整。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亟需通过多种手段补充实践经验,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该专业培养所要求的语言表达、写作、人际沟通、热点认知等综合能力也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

1.2由学科特点所决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大类。管理类学科特别强调理论和应用相结合。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来源于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不论是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更多的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才能拓展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1.3为学生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各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机制受当地政治管理体制、财政能力、文化风俗等环境的影响,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比如,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上,按项目付费作为一种后付制度,理论和实际工作都认为弊端明显。但笔者在四川某统筹地区调研的结果显示,该地区仍然主要采用项目付费,其原因是管理层认为推行总控等预付方式阻力较大。这类诸如理论和实际差别较大的管理情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予以关注,以便为他们掌握弹性管理的尺度,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4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在于教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感觉到,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对书本知识社区卫生管理往往一知半解,加上医学院校课业繁重,学生普遍对政策法规、热点问题关注较少。有的学生对卫生管理理论理解不深,觉得所学的理论只是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的情况,西部地区根本没有施行,进而导致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由于我校该专业招理科生,学生们偏好动手机会多、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认为卫生政策、法规的学习非常枯燥,没有学到真本领。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把学到的管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以致用。同时对巩固专业思想也有一定的帮助。

2我校实践教学情况

2.1课堂实践情况我校实践教学开展,首先依托课堂,强调课堂上的双向互动以及课外知识的涉猎。一是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上,留出一定比例用于课堂实践。针对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内向,课上不爱开口发言的情况,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来讲课的活动。同时开展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如各种卫生机构产权改革模式的案例讨论、泸州民营医院营销策略的分析等。二是分专题进行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总结发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问题研究,“医药分开”可行性分析的小组发言[1],卫生经济政策的“嘉宾对话”[2],英美模式熟优孰劣的辩论会等[3]。三是拓展教学内容。如制作关于医疗改革争论的新闻剪辑、公共财政公共经济的基础理论的讲义,以弥补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不足。四是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依托网络及专业期刊的信息资源,及时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多种形式输出给学生,避免单一幻灯片教学的刻板和信息量的局限。播放宁夏医改、宿迁医改、药品招标采购等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晨

篇5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

我们认为《条例》囊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围应当更加广泛,《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从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条例》未将地震、水灾、核污染及其他灾害事故的医疗问题包括进去。

大家知道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需医疗急救,地震、水灾及其他灾害事故同样需要医疗急救。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医疗急救问题仅用一条一笔代过,其医疗应急措施的规定不具有操作性。卫生部95年颁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仅是一个部门规章,难以全面系统的规定突发事件救助工作及各部门的协调。事实上,不管是传染病的防治,还是灾害的救助,医疗卫生工作在其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条例》规定的公共卫生事件未将灾害事故涵盖进来是一个缺憾。

更进一步讲,传染病防治、自然灾害等不仅需要医疗救助,还需公安、公交、交通、能源等各部门的系统协调,有些突发事件特别是恐怖事件还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所以我们认为《条例》不仅应涵盖更多的需救助的事件,还应考虑其他突发灾害的可能。因此,国家应将所有突发事件而不仅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以备不时之需。

二.预警制度规定欠缺

1、预警机构

《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平时没有常设机构,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成立指挥部,日常的监测由县级以上政府指定机构负责。问题在于各地方政府指定什么机构来负责日常监控,是某级卫生行政部门、还是某医疗机构或是某疾病控制中心?《条例》没有统一规定。既然没有统一规定会不会出现不同地区规定不同的机构负责日常监测?若出现这种情况各监测机构的协调就会出现

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常情况下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直接观察者,但在特殊情况下普通百姓也可能并可以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人。尤其是地方政府隐瞒时,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和普通百姓可以举报,但向谁举报、受理机构的名称和电话如何让百姓知晓?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机构应全国统一,《条例》这方面的规定不够详尽且有可能出现不同地区由不同部门负责监测的情况,这就更不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协调和处理,因此《条例》在这方面需进一步改进。

2、预警网络

《条例》关于预警体制的建立也需进一步完善,从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角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应以疾病防疫控制为主线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四级网络,社区及各医疗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神经末梢,区县是关键,市级应担负起主要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务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决策者和指导者。这一网络的建立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得以迅速控制的关键,《条例》只规定了事件发生后指挥部的分级建立和责职,却未对日常监测系统的建立做出

规定。

3、预警反馈

《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及疾病监测机构的报告义务,但在规定受政府的反馈机制时稍显欠缺。

《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接到报告的地方人们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是向上级报告还是向下反馈,《条例》规定不够明确。本次SARS流行之初,广东省从2002年底就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广大一线医务工作者向有关部门反应后长期得不到疫情的方向性指导,最终导致疫情蔓延,因此我们认为报告制度不仅应包括向上的报告,还应包括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反馈,而且这种信息反馈不应当是向社会公示的大众信息,应当是有专业指导性的信息反馈。

三、医疗急救制度的规定欠缺

无可否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的高效运转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不应否认良好的制度本身就可以高效地运转,无需太多外力的介入。

本《条例》大量规定了政府部门的职责,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医疗急救问题规定却较少。北京市这次SARS流行过程中出现了首诊医师负责制与定点医院治疗的矛盾,很多非定点、非专业医院依首诊医师负责制收治病人后,由于不具备起码的防护设施急需将病人转出,但什么时间转、怎么转都无先例。在已收治SARS病人的医院中,有的医院建筑设施的布局根本不宜治疗传染病人,结果造成大面积的院内交叉感染。《条例》在制订时仍未考虑首诊医师负责制与专科医院收治这一矛盾,未列明转诊的时限、办法等,十分令人遗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若发生了传染病事件及时将病人转诊也是对其他病人权益的保障。本次SARS治疗中非定点医院中SARS病人不能及时转走导致全市很多医疗机构无法正常工作,一些非SARS病人的疾病因此延误了治疗。从这一角度也说明了传染性疾病发生后定点收治的必要性,以保证其他病人的权利《条例》。

其实这一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是我国医疗体制问题,是医疗区域规划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我国医疗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正常的医疗资源配置应呈金字塔式,病人求医应首先到社区医疗服务部门,经初步诊疗有进一步检查治疗必要时才由社区医生将病人转更高一级的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缓解二级以上医院的压力,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区域配置合理的话,就不会出现大医院全部都接诊发热病人,而普通病人无处求医这种状态,通过这次SARS事件,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医疗体制并加以逐步改善。

四.医疗授权问题

为了防止传染病流行,医疗机构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被授予更大权限。若证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病,应允许医疗机构在病人死亡后查找家属一定时间无果的情况下强行火化尸体。

本次SARS流行之初,表现了很强的家庭式传播,有些患者死亡时其家属也发病住院治疗了。由于找不到家属,尸体不能火化,增加了尸体存放的时间,不利于传染的控制。

如果今后出现根本找不到家属的情况是不是也坚持要家属签字这种手续呢?若这样的话,交叉传播的后果谁来承担?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病事件,应授权医疗机构在特殊情况下履行备案手续后强行火化尸体的权限。同样的道理,死亡病人遗物的处理也应给医院更大的授权。我们非常主张保护人、包括病人的各种权利,但传染性疾病是一个特殊问题,患传染病死亡的患者其遗物仍可能存留细菌或病毒,不予以处理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疾病传播,我们认为应授权医院在查找家属无果的情况下,登记病人物品后将经济价值不高的物品火化,贵重物品消毒后暂存。

在突发公共卫生的传染病事件中,如果某传染性疾病病因不明,某死亡患者的解剖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话,应授权医疗机构有强行解剖的权利,当然这应当是在做了大量工作家属仍不同意之后的最后手段。

五.资格准入规定欠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救治病人,与此同时医学科研人员则会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以协助一线医务人员共同战胜疾病。但是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都能开展菌种的取样、血清的取得呢?若一些不具备条件和科研水平的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过失造成菌种感染、丢失怎么办?甚至有可能有人借科研之名取得菌种后恶意传播怎么办?如何从制度上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我们认为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资格准入制度,即只有一定资格的科研机构才能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传染病事件进行菌种取得、血清提取等工作。

这次SARS流行卫生部规定只有国家三级实验才可进行科研活动,但这一规定没有落实到本《条例》中令人遗憾。

六.医务人员权益保障欠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无疑处在工作的最前沿,这是其职责决定的,是应当的。但是在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权益如何保障《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如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医疗防护措施的保障、休息的权利等。我们不能在治疗伤痛的同时造成新的伤痛,这种社会成本的付出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应当避免的,本《条例》对此未做任何规定,是令人遗憾。

不仅如此,医疗机构的权益也不应忽视,因为医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如果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征用大量的医疗用房,或临时封闭医院的其他并病房,那么医院的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医院如何补偿,何时允许医院恢复正常,《条例》都没有规定。

篇6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工作是其基本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防疫的各项工作都要以卫生检验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为准,因此卫生检验工作非常重要。

1 近年来,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工作容易被忽视,检验力量有下滑的趋势,分析有以下原因

1.1 大型仪器设备老化 受经济条件限制,一些陈旧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在工作条件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测出的数据其准确性可想而知。

1.2 检验人员出现断层现象 这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位几乎没添加新的人员,检验人员更是短缺。卫生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没有新生力量的补充,原有人员在尽力完成现有的检验工作任务之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新的检验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 人员培训欠缺 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检验技术进修培训方面还有大片空白,一些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我们没有机会接触。

2 卫生检验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在食品安全方面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了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就要增加对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尤为重要,卫生检验工作是增强食品安全控制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

2.2 在饮水安全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管提供饮用水卫生监测数据,开展水传播疾病因素的监测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件进行预警预测。

2.3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以配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实验室对毒物进行精确分析,为中毒患者的医疗救治和下一步再寻找毒物污染来源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建议

3.1 面对新的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还要有先进的样品前处理和分离富集纯化设备。

32 加强卫生检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不仅要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还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3.3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篇7

关键词:EpiData软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8702

作者简介:贺盛亮(1986-),男,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卫生院药师,研究方向为药品质量标准与医院药事管理。

0引言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2010年9月咸宁市咸安区卫生局印发了《咸安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的通知,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最终惠及人民群众的政策。

为了及时了解国家绩效工资实施状况、掌握基层卫生工作者对此项政策的认可程度,2012年6月在本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绩效工资水平的问卷调查,并用EpiData软件建立了调查数据库。

1EpiData软件

1.1EpiData软件介绍

它是一款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由丹麦学者Jens M,Lauritsen开发的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可扩展性强大等优点,已然成为行业调研中的一款流行软件,可快速应用于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录入。

1.2软件的操作界面

EpiData软件提供的操作界面友好、清晰,构建数据库的流程一目了然,只需按照流程操作即可,如图1所示。

1.3三种基本文件类型

QES文件:数据库结构文件,主要作用是决定数据库结构。

REC文件:数据存储文件,主要作用是生成数据库。

CHK文件:数据核查文件,主要作用是逻辑检查。

2国家实施绩效工资水平问卷调查表建立

2.1建立QES文件

首先运行EpiData 3.1,点击“文件”“生成调查表文件(QES文件)”,进入数据录入窗口,将电子版本调查表复制粘贴到该窗口,再进行必要的编排。点击“文件”“存盘”,进入另存为窗口进行命名并保存。

QES文件主要对调查表项目进行变量名定义、对变量类型进行设定,可设定数值型、字符型、日期型和特殊型,最终在预览状态下对数据库进行初步测试。

2.2建立REC文件

点击“文件”“打开EpiData文件”,选取文件调查表进行打开,点击“生成REC文件”,出现“根据QES文件生成REC文件”窗口,点击确定。提示“REC文件****”标识,点击确定即可。

生成的REC文件就是可直接录入调查表取值的窗口,录入人员根据调查项目逐渐进行录入并完成。

2.3建立CHK文件

点击“建立CHK文件”,打开建立好的调查表REC文件,就进入CHK文件编程的质控界面了。

在三种基本类型文件中CHK文件较为重要。CHK文件可对文本进行条件限制,可设定合法取值、是否跳转、是否必须录入和是否重复选项。如对问题N1中设定合法取值“1~4”,只能在这4个值范围内进行填写,若选填这4个值以外的数字都将出现错误提示,如图2所示。

2.4数据录入

点击“建立CHK文件”,打开建立好的调查表REC文件,进入数据录入界面。录入数据后光标会自动跳转到下一个字段,无键入数据,按回车键则以缺失值处理。在质控阶段,我们设定的是必须录入,所以调查表中每一调查项目都必须进行调查。在当前调查表所调查项目完成记录输入后,点击“下一条记录”,软件会提示“是否将记录存盘”,点击确定即可,

2.5数据处理和数据导出

EpiData软件的数据处理模块可进行常用的数据浏览、一致性检验和可靠性检验等,实用性比较强,尤其是进行大样本双录入核对检验时,可减少人为误差。

此款软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实现数据分析功能。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发现EpiData软件的导出功能扩展性很实用,可与多种主流统计软件实现转换对接,可以导出的主要模块有Excel、SPSS、SAS等,实现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语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 1023份,收回1017份,回收率为99.8%。我们将调查结果导入到Excel中经过相关函数统计,分析出职工侧重关心的一些问题。如:奖励性绩效比重够不够、单位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是否只征求了一部分职工意见等热点问题。

绩改政策实施是职工关心的切身利益,此次调查数据可作为调研资料供各主管机构深化及完善绩改政策时提供参考。这对绩改政策的稳定推进、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华,刘录林,王婷,等. EpiData数据管理软件结合Excel软件用于医院处方点评工作的介绍[J].中国药房,2012(21).

[2]郭海涛,王班,刘勇,等. EpiData软件在部队基层就诊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9(5):74.

篇8

关键词 应急事件 药害补偿机制 补偿基金 强制保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3-0119-04

近年来,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其中药品安全损害事件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2006年4、5月间突发的“齐二药”事件,到同年7月,又发生了安徽华源的“欣弗”损害事件;从2007年涉嫌携带丙肝病毒的“佰易”事件。到2008年“刺五加”及“茵栀黄”注射液事件,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似乎像一张巨网笼罩着我们,令人胆战心惊。

触目惊心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除了争论责任人问题,热议如何提高监管,保证药品质量外,这些事故中受害人的赔偿与救济问题便成为社会公众聚焦的热点。

1 药害补偿机制概述

1.1司法赔偿机制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事件中的局限

药品不良事件发生后,受害主体通常是诉诸于司法赔偿,但是司法审判中,收集证据、辨别因果关系及药品不良事件的鉴定等因素,往往使审判周期拖得较长,无法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事件中药害弥补紧迫性的要求。而且,在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后,因为相关法律的缺失,制度的不完善,往往无法确定被告,致使受害主体的权益无从保障。

在我国,这些药害事件的赔偿问题走的是司法程序。以“欣弗”药害事件为例,受害主体在向法院提讼后,判断受害主体资格却成为难题,很多疑似患者不能证明其症状与使用“欣弗”药品的关联性。这使得司法赔偿陷入困境。

再说,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的数字,“欣弗”事件受害者在100例左右,波及16省,死亡人数11人。而从2006年9月至11月,来到企业要求赔偿,并有案在录的已经超过400例。而生产“欣弗”的安徽华源生物药业在此前已是一个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面对如此之多的受害索赔者,让人不得不想到,即便受害索赔者胜诉,也可能是苦守一张张的空头支票。

因此,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仅仅依靠司法赔偿机制,很难及时有效地保障受害主体的权益,甚至会延误受害主体的救治时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1.2药害补偿机制的构成和作用

基于更好地保障受害主体权益的考虑,已有很多国家建立了一定的药害补偿机制。药害补偿机制是对受害主体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司法赔偿的一种补充。它主要包括补偿基金和药品保险两种形式。

1.2.1药害事件补偿基金

药害事件补偿基金主要是设立一个基金会,由该基金会对突发药品安全事件后的受害者给予及时的补偿与救济。国外称之为药品不良反应补偿基金(或救济基金),其补偿的范围也就限定在不良反应事件内。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以及相应的监督与管理都有一定的规定。

1.2.2药品强制保险

笔者在此提及的药品强制保险是一种产品责任险种,也即药品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药品缺陷的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药品生产安全,强制经营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在发生产品责任(致害事件)时,由保险公司对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的制度。

此种药品强制保险,不仅有效解决突发药品安全事件赔偿的时效性问题,保障受害者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且通过保险分担企业经营风险,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

2 我国药害补偿机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国药害补偿现存体系

我国在药害补偿方面几乎属于空白状态,尽管已有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呼吁并探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但是至今仍无法可依,无技术认定。只有对疫苗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的补偿有所规定。《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46条规定: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这一规定是我国现行医药法规中第一次引用ADR造成损害后给予补偿的法律制度,既包括行政补偿,又包括企业补偿。除此之外,其他的药害补偿措施均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

2.2存在的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事件的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在药害补偿方面几乎处于立法空白状态,使得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受害人补偿问题找不到合法的部门申诉。留给受害主体的救济途径只剩一种――司法赔偿机制。而对于受害人来讲,通过司法途径索赔无疑是一种耗时、耗财、耗力的索赔之路。况且,并非所有的药害事件都能够进行司法索赔。由于过错责任审判原则,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药害事件经常缺少明确的被告,致使司法索赔无门。

随着近年来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频突发,我国药害补偿机制的缺失对于这些应急事件的不利影响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药害受害主体的权益难保障:在公共卫生(食品、药品)领域,一旦出现致害事件,往往伴有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受害群体广等特性。然而由于法律与制度的缺失,受害主体往往得不到及时与必要的救济,常常陷入漫长的索赔之路,甚至是索赔无门的困境。

2)事故企业不堪重创:药害事件发生后,事故企业常常因事件恶劣影响失去市场竞争力,停产、破产,背负巨额债务和骂名,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这使得受害者的损害赔偿成为一句空话,也不利于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

3)政府公信力受到影响:在药害事件后,由于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济,往往涌向相关政府部门讨要说法,社会聚焦与舆论的压力,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3 国外关于补偿基金和药品强制保险的立法和司法现状

目前,日本、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经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了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患者的权益,使药品不良反应对其造成的伤害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将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各方面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些国家采用的办法主要是保险、基金,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国外在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状态对于在我国建立药害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日本与德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其社会的稳定及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受害人不再迷茫于求偿无门,取而代之的是及时有效的补偿救济,这不仅使得

受害主体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且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另一方面,由于此种救济制度的存在,使得医药企业更乐于披露与上报自己产品的不良反应,分散自己的风险,提高不良反应上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3.1日本的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

日本主要采用的是救济基金的方式对特定的药害受害者进行补偿。该国早在1979年即颁布实施了《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基金法》,对一些ADR伤害的患者进行救济。此后,该法经过多次修订,现为《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研究振兴调查机构法》,已经比较完善。

日本立法对于此种ADR救济范围做了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ADR被害者均能受到救济。按日本的《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研究振兴调查机构法》规定,对ADR被害实施救济:第一,要求必须是合格的药品;第二,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第三,患者所遭受的伤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其救济基金来源包括:1)生产企业缴纳的,分为一般缴纳金及附加缴纳金;2)政府的一些补助,约为ADR被害救济事务费的1/2;3)一些财团的捐助。并且确定了相关的组织管理与监督机构及部门。

3.2德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模式

德国因反应停事件于1973年由联邦卫生部首先提出立法草案,经多次修正而发展成为现在的药事法危险责任与基金配合制度。其法律依据是德国药事法。此法规定。此种补偿救济仅适用于对死亡或身体健康损害时的求偿。其范围也只限于财产上的损害。

关于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者向有权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投保责任险。二是由生产者与金融机构约定,由金融机构承担以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或对赔偿义务人提供保证。如果赔偿基金的提供是以投保责任保险方式来执行,则适用于德国保险契约法中的规定;如果赔偿基金的提供是以与金融机构的约定来执行,则金融机构对预期可能产生的赔偿请求应保障有能力在前述赔偿基金范围内履行义务。

4 建立我国药害补偿机制的若干建议

时下,我国药品安全事件频发,迫切需要建立一定的药害补偿机制。结合我国国情,不论是日本的基金会救济方式,还是德国的保险救济方式,两国在药害补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均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在救济范围和基金来源这两个方面,日本采用的方式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而德国对药品投保责任保险的实践则将我们投身到一个新的思考领域。

4.1建立药害补偿基金和药品强制保险相结合的补偿机制

药害事件包括不良反应引起的、药品质量(假劣药)引起的以及合格药品由于使用过错引起的损害事件(本文主要探讨与药企相关的前两种损害事件)。我国近年来频发的药品安全事件,不全是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更多的是药品质量事故。基于这样的国情,笔者建议在我国建立一种药害补偿基金和药品强制保险相结合的补偿运作模式,更好地保障不同药害事件情况下受害人的权益。

4.1.1建立专业性药害补偿基金会

4.1.2实行药品强制保险

笔者在此提及的药品强制保险是指一种产品责任险种。也即药品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药品缺陷的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药品生产安全,强制经营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在发生产品责任(致害事件)时。由保险公司对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的制度。显然,药品强制

药害事件补偿救济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比较复杂,因此建立专业的基金会,专门负责补偿基金管理及救济业务,是十分必要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使管理更有效,基金会能使受害者获得补偿更快捷,符合建立基金的目的。其职能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补偿金的拨付和药害事件的咨询业务,同时承担向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业务和财务状况的义务,并应随时接受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监督。

基金会补偿的范围主要也是限于ADR损害事件,但是当药品质量事故造成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济或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仍不能得到必要救济时,受害人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先行得到基金会的救济,然后再由一定的机构向事故责任人进行迫偿。

借鉴国外经验,基金会的基金来源有以下途径: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进口药品经营企业按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的费用;2)政府的财政补贴;3)社会捐赠。

基金会的运作流程见图1。保险补偿的范围是药品质量等引起的损害事件,不包括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事件。

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手段将药品强制保险作为药品准入条件之一。这不仅有利于药品质量事故后受害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补偿,而且药品企业的风险得到一定的分散,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发展。

药品强制保险的流程见图2。

4.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支持

综观国外经验,药害补偿措施均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建立如前所述的药害补偿基金会及药品强制保险必定也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并且好的机制能够推行并高效率运行,需要具有强制力量的法律来保证。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药害补偿救济的法律,使该制度有法可依,受害人获得法律保障。

篇9

岗前培训是实习生开始实习前的重要内容。首先,应组织学生学习医院和检验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科室基本情况、管理规定、实习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遵守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其次,应结合检验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原则等知识,使学生在实习中树立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意识。最后,通过岗前培训,使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与就业和考研的关系。随着就业和考研压力的增加,许多实习生在实习中后期实习积极性显著下降。因此,应在岗前培训时强调实习阶段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不能松懈或放弃任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对于需要就业的学生,应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其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实习生,老师应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最大限度地缓解实习与考研间的矛盾。

2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式

2.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内容。检验科的实习专业繁多,因此制定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是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实习计划的制订应主要根据实纲的要求、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届实习生的建议,合理编排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轮转表,使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程序。

2.2建立岗位老师负责制的带教方式。检验科分为许多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又设置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以前“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难以较好地完成每个岗位的带教,也有可能出现因老师出差、休息等原因而导致实习生无人带、无人教、无人管的现象。因此,笔者所在科室实行岗位老师负责制,在每个工作岗位每天都安排具有带教能力的老师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实习生进入每个专业组时,要求专业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岗位的实习时间和顺序,并严格要求岗位老师做好带教工作,更好地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2.3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传、帮、带”,既节省了带教老师的精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应避免学生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3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

3.1自动化仪器检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安排实习生上机操作前,岗位带教老师应向学生现场介绍仪器基本构造、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仪器规范操作规程,在确保学生已熟悉仪器使用、维护和标本检测流程之后,再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避免因实习生操作不当而影响科室的正常工作。

3.2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全面适用型检验人才,在强化自动化仪器操作培训的同时,也应重视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部分检测项目仍采用手工方法,尤其是体液常规和微生物及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等。因此,带教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加强手工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养,让实习生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

3.3质量保证意识的培养。带教老师应详细介绍质量管理程序,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处理和不合格标本处置[4],分析中的室内质控和结果分析,分析后的报告审核等。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要让实习生了解与临床联系的重要性,重视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的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沟通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实习生的专业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

实习期是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为此,笔者所在科室为每位本科实习生配备了一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级职称以上带教老师,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操作、课题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将学习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规范实习带教的考核评定

5.1加强对实习生的考核评定工作。考核是检查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出科前考核的方式,安排各专业组组长按照学生学习目标,对实习生进行操作能力、理论水平、思想品德、劳动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及考核评分。在实习结束后,由科主任及教学秘书组织评选优秀实习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5.2重视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了解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不断提高实习带教的质量。在每年的实习结束后,笔者所在科室都将组织来自不同院校的实习生举行师生交流会,听取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带教工作的总结和完善。同时,也请实习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每个专业组中评选出一名具有较高带教责任心和带教水平的优秀带教老师,并作为年度评优工作的依据之一,从而激发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带教水平。

篇10

关键词: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申请、审批、采购、运输、储备、使用等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阻止和控制的过程。对生产所需物资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企业盈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仓储管理等几个重要管理部分。物资管理信息化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物资管理流程,提高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物资管理水平。

1.加强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是中国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总要求,必须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军队科研单位的发展是国家提高军事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物资管理对于军工科研工作的正常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资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各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原有的物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通过物资信息化管理,加强物资的计划、采购、仓储等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对各种科研生产信息进行详细的汇总与分析,可以及早地发现和改正军工科研生产物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军工科研生产物资信息化管理,对军工科研生产物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统计工作,实现军工物资信息资源的共享,让军工物资信息按照物资流程进行科学流动,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军工科研生产物资的采购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还可以实现军工科研生产物资的收发、验收、运输、仓储等过程的数据共享。军工物资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动态共享,决策者了解线管部门的实际生产情况,可以帮助决策者对于军工科研生产工作的科学决策。传统物资管理方式的物资信息汇总过程,需要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传递来实现军工科研物资信息的流通。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信息的传递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但是,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化,各种物资管理信息处理结果可以及时在计算机网络上显现出来,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还保障物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军工科研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流程分析

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物资管理根据精益管理的总体形势,结合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日常工作实际,在军工科研生产物资领域导入“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物资精益管理理念,深化军工物资精益化管理,规范军工物资管理流程,以落实责任为主,管理上到岗到位制,抓好军工物资全过程管控,极大地提升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工作效率。

2.1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

军工物资计划是按照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科研生产任务进行编制的。对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来讲主要是要确定军工科研生产项目,根据项目确定物资采购地点、物资采购数量、物资采购周期等情况,以此保障军工科研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物资管理人员根据科研生产项目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整理,按照要求将一种数据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数据形式。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快速准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物资计划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依据。

2.2物资采购管理信息化

物资采购管理通常是指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根据各部门科研生产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对于科研生产物资的采购,要对各类物资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特别是要健全军工物资的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完善质量管理专项建设。加大对军工物资驻厂监造管控,落实重件物资集中驻厂监造工作,保障军工物资质量管理从源头入手。继续加强与质量检测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加大对重点军工物资品种抽查力度,对问题供应商及时处理,把好军工物资入库质量检验关。

2.3物资仓储管理信息化

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要严对库房面积消减,对于军工物资做到帐、卡、物的一致性。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务实高效、分步实施”的科学原则,整合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库存资源,按照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要求进行合理布局,规范库容库貌及仓库存储区、功能区的分区定置化管理,提高军工物资收发存等业务的同步性和及时性,保证帐、卡、物一致性。规范物资的流程业务,实行专人专线专库管理。对军工物资的验收入库、在库存放、调拨、出库、退库、补仓、库存盘点、物资报废等业务环节要实时登记,实行仓储物资信息化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物资出入库管理,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通过在物资系统上完善流程,实时更新物资出入库情况,线下清点发放、回收、签字确认的方式。为确保物资仓储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明确责任分工,明确物资出入库制度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做到“先入库、后提报”,防止形成物资积压和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的现象,同时也要完善废旧物资管理制度,按计划对废旧物资及时回收,设专人专库进行管理,并及时登记入账,杜绝发生未按流程私自处理的现象。

3.结束语

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以履行国防任务为使命,而物资管理是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所以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要推进物资信息化管理,规范有效管理物资链。在学习培训ERP系统、物资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物资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及物资信息化管理、辅助决策水平,有力支撑精益管理要求。通过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改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松.军工科研单位物资采购管理信息化思考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