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报告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不良事件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将其定义为由护理导致的伤害,其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了残疾或两者皆有[1]。国内学者认为,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2-3]。在医院传统处罚模式下,护理人员由于害怕受批评、受处罚、被曝光等,不愿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最终管理部门得到的只是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在中国医院协会制订的《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院要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有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制度与机制;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自愿、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医院建立良好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具体案例;医院能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更为了医院能及时、全面地获得医疗安全警示信息和改进建议,增强识别、处理安全隐患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我院2010 年8月开始逐步建立并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现将实施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定编床503张, 开放床位600张, 年门诊量65万例次, 收治患者 2万余例。全院现有在职员827人, 其中护士 493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55 岁。学历:本科61 人, 专科 209 人, 中专 223人。职称:副主任护师 13人,主管护师190人, 护师 89人, 护士201人。我院在2010年下半年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2011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
1.2建立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体系
1.2.1成立组织,营造主动上报氛围:成立了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不良事件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资料统计、制定有关制度、流程、改进措施。同时在制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把建立护理安全文化,倡导非惩罚、非责备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纳入到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之中,为建立不以惩罚为目的的护理“不良事件”自愿管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举办全院护理人员培训班,分析传统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缺陷与弊端,认识隐瞒不报的危害,传授新的安全管理理念。经过培训教育使全体护理人员逐渐转变理念,把积极上报不良事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也作为评价科室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逐渐形成主动上报的氛围。
1.2.2设计使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根据 2007 年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护理系统规定的内容,我院护理部自行设计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报告内容包括病人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分类包括给药错误、针刺伤、护理投诉、护理事故、压疮、烫伤、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标本错误、病人(科室)财产丢失、病人出走等。报告内容还包括其他内容,如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系统原因、个人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
1.2.3落实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落实措施包括:①鼓励主动报告,坚持非惩罚性原则;②及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态发展;③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未报告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的科室,根据《护理差错评定标准及措施》进行处理;④发现护理不良事件后,及时查证根本原因,整改措施积极、有效,且在全院范围内有推广价值的,经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后给予适当奖励;⑤护理部每月组织 1 次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除特殊情况外,尽量缩小知情范围,反馈时不暴露科室、相关人员的姓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全院护士长参加,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1.2.4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程序:报告程序为:①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口头及时报告护士长,并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②护士长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制定改进措施,填写《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同时打印1份科室留存;③一般不良事件24h 内书面报告护理部,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报告科护士长、护理部。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到现场,协助采取紧急有效措施,把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并报告分管院长;④针对科室报告的不良事件,护理部每月召开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隐去科室和报告者姓名,公布分析处理结果,并跟踪处理及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⑤对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发放鼓励卡,感谢将经验教训提供给大家分享。
2效果
将我院2010年与2011年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认为P值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
表1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与2011年护理
不良事件漏报率比较年份护理不良事件实际
发生数(例)护理不良事件
报告数(例) 漏报率
(%) 2010年 66 23 65.22011年 38 32 15.8注:x2=22.34, P=0.001
表2实施非惩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后,患者对护理
工作满意度比较(人)年份 n 满意人数 基本满意人数 不满意人数 x2 p2010年 17284 17048 180 56
47.426
0.0032011年 18671 18593 46 323讨论
3.1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是营造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
护士24 小时围绕在操作台和病人身边,工作强度大、操作重复性多、缺乏新意,心理上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旦差错发生,护理人员可能会担心受到批评和处罚而故意采取隐瞒态度,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4]。实行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所有与病人相关的“非正常”事件,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 ,使护士不必担心因为报告缺陷后个人受到责备和惩罚,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使每个护理人员包括护士长努力消除报告的心理障碍,树立“患者安全为最优先考虑”的思想观[5], 放下包袱,避免因工作过于紧张和敏感而引起连锁反应。一个非惩罚、有效、通畅、非障碍的自愿报告系统是营造护理安全文化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它更加强调了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人性化模式,解除了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实行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使护士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形成了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的工作作风,可发挥护理观察在医疗工作中的潜能和优势,护士可以起到一般医生起不到的作用[6]。
3.2建立并实施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体系有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由表1可看出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差异有显蓍性,护理不良事件由2010年的66例下降至2011年的38例。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收集不良事件信息不是为了惩罚个人,而是通过发现错误根源进行细节完善,从而阻止因人为错误引发的严重不良后果,使护理差错的报告从对立面转化为主动预防,畅通了不良事件的报告系统,有效的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同时通过及时报告,对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定期分析原因,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提供分享病人安全信息的机会,尤其是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由表2可看出随着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以前,如果事件没有造成一定后果,科室可能不会报告或者仅仅口头报告个别事件,没有系统的跟进记录,导致其他人员不知晓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类似的风险事件。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通过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定期分析原因尤其是对可预防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对于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提升病人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ennan TA , SoxCM , Burst in HR. Relation between negligent adverse event and the out come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J] . N Engl JMed, 1996, 335 (26):1963 1967
[2]任中杰. 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6) : 425 427
[3]汪晖, 朱娟, 徐蓉, 等. 护士对无惩罚性自愿报告差错管理方式认知与态度的调查研究[ J] . 护理学杂志, 2009, 24(17):45 47
[4]丁力,姜安丽,叶旭春.护理安全管理新思路.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18-19
[5]孟娣娟,绳宇.患者安全文化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42-944
篇2
然而,高校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除少数的重点高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机构外,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缺乏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高校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尽快制订、完善与国家或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专利意识比较淡薄,通常对立项研究课题很少从专利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高度上来选题。这样必然造成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教师、科研人员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的开始,就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为目标,做好专利文献的检索、查新和预测研究,借助专利信息对待立项研究课题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摸清国内外,前人和他人所做过的探索和进度以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这样,通过所选课题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分析,决定其是否有进行研究的可能与必要。这种选题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使教师、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初期就对待立项课题的研究思路、难点和解决的途径等做到心中有数,还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项目后要向学校科研主管部门报告审批,科研选题立项审批机构要对科研课题把关,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智慧成果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能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又能节约研究经费,还能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健全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
科研课题按计划或合同完成研究内容以后,就进入了科技成果的管理范畴。为保护高校合法权益,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应规定课题组人员在完成科研项目后,对其研究成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同时又有市场需求,或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应要求和鼓励课题组先申请知识产权,后进行成果鉴定和。
对未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制度应规定将其纳入技术秘密的保护范畴,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和科技保密条例进行管理。制度应规定完成职务科研成果后,课题组必须将全部技术资料及时归档,并制定整理归档的程序和考核办法、责任机构以及违反制度的责任。
完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按照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保密机构,统管全校的保密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对技术秘密的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机构进行规定,规定科技成果参加国内外展览,或以其他形式公开之前的保密审查制度;确定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保密责任。确保做到分口把关、各负其责,并使其保密责任真正落实到科研课题组、研究室和实验室以及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个人身上,全校上下形成一个技术保密的网络。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严格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除了要为社会提供教育和研究服务外,还承担着“创造和转移适合于新型工业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第三种任务。对高校的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在进行权利转让许可贸易时,或者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八股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各种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时,应有制度明确学校的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上述科技活动的监察和管理,了解、掌握从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对于一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制度还应规定,高校除了安排专业人员,主管领导参与外,科技主管部门要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参加。改变目前合作洽谈、签约、履行合同由专业人员一手操作的做法,确保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实行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大学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校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分流、成果转化、迈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步伐,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大量涌现,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如何,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确很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清晰、准确地界定和评估,是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知识产权发生转移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科学公正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失,可以改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对知识产权随意作价的现象。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申请与放弃的审查审批制度,对高校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放弃均应履行审查审批程序,对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使高校的合法权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制度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落实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奖比较重视,教师、科技人员的晋级、升职乃至津贴主要以论文、奖项为主要依据,而知识产权成果(如专利、软件等)所占比重较小,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高校内部实行的科研课题与经费分配制度、奖惩考核制度大多着眼于当前,缺少长其目鼓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转让的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高校应在群体目标考核和教师、科技人员职称的晋升、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将专利列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把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创造的经
济效益与职称晋升挂钩。制订积极的激励政策,对专利申请、授权的发明人给予奖励。对转移成功的技术成果,学校给予发明人报酬等。加大对发明人的激励力度,体现“谁发明,谁受益”的激励原则,区分奖励和报酬的不同目的,确保激励政策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可操作性。使激励制度成为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快,而人是技术最有效的活载体,人才流动就可能引起技术的流失。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聚宝盆”,因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将在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在离校后再申请专利而占为已有;也有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名义对外转让技术以及将计算机软件作为非职务作品进行登记甚至出售等现象。人才流动造成技术随人走,成果向外流。造成智力成果流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机构,但大多都是按行政权力划分的条块来管理的模式,部门间各行其是,相互脱节。教师、科技人员由人事处管,科研成果由科技处管,本科生、研究生的成果分别由学生处、研究生处管等。高校管人事的不管成果,管成果的不管人事等。这种内部科技管理权力结构上的行政权力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形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黑洞暗道”。而高校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分配也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渠道之一”。
篇3
关键词:预制箱梁 保护层厚度 合格率 提高
一、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突飞猛进,建筑工程的科技发展日益重要,许多技术含量高的设计被应用其中,后张法组合箱梁技术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解决了桥梁设计中的众多难题,为城市建设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箱梁施工技术中对于钢筋保护层的要求尤为重视。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004版)和交通运输部、区交通运输厅、区质检总站的要求,明确要求高速公路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量值(电磁法检测)与设计值的合格比值范围为0.9-1.3,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
钢筋保护层厚度即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在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的那一部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是它们共同工作的基础,从钢筋粘结锚固角度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要求,是为了保证钢筋与其周围混凝土能共同工作,并使钢筋充分发挥计算所需强度。钢筋在大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容易受蚀生锈,使得钢筋的有效截面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需要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不同使用环境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以保证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出现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不理想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某工程出现预制箱梁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不理想的现象。项目QC小组深入地探讨了各种可能因素,并绘制了关联图,找出所有可能会造成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偏低的原因:
1、施工人员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2、保护层垫块绑扎不牢靠。
3、钢筋定位和绑扎不够准确牢靠。
4、普通钢筋弯曲机很难精确控制弯曲角度和线形。
5、混凝土和易不稳定坍落度过小。
6、内模上浮。
7、钢筋骨架绑扎和定位不够准确。
8、保护层垫块绑扎数量不足,布置不合。
三、对策实施
针对以上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项目加强预制箱梁精细化管理,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加强教育和指导,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1)对现有的技术交底进行充实和完善,对图纸上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说明。
(2)项目部严格按要求对各作业队伍进行了技术交底,作业工人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作业工人进行施工图纸说明。
(3)纠正工人普遍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保护层的控制宁大勿小,小为不合格,大则无妨。从而提高工人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2、引进数控钢筋加工机,并进行调试。
(1)对市场主流的数控钢筋加工机进行调查了解,并和业内同行进行交流,了解相应产品的适用性和口碑,经综合考虑最终决定选购G2W32-A数控钢筋弯曲机。
(2)数控钢筋加工机进场之后,要求售后服务人员指导设备安装与调试。并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操作规程的交底。直到该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后,售后人员方可离开,保证加工的钢筋构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加强混凝土拌和的控制。
(1)试验室组织对拌和机的再次标定,并加大了混凝土拌和的旁站力度,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2)严格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加大对砂石材料含水量的检测频率,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用水量。
4、加强钢筋骨架质量控制。
(1)钢筋骨架绑扎必须采用钢筋定位架进行,保证钢筋间距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钢筋骨架线形顺直。
(3)采用双重绑扎丝把每一个钢筋交叉点绑扎牢靠,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固性。防止振捣过程中,钢筋骨架变形或偏位。
四、总体效果
本工程箱梁预制结束后,经过现场检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内实外美,外观线型流畅,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一致好评。
篇4
唐春花: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唐春花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结果:通过对2013年度上半年护理安全警示事件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有了正确、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降低错误的扩散。结论:实施护理安全警示事件分析制度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 神经内科;安全警告;分析;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56
神经内科患者多患有脑血管疾病,病情较为严重,且年龄较大,常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因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高[1,2]。我院神经内科采取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分析制度并实施风险管理,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质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上半年我院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19起,其中发生意外拔管5起(26.32%),跌倒4起(21.05%),核心制度执行不规范造成用药错误6起(31.58%),信息录入错误等其他不良事件4起(21.05%)。
2安全警示报告事件的识别与评估
对客观存在以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好归类,同时对产生安全警示事件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突发意外事件
2.1.1意外拔管患者睡眠中意识朦胧、感觉有异物感,翻身更衣时解除防抓手套、约束带,小便、躁动、情绪低落等多种情况下不慎将管拔出。
2.1.2跌倒患者情绪激动无法自控,自我评估过高自行下床,留有运动障碍者行走不稳,平衡功能差,伴有并发症突发头晕等不慎跌倒。
2.2核心制度不规范,用药错误更换补液错误,将一种液体贴成另一种液体,将此患者的药用于彼患者,摆药机因程序错误、卡药机故障、手工摆药等造成摆药错误,护士未核对出;信息系统不完善,摆药单、药房未生成发药的安全漏洞造成药物漏服;药品规格变化,摆药机内尚有剩余,造成剂量错误;多种规格的药品,输入方式设置不合理,电脑上字符限制显示不完整,导致电脑输入药品和医嘱不符等出现用药错误。
2.3其他患者信息输入错误,患者请假外出在院外发生意外,运送不及时导致检查结果延误等情况影响患者的安全。
3安全警示报告事件的分析
对安全警示报告的事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护理安全警示报告事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为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3]。
3.1人为因素
3.1.1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惯性习惯不易改变,对于病房环境、病床位置、高度等不习惯,如再合并偏瘫、行走不稳等,易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患者患病后未适应新的角色,自我评估过高,不愿寻求帮助;患者及家属信息缺乏,对危险因素重视不够或不能有效配合。
3.1.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任务重,还要承担过多的非护理工作,如记账、催款、领药、送修设备、领用物资等,使护理人员危险分辨能力下降,不能及时进行输液巡视、病情观察、耐心告知和健康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比例偏大,尤其实习生经验缺乏,又因责任重大,易导致精神紧张出现错误[4];高年资护理人员习惯性思维,简化服务流程,基础护理流于形式。
3.2系统因素护理不良事件相关培训教育不到位,安全事件评估制度、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工作职责、流程不合理,病区设备、环境存在缺陷。
3.2.1制度不健全学校学习课程和临床脱节,没有安全护理的相关培训,没有统一的制度、流程及评判标准,各家医院做法不一,导致理解做法不一致,护士在执行中无所适从。
3.2.2环境因素病区设施陈旧,缺乏相关防护装置,如病房面积狭小,通道不畅通,尤其夜间躺椅搭建后更为拥挤,患者行走时易致跌倒意外;浴室洗手池边无扶手,患者在洗漱时易发生头晕,如病情发作无法找到扶靠工具时而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地面清洁后,积水或过度潮湿等,易发生摔伤、跌倒等;由于病情需要或其他工作需要临时拉设电源线,电源线横跨地面绊脚致跌倒等现象。
4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
4.1制定非惩罚性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鼓励主动上报,对于主动上报的给予奖励,延迟或隐瞒不报的给予惩罚。发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后,病区护士在24 h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重大事件立即口头汇报护士长),护士长在晨会或科会上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及原因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并填写在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提交科护士长;大科接到报表后,审核原因及措施是否合理及执行情况后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在护士长例会上讨论分析,将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下发到各病区进行警示。
4.2加强培训新护士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将护理安全警示报告相关内容列入培训项目。入科1周内由护士长对新入科成员进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的责任感教育,并将发生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享,使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执行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指导护士有效做好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掌握不良事件发生后如何应急处理。教育护士要有风险意识,不要害怕风险,要学会规避风险,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认真评估患者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和各项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对于异常心理状况或有安全风险的患者,应严密观察,严格交接班,并将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共同加以防范。
4.4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多换位思考,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并有效地参与到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中来,共同保障患者的安全。
4.5加强设施设备防范在明显位置悬挂警示标识,如防压疮、防坠床、防跌倒、防烫伤等,患者的各种管道也要有明显的标识,走廊、卫生间及洗手池边安装扶手,病床放置到最低,地板为PVC软地垫等。增加各种约束工具及固定装置以降低由于约束、固定不力导致的安全事件发生。
5小结
通过对护理安全警示事件分析,护理人员对护理事件有了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降低错误的扩散。由此全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人员,改善环境,护理人员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服务意识,从而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曦.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2):97.
[2]崔福英.职业神经内科护理记录中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83.
[3]张红霞,白如雪,孙青娟.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66-67.
[4]张桂琴.分层次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371-372.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设固定床位800张,设有32个专业病区。全院护士522名,均为女性,年龄21~55(32.0±11.2)岁。学历:中专58名,大专216名,本科242名,硕士6名(包括硕士在读4名)职称:护士198名,护师117名,主管护师170名,副主任护师36名,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33名,年龄28~45岁,平均31.5岁。
1.2护理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
1.2.1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核心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正副护理部主任各1名和3名科护士长组成,实行护理安全管理小组一护士长一科室护理安全组长三级质控。其中3名科护士长负责日常护理工作的检查、督导、评价、分析,2名护理部主任负责收集护理安全信息,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护理差错进行根基分析,不断修正护理安全方案,并向各临床科室推荐安全案例;护士长负责病区护理质量全程控制,及时处理与上报本科室护理差错;科室护理安全组长负责本科室护理缺陷、隐患、纠纷的排查、预防、记录并每周组织讨论。
1.2.2树立护理安全文化理念
护理安全管理小组通过反复学习讨论,转变安全管理思路,接受人皆会犯错误的事实,明确差错多来自系统问题13;决定实施非惩罚性的安全事件上报机制,从事故发生后相关信息的收集、初步处理、分析、定性、查找根源、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到汇总、最终定性和处理,对不良事件报告渠道进行疏通、报告流程进行规范,建立非惩罚性的自愿报告系统。围绕“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理念。首先,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共进行培训讲座8次,内容包括护理安全管理新进展、我院护理安全目标及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计划与进展、护理安全隐患的种类与识别、护理风险防范与化解等,使每位护理人员加深对护理安全的认识,促使其在工作中自觉重视、关注、保障患者安全。其次,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并围绕护理安全文化构建,开展“护理安全无小事”、“患者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护理安全文化成为全院护士的核心价值观,并规定每年的4月、7月为“护理安全月”。
1.2.3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
1.2.3.1丰富的安全物质文化①安全的建筑环境。门、急诊大楼设置导医台,配有宽敞的候诊大厅,处处设有残障通道,且与住院大楼直接相通,构建医院“绿色通道”。②安全设施与标识。为保证患者安全,我们针对躁动患者设计了各种约束带,为老年患者配置了坐便椅,在危重患者和有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床头及时悬挂“留陪一人”、“跌倒危险”、“小心坠床”等标识,卫生间和洗涤室有“小心地滑”、“小心烫伤”的温馨提示。根据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我们还制作了各种治疗性标识,如静脉输血、静脉化疗、膀胱冲洗、各种药物过敏等,以唤起护理人员注意,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1.2.3.2完善的安全制度文化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是核心。护理部在质控过程中,修改完善了原有规章制度,加强了护士长夜查房制度、科室护理安全组长日间查房制度、危重患者日报制及72h查房制度、护理风险应急制度、护理风险告知及报告制度等的管理,并建立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患者安全报告和监测系统、临床风险管理程序,畅通了护理风险信息网络,构建了危险和差错管理方案。
1.2.3.3规范的安全行为文化①加强应急演练。护理部先后制定了患者自杀倾向、猝死、外出、误吸、摔伤、被困电梯、发生精神症状、心跳呼吸骤停及病房停电停水等25项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各科室根据专科特色又制订3~5项专科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结合科室特点,制定培训计划,每月演练1次,每年4月、9月全院组织紧急风险预案演练,提高护士应急处理及抢救配合能力。②加强护理风险预警管理。护理安全小组根据各科室护理隐患自查自报情况、不良事件报告汇总及护理质控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出入院患者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媒体报告、期刊文献检索、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等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价,将违背常规的事件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纳入红色预警管理,将护理缺点和未立即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件纳入黄色预警管理,将与临床护理活动息息相关的安全隐患归为20个方面,分别制定管理措施,特别强调易被护理人员忽视的黄色预警管理。
1.2.4新思路新观念拓展护理安全理念
1.2.4.1建立学习型组织
我院护理部利用医院发展契机和人才资源优势,形成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自教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医学院校互教互学相结合等多种学习培训的形式,以提高护理人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整体素质和科研教学能力。
1.2.4.2提高护理管理执行力在学习护理法规、完善规章制度职责基础上,増加法规制度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的学习。如交接班程序强调“五看”、“五查”、“一巡视”,各班次工作流程注重护理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和自检、互检,各项操作流程更注重细节,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查对、沟通、健康教育和无菌技术。
1.2.4.3加强团队建设
护理部在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中,以“深化五心服务品牌营造护理温馨家园”为主题,组织各科室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文化建设活动。如耳鼻喉科建立了“快乐人生喜悦盒”,使个人能够体味成功,团体能够分享喜悦;每天工作结束时要求每位护士能发自内心地向其同事说出感谢的话语……一系列活动融洽了护理人员间的关系,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3评价方法
以《医疗事故处理条理》、《湖北省医疗机构护理质量评审标准》为依据,对各科室护理隐患自查自报、不良事件报告汇总、各级护理质量检查、出入院患者调查、临床资料分析等护理安全事件进行定量与分类统计,统计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前(2006年)、实施后(2007年)护理安全事件发生及上报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讨论
2.1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事件的认识
临床护理工作中,违背常规的事件和导致患者坏结果的事件容易被上报,护理缺点和未立即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件大部分被忽略和过滤掉了。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前,我院护理缺点、隐患存在明显报告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担心信任危机、被惩罚、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考虑社会、民众和媒体对安全事件能否理性看待。通过营造“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安全文化,护理人员认识到安全事件及时上报与讨论,可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并为管理者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不仅必需,而且必要;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坦诚面对护理安全事件,通过对安全事件的学习讨论,可避免或减少类似安全事件的发生。表1示,护理隐患上报率由63.6%(7八1)上升至85.0%(17/20),护理缺点上报率由50.0%(24/48)上升至85.9%(79/92),一般护理缺陷上报率也由80.0%(20/25)升至91.7%(1V12)。当然,我院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护理人员安全事件上报尚待改进。主要表现在:①低年资护士特别是上岗1年内护士缺乏对护理隐患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如医嘱“查血钾”,值班护士(上岗1年内)未能发现患者正在静脉补钾并执行了医嘱;②部分护理人员对不引起患者直接后果的护理缺点重视不够,如未严格做到接触每例患者前后分别洗手。提示护理管理者还需加强新上岗1年内护士培训,并进一步强化细节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由于我院护理安全文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护理安全事件报告,特别是护理缺点和隐患报告方面还有待改进,这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护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
篇6
病人信息资料丰实,便于与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便于随诊,便于指导病人,也便于给临床提供信息。
互相杜绝差错,如病人资料登记不全或与事实不符,可及时发现及纠正。
准确及时掌握病人检查结果,可以指导病人。
可进行患者的资料月统计、年统计、电话号码、住址、各临床大夫的资料统计、患者的诊断报告资料的统计,查阅方便。
“查对”制度是通过卫生强制保障实施的一种护理常规,其严格范围的执行,有效的降低了差错事故发生率。有研究表明,近一半的护理差错事故由于不严格执行这一制度造成的。
多年来,我们努力将这一制度实施在放射科接诊工作于检查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放射科实施“查对”方案的具体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放射科的“查对”制度。查:登记编号预约时查,拍片时查、发报告时查。对: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造影病人是否有造影剂过敏阴性记录,对申请部位与实际照射部位是相符,对照片与申请单是否相符。此“查对”制度要求放射科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严格要求。
放射科执行“查对”制度的重要性
放射科接诊工作在流程上看似较临床以医疗、护理工作简单,但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疏忽大意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隐患。我们在1996年的工作中曾发生一起右踝骨折与有踝关节正常病人胶片对换的差错事故。就是因为未经接诊护士认真查对,导致骨折病人按正常对待,而正常病人被打上石膏。此事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规范管理,杜绝因疏忽、失误导致的差错及故意各项冒名顶替事放射科不可忽视的问题。
放射科接诊“查对”制度应用效果执行制度后,我科从根本上杜绝了因疏忽导致的差错事故和故意冒名顶替的发生。再未发生拿错照片,发错报告、拿错报告,找不到患者资料等事件。多次有人拿别人的医疗保险卡前来检查都被我科各岗位人员发现,驳回,工作受到医保中心的赞许。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病人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医疗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医院管理领域最重视的议题之一。为确保患者安全,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是护理安全的根本,是多年来护理工作者经验教训的总结。减少了临床医疗差错的发生率。在“查对”中如发现临床医师提供的临床资料与申请检查部位不符、检查目的与检查方法的选择不正确,放射科检查与其他科室的检查有冲突时,及时联系进行修改,杜绝误诊、漏诊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间接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认真查对造影患者的造影剂过敏记录,有利地保证了患者在检查过程的安全。近年来仅有1例过敏试验阳性的过敏体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而中断检查。无1例未做过敏试验而进行造影检查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正规的编号,入档,完善借片制度,防止了有价值影像资料的流失,对疑难患者系列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对比,直接提高了我科诊断的正确率。带教实习生也能有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重新强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这些最基础的制度,对于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查对”的有利实施减低了放射科差错事故的发生,促进了我科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文琼.“查对”制度在护理制度中的应用.
篇7
人口平均寿命世界第一的日本家庭正面临着孩子少、老人多,高龄的社会现象。在医疗费高涨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医疗、保健、福利等方面都在进行必要的改革。医疗改革方面导入了美国的单病种核算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PPS),主要目的是缩短住院日数,大力发展社区和家庭护理,尽量以门诊治疗为主,实行不住院门诊手术,降低医疗费用。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3]完成如此的改革,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和人民意识水平的提高,日本护理事业发生了飞跃的变化。高等护理教育设施迅猛增加(表1),现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均建有至少一所护理本科大学,每年平均有4500名护理本科生走向工作岗位。护理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有所保证,在质量上也得以发展和提高。1987年4月日本厚生省(相当于我国的卫生部)发表了“护理制度讨论报告-面向21世纪的护理改革方向”的报告,在此报告的影响下,同年7月日本护理协会成立了CNS培养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对此制度的完善进行探讨。1993年一年一次的日本护理协会通常总会通过了此报告,并成立了CNS认定制度委员会。1996年5月有6名CNS首次诞生,第二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开始实行,可以说日本也已进入了培养CNS和专科护士的时代。[4]
2日本CNS和专科护士的作用
日本护理协会将CNS的作用归纳为实践、教育、商谈、协调和研究、将专科护士的作用归纳为实践、指导和商谈。无论是CNS还是专科护士,其本质性的作用是在护理工作中要比其他一般护士能给患者提供更加满意和高质量的护理和教育。在特定专科领域,协调好与其他医疗工作者的关系,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积极投入研究活动,促进了各专科领域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同时CNS和专科护士还要应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技术、经验,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贴切的护理和恰当的教育、进而促进疾病早日痊愈,并通过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教育、防止疾病的再发和恶化。对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在协助患者克服功能障碍逐渐康复的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应该如何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和疾病种类的增加等,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化、高度化。在此条件下,CNS和专科护师对其他一般护士的指导和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如责任护士制定的护理计划不充分,不完善时,或责任护士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时,CNS和专科护士便给予指导和教育。同时其他一般护士不论是在个人还是患者方面,如有需要咨询的问题,也都积极主动地与CNS和专科护士进行商谈。另外,CNS和专科护士在护理记录的电脑处理、信息传播、继续教育、病案讨论、出院指导和出院后访问护理等方面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医疗费高涨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在削减医疗费方面进行了各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尤其是DRG/PPS的导入、CNS和专科护士的参与更显得尤为重要。CNS和专科护士与医师、药剂师、患者和家属一同制定周密的治疗护理计划,然后井井有条地实施计划、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齐心协力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后持续进行家庭访问,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以解决、尽量减少患者再入院的可能。如此下去,不仅可降低医疗费用,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也能得以保证和提高。
3日本CNS和专科护士的工作环境及今后的课题
篇8
【关键词】 护理安全; 风险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
Design and Applying of the Analysis Report for Safe Nursing Events/LAI Xiao-fan, HAN Wei-li, SUN Li-m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5):085-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ign and explore the applying effect of the report for safe nursing events. Method: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predictive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non-punitive report system for adverse events, scientific design and apply the nursing safety events analysis report. The potential nursing safety hazard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analyzed by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Committee per month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mode of root cause analysis, then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advice. Result: The nursing qualities were grasped and the nursing safety hazards were found by nursing department timely. The report rate of nursing safety events increased from 0.98% to 2%, the report rate of adverse events increased 0.22% to 0.47%,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es with the nursing management job improved from 73.8% to 90.9%.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dverse nursing ev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welfth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2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4
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护理管理者能否随时掌握医院护理动态,护理事故隐患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和整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管部门能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及时有效的报告制度势在必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已明确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最低要求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本院护理部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其他医院的实际做法,运用预见性风险管理原理和结合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科学设计《护理安全事项分析报告单》,从2011年开始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护理安全事项报告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1.1 护理安全事项分类 特殊患者(重大手术/诊疗/疑难/安全隐患/院外带入褥疮/其他)、重要工作(新开展项目/新技术应用/批量抢救/其他)、职业防护(针刺伤/职业暴露/传染病隔离/其他)、环境设备(环境安全隐患/新设备使用/设施隐患/其他)、护理不良事件(院内褥疮/跌倒、坠床/身份识别错误/烧烫伤/管道事件/输血问题/用药事件/约束事件/特殊药品管理/有效投诉/其他)及其他需要上报的事项[1]。
1.2 报告时限及方式 各类事项规定报告时限,方式(电话、书面、面谈等)、接报部门及人员(上级护士长、护理部、相关职能部门等)。
1.3 报告部门简要描述事项内容 发生时间、可能原因、导致后果、工作难点及重点、主要措施及关键环节、请求支援或配合方式。由科室的分管组长填写,科室护士长审核后签名,或由科室护士长直接填写,科室填写完成后报大科护士长。
1.3.1 科护士长到现场调查事件原因,指导帮助科室具体处理,在大科范围内协调人力物力,提出本部门及院内协调的建议和意见,上报护理部。
1.3.2 护理部到现场调查,检查评价护理措施到位情况,补充完善处理方案,及时协助院内协调,必要时联系专科小组进行现场指导,专科小组按报告部门要求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护理部负责追踪事项进展及结果,对报告的及时性、事件处理的方法及结果进行评价,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本月发生的护理安全事项中的不良事件按回顾性管理模式RCA(Root Cause Analysis根本原因分析)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并制定预防措施,最终达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1.3.3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召开护理安全事项质量分析报告会,对本季度质量进行点评,达到全院资源共同分享。
1.3.4 护理安全事项分析报告单由护理部统计汇总,存档备查。
2 结果
2.1 安全事项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比较 2011年的安全事件报告率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较2010年均有显著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护理安全报告单应用前后安全及不良事件的比较
年份 住院患者(例) 安全事件率 例(%) 不良事件率 例(%)
2010年 6590 65(0.98) 15(0.22)
2011年 7191 149(2.00) 34(0.47)
字2值 26.51 5.835
P值
2.2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前后护士对管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2010年实施前护士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由73.8%上升至2011年实施后的90.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28.106,P
表2 护理安全报告单应用前后护士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
年份 总人数(例) 满意人数(例) 满意度(%)
2010年 256 189 73.8
2011年 288 262 90.9
3 讨论
3.1 护士报告意识增强 护理安全报告制度正逐渐为护理人员接受,尤其不良事件报告,2011年护理不良事件报告34例,较2010年的15例显著增加,表面上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多了,分析其原因可以判定为,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鼓励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明显增加[2]。护理人员主动呈报护理不良事件,有利于安全隐患的暴露和针对性管理,是实施安全护理的重要基础。当然,和国外不良事件的报告相比,我国的报告率仍偏低。Baker[3]曾进行调查发现,加拿大医院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为7.5%。Woods[4]对美国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儿童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为1%,但存在担心报告不良事项影响年终考核、影响自身形象等诸多心里因素[5],因此不良事件报告要深入人心还需要一段时间。
3.2 护理管理者转变观念 实行人性化管理,实现了管理的回归,转变传统偏重处罚的管理模式,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首先是系统分析原因,找出管理体系的缺陷,如组织结构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员、设备配置、药品管理,及时评估护理体系和护理安全,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偏差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相应的流程,达到持续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6]。
3.3 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全院护理动态信息 这样提高了信息沟通能力,明确科室报告的事项范围,层级报告,规范了科室的报告方式,使科室能与最佳渠道、最快方式报告,杜绝了信息中断,让整个报告系统获取更多的信息。护理部接到报告后,识别风险因素,实施风险预防,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置,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有利于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7],为事件的良性转归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3.4 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再发生率和杜绝了安全隐患 按美国研究调查,住院患者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达到了2.9%,其中半数以上是可以预防的[8]。护理事故隐患得到及早的发现和整改,科室上报的安全隐患,按回顾性管理模式RCA进行分析,通过一整套系统化、逻辑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分析方法,找出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并通过制定合理的纠正方案彻底消除这些根本原因,防止同样或者类似安全事件重复发生。
3.5 护士满意率增高 护理部强调面对问题时,着眼于改进系统而不是惩罚个人[9]。无惩罚护理文化的倡导,拉近了护士与管理者的距离,注重有效沟通,激发了护士的自主参与性[10],护理人员在一个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工作,医院的各级护理人员能公开地对待缺陷和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着眼于改进系统而不是惩罚个人,减轻了护士心理压力,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更能充分发挥[11-12]。护士通过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分析、总结经验,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3-15]。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是由护士自己提出来,不再是以往那种服从命令的工作态度,护士与护士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能够得到统一,护士与管理者的关系就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2]袁玉萍,尹罗庚.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施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2):54-56.
[3] Baker G R, Norton P G, Flintoft V, et al. The Canadian Adverse Events Study: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mong hospital in Canada[J]. JAMC,2004,170(11):1678-1686.
[4] Donna Woods, Erie Thomas, Jane Holl, et al. Adverse events and 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 in children[J]. Pediatrics,2005,115(1):155-160.
[5]陈林,祝志梅,王瑞云.影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因素的调查与对策[J].护理杂志,2010,27(4):628-629.
[6]陈海燕,刘绍芳.实施无惩罚措施对护理人员呈报不良事件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9B):25-26.
[7]汪晓攀,韩琴,张敏,等.护理不良事件无惩罚原则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1):42-44.
[8] Kohn L T, Donaldson M S, Covrigan J M. 孰能无错——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
[9]戴慧珊,施雁,毛雅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8):2137-2138.
[10]季鹏,王志红,陈哑华.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58-59.
[11]胡乃民,金学勤.全员参与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90-91.
[12]丁海霞.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安全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100-101.
[13]刘荃珍,王瑞.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70-71.
[14]林妙英,佘佩吟,方楚萍.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4-46.
篇9
关键词:危急值报告;环节管理
自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以来,危急值的认知、建立、报告以及应用已被广泛关注及重视,经各医院检验科带头及示范,其他医技科室也相应的开始应用。我院自2009年起每6个月对各部门报告的危急值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6~12月份共报告45例危机值病例,检验科报告30例,超声科报告11例,放射科报告4例。有效报告41例,标本质量问题3例,迟报1例。及时处理39例,未及时处理2例,因交接班期间未及时做好交接1例,因新护士对超声科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不熟悉1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医疗纠纷及事故。
2环节管理
2.1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 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危机值的准确性[1],目前关于血液标本采集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80%可追溯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2],要确保标本合格,必须加强标本的采集、运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本分析前质量问题主要有:①未按要求采血导致标本溶血或凝血,防范方法主要有在采集前根据检查项目合理选择试管,用注射器抽血时动作轻柔,减少抽拉推挤等动作,另注意的是血液不能从针头处注入试管,抗凝血避免用力震荡,采血时选择大而有弹性的血管,避免长时间采血,提高成功率。②标本采集完后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送检,会出现血钾升高,血糖降低,血气分析pH值下降等情况。现在各医院都在使用医学检验信息系统,可有效地防范标本送检不及时,当出现差错时合作科室之间的不信任情况发生。③不规范护理操作导致的假性危机值结果,主要出现在输液血管上方或针头处抽血导致标本稀释,不同试管内血液互混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认知,加强责任心可避免。
2.2检验部门的环节管理 危急值报告应遵循即谁检测谁报告原则,检验人员应充分了解检验危急值指标,当出现检验危急值时,应仔细确认临床和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没有出现异常,并对危急值结果重新复查。然后才能将检验结果上报.同时做好相应的登记[3]。记录内容主要有检验日期、科别、姓名、病案号、床号、检验项目、科室、检查结果以及复查结果,并且还有临床联系人的姓名、电话联系的时间,报告人以及临床有无复述等。 检验科是危急值报告的供应者,有义务和责任保证检验的准确。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应受到高度重视,保证检测过程中,分析器状志最佳,室内质控在可控范围,实验室的信息系统相对稳定,传输数据准确等。检验科需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避免不规范操作,及时且准确的提供有利的危急值报告。
2.3功能科的环节管理 功能科危机值报告的范围有:严重心脏疾患、胸腹腔外伤或出血、妇产科急症、急性血管栓塞等。功能科医生发现危急值后,再次核查,并与科室分诊护士配合给予必要的急救如补液、吸氧、卧床休息等。然后电话报告相应科室护士与主管医生立即来功能科接取患者。做好详细登记工作,登记内容:患者姓名,检查结果(危急值)、急救措施、电话通知护士或医生的姓名、通知时间、报告者、患者去向。功能科及时有效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可减少患者在功能科及途中病情恶化的可能,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2.4放射科环节管理 放射科危机值报告的范围有:严重骨关节创伤,气管异物、气胸、肺梗塞、肺水肿,心包积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食管异物、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腔脏器大出血,颅脑损伤等。科室人员发现"危机值"情况时,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临床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检查结果发出,同时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人员,最后在科室"危机值"登记本上做好详细记录,放射科"危机值"报告遵循"谁报告、谁记录"原则,在通知科室还未到达时密切进行观察,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
2.5护理部门的环节管理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加强新护士培训,树立危机值意识,熟知危机值报告处理流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主要由办公护士保存,存放于固定的位置。护理人员接到电话通知,按照规定要求填写登记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报告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捡查项目、危急值、获得信息途径、获得信息时间、提供信息者、接到信息者(医生或护士)、护士报告医生的时间、被报告医生姓名备注等,如是口头通知危急值,记录人应将记录结果与医院信息系统再次核对。危急值报告过程中应遵循谁记录准负责原则,护理人员应完善"危急值"的交接,并将接到的危急值、患者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在护理记录中一一体现,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6临床医生的环节管理 临床医师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识别,10 min内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认真分析并记录.及时进行复查。若认为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不符或采集的标本有问题,需留取标本重新做复查[4]。
3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以来,虽未出现医疗纠纷及投诉,但还是反映出临床工作的薄弱点,如3例标本质量问题中,有两例为实习护士采集方法不对所致。还有1例为未及时送检标本,说明新护士对正确采集和运送知识掌握不够,2例未及时处理病例中,1例对危机值报告处理流程不熟悉,1例是交接班疏忽,经过及时培训和教育,均得到改进。
4结论
危急值报告应遵循全程负责制,即谁检测谁报告,谁记录准负责原则。需要加强核心科室的细节化管理,提升全员参与意识才能真正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医院职能部门应对医、技、护人员进行广泛的培训和告知,熟知危急值的项目、范围、临床意义,明确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责任感,加强医、技、护三方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医院综合诊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伟峰,等.危机值报告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3-744.
[2]范红玲,等.采血不规范造成的"危机值"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326.
篇10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5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05-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1],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2]。我院从2010年开始,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活动,护理部在全院28个护理单元中推行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800张,护理单元28个。年门诊量62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2.8万余人次。全院现有护理人员451人,学历:本科95人,占21.1%;大专269人,占59.6%;中专87人,占19.3%。职称:副主任护师13人,主管护师94人,护师127人,护士217人。于2010年1月至12月,在全院28个护理单元的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回顾2009年1月至12月常规护理安全管理作为对照,比较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后综合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优劣,评价精细化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 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 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分别成立护理部、大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实行三级护理安全质量监控。一级(病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检查2次,二级(大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检查1次,三级(护理部)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季检查1次。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及整改,并注重整改效果追踪和巩固。各小组还在各种节假日(如元旦、清明、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前一周内进行1次全面的护理安全检查,确保病区环境、设施设备安全,保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充足和有效使用,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2.2突出安全管理重点:护理部、大科、病区均制定每年、每季、每月、每周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计划和重点,便于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有重点地进行护理安全管理。
2.3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2.3.1传统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2]。我们先后组织修订了护理常规、护理核心制度及措施、护理应急预案、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员调配方案、分级护理巡视内容、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语言行为礼仪规范等,并分别编印成册,发给护士人手一册培训后使用。不断规范护理人员语言行为,提高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核心制度的自觉性和业务水平,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随时满足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的需要。
2.3.2各科室根据工作岗位的设置,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岗位流程和标准,指导每位护理人员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2.4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2.4.1 培训方法:对新来院工作、进修的护理人员,实习护生,由护理部组织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岗前培训;进入病区后,由各病区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进修的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按教学要求严格带教;新入科护士必须经过系统的专科理论及技能培训。同时护理部还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
2.4.2 培训内容:护理部主要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如《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应急预案、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灭火器的使用、心肺复苏等内容;病区主要培训病区环境,急救器械的使用,急救器械、药品、物品的管理,岗位流程及标准、护理操作常规、专科护理常规、专科仪器设备使用、分级护理巡视内容、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护理措施等内容。
2.4.3 考核方法:护理部、大科、病区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考核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2.5 严格执行护士独立上岗准入标准:准入人员(包括进修人员)必须取得护士执业注册资格;如无专科工作经验的护士必须在本专科跟班不少于8周,有专科工作经验1年以上的护士在本专科跟班不少于4周;在老师指导下训练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经科室考核小组考核基础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理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急救技能、常用监护仪器的使用、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独立操作电子病历等护士办公软件,经考核合格,填写护士准入申请表交护理部审批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2.6 加强对病人的安全管理:
2.6.1 对有潜在危险行为的住院患者(心理抑郁、自杀倾向、走失、病情突发恶化等)进行预警备案,严格交接班,确保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
2.6.2 建立相应的安全标识。跌倒、坠床、压疮、药物过敏、管路滑脱、等高危患者有警示标识;昏迷、手术、小儿等特殊患者佩带手腕带以利于患者身份识别,避免发生差错。
2.6.3 急诊患者住院及行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须专人护送;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并按应急预案要求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确保转运安全。
2. 7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2010年3月起,我院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分别在全院25个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打破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中实施责任护士包干制,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2.8 应用“五常法”规范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做到“五定”:一是定人管理,二是定点放置,三是定品种数量,四是定期检查维修,五是定时请领补充。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随时有效使用,确保抢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
2.9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制度:护理人员言行要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做好入院、出院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和康复指导,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安全措施的落实中;执行各项操作时必须履行告知义务,与患者保持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情感交流。
2.10 抓好安全管理的五个关键:一是关键病人:手术病人、急危重病人、特殊病人(诊断不明确、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外籍等)、新入院病人等病人,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要重点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这些病人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二是关键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11项护理核心制度和医院相关的工作制度;三是关键时段:节假日、双休日、中午、晚上等时段,护理部、大科重点关注各病区住院病人数及护理人员排班情况,要求各病区护士长在节前召开患者工休会议、护士会议,合理排班,备足急救药品和物品,并坚持每天实地或电话查房;要求病区护士长休假离开本市时要报告大科及护理部,大科及护理部重点关注这些病区的动态,及时解决病区各种需要和困难;护理部每月安排全院护士长每晚轮流夜查房,并要求病区护长每天上午和下午下班前均要查房一次,确保护理安全。四是关键项目:重点抓好病区环境安全、分级护理措施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护理措施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并发症预防等的监控指导;五是关键人员:重点关注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能力偏低护士等人员的工作质量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不但达到质量保证的目的,同时逐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
2.11 建立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及可执行的流程:建立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鼓励护士主动、及时报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定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内容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的科室、时间、经过、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良事件的处置情况等。通过分析,找出不良事件的分布及时间特点等反馈,制订落实防范措施。
3 效果
3.1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见表1)
3.2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见表2)
3.3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3)
4 讨论
4.1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组织,层层落实各级组织职责,进一步完善护理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综合培训,规范急救物品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和细节,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各级安全管理组织的管理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执行力,同时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了综合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表1和表3 显示P<0.01或P<0.05)。尤其是病区管理质量和分级护理质量,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救物品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P<0.05),最重要的是通过应用“五常法”规范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提高了抢救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安全隐患。
4.2 实施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质量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一方面,加强了对病人的安全管理,对有潜在危险行为的患者如心理抑郁、自杀倾向、走失、病情突发恶化等进行预警备案,严格交接班;对有跌倒、坠床、压疮、药物过敏、管路滑脱、等高危患者有警示标识;对昏迷、手术、小儿等特殊患者佩带手腕带以利于患者身份识别,避免发生差错;另一方面实行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鼓励护士主动、及时报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避免了护士因害怕处罚而隐瞒不报,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有效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表2显示P<0.01或P<0.05),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丽,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护理研究,2010,24(5):1196-1197
[2] 戚俊军.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现代医院管理,2010,37(4):33-3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