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护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疾病;临床疗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体现人性化护理是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性化护理是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消除患者疾病,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种心理服务理念。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适应社会及家庭生活,难以被家庭及社会所接纳,因此在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特殊的人性化护理,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治疗护理[1],培养患者的参与意识,并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35.7±4.7岁,抑郁症11例,神经症12例,躁狂症5例,精神分裂症32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36.7±5.4岁,抑郁症10例,神经症13例,躁狂症7例,神经分裂症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行为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干预,应用PANSS减分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2.1入选宣教 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带领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介绍医院的安全制度、住院细则,同时告知家属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危害性、特殊性及自杀倾向,无论任何患者危险品都应禁止带入治疗区,如剪刀、绳、针、药物等,

1.2.2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注意不能过分关心患者的临床症状,注意观察能触发患者症状的心理因素,运用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语音、音乐对患者的精神痛苦[2]、思想负担进行疏导,善于运用说服、解释、安慰、劝解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在社会及家庭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抑郁等心理变化,为患者排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鼓起勇气,重新走向新生活,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

1.2.3健康指导 服药观察:住院患者大多能主动配合服药,可以将药物交给患者家属或者护士直接把药给患者服下,如果患者拒绝服药,护士要给患者讲解服药的重要性、服药时间存在的差异性及漏服的危险性,患者服药后嘱其多饮水,保证药物能被摄入;饮食护理: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喜好选择饮食,对拒绝饮食的患者要讲解服用精神类药物必须服药的重要性,并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对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要讲解饮食可帮助其病情恢复,同时避免进食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3]。

1.2.4行为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坚持服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识别和处理疾病的复发,让患者明白遵医嘱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的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行为护理干预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为护理。

1.2.5出院指导 患者在病情好转出院时,护士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突然停药的危险性,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咨询或来院就诊。

1.3入选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无恶性肿瘤及其他全身疾病。

2结果

3讨论

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序,精神疾病作为一类特殊疾病,其情感行为、思维行为、意志行为不协调,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在社会上经常受到歧视,因此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人性化护理干预[4]。精神科患者发病的原因各不相同,因家人反对恋爱致失败、因父母及子女不公平对待,子女对父母产生敌意,因此在家人看望时漠不关心,护士应开导其子女原谅父母,主动与父母进行交心,唤起思念家人的情怀,消除过去的不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必须要加强组织管理[5],并有专人负责,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其家庭成员有难以应付的患者重新返回家庭后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进一步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护士随访针对患者容易中断治疗的环节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增加患者的态度及家庭气氛,减少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刺激,提高了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6],对患者病情巩固和心理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在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要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护士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及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善勇,王玉婷,范红兵.针对性出院指导对分裂症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5):363―365.

[2] 王相立,麻爱华,孙振晓,等.家庭教育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31(4):263.

[3] 江开达,李淑春,罗星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30(3):167―170.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10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es patients. Methods 3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nursing,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 blood glucose level in 2 h after dinner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before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nursing, the above index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es;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糖尿病在?R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属于非传染性疾病类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率[1]。在临床治疗中糖尿病患者必须对治疗进行坚持,提升依从性,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改善,因此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导致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该院在护理实践中发现协调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对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该护理方法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的样本病例为该院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以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为病例样本选取时间段,分组方式为抽签分组,其中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8:7,63岁为患者中最高年龄,38岁为患者中最小年龄,中位年龄为(48.5±7.8)岁;予以协调护理干预的15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0:5,65岁为患者中最高年龄,37岁为患者中最小年龄,中位年龄为(50.8±6.5)岁,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对数据可比性有所增加。

1.2 方法

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即常规健康教育、心理、运动、饮食指导、电话随访等[2]。而实验组患者则予以协调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为:护理评估、协调护理干预、技能指导、家庭支持。

1.3 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血糖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比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和比对,100分为满分[3]。

1.4 统计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研究中比对数据处理和整理均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均数±标准差(x±s)为计量数据表示方式,实施t验证,P

2 结果

2.1 比对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血糖各项指标

护理前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t蛋白水平经统计学软件比对均获得(P>0.05),而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2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上升明显,2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在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主要了解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糖尿病知识需求程度等,以此为依据对健康宣教方案进行制定,体现个性化护理理念;对患者产生的疑虑进行及时解答,对患者生活困难予以相应的帮助,以此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3.2 协调护理干预

将协调护理干预的知识、具体方法向患者及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让其明确参与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患者明确自我照顾、自我维护的重要性,协调护理实行方式具有多种,比如集中授课形式的专题讲座,操作示范、分组讨论等,以此将传统护理模式转变为协调护理模式[4]。

3.3 技能指导

加强患者的技能指导和培训,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将患者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针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心理予以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和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促进饮食配合,将计算饮食热量方法教会患者,合理搭配饮食,让患者明确定量、定时、少食多餐的重要作用;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并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明确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5]。

3.4 家庭支持

篇3

 

关键词:  居家腹膜透析 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诊断明确的慢性肾脏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5~70岁,平均49岁。入选标准:(1)透析时间>3个月;(2)患者可以定期来门诊就诊;(3)除外伴有急性合并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原发病因:慢性肾炎24例,高血压肾病2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2例。透析开始时,患者均有严重的尿毒症表现,尿量160~260mL/d,血清肌酐960.7±270μmol/L。患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使用美国百特公司双联腹膜透析系统和专用透析液。在随访期持续行腹膜透析,均能有效预防腹膜透析并发症。

    2  观察及护理

    2.1  对患者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状态、经济条件、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关护理,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腹膜透析培训,讲解正常肾脏的功能,肾功能衰竭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腹膜透析的原理和常用名词,清洁与无菌的概念,洗手、带口罩的重要性,换液环境、物品的准备,鉴别与检查透析液、碘伏帽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加药的目的和方法;导管并发症,如导管移位、管路阻塞、出口感染、腹膜炎、接头污染;体重与血压的测量;记录本的使用与方法,洗澡方法;居家所需物品;导管出口处的处理,换药的重要性,腹膜管及短管固定的方法,操作换药技术;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培训效果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腹透的效果。

    2.2  心理护理  讲解腹膜透析治疗的优势,使患者获知较好的腹膜透析疗效,会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增强信心。以安慰、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患者,取得家属的支持配合,使患者保持最佳状态,提高透析质量。

    2.3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食谱,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每天足够的热量,高蛋白质、优质蛋白饮食[1],让患者根据食物成分配合饮食。尽量保持患者的正常食欲和消化功能。指导患者每月回医院监测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测量体重。控制饮水,预防容量负荷过重。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磷饮食。

    2.4  居家环境  指导家属安排好居家透析室,房间进行清扫和消毒,根据面积安装紫外线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柔和。

  2.5  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  操作前按要求洗手,戴口罩,减少细菌量,换液前按6步洗手法洗手可明显减少接触污染的机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穿紧身裤,彻底洗澡,沐浴液专用。勤换干净衣服、被褥。工作、活动时注意透析短管的固定与防护,避免过度牵拉、扭曲造成出口的机械性刺激,引发局部炎症等。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肠内毒素可进入腹腔,诱发腹膜炎的发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量,引流液混浊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6  建立家庭随防体系  每月上门家访,每周电话访问,及时了解患者腹膜透析治疗动态变化,及早发现并解决透析中存在的问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家访时为患者测量体温、体重、血压、心率,抽静脉血监测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血浆蛋白等,留取透析引流液做细菌培养,观察透析液出入情况及颜色变化,记录腹膜透析情况,综合评定患者居家腹膜透析的效果[2]。

    通过对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流程培训、指导心理护理、个人卫生、家庭透析室布局与消毒方法,做好家庭随防及动态的护理,可降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患者腹膜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 刘晓琴,赵新莲,蔡国梅,等.家庭随访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10-712.

篇4

2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大十字门诊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关键词:外科手术; 手术后护理; 下床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49-01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术。腹部手术的患者,由于组织的创伤、炎症的刺激、胃肠功能的减弱或消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促使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腹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精神抑郁,对缩短手术恢复期、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在工作中广泛推荐术后早期下床,但是很少从患者角度考虑,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的确很少。这应该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并且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现将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

何时为“早期”,何种行为为“下床活动”,各种文献各有其说 。Powers[1]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和椅子入座。Catt[2]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手术当天离床活动,手术后第1天步行走廊;Ramirez[3]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为术后第1天离床活动,并且至少入座休息6h。而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一般术后24―72h才练习下床后的[4]

2 影响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何时的主要因素

2.1 患者因素

2.1.1 切口疼痛: 腹部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时很严重的,尤其是上腹部手术,60--70的患者都在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大多数患者认为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必然产生的现象,术后均使用镇痛药物,对合理控制疼痛没有给予足够认识,使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而术后疼痛未能及时缓解会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推迟康复。缓解疼痛并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室促进术后康复的首要条件。

2.1.2 术后疲惫: 术后疲惫是人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手术造成的创伤、心理承受能力及自身身体状况有关。腹部手术前后患者均要禁食,加之胃肠功能通常需要恢复的时间,这可造成术后患者营养程度下降及形成疲惫状态。

2.1.3 站立耐受能力差: 除了缓解患者疼痛可促进早期下床活动,但是站立耐受能力差对患者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患者站立后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恶心、头晕、视力模糊、晕厥及低血压等,则是站立耐受能力差。手术过程中患者丢失的体液和血液从而减少了站立时脑部血容量,会造成术后站立耐受能力差而暂时性无法行走。

2.2 护理因素: 我科护理工作工作环境、患者的护理需求及可提供这些护理需求的人员均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因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履行职责,造成部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我科室造成下床活动延长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短缺和有效沟通。对于早期下床活动所需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家属协作,而护士人员不足,必须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和一些必须的护理操作后来进行,加之家属并非专业人员,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施均造成延时。

2.3 家庭因素: 患者在进行腹部手术后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大增加,不仅需要家庭的物质供给,而且也是精神寄托。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果家庭没有给予患者良好的营养及心理支持,会影响患者遵医性,康复锻炼的意识会下降;但如果家属对术后早期下床没有正确的认识,或担心患者身体状况、害怕下床造成不良后果,不给予积极配合,同样也延长患者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所有积极配合的家庭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3 护理

3.1 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功能锻炼的意识: 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有处于压力环境下(比如:手术)行为表现的自我调控,它与自我的行为表现有关,自我调控能力低的患者,对执行术后扩宫锻炼一依从性较差,可以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讲解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术后及康复行为,增强其信心,坚强焦虑及恐惧情绪,增强自我调控的方法是对患者实施的手术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术后活动的重要性,消除其顾虑,增强信心,从而增强其自主调控能力,促进患者术后活动的依从性。

3.2 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下床活动: 通过对疼痛的健康教育、有效的镇痛和腹部约束带的使用,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以促进早日下床活动的目的。有效的解决方法还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共同配合和参与,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功能锻炼对于康复的重要性和疼痛控制与功能锻炼的相关性,帮助患者制定控制术后疼痛的目标。术后疼痛>4分的程度明显干扰日常活动,术后疼痛

4 小结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室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但对术后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强度和活动类型相关资料较少,阻碍术后早期下床的以上也较多及复杂,所以还有待于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在临床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通过对影响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分析及各种护理措施,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减轻不良情绪,增强信心,使其配合临床告知,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Powers JH. Evaluation of early pqstoperative activity [J].Bull N Y Acad Med,1946,22(1):38--51

[2] Gatt M, Anderson AD,Reddy B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multimodal optimization of surgical ca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colonic resection[J].Br J Surg,2005,92(110:1354--1360

篇5

医疗恐惧是因医疗经历及其相关事件而产生,是住院儿童常见的反应,已成为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严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诊疗效果。在工作中我们找出医疗恐惧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住院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男46例,女40例,年龄6~12岁,平均9.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月。

1.2 结果 本组60例属一般常见病,26例曾下过病危通知,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2 恐惧因素及临床干预

入院时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不良、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多表现为哭闹、愤怒、逃避、拒绝治疗、不言不语。笔者设法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兴趣和个性特点,尽量接近他们,减轻了其陌生感。

2.1 主要因素

2.1.1 焦虑 儿童时期的恐惧常与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关,与焦虑、担忧相伴随,并且与人际关系的恐惧呈正相关。对患儿加强疾病知识、医疗措施的宣教,对异常检查结果及有可能随之出现的不良影响慎重告知,以减轻其恐惧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1.2 个性 患病后儿童正常的活动、游戏、学习受到不同程度地限制和影响,正常家庭生活被破坏,家庭经济状况、陪护时父母心态的改变,均会使儿童性格趋于内向,而且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1],加强对其个性进行引导和护理,协调患儿心理平衡稳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对个性倾向神经质的儿童,应多加巡视和沟通,及时安抚患儿的异常情绪,减轻医疗环境恐惧和自我恐惧;对个性有掩饰性倾向的儿童,会隐藏内心对医疗操作,如肌肉注射、抽血、输液的恐惧,嘴上不说,实际把手藏在背后,对此笔者耐心解释、细心操作,争取患儿的配合。

2.1.3 住院时间长短 患病时间长的儿童对打针、吃药等医疗操作已习惯甚至麻木,但他们无法像正常学龄儿童一样生活、学习,对离开家人、死亡、耽误学习等医疗环境方面的恐惧增高,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勇敢面对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其他相关因素

2.2.1 性别及年龄 女童对吃药、打针、住院、疾病传染给家人或朋友的恐惧高于男童,6~8岁儿童对出血的恐惧高于11~12岁儿童,而对耽误学习、住院时间长的恐惧低于11~12岁儿童。女童娇气、缺乏勇气、对父母容易产生依赖,应给予激励、引导,增强信任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对11~12岁儿童,对其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的重要性,减少顾虑和担忧,同时加强与家属沟通,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取得配合和支持。

2.2.2 住院经历、注射次数 医疗经历与医疗恐惧呈正比例,而注射次数多少形成的恐惧程度因人而异,一部分儿童注射次数越多越能够接受,另一部分儿童则越多越害怕,对这类儿童向他们阐明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护理操作时尽量做到准确、迅速。

3 小结

本组患儿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增强了患儿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在治疗护理中积极主动配合、精神愉快、不吵不闹,并且还鼓励其他患儿勇敢接受治疗,同时家属也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进展顺利,缩短了治疗时间,使他们提前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提前身心愉快的回到学校。

参考文献

1 周华,苏小茵.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85-488.

2.2 其他相关因素

2.2.1 性别及年龄 女童对吃药、打针、住院、疾病传染给家人或朋友的恐惧高于男童,6~8岁儿童对出血的恐惧高于11~12岁儿童,而对耽误学习、住院时间长的恐惧低于11~12岁儿童。女童娇气、缺乏勇气、对父母容易产生依赖,应给予激励、引导,增强信任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对11~12岁儿童,对其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的重要性,减少顾虑和担忧,同时加强与家属沟通,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取得配合和支持。

2.2.2 住院经历、注射次数 医疗经历与医疗恐惧呈正比例,而注射次数多少形成的恐惧程度因人而异,一部分儿童注射次数越多越能够接受,另一部分儿童则越多越害怕,对这类儿童向他们阐明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护理操作时尽量做到准确、迅速。

3 小结

本组患儿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增强了患儿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在治疗护理中积极主动配合、精神愉快、不吵不闹,并且还鼓励其他患儿勇敢接受治疗,同时家属也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进展顺利,缩短了治疗时间,使他们提前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提前身心愉快的回到学校。

篇6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自我护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具有高气道反应性,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多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道受限。支气管哮喘发作是突发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减少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哮喘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大多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相关疾病,且受到遗传、感染、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自我护理最简单的就是环境、气候、心里、饮食等方面加以防护:

1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尘螨、灰尘等可诱发哮喘。尘螨是以人的皮屑为食物,难以用肉眼看得见,主要生在床垫、枕头、棉絮及不常洗的毛衣、棉袄中。当在铺床、扫地时,吸入扬起的灰尘,尘螨就能随着进入呼吸道,从而可能诱发哮喘。预防: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采取湿式扫地,不宜铺地毯;家中不饲养如猫、狗、鸽子等小动物;尽量不要在室内种养花草。

2注意气候变化:支气管哮喘要避免受凉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哮喘。预防: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不去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保持室内通风;加强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加强机体的免疫力;在冬季也要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耐寒能力;要加强肺功能锻炼,如吹气球等,当然这要根据自己的耐受力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①。严重的情绪变化会使患者哮喘发作。预防:不要让患者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要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使他们生活在安心、愉快的环境中,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使病情不以加重,有规律的生活。

4饮食:哮喘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还要保证足够的热量。如果发现自己对某种食品过敏,就应尽量避免食用。麦类、蛋、奶、鱼、虾、蟹等易过敏的食物都可能引起哮喘要避免食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通畅;多饮水以稀释痰液,改善呼吸功能,这点对哮喘病人也十分重要。特别注意严禁吸烟。

5及时发现先兆:要求患者及家属及时识别早期症状,给予半卧位及相应的药物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哮喘发作具有重要意义;发作严重时,及时送医院②。

支气管哮喘是从儿童到老人,不论男性女性都有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以前一般的患者不注意自我护理,只能寻求医生帮助,依从医生,以致住院频率增加,经济负担加重,人力增加。在临床医务人员通过治疗使哮喘病人的病情得以控制和稳定,还通过多渠道的健康宣教如:到街上、通过社区、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宣传、发放资料等,增加患者知识,越来越多的患者意识到在哮喘缓解期自我护理的重要性。特别是病史长的患者更能体会到自我护理带来的优点,不仅大大降低了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效果,还给家庭成员减少了到医院陪护的时间,节约了人力,同时也减轻了经济负担,使家庭更和睦、更温馨,生活更愉快,更是建立了正确的健康信念。

参考文献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抑郁症患者70 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2 年6 月~2014 年8 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7, 年龄20 ~ 50 岁, 平均年龄(34.272.4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8,年龄22 ~ 50 岁,平均年龄为(35.491.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即日常护理和用药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具体如下。

(1)基础护理干预: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向患者耐心介绍医院环境,有利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心理护理干预: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掌握患者的人格体征、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等,在每日18:00~21:00 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应主动跟患者进行交流,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应采取诱导、关爱的方式成功走进患者内心世界,从而了解患者产生抑郁症的病因,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感受,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提高患者心理情绪耐受能力,得到患者充分信任后,应和患者进行深入交流,讲解抑郁症相关知识。

(3)药物护理干预:患者服用药物前,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临床效果,每日监督患者服用,患者坚持服药后,应鼓励患者表达服药后的感悟和优点。

(4)家庭支持: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护士应告知患者家属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抑郁症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率,将服药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 个指标。比较两组抑郁症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20.0 软件,两组抑郁症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服药依从率

观察组完全依从32 例,部分依从1 例,不依从2 例,服药依从率为94.29%。对照组完全依从21 例,部分依从4 例,不依从10 例,服药依从率为71.43%。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 0.05。2.2 对比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32 例,一般2 例,不满意1 例,护理满意度97.14%。对照组抑满意23 例,一般1 例,不满意11 例,护理满意度为68.57%。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

3 讨论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研究显示其中有将近60%的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较差,出院后遵医行为的降低是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直接原因,为此,我就患者出院后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做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院外遵医行为,最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03例;年龄≥60岁121例,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该问卷经过糖尿病专家指导和认可),问卷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作为分组依据,例举了25项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真实填写。问卷各项采用四级评分法,即:天天(4分),经常(3分),有时(2分),从不(1分),最高得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遵医行为差,存在严重的不遵医行为,得分越低,表示遵医行为越好。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各分组遵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采用(x±s)表示和t检验。

2 结果

2.1各分组糖尿病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分析 见表1。

表1

从表1看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分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分组不遵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就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分组做了进一步的统计整理,从而得出不同人群影响遵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2.2.1年龄分组 ≥60岁的患者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用药或重复用药;学习力较低,对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知识掌握不够;对疾病治疗产生倦怠情绪,丧失信心;家庭支持情况较低。

2.2.2经济情况分组 该组中影响遵医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患者出院后无力承担较高的医药费用;缺乏有效的血糖检测;家庭支持情况较低。

3 讨论

3.1老年患者 此类患者虽然存在记忆力差、学习慢、体力差、缺乏信心和家庭支持等因素,但一般都有较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控制力。所以对于老年患者给予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反复、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做好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加强对于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使患者能更好的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督促作用,降低忘记用药或重复用药的几率。

3.2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教育内容应侧重于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的重要性及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运动和监测记录表”,对其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及自我管理知识及行为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问题为患者讲解本身疾病知识、纠正错误态度、进行行为干预,直至患者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

3.3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 一方面,告知患者坚持用药和定期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导患者如何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以求降低药物治疗的比例,减轻经济负担。另外,也要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谅解,减轻患者对于家人的愧疚感。

4 小结

目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普遍较住院期间差,因此设法帮助患者提高遵医率对于较好的控制血糖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社区医疗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院在患者住院期间采取以上护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遵医行为,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士;作用;角色转变

1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护理在管理、服务项目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它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对社区护士的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方向转变[1],但从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规模到质量上同与日增长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1我国社区护理体系 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且标准不统一,社区护理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①社区服务站型;②社区服务中心型;③社会参与型。

1.2社区护理人才培养 社区护士的培养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而全国护士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数较低[4],导致社区护理人员较短缺,护士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

1.2.1重"医"轻"护"的社会观念问题致使护理专业人员短缺。由于受传统观的影响,社会上一直存有重医轻护的偏见,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被人们所忽视,患者只认同医生不认同护士,大多数人不了解护士的工作性质,看不到护士存在的价值。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重医轻护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5-8]。

1.2.2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 近几年来,在我国,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并由此而导致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有些患者经常把对医疗的不满发泄到护士的身上,更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加之社区居民不认知护士,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许多护士不愿意在社区进行工作,为护士在社区的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1.2.3社区护理教育滞后,高素质人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9],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思维观念和知识技能都适应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为此,应加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队伍建设,完善护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培养适应社区护理需要的护士。完善护理教育体系,加大护理专业大专、大学层次比例,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性,为社会护理输送实用型护理人才[10]。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才培养水平,发展可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将有效、可靠的培养方法应用于较大范围的护理教育和管理实践[11],才能满足社^乃至社会护理需求。

1.3社区护理内容及范围 我国社区护理基本上是以治疗、康复为主,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功能,在实际的社区护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3.1家庭医疗护理 许多慢性患者、经医院紧急救治后需要康复护理的患者回到家中进行休息及康复[12],使得家庭医疗护理也成为社区护理的重点。

1.3.2社区预防 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

1.3.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3.4社区保健 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及健康需要,对社区特定人群和婴幼儿、妇女、老人开展预防疾病、治疗及促进康复等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13],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1.3.5社区康复 采取医学和社会的综合措施,恢复残疾患者的功能,使之重返社会。

1.3.6计划生育服务 社区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是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2 社区护理中护士的作用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为重点,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捷的护理服务,服务对象是以社区的人群为主,社区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中重要有效的可行性措施[14]。为此,社区护理中护士的作用十分重要:①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②医疗保健;③康复护理;④预防宣传。

3 社区护理发展中护士角色的转变

社区护理的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掌握比在医院中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并有宽阔的视野,远大的目标,以负责的态度来完成社区护理。因此,作为社区护士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15]。①从单一的医生助手向综合服务转变;②从附属性的临床护理向一体化的护理服务转变;③从护理操作向护理管理转变。

社区护士应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准确的专业技巧,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具备护理管理能力。①综合分析能力;②实际操作能力;③健康宣教能力;④计划管理能力;⑤领导决策能力[16]。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社区护理发展中的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是一种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护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还要担负起社区内人们的健康保健工作。因此,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转变角色才能适应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英.社区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15):10-11.

[2]周小军.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主体的多元化[J].中国全科医学,2011,6(23):51-52.

[3]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11,18(1A):17.

[4]余昱虹,徐珊.我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1):61.

[5]张国英,李伟,王红妹.社区护理模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7(11):795.

[6]王克芳.护理科研[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87.

[7]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

[8]周昌菊,李东之.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9]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12,18(1A):17.

[10]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39(7):555.

[11]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2010,9(1):44.

[12]宋芳云,杜华.从慢性病调查看社区护理的必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

[13]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7.

篇10

关键词:儿童、正畸治疗、护理干预

错颌畸形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内部因素或外在环境如疾病、营养失衡等影响了儿童牙颌、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牙颌面发育畸形,是口腔三大疾病之一。据WHO统计,我国错颌畸形的患病人数高达人口数量的一半左右,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口腔的功能、健康及颌面部的发育,甚至对外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1,2]。在正畸治疗中,因为要在口腔内安装矫治装置,使原本简单的牙齿正常清洁变得困难复杂,加之配戴时间较长,则容易产生软垢,进一步使牙菌斑堆积造成釉质脱矿、龋齿、牙龈炎、口腔溃疡等疾病,影响矫治的顺利进行,使矫治时间延长。因此,为缩短患者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在正畸治疗中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口腔卫生宣教让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尤为重要。笔者将常规护理与家庭宣教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引入正畸治疗中,探讨护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在2003--2007年门诊正畸患者共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方丝弓或直丝弓矫治器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在术前均已完成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治疗,使用的酸蚀材料和釉质粘合剂相同。

对照组:随机选择门诊正畸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10--17岁,平均13岁。试验组:随机选择门诊正畸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ll--18岁,平均14岁。所有病例均按需要佩戴固定矫治器。

1.2研究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设立记录卡。对照组仅向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并进行一般程度的宣教。实验组按事先制订的护理计划,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指导。比较戴固定矫治器12个月时两组牙龈炎的发病情况。

牙龈炎诊断标准按牙龈指数(GI)分级:0级:牙龈健康;l级:牙龈轻微炎症,牙龈色有轻度变化并略微水肿,探诊不出血;2级: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级:牙龈重度炎症,牙龈红肿严重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1.3护理措施

1.3.1治疗前交待病情

正畸前准备全套临床资料,详细了解患儿的一般资料,记存模、观察模、临床记录、x线全景片、侧位定位片、正侧面照像等,与患儿与家长家长就矫正前后的变化如外貌、费用、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拔牙等进行沟通讨论,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

1.3.2患儿的心理护理

充分认识到患儿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根据儿童心理护理的原则,对临床上较多见的正畸心理,如害怕疼痛、拔牙,担心治疗效果,紧张敏感、焦虑自卑心理做正确的心理辅导。

1.3.3正畸治疗前护理

仔细检查口腔卫生状况和存在的牙体牙周疾病。已出现龋齿的应及时治疗.恒牙已萌出乳牙还未脱掉的及早拔除滞留的乳牙残根,纠正不良的口腔习惯,对治疗前口腔清洁不良者,进行彻底的超声洁治,系统治疗已存在的口腔其他疾病,待病情稳定,口腔卫生恢复至良好的状况后.才能开始进行正畸治疗。

1.3.4饮食方面

正畸期间执行严格的饮食控制,避免进食黏度过大、硬度过高及高糖或过酸的食物,禁止用前牙啃咬坚果、水果及笔头等,以免使托槽受损脱落,这方面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

1.3.5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的保持是矫正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医护人员应该仔细向患儿及家长说明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尤其向患儿解释配戴矫治器以后不是不能刷牙,而是要掌握合理的刷牙方法,否则容易导致托槽脱落和弓丝的崩出。

1.3.6按时随访

建立患者档案卡,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并记录在档。特别是在带矫治器的初期,可能会有不适的感觉,如酸胀,刺激口唇引起的疼痛感,此时可嘱患者流食一周,向患者解释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不适会逐渐减轻。

2.结果

GI的等级分数分别在对照组、试验组之间进行配对秩和检验,矫治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固定正畸需要在口腔内安置固定矫治器及附件,且疗程较长,清洁时注意事项较多,容易在刷牙时出现疼痛及牙龈出血,以致很多患者不能很好的遵从医嘱进行口腔清洁。口腔清洁不彻底极易导致食物残渣的存留,逐渐形成的软垢不仅会引起牙齿脱钙,龋齿的发生,也会引发牙龈炎等其他牙周疾病,产生疼痛等不适感觉,患者刷牙时更易马虎了事,陷入恶性循环[3]。所以指导患者正确的清洁口腔是正畸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此次试验针对的是儿童,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性,更应当区别对待。在首次治疗时就要耐心细致的指导,包括消除患儿心理恐惧,提高其依从性,指导其饮食注意情况,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等。尤其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其自己清洁口腔的主动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试验证明,采取了恰当的护理措施与宣教指导后,在牙龈炎发生时,患儿GI等级有明显变化,试验组的中重度牙龈炎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配戴矫治器后的不愉受,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正畸的顺利进行,避免了疗程的延长。总之,卫生宣教与家庭卫生干预结合的模式效果明确,应作为日常儿童正畸治疗中的常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红云.错颌畸形矫治中的美学与心理学问题讨论.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