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的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
首先,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进而心存感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通过感恩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感恩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二、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意思是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美术教育有许多内容有利于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使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产生共振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的需要,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对美术教学内容与感恩教育作合理的匹配
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有许多交集,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可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由于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样样可以渗透、又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的做法是先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整体的划分,然后按照知识板块与感恩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感恩教育首先要强调的是对恩惠的认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父母的恩典、社会的帮助、他人的关心。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自我成长教育与学生的感恩认同教育结合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于人的傲慢,而止于人的谦卑。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巧,首先就在于培养学生谦卑的心态,使其对他人怀有钦佩的心理,乐于把得到恩惠的感激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在教学中,如果从感恩开始,把钦佩他人当作一种与人交往的处世哲学,就会使学生从根本上学会与人相处的要领。要想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身承载的社会恩惠,只有心存感激,学生才会从心底涌出责任意识。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帮助的感激与回馈,只讲社会责任而轻视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容易使社会责任成为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要从培养学生对社会感恩开始。
二、对渗透策略进行合理设计
让感恩教育走进美术教学,在感恩中融入美术教学,这是一个感恩情感与美术认知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教学与感恩相互交融的过程。为优化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求策略、精心设计,想方设法促成交流的实现与高效。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美术课程教学应体现这一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策略要求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触动学生的经验生活、现实生活、虚构生活,构建大的文化情境来教学,以教学与生活的一体思维组织美术教学。许多人把感恩看作一种处世哲学、人生的大智慧,因此不能忽视感恩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师常常听到家长反映独生子女太娇气,时常顶撞父母,对此,如果只用理论教育学生,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比较反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主动引入感恩教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道德源头找到孝敬父母的人文基因,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心存感激的正确心态。把感恩教育作为长期的引导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构建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遵循学生构建知识的规律,积极促进学生不断地将美术边界与感恩情感边界沟通、联结,从而使学生合理地构建起知情合一的认知结构。美术教育中如果能渗透感恩教育,则容易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情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结构整合,从而形成有生命活力的认知系统。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只重视美术知识教学,而轻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只教学生如何承担责任,而不要求学生感知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社会恩惠,不对学生进行感化,就容易使学生的品德中缺少感恩的成分,从而使教育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渗透方法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篇4
感恩 医学生 社会责任感
一、何为感恩
对于“感恩”,《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对感恩的字面解释千差万别,综合述之,笔者认为,感恩就是主体(人)对于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出友好并且给予回报。
感恩的对象包括主体性存在和非主体性存在。在主体性的存在方面,我们通常只对个人如父母、老师、领导等表示感谢并回报。传统的忠孝观念是感恩意识的表达形式。“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感恩意识,“忠” 是“孝”的扩大:国家、皇帝、上级有恩于你,所以你要忠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传统的忠孝观念也随之消亡了。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感恩意识普遍淡漠的原因之一。忠孝观念的封建内容当然应当剔除,但是,忠孝作为感恩的表达形式本身却是不能抛弃的。在非主体性的存在方面,太阳是我们地球的能量之源、生命之父,我们为何不感激?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非主体性的存在感受不到我们的感谢就不感激。有了这份感激之心,我们就会对自然、天地、生命、万物充满敬畏,就会发自内心地爱护自然,节约能源,关爱生命。
感恩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识恩、记恩、谢恩、报恩。首先,要“识恩”。识恩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小恩小惠最易识别。但是,识别大恩大惠就不易了。“识恩” 后还要“记恩”。有些人识恩的能力是有的,但是记不住恩。受恩惠时他(她) 千谢万谢,过后就抛在一边,再遇恩人时视为陌路人。“记恩” 后应当“谢恩”。口头表示感谢,友好提及别人的恩惠,甚至对别人的付出给予必要的补偿,都是恰当的谢恩方式。
二、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一)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社会责任感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次研究自行设计的问卷《医学生责任感调查》,从四个维度来了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奉献精神。研究表明,85%的医学生认为大学生不仅要做社会公德的遵守者,还要做社会公德的引领者;72%的医学生认为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苟且偷安等于自去灭亡;60%的医学生当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有冲突时会选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21%的学生尽管“很不情愿地参加集体活动”,但是仍然能够以集体活动为重;72%的医学生表示非常钦佩郭名义的爱心奉献精神,表示愿意做郭明义,传承雷锋精神。
(二)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
研究发现,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严格要求他人,轻要求自己。2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强”,2.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弱”,而仅有5.6%的学生认为身边其他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却有28%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当代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责任感水平的认知存在着对立。第二,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部分学生以“不为社会做贡献,不给社会添麻烦”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标准,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第三,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价值取向有失偏颇。65%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入党动机是“为日后找工作创造条件”;55%的学生响应国家入伍参军、支援西部等政策,是因为“政策好,待遇好,为将来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部分大学生缺乏信仰和整体观念的支撑,一切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主要动力。
三、感恩意识在医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价值解析
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其责任感淡化的重要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是社会大变革的负面影响,忽视感恩于整体。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使人们社会生活领域呈现独立化和个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分配形式多样化等特点,这就使得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急于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忽视感恩于整体,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越来越陌生,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
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感恩意识缺失成长的土壤。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袒护,使他们变得任性,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从小就没有感恩意识,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
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感恩意识培养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而感恩意识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至关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感恩意识培养形式单一化,还是以大量灌输纯理论为主,在相对浮躁和个人高度膨胀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纯理论很难被接受和理解,不能使受教育的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校责任感教育事倍功半。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90后大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往往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社会。因而,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片面地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其命运应该完全由自己主宰,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自我意识水平不高,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因互相依存、互相依赖而承担的责任,因而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进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
篇5
关键词:诚信感恩;知;情;意;行
1 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
针对如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多样化,既帮困又奖优。但由于地区经济生活情况的差异、高校学生生活具有的隐蔽性,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导致部分学生诚信意识薄弱,为获助学金而弄虚作假。
一方面,受助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突出。受助贫困生在得到相关资助后,有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所得资金,解决生活经济困难,努力成长成才。而有些贫困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是将金钱用于生存消费及学习上,而是用于进行消费攀比上。虽然此类学生数量不是很多,但已在校园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受助贫困生获得相关资助后,部分受助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在接受过资助后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觉得自己因为贫困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还有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
因此,需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将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作为行为准则,树立知恩图报的行为风范,这才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
2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
(一)知――加强认知,树立规范
1.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加强理论引导,开展以学习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正面教育。在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大学诚信感恩教育第一课,学习《学生手册》中 “奖、贷、助、减、补”的相关资助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给予贫困生的极大关爱。积极组织诚信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班会,观看《贷款助学信用助人》的宣传教育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资助的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资助对高等教育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利用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责任的践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感恩价值观。不仅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其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同时帮助自身树立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
2.弘扬诚信感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理论修养。例如,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开展“明德知礼”、“君子文化”、“诚实守信”等人文素养讲座,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使学生把诚信感恩内化成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外化为合乎社会要求的高尚社会行为,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感恩于心。
3.深入学习,竞赛辩论,增强理性认识。积极举办“诚信感恩知识竞赛”,采取小组制积分法,各个小组积极回答问题,竞争激烈。通过知识竞赛使得学生了解更多诚信、感恩的知识,去发掘每个典故里隐藏的内涵,丰富课余生活,从而也学习了古人滴水之恩必报的情怀,勉励自己。
(二)情――心理关怀,选树榜样
1、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培养感恩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贫困不是负担,更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受资助的学生,要学会接纳自我。既接纳短处,也接纳长处,要让他们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减少等、靠、要的依赖想法。同时辅导员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关怀使学生充满自信,更好的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
2、选树榜样,典型引路,传递正能量。例如:每年5月开展“同心・光彩助学”行动,把评选出来的优秀受助学生的感恩事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保存强烈的成就动机,弘扬励志文化;通过“贫困当好学,饮水该思源”大学生成长故事会,展现学生青春奋斗励志故事,分享成长感受,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往年优秀受助学生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受助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感恩意识的共鸣,充分认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内涵,并产生乐于奉献与报恩的冲动。
(三)意――立下承诺,坚定意志
1、立下承诺,监督学生诚信做人,鼓励学生诚实守信。在学生的考核中把诚信纳入考评之中,严厉惩处不守信行为,如取消助学贷和评优资格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表现予以记录,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另外通过举行诚信报告会、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开展诚信还款签名活动等一系列诚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一个做人的最起码的原则,以及做一个诚信之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会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以诚信的优良传统美德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2、坚定意志,确立行动目标,追求生活意义。贫困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生活压力大,很多缺乏自信,目标盲目,做事半途而废1。没有目标的牵引,生活就缺乏动力,也就缺乏感恩的意义。要培养学生为自己定一个目标,做自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目标支配自己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一件小事成功,才能e累一分成果,才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鼓舞自己的希望。同时,还要树立责任意识,控制欲望,保持积极的健康情绪。高校应加强贫困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学习生活。
(四)行――知行结合,外化于行
实施感恩励志工程,引导贫困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资助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开展爱心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励志成才。
1、每年寒冬来临之际以及毕业前夕,要积极开展“爱心衣加衣,微爱暖心行”捐助活动。为贫困学生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等地区贫困家庭捐助毛衣、外套、围巾、书籍、生活用品等,将爱心传递到贫困生手中,播撒爱的阳光,共享心的温暖。爱心活动,不仅为贫困学生送去温暖,而且也让学生在捐助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感,让学生心存感恩,感恩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
2、发挥爱心社团的感恩筑梦力量。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积极帮助老人读报纸,帮助农民工网上买票等。开展“教育帮扶,情暖孤童”、“关爱留守,筑梦暖冬”等活动。例如,2015年12月,聊城大学小雨滴社团联合聊城市电视台、聊城市美术家协会、聊城市近80组爱心家庭,共同为聊城市儿童福利院成功举办了“齐聚儿福院,爱燃平安夜”公益晚会,筹集公益基金10万元,为儿童带来欢乐和更多的帮助。
3、勤工助学,励志青春,感恩常在。学校要积极开设勤工助学岗位、义工雷锋活动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困难,理所当然就必须获得资助。要让贫困学生在岗位上得到更深刻的的锻炼和实践,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资助类型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充分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韧性,与勤相伴,与爱同行,充分认识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实施诚信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能够诚实守信,感恩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受助学生只有学会诚信和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叛逆,多些友善和欢乐。高校应加强诚信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确诚信的重要,使其认识到诚信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个体内在素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一、引言
1.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近期一段时间对于中学生的各种行为的报报导,出现了很多中学生不尊敬父母、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的行为。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呼吁的浪潮。从实际来看,感恩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敏感的年龄段,他们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期以及叛逆的时期。目前的初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尊敬父母和师长等行为。主要是初中生中没有形成这种意识以及没有接触到实际的教育,他们身上永远都不可能形成一种感恩的意识和美德,也不能使得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助于他人的行为。初中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感恩教育只能通过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把学生的感恩教育逐渐渗透到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逐步形成感恩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父母、师长、朋友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通过语文教育来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会感恩精神的主要方法。因为语文教育主要就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来逐步加深其在学生的观念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不断强调和实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感恩方式以及逐步养成感恩的习惯。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老师的亲自指点。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挖掘有关感恩的话题和题材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以及身边和不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有助于感恩意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权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此项教育的认真程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中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以及主要的手段。
二、我国初中感恩教育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基本家庭组成模式
目前的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的逐步加大,一般的家庭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基本的家庭构成情况是父母双方、爷爷奶奶双方以及外公外婆双方和一个孩子。因此,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对于他们的需求更是一应俱全。他们身在无限的溺爱之中,所有的长辈都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办好。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养成,孩子就会对身边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也不会特别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一直发展到初中时期的话,这个时期正是发展和形成自己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就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原来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就是学生只会只顾一味地索取,根本不懂得感恩所为何物。从我们的上文中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感恩精神。关键的一点来源于家庭的原因,试想,如果一直生活在此种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又怎么会形成。
2.社会大形势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的话,年轻人普遍存在缺乏感恩精神的现状。所以说是在初中时期就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而语文教育是初中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n程之一。作为一个极其有优势的载体,对于目前许多学生不知感恩的现状,可以通过此项举措得到相应的改善。根据近来的一则报导,有一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写信,当中指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懂得感恩这一现状。这一则报道揭示了我国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缺口。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多重诱惑同时存在的时代,对于感恩的传承的确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1.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想要通过语文教育这种方式来我国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极其强烈的感恩氛围。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感恩的校园人文氛围。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校园文化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如果校园到处都是关于感恩的宣传以及跟感恩相关的人和事的话就会一步步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概念化的加深,从而使他们自己也有一股愿望想要成为一个具有感恩精神的人。
2.关于感恩文化的宣传栏
因为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角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不断加深以感恩为主题进行的活动。例如,在教室的最后面的知识角中多写上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文摘和故事,这样可以供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另外在校园里的文化宣传栏中也可以张贴跟感恩主题相关的海报以及学生的文章等来供全校的师生学习等。另外,在全校师生的集体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加入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全体活动等。
3.注意事项
在对学生的感恩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具体表现在感恩教育不要出现得太频繁以致于学生都有一股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要做到恰当和适当两点。
参考文献:
[1]黄顺朝.如何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01期:112-112
[2]肖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8期:56-56.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感恩教育
在我国如今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中学生等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奠定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对其进行包括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和自信自强在内的一系列传统美德教育。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门教会学生如何保持一颗对世间万物的感恩之心,和让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物的课程。中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若能具备一颗时刻记得感恩的心,年轻一代才能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三观和心态,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为我国伟大的复兴事业作出贡献。所以,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现作报告如下。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诸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优美的诗句便是古人感恩之心的由衷体现。而感恩指的是人类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这一系列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字面意思。感恩应当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之常情,也应该是人们最起码的修养。而进行感恩教育则是指对未能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年轻人进行关于感恩知识的学习和行为上的暗示,使学生们在家长或是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学会感恩的一个过程。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中学生对于感恩的正确认识,因为感恩并不只是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还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必备的一种道德修养和准则。而感恩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三观和心态,因为只有懂得感恩,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和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和对待每一件事物,才能真正地去热爱生活的一切。
二、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网络环境已经充斥着大量腐朽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这对于正处于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亚于一剂腐心烂肺的毒药。而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能得到完整的塑造,所以极其容易被网络上的发言和信息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出现只会一昧地进行索取的现象,自身的性格也会变得自私自利起来。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让学生正确地意识到师长、同学和朋友们对自己的帮助,让其摆脱不良信息和腐朽落后思想对自身的侵扰,使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和报恩。同时,感恩教育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自发地形成感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为学生建立起对于感恩的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能为正确地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感恩教育还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回报父母、师长、朋友和社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令学生变成一个胸怀广阔、心地善良并以助人为乐而自豪的新时代青年。
三、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讲述古今感恩故事如今的年轻一代大多都被家长当做是家庭的中心而被过分的溺爱,导致年轻人普遍存在过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所以如何让中学生在课堂上意识到感恩。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古今中外相关的感恩故事或是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感恩这一概念的具现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的目的。以八年级上册中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与父母交朋友”为例,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诗人孟郊在临行前的深夜,发现母亲仍然在为自己缝制出行衣物而创作出《游子吟》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这个道理,并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之心和养育之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程门立雪”和“涌泉相报”等我国成语的典故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其充分地对教师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进行了解,能够较好地培养出学生对于别人帮助的感激,以此来起到塑造学生感恩之心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广义上的感恩教育不只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感恩教育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进行行为暗示,因为人类是具有模仿性的,特别是正处于疯狂吸收新知识年纪里的中学生。所以作为教育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用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报恩。同样是八年级上册,以其中的“师友结伴同行:老师伴我成长”为例,若是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学生便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出现疏远,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并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维护感,以此来达到拉近师生距离和培养学生对教师感恩之情的目的,使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教会学生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向家长、教师和朋友等人进行感恩,真正地做到“老师伴我成长”,起到以行为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而相比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暗示,让学生多去参加一些关于感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能够更快地让学生体会到“感恩”这个词的真正意。但因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所以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机会,挑选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们参加感恩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体验的方式使其对于感恩这个概念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养成对感恩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受到限制所以学生们能参与的社会实践种类并没有太多,所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以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洗脚和揉肩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通过让学生去完成这些目标,能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父母平时对自己的爱护,使其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幸福来之不易的这个道理,从而消除如今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的漠视亲情、忽视爱心和自私自利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付出,从而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去对父母进行感恩和报恩。或者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参加感恩道德讲堂和制作感恩卡等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让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报恩的目的,为塑造学生的感恩之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感恩 幸福感 积极情绪
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感恩意识却逐渐淡薄,其中中学生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因为感恩对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感恩可以提升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已有研究发现,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与各类积极情绪如快乐、希望和乐观等有密切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沙哈尔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4组,第一组学生每天睡前要写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第二组每天记录5件不开心的事;第三组每天写下5件比他人优越的事;第四组睡前什么也不做。结果一段时间后,第一组学生表现更为乐观、积极和健康,更易达成目标。第二组情况则最为糟糕。心理学家Fron等人也进行了感恩实验,他们以六、七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让他们每天记述值得感恩的事件,并引导其体验感恩,结果这些学生也都表现出较高的幸福感。这都表明,感恩对提升幸福感有积极的效果。事实上,善于感恩的学生,他们更容易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有利于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二、感恩有利于积极情绪的塑造
负性情绪积聚理论认为,人在经历微小而持久的负面事件或重大负性事件后,容易因不能及时调节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而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升学压力使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学业难度高和竞争激烈让他们易遭受学习挫折,加上身心发展问题和人际适应挫折等,都让他们积累了许多负性情绪。负面情绪如果长期不处理或者处理不当,极易形成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而感恩的行为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积极情绪,容易将注意力放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心境更佳。他们也将更擅长处理负性情绪,减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困扰。
三、感恩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一定行为进行的推测和判断。善于感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得到他人的恩惠后,会感到自己得到了施助者的积极关注和尊重,满足了受助者获得尊重的需要,受助者会为自己感到自豪。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受助者在得到施助者帮助后,会对其施助意图进行归因。研究表明,高感恩倾向的学生会把他人的帮助和生活赐予的所有视为恩赐,将之归因为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积极归因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提升幸福感。
四、感恩有助于学生提高心理复原力
美国研究者对民众911事件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感恩增强了人们从灾难中恢复的心理能力。中学生容易在学业、人际关系和身心发展问题上出现挫折,如果学生学会感恩、善于感恩,那么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消极事件的积极面上。他们会更关注从事件中获得的成长,所以在逆境中更易感受到希望,减少了自怨自艾和自我贬低的情绪,获得了良好适应。成就动机分为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动机,多数学生有较高焦虑水平,使得“避免失败”远高于“追求成功” 的动机。如果学生善于感恩,了解到失败是成长的阶梯,那么他们就不易担心失败和挫折,能够将成就动机由“避免失败”转化为“追求成功”。
五、感恩可以减少学生间的恶性竞争
篇9
当今的一部分中学生虽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与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虽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家庭、社会、学校都难辞其咎。
(一)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母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知恩图报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生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二)影响感恩意识缺失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心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因此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他们觉得“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同时,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
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特别是学校应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大力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矫正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认识方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是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师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引导学生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例如:我校举行的以班级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举办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别开生面的“家长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感恩于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举办家长会上,我们组织学生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感恩卡,写感恩信等: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之情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地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得非常好,衷心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三)从实践方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73-01
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感恩的故事不言而喻;韩信千金酬一饭、晋文公定寒食节、岳飞精忠报国、缇萦救父等故事,比比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感恩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素养的方法之一,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尊重长辈、老师,关心社会和他人,真爱生命等。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感恩教育对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内容和契机。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思想政治课应该主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让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并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细心体会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父母的白发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生活;通过帮助他人,学会团结;通过挫折和困难体会宽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用美的视觉发现社会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学会理解和宽容,努力学习。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尊老爱幼、爱家爱国、无私奉献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感恩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品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将来在社会立足,学有所用,去报答父母,感恩社会,让学生明白“知恩不报非君子”,懂得感恩父母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策略
1、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要增加和渗透感恩教育新内容,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经济社会的道德要求。培初中生的感恩意识,要求在课堂上宣讲我国优秀传统感恩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把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运用直观的感悟教育。直观感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用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寓意的影像资料,像《感动中国》、《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复兴之路》等。爱国与美德,伟大与平凡,瞬间与永恒,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此为契机营造氛围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最终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感恩教育要联系生活实践。感恩教育要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化问题入手,把感恩变成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老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的消费观,如不顾家庭生活实际而盲目消费;抽烟、喝酒、沉迷上网;用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赶时髦、爱与同学攀比、开生日晚会到酒楼请宴等。我们趁热打铁,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自己不应该花的钱有多少”、“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悟到父母无私的爱,从而能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望,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消费行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思想政治感恩教育的建议与反思
感恩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在感恩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一个带头作用,以自身为典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运用感恩;另外,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用感恩唤醒感恩,用爱来教育爱。除此之外,感恩教育还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做好感恩教育的重要策略,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信息,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种感恩的家校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样,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