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验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检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正确认识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标准物质分为有证标准物质和非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是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证书上给出的每个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非有证标准物质是指未经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备案的标准物质,包括:参考(标准)物质、质控样品、校准物、自行配置的标准溶液、标准气体等。标准物质作为分析测量行业中的“量具",在校准测量仪器和装置、评价测量分析方法、测量物质或材料特性值和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化学中,标准物质是溯源链的主要组成单元,它们的计量学特征,特别是所提供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和在溯源层级中所处的位置,是分析测量质量保证关心的焦点问题。
2 为何要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是为了验证标准物质在储存、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质量的变化,避免因检测人员的使用和保管不当造成的标准物质量值传递发生偏差。因此,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的使用和保管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是对接近有效期的标准物质,使用频率高、性质不稳定、标准物质储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电磁干扰、温度、湿度、不受检测检验机构控制后返回等)的标准物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怀疑受污染的标准物质重点进行核查。
3 如何进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对于有证标准物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按照其证书要求进行储存,以确保该标准物质的量值为证书所提供的量值。若发现上述情况出现了偏差,检验检测机构则应对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进行重新验证,以确认其是否发生了变化。对于非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可采用:①定期用有证标准物质对其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②若实验室无法获得适当的有证标准物质时,可考虑进行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的比对,利用质量控制图进行趋势检查,或者送有資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等方式进行期间核查。
4 标准物质核查实例
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标准物质核查的重点应是检验检测机构经过稀释配制得到的标准贮备液和标准工作液。下面是对可疑甲醛标准贮备液进行期间核查的核查报告:
5结语
不同检验检测机构拥有的技术能力,标准物质的种类、等级、技术性能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确定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方法和频率,制订切实有效的标准物质核查方案,以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可溯源性。
参考文献:
篇2
2011年,由于研究成果在国际职业和环境医学领域获得广泛认可,王生被拉马兹尼科学委员会(Collegium Ramazzini)遴选为该院院士。拉马兹尼科学委员会是一个国际性科学组织,于1982年成立,致力于职业与环境医学中对于疾病预防和健康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其宗旨是推进职业与环境卫生发展,促进公众健康。入选该组织的成员必须是世界范围内职业卫生及环境卫生领域知名的科学家,并在该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目前,该组织已在世界范围内40个国家遴选出120名院士,王生就是其中之一。
王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截至2012年,王生已在职业卫生领域工作了42年,发表了260余篇学术论文,撰写了教材、专著30余部,获得了科技成果奖多项。
对于职业卫生的定义,王生认为:“职业卫生是就是工作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
8年基层工作立志愿
1965年,王生19岁。抱着济世救人的梦想,王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受到的影响,他学业还未完成就被直接分配到医院做了一名医生。“当时想愿望是实现了,但5年过后,变化又发生了。”
因为主修专业为卫生学,王生被调到了甘肃职业病防治院工作。由于职业病防治院是省级医疗机构,在设备和医疗技术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加之甘肃省境内煤矿行业多,大大小小的煤矿数不胜数,每天都会有很多病人排着队来就医。王生自从加入这支队伍,就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医院到施工现场。“那时候每年都要三四个月到煤矿巡诊,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每一位工人进行体检,并将消息反馈给企业,叮嘱企业早日送重点病患就医。”
20世纪70年代,道路交通很不发达,而一些较小的煤矿又分布得比较零散,有时为了深入到煤矿,王生所在的医疗团队要沿着盘山小道一步一滑地往山的另一头翻。体检时,王生曾遇到工人已经达到尘肺的Ⅱ级标准,却还憨憨地对着自己笑,并且依旧鼓足干劲地要去干活,这给年轻的王生带来了很大触动。“我立即与企业联系,要他们马上安排工人停工,赶快送往医院。”
体检结束,他还要忙着照料收治进来的病人,“8小时3班倒,一天24小时,有时都分不清自己在上哪一班。”由于职业病防治院规模有限,病房的最大许可容量总是远远低于病人的需求,对于矽肺病人来说,冬天是最不好过的季节,寒冷的空气总是让他们的呼吸越发困难。“冬天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也是最大的一个考验。”王生回忆道,“冬天最怕的就是矽肺病人感冒。”一次值班时,王生接到通知,一个病人因为感冒病情突然恶化,要紧急抢救,他三步并作两步就往病房赶,注射强心剂、抗感染药物……“早就知道矽肺病人没有康复的希望,治疗只能暂缓病情的恶化,死亡也是件预料当中的事,本以为是常态的事情,但每一次经历还是会十分痛苦。”说到这里,王生顿了顿,“经历太多生死,如今我常在思考如何能够减少职业病患者?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做?”
通过8年基层实践,王生意识到,只有把疾病预防做好,才能从源头解决职业病救治难的问题。1978年,王生带着新的信念,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顺利被录取。
变差距为动力
又一次回到校园,王生本想致力于矽肺方面的研究,但是导师却给了他另一个研究方向——噪声。
王生主动与导师交流,得知在国际上噪声已经是一个突出的职业卫生问题。为了弄清楚噪声的危害,在导师的介绍下,王生利用课余时间先后去了多家纺织厂,进行实地测评。“当时的国家标准限值和现在一样是85dB,但是到了纺织厂才发现,工人工作环境噪声实际是90dB,最高的能达到110dB。在另外一些工作场所如球磨机旁,噪声可达120dB。在90dB的噪声下,人与人之间交谈就十分困难。记得当时那家纺织厂的一些工人已经出现耳聋的情况。”王生回忆说。
1984年,王生争取到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刚到美国他就主动提出想到纺织厂、汽配厂参观学习的请求。“最初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上,国外对于学习交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最后,通过多方面协调,王生顺利参观了几个企业。“在汽配厂里,噪声问题也同样存在,但与国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工人人手一副耳塞。”在其他企业中,王生看到了更多的防护装备,所见所闻让他认识到这不仅是防护装备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人员意识、法律制度的影响。随后,王生就对美国的法律、管理规程、培训资料做了研究,所有相关的法律摞在一起,王生打趣地说:“不是堆积如山,而是鳞次栉比的山脉。美国的法律处罚力度每个企业都吃不消,这也督促他们做好先期的预防工作。而且自下而上的监督也让工人对个人安全握有主动权。”
1986年,王生学成回国。问及回国的原因,王生笑谈:“我是为了能回国做改变而出国的,国外看见的差距其实就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明天,这让我更有信心能做好。”
标准制定的苦乐
回国后,王生一方面继续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一方面积极参与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关于职业卫生标准制定和研究工作。1986—1991年,5年间,他参与了很多标准的前期调研、中期讨论、后期修改,1991年正式成为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中的一员。“标准里的每一个数字都要推敲再三,例如有毒物质标准的确定,企业的工艺水平和改进成本有限,如果生硬地将标准卡在一些固定的数值上,企业会缺少改进的动力,同时国家财政也无法一下拨出大笔资金。”一开始制定标准,企业都会有抵触心理,作为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还要兼顾企业协调工作,了解每一方的需求,从而达到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存的目的。
2007年4月12日,由王生担任主要起草人的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别针对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传振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时的心率11个部分做出要求。王生作为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又与标准委员会其他成员通力合作,研究制订了GBZ/T229-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针对生产性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等4个部分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该项标准也成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相关内容的配套文件。
参与《职业病防治法》制修订
20世纪90年代初,王生就曾参与《职业病防治法》前期调研工作,并建言献策,“自从《职业病防止法》出台,职业卫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上升期。”
2012年新版《职业病防治法》修订完成并开始实行,在前期的修法过程中,王生多次参加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召开的讨论会议。王生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外对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建议在新法中强化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此外,在原有基础上,他还提出企业、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改变以往“安全是政府专属责任”的意识,将安全落实到企业,保护到个人。
篇3
论文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做出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之后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领域,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专业学位类别38种,比2009年增加25个。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也给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特点,构建完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别,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重视实践和应用。教学上要求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为辅,实践上要求在学期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偏差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偏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才开始实施,虽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具体培养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符合培养要求、达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都将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质量。
二是毕业生本人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定位偏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应用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从事的工作领域应为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实践和应用类工作。因而毕业生如果不了解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混淆,不能找准个人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方向将出现偏差,错失就业机会。
2.就业前景不乐观
首先,总体上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研究生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由易转难,未就业研究生总数的不断增加又加重了这一形势。其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还面临着用人单位的质疑。2012年全日制专业硕士第一届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毕业人数较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情况还不够了解,可能存在质疑,甚至不认可。这些都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难度。
3.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缺乏专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正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狭窄,仅仅停留在高就业率上,简单地进行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召开就业指导讲座、办理就业派遣、统计就业数据等工作,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指导、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另外,就业指导一般局限在应届毕业生,缺乏研究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统筹安排。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1.专业化、全员化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从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优化配置,并规范管理和加强建设,制定完善的学习和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就业指导还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配合与支持,将校友资源、各界专业人士、学生家长、授课教师、导师、辅导员、图书馆、后勤服务部门、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纳入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达到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2.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贯彻职业生涯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1)加强职业认识教育。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应重视和引导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探索和定位,加强职业认识教育,包括专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知、社会需求认知等。通过专门课程讲授、专业课灌输、导师引导、专家讲座等多种教育形式,指导和帮助研究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应用领域等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专业自豪感;指导研究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引导研究生了解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社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趋势,初步定位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并且进一步指导制定学习生涯规划。
(2)加强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是研究生从事某种职业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身体能力、发展能力四个层面,其中专业能力是核心。
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能力;二是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和完善研究生校内外实习机制,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突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双导师制度,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提升科研能力。
对于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二是动员研究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三是优化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四是鼓励研究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但核心内容应在研究生第一、二学年完成。
(3)加强就业政策指导。第三学年是研究生就业实践的重要阶段,应着重加强就业政策指导。比如国家部委或地方规范就业市场的政策法规,北京、上海等特殊城市或地区的就业准入政策,政府宏观就业调控政策,毕业派遣政策,创业扶持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国家或地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等等。毕业生通过法规和政策学习,可充分发挥政策鼓励优势,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和就业程序。
(4)加强就业渠道拓展。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拓研究生就业市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与优势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组织高层次、大规模的专场校园招聘会,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准确详实的就业岗位信息。鼓励和动员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就业应聘,汇集研究生应用型、实践类岗位需求信息,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场推介会。
3.信息化就业指导平台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职业测评与生涯设计六位一体的功能整合。
4.社会化就业指导实践
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实践,是在就业指导中引入“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增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研究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获得直接职业经验。将社会资源如专业人士、专业组织和专门机构请进校园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化服务和专门性咨询,使研究生获得实时的职业界资讯。
篇4
>>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及对策研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以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实践方式效果的比较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中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分析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全日制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3]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篇5
关键词: 全日制兽医专业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近年来,我国招收研究生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毕业后更多地从事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基层工作。目前,社会上急需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学术性培养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而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其中之一。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精专的兽医人才,只有尽早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由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建议在研究生入学复试时,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导,帮助已通过复试的研究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鼓励其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开学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通过调研和资料检索,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导师的参与下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使每一位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必修课程,在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与导师协商选修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合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如果研究生确定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重点学习五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技能,同时选修或自修《病理学》、《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以及一些管理与法律类的课程,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动物主人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有研究生确定将来独立开办动物医院,就要增设经济学等课程,使他们懂得成本核算,能看财务报表,会做市场调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如果以兽药研发和养殖场为目标,则需要增加制药和管理等选修课。
此外,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可以不做动物实验,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而非“学术”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此,学校聘用校外导师的数量要充足,让全日制兽医硕士有选择的余地。而且校外导师应该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既要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普遍存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依靠校内导师联系相关用人单位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荣誉,帮助其所在单位提高知名度并给予优先选派毕业生等政策,确保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篇6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导师队伍
一、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一些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向高层次延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和普遍趋势。它是以一定的职业领域为背景,以加强人才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和衡量尺度的教育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新兴和重要的力量,在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增强所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1的比例。此外,《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招生单位制定下一年度招生工作计划时,除将当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外,还应将当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全日制专业学位。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趋势。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下,由于办学理念、社会认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此,应在教育理念的树立、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强化,以期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重基础、厚实践能力高层次专业人次的需求。
二、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
为适应社会对特定职业领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它具有特定的职业倾向性和专业实践性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是并重的两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它们的功能定位不同,即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学”――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于“术”――实践与应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和工程应用。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矮了一头”,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持怀疑态度,同时有些用人单位亦尚未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此,首先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和认同,使之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等优势;其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提升其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使之逐步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适合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现,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1.培养方案的制定
优化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针对与学生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之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基于社会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出发,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素养,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学科专业为背景,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共同制定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采用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同学位论文表现形式为综合评价指标。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质量的基础,而重基础、厚实践能力则是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主线要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基础性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性,为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理论基础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的设置,而理论基础模块又主要包含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及人文素质模块等部分。专业实践模块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源泉。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模块的有效运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该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更能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3.应用型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显著不同的一点便是要借助专业实践基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及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结合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便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由之路。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应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层次性,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需求,应分别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多层次的基地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导师科研工作优势,不断建设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培养创设条件,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在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前提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可以从事学位论文工作,从而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导师队伍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便是要具有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做法是采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法,该种体制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共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有助于发挥校内导师的专业知识、科研优势和企业导师实践优势,能集中双方特长,切实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但是,目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增长,校企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未完全实施,校企导师在指导过程从存在较大的脱节情况。校内导师主要承担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多是辅质的,而企业导师多是兼职导师,其自身多工作较为繁忙。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来,从而导致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两不靠的尴尬境地。为此,需要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制度,以充分发挥双方结合的优势。为此一方面需要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此来改变目前高校专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其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邀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不断沟通,以相关的项目合作作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建立长效的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机制,不断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和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通过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建立符合实际状况的双师型导师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可在当前形势下稳步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增强其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76-03
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9号),通知要求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合理确定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比例,大力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2010年在相对稳定招生总规模的前提下,各招生单位要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并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正是大势所趋。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占硕士总量的60%,超过现在的27%。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就业压力增大,各类专业学位硕士逐渐将变成社会的“新宠”。我们在正确对待这一新鲜事物的同时,首先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教学和管理人才。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的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而减少,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担任兼职辅导员;二是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担任一定时间的辅导员或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是既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
2.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参观考察和社会服务两种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充分利用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和先进集体、大中型企业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也要利用社区资源就近建立社会服务基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身政治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专项的社区服务活动。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
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
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都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这对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尤其重要,因为,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唯有通过实践,耳闻目睹、触摸社会大课堂的深刻变化,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理论的精髓,自觉用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篇8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著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篇9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76-02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09年起,教育部增加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是有效培养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联合基地的建设效果也将是决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教育部针对该类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明确要求其须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6个月,这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的刚性要求[1]。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切实做好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二)深化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针对需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各层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和联系在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或企业全方位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聘任实践基地的高水平专家作为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合作需求,共同设计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生的课题选题和毕业目标要求等,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设计更加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更加接“地气”[3]。
(二)有利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合作,理顺合作机制,积极调动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设更多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推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大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生产相结合,促进产学研合作。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类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工作经历,普遍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进入实践基地后,不仅能学习和积累到实践经验,也会获得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从而端正求职心态,不断调整职业规划。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该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产物,通过合作可以加强高企双方更深入地了解,让高校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市场导向,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更符合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展
近年来,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综合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案例分析室等,在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各种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但从实践基地运行过程和效果来看,许多实践基地并没有健全的运行合作机制,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需求[4]。
(二)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对高校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急剧扩增,导致师生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培养任务,出现一位导师指导10余位甚至数十位研究生的现象,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很多高校直接由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导师担任,但这些导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历和指导能力无法满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而针对该类研究生培养的具有实践教育经验的行业企业导师队伍尚未形成。
五、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
企业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形成合作共赢。高校要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企业实践平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内外导师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更加精心的指导,让他们深度参与合作科技项目,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注重吸纳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校企联合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加大在合作企业遴选具备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专家担任导师。在遴选条件上,引入多维度选聘机制,注重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例如,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核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应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等。对校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业资格,而不应过多地关注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应不断创新“双导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整合资源,明确职责,使实践基地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校应结合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科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互利共赢为宗旨,把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学校与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体系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共享社会资源,是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5]。为了使实践基地建设得更好,并实现其功能,高校和企业应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完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导师队伍,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和更好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19.
[2]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教研[2013]1号.2013-3-29.
[3]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5)22-25.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引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侧重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在发生不断地变化,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素质与能力要求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重要的组成,对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是中职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的中职教育,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的发展。
一、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中职学院的语文教育应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指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综合性的体现,经常受教育的程度和实践的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等的制约,其主要的表现就是中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兴趣以及个性等方面。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生个人来看,优秀的职业素养对于职业业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企业来看,员工具有较高的素养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在一定程度有助于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另外,从国家利益来看,国民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另外,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中职语文教育在中职教学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中职院校面对普通高校的竞争压力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实施扩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素养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突出专业性,强调专业技术的提高,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大量缩短中职语文教学的课时,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就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未能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改革语文教学的目标
职业素养不仅包含职业的道德、技能、行为、作风,以及职业的意识规范,还包含职业管理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敬业精神及团队精神等。另外,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衔接也是重要的一点。
在同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以及对于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中,中职学院的语文教师能够发现,企业对于人才关注最多的是其自身的责任感,其次就是人才的学习和沟通能力,然后是技术。由此,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就业需要的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直面企业的学生,在他们走进劳动行业时,在语文能力方面最需要的是写作与偶遇交际的能力。如果职业学生面试的时候不能较好的推荐自己,讨论会进行时不会发言,工作后,不懂得写履历,这就表明了中职语文教育的失败。因此,中职的语文教师要把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能力来展开培训,使得学生可以适应职业,以顺利就业。
(二)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改革语文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优化教材,以使得语文教材的职业化。中职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对语文课本展开整合、充实,对于教材中的与现实脱节的内容予以删减,从而增强语文教材实用的特性,保持知识连贯性与系统性。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注重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专业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的辐射,以形成立体的交叉教学内容。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师对于教材要合理分工、要深入专业、编写要职业化,同时,也需要广泛的收集符合当地经济的实际资料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扩展到实际的生活中,将课本变为蓝图,供语文教学的参考。如在对学生进行文本讲解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的场景假设,来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等能力。当然,在进行课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教学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策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交流体验、口语表达来训练学生职业素养所包含的沟通、交流、协作等重要的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日后的就业,增加其自身的竞争力。
(三)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之一目标,教师必须全面的更新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满堂灌的方式不再适合教学,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展现自己,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的写作以及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锻炼其表达、思维、交流等能力。另外,教师应合理的控制时间的安排,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标。
三、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建立复合型的中职语文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业务素养。优秀的中职院校教师必须是复合型的教师,其不仅要熟悉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了解、熟悉专业的要素以及现实中的走向,以满足语文课和专业课的融合。语文教学必须职业化,为学生专业提供服务,以促进学生顺利的就业。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借助自学或是其它额途径,来准确的把握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教学的原则和目标,以及进度、内容等的安排上必须满足语文教学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二)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
例如,市场营销对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以及财经类应用文的书写等;又如文秘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听说以及读写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训练,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的特色,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结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其改革也是必须的。教师必须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结合学生职业所需的素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促进其就业的竞争力。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专业化、系统化,才能使得语文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其积极的参与教学,已达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倪月;如何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学习导刊,2013年5期
[2]闵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