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卫生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卫生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卫生制度

篇1

一、食品采购及保管制度

1. 食堂要由专职管理人员负责食堂物资的验收、出入、储存、保管等日常工作,认真做好出入库登记。严禁采购腐败、变质、过期及标识不全的食品。

2. 食堂物资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并按物资类别决定物资的储存方式及摆放位置。

3 .食堂管理人员每周对食堂内的物资进行检查,对地面、货架、门窗、墙壁进行全面清洁。发现变质、破损、过期等物资要立即进行处理。

4 .入库干杂调料要分类整理,严禁食品与非食品混放,堆放的食品隔墙(大于30厘米)、离地(大于20厘米),整齐存放,并标明品名及入库的时间。检查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保质期),按照“先进先出”发放原则予以发放。

5.食堂内所有的货架、货墩、货柜都必须贴上标签,在标签上注明品名及规格,并在进出标签备注栏上注明进货批次、数量、日期及发货的数量、日期。

6. 严格控制食堂内的温度,随时对食堂内的温度进行检查,保证通风良好,防止因温度过高或受潮而引起库存物质过早过期霉变。

7. 食堂内严禁存放任何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污染的物品及原材料。禁止在食堂内存放私人物品及从事与食堂贮藏无关的活动。

8. 采购食品时必须向商家索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明等资料备案存档。

9. 定型包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必须有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标出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10.运输包装、容器应符合卫生要求,运输车辆应专用清洁,不得与有毒物、污物混运,防止交叉污染食品。

11.食品添加剂存放在固定场所或橱柜并上锁,包装上应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专人保管。添加剂的使用须由专门制作加工人员操作,严禁其他人员擅自取用,对其使用种类及数量须由专人记录在案。

12.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温度范围的要求,冰箱(柜)宜设外显式温度(指示)计,以便于对其内部温度的监测。

13. 食品冷藏、冷冻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存放,应有明显区分标志。

14. 食品在冰箱(柜)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15. 用于冷藏、冷冻食品的冰箱(柜),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其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二、食品加工烹调制作管理制度

1. 操作人员更衣、洗手后,方可进入操作间进行加工,防止二次污染。

2. 加工前认真验收加工原料是否符合质量,严禁加工不合格原料。

3. 待加工原料进行清洗后,分类存放,按存放时间进行先后加工,防止交叉污染。

4. 加工植物类原料,应根据菜品及烹调的具体来定。对蔬菜原料进行捡摘剥削等加工处理;对容易去皮氧化的蔬菜要及时浸入水中,沥干水分,存于相应盛器内。

5. 水产品和肉类产品加工应除尽污秽杂质,按用途进行原料加工,加工后严禁落地存放。冷冻食品应解冻后进行粗加工,加工时避免损伤鲜活水产品肉质。

6. 活禽类加工应放血完全、褪毛干净、取内脏彻底;肉禽类清洗后无血、无毛,鱼类清洗后无鳞、鳃、内脏,保持清洁卫生,不同原材料进行分开加工,防止污染。

7. 配备有盖的污物桶、臊水桶,每日工作后垃圾日产日清,污物桶、臊水桶存放点随时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杀菌。

8..烹制前,必须对烹制材料进行检查,严禁烹制变质食品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原材料。

9. 熟食品应存放在专用的经过消毒的用具、餐具中。

10. 剩余熟食品放入熟食箱存放,存放超过四个小时的熟食品,回锅后应彻底加热煮透方可供应。

11. 工作结束后,调料加盖,调料瓶、炊具、工具、用具、灶上、灶下、台面清洁整理干净,地面清扫拖净。

12. 厨房管理人员下班时,应检查各功能区域的卫生状况,并做好记录。

三、餐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 餐厅每日用完后的菜墩、菜刀必须放在适量的消毒液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15—30分钟;不能进行浸泡的不锈钢桌、不锈钢架等用具必须定期用适量浓度消毒液进行擦拭。清洗餐具、用具时,应做到“四池分开”,并在水池的明显位置注明标识。

2. 餐具、用具在清洗消毒过程中须做到“一洗、二清、三消毒、四冲洗”,不得减少任何环节。

3. 清洗时,在水池里放入5——10/1000的洗涤剂,注入热水,将洗洁剂搅拌均匀,水温控制在40 C;在将餐具、用具内的杂物刮掉,放入水池浸泡5——10分钟后进行清洗。

4. 洗净后,凡能用蒸汽消毒的餐具、用具、器皿等,均应放入蒸车内进行消毒,蒸汽温度大于或等于95 C,蒸煮时间为15——30分钟;凡不能用蒸煮的塑料餐具、用具、器皿等,须用药物浸泡进行消毒(药物浓度参照说明书),浸泡时间为15—30分钟。

5. 对每餐未使用的餐具,必须收回洗碗间用清水冲洗,进行消毒后,方可再用。消毒后的餐具、用具、器皿等干燥后,应放入指定的位置,并加盖封闭,防止细菌浸入。

6. 洗碗间及消毒间必须保持整洁、卫生、明亮,不得存放有毒物品、有毒气体、污物、易爆物品等。

7. 下班时,专职管理人员应锁好餐具间及洗碗间的门窗。

四、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1.员工须参加基础卫生培训、持有效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健康证时效为一年。

2.员工(待聘人员)办理健康证须统一组织在指定地点进行体检。

3.员工(待聘人员)健康证办理须本人进行,严禁代检、代查;严格遵守体检注意事项。

4.健康证到期再行体检的员工,检查未合格的应立即停岗,停岗期间禁止进入加工间、禁止与原材料接触。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将予以解聘,复查合格者则恢复原岗位工作;待聘人员体检不合格的,不予聘用。

5.员工在岗期间,健康证原件交个人保管,其复印件交食堂、餐厅统一存档管理,以备查阅。

6. 健康证到期而未办理的员工,应立即组织办理,直至领取新的健康证后方能上岗工作。

7.卫生监督管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须经常对员工个人健康、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

8.新员工须经岗前纪律、安全、卫生培训后方可上岗;如因特殊事由未能参加岗前培训的,单位应另行安排时间为其进行“补课”。

9.每年对员工进行两次以上系统的卫生知识培训,每年至少有一次由卫生监督部门指导的培训。

10 .单位结合季节特点,每年组织开展突发性传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季节性多发疾病专题知识培训。

11. 待聘人员参加岗前培训后,经考核未合格的,不能上岗,直至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在职员工参加卫生知识培训,考核成绩将与年终考核挂钩。

五、卫生检查及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1 .卫生管理人员每天不定时的对食堂及餐厅的大厅、外厅、后堂、用具、设施设备进行抽查,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好记录,及时向食堂及餐厅负责人提出改进意见。

2 .抽调相关卫生管理人员组成专项卫生检查考评小组,每周五对食堂、餐厅及部门卫生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作好卫生检查记录。

3 .食堂、餐厅及各部门卫生状况经多次通报仍未落实和完善的,卫生管理人员有权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卫生执行情况将与年终考核挂钩。

4 .所有检查资料须在部门主任签字确认后交与中心办公室存档备查。

5 .餐厅卫生由专人负责,定岗、定人、定区域。

6.餐厅每日清洁1—3次,每周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并用杀虫剂、消毒剂全面杀虫及消毒。杀虫剂要与消毒剂分开放置,并指定专人进行管理。

7.员工在工作时,着装要穿戴整洁,不得留长发、长指甲;不得用双手接触或沾染所盛装食物的容器内部及食物成品,尽量使用专用的夹子、勺子等用具进行采用。

8.餐厅工作人员在上班前和入厕后,要彻底清洁、消毒双手,保持双手清洁卫生。

9. 摆放在餐厅的保洁设施应清洁卫生,非食品用具不得与食品用具混放。

六、食物留样及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1.提供的每餐每样食品都必须由专人负责留样。每样食品必须留足100克,分别盛放在消毒的餐具中。留样食品取样后,必须立即放入完好的食品罩内,以免被污染。

2.留样食品冷却后,必须用保鲜膜密封好(或盖上),并在外面标明留样时间、品名、餐次、留样人,贴好标签后必须立即存入专用留样冰箱内。每餐必须作好留样记录,便于检查。

3.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时间到满后方可倒掉。

4.留样冰箱为专用设备,留样冰箱内严禁存放与留样食品无关的其他食品。

5.经营场所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向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6.停止食物销售,保护现场,封存可疑食品,关闭有关通道,控制员工和外来人员进出、接触。

7.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如实回答调查人员的询问,共同寻找中毒原因。

篇2

第一条为防止学校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以及幼儿园。

第三条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

第二章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卫生要求

第四条食堂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第五条食堂的设施设备布局应当合理,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

第六条食堂加工操作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

(二)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三)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

(四)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设备;

(五)制售冷荤凉菜的普通高等学校食堂必须有凉菜间,并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

第七条食堂应当有用耐磨损、易清洗的无毒材料制造或建成的餐饮具专用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设备。采用化学消毒的,必须具备2个以上的水池,并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等的设施设备混用。

第八条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

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饮具贮存柜上有明显标记。餐饮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第九条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洗涤、消毒剂必须有固定的存放场所(橱柜),并有明显的标记。

第十条食堂用餐场所应设置供用餐者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

第三章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的卫生要求

第十一条严格把好食品的采购关。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索证;应相对固定食品采购的场所,以保证其质量。

禁止采购以下食品:

(一)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二)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三)超过保质期限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四)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第十二条学校分管学生集体用餐的订购人员在订餐时,应确认生产经营者的卫生许可证上注有“送餐”或“学生营养餐”的许可项目,不得向未经许可的生产经营者订餐。

学生集体用餐必须当餐加工,不得订购隔餐的剩余食品,不得订购冷荤凉菜食品。严把供餐卫生质量关,要按照订餐要求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进行验收。

第十三条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食品贮存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第十四条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第十五条食堂炊事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其原料。

第十六条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不得向学生出售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

第十七条职业学校、普通中等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

普通高等学校食堂的凉菜间必须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应有专人加工操作,非凉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

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第十八条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第十九条食堂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继续出售。

第四章食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第二十条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一条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二十二条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食堂实行承包经营时,学校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作为承包合同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五条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学校食堂不得开办;要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六条学校食堂应当建立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相关的卫生管理条款应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

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第二十七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及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第二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食品卫生法》和本规定的要求,加强所辖学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并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应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对所属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第三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属的卫生保健机构具有对学校食堂及学生集体用餐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的职责,应定期深入学校食堂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

第三十一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监督,对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进行监督指导。

加大卫生许可工作的管理和督查力度,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对卫生质量不稳定和不具备卫生条件的学校食堂一律不予发证。对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学校食堂要加大监督的力度与频度。

第三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三十三条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要建立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规定,、疏于管理,造成学生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学校和责任人,以及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后,隐瞒实情不上报的学校和责任人,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篇3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抚顺市卫生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实行学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办学模式,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提升专业教师及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找准学校与校外医疗卫生行业、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中职卫生学校;深度合作;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李冰洁,女,抚顺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微生物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10-04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和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中职卫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能较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可以提高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与临床实际的距离,实践学校培养的人才与需求单位的统一,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抚顺市卫生学校是抚顺市唯一一所培养中、高级卫生技术人才的医学教育教学基地,为辽宁省省级示范学校。建校52年来,学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中职卫生学校热议的焦点和难点。近年来,抚顺市卫生学校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办学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抚顺地区乃至辽宁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一、中职卫生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与办学模式

(一)中职卫生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实施主体是中职学校,校企深度合作是中职学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医院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学校、医院、企业的设备与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使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及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校企合作对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已不陌生,得到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推动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已是刻不容缓。对学校来说,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与医院、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简单的合作和就业的关系,而在优化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共建、教师实践与教学质量、招生就业、订单式培养、师资互聘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二)抚顺市卫生学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抚顺市卫生学校一直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加以研究与实施,确立了“互利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校内进一步加强办学质量、深化教研教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提升专业教师及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础上,校外积极找准学校与医疗卫生行业、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向深度融合。学校在加强与各医院、企业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合作办学及就业的渠道,目前正与德国老年护理康复机构意向合作办学,学校已派4名专业教师到德国进行了学习与交流,为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提供了宽口径、多形式的办学渠道。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最早的是护理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但最始的合作仅仅是学生在第三年到实习医院进行实习,主要内容是临床操作阶段。2002年前,抚顺市私立医院较少,各县、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各乡镇卫生院也不发达、规模有限,各医疗机构与校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当时学校招生很好,安排学生实习还要靠关系,由于实习医院少,学生人多,同时,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往往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要管理几个班的学生,对实习管理缺乏有效指导,显得较为松散。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公立、私立医院及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护理及基层检验人员,如微生物细菌室、临检用人量大幅增加,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学校抓准机遇,大胆实践合作,由校领导亲自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教师深入各级医疗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抚顺市区及各县区和省内医疗机构的新需求、新动向,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把护理专业、检验专业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试点专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开始尝试与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实践,学校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入,与抚顺市中心医院、抚顺市第二医院及抚顺市中医院、华都医院、美德因妇儿医院等及其他基层社区服务机构的合作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活力。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

虽然抚顺市卫生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要受到政府政策、法规、学校自身认识、医院、企业、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制约作用,尚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医院方面

1.长远意识不够。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医院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学生培养与医院的关系不大,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更多的是看中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技能型人才注重录用环节,而轻视长期培养,认为中职生培养会增加医院的负担等。而事实上,如果医院要想可持续的发展,要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能增加企业负担,反而在人才的适应性、医院内涵建设、管理及自身发展上可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2.热情和耐心不足。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是学校热,医院反应较冷淡,医院不太主动与中职卫生学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大多数停留在项目支持、提供实习基地和提供兼职指导教师等方面,没有与中职卫生学校展开深入互动。这种合作不能使医院获得较大利益,难以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3.安全管理存在风险。由于医疗单位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与医院带队教老师之间、患者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国家相应的一些配套法规不太完善的前提下,可能会使医院付出较大的精力或增加运行成本,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医院、企业增加安全管理风险。

(二)学校方面

1.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由于中职卫生学校前些年招生较好,潜意识受传统习惯和惰性驱使,主动与医院、企业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方式大多是浅层次的[1],无论是形式的多样与创新,还是内容的拓展,实质性和突破性的进展都受到一定的约束。

2.学校内动力不足。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医院、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有价值的内容。尤其,中职卫生学校在师资、设备、科研等方面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为医院、企业培养员工和技术支持。

(三)学生方面

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入职初期很难达到医院、企业的要求,可用但层次低,不能令医院、企业十分满意。学生在转变为社会人过程中面临着角色巨变,由此可能出现不适应、不稳定现象,自我定位不准、心里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等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持久发展。

(四)政府方面

政府在医院、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方面所起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政府导向力量不够,对校企合作的双方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校企双方难以展开深入合作。虽然政府想方设法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但没有颁布可操作性的政策,缺乏调动医院、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校企合作方式呈现出松散化、短期化、形式化的倾向,难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途径

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校企合作遇到的一些问题,抚顺市卫生学校在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实施途径,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卫生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借助政府之手,使学校与医院、企业形成合力

近年来,抚顺市政府大力支持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2],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多向、多边的集团式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增强了学校为企业、医院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等智力支持与服务的能力,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更大的收益,从而有利于增强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3]学校抓住有利契机,加大与医院、药企或其他医疗服务机构的深度合作力度,推进产教结合,把医院、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使用人单位与学校形成合力。

(二)推进硕士及“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加深校企合作

当前,中职卫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的问题[4],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抚顺市卫生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明确提出“鼓励中职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和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积极探索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硕士层次及“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规范其培养规格和要求,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学校在2008年出台规定的基础上,又于2012年重新修订了硕士研究生及“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案,强化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人才的储备,提高研究生的双师素质,学校在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在教学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科研上给予优先的政策扶持。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学校通过及时调整师资培养模式,保障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行,目前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共35名,占学校教师队伍的45%。鼓励“双师型”教师到医院锻炼,不断补充快速发展的临床技术知识;同时,学校先后聘请了抚顺市中心医院主任检验师、抚顺市第二医院、抚顺市中医院的主任医师等来自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被聘为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讲课,及时把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填补到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带动了学校与临床实际的紧密联系,他们在学校的发展及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拓宽校企合作的外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外延[5],寻找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如学校与华都医院进行了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检验专业与市中心医院、中医院达成了对学校学生全面开放、口腔工艺专业与抚顺宏伟齿科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除了安排常规的实习实训教学,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有秩序的到检验科观摩学习。学校作为中国医科大学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根据专业特点,承担对全市的乡村基层医务人员如护理人员、检验人员进行能力和学历的在职培训。在与卫计委共同协助下,常年为从业护师进行职业培训,既锻炼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又能从这种松散式合作培养模式中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动向。对全市社区全科医师进行岗位培训,拓展了学校向多层次、多元化办学的思路[6],使学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共建模式。通过与医院科研合作,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使医院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紧密融合,逐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为校企深度长期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学校还不断拓宽境外合作,目前与德国老年护理康复机构进行了意向合作办学,编写教材和大纲,先行在抚顺地区进行老年护理康复人员的教学与培训,此项目为深化校企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积极拓展服务空间,增加校企深度合作的辐射面

抚顺市卫生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同医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合作;与合作医院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培养计划[7,8],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为医疗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深化和巩固校企合作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学校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加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应本市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邀请,学校杨明河老师长期为抚顺市各级红十字会学员、校医、社区干部等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中医“双师型”教师冮虹在中医门诊坐诊及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县区、社区居民进行诊疗,实现了“医、教、研、服”融合的模式,增加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对宣传学校的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五)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助推校企深度融合

在充分听取医院、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机能实训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强化技能训练,把职业任务作为学生实践的目标。通过医院和学校的深度融合,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在双师型教师与医院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双方以边教、边学、边做的方式共同完成实践项目,从而把模拟职业环境转化为真实职业环境。在深化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良好运行,学校先后与抚顺市中心医院、抚顺市中医院、抚顺市第二医院、抚顺市第三医院、华都医院、抚顺妇儿医院等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0多处,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效果。目前,检验专业的30多名学生现正在抚顺市中医院微生物室、检验门诊、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进行阶段性见习,另有护理等其他专业学生在医院进行实习。在校企合作、工学互动教学课程体系中,把专业知识学习、校内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校外医院岗位见习、实习等穿行,不但使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职业实践过程相对应,而且助推了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方针,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顺应了职业教育变革的趋势,在助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莉,孙佳佳.校企双赢是产学合作持之以恒的保证[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45-46.

[2]喻忠恩.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3-35.

[3]何伟,于英霞.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加——抚顺市组建职教集团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3(10):14-16.

[4]胡清,易飚,等.基于“产教结合”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团队的策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6-58.

[5]王伟明.对院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73-174.

[6]杜文龙.高职多元化、立体化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3(35):8.

[7]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1-134.

篇4

关键词: 处分;申诉;复议;诉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43

一、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概念及性质

《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处分。《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赋予高校校长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权利。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高校对于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正是源于国家有关教育法律规范对高校的授权,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对有违纪(也包括违法、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处罚(包括五种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是高校基于维护正常的管理需要,对违反学校纪律性管理规定的学生处以相应惩罚的管理权力。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原因有三:(1)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在《教育法》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权下行使对学生的处分权的;(2)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是代表国家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能,处分目的是希望最终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3)在处分学生时,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的法律地位,处分具有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以上均符合行政权力的特点,因此此权力应属于行政权力。

二、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现状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违纪处分制度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越权制定、以下犯上、责惩失当、救济不畅。

(一)越权制定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惟有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才有权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违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其中,开除学籍显而易见是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属于基本权利范畴。对于开除学籍的处分应由立法机关立法,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内容和精神,进行详细规定。目前,对于开除学籍这类处分的依据从立法层面来说是缺失的。

(二)以下犯上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低位阶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得与高位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抵触。作为高校内部规则,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明显属于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明显加重了处分程度,甚至有少数高校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内容以外,巧立名目处分学生。

(三)责惩失当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与学生违纪行为的程度相适应。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按照上位法合理行使其在受权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学生因违纪行为承担的责任与处分应该相适应。但现存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仅以《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第17条中规定为例,“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根据此规定,对于同样的旷课学时数,各高校的规定却是五花八门,最为轻微的是不处分,只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最严重的则是开除学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救济不畅

关于权利救济,《教育法》提及了申诉和诉讼,《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申诉。尽管申诉和诉讼是出现在明文里面的,但诉讼属于何种诉讼,则不得知。实践中,因为高校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在受案范围方面还存在着争议,各司法机关或者不予受理,或者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间来回踢皮球。这就意味着,目前明确的对于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仅仅只有一种形式,即申诉,包括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前者是向高校提出,后者是向高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法的传统理论是,对于行政行为不服,有三种救济途径: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学生对学校的违纪处分行政行为不服,也可以寻求以上三个途径进行权利救济。显然,目前的救济渠道是单一的、不畅通的。

三、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应该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位阶原则、比例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①“凡属于国家的重要事项,特别是涉及人民基本利的实现与行使的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②对于高校来说,开除学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只能由法律做出规定。我们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对开除学籍的法定情形、实施程序、监督机制、救济渠道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根据其内容和精神进行细化,但绝对不可创设。

位阶原则是指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应遵循层级效力,低位阶的不得与高位阶的内容和精神相矛盾或抵触。应努力逐步完善教育立法,依据《立法法》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予以整理,将违反上位法内容和精神的下位法修改或废除,尽可能地避免冲突,进一步形成一个层级分明、逻辑严谨、科学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所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应该与比它位阶高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更不能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高校在制定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时应严格依据宪法、各部门法、教育法、教育部门规章制度以及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使目标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之中”。③行政主体在所有能够实现合法的行政目的的方式中应该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最小、损害最轻的方法。高校对学生行使违纪处分权时,应该坚定地牢记育人的初衷,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与处分方式之间的合适比例,不能因小过而重罚,应实事求是,责惩相称。另外,对于一些可量化的处分,比如旷课时数等,应该由《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比例原则作出统一规定,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严格落实,避免出现以前不同的高校之间学生错误相同而处分结果却大不同的现象。

四、扩展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

学者林莉红认为:“对行政行为实施的救济,应形成一个系统。对不同的行为应相应设置不同的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反之,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亦应与被救济的行为相适应,应根据被救济行为的不同特性设置具有与被救济行为相适应的程序和制度。”④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校内申诉就是行政申诉,是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提出重新处理的制度。

“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⑤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向高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起审查请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该违纪处分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处理,这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却被称为向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对照行政复议的定义,此申诉很明显实质上就是行政复议。可见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没有名文规定行政复议制度,却实际实施了行政复议制度。为了让该行政行为名副其实,再加上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款早已明确将保护受教育权和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一样纳入到了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于理于法都应该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这类申诉修改为“行政复议”。

司法是救济的最后环节。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程序问题上,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四种处分因对学生影响较小,考虑到诉讼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社会影响,不必进入司法程序,可以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顺序逐级进行。凡是因开除学籍而引起的纠纷,因剥夺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即学生认为高校开除其学籍严重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高校的处分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决。开除学籍可以按照“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最后进入司法程序,即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顺序逐级进行。

注释:

① 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47.

② 马怀德.行政法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49.

③ 尹晓敏.高校处分权的行使与比例原则的适用[J].高教探索,2005(3):45-47.

篇5

为了加强学校对教室、卫生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制定本制度。

一、环境卫生制度

1、建立组织机构:由德育处、少先队、各班卫生委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区进行检查和督促,每周不定时对各班的教室、卫生区进行抽查。在实地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计入各班的量化考核。

2、实行卫生包干制。学校的环境卫生实行划区分班包干,明确职责,责任到班,坚持一天三打扫,做到教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特别是卫生工具要摆放整齐),校园卫生区内整洁无杂草,无卫生死角。

3、实行奖惩制。每天实行定时检查制度,检查给予评分,把卫生检查的结果作为班级考核的一部分。

4、定时检查制度。为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的管理,自本制度实施之日起,学校对各班教室、卫生区进行定时抽查,检查得分纳入各班的班级日常管理。

5、监督检举制度。发动学生监督检举乱扔乱画乱倒的不文明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凡检举外班学生不文明行为一次,情节属实者,检举者与被检举者将给予奖分与罚分的处理。

7、对主动保护维持卫生环境的学生,德育处与各班级要注意发现,并采用多种形式表彰优秀,树立榜样。

8、我校教职员工有义务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应带头执行校园卫生管理制度。

二、管理办法

1、卫生打扫时间:每天上午上课前、下午上课前、下行放学后共打扫三次。每周二进行卫生大扫除,每周卫生大扫除由学校德育处、总务处、少先队、各级部主任联合检查。

2、打扫范围:本班的公共卫生区、教室。

3、打扫要求:

A:教室标准:要求地面每天三扫,包括教室所对应范围的走廊;教室玻璃擦洗干净;前后黑板擦干净;教室内外墙壁不乱涂乱画,没有蛛网,没有脚印、球印等;所有课桌及书本摆放整齐,抽屉没有垃圾;窗台要保持干净无粉尘,不得乱放东西,讲台桌若有盆景等物品须摆放整齐;垃圾桶每半天都要及时清空,杜绝地面乱扔垃圾;卫生工具要统一收藏在教室后的柜子里。

B:卫生区要求:卫生区地面要求全面打扫,没有死角,没有垃圾及各种食品包装袋,没有明显粉尘;垃圾桶及时倒掉。

附:卫生检查评分标准

一、教室(大扫除检查标准)10分

1、前后黑板擦拭干净。(1分)

2、教室内外地面干净整洁。(2分)

3、教室内外墙壁干净整洁。(2分)

4、所有课桌摆放整齐、书本摆放整齐。(1分)

5、窗台擦拭干净且物品摆放整齐。(1分)

6、讲台打扫干净且讲台桌桌面、抽屉干净,物品摆放整齐。(1分)

7、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垃圾桶清理干净。(2分)

二、卫生区(10分)

1、地面要求全面打扫,没有明显粉尘,没有垃圾、卫生死角,花圃垃圾清理干净。(5分)

篇6

【关键词】学生干部 职业能力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6-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学生干部分有校、系、班三级,职务上又有团委副书记(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各部长(班委)等等。他们活跃在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各种团体和组织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桥梁和纽带。[1]如何选拔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干部能力, 既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质量,也影响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健康成长。

目前,在高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相较以往特点鲜明,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兴趣爱好广泛,敢于挑战权威。这些时代特点要求对学生干部选拔更有针对性,培养模式更有系统规划。然而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选用、培养学生干部还沿用传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选拔的现象。在选拔方式上,常见的任命和选举方式均有弊端,两种选拔学生干部的模式在维度上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及其与职务的匹配性考虑不足。此外,以任命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结果往往受到管理者的主观经验影响。学生工作管理者多数并没有人事工作经验,也很少接受选拔干部方面知识培训,在考量学生干部候选人的时候难免顾此失彼。而如果以选举的方式选拔干部,投票的学生代表考量的常常局限于学生干部上台参选演讲短短十多分钟展现出的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现代职业特质理论,分析学生干部不同职务的职业能力需求,改进传统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选任工作的客观公正、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推进。[2]

二、研究方法

针对学生干部的指导老师开展深度访谈。对象为宁德师范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龙岩学院等几所本科高校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学工管理者。访谈的话题包括针对不同的学生干部职务,期望的学生干部性格特点和能力构成以及对高校学生干部选任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根据深度访谈的结果,整理记录、提炼出每个被访者在叙述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干部的职业能力和考核维度。将这些能力进行分类整合,按照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师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职业能力三分法[3],分为专业知识技能15项、可迁移技能28项和自我管理技能或职业素养20项,并编码见表1。将这些职业能力确立为初始职业能力考核维度,并制作成问卷。

针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对象(普通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对象为宁德师范学院大学本科三、四年级学生。问卷内容为63项职业能力考核维度及其简要定义。要求被调查大学生针对9个不同的学生干部职务从63项职业能力考核维度中勾选认为最重要的考核维度3-6项。样本数为503 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总有效回收率达94.8%。

三、结果与分析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九个不同职位的高校学生干部职业能力需求,按照问卷提及频次排序。

从数据上来看,专业知识技能(编码K1-K15)是职业能力最凸显的部分,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不同职位之间少有交叉。比如与组织部(组织委员)对应的组织制度知识等,体育部(体育委员)对应的体育运动知识等。但是在整个学生干部职业技能体系中占据的比重不大。

可迁移技能(编码S1-S28)指个体所能胜任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内容,如组织、表演、维修等。在深度访谈中,学生工作管理者提及最多也更为看重。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所需要的可迁移技能区分度较大。总的来说,工作上的统筹计划安排、语言上的交流沟通汇报、材料收集记录总结是比较通用的能力。在校园里,学生干部并没有真正的权力,更多地是服务和起到老师和同学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一般是在学工管理者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所以在职业能力中团队领导带领、决策指导之类的能力较少被提及。

自我管理技能(编码A1-S20)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品质,在问卷的统计来看,自我管理技能占学生职业能力中很大的比重,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的要求也比较相近。集中在凝聚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这几项能力上。

四、结论与策略

结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在已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选任模式

针对不同职位的不同职业能力要求,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方式可以更为标准化。选拔之前,明确学校学生干部所需职业能力,才能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题目,选拔到与岗位相符的学生干部,或者在相同的选拔中设置不同的权重。例如,近年来较新颖“无领导小组讨论( LGD) ”选拔模式[4],就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置不同的考核关键指标。例如选拔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则细心谨慎能力、自律守时将成为考察的关键指标,相比之下,创新意识指标的重要程度降低。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将培养和选拔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是相辅相成的。一直以来,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多是先选拔后培养。在明确了不同职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后,可以尝试先培养后选拔,边培养边选拔。

首先,学生干部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通过系统学习而来。可以通过各类培训,针对提升广大学生诸如组织制度、党团建设、心理学知识等专业知识技能,在选拔之前就能打好知识技能基础。其次提供锻炼相关可迁移技能的平台,可迁移技能是通过观察、实践、熟练等过程掌握。最后学生群体中多树立典型先进人物。让学生干部的潜在发展对象能通过认同、模仿、内化获得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完善内部选拔和职务调整机制,保持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尝试将企业先进人力资源理念、轮岗制度应用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中。尝试班级学生干部、副部长等职位进行轮岗。通过轮岗制度可以实时考察学生干部的职业能力,实现动态人与职位相匹配。一方面工作岗位的调换有利于学生干部多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同岗位的轮换,有利于形成宏观思维政策大局观,新旧岗位的交替必然会产生阅历经验与新知识的相互融合,推动工作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现状和选拔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2]夏业领,靳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会发展新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71-173.

篇7

【关键词】学生工作者;高素质;多维度;育人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试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制约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大学生的感受力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可塑性,是综合素质形成的黄金时期。学生工作者直接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笔者从不同维度对学生工作者的素质进行浅析。

一、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学生工作者最基本、最核心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平时的工作中,能抓住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学生工作本质上就是促进大学生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必须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言行一致、身先示范。要以自身政治素养为基准,将自身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身上,“渗透”到学生理想信念中。

二、知识素养

学生工作者在信息时代面临三大挑战:掌握足够知识满足时代对职业的需求;具备为大学生就业或深造提供帮助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学好所选专业的技能。学生工作所涉及的领域逐步拓宽,涉及的专业越来越细,学生工作者只有成为高级专业工作者,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国外的大学普遍设有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部分大学还设有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博士点。专业上除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还要学习辅导原理、测验和量表评价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化辅导水平。

三、心理素养

面对繁琐的学生工作,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学生工作必不可缺的是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需求日趋多样化。学生工作者必须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干预方面的理论知识,把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方法技巧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客观的认识自我,一定要使用好感情这把软钥匙,用尊重、理解、信任去引导学生,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

四、组织能力

在各行各业配合日趋紧密的今天,学生工作者组织能力的高低是提高学生工作效能的关键。学生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结构复杂的系统化工作。学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统筹全局,进行组织协调的综合能力。学生工作者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学生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工作者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育学生组织能力,让学生将来能更好、更快的从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融入到“大社会”中。

五、沟通能力

学生工作者的特点之一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展现其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清晰的思维,把正确的思想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并且内化在思想上。

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者单纯的靠口头说教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学会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这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介为载体,形成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渠道。互联网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工作者应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沟通渠道,增强与学生沟通的广泛性、及时性。具体可通过QQ、微博等工具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掌握思想变化的规律和因素,对学生实施情感化管理。

六、团队协作的能力

人心齐,泰山移,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就应高度重视学生工作者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学生工作队伍团队精神的塑造中,应当注重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谐融洽,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达到激发创造力、责任感、使命感的目的。团队精神能统一全体学生工作者的目标信念,使所有成员的工作动机得以强化,使其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工作效能得以提高,对学生工作者具有内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七、调研能力

国外大学的学生工作者主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且他们还各自确定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辅导,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丰富科学研究的实证经验。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思想状况、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调研,实行量表化分析。工作中要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分清主次、判断形势,做到见微知著,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予以解决,以此作为行动导向。学生工作者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同时,观察力的敏锐性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工作者要始终秉持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调研,这样才能把学生工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学生工作者首先需要在横向层面上学习,才可能在纵向工作中提升。在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地思量、不断地弃莠汲良、不断地吐故纳新,形成多维度的素质。进而应用到自身的管理实践中,更科学、更宏观地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多维度的素质能够在宏观上促进学院的文化建设,微观上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学生工作者多维度的素质,能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使学生工作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的科学道路。

参考文献:

[1]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 高等教育.2007(07).

[2] 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0期.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G].教育部公告,2005.

篇8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10-02

在校大学生是艾滋病防治的主力军,他们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现状,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7年根据卫九项目第3轮行为监测的要求,为了解南宁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态度与行为,探讨适合南宁市大学生特点的艾滋病健康促进策略,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6-8月对南宁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宁市3所高校一~四年级在校学生2 176名。其中男生1 184名,女生992名;汉族学生1 403名,壮族学生559名 ,其他民族214名;一年级学生650名,二年级学生786名,三年级学生608名,四年级及其他132名。年龄为17~37岁,其中17~24岁占98.81%,平均(21.31±1.35)岁。

1.2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使用卫九项目第3轮行为监测问卷。由被调查学生以不记名方式统一填写,当场独立完成。发出调查问卷2 301份,收回问卷2 301份,有效问卷2 176份,有效率为94.57%。

所有调查问卷双录入,录入软件为EpiData 3.02,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1。

2 176名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2.88%,“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最高(97.98%);“及早治愈性病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毒?”的知晓率最低(55.88%)。1~8题中答对6题以上有1 983人(91.13%),年龄在24岁以下的学生中有1 958人(91.07%)答对6题以上。男、女生在1,4,5,10题上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每答对1道题得1分,答错(含“不知道”)得0分,共11题,满分11分。被调查的2 176人,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在0~11分之间,平均(9.12±1.66)分,有476人(21.88%)回答全部正确。平均得分女生为(9.13±1.69)分,男生为(9.10±1.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3,P>0.05)。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有86人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在“艾滋病病人应该得到关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应该继续工作或学习”、“艾滋病将来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这3个问题上,男、女生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情况 2 176人中有196人(9.01%)有过,年龄在21岁以下的占48.98%,22岁的占25.00%,23岁以上的占26.02%。第1次发生的年龄为(19.43±2.21)岁。有过的130名男生中,有过同性的12人(9.23%)。最近1 a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和从未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26.79%和19.64%,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为64.29%。

3 讨论

国家要求2007年底实现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1]以上。此次调查24岁以下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1.07%,已达到国家要求。但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仍不全面,若能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将有利于在2010年底前达到95%国家要求[1]。

在艾滋病相关态度方面,女生较男生有更高的积极性。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于“艾滋病将来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这一认识还不足,总体只有72.61%。但令人欣慰的是,有88.69%的学生认为预防艾滋病与自己有关,这一点说明参加调查的学生对于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识是非常好的。在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应该继续工作或学习”和“艾滋病将来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这2个问题的态度方面与2005年的行为调查结果[2]相比,有显著提高(χ2=25.822,101.323,P值均

此次调查的发生率与史宇晖等[2]的调查(9.5%)一致。从调查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知识和行为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仅26.79%。不安全的将会引起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较第二轮行为监测有显著提高[3]。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有过的男生当中,发生过同性的占9.23%。男男人群是国家近年所提出的艾滋病重点防治目标。高校的男男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到目前为止,在还没有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前提下,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而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最好场所[4]。南宁市各高校的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网络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一网络建设的重视,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还要求同伴教育网络中的成员应注重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面宣传,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教育,对于薄弱之处加强宣传。

(致谢:广西中医学院志愿者对此次调查给予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EB/OL][2008-10-12]. 省略/zwgk/2006-03-10/content_224306.htm.

[2] 史宇晖,常春,李长伟,等.3 441名普通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及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10-812.

[3] 徐永芳,周吉,莫秀娟,等.广西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4-975.

篇9

关键词:营养教育;KAP;小学生

1前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和昌盛。现在儿童中的肥胖率却在不断上升,高血压,糖尿病也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健康。近几年来,国内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以及小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很多的争论。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上海杨浦其中两所小学进行调查。

2研究对象

在杨浦区选取某一小学和某二小学两所小学,考虑到一,二年纪学生的读写能力,所以抽取三至五年级每校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发放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79名学生均为3—5年级公办小学的学生,小学78名,男生46名,女生32名。某二小学一共回收101份问卷,男生54名,女生47名。

3.2小学生营养知识的情况

问卷的营养知识问题均为单选题一共六题。被调查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9.7%。通过国数据分析大多数的小学生对营养知识已经有基础的认识,但是整体水平不高。三年级的营养知识题的正确率为46.2%,四年级为48.7%,五年级的营养知识题的正确率为54.3%。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了解的营养知识要比四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多。年级高的比低年级的学生正确率要高。

其中对运动后正确的恢复三年级的认识要比五年级的低。三年级学生剧烈运动后认为立刻喝大量的水占35.7%,有32.1%的学生认为运动后应该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只有25%的学生选择正确,还有7.1%的学生选择运动后要吃饭补充能量。三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运动营养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少。学校的体育课需要加强对低年级的学生运动营养的教育。

3.3小学生的营养态度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66.5%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习营养知识;22%的学生选择想学习;9.2%的学生对学习营养知识的兴趣一般,有2.9%学生选择不想学习。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态度也比较端正。学校应该提供学生们学习营养知识的机会,加上学生们浓厚兴趣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小学生营养行为的情况

营养行为:包括早餐、中晚餐及零食行为,良好的营养行为不仅考虑到三餐的能量配比还要考虑到每餐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学生所喜欢的食物的种类中,13.2%的学生喜欢吃蛋类和奶类的食物,15.6%的学生喜欢吃鱼类的食物,21.9%的学生喜欢吃蔬菜和水果类的食物,49.3%的学生喜欢吃肉类的食物。说明现在的小学生喜欢吃肉类的食物。

3.4.1早餐行为的情况

早餐行为非常重要,早餐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到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人体的免疫力。被调查的学生中每天吃早餐的占92.9%,每周4天或以上吃早餐的学生占4.3%,2%的学生每周吃早餐的天数三天或以下,只有极其少的学生不吃早餐。小学们早餐的情况非常好。早餐是上午的主要的能量供应,良好的早餐行为保障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正常的身体发育。

3.4.2零食行为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五年级中每天都吃零食的比例要比三年级高出2.9%。说明虽然五年级学生知道的营养知识比三年级高,但是五年级的学生零食行为比三年级要频繁。这种现象说明随着孩子的年纪成长,开始自己选择食物,但是他们选择往往都是依据食物的口感。

小学生去汉堡快餐店每周吃1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2.9%。汉堡快餐,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为特点,摄入这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又加重了消化器官和肾脏的负担,使身体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小学生应当尽量不要去吃汉堡快餐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根究调查可以得出,小学生掌握的营业知识总体上比较少,又不全面。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导致他们在选择食物时主要依靠食物的口感,以及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学生们就会偏食,挑食和摄入大量垃圾食品,导致学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活动范围比较小,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虽然学生是在学校吃午饭,学校可以提供健康合理的食物配餐,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们就具有了健康的饮食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们的营养知识教育。

4.2建议

1、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们营养知识的教育。教育学生们如何选择食物,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建议家长要控制小学生对垃圾食品的摄入量。

3、学校应该适当的对小学生健康进行干预。特别是对一些肥胖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11级体育硕士)

参考文献:

[1]袁莎,张立实.营养教育的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5

[2]吕姿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篇10

方法:以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4个系24个班学生12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同伴教育干预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调查后,只对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后3个月,再次向两组发放与基线调查相同的调查问卷,回收后根据营养知识正确率、营养态度和行为正向率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同伴教育干预组营养知识正确率和营养态度正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高职院校开展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方法切实可行,教育效果明显,对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营养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38-02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成人期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1,2]。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力开展营养宣教,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合理营养的意识,培养他们营养健康的行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同伴教育是指年龄或社会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相互分享信息、价值与行为[3,4]。近年来同伴教育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教育以及其他健康教育领域[5],而它在营养宣教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尚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高职院校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需求入手,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公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4个系中,3个年级的每个年级都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未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或类似课程。

1.1.2 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电子工程系和公路工程系学生作同伴教育干预组,汽车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学生作为对照组。同伴教育干预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加调查550名。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与调查4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干预前和干预组实施干预后3个月,采用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问题采用选择式答题方式,以方便调查。调查表包括四方面内容:①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②营养相关知识;③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态度;④被调查者的营养行为;⑤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营养知识。通过班长选取班级干部作为调查员,先进行调查员培训,讲明调查事由,讲清注意事项,由调查员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不给任何暗示,禁止同学之间讨论,限时10-15分钟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2.2 干预方法。在干预组中选择原先的调查员再补充一些自愿担当并经过筛选者为同伴教育者,先进行培训,学习已经准备好的宣传资料,解释相关问题,互相提问并讨论,使同伴教育者学通学懂,不留疑问。同伴教育者学习营养相关知识后,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时地向同班或本宿舍同学宣传、讲解,回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解释同学提出的疑惑,讨论相关问题。研究者时常督促和提醒同伴教育者要多次重复地向周围的同学或同班同学宣传讨论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时程大约延续3个月。

1.2.3 质量控制。①为保证问卷的回答真实有效,采用匿名方式,独立回答问题。②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都是经过筛选产生的,挑选有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在同学中较有威信的人来担当这两种角色。③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不填写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原始资料编号整理并录入计算机,用EpiData3.0、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按统一标准赋值,对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分别评分,采用的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参加基线调查的高职学生共1200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1.56岁,其中男生512人,占42.7%;女生688人,占57.3%。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共1000人,对照组550人,平均年龄21.5±2.29岁,男生356人,女生194人;干预组450人,平均年龄21.8±1.98岁,男生252人,女生198人。

2.2 干预效果比较。

2.2.1 同伴教育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所有问题均无变化。

2.2.2 同伴教育后营养态度正向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中,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也只有以上4个问题有统计学意义(P

2.2.3 同伴教育后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同伴教育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后再次比较,只有“是否每天都吃早餐”和“是否经常吸烟、饮酒”这两个问题有明显改变;其它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营养学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许多患有营养不良的人并非是由于贫困,而是缺乏营养知识。本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一般人群好,但也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仍存在误区,有些问题还很模糊不清,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相关知识教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并且原来正确率比较低的问题提高的幅度较大,同伴教育在营养知识教育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营养知识容易理解,同伴教育方式能够被接受,建议高职院校适度开展同伴教育。经过同伴教育,高职学生对营养的态度只在有些方面有所改变。态度相对于知识更难以改变,提示对青年的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饮食行为的正向率没有明显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健康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人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的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高职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龄段,完全有可能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营养的基础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来加强营养。可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营养教育模式,尝试对大学生运用同伴教育模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4,003(002):9-11,21

[2] 王作振,王克利,钱序.2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4-95

[3] 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