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感恩教育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重标准。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中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淡薄,甚至完全丧失。由于感恩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对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非常举动威胁父母,打骂父母、离家出走、自杀;对待师长、同学、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谢,惟我独尊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笔者曾看过山东电视台的《老纪说法》讲的一个故事,一个不孝儿?不但打骂父母,而且还逼着老父叫爹。看了之后我很气愤,简直猪狗不如!气愤之余,我不禁感叹,羊儿尚有跪乳意,而人却畜生不如!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对传统道德的意识非常淡薄,传统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的脚步刻不容缓!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儒家礼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丰厚的感恩教育的基础,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唏嘘不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成为现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一共就养一个孩子,真正的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真正地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长此一来当代中学生在家里便养成了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也便非常自然。所以笔者以为,对当前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石。我们知道,感恩教育是多方面的,在家里感恩父母的养育,在学校感恩师长的教育,在社会感恩各行各业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在地球上感恩大自然的风霜雨露,在集体感恩同学们无私的帮助等等,可以说,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搞好了感恩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当前的中学教育存在中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造成了许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够长远,一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而走向邪路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那么,懂得了感恩,中学生也便懂得了奋斗,懂得了责任,懂得了人生的艰苦。对促进他们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如何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为中学生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我们知道,感恩教育仅仅通过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是在周围的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为人父母就一定要在家里孝顺父母,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孩子才能感恩社会,好好学习。记得有一次,一个卖香油的问我为什么许多教师的子女都能成为重点大学中的人之骄子,而他卖香油的孩子却成绩差的很,我幽默地回答,因为现在的香油都是假的。其实这句话我想告诉家长,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其实在学校也是,教师积极向上的人格,与同事、领导间良好的人脉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学生的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

其次,要适当地让初中生多做一些家务。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在家里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就是为孩子好,让孩子多做家务其实是间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在动手实践中不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感恩,而且还增加了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有些父母连孩子在学校的值日一类的活儿都加以包办,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异化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没有一点好处。作为教师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多布置有些有关家务劳动的作业,记得前段时间媒体热炒的“给母亲洗一次脚”的作业虽然有一定的作秀的成分,但如果长期坚持,就一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要积极给学生提供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在中学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班会,充分和语文教师、政治教师相联系,给学生提供参与感恩实践的机会。在这里,我把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1.讲述“感恩”故事,从古代“卧冰求鲤” 、“程门立雪”的典故,到当代大学生带母亲、带妹妹求学的故事中,从各级给类报刊、节目报道的各种爱心故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一定会有所感悟。

篇2

一、培育感恩意识

利用晨会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记得有一次我利用晨会课给大家讲了一个老鼠的故事:一只腿部长有肿瘤的母老鼠怀孕了,并且将要生了,虽然它的腿部再也无法支撑它去觅食了,当它生下了小老鼠后,为了能让小老鼠度过49天的哺乳期,这位伟大的母亲忍着疼痛去撕咬患病的腿。每一次撕咬就会疼痛得面目狰狞,但是它坚持了下来。当它的腿部只剩下骨头时,它的孩子都度过了哺乳期,这位英雄的妈妈倒下了再也没有能爬起来。在我讲到一半的时候,有几位女同学手在不自觉地卷着自己的衣角,到后来教室里有人在低声的呜咽了。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使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

二、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进行亲情熏陶的好教材。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贫穷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其次,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包含亲情感恩内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空洞说教。

三、实施感恩行动

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从以下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1. 亲情观察。

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 亲情沟通。

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 亲情回报。

篇3

关键词:感恩 留守初中学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赵景欣,2007 )[1]。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儿童可进一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 叶敬忠,王伊欢,2006 ) ;单亲外出监护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2]。本研究将留守初中学生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就读初中的学生。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造成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状况不容乐观,如范方、桑标等研究认为与完整家庭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不良人格特点[3]。黄艳萍也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4]。因此本研究想把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性的指导。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2004)[5]。已有研究表明感恩有很重要的作用,如Rosenberg研究发现,感恩是被人们高度称赞的一种人类特质,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优良品德、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使人们体验到被爱和关心[6]。Bartlett和Desteno声称,感恩有助于信任的发展[7]。感恩可以促进个体道德健康发展,培养及安全的人格[8]。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感恩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也初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感恩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9],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从儿童的幼稚期向青年的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幼稚与成熟并存、面临诸多变化和转折的时期,如果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了这些变化,身心也就可能顺利地成长,并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中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出现发展的危机,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必须重视初中生这个阶段感恩的发展和教育。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中学的留守初中生和一部分作对比研究的非留守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同时尽可能考虑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平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其中留守337份,非留守214份。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进行调查,并设置了初中非留守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了解初中留守儿童的感恩现状。在征得学校、教师同意后,分学校集体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一) 留守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整体状况

对留守初中生的337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的平均分为77.6589分,总分85分,百分比为91%,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处于很高的水平。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的总体水平时很高的;具体来看,三个年级的感恩心理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其中初一年级的感恩水平最高,初二年级的感恩水平最低。

(二)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

数据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很高的水平。这说明了留守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比较正确,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识是很正确的,在受到他人的恩惠后,会在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回报别人的帮助。2、具体来讲,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三个维度上没有很大的差异,行为维度要稍低于认知和情感,表明留守初中生在具体的感恩行为上,做的要相对少一些。

(三) 感恩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总分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2.125,P=0.034),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77.71,M男=75.94);在行为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3.217,P=0.001),女生在行为上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36.37,M男=34.95);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感恩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年级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方差检验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同年级的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总分,不同年级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678,P=0.01);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要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学生的;在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174,P=0.002),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的学生,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三留守学生。

(五)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留守学生在感恩水平上存在显著地差异(t=1.995,P=0.04),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地差异(t=2.317,P=0.021),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地差异。

(六) 留守与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地考察留守的学生和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以及感恩的各个维度上,留守与非留守的初中生的感恩水平都存在显著性地差异,且非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

本研究对是否独生、居住地、是否接受过支助、父母文化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都不显著。

三、讨论

(一)留守初中生感恩现状总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对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初中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学生感恩的整体现状良好。具体到感恩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也是良好的。留守学生的感恩认知是很正确的,而且在受到他人恩惠后,心里也会产生感激的情感,只是行为上做的不够。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并没有缺失感恩之心,是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感恩传统美德的影响,而学校和家庭感恩教育,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另外社会近些年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大多数的研究都认感恩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如2010年孙配贞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初中生感戴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感戴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10]。还有赵淑娟、董霞、刘晓岚等人。感恩在性别上为什么会存在显著性地差异呢,而且是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我认为是父母以及社会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男性、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传统文化要求男生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女生要求要相对地低。致使家长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要求不同,教养方式也不同。

(三)年级差异

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地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如江丽丽、赵淑娟的研究都认为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我认为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以及知识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加之教育的作用,存在年级的差异是可能的。研究还发现留守学生的感恩发展呈现出初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初二出现下滑,到了初三,感恩水平有稍微提高的趋势。 心理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学生的感恩水平应该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而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近些年来实行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因此出现从小学到高中,德育的教育越来越弱化。我想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这样的研究结果。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留守儿童感恩的整体状况良好;初中留守儿童将感恩认知转化为行为表达相对较弱;留守是对初中留守儿童感恩发展地最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展与教育,2010(6).

[2] 叶敬忠,王伊欢.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 人口学刊,2006(3):55 - 59.

[3]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855一858.

[4] 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6] Rosenberg E 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Psychology,1998,22:47一270.

[7] Bartlett M Y,Desteno D,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l.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319一325.

[8] 江丽丽. 初中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Bono,G.,& Froh,J. J. 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 In R. Gilman E. S. Huebner,M. J. Furlong, 2009.

[10] 孙配贞等人.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 育,2010(1).

篇4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初中生 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在校园里,在班级里,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积极动力;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一、初中生的感恩教育现状

笔者曾就“感恩”这一话题对本校中学生设计过一份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样本信息分析,随机抽取了本校的75名中学生参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父母、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的感情较为“淡薄”,有3%的学生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21%的学生对父母偶尔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回答,问多了就会烦;有6%的学生校内外遇见老师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其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有43%的学生认为家务活是家长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学习即可;有12%的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他们对父母和亲人十分依恋,但这种依恋不是感恩与尊重,更不能代替感恩与尊重。还有不少学生对于他人的帮助缺少应有的感激与热情,多数学生在有困难和需要的时候想到亲人,事后便无动于衷。通过问卷可以明显看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存在普遍性缺失。

二、造成现在的初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地溺爱、迁就子女,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他们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助长了他们的不良品行。这些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健康,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进而阻碍了初中生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道德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虽然现在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中小学德育课无法保证。即使有上也只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感恩,尤其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内化,而这恰恰是初中生所缺乏的。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初中生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1、校园让学生“我懂感恩”。

校园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中的广播站、教室后的黑板报、校园内的宣传橱窗等都是宣传的好阵地,可以大力宣传感恩内容。其次让学生通过书报、电视、广播、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文、俗语和歌曲。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摘抄、交流、歌咏,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走近“感恩”,揣摩“感恩是什么”,从而达到“我懂感恩”的目的。

2、活动让学生“我要感恩”。

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枯燥的说教学生会厌烦,久而久之会产生懈怠心理。只有不断地变换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教育才会成功。因此我们以班级组织为载体,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如:感恩诗文朗诵会,爱心永恒歌咏会,组织感恩展板制作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走进“感恩”,明确为什么要感恩,变“我懂感恩”为“我要感恩”。

(二)关注感恩细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为使“感恩”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让学生把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释放出来,我们把感恩教育活动的平台移至生活世界,开展“以感恩之心生活”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我为父母做家务,我为同学献爱心”主题活动,落实感恩教育,使“我会感恩”升华为内心自觉。

1、回报老师的培养教诲之恩。

学生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任“一日班主任”、“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教育学生感激师恩,理解老师平日严格管教学生的良苦用心,真正体会师恩如母的道理,从而浓厚师生感情。

2、回报同学的相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活动毕竟要落下帷幕。但是作为一种品质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相信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和谐、幸福。让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吧!

[参考文献]

[1] 宿春礼,赢在感恩[M],新华出版社,2008,1.

[2] 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Z] ,中国教育报,2006-1-15.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一、引言

1.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近期一段时间对于中学生的各种行为的报报导,出现了很多中学生不尊敬父母、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的行为。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呼吁的浪潮。从实际来看,感恩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敏感的年龄段,他们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期以及叛逆的时期。目前的初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尊敬父母和师长等行为。主要是初中生中没有形成这种意识以及没有接触到实际的教育,他们身上永远都不可能形成一种感恩的意识和美德,也不能使得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助于他人的行为。初中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感恩教育只能通过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把学生的感恩教育逐渐渗透到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逐步形成感恩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父母、师长、朋友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通过语文教育来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会感恩精神的主要方法。因为语文教育主要就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来逐步加深其在学生的观念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不断强调和实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感恩方式以及逐步养成感恩的习惯。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老师的亲自指点。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挖掘有关感恩的话题和题材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以及身边和不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有助于感恩意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权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此项教育的认真程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中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以及主要的手段。

二、我国初中感恩教育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基本家庭组成模式

目前的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的逐步加大,一般的家庭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基本的家庭构成情况是父母双方、爷爷奶奶双方以及外公外婆双方和一个孩子。因此,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对于他们的需求更是一应俱全。他们身在无限的溺爱之中,所有的长辈都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办好。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养成,孩子就会对身边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也不会特别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一直发展到初中时期的话,这个时期正是发展和形成自己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就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原来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就是学生只会只顾一味地索取,根本不懂得感恩所为何物。从我们的上文中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感恩精神。关键的一点来源于家庭的原因,试想,如果一直生活在此种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又怎么会形成。

2.社会大形势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的话,年轻人普遍存在缺乏感恩精神的现状。所以说是在初中时期就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而语文教育是初中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n程之一。作为一个极其有优势的载体,对于目前许多学生不知感恩的现状,可以通过此项举措得到相应的改善。根据近来的一则报导,有一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写信,当中指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懂得感恩这一现状。这一则报道揭示了我国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缺口。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多重诱惑同时存在的时代,对于感恩的传承的确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1.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想要通过语文教育这种方式来我国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极其强烈的感恩氛围。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感恩的校园人文氛围。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校园文化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如果校园到处都是关于感恩的宣传以及跟感恩相关的人和事的话就会一步步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概念化的加深,从而使他们自己也有一股愿望想要成为一个具有感恩精神的人。

2.关于感恩文化的宣传栏

因为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角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不断加深以感恩为主题进行的活动。例如,在教室的最后面的知识角中多写上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文摘和故事,这样可以供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另外在校园里的文化宣传栏中也可以张贴跟感恩主题相关的海报以及学生的文章等来供全校的师生学习等。另外,在全校师生的集体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加入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全体活动等。

3.注意事项

在对学生的感恩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具体表现在感恩教育不要出现得太频繁以致于学生都有一股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要做到恰当和适当两点。

参考文献:

[1]黄顺朝.如何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01期:112-112

[2]肖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8期:56-56.

篇6

一、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吸收传统国学经典的丰富养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2000年以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其成长一般来说也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其在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出攀比、冲动、叛逆、走极端等所谓个性张扬的行为,其性格中往往有自私、不包容、不体谅等,这些性格作为集体特征在“二胎”放开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同意父母生二胎。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传统国学经典就提供很丰富的养分,不管是《三字经》中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还是《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都可以成为学生品性教育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以初中生的叛逆性格的心理特点为例,由于这一特点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听长辈的话,喜欢跟长辈对着干。要培养学生的孝顺、包容品性,就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很多的案例来进行引导。首先,从心理学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顺学生叛逆行为的逻辑,帮助学生找到认识的误区,如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学生认识到叛逆性格的不合理性。其次,从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引领学生理解师长的苦心与经验,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培养感恩心态,用“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例子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最后,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加强对学生品性形成的巩固,用“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来推动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二、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品性发展

传统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界的重视,是因为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中,既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来推动,还可以在传统人文教育学科的学习中来进行,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因此,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国学经典,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改造与熏陶,达到品性教育的目标。

以语文教学的《论语》为例,在《学而》篇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作为初一的学生,其理解内容不会太难。通过教学探究,这句话包含了学习、交友、处世三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培养兴趣从而使自己学习起来身心愉悦;交友要志同道合,树立共同远大的理想;处世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君子风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自觉接受了儒家优秀思想的熏陶。

三、密切联系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烦恼排忧解难

篇7

这是1月1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的武汉六中国际部招生的一道中文面试题,题中提到的六位亲人,都是孩子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参加面试的绝大多数初中生甚至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说不上来,更别说其余四位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孩子能不能说出长辈生日,能测试孩子有没有孝心。但从孩子成长过程的特征看,已不再是只关乎孝心这样单一的检验标准了。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面试的初中生竟高达九成不记得父母生日,这反映了孩子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和责任意识淡漠。作为初中生,应该能够理解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付出最多、牺牲最多,是自己最应该感恩的人,其生日却记不得,实质上是对父母没用心、不关心、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话,还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关心国家和社会吗?

换一个角度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不知道亲人生日,其实是与当前学校和家庭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关。孩子答不出亲人的生日,折射出平时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孩子孝敬亲人、尊敬师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孝道、感恩、责任、使命这些人文话题。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 语文教学 感恩父母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前有许多初中生感恩意识淡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语文课本蕴涵着丰富的感恩父母教育素材,指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父母的恩情、口语交际中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写作练习中升华对父母的感恩、综合实践中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在语文教学中,把教育与实践紧密联系,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一切育人教育都会“随风潜入夜”,学生的灵魂无论是在“有声”,还是“无声”当中都会滋润起来!

1 在文本阅读中感悟父母的恩情

语文教材中具有感恩父母教育内涵的课文很多。这些文段句子优美,饱含深情,非常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和体验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背影》中有一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从这些神态和动作中,不难看出父亲买橘子是多么地辛苦。再看父亲对儿子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整个过程中,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每一句都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和无限牵挂,父亲那一颗温柔、体贴的心好像跳出了胸外。

课文中还有直接抒发感恩之情的句子,如《荷叶母亲》的结尾部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些语段非常精彩,或记叙了父母的辛劳,或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眷眷之情。教师让学生作为重点,反复地朗读、品味,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再顺势引导,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呢?从而使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起他们的感恩意识。

2 口语交际中加深对父母的理解

口语交际能展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也能使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师应善于创设口语交际情景。如学完《背影》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从父母为自己做的哪些平凡小事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面对这些平凡却厚重的爱,该如何回报父母?假设父母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证明我们已经长大,让他们放心,我们怎样做。教师不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还鼓励他们敢于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当着父母的面说出来,并把实际报恩行动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这看似只是一个“说”的过程,但在“说”的过程却伴随着思考。学生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浓浓的亲情,感受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强化了对感恩的理解,从而为今后报恩父母打下思想基础。

3 写作练习中升华对父母的感恩

结合课文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习作训练,也有助于感恩父母意识的培养与深化。的文章《我的母亲》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学到这段,教师布置了这样的练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父母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又如学习《傅雷家书》后,教师让学生也给父母写一封信,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他们心中平时不易说出口的对父母的爱和感动。学生的回忆、深思,在这次练笔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父母感恩之情又得到加深。

4 综合实践中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篇9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感恩观念

历史本身就承载着培养学生感恩观念的功能,而且历史在推动人类道德素质完善以及发展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递以及渗透感恩观念,除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历史知识教学以外,还需要提高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当中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从中学习到如何的尊重以及感恩他人,获得良好的情感w验,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学生从学习和分析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并从相应的历史事件当中获取人生哲理,从可感的历史人物当中学到道理,真正的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感恩教育理念,并将这样的观念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综合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那么学生也能够从中懂得感恩的道理,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有的学生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此时教师可以用友好的眼神示意代替一味的批评教育;当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遇到难以突破的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避免无意义的指责,而是要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以及真诚的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步形成感恩观念,用感恩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友爱。

二、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观念

在很多情况下,初中生懂得很多的人生道理,并且在待人处事方面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但是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难以将其准确地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究其根源,学生获得的这些感知并不是出自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还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不能够将其真实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但是缺乏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感恩内涵,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探究能够强化感恩教育的方法,让感恩真正深刻到学生的内心当中,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观念,切实意识到感恩的价值,明确自己的感恩行动。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承担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任,有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渗透感恩教育,实现感恩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融合,保障课堂教学本质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教学宋代社会风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为父母烹饪东坡肉,将历史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合起来,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多的同学刚开始认为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任务,但是当他们将做好的一道菜端上父母的餐桌时,在看到父母慈祥的笑容以及感动的神情后,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欢乐。也就是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感恩的愉悦感,同时也能够更加体谅父母的辛劳,十分的感激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更是十分深刻,并且真正让感恩之心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篇10

一、留守初中生的总体现状

留守初中生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镇716名初中生中,有365名农村留守初中生,占全镇初中生的42%;其中留守初中生的各种详细情况占留守初中生的比例如上表。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初中生的数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留守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脆弱,想法极端。前段时间我对初二年级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认为自己自信、开朗的仅仅占20%,50%的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在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初中生普遍心理脆弱、意志薄弱,面临困惑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受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感到学习生活没意思。

2、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初三年级留守男生王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肆无忌惮,经常随意地损坏同学的东西,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就拳打脚踢甚至咬人,最严重的一次竟然拿起拖把杆打人。在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初中生中有不少这样的“小霸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脾气暴躁,不听劝告,不服管,甚至对家长、老师有敌视、仇视的畸形心态,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价值扭曲,贪图享乐,不知感恩。留守初中生中有不少“小富翁”,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毫不心疼,还以此作为向同学炫耀的资本,常常令老师瞠目结舌。

4、学习心态不稳定。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初中生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初中生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初中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5、性格两级分化。留守初中生年龄幼小时就离开父母,再大些有单亲带,养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而有一部分留守初中生则好斗,天不怕地不怕,对于老师的话是滴水不进。一旦与同学有了争吵,便会发生比较大的冲突事件,成为整个级部的“老大”。

三、解决“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2、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化解心结。根据留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同时要专门设立男、女教师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知心老师”,鼓励学生通过面谈、写信、写纸条、打电话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对“留守初中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够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要加强“留守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初中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开设专题校本课堂,给学生创设交结伙伴的平台。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少年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年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4、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初中生”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初中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