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训教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训教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实训教学

一、实训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从用人单位反馈回的信息是,许多高职的毕业生参与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较差,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践工作严重脱节,这也反映出了我们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成为摆在我们职业教育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我们要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以其它专业的成果为依托,研究出更适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为此,我们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出发,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为最终目标,以对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的研究为起点、寻找能够匹配我们专业所需的实训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对各种职业岗位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大对学生职业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还不长,现在扩招规模又很大。省内外的各个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定位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因素,对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进行研究成为是重中之重。虽然各校都不同程度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远远不能与企业职业岗位接轨,还远远满足不了高职教育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本位作用,忽略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能力不能给予准确的定位,再好的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离开了学生的可操作性,都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的。现在适合高职学生的完整的、规范的、系统的、实用并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及结果还在探索中。

三、实训教学的目标

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以突出操作技能为培养目标,对现行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下的实训课程编制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初步验证,使其对实习实训课程真正具有指导作用。其次,结合企业职业岗位,对项目管理员、施工员、技术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合同管理员等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寻找适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的实训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和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本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针,经诸多方面的研究与调查,编制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实训教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课程实训的定位:确定课程实习实训的目的性质和实习实训的性质,并明确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当中所处的地位,指明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主要前后联系和自身的作用,并且明确指出与本门课程实训先后有关联的其它重要课程。2、课程实训的目标:主要是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实践实训以后,他们能够够掌握哪些专业知识、能够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哪些方面的素养。主要以“可以”、“具备”、“会”、“能”、“掌握”、“提高”等文字来进行描述。3、课程实训的内容及要求:课程实训内容的建立,应本着以该课程实训目标的需求来具体设计其实训的内容;教学要求是指在完成该课程实习实训项目的训练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工具等具体的要求。4、课程实训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时间安排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制定,因为有些课程实训受天气、温度、湿度以及和其它课程相互联系的影响。学时分配主要以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实训各模块训练为目标,以及和其它教学相协调来进行统一安排和分配。5、课程实训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主要是明确该课程实训考核标准及成绩的评定方法。考核方法不能单一应多元化,不应该单看最终的报告或成果,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岗位的认识、能力和方法掌的掌握情况。并观察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团队之间配合能力。考核过程必须由始到终贯穿整个实习实训。6、课程实训实施的建议:指导教师时刻注意课程实训的每个环节,并能够有效提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建议等。7、课程实训总结:在每次实训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哪些地方还应该改善,争取下次实训能够尽善尽美。

篇2

关键词:茶艺 实训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释家的哲学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是华族传统艺术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为华族的传统礼节。一杯清茶,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也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在现代社会里,茶老少皆宜,并已形成一种风尚,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讲究饮茶的艺术。

《茶艺服务实训》课是职专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授中国茶文化知识和中国茶的鉴赏、冲泡方法以及茶艺服务的流程和技巧,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习惯的变化步伐也逐渐加快,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承担茶艺课教学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大挑战。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项目”是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使职业教育教学取得很大的实效性。实施项目教学法,具有促进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的作用。确定茶艺课程中需要完成的项目如下:

模块一:完成茶楼社会调查;模块二:认识六大茶类;模块三:认识各类茶具;模块四:认识茶壶;模块五:学习茶艺;模块六:饮茶习俗认识;模块七:茶与健康;模块八:中国名山、名水、名茶;模块九:茶与礼仪。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实施教学

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集成于“工作任务”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进行。

2.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创造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情境教学的行动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无限想象力。老师的鼓励与赞赏、同学的肯定与掌声,也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满足。

以“茶叶鉴别”任务设计为例:

茶叶是否新茶(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想象,头脑风暴(新茶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方面可以判断?应该如何判定?)主动咨询专业知识(茶叶知识、茶叶鉴别方法知识)决策计划,研究解决办法,制定茶叶鉴别计划培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任务实施,培养专业技能(茶叶鉴别方法、茶具的使用、茶叶常见问题的判断能力)检查评估,总结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以准工作环境为基础“再现”工作任务

把“茶艺接待与服务”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中再现出来,就形成了学习情境。再现的方法有“模拟法”、“组合法”和“全真法”,根据茶艺师典型工作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用“全真法”再现的工作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最为有利。

4.实行“顶岗实习”,双证组合

篇3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训教学;院校合作;高职高专;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理论知识为辅,动手实践能力为主,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这种方式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1]。临床医学实训教学是将业务实训贯穿于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是与这种教学配套的实践教学场所,也是培养高职临床医学人才的必要场所。

1 临床医学实训基地的分类及功能

临床医学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其位置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指通过校院合作建设成立的,位置在医院内部,用于在校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的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基础[2]。

2 共享性临床医学实训基地的设备与资源建设

2.1临床医学实训场所采取校院共建模式,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情境,按照岗位职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情境教学场景,建立模拟病房、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等,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真实职业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2引进现代化计算机模拟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新和补充现代化的模拟教学设备服务于专业学生的技能实训和教师基本能力的培训。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

3 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实训教学的需要

3.1加强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基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种操作技术规程的掌握。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大多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通过实训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3]。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高职高专教育实行的是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这恰恰是高职高专教育所强调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可见利用一切力量建设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特定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4]。

4 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4.1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条件,近年来我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建起模拟医院临床实训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现代化的模拟教学设备,按照岗位职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情境教学场景,建立模拟医院、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等,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真实职业环境,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康复养老中心,在教学中达到院中有校、校中有院、院校结合的职业教育基地,并面向协作医院,可用于学生实训、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及执业资格的鉴定与考核。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新或补充现代化的模拟教学设备服务于专业学生的技能实训和教师基本能力的培训。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协作医院合作,结成校院战略联盟,学生定期到协作医院实习,拓宽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4.2建设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实训基地成为迫切需要。实训室的布局和建设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从模拟仿真到现实创新"的思路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以模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实施了模拟医院的情境教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和卫生行业社会实践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临床医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政赵.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2,10:109-110.

[2]周天宏.高职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与管理[J].吉林教育,2013, 17:6.

[3]李予.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及其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52-53.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训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响重大。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职人才水平。笔者从事实训教学工作多年,现把实训教学中如何体现职业素质培养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正确理解职业素质

做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这样才能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工作之中。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包括心理、思想、道德、科技文化、专业、社交适应、学习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实训教学是按照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某一个工种(岗位)的操作技能进行实际训练,这就,必须要把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习惯等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实训教学之中。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做为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实训教学过程。要使学生了解该职业(工种)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工作范围等情况,介绍该职业(工种)中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产生学技术、学榜样的兴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法制观念。结合学院校园文化手册、就业指导等方面知识内容,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是立业之本。

三、掌握职业技能

所谓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所具有的肢体动作能力。由于劳动的本质是工具的使用,人在劳动时的肢体动作能力主要是对工具的操作,因此,技能也可称之为操作能力。职业技能是指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职业技能的特点开展教学。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养成与知识的学习截然不同,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灌输,而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所以,实训教学要针对该职业(工种)的关键技能,周密合理地设置实训操作项目,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原则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通过动手练习掌握职业技能;把肢体动作能力的两个要素即智能与体能的培养体现在实训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工具的使用、操作的要领,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领悟操作技巧,注重智能的培养训练。实际上,智能是构成技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可能离开技能而单独存在,技能的提高和智能的提高密切相关,而且只有通过智能的提高才能实现技能的提高。

四、提高职业能力

掌握了基本的肢体技能,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就业、服务社会的职业能力,但是,职业能力不单纯体现在肢体技能的高低,它还表现在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信息能力等等方面。在许多岗位上,人的职业技能更多的是靠知识的运用、信息的掌握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这种形式的技能被人们称之为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出现,反映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职业技能的变化。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对以上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可采用班组长轮值形式,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组织能力的锻炼,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操作技能训练中,由学生自己设计要加工的工件,激发创新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五、养成职业习惯

篇5

[关键词]实习实训 德育教育 技能训练

实习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训车间内完成的。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掌握相关专业工种的操作技能,各职业学校在实训教学上都安排了较多的时间,实习训练一般占在校学习时间的30%以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项目式等教学新理念的广泛应用,实训所占时间和比重还有加大的趋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在实训基地中进行操作练习,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实习实训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德育现状,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思想前途教育,增强学生对前途的信心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个人理想模糊,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固而缺乏热情。针对这种心态,学校通过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功经验,并请企业领导介绍自己的创业历史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思想和道德理想。教育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公平竞争和敢于竞争意识,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家庭、对企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二、强调实习实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技能的信心。

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的教育;根据实训活动的特点,每班实训前,要利用时间召开实训动员大会,会议由实训处负责人、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共同主持,向学生深入介绍实训的意义、过程、要求及注意事项,明确纪律要求,公布考核方案,让学生在实训前就对实训全过程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开始前的分析会、下午结束时的总结会,做到有表扬有批评。对重点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逐步渗透,用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刻苦学习技能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

三、做好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是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它包括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的服务规范、职业人际交往的准则,社会职业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但无论什么职业的道德,都有共同的原则和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岗,诚实可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劳动观念教育

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现在的职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庭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有许多学生不愿劳动,怕苦、怕累、怕脏。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世界,同时,世界的发展还得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树立爱岗敬业,不怕吃苦的良好品德。

五、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感悟时代精神。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通过实习实训工作,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当代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体验十分深刻,有利于职业情感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过程也是职业定势、职业指导的过程,它增加了学生与社会和实际的接触,对众多的社会角色和价值标准能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谋生的相关本领,对确立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坐标,学习和加强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将之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业求精的学习态度。

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是一个有峰有谷的波浪曲线式上升的过程,技能进步的速度时快时慢,学生单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需要靠坚强毅力和拚搏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克服障碍,保证操作技能节节而上。在实习实训中教育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更要不断强化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不怕劳动,不怕吃苦的品质;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专业实践中,学生的个性及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因为通过专业实践,他们可以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位置及参照坐标,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重塑个性,培养良好的、完善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真正领悟劳动的快乐。

总之,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利用实训活动这一重要阶段,以学生的智能优势因势利导,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应用和岗位能力为统率,将学生带入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的崭新领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身心方面也有所进步,使学生得到真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振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建设管见.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路径调整

作者简介:张力(1963-),女,北京市人,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与职业教育;池进(1960-),男,浙江金华人,江西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70-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从宏观层面上看,职业教育正由过去偏向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转向突出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也由传统的学科教育逐步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占据高职教育核心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训环境大为改观,校企合作也有了新变化。但上述变化并未给我们的毕业生质量带来显著的提高,毕业生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实训教学的“路径依赖”是重要根源。我们在实训的形式上虽有较大的突破,但深层次的思想观念还受控于原有思维惯性的影响,没有及时、全面、真正地调整到科学可行的轨道上来。为此,摆脱“路径依赖”的束缚,全面调整实训思路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认真审视当下我们在实训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改变观念,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实现实训教学路径的大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具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现象,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或好或坏的路径就可能对这一路径产生依赖,并在惯性力量的作用下不断地自我强化,越陷越深,不会轻易放弃原先的选择[1]。这一理论产生后,其应用性被人们从经济领域延展到许多相关领域。当我们用此理论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活动时,不难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发展之路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

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促进了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和改革步伐。在改进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实验实训方式、实训项目与内容,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等均未见质的变革,而更多见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与改善,这反映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实训教学人财物的投入巨大,如果对实训改革另辟路径,有可能造成过去实训建设投入的浪费,而且新的实训建设投入资金也较难解决,故沿袭过去的实训路径便成为优先选择;二是实训路径的突破具有较大的风险,而沿着原有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和稳妥;三是许多人并没有发现原有的实训路径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因而也就没有了变革的想法,而且从近期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进的成效也不错,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因循的思想。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实训的具体实施上,都存在着需要进行调整和突破的地方。目前我们这种修修补补式的改进方法,可能会有一时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实训教学如果不进行思维突破和范式转换,有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水平,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

二、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承载着过重的任务和过高的期望,找准实训教学的方向和定位,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较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沿用学科型教育的培养模式,侧重理论知识传授,未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输送出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了较全面的以突出实训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少院校又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并提出了要让毕业生成为熟练的技工,要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磨合期”、零距离上岗和无缝对接[2]。这种自我加压的提法与做法,其实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定位过高。

(一)高等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说还是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理性的思维与培训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健全的人格和理性的思维对人的成长影响更为深远。二百多年前德国的教育宣言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我们一定要清晰准确,定位模糊或忽左忽右都是有害的。过去,缘于我们的认识和经验不足,未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错误的,而现在如果我们重技能培训而忽略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样是不对的。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职业品德和综合素养的毕业生,也许毕业时做到了零距离上岗,但很快又会与岗位拉开距离。因此,在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把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割裂或厚此薄彼。

(二)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目标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设定,偏颇的认识和过高的定位都会给实训教学的开展带来困惑

现在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完成一名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当然使命,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应该成为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应该做到零“磨合期”、零距离上岗和与企业无缝对接,否则我们的实训教学目标就未达到。这种观点不仅给实训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方向错误。高职院校承担着一门门综合性技术的传授,“技术”一旦进入课堂,其形式上就需要理论化和系统化,而技术一旦“理论化与系统化,就必须抽象生活、剪裁细节,必然要以冷冰冰的书本和假惺惺的模拟作为载体[3]。技术具有实践的、多变的特性,“技术不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需要因时因事灵活应变的”[4]。源于实践的技术只能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决定了高职院校是无法独立完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只能培养出具有技术应用型人才潜质的“毛坯”,只有经过企业的“打磨”,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那些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具有隐性经验的属性,而隐性经验只能在使用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环境的联系中才能掌握”[5]。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目标上定位正确了,才能调整好实训教学的方向与路径,真正走出实训教学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实训项目的设定上,要尽快跳出原有路径影响,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在具体操作实施层面上存在着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的现象。需从最基础的实训仪器设备建设、实训场地环境布置、实训项目设置上进行实质性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在实训仪器设备的建设上要高度重视教学型设备、教具的添置与研发

自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以来,各院校均加大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实训仪器设备的添置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教学硬件的不足。但有不少高职院校为追求与企业同步,购置了许多生产性仪器设备,而对学生有真正实训作用的教学型的设备和教具却没有及时的增加和更新。教学型设备和教具能以简明的方式揭示实训内容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工作状态,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对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其它设备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实训环节最需要的是教学型设备和教具,故应把满足最基本的实训教学需要放在首位。那种为达到与企业无缝对接,以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企业同类设备而购置大量生产性设备的做法,不仅思路不对,而且也很难有后续经费来维系。因此,应该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教学型设备和教具的添置、更新上,以改变教学型设备和教具量少质弱的状况。

(二)高职院校实训场所的硬环境已经大为改观,实训场所至关重要的软环境相对欠缺,补上实训场所软环境这块短板是我们实训教学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所谓实训场所的软环境,是指实训场所的人员素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技术信息、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等要素,以及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氛围等等。构建这些软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掌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除了不断增加的仪器设备外,忽略了文化气息的营造,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实训,得不到应有的职业文化熏陶。培养出的学生离我们希望达到的:“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的人;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够为企业勤奋工作、不辞辛苦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团结互助精神的人;具有强健的身体、丰富的知识、精力充沛的人”的目标将会相差甚远[6]。为此,在建设校内实训场所时一定要重视软环境建设,让学生在特定的实训情境中,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职业品行。

(三)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训项目设置的改革上,关注的是具体项目的取舍,而鲜有研究实训项目的分类以及在类别上的取舍

由于高职院校总课时有限,这些年虽然增加了实训课时比重,但随着对学生技能要求的提高,实训课时还是深感不足,为此各院校的实训改革都涉及到如何把实训项目设置的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大家思考更多的是哪个实训项目可以撤掉,哪个实训项目应该增加,这种思维方式很难有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不要纠缠于哪一个实训项目应该上,哪一个实训项目应该撤,而是要将实训项目进行归类。可归分为训练简单技能的实训项目和训练复杂技能的实训项目两大类,然后将各个实训项目分到不同的类型中去,最后再来从类别上进行取舍。凡训练简单技能的实训项目都可通过开放实训室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以自学练习的方式去探索掌握,而对于复杂技能的实训项目则安排充足的课时,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分阶段逐步熟练掌握。

四、调整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体制和机制,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健康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作为实训教学重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有了长足发展,但前程却不乐观,已陆续出许多难以维系的问题,制约着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重新认识,探索全新的合作多赢的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的初衷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到了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训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已由原来单一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逐渐发展到了校企合作模式阶段。但这一美好的实训教学模式,在运作过程中成效却不理想。表现为校企合作不到位,学校和企业没有达成共同的目标和育人的合力,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现在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多是私人小企业,而且相关制度不健全,很多是靠个人的情感关系来维系。不少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是冲着学生这些廉价劳动力而来的,虽然实习期间也会安排师傅进行一些专业指导,但多为单一技能的指导,很少有全面综合的指导。究其根源,校企合作的体制不全,机制不灵是主要原因。我们清楚,企业是以追逐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实体,虽然职业教育最大的获益者是企业,但当间接的获益与眼前的生产经营效益发生对立时,企业的选择与放弃就是不言而喻的了[7]。所以在没有建立起合作双赢和多赢的体制与机制之前,我们在原来校企合作路径上的种种努力都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出现的种种困境,归纳起来,体制是根本,机制是关键

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多赢的体制与机制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首先在设计和选择体制与机制时要以“合作多赢”为起点。科学的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不仅要让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还要不忘学生的利益,因为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建立起合作多赢的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才能运转顺畅。其次,在设计和选择体制与机制时要考虑大的环境条件。

(三)把学校办到企业去,构建“厂中校”;把企业办进学校来,建立“校中厂”,实现校企共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所谓“厂中校”是指高职和企业建立教育培训的共同体。企业把高职引到企业内部去,高职则面向企业招收学员,在企业内开展教学,实现“学员学习不离岗,工学结合,边干边学”的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让学生获得了系统学习的机会,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在为企业储备后续人才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学校而言,解决了实训师资和设备缺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缓解高职院校生源萎缩的困境。对学生来说,可做到不离岗,不停薪,工作学习两不误。这种模式真正使企业、学校、学生达到多方共赢。“校中厂”与“厂中校”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总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种职教共同体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好模式,值得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11-13.

[2]刘建时.对高职院校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4]张巍.也来谈谈法律教育[J].阶梯,2009(03).

[5]朱敏成. 发展现代学徒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06).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不仅追求自身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自我美容和健美问题。医学美容学指是人们运用各种医学、美学及美容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牛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它是医学、美学和美容技术三者的结合[1]。

1 目前高职高专美容医学开展的现状

我国医学美容教育开始于1993年,在2005年,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然而,在2006年,卫生部的文件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这一规定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就业渠道,限制了其发展[2]。根据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在进行医学美容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规划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室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加毕业生动手实际能力,为以后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实训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美容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安排教学时,在各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验实训课应该占较大比例。实验实训作为医学美容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于2006年开展起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反思,我们认为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实训实验课程在美容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医学美容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实训的应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3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实训及课程开展的经验

3.1 围绕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目前,美容行业从业者的学识和技术,呈现出不同层次及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完全相同的特点,毕业后能上岗的技能型美容医学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加快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医学美容专业技能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认为毕业的医学美容学生应当具备美容医师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还应当具备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开展,我们校开设的课程大致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中医学基础、美容中药学、美容方剂学、足反射区美容保健疗法、医学美容学导论、实用美容药物学、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品学、美容护理基础、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医学美容心理学、美容礼仪学、皮肤性病学、美容皮肤治疗技术、美容保健技术、实用美容技术、美容业管理与营销、医学美容实验教程等,我们认为只有注重对学生开展进行美容医师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美学意识的培养,才会造就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精简合并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和《医学临床概论》,目的是打造基本符合专医学美容专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化特点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获得获得从事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学基础课及医学临床课程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保证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的衔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知识够用原则。

3.2 进行本专业课程的调整,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学专业发展规律进行专业调整,应当根据本专业负责人的意见、专业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特色等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继而经过教务处组织各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后,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通过根据目前医学美容市场的特点,通过对美容市场的调查,充分制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应加大化妆、纹绣、减肥技术、光子嫩肤技术、多功能美容仪器的使用、正常和问题性皮肤护理等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实验、反复实践。缩短教师教学讲设计原则和示教时间,其余时间让学生互相练习,课程结束前再进行讲评和示教。另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医学美容专业发展方向、新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实践的教学,学生能够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校内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将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将来我校实践实训发展方向,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互动,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更好地为我校医学美容专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篇8

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它的颁布与实施,给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创新机会。面对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逐步在课堂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评价的优化等方面进行系列的改革创新。如何使改革后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语文诗意的追寻是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方法,它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追求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诗意的追寻教学,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情感启发、体味唤醒中主动习得知识,在对知识的个性体味中获得精神世界开放性建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语文诗意的追寻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因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诗意的追寻因素,二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诗意的追寻能力。那么,如何发现、挖掘教材中的诗意的追寻因素,将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诗意的追寻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丰富而灵动的诗意追寻活动呢?

本文仅以散文为例,研讨语文诗意追寻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抒写的文体。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极富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诗意质感,学生能够从自然亲切的形式中了解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散文诗意追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和欣赏散文形式诗意、语言诗意、意境诗意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追寻亮点,创造诗意氛围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意的追寻教育的特点,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整合形成“诗意的追寻场”,以产生整体效应。

首先,要利用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诗意的追寻效应。

其次,发挥散文语言诗意的作用,教师用自己的声音、语言传达出一种情感,渲染出一种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里,情不自禁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去体验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意境和形象。

第三,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将平面的“抽象”的散文,变为立体的、直观的、具有视听效果的立体画面,形成一种“诗意的追寻场”,诱导学生进入诗意的追寻感受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将春天抽象无形的勃勃生机转换成栩栩如生的鸟语花香,百花争妍,万象更新的意像画面,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以施特劳斯的《春天圆舞曲》,形成诗意追寻媒介,创设了诗意追寻情境,这样的诗意追寻意境就是诗意的追寻教学的最佳环境,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通过画面、声音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情趣,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以保证语文诗意的追寻教学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公认的美文经典,其意境充满诗情画意,其风格清新隽永而又含蓄。由于作者心灵的苦闷使这篇有诗意的散文平添几分淡淡的哀愁与忧伤,因此,作品中的自然诗意就不单纯是自然的物象,而是作者心灵情绪意象的凝聚和折射。因而,引导学生对文本所描绘的自然诗意进行鉴赏时,必须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即:既要引领学生感知经过作者心理折射的自然诗意的外部形态,又要诱导学生体味作者渗透于其间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情感的艺术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诗意。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调动学生情趣,使之沉浸于诗意的意境之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样是《荷塘月色》,在朗读之前,教师先从诗意的追寻的角度向学生简介此文,然后进行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音调的轻缓和柔和,读出作者那种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的意境,读出作品那种朦胧、空灵“像笼着轻纱的梦”一般的意境,特别突出其柔性诗意。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诗意的追寻活动中。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诗意的追寻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即散文的诗意的追寻教育是靠文本本身诗意的魅力来吸引读者,使读者自己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凭着自身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对诗意产生渴求和向往,继而在不断的阅读行为里逐渐形成诗意的追寻感受、诗意的追寻意向与诗意的追寻品味。当然,教师应该先具有较高的诗意的追寻能力,才可能成为学生诗意的追寻感受的启蒙者和导航人。

2.分析文本形象,启发诗意想象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诗意的追寻想象是诗意的追寻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诗意的追寻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

散文以“散”得名,题材不受时空的任何限制,宇宙之大,昆虫之微,凡联想所及,皆可入文。散文的结构常以散开为能事,穿插引申,纵横交错。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诗意;而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缘,一片散漫。散文的表现手法也灵活多变,或夹叙夹议,或借助比兴,有精致曲折的细腻描绘,有气势磅礴的渲染铺陈。散文的艺术形象就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看似散漫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诗意的追寻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诗意的追寻对象。教师应从诗意的追寻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把握。

例如吉林省特级教师吕志范,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写春天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

吕: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吕老师用右手的食指作了个向上的手势)――

全体学生齐声:钻出来了。

吕: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碰到石块,就要顶翻他们,然后茁壮成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么好呵!

教例中,吕老师通过对小草“偷偷地”和“钻”的劲头的描绘,引发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想象,不仅理解了词语运用之妙,而且领悟到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诗意,使学生对那诗意妙的结论式的比喻“像刚落地的娃娃”等有了更好的诗意的追寻把握,对散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领悟,从而理解和感受到整个春天的诗意。

散文诗意的追寻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散文作品的形象感受,实现对诗意的认识,领悟其中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诗意的追寻移情,进行诗意的追寻联想和想象,最终实现想象力蓝天翱翔。

3.品味意境,提高诗意追寻的能力

意境是指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第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这里的“境界”就是“意境”。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这一意义上讲,是人与自然的交换。人以他的“意”与自然交换,自然的“象”表现了人的“意”,从而构成作品的意象。作家从“意”出发对“象”进行渲染、挥洒,便构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对“象”进行集中概括,便形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散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散文中的意境是作者艺术创造的结果,是散文产生艺术力量的源泉。好的散文像诗一样具有深邃的意境。作家总是在描绘客观景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构成一种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散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这种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的诗意的追寻能力。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明白,散文创作者往往把强烈的感情、独到的见解熔铸于描绘的对象中。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诗意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作者对客观生活的深刻感受。于是散文往往含有深刻、隽永的情、理、意、味。因此,散文虽然“形散”,但总是围绕着作者感受最深、融入思想感情最充分的生活经验而展开的。如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以白描的手法,简洁的语言,写下了生活中见到的瞬间的情景―――麻雀与狗的对峙、抗争,显示出母爱的力量,闪出哲理的火花。这就是散文的意境,它是一幅幅饱含着作者真挚情感的生动画面,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再现,更是作者心境、心声的吐露,蕴涵着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的艺术灵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种典型形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引导,通过一定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起他们的联想、想象,从而提高诗意的追寻能力。

4.把握风格,拓展诗意追寻的个性

古人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第一流的胸襟方可为第一流的诗人”,其实,“境界”、“胸襟”就是人格。布封说:风格即人。在散文的诗意的追寻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求把握作品的风格,感受作者的人格,由作者的“境界”,进入到作品的境界,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诗意感。当然,散文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诗意的追寻经验代替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也不能要求学生产生同样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人格是不可让度,不可分割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展他们的独特性,通过每个学生的独立想象,产生独特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从诗意的追寻教育中使学生的诗意的追寻个性得以拓展,人格得以完善,从而,用这种诗意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身的素质,以促进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散文诗意的追寻教学,不仅要讲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特征、规律,使学生弄清它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通过各种途径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在鉴赏作品、把握风格的过程中,探询掌握作者的思维特质、艺术个性,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苏轼著名的《前赤壁赋》,全文摇曳多姿,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正如苏轼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段话虽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无论比之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之类的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并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也正是这种对作品风格的探求、鉴赏,使学生顺理成章地去领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获得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感受。

总之,散文是一种形式极为舒展,内容极为丰富,表达方式极为灵活,语言极为优美诗意的体裁。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只讲授谴词造句、篇章结构,而应该把散文作为具有诗意的美文来讲授、来欣赏,揭示散文潜在的多种形态的诗意,引导学生感受形式的诗意,品味内容的诗意,鉴赏风格的诗意,使语文散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学生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灵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9年9

[3]叶朗《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4]万福成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区培民《语文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篇9

目的:探讨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医学生教学的方法。方法:针对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实训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结果:调动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中医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与职业标准对接。结论: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实行的优化整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关键词】

高职不同专业;中医实训教学;教学探索;教学体会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医学实训教学也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医学,针灸推拿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实践环节(过程)重要。中医实训教学也正是医者领悟中医针灸推拿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改革[1,2]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2014年7月又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针对不同专业遴选实训项目,规范实训课堂,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全面整改,且初见成效。现将我们在整改中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实训教学以应用为主,各专业合理增选实训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搞好实训教学。为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更好地使实训教学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三年制专科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有临床、护理(ICU、麻醉、英语、康复)、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医学营养等专业,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要求不同,合理增选实训项目,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选课的原则是以应用为主,服务社会,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潜力。各专业在学好针灸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本专业的医疗定位,如护理专业除学好一般的针灸推拿技术外,再根据ICU护理以针刺急救操作为重点项目练习,麻醉护理以针刺麻醉操作为重点练习项目,康复护理以疾病的康复针刺、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美容以面部穴位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营养以养生保健推拿手法加上中药膳食调养为重点项目辅导练习等,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践及职业的典型任务相结合。

2实训教学以贴近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导,规范实训课堂

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我们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以供各专业遴选。各专业遴选的实训项目经相关专家论证审核通过以后,再根据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授课要求等。授课带教老师认真按照遴选好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课程标准完成实训教学,填写《教师实训授课手册》,规范实训课堂,严把实训授课质量关。通过对实训项目的合理取舍,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过程

为了突出中医学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与各专业培养目标接轨,把中医学实训课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同时制定考核标准[1,2]。实训考核分三部分进行:平时实训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实训报告书写);实训理论考核占30%(试卷考核);技能考核占40%(期末技能总考核)。强化考核过程: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制定考核方案、评分标准,要求每个学生从腧穴定位到功能主治以及针刺手法操作认真学习,做到人人过关。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对实训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规范操作,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实行督导听课制度,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督导听课,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各专业实训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出课情况、实训课堂物品准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遴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课程标准进行开展。督导深入到实训课堂听课,对实训课堂设计、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实训室老师和带教老师,对存在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把实训教学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5体会

通过中医学实训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遴选侧重,创新了中医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医学生都能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使每个医学生毕业后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顺利就业,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锻炼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从而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1,2]

参考文献:

[1]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2-13

篇10

一、实训基地建设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趋于繁荣,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在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机遇的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外贸市场所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并对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整体质量,以满足时展的现实诉求,提出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借助实训基地平台,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从专业特性上来看,其属于商科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与业务实训时,仅仅局限在高职院校内部,无法有效提高其整体能力。为此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多设置实训基地,以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业务实训时采用了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仿真实训软件实训基地来完成的,通过还原企业真实情境和体现企业文化,来对学生进行企业真实环境下的仿真业务训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有效弥补高职院校校外实习不足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开设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使得高职院校开展的各项校外实习活动供不应求,同时大多数企业都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缺乏积极性,同时一些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商业机密会拒绝高校院校学生进行实习,使得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校外实习存在一定困难。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临岗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其价值。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基础性原则,以保障其功能及价值有效实现。具体而言其坚持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确保实训场内容与实训情景具备真实性。为确保实训基地运行中所展示情景的真实性,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综合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特性,合理配置与专业实际相符合的实训室,具体可以设置诸如进口公司实训室、出口公司实训室、工厂实训室等。并确保相关实训室的装修及文化与真实职业情景和职业文化一致,为学习提供真实的外贸业务实训环境,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高职院校将企业相关实际业务添加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让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实习过程中熟悉企业的相关国际贸易流程,学会处理企业的国际贸易相关实际业务,以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进入岗位奠定较好依托。(2)建立符合国际贸易专业特征的实训评价体系。院校在实训过程中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训评价体系,展开多层次、多元化评价。高职院校在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时,应当将国际贸易行为有效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参照相关职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内容和流程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院校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途径

(一)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

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时,应当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院校自身实际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院校自身经济基础良好,实训基地经费充分,办学条件较好,则应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现实优势,合理整合资源,构建出融汇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训平台。如院校自身经济基础有限,办学条件缺乏,则可以采用校校共建的方式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在同一区域内与同类高校共同构建实训基地,并与同类学校之间构建出合作关系,对其实训资源给予共享双赢。此外,院校还可以与相关专业企业展开合作,通过企业资助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培训。

(二)加强实训师资构建

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有效确保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实训基地时,应当加强实训师资构建。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校外国际外贸行业的管理专家、技术骨干担任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师。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国际贸易专业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新知识和新规则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相关中级职称以上的资格证书考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