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环境政策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厂环境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设计卫生审查;预防性卫生监督;
作者:贾晖等
我国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该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大型新建工矿企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职业卫生“三同时”评价与审查工作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以《职业病防治法》为法律依据,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等一系列规范、标准为技术支撑的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文献评阅显示,现有为数不多的建设项目卫生评价与审查的研究均集中于职业卫生。2011年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能调整至安监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审查项目以公共场所、医疗机构、集中式供水单位、住宅与办公楼等其他类型建设项目为主,其中又以公共场所的数量比例最大。相比职业卫生而言,这几类建设项目卫生评价与审查工作发展缓慢。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虽然开展工作多年,但始终未建立一整套全行业公认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技术体系,如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质量控制及报告书格式[1]。与《职业病防治法》中突出强调卫生学评价的重要性不同,2011年颁布的《公共场所条例实施细则》却淡化了卫生学评价制度。为全面了解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开展本次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关于公共场所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是指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规划开发建设项目的总称[2]。一般包括选址、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和竣工验收五个阶段。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公共场所包括宾馆、旅店、影剧院、体育场、博物馆、商店等七类28种场所。
1.2关于预防性卫生审查
预防性卫生审查,也被称为设计卫生审查、预防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对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中的卫生问题,在设计、施工、验收的过程中,进行卫生审查和卫生监督。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与监督,把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和可能产生的不卫生问题消除或者控制在选址、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从源头上控制建设项目的健康危害隐患,保障人群的健康。
1.3关于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可行性论证阶段,通过系统评价,识别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预测健康危害的程度,评价拟采取的控制健康危害的措施,综合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和建议,并从公共卫生角度评估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同时,在竣工验收阶段,通过检测健康危害因素的浓度或水平,评价控制健康危害因素措施的效果,综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4数据来源
本文所参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均来源于《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法律法规库》(http://law.cnki.net/),检索时间:1979年—2014年,检索条件:全文含“公共场所”且含“卫生学评价”,全文含“公共场所”且含“卫生监督”。
2结果
2.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立法情况
2.1.1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层面没有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强制性规范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均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应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然而,现行法规与规章中并没有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强制性规范(表1)。只有已废止的1991年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有规定: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对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将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2011年的《实施细则》淡化了这一制度,全文没有涉及预防性评价的内容,将预防性卫生审查程序和具体要求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2.1.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体系
鉴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影响的特殊性,2006年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同时,颁布了相应的卫生规范、评价规范及清洗规范,并称“一法三规”。2012年重新三项卫生行业标准替代了2006年的版本(表2),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完善的评价与审查依据。
2.2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评价审查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制定情况
2.2.1预防性卫生审查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制定概况
2011年实施细则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的规定(表3)。经检索与整理,目前有三种类型:(1)独立成章的预防性卫生审查程序和要求;(2)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预防性卫生审查的程序和要求;(3)表3中没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则是尚未出台新规定,或新规定正在研制中。
2.2.2地方性规范文件中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内容分析
就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卫生学评价这一问题而言,15部地方性规范文件中要求不一(表4)。根据义务的强制性,可以分为五类:(1)强制性规范:广东省与山东省对公共场所进行分类,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建设项目,如广东省规定的一般项目与大型项目,只有大型项目需要进行评价;(2)任意性规范:“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应提供卫生评价报告书。”这种原则性表述沿用了已废止的1991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3)仅在应提供材料中提及卫生学评价报告,这种弹性表述看似默认了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但又含糊不清;(4)要求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报告,未提及预防性卫生学评价;(5)全篇都未提及卫生学评价相关内容。最后两类具有同一种性质,即预防性卫生学评价政策上的空白。根据卫生部的强制性规定,无论地方性规范文件中是否有相应内容,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均应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
2.3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标准、规范情况分析
与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港口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规范、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等其他系统的评价规范相比,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体系外,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评价依据的主要卫生标准颁布年份均较早(表5)。在标准的适用中存在卫生标准覆盖面不完全、卫生标准可行性不够、监测条件规定不明确、标准值设置不合理、检测项目可适当增加、概念表述不科学、缺少相应的质量控制、数字修约未明确规定、样品取样量、标准不够详尽、标准与方法不配套等问题[3-4]。
3讨论
3.1公共场所设计卫生审查中是否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
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层面无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强制性规定,实质上,1997年开始实施的“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逐渐淡出。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曾规定:在申请卫生许可证时,住宿、沐浴、游泳、候车(机、船)等公共场所应当提供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的卫生学评价资料,但这一修正草案并没有正式。而在2011年颁布的实施细则中删除了1997年关于“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的相关内容,将预防性卫生审查程序和具体要求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可以理解为在预防性卫生审查中,建设项目是否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而在地方性规范文件仅山东与广东两省有明确的强制性规范,其他省份或原则性条款或模糊性表述或完全空白带来的结果是设计卫生审查人员自由裁量是否需要评价。
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是一项行政审批。行政审批是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要求的行政行为,审批范围、审批职能划分、审批标准、审批流程都在一定的政策空间限度以内,法律、法规对行政审批的约束在于限定审批的范围,以及规定审批的要件[5]。是否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是设计卫生审查中很重要的一个实体性的审批条件,原因在于其很强的专业性和利益导向性。大型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投资巨大,涉及公共场所类型与健康危险因素众多,进行第三方卫生学评价耗时较长,耗资也大。按照严格的法治理念,在法治社会中,个体受且只受事先公布的法律和原则的支配,而公共权力必须受到事先制定和公布的法律规则的约束。出于行政审批的公平公正原则,这种实体性审批条件应当以强制性条款来规范约束审批权,尽量减少自由裁量带来的随意性和多变性。因而建议参照广东省和山东省的规范性文件,以公共场所面积进行分类,大型项目应当进行卫生学评价。
篇2
尽管很多电子企业选择生产外包,我们依然坚持自己设计和生产大多数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全球生产中尤其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工厂选址、设计、建设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我们努力保持所有材料和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可控。
英特尔环境政策
我们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流程和文化体系,更有效地管理公司业务、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体现了我们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绿色承诺。英特尔包括保护环境健康安全政策、气候变化政策、水资源政策在内的多项环境政策,保证我们生产运营各环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英特尔行为准则”含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用于指导员工的行动;我们对供应商也设立了清晰的环境期望和指导原则,便于供应商同我们一起行动,优化整个产业链的环境管理属性。
英特尔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健康安全政策
·承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总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的要求
·承诺将安全融入到业务决策和运营过程中,提供安全和无伤害的工作环境
·承诺致力于设计、生产安全和节能的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承诺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社区做一名负责任的成员
气候变化政策
·英特尔相信气候变化是一项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严峻挑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严肃应对。为此,英特尔已经通过减少全氟化合物(PFC)的排放、提高设备的能效、生产更高能效的新产品等措施不断减少“气候足迹”
水资源政策
·安全性:致力于保护我们在社区所用水资源的质量
·充足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的运营对社区水资源供应造成的影响
·透明性:针对我们的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措施与社区进行交流
·可获得性:确保我们的运营不会对社区成员水资源的可获得性造成负面影响
·责任感:考虑我们所有运营环节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在项目选址时评估是否可获得可持续供给的水源、将节约用水纳入到我们的工厂设计当中、针对新的制造工艺变更制定具体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努力支持与当地实践相符合的安全、持续、充足、经济的水资源供应
全球环境管理体系
围绕英特尔的环境政策,我们建立了多个部门互相协作的全球环境管理体系,在推动与环境责任有关的战略、运营、产品改善以及政策行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特尔大连工厂的总建筑面积为16.3 万平方米,其中洁净厂房面积达1.5 万平方米,工厂的建设和运营秉承了英特尔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理念,成为英特尔在中国“为环境而设计”的绿色工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直以来,大连工厂秉承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追求产品制造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结果。
大连工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重视环保、健康和安全,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增长、社区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区域半导体人才的培养、芯片产业供应链的完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卓越制造和先进环保运行理念的变化。同时,我们结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全球领先的绿色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将公司多年来的环境责任战略、环保理念和提高信息系统自身效率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分享,使各界重视信息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大力推动形成适合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模式。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
总经理 郝弘毅( Rick Howarth ) & 厂长 梁月海
提高能源效率
应对气候变化是极为重要的环保议题,英特尔多年来采取措施,记录自身的碳信息,并公开披露碳足迹。
英特尔坚持以综合性方法降低自身的碳足迹。通过节能改造、绿色采购、增加太阳能使用等措施,逐渐优化生产和运营能效。作为降低碳足迹的重要措施,英特尔一直购买风能、太阳能、小型水电等清洁能源碳汇指标。2013年,我们购买了31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2014年初,英特尔连续第六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绿色能源采购商。
我们正在开发针对商业中心、数据中心、房屋及其他特殊功用建筑的能源整体控制方案,并同领先的科技团体合作开发高性能的温室气体影响模型,寻求更为直观的气候变化展示方式,同时主导、参与了多个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英特尔探索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在提升能源管理、提高能效、加大太阳能投资、增加绿色能源采购、绿色建筑设计等方面,通过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经济且环保地采购和使用能源。
高能效运营
篇3
说到“奥迪环保链”,其核心流程包括:
工厂建造
生产流程(及非生产流程)
节能减排技术
环保车型
环保及可回收材料
用户培训及其他环保公益事业
在这些所有的过程中,奥迪都不遗余力地推行着自己的环保理念。对于奥迪环保车型和几项节能减排技术,我们在前几期中都做了很多介绍。这一次,我们就带大家一睹奥迪德国工厂和一些工作流程,看看在这个方面,奥迪的环保理念表现在什么方面。
英戈尔斯塔特工厂
奥迪的英戈尔斯塔特工厂,位于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巴伐利亚联邦州的中心地区。它不但是奥迪最大的工厂,也是奥迪公司总部和技术开发部的所在地。早在1949年,汽车联盟股份公司已在巴伐利亚注册成立。目前,该州约拥有12万人口,而奥迪公司就拥有员工超过3万人,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公司。
对奥迪公司来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是其追求不懈的公司目标,并且公司十分重视在生产区域确保该目标的实现。所以,环境保护对于奥迪公司来说,绝非是一句口号。奥迪公司自愿加入了基于生态管理和审核法案的欧盟环境管理系统。相对现行的环保规章,该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在这里,从物流开始,奥迪就已经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生产中。其物流中心通过采用铁路运输,并减少卡车送货的数量,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在物流中心集散的本地运输,使用低排放的汽车来完成。系统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也不再使用卡车为奥迪供货,所有的物资都经由电力牵引车专门运送到装配线上。这些车辆穿过长415m的架桥,准时被直接送到生产区域,每日约运送1000次。
此外,英戈尔斯塔特工厂于2000年通过了ISO14001认证。根据该项认证标准的要求,工厂的环保管理系统需接受外部检查员的年检。
2004年,奥迪汽车公司具有的平稳运转的环境管理系统获得官方认可,成功获得欧盟环境审核与管理计划的认证,并且同时达到了ISO14001的要求。
奥迪的环保政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做到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开放的沟通,以及让每位员工都融入公司的环保战略中,以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为此,奥迪生产系统(APS)得以大量的应用,来贯彻多项环保要求,同时也使得奥迪在包括对应装配线的各级环境政策得以落实。
出于节水目的,奥迪的英戈尔斯塔特工厂正在加大对雨水的使用量,一个380000m3的地下蓄水池专门用于收集降雨。截至2002年,工厂共修建了3个造价670万欧元,总容积约100003的大型蓄水池。经过内部预处理后,雨水被输送到生产用水网络,以此方法取代使用珍贵的饮用水。到2004年,英戈尔斯塔特工厂总共使用雨水量达2130003。
出于环保考虑,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降低成本,节约原始能源成为一项首要任务。英戈尔斯塔特工厂于1999年1月完成的一个项目,显示了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来实现这一目标,并从长期降低投入:两台大功率的燃气涡轮机用于产生热量,并且提供必需的电力和冷气。奥迪为新的西部能源站投入了约2000万欧元。应用该项科技,可以通过天然气产生电力,而废气经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得以再次回收,用于提供蒸汽和热能。
汽车工业中,热能不仅仅用来使生产区域和办公室在冬季保持温暖适宜工作,喷漆车间在夏季也需要应用大部分的热能来产生喷漆调节和烘干操作所需要的冷气和热气。由于整套设施高达80%的效率和全年约7500小时全负荷的使用率,相比较常规能源生产方法,天然气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均减少了25%。
英戈尔斯塔特工厂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新项目,是使用由位于Moiling的废物回收处理工厂(MVA)长途供应的热能。从2004年初起,奥迪每年都平均使用由MVA通过热处理以及对废弃物“副产品”处理再生得来的9000kW电力。使用长途热能后,奥迪每年可减少产生约13700t二氧化碳,占英戈尔斯塔特工厂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2004年,工厂就达到了加入将于2005年1月生效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所必需的全部条件。
内卡苏姆工厂
1969年,汽车联盟股份有限公司与位于内卡苏姆的NSU Motorenwerke AG公司合并为奥迪一NSU汽车联盟股份公司。奥迪100系列就诞生于内卡苏姆工厂。1985年,工厂更名为现在的奥迪汽车股份公司。
在这家TV,我们不得不提到奥迪铝材及轻量设计中心。正是有了这家技术中心的创立,我们才会在如今享受到奥迪重要的一项节能减排技术――轻量化车身技术。轻量化设计方法采用铝、镁及塑料等材料,显著降低了汽车重量――减少了油耗及排放量。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基于全铝车身框架结构原则的“轻量型”轿车,同时也应用于采用复合设计的奥迪车型。
2004年,奥迪迎来了内卡苏姆奥迪铝材及轻量设计中心的10周年庆典。它是奥迪豪华型A8轿车及其铝制车身的产地,也是公司铝材专业技术中心。1994年,奥迪斥资800万欧元,在内卡苏姆建造了铝材中心(Aluminium Centre)。10年前,奥迪整合了轻量设计领域的经验,为轻量化产品开发、生产规划以及质量保障等部门带来了专业技术。
2002年,奥迪将其更名为“内卡苏姆奥迪铝材及轻量设计中心”。这表明奥迪在该领域研发的重心已超越单纯的铝材概念,将研究方向扩展至对高强度钢材、型材、加固塑胶及镁材料的应用。车身系统采用轻量材料,可以显著减少油耗。A2及A8等车型就是在奥迪铝材及轻量设计中心由工程师设计而成的。奥迪汽车全铝车身的采用对钢铁业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铝制车身首次应用于A8并投入量产后,钢铁生产厂商根据汽车结构研制出了高强度以及超高强度钢材。
早在中心成立之初,第一辆以全铝车身框架结构(ASF)为主要技术亮点的奥迪A8便成功下线。随后于1999年,在这里诞生的奥迪A2,成为首批采用该技术的量产车。2002年,奥迪铝材及轻量设计中心又见证了第二代奥迪A8的诞生。同时,采用相同技术的蓝博基尼Gallardo超级跑车也紧随其后,其车身在内卡苏姆制作而成。
在此期间,奥迪还开发了全新的汽车
生产技术。如今,铝制车身制造的自动化操作程度已达80%,赶上了传统钢制车身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内卡苏姆的汽车工厂铝制车身所采用的标准获得了汽车行业的广泛认可。
在研发先进技术的同时,奥迪集团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及汽车生产工厂与环境的相容性,采取面向自然资源的环保措施因此,奥迪在开发先进技术时,首先就考虑到生态及经济,这一点在内卡苏姆汽车工厂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内卡苏姆汽车工厂环保措施取得很多直接成果:2004年9月,根据欧盟环境审核指标(Eco Audit Directive),奥迪内卡苏姆汽车工厂连续第四次获得自愿性环保证书。专门的环保专家对其加热工厂、废水处理设备以及回收中心等生产过程及附加程序进行了检测。
内卡苏姆汽车工厂还超越了整套环境目标。突出表现包括,节约土壤和用水,减少并限制噪音排放,优化废水处理系统。十几年来,内卡苏姆不断提高了环境保护功能。1995年10月,奥迪内卡苏姆汽车工厂成为首家获得环保证书的高级德国汽车工厂。
1995年起,涂装车间开始使用水溶性填充料和基础涂料,以及低溶性双成透明涂料,使可溶性排放量减少了一半。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水洗线”:采用的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无铅阴极电泳涂装工艺,其电泳为绿色环保的高性能水溶性涂料,全线依靠先进的摆杆链与地面链相结合的输送方式、高效节能的A形烘干炉以及天然气焚烧技术,和先进的超滤膜电泳漆回收技术,保证了冲洗用水的封闭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生产要求预防油漆污染。此外生产过程中,涂装车间不再将废水排放至排水系统。
在冲压车间,对切割钢制面板时所产生的碎屑也将进行再加工。这些碎屑经过包装按压压缩后,将重新加工制成钢材。
这些四处贯穿着环保理念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让内卡苏姆汽车工厂这个百年老厂一直走在了德国汽车工厂环保措施的前列,看完这些,我们也会真正了解施泰德先生的自信和骄傲源自何处。
在中国,奥迪位于长春的工厂也在努力向着最环保工厂迈进,而在2007年引入中国的大众汽车经销商环保认证体系,也成为奥迪乃至大众集团支持2008年“绿色奥运”、致力成为中国最环保汽车企业所实施的又一重要举措。
篇4
这是全球体育用品巨头,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一记警钟。2012年10月,阿迪达斯将关闭苏州工厂,这是其在中国唯一的自有工厂。而另一巨头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其在中国唯一的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两大工厂遭到国际巨头的“理性抛弃”,有着典型意义。
阿迪达斯全球CEO的赫伯特·海纳曾直言,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高,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在阿迪达斯苏州工厂里,一个普通操作工每月的平均综合收入就超过3000元,除了1500元的底薪外,还有全勤奖金等其他福利,而这样的待遇还很难留住人。
早年间,中国一直是阿迪达斯全球产能比例最高的地区,如今这个头把交椅已被印度尼西亚的工厂夺去。而越南也已经超过中国,成为耐克鞋类产品的第一大来源地。其根本原因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用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生产成本方面,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其实,不仅和东南亚国家比,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再,就是和发达国家比,优势也在缩减。不仅工资在涨,土地、水电、原材料和物流等成本均在上升,而环境污染、行政效率过低等,也都对制造业形成压力。
有调查表明,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外企已撤离中国。比如,美国建筑机械制造巨头卡特彼勒,就将在中国的挖掘机生产项目撤回了本国。日本松下在上海的等离子面板工厂,也将在今年内逐渐关停,以后集中在其本国生产。
“中国制造”不但要直面新兴经济体的挑战,还要应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挤压。
其实,“中国制造”仍然具有整体竞争优势,,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仍然令其他经济体羡慕。中国各个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有极大的潜力,比如沿海地区的诸多厂家,纷纷将生产基地向内陆省市迁徙。但是,如果没有转型升级作支撑,这些优势并不可持续。
目前看来,转型迫在眉睫的中国制造业,基本有两个出路:一是凭借长期加工的经验,继续承担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加工品类,进而在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上有所创新,形成制造端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地从OEM转型ODM,虽然前期很长一段时间会很艰难,但这是必经的过程。比如,以晋江系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品牌。
当然,转型不仅仅是企业份内的事。一直以来追求速度、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从来都不单纯是企业行为。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创造平等竞争的平台和宽松的创业环境,就是对政府转型提出的要求,这是确保产业转型升级事半功倍,重塑“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篇5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 品牌发展
一、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现状
在经济危机肆虐的当下,我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问题又一次被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中国“世界工厂”基本都是贴牌生产
我国的制造企业所使用的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进行贴牌生产,企业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在整个价值链所产生的左右利润中仅占有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许多弊端,不仅使我国企业的资金积累缓慢,而且还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了低端、价格低廉以及技术含量少的品牌形象,给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如果说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前的“日本制造”是依靠品牌来打开的市场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制造”则仅仅依靠的是加工而完全没有品牌。产品品质再好的贴牌生产也是在为别人作嫁衣裳。依靠贴牌生产是不能使企业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的,谁掌握着品牌,谁才是用户资源的所有者。在当代的产品交易过程中,品牌建设的目的就是掌握客户资源,这不是仅仅加强制造能力就能够实现的。
(二)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自主品牌极少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然而,中国的品却很少有中国自己企业的品牌,充其量就是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中国制造”几个字。由于自主品牌的缺失,使得中国“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几乎同“廉价品”画上了等号,“中国制造”仅仅是充当着“洋品牌”的“生产车间”。经济危机横扫全球,世界范围内的众多企业都面临着产品滞销甚至是倒闭破产的严峻考验,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常青树,就必须要在中国企业中大力推进品牌自主化建设,否则,经济大国、经济强国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二、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上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品牌建设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只是注重眼前利益的取得,而缺乏树立企业品牌的长远目标,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强。比如,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市场调研就匆忙上马项目;一旦上项目就急着要效益,否则就放弃转而投资其他产业。上述几种做法就是我国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战略管理理念的表现。
(二)中国“世界工厂”缺乏有助于品牌建设的竞争环境
在我国一些地方,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品牌,排斥外来品牌,政策性垄断以及区域封锁的现象十分普遍,给我国品牌企业的良性发展设置了较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的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第二,我国品牌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国的品牌战略机制以及相关的支持政策体系;第三,“名牌”滥评的现象非常常见,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所采用的评选标准不规范致使“品牌市场”发展畸形,从而使我国消费者的民族品牌意识淡漠,不利于我国品牌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加强品牌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个国家自主品牌的数量多少,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想转变当前中国“世界工厂”的现状,就必须要走中国品牌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强我国产品的自主品牌建设:
(一)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树立行业标准
中国“世界工厂”的品牌发展道路,首先应当加大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强大的技术保证,我国的彩电企业就曾经由于忽视技术研发和积累、没有核心技术而打了十几年价格战。
(二)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在中国自主品牌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就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推动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为企业的品牌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提高“世界工厂”所生产产品的质量
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产品价廉物美就可以占领市场,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顾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内在质量。没有正确的质量意识,不可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更不可能创出过硬的品牌。旧话重提,1985年海尔砸掉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以此表明对质量和品牌的重视。海尔一直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拒绝贴牌生产。海尔提出的口号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事实证明了海尔的先见之明。■
参考文献:
[1]杜人淮.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9,(03).
[2]寻晶晶.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的危机和出路[J].生产力研究,2009,(03)
篇6
【关键词】 SCP模式 污水处理产业 战略思路 产业组织分析
自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以来,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水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水体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污水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看,仍存在很多问题: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转资金难以保证;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负荷量,运营效率低;现有污水处理厂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污水处理行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滞后。本文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对污水处理行业进行分析,在了解污水处理本质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定的见解,有助于污水处理产业的长远发展又有助于政府的监管。
一、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从产业组织分析的角度来看,产业组织可以分作SCP(structure,结构;conduct,行为;performance,绩效)三个方面。其中,市场结构反映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各种关系的静态特征;市场行为反映的是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市场绩效则完全是对整个产业的经济学评价。SCP模型最早由贝恩、谢勒等人建立,目标是通过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应对行业或企业可能受到的冲击。本文从行业结构、企业及政府行为及绩效三个角度分析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的需求分布主要是居民、工业企业、商业饭店等。其中居民需求可能是最主要的方面。生产部分的需求是另外一方面。污水处理的需求具有方向和选择性。污水处理行业为政府管制下的产物。由于政府的强制政策,规定污水处理厂只能处理某一地区的污水。环境法规对于向地表水源排放污水的公司有严格要求。违反该规章的公司将被处罚,严重者甚至可以被取缔。
由于污水处理成本巨大,污水处理厂运营一直是公用事业,有稳定性高、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特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应该以污水处理成本为基数,由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以及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在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博弈中,制度建设、信息公开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不能一味强调环保而过度处理。由于存在需求弹性,其弹性较小,这可能适得其反。污水处理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具有较强的偷排动机。在公私合营的模式下,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成本是相当高的。只有在监管到位、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之后,如果水质仍然不能让公众满意,国家或地方标准制定部门可以考虑提高排放标准。不少居民反对提高污水处理费,认为污水处理费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水质的改进。提高了污水处理费,水质仍然不能让居民满意,这就证明污水处理业存在着问题。
2、污水处理工厂的性质
污水处理的工厂是一个特殊性的行业。它是如果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水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或不适应环境容量要求以致降低水环境质量和功能目标时,则必需经过人工强化处理的场所,一般分为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各污染源分散污水处理厂。其中就利润率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定价才能既达到政府标准,又能达到净水质量和数量的指标。污水处理厂一部分为国有企业,部分成为环保钉子户严重影响了这些大企业的形象。尽管当前仍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能使企业在进行环保投入的同时获得商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公民利益仍然与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同步。污水处理厂拥有经营自,在得不到效益的情况下,可以关闭工厂并且有另谋其他途径的权利。因为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时需要有牌照的限制,因此该行业存在一定的壁垒。在处理价格和污水质量上同样受到政府的管制。
从技术方面来看,污水处理厂有地域限制,在工厂位置的选择上也有较多要求。很多工厂需要办在政府指定的地方因此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其次,从居民用水到工厂的管道由工厂自主建造还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工厂建成之后,生产组织及工厂运作问题需要在政府严格的监管之下与此同时需要考虑周期性问题等方面。
二、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SCP分析
1、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学一般以完全竞争、垄断或寡占来定义并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水处理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一直由我国政府或政府性公司包办,由于许多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在设施规划设计时忽略成本以及我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单位绝大数属于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导致其投资渠道单一,缺乏责任约束机制和独立运营的积极性,竞争的政府垄断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建设和运行成本偏高导致政府负担沉重。污水处理的企业数量较少,产品差别化程度低。
在政府政策影响下,退出或者转让的成本较高。政务的统管式供给方式不仅造成运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无端耗费公共资源,而且普遍的财政解决又使得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入了“建的起,养不起”的怪圈。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与其服务范围内的经济、人口状况和未来的水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在制定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时,规模的经济合理性对污水厂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单位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拥有政企不分的垄断权,运营和管理的费用往往偏高,引入竞争机制,对设施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中国;代工厂;跨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22-02
[作者简介]谭力维(198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中国对外贸易。
一、我国代工厂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劳动力充足
1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虽然人口增长率近年来已有所下降,但每年净增人口依然很多,而占人口总数五成左右的农村人口则是代工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 2011年才超过5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但重工业能够吸纳的城市就业很少,从而抑制了城市化进程。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农村生产力日益提升,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
2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2011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7,2012年为0474,虽有下降但仍高于047。贫富差距悬殊,再加上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对于那些农村打工仔来说,即使城市的代工厂要求再严苛、工作环境再恶劣、工资再微薄,仍比农村生活状况要好,这也就更直接地解释了许多进城的农村打工者千方百计想进“血汗工厂”的原因。
(二)我国制造业基于要素禀赋的选择
运用经济学工具对代工厂的长期存在进行分析:
假设存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它们的价格分别为w和r,给定一个既定产量y,以及厂商的生产函数f(L,K)=y,便可以求其成本最小化问题,经济学中的等产量曲线显示的是一种技术约束,即能够生产产量y的L和K的所有组合,而另一个工具等成本线则反映了对应于既定成本的各种要素投入的所有组合,等成本线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w/r, 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要素选择可以通过在等产量线上找出与最低等成本线的切点来决定。如图1所示: C1和C2为等成本线,C1较为陡峭,表示劳动力的价格较高而资本的价格较低,即劳动要素较为稀缺而资本要素较为丰裕,此时应在A点进行生产,同理C2较为平缓,表示劳动要素较为丰裕而资本要素较为稀缺,按成本最小化原则,应选择B点进行生产。现实中我国的劳动要素较为丰富而资本要素较为稀缺,符合等成本线为C2的情况,因此应选择生产点B,而B点对应的正是较多地使用劳动要素、较少地使用资本要素,即应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如此一来便可达到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三)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体现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遵循一定的梯度规律,从产业类型来看,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然后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低层次阶段,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的”比较优势,即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或丰富的资源,而在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高层次阶段,往往需要进行大量实物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所以,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较为容易、顺利,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何况发达国家往往会保护其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以遏制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更加不会向我国转移高资本、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代工厂的长期存在恰恰是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体现。
二、我国代工厂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代工厂被冠以“压榨”之名
除了富士康公司怵目惊心的“十二连跳”事件,古驰、GE、美泰等多个知名外资品牌在华的生产企业又被曝出用工环境恶劣、工人得不到休息、加班严重超时且工资不合理等种种黑幕。某些跨国集团在其本国遵守法律规定,而到了中国,其代工厂就成为了压榨工人的“血汗工厂”。
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有我国用工环境的因素以及打工者自身的因素,如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相关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淡薄等。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代工厂所从事的生产环节本身就为“压榨”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际分工的趋势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向了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作为分工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最优资源,以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发达国家牢牢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我国的代工厂却只能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徘徊,始终未能摆脱困境。
(二)近年来我国代工厂纷纷遭受跨国集团抛弃
近一两年,当你走进阿迪、耐克专卖店,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运动鞋标签上的“中国制造”“广州制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制造”。近年来,不少跨国集团纷纷“飞”往东南亚的缅甸、越南等地投资建厂,就像他们当初“飞”到中国寻求廉价劳动力一样。跨国公司的这种类似于候鸟迁徙的行为招致中国代工厂主们的抱怨和不满,频频指责跨国公司过河拆桥。
跨国公司“飞来又飞走”,首要原因在于我国用工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渐渐瓦解,所以跨国公司就会把订单抛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越南、缅甸等国。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用工环境
应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代工厂运营和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劳动者的维权意识,监督和鼓励代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二)自创品牌,走创新化路线
一直以来,代工厂从事的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无法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无法享受到品牌带来的高附加值,进而就丧失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创立自主品牌,确立自身的目标市场和营销模式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宜家的中国代工厂因为不堪忍受利润不断降低、外商不断施压的日子,勇敢地转换了自身的角色,从一个追随者转变成一个挑战者,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嘉宜美大型家居连锁”。值得注意的是,嘉宜美成立的初衷只是复制宜家,因为其自身是代工厂出身,对成本非常了解,可以采取价格策略打入市场。然而只凭自有品牌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不能长期依靠价格优势存活,重要的是应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所依靠的是在迎合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资本后转变思想、加大研发投入、吸纳高素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虽然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但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改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提升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支持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要使代工厂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短期路径是鼓励代工厂创立自主品牌,对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提供政府支持;从长期来看,应着力提升整体产业结构,提高人均资本量。
在此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投入,具有无限增值的可能性,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图1中得到说明,比如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等成本线是C2,在B点进行生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短期产业政策与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于是,接受扶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点由B点跳到了A点,然而在短期内,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不变的,即其等成本线的斜率不会改变,因此,在接受政府扶植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等成本线为C3。而C2与C3之间的成本差距则有政府来埋单,并有可能引发短期内失业人数上升等问题。在长期,通过长期产业政策和科教兴国等战略,可以逐步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本劳动比率,企业生产点的转变并非由B跳到A,而是由B点沿着等产量曲线移动到A点,由于教育投资的长期获益性,生产点的移动还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0-81,104
[2]王瑜中国代工末路突围[J]宁波经济,2013(1):41
篇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日益提升。企业内的电气设备随之也不断的改进、更新,因而对电气设备运行的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到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加强对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恰当处理设备的异常现象,是每一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对电气设备的发展前景予以简析。
【关键词】电气设备 维修技术 现状 发展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企业的优惠政策也相继增多,这对现代企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然而,我们都知道,生产设备是一家工厂、企业得以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而生产设备的运行又少不了电气设备的支撑。因而,企业想拓展自己的市场就务必要完善工厂电气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制度,加大对电气设备的日常保养与检修力度,因为电气设备是工厂生产正常运转中极其重要的条件。然而,在电气设备状态的维修技术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大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极有必要。
1 电气设备维修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电气设备无法统一维护与管理的问题
因国内相关技术的限制,很多企业、工厂的电气设备基本由多家产家提供,这就给电气设备的维护带来了困境。原因是因各个产家的技术、电气设备构造都不尽相同,从而带来工厂电气设备维护与检修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也间接增加了电气设备维护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1.2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对电气设备的日常保养缺失的问题
电气设备是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断路器等设备的统称,它无疑关乎企业、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行。而在现实情况里常常出现因对工厂电气设备日常保养缺失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造成电气事故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
1.3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对企业、工厂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优劣情况忽视的问题
电气设备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电力系统,对它所在环境的净化尤其必要。因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空间温度、通风条件、紫外线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这一细节的忽视也会造成企业、工厂电气设备故障,同时这也会给电气设备的检修与管理带来不便。但是细节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因而我们的企业、工厂在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与管理时要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1.4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电气设备维修方面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维修人员技术不过硬的问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进一步完善企业、工厂电气设备方面的责任分配制与相关管理制度尤显必要。但是,很多企业、工厂存在相关制度建设不具体、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如存在对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责任分配不清,对检修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不到位,对电气设备的定期保养缺少硬性规定等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无疑都易给企业、工厂的电气设备维护带来不利影响,且不利于电器维修技术的提高。
2 对电气设备维修技术的改进措施及其发展探索
2.1 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尽量购买一个产家生产的电气设备
企业、工厂电气设备维护的一大难度是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多由几家产家提供,在维修时就容易出现对设备构造、运行不甚清楚的问题,从而就会给企业、工厂电气设备维修与管理带来不便。所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工厂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更加广阔的电气设备维修知识,让其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的电气设备维护实例,增加实战经验。
2.2 完善对工厂电气设备日常保养的硬性制度规定
人需要呵护才能健康成长,这一道理对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也同样重要,因此加强工厂电气设备的保养很有必要,因它不仅能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设备的高效运作,降低电气设备的运作故障发生的频率;从而提高企业、工厂生产的整体效应,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因而,我们的企业、工厂有必要加强建设相关保养制度的力度,规范保养人员检查行为,落实保养责任分配制,规定保养人员的日常巡视次数,使其掌握电气设备日常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方法,争取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2.3 对工厂电气设备要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
我们都清楚,定期检测是维护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对设备的检测,可及时地发现和消除设备的故障隐患,并针对发现的故障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和维护工作,有效的提高设备安全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所以,为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与确保其性能的正常发挥,我们的企业、工厂就有必要安排专业人员开展对电气设备周期性的维护与检修。在检修时要综合考虑其使用期限、质量要求、运行环境;以期及时找准故障源。同时,要开展点检工作,即对电气设备上的某一特定部位进行检查与养护;这对减少故障发生可能性大有益处。另外,点检人员应保持固定性,不能随意调动,这对故障发生后及时找出应对措施很有必要。
2.4 加强对工厂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
电气设备的高效运行少不了对其运行环境安全性管理,这不仅是保证操作人员生命财产的必要举措,也是确保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式。那么,加强对它的安全管理首先就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分配责任,提高维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施行奖惩制、绩效考核制等科学、公平的制度。促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技术的不断提升。
3 结束语
加强对企业、工厂电气设备状态的日常维修与管理是提高企业、工厂生产效率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而上文对企业、工厂电气设备维修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并不全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措施的探究也不够科学。对它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电器维修状态技术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燕青,律方成,刘国平,陈世军,闫卫国.我国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发展与实现[J].中国电力,2003(02).
[2] 张恩伊.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3] 唐卫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0(32).
篇9
二、知能构建
1.资源跨区域调配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同时,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有的区域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有的区域经济相对落后,资源需求量小,供过于求。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需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以天然气为例,说明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如图1)。
(2)西气东输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表2)。
2.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如图2)。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3)。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表3)。
三、图表剖析
1.区域图
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时,常常在区域图上表示出某种资源的调配路线或某产业转移的路线。图4所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阅读这类图像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①读图例,看看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如城市、省界、海拔、湖泊、调水路线等。②确定位置,根据经纬网、濒临海洋等信息,确定该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③观察资源调配路线(南水北调路线、西气东输路线、西电东送路线等),分析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地区的地理特征。
以图4为例,可先观察调水路线的沿线地区,图中乙、丙、丁、戊的海拔分别是4m、10m、40m、1m,可以推断南水北调的调水路线中,从乙到丁段(黄河以南)不能自流引水,但从丁到戊段(黄河以北)可以自流引水。接着分析调出区,思考调水后对长江可能带来哪些影响(水量减少、水质要求提高、可能引起海水入侵等)。最后分析{入区,思考调水后对华北地区带来哪些影响(缓解用水紧张、减少地下水开采、改善生态环境等)。
2.统计图
资源跨区域调配会引起调出区和调入区资源数量和比重的变化,产业转移也会引起迁出区和迁入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都可通过柱状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等形式表达出来。图5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阅读这类图像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①读图例,不同颜色的柱子代表不同年份。如图5中的浅色柱子表示2003年,深色柱子表示2013年。②读横坐标,看看有哪几种地理事物。如图5中的左图有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南水北调水四种“供水”类型,右图有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四种“用水”类型。③读纵坐标,看看每种地理事物不同年份的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左图所示“供水”情况,与2003年比,2013年的地表水、地下水都下降了,分别下降4.4亿立方米、7.5亿立方米;再生水增加了5.9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从无到有,增加为3.5亿立方米。从此图中还可看出,2013年的供水总量减少。再看右图所示“用水”情况,与2003年比,2013年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减少了,分别减少4.7亿立方米、3.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环境用水都增加了,分别增加3.3亿立方米、5.3亿立方米。从右图中还可看出,2013年的用水总量有所增加,其中环境用水增幅较大。④分析图中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如图5中左图所示,“华北某城市”南水北调水从无到有,增加为3.5亿立方米;右图所示,环境用水从0.6亿立方米增加到5.9亿立方米。想一想,这些变化对该城市的地理环境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四、技巧点拨
通过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了区际联系,最终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赢。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1.关注区域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前提是两个区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无论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还是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都是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水资源、天然气资源、电力资源、煤炭资源等)分布差异和需求量不同,出现供求关系的差异,从而产生资源跨区域流动。
“产业转移”也是由于某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劳动力、市场、政策、地价、环境等)不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由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产业转移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例如: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方向是:日本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
2.注重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指人们应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首先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角度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及沿线地区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对迁出区、迁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要用辩证观点看待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它们既可能带来有利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产业转移使迁入区的就业机会增多,但可能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五、典题精练
(2016年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6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篇10
2014年夏天进行的此次调研,是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与瑞联稚博儿童权利和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共同对来自北京、广东、江苏和山东省内的24家电子制造企业工厂的40名管理人员和800多名工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
调研发现,青年工人缺少经验和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导致他们工作不稳定及负面工作经历的核心因素。统计数据显示,接受调研工人的年龄越小,他们在面临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的适应能力就越弱,也就是他们比较缺乏处理负面情绪、掌握关键生活技能(例如个人财务管理)或者与其他主管沟通的能力。
此外,这一代青年工人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留守儿童”,他们在个人身心健康方面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而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工作和管理工作通常无法发现这些青年工人所面临的挑战。
调查还显示,70%参与调研的工厂管理者认为增加工资是提高工人留职率的主要方法,管理层较少(14%)关注自身的管理和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