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家庭护理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家庭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家庭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079-02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区老年保健工作尤为重要,社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更多的老人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神经疾病,是患者广泛的大脑皮质萎缩和退行性变的疾病,可引起慢性进行性智力减退和人格变化,如何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干预及指导家庭护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患者处于痴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无特效治疗,预后差,且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故家庭护理显得特别重要。

1 病因

真正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但专家们认为遗传学、免疫学、病毒感染、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等许多因素与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 转瞬即忘

人人都会忘记,但正常人事后能回想起来,老年痴呆常常会忘事,且事后再也想不起来,而且可能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忘掉早先的答案。

2.2 顾前忘后

患者做好饭后可能忘记端上桌,甚至彻底忘掉已经做好的饭菜,由遗忘事件的细节而涉及事件的本身。

2.3 语言表达障碍

患者会忘记一些简单的字词或者不会使用适当的字词,语言表达混乱。

2.4 时间和地点概念混乱

患者可能会在自家所在的街道迷路,忘记是怎样从家里出来以及如何回家。

2.5 判断能力减退或丧失

即使是正常人也有可能分散注意力或者忘掉所看护的儿童,但老年痴呆患者有可能彻底忘记有其看护的儿童而离开家门。

2.6 抽象思维能力丧失

谁都可能忘记还有多少存款,但老年痴呆患者有可能彻底忘掉存款数额。

2.7随手乱放东西

老年痴呆患者可能会把物品放在不恰当的位置,忙忙碌碌,怕被盗窃,爱藏废物,视作珍宝。

2.8 脾气和行为变化无常

人人都难免发生情绪变化,但是老年痴呆患者的行为情绪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在短短的数分钟内从平衡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怒不可遏。

2.9 性格变化

性格可能会发生剧烈的不合情理的变化,动辄怒气冲冲、横生猜疑或担惊受怕。

2.10 失去积极主动性

老年痴呆患者可能会变的消极被动,不愿参与活动。

3预防措施

老年痴呆的预防要从中年开始做起,一般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脑组织功能的损害;②注意智力训练,勤于动脑,以延缓大脑老化;③食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④避免脑动脉硬化及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以防止因脑供血不足而导致老年痴呆。

4 老年痴呆的家庭护理

4.1 起居护理

由于患者自理能力差,对病员要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家人应协助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以及洗脸、洗脚、清洁口腔等。

4.2 饮食护理

患者应注意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类易消化食物,做到少量多餐,以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切忌暴饮暴食。另外,老年人往往咀嚼功能欠佳,故食物应柔软、无骨、无刺。

4.3 休息活动指导

要保证患者适当的休息和必要的户外活动。睡眠应保持在7 h左右,要鼓励并协助其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做健身操等,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4.4 要加强监护,预防意外伤害

患者因有记忆障碍,往往会丢失或拿错东西,出门后易走失,因行动迟缓而易被人、车碰撞或跌伤,甚至发生骨折、车祸,又因智能减退而易与人发生争执、冲突,故应加强监护,外出时应有人陪伴。

4.5 要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

老年痴呆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常有罗嗦、赘述、自私、不知羞耻、幼稚、任性等表现,家属应予充分理解和宽容,以免发生情绪激惹而致冲动、伤人或消极、自杀等行为。要注意正确引导并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关心、尊重他们,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

4.6病情观察及护理

要积极和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老年痴呆患者常可出现便秘、大小便失禁、尿潴留、肺炎、褥疮、口腔溃疡、烫伤等并发症,故应积极预防。如果发生上述并发症,应及时处理,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诊治。

篇2

关键词:社区 老年人 痴呆症 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4-01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本病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病因迄今未明。它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首要原因[1]。目前,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没有疗效显著的治疗措施,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现就如何做好社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综述如下。

1 饮食护理

对于痴呆患者,应该合理调制饮食,以低脂,低盐,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为主。许多研究表明,天然动植物食品具有延缓脑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2]。乙酰胆碱是种与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增加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可以常吃富含胆碱的豆类及其制品、蛋类、花生等。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重要的营养素之一,除了参与脑细胞的组成以外,还具有软化血管、分解胆固醇,保证脑内血液循环通畅、提高脑细胞活性、维持神经正常功能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进食时,患者要做到定时定量,最好是与家人一起进食。食物要简单、柔软,进食速度要缓慢,做到细嚼慢咽,以免食物堵塞引起窒息。每天还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保障机体需要量,可以给患者安排每天的喝水时间。

2 用药护理

AD患者存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3],甚至伴随着其他各个系统的疾病,因此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是必然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多以口服药物为主。痴呆患者因记忆受损常会忘记吃药,吃错药或不按药量服用,所以患者服药时必须有人在边上陪伴,协助其按时将药物服下,避免遗漏或误服。痴呆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患病或者多疑,认为给的是毒药,常常拒绝服药,家人要耐心解释劝其服下。另外,痴呆患者常不能清楚述说不适,家人需要留心观察其有无不良反应,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3 安全护理

AD患者随着疾病的进程,会并发神经功能、行为功能、语言功能等障碍,症状表现为摔倒、自残、走丢等[4]。患者多体质差,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步态不稳。室内地面保持干燥、平坦无水迹,让患者穿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摔倒引起骨折。尽量减少患者单独行动,利器、锐器应该隐蔽放置,防止其自残或伤人。避免让患者直接接触电源、煤气罐,以防火灾等意外发生。对于有毒有害的物品应该加锁放置,以免误服中毒。对容易走丢的患者,外出时应有人陪同,并在其身上放置标有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以助于走失时被人送回。

4 心理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疾病[5]。由于疾病的影响,AD患者常常会出现暴躁、激惹、易怒等不良情绪。若是这些不良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将进一步加快病情发展。因此,要针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家人需耐心倾听其诉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伤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其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6];要多陪伴患者,根据患者个性,采用鼓励、安慰等方式与患者交流,减少其孤独感、失落感;尊重患者,重视痴呆者的自我决定权[7],指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让其感受到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家人还要多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而患者自身也要努力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调节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5 康复训练

研究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在认知、定向力和自我照顾能力上对患者有帮助及改善[8]。患者在训练中得到有效锻炼,延缓与社会的脱离和情感交流的缺乏。在借鉴国内学者对AD患者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自理能力训练:维持患者现有的生活能力,每日指导患者做一些简单家务,比如洗菜、扫地,每日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②社区交往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与外界接触,参加社区活动。一方面,通过外界动作、语言、色彩等刺激,提高记忆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③智能训练:可以让患者进行简单的拼图游戏,对一些色彩、图案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由易到难的数字计算。④记忆认知训练:鼓励患者回忆印象深刻的往事,帮助其识记目前生活中的人与事,以恢复记忆和减少错误判断。

6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与老年性痴呆相关的知识。指导家属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方法,及早发现痴呆病程的进展,一旦出现加重或恶化,及时就医,避免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也要留意是否伴发其他系统疾病。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与训练,使其更好地照顾患者,延缓痴呆进展的速度。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家属对痴呆患者的厌烦感,减少负面心理的影响。

综上所述,老年性痴呆病程较长,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家庭护理十分重要。通过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对患者的饮食、用药、安全、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护理,减慢病变的发展速度,延缓病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哲宇.精神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

[2] 顾克敏,曾秘,刘敏,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营养治疗[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68-69.

[3] Baldeiras I,Santana I,Proenca MT,et al. Peripheral oxidative damage i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Alzheimer's disease[J].JAD,2008,15(1):117-128.

[4] 吴叶,孙菊凤.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3,6(7C):143.

[5] 张少茹,李小妹,王作仁.老年痴呆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2):62-64.

[6] 成穗莉.家庭病床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安全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7):279-280.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康复;生活自理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问题将日益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这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工作、生活,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近2年来笔者通过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并对康复护理干预进行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方法作一介绍。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笔者所管辖5个社区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所有病例均为CT、MRI证实的确诊脑卒中患者,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除外,且所有病例均为急性期住院治疗,带着残疾回家康复的患者。

2 康复治疗与护理

2.1 健康教育 在社区康复护理中,首先应积极鼓励脑卒中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戒烟、低盐低脂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足够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等。患者能否接受有关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护理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

2.2 康复指导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定水平的康复治疗护理知识,需要家属的积极参与,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是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照顾者负担的基础。康复训练指导包括正确摆放指导,床上活动,坐位指导,站立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语言、呼吸、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和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家庭环境的改造等。

国外对脑卒中康复训练有更多的研究。Jenny等认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使脑中风患者克服疾病对其正常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基于此,笔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任务训练法。可以使脑中风患者掌握各种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动作。效果非常明显, 经过专门的训练, 脑中风患者常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就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如果患者能够长期坚持这种康复训练, 效果会更加明显。

笔者开展的还有文体疗法,采用体育运动和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治疗,即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又对患者负性的心理状态起到独特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作为PT、OT疗法的补充和延伸。十分适宜于社区开展。

2.3 心理康复护理

2.3.1 卒中引起的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行为障碍,躯体化不适主诉增多,社会适应不良和日常生活无规律性等。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以持续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总体发病率高达40%~50%,PSD可发生于脑卒中后各时期,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1],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十分沉重的负担。对于PSD患者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社会和家庭支持,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与积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知识宣教。

2.3.2 失眠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对脑卒中伴失眠患者以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方法,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3 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增患者150万,年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约为86.5%[2]。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通过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能够让更多的脑卒中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区;特殊人群;家庭病房;护理措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82-01

社区护理即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1]。近些年来,社区文化及社区医疗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也逐步获得了社会和医疗学者的重视。我社区对辖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管理服务对象

我社区内精神障碍患者36例,残疾运动障碍患者42例,心脑血管意外卧床患者44例,共122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0.5±5.5)岁,所有患者均为限制行为或是限制运动障碍患者。

2护理方法

2.1传统护理方法:在实施前主要采用的传统的护理管理方式,主要措施是定期对社区内管理122例特殊人群进行访视,给予治疗和护理方法的指导,进行生活饮食的指导。

2.2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对我社区管辖内的特殊性患者建立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如下:(1)饮食生活护理干预指导:依据患者的情况制定规律的饮食习惯,保证患者摄入足量营养及维生素,以定量、定时、营养均衡为主要原则,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降低糖分的摄入。增加粗纤维食物及蔬菜的使用量,尤其是对卧床患者,要注意保证大便通畅。(2)运动管理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增加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者患病能力,对卧床患者应适宜的增加床上运动,对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限制其体运动,减少心脑负担,严格执行下床运动的标准,避免过早下床运动导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药物治疗:对患者实施严格的药物管理,尤其是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药物,严格要求患者家属定期定时定量的发放治疗药物。(4)心理干预护理:对特殊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同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加对患者的关心和人性化关怀,增加相互患者及家属的相互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5)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和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心度。(6)防止并发症:要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卧床患者要注意褥疮和肺内感染的发生发展,要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2.3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对比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实施管理措施及前后进行100份的问卷调查,实施管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舒适感,家庭和睦度及对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实施管理前情况,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伴随社区医疗服务的提升和进步,社区卫生服务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不但提高了每个家庭及整个社区内,居民的疾病防治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相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区医疗服务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成熟,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高。

常规的社区护理服务仅局限于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社区内就诊患者的护理干预管理,但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残疾患者及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意外卧床患者,这一部分患者的护理干预则发生缺失,近一年来我社区医疗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家庭,针对这一部分患者采取建立家庭病房的措施进行护理管理干预,以提高特殊性患者享有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通过对家庭病房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及家属,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均得到了认可和好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病房实施前情况但对比实施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社区内特殊人群实施家庭病房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幸福感、增加生活舒适感及家庭和睦度,提高对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应用于社区内特殊人群的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化玲, 刘书祥, 胡玮.社区护理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2):92-94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社区2010年6月-2011年6月43例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设为干预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5岁;并选择同期医院住院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5岁;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家庭护理干预方法

首先对本组43例患者均建立健康档案,采用门诊治疗及定期随访的家庭护理干预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的特点,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在访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特点、发病机制等相关知识, 对患者急功近利的思想进行纠正,指导患者克服短期行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就该病的护理要点进行指导。

1.2.2 环境护理 基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特点,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居室环境,避免如煤气、烟雾、粉尘等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刺激。清洁居室时要防止尘土飞扬对患者的刺激,或在患者不在时打扫卫生,厨房内安装抽油烟机。患者居住的房间室温应以18-20 为宜,同时尽量保持稳定,冬季应该有取暖设施,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受凉感冒,导致病情加重。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在加强营养的同时合理膳食:同时可指导患者进食一些对支气管炎有治疗作用的食品,如蜂蜜、梨、核桃、山药、白果、枇杷等。在熬粥、煲汤、炖菜时可加入适量的扶正中药,如银耳、莲子、党参、黄芪、枸杞子等,以提高免疫力。冬季天气寒冷,指导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大豆制品、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控制食盐的摄入。

1.2.4 用药护理 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于输液患者要对输注速度进行控制,以减轻对老年患者的心脏负担,病情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复发。

1.2.5祛痰护理 对难以咳出的痰液粘稠患者应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排痰。可通过家属协助拍背,经常变换,利用重力作用排痰;同时指导患者学会排痰技巧,方法是取坐位,深吸一口气后屏住,接着用力咳嗽, 可以咳出深部的痰液。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分: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综合评分。①血常规:白细胞高于正常值计1分;正常者计0分。②胸部x射线检查:有明显炎症计2分;炎症消失或减轻计0分。③咳嗽:昼夜咳嗽计3分;夜间和清晨起时咳嗽计2分;仅清晨咳嗽计1分;无咳嗽者计0分。④咳痰:黄脓痰计3分;白粘痰者计2分;白泡痰者计1分;无痰者计0分。⑤喘息:昼夜休息时喘息者计3分;日间稍活动时喘息者计2分;明显活动时喘息者计1分;无喘息者计0分。

1.4 疗效判定

根据上述标准评分后计算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分数比值。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从二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显示,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费用比较

将二组患者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共计(338.5±146)元,对照组共计(707.5±993)元,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且病程漫长。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2],因此,在社区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家庭护理干预模式,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因素,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生理护理等多方面同步实施,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抵抗力,减少复发、延缓病程进展的效果[3-4]。从本组43例社区采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患者情况显示,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社区家庭模式护理干预可获得与医院同样的治疗效果,在医疗费支出上明显低于医院住院病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结果提示,对诸如慢性支气管炎等慢病采用社区家庭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卫生源。

参考文献

[1] 黄麦华,刘淑延,王中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原医刊,2003,30(12):64―65.

[2] 陈敏.老年哮喘病的预防及家庭干预[J].护理进修杂志,2004,19(9):775-776.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156-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不断延伸,家庭静脉输液这种既方便社区居民需求,又能延续医院护理治疗的手段越来越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我院翠花社区站自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接出诊到家进行静脉输液共计1179人次,其中静脉滴注灯盏细辛15例,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患者1例。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郭××,女,58岁,既往无过敏史,因脑血栓卧床四年生活不能自理,2006年10月因脑供血不足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250ml灯盏细辛注射液40ml,每日1次 ,共计治疗10次。今年4月16日再次因脑供血不足在复兴医院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病情建议其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并根据其病情及家庭情况,医生同意其带药回社区进行治疗。当日下午由家属要求,站内医生开具医嘱: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250ml灯盏细辛注射液40ml,每日1次,36滴/分。14∶20分护士出诊到病人家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病人神志清、生命指征平稳,按规定与家属签订静脉输液协议书,并向家属讲解家庭静脉输液的须知和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的处理。于14∶40分根据医嘱输液成功,观察30分钟,病人无特殊不适后护士离去。15∶45分家属打来电话口述病人全身发痒,未伴其它不适。护士电话中告知家属立即停止静脉输液,5分钟后迅速到达病人家中,病人叙诉:输液一小时后自感全身发痒以背部为主,不能忍受。查体:病人面色苍白,神情紧张,呼吸20次/分,脉搏80次/分,测血压110/70mmHg,全身皮肤无皮疹出现,未伴其它不适。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状态,用同情、理解的心情安慰病人[1],让病人放松、增强安全感,以此舒缓紧张情绪,同时立即让病人多喝水、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向家属交待观察要点。经过两小时的心理疏导治疗,病人全身发痒症状消失,情绪稳定,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测血压120/80mmHg。

2 护理分析

2.1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本社区14位患者中使用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者仅此1例。其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一项表明,患者在用药期间可发生心悸、发热寒战、皮肤瘙痒、潮红、头晕、头痛及血压下降等症状。该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是在输入“灯盏细辛注射液” 1小时后,经停止用药,主病人多饮水,细心观察,心理疏导护理,逐渐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增进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同时护士要根据病情随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的情况,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告知病人及家属,使病人感到安心,其不良情绪能快速平稳下来,在短时间内使其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得以控制并逐渐消退。

2.2社区家庭静脉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体弱并同时伴有多种疾病患者居多,长期服用的药物较多,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时,医生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使用剂量。在进行社区护理中,护士要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采取药物现用现配,同时注意输液速度。

2.3社区家庭静脉输液的药物都是病人家属从医院带回家中自行保管,社区护士在健康宣教时有责任指导家属注意各种药物的存放要求,避免药物保管不当发生不良反应。

2.4 社区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并具备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出诊到病人家进行护理治疗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病人病情要全面了解,要了解医生用药目的,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各种急救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家属学会及时发现和处理特殊事件。

2.5社区家庭静脉输液有别于医院治疗,风险很大,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地解答,认真地宣教,用爱心和责任心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以此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家庭护理的风险。护士治疗完成后指导家属学会如何护理,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无异常30分钟后离去。社区护士要告知家属静脉输液的观察要点及发生特殊情况时的应对方法。

2.6特殊事件的应对措施:

2.6.1病人家属能及时、准确无误地与出诊护士联系,同时了解社区站紧急救护的地址及电话,以便发生紧急情况迅速联系(2)。当发生过敏等应急事件时,病人家属能在第一时间通知出诊护士和社区站,医护人员立即做出反应,指导家属紧急处理(如停止输液),力争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病人家中进行救治。

2.6.2社区站应配置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主要药品有呼吸兴奋药、抗休克药、止血药及抗过敏药等。同时,配置一定器械如小型氧气瓶或氧气袋、心电图机、复苏垫板(3)等。

3 讨论

在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由于使用药物而产生不利患者的不良反应称之为药源性疾病。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映的程度和频度有所不同(4)。因此提示社区站医生应严格掌握社区家庭静脉输液用药人群特点,尤其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患者,首先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药物过敏史。其次,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老年人各个重要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敏感性增强,易发生毒性反应(5),本药说明书中指出静点速度要慢,但未有参考指标,本病例输液速度36滴/分,为此提示,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输注灯盏细辛速度<30滴/分。再次,作为社区护士要善于观察病情变化,耐心指导病人家属了解家庭静脉输液的风险及应对方法,当发生过敏反应时,及时指导家属立即停止用药,让病人多喝水有利于排除体内毒素,缓解过敏症状。同时安抚病人及家属,并配合医生一道迅速到病人家对症处理及时抢救,将危害降至最低(6),以此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新连,王爱玲. 1例担心综合症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5):37.

[2] 李明子.社区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7(1):116.

[3] 李明子.社区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7 (1):116.

[4] 陈君石,黄建始. 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 (4):198.

篇7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93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絮乱, 而导致的高血糖症状。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模式的转变,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也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发展到现在的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治疗程序。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社区家庭为主要的治疗基地, 这种治疗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为了进一步了解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特选取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2.36±7.25)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32±1.36)年。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进行辅助治疗, 主要护理措施包含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运动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劝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比如蔬菜、水果等, 促进患者肠蠕动和肠排空, 改善患者血糖状态。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观察组患者给予实施社区家庭教育责任制进行护理, 具体包括:①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每个月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 健康宣传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的预防措施等;②对患者进行全面食物治疗、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让患者了解实施的意义和作用, 辅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患者依从性。然后建立统一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 手册内容包含疾病的相关发展知识和疾病的治疗、预防性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③手册内容要考虑到不同患者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同时积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血压的检测方法和基本护理方法, 并教会患者简单的胰岛素注射方法。④给予心理状况不佳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通常患者会因病情产生悲观情绪, 这时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耐心向患者讲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健康护理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 3 观察指标 遵医率[2]:指患者定期检查、坚持用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保护5个方面遵守医嘱的人数比例, 经对其采用一系列健康宣教后用自行设计的知识问卷进行调查, 3分为完全依从, 2分为部分依从, 1分为依从性差, 得8分以上者为遵医生行为达标。知识知晓率[3]:指所有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人数比例;其中包括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检查处理、主要并发症、治疗方法等。血糖控制率:正常:患者空腹血糖范围为3.9~6.0 mmol/L;较好:患者空腹血糖范围为:6.1~6.9 mmol/L;不良:患者的空腹血糖≥7.0 mmol/L。控制良好率=正常率+较好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知识知晓率和遵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主要是因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过多而形成的一种疾病, 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导致的患者肾、心脏以及血管等的慢障碍[4-6]。一般情况下, 如果患者确定为糖尿病则需做好终身治疗的准备。所以, 临床应更加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另外医务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常规护理。

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是一种综合性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和患者家庭范围实施疾病的健康宣传, 健康宣传的主要内容包含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知识, 治疗中遵义行为的重要性等。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治疗, 重在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实时督促患者坚持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有目的性和时间性的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提高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 观察组患者遵医率、知识知晓率及血糖控制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应用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婷英.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河北医学, 2009, 15(8):981-982.

[2] 于海霞, 李智莉, 闫明茹, 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31):6121-6123.

[3] 张永乐.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5):79-80.

[4] 姚菁, 赵新平, 沈伟珍, 等.社区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6):1864-1866.

[5] 于海燕, 徐军, 杨华, 等.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1): 3633-3635, 3638.

篇8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进展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3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卫生医疗费用过高,家庭结构日益趋向小型单元化,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治疗及护理不及时,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日显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是世界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之适应的社区家庭访视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尤为紧迫,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1]。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家庭访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治疗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家庭访视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1.1 产生背景: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疾病谱的改变决定了老年人就医的困难性和频繁性,同时,社会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化的格局,致使老年人独居独处现象普遍。尤其是那些有躯体疾病的老人,都需要家庭访视人员给予他们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指导,把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1.2 发展过程:家庭访视出现于19世纪后期,19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访视护理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卫生服务形式,与社区治疗、医院治疗一起构成健康保障体系。从业人员分为家庭访视专科护士、家庭访视护理开业者和家庭访视护理管理者三类,各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3]。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4], 服务范围覆盖了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创伤康复、围生期保健、老年护理等,从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我国上世纪60年代家庭护理出现,但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家庭访视发展缓慢[5]。

2 家庭访视的内容及人员组成

2.1 访视内容: (1)提供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家庭访视从原来对个体病人的服务扩大到健康人和家庭,以及覆盖全社区范围内与生命健康有关的所有问题。(2)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导尿、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避免发生压疮、鼻饲、造瘘管护理等。(3)协助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开发病人的残存机能,学会自我照顾。(4)提供心理咨询、卫生宣教、营养指导,母婴的体格检查,评估母婴的身体状况等。

2.2 人员组成: 家庭访视需要一对一,面对面的与患者或其家庭交流,因此访视人员的组成决定了家庭访视的效果。访视人员应由社区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专员等[6]组成,以提高家庭访视的质量。吴欣娟等[7]研究发现,国内从事社区老年慢性家庭护理随访的人数较少,家庭访视的人员还主要局限在社区医生和护士,上级医院因日常工作繁重,医务人员缺乏,对社区患者关怀一般通过义诊等形式进行。

3 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访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国内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及社区医生完成,他们除日常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外,还需入户为社区居家的病人提供卫生咨询及护理服务,因一般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2-3名护理人员,故日常工作量较大,只能为居家的患者提供单纯的治疗性护理服务[8]。对居家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难度较大。再次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家庭访视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疾病相关知识,还需要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9], 我国社区护理或医师一般由临床转岗而来,年龄偏大,未受过专门的社区和访视护理及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独立工作能力不强等现象[10],其综合素质与访视护理要求不相适应。结合上述两方面问题,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性的增加社区医务人员数量,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家庭访视培训,各医学院校也应开设老年教育课程,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同时应当积极吸纳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像心里咨询师、营养师等。扩大家庭访视的人员构成,提高访视质量,为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访视服务。

3.2家庭访视管理制度尚不完备: 家庭访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制度,对于开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没有明确规定。社区需要制定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中的各种医护行为,访视人员在为居家病人提供全面护理时,要制定收案与销制度、安全医疗制度、居家病人双向转诊制度、访视制度、入户诊疗安全制度、社区居家病人护理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护理中的各种护理行为,以提高家庭访视护理效果。

3.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制度有待革新:社会医疗保险给付存在限制,使得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需要自付这家庭访视的费用。在我国的城市, 多数居民享受社会医疗保险,而社会医疗保险仅局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2],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这使得许多居民在可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住院治疗,对患者和国家均无利。再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能够承受访视护理费用的比例较小。故国家应适当调整卫生策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患者能自己选择较合理的家庭访视来预防和减少疾病复发,而不是直接接受院内治疗。

3.4 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因为此项服务在我国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人群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支持程度,因此,社区可以设定家庭访视小组,将各个层次的医务人员纳为小组成员, 制订年度访视计划,同时注意提高家庭访视护理质量,才能真正体现社区护理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社区护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1-24

[2] MARKLE RM, WEIR R, BROWNG G, et al. Health promotion for frail older home care clients [J]. J Adv Nurs, 2006, 54(3):381-395

[3] PORTILLO C J, SCHUMACHER K L. Graduate program: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in the home [J]. AACN Clin Issues, 1998, 9(3):355-361

[4] 蔡海欧, 陆廷仁. 深入认识社区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 2003, 18(5):323

篇9

社区护理(communityhealth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

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里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但其侧重点仍是靠护理人员的力量,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减少残障。

1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由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追溯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公共卫生护理阶段和社区卫生护理阶段。

1.1家庭护理阶段:早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卫生服务资源的匮乏、医疗水平的局限及护理专业的空白,多数患者均在家中休养,由家庭主妇看护、照顾。在这些家庭主妇中,绝大多数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任何看护训练,她们只能给予患者一些基本的生活照顾。然而正是这种简单、基础的家庭护理为早期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2地段护理阶段: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间,英国、美国为了使贫病交加人群能享受到基本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陆续开设了地段护理(districtnursing)服务。地段护理在英、美两国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贫困病人的护理,包括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从事地段护理的人员多数为志愿者,少数为护士。

1.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自19世纪末期起,地段护理在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逐步拓宽,其服务对象由贫困病人,扩大至地段居民;其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医疗护理,扩展至预防保健服务。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公共卫生护士,少数为志愿者。

1.4社区护理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护士以社区为范围,以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为目标,提供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于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护理协会将这种融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为一体服务称之为社区护理,将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称之为社区护士。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肯定并加以补充,要求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从此社区护理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区护士的队伍也在世界各国从质量和数量上逐步地壮大起来。

2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2.1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预防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2.2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2.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

2.4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3社区护士应必备的能力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社区护士的职责角色对社区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3.1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区护理工作既需要其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社区护士的主要合作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如全科医师,以及社区的管理者,如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护理的对象则是社区的全体居民,如病人、家属、健康人群。面对这些具有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2综合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社区护理的定义及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如外科术后的病人、脑卒中恢复期的病人、精神病病人或临终病人等等。在工作中,就不免要应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中医科以及老年和康复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3.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护士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社区,社区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教育、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无论是社区的服务站还是病人的家里,其护理条件及设备与医疗机构均有差距,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3.4预见能力: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社区护士有责任向病人或残疾人、家庭及健康人群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在护理病人或残疾人时,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对于病人或残疾人的家庭,社区护士应有能力预见到疾病和残疾将给家庭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如在健康上、经济上、心理上的影响;对于医学教育网原创社区的健康人群,社区护士也应有能力预见到可能将会发生的健康问题。因此,预见能力也是社区护士所应必备的。

篇10

关键词 社区护理 社区护士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25-03

现阶段,全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都是以个人和疾病为中心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以个人、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新模式。以健康为中心,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健康、减少残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人口老龄化备受关注,而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更是影响着世界老龄化的进程。美园、瑞典、日本等国家在社区老年护理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我国政府、社会在社区卫生保健、医疗护理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我们通过调查宝山社区护理的需求与供给现状,研究并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探索适应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模式提供线索和依据。

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分析

1.1 美国社区护理现状分析

Hahn统计了美国社区护理中心的模式大致分为3种:①社区诊所;②社区护理附属于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的护理中心;③培养专业的护士企业家,也就是培养护士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针对性地管理新建立的健康维持机构和教育机构[1]。

在美同,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参加联邦医保计划,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这种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保险公司担当了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中介”。保险公司受卫生部门委托,管理医疗费用,医院、社区或家庭护理中心再受保险公司的委托,对所有需要健康护理的老人实施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种模式惠及几乎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2]。

美国专业的家庭护理职业护士、理疗师、家庭护士、医疗社工和精神护工,形成了一个家庭护理的专业圈,以家访的形式完成日常的家庭护理工作。这种新颖的模式被称为是没有围墙的医院[3]。

1.2 日本社区护理分析

日本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所以日本社区护理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护理。

日本老年人社区护理包括:①老人福利机构,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运动功能恢复。目前日本老人福利机构有4 000所左右,收留人数有30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4]。②护理访问中心。这种特殊机构派遣护士到老人家庭,在对老人做临床服务的同时,还对家属进行心理辅导。目前,家庭访问护理已成为日本国家的一项政策和制度,护理协会已对此开展了专门的研究,并实施教育计划。③老年人综合咨询中心, 24 h提供咨询服务,解除家庭照顾者的精神负担,普及日常健康知识。

2 国内社区护理现状分析

孙耀连[5]对我国护理现状做了简单分析:①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模式仍停留在“院内护理”。②护理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知识陈旧,缺乏临床经验和应急知识,尤其缺乏高层次护理人才,这些现状都影响着社区护理的开展。③社区护理设备简陋,医疗环境差,没有完整的团队合作,所有护理工作流程都是一个护理人员单独完成。

3 宝山社区护理现状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对象

向社区居民等发放问卷。①社区居民:在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选取2 000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798份,回收率为89.9%。②社区护士:在宝山区随机抽取30位社区护士。

3.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居民的个人信息、病史,对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和建议;社区护士的年龄、学历、专业、知识更新情况以及对社区护理的评价。

3.2 结果

3.2.1 社区居民

老年人(年龄≥60岁)634人,占35.3%,中学以上学历1 400人,占77.9%,每两户社区居民家庭中就有一户有老年人,而这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占21%,预示社区护理有大量潜在的需求人群。有近1/4的居民认为去医院就诊不方便,认为医院一般的服务项目都可以在社区进行(表1)。

3.2.2 社区护士

30名社区护士的平均年龄36.8岁,30岁以下占63.3%,大专学历占16.7%,中专学历占83.3%,护士占93.3%,护士长占6.7%,参加社区护理工作的占70%,参加防保工作的占10%,参加家庭病床工作的占20%。未参加过继续教育的护士占50%以上。

3.2.3 社区护理现状

参加调查的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知道社区护理、满意社区护理、接受过社区护理的居民都在50%左右。社区居民普遍希望有社区护理,选择随叫随到的方式占82.1%,愿意在家里接受护理服务的居民占46.7%,愿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护理服务的占49.2%。在技术、服务态度、提供方便、价格的选项中,对于影响社区护理质量的首要因素,居民认为是技术水平,而社区护士认为是态度,其次才是技术。认为价格合理为重要因素的,社区护士占3%,居民占20%。

4 结论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年龄≥60岁)已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4%,而上海的老年人(年龄≥60岁)约为240万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达30多万人。专家预测,到2015年,上海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400万人,平均每3个上海人中,就将有一名老人,届时各种慢性疾病将越来越多。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来满足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刻不容缓。

4.1 面临的状况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目前社区护理人员存在着素质低、技术水平不达标、服务质量差、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知晓率和认可程度都较低。

社区护理需求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社区护士数量不足。上海市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社区服务点的工作者共计2 336名,其中社区护士516名,占护士总数的1.8%。②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③社区护理的服务内容太少,只满足了居民的小部分需求。社区护理要摒弃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形式,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服务要以居民需求为中心,进行特色化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社区护理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很多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然存在偏见,习惯看病依旧到大医院。

4.2 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具有贴近居民、价格低、服务多样化等优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欲望强等特点。

针对上文分析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1)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让服务走进小区。①将设备、健康宣讲带进小区,包括定期开展体重、视力、血压、血糖、骨密度检查等项目的全民健康普查,定期在小区里开展健康讲座等。②社区护理家庭化,开设更多的家庭病床,对病人进行护理诊断和康复训练等。③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合作,出院病人与社区建立家庭护理关系,社区护士可以直接深入病人家庭进行护理,或通过电话联系等形式指导家属护理病人,使病人得到系统的照顾和呵护。

2)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①增加社区护士数量。②分层次培训。还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上,培养基础护理、健康咨询等各方面人才,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需要。③改革护理教育。在护理院校中增加社区护理的科目,并增加社会学、人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强化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④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学历、技术、工作年限、职务不同的护理人员,需要分别针对其专业特色和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培训,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确保护理质量和团队合作性[6]。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维护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必须发展和完善社区护理。尽管老年社区护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政府、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努力,老年社区护理工作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Hahn JA. A strategic vision for nursing practice[J]. J Nurs Adm, 2001, 31(11): 517-519.

[2] 刘雪琴, 李漓, Keela H. 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2): 950-952.

[3] 兰脆霞, 刘珍华, 黄亚聪. 美国护理产业化对我国社区护理的启示[J]. 全科护理, 2008, 6(11): 3074-3076.

[4] 王秀华. 日本老年护理的特色[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1): 74-75.

[5] 孙耀连. 社区护理探讨[J]. 大家健康, 2013, 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