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低碳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低碳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低碳技术

篇1

1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的理论分析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著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著。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例如鼓励农户采取联合与合作、与涉农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利用市场机制等诸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将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纳入政府农村社会公共品建设规划体系之中,发展到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如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和宣传等软件的投资;提高农技服务体系的效率,在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过程中,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为推动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努力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

篇2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 低碳 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养活了全球60亿人口,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但不能忽略的是,为提高产量,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产生大量的化石能源与二氧化碳,给能源利用以及环境污染造成极大的压力。因而,改革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强调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低碳事业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技术必须首先接受低碳技术的洗礼,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各个方面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含量)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量、增加高碳汇、提高变温室气体为宝的科学技术和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等各种先进技术,来提高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实现高效率、高碳汇、低能耗、低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技术就是旨在运用低碳、高效、科学的农业技术改善农村现有的经济生活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双重配合,一方面,政府能为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市场能有效激发低碳农业技术的不断研发及推广等,但就目前低碳的发展状况而言,政府与市场均存在失灵的现象。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场失灵是指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就发展低碳农业技术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1、政府失灵

(1)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地政府将节能减排加到各地政绩考核中,但是由于地方要为保障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经济收入,依旧鼓励一些大中型污染企业的发展和高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往往难以实现。(2)财政支撑力度不够。由于低碳农业技术的高投入低效率的性质,使得政府在投资上更偏向于见效快的产业,忽略对低碳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3)不合理的财税体系。由于低碳农业技术的新兴性,农业成果转化率低,政府在设计低碳财税体系的分配标准时,很难保证在城乡之间、贫富阶层之间和行业之间比例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政策激励效果的长期性,阻碍了市场主体行为变革的速度。(4)政府绿色采购机制不完善。由于相关低碳农业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农业产业链跟不上,同时政府在采购过程中往往选择高碳等非环保产品,低碳农产品市场份额越来越低。(5)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通观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农业的法律法规,《农业法》第六条、《节约能源法》第59条、《农业技术推广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2条、以及《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乡镇企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条款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仅从宏观上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原则规定,缺乏有关低碳农业的具体规定。

2、市场失灵

(1)低碳农业技术的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这种产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是改革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技术革新,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但由于创新者必须承担所有的成本和风险,一旦成功,又不得不与其他市场主体分享创新成果。由此技术创新前期的社会边际效益往往大于个人边际效益,个人承担的边际成本却又高于社会边际成本。这种成本收益的严重不均衡阻碍了市场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投入。(2)市场主体的行为难以协调一致。一方面由于低碳农业技术的新兴性,不管其发展前景如何广阔,在发展初期,市场主体很难改变原有的生产、消费模式,整体低碳农业技术的市场消沉;另一方面市场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对待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的态度不同,垄断企业可以将开发的成本风险转移到价格中,而非垄断企业只能自行承担成本风险,还需要在市场不太成熟时承担开拓市场的风险。

尽管政府和市场都存在有失灵,但是二者还是相互交替发展,不断配合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市场失灵对政府干预产生了需求,当政府干预的预期收益大于干预成本时,政府干预将让位于市场机制。当政府干预所带来的边际预期收益等于干预的边际成本,政府干预就达到了最优水平。而目前低碳农业技术属于新兴的农业产业,技术不是很完善,在发展之初,政府还需要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自身,同时补充市场机制的失灵,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中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的运行机制。

针对目前,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提供不间断的财政支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度保障,抑制市场机制的畸形发展,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而目前政府在发展低碳农业技术方面的作用并未有效的发挥,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1、政府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

低碳其实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气温,尽量自然通风,自然的采光,这样的生活环境才是完整的,才称得上是低碳的。我国普遍的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力量的薄弱,人们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依旧严重,农村地区环境立法不健全,管理混乱,执法问题突出,农民环境参与意识淡薄等等突出问题,低碳理念尚没有很好的形成。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前期,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有低碳意识,从身边的点滴改变开始,形成整个农村低碳氛围。

2、政府需要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的财政投入和财税体制改革

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而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性质,又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由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的高投入低收益,近年来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强,对技术的开发及完善不利,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大力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不断投入企业等规模化生产及利用。加大财政投入也可以缓解普通企业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的前期成本风险,削弱垄断企业的市场垄断份额。同时政府还应改革低碳农业的财税体系,颁布相应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及研究机构不断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3、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技术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立法要充分体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要通过立法,把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低碳消费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建立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有低碳农业的上位法,又要有相关的法规、办法和政策等实施细则来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的从开发之初到实际大规模运用的顺利展开。三是要强化执法监督。在立法时就要对法律的实施进行预评估,充分考虑执法的可行性,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低碳经济法律各项规定的贯彻实施。四是严格落实责任制度。低碳农业技术的宗旨在于改善农村环境,所以在开发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主体。

4、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机制

一是研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绿色采购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的要求和引导,全面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节约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意识。二是充实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将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范围从现有的几十类节能、环保产品,扩展至政府采购的其他领域;采购扶持的范围逐步覆盖再生和回收利用、新能源等产品,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监管和评估机制。在合同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中引入绿色标准,综合衡量合同的成本收益,并将其作为政府采购合同授予的评价标准;完善绿色产品信息库,丰富产品性能、指标、绿色性能和参数,帮助采购人合理确定采购需求;加强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培训,帮助其满足绿色采购要求。

在发展低碳农业技术之初,政府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来引导整个低碳市场的发展,相反,市场需要及时给予反馈信息,使政府不断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方向,二者相互配合,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方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调研世界,1999(11).

[2]张仲威.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4(03).

[3]丁泽霁,杜志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会议.

[4]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 当代经济科学,2002(05).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灌溉;滴灌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52-01

喷灌和沟渠灌水是我们过去常常使用的两种灌溉方式,这种旧式的灌溉方式不仅不能节约水资源,还破坏农作物的生长。节能环保现在几乎已经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农业灌溉的水资源浪费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所以我们必须对农业灌溉技术进行改进。滴灌,就是我们解决农业水资源浪费的最好选择。

1 对滴灌技术的介绍

滴灌技术是一种节能的灌溉方式,它通过一系列的管道,在低压供水下迫使配有一定营养元素和化学药剂的水流从管道上预留的有一定距离的小孔上渗出,以达到对农作物进行补水的目的。相比于过去的喷灌和沟渠灌溉的方式,滴灌具有保持土壤最佳水分、灵活调节水量大小的优点,这是由它的本身性能决定的。因为这些优点,使得滴灌能在农业灌溉中显著的节约水资源,响应节能环保的号召。

2 滴灌技术在农业灌溉中有怎样的优点

2.1 显著提升节水效率

喷灌和沟渠灌溉属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滴灌正是改变了这种粗放式的灌溉,它可以精准灌溉,并且使用塑料薄膜来防止水分的蒸发,做到了对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由相关数据可知,滴灌技术的用水量是沟渠灌溉的1/7,是喷灌的1/3,能节约大量水资源。

2.2 有效的减少盐渍化问题

含盐量过高的水是导致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农作物会因为土壤的盐渍化而无法成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灾害。要想减少土壤中的盐分,避免盐渍化,我们就必须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把含水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滴灌技术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来带走土壤中的盐分,防止土地盐渍化。并且塑料薄膜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减少水分蒸发,防止盐分渗入土壤,来减少土地盐渍化现象的发生。

2.3 保持最佳湿度,增加温度,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塑料薄膜覆地技术,能防止热量的流失和温度的降低,使得农作物在较好的环境下生长,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小气候,一个特意为农作物生长创造的小气候。

2.4 增加肥料、保持肥料

滴管技术的水质也大有文章可做,对于农作物来说,肥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滴灌技术的水中加入合适配比的营养成分,随着水流到达农作物的根部,解决农作物的肥料问题。同时,肥料的流失问题也会因塑料薄膜技术的应用而得到有效的解决。

2.5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收成

总得来说,滴灌技术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很好的保障,不管是水质、水量还是热量、盐分等,滴灌技术都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作物的丰收。

3 对于怎样改进滴灌技术的建议

3.1 提高滴灌技术的精细度

滴灌技术的滴水量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来灵活调配的,这样的精细化操作实现了对水资源的节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肥料这方面,滴灌技术也是实行的精细化管理,肥料被加在水中,随着滴水直接进入农作物的根部,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配方都营养都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进行配比,保证肥料对农作物的最佳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为控制单元的自动施肥系统已经非常常见,这种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精准施肥。采用自动施肥技术的滴灌方式有:泵注方式、压差式以及水驱动混合注入式等,我们目前所普遍采用的还是水驱动混合注入式。

3.2 向更多的人介绍自流滴灌系统和微重力滴灌系统

存储水的容器,开关接头以及特殊的PVC软管,是组成自流滴水灌溉系统主要部分。其中的PVC软管设置有微孔能够浸出水滴,整个PVC软管还可以直接埋在作物的根部,当人们收割完作物后,PVC软管也可以被收回继续使用,这样既节约成本又不浪费资源。自流滴灌节水系统对水滴的控制也是比较精准,滴水量一般情况下在2~4L/h,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高达90%。节约能源和人力、防止水肥渗漏、简便容易的操作、较低的成本和较强的适应性,是自流滴水灌溉系统的主要优点。超低的工作压力需求和较为均匀平稳的供水以及广泛的适用条件等,使得微重力滴灌系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其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跟其他滴灌系统相比,微重力滴灌系统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即:(1)能节省一半用水量的超级低压的工作水头;(2)凭借本身的微滴头,对农作物进行效率极高的、连续不断的毛细水流;(3)微重力的滴灌系统的滴灌面积比一般滴灌系统的灌溉面积要大的多,同等的水量,微重力滴灌系统是其他一般滴灌系统灌溉面积的10倍(4)微重力灌溉系统较好的调控了土壤系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水气条件,有利于农作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养分;(5)微重力滴灌系统虽然需要的压力较低,但还是必须在有压水源下工作,如果你在温室大棚中使用微重力滴灌系统,那么室内温度将会因为微重力滴灌系统的使用而降低,从而减少病虫害。

3.3 使用先进科学的管控技术

目前,多数的计算机灌溉系统都在向着简便易操作的目标发展,这样会便于用户的使用,扩大用户盗浚在简化操作的同时系统的功能也愈发强大。农民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灌溉系统的使用,而到达节能、节水和精确控制调节用水量的目的。尤其是在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灌溉时,这种节水、节能的优点会得到更加显著的体现。除了大规模的灌溉之外,在其他的规模较小的农作物灌溉区,我们也要通过使用对投入和产出数据比较的方法进行推广,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应该更多以的被实验,被更多的农民群众使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劳动力多且廉价,而且农民普遍没有受过什么较为高等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另外计算机灌溉系统的价格太高,所以要做到对该技术的广泛推广,使得它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广大的农民群众在灌溉时,还是习惯使用过去的手工灌溉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相关科研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要继续努力,制造出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操作简单的、成本比较低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4 结束语

由上面的具体叙述可以得知,滴灌技术在目前大环境下,是非常值得被推广的。既节约能源,又能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大财富,这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同时我们的科技人员也要更加努力,研制出更好、更廉价的滴灌技术,使得我国能真正实现滴灌技术的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 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对策探究[J].杨香芹.湖南农机.2013(07).

篇4

[关键词] 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64-02

勐拉乡地处金平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东邻金水河镇,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西接者米拉祜族乡,北靠铜厂乡。国境线长39.2公里,全乡总面积33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19亩,其中水田面积10653。全乡辖7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5233户,全乡总农业人口24327人。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老乌寨、翁当、荞菜坪四个村民委,2727户,12796人,面积7065亩,平均每亩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8公斤,世居着苗族、瑶族、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六种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一地区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中稻地区的常规品种栽培管理向杂交优质良种转变,由粗糙的栽培管理转入科学的栽培管理,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化。在我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香蕉等水果为主的经常产业的同时,确保我乡粮食生产得到平衡的发展,2006年发展香蕉30000多亩,我乡的水稻种植面积是6500亩,杂交种子销售12吨多,可见,中稻地区依然是我乡的粮食生产的主产区。是中稻地区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1、中稻田的类型 我乡的中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的沟谷缓坡地区。年平均气温18℃以下,时常有霜,部份田块无灌溉条件,多为冬闲一发田,根据土壤分布地区,土壤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黄泥田(包括大黄泥田、小黄泥田、死黄泥田等) 土厚70-100厘米,表土呈黄色或黄褐色,质地为壤土或壤粘土耕层厚20厘米左右,PH5.5-6.0,粒状或小块状结构,底土为暗棕黄色壤土。

1.2山砂土田(包括白砂土田、红砂土田、寡砂土田) 耕层浅薄,仅10厘米左右,底层常夹有碎石块,黄白色、黄红棕色皆有。有机质含量极低,PH5.5-6.0,粒状结构,底层多黄棕色砂壤土夹有碎石。

1.3冷浸田(包括冷箐田、山浸田、锈水田、漩田) 一般地下水多出现在表土下50厘米左右,有的距地表15厘米左右,即可出现地下浸水。表地有的为浅灰色或灰棕色砂壤土,有机质3-5%。底地为深灰色或灰黑色生壤土,有的底层有草煤层,PH为6.5-7.5。

2、分布情况

勐拉乡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村委会上箐脚、火石冲、大竹棚、李子湾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727户,3439人,面积344亩,其中雷响田30亩;老乌寨主要分布在保保寨、老乌新上寨、拉祜一、二队等,6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830人,面积2339亩,其中雷响田27亩;翁当村委会,主要分布在翁当、翁当瑶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941人,面积1246亩;荞菜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小其哈尼、小其上寨等8个自然村,761户,3586人,面积3136亩。都分布在各村委会的山区及半山区,平均每亩中稻田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6公斤。

二、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条件差,教育界结构不合理,农村科技人才欠缺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教育不够重视,我乡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还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小学校舍破旧,年久失修,光线不足,桌椅短缺,不少中小学教师失调,质量也未达到国家要求,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监督不严,致使学校只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等,学生流失较多,在领导农村工作的干部中,学过专业的人数比较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没有各方面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员及管理者,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一着障碍。

2、农村中稻产区非法宗教活动慢延、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妨碍农业生产

当前我乡中稻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有慢延的趋势,主要是“信王主”,首先是苗族,现在瑶族地区也开始活动,他们崇拜和信仰的是耶稣,逢周日都集中在一起大吃大喝,同玩,有病不去看医生,桩稼不按时种,不打药,只要相信上帝,一切都会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损害了宗教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上巨大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打乱了农业的生产秩序。

中稻产区的封建迷信活动主要表现在驱鬼治病、算命、看相等。求神拜佛、我们虽然进行各种改革和宣传教育,但由于人们的思想面貌、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不同和数千年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在哈尼族居住地区,犁田、撒秧、栽种都要先拜土地神,看日子,日子不好,不管秧龄是否合适,都不劳动,许多杂交良种没法按时下种移栽。

3、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劳动者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提出并实施扶持政策,造成种植户的依赖思想严重,养成无吃、无穿政府会解决的懒思想,加之半山以上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小学毕业生偶见、初中生少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难见,形成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差,创新意识低,对新品种、新技术难接受,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差,

4、秧苗老化

目前生产中中稻的秧龄较长,一般为35天以上,45天以内,如果播期早、播量大、势必导致秧苗老化,影响发颗,影响穗数。

5、管水不科学

深水深插,大水漫灌、串灌,后期断水过早等现象普遍存在。

6、施肥不合理

有机肥因田块距离村寨远,少施甚至不施用,化肥中偏施氮肥,重施前期肥、蘖肥,穗粒肥不施或少施。

7、病虫害防治上盲目施药

生产中由于种植户对病虫害识别能力差,加之农药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售药,普遍存在着盲目打“保险药”的现象和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盲目买药费用。

8、由于中稻地区的稻田田埂一般都在0.5米以上,无法机耕,人挖牛犁,一些轻型节本栽培技术使用不上。

三、中稻生产产区的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乱收费和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力的监督,善待差生,让学校多一个学生,让农村少一个文盲,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防止新文盲产生,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师资质量,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多层、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培养适合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山区、半山区的农村,由于通信、交通闭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差、识别力弱、思想单纯等特点,宣传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等活动,麻醉和毒害中稻地区人们的思想,诈取钱财,应加强山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宣传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之道,批判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电视和体育等必要设施,关心村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抵制社会上的一些愚味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不良社会风气,建设成为爱科学、学文化、勤劳动的农村新景象。

3.主要水田土壤的改良利用

3.1黄泥田:一般产量水平较低,土壤结构性差、易旱、易涝,应采用客土渗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3.2山砂土田:属于低产水稻中面积最大的一类,土壤质地过砂或粗粉粒过多,水耕后土壤颗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浆板结,影响水稻移植和扎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应采用客土掺黏,种植绿肥,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3.3冷浸田:由于温度低,土烂泥深,有效养分含量低,毒害物质多,水稻前期生长慢,不长,后期徒长恋青,造成空瘪减少,改良措施应注意早耕、深耕、抗田、开沟排水,客土垫土,施用磷肥和选用耐早熟的水稻品种。

4.适时移栽,定量控苗 为提高总产,各村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抢早栽植,留养再生稻。实行宽窄行条栽,大行30厘米,小行20厘米,株距14-17厘米,插单本或双本,确保每穴4-6个分蘖。

5.测土配方,精确施肥 要尽可能地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比例应达到施肥总量的30-50%,磷肥作基肥,氮肥中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一般为5:3:2,钾肥、基肥和穗肥的比例为1:1,大田施肥与灌水要相配合。

6.要湿润灌溉,促蘖养根 当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时,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根系对水、对气温的需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应掌握在收获前5-7天断水。

7.综合防治要把好两关 一是把好带药下田关,二是把好总体防治关。重点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叶蝉、稻飞虱、稻蝇蚊等。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必须做好预防措施。

8.防灾避灾,丰产丰收 中稻生长期间,各种气象性灾害发生频繁,各地应早作预报。

参考文献

篇5

就当前而言,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我国低碳农业的主要形式,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有机农业方面,截至2007年8月,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 产品总数2647个, 实物总量1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公顷。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我国有机农业产量将居位世界第一。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低碳农业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并不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低碳农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面尤其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有的《环境保护法》仅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简单的涉及,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 而且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和农业环境监测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另外,环境统计和检测体系不健全,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体制障碍制约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上世纪80 年代推行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升,成功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追求产量的增长和经济利润是其突出特点,体制下的农业生产主体对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缺乏天然动力。这种分散、孤立的散户经营,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种植园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石化农业,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就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

3.科技支撑较为薄弱,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

低碳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加工技术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撑,而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数量相对少,而能够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就更少了,病虫害防治、立体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防腐技术等一些农村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都较为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需要。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涉及低碳农业领域方面开展了一些实用技术研究,但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我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致使低碳技术引入农业经济速度缓慢,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更没有对低碳农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政策导向倾向于一些短时间内就能见效果的领域,再加上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不少设备早已老化,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

5.农村人口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

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它对农民素质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思想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由于科技资源有限,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再加上低碳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低碳农业不仅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以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结合、层级性和统筹性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路线图、低碳农业技术的标准及碳减排的目标;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并研究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域特点,选择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务实推进。

2.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引导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要增加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补贴政策,改善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环境补贴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挂钩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加大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资料,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三是重构现有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通过开征碳税,扩大资源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等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四是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订现有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和内容。低碳农业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确立,将对整个法律体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低碳农业的法制建设涉及到整个法律理念的更新。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在制定和修改所有涉及农业的法律时始终都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融入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如应修订《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及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二是出台新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考虑立以《低碳农业法》为龙头,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群,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4.大力推动低碳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大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组织起来,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统一配套的产业化经营,如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统一销售等,从而使绿色农产品的来源品质和生产规模得到保证。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合作组织经营方式,二是集体土地经营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切实把低碳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低碳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研究平台,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发展一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

6.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气候恶化;环保;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13-2

由于工业化的需要,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温室效应日益显著,全球气候变暖情况非常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各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低碳农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1 低碳农业的含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低碳经济在学术界的定义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低碳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对水资源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农作物秸杆综合应用,减少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由畜牧业产生过度废物的直接排放,减少对能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消耗,减少对农业生产用工。

2 发展低碳农业的基本方案

2.1 加大对节约农业的推广施行

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地节减。通过节减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农产品使用的效率。另外还增强了土壤储存碳的能力,减少了对农业源的污染,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2.2 加快对加工农业的发展

在进行主农产品深度加工时,还要对所遗留下的废弃物进行加工或处理,化弊为利。如果丢弃主农产品深度加工后留下的废弃物,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生态造成了破坏。因此,要加快加工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3 打破周而复始的农业

为寻求农业的新型工业化出路,把传统动植物的利用提升到对微生物的利用。把农业资源里的废弃物,通过转换把有危害的变为无害的,不断进行循环的利用,使废弃物变为农业中的宝物。利用农业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

2.4 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推广

保护好生态环境对推广有机农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对植物覆盖,减少土壤碳的流失,地表经过吸收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来增加碳的储存能力。其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扩大植树造林是目前最方便有效地方法,还有一种传统方法就用自然产生的肥料来提高土壤的肥沃。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启示

3.1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以及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对低碳农业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了解新型的低碳农业优势,了解低碳农业对自然和气候的益处。使低碳农业不再只是个抽象的时髦的名词而已。同时,要大力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开展低碳农业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激发农民的热情,促使现代农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农民是低碳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低碳农业建设要付诸实践就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热情。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和涉农人员对低碳农业的认识性不够,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鼓动农民参与到低碳农业的建设中来。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采取财政补贴和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低碳农业和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

3.2 加强低碳农业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低碳农业相关技术体系,但是这一技术还不成熟。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于规范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来实现对技术的调整和创新,研究出一套既符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又不与国际市场要求的技术体系脱轨的低碳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在农村大面积的推广及应用。在农村的一些地方,也有过利用微生物进行沼气发酵的农户,但往往设备简陋,效率低下,不仅在产量上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安全上也无法保证,残留的沼气液无法处理,造成了污染。新型的低碳农业要想推广,必须引入新设备。在沼气发酵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在每个村建立一个较大的沼气池,集中处理作物的秸秆,人畜的粪便等,与此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沼气池进行管理,因为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这项新能源的开发计划也不能长期的彻底的贯彻执行下去。这种集中处理的办法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不仅处理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3 建立低碳农产品市场运作机制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我国有13亿人,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极低,农业生产必须保证较高的产量才能满足国民的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显得必不可少,然而,工业生产制造化肥和农药会消耗相当大量的能源,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影响很大。在这种既要保证产量,又要进行低碳农业的条件下,就需要大量的绿色化肥和农药。沼气发酵后剩余的沼气液可以当作农药使用,而沼气渣混上草木灰等就可以当作肥料使用了。这种循环利用的农业模式也称作白色农业,是低碳农业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低碳农业要快速发展就必须促进低碳农产品的销售,我国应找准切入点,从降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着手,建立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运作体制,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优质的市场服务,建立一定规模的市场,增加低碳农产品的销售。另外,要正真体现低碳农产品的价值,我国还必须要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保护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以及低碳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3.4 加快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走产业化的道路,所以我国应加快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朝着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结构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保证一、二、三产业的科学连接,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向着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保证我国低碳农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总而言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生态农业,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本身做文章,更需要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市场监理的完善管理、交通运输的节能等许多方面下功夫。低碳农业的推广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技术人员的指导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燕合,黄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迎接低碳经济到来[J].中国科技产业,2008,(03).

[2] 钱海燕,樊哲文,方豫,等.江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M].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篇7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农业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发展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日益紧迫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巨大潜力。在四川省提出的“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下,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有一定的必然性。低碳转型,做强四川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这些功能既使低碳农业不同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也使低碳农业的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农业生产功能

生产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自然也是低碳农业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低碳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碳排放,培育并推广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农业产业,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减轻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

安全保障功能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已达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等问题已危及我国农业安全。同时,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各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产环节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能够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

气候调节功能

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是低碳农业最核心的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等,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鼓励保护性耕作和减少施用农用化学品等以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从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

生态涵养功能

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景观。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如在村镇污水汇集处,根据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建立生态湿地,既减少面源污染,又能保护水资源。

农业金融功能

低碳农业具有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

低碳农业有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发展低碳农业减少的碳排放量每年可为农业获得0.45亿美元收益。200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投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用400万美元购买了两省区农民生产和农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标。这些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对2.5万农户产生了积极影响,为40万亩农田安装了滴灌等节水设施,改变了5万亩稻田的用水系统,固定了12万亩沙漠,帮助新疆和四川的农民减少了3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但地势高低不均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四川土地“小、碎、散”,无法像河南、安徽那样实行大片土地集中经营,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些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四川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着整个长江流域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够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提升四川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农业一般从技术层面与经济层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功能主要通过其技术途径来实现,而“农村金融”功能,即实现农民增收,主要通过其经济途径来实现。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桥梁,是实现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省要在短期内自主研发各类低碳农业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很多省区已经开展了低碳农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低碳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四川省可以结合省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技术与新疆、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其他省区进行联合开发,或者通过购买等方式直接使用该技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四川仍然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另外,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应在已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8

引言

为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我国从2006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9年11月25日,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向世界宣布旨在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计划表,承诺到2020年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45%,拉开了全国发展低碳经济序幕[1]。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5%,而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15%~18%,位居行业排放第二位[2]。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为特征的新型农业,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低碳农业势不可挡,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乡村与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香蕉枯萎病”“毒豇豆”“健美猪”“毒粉条”等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消费者生命健康和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究其根源主要是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未落实到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12》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数据分析表明:民众最不满意的三项依次是物价水平、食品安全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4]。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固碳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为有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开展低碳农业标准化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国外并没有所谓“低碳农业”的提法,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是气候变化与农业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5]。国内学术界尚未有“低碳农业”的统一定义。王青、郑红勇等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农业定义而提出的概念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碳汇转化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等的使用,通过森林植被、植物等的碳汇作用和降低农业非耗能排放,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尽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2]。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为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的共同和重复适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者特性文件。原国家标准局出版的《农业标准化》将“农业标准化”界定为“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高国盛、闫俊强等认为农业标准化是标准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领域的应用。农业标准化是按照市场需要,采用设定标准监控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向消费者提供合乎标准的、高质量的农副产品,实现最佳效益的经济活动。农业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其目的是获取最佳效益[6]。

迄今还未有学者对低碳农业标准化下定义。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将标准化理论应用于低碳农业发展之中,是农业标准化与低碳农业的有机结合,是以低碳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低碳”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农业标准,把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纳入低碳农业标准生产和低碳农业标准管理的活动。

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农业碳减排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将农业生产减少对化肥、农机、农药等投入品依赖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固化为标准,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广应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目的。二是农业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通过将农畜新品种繁育,作物耕作方式改造,土壤改良等技术固化为标准,将其贯彻到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挥植物和土壤等的碳汇功能。三是必须坚持“统一、简化、协调、选优、低碳”原则。所谓“统一”就是为了保证低碳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效率,对农业生产活动管理、农产品品质、规格及其他特性建立低碳农业运作的一致规范,并使之与被替代的高碳农业标准化对象具有相同功能;所谓“简化”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低碳农业活动需要,对低碳农业标准化对象的数量、品质、规格等进行严格筛选,提炼出能满足低碳农业活动所必需的、高效能环节,使标准整体构成精炼、合理,达到省工、节本、低碳、增效的目的;所谓“协调”就是为了使低碳农业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并取得真正效果,必须处理好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关系,使三大系统中各因素达到均衡状态;所谓“选优”就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低碳农业标准化需要实施的技术要素、管理过程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获得最佳效果;所谓“低碳”就是以增加农业碳汇、减少农业碳源为目标,将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管理方法贯穿并应用于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节能,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业效益的目的。该定义,重点是低碳农业技术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核心是固碳减排,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路径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推广固碳减排技术,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低碳农业技术标准,将低碳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应当说明的是低碳农业概念提出较晚,它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在基本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大致相同,都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通过创造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它们也有区别。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内及各组分间的物质循环转化和能量多级利用,关注农业生产环节。循环农业是按照“3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侧重于物质循环和多层级利用,较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低碳农业重在农业生物质能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降低种养殖、运输、加工全过程整体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化学投入品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功能[5]。生态农业与低碳农业在实践中也有许多交叉内容。循环农业的措施多数能达到直接或间接减排目的,但是它的范围窄于低碳农业,后者还需要通过养分管理、耕作制度、水分管理、品种选育、饲料管理等措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低碳农业标准化可以借助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好的模式及做法,进行集成创新,形成科学合理标准并推广,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目标。

二、低碳农业标准化的特征

低碳农业标准化与传统农业标准化相比(见表1),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标准化的功能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表1农业标准化模式比较

标准化模式产生背景核心理念碳属性外部性碳收益农药、化肥农机

低碳农业标准化全球气候变化低碳

经济发展提出的产品优质安全、

生态、固碳减排低碳正外部性有限制限制

高碳 (石油)

农业标准化追求最大产量满足人口

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高产、高收益高碳负外部性无鼓励鼓励

(一)低碳性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低碳农业技术上升为标准并推广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包括农业节能技术、碳减排技术和碳汇技术,具有显著的低碳性。作为“三低一高”(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农业具有固碳减排功能。因此相对于石油农业和传统高碳农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其低碳特征十分明显。

(二)低碳农业标准的公共产品属性

低碳农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费用大,对农户执行的监督成本高。低碳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一般企业是不愿意提供的,只能依赖政府提供。低碳农业标准一旦颁布,任何农户获取它的边际成本为零,可以使所有农户获益,各农户进行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是相互独立的,低碳农业标准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三)具有正外部效应

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可获取更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实施低碳农业标准,采用合理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减少对农药、化肥、化石能源的依赖,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固碳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缓解能源危机,解决气候变暖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同时,低碳农业是质量安全效益型农业,它把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外部经济社会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整个食品链安全。而目前消费者不会为质量安全的食品支付额外费用,可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提高其福利水平。

(四)可获碳收益

农业具有碳汇的天然优势, 农业碳汇包括森林碳汇和土壤碳汇,可以形成碳汇市场。 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可改变农田土壤碳库的状况,有效增加土壤碳汇值,通过碳汇市场交易可以获取碳收益。此外,生产经营者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减排效益还可以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项目如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获得相应补偿。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可减少生产经营者对生产资料、农业服务信息的搜寻成本,降低农产品的交易费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三、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英国学者E J Mishan认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来源并非经济增长本身,而是经济增长的模式[7]。党的十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3]。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只有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农业增长方式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并已作为各级政府农业工作的重点,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求,对改善生态环境措施的普遍支持,政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任务而出台的诸多政策是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二)生产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

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农业企业等,他们都是理性经济人,无论采用哪种生产经营方式,都要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内在动因就在于采用标准化模式能带来实际收益的增加,只有当生产经营的期望收益减去私人成本之差大于当期收益时,生产经营主体才会积极主动实施标准化。前已述及,低碳农业标准化能降低交易费用和部分生产成本,获取碳收益,通过该生产方式生产经营主体能获得较多经济效益,这是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内生动力。

(三)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外生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当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食品的数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人们逐步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9]。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农村居民为37.7%,消费者正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健康和营养。在当下我国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就是生产的目标和动力,推动生产者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出高质量、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长的需要。

四、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低碳农业标准制修订与施行的约束

1999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截至2011年10月,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2 196项、行业标准3 706项、地方标准16 000多项,覆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0]。但是,我国现行农业标准绝大部分是在缺乏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情况下作出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适用性不强,并且标准制修订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如2013年3月1日实施,由农业部与卫生部联合制定的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共有2 293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 300多项,欧盟有14.5万项,日本有5万多项,是我国的几倍或几十倍[9]。低碳农业标准制修订涉及范围广,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多,田间试验数据、标准监测数据等的获取时间长且不容易。同时,低碳农业标准实施的激励机制、执行制度和监管制度缺失,给低碳农业标准的施行形成巨大的障碍。

(二)碳锁定的束缚

格利高里?乌恩鲁用“碳锁定”来解释替代技术发展的困难,主导技术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成 “技术――制度综合体”,技术和技术系统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长期的路径依赖会导致技术锁定,新的更有效的技术不能得到推广应用[11]。农户一般习惯于多施化肥、滥用农药等追求产量增加、粗放式耕作的高碳农业技术,对于低碳农业技术,由于缺乏低碳观念和激励机制,路径依赖,加上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容易被高碳农业技术所“俘获”,不愿意采用,造成低碳农业标准推广困难。目前,从农业标准化发展较好的省份看,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只有27%,最好的浙江才达45%,总体上比较低。

(三)碳汇市场不完善的制约

“碳交易”是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尤其是CO2排放权买卖。我国碳交易起步晚,2010年4月27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正式运行,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目前国内的碳交易所都是地方设立的,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依赖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森林碳汇和土壤碳汇交易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中的份额很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待成熟[12]。当前CDM碳汇项目主要面对国际碳市场,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市场准入手续繁杂,交易成本十分高昂,常是“有行无市”。同时,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优质不一定优价。这些因素使得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碳交易和优质低碳产品售卖获取更大收益面临诸多障碍。

(四)要素禀赋的限制

1.人力资源的限制。目前低碳农业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碳汇交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从四川省调查来看,按照国家投入建设的市县质检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市级质检中心应配15至25人,县级质检中心应配10至15人,才能保障检测机构有效运转。当下,已建21个市(州)质检中心人员均少于15人;已建县级质检中心人员编制多为5至10人,实际到位只有3至5人[13]。当前,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妇女、老人等农村留守的低素质人员,大多凭经验生产,靠天吃饭,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吸收应用能力差,由于低碳农业宣贯不力,农民认知度低,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弱。

2.资本的缺乏。低碳农业技术开发,低碳农业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技术的推广应用,碳汇市场的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长期投资不足,致使农业标准化体系薄弱。比如,农业标准化基层监管服务体系薄弱,四川省“十一五”以来,已建和在建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652个,仅占应建乡镇总数的14.62%,尚有3 791个未建,占应建乡镇总数的85.38%[13]。

3.土地规模狭小的限制。以平均包地、小农为主的中国农业特点决定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困难。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由于农户土地规模狭小,如果一个地区,只有少数农户、业主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方式,而附近的耕地、水体等生产环境仍是传统的石油农业,其负外部性将使该区域的水、土、气等立地条件仍旧受到影响、污染,其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采用低碳农业技术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无法保证。同时,小农经营由于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品种单一,只能是初级产品提供者和价格的承受者,难以获取规模效应和较高收益。而且农产品的下脚料(副产品)难以直接还田,难以将一些碳封存在土壤中以增加土壤碳汇。

五、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

(一)完善低碳农业标准化体系

低碳农业标准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政府应该出台社会性规制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研发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等多种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方式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和企业从事低碳农业技术供给的积极性,秉持低碳理念,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低碳”原则,加强与国外农业标准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标准体系,对现有标准按照研制、修改、废止分类处置。目前应该着力完善低碳农业标准体系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技术标准;节水技术标准;节能技术标准;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标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标准;立体种养的节地技术标准和碳汇技术标准,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涉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科学、统一、权威的低碳农业标准化体系,引导各地制定切合低碳农业生产实际的操作规程。同时,加强低碳农业标准的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评价认证体系、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完整体系(见图1)。切实做好低碳农业标准的执行与监控工作,及时跟踪评估,纠正执行偏差,保证标准顺利推行,获得预期收益。

(二)建立激励机制,突破碳锁定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人们在技术选择上,经济适用性总是优先于技术适用性[14]。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证明“人叫人干人不干,效益带动千千万”,因此需要实行经济诱导,建立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激励机制,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专项资金[15],实行以生产经营主体自愿为前提的低碳农业标准化补贴政策,对其进行专项资助,使他们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的前提是低碳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但是,作为必需品的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农户经营收益与农产品价格呈正相关关系。这需要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农产品分等定级,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争创“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标准意识,通过大幅度增加低碳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突破碳锁定的束缚,增强生产经营者采用低碳农业标准的自觉性,力争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全覆盖。

(三)建立和完善碳汇市场

鉴于国内碳汇市场发展缓慢的状况,需要整合地方资源,建立国家级碳交易所,摆脱长期依赖国外碳汇市场交易的局面。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为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撑。目前需要总结地方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设计国家级碳交易市场的实施细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汇计量、监测、评价、认定体系,完善相关的交易政策,将森林碳汇和土壤碳汇纳入交易体系,并大力发展。碳交易是引导私人资本投入低碳行业的重要手段,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CDM碳汇项目,通过碳汇交易,获取碳汇收益。

(四)培育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必须有一批懂标准、通技术、熟悉低碳农业业务、善管理、精市场、具备组织生产经营者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开设低碳农业相关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培养低碳农业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碳汇交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满足低碳农业标准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完善低碳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整合各类科教培训资源,完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农民培训网络,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级农业广播学校为龙头、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骨干、乡镇农科教中心和村级教学点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补充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做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低碳观念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实施低碳农业标准的素质和技能。

(五)建立多元化低碳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低碳农业标准化多元资金筹集模式,在投入和发展机制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等多主体参与。加强资金审计和财务检查,保证财政资金的到位和高效利用。建议设立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基金来源一是社会筹集,二是从低碳农产品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提取技术改进费,三是从土地出让金、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和生产基地建设资金中提取部分用作发展基金,保证专款专用。对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实行竞争管理,保证该基金用到最有服务能力的技术员和最需要的低碳农业项目上,发挥该基金的最佳效率。

篇9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4]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

篇10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情况

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其中农地利用主要由生产过程中农资使用和土地翻耕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水稻种植主要是通过淹水性稻田产生甲烷,畜牧养殖主要是通过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甲烷。

表1可见,2000年以来,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每年碳排放量均超1亿吨,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于44%,但地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长期徘徊,部分年份出现下降,导致2000―2012年水稻种植中碳排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1%。受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消费快速增长影响,2000―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年均增长3.2%,成为农业第二大碳排放来源,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达31.7%,比2000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相反,畜牧养殖中牛释放的甲烷量最大,近年来因牛存栏量(数量相对少的奶牛除外)的大幅下降,2000―2012年畜牧养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0.4%,占农业碳排总量的比例也降低3.8个百分点。

2000―2003年,我国农业碳排总量出现了短暂下降,主要原因是该时期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和牛养殖数量减少。此后我国农业碳排总量保持了连续增长,2004―2012年年均增长1.6%,2012年达到了27749.7万吨(见表1),未来我国仍面临严峻的农业碳排放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政策梳理及评价

针对农业碳排放的严峻形势,近十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重点解决农业低碳发展中的资金、市场和技术等难题。

(一)出台综合性低碳农业政策

为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部于2011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借助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高效农业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农业减排政策体系和监管考核机制。

(二)实施一系列专项低碳农业相关政策

从2002年开始,中央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业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一,支持保护性耕作。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咨询、作业补贴与样机购置等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2009年起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

第二,推进测土配方施肥。2005年起中央财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补助政策,8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2013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农民“按方施肥”。

第三,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2006年起中央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试点工作。2012年中央投入8亿元,通过技术物资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四,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其污染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减少粪便处理中甲烷气体排放。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全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2009年起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等7省区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五,补助草原生态保护。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该资金增加到150亿元,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

第六,鼓励绿色信贷。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

第七,支持农机节能减排。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机工业发展政策》,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借助信贷扶持、税收优惠、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支持等手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饲料储运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装备。

(三)政策局部效果开始显现,总体效果尚不明显

目前,经过一系列农业低碳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局部效果开始显现。凭借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政策,低碳耕作和施肥方式的生产面积持续增加,为农业节能降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850多万吨,相当于减少二化碳排放量5730万吨。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项目区田间地头秸秆焚烧现象显著减少,化肥亩均使用量也出现了下降。借助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粪污得到规模化规范处理。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主要草原牧区省(区)草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然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并没有随着低碳农业政策的实施而出现下降。2005年之后,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低碳农业政策,但是2005―2012年农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仍达1.1%,而2003年前的农业碳排总量的下降也主要源于水稻种植规模下降和牲畜养殖规模的下降,与低碳农业政策关系不大。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低碳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低碳农业发展方向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挑战。由于水稻生产和农地利用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来源,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偏向高蛋白质的消费结构变化,使得口粮和饲料粮种植面积很难大规模压缩,一旦大规模应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当前农业政策的低碳化倾向较为保守,政策实施力度和效果受到制约。

(二)石油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节能减排目标冲突

农资和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与农业低碳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更偏重于农机应用和推广,对农机减排考虑不足,农用柴油使用量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超常使用在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资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了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虽然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在减少化肥过度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对农业节能减排更为有效的精准施肥施药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低碳农业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发展低碳农业非常契合节能减排需要,但是当前低碳农业口号性意味浓厚,缺乏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同时,已有政策比较分散,农业部、发改委、工信部、银监会等多个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不少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还缺乏准确的事后评估和监管,加以政策投向面太广或指向不明,导致效果评价难以进行。

(四)不成熟的配套制约金融工具发挥作用

因为缺乏农业碳排放评估等配套措施,农业减排效果不能准确量化,不仅无法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合适的补贴,也因为标的物缺乏,制约绿色农业金融发展。而且,因为政策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节能环保项目上,涉农优惠贷款数量有限,当前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还没有真正对低碳农业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进我国农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稳步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

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前提,遵循“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方针,形成低碳农业未来发展良好预期。近期重在宣传低碳农业理念,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重点推广有助于增产降耗的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药等低碳农业技术。远期可借鉴欧洲和日本经验,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出台专门的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制定不同层级低碳农业生产规范奖励办法,通过直补方式,奖补满足条件的农户。

(二)以石油农业减排为重点,创新农业补贴新机制

将农机补贴与碳排放水平相挂钩。参照美国经验,划分农机碳排放国家标准,鼓励低碳农机技术研发立项,鼓励进口低排放农机。分区域差异化实施低排放农机补贴政策,对于东部、东北等一些农机使用相对饱和地区,只对低排放农机发放农机补贴;对于中、西部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区,制定不同碳排放标准农机等级补贴办法,低排放农机享受更高额度的补贴标准。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政策中,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制定配方肥专门标准,取消配方肥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精准施肥施药设备和技术研发予以财政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从事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推广。

(三)以农业低碳化发展为战略,推进低碳农业立法建制工作

尽快确立低碳农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提高低碳农业战略定位,将农业低碳发展列入立法议程,明确未来农业温室气体总体减排目标,以法律形式建立农业减排硬约束。建立农业减排目标责任制,按各地情况分解落实减排目标,为未来逐步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制定农业低碳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农业低碳发展政策,形成支持农业低碳发展资金池,切实降低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低碳发展的成本。开展农业碳排放统计测量工作,建立覆盖面广的农产品碳足迹及标签评估监测体系,以量化指标评估考核各项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

(四)以完善配套服务为推手,构建低碳农业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