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护理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护理的原则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启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89

1引言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2亿,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也在大幅增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数超过4000万,需要被长期照料、看护。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既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又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国家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流动和妇女就业比例扩大,通过家庭成员抚养来解决失能老人护理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甚至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四二一”家庭模式的普遍化使得中年人要承担照顾老年和幼年儿女的双重责任,压力巨大。因而,通过构建护理保险制度来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在探索试点阶段有所启示。

2长期护理保险概述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1]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存在模式。

3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31美国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为商业保险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自愿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但以老年人为主,且健康状况差的人一般不能投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地方(除医院急病治疗部分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都可以得到保险赔偿。保险费率是以投保时被保险人的年龄为标准计算的,按照均衡保费的方式收取。对于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保费分别有老年医疗辅助计划(Medicare)和低收入家庭医疗补助计划的支持(Medicaid),[2]减轻了消费者的个人负担。投保人可以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也可以单位团体购买,即由雇主为雇员购买。保险项目包括护理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鼓励居家护理,给予选择在家庭的环境下接受护理服务的被保险者更多的福利。同r可以使被护理的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精神慰藉,减轻被护理者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有利于节省社会护理服务资源以及提高护理机构的利用效率。但保险项目规定了给付期和每天的最高支付限额,并且通常有一个几十天的等待期。保险金的给付以现金给付为主,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执行“通货膨胀保护”条款;此外,辅以“管理式看护”给付,避免道德风险。总体来说,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面向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虽有低收入家庭医疗补助计划,但还是难以承受商业护理保险,所以,其覆盖面较窄。

32德国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先有立法后有制度实施。1994年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后在实施过程中,于2007年10月出台《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3]进一步完善护理保险制度。保险模式采取“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强制参加保险,同时要求购买商业保险的人至少参加一项护理保险,使得近90%的德国人口被德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计划覆盖,同时,有约9%的人购买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体现了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广覆盖性。

其保费采取的固定保费制,与收入无关,给付方式为现收现付制,提供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的给付,不以被保险人的需求为导向,是事先规定好的。保费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保费的缴纳和给付的形式,体现了社会互助原则和人性化原则,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制度内互济原则,具有鲜明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保险项目包括家庭护理和住院护理,其中,家庭护理分为家庭自配人员护理、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和两者兼有三种形式,[3]且住院护理的申请标准较为苛刻;另,护理服务分等级,分为中度护理、重度护理和最重度护理,不同级别的护理,护理员与患者比不同,以保障被护理者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3日本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用的社会保险模式,亦是先有保险法再配套相关制度实施。于1997年12月通过《护理保险法》,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4]

被保险人分为两类:第一类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第二类为40岁到64岁的中老年人;保费的收取也不同,第一类人的保费与收入有关,1年的金额高于18万日元,直接从相应的支付年金中扣除;低于18万日元的,根据市町村发出的缴费通知书各自以转账等方式向市町村有关部门缴纳。第二类人在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同时一并缴纳护理保险费。

保险给付主要是实物给付,即为被保险者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保险金”给付为辅。其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分为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两大类,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对保险给付的申请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且每半年要重新接受一次专家认定。

被保险人在享受护理服务即实物给付的同时,还要再支付10%的护理服务费用,另外90%的护理服务费用由公费和被保险者缴纳的保险费负担,各占50%;其中,公费负担部分由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分别按2∶1∶1的比例共同承担,[5]减轻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压力;这种费用负担机制充分体现了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4启示

41保险模式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可以采取“职工、居民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为主、商业护理保险为辅”的模式。其中,“职工、居民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模式按照国家“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强制实施,商业护理保险自愿参加。

41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绝对基数大决定其必要性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步入老年社会的,老龄人口呈现高龄化、独居化的特点,面临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基数大,失独、失能老人不断增加的困难,这使得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迅速增加。而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结构的变化又使得传统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护理费用逐年上涨,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以分散风险。故建议采取在职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同时缴纳护理保险费,退休职工从退休金中扣取相应的护理保险费,以解决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护理费用及费用逐年递增的问题,体现了保险的大数法则和社会互济原则。

412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有的模式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养老和医疗等保险领域,是一种交叉的保险制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是建立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地不均衡,城乡、地区差异较大,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和形式应具多样性,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职工、居民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护理服务,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民保险意识强、护理需求较大的被保险人,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且可以借鉴美国商业护理保险模式的成功经验。

42筹资方式

对“职工、居民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形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建议根据调查和数据测算,采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费用机制。费用征集形式与医疗保险相同,职工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按一定比例征集;居民按一定数额缴纳护理保险费,政府、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商业护理保险根据不同年龄的疾病风险进行精算,制定适宜的保费。

43保险责任和给付方式

根据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保险责任可界定为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所产生的护理服占捌浞延谩

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均采用固定金额的现金给付方式(如定额包干),既不考虑实际护理费用的发生额,也不允许被保险人选择提供护理服务,这种“一刀切”的给付方式,不仅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大打折扣,也抑制了投保人的有效需求。事实上,实际发生额给付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而直接提供护理服务可以节约总体护理费用开支,缓解资金筹集的困难。所以,建议给付方式为对产生的护理服务费用进行现金补偿;设立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医疗机构护理三种类型,供参保人选择;规定起付金额、最高支付金额和分担比例,以增加参保人的费用节约意识,降低道德风险。另外,患者的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花费。建议设立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等级评定标准,针对不同护理类型,在不同身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照料要求和待遇,即制定差别化的待遇报销政策,同时鼓励居家护理,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商业护理保险在设计给付时,增加通货膨胀保护条款。

44加快护理保险立法

德国、日本均为先有护理保险立法再有制度实施,美国是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护理保险法,对制度不断加以完善。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不例外,要在现行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护理保险法》,以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营和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的利益。我国2006年出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长期护理保险与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并列为健康保险的四大险种,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将护理保险作为独立险种进行界定。但这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进行界定,不包含笔者建议实施的“职工、居民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模式。

45加强护理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或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或者要具备基本的护理水平,目前的护理机构、护理人员远不能满足护理保险市场的需求。应鼓励社会资本建立护理机构,由劳动技能培训部门进行护理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一举措亦将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和拓展护理从业人员就业渠道,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0

[2]韦公远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J].保险天地,2006(7):48

[3]丁纯,瞿黔超德国护理保险体制综述:历史成因、运作特点以及改革方案[J].德国研究,2008,3(23):47

篇2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问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篇3

1护理保险模式的产生背景

按德国1995年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15%以上、65~80岁之间的老年人有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0%的人有护理需求[4]。护理需求给当事人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心理和财政负担,在护理保险实施之前全部的负担必须由护理需求者及家人承担,这些负担往往大大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低收入家庭家属为了满足护理需求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承担护理照顾者的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养老保障风险。从长期看来这种情况是一种恶性循环,不断加大下一代人的养老护理保障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率先实施了护理保险模式并在2008年通过《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

2护理保险模式的内容

1)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群

德国《社会护理保险法》遵照“护理保险因循医疗保险”这一原则,法定护理保险对全部人口承保。法定医疗保险中的所有强制成员、所有自愿投保成员以及家庭联保成员都属于社会护理保险的成员,所有在私人医疗保险投保的人归私人护理保险,而对于既没有参加社会护理保险,也没有参加私人护理保险的这部分人则由国家承担其相应护理保险费用支出。这种政策保证了工人、养老金领取者、服兵役和民勤者等低收入人群的护理保险权利。

2)护理保险服务等级

护理需要指由于身体、智力、心理疾病或残疾需要日常生活过程中重复的料理,在显著或更高程度上长期(至少大于六个月)需要救助。护理需要应与疾病和残疾相区分,不是每个患者或每个残疾人均是有护理需要的。投保人的护理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为3大类,这3类护理根据各自的护理强度又可以分为3个级别,并随需要护理程度的变化而调整,按照规定各级别护理患者除护理时间不同外,护患比也不相同。同时护理保险机构也对特殊或极端案例的评定做了规定并制定了应急方案。

3)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

2008年护理保险改革采用社会互助原则,护理保险资金的筹集由个人、雇主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实行对于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晚期外移人员融入救助金、生活费以及老年人过渡补助金的人员,联邦劳工局单独支付保险费。领取养老金人员由本人和养老保险机构各承担一半,领取生活费的人员,主管的社会给付承担机构承担保险费。私人护理义务保险的保险费额不与收入挂钩,取决于加入保险时的年龄以及风险大小。

4)护理保险的给付形式

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给付形式,德国政府明确规定了12种给付方式,分别为:护理实物给付(服务);全住院护理;部分住院护理;自找护工情况下的护理金;货币给付与实物给付相组合;代班护理;短时护理;白天护理与夜间护理;用于护理人员社会保障的给付;针对家属和志愿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培训班;护理辅导工具和技术帮助;居住环境改进。不同护理给付形式保证了各阶层人员的护理保险落到实处。

5)护理保险的监督机制

德国2008年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法律层面上强制实施全民护理保险,对各护理保险服务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护理院中,由住户选举产生代表自身利益的咨询委员会,该机构共同决定或参与协作护理院的管理工作[5]。在居家护理中,护理需求者随时可以通过国家评定后向护理保险机构提出保险金申请,护理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或志愿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咨询和解决,同时,专业人员有责任督促护理人员或志愿护理者参加护理培训班、白天护理等提高护理技能。护理保险机构将至少每半年一次对护理需求者进行访谈,护理需求者必须证明有护理专业人士在该时间内提供过护理服务。德国政府在老年人口飞速增长时期实现了老年护理的平稳过渡,使老年人护理顺利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一部分。

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以及自我养老[6],我国需要护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超过2000万人。以上海为例,2008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00万人以上,占户籍总人口比重的21.6%;65岁以上老人214.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的15.4%。2008年底,上海市共有“纯老家庭”老年人86.38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8.80万人[7]。“4-2-1”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形式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家庭免费护理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现存的老年人护理保险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具体实施路径模糊,未引入法定护理保险,融资困难,投保人界定模糊,护理对象等级不清等。因此,此时汲取已经实施护理保险的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教训,通过边干边学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人护理保险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渠道

我国处在“未富先老”的状态,在融资方面存在无处筹集、负担重等问题。德国的护理保险金由雇主、国家、个人共同承担,原则上取决于投保人缴纳保险费义务收入的高低,私人护理义务保险的保险费额数不与收入挂钩,取决于加入保险时的年龄及风险大小。该政策确保了全民投保政策的实施,全德国近90%的人口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我国积极构建合理的长期护理模式,实施一种为主、多种形式共存互补的模式,及时研制和发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生病住院等情况时所需要的各种普通或特殊性的需求,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应有的保障,并特别注意为痴呆、高位伤残等特殊老年人群体制定特殊政策,对农村老年人、贫困地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少数民族老人分别制定特殊的护理政策和资金承担方式,以达到护理保险覆盖面最大化。

2构建符合国情的护理分类分级及给付模式

科学划定护理服务等级,制定科学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收费体系。根据护理服务的内容不同,将护理服务划分为不同的护理等级,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护理费用。同时建立需求评估制度化、评估参数分值化、评估管理信息化、服务提供一体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确保最需要服务人群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家庭中心式护理

随着患儿需求的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一般护理逐渐转变为整体护理,当前家庭中心式护理也逐渐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属于一类对患儿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的照护模式,强调家庭成员是患儿护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1]。本研究具体分析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5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平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10.27±6.35)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平均年龄(10.52±6.14)岁。两组基本资料中的各项内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

对照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内容如下:1.2.1创设家庭式病房。首先要保证病房结构设置合理,在病区中间设立护士站,保证患儿随时能够看见护理人员,从而有安全感。另外要营造温馨、安全的病房氛围,病房内墙壁上可以粘贴患儿喜欢的贴画或者动画等,在儿童相关的节日护理人员应该为患儿送上卡片或者小礼物。1.2.2对患儿及家长的需求给予足够关注。对患儿由于疾病导致住院而出现的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由于家长是患儿的主要依赖对象,所以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家长进行,事先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家长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心理疏导的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多关注家长的需求,建立一个家长支持系统,每周开展1次家属经验交流会,互相介绍经验,包括疾病应对经验、治疗经历、情绪变化、发病时处理等,每周组织观看知识视频,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现场指导,解答家长疑惑,对家长的各项需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1.2.3安排患儿的学习以及生活。对于部分需要长期住院而导致学业被耽误的患儿,医院应该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志愿者为患儿补课。另外还可以在病区设立儿童活动室,配置玩具、图书、电脑、画画工具等,鼓励家长陪同患儿一起玩耍、活动。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开展的满意度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内容、护理工作方法、护理态度等方面,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另外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平均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对照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9.31±1.5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6例,占47.27%,一般26例,占47.27%,不满意3例,占5.4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0例,占36.36%,一般23例,占41.82%,不满意12例,占21.82%,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一般在儿科护理中较多使用,强调的是医生、护理人员、患儿和家长之间的协作配合[2-3]。家庭中心式护理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之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4]。当前普遍认为家庭中心式护理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到家庭对于患儿的意义,将家庭成员应用到患儿护理中的价值;在不同层级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部能够照护患儿的机会;对于不同特征的家庭,护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到不同的家庭拥有的力量不同,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对各个家庭对于患儿疾病的应对方式给予理解;护理人员必须保证与家长分享关于患儿病情的全部且详细的消息。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对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78.18%;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9.31±1.56)天(P<0.05)。

综上所述,家庭中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出现护患纠纷。

作者:王艺诺 单位:湖北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2]邵玥,张景洲.儿科护理中使用家庭中心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299-300.

篇5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人工关节1674-4721(2009)12(b)-101-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死亡谱改变,家庭小型化以及医药费用的上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1 临床资料

根据1年的社区工作实际,随机对本社区1000名居民采取问卷式调查方法。最后统计比例。其中有14%的居民持反对态度,认为社区康复护理不可信任,没有实际价值;5%的居民持适中态度。可有可无,无所谓,81%的居民高度赞成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认为是群众认可,社会所需。

2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由基层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以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理念。

3 社区护理的服务原则

3.1 持续性原则

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每个居民的实际情况都记录在案,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做到持久。

3.2 面性原则

包括预防、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3.3 协调性原则

运用社会、社区、家庭等各种资源为居民进行医疗护理服务。

3.4 可及性原则

要求居民及时方便地得到医疗和护理。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定期下到各社区街道,集中为老年、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进行体检,送去医疗护理服务,使医疗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延伸更广泛的空间,使老百姓得到地理、时间、心理、经济上的实惠。

3.5 负责性原则

社区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有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辖区居民的相关知识得到提高,特别是慢性病有了新的认识,护患关系十分密切。

4 康复护理

4.1 定义

其是以康复的整体医疗计划为依据,围绕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减轻残障的全面康复目标,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联系的运动和作业治疗方法。帮助残疾者提高自理能力的护理过程。

4.2 目的

包括维持患者健侧部分的身体功能:协助患者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帮助家属了解患者的需要;协助患者完成独立自我照顾训练。

5 社区康复

5.1 定义

在我国,社区康复是指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民政人员、志愿人员、社团、伤残人士及其家属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病残者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

5.2 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通过确定患者的健康问题,系统地计划和执行护理照顾,评估护理照顾的结果,达到维持健康,促进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5.3 注意事项

5.3.1 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和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安全、充满希望、鼓励、正性强化的康复治疗环境,有助于检测患者的社会功能,,社区服务站设有康复中心,中心内有许多健身器材,对残疾人及肢体不方便的人群免费开放。同时与市内残联取得联系,还有盲人按摩师为残疾残障患者进行免费按摩,社区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帮助康复锻炼工作。积极宣传,预防肌肉萎缩、父节变形、僵硬、挛缩等,如用枕防止发生垂足:协助关节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肌肉萎缩等。

5.3.2 协助患者心理回归、重返家庭和社会。通过察言观色、沟通交流、实验和心理测验(智力、人格、神经心理)等对患者的心理异常进行诊断后,采用精神支持疗法、暗示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和心理咨询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这样不但可恢复其功能。还可使患者在得到娱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及康复技术操作训练,帮助患者适应现有身体状况的生活,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改善身体残障状态,并多介绍一些康复疗效明显的患者与之谈话,一起锻炼,促进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5.3.3 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社区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指导,并指导家属共同参与康复护理计划。如老年患者、有慢性胸肺疾患或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进行呼吸功能的康复,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卧床患者要进行活动康复锻炼,促进肌肉收缩,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预防卧床不动的并发症,从而使患者及早接受体能训练,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复原患者的活动及行走能力,使其尽快做到生活自理,恢复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活动康复的基本内容包括:、床上活动、行走及轮椅的使用。

5.3.4 社区康复护理这个新生的产物,不单单只针对患者,对目前很多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进行预防保健教育及相关心理咨询。总之就是让患者早日康复,让健康人更健康。

篇6

一、残疾人仍是当前基本民生保障网的“短板”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六普人口数据测算,我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502万,其中重度残疾人(一、二等级)2518万人;据中残联实名制摸底调查统计,全国农村低于国家贫困线的困难残疾人约1500万人,其中409万人生活在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重度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更是其中的弱者。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看,一些保障项目已经覆盖残疾人群体,如2012年纳入城乡低保的残疾人达到1070万人,占低保总人数的15.3%,通过政府全额资助保费等方式,残疾人基本上都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也享有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但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相比,现有社会保障项目依然是不足的,甚至存在制度缺失。如2500多万重度残疾人,基本无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75%依靠家庭或亲戚供养,在照料、护理、康复等特殊需求方面给家庭带来极大压力。截瘫、截肢残疾人的护理用品和辅助器具费用高昂,智力、精神残疾人则需要全天候看护,一些人还需常年服药,农村一些家庭为防止智力、精神残疾人肇事肇祸,常年用铁链将残疾人关锁起来。据调查,我国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率不足35%,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接受护理照料服务率不足10%。再如1500万贫困残疾人群体,一些家庭除锅碗瓢盆外,家徒四壁,电视、电话等普通家用电器对多数残疾人来说也是奢侈品,而多数扶贫开发政策和项目,如产业扶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残疾人受自身条件限制或无力筹集资金也很难享受。为此,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是编织一张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的重要环节,也是兜住低收入群体生活底线的重要措施,迫切需要推动尽快实施。

二、划清政府、家庭和社会责任是建立两项制度的前提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现阶段,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来源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照料,主要还是应由各自的家庭承担。在此前提下,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逐步为残疾人群体提供适度普惠的福利补助,这仅是补充性的、辅的。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慈善捐赠帮扶残疾人。通过家庭、政府、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施策,有效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问题。

从目前试点情况看,各地较好地贯彻了责任分担原则,地方政府主要发挥了制度供给和福利补助的角色。在生活补贴方面,全国16个省份、200多个地市、近1200个县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多数地区采取对低保残疾人或无固定收入的困难残疾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补助标准大部分在每人每月50—100元。在护理补贴方面,江苏、广东、内蒙、甘肃4个省(区)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在50元左右。

三、明确定位,理清与相关社会保障项目的关系

残疾人群体情况千差万别,需求也各不相同。生活补贴制度应主要聚焦于困难残疾人,只与残疾人的收入挂钩,可先从低保对象中的残疾人起步,再逐步扩大到低收入的残疾人群体(即低保标准的150%以内),对象由各级民政、残联部门认定。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应主要聚焦于重度残疾人,只与残疾人的残疾程度挂钩,与收入脱钩,目前限定在一、二等级的重度残疾人范围,可考虑扩大到精神和智力残疾三等。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作为面向残疾人群体的普惠福利,独立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运作,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低保制度:考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建议两项补贴与低保待遇只叠加、不冲销,即来自两项制度的补贴收入不计入低保家庭的收入核算范围。与五保制度:五保对象若是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依然可以享受两项制度的补贴待遇。与养老、医疗保险:鼓励残疾人参加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今后在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时,可考虑将护理补贴并入护理保险制度。

四、低水平起步,合理设定标准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差异较大,两项制度的补贴标准应坚持低水平起步、逐步提高的原则。各地可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一定比例分别测算生活补助标准和护理补贴标准。由于医疗护理费用较高,目前护理补贴主要还是用于生活护理。建议各级财政按照每人每月50元标准分别予以补助,中央财政承担50%的补助资金。

两项补贴资金原则上应发放给残疾人及其家庭,由其自由支配使用,各地也可结合残疾人托养服务、护理服务及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和发展情况,发放给提供服务的机构使用。

五、统筹使用财政性资金

根据中残联数据,我国实际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并录入残疾人人口数据的重度残疾人为969万人,低保残疾人为620万人,两项补贴制度将覆盖约1600万人,按照中央财政平均每人每月补贴25元计算,每年需支出48亿元,不对当期财政支出形成压力,今后政府亦可自由掌握提标的节奏和水平。

篇7

家庭静脉治疗是一个较新的领域,1970年仅报道出院后需要继续进行静脉营养治疗的相关案例。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如留置静脉导管、软袋包装液体、一次性包装消毒材料的出现使家庭静脉治疗成为可能。1984年医院护理模式的巨大改变,家庭输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护理技术,家庭成为可选择的静脉治疗场所。但由于家庭与医院环境之间的差别,大部分病人及家属缺乏一定的预防保健和护理知识,家庭输液存在着诸多隐患。了解社区家庭输液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对保证家庭静脉治疗的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1 家庭输液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1.1 家庭医疗环境受限。家庭输液的地点是患者家中,输液环境存在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的隐患。家庭输液因条件受限,不具备消毒设施,空气流通差,易引发交叉感染,造成社区家庭输液的隐患。

1.2 患者本身的安全知识缺乏。家庭输液以老年患者居多,患者本身的安全知识缺乏,陪护人员输液安全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输液过程中护患沟通不良,如果护理人员忽略对患者的告知义务,患者及家属又缺乏安全方面的常识,都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1.3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习惯使用较粗针头加药,空气中异物可通过加药过程进入输液内,造成污染的隐患;护理人员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患者频繁、广泛接触,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患者带来感染的威胁;社区护士少,工作紧张压力大,不能按时去患者家中服务,又缺乏沟通技巧,易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不满。

1.4 输液过程中的管理不当。家庭输液过程中由家属自行照管,患者或家属如有疏忽和不慎,例如液体输到墨菲斯滴管以下才发现要换瓶,患者翻身等改变时或不慎碰到输液器造成输液器与输液瓶脱离或针头移位至药液外渗,患者或家属随意调整滴速等情况,均会导致输液风险的增加。由于医护人员不在现场,加上患者和家属缺乏观察病情的经验,遇到紧急情况就可能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造成严重后果。

2 家庭输液风险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家庭输液的管理制度。家庭输液应由患者或家属主动提出,并具备一定的消毒、隔离和处置等条件。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家庭输液管理制度,明确家庭输液的用药管理、风险告知和风险处置,确保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患者家属恪尽陪护责任。

2.2 强化服务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首先应转变观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因为只有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绝不是对病人进行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不违反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病人及亲属的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与病人及亲属结成共同对付疾病的统一战线。

2.3 签订协议。与病人及亲属在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签订书面协议,这是有效化解家庭输液风险的有力措施。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及医疗法规宣传,使病人了解到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行业。医务人员在全力保护人民健康的同时必须有效保护自己,让病人及亲属理解这种协议绝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把传统的“人情”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实行更加有力的双重保护。

2.4 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和消毒隔离制度。这些在正规医院形成的常规制度在社区护理中容易被淡化,有的操作规程被省略,而病人的损伤往往在这种不经意的淡化和省略中发生,因此在家庭输液护理中均应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无差错事故发生。

(2)禁止在家庭输液中使用须做过敏试验类及非处方类药物。对病人自购药物均应婉言谢绝,以免发生意外,从而有效地保证护患安全。

(3)耐心向病人及亲属交代输液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其能复述,了解其是否真正理解。

(4)严格消毒,预防感染,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5)输液穿刺完毕后观察20分钟以上,无异常反应后护理人员方可离开。

(6)保证按时对预约内病人治疗,必须做好血管保护。

(7)冬季避免使用低温液体。

(8)将社区中心与社区输液护士的联系方式交代清楚。

2.5 加强家庭输液注意事项的宣教。社区护士在家庭输液前,应耐心细致地宣教,告知病人和家属存在的风险和发生意外时的处置办法,取得病人及亲属的主动配合。正规操作前的准备是家庭输液风险预防的关键,指导病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会病人及亲属必要的简单操作,如数液体滴数、关闭液体及更换液体的方法,尤其在液体结束后如何拔出针头及按压穿刺部位的方法、时间等。

(2)严禁自行改变输液速度,因为速度过快超过心脏负荷有导致急性左心衰的危险。

(3)按时观察输液量及速度,及时更换输液瓶,以免造成空气栓塞发生意外。

(4)随时病情变化,当出现异常反应,如心慌、憋气、寒颤、发热或皮下水肿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社区护士联系。

2.6 结合主要药物指导,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针对社区人群中普遍存在“输液比其他形式给药疗效快,不输液等于没治疗”的误区,社区护士应给予及时的解释和宣传,灌输“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同时说明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或反复血管穿刺可能造成的血管壁硬化、无菌性炎症,以及由于个体差异,大多数人可用的药物可能危及某些个体的生命等。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消除误会,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延清.风险管理在家庭输液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0,8(17):23

篇8

【关键词】 小儿肾病综合征;家庭护理;护理干预;分析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约占泌尿系统患病人数的20%左右,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疾病。1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的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以及水肿等,此项疾病具有病情长、易反复等临床特点,故而治疗和护理亦相对复杂。临床中大多数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经过悉心与科学的住院治疗之后,病情均具有显著的缓解或好转,然而,许多患者在出院之后并没有遵医嘱按时服药和定期检查,也没有注意饮食和休息等,从而对其病情的进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由于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是一些年纪较小、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基于此,家庭护理在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共收治的8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分组的比较和研究,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共收治的8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将其作为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所以研究对象均符合肾病综合征临床的诊断标准,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由4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组成。观察组的4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其年龄为4-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患者的病程为2个月-3.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8年;对照组的4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其年龄3.5-1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岁;患者的病程为2.5个月-3.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75年。两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均经过了详细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两组小儿患者常规治疗,即激素、饮食、利尿剂、调整血脂、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照组的小儿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的肾病综合征护理,而观察组的小儿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家庭护理干预,其具体的护理方式如下:

1.2.1 饮食护理 众所周知,营养不良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且会增加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基于此,合理膳食可以增强患者的食欲,从而增加其饮食摄入量,改善营养不良以及贫血的发生,从而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于此,家长一方面应该维持患者体内基本的水、电解质平衡。限制患者盐的摄入,遵循低盐的饮食原则。然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低盐”而不是“无盐”,如果盐的摄入量限制过量的话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钠综合征,不利于其病情的恢复3。另一方面,家长还应该保障患儿足够蛋白质的摄入。传统的有些研究想要用高蛋白饮食来治疗低蛋白血症,然而,此种方式已被证明是无效的。临床中许多学者主张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应该遵循低蛋白的饮食原则,因为在患者进行低蛋白的饮食时,其尿蛋白逐渐减少,实际的血浆蛋白量则显著增加,有助于患者其临床症状。然而,此类患者长时期的低蛋白饮食也会增加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本研究并不主张患儿过低蛋白的饮食。当患者具有明确的营养不良或生长迟缓出现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在其饮食中增加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此时,家长应该多让患儿食用牛奶、鸡蛋、鱼类等蛋白质含量较为丰富的食物,以保障患者体内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此外,家长应该多鼓励患者使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维持其体内的正常需要。

1.2.2 用药护理 首先,长期使用激素来药物的患者家长应该对相关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的疏导。其次,激素类药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骨折疏松和伤口愈合不良等不良反应,家长应该多让患者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避免患者的摔伤等;第三,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反酸暖气、食欲不振的时候,则应该及时就医;第四,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切莫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4。

1.2.3 预防感染 一方面,家长应该经常对室内进行通风,并保持空气新鲜;加强患者的口腔和皮肤护理,以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持患者的床铺干净,内衣清洁;对患者的活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有效的防止尿蛋白反复发作;尽量避免带患者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止继发其他感染。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天气的变化情况,随时为患者增减衣物,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体温升高等不良症状则立即就医5。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组间对比运用X2检验,当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小儿患者无论在疾病的治愈率还是在基本的复发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小儿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其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证明,家庭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其对于患者的康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东方.家庭护理干预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6):221.

[2] 张永红,贺秋平.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家庭护理及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117-118.

[3] 阎妍.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家庭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3):640-641.

篇9

【摘要】家庭护理,对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合理与准确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文中列举出部分统计数据,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指导将能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关键词】早产儿;家庭护理;疾控;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72-011.早产儿的特征

早产儿,是指不足月而出生的婴儿,其胎龄在37周以下。一般而言,早产儿的体重和头围较之足月婴儿都要小,器官功能尚未完善,适应能力也更差,因此需要特殊护理。

1.1外表:由于过早出生,早产儿的头部发育更不完善,耳部软骨组织缺乏,囟门宽大,颅缝甚至可分开,皮肤薄而且嫩,水肿发亮,胎毛多。

1.2体温:体温调节系统不成熟,稳定性差;同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不足。当过冷情况下,肌肉颤动少,不能有效减少热量扩散。因此,早产儿容易着凉。同时,由于早产儿汗腺功能存在不足,在过热的时候也难以自主降温,需要更稳定的温度。

1.3呼吸和循环:呼吸系统发育不全,呕吐和咳嗽反射微弱,容易患吸入性肺炎;由于肺泡发育不全,容易塌陷引起疾病。

循环系统发面,肺部小动脉发育不全,可能有开放性动脉导管。凝血酶原和维生素C不足,血管容易破裂且不易愈合,更容易发生内出血。造血功能不足,且白细胞功能偏弱,因此容易感染疾病。

1.4消化和排泄:吞咽功能不足,胃容量小,需要少量多次喂食;肝功能差,消化酶欠缺,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很弱,相对的,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较好。

肾小球滤过率低,容易少尿或者无尿;在排出多余液体方面能力有限,会有水中毒或者脱水的危险。2.家庭护理

在出生时,早产儿应注意保暖,任何的处理动作都要轻巧迅捷。产房温度须在25℃左右,受凉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为了避免早产儿窒息,如果需要,也只能选用对胎儿呼吸中枢没有影响的药物。应当及时将婴儿鼻腔和口腔中的粘液挤出,或用消毒吸管吸出。

在离开医院后,家庭护理中也应遵循这样原则,并根据早产儿的特点进行小心的看护。

2.1避免感染。由于早产儿本身免疫力低下,因此除了专门看护孩子的人外,最好避免其他人进入早产儿的房间。专门的看护人也需要注意自身清洁,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在早产儿的房间中,应当存在空调或者其它的调节设备。

2.2保暖。新生儿房间的温度应在24-28℃,相对湿度在55-65%。婴儿自身的体温应维持在36-37℃并尽量保持稳定,每天上、下午都需要测量一次体温。在寒冷季节,尤其要注意室温和洗澡时的水温。如果出生太早,需要放入育婴室进行看护。我们为边疆少数民族及高寒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家庭护理中只能运用最原始的办法,乳母及家庭成员在保证自己卫生的情况下,将早产儿穿上纸尿裤然后贴身放入母亲及家人怀中,这样的方法即经济又方便,温度又好掌握。

2.3喂养。原则上,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一方面,早产儿母乳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更加丰富,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早产儿免疫力缺乏,而母乳具备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在早产儿的养护中,与母亲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早产儿胃容量小,因此喂养中需要少量多次,方能满足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另外,由于早产儿的吞咽功能不完善,可能在喂养中发生吐奶或者呛奶情况,在喂养过程中需要耐心,不能急躁。

在喂奶的间隔时间方面,应当根据婴儿的体重适当安排,夜间这个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对于体重过低,吞咽能力不全的早产儿,可以选用胃管方式进行喂养。当采用这种方式时,一般不适合家庭环境。

2.4特殊状况。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的欠缺,更容易产生吐奶、抽搐的情况,也更容易感染疾病。对于这种情况,早产儿父母应当掌握一些幼儿急救术,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早产儿的父母应当保持与医护人员的密切联系,以便能够得到及时和准确的信息。3.家庭护理的指导

对于已经达到出院标准的早产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达到2300g,无疾病,无营养缺乏症状,吞咽和吮吸能力好),在出院前,产妇可以得到一本宣传册,涉及家庭护理中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的知识。对异常情况和重点事项也会当面交代。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指导方法。

3.1口头指导。通常情况下,口头宣教是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此方法适应性好,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方法适合已经掌握一定护理技巧的早产儿父母。借助这种方法,医护人员可以对父母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方式。

3.2示范。由于日常护理中一些基本的操作常常涉及到与婴儿的接触,比如喂养、清洁、沐浴等等。这种方法通过医护人员的亲身示范,将正确的护理方法教给早产儿的父母,是一种见效快而且直观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但需要保证每位成员都能亲自体验。

3.3书面指导。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父母。相关调研表明,半数以上的父母希望得到书面形式的建议。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些已有的、通用的经验和知识迅速普及,且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反复查看。此方法简便易行,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提升了满意度。

3.4电话指导。通过电话回访,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不当的护理行为。

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这时候可以通过电话得到及时和权威的解决办法。这是口头指导的延伸,需要根据家庭中护理人员的情况进行对应的指导。对于紧急和突发事件,电话指导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的预处理。4.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护理中采取多种手段可以有效保证早产儿的健康,减少患病率。通过对早产儿的父母进行指导,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效预防在出院后,因护理工作不当而引发疾病,降低了患病率。家庭护理指导,提高了父母在早产儿护理方面的水平,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进行处置和就诊。有相关数据表明,实施护理指导后,早产儿的患病率从57.6%降低到20.3%,效果相当明显。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193.

篇10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由于该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大重视。结核病治疗时间长,痊愈较慢,单纯依赖住院的治疗和护理远远不够,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痊愈的目的,做好家庭护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1~76岁。无症状体检发现者8例(16.7%),因症状就诊者40例(83.3%)。其中咳嗽26例(54.2%),咳痰20例(41.7%),乏力17例(35.4%),低热17例(35.4%),胸痛9例(18.8%),咯血5例(10.4%),盗汗3例(6.3%)。48例患者中痰涂阳性者21例(43.8%),阴性者27例(56.3%)。

1.2 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联用、适量、顿服。

1.2.1 治疗方案 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个月。初治强化期第2个月痰涂片仍为阳性,强化方案可延长1个月,总疗程不变,巩固期延长2个月。总疗程8个月。

1.2.2 复治方案 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5个月。疗效不佳者应做结核药物敏感和抗药性试验,以免延误治疗。

1.2.3 耐药肺结核的药物治疗 耐药结核病是指患者排出的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已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产生耐药的结核病,它的特点是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死亡率高,在治疗上应给予重视。治疗药物方案应至少包括2种敏感药物。用药个体化,以达到最大疗效而副作用最小。应强调对绝大多数患者,在痰菌涂阴后,继续口服用药达24个月,否则仍有20%复发。

1.3 结果

1.3.1 疗效判定标准 考核疗效的指标:痰的细菌学检查是考核疗效的主要指标,痰菌转阴,说明病灶内菌量大为减少或已灭迹,不再是社会传染源。如果恢复阳转,则提示病变复发,说明治疗失败。肺部X线检查也是监测病情转归的重要依据,与痰菌结果和临床表现结合分析,可以对疗效做出判断。

1.3.2 治疗效果 疗程结束后,21例涂阳患者全部转阴,35例(72.9%)X线表现好转,12例(25.0%)X线无改变,1例(2.08%)恶化。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根据每个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心理护理。患者对此病缺乏正确认识,病后因治疗时间长,在活动期具有传染性,常影响工作和生活,表现为焦虑、烦躁、恐慌,情绪不稳定,又常需隔离治疗,患者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易产生孤寂感,常有被人嫌弃感,产生自卑、多疑心理,而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又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非常重要。作为家庭成员,应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与患者一起多了解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使其感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2.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对此病相当重要。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少食多餐,忌食肥甘厚腻及生冷食物。由于此病容易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蛋白质的摄取量每日应保持在100~200 g,同时多食富含钙、VB、VC、VD饮食,如肉类、蛋类及新鲜蔬菜水果。

2.3 生活护理

2.3.1 居室护理 患者居室要保持清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在地面上洒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烟尘,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以防着凉。

2.3.2 用具护理 对开放性结核患者,应有单独一套用物(如餐具、痰杯等);碗筷等餐具在用后煮沸5 min再洗涤,剩余饭菜煮沸5 min后弃去;便器、痰具可用煮沸消毒,被褥、书籍可在强烈日光下暴晒2 h,痰吐入硬纸盒内用火焚烧。

2.3.3 日常护理 患病期间要忌辛辣、戒烟酒,清心寡欲,节制,活动期患者尽可能与家人分室、分床就宿,若无条件,可分头睡位,避免传染他人。

2.4 服药护理 患者及家属切记服药要求和谨遵医嘱,做到按时按量,不自行增减量和药物种类,不能漏服,更不能漏服后在下次服药时加大剂量。对年龄偏大或记忆力减退患者,家属应全面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对活动性肺结核的治疗必须坚持早期、规律、联用、适量、全程的原则,依据他人的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治疗原则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确保对肺结核患者实施并完成规范化疗,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最终治愈,应全面推行在医务人员和家属督导。由于临床患者对结核药物的耐受性及肝、肾功能情况不同和存在耐多药的结核患者,此治疗方案制定要注意达到个体化,确保合理化疗的完成及提高耐药结核痰菌阴转率。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异烟肼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可用VB6预防,对氨基水杨酸引起胃肠不适及肝损害,乙胺丁醇可引起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等,一旦发现,及时停药,及早与医师联系。

2.5 家庭与锻炼指导 患者在饮食、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体育锻炼,根据年龄、性别、病情、爱好等选择自己合适的运动方式,如体操、散步、打太极拳等,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以抵御外邪侵袭。

2.6 定期随访 强化治疗3个月后,可复查胸片,如病灶吸收好转,痰菌转阴可转入巩固治疗,定期复查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