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基础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教育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教育基础

篇1

2014年10月被列入__省11个需要提升基础教育保障水平的重点县(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订《__市(2015-2016)基础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资源均衡水平、教育优质水平、学前教育水平都要有明显提高。2015年9月,隆重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省教育现代市创建工作。两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方通力协作,我市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基础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成立了基础教育重点县“脱帽”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2015年投入1.7亿元,完成了10项改扩建工程和4所薄弱学校的省补改造工程,2016年投入4.95亿元,开展45个教育建设项目。原需融资解决的资金缺口9800万,以政府性债券发行所得优先予以保障。“十三五”期间,教育建设项目投资将达27.3亿元,与“十二五”期间的8.12亿元相比,增幅达到236.2%。市教育局全力狠抓“脱帽”及创建工作,对照考核指标,把任务分解到具体的科室和学校,做到时间倒排,进度到季,责任到人。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标准化学校比例从2014年的27.4%提高到87.7%,实现了“2016年达到85%”的预定目标。针对全市34所教育资源不足的薄弱学校(教学点),建立了“分色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完成达标12所,进展顺利的20所。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15年超过省定标准30元,2016年实现超过省定标准100元。以就近入学原则执行“阳光招生”政策,严格地把义务教育初始年级班额全部控制在小学45人、初中50人以下。生均教育装备经费进一步提高,足额配置教育装备。通过实施中心校下属校区与中心校本部捆绑一体式发展,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校区”达标督评活动,促进“城乡一体,均衡优质”。在56所村级小学中,已有五星级校区8所、三星级校区13所。利用待遇、编制、职评等多项政策统筹安排教师资源,以倾斜奖励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以交流互动推进师资均衡提升。

(三)学前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落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2016年,落实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500万元。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建立了__市学前教育发展培训中心。实施幼儿教师考证持证奖励政策,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从2014年的44%提高至目前的75.35%。对非法办园坚决查处,分类整治原5所无证幼儿园,时刻关注无证幼儿园动态变化,确保“零”目标。

(四)学校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我市教育系统投资项目共45个,其中整校迁建9所,新建学校11所。为确保项目顺利进展,市政府给予优先落实土地指标,2015年解决学校新(扩建)用地指标143.5亩,2016年解决学校新(扩建)用地指标337亩。市教育局、各镇(街道)全力解决遇到的征地拆迁难等问题,紧盯项目计划表,全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45个学校工程中,进度提前项目7个,进度正常项目22个。

(五)各方密切配合支持

市发改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编办、住建局、国土局、水利局、建工局、行政服务中心等政府职能部门,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土地指标、项目审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力倾斜。市教育局专门抽调2名工作人员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做好教育项目审批环节的无缝衔接。各镇(街道)攻坚克难,积极推进。镇(街道)人大通过督查、调研、视察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关心教育,组织人大主席团、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积极助推教育项目落地、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反响良好。部分镇(街道)人大负责人直接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发挥一线作用。

对照市政府基础教育提升计划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创建标准发现,虽然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

2015年,将14所民工子弟学校整合成立了__市蓝天民工子弟联合学

校,以整体推进标准化创建,提高标准化比例,但创建方案目前尚未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同,需要通过大力度实质性工作进展,争取在省基础教育重点市考核验收中得到认可。(二)学前教育方面

1.学前教育基础仍显薄弱。全市16个镇(街道)中,__、__为__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__、__、__、__为__市学前教育合格乡镇。城西、城北尚未建成公办幼儿园,__、__、__公办幼儿园仅为三级幼儿园,无法起到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我市共有幼儿园2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3所,公办园入园幼儿占比仅25%。民办幼儿园整体来说量多质差,部分仍为家庭作坊式,而且发展空间有限,新建选址、土地指标等方面的问题往往难以破解。

2.幼儿教师持证率再提升难。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从2014年的44%提高至2015年底的75.35%,虽然离2016年幼儿园教师持证率80%的自我要求较近,但因部分幼儿教师年龄、素质、流动性等因素,跟上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难度。

3.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全市在编幼儿教师500多人,非在编幼儿教师2400多人,非在编幼儿教师年收入2-4万不等(未扣除“五险一金”费用),与“到2016年,使非在编教师人均收入达到本市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上”要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市幼儿园收费相对偏低,民办幼儿园考虑经营成本,不愿提高教师工资,造成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直接影响教师持证率和教育质量。

(三)学校工程项目建设方面

1.征地拆迁情况具有不确定性。今年在建的45个项目中,6月底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滞后的5项,略微滞后的10项,暂停1项。镇(街道)在学校建设征地拆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少数征迁对象过度考虑自身利益,尚未领取征地补偿款,可能会影响正常建设进度。工程计划非常紧张,征地工作又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人为因素使得部分项目工程年底开工还存在不确定性。与学校建设配套的一些用地指标,前期未充分预计,纳入计划,导致今年无法及时解决,也对工程产生不良影响。

2.发展空间预留不足。市教育系统新建和迁建的工程项目往往都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三类为建设标准,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对日后的发展空间预计不足,预留不多。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要求的不断提高,恐怕又会落后。

3.镇(街道)财政保障可能无法及时跟进。部分镇(街道)财政处于赤字状态,虽然目前能够保障资金,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连年投入,在正常运行较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镇(街道)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影响学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基础教育重点市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是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确保实现省基础教育重点市“脱帽”的现实需要,也是进而加快教育现代化市创建步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需要,为此建议:

(一)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不松劲

一要继续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重点市提升工程较多侧重于保障水平提升,应以此为基础,乘势而上,继续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等有效抓手,软硬件齐上,最终指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引入民资或优质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着眼长远,为新建迁建学校留足发展空间。统筹调配新建迁建后腾换出的校舍校产,盘活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闲置。二要继续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健全教师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均衡市域师资配置。三要继续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积极启动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持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到其他镇(街道)举办、承办分校(分园),以“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为纽带,加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市域范围延伸辐射,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抬高底部、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持续加大对农村学校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二)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不停步

一要大力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修订幼儿园发展规划,在无公办幼儿园和无二级以上中心幼儿园的镇(街道)加快建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园质量,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问题。二要大力支持鼓励民办幼儿园建设。设立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完善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学前教育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制度,大力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把民办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适当提高幼儿园收费标准,允许民办幼儿园实行“优质优价”。强化民办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完善审批、检查、整改机制。三要大力提高非在编幼儿教师待遇。对上等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生均经费补助政策,对非在编教师进行以奖代补,进一步提高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待遇,使其工资早日达到我市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水平;四要大力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对已确定的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督促开发商按规定要求,同步加快建设进度。

篇2

幼儿教育就像建高楼大厦的地基工程。如果没有在幼儿时期做好“烙印”到孩子脑海里的基础工作,那么将来孩子成长中出现难以挽回的错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那么幼儿时期孩子的脑海里应该“烙印”一些什么东西呢?很多妈妈认为是识字、学算术、学英语。当然,孩子是该学一学数数,识字,可是在观察了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的心理准备” 、“不怕失误的心理”、“克服困难,努力到最后的态度”、“不轻言放弃的心理”和“关心别人的爱心”、“懂得与身边的人相处,很好的合作”、“懂得欣赏并真心赞美他人的成功”等更为重要。

一般的孩子只要有学习机会,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力所及的知识,但如果是因为没有自信或是害怕失败而不敢学习新知识的话,即便在学校里成绩再好,长大以后还是很难有成就。

在强迫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不自觉地说过“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怎么?又只考了90分,这怎么行呢?一定要考100分才行”、“你总是看着别人什么你也想学什么,真正让你学的时候又不好好学”等诸如此类的话,这很可能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我太差了,这都学不会”、“做错了妈妈会不会又怪我呢”或“做错了该怎么办呢”等心理阴影。这无疑是在捣毁“基础工程”,让孩子在心理阴影中不健康地成长。

幼儿时期只是一个开端,因此不需要孩子学习很多不适合其年龄阶段的东西。让孩子去体验一些能够获得自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让婴幼儿受到过分的保护,那很容易剥夺孩子探索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形成能力基础的决定性时期,而这个决定性时期就是人从出生到上学之前的这段时间。

*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影响和帮助的时期去关怀他是引导他好好成长的基础,婴儿也会学习,也许在婴儿时期能够学到的是最多的。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CDIO;虚拟仿真;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非电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实践课程。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部分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模式,即“构思—设计—实施—运作”模式,其在电子实习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1-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也通过开展CDIO模式的电子实习实践,不仅强调学生对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课程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也注重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2]。它通过项目的构思设计和实施运作,将学生的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2电子实习教学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课前预习率不高,导致自学能力提升不足实习学生在实习上课前都会分到电子实习教材,大多数学生没有对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在电子实习期间,教师在实训教室对实习教学进行讲解,学生基本上被动听课。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课前进行课前预习,会带着些疑问进行听课和动手实验,这样课堂收获会更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和实习内容很多年没有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电子实习项目内容只包括直流稳压电源的焊接和调试,该实习内容应该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直流稳压电源的做法,属于市电不控整流AC/DC变换,功率因数很低,该架构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很少采用。实习的内容陈旧,不能有效涵盖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教材的知识点。如核心的负反馈电路、运算放大器等其他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涵盖实验项目。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创新方面互动环节偏少目前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和实习教师互动环节很多,但涉及理论和创新方面的很少。在实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电路原理不是很理解,关心的重点就是要如何把实验结果给做出来,对电路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改进,他们很少关心,造成实践教学效果有欠缺。学生考核内容不科学,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运用和创新能力目前学生实习成绩包括考勤、实验完成情况和实习报告三大块,不能客观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实验是分组进行,学生人数较多,实习教师工作量大,不可能正确评价每个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可能会存在滥竽充数的问题,出现不努力的学生通过一份好的实验报告,就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等不合理现象。

3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介绍

根据之前电子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立足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引入虚拟仿真环节,对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电子实习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模式的补充与完善,加强学生主动性,增加知识点运用及创新互动环节,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情况如下。1)建立以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创新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实习前让学生使用MATLAB、Saber、PSIM等计算机虚拟仿真工具进行仿真模拟,提前模拟做技术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步骤,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首先要求实习教师树立服务引导学生的教育理念,改变填鸭教学模式,在实习前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电子实习课前的预习任务进行安排,增加课前仿真预习环节作业。指导教师教授学生使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学生通过使用MATLAB、Saber、PSIM等虚拟仿真工具进行电子原理图仿真模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环节,对实验中需要手动搭建的原理图已经有了很好的认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电子实习原理图的工作原理。2)电子实习过程中采用学习、仿真、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运用知识,进而产生知识创新的能力。将电子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施过程分解为学习、仿真、实验和创新四个主要阶段。学习主要包括课本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以及介绍仿真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等。实习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并带领学生参观之前学生进行电子实习的优秀仿真及作品,激发学生对电子知识的兴趣。仿真主要是在搭建仿真电路及仿真调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点。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仿真练习,实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电路模块的调试和诊断能力,在学生仿真过程中引导和启发他们在元器件损坏、线路连接不良等条件下,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和分组讨论,增加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对常见电路故障进行分析,在实验时遇到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很快解决。该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环节完成上机实验,并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在这个阶段,实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仿真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于仿真和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工程实践的概念。创新主要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实习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创新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引导,学生自由组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创新项目的原理图设计、仿真验证及优化、电路焊接和性能调试,达到或超过项目目标。这个阶段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根据项目的任务要求,自拟方案、自主设计、独立调试,实习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他们,同时在小组碰到难题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3)利用虚拟仿真拓展实验不具备的项目内容,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仿真,强化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并在电子实习教学课程完成后增加创新设计环节。在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课程中核心知识点很多,对于在电子实习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仿真,并同时提供一些已经完成的仿真程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路工作原理,拓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避免出现以往死记硬背、考完试就忘记的现象。对于没有纳入电子技术实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如运算放大电路比例积分负反馈、一阶暂态电路瞬态分析等内容,也要求学生进行虚拟在线仿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仿真,增强他们掌握运用知识点的本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4)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学生继续开展项目研究提供硬件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完成电子仿真及实验后,不少优秀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他们表达了类似的愿望,希望对电子实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项目拓宽及技术探索。为此,工程实训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为学生在课外项目方案确定、仿真评估、实验验证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同时,工程实训中心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5)针对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对于在电子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工程实训中心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承担一部分教师的科研任务,主要包括资料查阅、原理图绘制、电子元器件封装制作、仿真模型搭建、电路调试、数据测量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4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仿真和实验报告、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形式,了解到进行电子技术实习教学改革尝试之后,广大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之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了电子实习阶段,不少学生已经忘记很多。为了完成电子实习仿真作业,团队成员前期必须翻看之前课本教材,查阅仿真技术资料,搭建仿真模型及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虚拟仿真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掌握技术研究仿真模拟算法,提高运用电子知识的能力。采用仿真技术有效提高电子实习效率前期仿真学生花费的时间虽然较长,但主要是占用他们的课前课后时间,学生在自己搭建仿真电路并进行仿真调试的过程中,已经对电路工作原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期手动焊接电路调试阶段的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电子实习效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一栏写到实习的最大体会,就是学习了如何掌握电子知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仿真对电子实习帮助很大,通过增加虚拟仿真等环节,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目前实验室不具备的实验项目,使得他们采用虚拟仿真等手段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仿真分析,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在实验报告后续项目中列出不少新颖的提案,也有不少学生建议把仿真提前应用于之前的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电子技术实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繁重,学生需要进行分组实验。在实习过程中如何搭建仿真模型,如何进行参数调整及模拟异常情况,以及后续的动手实操环节等,都需要组内学生共通讨论、分工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个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自己的工作内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到小组成绩。为了保证实习的正常进行,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组内其他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要及时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结语

通过引入虚拟仿真环节,应用在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电子实习教学中,对电子实习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增加课前预习仿真作业,重视仿真对实习过程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仿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仿真范围,进而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电子实习教学的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喜伟,张震强,闫红超.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4):16-17.

[2]汪敬华,赵春锋,等.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132-134.

[3]孙立辉,王海彪.CDIO教学模式下电子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35):132-133.

[4]刘美华,李建明,屈喜龙.基于CDIO项目教学法的电工电子实习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3-106.

[5]陈新兵,谢斌盛,龙晓莉,等.CDIO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195-196.

篇4

关键词: CDIO 电类专业 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工程教育理念,并已在国际上众多工程教育改革中进行了逐步推广。这种模式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传统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传统电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偏少,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对实验原理和实验中元器件的参数识别、性能测试和选用等不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机械式的实验操作学生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思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逐渐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基础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讲解和演示之后,再让学生仿照着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实验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1.2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不严谨、不科学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我校以前的电类专业基础实验并没有单独的学分。实验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给一个实验课分数,其成绩占到总课时的20%。整个实验课的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课前是否预习,是否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数据是否合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恰当等,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仅仅从实验报告来看,其并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大大下降。

2.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电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实验环节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参考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的内容,设计适合电类专业的CDIO实验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产品和系统的构建能力,与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实验课程体系可分解为4个层次: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专业创新性实验。

第1层次――基础性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规范和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2层次――设计性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延深,侧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3层次――综合性实验,面向就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4层次――专业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运用及工程实践的能力。

2.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CDIO主张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了能够科学地、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在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中,我们采用笔试(闭卷、开卷、小论文、大作业、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报告)、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如:基础理论题,用于闭卷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牢固程度;综合论述题,用于开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学科课程的理解运用能力。在命题方式上采取任课教师、外部教师、课题组教师、学习组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方式组题,如:倡导班级学生组成几个命题小组,根据教师的要求及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重点和难度,分别完成多套命题,由教师选优整合,形成最终考核试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自主复习和创新思维。

2.3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烈提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授课、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吸取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这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借助Multisim软件,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实时地针对每个必修的实验内容,采用此软件完成独立的仿真系统,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的预习参考。这样学生在实验前通过自学Multisim软件,对将要进行的实验题目预仿真,理解实验内容。其二,借助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软件,针对学生难于操作和掌握的实验仪器如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设计出具有相同版面功能的虚拟仪器并共享到网络中,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非实验室练习实验仪器的使用。

3.结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基于CDIO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建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拘一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科技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继专.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日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7.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而服务于社会的。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然而,现实中公共基础课程遭遇诸多尴尬,比如,因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而削弱甚至放弃了课程的系统性,因太强调实用性而忽视了知识的连贯性等等,致使公共基础课程被断章取节,体系难以维持,教学中难以适从。这必然促使公共基础课程管理者与教学者在诸如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教材讲义的甄选与编写、教学管理的科学与规范等方面进行思考、改革与调整。所以,必须理性地思考在高职学院中公共基础课程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实践与提高。

1 合理定位,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必须首先弄清楚的是基础课程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公共基础课程所授知识都是通用基础知识。通常所说的基础就是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但若将扎实的基础仅仅理解为知识数量的堆积或许有失狭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多种要素的整合,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传授给学生的基础知识既应当是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应当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而且还应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来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这便是基础课程及内容的设置方向。

2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设置科学、系统、实用的基础课程内容

基础知识教学是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的,职业技能应该是建立在扎实的通用基础知识之上的可迁移的核心技能的组合,因而课程结构就反映了学校的教育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取向。所以,探讨和认识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形成学生的核心技能中的具体作用无疑会有助于确定更明晰、更科学、更实用的教学内容。

比如数学课,它不仅能训练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更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基柱。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因此,对数学课,应尽可能在注重其应用性的同时,寻找并维护符合专业设置所需要的数学课内容体系,充分地保证数学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真正地为学生奠定一个深度适宜且自成体系的数学基础。

再如语文课,作为人文基础的主干课程,其基础性比数理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之中。就基本功能而言,语文课理所当然地更倾向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理念。它首先应当使学生能普遍地拥有其基本的书写能力,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向诸如收集信息、信息处理、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研论文等高端能力上做出适当的延伸。语文课所培养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基本支撑。这种支持作用将具体地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胸怀,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必然提升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前瞻能力,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语文课的教学在打好应用基础的同时应当大力加强对经典文学乃至哲学名著的阅读积累是极有必要的,以使学生能穿越时空去索取思想文化的智慧。

又如英语课,则应当突出其作为人际交流工具的应用性。在高职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因而,首先要在语音基础上下功夫,让学生能说出发音准确,让人听得懂的基本用语和单词,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消除母语保护障碍和胆怯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从而奠定继续学习的能力上要比放在机械地学习语法和纯粹记忆单词上有意义得多。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较大力度的探索和改革,比如讲故事、电影佳作欣赏与讨论、铺设引趣的角色扮演等等,在充分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听说训练,尽力避免哑巴英语。

对于物理课,作为工程技术最直接的通用基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一样,想为制造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技术支持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因此既要选择搭配好适合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学习内容,更要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学基础而对后续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形成有力的支持。

至于体育课,其重要性往往很容易被忽略。这一点是需要经常反思和自省的。毫无疑问,体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公正、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最直接、最有趣、最有效的手段已属社会的共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在促进全校体育活动氛围的形成,并且逐步发展成校园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方面做出有推动性的贡献。为此,建立一支骨干教学团队以推动全校性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应当成为体育课教学的常规性的内容构成。

3 科学务实,因材施教,切实为学生奠定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尽管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要求“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短平快的培养思路,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尽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可能把来职业院校纯粹地作为找一份工作的跳板,但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习技能的平台,是关系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工具性教育。因而,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上,打基础不能开快车,不能搞麦当劳似的快餐教育,不能使学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变得性情浮躁,疏于思考,不能因此而导致其生命中的智慧之根难以向纵深延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我们要做的应当是正确和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基础现状和社会家长学生都要求短平快之间的矛盾,以务实的态度设定教学内容,采用创造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基础教育,能够由不会到会,能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能够较之原来的基础状况有一个较明显的提升和进步,并能够有能力去适应随后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因材施教,合理消化教材,谨慎地增减内容并维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善就成了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而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则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的保障。

4 积极探索,谨慎实施,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企业工程师;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梅岭(1982-),男,江台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姜朋明(1970-),男,江苏阜宁人,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教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X20111002)、江苏科技大学2009年高教课题(课题编号:GJKTZ200901)、2010年江苏科技大学建设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82-02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其中,土力学是以建筑物的地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变形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工程地质、建筑力学、水力学、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等有密切关联,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工程是土力学的后续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所必修的专业课,在土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1]基础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中的基础部分,与地基的关系极为密切,仍然强调基承载力和变形相适应的概念,实用性和技术性非常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

总的来说,本课程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知识点零碎,公式较多,涉及到的相关学科领域多、跨度大,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课程。要想学好这门课程还必需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物理、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等方面的知识。[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正确、熟练地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解释、处理相关的工程问题及经济合理地解决工程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里的专职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任教的年轻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3]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对于一些章节,年轻教师不能很好地通过工程实例讲授知识点,从而使课堂枯燥无味,出现教师没激情、学生没兴趣的现象,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要。

2.尚未形成课程实习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认识实习这一环节,一般安排在大二学年。大多数学校的认识实习就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带着学生到工地上去参观学习,以达到对本专业研究对象有初步感性认识的目的。但此时学生没有专业基础、没有相关基本概念,认识实习缺乏针对性,这种实习对于老师是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是走马观花,效果往往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本课程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都安排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反映实习效果不佳,从而对本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章节理解困难。

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太过注重理论学习,尚无课程实习环节,尚未形成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形象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作业及课程设计内容过时

目前大多教材课后习题内容脱离实际,而课程设计基本与当前工程热点脱钩。

当前,有不少已建或在建的建筑物因地基基础问题导致房屋倾斜、沉降过大以及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的裂缝。时有发生的各种原因的建筑事故很大部分也是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引起的。学生由于在课程学习时没有接触过此类问题,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但往往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束手无策。同时,随着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所以,本课程的教材越来越不能满足建筑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将来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不强。

二、采取的措施

1.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授课

针对现有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不足,聘请相关企业的一线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本课程既有土力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又有基础工程的实践应用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章节由校内老师讲授,实践性较强的章节聘请企业工程师讲授。企业兼职教师是经过精心选聘的,基本上都是在某一领域有造诣的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他们能够带来该领域的前沿成果、最新信息,把工程实践搬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典型案例结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实行课程实习

针对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性环节缺失的不足,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穿行课程实习,到工地上去上课,并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讲解;如各种基础工程、挡土墙工程、地基处理工程、基坑工程等章节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及时联系有关工地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走到实际工程中去,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克服认识实习的不足。

3.更新作业内容

针对现有作业及课程设计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学生适应性不强的现状,通过布置各类针对真实案例的大作业及课程设计,如各种基础形式的设计、地基处理等,并由企业和学校老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大作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实践补充,在完成课程大作业的同时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使得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对象以及对其处理的方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实际工程打下基础,减少了学生将来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三、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

(1)企业工程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其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2)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能够独立承担有关工程设计及施工任务,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以及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学生可以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氛围,为今后在工作中尽快地融入团队、减少适应期打下基础。

2.对教师的影响

(1)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进校教学,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4]这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是经过精心选聘的,基本上都是在某一领域有造诣的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聘请相关企业的一线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本课程有关内容的教学,把他们丰富的工程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对于增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活力、促进专兼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专职教师通过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争取获得企业的横向科研成果,回校后利用学校已有科研力量和技术设备,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方面的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5]

3.对学校的影响

(1)把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来,合作企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编写专业教材及习题集,在编写过程中要反映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体现专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职业资格标准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和特点相符合,这样就能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加贴近行业实际和岗位要求,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2)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现有的实践、实训、生产和科研条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就业岗位的操作技术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使学生达到就业上岗的技能要求。企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提前让学生掌握,使之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的需要。[6]这样的教学就更贴近企业需要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4.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工程师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企业发现需要的合适人才,减少培养周期,节省人才培养成本。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企业,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为企业有效地宣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四、结论

企业工程师参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

通过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的实施推广,探索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下的新方法,对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以及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月香,顾欢达.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91-93.

[2]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屹,孙倩.论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重庆与世界,2010,27(12):105-106.

[4]王安明,小根,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4):100-101.

篇7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教学大纲。适应浙江省机械行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需求,确定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深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2.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三、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

(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

篇8

关键词: 《水工艺设备基础》 教学现状 改革新方案

1.前言

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土木工程构筑物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给水排水过程已经由传统的土木工程型转化为以工艺技术和设备装备水平为核心的工业化过程型,某些处理工艺过程已经完全转变为设备型,而另有相当部分的处理过程则体现为工艺技术与设备的高度集成。以特定的工艺技术与特殊设备高度集成的成套技术和工艺流程在水工业的建设、发展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技术设备和器材所占的投资比例相应明显上升,反映了水工艺工程向设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有一本适应这方面发展、体现相关内容的教科书,《水工艺设备基础》就是在此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发展而增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从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方针出发,是学科发展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具体体现。

《水工艺设备基础》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是针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与不断完善的现状,经过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众多专家的多次讨论而于2000年确定设置的一门新课程,且在2003年4月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将《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列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0大主干课程之一。

《水工艺设备基础》增设较晚,因此在教材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2.课程现状

调查国内37所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国内37所高校中,4所院校未开设水工业设备基础课程,约占总数的10.8%,近90%的院校已开设了该课程,59.5%的院校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或限选课程,37.8%的院校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设置学期分别设在第5、第6和第7学期。学时和学分最多的为华东交通大学,分别为40学时和2.5学分,最少的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时和学分分别为20学时和1学分。大部分院校设置为24―32学时,1.5―2学分。

3.存在问题

3.1师资队伍。

人才是专业和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1],要讲好新设置的《水工艺设备基础》课,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材料、机械、力学等工科基础知识的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高等院校从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事给水排水专业教学的,大多数缺乏材料、机械、力学等工科基础知识,新教师也主要来源于环境工程或市政工程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如开设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内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绝大多数也同样缺乏材料、机械、力学等基础知识。此外,新老教师均缺乏进修学习机会,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缓慢,难以对水工业设备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做到全面掌握和及时了解,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难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

3.2教材与教学内容。

首本《水工艺设备基础》全国统编教材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任主编,于2002年6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印刷二次。2004年广州大学张朝升主编的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该课程的辅助参考用书。目前,正式出版的只有这两种。国外由于专业名称不完全对应,同类课程与教材也不多见。

随着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水工业设施建设中成套专用设备和检测、控制仪器仪表的投资比例的逐渐提高,水工业设备、器材和仪器仪表与工程要求之间的差距已显露出来。水工艺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作为提高水处理效率、保证处理水质、节省运行费用、减轻劳动强度的关键,其装备水平也因此成为水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是目前各个学科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主要有三大块内容:材料基础及材料腐蚀防护、设备制造基础(含容器设计及机械制造基础)、水工艺常见设备。虽然教材从材料选用到设备制造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为一个完整整体,但就教材内容而言,现有教学内容会使初学者感到较为单一独立,没有用给排水设备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教材用较少的篇幅介绍了较多的内容,大部分篇幅只是基本概念的介绍,而使得教材内容枯燥无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授课者的讲授难度和听课者的理解难度。

3.3教学方法与手段。

《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适宜于进行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还仍然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上课时理论知识口头讲述,学生接受知识很被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虽然已开始使用多媒体讲授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课程,但基本上也是将黑板上的板书内容换成了电子版的PowerPoint幻灯片,文字成堆,图片很少且大部分为从网上下载的,像素很低,不清晰,没有任何动画、声音效果,有时甚至造成了一堂课所讲的知识信息量太大,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现象[2]。这种电子版文字化的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4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

目前,水工艺设备基础的实验教学普遍未开设,实验仪器设备较少,缺乏水工艺设备基础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缺乏水工艺设备基础现场实战性的探索及研究型实践教学。此外,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对理论和实践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也没有能够将水工艺设备制造、监理等技能考核与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4.教学改革方案与创新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思想革新。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给水排水设备基础知识,培养符合专业发展趋势需要的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人才,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引进的人才要注重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现有教师,应重点挖掘其能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为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进修创造机会。要增强教师的职业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也要在政策上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造,提高知识水平,并且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1]。此外,高校教师应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学习专业新知识及专业延伸的知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当能够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时代步伐。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应该围绕在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教育思想展开教学改革工作,应当进行大胆探索,广泛、深入、持续地推进教学思想的革新。

4.2积极进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革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随着水工业的提出及推进,水处理设备作为一个产业正显示出蓬勃生机,很多高效能、低能耗、一体化设备不断涌现出来,但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未体现出来,而教材中的污泥处理、计量等设备在给水工程及排水工程课程中都有介绍,属重复内容。同时,课程名称定为水工艺设备基础,但是并非全部是设备基础内容,而是含一部分设备的内容,这样,如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教材中却含有专业内容;如设为专业课,教材又主要以设备基础为主,进而给课程属性设置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课程开设学期设置也存在一定争议。在表1中可以看出,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课,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则分布在第5、第6、第7三个学期。因此,有必要进行教材名称与内容的更新,将基础内容与专业内容分别开来,便于课程属性及开设学期的设置,即使增加部分设备内容,也应当和水工业发展联系起来,将新设备充实到教材当中。

4.3改变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革新。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成长轨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以黑板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师生的互动,但手段落后,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知识接受方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时速度过快,信息量太大,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因此,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纯理论的内容采用板书演绎推理,其余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色俱全、动静结合。同时,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将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

4.4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对各高校该课程设置情况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均未开设该课程实验,只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课程实验。而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例如,金属的吸氧腐蚀这部分内容需增加化学实验,观察铁的吸氧腐蚀速度,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了解金属腐蚀的速度和预防的紧迫性,进而对后续的金属腐蚀防护的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金工实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制造一个圆筒形或球形的小型容器,从选材、腐蚀防护、壁厚计算等各环节都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和计算完成,这样,通过采取探索、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给排水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效果。

4.5注重学习过程,推进考核方法革新。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解决教师如何教,教师应该改变在黑板上或通过PowerPoint一味灌输知识的那种“填鸭式”教学,应该在教学的全过程都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针对一个小型水处理设备,从设备用材、防腐设计、尺寸结构、功能作用等全方位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会对水处理设备记忆深刻,对这门课的作用、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等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在学生如何学上,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机械混合搅拌设备,学生自己通过查找材料、设计计算、焊接、搅拌机选型等整个过程学习设备制造的基本程序和过程,并对设备进行功能分析和测试。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索。

教材内容表面独立但内在联系紧密的特点,使得刚开始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考试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改变结课集中出题考核方式,采取对表面相对分散的内容进行每部分单独考核的方式。例如,讲解完材料基础及腐蚀防护部分内容,可以针对该部分内容采用专题论述或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熟练程度。在学生将每一部分都掌握较好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内容的有机联系有所认识。

5.结语

通过对目前《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开设的情况分析可知,由于该课程设置时间较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身都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环节、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55-56.

篇9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李大勇(1978-),男,吉林榆树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林海鹏(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51-02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把控制论融入到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由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转变,确立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思想。由于本课程内容难、知识点多、学时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因此,要利用有限的课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研究并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2]

本文根据“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强的特点,开展“CDIO+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力争把主要知识点全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通过综合实验和模拟仿真使理论基础稍差的学生也能在“做中学”。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讲解理论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利用Matlab对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系统校正等各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模拟仿真等。[2]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与课程需求之间的问题

我校是典型的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数学基础,特别是复变函数课程中的拉氏变换部分。对于这种强调数学基础的课程,如果不改变教学模式,将会使部分学生(特别是三表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预修课程较多,如机械设计、电工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补习工程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其他专业基础知识。

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问题

尽管“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高,但学时分配却非常有限。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工程实例并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但大部分实验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学生对实践环节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动手能力,这就使学生在学完课程以后仍然不知道这门课程到底是做什么的,该怎样用。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去思考、解决一些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3]

3.课程知识点系统性强与学生缺乏系统认知的问题

实际上,“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在以学习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却很难将各知识点串起来,因而缺乏对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整体认知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首先明确课程研究的对象是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本身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分析,即已知系统和系统输入,求系统的输出并分析系统。在分析系统时采用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时域法和频域法,而分析内容则是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这样就把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穿插起来,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其它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系统的认知和理解。

结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引入“CDIO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什么是“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缩写。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5]案例教学法被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把抽象的理论和呆板的法条与实际相结合,使普遍性的理论观点和特殊的事实材料相统一,记忆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性的分析思考相统一。[6]根据“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授课时采用“CDIO+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和构思工程案例,把知识点和其它专业课的知识融入在工程实例中加以分析和验证,这必定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系统的认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开展途径

CDIO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工程项目”或“项目案例”为载体来组织整个学习过程,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模型对系统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分析系统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和系统校正,课程系统性强,适合通过案例结合CDIO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文提出的“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分为两条路线和四个过程:两条路线包括教师路线和学生路线;四个过程是构思过程、设计过程、实践过程和考核过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构思。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起来,呆板的学习过程活泼起来。其次,要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力争把每堂课所要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融入到具体实例中。在该环节里,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查阅资料,设计相关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合理穿插前面学过的知识,设计综合实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不能通过实践验证(没有实验条件)的综合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加以验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到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的能力。最后,改变原有“一次考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部分的考核分值。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来综合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具体的“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开展途径如图1所示。

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施“CDIO+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困难

(1)短时间内制作出完善和全面的优秀案例存在困难。如果把每个知识点都穿插在好的案例中,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归纳和总结。

(2)课程计划学时少与该教学模式所需教学学时较多的矛盾。由于实践环节和学生讨论环节的增多,整个教学过程所需学时必然会增加,针对这一困难,可以将某些案例讨论的内容放在课下分组进行,老师批阅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在课上进行总结,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案例讨论所占用的时间,而不影响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融入“CDIO理念+案例教学”,结合实验室实验和Matlab模拟仿真组成的新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变现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占主导的现状,以“做中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基础、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当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大勇,林海鹏,赵汗青.“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15).

[2]林海鹏,王金波,董金波,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8).

[3]董海棠,冯中毅.“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81-82.

[4]宋强,鲍雅萍.机械专业“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60-61.

篇10

指导思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积极、稳妥、扎实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把课程改革作为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作,努力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的义务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实验目标:确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稳妥地进行课改实验,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构建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实质性进展。

1、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合理设置“自主安排”的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管理机制,高标准实施国家课程,开设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空间。

2、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改进德育评价方式。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实践,具有创新精神,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要的生命历程,切实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

4、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科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基本功,促进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学校中形成具有现代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善于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教学反思、合作研究、教学创新的教师群体。

5、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探索适合课改理念的教学策略、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索网络支持下的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反映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6、探索新课程下的考试与评价,将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改革的方案,*区制定相应的小学升中学方案和初中生毕业、升学工作方案。

7、积极宣传课改,主动争取学生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与支持,创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实验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1、实验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课程改革实施的主力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干部,课程改革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把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改革实验的首要任务,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和谐发展原则把握课程改革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形成善于同伴互助的教师群体,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继承创新原则把新课程的实施视为教育继承与创新过程,扬长补短的过程,要继承已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经验,借鉴课改先行地区、学校的成功经验实施新课程,建立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新制度、新机制。

自主发展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给予学校、教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减政放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校、教师的自主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2、实验主要内容

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实验理解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比较新旧教材的变化和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等;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开展体现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等。

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专题性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继续进行初中外语、计算机实验班的教学实验;根据*区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特色和已有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自主安排的地方课程的实验;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三级课程的管理。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陷阱”对中小学生伤害的实验。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实验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内容,研究校本培训的方式与效果;研究新课程下的区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改进,新课程下校本教研制度的规划与实施,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互动机制。

探索教育评价的实验选择评价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结合*市学科教学评价方案制定区学科教学评价方案,逐步完善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对学校的评价机制。

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在新课程实施中深化小学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有条件的初中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

三、实验的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1、课程设置

*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执行《*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采用该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制;中学历史、地理、思想道德、生物、物理、化学采用分科课程;对于*市规定由区县和学校可以自主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区教委作小学与初中学段的课时划分,学校参照*市“课程设置说明”中的相关要求,做出具体安排。

课程设置详见《*区基础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讨论稿)》。

2、教材选用

根据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的要求,教科书的选用要执行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成立由专家、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组成的*区中小学教材选用委员会,公开选用机制和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工作程序与运行机制,完成当年的教材选用工作。

教材选用具体内容详见西教发[2004]1号文件《*区教委关于中、小学2004年秋季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通知》。

四、实验的措施

1、抓住课改机遇,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本次课改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功能的变革,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教研制度的调整等方面,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实事求是,全员参与,齐心协力,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等关系。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认真规划课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实验,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

2、以科研为先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不断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

3、以新课标为依据,全力抓好教学研究

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干部、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精选课程内容,切实开发课程资源在执行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会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加强师生的广泛而有效的教学交往,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要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四要加强学科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构建信息平台,切实推进普遍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着力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此,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构建,使在网络支持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以制度为保障,强化管理保证实施

加强管理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辅导课改实验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标准,用制度来强化管理。此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教师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积极性。

议事汇报制度课改工作小组建立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研究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商讨对策与措施,协调各部门工作。各校对实施方案、培训计划、研究得失、典型案例等课改情况每月底报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工作小组及时收集、整理、汇编课改动态集。

课改培训制度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完成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评价培训,教委要实行新课程师资培训登记制度,完成培训通过验收的教师颁发《新课程教师资格证》,实验年级教师需持证上岗。课改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计入学分。

专项研讨制度在课改工作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科实验研讨、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坛”,分为“专家论坛”、“管理论坛”、“教师论坛”三个层面,为课改注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课改提供民主参与、交流展示的平台。

课改宣传制度要作好向社会和家长的课改宣传,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作用,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活动。可以在学校开放日组织家长听课,搞座谈、交流、咨询活动等,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课改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课改实验工作。积极争取社区对学校课改的支持。在*现代教育科研信息网上开办*课改网页,宣传、交流课改信息;将《西教通讯》改版为《*教育》,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宣传课改实验工作;继续编印课改学习交流系列丛书《足迹》、《走进新课程》。

表彰激励制度区教委将拨专款表彰在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课改实验工作组将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表彰活动,如校本培训先进校、课改实验先进校、课改先进教研组、优秀教案(活动)设计,教学评优,优秀随笔,论文评比,优秀课件制作等。大力表彰课改实验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

5、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根据课改要求,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倡导实施多维评价模式。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全面。改进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完善《*区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编制*区新的中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在课改年级试用。

学校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定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督学室要根据课程的评价要求对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进行督导。评价中关注差异与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教师、学校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实验的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业务性强,需要动员组织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明确职责,搞好协调。为加强对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有效地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成立区级课改领导机构。

1、课改实验领导组

负责决策课改实验工作重大问题、统筹协调与课改相关的内部、外部工作。

2、课改实验工作组

根据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新课程实施要求,负责规划区课改实验工作,落实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等条件保障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实验工作,管理、指导中小学课改实验整体工作。

课改实验工作组的执行机构是课改工作办公室,负责课改的具体筹划和推进实施。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组下设七个专项工作指导组,依托区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分工合作,指导课改工作:

(1)行政管理组负责中小学课改管理工作规划、实施、指导,课改的干部培训,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管理,课改管理工作的监控,协调人事工作等。

(2)教学指导组负责教材选用推荐工作,教学研究与指导、教与学评价工作,学科骨干教师的组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支持,区教研网工作,与课程改革相应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3)科研指导组负责课改资料收集、信息服务、课题管理与指导、专题调研工作等。

(4)课改监控组负责*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评价工作、教材选用工作监控评价工作,对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5)信息技术组*区校园网、教研网的技术维护、电子资料及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宣传等工作。

(6)社会宣传组课改工作的内部(区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向上级汇报、与同行交流。

(7)财务装备组负责新课程的经费、教学设备保证工作,参与实验设备使用与实验员培训工作。

3、专家指导组

参与课改方案的研制、课改培训支持、课改实施与评价的指导工作。

六、实验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和宣传,搞好课改培训,促进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学习和宣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搞好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学校领导带头作培训工作,要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要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工作。

2、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形成课改工作的领导合力

区教委重视对新课程的领导,区课改实验工作组要有效地组织、指导课改工作,各课改专题组工作各有侧重,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区教委各科室要建立课改工作责任制,将课改工作作为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做好课改的服务工作。

各校校长为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担负学校课改方案的制定、课改实施和校本培训的主要责任,校长要成为课改的推动者、实践者和指导者。

充分发挥区教研中心、教育学院*分院,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装备中心在课改中的作用,要承担起区级培训、教研、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设备的支持性、服务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