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实施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护理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护理实施

篇1

摘 要:目的:探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住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卫生及心理状况、生殖器恢复情况、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卫生及心理状况、生殖器恢复情况、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可提高产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产妇卫生及心理状况良好,值得借鉴。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产科护理质量;顾客满意度;影响

    随着健康观念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适应人们对生育、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产科护理模式势必随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同其他科护理一样,产科护理经历着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的变革。护士的工作场所逐渐由医院扩大到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工作内容也由传统的机械、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分工的常规技术操作和患者的躯体护理,扩大到提供整体化护理。从面向未来考虑,开展“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将成为当代产科护理的发展趋势.现代医药卫生,2010,29(10):116.

篇2

【关键词】脑卒中;过渡期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66-01

脑卒中是现代临床医学上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发病率,一般在老年人群中较多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对于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要进行积极治疗及护理,另外在出院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家庭护理干预对疾病康复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曾在我院进程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在出院后分分别对其行常规家庭护理与过渡期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脑卒中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并将这两组患者分别记作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男性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年龄在60―80岁,其平均年龄为72.5±1.2岁;对照组中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有22例,患者年龄在62―8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74.6±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方面无显著以存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患者出院之后,对照组中患者行常规家庭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行过渡期护理干预,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情感护理,患者在出院之后,其病情还未完全康复,很多患者仍无法生活自理,仍需要家属照顾,因此可能会有心理负担。因此,家属要与患者之间多进行情感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成员对自己关心、体贴,使其能够感到温暖,另外,由于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很多都已经丧偶,会有孤独感产生。因此,家庭成员要与其进行多多交流,使其将内心的孤独感消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

第二,饮食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患者饮食加强注意,尽量使患者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使其保持充足营养。尽可能少食用或者不食用一些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但不利于患者康复,还可能会造成患者疾病再次加重。在日常饮食上,可将患者饮食与家庭其它成员饮食分开,为患者制定出专门的饮食计划,在保证其营养的同时,减少饮食因素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2]。

第三,环境护理。在家庭中,保证环境干净整洁,尤其是患者所居住房间,要每天都进行打扫,保持其干净整洁。每天都要开窗通风换气,保持房间内空气流通,从而使患者房间内的空气保持清新,防止细菌感染。患者衣物也要经常为其换洗,保持其衣着整洁[3]。

第四,功能锻炼。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会有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存在。因此,要使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经常与患者交流,锻炼其语言功能。另外,要经常带领患者到室外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能够使其锻炼肢体功能。要帮助患者慢慢行走,锻炼其肢体活动功能,并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其脑部功能,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4]。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数据结果进行相应检验。

2.结果

在出院之后,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能够全部康复,观察组中患者在出院之后的2―5个月全部康复,患者恢复正常状态,其平均康复时间为3.2±0.6个月,对照组患者在出院之后5―10个月全部康复,其平均恢复时间为8.2±0.4个月,观察组中患者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

3.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仅仅在医院内治疗以及护理是远远不够的,患者在出院时一般都未完全康复,仍需要出院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家庭护理,而通过对患者进行过渡期护理干预,能够全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特别是使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常规家庭护理也能够使患者康复,但比较缓慢,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不但会使患者痛苦,也会增加家属的经济负担,因此对患者进行过渡期护理干预,促进其早日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在其出院之后,患者家属对其行过渡期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使患者尽快康复,减轻患者痛苦,并能够减少其家庭负担,可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寒英,唐月姣,余爱华,谌艳芳. 脑卒中家庭护理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 华夏医学,2010,05:673-676.

[2]周金莲. 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112-113.

篇3

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家庭中心式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10例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儿实施护理,观察组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78.18%;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对照组(9.31±1.56)天。结论家庭中心式护理应用在儿科护理中能够提升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家庭中心式护理

随着患儿需求的转变,临床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一般护理逐渐转变为整体护理,当前家庭中心式护理也逐渐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属于一类对患儿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的照护模式,强调家庭成员是患儿护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1]。本研究具体分析儿科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10.27±6.35)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平均年龄(10.52±6.14)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

对照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内容如下。

1.2.1创设家庭式病房

首先要保证病房结构设置合理,在病区中间设立护士站,保证患儿随时能够看见护理人员,从而有安全感。另外要营造温馨、安全的病房氛围,病房内墙壁上可以粘贴患儿喜欢的贴画或者动画等,在儿童相关的节日护理人员应该为患儿送上卡片或者小礼物。

1.2.2对患儿及家长的需求给予足够关注

对患儿由于疾病导致住院而出现的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由于家长是患儿的主要依赖对象,所以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家长进行,事先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家长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心理疏导的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多关注家长的需求,建立一个家长支持系统,每周开展1次家属经验交流会,互相介绍经验,包括疾病应对经验、治疗经历、情绪变化、发病时处理等,每周组织观看知识视频,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现场指导,解答家长疑惑,对家长的各项需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

1.2.3安排患儿的学习以及生活

对于部分需要长期住院而导致学业被耽误的患儿,医院应该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志愿者为患儿补课。另外还可以在病区设立儿童活动室,配置玩具、图书、电脑、画画工具等,鼓励家长陪同患儿一起玩耍、活动。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开展的满意度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内容、护理工作方法、护理态度等方面,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另外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平均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对照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9.31±1.56)天,结果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6例(47.27%),一般26例(47.27%),不满意3例(5.4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94.55%;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有20例(36.36%),一般23例(41.82%),不满意12例(21.82%),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78.18%,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一般在儿科护理中较多使用,强调的是医生、护理人员、患儿和家长之间的协作配合[2-3]。家庭中心式护理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之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4]。当前普遍认为家庭中心式护理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到家庭对于患儿的意义,将家庭成员应用到患儿护理中的价值;在不同层级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部能够照护患儿的机会;对于不同特征的家庭,护理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到不同的家庭拥有的力量不同,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对各个家庭对于患儿疾病的应对方式给予理解;护理人员必须保证与家长分享关于患儿病情的全部且详细的消息。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家庭中心式护理,对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78.18%;观察组患儿住院用时平均为(5.26±1.0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9.31±1.56)天,(P<0.05)。综上所述,家庭中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出现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2]邵玥,张景洲.儿科护理中使用家庭中心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299-300.

篇4

作者:戎艳鸣 楼建华 徐红

护理部更新了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在原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作内容,包括:①正确评估家长参与患儿照护的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的必要性;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患儿合作性照护,让家长知晓其重要性;③根据家长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必要性,有效协助、支持和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照护;④及时评价家长参与合作性照护项目的效果;⑤及时告知患儿及家长病区的护理服务内容;⑥根据患儿风险,提供风险告知和知情同意;⑦根据患儿疾病和治疗进展,向患儿及家长提供及时、正确的专科健康指导;⑧及时评价健康指导效果。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小组成员制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编写培训手册、编制考核试题、评估试题的性能。课程内容包括: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定义、核心概念、医院政策、好处以及具体做法。任课老师由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接受过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担任。所有临床护士都必须接受培训,新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培训或在进入医院后6个月内接受培训。任课老师对全院18个科室的334位护士分3次进行了滚动式培训。在培训开始前进行一次前测,在培训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一次后测,评价即时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前测平均分为51.11,而培训后测平均分为68.20,有统计学差异。在分析了培训效果后,项目组把培训手册发到每个科室,让护理人员结合实践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在一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后测,平均分上升至77.70。落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1)把有关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好处及具体实施方法告诉所有的患儿及家长。(2)促进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患儿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家长有效地、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护理部将所有的护理操作进行了分析,列出家长可以参与的合作性照护项目18项,编写各照护项目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制成健康教育单页发给家长,责任护士鼓励、支持、指导家长参与合作性照顾,并评估家长的执行力和效果。这18项合作性照护分属于5个方面,分别为安全:跌倒/坠床的预防、烫伤的预防、窒息的预防;卫生:洗手、沐浴、擦身、更换尿布、会阴清洁、肛周清洁、足部清洁;活动:维持舒适、上下床、协助坐轮椅;营养:各年龄段营养、进食(喂食、喂水、喂奶);治疗:口服给药、测量体温、雾化拍背等。(3)为患儿和家长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信息和支持,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我院每个病房配备总责护士1名,承担医生和患儿家庭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参与医生查房,了解每个患儿目前的诊疗计划,并与责任护士和患儿家长沟通,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信息。(4)创造条件和途径,使患儿和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除了传统的每月2次的工休会,我们还通过每月对患儿家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测评,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院社工部工作人员还经常进入病房,了解患儿家长的意见,并把与护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反馈给护理部,便于我们及时改进。(5)各病房根据患儿疾病的特征,促进不同的出院患儿随访、支持系统的建立,并把出院的患儿转给这些系统。血液科已构建了成熟的肿瘤患儿标准化随访系统,有专职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后续化疗和随访的时间;骨科患儿的出院随访系统由总责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康复训练、石膏处理等事宜;心胸外科则创建了自己的网站,由医生或护士与出院患儿家长保持联系,预约后续的手术或随访,解答出院患儿家长在居家照顾方面的问题,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家庭,也由总责护士负责登记、电话预约后续的随访、解答问题等。其他科室有门诊随访需要的患儿,责任护士可以为其进行网上预约门诊。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项目小组根据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4个核心概念,针对责任护士提供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工具[10],研制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共10个条目,评价患儿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每月一次对出院的患儿家长进行测评。研究者做了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提取3个因子,分别为因子1(条目1、3),因子2(条目4、5、6),因子3(条目2、7、8、9、10),3个因子能解释56.56%的变异。抽取30个符合抽样标准的家长做信度测试,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1。我院已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常规对出院患儿家长进行测量,作为评价病房护理质量的一个指标,每月分析、总结一次。2.1.2意外事件报告我院常规收集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效果评价一般资料2011年1月参加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和测试的临床护士334位,平均年龄(28.94±6.64)岁,护龄(8.05±7.34)年,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6%,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占54.4%。在干预方案实施6个月后,于2011年6月底选取我院所有11个病房,以病房为分层变量,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病房抽取30名患儿家长,共计33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中父亲占26.7%,母亲占60.3%,祖父母占9.4%;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及其以上占30.1%。在330例住院患儿中,年龄为1个月至16岁,中位年龄2.5岁;男孩178例(53.9%),女孩152例(46.1%);自费患儿101例(30.6%),医保患儿153例(46.4%),其他76例(23.0%);来自上海的85例(25.8%),外地245例(74.2%)。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研究显示,家长的总体满意度为93.5%,仅对第5条“护士能告诉您,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的满意度最低,为82.4%,。患儿安全指标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是患儿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给药错误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21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1-8月的0.10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坠床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12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1-8月的0.11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提升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我院从1998年建院至今,一直奉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探索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变为具体的护理措施。我院在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的帮助和支持下,选送护理人员去美国知名儿童医院进修的目标中都涵盖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何萍萍等[10]在2005年运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以家庭为中心量表测量我院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情况;冯芳茗等[15]于2010年运用美国测量83所医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具[16]测量我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现状,发现我院在咨询服务和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处于初级阶段,而医院硬件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咨询,帮助他们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和活动是干预的两个重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息分享、参与、合作,这4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医护人员只有尊重患儿家长的价值观和权利,把他们作为医疗团队的合作者,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鼓励他们参与到患儿的医疗护理决策和照顾中。在本研究项目中,这种尊重、合作的护理理念体现在我们配备的护理人力、制定的政策和岗位职责、提供的资源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患儿家长的认同,总体满意度达93.5%。有96.1%的家长认为患儿从入院到出院都有固定的责任护士为他们提供持续全程的照顾,94.5%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感到自己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97.0%的家长认为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一是落实对患儿家长的信息分享,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决策中。研究结果显示,有99.4%的家长认为护士向家长解释他们所提供的护理工作;91.8%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93.0%的家长认为护士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法。但是对“护士告知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这一条目的满意度仅为82.4%,这一点是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中的难点。每个病房在执行时存在差异性,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骨科、外科、胸外科等以手术为主的科室,患儿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比较明确,且医生忙于手术,总责护士和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和病情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血液科患儿诊断、治疗方案比较明确,住院时间较长,家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准备,责任护士有较从容的时间与患儿家庭建立信任关系,也能比较明确地告知患儿病情变化时的表现;③在内科,很多患儿疾病诊断尚未明确,需要很多检查,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而且病情反复,所以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变化时确实存在困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二是通过指导家长必要的照顾患儿的方法,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活动中。研究结果显示,96.1%家长认为护士向他们解释由家长参与护理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94.8%的家长认为护士教会他们一些必要的照顾孩子的方法;90.3%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参与照顾孩子。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更好地保证住院患儿的安全朱海英等[17]总结了我院住院患儿跌倒/坠床的原因,发现家长疏忽是主要原因之一。本项目中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宣教,增加家长的安全意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措施,所以跌倒/坠床发生率有所降低。陆秀文等[18]总结了我院2005-2009年护士给药错误的原因,发现护理人员知识缺乏、人力缺乏、工作繁忙、不了解患儿病情等占10%,而本项目中护理部增加了护理人力,每个患儿都有其固定的责任护士,他们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本项目中,口服给药是合作性照护项目,责任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和治疗护理措施,帮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照顾中,使家长有能力对错误的给药产生疑问,及时向护理人员提出,而护理人员对任何患儿家长提出质疑的医嘱都会进行再次复核,因此家长可在给药的最后一步杜绝错误的发生。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在项目开展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局限性与不足美国从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到在儿科医院全面贯彻执行,经过了50年的努力[1-2]。目前,我院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的最大挑战是:①在患儿接受有创医疗护理操作时,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②允许家长进入NICU、PICU、CICU等重症监护室陪伴并参与危重患儿的照顾。我们将通过后续的研究,了解家长的需求、医生的担忧、环境的配合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孩子在危机时刻也可以和家长在一起,减少患儿的恐惧和家长的担忧,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核心概念深入到专业实践的方方面面,把支持和促进患儿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作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目标。

篇5

关键词:婴儿, 新生;临终关怀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 (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 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主要救治对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新生儿,当前的 NICU 已脱离提高存活率这单一目标,在救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患儿及家庭的不必要伤害,避免对新生儿的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导致 NICU 医护人员面对终止治疗的情况愈来愈频繁,面对新生儿的死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 NICU 医护人员来说,在一个家庭处于极度为难时为其提供整体的、高质量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临终关怀照护是十分必要的。本院 NICU 每年收治新生儿约 400 人次,3 年来新生儿共死亡约 20 例,其中包括早产儿、重症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现对新生儿临终关怀护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终关怀的理念

1. 1 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实行人道主义,使临终患儿在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样得到热情照顾和关怀,体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患儿及家属的隐私和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及尊重濒死患儿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临终关怀的宗旨。

1. 2 提高临终患儿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患儿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宗旨。减轻痛苦使生命品质得到提高,给临终患儿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生活,使刚出生的新生儿就能够体验到人间的温情。

1. 3 加强死亡教育以使其接纳死亡 临终关怀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承认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临终关怀强调把健康教育和死亡教育结合起来,从正确理解生命的完整与本质入手,完善人生观,增强健康意识,善始善终走完人生的旅程。新生儿患儿主要是针对其家属开展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并尽可能的平静的面对新生儿死亡。

1. 4 提供全面的整体照护 也就是全方位、全程服务。为患儿提供 24h 护理服务,照护时也要关心患儿家属,既为患儿提供生前照护又为死者家属提供居丧照料。

2、 对濒死新生儿的护理

2. 1 NICU 主要收治从出生到生后未满 28d 的新生儿,主要包括早产儿、低体质量新生儿、有疾病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对他们实施 24h 护理,寸步不离、精心呵护。

2. 2 为濒死患儿提供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保证的舒适和不受声光的刺激。

2. 3 为患儿保暖,将患儿安放在开放式暖箱上,也便于操作和观察。

2. 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抵抗力低、易感染,在抢救时,稍用力皮肤就有淤青,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既要注意手卫生,又要动作轻柔。

2. 5 抢救刚生下的早产儿,患儿全身凉、皮肤嫩、紫,静脉血管不好找,但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针见血的为患儿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

2. 6 为患儿做好基础护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吸痰的操作流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弄破血管,医护人员应选择最细的 6 号吸痰管,轻柔的为患儿吸出分泌物; 做好患儿的口腔、会阴护理,保持口腔湿润,会有分泌物时及时为患儿拭去。

2. 7 记录所做的护理工作和观察到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应,做到和家属有效沟通,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 8 对于如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无望的患儿,和家属沟通,征得家属的同意,停止所有的有创操作,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 9 疼痛控制尤为重要,触觉是胎儿首先发育的器官,胎龄30 ~ 37 周的胎儿就能明显地感受到疼痛,且新生儿对疼痛的敏感性优于成人,因此在给患儿拔除呼吸机管道时,患儿的挣扎是极度痛苦的,应该给予镇痛、镇静药,吗啡 1 ~ 2mg,10 ~ 20min 静脉泵入。必要时给予抚触。

3、 对家庭的护理

3. 1 为新生儿家属提供一个私人的空间,和家属沟通时,注意语气表达的合理性,以免引起家属的不安。

3. 2 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新生儿的疾病情况,观察家属的反应,仔细沟通,当家属仍然不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尽全力为新生儿做好一切护理,决不要无视其生命和存在; 当家属同意放弃治疗时,医护人员也应做好照护,使其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3. 3 医护人员要了解患儿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宗教信仰。

3. 4 医生和护士应该协作,一起向家属解释实施治疗和护理时的利与弊,以及可能带来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3. 5 患儿家属处于高应激状态,医护人员要多给予关心、支持和沟通,多给予心理安慰,帮助家属渡过难关,获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

4、 小结

总之,新生儿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但死亡又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部分家长过分悲痛,就会把心中的不快转换成医患矛盾,认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造成了伤害。但是自从医护人员建立新生儿科,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以及有效沟通,本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事件,临终新生儿都能安详、有尊严的离去。同时这些患儿的离去也是对医护人员自己心灵的洗涤,更加敬畏生命,更加努力做好以后病危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所以做好新生儿临终关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做好以患儿为中心的家庭整体护理,可以大大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 基础护理学 [M]. 5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479.

2. Wachterman MW,Marcantonio ER,Davis RB,et al. Association ofhospice agency profit status with patient diagnosis,location of care,andlength of stay [J]. JAMA,2011,305 (5) : 472 - 479.

3. 张欣,李时雨,陈京立 . NICU 临终关怀护理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 (6) : 56.

篇6

【关键词】 家庭式沟通模式;妇科;护理;应用效果

妇科疾病对女性的危害较大, 为促进女性患者的早日康复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 家庭式沟通护理理念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对妇科患者的护理之中, 并获得良好的效果[1]。本研究中, 作者即选择100例妇科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家庭式沟通模式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妇科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 年龄17~60岁, 平均年龄(39.2±3.3)岁。其中, 23例为阴道炎, 19例为子宫肌瘤, 18例为慢性盆腔炎, 5例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 5例为宫外孕, 15例为卵巢囊肿, 5例为宫颈息肉, 4例为先兆流产, 3例为急性盆腔炎, 3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学相关部门同意。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和理疗护理、复查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施家庭式沟通模式下的护理。①在患者入院之后, 及时将患者送入病房, 并介绍病房附近的环境等,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 减轻对医院的陌生感。②做好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指导, 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 把患者当做亲人, 帮助患者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 并耐心开导患者, 减轻患者的负担。③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全程陪伴在患者的身边, 为其打气, 鼓励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并给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 及时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保证患者的安全。④在患者出院时,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院后的健康计划, 并嘱患者定期复查。同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 并予以必要的指导。

1. 3 观察指标 ①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医院自制调查问卷, 在患者出院的前1 d发放,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指导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填写。满意度分为两个等级, 分别为:a.满意;b.不满意。②护理质量。医院自制调查问卷, 在患者出院前1 d发放,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指导所有患者填写。按照本院制定的考核评分标准对各项护理指标进行评分, 每项100分。具体指标包括:a.健康教育;b.基础护理;c.病房管理;d.护理文书书写。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经统计,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48/50), 对照组为84.0%(42/5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经统计, 观察组的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分别为(98.33±2.56)、(97.12±3.61)、(96.81±3.45)、(96.79±2.88);对照组分别为(90.23±2.11)、(90.20±3.21)、(90.32±3.42)、(91.35±6.59)分。经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大多会在疾病和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下, 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 对妇科患者, 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通过实施全方位的家庭式沟通护理, 可以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从而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2]。并通过全程的治疗护理和随访等方式, 为患者提供家庭般全面细致的服务。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即提示, 在妇科护理之中将应用家庭式沟通模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静萍.妇科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家庭式沟通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304-305.

篇7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重症手足口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0-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EV71型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及心肺衰竭症状而危及生命。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无行为能力,须家庭照顾和护理,多数患儿家长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及护理知识缺乏而感到恐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因此,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岁;病程1-3天,平均(2.6±1.2)天;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病程1-3天,平均(2.2±1.1)天;两组患儿在发热、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皮疹等病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方法:

1.2.1.1营造家庭化住院环境。病室内窗帘、床单元、床头卡、各种温馨警示标识均设计为彩色卡通形象,病室电视每天播放患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放置患儿喜欢的玩具、图书等,室内色彩、物品摆放有家庭氛围。

1.2.1.2心理护理研究发现,患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影响着患儿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患儿的状况也影响家庭[2]当孩子被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后,患儿家长大多出现紧张、自责、恐惧和无助心理,而患儿因口腔疱疹引起疼痛不能正常进食而哭闹或焦虑,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了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病区可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安排高层级责任护士护理,增加患儿家长信任及安全感。设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对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辅导,病区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担任,根据手足口病特点设计相应评估辅导内容,对患儿及家长对手足口病了解、疾病护理常识、消毒隔离意识、配合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家长了解该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康复过程,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患儿家长在患儿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并征求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患儿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管床医师、责任护士沟通,必要时与主任、护士长沟通,及时追踪问题解决情况。

1.2.1.3实施家庭参与的合作性照顾项目责任护士、巡视护士、患儿家长结对子共同管理所负责的患儿,由于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病区制定了手足口病病情巡视观察表,针对患儿精神状态、呼吸情况、末梢循环、有无惊战等表现采取人盯人措施,巡视护士每半小时巡视观察一次,鉴于个别重症患儿症状表现不明显,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责任护士及巡视护士反复宣教演示,教会患儿家长掌握病情变化特点,配合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细微变化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放过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护士长及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每日督查患儿家长对病情进行了解及掌握。通过正确复述、回复演练等形式,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到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早期采取救治措施,降低了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率。在此过程中,患儿家长体会了与医护人员共同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增加了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实施一年来,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无一例纠纷发生。

1.2.1.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强调家庭成员是促进患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应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患儿进行指导,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满足,认识到家长对孩子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和家长提供合理必要的护理[3]通过对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教育宣传栏、护患联系箱、家长座谈会、家庭满意度测评等,向患儿家长宣教有关手足口病病情、早期观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方面知识,建立有效通畅的信息渠道,提升了家庭对患儿照顾信息的分享和选择,使家庭成员更多地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对患儿实施正确的照料,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2.1.5开展危机时刻家庭陪护在患儿接受侵入性操作、抢救等危机时刻,让其家长进行陪伴,如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由专科责任护士与家长适时沟通,为家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家长进行安抚和支持,必要时带其入室探视,以减轻患儿与家长的分离性焦虑。

1.3评价指标疗效判定: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且明显减少,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进食恢复至正常,精神好;有效:治疗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一般情况好转,进食增加;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疱疹较前无减少或增加或破溃合并细菌感染,少食[4]。

2结果

实验组在退热时间(1.2±1.2)、皮疹消退时间(4.6±1.0)、易惊消失时间(1.8±0.6)均较对照组退热时间(1.9±1.6)、皮疹消退时间(5.5±1.6)、易惊消失时间(2.4±0.5)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00%,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家庭在手足口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特别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整个家庭系统的环境与动力[5],通过多种方法让患儿家长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及治疗康复进程,并且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决策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总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促进手足口病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Policy Statement. Family-centered caye and the pediatrician’s role[J].Pediatrics,2003,112(3):691.

[3]Griffin T. Facing challenges to familycentered care:Conflicts over visitation[J]. Pediatric Nuring,2003,29(2):135.

篇8

有资料表明,80%~9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家庭病床中65%以上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病人[1]。老年期是人一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退休、丧偶和子女分居等,使老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患老年病、慢性病越来越多,其病程长,恢复慢,护理量大, 家庭病床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年病人的欢迎。由于家庭病床有别于医院病床、老年病人有别于普通病人,在进行护理和治疗操作时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外,还要注意到家庭病床及老年病人的特点,以免发生危险,确保医疗安全。

1 给药护理

1.1 注射给药:在家庭里实施注射给药存在较大的风险,病人容易受到感染,加上老年人抵御疾病功能减弱,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配备常用急救药物;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组织缺乏弹性,吸收药液缓慢,皮肤感觉减退或迟钝,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注射部位易形成硬结等。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方法、部位、深度、给药浓度,并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静脉给药时,因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自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应注意给药速度,一般无心、肺、肾疾病人,可控制在40~50 gtt/min,有高血压、心肺疾病人应控制在30~40 gtt/min[2],若输液超过1 000 ml时,应建议到医院住院治疗,否则必须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除此以外,应向家属及护工交代输液的注意事项,并要求能复述和理解,还要教会家属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1.2 口服给药:应注意询问其服药史,并反复向家属或病人本人交待清楚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用药剂量,服药种类较多时,可采取“包药法”[3]。老年人因血药浓度增高,结果可能导致较强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所以应特别注意药量、服药禁忌、服药反应;护士应掌握饮食与合理用药等知识,及时指导病人及家属,避免烟、酒、茶等对药物的不良影响,交待用药反应,并嘱病人不要用治疗方案以外的药物,要用时需征得主管医生同意后,方可用药。

1.3 外用药物:将外用药与口服药分开放置,做上明显的标记,给病人和家属交待清楚,避免误服;由于老年人皮肤的防御功能和感觉功能随着机体的衰老或疾病的影响而减弱,在给老年病人使用外用药物时应先清洁皮肤,皮肤破损时要无菌操作,皮损广泛者应小范围试用,以防吸收过量中毒,进行热疗时温度不宜太高,最好不超过50 ℃,以免烫伤。

2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等原因,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再加上患病,无异于雪上加霜,认为自己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产生孤独、失落、烦躁、压抑、恐惧、焦虑等心理,没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放弃生命。所以应注意与他们交谈、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予以疏通和开导。还应注意与家属沟通,让家属懂得老人作为多年给予社会和家庭贡献的人,应被尊重和爱戴,并给予健全、安定生活的保障,尽量满足、顺从他们的合理要求,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是各项护理的基础,因老年人免疫力减弱,各器官功能普遍降低,又加上已患疾病,极易继发其它感染。所住的房间要注意空气新鲜、采光良好、温、湿度适宜,并且安静、整洁、取用物品方便;床铺应略低,方便上下床,预防坠床;床单和衣着要注意清洁、干燥、舒适、保暖;地面要干燥、防滑。另外还要注意保护皮肤完整性,定时翻身,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和皮肤感染发生。

4 对家属及护工的指导

鉴于家庭病床的特殊形式,病人治病、养病、康复等均在家庭中进行,医务人员除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外,呆在病人身边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照顾病人的任务主要由家属或护工完成。因此,护士还要注意对家属和护工进行指导,教会他们观察病情、简单的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指导他们根据老年病人的病情需要和特点,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增强病人的体质等。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廖淑梅.家庭病床服务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6, 20(1):18.

[2] 桂 吉,芳 正.87例老年病人临床用药观察及护理[J].青海医学杂志,2006,36(12):33.

[3] 吕千红,程 畅. 老年患者家庭服药的护理[J]. 当代护士,2003,(6):61.

篇9

【关键词】护理效果;家庭式沟通;妇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57-01

目前,妇科疾病对广大女性自身健康所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其中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最为常见。因为大部分妇科疾病最终都是通过切除自身生殖器官这一方式来达到治愈效果的,这会对患者所具有的生育能力跟性生活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大部分女性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时候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大部分是来源于对术后家庭感情以及夫妻之间感情的顾虑[1]。所以妇科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承受疾病与手术带来的痛苦之外,同时还要承受家庭与亲人等方面造成的压力,这会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恢复产生一系列额外的干扰,对治疗效果与护理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研究了家庭式沟通护理这一模式在妇科护理方面产生的护理效果,并对护理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一护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我院的临床护理相关工作带来有效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所选用的方法为较为常见的随机抽样法,随记选取我院从2012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所接收的80名被确诊为妇科疾病并且住院治疗的患者,并将患者分成1、2两小组,每一小组的患者为40名。在1小组中,患者年龄范围为25到45岁,对应的平均年龄是35.5岁;并且1小组的患者之中患疾病最长者患病时间为9年,而患疾病最短的患病时间为2年,对应的平均患病时间是5年。1组患者所具有的病理特征分别有:①卵巢畸胎瘤,患者共有5名;②卵巢囊腺瘤,患者共有6名;③异位妊娠,患者共有3名;④恶性肿瘤,患者共有10名;⑤子宫肌瘤,患者共有16名。在2组患者中,患者年龄范围是从24岁到45岁,对应的平均年龄是36.2岁;2组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的为11年,而患病时间最短则为3年,对应的平均患病年数是4.2年。2组患者所具有的病理特征有:①卵巢畸胎瘤,患者共有7名;②卵巢囊腺瘤,患者共有5名;③异位妊娠,患者共有4名;④恶性肿瘤,患者共有9名;⑤子宫肌瘤,患者共,15名。同时对两组患者对应的年龄和病情以及文化水平进行记录,通过统计学处理可知,三项信息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其可比性非常高。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之前,我院都对患者进行了最终确诊,同时经家属同意并且千字。

1.2护理方法:在1组患者之中以正常模式进行护理:在患者入院以后对其进行正规身心评估,并且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进行完整的心理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根据患者表现进行合理快速的全面护理;在2组患者之中除了以正常模式进行护理之外,同时通过家庭式沟通这一模式对患者进行辅助护理,主要方法:①护士接待研究患者进驻医院的时候要更加主动热情,通过亲切的称呼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称呼进行选择时应该将患者年龄作为主要考虑方向,与年龄较大的患者交流时应该在以阿姨或者大姐作为主要称呼[2];在第一时间将治疗医生与护理人员介绍给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病房周边环境以及地理情况的详细讲解。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主动并且经常的与患者进行亲切交流,交流的话题尽量涉及家庭和工作以及朋友等积极方面,与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3]。护士还应该多出现在患者所处的环境场所,并接受患者所提出的意见,通过这种方法来逐渐增加自己与患者的熟悉度,并取得患者的信任[4]。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患者对医院本身的好感度,从而在治疗过程中愿意更好的接受治疗和配合治疗。②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且详细地妇科疾病知识讲解,并对患者进行鼓励,让患者自身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疾病状况以及治疗情况,从而排除心理阴影,调整自身心理状态。③护士还应该多与患者亲人进行交流,鼓励患者亲人主动并且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表达自己的支持。

1.3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在整体治疗过程中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与意见进行比较,同时在患者家属之中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住院过程中护士态度以及工作热情等方面。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选项设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不愿评价四项。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并且通过SPSS14.0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P

2 结果

研究可得,2组中的患者所对应的平均住院时间要远远少于1组患者,其数据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3 体会

家庭式沟通护理相关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患者对这一模式也都较为满意。但是,这一护理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为患者家属由于工作问题以及态度问题而不愿参与护理过程,从而使护理效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因此医院还应在家属方面多做工作,努力说服家属配合。

总之,以家庭沟通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妇科患者自身的治疗态度,降低患者质量所花费的时间,对提升护理质量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张桂彩,张宏玉,蒙莉萍.心理干预对妇科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指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11(44):546-546.

[2]张玉兰,刘艳华.倾听技术在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13(12):135-136.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93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絮乱, 而导致的高血糖症状。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模式的转变,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也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发展到现在的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治疗程序。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社区家庭为主要的治疗基地, 这种治疗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为了进一步了解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特选取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2.36±7.25)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32±1.36)年。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进行辅助治疗, 主要护理措施包含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运动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劝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比如蔬菜、水果等, 促进患者肠蠕动和肠排空, 改善患者血糖状态。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观察组患者给予实施社区家庭教育责任制进行护理, 具体包括:①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每个月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 健康宣传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的预防措施等;②对患者进行全面食物治疗、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让患者了解实施的意义和作用, 辅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患者依从性。然后建立统一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 手册内容包含疾病的相关发展知识和疾病的治疗、预防性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③手册内容要考虑到不同患者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同时积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血压的检测方法和基本护理方法, 并教会患者简单的胰岛素注射方法。④给予心理状况不佳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通常患者会因病情产生悲观情绪, 这时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耐心向患者讲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健康护理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 3 观察指标 遵医率[2]:指患者定期检查、坚持用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保护5个方面遵守医嘱的人数比例, 经对其采用一系列健康宣教后用自行设计的知识问卷进行调查, 3分为完全依从, 2分为部分依从, 1分为依从性差, 得8分以上者为遵医生行为达标。知识知晓率[3]:指所有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人数比例;其中包括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检查处理、主要并发症、治疗方法等。血糖控制率:正常:患者空腹血糖范围为3.9~6.0 mmol/L;较好:患者空腹血糖范围为:6.1~6.9 mmol/L;不良:患者的空腹血糖≥7.0 mmol/L。控制良好率=正常率+较好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知识知晓率和遵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主要是因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过多而形成的一种疾病, 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导致的患者肾、心脏以及血管等的慢障碍[4-6]。一般情况下, 如果患者确定为糖尿病则需做好终身治疗的准备。所以, 临床应更加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另外医务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常规护理。

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是一种综合性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和患者家庭范围实施疾病的健康宣传, 健康宣传的主要内容包含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知识, 治疗中遵义行为的重要性等。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治疗, 重在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实时督促患者坚持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有目的性和时间性的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提高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 观察组患者遵医率、知识知晓率及血糖控制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应用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婷英.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河北医学, 2009, 15(8):981-982.

[2] 于海霞, 李智莉, 闫明茹, 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31):6121-6123.

[3] 张永乐.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5):79-80.

[4] 姚菁, 赵新平, 沈伟珍, 等.社区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6):1864-1866.

[5] 于海燕, 徐军, 杨华, 等.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1): 3633-3635,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