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运输包装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运输包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运输包装

篇1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保守术;戈舍瑞林

【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conservative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goserelin treatment on endometriosis (EMT) and to observe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egnancy status,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104 women with EM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1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conservative operation and 53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gosereli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regnancy rate, serum luteinizing hormone (LH),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and estradiol (E2) levels 6 months and a year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3774%, 20/53) was mor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549%, 13/51),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ndometriosis (EMT); Laparoscopic conservative surgery; Goserelin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A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妇科常见病, 多发生于育龄妇女, 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手术、药物和( 或) 两者的结合应用是目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经腹腔镜保守手术是治疗EMT的首选方法,可去除潜在的恶变隐患、改善患者症状,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手术后应用药物辅助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EMT尤其是合并不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1-3]。本研究旨在探讨保守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治疗ETM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受孕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EMT妇女104例,纳入标准:经腹腔镜手术确诊并进行保守治疗,且有生育要求;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124±360)岁。囊肿直径为3~10cm,平均囊肿直径(596±213)cm。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1例,给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戈舍瑞林治疗,排除病例:术前3个月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其他子宫腺肌症。两组患者年龄和囊肿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和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腹腔镜保守术,全麻后脐下切口1cm置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于左右下腹麦氏点做切口,将直径05cm、1cm套管针放入,探查子宫、卵巢、盆腔腹膜各器官和腹膜表面,剥离EMT囊肿,完整剥离后取出送病理确诊。观察组于术后月经来潮第1d给予戈舍瑞林(英国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418)36mg,皮内注射,1次/28d,连续应用3个月。用药期间每月复诊1 次,停药后每3个月复诊1 次,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监测排卵及月经恢复情况,指导受孕[4-6]。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并测定治疗后6个月和1年后促黄体生成素(LH) 、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含量。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治愈:疼痛等症状或体征全部消失,盆腔包块消失;有效:疼痛等症状或体征较前减轻,盆腔包块缩小;无效为盆腔疼痛等症状无消失或缓解后再次加重。并对两组不孕症妇女受孕情况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结果比较

见表1。22两组治疗效果和妊娠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3774%(20/53),高于对照组2549%(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治疗6个月和1年LH、FSH和E2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LH、FSH和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LH、FSH和E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EMT 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痛和痛经、不孕,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EMT目的是缓解疼痛,去除内膜异位病灶,恢复妇女正常生育功能。开腹手术是EMT的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创伤性大,术后易感染等缺点;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EMT具有微创优势,能够减小或消除EMT 病灶的植入,分离盆腔粘连,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可增加受孕机会,但存在术后复发等[7-9]。

戈舍瑞林是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与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α受体的亲和力强,半衰期较长,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阻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雌激素处于低水平状态,防止异位内膜病灶继续发展,使异位病灶萎缩、退化[10,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LH和FSH均高于对照组,E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保守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明显提高EMT临床效果,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娟.腹腔镜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的价值 .浙江创伤外科,2013,18(4):556-558.

[2]罗李莉,徐红.保守性手术后联合GnRH-a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3):206-210.

[3]吴芸.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GnRH联合反添加治疗分析.中国性科学,.2013,22(10): 20-22.

[4]黄晓春,安旭琢.戈舍瑞林和孕三烯酮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术后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187-5189.

[5]Nirgianakis K, Bersinger NA, McKinnon B,et al.Regression of the 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peritoneal cavity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by GnRHa treatment.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3, 170 (2):550-554.

[6]范丽英,王鑫炎,徐红艳. 曲普瑞林联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中国性科学, 2014,23(4): 10-13.

[7]王B,应小燕.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率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2):108-111.

[8]白图门,白延青,姚路.腹腔镜手术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观察.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432-434.

[9]Guerrero Hernández A, Oropeza Rechy G, Gómez García 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for endometriosis, used in clinical service endometriosis gynecology Hospital General de Mexico (2009-2011) .Ginecol Obstet Mex,2012,80(10):637-643.

[10]夏改文,万炜.戈舍瑞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1):2123-2125.

[11]姚晓芳,周爱智.手术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58-259.

[12]马军.泌尿系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的诊断及治疗特点分析.中国性科学,2013,22(5):35-36,4.

[13]王红琳,陈亚萍.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 中国临床医学,2013,20(6):795-797.

[14]郭祥翠,王倩青,宋艳品.腹腔镜保守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治疗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468-470.

篇2

互联网+包装催生新机遇

我们追溯20世纪50年代,人类追求人工智能的脚步不曾停止,从机械手到无人工厂,智能包装是延续这一主题发展的阶段产物之一。在此理念之上并结合时代背景,我们探究智能包装,认为其应是伴随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通过对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升级、通过改造包装结构、通过整合被包装物信息管理,实现被包装物的人性化、智能化。

包装是高频次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智能包装将打开包装物联网的新蓝海,通过已经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与消费者形成数据交互。在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盛行的时代,包装正在适应体验、交互与网络化的新消费环境,从注重品牌形象与包装视觉美感向实现包装功能化与智能化发展,并应用IT新技术开启包装使用功能与应用智能结合的智能包装新模式,推动包装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现代化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包装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包装制造正在将传统印刷技术、数字印刷技术与移动互联、电子商务以及物联网技术融合,主动构建智能包装制造体系,推动传统包装印刷从商品美化和商品保护的基础功能,向包装信息与现代物联网进行数字识别关联转变,向快速服务网络消费者转变,其关键技术为数字信息的智能关联技术和定制与安全防伪技术。

国内印刷业一直以来都处在转型发展及技术升级阶段,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而智能包装这块诱人的巨大蛋糕,就成为了众多实力公司争抢的目标。深圳劲嘉彩印、美盈森等公司都于2015年高调宣布进军智能包装领域,并预测市场空间为万亿级。智能包装的巨大市场及其潜在的机遇,预示着这一朝阳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跃升点。所以,研究与实施智能包装的产业化印制,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得不说,中国“互联网+”概念与德国的“工业4.0”遥相呼应,它代表着中国制造发展的新风向,“互联网+包装”正是“工业4.0”发展模式的体现。同时,“互联网+”模式促进了定制化时代的到来,包装行业也将获得重新定义,传统包装企业有望通过互联网创新抢占未来市场的新高地。对于包装行业,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包装”的发展模式,将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国家“互联网+”的战略规划的深入,国务院了〔2015〕95号文件,要求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追溯体系,商务部也在组织各行业进行电商物流绿色包装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市场运用和普及。2015年,包装工业总产值14800亿元,物联网智能包装按5%计算将达到近千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还不包括庞大的物联网生态链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对接和交换,从源头上切除了各种安全隐患,保证了产品的品质控制,逐渐形成全新的B2C、C2C、C2F商业模式和巨大价值的流量入口。

2016年,注定是中国包装印刷行业不平凡的一年,众多龙头企业蜂拥进入“物联网智能包装”的项目研发,如美盈森定向增发32.5亿元,劲嘉股份定向增发16.5亿元,合兴包装定向增发9.5亿元;中国包装总公司成立中国智能物流包装(集团)有限公司,奥瑞金、新通联相应投资物联网智能包装,所有的巨额资金纷纷投向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智能包装的建设和研发。

物联网智能包装技术的应用

智能包装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比如材料科学、微电子科学、化学、人工智能、微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包装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为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虽然这十大应用领域没有包装印刷字样,但里面很多行I都和包装印刷有关系,因为包装是一个载体,以前承载的都是可以看到的一些图文、信息、结构、材料,但现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可能承载更多的信息。其中,按照各个技术在其应用的比重不同以及其工作原理的不同,智能包装可以分为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技术、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技术以及信息型智能包装技术。智能包装制造在印刷工业数字化、全流程、绿色的集成制造与服务等主流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正伴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渐入佳境,智能包装技术的发展可归纳如下:

1.利用电子标签对商品进行可跟踪性运输包装,反映商品物流信息

包装技术的科学、低成本、合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智能化的包装技术在现代物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装信息的不足和错误会直接影响物流业各个环节的发展;包装智能化发展不足也会对现代物流业中的扫描设备管理、计算机管理等产生制约。因此,包装技术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进步。

可跟踪运输包装技术作为一种自动化运输管理包装技术,能够对流通线路上的运输容器信息进行全方面的跟踪管理,并利用控制中心对运输线路、运输中的商品信息进行调整和管理,从而实现方便的商品流通管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加入来构建一个智能型的物流管理体系。电子标签就是可跟踪性运输包装中的重要应用体现。

以智能物流为例,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都要经过3个区域,首先从制造厂出来,进入区域配送中心,然后进入零售商店。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产品是否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并且能够合理的管理;多个零售店之间资源的共享、及时的配货,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在以前是无法监控的,现在通过在包装上设置一些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实时的传输,生产企业就可以进行监控,这样就可以减少库存量,减少仓储要求,提高存货可视性和可跟踪性;通过JIT(无库存生产方式)和库存共享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电子信息组合包装反映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信息

电子信息组合包装是实现商品生产和销售信息智能化的手段,其主要由具有记录信息功能的电子芯片、软件以及条形码组成,能够帮助用户了解商品的使用属性以及商品的物流管理问题。电子信息组合包装技术能够将商品的名称、功能、成分、保质期、价格、使用方法等信息,以一种数码的形式存储在微芯片的包装中。这种带有电子数据信息的包装方式基本适用于所有商品上,能够方便消费者对这些信息进行读取。

美国一所大学开发出了一种智能化微波加热包装,将商品包装的加工信息编成信息码,利用微波炉的条形码扫描仪和微波处理器来对这些信息码进行识别,通过信息码来获得加工信息,从而对微波炉的加热效果进行控制。这种智能化的微波加热包装技术作为一种载体实现了商品、包装和微波炉之间的联系。

3.数字信息关联服务技术的应用

如今,智能手机等数字识别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大众生活中,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数字信息关联服务的技术应用,将是未来智能包装企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首先,包装印刷企业只有认清数字印刷特有的数字与网络特性,主动从制造向服务转型升级,才能积极引进“互联网+”来改造或重构自身的产品制造流程,使静态产品包装变为动态的智能包装。其次是利用数字印刷成像方式的多样性,为包装用户提供从创意设计到产品制造的集成关联服务,按照智能包装数字信息关联的需求来印制各种数字监管码,如药品电子监管条形码、二维条形码、密钥、水印以及特殊纹理,进而为用户提供溯源、比价、配送和支付等服务,实现包装的智能化。

4.专属体验型智能包装制造技术的应用

在当今交互与体验的新市场环境下,将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电商平台与数字印刷技术整合,来引导或创造包装用户的专属感和体验性是创造智能包装需求的前提,更是智能包装制造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智能包装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通过智能包装的全方位设计来诱导或强化用户“触觉、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增强卷标的体验功能和感受,使卷标具备更多的信息感受,还要能够利用数字印刷来制作出对特定人群或特定人群需求的体验型标签,并能够实时地应用互联网来推送用户体验的感受,提升用户的交互性、参与感和满足感。如在高档礼品或奢侈品上印制满足特定“触觉”的智能标签,在各种金属光泽感、特亮膜、糙面膜、全息膜及喷铝膜、立体三维全息成像等特殊材料上印刷来刺激“视觉”感观的智能包装等。

物联网智能包装的未来之路

随着包装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一体化服务显得愈加重要。据包装版块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包装企业正努力建立智能包装物联网平台、打造智能包装生态链,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有望持续加大向一体化综合包装解决方案转型的力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装品牌商唯有持续保持创新性,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压群雄。

数字化功能印刷与物联网智能包装是数字印刷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其正在成为数字印刷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依托集成制造技术,数字印刷技术能够将许多功能性材料和信息嵌入到各种测试试样、包装、标签等产品中,一方面使产品具备某些特定的、个性化的功能,如温致变色,另一方面也能使产品具备特殊识别功能以及防伪功能,从而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工业4.0”新时代,数字化和智慧化正在成为印刷工业发展的新动力。包装企业只要将已有的各种印刷技术与新兴的IT技术和新材料融合,创造用户包装的智能化需求,创造与同行在智能化上的差异,就能够抢占智能包装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新高地,推动企业高质、高效、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其中,包装印刷工业4.0智慧型工厂项目意在实施智慧化运营,从产品制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此外,进一步加强公司在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上的服务能力,利用数码印刷设备生产各类大规模定制化产品,实现新业务模式方面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互联网包装印刷产业云平台及生态系统建设项目旨在打造整合包装产业上下游,汇聚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及提供增值服务的互联网包装印刷生态系统。同时,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建立创客中心,助力互联网包装印刷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智能化包装与互联网的结合,可利用云端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带领商品进入智能化生产,并通过实时信息采集实现从检测、追踪到智能验货等自动化流程,营造出新的价值链和生态圈。此模式通过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构建新型产业链商业模式,是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大势所趋。在信息技术里面,物联网技术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技术浪潮。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篇3

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把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到20*年年末,具体工作目标是:

(一)各县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基本解决;蔬菜、畜禽、水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进一步下降;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

(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彻底解决县城以上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证照生产加工问题。

(三)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的问题;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四)彻底解决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五)完成药品注册现场核查专项工作;建成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基本解决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问题;禁止并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六)县城以上城市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95%;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七)家用电器等10类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解决无证生产的问题;监督抽查合格率明显提高。

(八)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二、整治重点和任务

全市专项整治的重点产品是: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

全市专项整治的重点单位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畜禽和水产品养殖场、屠宰(厂)场、饲料加工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鲜产品超市、小食杂店、小型餐馆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重点区域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无证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以及制假售假屡打不绝、反复发生的区域。

围绕上述整治重点产品和重点单位,主要开展以下八个专项整治: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进行整治;加强对种植养殖业产品农药残留和“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禁用、限用药物残留的监测;查处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农产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二)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整治。

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依法进行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非法生产加工企业,严肃查处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全面推行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

(三)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治。

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落实食品质量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食品批发市场、小食杂店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水产品经营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整治售假问题突出的市场。

(四)餐饮消费安全整治。

全面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和小型餐馆的食品卫生监管;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五)药品质量安全整治。

全面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清查和再注册工作,淘汰不具备生产条件、质量无法保证、安全隐患较大的品种;开展注射剂品种生产工艺核查,逐步扩大向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加强普通药品监管和特殊药品监控;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准入管理,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后监督检查,禁止药品零售企业以任何形式出租或转让柜台,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走票以及用食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冒充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违法违规行为;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建立违法广告的公告、市场退出、信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真实性核查,加强对高风险产品和质量可疑产品的质量监督抽验。

(六)猪肉质量安全整治。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屠宰、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无耳标的生猪不许调运,没有检疫(验)证明的猪肉不准销售;加强对猪肉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监管,严肃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等违法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未经检疫(验)或检疫(验)不合格猪肉进入加工和流通环节。

(七)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重点整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等10类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及使用不合格原料等违法违规行为;扩大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严格发证后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后处理。

三、整治时间和步骤

全市专项整治行动从20*年8月下旬开始至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发动阶段(9月中旬)。制定具体方案,分解工作目标,落实整治任务,做好发动部署。

(二)集中整治阶段(20*年9月下旬至11月底)。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全面开展检查,集中进行整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年12月上旬至12月底)。总结整治工作经验,组织督查验收,完善相关制度,巩固整治成果。

篇4

虽然笔者从2007年底开始,应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邀请,主讲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和管理的课程;但是现代医药物流概念的明确和配套政策的落实,直到2012年年末才看到希望。笔者相信,2013年必然是中国现代医药物流真正发展的元年。

政策充满正能量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各级药监部门对医药企业发挥实际的管理职能。但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商务部才是药品流通业的法定主管部门。自从明确商务部的主管关系后,各级商务部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药品流通业的调研、座谈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选取了部分药企作为国家商务部药品行业直报统计单位。笔者知道,许多医药同行都在等待,想知道商务部对医药流通业的管理思路和政策力度。而以《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为代表的5项标准的公布,拉开了商务部管理药品物流的序幕。

商务部开始直接管理

目前,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等核心文件。

在规划纲要里,商务部门制定了医药流通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同时,商务部在规划纲要里也提出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与之配套的是,在药品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和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商务部门贯彻了将医药企业分级管理的思路。商业药企从低到高分为“A、AA、AAA”管理:省辖市、地级市药品批发企业要达到A级,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2亿~10亿元;县及县级以下药品批发企业则要达到5000万元才能入选。对AAA级和AA级企业的要求更高。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10亿~30亿元;而A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30亿元以上。为了与新版GSP的管理思路配套,商务部门还要求上述三级药企必须分别具有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以上仓库;经营中药材的,仓库标准还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在WMS系统、电子标签(DPS系统)、自动温湿度仪、冷库容积、车辆数量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在考虑硬件规模的同时,企业的软件服务能力也被纳入考核范围,如运输包装完好率,运输过程信息可追溯率,冷藏药品、特殊管理药品信息可追溯率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而在《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则对零售药店进行了分级,零售药店评级也纳入了诸如营业面积等较多的硬指标,如AAA级药店必须大于100平方米,配备3000个以上的药品品规,涵盖80种以上的疾病。

药监等部委齐发力

同时,笔者知道在药监部门即将公布的新版GSP标准里,对商业药企、零售药店等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现代物流药品批发企业的硬件配置也要求不低于商务部门AA级标准,尤其是在物流硬件配置上更有明确的指标,温湿度的在库、在途管理更是作为强制要求执行;同时,每一个药店将来都必须要有一个执业药师等。尤其是新版GSP标准还有若干附则,以专项附件的形式对“现代医药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冷链物流”“互联网药品交易”“委托配送”等专项问题予以明确。

针对医药流通业,国家其他部门也有政策出台,涉及到的部委文件主要有:国家科技部的《医药研发创新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国家工信部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医改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国家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上述政策的齐发力,笔者相信不但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的规范发展,更是会从政策面扩大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规模,帮助规范的药企在新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以快赢慢”

从2007年开始,国内不少药企开始启动自己的物流建设之路。根据我国最专业的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咨询研究机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长期追踪,国内已经获得土地并将于2013年启动物流建设工程的商业药企已经接近280家,还有部分企业正在运作土地或者拿了土地正在犹豫是否要建。在笔者看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物流科技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众多药企尤其是成长型药企考虑的不应是是否要建设的问题,而是要加速完成现代物流建设,塑造企业独有的医药流通供应链。目前看,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必须解决两大难点。

建设认证难度增加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难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土地获取成本的提高和医药物流标准的提高。

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修改。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国医药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综合用地等不同的性质,但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如果新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正式执行,就意味着直接获取土地的成本会增加,优质土地的资源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项目用地获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极大增加。对于还未获得土地的医药企业,从事现代医药物流项目的难度将更大。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版GSP和若干附则的公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认证、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获取将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大面积仓库的工程投入,软硬件的配置要求,人员资质的提高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根据笔者的计算,修建一座满足年销售规模为30亿人民币药品流通的、15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药品仓库,工程投入至少需要4500万人民币(不含土地获取成本)。更何况,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所要求的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DPS电子标签拣选系统、RF手持终端系统、自动温湿度仪等必须经过严谨的工艺详规设计和联调,企业人员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培训,新物流中心才有可能运作顺利。

在政策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企业纷纷申请现代医药物流认证,具体的认证标准和执行门槛必然会越来越高。

现代物流转向健康产业

新标准现代医药物流定义如下:“依托一定的现代化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在笔者看来,现代医药物流不能理解成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而是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和企业所在药品流通供应链的竞争强势化,最终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药品流通主营业务的需求来测算,医药企业修建满足年药品流通规模的物流中心用地需求为60亩。但在实际业务中,我国药企获得的项目用地规模多在100~200亩之间;极少数商业药企项目用地规模在数百亩水平(笔者得悉某药企物流项目用地达到1400亩)。一方面是单纯的医药物流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巨额土地必须盘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如何将物流项目向健康产业项目转化并运作良好,是未来国内不少药企必须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健康产业园的分期发展目标,药企在建设之初就应对健康产业园做好整体布局与分阶段实施计划。分步规划建设专业的商业交易地产区域,吸引中药、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西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与医用耗材等行业企业入园交易,为其建设别墅式商户,以租代售或先租后售,挖掘园区的商业地产价值。初期布局可以符合新版GSP要求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为核心,办公大楼、研发中心、临街商业建筑都将位于1期土地的,面对主要交通道路,既便于办公和业务往来,也利于商业价值的发挥。在1期和2期土地的后部(即园区后门)紧邻位置拿出土地,重点吸引各类知名工业企业入驻,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与加工、中成药、保健食品与营养食品、西药、生物医药制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化妆品等9大产业企业群。

如果要考虑土地商业价值和人气的快速提升,可以规划专项片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配载市场。

篇5

全球天然药物的销售量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天然药物市场迅速扩大,中医药日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对中药的研究,也已成为国际药物研究工作者乐此不疲的课题。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产值约700亿元,其中中药制剂、保健品约500亿元,中药材约150亿元,中药饮片约50亿~60亿元。近10年来,中药制剂销售额占我国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3.7%增加到25%。中药制剂占整个国内药品消费市场的1/4。中药制剂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跑得最快的“黑马”。

尽管如此,中药也经常面临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对其理论、安全性方面的质疑。国际天然药物贸易中,中国仅占3%份额,而且基本是附加值较低的中药材。1998年开始,中药制剂的进出口贸易就开始出现了逆差,1999年以来,我国中药制剂出口量逐年下降,中药制剂实际进口量逐年增加。为此,国家对中药产业采取了倾斜政策,规划在5年内培育20个左右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现代中药产品,2至3个中药制剂进入国际药品市场,到2010年,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份额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5%。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面临着最好的机遇和最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抓紧实施国际药品管理惯例,以中药制剂生产现代化、国际化为核心,带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迎接时代挑战。

中药制剂生产实施国际药品管理惯例的内涵涉及中药产业所有方面: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质量的标准化;中药材的种植管理的标准化;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的标准化;中药制剂生产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中药制剂生产实施GMP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化、中药材的种植管理标准化、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标准化的归结,是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牛鼻子”。要把中药制剂生产与时俱进地结合自己特点,将实施GMP作为打破国外种种偏见,打通国际贸易渠道,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首要课题。

中药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依照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的处方,运用传统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中药加工、制备成具有一定剂型、规格的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

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中药前处理阶段;中药提取阶段;剂型制造阶段。

中药前处理阶段:为了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对中药制剂生产原料,如中药材、中药饮片等进行必要处理的过程包括鉴定与检验,炮制与加工。

中药材前处理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采用各种方法,将中药材制备成能够符合制剂生产要求,具有一定形状、规格的净药材的过程。

中药提取阶段:中药提取是依照中药制剂生产需要,将经前处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等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定向获取和汇集其中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的过程。

剂型制造阶段:剂型制造是根据药物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的要求,将中药提取物加工制造成适用于医疗、预防应用型式的过程。

中药行业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品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有这样的说法:“地道药材,如法炮制。”这些说法都表明中药制剂的质量特征产生于中药前处理阶段和中药提取阶段。

应该说,对所用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和对前处理加工、中药提取工艺过程的控制是中药制剂生产质量的关键。

中药制剂生产实施GMP,除需执行一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通则),还应特别注意从中药特性出发,重视对所用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对前处理、提取工艺过程的控制以及对中药提取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要把这些控制要求标准化,形成规范。

1 重视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1.1 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

从源头分析影响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1)基原问题――多年来由于中药材用药习惯因素和品种混乱的情况,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各自所含成分不同,效用也有区别。

2)产地问题――“地道药材”是指有悠久历史,生长于适宜自然生态环境的、品质优良的药材。相同品种,由于产地不同,质量相差甚远。特别是引种、试种的药材,自然环境不当,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性状。

3)采集问题――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期,有效成分储量的高低也因季节而不同,采收不当,质量会有影响。

因此,应从源头采取措施,控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

1)明确可使用的原药材的种属、产地、采集、加工时间、加工方法以及质量标准、质量等级等。2)加强对供应商资质信用管理,所供药材必须有标签,标明药材名称、种属、产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以及质量标准、质量等级、药材供应商的名称等项目,并同时提供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检测报告。3)对经常使用的、批量较大的原药材,应建立或指定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以保障中药材性状质量以及资源的持续性。

1.2 以经验和现代的检测手段,双管齐下把好质量关

1)开展原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外形鉴别研究和鉴定工作。确定该药材在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确定其科、属、种和学名等。

2)开展原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检测项目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和内在质量检验工作。做好相关的鉴别试验以及所含有关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等工作。

3)对每种中药材按其特征,如产地、外形、捆扎形式等,制定相应的取样方法。

4)每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按必需检测量留样,开展中药材质量稳定性试验,制订有效期。

1.3 以批号管理为主线,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储存质量严格管理

1)对每种全株或切断的中药材来货,细分产地、采收时间、采集部位、药材等级、药材外观、捆扎形状,分别设置接收编(批)号,按批管理 。

2)原药材、经前处理的净药材分别存放。串味药材、毒性药材单独设库存放。易挥发、生虫、霉变、泛油的中药材应在阴凉条件下储存;鲜活中药材应低温冷藏。

3)库房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实时监控。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昆虫、鸟类或啮齿类动物进入,防止任何动物随中药材被带入仓储区,以免造成污染和交叉污染。

2 要重视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2.1 保护中药材、中药饮片前处理生产环境,避免可能的污染

1)采取有效措施(如安装捕尘设备、排风设施,设置专用厂房等)控制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取样、称重、粉碎、混合等操作过程中的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

2)用作净选药材的工作台,其表面应平整,易清洁,不产生脱落物。

3)直接入药的净药材的配料、粉碎、混合、过筛等操作应在门窗能密闭,有良好的通风、除尘、除湿、降温等设施的厂房内进行,人员、物料进出及生产操作参照洁净室(区)管理要求。

2.2 严格执行中药前处理工艺操作要求,防止可能的交叉污染

1)按规定要求进行拣选、整理、剪切、洗涤、浸润或其它炮制加工。

2)鲜用中药材在规定的时限内加工炮制。

3)前处理加工中的药材不直接接触地面;加工毒性药材,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4)药材检选后的洗涤使用流动水,在用过以后不再用于洗涤其他药材,不同的药材不同时在同一容器中洗涤。

5)洗涤、切制、炮制后的药材不在露天进行干燥。

6)清洗、浸润用水的质量不低于饮用水标准。

3 重视对中药提取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

3.1 规范工艺操作要求,确保提取有效性

1)建立、健全生产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文件,各关键工序的标准投料量、提取、浓缩、干燥、过筛、混和、储存等技术参数经验证后予以明确,每批提取物有产量和收率限度。

2)生产操作记录表式设计科学,实时记录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如投料工序有称量、投料等记录;提取工序有提取溶媒、升温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媒回收等记录;浓缩工序有浓缩设备编号、浓缩温度、干燥时间、干燥浸膏提取量记录;各工序使用设备有编号等记录。

3.2 规范工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可控性

1)几个接收编号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混合投料时,要记录每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接收编号和数量。

2)每种提取物有质量标准、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3)对每种提取物进行稳定性试验,确定有效期。

4 重视中药提取物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未经净制的中药材不直接用于提取加工。

2)鲜用中药材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取加工。

3)提取、浓缩等厂房有良好的排风、排湿等措施。

4)提取设备尽量密闭或加盖。

5)有实时监控措施,保证中药提取物的储存符合温度、湿度要求 。

5 讨论

5.1 中药制剂生产应有专职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队伍

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应在质量管理部门设置相对独立的专职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队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取样、外观鉴别和内在质量检测、评价,监督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投料以及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前处理加工操作人员的培训。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应有鉴别生药质量能力,有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前处理加工的经验;他们应有中药、生药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从事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真伪鉴别、质量检测的工作经历;或有5年以上从事中药鉴别工作的实际经验。

5.2 采取多项工艺措施,实施批号均一性、产品有效性

中药制剂起始原料中药材来自自然。历来中药制剂质量主要依靠对生药投入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控制来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中药质量研究深入,国家药品监督部门逐步提出较多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品种的定性、定量控制标准要求。一些中药制剂生产企业针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要求,对原料用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也在对其真伪优劣鉴别基础上,制订了相关组分定性、定量的质量控制指标;并且对本企业一些中药制剂品种的中间体(中药提取物)的相关组分制订了内控定性、定量指标,中药制剂质量水平有了明显跨跃。但是,我国的药用资源总数达12 807种,经营药材有1 200多种,常用的药材近600种,中药制剂是几味到几十味药材协同作用的产物,很难完全说清楚到底是其中哪一部分物质在药理上起作用。要全面确定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品种定性、定量质量控制项目和指标并以此作为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安全、有效的依据,确有难度。 目前,在中药制剂生产上,把传统经验同现代科技结合,在确定工艺条件下,同时采取对生药投入量和相关物质定性、定量指标控制方式来保证中药制剂质量,无疑是个好办法。

为此,可在GMP原则下,采取多项工艺措施,实施中药制剂批号的均一性、产品的有效性。

1)按照批号管理原则,对所接受的每宗到货中药材,细分产地、采收时间、采集部位、药材等级、药材外观、捆扎形状,分别设置接收编(批)号,确定各自可测定的有效组分含量,按批管理。

2)通过对组分含量不同的合格净药材批号采取混合投料方式,实施各批中药提取物有效组分含量的相对均一。

3)通过对组分含量差异的合格中药提取物(可以颗粒形式)批号采取混合投料方式,实现中药制剂有效组分含量的均一。

5.3 规范净药材、中药提取物委托生产GMP管理,逐步实现中药提取物商品化

净药材、中药提取物委托生产有利于中药生产企业扬长避短,科学分工;有利于药材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中药制剂规模发展。净药材、中药提取物委托生产应视为中药制剂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应该在政策上得到鼓励。

要重视净药材、中药提取物委托生产交接事项:

1)明确委托药材前处理加工的质量交接事项:双方要确认原药材、净药材交接质量标准;确认委托提取加工质量管理体系;确认加工前原药材实物质量(含质量检测报告);确认加工后的净药材实物质量(含质量检测报告)。

2)明确中药提取物委托加工的质量交接事项:双方要确认原料用净药材或中药饮片交接质量标准(提取物质量控制项目和检测方法);确认委托提取收率、提取物储藏条件、交接时间;确认委托提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认中药提取物交接质量标准(提取物质量控制项目和检测方法);确认提取物实物质量(含质量检测报告);确认每个批号提取物的批生产、质量控制记录。

3)明确中药提取物运输质量交接事项:双方确认提取物运输包装容器的材质、规格;确认防止运输中质量改变的措施。每个批号提取物应有交接记录。

5.4 逐步推进中药提取物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实现中药提取物商品化

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是现代中药进入规模、走向国际的重要环节。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质量符合标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等进行提取加工而得到的具有相对明确药效和质量标准的物质,应视作中药制剂的原料药。

可以逐个探索中药提取物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商品化的中药提取物可以是单味的,也可以是复方的,逐步成为为中成药制剂生产配套的原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