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

篇1

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从促进中小学生成长角度,在基础教育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的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感受行业文化、进行职业体验、开展校本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而各职业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在线课程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深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能说完全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涵盖了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家长及学生对于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身边直系亲属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后,不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缺少关注职业教育的兴趣,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职业情感的培育,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明确,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也较为片面,没有一个端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产生兴趣并引起重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实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是体现义务教育全面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将从课本中习得的间接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进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挑战来自课程设计和师资。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启蒙教育的老师以及系统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做了归纳,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制作设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但是,《纲要》对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的说明相对还是较为笼统,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要求并没有清晰、详尽的阐述,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同时,目前小学、初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学校,自身教育学背景过硬,但是缺乏对相关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对于不同职业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开发上的瓶颈,而鼓励老师们积极下企业下临床,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讲授,急需更加合适的人选一起协作开发。

3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学要真正落实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和各行各业的支持。要扎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职业特点和内涵、有教学能力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第三,需要有适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场地和场所。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对职业启蒙教育对应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主要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师与初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即把某些相关、专业群的职业特点、要求,转化或编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例如,关于药学相关职业,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初中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小学高年级可以带领学生辨析中草药,制作植物标本,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特点开设难度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性职业启蒙教育。

3.2授课师资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职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五年制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是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教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能动态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助于进行高职课程与初中课程的合理衔接,使得专业课不会因为出现知识储备的空缺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3教学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职业启蒙教育有《找个岗位去体验》、《职业调查与体验》、《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但目前相当多的岗位因为安全、保密、距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参观体验,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等,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职的实训基地(中心)、展示体验中心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优。五年制高职的实验实训室本就是为教学、实操所设,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此进行一些简单、安全性高的职业体验,同时仿真设备、软件等也更适合示教,使学生们对相关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直观、清晰的体验。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校园,邀请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知名度,同时也能让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和家长在升学填报志愿时更加理性、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启蒙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以求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大学新生意识能力较低,此时对其进行引导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成了一个良好媒介,引导新生认识自身,并且掌握自己的未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个岗位人满为患,国企名企更是座无虚席,加之如今大学生恃才而骄,不愿进入基层做起,更有甚者眼高手低,找工作更加困难。当今高校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身价值无一个明确定位,对自己前途更是迷茫或者毫不担忧,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毕业以后择业和就业困难。

一、大学新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新生存在职业迷茫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对新环境还处于一个未知和好奇的阶段。新的环境,新的同学,让他们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主要精力不会忧及未来毕业后的择业与就业问题,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甚至毫不知晓这个专业的用处以及自己是否喜欢。还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的改变,一时间不能适应。或者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没有学习目标。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继而导致对将来职业的迷茫。也有的大学新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不仅迷茫,甚至是一种不关心的态度,普遍认为时间还早,大学四年时间,大一更没有必要担心此种问题,根据大学新生的这种对自身将来和职业认识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规划的迷茫。从而造成很多新生出现心理迷茫现象。而心理迷茫现象是大学生后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萌芽状态,如不及时进行调适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发展。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期许,但对自己短期的职业规划还是处于迷茫阶段,对长期职业规划也不太清晰明确。所以,大一新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较为迷茫。对自身价值也存在认知误区。

2.大学新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引导

刚进入大学,很多新生在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是求助于父母,但是远在家乡的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大学生活也不甚了解。也有部分新生会找高年级学长寻求帮助。但客观地说,他们的观念也不尽然全面或者正确,所以不一定能给与新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误导。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有可能工作较为繁杂,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加之有些学生不愿主动找辅导员交流,将问题深埋心底,又造成辅导员更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上三类群体,都在对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上存在局限性,都不能很全面、科学、系统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但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讲,由于课时的局限和师资力量的有限,往往不能对上课的每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职业生涯引导,更多时间也是在课堂进行讲授性的教育,对大学新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针对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为重要和急迫,需要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好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事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也就是研究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且要根据个人天资和能力,工作动机和需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限,面对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仅仅制订一个长远的规划显得不太实际,因而,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自我。一般说来,以5—10年左右的时间为一规划段落为宜。这样就会很容易跟随时代需要,灵活地调整自我,太长或太短的规划都不利于自身成长。其中的自我分析,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等。尽管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场人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不同,但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生涯实际上就是就业准备阶段,是为自己更好地筹备知识、提升能力的阶段。[1]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本形式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学生引导或者建议以使之不再迷茫,或者明确自身价值,对未来有一个基本的规划。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对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以求能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悉心答疑,给予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的指导,给他们的想法或者规划提出建议。课后布置作业,学生积极完成,能够尽快了解自己的毕业去向,最终实现大一新生对自己的职业甚至人生做出一个明确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大学新生启蒙教育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和启蒙影响力

很多大一新生,并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职业领域中有哪些行业,更不清晰自己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此时的大一新生如同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刻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主要体现在帮助新生充分认识自己和自己要做的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帮助大一新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帮助他们更有效率地学习,更好地向人生的目标迈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以及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能够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能够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者特长;若是在上课期间,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可以改变方向,少走弯路,做出更好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障碍、激发潜能、实现自我,它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或工具,可以养成一种能力,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重新审视、评估的机会,并不断调整自己,修正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

2.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大学新生未来的意义

大一是起点,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启蒙教育对新生未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化解人生发展中的危机与陷阱,使人生事业发展获得成功,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能解决“社会角色”的稳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一开始就给了学生一个定位标准,学生将来的职业也就是他们的目标,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应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的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他们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正是这种思想,这样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会树立目标,高瞻远瞩,做事有目标有规划,人生必当不凡。目标的设定是在继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做出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3]职业将伴随学生一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相当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划,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便会省去很多弯路。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大学新生启蒙教育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给大学新生上了职业的一课,更是人生的一课。大学生要做到的不仅是自身价值的定位,还有人生甚至于所在行业的定位。新生通过此次启蒙教育学会的更多是认定目标,并且制定一个周详完美的计划,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它。

参考文献:

[1]刘毅.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2]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篇3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 林翠湄译. 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0-14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学科是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必要科目,语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让语文教学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主要决定于语文教师,一个能对教学艺术语言灵活运用的教师必然可以实现其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同时也是属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的语言特色更加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具备准确性及活力性。它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语言艺术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务,尤其是处于小学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认为老师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去模仿自己的老师。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它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口语的示范展现老师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具有规范性,尤其是对小学的语言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对后期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他们认为教师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他们会去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一定要注意规范性,从发音到词汇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言教学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同时能够准确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然后抓住重点,让学生领悟真正的精华。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课时里获得更多知识。

三、语言教学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差别,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启蒙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其形式与氛围,在口语教学方面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让儿童得到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他们乐于接受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课堂越活泼,学生学习兴趣越高,获取知识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越好。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定要采取儿童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

语文学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纠正他们的错

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上只是本人的观点,希望各位同行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造饭碗”;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28-03

【作者简介】董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找饭碗’的教育,更成为‘造饭碗’的教育。”[1]从“找饭碗”到“造饭碗”,不仅是职业教育功能上的拓展,而且还是职业教育助力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和社会流动,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找饭碗”和“造饭碗”虽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天壤之别。“找饭碗”关心的只是学生今天的“饭碗”,“造饭碗”则关心学生明天乃至终身的“饭碗”。重视并研究“造饭碗”,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开辟了新的途径。要促进职业教育的“造饭碗”功能,实施创业教育是必由之路。

一、创业教育的前世今生

创业教育是个舶来品。Myles・Mace于1947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针对188名MBA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创了大学创业教育的先河。[2]

创业教育的理论源自于杜威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是由柯林・博尔在1989年正式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相对完整的理论。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理论,中职的创业教育更是处于萌芽状态,在起步阶段就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梳理我国中职创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握中职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探索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推进我国中职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职业教育“造饭碗”功能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中职创业教育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有的学校已经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入了“职校生创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包括了解创业环境、提升创业素质、准备创业资源、选择营销渠道、扬起创业风帆和校园创业实践等部分。通过创业教育,学生了解了与创业有关的各方面基本知识,如工商、税务、财会、统计和社会调查等常识,旨在激发于特定行业创业的兴趣,消除对创业的恐惧和迷茫感,为日后自主创业奠定知识基础与思想基础,催生“造饭碗”的萌芽。然而实践表明,不少学校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怎么感兴趣,也鲜有接受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合格的创业教育师资

创业教育对于师资有很高的要求,试想一位自己都没有自主创业经历的教师要将创业教育的课上好且对学生将来自主创业有真正帮助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最好自己有创业的经历。然而,在目前职业学校过于机械地注重学历、年龄、专业、职称等硬性指标的用人机制下,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人员,往往在上述硬指标上不符合要求,难以调入学校。学校需要的能够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进不来,只能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往往还是在原来任教科目造诣不深、教学绩效不佳的教师兼任。这样,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创业教育课程针对性不强

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元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但目前不少职业院校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大而空”,尽管内容上面面俱到,如自主创业涉及的工商、税务、财会、统计和市场调查等知识无一遗漏,但缺乏实践情境的支持,课程表现出明显的“知识化”特点,难以发挥对创业所需基本能力培养的功能,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学生对创业教育无兴趣

由于目前不少学校设置的创业教育内容知识化、形式单一化、目标虚无化,再加上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通常自身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经验和经历,讲课过程中从理论到理论,没有丰富的案例,也没有身临其境的创业热情,无法打动学生,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程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创业冲动和创新灵感。

(四)阻碍创业教育的体制障碍

现在有一些高校的学生有“被就业”现象。部分高校为了保证学校就业率,提高学校知名度,以不签就业协议就不颁发毕业证等手段,迫使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上,这些毕业生是没有工作的。据了解,这种现象在职业院校中也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是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变相歧视。

三、创业教育的突围之路

显然,以课程形式推行创业教育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条件还不成熟,无论是政策环境、师资力量、课程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尚未满足一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有所作为。在中职学校推行创业教育,可以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且更注重隐性课程的策略。诚如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所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落实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个本质与核心,抓好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两个协同。[3]条件尚未成熟时,以正规课程形式在中职推行创业教育课程难免存在各种困难,然而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用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或者在正式课程中渗透的多种形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职业启蒙和创业教育,或许能柳暗花明。

(一)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是人生的基石,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目前教育体制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互割裂的,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通常对职业知识一无所知,甚至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未来也懵懵懂懂,等到发现自己根本不愿从事该职业,为时已晚。因此,要引导年轻学子将来走上“造饭碗”的道路,关键在于从小培养其对职业的兴趣。职业启蒙教育就是播种,一旦条件具备,就会从“谋饭碗”转向“造饭碗”。就各种职业启蒙教育而言,“职业体验日”的做法值得称道。上海多次举办了“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日”,涉及14个专业大类,有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商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土木环保类、医药卫生类等职业体验项目,供全市3万余名中小学生体验。怀着不同目的、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体验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城市科技学校的体验室内,学生饶有兴趣地用与传统工具完全不同的“鲁班”现代木工工具加工自己的“作品”;在商贸旅游学校的体验室中,拍卖体验活动不仅吸引了孩子,连陪同前来的家长也连连称道;在临港科技学校里,意大利厨师的精湛技艺折服了围观的一大批学生和家长;在建筑工程学校的体验室内,学生们对神奇和美轮美奂的建筑模型发出由衷的赞叹。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学生确立了对职业的认识,破除对职业的神秘感和偏见,进而对某类职业产生兴趣,作用不可小觑。

(二)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教学生开网店、咖啡店,而是着力培育创新驱动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4]显然,创业教育要和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负责。中职学校学生中不少是因考不上普通高中才来职业学校的,通常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并无规划,学校有责任为其弥补这一空白。学校要根据对每位学生的主观愿望、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分析,帮助其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逐步达到各阶段的分目标。在为每一位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教师的经验和判断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借助于一些职业兴趣或职业倾向量表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有超强的职业领悟力、兴趣浓厚又兼具创业潜质的学生,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其将来自主创业。

(三)学生创业园机制

“建设‘学生创业园’,扶植创业成才”,其主旨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运行机制,按企业生产车间规划设计,让学生在学校实习就能接受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学习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同时把相关企业的项目吸纳到校园里来,开展项目开发和产品孵化,进行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毕业生以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5]“学生创业园”是实施创业情境教学的绝好场所,在这里通过真刀真枪地模拟整个创业过程,能使学生创业所需的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位训练和提高。

(四)在课程教学中渗透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同时,还承担着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任。以课程教育为载体,将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渗透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是目前中职贯彻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某职校学生在电子商务课上受教师启发,对开网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在化学老师的帮助下成功自制纯天然材料护肤品,在淘宝网开了一家网店,销售获得很大成功。又如,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某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自己开设计室的学生不在少数。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Katz・J.A.The・chronology・and・intellectual trajectory・of・America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

[3] 刘湘竹.人大代表谈大学生就业难――从“找饭碗”向“造饭碗”转变[N]大连日报,2012-01-09(A5).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5-01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篇7

【关键词】语音 课程现状 课程改革

一、语音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吉姆森曾经说过:“要学会讲任何语言,一个人只需要掌握50%~90%的语法,1%的词汇便足够,但语音却要100%的掌握。”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流顺畅。

语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听力的辨识度。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语音为交流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语音可以提高提高单词的拼写,加速单词的储存量及提高写作技能。由此可见,语音教学是整个语言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听力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及记忆单词等方面有促进作用。

一、个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笔者所在的院校,该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英语语音一直是外语系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该学院外语系把培养具备市场需要的教学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该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承担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的英语启蒙教育工作。

对于英语基础启蒙教育工作而言,良好的语音素质是启蒙教师应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工作中,教师良好的语音素质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模仿对象,规范学习者的语音学习习惯,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语音面貌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地方口音严重;语音概念模糊,理论知识薄弱;语音无法交际等。这为语音教学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为了彻底地改善该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面貌,实现语音的交际功能,为后续学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对教育专业英语语音课程进行了改革。

二、语音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教学内容

语音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音段音位教学和超音段音位教学两部分。音段音位教学主要是以48个音素的学习为主,而超音段音位教学包含重读、节奏、语调及其它音渡(连读、强式和弱式、停顿等)现象。超音段音位的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所在院校的语音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平均周课时三节。在教学内容上,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音段音位教学上,忽视了超音段音位教学,这使得学习者在运用语音的过程中,语流不流畅,不能正确传递想表达的意思,从而为交际的顺利开展造成障碍。

2 课程教学模式

语音课程采用传统的听一说一模仿一操练教学模式。教师对语音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机械式的操练,这使得教学枯燥,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在此教学模式中,语音习得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语音错误的反弹率较高,学习者不能根据具体环境,灵活的运用所学语音知识,无法实现语音交际的目的。

3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综合检测,对教学的反馈和整改有重要作用。现有的语音课程考核,内容形式单一。两学期期末语音考试以口试方式展开,内容以检测音素,辨音及考核语音语流现象为主,不能很好地检测是否实现语音的交际功能。

三、语音课程改革

目前,现有的语音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促进语音教学,笔者从以下几点探索高职院校英语语音课程改革。

1 课程设置

转变语音课程基础性的定位,凸显语音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定位,即把语音课程的基础性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在具体的专业中提升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在英语教育专业中,语音课程以教师职业背景为依托,在创设的各种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提升学习者作为教师的的语音基本技能,口语技能,最终实现语音在职业背景中的交际功能。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包含音素的发音与训练,重音和节律的训练及语调的使用与训练三个模块。音素的发音与训练主要培养学习者单词辨音,整体认读及拼读技能;重音和节律模块培养学习者语音识别的流畅度;而语调模块培养学习者朗读技能。第一个模块属于音段音位学习,第二、第三模块属于超音段音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位音段的学习和超音位音段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

为了促使语音教学内容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实行LAACA情景式的教学模式。LAACA的教学模式与三个理论模块相结合,在模块化教学中运用此模式,使学习者在掌握语音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对应的语音基本技能,最终提升语音的交际功能。LAACA包含(1is,tening-acquiring-applying-correcting-assessing)五个步骤,即听-获取-应用-正音-评估。整个语音教学过程以听力为切入口,以任务的形式展开对语音知识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相关语音理论知识,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中运用获取的语音知识,从而完成语音的交际功能。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对语音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音错误进行及时的正音,并且对语音运用的过程进行评价。

语音模块化教学内容与LAACA情景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可与基础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语音练习材料可选择基础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句型、教师课堂常用句型及英语教科书,并且教师可创设各种与教育专业相关的情景,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升语音的运用能力及交际功能。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改善语音学习面貌,从而实现语音教学的真正目的,促使听、说、读、写等全面的发展。

3 语音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包含教学初期进行的语音摸底测试,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考核,期末的语音课程考核以及在第二学年末的语音等级测试。语音等级测试的具体的做法是:

(1)时间设立在第二学年末,学习者实习之前,主要是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语音错误会有反弹现象,主要起到查漏补缺和实习前对自己语音摸底的作用。

(2)建立了教育专业英语语音试题测试题库,测试主要对超音段音位的内容进行检测,内容材料可与基础英语教育内容相结合,测试主要检测语音的运用能力。

(3)测试方式由被测试者随机抽取难度相当的试卷,每部分的测试成绩取语音测试小组教师的平均分。

(4)根据测试结果,有学院颁布语音等级测试证书。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音乐,特别是伴有音乐的诗,用一种形式特殊、使用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培养的目的,也被长期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来。笔者站在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思考。

1 分析学前音乐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对处于学前期,也就是幼儿后期的儿童进行的教育,一般是指对三岁到六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只有以艺术教育为主,才能实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想象意识,在学生的审美中实现对想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对比。从音乐胎教到幼儿时期的儿歌、摇篮曲,几乎都是与音乐相联系的。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据首位,在表达力量和群众合作形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更能产生亲和力,更能实现学生的美育教育,因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享受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中的“乐”,不仅体现了乐器、乐曲,更体现了汉语中的快乐中的乐,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此外,通过音乐教师,学生的听觉器官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感知到了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第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形式,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的时候净化内心,享受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社会、秀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一切美好。第三,让学生的心理结构逐渐健全,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树立。音乐教育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理解力、审美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其心理结构不断取向于健全化方向发展,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可能。

2 分析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幼儿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多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学习音乐目的在于让孩子以后当一名音乐家。这种思想使得两种现象发生:第一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学习加以干涉,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孩子全面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培养却不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减,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孩子对音乐反感。第二种,希望孩子成为非音乐家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前音乐教育漠不关心,甚至还阻碍孩子将时间花在音乐学习上,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阻碍。而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仅仅通过简单的歌曲学唱来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并在学生唱错的时候给予批评和纠正,这严重磨灭了孩子的音乐兴趣的培养,也达不到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积极转变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观念,要了解学生学习音乐需要遵循的规律,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做好试试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感知音乐感情、旋律,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2 尊重文化多元性,凸显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甚至碰撞到一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音乐是教育、文化、风俗、政治等的艺术性体现,通过音乐,能够感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息。然而,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特性,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和歌词旋律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此,上世纪初的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越来越深远地影响到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是平等的,都具有本身的文化审美价值,而音乐教育在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应该理解多元化文化。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树立这种民族文化平等的思想,认真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审美价值,进而为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提供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本土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民族的特性、文化的特性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进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各种音乐文化内涵,尊重每一种民族音乐,将它们视为一种具有自身价值的艺术来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2.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学前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其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儿童的互相作用产生的,而教师的行为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但要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歌唱与乐器演奏能力。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作曲知识等。第四,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懂得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媛.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J].科技风,2010(20).

[2] 窦建平.音乐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5).

篇9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您见过连绵起伏深远的山吗?您看过汹涌澎湃宽广的海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爱的奉献,护士的心是那深远的山,宽广的海!

自南丁格尔女士开创现代护理专业至今,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护理学科不断的发展进步。护理工作的内涵与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护理学科经历了功能制、责任制护理的临床实践,顺利的完成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化的护理模式更加完善:关怀与照顾病人、更多的考虑病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版权所有

我们的职业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在我刚刚受到医学的启蒙教育时,我的老师就说,你们选择了这一行,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对于“奉献”二字的深刻含义,当时我们并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走进病房,戴上白色的燕尾帽,穿上洁白的工作服,我才明白什么是奉献,什么叫做“天使”!从自身经历中,我才真切地感到我们的工作有多苦有多累,又有多重要!打针、发药、铺床、输液,在苦中感受呵护生命的快乐;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在累中体会自身价值的意义!从血染的伤口边,我们走过了炙热的青春年华;在白色的氛围中,我们用真诚来丈量无数个夜晚的漫长;在亲人的期待里,我们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个身患疾苦的病人……

篇10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