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调研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调研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题调研制度

篇1

1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统计情况

滨州市沾化区高度重视执业兽医制度建设,立足实际,积极宣传,为广大考生提供服务。从2010年开考以来,本区共28人报名,27人参加考试,参考率96.42%,考试通过率32.1%,其中,6人取得了执业兽医师资格,通过率为21.42%,3人取得了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通过率为10.71%。

2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报考资格

某些学科不具备报考资格。虽然《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对参加考试的学历、专业等报名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使得资格认定审核工作存在许多难以操作的细节问题。《2015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宣传手册》中有关报考资格的规定,具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兽医、动物医学、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和水产养殖专业。兽医、动物医学包括动物医学、兽医、兽药、动物卫生检疫、动物疫病防治专业;畜牧兽医不包括畜牧和动物科学专业;中兽医(民族兽医)包括中兽医、蒙兽医、藏兽医等。畜牧、动物科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不予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这样,这类学科的学生毕业后或者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或者从事科研教学任务,而无法从事临床工作,这与实际的择业需求是不相符的。而他们若要从事临床工作,按照《动物防疫法》,则是不允许的。

2.2考试环节

每年的考试一般是10月份,恰逢秋季动物防疫的重点时期,考试与工作冲突,好多人为了干好本职工作,不得不放弃考试。此外还存在考点少,参加考试不方便的问题。报考人员大多在基层服务,到省城考试不方便,路途遥远,食宿不方便,从而弃考。

2.3注册环节

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基本上是畜牧系统内的职工,不用注册,因此,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远大于注册从业人员。当前从事兽医诊疗工作人员学历一般连本科都达不到,所以被拒之报考执业兽医资格的门外,因此,实际从业人员远大于取得资格注册从业人员。

3执业兽医需求情况

3.1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执业兽医的需求非常大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饲养宠物,宠物在一个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庭成员,而不仅仅像从前只是为了看家护院或者是其他的用途,人们对宠物已经越来越重视。宠物市场在最近几年非常火爆,宠物健康和人们的健康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对执业兽医的需求就非常大。

3.2生活品质的提高,对执业兽医的需求也非常大食

以安为先,食品卫生成为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肉类被送上餐桌之前是否健康,能否放心食用,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来判定。另外,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动物诊疗机构、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均应按要求配备相适应的执业兽医。

3.3国家规范化管理,对兽医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没有注册执业兽医师的宠物医院将不得开门营业。去年开始,动物诊所、养殖场等须有一名以上执业兽医师才能开门营业。此外,涉及腹腔、胸腔等手术的,须配备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因此,执业兽医的缺口日益增大。

4诊疗机构分类管理问题

滨州市沾化区诊疗机构共3家,现有3个动物诊疗机构中,每家各有一名执业兽医。区兽医院门市部主要以猪牛羊病诊断为主,养殖户咨询较多,门诊治疗相对较少,偶尔进行犬病治疗;区畜牧中心综合服务部主要以禽病诊断为主,上门服务较多;冯家长胜兽药店以猪羊疾病治疗为主,上门服务较多,门诊治疗较少,偶尔进行犬病治疗。按照本次调研的要求,对本区三家动物诊疗进行了严格检查,重点加强了诊疗记录、药品仓库、药品采购、经营或使用记录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企业有非法经营的现象。

5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篇2

   本学期英语组将围绕区教研室和学校教科室新学期的工作要求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加强教研内容的计划性、针对性,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把教研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备课、上课的质量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坚持教师自我反思,在新课程理念框架下,形成个体行动理念。同伴互助,教师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营造浓厚“教研”氛围。提倡个人反思,写好课后札记,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位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技能。

2、继续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等日常研究工作并把工作做细做实。

4、开展英语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3、搞好英语教研组的建设,努力使英语教研组成为一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充满生机的教研组。

三、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等专著,并其中的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2、抓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成员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重点要抓好备课和上课教学常规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有效地组织好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研讨、讲座、教材分析等活动,对照新课标,反思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本学期继续开展“滚动式”上课的教研活动(2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教研组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备课组要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进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教学资料要一致。每次教研活动要定负责人,定活动主题,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学。

3、以英语周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学期将开展校第一届英语周,我们英语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课外英语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培养兴趣。本学期主要展开以下活动:

(1)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在校园开展英语小广播,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共同布置英语走廊或英语角,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英语风采的机会。

(3)开展系列活动:英语歌曲比赛、英语画报和英语手抄报比赛、讲英语故事比赛等。

附:小学英语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滚动式”上课安排表

     沙城一小第一届英语周活动方案

2011-2-20

制定人:项蓉蓉

沙城一小小学英语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时 间

活 动 内 容

1

2.11—2.17

预备周

2

2.18—2.24

通读教材,制定英语教学计划、初期英语教研组会议、区“小学学科学习质量评价、作业与批改”主题征集活动

3

2.25—3.2

区小学英语新课程培训 、区教科研论文评比

4

3.3—3.9

区小学英语教研组长培训活动、布置英语走廊和英语角

5

3.10—3.16

教学抽查、组内理论学习

6

3.17—3.23

进行“滚动式”教学活动

7

3.24—3.30

市农村小学教学规范“质量测评”、“作业布置与批改”专题培训研讨活动

8

3.31—4.6

区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组内教学教育理论学习

9

4.7—4.13

准备期中考复习、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

10

4.14—4.20

组织期中考、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规范“质量测评”、“作业布置与批改”专题培训研讨活动

11

4.21—4.27

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集体备课

期中考试后做好试卷分析工作

12

4.28—5.4

进行“滚动式”教学活动

国庆节

13

5.5—5.11

区小学科“教学规范达标”专题调研

区小学英语学科现场“命题”评比

14

5.12—5.18

校英语周活动、教学教育理论学习、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区小学英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训活动

15

5.19—5.25

区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16

5.26—6.1

组内教学教育理论学习

市小学新课程现场“命题”评比

17

6.2—6.8

市首批农村小学“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验收

18

6.9—6.15

区小学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比活动

19

6.16—6.22

市小学新课程学习质量专题调研

区小学英语口语考查

20

6.23—6.29

准备期末复习、市小学英语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比活动

区期末教学质量监控

21

篇3

一、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1.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发展方向

西湖区教育行政领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的理念,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区域龙头课题并亲自组织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牵头的课题就包括“内驱外引:区域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策略研究”“构建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的实践研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等。这三项课题的成果均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出版了2部专著。这些课题不仅提升了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在区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立足区域实际,在调研中提炼研讨主题,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以钱局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传承・共融・创新: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和黄志元副局长主持的省规划课题“促进区域高位均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为载体,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交流”“合作组有效学习的策略与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美丽学校建设研讨”等,这些研讨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有利于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围绕主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出调研报告。2013年,_展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2014年,开展了西湖区中小学课改实验学校的现状调研;2015年,组织开展西湖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提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更好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4.积极培育学校核心课题

要求校长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段内,除了要自己承担1个课题研究外,还要推广1个课题成果,开发1个新课题。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的课题要有适切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开发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和校本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或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

二、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1.组织开展学术节活动

西湖区教育系统学术节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第三届学术节也已进入尾声。每一届学术节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术节由开幕式和主题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和北京市翠微小学许培军校长分别作了关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主题活动,包括“课程改革研讨活动”“课改课堂节展示活动”“创建新优质学校研讨活动”“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等。

2.开展教育科研大讲堂活动

近两年,西湖区分别在翠苑中学、竞舟小学、求是教育集团等学校组织了十余次科研大讲堂活动。科研大讲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展示、圆桌论坛、观点报告、专家讲座等。科研大讲堂在规范学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组建同类课题研究群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把研究领域相近的课题整合成课题群,如,课程建设、美丽学校、智慧教育等课题研究群。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指导活动。

三、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研制“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近两年,我区逐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论文)评审机制。成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个评审专项组;按学科类别,分别建立初评委与复评委专家信息库;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成果)立项课题的评审标准;成果(论文)评审工作“背靠背”,同一类别初评、复评和同一组杜绝同校专家,防止个人学术权力蔓延;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国知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我区第28届教育教学论文拟获奖名单(一、二等奖)进行了,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了学术风气。

2.开展“条块结合”课题申报

“条”上集合广大教师的智慧,各中心、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提供课题研究申报目录;“块”上我们以区域重点课题为基础,延伸出了众多的子课题,同时列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供教师研究。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立项课题的方案质量。

3.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推介

一是分学科分类整理获奖科研成果的电子稿,并及时上传至网络FTP上,方便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层面综合推广、分学科、分类推广;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优秀成果推介活动,各学科整合、校内外结合、共同体融合、地区间联合等。

4.创建“量性结合”的科研评价

创建并完善了《西湖区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指标》。西湖区教育科研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自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我们既评价科研业绩,立项率、参与率、结题率、获奖率;又评价科研态度、科研过程,分别从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机构的健全程度、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科研成果的推广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加强科研指导,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质量与水平

1.加强各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导

一是制定课题申报目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分门别类的制定课题申报目录。二是跟踪指导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区级立项初选的基础上,与课题负责人沟通,按照申报要求,从技术层面对各级课题申报方案进行逐一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课题方案的质量。

2.加强课题过程化指导

一是开展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以“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交流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通过教科专家引领、“本土”专家观点报告、优秀成果推介、分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二是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定期到基层学校对各级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的过程化指导。三是实施课题记载手册管理制度。申请结题的立项课题,记载手册必须接受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的检查,通过后方可结题。四是开展“点面结合”中期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省市规划课题与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中期监测。

3.重视对课题成果提炼的指导

一是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定人、定时、定向的帮扶原则,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对部分未在区获奖的课题成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是网上交流,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还要深入到一些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定期开展省、市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集中交流活动,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指导。

4.强化对科研室主任的业务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科研主任会议,不仅有工作上的布置,业务上的指导,还会针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穿插一些专题性的小讲座。如,10月份举行专题论文评比;9月初的科研室主任会议上穿插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3月进行科研成果评比和课题立项,会上穿插讲“课题申报与报告撰写”等。

篇4

加强督政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做好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准备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

通知》要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查自评,做好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2.迎接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查。根据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评估标准,指导督查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整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复查。

3.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市教育目标绩效考核。督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指标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4.强化各街道办事处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根据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要求,结合全区教育年度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监督和年终考核,推进街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5.抓好区普通教育、职成教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联合区政府督查室督查各单位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并重点督查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加强督学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6.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的意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机制,多方位、多层面了解、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7.抓好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创建工作的宣传、自评和申报,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8.做好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研究制定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意见及考核细则,实行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过程性检查督导与年终实地测评考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做好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园)、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保障学校、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2013年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10.加强办学行为经常性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办学行为经常和随机性督导,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11.做好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对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阳光亮眼”计划进行专项督导。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能力

12.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出台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督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方案》,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自评和报告制度。

篇5

一、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优化研究过程管理

1.制定和完善科研制度。建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和科研管理需要的工作制度,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年将对现有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各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各乡镇(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相互借鉴与共享,增强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完善课题分级管理体系。实施课题分级管理是当前课题管理的需要,也是增强教科室主任工作责任意识,提高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举措,年将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完善课题分级管理体系,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教科室主任的课题管理能力,形成符合我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的课题分级管理模式。

3.优化课题鉴定操作方式。实施课题免鉴定制度是增强过程落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将出台我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免鉴定制度,研究制定操作流程,探索和完善县级课题免鉴定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常规鉴定方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课题现场鉴定操作方式。

4.优化科研工作月报制度。在近几年实行的教育科研月报制基础上,依托科研工作信箱、QQ群等方式,继续完善教育科研月报制度。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总结、计划中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梳理、编辑,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简报,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

5.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近几年来,我县教育科研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学校能够及时兑现教育科研的奖惩。为进一步实现依托奖惩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年,县教育局教科室将按照新的评估标准对各单位进行量化评估。各单位要完善已有的奖惩制度,将教育科研的量化结果纳入到教师的量化评估中,并对课题和成果给予适当的物质和资金奖励。

二、完善团队建设体系: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6.着力提高教干的科研能力。将根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培养要求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观摩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教干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当代教育科学》校长峰会和《沂蒙教育》校长论坛等平台,推介校长的管理理念。着力提升教干的科研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7.打造优秀的科研管理团队。针对年下半年新任教科室主任较多的实际,将采取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对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乡镇(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各乡镇(学校)要为教科室主任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尽量减少教科室主任非科研工作量,以保证其有更多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承担、指导全镇(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8.遴选培养我县的专家团队。在全县良好的科研氛围下,我县一大批专家型教师已经承担或参与了很多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年将根据工作需要遴选1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县教科室采取跟踪指导、专题研究、论坛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并为其才能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9.加强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指导和协助各单位从各级优秀教师、能手和新秀中选拔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加强选题、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和提升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10.注重科研新生力量的培养。针对年轻教师承担课题少的实际,根据学校推荐、座谈了解,重点确定部分教育科研热情高、科研水平潜力大的年轻教师作为我县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通过读书交流、方法指导、观摩研究和实际参与等方式,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成功体验,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三、构建研究协作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11.继续依托科研共同体强化区域协作。在前两年试运行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和座谈,重新确立新的科研共同体划分形式和组成单位,并以共同体为载体开展区域协作活动。县教科室加强指导、调研,提高科研共同体的活动质量。

12.落实市十大重点课题的区域研究工作。根据市重点课题确立县区的主导课题,选择实验学校组建研究共同体进行深化研究,并加强过程指导、理论服务和经验提升,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13.深化《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县教体局承担的省规划重点课题,围绕教体局的工作重点按照既定的研究步骤开展深化研究,将根据研究进度组织区域交流、现场观摩和成果推介等活动。

14.围绕县主题研究课题开展协作交流活动。围绕县教科室确立的教师发展、高效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等主题开展同类课题研究学校的协作交流活动,重点组织好资源共享、观摩交流和成果推介等活动,整合研究力量,增强研究效果。

15.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依托主导课题研究可以整合学校研究力量,引导教师更好地研究与协作,年将制定和完善主导课题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的指导,加速学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形成,并依托有效措施增强主导课题的成果价值。

四、建立成果推介体系:增强成果应用价值

16.继续深化项目推进工作。研究确定今年项目推进的活动主题,与学校一起提升项目推进的成型经验,开展好项目推进工作,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教育经验的共享,整体推进全县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17.协助教师开展好经验总结。年,县教科室将充分利用理论优势和资料优势,继续搭建好教师的研究平台,对教师的选题、过程落实和结题报告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资料的搜集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提供科研征文、评奖等信息。计划协助30名教师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利用各种媒介及时推出教师的经验。

18.深化学校的典型经验推介。在前期规划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整合我县教育科研骨干力量,对全县形成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提升,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典型经验,提高教育科研的效果。

19.汇编全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整理和梳理近五年全县50项左右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汇编成册,提供给全县各单位交流,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共享,增强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20.着力推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一批可推广的成果,做好优秀成果的转化工作,对教师完成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典型经验,通过报告会、在线研讨、刊物介绍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介。

五、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21.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活动。年,将针对教师研究问题不明确、选题过空过大的实际情况,编制课题选题指南和课题研究流程图范本,加大对学校和教师选题的指导力度。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指导学校做好省市规划重点课题的论证;协助学校开展好省规划课题、市重点课题的过程研究工作,提高重点课题的研究质量。探索以学校负责制为主要形式编制全县教育科研指导刊物,更好地服务全县教育科研工作。

22.开展科研面对面活动。针对各级在研课题,县教科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深入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方法指导和点菜式培训等形式,开展教育科研面对面活动,了解和把握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现状,帮助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不定期深入学校调研课题开展情况,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反馈的问题,教科室定期通过QQ在线研讨的形式,解决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23.规范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进一步探索规范课题研究材料的科学管理办法,通过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各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课题档案材料的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效果。

篇6

一、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金融相互渗透

湘鄂赣毗邻县经贸活动历来比较活跃。通城县离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武汉汉正街较近,成为毗邻县重要的小商品批发前沿市场,吸引了不少平江人到通城做生意。平江县城镇建设潜力巨大,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开发商有半数是修水县、铜鼓县人。修水县木材资源丰富,价格较低,平江人就从修水购进木材或将木材销往外地。伴随着边界县经贸活动相互渗透,其金融往来也比较频繁,城乡居民到毗邻县金融机构办理存款、取款、结算业务情况经常存在。特别是民间金融活动活跃,呈现相互交织状态。所有这些都说明经济金融活动没有行政区划之分,是自由流动和相互渗透的。

(二)突发事件波及周边

局部经济金融突发事件的扩散对跨地区的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如2005年8月20日,平江县邮政局发生了一起邮政储蓄金库守库员监守自盗案件,被盗金额550万元。该案举国震惊,对毗邻周边地区影响更是巨大,据中国人民银行通城县支行调查,从8月20日起,通城县邮政储蓄各网点日均取款业务量达到1100多笔,比平时增加50%,金额达到250万元。还有2002年起从香港引入内地的“”在边界县中蔓延,也给经济金融造成了严重损失。

(三)政府部门互动频繁

边界县山相连,水相通,县情相似,而经济发展速度却不平衡,也就带来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学习、考察活动频繁。这几年,平江到浏阳、修水、通城、铜鼓等县学习和考察的部门很多,收获也很大。如2002年以来,修水县城镇建设起步比平江晚,但建设速度比平江快,平江县委县政府组织职能部门到修水县学习取经,平江借鉴修水的土地储备经验后,不但带来城镇的更快发展,还每年为财政增加收入五千万元以上。

(四)红色文化源远长流

湘鄂赣边界地区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厚重,成为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烈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出于红色旅游经济抱团发展的需要,湘鄂赣边界县交流频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参观学习,免费开放纪念馆、红色景点;二是展馆资料交流频繁。

二、协调机制的具体内容

边界毗邻地区不存在隶属关系,相对来说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都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对毗邻地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监测和预警,促进毗邻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毗邻地区社会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协调主体

维护金融稳定不仅仅是金融部门的职责,社会相关职能部门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于边远毗邻地区的金融稳定而言,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可以考虑建立由各地方政府牵头,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多方联动的边界地区稳定协调长效机制。

(二)协调内容

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回访制度、风险监测评估协作制度。

1.联席会议制度。毗邻地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组织形式为联席会议。政府、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等部门为联席会议常任成员,根据金融稳定工作的需要,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如财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工商等单位作为专题成员。联席会一般情况下为半年例会或年度例会,必要时经协商,可召开临时会议。联席会召集人可由稳定协调组织成员单位轮流主持,每次会议确定一个研讨主题。

2.信息交流制度。建立毗邻地区信息共享机制,可采取以下途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建立金融系统资料定期交流制度;二是建立工作沟通机制;三是明确信息联络员;四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五是通过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各成员单位对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风险评估状况、金融稳定经验等情况进行交流。

3.回访制度。通过采取实地回访、网络回访和信函回访等方式,加强毗邻地区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及时掌握各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动态,并及时发现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4.风险监测评估协作制度。一是建立解决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对毗邻地区出现的重大突发性问题要随时进行协商沟通,形成统一可行的措施,共同解决问题,避免造成辐射性或群发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防止局部风险扩散对跨区域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二是建立联合调研制度。根据全体会议决定或相关协作方商定,组织对共同关注的重大金融稳定事项进行联合调研或专题调研;三是建立监测点制度。在毗邻地区交界的县(乡、镇)建立重点监测点,重点对交界的乡、镇农村金融网点的资金总量、流动性、安全性和资金价格以及洗钱的方式、手段进行监测分析,以切实维护边界地区金融稳定,促进边远毗邻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构建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应该看到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边远毗邻地区的政府部门相互间更应多方沟通、协调,增进友谊和了解,在金融稳定工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高度关注并建立起一种多方参与、相互配合、协调有序的工作长效机制。

(二)建立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专项资金

建立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专项资金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支撑。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应急使用,既可以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也为救助体系有效发挥作用提供资金保障。

(三)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风险的出现除了金融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因素外,与社会信用环境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远毗邻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影响广泛,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能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边远毗邻地区更应广泛开展诸如信用村、信用乡镇、金融安全社区的创建活动。

(四)加大毗邻地区反洗钱力度

反洗钱作为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基层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毗邻地区距离近、交通便利、监管难,更易成为不法分子选择作为洗钱的最佳场所,毗邻地区要进一步探讨反洗钱反应迅速协作机制,加强反洗钱监管。

(五)促进区域支付环境现代化建设

目前区域内各行社间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进度不一,覆盖农村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结算手段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因结算渠道不畅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金融稳定的信心减弱,因此必须加快区域支付清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六)充分发挥媒体在风险处置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篇7

强化目标导向:厘清区域君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全区中学围绕质量目标,依托队伍建设,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两条途径,借助四大机制,落实五项重点,抓质量,促发展,实现白下中学教育的新跨越。

一个中心:以质量提升为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区继续紧抓质量不放松,抓常规,抓课堂,抓教研,抓落实,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两条途径:一手抓德育建设,一手抓教育教学。树立全区大德育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贯穿德育建设,实现德育与教学相长,德育建设为教学服务。

四大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研讨机制、德育研讨机制、教学视导机制、中学学科中心组研讨机制。继续完善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研讨组的研讨机制,认真组织好德育校长、德育主任例会制。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立足实践,聚焦课堂,定期交流经验,研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研讨的实效性。继续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常规管理的视导。通过专项视导、飞行视导、联合视导等方式强化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发挥区中学学科中心组的作用,集中整合全区优秀的名特优教师资源,打造骨干团队,形成共享资源,巩固已有的成果,扩大辐射范围,实现区域中学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大重点:一是落实干部听课制度。《白下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各级行政领导的听课节数。我区主抓校长听课制的落实,要求校长带头听课,带人听课,本学科课程不超过10%,并且行政会要定期汇报交流听课情况。二是落实常规检查制度。加强全区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检查,对照标准,仔细比照,及时通报”的模式,检查评估校本教研的效果。三是落实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随机抽查校本教研活动,关注教学活动的动态调整,教学效益的持续提升和教学队伍的缺失补偿。四是落实学科教研联动制度。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名特优教师资源,发挥团队作用。采用教研联动的形式,通过大教研活动,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五是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诊断与调控功能。依托网络阅卷系统。坚持“稳中有进、分类评估”的思路,有计划地安排各年段的学业质量监测。进一步完善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制度,通过质量监测的过程和终端评估,落实对全区中学的质量过程监控,切实为学校的质量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立足以研促效:寻求区域均衡发展的基本抓手

措施一:坚持校长研修不放松。有效提高教学领导力。全区着眼执行力,持续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序定期开展教学校长专题研讨。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研讨组培训,研讨教学工作。比如:2011年12月,组织全区德育、教学校长到山西新绛一中参观学习高效课堂改革:2012年1月组织全区初中学科中心组进行寒假封闭式研修;2012年2月,组织全区初三毕业班教师进行寒假集中研修,初中教师完成教师中考解题专业能力测试;同时加强校长听课笔记的定期检查与反馈,切实引导校长们做到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服务教学,人人参与教学。

措施二:坚持课堂改革不停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近两年,我区聚焦高效课堂,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建构”的主题研讨。比如:2010年11月份,组织全区中学教学校长和德育校长到山东昌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经验;12月份组织南航附中开展“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建构”主题研讨活动;南航附中、六中、行知等学校以“导学案”、“讲学稿”为载体,积极尝试“导学案”的编制,制定了“讲学稿或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建议”,进一步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了持续推进“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南京五中承办了白下区“高中高效课堂”系列主题研讨活动,现场观摩了五门典型学科课例,并围绕问题展开分组研讨;区教师进修学校开设了“高效课堂推进中的典型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微型讲座,指出了全区高效课堂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澄清了教师在高效课堂推进中的模糊想法,统一了教师的思想认识,为全区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后续推进奠定了认识基础。从近两年高三复习课的调研情况看,全区高三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大为减少,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上讲台板演和交流学习体验。

措施三:坚持工作计划执行不拖拉,加强工作计划性。一是计划的研讨制订,立足校情,着眼实效。重视各学校质量提升计划的制订与研讨,注意与校情对接,着眼实效,不流于书面形式,避免学校盲目应付,被动执行,突出工作有序性。二是计划的执行反馈,师生共知,协同并进。要重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的执行效度,重视课程计划规范执行,课程计划上网,复习计划上墙。复习备考计划不仅要让教师明白,而且要让学生清楚,这样才可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复习更主动。同时结合教学进程,全区分阶段、分层级给学校提出计划、落实要求,通过听课的方式加强计划执行进度的控制,促进备课组研讨交流。

放眼今后发展:明确区域均衡的发展方向

基于近两年全区中学质量发展情况,结合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得失,今后一个阶段,全区将一心一意抓管理,凝神聚力促质量,围绕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学质量持续推进,校际均衡发展等方面有序开展工作,具体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提升中学教师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扎实做好毕业班学科寒假的集中研训工作,组织好寒假全区毕业班学科解题能力测试与竞赛。加快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以“高效课堂”为主题进行专题调研,总结典型的教学经验。

推动骨干教学团队的制度化建设。着力提升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继续加强初中学科中心组建设,发挥中心组教学指导、研究和服务作用;重视和加强学校校本研修管理,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与水平。

篇8

关键词:ISO9000标准;高职院校;质量管理

“ISO9000族”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提出的概念,以简单明确的标准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新建高职院校导入ISO9000标准族,旨在提高办学质量,推动内涵建设,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新建高职院校生存环境的基本判断

1.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要求新建高职院校必须学会生存,自主发展。从外部形势看,到十一・五末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290余所,但由于高职教育校均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突出,办学条件呈现东中西地区典型的梯形下降,就业形势的恶化进一步削弱了新建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控能力。随着民办职业院校、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国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先后遴选了3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以及约400所地方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开始形成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从内部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新建高职院校大多是合并、升格、下放、移交的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办学条件、高职教育理念等方方面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由中职向高职的升格跨越、企业办学向地方政府办学的调整过渡等改革与发展阵痛期,新建高职院校还面临着思想、制度和资源的整合,面临着规模与质量的抉择,更面临着主体认同、适应需要、保持特色的转变,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很大。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了新建高职院校从一开始就必须坚持走教育创新之路,追赶速度慢了会落在别人的后面,发展速度比别人慢了也会落后,只有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构建新建高职院校有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导入ISO9000标准族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了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ISO9000行业涉及到39个行业,教育属第37类。它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其顾客是学生、政府与社会。

新建高职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按照诊断、培训、策划、运行和改进五个可控制环节。诊断,即通过调查、分析学校的客观现状,发现质量管理问题,它是建立全新质量管理体系最为关键的环节,如果诊断信息失真,就可能找不到影响学校发展的本质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配套措施,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构建质量体系的基础出现问题。培训是更新学校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教职员工ISO9000族标准知识水平,扫除组织和思想上的障碍。策划是对学校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活动的总体策划和管理基础,是以文件形式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充分的文字描述,是体系运行的法规性依据。通过文件的描述,能够使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使组织各项质量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满足顾客要求。以上工作完成后,即开始体系试运行,发放体系文件,各部门各岗位学习并贯彻实施文件规定。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组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找出问题和差距并加以整改,不断完善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建构新建高职院校有特色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高职院校依托ISO9000族标准的八项基本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构建起“三全”体系,这是新建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方法策略。

1.完善全面实施与监控机制。主要内容为三方审核、三个层级和两项结合。三方审核是指,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第二方审核:政府、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审核,第三方审核:与学校和顾客具有中立关系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审核;三个层级是指,学院、相关组织(包括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能部门分别构成决策层、组织层、执行层三个层级;两项结合是实行重点项目控制与常规项目控制相结合,目标控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2.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院每一个人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必须理解表述具体的岗位职责,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坚持质量监控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服务实现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服务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控制,确保学院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学校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机制,通过满意度测评,把学生评价分值直接计入教师等教职员工的工作质量考核结果中;同时,建立社会对毕业生质量、教学工作改进跟踪调查制度,将跟踪调查收集到的典型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反馈到学院决策层和相关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如图:ISO9000标准族四大管理过程在新建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三、新建高职院校导入ISO9000标准族的意义

(一)以控为管,ISO9000标准为新建高职院校提供了有效手段

ISO9000标准族是具有普适性的管理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最主要有两条:其一是控制的思想,即只有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才有了保证。其二是预防的思想,即通过控制以及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预防不合格,从根本上减少消除不合格品。

有效控制(监测与评价)教育服务质量,促进教育服务实现全过程进行控制并达到过程质量要求,确保新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始终不悖离市场需求,ISO9000标准提供了有效手段。一是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逻辑性更强,相关性更好;二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增强了各项管理流程的调适能力和流程再造的强调性要求;三是更加强调了顾客满意及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满足了各方对标准适应性的要求,实现持续改革和创新。

(二)以人为本,ISO9000标准具有与高职教育相同的哲学基础

1.ISO9001质量体系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尤其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与教育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顾客第一(包括学生、政府及社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当成求生存、求发展的策略,应用ISO9001质量体系是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模式。

2.注重过程,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ISO9000标准强调过程,把顶层设计、资源管理与教育服务过程管理和结果(目标)管理有机统一起来,以控制过程保证质量。

3.ISO9001质量体系强调权责明确,接口清楚,同时强调监控。用程序化、文本化对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规范,通过全员参与和全程监审机制,落实质量活动中的要求,使参与者总处在一个主动、认真、负责的状态下,能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ISO9001质量体系是第三方认证,具有较好的公众认同感。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将更多地引入第三方评价,ISO认证具有中介组织所具有的中立性,这样就提高了公众对评估结果的认同感。

(三)质量立校,ISO9000标准提升了质量管理内涵

1.实现校园文化融合,建立文化的认同点。首先是物质层面的有形融合,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构的融合;然后是制度层面的管理融合,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融合;最后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发展理念和校园精神的融合。导入ISO9000标准,学院坚持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和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并颁布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目标、质量方针、服务理念,研制了院徽、学院标识等,对校训、校园精神、服务理念的内涵进行征集、释义,印制了精美的校园文化手册。学院从合并到融合是改革的一次起飞,从有形融合到管理融合、再到文化融合才是发展的一次腾飞。

2.总结办学特色,形成新的质量文化。应用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初,学校对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分别建立了教学和管理、服务方面的质量差错、事故和重大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同时赋予贯标办公室以特殊的职责和特别的权力,对全校每个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有效提高了工作绩效。

全面推行“三全”体系,形成了“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服务无小事,细节定成败,完成职责内的工作,把职责内的工作做满意”的服务文化;一种“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人人讲责任、层层讲和谐、全员求质量”,“一切为了质量、一切保证质量、一切提升质量”,涵盖学院愿景、管理结构、资源配置、行为方式以及生态习俗的质量文化。

这种质量文化具有强烈定势作用,把教职员工吸引到实现质量目标上来。它形成的文化氛围,也使教职员工产生内在的文化心理效应,使其为实现自身价值和赢得学校领导、同事的认同而产生自我激励的动因,从而为实现学校的质量目标而努力工作[1]。

3.自觉践行依法治校的新要求。定期识别、更新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学院依法治校的能力全面提升。

学院自觉推进透明化管理,突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调研。每年完成若干项重点调研、专题调研和常规调研,将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和决策之中,有效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根本上降低了决策风险,提高了决策质量。二是注重执行。确定并监控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以任务书形式下达执行。三是注重监控。对决议事项的实际进度、执行质量和问题予以检查,以保证其落实。四是注重反馈。对目标执行情况主动沟通,对“不合格项”进行跟踪。同时,积极利用信息手段,导入CRP(校园资源计划),强化PDCA循环,为学院顺利晋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9

一、整合资源抓创新,全面建设政务公开“两网互动”平台

政务公开的渠道很多,资源丰富。为实现资源增值利用,我们把“依托信息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创建互动平台,提高监督水平”,作为创新的重点。

对内,从监督行政管理权入手,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开发政务公开软件。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我们从去年3月中旬开始,集中力量研制内部政务公开软件,于今年初全面推行。软件功能定位可以用“全、新、严”三个字概括。“全”,是指公开内容全。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将系统干部普遍关心和涉及干部利益的有关事项、容易产生不廉行为的主要环节,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对内实行人事、财务、行政、廉政事项“四公开”,共设置4个一级科目、19个二级科目、78个三级科目,覆盖了人、财、物、廉政建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新”,是指软件设计新。明确过程公开、主要环节公开、结果公开,每个公开科目都设计了流程图,实行流程按钮控制,杜绝人为干扰。“严”,是指公开程序严。本着“没有不公开的事项,只有公开范围不同”的指导思想,按照软件设定的规定程序及时公开,杜绝怕惹麻烦、怕担责任、回避矛盾而有意缩减公开内容的现象,确保公开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软件的研制和运行,引起省局领导的关注,先后两次赴泰作专题调研;并荣获市纪委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创新成果奖。

对外,从监督税收执法权入手,在全市市级机关中率先开通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根据市里统一部署,从去年4月底开始,全面清理审核税收执法权,做到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和行政救济等十公开,共清理上报税收执法权56项,并据此编制税收执法权职权目录;按照减少层级、理顺分工、提高效率、方便办事的原则,依法制定并公布税收执法权力运行流程图,标明承办单位、办理制度、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去年7月,在全市率先开通税收执法权公开透明运行网,向全社会公开职权目录和职权行使流程图,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建立权力运行记录。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公布办税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网的日常维护和信息工作,及时向社会和广大纳税人公开能够公开的各类涉税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不完备而引发的税收执法公允失范。这些工作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并作为市级机关代表在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二、健全制度抓深化,稳步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在政务公开的“公示、承诺、监督、追究”四个方面建立了公开预审、投诉处理、责任追究、考核评议等具体运作办法,真正做到公示让群众明白、承诺让群众放心、监督还群众权力、追究为群众作主。

一是在公示方面,建立预审备案制度。对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干部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重要文件,实行“预公开”制度,在正式决定或发文之前,公布方案,下发讨论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进行调整修订后,再正式。如职权目录和流程图,都是几易其稿,才上网公开。对稽查办案、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收服务,以及人事改革、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制度出台,都是经过上下讨论、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才正式实施,夯实了政务公开基础。

二是在办税方面,建立公开承诺制度。紧紧围绕规范行为、规范权力的目标,先后通过《泰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公开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政策法规、办税结果、社会监督渠道和责任追究等,明确办事时限、办事质量和办事纪律;办税服务承诺制度,从税务咨询、税务登记、发票购领、税收优惠政策受理核批、举报案件受理等方面明确若干承诺举措,做到有诺必践。

三是在监督方面,建立公开评议和投诉处理制度。坚持内外监督结合,构建多元监督网络,自觉接受监督。各单位均设立了监督岗、监督箱和投诉电话,监督干部日常办税行为,受理纳税人投诉事宜,规范干部权力运行。在国税网站设立局长信箱,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处理市长信箱、书记信箱、市长电话批转的涉税事项和矛盾纠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受理纳税人、基层干部以及上级批转办理的来电、来访共56件,办结54件,办结率达96%,群众满意率达98%,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

四是在目标管理方面,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的意见》,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并逐步形成相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量化考评标准,增加分值比重,明确纪律责任、处理依据和标准,使责任追究有章可循。在推行政务公开过程中,对工作效果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认真查找原因,切实加以整改;对搞假公开、虚公开、欺上瞒下、侵犯纳税人和干部权益等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真正从制度上确保政务公开的经常性和持久性。

三、统筹兼顾抓结合,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效能

政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努力克服“为政务公开而政务公开”的单纯片面观点,着重突出“三个结合”,发挥政务公开联动效应。

1、把政务公开与坚持依法治税相结合,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以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为契机,全面推进执法责任制软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促进执法责任制落实,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追究信息化。全面运行执法风险预警系统,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严格落实考核工作,实现税收执法检查工作的参数化和常态化。强化大要案公开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大要案审理水平。研究制定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报告工作考核办法,提高政策公开度和执行力。

篇10

一是技术创新层次较低。全省工业企业以引进技术和购买设备为主的创新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技术创新多为改进式创新,全新产品研制较少。企业更多依靠加工制造的扩能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保持企业增长,自主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主导产业技术自给率低,it产业85%以上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以及汽车行业主要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另外,大部分行业技术创新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仍然缺乏与外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企业获取外部关键核心技术较难。“事实标准”和“路径依赖”等情况也导致我省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的门槛提高,制约了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日益趋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当部分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在3%以下,远未达到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企业5%以上的标准。目前,全省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距离《*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1.8%”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技术创新基本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其他来源不足。

三是技术创新平台不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同行企业共同开发产业核心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对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合作组织机制仍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还没有形成,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多,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研究开发、检验测试、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给予充分的配套服务。另外,创新要素区域分布不平衡,全省约95%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平台集中在珠三角,山区和东西两翼创新资源明显不足。

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改善。技术创新成本高和回报期长成为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各类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软件、医药、轻纺、建材等主要行业影响很大。侵权产品不仅减少了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而且严重挫伤了企业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优先采购等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未能有效落实。

一、*年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制造向*创造的跨越,为我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贯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制订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二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依托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区域性或行业性技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投融资环境。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导向,社会和企业资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获益的主体。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争取建设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再认定3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在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着力突破10项以上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一是突出产业升级。引导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突出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三是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四是突出协调发展。支持山区及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支持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关键技术。

二、*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抓重点研究

结合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修订,加强调研分析,进一步摸清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情况。开展以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设计推进技术创新等专题调研,进一步研究分析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加强对先进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做好我省传统产业提升所面临技术瓶颈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细化未来几年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更好地指导全省技术创新工作。

(二)抓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年度)》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中有关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政府采购和国产设备首台套使用,提高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积极性;通过落实各类发展高新技术的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落实固定资产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落实《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若干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创新财政资金的资助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向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逐步修改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项目评审和项目绩效考核的程序与制度,做到依法行政,科学选题,管理到位,确保技术创新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三)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从产业和区域的层面,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中心。会同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和海关*分署等部门,对*年出台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今年,将组织我省企业申报第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荐*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完成第9批、开展第1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组织承担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并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开展现代流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研究与试点。

(四)抓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力度,推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产业的步伐。继续组织和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瞄准战略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发展,通过广泛征集和科学论证,将具有行业带动性和共性意义的关键技术列入*年招标专题,集中力量发展若干重大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五)抓重点技术产业化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提升行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抓好传统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为重点,促进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好*年的重点技术创新、山区及东西两翼等专项,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