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社区建设的背景

篇1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G587);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A04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萍(1987-),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经历了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度,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5所,包括3所公办高等专科学校,41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湖北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44.83万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展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三,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对应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充分发挥湖北高职院校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产业界等方面的重视,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武汉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2 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2.3 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前身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设施先进,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66个,馆藏图书121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40余人,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1 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3.2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 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3.4 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

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 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3.5 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3.6 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武汉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 成果获得湖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 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武汉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湖北)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2014年度,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武汉市教育局立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 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论,2012(36)

4 李慧.高职院校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6 付义朝.湖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6)

篇2

智慧社区什么样?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细胞,智慧社区就像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向我们展开着一幅幅智慧化的生活美景,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捷、舒适、高效。

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区在引领居民生活走向安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倒逼社区管理者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在此背景下,诸多智慧社区结合自身特色,创新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北京团结湖街道为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施“智慧网络”管理模式的街道。

该街道在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础上,将本辖区划分成多个网格,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可以亲身加入到社区的管理之中。具体来说,网格管理平台是在以往楼门组长管一栋楼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向居民们提供动态的网格选取模式及动态的项目管理方式。居民只需在社区手机服务平台“掌上团结湖”客户端的“智慧网格”板块中点击申请管理的区域,通过工作人员后台审核后,就可成为网格格长或网格管理员,利用手中的手机对所负责的网格内发牛的问题进行卜报。

网格管理功能实现了居民既可以选择对虚拟社会又可以选择对实体空间的双重管理,解决了以前网格管理仅集中在政府层而的问题,使社区百姓人人都可以成为网格管理员。居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申请不同的管理职位,比如擅长文化、网络等领域都可以参与申请,如此充分调动了辖区内居民的管理积极性,形成了政民互动的良好管理模式。

说起小区高空抛物,很多人都深恶痛绝,不仅破坏了小区环境,还存在着坠物砸人的安全隐患,更糟糕的是还无法找到乱抛垃圾的人。如今,这样的担忧将不会再有。日前,江苏无锡市蠡湖街道的智能化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正式投用。记者在首个试点的美湖社区看到,4G网络的全覆盖,成功实现了移动视频实时传输、车辆违停智能处理、占道经营智能处理、高空抛物智能处理、车辆GPS实时定位等管理服务。

只见该小区通道内一辆占道停驶的车刚停下不久,就有一辆单兵执法车前来指正。原来,这辆车的停靠情况已经反映在智能监控中心的屏幕上,社区安装的276个探头将每个路口、角落的情况都摄录了进来,解决了传统城管执法过程中的取证难问题。同样有了这个系统,无论小区内哪个楼幢的窗口丢出高空垃圾,都会立刻被系统捕捉并记录下抛物线轨迹,通过屏幕回放,迅速抓拍报警、传输图像,这对于迅速抓住并及时教育抛扔者非常有效。

据蠡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袁利根介绍,蠡湖街道将借助“4G智慧城管”系统,通过3至5年的努力,逐步将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打造成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构建幸福蠡湖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家庭养老:安全防护智能化,贴心化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石门二路街道,是上海市信息委设立的“智慧社区”试点街道之一。针对区域内老宅多、老人多的特点,街道新近开发了居家养老“安防五小件”,并免费为社区内纯老家庭、困难老人家庭安装。老人们成了“智慧社区”的最早得益者。

这天,家住新闸路888弄11号楼的李阿婆家里,突然发出“嘟、嘟、嘟”的警报声。几乎与此同时,家中电话铃声响起,李阿婆的儿子来电,说是自己手机接到了语音提示:“家中泄漏煤气”。李阿婆这才想起,灶上还煲着粥。她冲进厨房 看 一溢出的汤水扑灭了火苗。李阿婆刚关掉燃气阀,那边又响起了“梆、梆、梆”的敲门声,一开门,只见物业经理、楼组长、居委会主任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幸亏装了个烟雾感应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里提到的烟雾报警系统,是“安防五小件”中最受老人们欢迎的一项。此前,街道做了一份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社区内独居老人多、纯老家庭多,老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家中泄漏煤气或失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或无法求救。

为此,街道与电信部门联合开发了烟雾报警系统,它由感应器及电话网络组成,一旦屋子里的煤气或烟雾超过一定量,系统就会自动连接相关6人的手机,进行报警。这6人包括:社区平安值班人员、居委党总支书记、物业主任、居委块长、老人家属和子女,及预先设定的相关人员。试点一个月,先后有近三十户独居、重残、无业的老人家里免费安装了这个报警系统,老人们说:“年纪大,记性差,腿脚也不灵活,有了这个报警系统,就不怕‘万一’了。”

同时,为解决辖区患病老人看病难、花费大的难题,街道又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发了“远程健康监测仪”,方便老人们自测血压、血糖、心率,数据同步传送至社区医生电脑中,一旦有异象,医生主动上门。目前,社区中已有20多户独居、重病老人免费安装了“监测仪”,多位老人在出现危险状况的第一时间得到了医牛的及时救助,化险为夷。明年,这台负责生命安全的“监测仪”有望落户社区内所有重病老人家庭。

据介绍, “安防五小件”还包括能远程视频监控老人安全的“全球眼”,凭卡可享受日托所照料及在社区食堂优惠用餐的“一卡通”,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上网查询、预约、办事的社区触摸屏等等。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安防五小件”先期会对社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重残老人、纯老家庭先行免费覆盖,今后将逐步对有需要的社区家庭实行有偿覆盖,并给予价格优惠,为“智慧社区”构筑全方位的安防线。

“就拿全球眼来说,现在主要用于家庭内老人的安全防范,普及后还能实现对儿童的安全监控。”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文杰说,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远程实时查看家中的情况,可以了解家中的老人、孩子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在寒暑假,如果孩子独自在家,父母能远程监控并进行安全提示,一旦发生危险,能及时发现或查明原因。父母也就能更安心地工作了。”

智慧医疗:让看病就医不再繁琐

在医院看病,各种的排队、来同奔波着实让人疲惫不堪。但在上海古美社区里,患者在家就可以挂号、上网查看健康记录、接受远程会诊,从挂号、交费到看病、拿药都不用等,一系列的信息化应用为患者节省了不少时间和开支。

古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仅有8100平方米,该中心覆盖常驻人口4.7万户,但其门诊量接近或超过一个小城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每天的门诊量有2000-2500人次。要保障患者满意度不降低和医疗质量,就需要有出色的服务质量,因而自2007年起,占美社区卫生中心就开始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合作,合力打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项目,如今,智慧医疗已经初具规模,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无线数字医疗”服务。

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中国电信无线远程健康服务是用于个人心电、血压、血糖等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监测及共享的综合无线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患者通过远程健康监测网络,只需将个人的体征数据采集、上传,就能够得到远程监测中心的专业处理结果及建议。服务中心还有一套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取药系统,通过它,病人最快只要8秒钟就能完成自动取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张惠良介绍,这套投入100多万元的自助取药系统,能够在患者缴费后,自动把药品准备好,患者在自助拿药窗口的刷卡器上一刷健康卡,药品就出来了,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降低了取药的差错率。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无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采用条码化、无线化技术取代了传统输液流程中大量的纸质化工作,利用物联网呼叫终端进行医患沟通,整体优化了传统输液工作流程。输液患者只要在自助终端上选好自己喜欢的位置,等着护十拿着药瓶走上前来,用手中的无线PDA终端扫描病人的座位条码和药瓶上的输液条码,确认完成后,即可扎针。省去了病人自己去药房排队取输液瓶,然后再拿到输液室等着吊针的各种麻烦。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与线下同步

上海闵行区平南路的欧风花都小区是上海市的首批“智慧社区”,自从居民们的家里电视安装了“闵行智慧社区”频道,生活就开始变得更简单、更美好。

74岁的叶银莲是小区88号楼的住户,每次买菜前开电视,查询当天菜价信息,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阿拉用得最多的是看菜价,这里介绍闵行好几个菜市场的情况。”当天,梅陇镇的菠菜最便宜,每500克3.5元。屏幕侧栏还显示了前一天菠菜均价每500克4.5元、当天均价4. 58元。“听说这是闵行物价局的第一手资料。我比较过,蛮准的。”叶银莲一般去九星菜市场和虹莘路的马路菜场买菜,出门前比比价就不容易被宰, “岁数大了,不方便到处跑了。以前跟邻居交流,发现自己有的菜买贵了,心里很不舒服。现在,小菜价钿我心里煞煞清。”

叶银莲还说,“闵行频道”的“在线管家”功能,真正为老年人送服务上门,包括物业维修、家电维修、超市购物、法律咨询等。其中, “超市购物”她家用得最多, “以前家里米吃完了,儿子还没下班,我和老头子只好自己去买,很吃力。现在好了,可以在线订购。”只见她点击“超市购物”,1分钟后,家里电话就响了,对方问“需要订购什么产品”。购物地点目前仅限联华超市,一般一两天后货物送到,购物满50元就能享受免费送货。而读高中的孙子常到奶奶家度周末,周一早晨叫出租车一度让叶银莲特别头疼。“现在只需要按一下遥控器,就能优先安排。”

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市民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的时尚生活新方式。

记者手记

智慧社区建设要量力而行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智慧社区作为现代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近年行业的热点。

建设智慧社区,并不局限于只是社区的信息化,它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创新社区建设的模式,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来,实现城市管理、政府职能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而今,智慧社区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用好信息化、用好智慧的产品,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依然值得深思:

首先,需要加强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建设智慧社区关注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益,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政府对智慧社区到底怎么发展,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同时,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作。各级政府要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推进体系;

篇3

关键词:智慧社区 诚信商圈 社会关系网络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68-02

通过构建智慧城市[1-2]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也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3-5]的创新应用,在规划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带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是社区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平台,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智慧社区[6]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其建设优劣极大地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社区服务平台[7]的本质,是面向政府基层政务管理者、社区居民和本地商家的政务及生活服务一站式O2O服务平台,是电子商务向日常生活类本地化服务的延伸。智慧社区作为同时汇集政府基层管理者、社区居民和本地化商家的平台,是本地化口碑式社交网络的天然载体,即“诚信商圈”建设是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

为实现基于本地社交网络的O2O商圈诚信体系,在融合智慧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智慧社区发展过程中与诚信商圈建设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8-10]应用展开研究和技术攻关,利用智慧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建模、SNS应用、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整合跨业务大数据系统,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

1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商圈诚信体系建模

在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中,主要包括:(1)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2)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3)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

1.1 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

在本地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关系数据为对象,利用量化型数值来考察本地社交网络的属性和特征,对处于本地商圈中的个体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建模。模型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1)网络规模模型: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社区个体用户、销售者、供应商等)的总数,其表现在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数,网络规模越大,其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数也越多,结构也越复杂。

(2)网络密度模型:网络密度反映了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客观实体之间关系的紧密度。通过带权有向网络中的弧及权值来描述,弧数越多,说明该节点关系越复杂、联系度大;权值越大说明行动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3)中心及小团体模型:在模型中,节点的中心性及小团体反映了行动者在本地商圈中位置的重要程度。通过核心小圈的弧度(有向图中弧的数目)及权值、子群的数量、子群内部以及子群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度量其重要性。

(4)核心-边缘模型:根据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弧、权值、节点数、子群数等作为度量)将本地商圈社交关系网络的节点划分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

1.2 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

通过为商家提供一个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挖掘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其购买行为具有直接影响,而购买意愿又取决于消费者的信任态度。基于社会互动评价模型(评论、微博、说说、交互性留言等)、购买/管理行为模型(购买、销售、库存等)、技术接受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顾客价值评价模型等,建立社会关系、诚信体系、精准营销等三者关系的模型。

1.3 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

信用机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信用经济的制度基石。传统的信誉管理已难以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变化,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信用领域,形成开放式信用机制评价及保障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的主要指标模型。

(1)委托及信息传递建模:委托者通过者依照其利益完成相关行为(调研、评价等),得到由者的行动以及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的衡量值。

(2)商务过程中重复博弈模型:重复的博弈过程中,博弈各方会考虑各自利益的均衡,选择相关的策略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重复博弈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重复博弈模型中必须考虑:博弈参与方、长远利益、短期利益、利益权重、协商、决策等相关的技术指标。

(3)声誉模型:通过对本地社会关系的信息及相关数据的挖掘,建立一个基于经验和概率统计(由大数据的挖掘来获取)来度量信任关系的信任评估模型:基于本地社会关系的声誉模型的信任机制模型(局部、朋友圈、小团体声誉模型);基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信任机制模型(全局声誉模型);基于服务质量的信任机制模型。

2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的实现

2.1 商圈诚信体系系统构成

在智慧社区中应用社会关系网络,以智慧社区诚信商圈为需求,建立多维的社会关系网络模型,设计并实现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起一套采集本地用户数据的系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指的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用户属性数据为本地用户建立个人诚信体系数据库,线上指的是通过智慧社区APP以及其他的电子渠道获得本地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将这两部分数据作为“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的入口参数,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

商圈诚信体系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在数据采集中,主要的数据来源为:G端政府数据(基础脱敏数据)、B端商圈数据(商品、商家、服务等数据)和C端线上数据(线上交易、线上服务、线上社交等数据)。依据本地化的社交网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过滤:以C端基础属性和社会关系影响力评估模型为基础,完成本地社会关系量化计算。通过社会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基于商圈诚信体系的三个核心模型的数据平台。

2.2 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系统实现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引擎,引擎运行平台三大部分构成。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智慧社区中面向本地用户的各类线上的应用(如APP、PC网站等),用于对接政府数据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分析引擎主要包括:本地用户社会关系的分析引擎,商家诚信指标计算引擎,精准营销效果评价引擎等;引擎运行平台:需要开发一个基于多粒度应用资源分配系统,实现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对外提供的服务是:社区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政府基层管理者、社区居民和商家。平台的用户主要包括:城市基层政府组织、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服务于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社区民众和商家。在数据采集系统中,通过对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接入专业的服务商家,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并以各种物联网设备即时感知社区管理对象数据,做到社区范围内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结合政府各类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是实现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政府基层组织的可视化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数据采集系统平台主要包括:“1个综合门户、2大专业子平台、8个应用支撑系统、1套业务协同体系、‘6+N’类服务渠道、1个社区综合资源库”,为数据分析引擎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服务。

引擎运行平台是一个支持诚信商圈应用的多粒度并行计算的资源管理框架,利用应用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中通过技术规范建立适合多粒度应用服务运行的软件计算服务环境,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提供计算资源支撑服务。

3 结语

以目前正高速发展的智慧社区及O2O电子商务领域为背景,研究智慧社区平台诚信商圈建设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建模、实现与验证,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该平台结合了智慧社区平台的本地化商圈特点,以“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为核心计算模型,将分析过程与数据采集过程并行进行以降低系统复杂性,确保数据处理的高效与安全,为社区政务管理和民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 11(17):40-60.

[2] 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20-24.

[3] Armbrust M,Fox A, Griffith R,et al.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4):50-58.

[4]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1-5.

[5] McAfee A,Brynjolfsson E, Davenport T H, et al.Big data: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 Rev,2012,90(10):61-67.

[6] 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2):72-76.

[7] 宫艳雪,武智霞,郑树泉,等.面向智慧社区的物联网架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344-349.

[8] 章成志,汤丽娟.基于多语言社会化标签聚类的潜在社会关系网络发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9):67-71.

篇4

【关键词】城镇化 空心化 农村社区 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22-04

一些地方目前出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生成背景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负面影响明显,采取科学举措加以攻克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

一、农村空心化的成因与影响

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甚至是过分转移到城市中务工,而导致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空缺和村庄空间形态上荒芜的现象。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农村空心化究其本质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革在乡村地域的现实反映。一方面,人口非农化转移成为常态,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户籍、教育、住房等公共资源供给的缺失和分配上的不均,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完善的政策和生活保障。无法真正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为此,对其而言,一个理性的选择便是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老人和孩子则成为老屋中留守的主要人群,导致农村“年龄空心化”的现象凸显。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现象日益突出,农户更多地将新房的建筑选址确定在村庄或城乡交界处,以获取城市的公共资源与享受便利的交通出行等,这又往往造成村内人走宅空,老宅长期闲置,农村“住宅空心化”的现象普遍。

农村空心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一。农村空心化造成了我国农村发展格局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留守老人和妇女在知识素质、技术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弱化,亦使得科技知识和新技术推广难度增加,进而造成撂荒耕地逐年增加,“一户多宅”情况,数量庞大和布局混乱的新、老住宅又向耕地保护提出了挑战。其二,农村空心化引发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非农转移使得新农村建设主力日益流失,社会管理革新的难度加大。老人养老、医疗和小孩的教育等问题日渐凸显。其三,农村空心化的“外扩内空”,使得农村整体的面貌和人居环境受到破坏。农村村庄内部的空心性及其外部的广延性,直接引起宅基地更大程度的分散,给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村内住宅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在遭遇各类自然灾害时往往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并现实地影响着农村建设的整体风貌和布局。此外,住宅空心化的无序发展,还使得长期以来形成的亲缘临近和邻里互助的朴实民风和人际关系淡化,村民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争夺宅基地行为的增多,又导致干群关系和村民关系日益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内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稳定。

二、农村社区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的,它是包含地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农村社区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系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村民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在我国的产生,系新时期乡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失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功能并积极引导社区建设,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首次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张后,短短几年间,各地的社区建设便经历了探索实验、全覆盖发展、和谐社区提升、社区规范化建设四个发展阶段,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日益彰显。

首先,农村社区的建立改变了城乡传统的生活思维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当前各地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主要包括新兴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规划社区以及旧村改造社区_一类。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村庄合并,原先散居的村落变为集中化的社区,汇集了更多的异地人口,建立在传统亲缘、地缘关系上的乡土人际网络更多地加入了业绩因素,熟人社会的乡土性慢慢减弱,开放化生活方式和兼收并蓄的思维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促进了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科学对接。同样,农村社区建设亦推动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和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对村落住宅加以科学规划,整合并优化配置了闲散的土地资源,在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改善其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更为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针对留守群体的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社区建设还为村民搭建了组织化利益和诉求表达的平台,从而为其争取了更多的公共政策、资源,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其次,作为一种新体制,农村社区还在促进基层民主、村民自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农村社区的成立,适应了乡村社会日益开放和人员融合的变迁趋势,一改传统封闭和排外的管理体制,赋予所有在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人们以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管理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和居民的民利。并且,针对农村青壮年人口离乡进城所带来的基层民主空心化的发展障碍,农村社区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将辖区基于共同生活需要的群体予以整合。打破了传统村籍的限制,将外来人员纳入社区民主治理之主体范畴,从而打造了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平等协商、协调的平台,激发着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内生动力,进而有效促进农村发展中各类矛盾的化解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选择

针对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农村社区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综合协调原则,充分调动各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系统整合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切实形成建设合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和引领

我国的农村社区具有很强的政治建构特性,政府的动员和制度安排显得异常重要。政府部门要更新理念,改变行政权力包揽和过度干预的传统,在社区建设中始终以农村所需和农民所思为出发点,切实授权、还权于社区,保障农民的社会参与权、表达权。其一,通过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经济诱导等手段,引导村民形成组织化的协调、互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各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由于“外扩内空”而分散和浪费的各类资源、实现组织化的综合利用,最终形成规模发展和集约效应。其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点,明确对农村社区的法律定位。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和乡镇政权的组织基础,应当赋予其正当的法律地位和充足的管理权限。其三,有效利用农村社区利益表达和诉求输送的平台效用,有针对性加以政策设计和民主推进。农村社区为村民利益聚合和民主自治搭建了组织架构,应积极鼓励农民的参与、协商和讨论。同时,政府应当常态化、制度化地收集和分析社区整理和输送的各种建议与诉求,及时修正相关政策措施,将资源和经费的投入加以最优化配置,有的放矢地化解空心化的各类难题。

(二)在攻克农村空心化问题上应当大胆探索,有所作为

第一,明确职能、准确定位,有效弥补政府管理缺失。目前村庄合并构建社区的模式,主要着眼于农村区域的社会化或就地城镇化,结果是尽管产生了新兴社区,但往往停留在村民居住集中或行政机构简单合并等浅层次上。看似打破了原有村庄的行政界限和社会边界,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融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社区。其内部村治的痕迹依然明显,管理资源并未得到优化整合,社区的组织和制度建设都相对滞后,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并未切实转变,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低下,难以协助政府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村民市民化的矛盾。基于此,我们需要重塑社区的治理地位,要将其职能切实定位在资源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空心村“内控外扩”、“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按照资源共享、贴近基层、节约成本、服务村民的原则,以空心村整治——中心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对原先村内外的整体空间结构、家庭模式进行重构。即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对农村用地的整理活动,对农村用地进行科学规划,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公共资源加以整合,选择一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设置为中心村,配套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具体承接政府对村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留守人员居住环境进行调查,依据社区布局特点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退宅还田,遏制土地资源浪费。

第二,加强“内功”修炼,持续完善农业生产服务。针对目前农村空心化所引发的人员流失、土地荒芜、科技推广困难、种植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农村社区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持续健全农村生产体系来协调加以解决。社区农村生产体系应当是一个集农资、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的大平台,它可对以往分散在各空心村内的农业生产需求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行业组织的发展,集中消除空心村内农业科技推广的障碍,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鉴于目前空心村内所导致的人才短缺,农业创新难以为继的困境,农村社区应当在对策的选择上内外并举。一方面,依靠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区域内相关企业、组织的力量,加大对现有劳动者的技术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包括对农民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并在实践中强化其应用的熟练度;设立专门化组织长效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问题加以咨询、解答;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技、文化、经济、环保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等等。另一方面,农村社区要大力引进各类农业专门人才。特别要引进在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中能对农业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营销、种植养殖、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大力探索大学生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并为其争取完善的待遇保障和晋升渠道。农村社区还应借助专家的智慧,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要强化农民的种粮意识,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网上农业、智能农业、数字农业等多元化全新的农业形态。在种植结构上,实现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切实提高现有土地生产的利用潜力。

篇5

关键词: 社区管理 社区服务 理论教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时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它在实践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号召的提出,“社区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该专业新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方向。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践运用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了该专业的教学。为了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黄冈市社区建设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握住契机,展开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一、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人文科学系公共管理教研室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实践方案,指定了包括我在内的两名专业教师分别领队,带领14名该专业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驻黄州区建新社区和毛纺社区展开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入户采集小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录入工作,帮助建立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并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小区基本信息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同时对小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展开社会调查,制作了调查问卷,写出了调查总结报告。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对当天所做的工作和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指导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点评,必要的时候邀请小区相关负责人协助进行教学工作。整个教学实习期间,学生全部深入基层,针对黄冈市社区建设现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发现了黄冈市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在“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教师通过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始了实践性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二、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

学习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但是这种“教”与“学”的形式则有多种表现。通过回顾教学实习中的一个个案例,我发现教学首先要掌握住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去调动自己的兴趣,去能动地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根源、意义,这样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案例:在教学实习开始之初,大多数学生迟迟没有进入角色,没有走出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甚至还有学生带着教科书进行实习。针对这种情况,在实习的第一天晚上进行总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社区服务?”与以往在课堂上教学不同的是,我要求学生不准翻书,而是去向社区干部要答案,去通过社会调查得出答案。次日,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发现“社区服务”这个概念除了街道几个干部知道,其他居委会主任都茫然不知。

回来后,再次进行总结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再扩展一下思维,看能不能想到什么。在经历短暂的沉思后,有部分学生谈到:一方面我们社区要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大部分站在最前线的居委会主任却都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服务,于是自然就产生了排斥力。对社区服务这项新生事物认识不足,意义宣传不够,仅作为部门的业务工作,在小范围内的一个系统内的宣传是不适合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的推动力的。我适时地谈到:这就是我国社区服务行业所面临的内在阻碍。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社区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来找到答案。学生的兴趣迅速被调动起来,自发进行了分工,有负责制作调查问卷的,有负责拟订座谈提纲的,等等。几天之后,我们在开总结会的时候,一交流,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社区服务应当开展哪些服务?”这个问题中,通过对问卷选择项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阶段,缺少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社区服务应该由什么人来做?”的选择,67%以上的人认为“退休的老太太也能够胜任”;对“社区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工作?”的回答,79%的人选择的仅仅是“清洁、绿化、收取物业管理费”。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的教材给出的答案产生了出入,由此引发了师生间新的讨论。

比如“社区服务由谁做?”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项都是“由居委会或者社区干部来做”。而对真正有权力、有能力去更好进行社区服务建设的政府部门,却很少有人会想起,我们的教材中恰恰谈到了“政府才是社区服务的最强力的后盾”。

问题继续抛了出来:为什么黄冈市社区的居民没有想起政府“社区服务”这一职能?是居民没有意识到还是政府职能产生了盲区?

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大家意识到光靠翻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又积极与社区干部进行了访谈,在老师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结论:是因为黄冈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比如“服务渠道与对象的矛盾”、“服务功能与服务需求的矛盾”、“服务设施与服务资金的矛盾”,而这些答案的给出又与我们教材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得到了印证。

大家针对所发现的存在于黄冈市社区建设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集思广益,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诸如“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服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加大扶持,形成规模”等。以上这些建议,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们经过了对调查问卷的一再分析,经过了与教师、社区干部、社区居民的多次讨论得出的,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半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带给大家的感受却是全新的。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学到了与课本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知识;而对于我们教学工作者,却完全可以用“惊喜”来形容。

三、实践性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启示

刚才我用“惊喜”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其实这种“惊喜”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形式的启发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计划,很好地开展了小结工作。每天我们从实习单位回到学校,都会按时召开总结会,交流每天的所见和所闻,交流大家的所感和所想。学生们拿出自己遇见的实例,像上课一样进行交流,大家问着:为什么课本上是那样,而实践中是这样?理论和实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大家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翻阅教科书,带着问题围着专业老师展开咨询。有的学生积极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甚至有的学生给自己家里从事居委会工作、物业管理工作的亲戚打电话取经。在学生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调动了起来,他们不再是皱着眉毛去学习,而是带着微笑认真地学习,他们不再是“要我学”,而是真正的“我要学”。一个学生在他提出的建议被建新社区的领导欣然采纳之后,兴奋地说:“原来我学到的东西这么有用。”听了这句话,我感觉到兴趣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师,而引导兴趣的正是实践。

(二)实践教学对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启发

其实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受益的绝非只有学生,教师也是受益人。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与课本讲授不一样的东西,会显得格外的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那么老师理所当然就成了他们提出问题的主要对象。我们的专业知识比学生丰富,社会阅历比学生丰富,但是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仍然感觉到力不从心。怎么办?总不能说“我们也不明白”吧?于是,更深入地寻找答案,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倡导了多年,培养动手能力也成为高职高专学校的主要宗旨。而实践教学法我们也似乎学习了多年。在以前,我们认为,每年暑假派出老师去基层单位实习,在上课的时候把自己在基层单位的经验和感受教给学生,就是实践性教学。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展开工作的这半个月里,我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还是太狭隘,并没有理解实践性教学的精髓。

我认为,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要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形式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带动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去发现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目的侧重教学,但不仅以此为目的。因为实践和教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去促进实践的改革,通过实践去完善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史铁尔,于雷.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 构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98-01

前言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社区的最为关键的部分。进行文化建设是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最为关键的途径。在我国的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从群众文化建设入手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群众文化的有效构建对构建和谐社区有重要的帮助,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需要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建立先进的文化,通过这种先进的文化的构建,合理的引导社区群众的思想。因此,需要积极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鼓励市民积极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众文化的有效构建能够给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群众文化是社会成员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对于提高群众的生活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鼓励人们积极的参加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向群众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效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让群众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求放松,协调人们之间的人际相处,进一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从要充分的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对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加强监督和指导,适时的进行培训,不断的切实的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使得群众文化建设能够规范、有力、全面的推进。

1.要构建社区文化团队,为进一步的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构建社会文化团队,对于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可以建立健全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制度,这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能够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再如,可以成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小组,组织社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同时能够和社区的中老年群众进行及时的交流,向他们传授新的知识。

2.要加强乡村的旅游文化建设和社区的文化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进一步的加强群众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一些娱乐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场所。如,在潜山城区可发挥群众文化辅导点的作用,鼓励群众成立社区秧歌队、广场舞队或者是腰鼓队、合唱队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文艺比赛,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提升群众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发挥天柱山旅游资源的优势,利用人文资源,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提升群众的整体的文化水平。如,五庙乡、官庄镇、塔畈乡等拥有“t色旅游”资源的地区,要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吸引外界的游客来参观,同时群众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更加的热爱本地区的文化,在这样的活动和交往中,群众的文化素养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3.要加快建设文化馆的进程

文化馆是政府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群众更加有组织有规律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文化馆的有效建设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文化馆的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具有地方的特色,体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充分的汲取了当地群众的智慧,通过故事征集、美食品鉴、明信片、寻宝等等有趣的活动,充分彰显文化基因,在铭记、延续和挖掘中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4.要走出去,加强交流与沟通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要经常注意和其他社区的文化情况进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这就需要社区的每一位群众都要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走出去多多的了解其他的社区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的。对于好的模式或者是方法,要积极的借鉴,为本社区的文化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社区负责人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的和其他的社区进行交流,在交流和沟通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尽可能的借鉴其他社区的长处,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总是,构建和谐的社区不是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社区的群众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每一位群众都要通过各种的方式,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人,并积极地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区。

结语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真正的将“五位一体”落实到实处。但是在群众文化较为薄弱的今天,需要大力建设群众文化,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祝健.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J]. 才智,2015,(01):348.

[2]刘惠荣.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 群文天地,2012,(23):91-93.

[3]宋清.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1,(11):170.

[4]王中海. 构建和谐社会 赋予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内涵[J]. 价值工程,2010,(04):107.

[5]艾和.试论社区传统文化团队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示范作用[J]. 大众文艺. 2012(09)

[6]徐艳辉,朱本红.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 华章. 2010(13)

篇7

【关键词】社区;居民生活;幸福度

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是社区居民生活幸福度以及社区和谐度的体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以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

随着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多,社区的建设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社区居民生活的发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人们所出的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居民对于业余生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失地农民发展为社区居民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因素,并非毫无关联。社区的人文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区的文化特点、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社区居民的喜好差异、社区居民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一、社区居民的文化特点

就区域文化特征来说,不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现代化的风格模式又有传统的模式。其中每个社区在建设中都力图给人亲切感和居住的舒适感。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于社区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共性,而一个社区的文化特点可以反映出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其中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我们可以发现居民的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这里是新老文化接替的最明显的区域。在这里传统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正在渐渐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新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二、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

如果在一个社区中居民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的话,随之而来的就是居民业余生活的丰富度比较大。比如一个社区中如果同时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话,那这个社区的设施除了基本的布局之外还会有带有民族特色的业余文化的分布。由于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凶猛增长人们对于购房的越来越少,因此势必会出现一些租住户,这就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人杂居在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活动。

三、社区居民的喜好差异

社区居民生活丰富多彩这取决于社区居民不同的生活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偏爱社区居民也不例外,在社区活动中居民往往以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当某些居民的喜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自己创办自己的爱好群。比如,社区交际舞比赛、社区象棋比赛等。很多社区的外显文化(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很容易区分社区居民的爱好以及社区业余活动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模式渐渐瓦解,新的城市居民在逐渐增多,城市居民的增多就意味着社区的逐渐增多。由于新型社区的发展社区中的居民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性,因此喜好的业余活动就丰富多样。

四、社区居民对于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随着不同的研究对社区生活的解释,关于社区生活的发展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归结于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社区中对于业余生活的满意度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高。由于在社区居民中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无暇参与其中,而很多退休的老人多半在家,他们参与业余活动的机会比较多,也乐于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在各种社区中随处可见很多有关老年活动的项目。同样比较,在社区活动中女性的参与度高于男性,这是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已经不合理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从总体来看居民社区业余活动的满意度都比较高,他们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也愿意为社区活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从总体来看,通过区位、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来看。社区的活动整体在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因素。这种因素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观念所造成的。由于居民的复杂性使得社区业余活动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因此研究认为我们在强调社会参与度的情况下应该充分的考虑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中的幸福感。应该从一个全方位和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区业余活动的发展。这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居民的需求,在调查中制定政策,在适应中调整政策。以确保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在一个良性和协调的方向上发展。这种积极地社区活动参与行为对于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区互动中,应该使居民成为社区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让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充分的感受到社区活动的好处以及在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以为社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地影响。

综上所述,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居民,而居民只有在社区活动中才能真正的体现自己的作用。我们在强调社区文化的发展中还应该关注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即他们是否有能力使社会居民在社区业余活动中像收看快乐的同时也意识到社区活动的重要性。社区活动需要社区每个居民以及社区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把党的政策和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相结合,为社区活动的丰富性增加更多的智慧。使得社区居民能够真正的成为社区业余活动的主宰者和受益者。

目前我国的社区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的发展需要很多人的参与,我们要力图在以后的社区发展中以居民为出发点,使得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幸福感的同时也为社区活动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在共同参与中相互交流,在共同适应中达成共识使得社区中的社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我们新型社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现实参考。

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社会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努力的完善自己的角色中又在积极地适应其他角色,这也是这区居民在社区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社区活动中居民的参与度以及幸福感是衡量社区活动好坏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岑颖,凌文铨,方俐洛.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调查[J].改革与战略,2003:35-38.

篇8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开放式社区;社区管理

就社区管理工作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于开放式社区而言,其管理工作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原因在于开放式社区建成时间较早、基础设施落后,使得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居住于此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寻求提高开放式社区管理的有效措施不仅暗暗契合了讲话精神,更是在实际行动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开放式社区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定位

“错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前者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并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后者则是根据社区居民意愿成立的自律机构。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社区管理工作“去行政化”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对于开放式社区而言,在管理上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在此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定位“错位”,具体表现为街道办事处将社区居委会视作是下属机构,诸多行政性质的工作由后者来完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下放给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权限却并未彻底落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1]。尤其是社区居委会属于自治机构,无论是隶属关系还是行政归属上均需要保持其独立性,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社区居民自治的真实意愿,此种定位势必会对开放式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

(二)资金匮乏

由于社区管理工作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而提出的新议题,因而在具体运作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时至今日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其所需要的发展资金严重依赖于财政拨款。随着社区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社区警务室、社区帮扶中心等相继建立,但是与其运行有关的经费却并未下拨至开放式社区,使得其管理工作内容更多,下拨资金却并未明显增长[2]。即便是已经得到了财政拨款,在使用上仍然无法绕过街道办事处这一环,无论是工作人员薪金支出还是报销费用均需要以申请表的形式提请前者审批,最终形成经费申领困难的局面,所以在创新社区服务内容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需要更新的内容更加多样,资金的匮乏势必会导致后者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公众参与积极性不足

公众参与(PublicEngagemen)是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个人在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为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社区管理工作前行的主流趋势[3]。然而,对于开放式社区管理而言,公众参与积极性不足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突出性问题。一方面开放式社区并没有明确的建筑结构与周边设施相隔离,具有“非闭合性”特征,所以难以在空间上界定居民是否属于该社区。另一方面既往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工作方式并未考虑社区居民、社会公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二者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社区居民或社会公众普遍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表示不满意,对其一言一行或者是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性,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目的自然无法实现。

(四)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开放式社区建成时间较早,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步入21世纪后社区管理工作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服务性均需要与时俱进,以此来满足时展需求。此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区管理从业人员显然已经无法胜任社区管理工作需要。另外,虽然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连年提高,但是绝大多数开放式社区工作人员的指派依然由上级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并未采取公开招募的形式,造成具有专业知识、高学历的人员难以被纳入到社区管理队伍建设工作中,最终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

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提升开放式社区管理水平的举措

(一)明确定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逐渐成为了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办事处负责行政工作、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的定位越发清晰。所以要想提升开放式社区管理水平,就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该定位思想,将行政管理与社区管理相剥离,在实现去行政化色彩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程度。具体内容如下:社区办事处除了必须的行政工作外不得干预社区管理工作,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承担社区管理的主体角色,公开选聘并监督物业公司提供的物业服务,在明确各自分工基础上强化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

(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开放式社区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配置均处于明显的滞后位置,所以在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构建管理队伍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扶持,所以在资金划拨方面就需要充分结合其发展需求,根据本年度开展的社区管理服务项目及内容予以转向划拨,并积极完善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会员关于开放式社区划拨资金审查制度,对下拨给开放式小区主体的资金整个使用过程、所有环节进行监督审核,强化监督管理以力争做到专款专用[4]。此外,开放式社区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例如商业空间、儿童活动场所、运动场地等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提高商家关注度,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来拓宽资金渠道,在财政拨款之外寻求其他能够为自身“输血”的资金渠道,以满足社区管理所需,力争实现用最低的管理成本来收获最佳的管理效率,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感的目的。

(三)推动公众参与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内居民需求,所以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为时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开放式社区公众参与积极性低的困境,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做好公众参与的宣传工作。在开放式社区内各个醒目位置张贴与公众参与相关的报道、海报、宣传画等,促使社区内居民无时无刻不处于公众参与的宣传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于公众脑海之中确立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尤其是应着重向公众强调,参与社区管理属于其拥有的合法权利,在民主自治下畅谈社区管理对于推动民主社会前行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将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项目及时对外公布,引导公众对整个项目进程予以监督并积极献言献策,同样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四)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准入与培训机制

步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后社区管理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紧密结合,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整合在一起的“智慧型社区”势必会成为未来社区的新形态[5]。而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中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招募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管理队伍之中势在必行。此外,针对已有社区工作者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管理经验和理念、现代技术应用技巧等内容传递给后者,以考核的形式淘汰跟不上时展需求的人员,同样有助于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传军,白旭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管理———以北京市X区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5-120.

[2]曲玲玲.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视阈下社区建设实践模式选择———基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路径与机制角度[J].经营管理者,2015,(36):354-355.

[3]夏延芳,陈必真.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破产企业社区重建研究———基于成都市某三家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考察[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8-63.

[4]张天竞.群众工作视野下的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3):57-59.

篇9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新时期教育服务多元化和社区教育服务转型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借助专业优势,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开展社区教育,在课程资源建设和整合中要把握实用性、网络化、开放化、特色化原则。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区教育;策略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新型城镇化内涵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民生,要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服务。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生活质量、职业技能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依存关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向社区教育发出了全面的要求,培育全社会终生学习文化、营造积极进取文化氛围的教育形态,实质是要实现对人价值观、职业能力、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的提升,实现教育效益与教育公平相结合[1]。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服务模式及特点

社区教育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其教育理论及实践较先进,由于国情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一般都是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上。从招生到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的特点,学习职业课程的学生还可以转到大学继续而学习。[2]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服务模式建立的理念基础是德国确立的“终身学习”的政策,作为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配合“终身学习”政策实施的需要将其功能拓展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这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教学模式倡导“双元制”,实现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经历了一是社区支援学校阶段,二是学校回报社区阶段,三是社区与学校“双向互动、互利互惠”阶段,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的新市民的出现,社区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社区成员,社区教育的功能和教育形式也逐渐丰富。由此我国的社区教育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在受重视程度上不断提高,在发展规模上逐年扩大,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是从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看,社区教育虽然开始重视学校的作用,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程度还不够,教育资源建设与信息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二是从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伴随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素养和工作技能。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不但师资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缺乏专门的学习、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这将严重制约社区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三是由于社区教育服务还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和社区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造成的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三新城镇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区

教育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偏重城市的设施、规模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追求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建设,是由城乡结构转变带来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前提是使农民掌握就业的技能,基础是培育新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转变原来的价值观念、思维及生活方式,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这部分人群的基数大,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将必然为社区教育的开展带来挑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其数量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单一的学历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却没有较大的发挥出来[4]。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社区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职业教育施教的区域、形成良好的办学机制、提高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专业优势促使社区教育服务与管理更加专业化,推动其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

四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一)集团化办学提高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大众就业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集团化办学可以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培养的渠道。面对新一轮的调整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应有社会责任,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5]。建设具有教学、生产、培训等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为社区教育人群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二)借助专业优势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社区教育的课程种类是多样的,除了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城镇化、产业机构升级的过程中对广大居民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而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匠精神”始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积累,一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上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利用职业院校优质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弥补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专业上的不足。

(三)网络化、开放化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号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也是重要的表现之一。利用网络化学习平台把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提高社区课程的利用率,可以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6]。在社区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中以现代远程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需有所学、学有所教”为目标,在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坚持“开放、动态”的建设观,边建边用,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免费向社区居民推送,促进社区居民学习。课程开发团队和个人适时指导、辅导居民学习,根据需要开设面授讲座,并做好居民选修课程的学习记录与考核等。

(四)开设特色化社区课程

社区课程开发选题需要符合社区人群的个性化需要,在课程开发前需要充分的调研具体体现在:第一是注重价值观取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一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时代特征,倡导精神文明。第二是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社区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挖掘社区内部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第三是考虑个性化、实用化需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按照居民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使课程更加丰富、多样。在课程的表现形式上社区课程资源应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寓教于乐,使群众喜闻乐见。资源的呈现方式以专题型微课为主,配套相应的资源包,其中包括教案(学案)、课件、习题、辅助参考资料。

五结束语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投身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社区教育也需要和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深度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4):100-101.

[2]余瑞芳.国际比较视野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3.

[3]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2011,03(28):9-11.

[4]马艳红,王玉清.职业院校为何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支持[J].时代教育.2016,(18)15-16.

[5]丁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5:130-131.

篇10

【关键词】家、校、企、社共同体立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24-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基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结构。主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主张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全天候”和“全方位”,主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还有学生自己都是教育者。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亿万家庭最大的关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2007年6月1日起国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这部法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新型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现代教育要求立体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为了均衡城乡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改变我镇社区教育环境,改变我镇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管理孩子的业务水平已迫在眉睫。

享有全国最大鲜盆花基地美誉之称的新民场镇,镇政府高度重视居家、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迅猛,以高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发展好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回馈社会公益事业,回报乡亲父老成为百年高福记发展的追求,以关注社区教育、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员工和谐家庭建设的惠民行动正在展开,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校企双赢要求越来越强烈。

地方文化积淀深厚,无数学子从这里走出来,分布在社区的各行各业,学校曾多次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辖区内有诸多热心参与社区教育的企事业单位,曾多次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赞助经费。社区内有一支热心于校外教育工作的老年教师队伍,他们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活动制度,为课题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整合校企资源,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研究工作的过程

1.工作的目标内容

高福记企业、学校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校企如何联动进行研究。着力转变社区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联动,培训家长。达到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整合企业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

内容包括:①提高社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途经的研究;②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家庭教育文化的方法的研究;③校企联动,家教培训内容的研究。

2.研究的工作思路

依托平台一:依托“高福记”企业宣传部门,开展家教俱乐部活动。

依托平台二:依托“高福记家长学校”,培训家长。

依托平台三: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家校工作制度,转变家长行为。督导家庭教育,做好家教工作。

依托平台四:完善校企家庭教育激励机制。

3.具体措施

(1)成立学校课题工作小组,加强组织与管理。

在镇政府课题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镇长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亲自牵头,负责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组织与协调。

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积极作好前期调研工作,开展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社区居民、社区专业人士等调查,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深入交流,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为依据,作好课题研究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

在镇政府主导下,已成立的工作组织机构有新民场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新民小学校研究小组、新民场家长委员会、社区“关爱之家”等,在工作过程中使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功能作用。

我镇为了扎扎实实将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管理力度,拟定工作制度,确定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基本程序,加以管理。结合课题的特点,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研究活动中来,根据进程确定研究的常规管理,形成制度;在课题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控,形成经验,局部推广等长效机制。

(2)开展工作业务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为保障此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一方面,学校配合镇政府加强业务培训:利用高福记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培训家长,关于开放性教材的使用和阅读指导方法、关于孩子自我保护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监控方法;同时,学校和镇政府专门对“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家长委员会”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不断强化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专业性,使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和开展。

另一方面,作好硬件条件保障:校园和社区文化建设;专项器材、材料、资料,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开放性教材编写、印刷;主持活动的场景、器材,镇政府和学校都纳入了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作了年度经费预算,镇政府和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3)强势宣传,树立意识,扩大影响。

社区教育是立体教育,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了使工作协调有力推进,使教育发挥影响、发挥作用,学校配合镇政府大力进行宣传,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庭、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发挥社区、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公告栏、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宣传,营造社区教育浓厚氛围,让全社区各部门、各家庭、各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树立社区共同体“大教育”意识,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

(4)进行文化建设,倾力打造“未成年人教育”特色文化。

农村城市化是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但社区教育的发展,可有效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并全面提升城市化的水准。

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说,环境文化的熏陶、氛围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无声胜有声”。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致力于自我保护教育氛围的营造,建设宣传栏、走廊绘画框、知识牌坊、文化柱、运动场文化墙等校园文化无不凸现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特色,促进了学生和家长学习意识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也打造出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省教育厅的领导到校检查工作时,对这一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力地配合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宣传教育工作。

(5)强化政府对社区共同体教育的统筹和协调

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它们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积极支持,大大丰富、促进了社区经济、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参与培训服务(家长培训学校)。发挥地方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和协调职能,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发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在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上整合一致。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参与教育共同体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制订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并让有关方面为之献计献策,使社区共同体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课题研究中政府既保护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又尊重了企业、学校发展社区教育的创新性,优化、统筹、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协调、协商,使企业、学校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到协同。总之,政府为发展社区共同体教育搭建舞台,为社区共同体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积极落实社区教育,实施开放性课程教育。

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编写相关教材。教材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编写组在调研学生、社区居民及专业人士后,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目的、教材的大致编排体系和内容。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查阅资料文献、走访了镇政府、社区、公安局、卫生院等业务骨干力量,收集整理素材,在陈国先教授、教育局庞再良副局长的指导下,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西华大学陈国先教授对我们教材的评价是: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和实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一本适合社区教育的开放性教材。

(7)作好条件保证

特事特办,健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经费保证机制。

四、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共同体教育组织建设,初见成效。

1.整合社区资源

在镇政府主导下,整合社区资源,已形成了“整合式活动网络”,包括:镇商会、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高福记家教俱乐部、小学研究小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督导团、镇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关爱之家。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相结合,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2.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1)高福记公司惠民行动――培训家长

为了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为了形成立体式的教育合力,为了传承“百年高福记、恩泽千万家”企业文化,为了体现“唯生而为”的办学理念,新民场镇校企联合成立了高福记家长培训学校,确定家长培训学校的办学章程、教学地点和行政及工作人员,旨在培训家长。努力构建“公司+学校”的办学模式。

一年中,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共培训家长6次。其中一次邀请教育专家李镇西来互动交流,3个小时过去了,家长仍兴趣盎然,不肯离去。同时企业还向每一位家长赠送了一本家庭教育的教材供家长自学自培,要求家长填写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通过培训和自学活动,大部分家长理解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法艺术和学生典型问题的教育策略。展示出了企业惠民教育行动的风采,整体提升小学校和企业的形象。

(2)高福记杯校企亲子运动会――两代同乐

校园里,彩旗飘飘,鼓乐长鸣,“商会杯”联合亲子体育运动会在新民场小学校园里隆重召开。瞧,街道社区的老年腰鼓队的爷爷奶奶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抖擞,鼓号队的小队员们与爷爷奶奶一唱一合,奏响美妙的乐曲。赛场上,一组组家庭正参加亲子接力赛、亲子跳绳比赛……看,儿子胀红了脸,父亲鼓足了劲,父子俩互相鼓励完成了比赛,看得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再看看“高福记俱乐部的成员”正和“学校里的教职工”进行拔河比赛,不相上下,所有的人在为他们加油,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也参加着他们最强项的运动项目。孩子们在校园里施展开了他们的拳脚,跳高、跳远、垒球、投掷铅球……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个个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好不热闹!啦啦队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做的彩旗,喊着口号,观看的大人们也个个找回了童年的感觉,尽情地喊啊!笑啊!

(3)高福记杯亲子诵读活动――教学相长

中国自有“孝为先”,“礼”为美德。古文化的精髓我们应以传承,为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广大公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我校和“高福记”企业联合在社区学生家庭及企业员工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弟子规》活动,通过前期的阅读,父子共读《弟子规》,母子共感《弟子规》等,一幅幅生动人的学习画面出现了:家庭中,亲子共诵古文化,尊老爱幼……社会中,争创和谐家庭……校园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谈古今中外“礼”为先的故事,歌颂“礼”为先的美德。

(4)高福记家教俱乐部活动――校企双赢

“高福记”有限食品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企业的员工大都来自我镇社区居民,他们特别注重人的素质修养和企业文化建设,成立了“家教俱乐部”,会员都是本企业的员工。

“家教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专家讲座、知名教师交流,每月家教论坛。员工们就自身如何学习、有什么体会、如何在家庭中起表率作用、怎样关心、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进行讨论、交流,生成新的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企业的领导反映,员工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工作更认真了,为孩子担心更少了。学校也看到了这些员工的孩子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进步了。家庭文化正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职工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实现了校、企教育目标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