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细则

篇1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的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系指依照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同时受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高校、中专、中技的自然科学教学的人员。

第四条各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单位根据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个部门为管理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部门(以下统称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并组织施行;

(二)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选题;

(三)组织安排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情况;

(四)评估继续教育质量,总结继续教育经验,宣传、表彰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受理有关继续教育的投诉,并进行调解。

第七条各级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要兼管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实施本细则列入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八条继续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为提高本市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

第九条继续教育的目的:

(一)补充、更新、拓宽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

(二)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三)培养中青年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

第十条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或学科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

继续教育的选题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本市、本系统、本单位科研、生产、教育和工作需要,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业务水平确定。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办各类培训、学习和研修班;

(二)参加学术讲座、交流和考察;

(三)外派对口单位短期工作或进修;

(四)参加函授(刊授)、电大、职大、业大和夜大学习;

(五)有计划、有指导、有考核的脱产自学。

第十二条接受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向本单位提出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时间由本单位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作出计划安排,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脱产12天,脱产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内累计使用;

(三)经所在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待遇;

(四)经所在单位同意派出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费及旅差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学习活动;

(二)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在国内连续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派出国外境外留学、进修三个月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先签订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五条本市实行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区、县级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市政府各委(办)、各局(总公司)和市直属各单位颁发。由科学技术人员本人持有,实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登记,并按高、中、初级的档次,由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证书是系统记录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具体情况的有效凭证,是科学技术人员晋升、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及考核的必备证明。

第十八条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作市继续教育专项调控经费,其数额应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

各区、县级市财政每年也应拨出专款作为当地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额度不低于科学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

企业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从如下途径解决:

(一)培训费用摊入成本;

(二)投入基本设施的费用在利润留成、包干节余、税后留利中开支;

(三)直接为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在项目资金中开支。

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节余和预算外收入等自有资金中开支。

第二十条*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认定可成为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也可以直接与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协议,承担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一条被认定为继续教育基地的单位不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其继续教育业务范围由认定部门确定,并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市继续教育基地按审定的专业范围和方向,对本市有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及中级科学技术人员的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列入市继续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认真执行本细则,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表彰和奖励一次对继续教育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篇2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对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实行年度检验制度。为确保做好我县201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时间

自2012年1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为年检时间。按市编办要求,年检使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统一管理的网上登记办公系统,系统预置年检时限为1月1日至3月31日,超时自动关闭,请各单位务必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年检,逾期责任自负。

二、年检地址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三、年检范围

依法已经进行登记,《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在有效期内的全县所有事业法人

四、年检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一式二份,单位留存一份;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三)决算后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决算表;

(四)事业单位的有效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业务范围不涉及资质认可事项或者执业许可事项的除外);

(五)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以上提交的材料幅面一律为A4;纸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五、年检程序:

(一)自查:事业单位法人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的有关规定,进行全面自查,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制订改进措施。

(二)填报:事业单位法人在自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填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举办单位要认真审查所属事业单位填写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并由主管领导签字,加盖举办单位行政公章;事业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报送县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三)审查:县编办收到《事业单位年度报告书》及有关材料后,按规定和标准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是:提交材料是否齐全、合法、有效,填写是否规范。对材料齐全并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四)结论:县编办根据审查情况,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事业单位法人的年度报告做出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并做出相应处理。

六、年检内容和要求

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全面检验事业单位一年来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从事内部管理的情况。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资产损益情况;

3、对《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4、绩效和受奖惩情况;

5、涉及诉讼情况;

6、社会投诉情况;

7、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七、《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填写说明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由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按以下要求分别填写:

(一)“事证第号”: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编号。

(三)“单位名称”: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记的名称全称,登记有多个名称的只填写第一名称,并加盖事业单位的行政公章。

(四)“法定代表人”:由现任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

(五)“填报日期”:填写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的当日日期。

(六)“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填写201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在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有关数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等。

(七)“有关登记事项年末实际情况”:是指在2011年度年末时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登记的有关事项相同或者不相同的实际情况。登记事项已发生变化的,填写年末时的实际情况,如登记的住所是省XX市XX区XX路18号,现实际住所已迁至省XX市XX区XX路15号,应填写后者;登记的法定代表人是张XX,现实际已变更为李XX,亦应填写后者。

(八)“经费收支情况”:事业单位在2012年年初进行上年度的财务决算后,以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收支表)为准填写,单位为“万元”。

(九)“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受奖惩是指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奖励、表彰或批评、惩处情况,不包括针对职工个人的奖惩情况和部门内的小型评比;评估情况是指事业单位接受有关评估的情况和结果,如原为“乙级医院”被评为“甲级医院”;没有受奖惩和有关评估的填写“无”。

(十)“接受捐赠资助及其使用情况”:填写在财政拨款和业务收费以外,其他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无偿捐赠的资金和财产的数量、方式,以及按照规定使用的情况和结果;没有接受捐赠的填写“无”。

(十一)“人员编制”和“从业人数”:“人员编制”按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填写;非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编制的单位,可填报定员数,或不填写此栏。“从业人数”,是指事业单位的实有在职人数,包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离退休人员、返聘人员、临时工、季节工等。

(十二)“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填写事业单位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名称全称和银行账号。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形成符合事业单位规律和特点的用人机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是落实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基础。实施岗位管理就是要打破身份管理,有效地解决身份管理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施岗位管理,就是要逐步建立规范、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使人事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协调健康发展。

岗位设置管理操作难度大,涉及问题多,情况非常复杂。从县(市)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岗难度大

县(市)属事业单位规模小,编制、人员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多。在确定岗位职责时,每个岗位要分担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很难分清岗位轻重,要区分高中初岗位也很困难,容易出现因人设岗现象,人为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出现不稳定因素。由于编制、人员数额小,按照我们省规定的分级设岗比例要求,同级岗位很难分出级别,底数不够。因此,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志很难享受岗位分待遇。

二、“双肩挑”现象严重

县(市)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比较低。2006年7月工资制度改革后以,所有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均降为股级,股级在工资套改中没有对应的工资标准,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不能享受岗位设置所带来的工资待遇。但事业单位领导大多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助理级别的工资标准要高于九级职员的工资标准,在竞聘岗位时,单位领导一定会竞聘专业技术岗位。在竞聘过程中,因为这些人工作能力强,业绩非常突出,具有竞争优势。同时管理岗位(领导岗)确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够完成。结果一个人必然要占两个岗位,造成岗位减少了,在满编的情况下,有的人就没有了岗位,单位不超编却会出现落聘人员。

三、机关工勤人员在单位内难以设岗

机关工勤人员数量少,又比较分散,一个单位按5个级别的比例设岗无法进行。

以上3个问题,是县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共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科学设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明晰职责,因事设岗

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岗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和遵循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不同的成长规律,考虑各类人才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人员配置。岗位设置要立足于增强事业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每个岗位要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

2.区别对待,统筹设岗

对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分布分散的事业单位,可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在人社部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统筹规划、集中调控、统一管理,调控结果报人社部门备案。根据县(市)实际,专业技术岗位统一调控使用的范围,要在同部门、同行业、同类别的事业单位间进行。统一调控使用可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明确系统内调剂使用的范围、调剂方式;其次,为有所遵循,主管部门要制定调剂使用的实施细则,经人社部门同意,核定其系统内调控结构的结构比例和具体岗位数额;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人社部门核定的系统结构比例数,核定系统内调剂事业事业单位的岗位数额;最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将各单位调剂后的岗位设置结果报人社部门备案。

3.解决矛盾,临时设岗

事业单位领导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聘任到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同时占用职员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多占用的岗位要通过设置临时岗位的办法解决,市(县)级事业单位“双肩挑”基本上是占用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因此设置的临时岗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临时的专业技术岗位要设置为本级最低级别岗位,不再分级别设岗。同时,临时岗应随着占用岗位情况的消失而自然取消。

篇4

第二条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增人计划卡管理,是完善人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行政措施。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实行增人计划卡管理,其范围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计划的管理范围相一致。包括:全省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应纳入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管理的部门和单位。

第三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卡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四条机关、事业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新增职工,包括接收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军(警)官,从社会上招收干部、工人(含复员退伍军人,下同),调入干部、工人等,均纳入职工人数计划,并使用增人计划卡。

第五条增人计划卡是机关、事业单位新增职工的凭证,也是人事计划部门检查职工人数计划落实情况和核增工资基金的依据。

第六条增人计划卡与年度职工人数计划配套,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以及增人的形式和来源渠道的区别,实行分类管理:

1.严格控制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增人;

2.从紧控制差额拨款和行政性收费事业单位增人;

3.适当放宽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财政减拨到位事业单位的增人;

4.满足经编制部门批准实行自定编制的事业单位的用人需要;

5.保证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和调整、转业军(警)官的安置以及特殊情况增人的需要。

第七条增人计划卡实行一人一卡制,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并按计划管理程序随同年度职工人数计划配套逐级分解下发,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复制。增人计划卡逐年印制,当年有效,跨年作废。

第八条用人单位新增职工,须如实填写增人计划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送进人审批部门办理进人审批手续,再凭增人计划卡到人事计划部门核定工资基金。没有增人计划卡的单位不能进人。否则,不予核增工资基金和调资晋级。

第九条用人单位每年12月15日前要编制好下一年度的增人计划,并填报《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申请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好本地区下一年度的增人计划并逐级上报。各市必须在每年12月30日前将《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申请表》汇总,连同有关文字说明一并上报省人事厅。

第十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根据上级政府人事部门下达的计划安排和用人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编制数、在职人数、人员结构等因素,按照计划管理的原则,分解下达增人计划,同时配发相应的增人计划卡。未编报增人计划的单位,不予配发增人计划卡。

第十一条各级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增人计划,特殊情况需要追加和调整增人计划的,须按照计划管理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篇5

纵观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方面的资料,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开办资金的范畴主要有下列四种界定方法:

1、全部资产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劳动司编写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以下简称《须知》)是目前最系统最权威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工具书。它对“开办资金”的定义是:“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财产的数额体现。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必须是举办单位授予的可以自主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②是登记时事业单位法人的全部财产;③以人民币表示。其范畴包括事业单位法人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用于事业发展的专用资金,已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商标等产权;不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等非业务用固定资产,也不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入资金等非自有资金”。

2、事业单位申报说。2000年9月27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验资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编办发[2000]46号)规定:“开办资金由事业单位申报,最高数额不得超过本单位的净资产,最低数额应以其取得本行业执业机构资格条件中规定的资产数额相一致”。

3、实收资本说。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会计科目设置与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有很大差异,对其开办资金的范畴,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参照工商企业登记验资,将“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作为“开办资金”予以验资并出具证明。

4、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资产说。中央编办发[2005]15号印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33条规定: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是事业单位被核准登记时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的货币体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包括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支配的财产和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事业单位开办资金不包括下列资产:①代为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性资产;②关系国家秘密、公共安全、公共保障,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资产;③借贷款、合同预收款、合同应付款;④职工福利费、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用基金;⑤规定了使用方向,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他人资助的资产;⑥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其他资产。

综观上述四种界定方法,笔者认为:

1、对于《须知》与《实施细则》中不一致的部分应以《实施细则》为准,不应继续采纳全部资产说。

2、北京市编办2000年的规定推出的背景不得而知,推测他们考虑了公司、企业法人及社团法人注册的相关规定,希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与其取得某种程度的统一。但事业单位与公司、企业及社团在业务范围及行业资质认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业务范围大多在政府机关或各级编办批准设立时已经确定,各级事登局在为其办理设立登记时一般不会因为其开办资金数量的多少而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更改,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认定不宜盲目向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认定方法看齐。

3、实质上,实收资本说只是解决了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的特殊问题,不能解决全部事业单位的问题,因此不能看做一种独立的核定方法。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经费类型一般为经费自理(自收自支),自身拥有很大的经营自,参与社会竞争性经济事务较多,其业务范围所在的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该类事业单位从事经济业务时与一般工商企业没有多大区别。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标,这类事业单位以后转企改制的可能性较大。实收资本说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开办资金”与工商企业“注册资金”同等看待,一方面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后的“注册资金”衔接。同时,由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收资本”科目比较稳定(企业资本除下列情况外,不得随意变动:㈠符合增资条件,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资;㈡企业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有助于事业单位履约,有助于社会诚信建设。

4、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说由于《实施细则》的权威性及在《实施细则》后中央编办没有更新的规定及解释,应是我们办理登记管理业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人认为此说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同时认为存在第五种认定方法:净资产-专用基金说。我们认为,该种观点持有者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业务本身了解不够:所谓的第五种方法与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说本是一体,《实施细则》的表述是原则,净资产-专用基金说是具体的操作,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

综上所述,关于开办资金的范畴在理论层面应该遵循《实施细则》的规定,实际操作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净资产-专用基金数认定开办资金;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以实收资本数认定开办资金。

二、从会计实践角度看开办资金问题

(一)从会计实践角度看开办资金的构成

《实施细则》对开办资金的构成只是做了原则性描述,在实践中,这些内容的认定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密不可分。

由《实施细则》第33条第1款的规定可知,开办资金=全部财产-规定扣除部分。通过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各会计科目的定义及核算问题与《实施细则》第33条第2款的规定可知,规定扣除部分的第1、2、5项属于资产部类,我们称之为专用用途资产,第3项与第4项中的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共同组成了全部的负债部类,第4项中的职工福利费属于所有者权益类(即净资产部类)中专用基金。由开办资金构成公式及会计平衡等式可以推导:开办资金=全部财产-规定扣除部分=资产合计-(负债+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负债+净资产-负债-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净资产-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

因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符合《实施细则》第33条第2款第1、2、5项规定的专用用途资产,一般情况下,开办资金=净资产-专用基金。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开办资金的影响

财政部于2012年对1997年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老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根据要求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权责发生制,所以,在旧的制度中并没有设置累计折旧。这种制度设计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要不报废就一直按账面价值核算,完全不考虑减值因素,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净资产账面价值虚高。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账面反映的承担民事责任能力被夸大,这容易增加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风险。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事业单位能够按规定计提累计折旧,其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已经能够客观地反映该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风险也大大降低。

经费类型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所拨经费只能维持日常运转,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计提折旧的原因,如无专项拨款增加投入,其净资产规模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他事业单位如经营管理不善,这一问题也会比较突出。事业单位净资产的减少即意味着开办资金的减少,对事业单位而言,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办资金的变更问题。

《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开办资金比原登记的开办资金数额增加或者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开办资金的虚高问题,部分登记管理机关规定“开办资金增加超过60%或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体现了登记管理机关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细分的各行业会计制度在计提折旧问题上存在差异,原有的区别对待的做法显得过于简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故应加以改进:对于开始计提累计折旧的单位,应严格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增减20%的标准;对于新会计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的单位,仍然采用增加与减少区别对待的办法。形势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除熟悉登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外,还应对与登记管理业务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以期在制度设计时能够做到更加合理。

三、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时的处理

一种认识认为由于开办资金意义重大,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中的重要登记事项,不宜为零或负数。遇到此类情况,应由该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或出资人为其注资,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证明,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确定其继续具备法人条件后,作出年检合格的决定;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不予注资,事业单位法人已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不具备法人条件的情况下,由登记管理机关作出年检不合格的决定。

一种认识认为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时不能年检的可操作性不强。根据《实施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废止但未经注销登记的,其法人的责任和义务存续。登记管理机关仅仅对事业单位作出年检不合格的结论只是撇清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而对事业单位的法人责任和业务没有任何实质影响。登记管理机关本身的权威性不够,不能单独对事业单位作出注销登记的决定。即使能够协调作出注销登记的决定,由于事业单位是承担特定社会功能和工作职责的组织机构,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中止或暂停其履行社会活动必然会导致该地区这一特定社会功能缺失,有损社会公共利益。

一种认识采取了折中的态度,建议引入担保机制:对于开办资金为负值的事业单位,可以由举办单位或有担保权的单位出具书面担保证明,即可视为单位重新具备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能力,年检时应视情况作出年检合格的决定。

笔者认为引入担保机制的建议看似两全齐美,但建议的提出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而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国家机关就是事业单位,大多不具备担保权。如果由其他具有担保权的经济组织提供担保,则该经济组织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又容易引发人们有关权钱交易的猜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担保机制的引入并不是灵丹妙药,很多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

由于开办资金对于事业单位有着重要意义,不仅不能为零或负数,而且应该设定资金的最低限额。建议中央编办修改《实施细则》,对于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的单位,明确其举办单位或出资人的注资责任和义务;对拒不履行出注资义务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敦促其履行义务。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后,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四、开办资金最低限额问题

《须知》指出:开办资金作为非常重要的登记事项,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将事业单位承担经济责任的数额,确定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并防止由国家连带承担无限经济责任。

(二)从法律上确认了事业单位法人占有、使用、支配的财产和自有财产数额。

(三)为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业务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尽管开办资金意义重大,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最低限额及年度预算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无法定依据可循,对认定开办资金额度是否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有一定的难度。实践中,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业务范围大多在政府机关或各级编办批准设立时已经确定,各级事登局在为其办理设立登记时一般不会因为其开办资金数量的多少而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更改。

鉴于种种现状,笔者认为:

1.开办资金意义重大,有必要对开办资金的最低限额出台详细规定;

篇6

摘要在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通过改革和完善各项工作,才能使得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固定资产是一个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且为事业单位的长足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管理意识完善制度规范方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尽管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细则,但是部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只注重相关行政职能和上级分配任务的完成,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且在采购、验收、使用、监督等制度内容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完善和改革措施,有些单位甚至没有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资产领用手续不完备以及实物登记账的缺少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长和进步。

2.关于固定资产的认识不到位。目前,从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固定资产的重视以及管理力度方面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只重视向财政以及相关部门争取资产购置固定资产,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的单位在基于利益和方便的前提下进行购置,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可行性和质量验证,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和创新步伐。

3.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资源浪费。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是经由财政部门拨款构建的,但是资产的使用、收益以及管理等权利还是属于事业单位,拥有的财产越多,福利也有越是丰厚。有些事业单位为了谋取某些私利,提出购置固定资产的要求。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清查的力度下而得逞,使得公共资产被私吞,造成资产流失、浪费的不良现象。

二、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究

1.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数是由国家出资购买的,因此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节省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单位负责人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量化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使得各项管理细节都有专门的部门和员工负责。要加强对单位所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以及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比如“固定资产有奖问答知识小竞赛”等轻松的活动形式使得科学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员工的内心,督促他们良好工作的开展。还有,可以尝试引进科学的奖惩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各个部门以及个人就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奖优惩劣的方式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顺利进程。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在培训中融入正确的理念和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上的培养和锻炼,以便固定资产工作能够符合最新情况的要求。总而言之,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仅是事业单位获得长足发展的有力法宝,也是满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之一。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和改革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严格制定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执行的相关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种类、范围等,各个部门都能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开展合作,真正的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其次,可以尝试运用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明细项目,并且派遣专门人员对卡片进行日常管理、更新以及维护等工作,要根据管理或者更改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查,对于盘点出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置和完善,充实有关制度的内容;再者,重视其他的日常管理,比如资产主人的变更、存放地点的调整等,若发生系类变动,应当及时督促相关人员填写《固定资产变更表》,使得最新的变动资产数据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更新,为整个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顺利进展提供坚实的奠基。还有,综合考虑安全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将资产划分成有效、低效以及无效三种类型,报废无效的资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低效的资产变成有效甚至高效的资产,节约事业单位的成本和资源,为固定资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更多的契机。

3.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以及监督力度。从现行的事业单位有关制度中,可以看出有些固定资产账面并不能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会计核算的监管力度也明显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比如选择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的折旧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而且对于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以及预计净残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财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账目登记以及盘点等工作,并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标准进行核算,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给有关部门,以便做到查漏补缺。事业单位要尤其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相关方面的监督力度,进行账、卡、物管理的核对,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使得单位固定资产有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结束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强有力的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成为事业单位迫在眉睫的重任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事业单位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精华的借鉴,探索出更多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途径和方式,在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基础上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晟.小议如何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财经(理论版).2011(5).

篇7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基金管理的主管部门。

第四条工资基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用于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等)各项工资支出的专用资金。

第五条工资基金管理的内容,以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为准,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凡属工资总额组成的各项支出,不论现金或转帐,均纳入工资基金管理。

第六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为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省人事厅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综合考虑属下各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编制定员以及职工人数计划等情况,按计划管理程序将计划逐级及时分解落实到机关、事业基层单位。各机关、事业单位根据每年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以及本单位的人员变化情况和每月与每季度支付工资需要,编制当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全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不得超过上级下达的年度工资总额。因建制或编制定员变动等特殊原因需要增、减职工的,经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调整职工人数计划和工资总额计划后,方可相应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工资基金不足需要追加工资总额时,由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调剂不了的,按计划管理程序报上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调剂。未批准调剂前,原使用计划不得突破。每年省工资总额年度计划下达前,各地区、各部门可按上年度同期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扣除其中不合理部分,增加合理部分,先行核定所属各机关、事业基层单位第一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待省年度工资总额计划下达后,再核定各单位全年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七条实行工资基金与增人计划配套管理的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编制增人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并核增工资基金。违反增人计划管理规定擅自进人的,不得核增工资基金。

第八条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增加工资时,凭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的增资人数和增资总额到工资基金管理部门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手续。

第九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晋升行政职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等需增资时,在规定的职数范围内的,可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额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增加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一)未经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突破工资总额计划的;

(二)不按人事部门下达的职工人数计划擅自补充增加人员的;

(三)违反工资、奖金、津贴管理规定,自行提高标准的。

第十一条机关、事业单位只能在银行开设一个工资基金专用帐户,一切工资性支出只能在此基金专用帐户支付,并如实填写工资基金使用登记表和工资基金支付登记表,不得套支或坐支现金发放工资。开户银行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监督支付工资。

第十二条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资基金使用计划,逐季送主管部门审核盖章,报同级人事部门批准后,列入《工资基金管理手册》(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本),凭《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逐月到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由银行发放工资业务的单位,每月在向银行提供工资发放表(或电脑磁盘)的同时提交《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银行须依据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代为核发工资。机关、事业单位每季度分月发放的工资总额合计数,不得超过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违反规定超出本季度工资基金计划使用数的部分,开户银行不得给予支付。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如有节余,可结转到下季度使用;但不允许提前支取下季度的工资基金。因新工资政策出台、落实国家安置任务或国家有其他新规定,致使季度工资基金超计划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增资数额办理调整季度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建立《工资基金管理台帐》和《在职人员花名册》,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数、实有人数、新增人员、工资总额等情况,及时予以登记,作为申报和核定工资基金的凭据。

第十四条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挂钩的事业单位,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工效挂钩的办法,核定工资总额基数和结算新增效益工资,工资总额基数和新增效益工资合并构成工资总计划,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五条经批准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核定工资总额基数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作为包干限额指标,纳入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六条中央和部队(非现役编制)驻粤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由驻地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管理。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其上级主管部门分解下达的工资总额计划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可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工资总额计划偏低的单位,适当调整工资基金使用计划。

第十七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工资基金年审,对各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和执行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职工人数计划,以及开户银行是否按规定支付工资等进行检查。经年审合格的,核定下一年度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并更换使用新手册。年审不合格的,不予核定下一年度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和更换新手册。

第十八条各地人事、财政、银行、审计、统计等有关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和检查监督工作。人事部门按照国务院和人事部的规定下达工资总额计划和审核工资基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核拨经费,开户银行依据核定的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支付工资;审计、统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统计监督。

第十九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工资基金和现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篇8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篇9

(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默默无闻的工作,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只是收集文件材料,投入是得不偿失的徒劳;部分事业单位缺乏主动能动性,人事档案管理应付了事,没有认真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二)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信息化。虽然很多事业单位也开始使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先进的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很多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的方式比较陈旧,仍然以手工管理为主,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具运用程度不高,导致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低,查找档案的速度慢,使用效率较低。

(三)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力量薄弱。由于事业单位人员较少,领导对于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的,同时往往是非专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及整理等工作不熟悉,导致无法保证足够的人员投入,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质量。(四)是缺乏规范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制度,导致有些部门以各种理由推诿拖拉,导致一部分人事档案不能够及时被整理归档,有的甚至出现丢失问题。

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将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要定期调度、分析和检查档案工作,加大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大人事档案室的建设,改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是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关键作用。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国家及部门的制度,制定适合单位工作实际的制度,并在落实上下功夫,尤其要建立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制度,对于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查询要明确流程,更好地组织虚假材料进入人事档案,完善事业档案整理工作细则,促进单位人事档案的整理更加科学和完整。

(三)是加强人事单位信息化建设。随着社会对人事档案需要的不断增长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不断提高效率,能够精准及时地传输人事档案信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所以,必须不断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不断将人事单位的纸质信息变为数据信息。如果需要,拥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可以通过人事档案检索及时查询到相关信息,提高效率。

(四)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事档案管理需要政治素质高、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档案技术能手,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篇10

     2011年5月,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以来,对遏制编外用工无序过快增长、控制因人设岗随意进人、规范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此次专项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绝大多数乡镇部门都能认真对待此次编外用工专项检查,但也有少数单位未报送自查材料,如教育系统中小学幼儿园、卫生系统医疗事业单位以及交通系统事业单位。

    2、编外用工计划申报、审批、公开招聘相关制度执行较好,绝大多数单位能够做到先审批后使用,但也有超计划控制数使用的情况,如:县公安局核定数752名,实际聘用编外人员898人;县环保局核定数32名,实际聘用编外人员43人;县总工会核定数5人,实际聘用编外人员9人;县质监局核定数6人,实际聘用编外人员26人;县体育局核定数2人,实际聘用编外人员6人;县供销合作联社核定数2名,实际聘用编外人员3人;县矿资办核定数2名,实际聘用编外人员6人;梅溪镇、溪龙乡、报福镇、章村镇各超计划数1名。

    3、人才(劳务)派遣制度未得到较好的执行,大多数行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未将编外人员移交派遣机构,仍然自行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劳动合同(协议)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为今后劳务纠纷埋下隐患。

    4、检查中发现劳动报酬发放标准不一,年平均每人发放3-4万元的有24家、4-5万元的有19家,5万元以上的有6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各乡镇、部门对编外用工经费待遇相关条款的理解掌握不同,有的就高不就低,全部按照上年度我县在岗职工(含私营企业)平均工资的1.5倍执行,有的内部平均主义、“大锅饭”,未按照岗位特点、劳动强度、难易程度、贡献大小适当拉开差距(检查中发现报酬发放高的7万多元,如皈山乡人均75000元,少的在2万元以下,如农业执法大队人均18000元);二是制度出台以前,有的单位编外用工的待遇已经比较高,特别是担心专业技术性强的岗位、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留不住,造成待遇一时降不下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执行不一,有的部分交纳,有的全部交纳。住房公积金也没有统一的明确标准,高低不一(检查中发现单位承担部分150—600元不等),有的未交纳。

     5、大多数乡镇和部门没有按照制度要求制订内部编外人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存在着内部管理随意性大、考核奖惩不明确、清退解聘不到位等现象。

     6、编外用工管理以及监督检查涉及机构编制、财政、人力社保、纪检监察以及各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整改措施

   (一)修订下发了《安吉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重点重申并修改完善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申编外用工计划申请审批制度,严格实行公开招聘,招聘信息必须在公共媒体予以公布。

2、重点完善编外用工经费待遇相关内容,具体为: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年平均工资(含基本工资、奖金、福利)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定期联合公布(2013年度和2014年度编外人员年平均工资执行标准为3.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须根据编外用工计划控制数和实有人数确定编外用工工资总额(实有人数少于计划控制数的以实有人数为准),各乡镇(街道)、县级机关各部门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报县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备案审核;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备案审核。用人单位须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根据岗位特点、劳动强度、难易程度、贡献大小等情况适当拉开差距,最高者不超过执行标准的1.5倍,最低者不得少于当年我县最低工资标准。

在工资总额外,适当提高专业技术性较强岗位聘用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在报经县人力社保部门对岗位的匹配性以及任职资格的真实性审核确认的基础上,当年个人年度考核合格以上者可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合格者,岗位津贴控制在年平均工资执行标准的20%以内;年度考核优秀者,岗位津贴控制在年平均工资执行标准的30%以内);编外驾驶员行车补贴参照正式驾驶标准发给。

确实保障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用工行为,用人单位须为编外人员按企业标准交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五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2013年度和2014年度住房公积金单位交纳部分月标准为150元)。

3、各乡镇(街道)、县级机关各部门以及下属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编外用工管理规章制度,报县纪委(监察局)备案;切实加强编外人员的考核,对表现优秀的(不超过编外人员总数的15%)给予适当奖励,对基本合格者实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不合格者予以解聘;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编外人员以及违反机关效能被查实的及时予以解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不得返聘,确因工作需要,需报联席会议审核批准。

4、加强县政府同意利用国有资产或单位自行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用工管理,依照本细则相关规定,由县国资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抓好制度的落实。一是督促超计划数用人单位做好清退工作;二是下大力气推进人才(劳务)派遣工作;三是各乡镇、部门限期将本单位本系统编外用工管理相关制度上报县纪委备案审核;四是各用工单位必须在4月中旬以前按有关规定报批工资总额,县财政、县人力社保以及各主管部门要把好审核关;五是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编外人员工资报酬支出单据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三)县国资部门要及时牵头制定国有企业用工规范性制度,并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