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整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4.86亿元的6.74%。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27.9万亩,户均1.5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 、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学校职责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21-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打工经济”孕育出来的特殊群体,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农民流动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现象的附属产物。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仅广东省留守儿童就有100万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洲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比较贫困的是粤北山区。广东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大量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原因,许多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只能被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一、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对广东省的个别县例如佛冈、清新、阳山县分别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75.8%的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4.5%的儿童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5.5%的儿童被托付给其他亲属照顾。而且有45%的父亲和32%的母亲已经外出打工5年以上,从以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隔代监护,在调查中,儿童监护人最大年龄为87岁,42%的监护人在65岁以上,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在加上广东特殊的气候,潮湿多雨,监护人无法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在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交友是正常的,但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与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过早接受不良事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定有限的学习辅导,此外,监护人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人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监护。
二、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因为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流动存在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尽管某些专家调研报告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开拓了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正确地教育子女及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处在偏僻山村,视野狭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这只是个别现象,这种情况存在于少数儿童身上,但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还是需要父母陪护身边,否则就会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较差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厌学、逃学、迷恋网络等现象十分严重,父母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主动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间久了,难题越来越多,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课堂上纪律较差,而上课的老师无力管好那么多学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只能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差。
1.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据调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较少,出了问题,监护人也不知道怎么来做心理工作,更何况父母远离家乡,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中情绪压抑,心理问题淤积,监护人只管吃、穿,无暇顾忌心理问题,而且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别人很少沟通交流,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会越积越多,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性格扭曲,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至走上犯罪道路。
2.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父母由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各种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让隔代老人监护,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弱,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一份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受过外界欺负的占77%,女孩遭受害的问题也时常发生。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就是保护儿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让他们难以真正受到追责。
(二)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多半是家庭隔代教育,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与孩子沟通起来有很大困难,只能在物质上做到百依百顺,溺爱放纵;有的祖辈年迈无力,体弱多病,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严厉型的,在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时,祖辈害怕孩子学习上不去,无法向儿子交代,不是批评,就是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任其自然生长,只要不出事就行了,将来还是得出去打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三)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有的农村学校只是从政策上应付一下,很难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由于农村小学待遇条件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下农村,这样就造成“学生多,老师少”的现象,教学任务中,教师精力不够,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关爱无暇顾及,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和家长的沟通很难保证,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小,根本就没有重视,留守儿童占比例较大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留守儿童上述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究其直接原因,是父母远离孩子,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父母、亲戚代养或是独立生活,这样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为什么农民工不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又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使得外出务工者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为这个限制,子女上学比较困难,当地学校一般不收留没有户籍的学生,如果要上也得要交高额的赞助费,虽然国家对赞助费三令五申,但是学校还是以其他名义来收,农民工一般是交不起这笔费用的,如果上私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办学不规范,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甚满意,最后只有让孩子留守在家乡读书。
其次是经济原因。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况且我国农村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远未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这就导致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再次是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1)学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性化管理,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留守儿童耐心引导,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由于家庭的关爱缺失,他们需要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少开专门的心理的课程及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这些内容不仅对留守儿童是需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2)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深入地落实。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时,还存在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较少,社区环境较差,社会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针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学校定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及学校的高度关注,当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缺位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人才教育资源,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和主导教育职能。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管理学业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这部分责任,来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只看重学习成绩,同时加强对老师专业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详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并开展咨询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开设关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这些有情感及教育缺失的孩子在学校可以得以一定的补偿。同时按时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经常交流,协同培养教育。
(三)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
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使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寄宿制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由校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师配合,层层落实,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问题,积极为寄宿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寄宿制学校应有的作用,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监督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四)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学校教师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家长回家亲自解决。开通亲情电话,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求孩子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渴望。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五)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思想教育
组织回到家乡的留守儿童家长来学校开展讲座,用他们在外边的亲身经历、打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老师组织学生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及参观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号召他们自信、自重、自强、自立的决心和信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方面,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帮扶活动,缩小学习差距,树立信心,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家,学校有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09).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11).
[4]钟建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