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范文

时间:2023-04-04 06: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放存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放存取

篇1

【关键词】政府 支持 学术资源 资金

一、开放存取产生背景

学术作者们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版权,最近几年,他们投稿给开放期刊或者拒绝在传统商业期刊上时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并且向出版商要求保留自己学术成果的各项权利,学术界还有其他为夺回学术出版控制权而采取的行动。不管是投稿给开放期刊还是上载到自己的主页或者是放到公共电子文库内共享,作者们所倾向于利用开放存取这种新兴的方式来保护属于他们的著作权。开放存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而兴起的。目前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在“开放存取”运动的压力下正逐渐放宽对作者的限制,允许他们将自己的科研论文放到自己的主页上或放到公共电子文库内共享。

二、开放存取对各版权主体的影响

开放存取运动在各国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最大的阻力是开放存取的经费以及质量控制问题。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开放存取模式并没有平衡版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开放存取的期刊网站对于访问的读者免费,相对于以前需要订阅费的读者来说可谓是绝好的。读者在利用别人的作品或者是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是完全免费的,这可以激励读者最大限度的利用对其免费的学术资源。这对于刺激学术资源的开放,搞活国家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大多数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并不是希望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而是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传播。文章传播得越快、越广,越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有利于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增加作者文章的引用率。免费、免除版权和授权限制的开放存取模式使研究人员能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作者作为作品的来源,学术资源的源头,在开放存取中,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把自己的作品放入开放存取的仓储当中;而且在开放存取中作者的作品可以被读者最大限度的浏览,作者的学术水平自然就可以被更多人认可,因而对他们的名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未来的科研道路添砖加瓦。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选择开放存取模式。

对于出版商来说,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作者把版权转让给出版商,出版商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读者订阅期刊,向出版商支付订阅费,随着读者订阅数越多,出版商的盈利越多,而出版商只需要支付给作者版权转让费,很多出版商因此获得暴利。而开放存取却要将读者订阅免费,只有作者支付审稿费,出版商的主要盈利链条断裂。开放存取中刊物的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站的维护等各项成本如果都由作者的审稿费支付。

三、开放存取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

读者希望资源可以免费共享,作者既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利用,但是自己的版权又不致落入他人之手,出版商作为一个逐利的商人当然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订阅者以收取更多的订阅费。开放存取是学术作者为争取控制版权提出的版权模式,并没有完全考虑版权模式中出版商的利益,而根据木桶理论,即使是细小的疏忽,也会导致整体效果的降低,许多出版商对开放存取观望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这将严重阻碍开放存取的未来发展。开放存取对于出版商的影响将导致版权“市场失灵”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主体追逐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主体的利益,导致社会的整体福利不能最大化,甚至有可能降低。要解决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既使读者免费获取学术资源,有益于作者的科研,又让阻碍出版商支持开放存取的障碍消除,必须借助政府、学术机构、赞助商、广告媒体等外部力量的介入。

出版商对开放存取的担心不外乎考虑到开放存取将带来订阅费的减少,这是由于传统出版模式中出版商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所致,开放存取模式下,在学术机构为作者支付审稿费的同时,出版商可以将其盈利模式多样化,一些出版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支付形式。BMC就有预付费会员(prepay membership)、季度后付费会员(quarterly postpay membership)和支持者会员(supporters membership)三种会员资格。每种会员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和机构会员。机构会员的研究人员时享受一定程度的折扣。出版商可以增加广告作为增加盈利的途径,这需要广告媒体的大力支持。

篇2

>> 台湾开放存取(OA)期刊之发展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OA期刊资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开放存取(OA)资源的组织与利用途径研究 理想与实践——OA期刊的未来发展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模型构建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的整合利用分析 OA期刊“中国版面费”争议 开放存取期刊发展及其对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 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与相关问题思考 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网络出版模式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全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开放存取期刊收费模式 协同OA的发展与变迁 浅谈OA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支持OA的国外期刊版权模式研究 基于DOAJ的我国OA期刊现状分析 探析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13]杜海洲.国际有关开放存取征订及其启示[OL].[2012-05-15].

[12]John Timmer.NIH Open Access Policy Causing Publishing Companies Angst[OL].[2012-05-10]. http:///old/content/2008/07/nih-open-access-policy-causing-publishing-companies-angst.ars

[14]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Finch Group background and papers[OL].[2013-06-28]. http://researchinfonet.

org/publish/finch/wg/

[15]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Expanding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Accessibility, Sustainability, Excellence: How to Expand Access to Research Publications[OL].[2013-06-25]. http:///wp-content/uploads/2012/06/Finch-Group-report-FINAL-VERSION.pdf

[16]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Expanding Access to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Accessibility, Sustainability, Excellence: How to Expand Access to Research Publications[OL].[2013-06-25].http:///wp-content/uploads/2012/06/Finch-Group-report-FINAL-VERSION.pdf

[17]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Finch Report[OL].[2013-06-30]. http:///publish/finch/

[18]Research Council UK.RCUK Policy on Open Access[OL].[2013-06-25]. http://rcuk.ac.uk/research/Pages/outputs.aspx

[19]Research Council UK. RCUK Policy on Open Access and Supporting Guidance[OL].[2013-06-26]. http://rcuk.ac.uk/documents/documents/RCUKOpenAccessPolicy.pdf

[20]“国家图书馆”.台湾连结世界. 世界认识台湾: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正式启用[OL].[2013-09-30]. http://ncl.edu.tw/ct.asp?xItem=18669&ctNode=2187&mp=7

篇3

摘要:文章通过对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使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期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30-02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以及利用越来越便利,因此越来越需要全新的传播和交流模式,而开放存取就是顺应这种时展要求而产生的。高校图书馆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具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强烈需求,所以构建一个免费、开放、高效的高校图书馆资源体系,在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具体的实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使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

1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现状

通过对全国各地的大部分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在使用开放存取资源。广大师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免费获取期刊或者其他资源等学术信息,这样就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师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当然各地区的条件不一样,这对于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条件好的高校图书馆在经费使用、硬件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拥有较好的优势,而条件差的高校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了。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使用方面缺少对学科知识库、机构知识库和教学资源网站等的构建,也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外文、轻视中文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推动学术信息和科研成果的自由传播和获取,所以需要对我国高校开放存取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建设。

2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根据相关统计,全国大部分重点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通过开放存取资源的模式来使用信息资源,但仍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提供开放存取资源或免费网络资源链接,有些高校图书馆虽然设置了开放存取资源,但只是几个站点,而且根据特色专业设置开发开放存取资源的图书馆比例达不到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数量不多的问题。

2.2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名称及内部设置不统一

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名称以及内部设置不统一。首先,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名称较为混乱,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免费资源”“湖南大学图书馆网上免费数据库”“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等。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存取资源的这种名称后缀设置混乱,标准不统一,很容易让使用者产生困惑。其次,在内部资源的管理设置过程中也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据目前资料统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将开放存取资源模式归入二级类目,超过三分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将其归入三级类目,也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将其归入四级类目或一级类目,归类处理方面极其不统一、不规范。此外,某些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在资料检索过程中需要经过多层设置或链接才能找到,这就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3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链接量少、更新慢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存取资源链接数量最多者资源已经达到300多种,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更是汇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等各方面的资源链接。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还是存在可以获取的资源链接偏少的问题,而且涉及一些科技前沿、最新动态等信息资源时,维护更新速度较慢,并且在链接的过程中不仅速度慢,甚至还出现死链的现象,此外有些资源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免费开放,这些问题不免会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造成巨大的困难。

2.4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从目前的统计数据观察了解到,各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主要应用范围侧重在对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但是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水平参差不齐。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对资源按学科或文献类型进行了合理的分类整理,有的甚至还依学科设置了分类链接,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与原有资源的整合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高标准需求。

2.5 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在宣传方面没有足够重视

事实上,开放存取资源在世界各国高校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日益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外,开放存取资源中包含有大量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供读者免费获取,是有效的公共资源,并且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宣传却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大部分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开放存取资源的概念,更不可能去利用这些资源。同时,相比较国外的科研人员,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对这个项目也是了解甚少。这些因素导致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更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发展不够迅速。

3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大力搜集资源,丰富馆藏存储

当前,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存在基础和发展条件就是搜集资源。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起步较晚,各项配置也不尽合理,尤其是在资源储备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各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在资源收集过程中,要完全、及时、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源,构建网络信息通道,针对本校的学科领域,依照广大师生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将互联网上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以丰富馆藏存储。

3.2 统一各级名称设置,构建合理检索平台

首先,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各类名称,要确定一个合适的称谓,确保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至于走错路径、浪费时间。其次,通过目前掌握的信息和技术手段,可以将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方便高效的检索平台,从而确保广大师生在使用高校图书馆的过程中,只需在一个检索平台上检索一次,就可以方便高效地获取所需文献或信息,最终解决在以往检索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3.3 提高开放存取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水平

高校图书馆需要引进人才,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采取多种形式并使用多种方法对开放存取资源和原有的馆藏资源或者其他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综合运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OPAC)、电子资源导航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等多种系统,从而使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并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3.4 加大对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开放存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高校图书馆需要广泛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在广大师生中的认知度。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分发宣传资料、开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论坛或者校园微信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推广,使广大读者都能了解这一资源利用平台。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在网络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资源储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从而巩固自身的信息中心地位。此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到开放存取资源模式的价值所在,积极主动地采取合理的措施,搭建好平台,以便更加高效地服务读者。

参考文献:

[1] 陈玲洪.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4(2):63-65.

[2] 郑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构建现状与优化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2):32-35.

篇4

>>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放存取及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创新策略研究 我国独立学院图书馆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研究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使用研究 开放存取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图书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我国主要公共图书馆OA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研究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如何拓宽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 浅谈高校图书馆过刊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 谈高校图书馆报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放存取下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研究 基于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 重视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 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江苏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4 ] 都兰,黄如花. “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8-62.

[ 5 ] 杨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57-59.

[ 6 ] 徐汉蓉,胡志芳.我国一流大学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2(09):70-73.

[ 7 ] 徐颖,宋绍成.开放存取: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J].情报科学,2012(11):32.

[ 8 ] 吴林娟.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调查分析[J].情报科学,2013(03):82-86.

[ 9 ] 晁亚男,毕强,滕广青.高校学生用户的开放存取知识需求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0):31-35.

杨 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6。

篇5

1 学位络出版现有问题

1.1 多元化开发

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两大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如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二是非营利性数据库,包括各学位论文授予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库和国家法定收藏单位以及民间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前者基本只面向单位内部开放,后者则面向参建单位开放,例如CALIS学位论文库。总的来看,这些数据库缺乏统一规划,呈现多元化局面,各数据库收全率不高且收录范围有交叉重复,不利于学位论文交流使用。

1.2 商业开发授权不规范

营利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没有很好的解决版权授权问题,曾遭遇大规模博、硕士生提起的侵权诉讼。此后,开发商采取了应对措施,如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转授权获得论文使用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在2008年对百所高校的授权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授权书中学位论文版权归属不明晰、授权主体不适格、缺少权利行使的授权约定、授权范围不明晰等问题。可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3 非商业开发发展受限

非营利性学位论文库因为开发实力有限,在数据库系统构架、数据采集以及版权管理等方面很难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开发主体各自为政,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很难在统一平台上便利的获取全文,极大地限制了学位论文使用的便利性和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的合理性

2.1 科研成果的公共性效用

学位论文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下产生的科研成果,具备一定的公共效用。学位论文的广泛传播,对于实现促进知识进步和传播的使命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为学位论文的传播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学位论文,扩大作者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成果可见度,还可提高学位授予单位的声誉和影响力。

2.2 科研成果传播利用的经济效益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作品,其“作者”和“用户”两大群体及其所属机构有高度的重合性。有学生会同时担当“作者”和“用户”的双重身份。学位授予单位也同时担当了学位论文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按照传统出版模式,作者和学位授予单位则需要向同一个数据库出版商支付“出版”与“使用”的双重费用。而且因为学位论文在提交前需要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通过论文答辩环节,由学科专家组对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考核和把关,数据库出版商甚至可因此省略了审稿、编辑等流程和成本支出。因此,学位论文采用传统的出版方式对于个人用户和广大学位授予单位来说,都是极不经济的,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客观因素研究

在中国能否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方面主要调查学位论文相关利益主体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确立用户需求。客观环境方面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3.1 政策环境因素

3.1.1 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是指由相关政府部门对国家范围内的开放存取活动所提出的战略、原则、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以促进由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利用。美英等国家认为推进开放存取是政府的责任,认为“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科研,就必须保证科研成果本身广泛可利用、可获取,使之迅速转换为社会生产力”。

中国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国家开放存取政策,但签署过多个相关的国际开放存取宣言,如200年9月,中国签署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这体现了中国对开放存取的基本态度,并明确提出政府应将开放存取列人议事日程。

3.1.2 机构层面的政策

在国家开放存取政策尚未明确阶段,机构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往往先行一步,并为形成国家性政策提供重要实践基础。例如200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颁布开放存取政策,请求接受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研究人员,在12个月内将其研究成果的最终电子版提交到PMC,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两年后这一政策调整为强制性,并具备了正式法律效力。

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开放存取政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开放存取政策声明:2014年5月1}日起,中科院所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作者应在时把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所属机构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知识库,并于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这些开拓性的活动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3.1.3 关于学位论文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已经实现的有澳大利亚数字学位论文项目、英国电子论文在线服务等项目。从机构层面来说,根据开放存取知识库强制性存储政策登记平台(ROARMAP)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全球有107家机构实施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

中国目前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在该平台登记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政策并实施。而实践中,国内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发的机构知识库中也有涉及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政策中关于收录作品类型中都包括了学位论文,这些机构知识库还详细规定了相关的提交政策、使用政策、退出政策等内容。

3.2 经济利益因素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实行的是作者付费、用户免费的策略,这是阻碍开放存取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障碍。而学位论文的产出机制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其开放存取出版的经济利益影响因素也需区别分析。

3.2.1 开放存取资助出版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开放存取出版,许多国家、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各种资助方式。第一是专项经费支持,即设立开放存取专项基金以资助机构成员以开放存取的形式,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设立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第二类是订购费用转换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例如某机构若订购了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指定期刊,则该机构作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开放存取论文的费用可以从订购费中抵扣。Wiley ,  Springer等出版社近年来也同意了针对复合出版期刊中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的论文按比例减扣期刊订购费的办法。

3.2.2 国内资助现状

从出版社角度看,基于国内作者对于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国内实施开放存取的期刊出版社的经费来源目前主要是来自行政事业费用的支持,面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并不高。从科研机构来看,有单位对自己机构人员选择开放存取出版实施了经费支持。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都设置了经费支持,资助本机构科研人员在BMC等开放存取出版期刊上。

3.2.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资助模式

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目前还没有过具体的实践经验,但可以充分借鉴期刊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模式,由国家学位管理相关机构或者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单位机构也可参考订购费用转化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的模式,与数据库出版商谈判,向之提供自己单位学位论文,实现开放存取,同时抵扣自己单位的数据库订购费用。

3.3 版权保护因素

3.3.1 版权归属情况复杂

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学位论文的产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所以其版权归属比较复杂。按照中国版权法规定,一般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但学位论文是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并利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关资源完成的,所以学位论文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包括毕业生、导师、学位授予单位三方。如果论文选题出自导师或学校的相关课题,论文的版权可能牵涉到该课题资助机构,并受其相关规定的约束。如果是在职攻读研究生,并且其论文选题来自于工作单位,论文的版权或受制于毕业生与工作单位之间的约定。这些复杂因素,在实践中给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带来了难度。

3.3.2 出版意愿不一致

学位论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获取学位,所以作者对于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通常不一致,有些甚至不愿意出版。另外,同一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选题常有继承性,对于后期持续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阶段性成果还可能会申请专利,或者导师和毕业生期待在更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这些情况下,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遭到排斥。这也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实现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下,版权人的出版意愿,对开放时限做出区别对待。

3.3.3 版权保护不力

版权保护历来是中国的短板,而在学位论文的版权保护上还增加了其它因素。例如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毕业生离校时签署“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该授权书一般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作为学位论文模板的一部分,毕业生在离校时必须签署。此时,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无暇兼顾自己的版权利益,也无力与以学校为代表的行政单位争取自己的版权利益。这些隐蔽的侵权行为应当在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中避免,在考虑是否采取强制开放存取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意愿。

3.4 实施机构

纵观国外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其实施主体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制定主体,二是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3.4.1 政策制定主体

目前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出台,仅有部分机构的开放存取政策,其中涉及学位论文。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必须由政府机构主持制定中国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充当学位论文开放存取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这个过程应该是逐渐深人的,政府机构需要从最初的宣传、资助逐步引导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深人人心,在条件成熟后,制定国家层面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推动执行。

3.4.2 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具体事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一个由各级主体各司其职的框架机构,即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由相关信息开发机构作为平台和技术支持,强制或鼓励全国各家学位授予单位积极参加的体系。其中,各个学位授予单位的参与度尤为重要。而具体负责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工作的机构适宜由各高校及其它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图书馆承担。另外,还需要研究生院等机构的合作与支持。

篇6

摘要: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全新的文献服务模式,开放存取可以实现文献资源传播与共享的自由、查询与获取的公平,从而使学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放资源与日俱增,给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地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开放存取这一新资源形式,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自身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文献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日益增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开放的学术资源当前主要表现为放期刊、仓储、图书、课件等的开放,为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基础,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开放存取概述

1.1开放存取的涵义

开放存取模式形成的指导思想是信息资源自由共享的新理念,是学术资源价值实现的一种全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必将给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对其定义为:文献在互联网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搜索、链接、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可以看出,使用开放存取的文献资源,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和技术壁垒,使用者对知识产权所有人不需要尽义务,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唯一需要做的是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的完整权。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放存取”模式以“出版付费、阅览免费”为实施原则,对科学领域学术论文进行信息共享。其基本特征是“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使用”。这种免费且极其方便的获取方式,大大方便了学术传播和成果转化[1]。“开放存取”包括学术论文作者的存放过程和读者用户的获取过程两方面的内容,这种出版机制和信息共享理念获得了各个领域学者的普遍认可。

1.2开放存取的主要特征

1.2.1创新了出版方式。开放存取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模式,著作权人和读者的利益本末倒置,需要支付成本费用的是著作权人,而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可以免费获取信息资源。在开放存取的模式下,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没有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尤其是收益权进行保护性规定。虽然缺乏了这种保护,但著作权人却并不排斥这种出版方式。

1.2.2扩大了信息的用户群。开放存取的模式下,著作权人不以收益为目的,让更多的读者获取到了所需文献,文献的引用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影响范围得到了拓展,普通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也有所增加,最终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2.3使信息用户利用资源更自由。科技文献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变得更容易获取,用户查找信息、使用信息将变得更加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沟通渠道将变得通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开放存取模式下将具有相同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整体上的科研进步。

1.2.4促进信息获取理念更新。免费获取学术资源是社会进步和开放的一种直接表现,对人类文明传播有益无害。社会出现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越多,社会的公共信息量就越大,对人们的信息观念的冲击也就越厉害,为人类最终实现信息的免费共享做了很好的铺垫。免费与自由正是开放存取最大的魅力所在[2]。2开放存取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积极意义2.1数字资源规模扩容得以实现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辅单位,经费投入大都得不到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受到多重制约。为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图书馆在处理“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时左右为难。教育部规定了本科院校图书生人均纸质图书的标准,但容量大、前沿性强的电子图书又非常诱人;学校有学科建设重点,图书资源建设要对其倾斜,但是一般学科也需要发展。这些矛盾导致图书馆扩容顾虑重重,而免费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在没有大量增加经费的情况下,使数字资源规模得以大幅度扩容。

2.2实现数字资源访问的便捷

有的图书馆经费充足,在这种前提下,“免费”的因素就不再是图书馆所考虑的重点。但开放存取资源的短平快、限制小的特点对很多大学图书馆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纸质论文的发表,经历各个环节,短则数月,长则经年,才能见诸版面。如果作者采用在预印本仓储进行自我存档的方式,在完成之时该文献资源能迅速得到充分利用,这种近乎“同步”的交流,就可以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2.3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使用

数据库服务商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图书馆引进的所有数据库里,都进行了种种限制、多种技术防范,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使用户的使用权受到多重限制。数据供应商设定的限制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桎梏。而开放存取则没有这种人为限制,只要用户具备应有的设备和互联网络,就可以免费、无需许可地使用数字资源,而且可以永久使用。3开放存取模式给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的挑战开放存取模式为电子资源的开放使用创造了条件,必将对现有电子资源秩序带来冲击。图书馆和读者作为供求双方,一方面,因开放存取获得了意外收益;另一方面,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他们的利益又受到了冲击。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文献中心,在信息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而读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开放存取的实施,使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大大减轻,文献信息的来源渠道由单一变成多元,读者在信息获取上更具有主动性和主导性。图书馆地位的相对弱化,迫使图书馆人改变思维和工作模式,为了抓住读者,必须更好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刘建丽: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开放存取的资源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对于读者来说做出准确科学地判断和读取并不容易。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通过对开放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可以保证研究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得有效的学术资源,这就是高校图书馆将开放资源纳入到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意义所在[3]。

4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数字资源建设对策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积极、主动、认真地研究,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倡导者、参与者,使开放存取资源能真正为广大读者服务[4]。

4.1加大宣传工作,以提升对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

开放存取模式发展迅速,规模膨胀较快,内容日渐丰富,每年有近五分之一的成果被放在开放存取平台上,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步加强。但作为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一种补充,开放存取毕竟是新生事物,社会公众的认识、认可程度都还不够。有人统计,90%以上的读者对开放存取的意义、功能、实现途径都不甚了解,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仍然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义务[5]。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开放资源进行宣传,以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使读者了解其运作模式和优点,还可以开设“开放资源”专栏、讲座。此外,图书馆员还应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推动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

4.2对开放资源的搜集与揭示要进一步加强

作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受益人,图书馆更应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供应者。因此,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建设上,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在网站或主页上,将已收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建立链接,或者予以存储,便于自己的读者检索使用。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做了很好的先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东菏泽学院图书馆也做了一些初步尝试,链接了部分免费学术网站,提供了一些开放资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效果显著。

4.3补充馆藏,以实现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结合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得到了极大丰富,尤其是近几年,其加大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但由于检索系统的差异,使得用户无法一次性获取所需的信息,使用效率低下,所以进行资源整合十分必要。南大图书馆采取的是“一站式”检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的是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特点鲜明,各有千秋。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6]。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当研制或采用更加先进的集成系统、集成检索、跨类型链接、不同层次间传输,实现馆际间充分交流。各个高校图书馆都要密切跟踪开放存取的出版动向,及时获取国内外有关学术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以弥补自身馆藏之不足。

4.4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存取资源

开放存取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弱小、新建、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开放存取带来的资源便利,努力扩大自身文献存量,提高为学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建立科学的开放存取体系,以推动本校的学术发展,同时借以服务社会,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建设本校开放存取资源时,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目的,考虑好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育人特色,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和建设重点。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相关人员队伍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的能力。

4.5推动开放存取资源共建共享

开放存取的模式虽然出现时间较晚,运行不久,但创造的社会效益却是有目共睹的。开放获取的优势,能使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速转变为社会公共知识财富[7]。建设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要动员校内多种力量,既要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又要取得校内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校内基金项目成果,或者学校进行了资金匹配的高层次立项成果,学校可以强制要求其在学校图书馆平台上以开放存取模式发表。此外,学校还要做好本校老师的动员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开放存取的意义,认可开放存取的影响,把他们的一些成果以开放存取形式公开。最后,学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情报文献机构的合作,做好馆际交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各种平台,走共同发展之路。

开放存取模式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出版发表的新模式,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学术交流,未来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开放存取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指引了一条资源建设的新道路,对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也将会逐步地显现出来。开放存取为读者提供的免费资源服务也使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赞誉,树立了高校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发挥好学校学术中心、社会知识宝库的作用,为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春波,黄晓春.我国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2009(6):80.

[2]郑晓雯.开放存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1):32.

[3]陈振辉.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浅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4):33.

[4]杨文珠.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09(7):58.

[5]马莉.开放存取图书馆如何应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5.

[6]吴漂生,邹佑云.基于开放存取资源利用调查及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5):62.

篇7

>> 开放存取对期刊论文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调查 首都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状况调查研究 社会因素对于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影响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 基于开放存取的体育期刊出版模式探讨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后现代境遇下的我国学术期刊出版 移动场景下的国际学术期刊出版趋势 影响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对学术期刊出版观的思考 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开放存取出版对学术出版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E—science环境下科研人员交流模式探究 我国科研人员对期刊评价认识的调查分析 数字化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的整合利用分析 开放科学中的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 学术交流频繁 科研合作广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Ana Maria Ramalho Correia, Jose Carlos Teixeira. Re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dvent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to the Challenges of Open Acces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5,29(4):349-364.

[10]Herbert Van de Sompel, Sandy Payette, John Erickson, etc. Rethink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Building the System that Scholars Deserve[J/OL].[2014-07-18]. .

[11]江涛.科学共同体“范式”概念的文化价值蕴涵[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9):25.

[12]Price,D.J.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篇8

关键词:制定;农村土地;深度性;广度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和海洋等六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为突出,这场革命在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类新的社会经济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行为等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强有力的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化将为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处理、分析等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性,促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管理“十五”计划纲要》富有远见的提出,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国土资源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厅要统筹考虑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是一定的,而我县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争取更多指标只是一个方面,而立足于我县原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本所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小调查。 选择了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行政村除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将范围缩小在一个乡之内,原因有几点:

一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

二是南楼乡作为正定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其占地情况较其他乡来说要少得多,对此分析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能够代表一个县的整体情况;

三是有利于对乡镇总体规划中下一轮修编工作进行探讨。

一、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将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摸清楚,分析其有没有内涵挖潜的可能性,找出乡镇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的可行性,试图找出一种内涵挖潜的方法,摆脱以大量浪费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内容

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重点是独立工矿,永久性建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用地数量、闲置数量、用地手续的办理;调查每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单位、以及各权属单位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及涉及矛盾纠纷情况;而不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及部分特殊用地的调查。

三、范围

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和乡直独立的工矿行政区域内,关于建设用地情况的调查。

四、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内业判读所有目标地块位置,量算面积,外业逐宗一一核实,并纪录闲置土地面积,及问询权属单位、用地性质等情况。重点调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沟通。

将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交由中介组织去做,既不用政府投资,又不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向土地权利人收费,而土地权利人,也不会因为不熟悉土地手续的办理,而多跑冤枉路,国土资源部门、中介组织和土地权利人各得其所,职能分工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既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又转变了政府职能。

五、步骤

(一)调查的准备阶段。将涉及范围内的图件、文本资料整理好,准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及其它工具。

(二)实施阶段。春节以前,由于时间上的关系,只做内业工作,判读调查范围内地块的位置,编号,量算面积,设计调查内容表格及调查线路等。

   (三)整理阶段。安排上班以后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将调查内容汇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如下:

1、在这个工矿行政区内原有建设用地闲置率很高,为43.4%,很多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土地管理混乱,大部分没有正式的用地手续,或是手续不完备、不正规;

3、乡政府对这些地块实际行使着管理权和收益权,土地监察对此是一个真空;

4、砖窑复垦工作进展程度缓慢;

5、由于土地管理的混乱,也一定程度上给该乡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6、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该乡的招商引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将原有的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足可以,用地指标分配并不合理;

对于以上结论,我认为由于调查工作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调查结论只供参考和讨论。

对于本篇主题,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和反映出的问题,我得出的观点是:

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贯穿整个大矛盾体系的主线,是搞好整个农村工作的主动环节。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协调起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是主要带动力量,因此二、三产业用地的规划布局是整个建设用地治理的牛鼻子,以此为切入点,确实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治理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也才能使我县的土地规划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极大的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条,以供讨论。

1、对原有建设用地,特别是独立工矿、公共设施、行政机关等用地,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采用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和执行工作。

2、对于农业用地,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各类农业用地为原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原则上将各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降到最低,除留给村镇进行空心村改造的建设用地指标外,其余建设用地应对每个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审批的基础上,在适当分配指标。

4、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实行资产管理和经营。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吉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1040-08

一、引言

中国地区差距在改革以后日益明显(林毅夫,1998),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同时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分化。目前区域农村差距已是构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将为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差距做了深入研究。较早的研究有魏后凯(1997),Tsui(1991、1993),杨开忠(1994)等,其中万广华(1998)利用吉尼系数测度了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长主要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的;林毅夫等(1998)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度量并分别进行了产业分解,指出第三产业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最近的研究如范剑勇等(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吉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是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杨明洪等(2006)以七大经济地带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多层次分解的泰尔指数测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指出地带间差距是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概括来说,研究者利用不同的衡量差距的指标,采用不同的地域单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进行了衡量,并进一步进行产业和地区的分解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现行研究中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目前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中国整体差距或者城乡差距上,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较少,对农村差距产业层次的研究尚是空白;(2)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省份或者东中西三大地带为测度单元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缺乏对地区内部差异的研究。已有这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固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地域内的差距往往被平均化了,以此作为分析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就显得过于粗糙,甚至得出了与实际状况相反的结论(杨明洪、孙继琼,2006)。因此,研究地区内部的差距对于指导地方政府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具有更为明确和实际的政策意义。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出微薄尝试。我们采用单位乡村劳动力所占有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下文中将简称为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作为指标来衡量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并按照农村的五大产业部门――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进行产业分解以得到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结构原因;由于西部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共性,我们采用陕西省的数据来估计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内部差距;为使结论更具有可靠性,我们选取行政单位中的地区为基本测度单位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化及其成因。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描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历程及各个时点的产业构成;第四部分通过对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分解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变化的内源性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分析方法

研究差异的统计方法很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勾勒出的变化趋势总是相同的(林毅夫,1998)。由于吉尼系数具有可以按照产业分解的优良性质,本文采用吉尼系数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进行测度。

吉尼系数是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B),并将这两块面积相除得到的。但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采用如下公式:

(二)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历史统计资料1949―1990》、《陕西省统计年鉴》(1978―2005年)、《陕西年鉴》(1999―2005年)和部分年份的地区统计年鉴。1997年咸阳市杨凌区成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并实现国民经济数据的独立核算,为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把1998―2004年的杨凌示范区的数据资料依旧归入咸阳地区。

三、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及其产业构成

(一)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

根据公式(1)计算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吉尼系数,如图1所示。图1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87年的稳步上升期,尽管吉尼系数有所变动但是幅度较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2年的吉尼系数徘徊变化期;第三个阶段是吉尼系数快速增长期,这意味着在这一段时间内陕西农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扩大;2000―2004年吉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尽管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叫做静态差距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个阶段更多地表现出地区差距的总体较大和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与吉尼系数变化相对应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实施促使农业在1978―1984年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繁荣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食品价格的稳定,还解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图2所示,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幅最明显的是农村工业。

(二)陕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产业构成

根据(1)(2)式计算的吉尼系数、产业集中指数及农村各个产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的结果可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除去1978年的农村服务业的集中指数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和产业的集中指数均为正值万广华(1998)曾指出:集中指数的计算与吉尼系数相似,但在计算集中指数时产值与人口份额是依据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而非单项产值由低到高排列的。尽管吉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为(0,1),但集中指数可能为负,它的取值区间为(-G,G),G代指吉尼系数。。农业的集中指数较小且波动不大;农村非农产业的集中指数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逐步扩大趋势,由于集中指数反映的是各个产业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得出1978―2000年农村非农产业在地域上呈现集中化趋势的结论,并且农村工业比其它非农产业表现出更明显的集中程度。如西安的农村工业产值在陕西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2.1%激增到2000年45.2%,几乎占据了陕西十大地区的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宝鸡也由1978年的8.3%增加到2000年的17.6%,尽管2000年以后两地的农村工业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在农业产值地区变动较小的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集中的直接结果就是地区差距的增加,这和吉尼系数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把各项集中指数与吉尼系数进行比较后发现多数年份的农业集中指数都小于吉尼系数,即相对集中指数小于1。这说明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同样我们发现多数年份的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集中指数都大于吉尼系数,这说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促进了地区差距的扩大。结合上节的集中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在1978―2000年间,农村工业不但起到地区差距促增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大。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多数年份里也起到促增的作用。上述分析充分说明1978―2000年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尽管相对集中指数能表明产业对吉尼系数是促增或促减,但从相对集中指数中我们无法判断同样方向的指标对吉尼系数影响程度的大小,因此我们引入产业贡献率这一指标。从表1可知,改革初期的农业贡献率在农村五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集中指数相对于其他产业并不高,而由于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所以改革初期农业对吉尼系数的高贡献率是由农业产值比重的高份额引致的。随着农业产值的稳定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份额由1978年的78.4%下降到2004年的24.3%,农业的贡献率也从1978年的64.6%下降到2004年的3.1%;与农业贡献率的下降相反的是农村工业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农村工业对吉尼系数的贡献由1978年的31.6%上升到1997年的66.8%,逐渐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主导因素。尽管1997―2004年间农村工业的贡献率轻微下降,但2004年仍有60.1%的贡献率;农村建筑业贡献率在1978―2004年间经历一定的波动后稳步增长,逐渐成长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第二大因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农村服务业,在1995―2004年,农村服务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显著上升,从1995年的6.3%增加到2004年的12%,成为仅次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的吉尼系数构成的第三大因素。由于农村服务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并不高,说明农村服务业的极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地区差距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农村服务业中西安、咸阳、渭南的产值占据陕西十个地区农村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6%上升到2000年的69.1%。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的主导产业――农业在改革初期由于其本身的高份额在吉尼系数构成中占主导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逐渐上升,其中前三位分别为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和农村服务业。这种贡献率的变动是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产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上升和各个非农产业集中率上升共同引致的结果。

四、 地区差距变化的产业变动分解

前面我们论述了各个产业集中程度及其对地区差距构成的贡献,但是吉尼系数的变动究竟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各产业的集中指数变化起主导作用呢?前面的分析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正是本部分所要回答和探讨的问题。本部分将结合各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分布变化来论述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因素。

我们对吉尼系数变动的结构性分解的结果可见表2。由表2 可知,在多数年份,综合效应绝对值都很小,对吉尼系数变化的贡献较少,只是在1978―1979、1979―1980、1983―1984的年份内发挥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做政策理论参考时,这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记。从表2还可以看出,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相对于结构性效应,绝大多数年份的集中性效应的绝对值较大,只有1979―1980、1986―1987、1992―1993、1995―1996年间的结构性效应大于集中性效应,在其余的年份里集中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有15个年份,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起到主导作用且大致相当的有7个年份。这说明在多数年份,吉尼系数的变动中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0―2003年间的地区差距减少便可以从产业的空间聚集得到解释。

2000―2003年间吉尼系数变动值为负值且集中性效应和吉尼系数变动方向一致,但结构性效应依然表现为正值。这说明在由集中性效应引致地区差距减少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加大了地区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势。

为了能对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在此引入两个效应的产业分解,结果可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吉尼系数变动结构性效应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工业,我们可以推断农村工业份额变动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地区差距变动的主要结构性原因。结合上节的产业贡献率变动,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的结论。相对应的是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在研究期间的大多数年份里起到了减缓地区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平滑作用不是很显著,且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它非农产业在多数年份都起到加大地区差距的作用。

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农村地区目前尚处于农村工业化的初期,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环境的调整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将会出现加速的趋势。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不但会带来农村工业的产值及份额增加,而且会迅速带动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效应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起到扩大农村地区差距的作用。农村工业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地区差距不可避免,但是一旦农村地区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结构性效应将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万广华,1998)。因此我们看到的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不应当引起我们过分的忧虑。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农业和农村工业在集中性效应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更大。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在更多的年份里表现为负值,农村工业本身的集中性效应在2000年以前多数为正值,而在2000―2003年中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同时为负。结合上部分结构性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但2004年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又为正值,又出现了地区集中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其中结构性效应起到了更为显著的作用。而结构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则是农村工业,集中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是农业和农村工业。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结构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相对应的是2000年以前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减少了地区差距而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加大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演变过程、产业构成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阐述了以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与农村工业化、产业的地区聚集等存在着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3年则轻微下降,2004年又呈现上升趋势。吉尼系数变动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和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的结果,其中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集中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支配了吉尼系数的变动,而且二者的主导因素都是农村工业。这表明陕西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的不平衡性是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集中性效应在1999年以后削减了地区差距变动值。而结构性效应一直起到正向作用,这种结构性效应带来的差距增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结构性效应会加速推动农村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这种结构性效应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积极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以减少非农产业在部分地区的过度集中是我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防止农村地区差距过大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范剑勇,朱国林. 2002.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 管理世界(7).

林毅夫,蔡,李周. 1998.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6).

万广华. 1998.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5).

万广华,周章跃,陆迁. 2005.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 中国农村经济(5).

魏后凯. 1992.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 经济研究(4).

魏后凯. 1997. 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5-51.

杨开忠. 199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研究[J]. 经济研究 (12).

杨明洪,孙继琼.2006. 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

TSUI KAI-YUEN. 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21.

TSUI . KAI-YUEN. 1993.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7:600-627.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ness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nxi Province

ZHU Yuchun HUANG Zengji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78, and makes the industrial and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Shaanxi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enlarged;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mensional conglomera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temporal and dimensional im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It forecasts that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increased in the near future. The metho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ed enlargement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dustry in the backward areas.

篇10

经济型保障方法个案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文文献服务是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外文学术资源在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对外文学术资源保障已有比较好的探索。低成本方式:譬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于2006年改为按需申请NSTL外文学术文献团。读者通过“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在线提出文献请求后,省立中山图书馆向NSTL提出订购申请,NSTL直接把原文发送至读者邮箱。该馆2006年外文原文申请量389篇,获取全文162篇,年费用约3240元,读者满意度达90%以上I4]。费用与订购ABlj1N-FORM相比大幅降低,达到图书馆与读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无成本方式:譬如无锡市图书馆申请开通了国家图书馆Emerald回溯期刊数据库资源。无锡市图书馆针对高端读者的外文学术资源全文服务,主要依托国家图书馆的Emerald回溯库和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oA)资源。2010年Emerakl数据库使用量是497人次,工作人员帮助读者检索到OA文献30余篇,外文文献服务取得较好的开端。馆际互借也是满足读者需求通常采用的方式。由于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间资源的不对等、读者可承受的经济成本、馆员的介入、使用体验、服务效率等因素制约,这种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不能成为资源保障的根本措施。图1显示,OA资源在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规模;在医学、生物化学及与医学相关领域中,资源以OA期刊形式实行开放存取的占多数:在社会科学等其它6个学科领域,多数资源以仓储库实现开放存取。如图书情报学176种OA期刊上共有约35000篇文献,而56个图情OA仓储库中典藏了150多万份文献闭。这些期刊和仓储库中的文献,不需要图书馆投入任何经费,不需要占用图书馆服务器存储空间,所有读者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使用,为图书馆馆藏建设提供了学科广泛、数量可观的免费来源。

外文学术资源保障的新途径:OA资源

开放存取(OpenAccess,oA)资源的出现和发展给公共图书馆建设外文学术资源提供了新途径。OA资源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一是体现在可以免费扩充图书馆可用的外文学术资源,二是体现在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将重要OA资源站点全面推介,读者可以自助使用,无需馆员介入,不受认证制约。OA资源的数量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开放科学目录(openscienceDi-rectory)收录的oA期刊已有13000种,开放存取仓储目录(OPenDoAR)中己有1952个OA仓储。传统期刊出版商对开放存取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有的改为OA模式出版,有的改为部分OA出版(论文作者需交付OA费用)。RoMEO上注册的523个出版商有329个实行绿色OA政策,所涉及的10190种期刊有9668种为绿色OA期刊[n,占97%,大多容许研究人员将论文预印本/后印本存放在OA仓储库中。国外学者还进一步从文章层面统计分析了各学科资源可开放存取程度。2008年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论文平均可开放存取比例为20.4%,其中8.5%可从OA期刊(GofdOA)获取,11.9%可从OA仓储库和WEB站点(GreenOA)获取,各学科学术期刊论文可开放存取的比例

认识开放存取资源的价值

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对OA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明OA资源的学术价值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充分肯定。据统计,2008年,国内112所“211工程”高校中,有72所在校图书馆网站揭示了OA资源[81;2009年,39所“985”院校图书馆中,有21个图书馆提供了OA资源的网址链接[9];2010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99个成员馆中,有87个馆将OA资源纳入馆藏范围[l0]。OA期刊被商业数据库所收录且所占比例增长较快。2008年Elsevier数据库全部25个学科大类,平均可开放存取期刊比例是57.53%,所有学科均超过30%[1’了。到2009年时,Elsevier的开放存取期刊比例已达到81%,该文也同时调查了wiley数据库和sPringer数据库,开放存取期刊比例分别为47%和38%[,2]。OA期刊也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的认可,并成为它们收录的对象。DOAJ中的OA期刊约三分之二被《乌利希期刊指南》(ul‘eh,5Pe‘odiealsD计eetory)收录[,,了。151弓l文数据库收录的OA期刊超过了900种I1’]。开放存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始终受到国际图联(IFLA)的高度关注。IFLA在2011年4月又详细表述了对开放存取的立场和战略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支持OA政策实施和OA资源的长期保存,并规划将IFLA出版物实行开放存取[lfl。充分揭示并利用OA资源,对公共图书馆弥补馆藏不足和提升服务层次的价值不言而喻。

开放存取资源的推广使用

2005年,中国50余所大学图书馆馆长提出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表达了图书馆界参与和研究OA运动的决心,OA理念在大学得到广泛传播。相比之下,公共图书馆利用OA资源的情况还不普遍。2010年,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有2家对OA资源作了收集和推广阴。2009年,广东省内21家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广州地区14家公共图书馆中收集OA资源的有7家,占20%;经常使用OA资源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比例为18%,其中因工作需要的占30%,其它70%是出于自己研究目的〔1刀。调查显示,公共图书馆对OA资源认识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大都没有将其纳入馆藏建设工作中。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尤其是参考馆员,要了解并熟悉主要OA资源集成系统使用方法,向读者推介使用。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和其它服务机构凭借技术开发专长,为提高OA期刊和OA仓储库的可见性,己将分散在不同国家、不同服务器上的OA资源建立了目录,极大地方便了资源的使用。国外著名的oA期刊集成平台有openscieneeDirecto尽和DOAJ,OA仓储库检索系统有openDoAR和ROAR。国内开发的OA资源检索平台有Socol盯。我国高校图书馆也为OA资源有效利用开发了检索系统。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期刊共享集成平台”,收集了17000多种OA期刊,提供刊名、期刊关键词和IsSN号为检索词的检索方式l’团。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Op即Access期刊检索”平台,收录18000多种期刊,提供完整刊名、简略刊名和刊名关键词检索途径,并对每种期刊是否为SCIE,SSCI、AHCI及EI刊源予以注明[19]。武汉大学图书馆将DOAJ收录的OA期刊与本馆购买的外文期刊建立了统一的查询系统,可按刊名、lsSN和刊名首字母查找期刊,并将中文刊和外文刊(包括DOAJ)一道作了学科二级导航[20]。在OA资源推广使用中,公共图书馆最简捷的方式是在本馆网站首页上设立资源访问入口,提供上述集成平台链接。读者点击链接进入资源所在OA站点后,即可进行浏览、检索、阅览、下载全文等操作。当然,如能像武汉大学图书馆将OA资源与本馆OPAC资源整合,或按学科建立导航,会更加便于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