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则

篇1

一、经济全球化是对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经济核算进行比较。但是,按着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最终所产生的利润有很大的差距。1993年德国奔驰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如果按德国的会计核算方法编制财务报表,盈利615万马克;如果按美国的会计核算方法编制会计报表,则亏损1893万马克,相差2454万马克。这个数字使人们非常震惊,如果各国按着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利润的差距就如此庞大,可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多么重要。当今世界电信、网络、信息已经全球化了,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达不到国际化,有可能会影响外资的引入。

我国加入了WTO,就是国际组织的一员。世界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采购,全球范围内的产品销售,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例如,一家小公司在法国设计,在印度生产,在北美销售,进行全球贸易,这些跨国公司就要通过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发,外资银行的进入,国际结算业务的产生,这些都意味着公司要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公司开始投资于海外,国外企业也在大量进入中国。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的必然产物,为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出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对投资者的风险必须加以识别和控制,躲避其中的风险,实现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更大利润和产出。

在世界上无论相距多么远,资本总流向哪些欢迎它的地方,总会流向哪些更多利益、更多产出的地方。跨国公司的延伸形成了世界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的边界从国界走向世界。资本的一体化使资源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制。从全球范围来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激烈竞争变动的经营环境,现代企业管理已开始进入战略中心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贸易自由化,没有贸易壁垒的买卖自由化。2、金融全球化,即银行资本的国际融通,外国银行也进入了中国。3、投资全球化,各国企业根据市场及资源配置的需要相互投资。4、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人才不能收藏,因为技和功用则进不用则退,21世纪是经营人才的世纪,人才也在自由流动着。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和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市场运行机制,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一体化。

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国际化

“会计”被称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因此,由于经济全球化,迫切要求会计语言的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如果会计的核算不统一,肯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无论公司的规模大小,无论你在哪个国家经营业务,都要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通过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比较。那么,这个信息的传递者就是会计。在可能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信息要尽量地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减少不必要的分歧,通过沟通、协商、规范、统一使大家都能够认可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加强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会计处理各种经济业务时的趋同化、标准化、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同质性。会计的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用具体规则为导向,也可以用基本原则为导向,欧洲的会计准则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选择的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三、我国会计沿革

我国会计的产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最早是古人的留结绳记事,相继产生跛行账、天地合账、龙门账、连环账、四柱清册等。会计数千年相继产生于埃及、巴比伦等不同的国家,我国也是最早产生会计的国家之一。

从核算方法上来讲,我国实行三种复式记账方法:1、借贷记账方法,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来反映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占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2、增减记账法,它是以“增减”为记账符号,两类科目同增同减,同类科目有增有减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3、收付记账法,它是以“收付”为记账符号,以现金为主导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同收同付、有收有付的记账规则。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作为复式记账理论的基础记账方法,是各国共同遵守的记账方法。

我国会计包括三个部分:(一)会计准则,它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做出的原则上的规定。(二)会计制度,它是对会计要素所做的操作性规定。(三)专业核算方法,它是对特殊行业所做出的会计规范和规定。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数字为基础,以算盘计算器为工具,生产着各种记账凭证。从会计资料开始,经过审核、编制出记账凭证、登记入账、最后编制出各种财务报表。它是一套很严紧的工作,要做到账款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编报及时。如果稍有疏忽,就会搞得你前功尽弃从头再来。所以说,借贷记账法、基本会计假设、稳健性原则,这是历史会计核算时的必然选择。

我国会计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基金制、自负盈亏,等等。1992年后制定和实施了“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新行业会计制度、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向会计国际化迈进。会计的信息化使这场会计改革向纵深发展。会计作为一个包含着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报告与分析环节在内的信息系统,经证明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改变资本的配置效果,公开的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买卖双方所获信息的对称性。

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即在修订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使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有可比性和有效性。(二)会计实务国际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现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我国会计也是很成功的典范,但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也要充分注意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

四、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因素分析

1、会计职业能力判断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会计的特点:财政政策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财务的确认、计量核算。会计人员仅仅是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如果制度没有规定的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有许多会计人员思维制度化,框框主义相当严重。因为,对一些会计业务按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判断、制证、记录、登记账簿、核算,财务报告自然就生成了。对于会计比着葫芦画瓢的办法,距离市场经营条件下的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急不可待。

2、思维方式上的偏异。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1)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即过分看重会计作为特殊属性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会计属性的一般属性,即技术属性,也就是共性的一面,因此对会计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影响。(2)过分地“崇洋”,认为西方的东西一切都好,不加消化地吸收,脱离社会实践,一切照抄照搬一些外国的东西,这就会欲速则不达。

五、用经济全球化理念,推动会计国际化实践

市场经济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会计处理趋同化。趋同化是方向并不等于相同化,允许存有差异。会计标准化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使效益高的会计制度替换效益低的会计制度,要考虑到会计的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比例,还要考虑到国家的发展背景、传统和经济环境。会计国际化并不是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重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等。但是,要求各国企业对外提出的财务报告在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我们要在会计改革中求发展,在会计规范中求前进。会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努力创造具有先进性的会计理论,这种理论体系能为会计学界所理解并接受,对推动会计国际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具有既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指示又要受委托人责任的双重身份,常常把自己置于各种利益之争的漩涡中去,要保持客观公正,没有良好的道德决策能力是不行的。

1、会计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目前看来,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而是人与人的竞争,即劳动者的体能、智能、知识、技能等的竞争。这些人有着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明确会计工作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会计行为的主体,明确会计人员从业的恰当地位,明确会计的违法和法律责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还要懂得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常言说得好: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会计人员还要掌握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在思想上要有全局观念,还得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这些都是会计人员应该做到的。要做到这些,就得不断地学习,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和国际会计人才。

2、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应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在履行财务工作中应当懂得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道德准则是财经法规、财会政策、财务制度所不能代替的。非法行为肯定不道德,但合法行为可能也存在着不道德问题。常言说,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表现为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信誉、保守秘密、精通业务、诚心服务。

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去

1、及时将我国会计核算的特殊要求反映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中去。保留中国特色,认真研究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要吸取国外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并将我国特有的高效会计处理技能与会计核算方法加以总结并推广,争取得到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2、积极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组织。由国际会计组织组织各方对某些会计问题通过研究、协商,达成共识,这些共识由国际会计准则定下来,供各国共同实施。我国早于1998年5月就正式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O)。

3、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贸易,就必须了解分析外国公司的经营业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要看懂外国公司的会计报表,熟悉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懂得财务政策、财经法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篇2

当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发现部分会计对财会工作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现归纳明晰以求待日后工作能进一步规范。

1、钱账分管。所谓钱账分管通俗地讲就是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据此有些会计认为出纳只管钱,不记账,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出纳既不登记也不保管现金日记账,手里只有现金和还未交会计的单据,发生短库时,不能分清责任,以致引起纠纷,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出纳人员应根据收、付款凭证,按有关经济业务完成时间为先后顺序,登记现金(存款)日记账。但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因此管钱不管账正确的做法是,出纳登记现金(存款)日记账,保管备用金和有价证券。

2、现金核算不实。在农村会计工作中,有些账目实无现金收入或支出,会计人员列现金收支,造成现金账实不符和日现金日记账的赤字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一些往来列现金收支或是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不能及时兑现有关费用,特别是年度终了,有些已签批持有原始发票的人,为了防止发票遗失而求入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会计人员把应作为转账处理的业务当作涉及现金收支的事项进行处理。出现了账实不符或现金日记账的赤字现象。确切地讲,在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则采用正确的会计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上无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现金日记账都不会发生赤字。

在工作中,收付现金要及时记账,每天业务终了要结出余额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不得以借据或白条抵库。出纳人员在将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核对时,如发现长期款或短期款,应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3、现金管理松懈。部分农村在经济业务中,大部分往来账都是以现金支付来结算的,这严重违反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这也极容易产生腐败行为。

为了既保证各单位使用现金的需要,又防止积压现金和保障现金的安全,银行对各单位核定了库存现金限额。这个限额一般为不超过本单位3~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要的现金。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单位,可以多于5天,但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单位超过库存现金核准的限额,应及时送存银行,单位支取的现金,应从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者从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

4、平衡登记。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村会计在记账时直接以明细账的发生额登记总账,认为这种做法很方便。此种做法既违背了会计中平衡登记的原则,也不符合会计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明细账发生错误,总账也必然发生错误,破坏了总账与明细账衔接平衡关系。

正确的做法应是,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明细账和总账中进行等额登记。这样才能体现账与账之间衔接平衡关系,及时发现账目登记中的一些错误,体现复式记账的特点。

5、账本交接不规范。农村许多地方会计离职不交账,继任会计不接账而另建新账,这种现象比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离职会计认为账是他记的,应由他本人保管,所有权属他自己;继任会计认为账是原会计记的,若接原会计的账本责任有可能自己承担,为此而不愿接账。另一方面,是农村会计的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账表册是集体重要的经济历史资料,其所有权归集体而不属于某个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离职不办交接,不交会计账证表册行为严重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会计人员离职离任与接管人员办清了交接手续是会计本身应尽的职责,既分清了离职与继任会计之间的责任,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6、乡统筹管理较乱,随意侵占挪用专项资金。乡统筹的征收和使用较多乡镇未严格按县减负办的要求执行,随意挤占挪用,主要表现在:(1)未将统筹纳入财务管理,用于垫税较多,另一方面,该交的税收,跑冒滴漏时有发生。(2)将统筹等资金笼统地转入预算外收入或结余。(3)将统筹用于弥补机关经费不足。这些行为直接侵占了群众的经济利益。

7、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报账手续不全。一些农村财务将已报废的资产未予报销,已建固定资产未作支出,已支出未建固定资产账,资产在使用却未见固定资产账。一些地方大额投资未公开招标,结账不规范,存在较大的漏洞。

8、年终亏损核算不实。部分农村会计人员在年终集体亏损没有可分配收益时,便不搞年终决算,直接在有关费用支出类账上结转,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此种下拖费用支出的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也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

篇3

[关键词]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25-02

1 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内外许多会计教育学者提出会计应 “由以前单纯的企业簿记人员 、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科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设多门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精细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规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懂会计、会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经济生活中,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连云港师专开设基础会计的非会计专业一览

三个非师范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这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

2 当前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非会计专业学生多数都是管理类专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一种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主要应以会计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他们的就业多数不会和会计沾边,所以只要他们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础的业务处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无须了解太多的会计原理,只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够从会计信息中找到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在这种分歧下,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2 轻视非会计专业、实践条件薄弱

各个专科院校包括连云港师专的非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无专业实践场所,这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强调手工操作、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必要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兴趣,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会计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最重要的那部分实践的作用反而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因为专科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作罢。

上表为我校非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条件,其中会计实践技能并无专门配套的条件。

2. 3 教与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会计专业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准备的讲课当然重要,但教学不只是传达知识,也应是知识的转化与扩充。

3 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 1 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重新组合

对专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不用像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要求其学习并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阅读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对管理活动中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会计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原则与几个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复式记账的内涵及意义,尤其是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则可以相应简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

(2)生产型企业常规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本内容应该作为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生产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正确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教学中最好做到改变传统的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经济业务按性质及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分类,具体包括:现金核算与现金管理 、采购付款业务的核算、生产的核算、员工及薪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销售收款、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会计报表的讲解上,重点阐明几种常见的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不同,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的关系,解释财务指标如何计算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3. 2 强化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作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篇4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要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主要目标,所以要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课程体系的确定,是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均以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是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法等内容来确定的教学单元。

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发展远景,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统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来设置教学课程,并将设置课程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并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适时修订对应课程的课程标准,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

二、加强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习必备的教学媒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会计类一体化教材是实施“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例如《基础会计》教材,在体现实用性的基础上,更要参照会计从业资格的考核进行编写。教师要明确学生要达到的从业要求,学生应重点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对教师讲授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就有了一个参考的标准。如果理论与实践分开,理论势必达不到指导实践的目的,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专业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也要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接受,为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打下基础。

三、重构课堂教学内容

要从新构建课堂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例如,《基础会计》最常见的授课顺序多是基本概念、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账户分类、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的编制、财产清查、会计工作组织。但也可以在进行授课时,介绍基本概念之后,先让学生认知会计报表,从会计工作的最后结果入手,先让学生知道会计工作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些工作。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也便于后面教学任务的开展。所以变化以后的授课顺序可以是基本概念、财务报表的认知、复式记账法、科目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制造业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的编制、财产清查、会计工作组织。

再如《财务会计》课程,为了更好的做到“教、学、做”合一,可以考虑采取按照会计岗位(出纳业务、工资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存货核算业务、经营成果核算业务、往来核算业务、总账会计业务、综合处理业务)来讲授,按岗位设置讲授业务内容,最利于采用“教、学、做”合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也确保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熟悉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业务内容,达到毕业就可以上岗,减少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适应工作岗位及自己总结提炼的一个过程,缩短了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真正的体现了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选用适当教学手段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学过程强调工作的导向性和工作流程,将课程按照实际会计业务的展开划分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出不同的工作任务,针对每个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做”合一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相对真实的会计环境中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如利用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取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形式,又可以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的形式,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使他们主动地将学到的课内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五、加强软件硬件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到公司去实习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每个实习单位接纳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实习实训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在校内完成。因此,要加大投入实习、实训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实践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岗位是非常必要的。要按照在校学生数建设多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各类主要的会计(如金蝶、用友等)教学软件和教学实习平台,建立多个手工会计模拟室,满足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手工记账模拟实训、税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及会计电算化实训的需要。要按照企业和公司典型的会计岗位设置建立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使学生具体模拟企业公司的会计工作过程,提高学生对会计类课程整体认识水平,为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打下基础。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工商业务模拟实训室、模拟银行等,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场所,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实践机会。

六、培养双师教学团队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涉水事项;研究前言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的新理论规章制度层出不穷。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营的重点任务,税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进项详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

1.1会计原则与税务制度

企业在核算税务的时候必须遵守会计制度的要求。税务核算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生产经营成果核算、与国家财政交拨款核算、与合作单位资金来往核算。现在《企业会计制度》里面规定的核算原则部分与现行的税务制度不一致。

1.2会计假设和税务制度

会计假设有四方面内容:货币计量的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主体的假设。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依据会计主体在当会计过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减去税法范围内的开支后,按其净比例计算所征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间纳税,会计期间和承包期间不一致就会产生差异。

1.3会计方法和税务制度

复式记账是会计的一种方法,依据此方法,所有经济状况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因素的改变。由于资产交易和收益交易的处理方法不同,并且在制定税法时没有考虑复式记账的原理,导致税务结果不同。

1.4会计政策与税务制度

会计政策是会计核算是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采纳的会计具体处理方法。新的制度给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多,选择空间变大。

2会计实务与税务制度

2.1捐赠支出

依据制度规定。捐赠的支出部分属于企业“营业外支出”范围。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人在公益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金额3%之中的范围,准予扣除;非公益性质的捐款和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则不可以在扣税之前扣除。

2.2罚款支

依据制度规定,企业的罚教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部分。依据税法,违背经营的金额和被没收财物的金额,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款,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都不得扣除。

2.3或有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或有事项是企业过去的事项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严谨确认或有事项,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确认或有负债,而不会确认或有收益。企业一旦确认,就会增加企业的支出,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减少了国家税收。

3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一般,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不同带来的问题一般分为以下三种:①因为税法和会计制度不一致,或者税法的更改落后于制度的改革等情况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一般全额确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这样就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②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而且难以解决。按照会计制度,企业可以或有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负债,而企业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税法规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难以仲裁。③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但是税法未确认的,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企业会计制度赋予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较大的空间,比如折旧政策、计提减值等。企业有权根据会计制度选择和制定企业的核算方法,但是企业一旦确定就不得再随意更改。在宏观上讲,有利于保护税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力量。但是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权益与税务核算的权益不一致的时,进行纳税调整就影响了企业的权益。

4解决方法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①企业制度与税法的规定能一致的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国家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见的利益,而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业会计制度》时,应该在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尽量和税法保持一致。②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一样,两者在会计处理的差异上并不会消除,因而调整纳税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企业应该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按照税法进行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和税法相隔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原则将没有办法贯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必须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涉税事项认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中会计原则、方法、政策等与税务制度中的原则、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运营中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可能会因为税务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企业的会计制度的涉税事项关系重大,因此,在企业建立会计制度中,必须要着重对涉税事项进行考虑,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英波.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王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篇6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

篇7

《会计准则》共十章,六十六条,实际上就是基本会计准则,其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等部分。

总则部分,主要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和依据,规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一般原则部分,主要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国际会计经验和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归纳为12项。这12项原则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提出要求。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部分,分别就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规定。在资产部分,将资产分类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并就各类资产的计价、核算及其提示作出规定。在负债部分,将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分别就其计量和核算作出规定。在所有者权益部分,规定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收入部分,就收入的分类,各项收入的确认作出规定。费用部分,明确了费用的定义,也对费用的分类及核算作出了规定。在利润部分,就利润的构成和作出了规定。财务报告部分,主要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报表的种类等内容。

中外基本会计准则比较

一、关于会计假设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的会计假设有四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财务会计的假设不仅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约束条件和基本依据,也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思想。

国际会计准则中提出两项基本假定:(1)权责发生制。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根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加以编制,这样不会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也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代表将来可以收到现金的资源。因此,这些财务报表提供了使用者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最为有用的那种关于过去交易和其它事项方面的资料。(2)持续经营。即企业是一个经营中的实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经营。

二、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

在我国,将资产分类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在负债部分,将其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在所有者权益部分,将其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在日本,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同时,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和固定负债。资本区分为资本金和留存收益。资本金意味着法定资本的金额。并且,留存收益意味着净利资产额超过法定资本金额的部分,应区分记载为股东出资交易等所产生的资本公积(资本准备金),由强制规定从利润中积累的盈余公积(利润剩余金)、其他留存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指出,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权益。与损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可见,由于利润可由收入减去费用得出,故未把利润单独作为一项要素。

三、关于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我国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标准为:1、符合某一会计要素的管理定义和特征,即定义标准;2、具有可计量性;3、在使用人的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相关性标准;4、必须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客观公正的,即可靠性标准。凡是符合以上标准的,即应在效益大于成本,满足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

(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润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

(2)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

在评价一个项目是否满足以上标准从而是否有资格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时,需要考虑重要性原则。

四、关于收入的确认

1985年,美国FASB在SFAC第5辑中,对收入确认规定了标准,除确认的四个一般标准——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外,还应满足:

1、已实现或可实现营业收入和利得,在实现以前或在认为可实现以前,一般不作为利润构成内容确认。

2、已取得营业收入在未取得以前不予确认,当某一主体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其享有营业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须完成的行为时,营业收入可以认为已经取得。

SFAC所设定的确认标准过于抽象,实际上无法操作,只能作为制定收入确认准则的指导性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5条第2款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

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收入确认标准更为具体,操作性较强,但兼容性差,实际上仅限于销售性质的业务。

五、关于费用的确认

1985年,美国FASB认为:“费用是一个主体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应交付或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产的流出耗用或负债的产生。”

我国准则中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可见,美国采用资产一负债法定义费用,我国则采用收入——费用法。另外,美国所定义的费用限于可在本期收入中抵减的耗费。尽管我国准则中只将费用作为会计要素,不提成本,但在进一步解释时,又划分了成本与费用的界限,且费用仅指期间费用,一旦联系起来,费用既含对象化了的费用(成本),也包括从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期间费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辑采纳了APB(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说明中列示的三种费用确认:

(1)与某期间收入直接关联的成本;

(2)与某一期间有关但却与当期收入无直接关系的成本;

(3)与其他期间无关的成本。

进而得出“确认费和的三项普遍原则:因果关系、系统而合理的分配以及当时确认”,三项原则的典型例子是销售成本、折旧费用以及期间费用。

我国费用的确认与这三项原则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之处:(1)我国以公有制企业占主导,国家职能综合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既属所有者权力范围又属政权范围的政策法规,财务制度就是其中一例。财务制度对企业某些费用的计量规定了最高限和最低限,对费用的确认也界定了范围,因此,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费用不仅仅是个会计,也是一个财经纪律问题。美国会计中的费用问题纯属会计问题,费用计量和确认方面的限制仅仅在税法中规定。(2)我国的营业外支出与美国的损失不完全相同,有些项目我们只能说是支出,还不能说是损失,如职工子弟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经费。

六、关于基本会计原则

美国基本会计原则界限清楚,明确划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力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美国会计直接向资本市场,十分注重会计信息对决策的,被认为是决策有用型会计,这一点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日本会计准则所表述的基本会计原则简练实用,如重要性、单一来源、审慎概念等无不与日本人的理解相关,同是重要性,美国是从规范的定义出发,而日本是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

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原则有12条之多,可谓全面,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并未在会计制度中得到体现。以相关性为例,说是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但在会计报表中却没有反映国家的宏观需要。再如,审慎原则、充分披露、重要性等都没有得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众多国有企业而言,在会计上强调合法性应当没有害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行政规章普遍有效的国家,更是有益的。下面分主要国家予以论述。

(一)美国的基本会计原则

美国的基本会计原则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在该公告中,将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原则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分开。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原则在该公告中是以会计信息的质量将它来表述的。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未明确表述或确立“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基本原则。

就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而言,该公告将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流量现值等六种现行会计计量中的方法均列入,并认为“现行实务的特征是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举,而不企图把现行实务说成是以单一属性为其基础”;在计量单位方面,公告认为,“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种项目中,将会继续用名义的货币单位计量。”

在收入确认方面,该公告列举了两个基本条件:已实现或可实现和已赢得,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时,可确认为收入。实现是指“非现金资财或权利转成货币;而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最确切的用法是指出售换取现金,或收取现金的要求。”赢利是指营利过程或营利活动基本完成。此外,该公告还列举了六种特殊情况下收入确认的时点。

在费用确认方面,该公告未直接确立“配比原则”,只规定“某一个体在提交或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其他构成日常的主要或核心继续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或产生的利益将有所减少时,一般确认为费用和损失。”

在该公告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中,没有确立稳健原则,也没有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和第二层次特征,只是在第三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稳健主义作了单独说明。

(二)日本的基本会计原则

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作为编制损益计算书和借贷对照表的共同的一般的指针,规定了如下7条一般原则:(1)真实性原则;(2)正规簿记原则;(3)资本和利润区别原则;(4)明晰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6)稳健主义原则;(7)单一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规定:“企业会计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必须提供真实的报告。”它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原则。这里所说的真实意味着相对的真实,应看作是通过遵循《企业会计原则》的其他原则来达到的。

正规簿记原则规定:“企业会计对于所有的交易必须按照正规簿记的原则,做成正确的会计账簿。”它要求必须采用能够满足纲罗性、秩序性、验证性这些必要条件的记账方法(吉复式记账)来做成正确的会计账簿,同时要求必须根据这种正确的会计账簿做成账务报表。

资本和利润区别的原则规定:“要明确区别资本交易和损益交易,尤其是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不能混同。”它要求必须通过明确区别作为本金的资本和作为果实的利润来进行适当的损益计算。

明晰性原则规定:“企业会计通过财务报表必须对有利害关系者明确表示必要的会计事实,务必不使其作出关于企业状况的错误判断。”它要求通过明晰地表示财务报表和其相关的重要事项,必须揭示适当而充分的信息。

一致性原则规定:“企业会计其处理原则及手续每期继续适用,不能任意变更。”它要求,在一个会计事实有几个会计处理原则或手续可选择应用的情况下,只要无正当的理由,一经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或手续每期必须继续应用。另外,《企业会计原则注解》规定:根据正当的理由加以重要变更时,必须在财务报表中对其加以说明。

稳健主义原则规定:“在有可能对企业的财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场合,应有所备而进行适当健全的会计处理。”它要求,为防止不确实的将来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根据适度而慎重的判断进行会计处理。

单一性原则规定:“在有必要为了向股东大会提出,为了信用目的、为了租税目的等种种目的做成不同形式的财务报表时,这些报表的应基于可靠的记录做成,不能因政策上的考虑歪曲事实的真实表示。”它要求,财务报表的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其所包含的会计类值的内容应当单一。

另外,上述的一般原则中,特别是同正规簿记原则和明晰性原则有关,在《会计原则注解》中,对所谓重要性原则的具体作了如下规定:

(1)对于缺乏重要性的项目,可以不按本来的严密而采用简便的处理和表示方法。

(2)对于重要的会计方针,必须在财务报表中说明并加以揭示。

(3)对于重要的期后事项,亦必须在财务报表中说明并加以揭示。

(三)英国的基本会计原则

哈罗德。比尔曼和阿伦。德莱宾教授将会计原则分为三大类别:环境性假设、经营惯例和质量因素。

在编制报表时,会计师需要对其主体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比如会计界的情况并作出假设。这些假设中比较重要的有:(1)经营主体。假设企业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报表确定一个界限;只有主体的那些交易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2)继续经营这个概念可以认为是企业主体概念的引申。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设主体按照当前的形式继续无限期地下去。(3)稳定货币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货币单位的价值稳定不变。(4)会计期间,假设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互不相关的期间(即会计期间),并在每个期间编制会计报表。

在对其所处环境作出假设后,会计师便采用一套惯例来编制表示相关经济事项的报表。(1)成本。编制公布的财务报表所应采用的计价基础就是历史成本。也就是说,报表中的所有资产均按取得成本反映,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折旧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整。(2)实现原则。根据惯例,全部利润只在销售实现的当期也即收入实现的当期予以确认。(3)配比原则。费用与其所产生的收入相配比。(4)两重性。这一惯例与复式记账法相关联。它要求会计师对每一笔交易都要在账户中作双重反映,因为在经营过程中,每个行为都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映。(5)计量或货币计量。这一惯例是说报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必须是可计量的。也即能够用货币价值表示。

在应用经营惯例过程中,会计师还将努力使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中的记录必须能够由独立的人员进行验证。这是为了确保财务报表没有偏见,并减少会计师编制报表时作出主观判断的可能性。(2)谨慎性。这是美国过去和现在通常所称的稳健主义。该原则指出,当会计师可以用不止一种的方法处理某个项目时,他在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应选择一种能够提供稳健性结果的方法。(3)一致性。这个因素要求,当一笔交易或经济事项在不同的时期重新发生时,各期间的会计表述应当相同。(4)重要性。简单地说,重要性原则是指某个项目在报表中的处理方法取决于其重要性。这是一个相关性概念。

(四)法国的基本会计原则

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法。EEC第4号指令后,“真实与公允”也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大凡强调稳健性的会计一般都主要表现为计提各种准备,这也是欧洲大陆国家的普遍作法,但是在法国稳健的会计中因受税法的影响却没有计提坏账准备的习惯,也不采用LIFO计价存货。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强调合法性的原则并不多见,法国则强调合法性,财务报表注释要求披露“为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而违反多项法规的细节。”这是与法国强调统一会计的政府政令是一致的,要求遵循现行法规。“真实与公允”起源于英国1948年的《公司法》,EEC第4号指令后盛行于欧洲,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五)我国的基本会计原则

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正面四类:一是体现总体性要求的一般原则;二是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般原则;三是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则;四是体现会计修订性惯例要求的一般原则。

1、体现总体性要求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2、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般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3、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胜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合。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期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交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地企业当期损益。

4、体现会计修订性惯例要求的一般原则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序,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力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六)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会计原则

财务报表可以在不同程序上以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一系列不同的计量基础。它们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结算)价值、现值。同时认为,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通常也与其他计量基础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存货通常是按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的一个价值列示的,有价证券则可能按市场价值列示,退休金负债则可以按其现值列示。此外,有些企业为了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还采用现行成本基础,以弥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不足。

为了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作用,其应具备的属性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条基本质量特征就是让使用者便于理解。然而,有些关于复杂事项的信息由于它们与使用者作经济决策的需要相关而应包括在财务报表之中,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信息对于某些例行得来说过于难以理解而且将它们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

相关性: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重要性:信息的相关性受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如果信息的遗漏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用所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取舍点。

可靠性:发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忠实反映:要使信息可靠,信息就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举例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应忠实反映在报告日期符合确认标准的那些形成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项。

实质重于形式: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

中立性:要使信息可靠,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还必须具有中立决策。也就是说,要不带有偏向。为了达到预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报,使财务报表影响了决策或判断,那么,财务报表就不是中立的了。

审慎性:审慎是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作出所需要的估计时,在实施必需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然而,实施审慎性原则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储备金、过份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为这样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是中立的,从而也就不会具有可靠性。

完整性:要使信息可靠,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健全;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75-03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运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过程。会计数据处理的工具也从算盘等发展到计算机单机和计算机网络。中国会计电算化起步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会计电算化工作及会计软件开发多为单位自行组织进行,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不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且盲目上马又下马,带来很大浪费。1986年至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如《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和《补充规定》等,以后又陆续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电算化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化,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最近,财政部又颁布了《内部会计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文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Z施。”

一、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经济信息,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利于审计及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现代审计的发展;才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各种信息输出和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靠性;才能使诸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得以贯彻执行;也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各单位经济活动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进行。所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是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还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会计工作的职能划分、责权关系、稽核关系及会计文档的管理形式等会计业务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最为明显。

1.控制范围发生改变。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职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人们在手工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和审查制度,如必须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以及必须由各级主管审查、签字、盖章等制度和措施,其主要针对的是会计业务处理过程。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集中化处理, 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依会计程序制定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等。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使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可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由一个人完成。由于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范围也相应扩大。除在手工环境下会计系统控制的范围外,还包括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2.控制对象发生改变。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人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人是控制实施的主体。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不仅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而且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很容易辨别痕迹。而且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的签章,层层复核、道道把关。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面对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这种环境下, 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大部分是由计算机完成,其成败和效率不仅取决于“人”的因素,还取决于“机”的因素。另外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数据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肉眼是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留下痕迹。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是账本、报表、凭证而且更多的介质都将电子化,还会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原来在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核对、审核等工作将大部分由计算机及网络完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给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变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象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手工环境下的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并没有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没有变,发生了大变化的是系统控制的范围与对象,其系统风险问题也主要由此产生。

三、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1.不适当的系统设计带来的风险。由于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对于一项经济业务处理的每个环节必须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目前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十分周密,很容易产生风险。会计人员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例如会计人员被人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利用他人权限,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等等案例数不胜数。

2.数据与责任的高度统一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的多项业务资料,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未经授权,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是全部责任高度集中于同一电脑系统(或网络系统),高度集中于同一电算化软件系统。这种特点使系统数据和信息处理资料面临被不留痕迹非法浏览、修改、拷贝乃至毁灭的巨大系统问题风险。因而数据与责任高度统一所带来风险问题控制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3.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带来的风险。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具有制度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会计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未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风险较大。例如,由于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将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所面临的关键的控制问题。

4.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纸张上书面数据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原来的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数据通过电子信息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磁性存储介质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分析直观性差,数据修改不留痕迹、忌受潮、忌磁化、忌受热和不能弯曲等,这些特点和要求对会计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产生新的风险。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已不适用了,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网络传递,各种计算机病毒乘虚而入,其会计资料有着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决定了原来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将失去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

四、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健全与完善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而不易留下痕迹。健全的管理制度、职能分割制度、授权的控制制度等都是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对于计算机文档及时的备份维护、防止病毒的侵害,都可以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操作密码设置必须健全,达到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意外。建立一整套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应遵循以下原则A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B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C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各种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D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1.要加强对系统环境的常规控制。是对电算会计中组织、制度、开发、安全等系统环境方面进行的控制。它包括组织与操作控制、开发与维护控制、硬件与应用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的职责制度、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的目的。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系统操作与管理控制是针对每一个上机操作会计软件而制定的,主要用来规范每一个操作人员的行为以及各自之间的权限限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

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措施,它贯穿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系统维护控制指针对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而实施的控制。系统维护控制包括硬件维护控制和软件维护控制。

安全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会计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而实施的一种控制制度。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病毒的防范与控制等。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设备,一般都是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硬件设备比较多的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还应单独设立计算机室。因此,财务会计部门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制定硬件和软件的有关操作、管理和维护制度。

2.加强应用控制建设,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性。应用控制是为适应会计电算化这一应用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保证数据处理完整、准确而建立的内部控制。一般控制是系统控制的核心和重点,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应用控制以一般控制的基本原则为依据,重点控制那些关键性操作运行功能。

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应用控制的重点,输入控制除了要不断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提高技术水平外,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程序,以防止会计科目输入错误等。处理控制是指为保证数据处理正确设置的控制。处理控制的重点在于处理过程的现场控制、数据有效性检测、预留审计线索控制、错误纠正控制等。输出控制是为保证合法、正确的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输出控制的重点在于数据审核控制、授权输出控制和打印程序控制等。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改革和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健全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合法、健康、高效的轨道上运行。

参考文献:

[1]万希宁.会计电算化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35-200

[2]张忠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河北财会,2001,(1):20-22.

[3]黄明亮,周斌,杨文俊.关于会计电算化的会计管理问题[J].电算化实务,2000,(5):10- 13.

[4]许江川,李锋.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J].广西会计,2000,(10):36- 39.

[5]高锦东.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5)22-24

篇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会计这门原很单一的课程,也在不断的发生和变化。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提供财务报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工作的汇总,进而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使得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正确的决策,也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决策起到依据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对公司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以使企业可以在经营的过程中降低营业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可以达到最大化。它其中的各门学科的内容正在向其他学科的内容上不断的扩张,进而形成了各门课程之间原本很清晰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因此,各门学科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与时俱进的修改中。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财务会计专业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和其他学科在逐渐的趋同中。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的年代来看,会计的产生时间较财务管理更早一些,从会计的复式记账至今,会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了。财务管理的发展是和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的企业制度的影响。

1.1.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主要是在资金时间价值、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等方面。WWW.133229.COM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和方法的讲解,而在财务管理中,我们主要的侧重点是在对于决策时对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例如: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这项教学内容,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可能主要教学生们如何应对在各种情况的算法,而在财务管理的课堂上,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具体运用它。

1.1.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差异。

在会计学科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交叉是非常严重的,成本会计的主要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关于各种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以于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则是在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中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只教算法,管理会计还教成本管理的现况。我们应该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做到分离出来。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两个会计学科是以成本会计的内容为基础的,在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上学到的标准和原则,并且根据具体的标准和原则进行适当的协调。例如: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很多的核算方法,像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具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算法,财务会计会根据核算方法算出的数据进行损益表的编制,它根据不同核算方法所算出的数据也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结果。在管理会计中,对于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法,它们是管理会计内部报表的基础。当我们运用管理会计计算成本的数据时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分开计算, 因为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同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可能会得到很多种成本的数据。

1.2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会计这门学科中的,而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本质和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这门学科,作为会计的两个大的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而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会计信息的造假案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披露信息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很多人对企业对外报出的会计信息失去的信心。所以,我们需要对财务报告对外报出的信息进行改进,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于计量属性方面,我们不能使它远离会计的职能,在对初始成本的确认上,我们应该选取最能表达的计量属性。在报告的内容上,我们不应只是局限于货币这一个固定的值上,我们还可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对外的报告。

2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股东也正是因为它才会在企业中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一致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也是创造价值,并根据价值的增长规律对价值进行计量、评价和报告,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能,优秀的财务总监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都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报告和预算系统。这个财务报告应该汇集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即用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报告,也能根据管理要求对各业务板块、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过程监控和风险预警,建立一套统一的业绩衡量标准。

篇10

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财会学科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我们在感叹这种快速变革与整合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专业理性:一门管理科学或者一种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对于崇尚“权责到位、岗位明确、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学来说这是个致命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这里的“财务会计”从内容上又包括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等相关内容。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是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正如,在西方CPA(注册会计师)和CFA(财务分析师)是两种执业证书一样。

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强调其差异化,这是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接收的逻辑递进关系的一种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在实践中我们最应该分析和讨论的是其整合问题。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的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另外,财会价值管理和专业整合也充分体现在公司最高财会主管即财务总监职能的定和变化。我们十分欣赏美国托马斯。沃尔瑟等所著的《再造财务总裁》一书的基本观点。本书从CFO总裁办公室架构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再造财务总裁五个深入发展CFO角色的步骤:商业伙伴、战略组织、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与体系。企业经营已经向财会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一体化整合式和完善专业管理功能。财会管理要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