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概念和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概念和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概念和理论

篇1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在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与时俱进,在会计理论和会计细则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财务会计理论更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应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变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保证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实用性。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本文由收集整理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和提供哪几类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上,目前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朝着更适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改变,将实效性作为了会计基本前提改变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三)会计要素

目前会计要素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新形势下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应结合财务会计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时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为基础制定的。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概念在理解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将在持续经营概念上出现新的理解。

(二)在会计分期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利用,并根据会计信息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共享,会计分期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影响下,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和会计信息的定义也较传统的会计理论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对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货币计量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计量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货币价值恒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价值变化成为了主流,由此而产生的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原来的货币价值恒定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发展中发生着重要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则和概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更,为此,我们应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前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表假设得到了持续的创新

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基表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会计基表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通过了解发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对交易期进行变化,将交易其变成报表的报告期。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会计基表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持续提高,以此来满足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由此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

知识经济除了对会计基表假设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之外,还对会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还对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流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会计工作将会朝着网络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篇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才智,培育员工的忠诚度,成为组织必须关注的重点。出于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的考虑,组织必须实施和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同时,组织架构的创新孕育出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经营中形成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组织复杂变革的结果。财务共享中心在实现组织财务人员的集中与管理、集团层面财务制度的标准化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同时又给组织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共享服务和职业生涯管理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Robert Gunn(1997)最早提出共享服务的概念;Bergeron在分析了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Moller认为: 共享服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组织实体即共享服务中心为企业集团内的不只一个业务单位(分公司、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提供明确的财务活动支持。在国内,张瑞君等(2010)提出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策略,回顾了国内外共享服务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并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归纳出创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方法论及其目的。陈虎等(2008)发表系列文章分别介绍了财务共享的具体内容,揭示财务共享服务项目成功的秘诀、,还分析了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与评估的视角和特征。庄莹(2011)对我国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动力、存在问题及组织结构的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林志刚(2010)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人力资源发展及员工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在国外,美国学者罗宾斯对职业生涯进行了界定;施恩教授又进一步将职业生涯分为内生涯和外生涯,并提出了“职业锚”理论;约翰·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根据大多数人的个性特征,区分为六种职业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传统型。在国内,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研究领域,涉及较多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近年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这个有效工具,研究对象定位于企业及各类职业人群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周文霞等(2006)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卷入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刘莉莉以知识员工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运用组织支持理论分析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费黎艳(2011)分析了财会人员职业生涯现状,指出了财会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与管理对象,并研究了规划实现的路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组织架构创新的产物,作为特殊的组织形式,其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有别于其他组织,但这类研究成果目前缺乏,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及职业生涯管理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其员工 共享服务中心是组织创新的产物,指将组织整个范围内的共同职能集中,统一形成一个标准化业务部门,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地向组织的各个业务、职能部门提供专业服务的一种作业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员、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其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它是将组织范围内涉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标准化业务从组织中单列出来,成立财务共享中心,为组织各个业务单位提供服务,它是组织财务部门的组织创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中,充分激发各类技术人才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性是关键,员工是财务共享中心的核心要素。和传统财务工作相比,共享中心的员工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机械、单一等特点,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化等状况,进而出现人员不稳定、高流失,组织绩效下降等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充分实现共享中心的职能,中心的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的战略目标一定要紧密相结合,观念再造、业务再造和人员再造相结合,特别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尤为重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复杂性。

(1)财务共享中心业务的单调性与员工专业技能的单一化。共享服务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在共享服务模式下,组织内部一些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得到集中处理、归并,这样能使部分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等简单的基础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有关经营决策的财务分析管理中,归并后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处理就构成传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它为组织提供非常重要、决策基础的会计信息数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必须满足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所以对财务会计工作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造成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身心长期高度紧张,业务的重复、单一化使得员工知识结构单一,缺陷明显,长期不能有效优化,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时个人提升、自我价值实现机会也较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工作性质是由职业生涯基础决定的,具有服从性、有秩序性、有效率性和实际性。

(2)共享中心员工呈现年龄跨度小、人数多、竞争激烈等特征。经济发达国家,财务共享服务工作的人员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作为组织架构创新的新生事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孕育、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客观形成一方面共享中心员工主要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且大多数从事财务的基础工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一般呈现规模化特点,不可避免对同样岗位在某个时间段集中招聘大量员工。另一方面大多数员工都会有职业发展诉求,这种主观诉求与共享中心在有限的时间区段内职位提升机会有限的客观现实产生冲突,竞争势必激烈,即共享中心员工在现阶段集体出现职业瓶颈。这种职业瓶颈与会计人员结构特征、共享中心的工作特点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

(3)组织双轨制的结构形式造成共享中心员工流动的壁垒。组织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通常会采用双轨制的员工管理模式,一般会将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作为体制外的员工对待,区别于组织内其他的体制内员工,这种制度设计限制了两类员工在组织内的良性互动,从而带来财务共享中心员工职业上升通道的困难。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主要表现在:

(1)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美国教授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能力和动机密不可分,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般会坚持其核心价值观,员工进行职业选择、定位和调整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个人的职业锚。职业锚大概有五种类型,即管理能力型、技术能力型、安全型、创作型和自主型。共享中心员工个性化的禀赋、需要及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对于即使同样岗位,不同员工的职业自我感也会不同,工作压力及对工作情境的要求也不同。在这种情景下,以组织为中心的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会缓解或解决员工的职业瓶颈。如果采用行政级别作为衡量员工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员工薪酬由其管理层级的高低决定,突出管理能力型职业锚类型,而忽视其他类型,那么就会出现“官本位”现象,员工就会趋向管理岗位,只有有限的员工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大部分共享中心的员工或自感职业成长太慢,或自感自己的另类需求无法满足,这种“玻璃天花板”效应造成员工对组织承诺的降低。所以,财务共享中心应根据职业锚理论,以组织和员工个人协调为中心,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不仅对某一岗位的职业发展设置多种发展道路,还要对不同职业锚人员设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即多重职业生涯通道,在职业发展阶梯的宽度、速度和长度上尽量多样化。如双阶梯模式下组织为员工提供管理生涯和专业技术生涯两种,组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更多内容的多阶梯模式,对专业技术作更详细的划分,为专业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完成传统共享中心向领先共享服务中心的转变。与传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比,领先的共享服务中心更强调拓展共享中心业务类型,把业务分为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基本业务主要包括基本会计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等,增值业务包括税务管理、信用管理、合同管理和财务信息统计分析等。在提高业务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财务管理体系,挖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共享服务中心业务的多样化、结构的多层次化能提升员工的综合财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共享中心员工科学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结构,更有利于共享中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同时,员工的综合财务知识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共享中心绩效的提高,产生良性互动效应。四川电信财务共享中心是集团首批财务共享建设试点单位,中心把各种核算岗位业务融合,把日常基本成本核算和营销成本、人工成本、工程资产、收入税金等多种业务贯通,全方位提升中心员工综合能力;在基本核算工作基础上,鼓励员工承担支撑类岗位“助理”角色,学习掌握诸如流程管理、报表管理、资金管理等更加广阔的领域知识,尝试承担项目助理角色,协助其他部门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共享中心应设置一定的基层管理岗位。科学的管理跨度有利于团队的管理,所以财务共享中心应根据组织和中心的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层次的基层管理岗位,不仅能为员工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丰富员工的专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利于组织和中心基于会计财务的业务特性划分财会员工的职业层次,通过这种层次的划分和优化,形成基于业务的发展通道,进行更好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如四川电信财务共享中心根据员工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测,设置初入级、标准级、专家级、资深级等四个岗位技能等级,突出专业化与发展层级的结合。同时建立特别“助理”岗位,面向共享中心核算岗位员工选拔“助理”,“助理”岗位有一半时间仍保持会计核算,另外时间协助所助理的其他岗位人员进行相关支撑业务工作,如流程再造、资金管理等,其业绩考核由其核算工作岗位和所担任助理岗位工作评价两部分构成,试用期二个月,结束后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继续担任“助理”岗位。

(4)拓展员工在共享中心外部的发展机会。在不影响共享中心业务的前提下,财务共享中心要以人为本,以开阔的胸怀,支持鼓励员工在中心以外的组织内部其他业务职能部门的合理、有序流动。否则,如果靠卡、扣、封等手段限制中心员工的流动,将长期积蓄中心内部的负面情绪,激化冲突,降低组织绩效。另外,要丰富共享心专业以外工作内容,引导员工借助部门和组织提供的大舞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中心还要主动的进行挖掘培养,源源不断向公司其他部门推荐优秀人才,建立优秀员工的选拔输出机制,完善职业生涯管理水平。

(5)不断建立与完善共享中心的轮岗制度。为保持员工对于工作的持久热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考虑员工的轮岗周期、轮岗顺序,建立整体队伍的稳定轮岗机制。轮岗制度可以使组织的管理更具弹性,每次的岗位轮换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都是一次新的生动的业务体验。轮岗制度能够持续激活员工的潜能,克服以前在熟悉环境中产生的惰性。财务共享中心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层级较少,更有利于轮岗制度的实施。

四、结论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组织绩效提高和组织发展影响重大,需要引起组织、共享中心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组织对此应有基本思路和战略规划,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人员优胜劣汰机制以及员工转型等事项充分酝酿,周密设计,科学实施。有效沟通、积极培训、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以及领导者的适当承诺是实践所证实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手段。组织及共享中心的领导者要热情与员工坦诚沟通,充分聆听和考虑员工合理的利益诉求,这种有效的沟通能消除员工无边际的揣测和盲目的不信任,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个清晰的未来。有针对性的积极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财务能力,掌握面对未来挑战的工具,拓展未来的职业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虎:《财务共享服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篇3

关键词: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应对

一、选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国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一文以中兴通讯集团十年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变革之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过程,提炼和明确关键因素,从组织、技术、绩效考评等维度对中兴通讯财务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的历程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丰富了财务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为中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提供借鉴。

二、概述

首先,文章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阶段做简要概述从而引发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的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企业重组革命”,到经济全球化推进企业全球扩张的进程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为了解决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和财务信息质量差的问题,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基于福特公司、通用电气等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带来的降低成本、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的优势,财务共享模式逐渐被各大企业集团采用。基于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研究,最终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而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成长扩张,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日益彰显。从现存的相关文献来看,诸多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这一管理变革进行研究,而对于辅的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文章旨在填补空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集团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历程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丰富这方面的理论,为中国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流程再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理解与回顾,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研究方法层面对选择辅流程即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再对研究框架进行设计,即以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FSSC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管理理论并且为指导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产生作用,然后选择研究案例,由于中兴通讯作为中国第一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因此比较有代表性,再次,收集资料,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使得对数据获取、访谈、调研等方面更易于进行。最后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中兴通讯模式在我们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性。一方面中兴通讯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模式的改变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其财务共享的构建情况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企业集团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另一方面,中兴通讯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依托于内部团队的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成为了该BPR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BPR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因此将中兴通讯集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合适的。

再次,通过对中兴通讯集团案例背景的介绍, 对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启示。中兴通讯建立与1985年,是我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然而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财务管理问题相继出现。比如,组织效率低下、成本巨大;独立的信息孤岛对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对业务的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财务从事务处理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从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进行,成为中兴通讯的必然选择。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财务统一阶段、财务集中阶段和财务共享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另外,分阶段进行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表示在整个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中,文章的观点是对于流程再造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点:1.财务组织的变革,其中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和财务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为重点;2.建立集成网络财务系统;3.优化核心业务流程;4.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设计,体现了集中的设计理念,减少了业务流程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验证了流程再造的关键成功要素设计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重要性;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使得服务实现自动化;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运营观和行为观驱动要素设计进行流程优化;4.绩效考评体系要素设计的重要性;5.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三、评价

从建构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历程进行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在概述并且总结前人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发现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流程再造关键因素方面的缺乏,从而希望结合自身在中兴通讯集团参与共享财务共享服务的经历,专门就流程再造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得到为中国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在流程再造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理论界丰富了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的目的。总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切入点新颖且具有实用性,论据充分证明了文章的所需证明的观点,总结简明扼要,对财务共享服务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从内在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的历程进行分析,提炼和确定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图,另外发现中兴通讯在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特征,首先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之路效果显著,对中国企业集团具有启示性,其次中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依托于团队的不断开拓创新,学习改进,从而对财务共享服务中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层层推进。从中兴通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针对流程再造深入研究,得出四个影响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再根据不同的四个关键因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相应的启示。

从外在效度的角度来看,鉴于文章属于单一案例研究类型,从本质上看,虽然有助于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就中兴通讯的流程再造这个视角展开分析,对其中复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总结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但是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与中兴通讯在企业规模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相似的企业,因此为了增加文章的外在效度,还需要进一步跨案例研究来深入挖掘结论的有效性。另外,文章仅对中兴通讯这类知识密集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因此,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更广范围的分类研究,在更广的范围下对该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提高结论的外在效度,对各个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构建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信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章作者中的陈虎作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的参与者之一,是构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有着多年财务共享工作方面的经验,对财务共享服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数据归纳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使得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和收集的其他资料更具有可靠性,而专业的水平和分析能力使得关键因素的归纳和总结更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0.

[2]张瑞君,陈虎,张永翼.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3]张瑞君,张永翼.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8(13).

篇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中兴起与推广,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其原理是将企业范围内的共用职能集中起来,高质量、低成本地向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标准化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平台来完成。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固定资产等处理,这种模式在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加强内控、信息共享、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明显的收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既可以发挥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保证这些职能的质量和一致性。通过共享服务将日常性的财务核算职能集中起来,也有助于业务部门更加专注于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经营与拓展活动中去。根据埃森哲公司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的财务运作成本。

二、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对它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上:

(一)建立共享中心的首要目标是成本降低,包括人力成本和其他费用成本。集中处理财务事项后,原来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会相应减少,而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操作的人员总数会比原来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总数要少,这就是很直观的人力成本的降低。作为任何一个成长性企业,业务量总是在增加,管理层则希望在业务增长的同时各种相应成本可以尽量不增加或少量增加。例如摩托罗拉,其公司总部将在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财务服务处理都集中在亚洲会计中心,中心服务人员仅有180人。

(二)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模式并不是仅仅为了降低成本,更是想通过这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标。共享中心通过集中核算与支付的模式将原本复杂的账务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标准化,分工更细,在理论上工作效率和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下,账务处理被分成几大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只需处理一项或几项固定的工作,因此从事共享服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得到有效降低,许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从基础财务工作投入到关系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与决策中去。

(三)依据制定好的共享中心操作制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所有分支机构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核算标准、操作流程、检查标准完全统一,工作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资源集中调度下的风险集中控制。同时拥有相关分支机构的所有财务数据,数据汇总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数据。

(四)构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适应现代化竞争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财务”已在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环境。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本质是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企业在推进财务共享服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其财务共享的基础是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ERP系统),统一的核算方法和统一的操作流程等。要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还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一)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因素,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

首先,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学习现代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风险控制的认识。

其次,共享中心依靠业务规模化、集中化,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控制风险。为达到这个目标,管理人员需要完成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设计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业务流程可以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地降低风险,达到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完善的制度可以形成有效的责任管理体系,这是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最大效度地维护企业利益,给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赢得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数据平台是基础

在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占有,事业要想获得很好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是流水线式的财务核算模式,财务人员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岗位配置,流水线式作业的先决条件并非人员而是“流水线”,是让它动起来的工具,就是说要让共享中心运作起来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实现不同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从而为信息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基础,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奠定更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吸收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强化本企业的信息建设,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三)要加强人员的培训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共享中心的工作虽然是以操作为主,但是对会计、财务、税务知识和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操作的准确性。共享中心工作人员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对各类账务的核算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与本专业相关的培训工作。做到(1)强化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这是培训可以获得实效的根本。(2)完善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企业业务的实际,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还要紧跟当前世界有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结束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要的就是通过管理以实现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微课;课堂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36

1 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会计学原理的进一步阐述,又是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它在基础理论课程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税务会计、审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对财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能否有效熟练得进行处理。因为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历来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基本概念并能在具体业务中灵活应用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特点:教学量大,基本概念多,教学内容基本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编排讲解,可以说是会计准则的翻版,缺乏整体连贯性;课程内容不断更新,难度较大,相关的具体业务处理手段与现时的最新会计准则的修改密切相关,使理论教学跟不上实践教学内容,从历届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很难掌握,特别是前期会计学原理没学好的同学更是望而却步;实践操作性强,以理论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特定会计主体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的能力,为以后的财务会计工作打基础。

现阶段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很理想,其问题的出现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训练,难免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使整个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连贯性,更谈不上吸引学生的生动趣味性;学生前期专业基础不扎实,学到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学习方法也不科学,概念不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课程实践环节也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课堂教学上,因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如果课堂教学质量差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分析总结目前的中级财务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幻灯片和板书形式,这种方式相对传统的纯板书形式是有所进步的,它结束了以前手工板书的繁重工作和效率低下模式,在计算机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出现了文字、图像和音频内容,大大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信息量也成倍上升,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课堂上教授更多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幻灯片模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教师制作方便播放快捷并且可以反复使用、随意修改,这是它的突出优点,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用这种方式,比如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采用 T方式虽然能保证课程内容能顺利讲授完,但学生普遍反应速度太快跟不上老师节奏。如在存货、负债、费用、收入和利润和财务报告等章节,有些实例老师必须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或单独进行详细剖析,这样学生更易消化理解。如果采用幻灯片形式会一带而过忽略其中的细节,学生似懂非懂抓不住课程重点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其实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贯穿着很多这样小知识点,采用 T形式很难在课堂上讲解透彻,若采用板书形式又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微课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2 微课教学应用

微课的概念自从2011年首次提出来后迅速在教育领域传播开来,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相关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微课建设并在全国各地的教育领域开展了各类微课大赛,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能力,并最终带动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微课主要特征表现为:选题突出和内容短小实用,并且支持网络流媒体的多种播放形式,适合学生灵活的在移动终端自由学习,也非常适合教师对自己上课内容的研究与反思。教师可以将教学时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做成微课,建造微教学资源平台,使微课具有教学案例的特征,并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形式探索,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微课引入到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探索,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纯幻灯片讲解的教学方式,并可以适当增加中级财务会计实训部分的内容,将一部分基本理论概念的学习安排在课下,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和复习的自主学习来提高效率,最大化的延长老师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具体方式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讲授,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划分为有关联的片状结构,这样经过细化后的知识点有助于教师决定制作微课的具体内容。(2)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加入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进行特殊标注,微课制作完成后在学生资源平台上共享,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微课视频完成相关的课前预习工作。(3)教师可以建立微课论坛,在论坛里可以要求学生充分讨论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并以组为单位把问题比较集中的内容公布到论坛里为制作微课提供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制作成微课。(4)学生应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任务后,要及时向老师反馈意见,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对微课内容进行调整。

3 结束语

当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微课模式探索不仅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关,也跟学校的整个信息化媒体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对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关,学校要积极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如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师网上答疑平台和微课制作资源共享平台等。重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等的能力,信息能力贯穿整个中级财务会计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教师教好这门课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信息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得解决遇到的问题,信息能力高的老师其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好,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融洽,课下辅导答疑及时,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微课模式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探索过程,它需要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断反馈,其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教学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银梅.中级财务会计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探索.西江教育论坛,2009,(0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篇6

【关键词】 XBRL;元数据;语义网;本体

一、引言

作为应用于财务信息领域的最新技术,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利用标记元数据来识别和描述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项。通过这些标记和分类标准,使计算机能够“读懂”财务报告,并利用内置验证机制“分析”财务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证券交易所纷纷要求上市公司提供XBRL财务报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XBRL数据,同时也暴露出XBRL缺少形式语义的缺陷,并开始制约XBRL数据的质量和对财务信息的集成、分析利用。

XBRL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XBRL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是XBRL的技术总纲,定义XBRL的各种专业术语,用于规范XBRL文档的结构,说明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以及实例文档;XBRL分类标准(Taxonomy)是不同国家、行业或团体根据XBRL规范和自身的会计行业准则以及条件定义的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的词汇表,是一个术语字典,由XBRL Schema和链接库两部分组成,分别定义概念和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文档,链接库包括定义、计算、展示、标签和引用五种文件;XBRL实例文档(Instance)是企业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做出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分类标准所定义的概念的XBRL事实值的集合。另外,为了增强对财务数据的背景描述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考虑到XBRL技术规范的稳定性,XBRL技术规范还有两个外加可选模块,即Dimensions和Formulas。Dimensions规范描述财务数据的多维信息,提供表达XBRL背景之间关系的能力;Formulas规范表述会计的业务规则,弥补计算链接库的不足,提供跨背景的计算关系。

语义网(Semantic Web)通过增加网络信息的形式语义支持,对现有Web网进行变革和延伸,目标是帮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数据的含义,实现高效的网络信息搜索和智能协同。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已经认识到语义网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互操作,从而推动建立共享文档和数据的全球基础设施,使信息搜索和重用更加容易。

语义形式化是指将数据中的含义按某种数学规则用符号方式精确表示出来,以适合于计算机的理解和推理。笔者首先讨论利用XBRL技术进行财务信息搜索、集成和深入分析的需求,以及现有XBRL的不足,然后从技术角度分析XBRL与语义网技术融合的方法,综述近年来在增强XBRL语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基于本体的XBRL财务信息分析和研究框架。

二、XBRL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分析需求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会计领域,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公司报告的生产、披露与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供求双方获取及传播信息的可用方法和途径发生了空前变化。美国证交会(SEC)早已要求上市公司从2005年开始自愿呈报XBRL财务报告,并强制要求美国国内外大型、按美国GAAP编制财务报表的公司,且全球公开发行普通股权益达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从2009年开始提交XBRL财务报告;从2005年开始,中国沪深两市的所有上市公司也开始采用XBRL对定期财务报告进行全文披露;SEC还要求美国基金公司从2011年开始必须提交XBRL格式的风险/回报摘要;日本、西班牙的央行都要求其监管的银行定期提交XBRL格式的财务数据。因而,随着XBRL的推广应用,需要处理大量的XBRL数据。

可以将XBRL数据处理需求分为两类:

(一)数据收集和报告

公司和其他财务数据生产者能够自动采集、汇总数据并转换成XBRL格式。利用XBRL数据可以容易地生成多种形式的报告,分别适用于内部管理、财务报表、税务文件和信用报告。要求能进行自动处理、错误检验和一致性验证。

(二)数据使用和分析

收到XBRL格式数据的用户能够进行自动化处理,节约数据核对和重复录入的时间。软件能够立即验证数据,发现错误并立即报告数据缺失,也可以帮助进行数据分析、选择和重用数据处理。特别是满足投资分析的信息需求,简化数据的选择和比较,深入进行公司经营分析。可以降低贷款成本,加快放款速度。监管和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地整合、验证和评估相关的财务信息。

作为XML的一种应用,XBRL的目标是为有关财务数据增加语义,特别是采用XLink实现的多种链接库能定义多个数据项之间的、形式的计算关系。但是,总体来看,目前XBRL仍然只是解决信息的语法表达问题,尚不能实现大多数形式语义表达。如标签和引用文档、包含关系都缺少形式语义,常常导致XBRL实例文档中出现大段的文本块,仅供人工阅读,无法支持用计算机实现分析、推理工作,从而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采用自然语言定义标记元数据,可能降低财务数据质量。刘勤(2006)针对XBRL的应用优势, 从标准技术、管理、实施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通过质疑,发现目前XBRL在分类标准、多个分类的差异、处理成本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实质是标记元数据的不一致性。Debreceny等(2005)的研究也指出,应从技术性、可用性、完整性、可及性、一致性等方面来验证分类标准元数据的充分性。

Berners-Lee继发明Web之后,于1998年提出了将Web延伸为语义网的思想。此后引起学术界对语义网的研究热潮,控制Web标准的W3C组织也相继了多种相关的规范和技术,如RDF、OWL、SPARQL等。多年以来XBRL和语义网在各自领域发展迅速,互不相交。近年来,XBRL的发展引起W3C组织的关注,2008年Raggett开始作为W3C Fellow加入到XBRL国际组织的标准委员会,国外学术界对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XBRL的研究正逐渐形成热点。

三、XBRL数据的语义形式化方法

从语义网的基本技术来看,目前主要关注资源描述框架(RDF)和本体的应用。通常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作为智能知识处理的核心技术,本体提供了共享特定领域信息内容的框架,使多Agent能够共享对交互信息的语义理解,并在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信息集成等领域中获得大量应用。XBRL数据的语义形式化实质上是对XBRL标记元数据的语义形式化。

(一)直接基于本体增加形式语义

较早的研究主要探索对基金、上市公司的XBRL格式数据转换成RDF/OWL本体,主要涉及两种语言间不同表示构件的映射关系、不一致性的处理,仅限于较小数据量。在实验系统建立过程中也发现需要增加XBRL的形式语义,并扩充OWL的计算能力。这种方法的主要关键是建立一个明确的信息模型,即OWL本体。

为了增强XBRL的形式语义支持,大量研究涉及开发基于本体的XBRL数据管理方法和架构。Declerck等(2006)研究将XBRL分类标准直接转换成描述逻辑的方法,最终用Protégé工具获得一种“本体化”的XBRL分类标准。Li等(2009)通过在XBRL规范之上附加增强本体的方法,也采用Protégé和Jena工具建立了财务数据的分析环境,但这些应用基本上还是基于传统方式的有限扩展,未采用SPARQL支持推理查询。

(二)对多本体之间的异构语义的不一致处理

在一个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跨企业、跨行业的XBRL分类标准、实例文档和内部数据实际上都存在语义上的异构,因此如何实现多种分类标准的语义融合,容忍不一致性是实现XBRL财务数据互操作集成和分析的基本前提。Zhu等(2007)提出利用模式匹配和情境中介技术解决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和报告实例中的语义歧义;Núnez等(2008)提出在一种协同的网络环境中,建立上层的抽象OWL本体,以期达到对多种跨分类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的比较和交换的目标。

XBRL财务数据和元数据结构的本体表示的核心动机是增强企业分析应用的潜力。这种企业分析应用是构建在多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集成数据而形成的财务报告数据之上的。如果将这种应用与推理引擎相结合,就能够显著增强合规管理。为了定义一个合适的XBRL的本体表示,Spies(2010)深入分析了XBRL元数据分类标准的原理,讨论了相应的细分系统,提出了采用OWL语言为公认会计准则XBRL分类标准建立本体的方法,且与OMG的本体元模型(ODM)兼容。

(三)基于语义的XBRL与商务智能应用的融合

随着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欺诈交易,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公众普遍关注及时、准确发现可疑交易,避免造成严重损失。这类应用需要结合XBRL数据与商务智能技术。为了能有效融合这两种技术,XBRL数据必须进行语义解释或扩充。Hou等(2006)试图利用本体驱动的方法建立一个高效管理证券数据并准确发现可疑非法交易的系统。首先基于大量的案例和工业标准建立一个反映实体特征及其关系的证券领域本体模型,然后将各种系统中的数据按XBRL格式导入本体库成为本体实例,从而形成可进一步推理的各种关系基础,最后,用户通过发出语义SPARQL查询找出可疑交易。通过精确语义定位的分析过程,提供了查询任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可以从网上及时获取大量企业的财务数据,特别是XBRL的运用大大推进了企业相关数据的集成效率,但海量数据必须进行提炼和浓缩才能被有效利用,达到持续报告的目标。Mendez-Nunez等(2010)利用语义网和感知计算理论,提出了从财务数据归纳生成简短报告的框架和方法。这种简短报告由几个自然语言句子构成,可以帮助定义产生本体。

欧盟著名的MUSING项目提出建立XBRL本体用于元数据的形式化表达,从而支持新一代商务智能分析系统。以XBRL作为主要支撑,新型应用程序通过集成语义技术将知识管理、先进的预测分析和智能的第三方数据访问结合起来。用于集成这些知识和项目结果的基础性骨干在本体中被形式化,而本体自身作为模式为MUSING知识基础库服务。MUSING的合作伙伴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发了一个类似于XBRL本体的方法,并将其在PDF2XBRL的翻译过程中用作骨干模式。这个方法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归类到XBRL分类标准,把数据翻译成机器可读可处理的、可重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在MUSING里所有的知识都被概念化到本体中。

四、XBRL元数据分析和研究框架

从以上讨论可看到,为了提高XBRL数据质量,满足深入分析的需求,关键是解决XBRL标记元数据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通过元数据的语义形式化能实现计算机的自动推理、变换和分析。XBRL规范的推广使用,形成XBRL标记元数据的分布式使用环境。根据以上的XBRL数据处理需求和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至少面临以下挑战:

・现有OWL的功能扩展,需要扩展描述逻辑理论

・对多个本体之间的语义歧义的处理

・寻找高效的自动推理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以下研究:

一是面向情境的XBRL元数据形式化语义表达与推理

作为分布式元数据一致性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本地应用情境出发,研究情境信息建模方法,探索描述逻辑在行为及财务领域的扩展,然后试图提出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一般元数据形式化描述,关注局部的具体知识,并构造对应的推理方法。

二是分布式元数据形式化语义表达与推理

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研究分布式XBRL中的元数据语义精确表达与推理。首先根据分布式XBRL的元数据特点和需求,研究描述异构静态和动态知识的统一形式化逻辑组成框架,然后扩充描述逻辑,按容纳不一致的思路,研究基于分布式描述逻辑的标记元数据形式化表达,构造适合分布特点的全局推理方法。

三是本体管理中对不一致知识的处理机制

在精确表达XBRL标记元数据语义的基础上,采用本体元建模理论,引入知识分区的多个本体空间思想,研究在元数据本体的注册、演化和映射的管理过程中对不一致知识的处理机制。

四是XBRL元数据的一致性自动检测和消解方法

XBRL的语义形式化为一致性自动检测和消解方法提供了坚实基础。综合以上对本地和网络信息的探索,区分多种认知歧义和冲突矛盾类型,研究分布式元数据一致性的自动检测算法和辅助消解方法。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描述逻辑理论,构造有效的XBRL一致性逻辑检测方法,加速语义网技术的实用化。

五、结论

在财务信息领域存在大量复杂、有价值、动态的信息,各种用户需要通过一种通用的信息模型最大限度地分析和利用信息。经过多年的努力,XBRL成为各方公认的这种信息模型,从而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XBRL缺少形式语义的不足,也形成进一步深入分析数据的主要障碍。现有的语义增强方法主要集中于利用本体技术规定静态的精确概念及其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应主要致力于解决分布式网络环境中的XBRL元数据形式语义表达和推理方法,解决多种本体间的不一致问题,并提供高效的推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R.Debreceny, C.Felden, B.Ochocki, et al. XBRL for Interactive Data[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2] Cardoso J, Hepp M, Lytras M. The Semantic Web: Real-World Applications from Industry[M]. New York: Springer, 2008.

[3] 刘勤. 对当前一些有关流行观点的思考[J]. 会计研究, 2006(8): 80-85.

[4] Debreceny R. Financial reporting in XBRL on the SEC’s EDGAR system: a critique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9(2): 191-210.

[5] Klyne G, Carroll J.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RDF): Concepts and Abstract Syntax, W3C Recommendation[EB/OL]. http://省略/TR/rdf-concepts/, 2011-5-1.

[6] Smith M, Welty C, McGuinness D. 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 Guide[EB/OL]. http://省略/TR/owl-guide/, 2011-5-1.

[7] W3C. SPARQL query language for RDF [EB/OL]. http://省略/TR/2004/WD-rdf-sparql-query-20041012/, 2011-5-1.

[8] Lara R, Cantador I, Castells P. XBRL Taxonomies and OWL Ontologies for Investment Funds [C]. ER Workshops 2006, LNCS 4231, 2006, pp. 271-280.

[9] Méndez S, Labra J, Andrés J, et al. Analysis of XBRL documents contain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listed firms us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C]. Metadata and Semantics, 2009, pp.375-381.

[10] Declerck X, Krieger H. Translating XBRL into description logic[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 Klagenfurt, Austria, 2006.

[11] Li B, Liu M. An ontology-augmented XBRL extended model for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alysi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3): 99-103.

[12] Zhu H, Madnick SE. Semantic integration approach to efficient business data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pproach to inter-operable XBRL[R].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7.

[13] Núnez SM, Suárez JA, Gayo JE. A Semantic Based Collaborative System for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XBRL Accounting Information[C].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 LNCS 5288, 2008, pp. 593-599.

[14] Spies M. An ontology modeling perspective on business reporting[J].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35(4): 404-416.

[15] Hou X, Hu G, Ma L, et al. Ontology Driven Securities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C]. Frontiers of WW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PWeb 2006, LNCS 3841, 2006, pp. 1083-1095.

[16] Mendez-Nunez S, Trivino G. Combin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perceptions for text generation in financial analysi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FUZZ), 2010, pp.1-8.

篇7

“共享服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集团纷纷将各个子公司共同、重复、标准化的业务集中到一个组织,即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统一的共享服务。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式或完全分散的管理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实施共享服务能使公司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运营效率。据统计,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共享服务的组织机构,90%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实施共享服务。作为目前企业压缩成本、提高服务水准中成效最为卓著的一种管理体系,共享服务管理的价值已为通用电气、惠普、IBM等很多世界知名企业所证实。

共享服务中心并不是简单的将人员集中在一个地区共用一套系统那么简单。通过将流程、人员和技术全方位的改造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物美从2005年开始引入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是最早引入这一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本土企业之一。将物美的案例与读者分享或许对意欲实施财务共享的本土企业有所借鉴。

精义考察决策支持

物美1994 年成立第一家超市,历经近10年,到2003 年完成了作为内地第二家赴港上市零售企业的华丽转身。2007 年销售业绩高达280 亿元。

许少川,既是物美高速成长的见证者,也是这个传奇的缔造者和受益者。他用五年的时间从物美的一名出纳员迅速成长为企业的财务总监。

对于任何高速成长的企业,都需要一套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管理工具,在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使公司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进而提升公司的业绩,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许少川直言工具的价值。

许少川在物美提出“财务共享服务”理念的时候是2005 年,当时国外很多企业都已经实施了共享服务,而在国内,这还只是个略显“前卫”的概念。上项目是要花大代价的,决策层是否会首肯这个不会朝夕之间见成效的项目,当初的许少川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物美实施共享服务中心经历了长时间的调研和论证,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力量,从软硬件到其他的设施、设备和人力,投资了将近6000万元。”许少川介绍说。

物美集团领导同意由许少川牵头,集团专门成立项目小组对“财务共享服务”进行考察与论证的批复令他喜出望外。“本土化”是许多本土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理念与系统碰到的最普遍,也最棘手的问题。如何令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套件适应国内的零售企业的环境,并发挥出最大作用是我们在项目考察过程中一直要考虑的问题。“这个过程我们付出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回想三年前负责项目组考察的情景,许少川感慨良多。

物美当时将考察目标定位在国际上最先进的企业,和这些企业甚至他们的董事长进行了频繁的接触。为此许少川曾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三下欧洲进行考察,汲取了各家之长,“欧洲ICPC公司在内部实行最佳实践给了我很大启发,其在英国使用信用卡支付员工费用的做法打破了地域界限。采用全球化的思维,一步一步开展工作的方法对我们来讲很有借鉴意义。此外,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的甲骨文公司,董事长埃里森特别强调通过共享服务的实施,公司每年节约的费用高达12 亿美元,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套系统的价值所在。”

在充分考察调研以后,许少川一行人也明确了共享服务中心对公司的“系列”价值:更有效整合公司业务、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利润源、推动员工素质的提升。这令他们对物美实行共享服务管理更加充满了信心。2006 年7 月项目组获得公司决策层的批准,真正开始执行,并最终敲定与SAP 达成合作伙伴。

“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是从我们财务缘起的,经过我们不断的调研和论证才把这个方案推到公司,最后公司的董事长亲自带领我们的团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以及公司运营层面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一起进行集中讨论,并作出决策。”这就将单纯的“财务运动”转化为一个公司的、整体的行动纲领。

“财务要成为创新的发起者,参与者。同时要把你的这些思想传递到公司的决策者那里,让他们一起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项目的实施获得更好的基础和平台,也才会更有把握把这件事情运作起来。” 许少川特别强调决策者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重要的一点是:“心态决定状态,态度决定成果。大家对财务创新、流程再造和系统优化的态度与工作方式会决定我们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如果这个大前提不解决的话,再好的理论、信息系统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许少川补充说。

步步为营流程再造

流程、人员和技术的全方位改善,是物美的财务共享所预期达到的三个效果。在流程方面,希望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加强控制;人员方面,更加集约化地使用我们的人力成本,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在技术方面,希望能够搭建一个企业可扩展的平台,能够为企业不断扩张提供基础。

许少川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共享服务中心对物美的意义:有效整合公司业务;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利润源;推动员工素质的提升。而共享服务带来的集约化运作机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物美整个项目的实施流程是非常清晰的:先是项目考察、项目论证,接着是项目实施和总结经验,最后是我们现在仍在进行的不断持续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设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设定相应的KPI指标,通过阶段性的考核完成工作。同时经过试点、标准化和推广的过程使得最后的共享中心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实行。”许少川特别强调。

此外,把专业的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实体来经营、有实力的实施队伍以及严密的保障措施等是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成败的关键。”

然而,并非所有的财务过程都适合做共享服务管理。适合做财务共享管理的是那些最基础性的、日常化的、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许少川认为,对于企业决策分析等方面,尽量不要用共享管理这个模式来运作,这样会使企业丧失灵活性,“比如成本会计、资金财务计划这些是不能共享的。我们也是因地制宜,根据企业的情况设定运作模式。标准的法定报告、一些日常交易管理也是纳入共享范畴的,但是业绩考核是有单独中心进行考核的。”

从2006年7月物美开始了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个涉及多项流程的

工作中最具“革命式”的改变在于物美每个店铺端都将取消财务岗位。当时一共有120人需要调岗,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尤其是转型过程中人才结构如何搭建,是共享服务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棋。“来自人的方面的挑战永远是最大的。我们当时也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和思考。我们把这次转型当成所有财务人员的一个新的机遇。”

有些员工希望到业务部门做一些尝试,有的希望做一些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有的希望到门店锻炼一些。在充分了解了人员需求的基础上妥善安置了所有人员的变动,尽可能满足所有员工转岗的期望值,这样使大家平稳顺利地接受调整,也使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过程得以顺利实施。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让任何一个财务人员下岗,也没有任何一个财务人员降低了工资和待遇。“我想人员的安排对下一步转型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留下的人有更高的积极性,当时集团有一个政策,所有通过优化的人员剩余出来的费用,50%奖励给留下的人员。”

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物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财务方面实现了共享管理,店铺取消了近50 项财务工作,占比达到95%以上。大项支出和收入都是通过总部代收代付,加强了对店铺资金的管理。此外,物美还开通了网银收费站、店铺交易,甚至员工报销也全部实行了银行自动划拨,同时实现了和公司ERP 系统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结构优化

“我们的资金中心通过和银行联网实现了内部资金系统自动划拨。我们为每个员工办了信用卡,员工工资也通过这个信用卡自动划拨。同时,发卡的时候,也和现在的银行一样,每个收到工资的人员都可以接到一个短信通知。这个过程都是通过集团信息化平台和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当企业集团非常庞大的时候,通过信用卡的管理,可以提前使用银行免息的资金条件, 这就为公司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财务费用。”许少川颇为自豪的介绍了这个共享平台带来的效益。

此外,物美的网上结算系统使得其将近3000 多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都可以通过它看到每笔业务的凭据,并且可以集中处理自己的业务。“现在我们的结算中心只有12 个人。同时在付款,核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接下来物美建立了数据中心报表网站,实现了数据报表和资源共享。为各经营单位能够快捷及时地提供数据建立了一个平台。此外在审核中心、付款中心和保险处理中心方面也做到了标准化的运作。“以物美集团在全国的保险和理赔工作的保险中心为例,原来各个分支机构都设立了专门处理部门,但效率很低。现在保险中心有两个人来处理全国业务就足够了。”

系统的优化带来了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人才素质的提升,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另一重要收获。人员简约和专业化的岗位分工使经济成效显著。据许少川介绍,“北京和天津两个公司加起来优化了120 名人员,通过优化,人事费用每年降低了600 万元,总体费用每年降低了1000 万元以上。”

原来分散、孤立、层级众多的结构在优化以后,财务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制订财务战略和制订标准,并对业绩管理和评价,财务分析报告和预警控制方面起到核心的智能。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一段时间以后,物美实现了从非标准流程管理到标准化流程管理。财务也从原来的“人制”逐步过渡到“法制”。

篇8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系统虽然也大量使用计算机,但是这种使用只是去解决个别财务问题,缺乏从企业总体角度对财务进行网络设计,从而形成众多的财务“信息孤岛”,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财务管理效率的低下。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消除各个“信息孤岛”,实现财务集成式管理。

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

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是根据几百年前帕乔利的会计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也是分类汇总数据。它从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其数据的主要载体是原始凭证,会计核算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进行。通过对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加工生成各类账簿,最后以账簿、记账凭证为依据,编制对内对外报表提交给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管理者等。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传统财务会计流程难以满足信息时代管理的需要;三是传统财务流程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

二、业务流程重构理论分析

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伴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而产生的一个理论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柔性、低成本的经营目标。业务流程重构理论于1990年由美国的Mchael Hammer博士首先提出。它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业务流程重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业务流程分析与诊断,它是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给予诊断;二是业务流程的再设计,针对前面分析诊断的结果,重新设计现有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三是业务流程重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财务会计流程重构

为了顺利实施网络财务,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会计流程进行重构。应该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仔细研究财务流程的具体内容和各个环节,从传统财务流程的缺陷出发,重新构建财务会计流程,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达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预算的全面管理和资金的动态控制。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财务会计流程重构的目标

财务会计流程必须能够适应企业生产规模的发展、能够科学有效管理子公司、能够及时服务于决策等。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网络财务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重构必须满足以下目标:一是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建立集中管理系统;三是强化系统处理能力;四是减少审批程序、强化控制体系;五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二)财务会计流程重构思路

1.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

“事件驱动”是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事件。根据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原理,当业务事件发生时,业务事件处理器按业务和信息处理规则,将企业所有与业务相关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逻辑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最大程度地存储了财务系统和非财务系统的数据,企业范围的各类“授权”人员都可以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的信息,这一集成的数据仓库足以支持所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由于数据仓库的引入,数出一源,信息集中,避免了数据的不完整和重复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企业范围的数据共享,简化了流程,实现了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做到所有数据出自一处,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信息,支持决策。具体流程过程如图2所示:

2.将实时信息处理嵌入财务管理过程中

将实时信息处理流程嵌入到财务管理过程中去,企业执行业务活动的同时,将业务事件的相关信息输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信息系统中,通过执行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生成集成信息,实现集成化财务管理。这样,财务人员将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把财务部门延伸到各个业务部门,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过程,实现实时控制事中业务并处理风险。

3.将财务部门的工作岗位进行重新规划及设置

通过财务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的整合,财务部门的许多岗位将受到影响,一些工作岗位将被取消,如材料岗,固定资产岗,报表岗等,他们将被整合到相关的管理工作中。在财务会计流程重构的过程中,将需要根据财务信息化的要求,重新设置岗位。

4.使财务人员从信息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管理者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财务人员从财务信息日常处理中摆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其管理的职责;使财务人员能够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按照模糊或跨越组织界限的方法再造流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财务会计流程重构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项目实施组

它是项目的专职工作组,从公司业务部门、信息部门和财务部门抽调业务娴熟的人员参与,并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这样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权威性,同时,也解决了部门间利益的协调问题。

2.开展广泛的宣传培训工作

业务流程重构的本质是思想观念的重塑,因此,开展广泛的培训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将培训贯彻到整个实施过程,它与项目实施计划相伴而行。

3.数据准备和数据整顿

根据新业务流程和软件需求进行相关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主要包括:会计科目、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物料等项目的设计和编码。项目的设置和编码要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为标准。

4.实施系统初始化

将整顿后的数据维护进系统中,完成系统的初始化工作。

5.系统运行测试

这是系统的试运行环节,也是对业务流程重构效果的检测。

6.上岗人员考核

操作员必须掌握新系统的日常操作和基本要求,并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上岗资格。考核主要包括:新业务流程、软件应用和系统操作管理制度等。

7.进行系统和流程切换

这是正式启用新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始。

篇9

制度安排是一种资源,因而制度安排是一个经济变量。虽然美国会计学会在1966年便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但美国学术界与政府对会计安排的倚重很早就开始了。美_的会计理论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便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典型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松散、混乱的会计实务被认为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被认定为罪魁祸首,而美国政府对会计的干预与管制也不亚于其他经济层面,1907年针对信贷危机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1%9~1933年针对经济危机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尽管把会计作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替罪羊”有些言过其实,但不能否认会计与30年代经济危机的相关关系,fl]51而最近的事件则是针对近期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SEC于2008年底了‘ReportandRecommendationsPursuanttoSection133oftheEmei^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of2008: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思也暗示了会计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种种证据表明,会计安排一直被美国视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变量。

会计不仅对经济交易进行反映和解释产同时也作用于经济交易过程,成为交易结果的参数,包括会计职业在内的会计安排成为美国的市场资源之一,会计资源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充分交换,实现会计的市场价值。美国是最早实行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三分”会计安排的国家,但应该注意到税务会计领域存在的两个典型化客观事实:一是作为最坚定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美国的税务会计缺少一个类似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会计三大分支的管理会计

也具有相似的命运,管理会计不但没有建立起概念框架,还经历了约翰逊与卡普兰所宣称的“没落”时代;二是尽管美国税务会计观念与实务的发端以及理论研究均早于中国,税务会计理论却并不系统,虽然以经济学家斯科尔斯为代表创建了系统的税务筹划理论,但企业税务会计理论是零碎的,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生的税务会计研究,至今却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包括相对系统的企业税务会计理论及税务筹划理论。本文试图比较中美税务会计理论的客观差异,从历史与逻辑角度搜寻差异背后的内在线索,建立理论解释视角的假说。

二、美国税务会计理论的功与过

(一)实务研究对概念的超越

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理论意义上的税务会计概念。依据普雷维茨等学者对美国会计史的研究观点,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满足战争对资金的需求,林肯的财政大臣萨蒙P蔡斯的财政政策是直接对收入征税,此举创下了一个先例,那就是要获取个人收入记录,同时也标志着税务会计的产生我国研究者曾指出“如果将纳税人向国家缴税与其会计记录相融合视为税务会计产生的标志,则在公元前18世纪的巴比伦王国就已经有税务会计了”这同美国会计的史证研究观点在税务会计产生标志问题上取得了相互一致的印证,表明税务会计缘起于税收对会计的依赖——税收与会计强相关而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实务及理论问题。

美国会计学者的研究体现了对税务会计的实务性解释,威廉姆斯等学者认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是被用于描述经济广泛使用的三类会计信息,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是会计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引入税务会计信息观念的目的是与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信息相对比,税务会计信息对一个公司的成功经营是重要的,并关系到财务和管理会计信息,税务会计来自于不同系统。威廉姆斯等学者的贡献在于不但澄清了财务、管理和税务信息的关系,还明确指出税务筹划是税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税务会计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不是编制纳税报表,而是进行税务筹划。美国的联邦收人法典体现了对税务会计实务的要求,并构成了税务会计准则的一部分,根据一项以美国著名会计学府伊利诺伊大学博士论文选题的调查研究税务会计是美国会计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会计学理论(不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学)的12个领域中,税务会计选题比例达到12%,仅次于会计基本理论,但选题与研究注重的是实务性强且较为具体的问题。

(二)准则论证对学科的替代

美国的税务会计实际上仅是所得税会计,t3]23作为所得税会计学科理论的替代,FASB于1992年2月在全部6位委员一致投赞成票的情况下SFAS109《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虽然SFAS109是一个财务会计准则,却以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式规则宣告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尽管此前税务研究作为一个分支在会计研究领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SFAS109的《附录A:结论依据》实质上是部分地论证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及其价值,FASB认为SFAS109采用资产负债表法生成了最有用和最可理解的信息,然而针对一项认为复杂的所得税处理方法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的批评,FASB认为SFAS109成本与效益比是合理的。W384m5FASB对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与成本效益的论证是笼统的,而这两个问题的充分论证对于财税分离的有效性无疑是关键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如何内在而又结构性地影响并优化了会计信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确存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问题,该如何界定、描述、计量分析,这是税务会计目前尚未论证的一大难题。SFAS109对于税务会计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纳税筹划战略(Tax—PlanningStrategy),尽管现代税务筹划远远超越其所限定的范围,但SFAS109无疑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税务筹划概念并指出税务筹划与会计的紧密关系,当今的事实也验证了SFAS109的开创性意义和示范效应,税务筹划离不开税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济学理性的路径依赖

美国的经济学学术思想对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决维护是闻名于世的,经济学伴随着现代会计理论的演进,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家对美国会计理论的推动由来已久,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学者便加入到会计研究中来(如坎宁、贝尔、爱德华兹等),通过借鉴或引人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收益概念)来建立会计理论框架,而爱德华兹、贝尔的经济收益思想成为FASB提出“全面收益”概念并制定“报告全面收益”准则的滥觞,20世纪60年代受财务经济学及其学者(如鲍尔、布朗等)的影响,会计盈余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经验会计”研究开始盛行,70年代以经济学契约理论、理论及管制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证会计”及理论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经济学者莫迪利安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对现代会计学引申的相关学科——财务学的重大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被视为“财务理论家入侵会计领域”。

财务经济学家斯科尔斯、公共经济学者斯蒂格利茨同样再次“入侵”税务筹划领域,斯科尔斯以经济学的计量方法、套利理论、有效契约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美国税务会计理论中最为系统的税务筹划理论斯科尔斯的税务筹划理论主要以资本市场为中心,涵盖资本品与金融品投资、公司组织形式、融资方式、企业并购、分离等资本运作,围绕隐性税收、显性税收、税收成本、非税成本线索与理念,构建有效税务筹划理论。W3_4斯蒂格利茨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论述了避税与税收庇护两个税务筹划概念与技术问题,尽管斯蒂格利茨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避税在宏观上使得经济扭曲,不符合经济学效率,但同时认为避税(taxavoidance)是由于税法漏洞(loophole)引致的,避税是遵守税法而不是违法的市场行为,这和我国学者将避税界定为税务筹划边界的研究观点有着一致性。

三、中国税务会计理论的是与非

(一)先入为主与后发优势

美国税务会计独立于财务会计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有示范效应。1994年我国的工商税制改革为会计理论提供了一个诱致性的制度安排,税务会计理论发端于这个时期,®但就理论本身而言,初始阶段的研究无疑受美国示范效应影响,存在先入为主的思路,是一种强制性的理论变迁——理论引进,但其后的本土化与理论深化却体现了后发优势。迄今为止,中国税务会计理论包括相对完整、系统的两大领域:企业税务会计理论与税务筹划理论,研究者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历史演化轨迹和未来趋势为依据,论证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历史必然性,以税收与会计的关系为基础阐述税务会计独立的必要性,提出在我国建立适度分离税务会计模式的观点;二是从学科角度讨论税务会计的概念并以高度的理论水准进行严格界定;三是建立相对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税务会计理论结构——概念结构;四是构建了与国际模式不同的、以费用观为基础的增值税会计理论框架;五是构建了以产品市场为主体、以会计为核心、分税种的税务筹划理论,并提出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税务筹划原则;六是提出税务会计经营属性观点,从学科角度论述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关系。

(二)“分权观”与“集权观”的争议

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问题上,我国一直伴随着两种会计观点的博弈:基于会计权益的“分权观”与基于财税权益的“集权观”。前述税务会计研究观点为基于会计权益的“分权观”,可以概括为主张独立税务会计制度安排,尊重市场交易机制下市场交易主体(企业)对会计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有效选择权利,而基于财税权益的“集权观”或者强调税收法律对会计的控制与统领,或者倡导以税收法律为主导的税收法律与会计的协调,不主张独立税务会计安排。从世界范围的典型会计模式——法德与英美模式来看,“分权”与“集权”反映了不同的会计产权配置观念,⑴]36-48会计是作为私人(企业)经济职能为私人服务,还是作为社会经济职能为社会(国家)服务?还是既作为私人经济职能又作为社会经济职能?或者这两个经济职能哪个更为优先、更为基础?

(三)问题一个扩展性思考

税务会计制度安排的争议,就其深层原因来看,核心问题在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有效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从属于经济学的制度范畴,从而具有经济学的效率意义如果说技术创新的报酬直接表现为熊彼特的利润的话,对于制度创新的报酬的表现形式则远为复杂”,[⑴77制度效率的成本、损失、收益等变量往往不可直接量化,通常无法精确验证,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个从理论角度对两者分离的逻辑检验,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是从宏观视角来看,我国现存税务会计理论事实性与实体性构建研究多于制度根源性研究,缺乏经济学的制度研究,我国现时的税务会计安排是暂时性事实还是最终有效选择,这涉及如何从经济学视角来解释、预测税务会计安排的制度变迁趋势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交易费用问题;二是从微观视角即从会计视角来看,缺少对税务会计的会计价值进一步地研究。

四、功过是非个理论假说

(一)美国税务会计理论的成因推断

1. 会计理论需求与供给

实证会计学者瓦茨、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用“需求与供给”进行“市场化”解释。虽然2000年2月FASB最后一个概念公告,但作为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核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前6个概念公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此后FASB的核心依然是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指导、评价标准来制定、完善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因此,从会计理论需求角度来看,代表权威性的FASB的理论研究需求接近饱和,会计理论剩余空间很小,会计概念结构研究的边际利益递减。但同时也隐含这样一个逻辑——既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完善,FASB对税务会计的理论构建需求应该增加,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如何解释?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可以推断。一是从财务概念框架构建过程来看,在美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争议和成本更是数不胜数,也让FASB认识到构建一个会计概念框架成本太高,况且美国已经构建会计理论中的核心——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这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对税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空间挤占效应;二是税务会计的管制与参与不如财务会计那么单纯,不仅仅涉及会计行业,还涉及联邦财政、税务、国会、立法机构等众多具有行政权威的非会计利益集团与非会计因素,不但影响会计职业的权威性、垄断性,而且制定税务会计概念结构带来的租金或经济利润也会被其他集团占有。三是税务会计的复杂性极高,制定一个税务会计概念框架难度太大,这个推断也得到了美国会计研究领域的印证,威廉姆斯等研究者认为比起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又相当复杂”。[4;3从以上分析来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成熟后,以经济人假设推理,FASB在实用主义观念作用下,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对其他会计分支的理论建构以消极态度对待也是合乎逻辑的。

2. 税务会计研究选题约束——单一税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

美国实行的是单一所得税制,因此美国税务会计面临的是理论选题的单一与狭窄。如前所述,如果从所得税会计角度来看,FASB几经周折于1992年的SFAS109已经有所论证,单一的税制再加上实用主义观念限制了美国税务会计的视野与规模,单一所得税制同样限制了美国税务筹划理论对产品市场的研究。然而,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税务筹划提供了一个主要的研究选题,斯科尔斯等创建的是以资本市场为对象、高度系统的税务筹划理论,与我国以相对成熟的产品市场与处于新兴、转轨阶段的资本市场为选题约束的税务筹划理论形成对照。更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细节是:美国所得税结构中个人所得税的主体性质对税务会计研究注意力产生的分解效应,这同我国所得税结构中企业所得税主体的税法制度又形成对比。

3.税务会计的实务化倾向与实用主义理念

与管理会计“曾经没落”不同的是,美国税务会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始终兴旺不减,这归功于税务会计实用性推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美国文化固有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过来实用主义又促使美国税务会计的实务化。

二战后,所得税成为联邦政府首要的收人来源,联邦税制的日益庞大与复杂化引起对税务会计空前的重视。依据美国会计史研究结论,税收成为美国会计新的增长点,交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迅猛增长,第一次促使社会对税务会计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美国对外战争还产生了一种超额利润税,以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为基础,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师造成极大挑战,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关心如何进行税务筹划,这又一次刺激了社会对于税务会计服务的需要。i2]36^37°从史证角度来看这两次增长,显而易见,对税务会计实务与税务筹划这类实用性的会计供给是一种“需求一回应”的演化路径,而美国“对所得税会计只求操作上的可行、不求理论上的完整”W39同样是出自实用主义的理念。

实用主义还体现在美围会计职业界对税务增长的参与以及对增长利益的独占欲望上。税法成为各利益集团间博弈的写照,根据美国会计史证,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取消简易纳税申报表,促使税务这一全新的职业悄然兴起,“但对注册会计师们却如同梦魇一般”,从事税务工作的会计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担心无限膨胀的税务行业会给会计师职业带来冲击,所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制定出税务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并努力促使美国国家税务局颁布规则,规定非注册会计师只能以“登记”名义执业;二是同律师行业在税务问题上进行博弈,因为〗956年律师行业指责注册会计师税务服务是对法律业务的侵占。由此可见,税务会计牵涉众多利益集团,实际应用与理论创建都表明会计职业及代表会计职业利益的FASB在税务会计的租金或经济利润的分享问题上一直存在实用主义的隐忧。

会计上的实用主义在会计概念结构制定上也体现得比较充分,FASB制定并概念结构,“其主要目标是为外界批评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提供一种‘看上去很科学’的辩解借口,同时帮助会计职业界继续享有会计准则制定权”,U]59从财务会计来看,是先有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然后在其指导、评价下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因此,财务会计受单一准则约束,而税务会计受双重准则约束——税收法律与财务会计准则,而且税务会计概念结构与税务会计准则存在部分倒置程序——先有税收法律后有税务会计概念结构,税务会计概念结构最优先反映税收法律的约束,在其约束下又反映财务会计目标诉求,并指导相关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评价,尽管会计准则机构可以理所当然地行使制定税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权利,但如前所述,税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制定涉及多元化的相关利益集团,这意味美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税务会计概念结构,也与FASB对权威性与租金或经济利润的忧虑有关。

(二)中国税务会计理论的成因推断

1.会计理论需求与供给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会计理论反思与引进期,会计理论面对史无前例的研究需求,会计理论研究的边际利益处于迅猛递增阶段,这是滋生中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化的条件之一。在我国会计准则研究论证初期讨论的诸多问题中,“对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是财务税收制度,会计、财务、税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所有问题中需要优先解决的”。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为税务会计研究提供了一个引致的制度安排基础,可以说我国税务会计理论研究与以概念结构为核心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几乎同时进入一个此前近乎零供给的会计理论研究市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财务会计理论对税务会计理论的外部性挤占效应。在经济学意义上,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市场越大分工越精细,分工提高了研究效率并由此产生规模效应,显然,当时的中国会计理论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会计理论研究的分工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短短10余年的巨大变迁与成就也验证了这种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

瓦茨、齐默尔曼认为只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会计研究,那么会计研究的供给就会对需求作出反应,葛家澍、刘峰也认为如果将理论视为一种“商品”,那它的提供者会因提供这种特殊的商品而获益。萌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税务会计理论研究正处在经济利润不为零的非均衡时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将会获得新兴市场超额利润的好处。理论提供者的收益可以视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之一,尽管是比较间接的作用,当利润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成为社会共享的信息时,利润将不再是创新的可能结果,它变成了创新的激励,巨大的经济利润是我国税务会计理论研究持续增长并完成体系化建构的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2. 税务会计研究选题约束——双重税制

税务会计研究选题的宽度带动了税务会计理论的深度与厚度,这是中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化的滋生条件之二,也是一个基础条件。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实行增值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税制结构.,增值税使税收法律与会计发生更大面积的冲突,并使得税法与会计冲突凸现实质性与细节性,如果说所得税是通过收益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那么增值税则是直接介人生产当中,其对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以及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强烈噪音。而实施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其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税法导向的财税合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n5H9FASB也因美国不实施增值税而没有制定增值税会计准则,因此,我国学者在没有国际参照与示范前提下的增值税会计理论的构建,便具有理论探索与准则指导的双重价值。研究者主张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增值税理论框架,以增值税费用观构建财税适度分离的增值税会计模式,设计财税适度分离的增值税处理方法,并指出在增值税会计准则建设上不可能寄希望于FASB与IASB,中国有必要、有条件制定区别于他国的增值税会计准则。fl5]52_53

3. 反实用主义逻辑的理论辩解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实务;发展

一、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发展不平衡

财务会计如今所表现出的特征是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正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体系是能根据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从而正常或更好的运行,而不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中止或放弃。财务会计现今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外界的变化也更容易使行程发生变故,一发不可收拾。说明其体系还不完全和成熟,需要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很丰富,也在逐渐完善更新,实务方面却一直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式。而这方面的培养却远比理论的学习来的困难的多,这样一来财务会计易受环境影响的问题便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根治,在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个致命伤。

(二)课堂教育的缺失,实践操作的不足

许多业务办理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都是课堂上难以教授的,如熟悉和辨认各种发票、收据,讲解发票的开具及具体规定,这些都是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性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学到很多理论,但是财务会计的最根本的知识都是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的。再观现代的社会环境,私企的大幅增多以及各国之间交流的密切,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实用的经济手段和与外国交流的门面,要求对业务要有一定的熟练,跨国交易真的已经不是遥远的一种假设,社会的发展使企业与国家的经济交流就在身边。这样一种经济上的大发展对会计师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会。就这方面而谈财务会计逐渐侧重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两者的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衍生金融工具、清算与破产等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些专业上的问题,学校太过侧重理论知识的追求,造成了会计学员进入社会工作时产生迷茫,这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对于重要概念的定义

未成统一会计作为一门为一方提供信息和审核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促进两方交易成功进行的重要职业,一定要有清晰的工作理念。然而现今国内在会计理论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所有的职业概念。比如;关于“高级财务会计”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明确定义。从我们平常接受的理论知识看,较多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所认定的“高级”内容实际上是指相对复杂的会计业务、特殊经济业务或新出现的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反映与控制问题。所以时下各院校所使用的各教材主要还是针对本科财务会计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处理教材中所阐述的形式上的复杂经济业务和部分新经济业务,然而这些知识却难以实现与社会的对口。

(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发展不平衡

一个财务会计师在金融中所接触到的领域大都是经济信息,但如今的现状是会计理论无法完全的指导会计实务,致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与财务会计方面的职业脱节,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工作操作。细思财务会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密切依存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也可能是民族特性的、地域特点所造成的环境差别,财务会计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理论可能无法准确的告知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如此一来,会计理论的可执行性就是个问题,而会计理论的可执行性差,无法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去,现在校学习的理论无法直接指导实践,理论和实务的融合不透彻,无法使用的理论,其存在的价值就会降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理论的正确性需要重新定位。会计理论和实务这也侧面表现了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所忽略的问题。

二、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改革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式。一个成功的金融机构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出现假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上层领导的管理薄弱,虽说每个公司都有完整的书面制度,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往往会因为职位和工作区域的势力对其的过错视若无睹,这似乎是各行业中的通病。其实,对于领导机构的督察更应该严格,领导阶层至关重要,制度本无错,错在施行制度的人或部门上。现今国家力行反腐,各企业也要趁机根除自己部门所存在的这些腐败现象。其次,适当的在财务会计的人才教育上减少理论的部分,增加实务的学习,增加会计理论的可执行性。理论的教育会造就怎样的人才呢?无论如何,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现今理论无法指导实务的糟糕处境,不利于人民素质的均衡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是极大的阻碍。学习再多的理论到课业结束后还是要回归实践,建议改革考试体制,将实践操作作为考试评分的主要标准。建议在校教育要以实物和理论结合为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巩固学到的知识理论。为会计行业提供真正专业的会计人才。

再者,要规范会计所需准则。理论方面要尽力规范,在数量上简化缩减,留其精华。要清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后一个层次,在出现新情况、面对经济环境中的新问题,而又缺乏相关会计准则对该业务进行规范时可以作为替代性的规范文件。最后,培养财务会计所需的工作操守。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应该热爱,如果实在无法产生共鸣也应该有自己的操守底线,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敬业,守法、积极、认真负责的基本品质。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更多的提到和规范职业责任范围。要让所有人直观的明白弄虚作假代表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后果,和自己从业该如何做,真正的提高国民的素质。建议在课本和课堂上进行改革,从学业的一开始就建立这门行业的准则。企业单位在用人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考核。记录会计师工作上存在过的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径,进行通报和共享,加强对会计师的制约和对职业道德的维护。

三、小结

就现今我国国情,我国更注重于去培养实践能力强、素质高、敬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才是我国建设宝贵的财富。这两年来,我国各方面的表现都表明知识经济化将发展到高峰期。随着这种时代特征的改变,各行各业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就如今的大形势而进行改革。提到国际经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甚至于在我们国内人民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经济信息的交流,而财务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是国际经济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现在国企私企个体营业都必定会接触到的重要经营领域。财务会计作为一种金融管理手段,现今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各种经济手段都面对着严峻的考验,一个手段不需赘述,只要没有及时的认识和正确的认知制使没有就当下的经济环境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革都会在经济的发展道路上成为历史。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进行不断的探讨和改革,在世界飞速发展的现在站稳脚跟,继续我们的强国之路,若不然,我们的经济将陷入不可自拔的泽地,其后果是可怕的。以现今财务会计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会计、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的需要,为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护航,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好保障,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大助力。

财参考文献:

[1]陈玲娣,花爱梅,金颖.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