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会计环境;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预算会计
会计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会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虽然人们对会计认识的理论表达是主观的,但会计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会计环境会对于会计影响包括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意愿等。
一、会计运行环境变化对于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影响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规范,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由于会计活动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会计必将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并同时反作用于环境,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6年以前,“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类”级科目,反映国家用于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与部分简单再生产的支出;在“类”级科目下,再按照主管部门与行业设置“款”级科目。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财政部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预算支出功能科目中的“类”、“款”科目设置,将其分散包涵在不同的政府预算支出功能科目之中。“基本建设支出”作为经济科目,核算内容为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等方面的支出;发展改革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则列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下。
(二)国库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缴拨由国库集中办理。预算单位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请领资金,改变了单位之间通过多重账户层层划拨资金的问题。国库集中支出方式的改革给预算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由于预算单位收入核算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入账,支出核算按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发生额入账,收入减支出形成的结余是指额度结余,不再体现为银行存款,对于预算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在收入与支出的确认的时间、方式的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财政资金的拨付由原来的实拨资金改为用款额度,预算单位货币资金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单位的“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分解为“银行存款”和“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对于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与账户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变化。长期以来,基本建设支出是我国政府预算“第一”大支出科目。2000年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基本建设预算作为“项目支出”列入部门预算之中,但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科目并没有改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办法》,对政府预算收入、支出科目分类重新进行调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根据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与经费支出的内容,对政府预算进行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设置,从而打破了按部门与经费性质分类的方法。在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中,取消了长期以来沿用的“基本建设支出”类级科目,将基本建设支出涵盖在“一般公共服务、国防、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事务”等功能科目中。作为预算支出的具体内容,基本建设支出作为“经济分类”科目,核算不同渠道的基本建设支出投资。政府基本建设预算从改革前政府预算支出的“第一”大科目,到包含在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之中,最后取消“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更加体现了基本建设业务作为预算单位正常业务活动一部分的预算管理观念。
二、国有建设会计制度单独运行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期间进行了几次修改和完善,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体系程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JP2〗基本建设面临新的投资环境、政策因素、管理模式以及国家会计制度变革的背景,必然导致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变革与调整,从而使会计制度逐渐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然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体系程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给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JP〗
(一)会计体系分类不科学
会计按其主体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分为企业会计与非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会计体系。企业会计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为核算对象,非企业会计以非营利性组织为核算对象。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制度体系,系依据单项经济业务存在于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其业务范围既不属于企业会计范围、也不属于预算会计范畴。其在会计体系分类上违背了按统一分类标志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在同一个会计分类体系中,出现了两个分类标志,其分类结果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会计业务划分不合理
现行的国有建设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存在于一个单位。维持单位正常运行的一般经费收支适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建筑安装等经费收支适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从而把行政事业单位分为两个会计主体。一般经费收支和基本建设收支不能在一个会计主体得到全面反映,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条对会计资料完整性的总体要求,也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一条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三)会计信息不完整
由于存在两个会计主体,便产生了两套账户、两套会计报表。在报告信息批露上,每一套账表只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基本建设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的会计核算信息在基本建设会计反映,事业财务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动态流转情况,由此导致任何一个会计制度均不能反映单位共同经济活动的全貌。同时,随着负债机制的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借款成为必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被分割成两个会计主体,一方面基本建设借款及利息无法在同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另一方面,巨额的基本建设支出由于“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也无法在同一个会计主体的报表中列示,从而造成单位会计信息反映不完整、不真实。
(四)会计监督不到位
相对于基建财务而言,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并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基建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则相对较弱,无论在会计人员配备方面,还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独立存在于一个单位,导致个别单位的基本建设日常管理与基建财务工作由同属于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基建的领导既负责基建项目的招投标、基建项目建设等基建管理,又负责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使单位的基本建设与财务活动相互之间失去监督,严重违反内部控制制度。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建议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陆续开展,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会计核算、资金运转、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财政部新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对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出台了新的核算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至少按月并入事业单位“大账”在建工程和其他相关科目进行反映。因此,目前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原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只是在会计期末将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会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大账”。
一、改革前后基建业务会计核算的比较
1.改革前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
我国199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业务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独立编报基建会计报表。基本业务核算内容及流程:收到财政和自筹基建拨款时设置“基建拨款”科目核算,并按资金来源不同设置“以前年度拨款”、“本年预算拨款”、“本年自筹资金拨款”、“本年其他拨款”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支付工程款、购置基建所需设备时,分别借记“预付工程款”、“设备投资”等科目,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款时,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贷记“设备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建设单位发生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和监理费等待摊投资时,借记“待摊投资”明细项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竣工验收结算后,结转交付使用资产的实际成本,结转应分摊的待摊投资,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等相关科目。建设单位年末按财政部门要求编报基本建设财务报表,已完工结算项目形成的“交付使用财产”科目余额在年度财务决算批复后,于下一年年初与资金来源对冲,借记“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同时,在事业单位“大账”上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由此可见,原有基建会计核算一方面是为了记录了反映基建业务的全过程,另一面是为了满足财政基建经费的管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之所以独立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下,基建经费与事业经费拨款尚未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管理。
2.基建并账的主要做法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原《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但要将基建会计核算的账户余额与事业单位“大账”合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基建套帐相关科目在2012年12月31日的余额如何记入“大账”的衔接问题;二是年度内日常会计处理问题。
具体做法是2013年初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在“大账”中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的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根据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账户余额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其中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基建账中其他资产、负债项目分析记录为相关新账账户;上述借贷方的差额,通过新账中“事业基金”借贷方调平即可。日常会计处理:按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至少在每月月末需要进行基建并账。
通过改革前后基建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基建会计并账的处理方法,是在保留原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实施的定期账务合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
二、现行基建并账的主要依据
现行基建并账做法,主要基于以下观点
1.顺应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要求。
这种观点认为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报告主体,应当将其全部业务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旧的制度将基建会计和事业单位“大账”分开核算,单独报告人为划分为核算日常公用经费和核算基本建设收支业务两个会计主体,不能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认为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两套账及两套报表的做法不符合会计核算主体假设,而新制度将基建数据并入单位财务大账,顺应了会计主体假设要求。
2.体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这种观点认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这是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全面性”的质量要求。而原基建会计单独核算做法导致事业单位的相关报表无法提供涵盖基本建设事项的数据,会计信息不完整。将基建数据纳入事业单位“大账”,能够全面提供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等相关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需要。
这种观点认为:基建资金应纳入部门预算,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包括基建资金。财政部要求将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作为其项目支出加以管理。因此,新制度中基建并账的规定既是财政改革的结果,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公共财政改革。
4.强化事业单位资金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这种观点认为: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较长,资金来源多样,资金管控存在诸多管理难点和盲区。旧的基建会计核算办法脱离了单位大账,事业单位很难以实施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基建业务进行管控,导致诸多问题。新制度下的并账可以形成基建账和大账之间的核对与牵制,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展开全面监督。
三、现行基建并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关于基建并账的依据和理由,笔者认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整体需要和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基建会计并入“大账”的现实依据。但是,将基建并账的理由归于旧制度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和不利于基建资金的管控并不客观。现行基建并账的具体做法,恰恰是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混淆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基建会计单独核算是造成基建资金管理混乱的原因的说法也过于片面。过去基建资金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并不是因为二个会计主体,基建会计单独核算造成的,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关键。笔者认为,现行基建并账存在以下问题:
1.混淆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是指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必须确定会计核算的范围,规定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空间界限,明确应当对本单位的哪些经济活动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哪些不应包括在本单位核算的范围之内。会计主体假设的最重要影响是划定了一个主体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和范围。因此,一个单位及单位内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基于核算和管理需要,可以有多个会计主体。过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基建会计单独核算,独立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完全是为了适应当时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需要,很好体现了会计主体假设的真正内涵。并不违背会计主体假设。
法律主体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组织或自然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一个法律主体可以存在多个会计主体,而一个会计主体最多就是一个法律主体。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单一的法律主体,却不一定是单一的会计主体。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虽然与事业单位本级同属于一个法律主体,但是属于不同的两个会计主体。定期将一个会计主体的业务并入另一个会计主体,显然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的真正内涵。会计的四个假设和公认的会计原则是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不能违背公认的会计原则。以单一会计主体观念强调基建会计并入“大账”混淆了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概念。
2.混淆了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
会计主体不同于报告主体。会计主体概念强调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而报告主体概念则着重强调会计的报告,强调报告的时间维度和范围。特别是对于集团公司或多个会计主体的事业单位,报告主体有时是基于几个会计主体合并后的报告主体。在此说明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相区别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了反映一个单位的全部会计信息,并不一定要把这个单位所有会计主体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可以引用报告主体的概念,编报合并报表。
3.实务操作复杂
表面上看,这种并账十分简单,只需要定期将本月基建各科目发生额并入“大账”。事实上,并账过程并不轻松,许多会计科目:如基建拨款、往来款项科目、结转和结余类科目都要分析并入,要编制对应科目的对照表。因此,会计人员额外做了并账工作和许多重复的核算工作。此外,受会计人员水平不高和责任心不强的影响,并账工作难免出现差错。以往来款项为例,基建账与事业单位“大账”的往来款项,一方记为应收款,另一方记为应付款,如果只是简单的合并不考虑这种内部往来款项抵消的因素,这样形成的报表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而失去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绝不是基建并账的本意。
4.表面上是并账,实质上是合并报表
现行并账做法,只在会计期末将基建会计当月发生额并入“大账”,在大账上只记录当月累计发生额,如果想查询本月各科目的明细账,仍然要查阅基建会计账簿,因此,这种并账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并账,从实质上来说是合并会计报表。
三、基建并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基建并账做法只是权益之计,是现行条件下为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而采用的过渡办法。在现行条件下,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尚未废止,因此,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仍然要单独核算。为了体现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DD全面性的要求,才出台了定期并账的处理办法。笔者认为:当前过渡时期应推行报告主体理念,可基于会计报告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实现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事业成果、财务状况的目标。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真正实现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事业成果、财务状况,实现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双目标,应从长远考虑,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这一根源着手,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账务合并。
1.当前过渡时期,推行报告主体理念,编制基于事业单位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
立足当前会计制度体系,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废止的情况下,维持现有会计主体不变,推行报告主体理念,即一个事业单位为一个报告主体,将事业单位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报表汇总编报合并会计报表,这样即不违背会计主体假设,又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同时,也能够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务人员的重复核算工作。
2.基于长远目标,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和会计制度,实现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双目标。
从我国政府预算体制改革和会计制度体系改革的方向来看,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政府预算和统一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1995年10月财政部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距今已经过去近20年,应该说该制度的出台是适应当时及至过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将成为可能。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真正并入“大账”,出台涵盖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这既符合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又符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在操作上简单实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彻底合并、统一核算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字〔1995〕45号,1995.
[3]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和《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的通知[S].财会字〔1998〕17号,1998.
篇3
【关键词】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引言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合理、及时筹集、使用建设资金;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对加速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是指利用价值形式对建设单位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作及其所体现的各方面财务关系,行使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职能,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建设资金,以提高建设单位投资效益为中心的一项综合性管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逐步将基本建设财务工作转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真正纳入企业财务管理范围,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已十分重视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设立专业职能部门,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还处于被动地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浅析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1、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滞后,建设单位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我国现行依据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办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是199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是财政部2002年修订并施行的。近几年来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伴随许多新生事物、新兴因素相继出现,原有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某些方面已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加之少数建设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财务管理,造成财务工作监督不利;另外,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业务程序、工程概预算知识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培训,造成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使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变成了事实上被动的计账工具,根本没有起到控制、考核作用。
2、在我国大型企业管理层次多,很多企业设立独立的基本建设专职部门,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标、合同、施工、概(决)算,实施全过程管理,资金纳入集团公司预算,主管领导一只笔审批,总公司财务只负责拨款、计账。在这种模式下,投资、建设、管理混为一体,很难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既不利于资金的安全使用,工程质量也难以保证。
3、超概预算现象严重
⑴经验不足,计划缺项。基本建设中补充计划、补充合同、追加预算已成普遍现象。
⑵审核不严。首先,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设计工作,使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超计划;其次,有的建设项目开始为能申报上,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项目批下来,又把摊子铺开,使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⑶时间跨度长,使设计时的成本与现行实际投资成本相差较大。
⑷责任心不强,不重视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盲目决策。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概预算审查不严,工程的概预算审查不严或审而不调,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⑸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及临时性设计修改。
⑹拆迁周期长、工程未能及时竣工等各种因素,造成临迁补助费增加、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偿还等,都必然造成投资增加,收益率下降。
4、建设项目中含多个单位工程,而财务部门没有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把在建工程按项目单位工程列置,而是项目支出混在一起,单位工程投入资金无法区分,造成单位工程成本不实。
5、固定资产从工程竣工后就直接投入使用,等基本建设单位财务决算审批后再以核准数入账,管理上存在真空阶段。
6、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必须按工程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后再清算。有些建设单位预留质量保证金不足,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很难向施工单位索赔并扣回款项,起不到约束施工单位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
三、浅谈改进和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拙见
1、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领导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会计制度及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初步了解。其次,在国家相关制度、管理规定、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会计工作程序、制度及财务管理条例,领导带头员工共同尊守;对员工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定期报表、汇报工作对投资计划进行有效监、控。
2、进行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审批层次,成立专业管理机构,主管领导负责制。实行计划、设计、财务、工程管理等各专业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业分工监、管合作,统一指挥,形成安全、有效的投资、使用、收益全过程的监、管机制。
3、根据国家相关会计制度、管理规定,科学合理建账
培训财务人员,贯彻执行国家会计制度,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设置账簿进行监、控。
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与入账
工程竣工,使用单位接收投入使用的同时,采取暂估入账的方法入固定资产账,等待最终决算确定正式入账。
5、严格审计,杜绝超预算付款
严格检查工程质量,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审核工程决算,按合同预留足够工程质量保证金,约束施工单位做好质保工作。
篇4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直接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报来的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附件一),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报来的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
(一)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依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的特点,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财政总预算会计编号为10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编号为106)”、“已结报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编号为21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编号为204)”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帐。预算支出明细帐应当按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的“类”、“款”、“项”或收费项目及预算单位记帐(基本建设支出、政府采购支出、专项类支出要记录到项目)。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目属资产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在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的业务。本科目贷方,登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当天发生直接支付资金数;本科目借方,登记当天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划入冲销数;本科目当日资金结算后,余额为零。
“已结报支出”科目属负债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存款资金已结清的支出数额,当天业务结束后,本科目余额应等于预算内一般预算支出与基金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之和。年终转账时,作相反分录,借记本科目,贷记“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行政事业支出、专项支出”科目。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款项时,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回单联(第四联),分预算内、外资金,按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列报支出,会计分录为:
*
(三)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每日将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送总预算会计结算资金,会计分录为:
*
(四)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于授权支付的款项,根据银行报来的《财政支出日报表》,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并登记预算单位支出明细账,会计分录为:
*
(六)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市财政局批准下达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不作正式会计分录,但需要备查登记。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一)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行政事业单位仍执行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行政单位编号107、事业单位编号103)会计总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属资产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预算单位在财政下达授权支付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本科目借方,登记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本科目贷方,登记授权支付的支出数。
(二)对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开具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工资支出凭工资银行盖章转回的工资发放明细表)入帐,会计分录为:
*
(三)对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帐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帐,会计分录为:
*
(四)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支取使用时,会计分录为:
*
(五)预算单位从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和支用时,会计分录为:
*
(六)资产类“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内容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
(七)年终决算仍由预算单位负责编制、并逐级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上报市财政局。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主管部门汇总所属预算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时,将所属预算单位的数字相加即可。
四、建设单位会计
(一)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建设单位仍执行现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资金占用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编号234)会计总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属资金占用类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建设单位在财政下达授权支付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本科目借方,登记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本科目贷方,登记授权支付的支出数。
(二)对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建设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开具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帐,会计分录为:
*
(三)对财政授权支付,建设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到帐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帐,会计分录为:
*
(四)建设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支用时,其会计分录为:
*
(五)建设单位支用从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和支用时,会计分录为:
*
五、对账
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预算单位、银行都应建立全面的对账制度,在认真处理各项账务的基础上,加强对账工作,定期、及时地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核对账务。
(一)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支库、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核对账务。
1、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部门或国库支库核对月末存款余额,对账单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部门或国库支库提供,对账内容为“国库单一账户”收入数、支出数、结存数。
2、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核对月末存款余额,对账单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提供,对账内容为财政专户收入数、支出数、结存数。
3、与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核对预算支出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
(二)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银行和一级预算单位核对账务。
1、与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核对按一级预算单位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供,内容主要包括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财政支出的当月发生数和当年累计发生数。
2、与银行对账,对账内容为银行提供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当月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支出数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直接支付数;同时与各银行核对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支用数”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结余数”,对账单内容为银行提供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相关数据。
3、与一级预算单位对账,对账内容为该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各级预算单位汇总的分“类”、“款”、“项”或收费项目的预算支出总数,其中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数、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数、支用数、余额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供。
4、每月15日前,一级预算单位以《*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支出月报表》的格式(含电子文档),分预算内、外资金汇总所属各级预算单位上月财政支出情况,报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其中,已提取未支用的现金数额应单独反映。
(三)预算单位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应就“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与银行核对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支出数、额度结余数,对账单由银行提供。经双方签证后的对账单由预算单位随同月份会计报表逐级上报。
每日终了,预算单位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
(四)年终,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预算单位之间、预算单位上下级之间的各有关帐务必须完全一致。
六、执行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在建工程;待处置资产损溢;财政补助支出
《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下称“《学校会计制度》”)于2013年12月27日由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一年多来,总的说来,效果显而易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因为《学校会计制度》新,变化大,加之中小学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会计制度》学习培训走过场,系统执行《学校会计制度》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出现。笔者通过学习《学校会计制度》,贯彻执行《学校会计制度》,深感《学校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在此,本文拟对执行《学校会计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期得到广大会计同仁批评指正。
一、转让固定资产问题
《学校会计制度》在“1701待处置资产损溢”会计科目规范中明确规定,“5.处置完毕,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借记本科目(处置净收入),贷记‘应交国库款’等科目”。可见,中小学校的存货、固定资产转让时,取得的净收入不得列作单位的收入,而不论称为何种收入,哪怕是其它收入。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领导如何经营中小学校。
1. 中小学校存货、固定资产不得随意转让,确需转让取得的收入一律上缴国库。按照《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第四章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二)事业收入,即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学校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因此,与《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相对应,《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经收入不再列作其它收入,作为学校收入的一部分处理。
2.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转让应经过审批程序。《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小学校资产处置是指中小学校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中小学校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可见,中小学校处置存货、固定资产,不论是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还是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都不是随意的,或由学校自己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审批程序,经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处置。而这种处置活动则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遵循,防止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损失。
3.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转让与取得发生的收支活动应分别核算。学校转让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上缴国库,同样,学校购买固定资产应经上级部门审查批准,批准后取得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五十五条规定,“中小学校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
二、中小学校基本建设资金并入学校大账问题
《学校会计制度》要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并入大账,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但是,要求中小学校会计人员采用编制合并报表,或者进行合并会计业务核算,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要求在建工程中非基本建设项目如何做出账务处理,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由基本建设账套并入在建工程成本。什么是基本建设项目,什么是非基本建设项目,《学校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说明。这里,笔者认为中小学校会计人员根据学校基本建设活动大小分别处理。
1. 建设活动时间较短(一般按一年为限)的项目直接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加以核算其实际成本。这里的在建工程是指中小学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这些工程项目可以是新建、改扩建、修缮项目,也可以是设备安装工程。学校会计人员直接加以核算,记账、算账,并编制会计报表。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1)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发生成本时,按照其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改扩建固定资产成本,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或者,按照其实际支付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实际发生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科目。
(2)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归集的建设工程成本合计数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2. 对于基本建设资金较大,建设活动周期较长的项目可以采用编制合并报表,或者进行合并会计业务核算。
(1)合并核算方法如下:每月末,基本建设单位会计部门转来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资料于学校会计部门;学校会计部门根据转来工程价款结算账单与施工企业结算工程价款资料,编制相关会计分录,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时,按照实际发生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科目;经过上述会计处理,及时编制会计报表。
(2)编制合并报表方法如下:每月,学校基本建设单位会计部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于月末编制会计报表,基本建设部门应将编制的会计报表备份的同时,基本建设单位会计部门及时将会计报表送传学校会计部门;每月,学校会计部门编制本单位会计报表(不含基本建设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学校会计部门以学校会计部门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结合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报表,分析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资产合计数额、资金来源,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公共财政预算拨款,甚至是长期借款数额;将资产合计数额增加部分并入学校资产负债表“在建工程”项目期末数额,同时,记入资产负责表“非流动资产基金”项目期末数额;并把本期收到的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或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分别记入收入支出表(月报)的“公共财政预算拨款”项目“本月数”栏或“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项目“本月数”栏,这部分数额应与收入支出表(月报)的“事业支出”项目“本月数”栏相等。
上述处理方法是手工会计处理常见的方法。但是,按照《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可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模式为所属中小学校购置一套中小学校会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更为方便可行。
三、中小学校食堂收支并入学校收支问题
《学校会计制度》除了要求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并入学校大账外,也要求食堂收支实行单独核算。中小学校食堂收支并入学校收支核算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学校食堂外包的会计核算问题。学校食堂业务存在外包业务,可能食堂包给学校内部有关人员,也可能外包给某餐饮公司,学校除了管理食堂卫生,买卖饭票外,一般只收取承包费用。学校收到承包费时,应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期末,将承包费收入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其他收入”科目,贷记 “非财政补助结转――食堂资金结转”科目即可。
2. 学校食堂自己管理的问题。就是中小学校自己管理学校食堂,买卖饭票,采购食材、发放员工工资等。中小学学校自己管理食堂发生的收入业务一般通过“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学校收到饭票款时,计入“应付账款”科目。借记“库存现金”科目或者“银行存款”科目,贷记 “应付账款”科目。发生支出时,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或者“银行存款”科目。期末,将食堂经营活动获得的结余数额转入“其他收入”科目,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年末,将“其他收入”科目中的食堂收支净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记“其他收入”科目,贷记 “非财政补助结转――食堂资金结转”科目即可。
四、关于增设“财政补助支出”会计科目问题
目前,《中小学校会计制度》(2013)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样将各类财政补助收入开支的项目均计入“事业支出”会计科目。也就是说,《中小学校会计制度》(2013)将“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会计科目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会计科目,甚至“上级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发生额,本期这些会计科目支付方向均计入“事业支出”会计科目,形成“一对多”的结转现象。
1. 虽然财政补助用于学校的事业支出,但不符合配比原则。学校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配比,其他收入与其他支出配比,事业收入却不能与事业支出配比。当前,中小学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校的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加之《中小学校会计制度》(2013)刚刚实施,造成会计核算质量差、会计处理不及时现象。
2. “事业支出”会计科目包罗万象,令人费解。“事业支出”会计科目核算的支出均为学校事业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而不考虑事业支出的来源问题,不考虑这些支出是用什么资金提供的,是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还是上级补助收入。支出来,支出去,现计入“事业支出”科目,到头来,只能秋后算账。
3. 影响学校会计报表的编制。《中小学校会计制度》(2013)规范的《收入支出表》中,将上述收入与支出分列反映,分别填制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支出对应项目,包括基本支出项目与专项资金项目,最终形成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那么,所有财政补助收入花费在一个“事业支出”科目,这就带来平时核算简化,年终决算繁琐问题。
笔者认为,增设“财政补助支出”科目,将“事业支出”会计科目核算的各类财政补助资金的开支一律转而计入该科目。该科目分为两个或四个二级科目:“日常支出”科目、“专项支出”科目等,用以核算财政补助收入开支的日常支出和专项支出。这样,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既简化会计核算,令人一目了然,又便于编制会计报表。
参考文献:
篇6
1.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账套设置不规范。
农村公路建设属基建项目,应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应设置基建账套进行会计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建设单位尚未按照基建项目的要求来进行独立的核算,特别是乡镇公路建设单位,所采用的还是行政帐套的核算办法,收到项目资金时列入“暂存款”,所有项目支出在往来账户中核算,列入“暂付款”、“其他应收款”或直接冲减“暂存款”。项目成本归集不够准确,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不规范。
由于会计人员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解释了解不全面,账务处理不规范,例如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的存款利息收入应计入“待摊投资———借款利息”贷方,冲减工程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单位在收到存款利息时,有的直接冲减建设单位管理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有的增加其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导致建设单位管理费和收入情况反映不实。
3.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不及时。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由于管理与核算脱节,核算人员对建设项目资金构成情况、项目总投资情况和签订的相关合同不够了解,局限于记账、核算;项目负责人只重视项目建设未及时与核算沟通配合,工程完工后不能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造成在建工程长期挂账,新增固定资产无法及时入账。
4.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内部会计控制力度不够。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支付,如是不符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容易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例如,财务发票的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税务发票必须有收款方的盖章才是有效发票,而有些单位在支付工程款项时,往往只是在收款人处手写签名,没有收款单位的盖章,缺乏入账发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同签约方、发票开据单位以及收款方这三方应该为同一个人,由合同签约方来进行工程款或监理费的收取,然而有的单位却存在支付给委托收款人采用其他公司账号收取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造成资金转移的倾向,对资金监管不力。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现象普遍存在,与工程项目无关的费用如通讯费、差旅费、燃料费等计入建设单位管理费用中,使管理费用超出以项目总概算为基数计算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控制数。
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对策
1.完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模式。
针对目前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现状,统一设置基建帐套的会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各单位应根据农村公路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农村公路工程项目进行基本的项目设置,严格的按照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统一设置为基建帐套。在单位内部,对于任何一个建设单位,在承建多个建设项目时,针对每一个项目,应该建立单独的基建帐套,单独进行核算;在同一个建设项目中,不管是来自哪里的资金,都应该采用同一个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同时,为了能够在基建帐套中顺利实现对整个项目资金进行会计核算,要求在相关规定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对现有单位的行政帐套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整,尽可能的保证将其转到基建帐套中进行核算。
2.完善竣工决算、资产交付使用相关制度。
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结转项目成本,办理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对形成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交付使用资产的登记手续,对需向有关部门移交的资产,应及时移交,使建成项目有账可查,有机构管理,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并以此来提高内部控制力。
首先,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就要加强工程成本管理,严格按照工程款支付程序来进行。一方面,根据目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找到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基点,在资金管理中,要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预算,有决算。另一方面,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建设项目前期的财务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从资金凑集到工程计量,再到合同签订以及项目后排的评估等,都要纳入财务管理和考核的范围内,充分贯彻“合同制”的要求,按照合同确定的价款和付款方式对基建资金进行审核支付,杜绝大批量的现金支付;关于税务发票,也应该开据有收款方盖章的正规发票,保持合同签约方、发票出具单位以及付款对象等三者的一致性。其次,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就要加强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与建设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人员要做好建设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和账务处理工作,主动跟该单位的其他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财务信息的交换。加强国库支付和会计核算业务之间的沟通交流,保持业务的畅通,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各施其责,相互监督,保证入账核算的完整性。
4.加强对建设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财务核算管理办法,提高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基建并账 会计处理
一、基建并账的基本原理
2013年元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新制度”),自该制度颁布实施之日起,所有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除需要依据国家现行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之外,还必须严格依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进行建账及核算。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在建立基建账目并对与该账目相关的业务进行独立核算时,应当以月度作为基本单位,将与基建账目相关的所有数据并入到本单位的会计大账当中。基建并账这种处理方式的实行,不但有效解决了原本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及基建项目投资决算前形成的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这充分证明了新制度的颁布实施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基建并账的原理进行了详细阐释,具体如下:对本期基建项目中产生的经济业务及具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类别划分,并对与经济业务及经济事项有关的拟建账本期发生额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严格依据新制度的规定要求,将基建账并入到单位会计大账中处理。同时,新制度还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并账至少要以月为单位,并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对经济业务的基建发生额进行核算,在对与基建账有关的业务进行处理之后,一并归入到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当中。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基建并账处理
(一)对会计科目进行合并处理
通过对新制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对“资产类”科目进行了改动,在原本科目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个一级科目,即“在建工程”科目并在该科目下设置了明细科目“基建工程”。同时还在“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非流动资产资金”下增设了“在建工程”的明细科目,其核算也由基建账套并入到在建工程成本当中。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直接合并原则,该原则具体是指对名称近似且核算内容大体相同的基建科目可以直接进行合并处理。其二,间接合并原则,该原则主要是针对一些名称不同,但核算内容却比较相近的基建项目,在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可合并到一起处理。此外,有些较为特殊的会计科目,可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处理。在此需要着重指明的一点是,由于基础建设工程中,常常会存在一部分尚未完成的项目,在对这些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可将其并入到“在建工程”科目当中,并列入“事业支出”等科目。采用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如下:收付实现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时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而新制度中,把“在建工程”划分为需要进行专门核算的科目,但从本质的角度上讲,其归属于资产类科目的范畴,并不属于支出类科目,所以,在对其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列入“事业支出”等科目。
(二)财务报表合并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开展预算和核算工作时基于的是全口径的方式,具体是指在年度报表当中已经包含了基建项目投资方面的数据信息。为此,在新制度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合并实质上就是对本年度中每个月的财务报表的合并。相对于会计科目合并而言,财务报表的合并比较简单,只需要按照本单位每个月财务报表的编制说明,然后将全部基建账套的数据合并到事业账套后,以基建并账的明细资料作为主要依据,就能够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同时,由此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基建项目投资的总体情况。
(三)基建并账的会计处理
1、初次并账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在初次并账时,要将原基建账中的相关科目余额并入大账,根据新制度的规定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具体操作:第一步,将基建账中记录的所有已完工及正处于建设当中的项目,采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后,并入到新账中对应的科目下;第二步,通过分析和计算之后,并入到新账当中。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基建拨款”中是否存在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如果存在则应当将这部分款项提出,经过计算后单独计入到新账中的项目中。对基建账中的往来账进行分析,而后再对新账中的相应科目进行调整。
2、按月并账的会计处理
对于事业单位中日常基建业务的处理,则应当以我国现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为依据进行核算,并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在每年的期末进行并账处理。从本质的角度上讲,基建账并入到会计大账当中处理是前者在后者上的重新表述。依据新制度的规定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操作:一是当事业单位收到来自于财政部门的可用于基建项目的拨款时,要将拨款的具体情况记录到大账和基建账中。二是在每年的期末进行汇总时,可以把基建账套中的相关数据全部并入到本单位的会计大账中。
参考文献:
[1]杨年立.基建账并入单位会计大账的实务解析研究[J].财会研究,2014(3):58-60
[2]向廷平.新制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4(10):79-81
[3]邓安香.新会计制度下的单位基建账并大账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4):23-25
篇8
[关键词]基建会计;核算;财务
基础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础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乱,有些是基础建设单位整个管理无序,势必致使会计核算混乱。有些基础建设单位是因为一些基建项目本身就不合法、不符合规定,导致会计核算和监督不严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一、基建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 有些单位的主管财务人员对基建的业务核算比较陌生
虽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的规定的文件已转发到各基层部门,并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学习,但由于基建业务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不是经常性发生,因而没有引起财务人员的重视,单位一旦发生基建业务,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便无从着手,更谈不上对基建业务的财务管理。
2. 个别单位基础建设账没有依照有关规定按每个建设项目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有些单位是几个项目建设混在一个账目里核算,等到工程竣工时,无法确定其中某一个项目的真实成本数额、资金来源数额与来往数额,会计核算及其混乱,无法提供给单位领导者真实的数据,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 是基建工作与财务的衔接不紧密,财务人员对工程的情况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
有一些工程已开工并支付了首期工程款,财务人员对该项目的工程批复、设计批复、施工合同等还未曾谋面,工程的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按基建会计制度规定,对各项支出的归类核算是以项目核算内容为依据,而财务人员对项目核算内容一无所知,所作的核算也只能凭经验进行,等到竣工决算做“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表”时,才发现平常的核算分类与概算的项目划分完全不能配比,严重影响了报表的准确上报。
4. 按照制度和办法的规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在企业账内通过“在建工程”或是“基建工程支出”“更改工程支出”“大修理工程支出”和“工程物资”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也规定企业应设置“在建工程其他支出备查簿”,专门登记基建项目发生的、构成项目概算内容但不通过“在建工程”等科目核算的其他支出。
如:不需要安装设备、现成房屋、无形资产以及发生的递延费用等。这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账簿或是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全貌,要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要编制竣工决算,必须将“在建工程”等一级科目和“备查簿”进行整理和汇总。这对于核算内容庞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或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不需安装设备但价值量较大的技改项目来说尤其不便。
5. 制度和办法都规定应在“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一级科目下直接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二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
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并不适合多个在建项目的核算。“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科目余额很可能同时是几个建设项目发生数的汇总,既不能反映一个建设项目的总支出情况,也不便于完工后建设成本的结转,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出的数据不具备运用的现实意义。
6. 是结算手续不齐全
单位的基建工程进度款支付仅凭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就支付;支付工程款里收款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不一致时,也未有相关的证明予以证实,而采取直接支付,以致在工程中出现往来账纠纷。
7. 是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大多数项目在筹建期时,资金来源尚未落实,但从自筹资金又发生了前期可行性研究费用、勘察设计、管理费等费用。项目正式开工成立账户时,该类项目资金支出未列入项目的投资支出中,结果造成概算中已安排的勘察设计等支出在单位的会计决算资料中却没有。
二、造成基建会计核算混乱的原因
1. 单位基本建设项目开工手续不齐全
有的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不合法、不合规。目前部分建设单位对国家仍然控制着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认识不够或是没有认识,有的只知道“领导指示就是计划”“领导指示就要开支”,搞一个基建项目以单位领导说了算,按领导意志办事。没有按照要求认真进行基本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没有执行必要的基本建设程序,致使造成“边设计、边勘探、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2. 施工程序、施工队伍不合规范
有的施工队伍无合格的资质证书也承担项目;没有工程项目开工证,施工队伍进场开工;工程层层转包现象严重,有的签合同的施工单位并不承担施工,而将项目承包给项目经理,单位只收取管理费;施工队伍包工头自行进行工程结算、收款,而不是由施工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收支,统一核算。
3. 不按规定办理工程竣工结算
不能定时与施工队伍核对往来账目,客观上为施工单位掩盖。单位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且已交付使用,施工队伍迟迟不按规定办理竣工结算,影响基建会计正确反映。基础建设单位会计人员对基建管理方面知识、制度了解太少,无法进行认真的监督,也只能对发生的混乱现象听之任之。
三、提高基建会计核算质量的措施
1.基建会计核算首先要关注项目的合法性,对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要促使其办理合规合法手续,方可开支
基建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基建审批程序要到位,不能超前筹资和用款。按现行制度,基建项目的批准程序应该是:首先应有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然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呈报给有权批准的政府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再委托设计部门编制初扩设计任务书,再报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由设计部门编制施工设计图,申请开工报告,由上级批准后,基建前期程序完成,才能进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基建会计部门必须掌握这一程序中各个批准文件及明细附表,特别是要将最后批准确认的基建投资计划作为基建财务筹资、使用资金、会计核算的依据,如没有合规、合法的计划,基建会计要进行监督,督促有关部门争取计划下达,如确没有正式计划,则应停止支用基建款项,绝不能搞先斩后奏行动。
2. 所有基建经济活动要有文件及合同
凡是需要在基建会计上入账的款项应该有文件及合同资料提供给会计人员。一切基建用款的工程预付款、设备采购预付款、土地征购、勘测设计、监理等活动均应有合同。所订合同条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凡订合同均应向会计部门提供一份,以便付款时予以监督。
3. 严格控制付款关口,杜绝基建支出违规现象
审查所需付的款项是否已列入批准的计划项目中,其付款事项是否是所签订经济合同中的事项。付款时,需要验明收款单位所开的收据是否是合同签约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出具的。
4. 往来账控制所有列往来账的单位必须是签约单位名称
定时向往来单位会计部门进行往来账对账并相互签字确认,以保证所有预付款项均由签约单位进行管理。
5. 对于工程建设量不大、工期短、财务核算相对简单的建设项目,建议按照原办法和制度的规定在企业账内 “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但先应按在建项目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根据每个项目的概算批复类别加结转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可使企业通过二级明细科目数量和二级明细科目余额对在建项目的个数和每个项目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既便于日常管理又便于完工后决算的编制和建设成本的结转。此外由于三级明细科目是按照概算类别设置的,可及时比较概算批复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做到工程成本的事中控制,发挥基建财务核算的重要职能。
6. 对于工程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工期长、财务核算复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议采取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立账簿期末合并会计报表的方式进行核算。
即,企业账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总括核算拨付基建项目的投资数,基建账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明细核算建设项目的成本支出,会计期末将基建账的科目余额整理、分类后并入企业报表,同时抵销有关数据。
7. 工程竣工时的控制工程竣工后,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结算,进行结算的单位和所盖单位公章均应为合同签约的施工单位,而不是“项目经理部”的章。
本地施工单位结算发票上应加盖与合同签约施工单位名称相符的财务会计章。异地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所在地税务部门开具的结算发票也应加盖施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章。
篇9
一、引言
就目前来讲,我们国家对于高等学校的基建会计工作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规定制度,很多学校在进行财政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只能借鉴使用一些企业的陈旧制度。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财政方面的核算和管理都非常不规范,而且彼此各不相同,最终的账务都显得比较混乱。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进行财务核查,都会发现会计工作者们所使用的财务核算方法不一,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不论是财务核算的程序,还是进行财务运作的方法,都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可循,这就导致财务的处理运作加上了很多个人的观点和方法,存在一定的任意性,很多会计资料不能够进行彼此之间的比较,而且会计信息的失真本文由收集整理现象也无法控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基建会计制度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
二、高校基建会计制度所发挥的基本职能
作为会计工作体系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建会计通过核算、监督以及管理等过程发挥着自身的职能。
(一)对于高校基建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做出记录
要想切实得到高校基建投资的详细状况,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账目以及流程记录的核查,而这就是高校基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通过核查记录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基建投资的具体来源,判断其来源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通过跟进其具体的流动过程,我们能够明确基建投资的去向以及使用的方式;通过核查财务记录,我们能够判断建设单位各个方面的财务收支是不是符合我们国家在财政以及财务方面的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没有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通过建设单位会计工作者所做的财务记录,相关的监督人员能够进行财务核查,明确基建投资的获取以及使用的整个流程,实现其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这样就能够进一步约束建设单位的财政运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此促进它们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加强基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节约性。
(二)在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基建会计想要进行基建费用的核查、监督以及管理,首先就需要对于建设成本进行详细准确的计算,而这个计算的内容包含有:对于进行材料以及设备的采集和购买的过程的成本计算,在进行基建工程的施工安装等过程的成本计算以及进行资产的交付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计算等等。所进行这些工作,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单位财务运作的具体状况,并且通过计划出来的、预算出来的以及实际的成本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能够进一步核查建设单位自身的成本计划和预算的实际进行状态,依据这些能够进行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与分析。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建设单位的成本以及费用的具体使用状况做一个监督,促使其运营的合法性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现阶段高校基建会计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资金使用的分类不够明确
在基建资金的使用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的分类以及归集都是比较关键的任务,但是,高校基建制度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致使很多高校的会计工作者们不明白如何进行工程资金的具体分类以及归集。比较常见的问题包括,在进行采购工程材料的过程当中,所支付的材料款有时候会被工作人员当作建安投资处理,有的时候又会被当作预付工程款处理;在进行审计费以及设计费支付的过程当中,所支付的费用有时候会被工作人员当作预付工程款处理,有的时候又会被当作其他的款项处理;在进行材料费以及零星工程费支付的过程当中,所支付的费用有时候会被工作人员当作待摊投资处理,有的时候又会被当作建安投资处理等等。一般情况下,基建项目的结算时间都是跨年度或者是几年,如果这些上述的工作没有妥善完成,那么对于后续的核算以及结算工作产生的影响将是重大而且深远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强化会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会计制度的基本建设。
(二)高校基建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工作比较混乱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校基建会计工作人员在业务的处理方面存在着程序混乱不清的状况。比方说,在进行工程款支付汇报的过程当中,有的会进行进度款的列报,而有的就不会;在进行项目的核算以及交付使用核算的过程当中,彼此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所坚持的程序各不相同。正是因为上述这些业务在处理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程序不一的状况,才使得业务处理产生了混乱不堪以及欠缺规范的状况,在这种条件之下,资产的真实状况就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无法保障。
四、对于高校基建会计制度的完善
(一)进行高校基建会计工作科目的划分
这项任务需要强调的是,首先需要提升其可操作性,具体包括:第一,待摊投资和建安投资的划分,前者是需要进行除了主体工程款之外的其他的项目费用的核算,而后者进行的就是项目主体工程款,如材料费、设备费以及工程结算款等;第二,预付工程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划分,后者进行的是对于合同之外的暂时支付的或者是应该收入的费用的核算;第三,应付工程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划分,前者是进行承建单位暂时没有支付需其代付的款项的核算,如有超出需要进行冲回,后者是进行供应商以及其他单位的支付费用的核算。
(二)进行会计明细科目和具体级数的设定完善
具体的设定原则是能够切实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太过于细化不合理,但是也不能太过粗糙。一般情况下,高校基建会计科目的明细等级分为三级,其中,总账科目属于第一等级,对应工程项目的具体名称属于第二等级,对应项目的承建单位的具体名称属于第三等级。这种设定能够非常清楚地把各个项目的总体支出如实展现出来,因此,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
篇10
关键词:事业会计 基建会计 合并
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办学规模虽然不断扩大,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却没有同比例增加,许多高校基本建设经费基本靠贷款。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1}我国高等学校事业会计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基建会计则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因此各高校单独设立基建账,银行贷款和基建拨款直接入基建账,工程未完工前,工程支出只在基建账核算,完工后又不及时移交固定资产,造成高校会计主体被肢解、会计信息不全面,资产负债不真实等问题。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核算已势在必行。
一、现行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合并核算的前提
1.目前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事业结余、土地置换、合作建设、捐赠以及银行贷款,若高校资金来源50%~60%以上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则基建会计和高校事业会计并账后,靠贷款形成的基本建设支出会导致收支失衡,财政拨款和事业结余不足以弥补,形成的缺口按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为“事业基金”不能为负数,这是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并账核算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笔者建议应尽快解决高校基本建设资金不足和承担的高额贷款利息问题。呼吁政府加大对高校基建财政拨款的力度、进行政府贴息贷款,因为高校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
2.进一步完善法规及规章制度。高校事业会计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却对这种基建资金核算未给予规范。因此,高校基建会计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造成一个单位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务核算体系、两种会计报表。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并轨的经验,尽快修订和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3.完善基建财务管理体制。基建财务管理机构有的高校归属基建部门,有的归属财务部门。根据“大收入和大支出”的原则,基建财务应纳入学校财务常规管理,不另设分支机构。跨区域的高校基建项目,由财务部门委派会计,高校内部执行统一的财务制度。
4.事业会计科目要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基建项目未完工前,只在基建账中反映,待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再按项目实际成本移交事业账,造成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财政拨付基建款时,直接拨给基建部门,在基建账中反映,造成账面收入小于实际收入,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也使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控制。
5.会计报表项目要随着会计科目修订相应修订。
二、并账思路
目前现行会计制度不能改变的现状下,以现行事业会计制度为主体,保持现行事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能够反映基本建设特色的会计科目,通过补充、调整与修订相应的事业会计科目,有条件地并账和并表。即两套账务平时按常规处理,只是在年末时,一是将基建会计科目余额表与结转前事业会计科目余额表进行合并,二是将基建资金平衡表与事业会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三、合并会计科目的设置
合并会计科目设置是基本建设会计和高校事业会计统一核算的基础,是编制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关键。
1.资产类科目设置。事业账增设一级科目“在建工程”,用以归集基建工程成本,下设“建筑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增设一级科目“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用以反映由于拨款不足基建资金需求量;在“材料”下增设“工程物资”,用以归集基建工程用库存材料;在“应收及暂付款”下设置““基建暂付备料款”、“基建暂付工程款”、“基建暂付水电费”、“基建暂付其他应收款”等明细科目。
2.负债类科目设置。事业账“借入款项”下增设“基建投资借款”明细科目,并按贷款银行进行明细核算;在“应付及暂存款”下设置“应付基建工程款”和“工程其他应付款”等明细科目,并按施工单位进行明细核算,用以合并基建账中的基建债务。
3.收入类科目设置。若财政拨款先拨入事业账再拨入基建账,则事业账不必增设“基建拨款”科目;若财政拨款直接拨入基建账,则事业账需增设“基建拨款”一级科目,核算本年度的基建拨款、财政专项拨款及其他拨款等。另外,基建账年末有交付使用资产时,因“交付使用资产”要与“基建拨款”和“待冲基建支出”对冲,事业账也不必增设“基建拨款”科目;若基建账年末没有交付使用资产或交付使用资产价值小于基建拨款,则事业账也需增设“基建拨款”一级科目。不论上述任何情况,基建账中自事业账转入的自筹基建款不参与合并。
4.支出类科目设置。事业账“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不作任何调整,只反映自筹基建支出。
5.净资产类科目设置。因基建账科目按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分类,所以事业账中净资产类科目不作任何调整。
四、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
1.有些科目可以直接相加在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中填列: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等。
2.有些科目可以单独列示在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中: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固定资产”、“应付工资”、“代管款项”、“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
3.有些科目需分析计算后在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中填列:如基建账中“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其他应收款和应收水电费”可分析填列在事业账“应收及暂付款”中;基建账中“应付备料款、应付工程款和其他应付款”可分析填列在事业账“应付及暂存款”中。
4.有些科目需增设后在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中填列:如需在事业账中增加“在建工程”、“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等科目。“在建工程”科目需要根据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等科目分析计算填列。
5.有些科目需剔除内部往来后在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中填列:如事业账中“借出款-基建借款”需将基建账中的“部门基金借款”全额抵消后填入“借出款”;基建账本年移交事业账的固定资产,在基建账的“交付使用资产”和事业账的“固定资产”中同时反映,需将基建账的“交付使用资产”与“基建拨款”和“待冲基建支出”相抵消。
总之,合并科目余额表和合并会计报表只是在不改变现行会计制度下的权宜之计,随着预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借鉴西方和我国企业会计合并经验,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从而建立统一的会计主体和会计核算体系,才是长久之计,才更有利于高校财务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王华.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构思[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2)
2.王轩宁.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和探索[J].会计之友,2007(11)
3.李建兵.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并入经费会计账核算[N].中国财经报,2007.6
4.蒋桂芹.试论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合并核算[J].时代金融,2007.(11)75
5.蒋英.加强国有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督的有效途径[J].财会研究,2008(4)
- 上一篇:群众就医满意度整改方案
- 下一篇:冬季环境卫生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