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含义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含义

篇1

关键词:水权;水市场;水资源匮乏区

一、水权和水市场的基本概念

(一)水权

水权又叫水资源产权,水权有三种权利,分别为水权所有权,在开展服务经营当中所需要水资源来养殖水产品的相关权利,还包括相关使用权,所以水资源产权是对上述三种权利的总和。在我国,有关于水权的法律为《水法》,其中第三条有着明确的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对于水权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水权是国家所有权,国家占有并投入使用,国家有权利对此开展经营并从中获得收益。该权利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同时具有法定性。

(二)水市场

水市场即水权市场,是对水权具体分配或者是水权流通所发生的活动的总和。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在市场经济流通领域,水权通过流转等同于商品进入市场一样,通过市场的运作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所以通过对水市场的流转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产需求、生活需求以及与水产品相关的养殖需求。

二、对国外水市场建构模式的借鉴

(一)国外较为成熟的水市场模式在美国加州,有非常丰沛的水资源体系,对于这些原本低价值的水资源在经过市场杠杆运作之后,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智利颁布了新的水法,水作为国家的公共资源,在符合法律的条件之下,个人可以永久使用该水资源,同时这些水资源可以进行流转。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早在80年代便开始了水资源调配权的市场流转。对于销售者而言,在满足自身的需要的情况之下,可以将多余的水资源对外出售,从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这对于不在该方面投资的企业而言,销售多余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国外水市场的构建的借鉴

首先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规法律上逐步完善,其中《水法》对水权的具体制定和执行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以及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对水体所有权的确定,有关于对水体的使用权,同时还包括对水体的分类进行相关说明。我国可以借鉴上述国家,合理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可参考美国西部模式,采用占用优先原则。这一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明确用途,对此可以这样解释,在水资源的具体利用当中需要以产生经济效益为基础;二是时先权先,也就是说谁先试用,谁就获得该方面的权利;三是不用即作废。当用户不使用水权资源,那么这方面的权利等同于放弃。所以说具体在对水权的立法过程当中,如何界定“产生效益的活动”非常关键,要避免政府的寻租行为。

三、西北内陆地区水市场建立的条件和关键问题

(一)西北内陆地区水市场建立的条件

当前我国与水权相关的法律有两部,分别为《宪法》和《水法》,水资源归国家所有,那么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就需要确定水权。以黄河水资源为例,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类水资源:经济用水,生态用水,基本生活用水。上述提到的后二者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因为这是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根本;那么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当中对于水的需求则更为多元化,这就决定了经济用水具有一定竞争性。所以为确保水权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调节,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各行业要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调节配置。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的水资源市场还处于摸索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以市场供需进行调节,但是在具体定价方面,政府要积极参与,根据市场供需调节的结果进行灵活调节,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水市场。因此对于黄河水资源市场还需要摸索和探究,旨在与政府和黄河相关管理部门结合市场调配等相关因素,对水资源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并进行微观上的把控。

(二)西北内陆地区建立水市场的关键问题

为实现水的有效配置,必须使所有水的使用的边际净效益相等。在一个良好的水资源产权系统下,转让权利的直接结果是高效率。但那些在当前配置下净效益比较低的使用者会把他们的权利转让给那些净效益更高的使用者,改善双方的境况。因此减少对水权转让的限制是建立水市场的必要前提,通过短期或长期的租金,利用水市场和水银行进行季节性的水转让。制定合理的价格也是建立水市场的关键问题,对于水的供应商来说,不应该仅把水视作一种免费商品且只收取输送成本,应采取一种反映边际成本增长和含有地下水稀缺价值的定价系统。价格中包含使用者成本时,对所有使用者收取同样的价格,会使卖方产生利润。不管何种定价方案都应该全面采纳边际成本定价原理,供应成本更高的使用者应该比较低成本的使用者支付更高的费用。就西北地区而言,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和其他有黄河干流流经的城市,水的供给成本较低,消费者需承担的边际成本也较低,可以征收较低水价。但夏季是用水高峰期,而西北地区的降水量以及黄河的夏季水增量有限。因此不应采取固定价格制度,按不同时期收取不同费用,采用浮动价格制度更适用于西北地区。

四、结论及展望

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而言,建立水市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逐步建立水市场是很有必要的。在建立水市场的过程中,首先要明晰水权理论,国家应对“水权”这一新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围绕水权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可依据我国国情,再借鉴美国西部,智利,日本等同样存在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标准和立法原则进行立法。此外,减少对水权转让的限制,供应商出台合理的定价方案,都是建设一个健康的水市场的必要条件。水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简单地来说,水资源产权是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以及转让、收益权。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建立起科学的水权制度,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与市场供需结合的办法使得水权可以流转,二是水资源的流转能够产生其经济效益,继而服务于国家各项建设所需。所以当前我国的水权仍然处于探究当中,采取以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探究方式,为繁荣我国水资源市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华,舒全峰,吴佳喆.水权市场研究述评与中国特色水权市场研究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6-15.

[2]刘钢,杨柳,石玉波,方舟,王圣.准市场条件下的水权交易双层动态博弈定价机制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4-15.

篇2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1.自贸区将会给双方带来贸易便利

中韩双方建立自贸区以后,双方会加强海关方面的合作,实现通关的便利化。加强海关合作是建立自贸区的必然结果。2014年6月中韩两国签署协议,决定2014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互相认证安排。中韩两国实行AEO认证以来,双方海关给予AEO企业降低进口产品查验率的优惠政策,简化进口单证的审核查验,大大增加了认证企业的通关效率,加开了货物流通的速度,节省了人力财力。

中韩自贸区正式开通后,双方将会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进一步推进中韩贸易的便利化。2014年7月,中国央行和韩国央行签署了在首尔开展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备忘录,韩国人民币清算业务建立,将会促进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实施跨境交易,加强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清除两地使用各自货币的不便,降低贸易和投资结算风险,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双方在自贸区建设谈判中达成协议,自贸区政策实施后,双方90%以上的货物将实现零关税,贸易壁垒将会大大减少,进入到对方市场的产品的价格将会大大下降,两国人民将会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对方生产的产品,代购也将会彻底从中韩两国之间消失。

2.自贸区建设对中韩主要行业影响

2.1农业方面在中国存在天然的自然优势。广阔的土地和农业资源,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在农业方面存在绝对是竞争优势。两国距离近,交通便利,中国廉价的农产品能快速运达韩国,自贸区协议实施后,便利的海关政策,优惠的税费,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历史上,由于韩国对自己农产品竞争力较弱这一现象进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中国农产品进一步拓展韩国市场,但是,随着中韩FTA协议实施,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改善,双方贸易摩擦将会减少,这些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便利化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中国农产品低价进入韩国市场,使韩国人民可以吃到优质低价的食物,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韩国可以把资金和技术优势发挥到自己优势的农业机械行业,消除自己国内市场狭小的劣势。中韩双方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各有所专。

2.2 钢铁产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于中国近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建筑业和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产出国,韩国政府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大力扶持钢铁产业,现阶段韩国的钢铁产量一直稳居世界前10位。中国因为自身钢铁产量比较大,所以对外依赖性就比较小,只是进口一些特殊性钢材,所以钢材进口关税比较高,韩国是汽车大国,对钢材需求量比较大,自身钢铁资源不丰富,所以对进口钢材需求量比较大,进口关税就相对很低。如果中韩FTA实施,双方对国内钢铁进口免税,这将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韩国高质量的钢铁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钢铁量将会大大增加,因为韩国钢材进口关税率变化不大,因此对韩国从中国的钢材进口量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3中韩双方除了在货物贸易方面达成协议,服务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共识。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其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会越来越重要,中韩两国互为最大游客来源国,2013年中国赴韩旅游人数392.6万,占韩国外来游客人数的1/3,韩国来华旅游人数396.9万,占中国外来游客的1/6,双方加强旅游业方面的合作是必然要求。2014年7月主席访问韩国,并提出双方2015年和2016年互办旅游年,实施公务护照互免签证,普通护照短期旅行免签政策,到2016年争取两国来往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现,两国之间的旅游将变得更加便利,会加大对彼此国家人民的吸引力。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对方国家旅游。

3.中韩实现贸易便利化面临的挑战

合作出发点导致中韩双方合作侧重点不同,双方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方向各有打算,双方建立自贸区的动机很明显,对中国来说,韩国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金以及管理经验,中国与韩国合作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同时扩大自己优势产业的输出。韩国目的就是在中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自贸区很可能名存实亡。建立自贸区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自贸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对方市场的占有额,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又会担心自己会太依赖对方,成为对方经济的附庸。中韩在农业贸易这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矛盾,韩国担心进口过多的中国农产品,会造成韩国在农业上对中国的依赖,以后双方政策有所变化,就会受制于中国,中国又担心太依靠韩国市场,以后出现政策调整情况,就会担心产品无路可销。

两国之间贸易失衡是影响双方贸易便利化的一大因素。自1992年双方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这种现象成为困扰双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的对韩政策是扩大出口,鼓励进口,中国对韩国的进口额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韩国一直对中国存有戒心,对本国市场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实施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导致双方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且是中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贸易逆差长时间且大金额的存在制约着双方贸易的平衡,中国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外汇储备来支持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展望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政治关系。两个国家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关系影响,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双方才能互信友好,双方的经济往来才能良好持久的进行。东亚国家政治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很容易出现国家关系紧张的情况,从而引起经济关系的严寒,所以中韩双方一定要搞好政治关系。双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两国人民加强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消除以前因为历史原因而进行的脱离实际宣传所造成的不好影响。充分发挥官、产、学等方面的力量,睦邻友好,保持双方政治关系的稳定,为良好的经济关系奠定基础,为中韩自贸区政策推行保驾护航。

应该建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制。中韩自贸协议已经达成,但对协议内容应该进行详细明确的解释,面对违反协议的现象应如何处理,应该成立专门的争端解决部门,负责协议内容的解读,争端裁决,以及判定的执行。部门由中韩双方成员组成,对自贸协议的各个条款进行解释,根据协议内容对各种违反协议现象制定合理的判罚标准,对做出的判罚有权进行强制执行,不成立专门的检查部门,对判罚的公平性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对贸易争端做出高效合理的解决。如果中韩双方增强政治互信,双方政府创造出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积极引导双方人民沟通交流,增强互信,双方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减少贸易壁垒,建立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些将会为中韩自贸协议的健康顺利推行扫平障碍,对中韩贸易便利化作出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岩.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益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

[2]胡渊.多边化区域主义背景下中韩自贸区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2014(2).

[3]王姗姗.优先构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合理性分析[J]商业研究,2014(4).

[4]孟繁华.中韩贸易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4(7).

篇3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篇4

关键词:农村社区;必要性

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说法虽有些词语上的细微变化,但其内涵都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以群众为根本,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中农民是大多数的,那么广大的农民怎样才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环境卫生等的待遇?有人会说,把农民迁到城里,变成市民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从农村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农村,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为社区建设主要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单从这个定义上也能够看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它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既包括了经济的发展,又有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既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仍在进一步的拉大。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怎样实现城乡的公平?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会没有农村,不可能没有农民,我们现在发展的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我们需要通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来解决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及现代文明等的共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三、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方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要求“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决不是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消除城乡差别,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的过程。要达到这种结果,在目前来看就需要有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农村社区建设。只有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一体化这一目标才能越来越近直至最终实现。

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农民的新期盼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生活,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得到多方面的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其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近年来,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中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他们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渴望有便捷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服务。只有通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广大农民参与其中,着力打造好农村的服务和管理网络,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迫切要求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我们的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是好的,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方说农村社区建设投入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减少,甚至一些没有企业收入的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平日费用全靠上级转移支付,使得集体经济陷入困境,进而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是一大问题,社区活动中心娱乐项目、为民服务设施等单调、缺乏。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往往都局限于娱乐类,而各类维权、生产生活服务类的组织较小,缺少志愿者协会等的组织,邮政、信贷储蓄等的部门基本还没有进入社区。再有一点就是我们比较关注硬件的建设,而对于软环境即管理服务方面的建设却有些弱化,没能很好发挥村民的作用。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忠新.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和重要意义[D].南开大学,2007(10).

2.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Z].2000-11.

篇5

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度实验区”,1994年撤地建市。但是2000年郴州市城镇化水平只有26.6%,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1%,全省的平均水平为29.7%。可见郴州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的时期,研究郴州市小城镇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十五”期间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条件好的建制镇,着重扩大其规模,完善其功能。而要扩大规模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经济积聚功能;另一方面就要完善起居住功能,实现人口的集聚。鉴于郴州的区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城镇是非农人口的聚居区,主要从事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二三一”结构 ,大部分城镇第三产业仍没有超过第二产业。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7%,而发达国家往往达到70%以上。郴州是一个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1999年,农业总产值48.09亿元,工业总产值3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85.98亿元,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17%,可见郴州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研究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可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而第三产业总产值每增加1%可新增加就业岗位130万个,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此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对于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城镇的硬件设施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而软件设施是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个城镇即便其硬件设施好,但如果软件设施不行,其竞争力往往不强。

2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型”生活方式的到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居住环境的好坏成为制约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居住区的建设是居住环境的优劣的基础。近年来郴州市新建了一大批住宅区 ,但是多为平房和散建的住宅区。这些散建的住宅区,电力,通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物业管理也难以跟上,而且很不经济,难以达到资源共享,这是其一;其二,这些散建的住宅区往往呈单体现代化,整体一团糟,难以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对城镇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三,散建的住宅对土地浪费严重,土地资源是很珍贵的资源,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进住宅小区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有学者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每投入100元的建设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住宅便可带动130--150元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可见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起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吸引力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化生活。总之,推进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扩大其人口规模,从而使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 积极开展社区建设,促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1 社区建设的内涵

在“总体性社会”,国家掌握所有的资源,利用其行政手段,通过一个个的“单位”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而在“后总体性社会”即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解体,“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换,人口流动加快,下岗人员增多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等,社区异质性增强,居民的需求不再依靠单位而是通过市场和社区来得到满足,社区成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也就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民政部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而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学术界和民政部一道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可见社区建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在国外往往指社区发展,但两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可见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发挥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尽管有许多的说法,但比较认可的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其中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所谓社区服务就是“社区中的社会服务”的简称,指在政府倡导下,发动和组织基层社区成员在自愿、自助、互助的基础上,为提高社区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项目。社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里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下岗人员等;社区里的居民以及社区里的单位、企业等。具有福利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近两年郴州也开始社区的建设,但还是在初始阶段。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推进社区服务的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牛鼻子”,社区服务具有许多优势如收益快,污染少,最重要的是可培育社区精神。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7个城市的家庭对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家庭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据统计预测,我国社区服务至少有2000万个就业容量,而目前社区就业人口仅为900万个。可见发展社区服务业可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因此就郴州来说关键要抓住社区服务这个龙头,毕竟社区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协调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 培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含义。从社区建设定义来看,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特征。它表明社区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是某个组织的事情,更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区里所有的组织、个人等共同建设的过程,诚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铎所说,“参与、分享”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社区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对全局起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居民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居民的需求应该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间组织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弥补政府功能的“空白”,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总之社区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参与,然后共同分享所取得的成果即“参与、分享”。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的实现仰赖政府职能的转换和社会组织的发育。而政府职能的转换与社会发育是相互的,没有大社会的发育就不可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换;政府职能不转换,大社会难以发育良好。因此在城镇管理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转换期间,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为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中,城市政府依然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则是配合政府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和物品的组织,它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社会公众则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

三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

篇6

【关键词】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餐饮 企事业共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人们对于社区服务功能以及餐饮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本文提出了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理念。所谓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单位双向合作的形式构建,在丰富更新社区餐饮服务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的增长。

二、社区服务的含义

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社区服务是城市基层社区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向重点对象和有特殊需求对象提供的福利,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它有不同于其他服务的基本特征,就是福利性、公益性、群众性、互、区域性。

三、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

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将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成为社区的一块功能区。

社区特色餐饮是致力于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目标,着眼点主要是基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双向合作共建的餐饮模式,即所谓的“公私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场运作方式,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则,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二)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特征

第一,社区特色餐饮的消费方式将仿效目前高校的打卡付款与最普遍的现金支付结合起来,方便居民的消费。此外,我们将给予社区居民价格上的优惠。

第二,社区特色餐饮的特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上订餐业务。只要登陆其所在公寓的餐厅的主页,点击“网上订餐”,即可选择所需的餐点以及数量,再填写一下门牌号就可轻松完成,送餐上门后付款。(2)预订餐业务。为需要特别定做餐饮的顾客提供他们指定的餐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后还会提供在预定的时间送餐上门服务。(3)温情服务业务。一是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居民和年迈的老人特别提供无条件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二是为有特别需要的病人、学生、孕妇等居民提供特别的营养膳食;三是将每户居民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等饮食习惯在电脑中存档记录下来,为居民提供满意的餐饮。

四、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必要性

(一)基于社区服务功能的涵义

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利服务活动。社区作为公共管理的典型场域,社区建设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是社区服务两重性存在的根本内驱力,单纯依靠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必须以商业性、社会为有益的补充。

(二)基于居民对社区餐饮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餐饮服务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吃得饱”,更多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这就给社区餐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增加扩大就业岗位的需要

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可以为社区失业待业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家庭收入,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从社区的初创阶段向成熟完善的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推动力。由于社区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可以占到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50%。社区服务既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又满足了居民大部分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

五、结论

完善社区服务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餐饮需求,与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在福利性和营利性、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特色餐饮。希望本文对于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有一些启示作用,呼吁对构建社区特色餐饮的践行,从而实现满足居民对餐饮的客观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运宏.论社区服务中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以社区慈善超市为例[J].社会研究,2011(3):51-52.

[2]冯桂平.社区服务功能及实现的理论综述[J].社会研究,2011(3):39-43.

篇7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化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陈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吕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以泉州市丰泽区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汪诗颖.城市社区管巧体制巧革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州财经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 绿色社区 内涵 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社区的内涵

绿色社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型的城市文明社区。构建绿色社区,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进一步延伸到基层,扩展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公民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公众获取环境保护信息的建立和完善、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对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监督都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穿绿色的理念,使社区发展能够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又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绿色社区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就硬件而言,是社区里的各种环保措施,它的根本含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较少损耗,以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较少破坏,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设施的完善。而软件建设是指包括一个由政府各相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组织;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建立绿色社区的目的是把环境保护落实到社区,让环保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2 绿色社区的功能

2.1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社区建立了社区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引导公众开展行之有效的环境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环境道德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可以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2.2 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例如,节能、节水、节电、倡导垃圾分类、抵制豪华包装和一次性用品、废旧电池莫乱丢等。这种环境文明不仅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且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3 监督环境执法。绿色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公民环保参与机制,从而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执法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4 提供政策建议。绿色社区通过联席会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建立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居民参与政策建议,以及对政府正确决策的理解。

3 公众参与机制在绿色社区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绿色社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要发动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公民拥有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3.1 公民参与是绿色社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社区建设旨在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使公民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共建社区,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3.2 公众参与使绿色社区创建扩大内涵起到促进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领导是关键。加强对辖区单位领导的环境保护宣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绿色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他们的认同,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与辖区单位形成共建关系,签订共建协议,使其能够在人力、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3 公众参与对绿色社区创建起到监督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由于公众参与,一方面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环境执法工作进行监督,使绿色社区创建不走过场。当出现社区范围的环境问题或纠纷时,必须为民排忧解难。

4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绿色社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绿色社区创建的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总结和提高的问题。

一是由于绿色社区本身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我国目前的绿色社区主要是由居委会和物业来完成,资金来源是创建绿色社区存在的主要障碍。二是现有的绿色社区目标和措施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社区智能化的绿色管理理念缺乏。所谓绿色管理,就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社区的管理与实践活动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的决策要素之一,将社区的环境建设与环保措施作为具体管理目标,使社区按照绿色社区的标准运转。从整体上看,我国在绿色社区建设中绿色管理仍比较缺乏,如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绿色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等。

正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目前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的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相信绿色社区的创建将会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与关注,也将会在未来建设得更好。

5 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

传统的环境管理片面地强调了政府管理者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依赖政府部门的行为理念。然而,政府环保部门难以协调涉及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环境行为。又因运行成本高,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共同关心和共同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物的积极参与,使环保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群众的无数双眼睛,从而在根本上保证资源环境的高效管理。

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将其化为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还缺乏适当的组织模式,亟待加以培育发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能动员社区各种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提高政府行动的有效性,推动绿色社区创建,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而且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创建绿色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了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社区的创建,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环境与人类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户外环境

中图分类号: P642.5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各个城市在某基础设施方面也开始对老年人有了新的考虑,比如室外健身器材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无疑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动选择。众所周知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视力衰退、眼花、色弱甚至失明、步履跋姗、行走障碍、准确度低常出现无意碰撞器物现象。在心理上多有失落感、孤独感、冷落感,在感情上需要关怀,基于老年人的以上特点,我们的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 概念界定

2.1 老龄化

老龄化一词的原意是指年龄随时间而递增的过程及现象。老龄化一词应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个体的老龄化,即个体的“日历”年龄增加;另一层是指群体人口的老龄化,即群体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

2.2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范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并超过一定限度的现象及过程。对于这个限度,联合国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3 中国老龄化危机 

进入21世纪60年代,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进入老年。随着这部分人群迈入60岁门槛,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年份 总人口 60岁 65岁 80岁

人口 构成比% 人口 构成比% 人口 构成比%

2010 13.76 1.73 12.57 1.15 8.36 0.21 1.53

2020 14.72 2.45 16.64 1.74 11.82 0.30 2.04

2030 15.24 3.55 23.29 2.44 16.01 0.43 2.82

2040 15.43 4.09 26.51 3.24 21.00 0.64 4.15

2050 15.21 4.38 28.80 3.32 21.83 1.00 6.57

4 老龄化社区建设

4.1社区建设对策思考

4.1.1 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陶冶人的城市空间,这其中有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人都有享受城市空间的公平使用权,不分种族、不分贫富、不分职业,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问题。目的就是让那些弱势群体有同样的机会参与和享受。

无障碍设计

广义的讲,无障碍设计指设计者为适应大众的需要而设计的产品,可供所有人使用。由于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因此其活动空间也呈现出范围不断缩小的倾向,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的趋势,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于其基本活动圈内。无障碍环境,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它为残疾人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动作特点和环境中的障碍情况,在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弥补性设计

设计城市户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弥补性。弥补性环境可以给某些方面感觉受到损伤的老人提供触觉、视觉、听觉刺激。视觉和听觉是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主要感觉,如果老人不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环境,那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及加强环境刺激而得到补偿。适当的选址、合理的空间布局、细部设计、基地设施等都将有助于弥补老人衰退的感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4.2 社区环境设计策略

4.2.1服务功能布局的规划策略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是老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组成方式,需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功能上的合理布局与设计。例如,在物质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都要考虑老年人口的各种特殊要求。同时注意组织发展老年社团,培养关注老人需求的团体,鼓励老年人参加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团体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使老年人不会感觉到被社会孤立。

4.2.2 住宅的规划设计策略

住宅设计和设施应该适合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例如,一个小面积而容易管理的房子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相比大面积的住宅,他们更容易做很多事情;定期的房屋维护对保持老年人房屋的质量也至关重要。老年人的住宅设计主要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即实用性,安全性,健康性。

(1)实用性要求

由于行动的不便,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对相应的尺寸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老人的需求。例如,适当加大卫生间和门房的尺寸,以利于在别人搀扶与使用轮椅的情况下使用。厨房的空间应该能够容纳下轮椅在其内的便利运转,厨房的操作平台应该比普通家庭低一些,以方便使用。

(2)安全性要求

在我国,老人独居的养老模式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使非独居的老人,由于不能全天候地有人看管,同样时常由于在室内发生不可预测或突然事件而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因此建立报警系统和智能环境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3)健康性要求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在住宅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通风以及采光的问题。由于老人待在室内的时间比较长,首先需要考虑合理布局室内空间,起居室应置于采光良好的南面,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房间的空气健康质量。再次,增强老人起居室与其他房间的隔音效果,以减少噪声,提高老人的睡眠质量。

(4)交通的规划设计策略

对于交通规划,在社区范围内需要强化社区与对外交通的联系,在符合老人的步行范围内布置公交站点,减少横穿马路或人行高架桥的次数。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人口趋势必将更加严重,老年人口将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而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更需要重视老龄化社会的相关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老龄化社会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不同尺度来全面改善符合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环境,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贵武,张海青,肖红侠;论综合性规划的设计理念――老龄化社区适居性的探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张军民,赵学义,徐建农;适合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规划的几个问题研究;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

[3]文丽;城市老年人社会角色变化心理调适浅析;积极老龄化研究;2007

篇10

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2010年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10年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经济发展加速,2011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最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地方,GDP最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能实现每个人理想的地方。云浮的经验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突出的样板,至少目前在国内是很突出的样板。

2《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的创新特色

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没有受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束缚,而是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为本,主动参加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探索,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周干峙院士表示,必须肯定云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正确的。云浮有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而且紧密联系实际。邹德慈院士也认为,云浮实验用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思想非常好,突出的感觉是云浮的实验是成功的,特别是把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实践了,而且落到了实处,也比较深,深的意思就是不但落到了城市,而且从县镇一直到村到最基层的社区都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进行了实践,真正把规划做到了镇、村,做到了最基层的社区,而且有实际的行动体现。这一点很突出,也很重要。崔功豪教授提到,人居环境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升就是把过去的居住体系扩展成为人居系统,人居系统是和环境相连的,不仅仅是居住的概念,而是整个人居环境的概念,这个提升怎么体现,最基本的就是社区。云浮提出完整社区建设的概念,其人居环境建设着重在基层,着重在农村,着重贯彻以人为本,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杜立群副院长对以人居环境科学指导规划一个比较突出的体会,是人的问题。即以人为本,具体到规划中对人怎样认识,对人群怎么划分,除了要对领导负责,如何对群众负责,这些在云浮经验的总结中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真正重视了人,规划的效果才会显著。

2.2规划实施方法创新,坚持城乡统筹

云浮统筹规划的创新,是形式的创新,是内容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云浮规划的主要做法是: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通过在空间上解决“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在实施上落实让“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建立建设云浮人居环境的一整套政策保障机制。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三化融合”发展,确定县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体,镇的职能以社会管理为主体,村的职能以社区建设为主体。同时建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在经济上,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在机构上,建立以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三办两中心”为主的“向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与主体功能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框架强调空间功能和实施主体相匹配,在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落实规划实施主体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机制。人居环境的愿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领市域空间发展布局;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落实理想人居环境的行为主体和政策保障,把空间布局和实施主体结合在一起;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了人居环境实践的最基层单位,落实社会管理和环境建设,把人居环境建设落实到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体现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政策激励的行动安排。吴唯佳教授特别提到,云浮规划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个愿景,两个抓手。两个抓手一个称之为主体功能区的扩展,一个称之为完整社区,这个办法比原来的城乡规划办法有比较大的突破,主要抓住了影响云浮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的是怎么组织实施使愿景变为现实。除了组织之外,要让发展能够惠及普通百姓,抓完整社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在完整社区里面表现,不仅是GDP数据的增长,而是真正要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社区层面和老百姓的生活层面反映出来。就这两方面来看云浮实验很有价值。石楠副理事长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学科在做,国家政策层面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落实到具体地方和某个具体的行业,通过什么样的抓手推动这些工作,是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浮的工作确实是做得很超前,非常扎实。中央对“十二五”期间发展一系列的要求,转型发展是核心,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云浮的做法非常成功。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云浮本身长期的积淀,从几个规划统一起来做,到关键领导岗位有一些很有远见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等等,体制机制创新非常值得提出来研究,尤其是县层面,可以说县层面的管理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核心,云浮实验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包括从党和政府来抓走向民众积极的参与或者作为主体走向制度建设,都需要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2.3统筹核心重在基层,坚持自下而上

李强院长在谈到城乡统筹概念时提出了两点:一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并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二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是如何在农村重建有秩序的农村社会,如何把城市的文明引进农村。云浮提出的人居环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幸福是目标,和谐是目标,人自身的满足是目标。云浮的实验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创造,创造一定是从基层来的,很多事情老百姓如果没有积极性是推行不下去的。云浮运用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推进的时候很多都是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民间活力。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路是自下而上,是从个体需求扩展到整个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从城乡发展角度来说,显然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须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云浮实验一系列的措施做到了这一点,将城乡统筹落到实处。云浮在建设完整社区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慢行绿道为载体,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二是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通过三网融合平台推动镇一级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维稳工作站“一社三站”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五改”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以设立三级理事会为平台,形成社会管理群众自治的基本单元,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四是以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为核心,营造具有地方感的社区文化。而亲身参与了云浮规划的梁勤理事在实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老百姓踊跃参与,出钱、出力、出工,追求美好环境的渴望和热情令人感动。在发动群众方面,云浮市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很重视培训,不单是培训各级干部,更多的是培训农民中的能人、社区的热心人,这是云浮统筹发展规划整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