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职业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是强制执行的,而职业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性,靠社会思想教育,一般是采取职工守则、公约、岗位责任制等形式使之具体化、规范化。法律规定了公民行为的规范,道德则鼓励人们向更高的标准攀登。在我国每一个从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也包含这些普遍的原则,这就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普遍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是:
1、以“为人民服务”思想为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人。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财会人员是掌握国家钱、财、物和执行财经政策的主体,其行为直接涉及“国计民生,千家万户,各行各业”。所以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的言行不但直接关系到本职工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党群关系和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我们手中的财权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决不能因手中有权而趾高气扬,以“权”压人;要热忱相迎、谦虚谨慎;要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对不正当的要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以理服人。
2、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与分工所决定的。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集体事业蒸蒸日上,个人利益才会稳步地得到不断提高。财会人员更要注意端正自身,要行“天下为公”之道。在具体工作中要团结广大财会人员共同工作。
3、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准绳
道德规范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应维护职业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团结友爱,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社会道德水准。
4、以有利于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的提高为特色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品质、道德意识、政治觉悟、文学艺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一长期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水平。一个修养全面的人应该是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内在统一的人。狭义的素质是指“天赋”“天资”;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现有的基本条件,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科学文化与业务素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在人的成长中,理想.道德等精神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整个社会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财会人员。
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由财会人员掌握党和国家的财权与社会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发生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特殊规范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情况是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会计记录是经济活动在会计帐务中的再现,因此必须真实、准确,任何弄虚作假,掩盖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做法不仅不符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违反《会计法》的。财务报表、帐目数字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实际,努力维护会计数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2、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目前经济领域中吃喝玩乐、铺张浪费、损公肥私、虚报冒领等违法乱纪现象比较严重,要端正党风,抑制各种不正之风,要靠大家人人从“我做起”、“正人先正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财会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人生价值观上提倡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
3、顾全大局、不片面追求局部和个人利益
财会人员与其它职业沐员不同,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本单位当好家理好财,要维护本单位的合法经济利益,从而千方百计开拓财源,努力为之筹划,计算;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又担负着具体执行国家赋予的财政、财务、税收会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职责。因此财务人员特殊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财会人员要顾全大局,要首先站在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要善于理顺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绝不能不顾大局去片面追求局部和个八利益。
4、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财会.人员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要从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出发,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学会理财、生财之道,为搞活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有用之才作出贡献。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地执行岗位责任制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要学会科学管理,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发挥会计预算、会计监督作用,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5、坚持原则、执行制度、克尽职守,敢于和善于同不良倾向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遵纪守法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准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会计法》对财会人员提出的强制要求。因此,财会人员应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律、法令和本单位所制定的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要严格审查,把好关口,堵塞漏洞。在日常工作中,要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不怕打击报复,在个人品德上要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做到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以上分析了财会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即职业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那么应如何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呢?
(1)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和财会法规的学习,从而树立理想,了解国情,全心全意服务于民。
(2)忠诚于党的财会事业,维护集体声誉,搞好内部团结,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
篇2
一、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加快形成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件)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也是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着力推动的重要问题。国办5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发展,积极促进200家左右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科学引导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努力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各有侧重、市场定位各有特色、服务对象各有倾斜、地域分布较为合理,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序竞争、接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随着国办56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和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到位,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企业从提高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社会公信力角度出发,迫切希望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不同规模事务所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以指导本单位选择事务所的相关行为。
指导意见适应企业的积极诉求,针对当前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存在的无序竞争、恶意压价、“小马拉大车”等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以《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依据,从引导企业科学规范选择事务所角度出发,对大中小事务所与客户群体的协调对接提出了原则性、导向性意见。指导意见的实施,有助于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科学选择相应规模和资格的事务所提供优质服务,有助于各类事务所根据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合理选择相应的客户群体,大型事务所服务大型、高端客户;中型事务所服务中型、一般客户;小型事务所服务小型、基层客户的局面将日趋明朗化,有助于促进行业规模布局更加合理,保持行业发展良性态势。
二、指导意见的出台过程。
作为全国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高度重视事务所合理布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指导意见各项规定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充分调研论证。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赴部分地区、企业和事务所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座谈研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起草制定指导意见。
(二)内部征求意见。指导意见草拟完成后,财政部会计司书面征求了部内条法司、教科文司、社保司、企业司、金融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等相关单位的意见。根据意见反馈情况,会计司对指导意见的施行范围和相关制度安排进行了调整完善。
(三)公开征求意见。在前期内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扬科学民主决策精神,财政部就指导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个月,共收到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级财政部门,以及若干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回复意见百余条。我们根据各方面意见反馈情况,再次组织相关单位座谈研讨,对指导意见作了修改完善,并按程序报部领导签发。
三、指导意见对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有哪些原则要求?
指导意见的核心是要求大中型企业选择大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小型企业原则上选择小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具体而言,指导意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选择事务所提出原则要求:
第一,大中型企业应当选择与自身规模、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相适应的大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对于具备H股审计业务资格和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事务所,由于这类事务所在执业质量、人才团队、业务规模、国际化水平等居于同行领先地位,大中型企业在选择事务所时可以优先考虑此类事务所。此外,对于采用合伙制或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大中型事务所,由于其内部治理水平、一体化管理水平以及承担的执业责任较之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往往更高,企业也可以优先选择该类事务所提供服务。
第二,境外上市企业,金融、能源、通信、军工企业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骨干国有企业应当优先选择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服务。这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国际资本市场认可度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办56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谓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是指在人才、品牌、规模、技术标准、执业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化综合服务,由财政部、证监会推荐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第三,小型企业原则上选择小型事务所提供相关服务。对于小型企业出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或满足业务需求等原因,有意愿或能力选择大型或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的,指导意见予以肯定。指导意见所称中型事务所,是指行业排名前200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含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虽未进入行业排名前200位,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前10名以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可比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
四、指导意见对企业采取招标形式选择事务所有何要求?
招标是企业选择事务所的一种方式。财政部高度重视事务所招标制度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企业招标选择事务所行为进行规范。指导意见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企业采用招标方式委托事务所提供服务的,必须严格遵照《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财会[2006]2号)执行;金融企业应当同时遵照《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财金[2010]169号)的规定。事务所在依据上述文件要求参与投标活动时,还必须满足财政部门、物价部门有关事务所服务收费的管理规定。概言之,事务所招标制度的核心是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质量为先的原则,坚决杜绝招标单位将服务收费报价作为确定事务所中标的关键因素甚至唯一依据。
五、财政部对贯彻实施指导意见有哪些要求?
篇3
2010年颁布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制定的。为了规范注会的职业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审计工作高效快速的进行。其基本原则是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审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保持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关注,在职业活动中坚持保密原则,维护企业,事务所的合理公正利益,维护公众利益,履行社会责任。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现状
2001年底,我国的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十几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资格的国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质量检测的结果,结果显示,在被抽查的会计师事务国中有23份严重虚假的审计报告,该结果涉及了40多名注册会计师,造假的数额达到其实多亿元,另外在2005年公布的国家财政部会计质量信息检查包公中,许多公司存在虚增利润等会计问题。还有轰动中外的银广厦事件,这些事件和数据都反应出我国注会行业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其具体表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注会职业道德规范制度不完善,操作性差。我们国家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制定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国家的注会职业道德规范只是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对于注会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总纲,并没有具体的实行规则,这就造成了注会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我国为了和国际注会行业趋同,而在制定国家的注会职业道德规范时,照搬了一些国际上的注会道德规范基本守则使得我国注会行业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差,造成了我国注会职业道德的缺失。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低,对社会公众的利益关注不够。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这两个方面首先,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要求比较低,只要大专以上学历就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学历整体较低,专业知识掌握不是很到位,专业技能存在着缺陷,使得在从事以后的审计审阅过程中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
(三)扭曲的职业环境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事件时常发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环境中,供大于求,注会事务所对客户的需求大,为了保住客户,事务所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于增加税收,扩大业绩等方面的需求而保护某些企业等不正当的市场行为严重阻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由此产生的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共同舞弊的现象市场发生。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注会职业道德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注册会计师的良好形象。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关于注会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在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完善道德规范制度,在加强法制的同时要站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针对注会工作出现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会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而且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惩罚机制,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制裁力度。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鉴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低下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使其对于职业道德有较深层次的理解,逐渐在全社会建立诚信机制,加强普法教育,完善信用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注会的后续教育,提高注会的业务技能,增加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政府和事务所而言,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对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审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建立一套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提高其专业技能。
(三)净化职业环境,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向合伙制企业转换。对于注会职业环境恶化的现状,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治理力度,通过建立相关的部门,分离事务所与客户之间为利益共同体的现状,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另外,政府环境也很重要,政府要加强政务公开化,打击地方保护势力。其次,还要加强事务所的合伙制企业的转化,限制新设的会计师事务所,改变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
四、总结
篇4
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弱化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和目标都是相悖离的。在分析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传统审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的实际情况,提出为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关键词:
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审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作者:林进添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4]苏文兵,周齐武,丹蒙•弗莱明,等.审计伦理测量及中美大学会计专业学生审计伦理水平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6):37-44.
篇5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立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八个方面。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难以涵盖和替代的。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由于多元化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也难免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原则,谋取私利,贪赃枉法。
2.违背职业准则,弄虚作假。少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甚至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标准,明知有假而报假,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近几年来,这类由虚假审计报告引发的“北京长城”、“深圳原野”、“银广夏”等一系列事件,不仅给我们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很坏的影响,也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经济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实施《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3.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1)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2)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政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4.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5.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构,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近期,在最美司机吴斌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为报道之后,各地涌现出多位“吴斌式”最美司机,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了时代精神,以敬业奉献的职业追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道德标杆,引发了我作为会计职业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迫于压力,不坚持原则很有关系。,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一、会计职业目前存在的有违职业道德的问题及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动,这个“利益”,既包括单位利益,也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单位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各方面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管理的最高领导层,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加薪、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规,避免因违犯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按单位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单位负责人通过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等。由此可见,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关系极为复杂,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进而产生了虚假会计信息,究其根源是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缺少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其次,是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失信成本低。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
二、应该如何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呢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投的认识,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与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对服务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2.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创新会计伦理道德,重塑道德价值。会计伦理的价值说到底就是向善的引导和对恶的纠正。因此,应树立“以诚信促发展”的道德理念。将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环境建设常抓不懈,依据时代的特点,在了解新情况、探讨新课题、掌握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涵,以强化协调会计关系、促进会计系统运行的有序化,明确会计职业责任,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氛围。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还处在起步阶段,处于评价系统核心地位的评价机构还未建立,目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由此导致实际评价活动往往涉及到一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利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建立独立统一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关键是机构创新,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独立于会计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第三方”设立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由于它与会计行政管理和具体从事会计活动的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独立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工作,因此它应该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可以从利益机制和行为方式上根本改变现行体制下存在的种种弊端。
3.加强会计制度建设,编织会计诚信网络。加强会计制度建设的终极意义就是编织会计诚信网,阻止伦理道德的沦丧,抗拒金钱物质的诱惑,以从根本上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因此,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且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势在必行。同时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履行会计承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以获得社会各界对会计的高度信任和肯定。
4.协调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提高会计造假成本。道德不同于法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强制性。行业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管制的基本形式。职业组织本身应是自发形成的,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的会计从业者没有行业组织,完全靠政府财政部门监控未免显得粗放。同时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靠会计人员内心道德感和职业良心,而不是受制于外力。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在管制上应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一与协调。政府管制和理论引导必须在坚持行业自律原则的前提下明确管制范围,统一道德规范的形式,重点应该放在通过《会计法》、《刑法》等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执业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在会计领域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充分释放“成本外嫁”的功能。即通过成本“挪移”,不仅将违规者“外嫁”的成本重新“内置”到原本的承担主体,而且还要进行“贴现”,由始作俑者支付“利息”,从而达到合理配置权力、责任、利益与风险,实现各方“多赢”的目的。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从而有效遏制会计人员违规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7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科学地对其评价需具备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指标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体系评价的结果, 其选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要紧紧围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目标来设计, 并由代表会计职业道德各组成部分的典型指标构成, 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目的性要求选择恰当的评价因素, 使评价结果能直接作用于会计人员的工作, 提高评价的应用价值。
(2) 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指标设计必须有科学依据, 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人员实际职业道德状况, 同时又要全面、系统并具有代表性, 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指标和内容。
(3) 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现代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的作用在于能统一评价因素, 保证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结果的可比性, 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4) 可操作性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能取得的资料,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满足时效性要求的方案, 使评价得以顺利贯彻实施。这里应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数据资料比较容易取得, 避免由于资料难以取得而带来的数据不准确; 二是力求指标计算简便, 基本采用日常会计人员分析中的常用指标。
(5) 时效性原则。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一定时期系统安全的实际情况, 而且还要跟踪其变化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防患于未然。由于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许多企业内部资料无法获得。现阶段在考核指标设计上重点应依靠财政部门易获得的信息。随着工商、税务、银行等信用考核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将为会计诚信考核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
(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会计职业道德工作较复杂, 如果对指标逐一量化, 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结合定性分析。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 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方法是指为了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 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职业道德评价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确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方法, 对会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做到自我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相结合, 以自我评价与内部评价为基础, 结合外部评价, 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 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 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做出的善或恶、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方法。个人评价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的自我评价; 内部评价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 社会评价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评比, 并运用奖罚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一) 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是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在会计职业工作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而进行的总结和评判。自我评价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进行的评价方式, 主要靠内心信念起作用。它使人们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做出合理的解释,使会计从业人员在道德评价中形成一种自知、自尊、自诚的精神,从而成为会计人员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调整的巨大精神力量。自我评价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 设计出会计人员“自我评价表”(见表1) , 该表依据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设置八项自我评价内容, 再根据每项内容的具体要求设计了多项具体指标, 该表通过会计人员自我评价对其进行职业道德约束, 形成自知、自尊、自诚的精神。
(二) 内部评价法内部评价法是指会计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活动方式。内部评价法主要通过内部的考核评分、工作效率评价、对比评价、追踪评价等方法,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较为详尽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本文根据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建立相应的评分指标, 通过层次分析法为每个指标赋以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 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 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 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 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 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 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 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本文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并依据重要性原则, 通过层次分析软件为每个因素赋以权重, 如表2:
NO.1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 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是会计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3:
NO.2 诚实守信就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时应当实事求是的做事, 讲信用, 重信誉, 信守诺言, 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工作准则。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4:
NO.3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这是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的, 是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和行为准则。会计活动涉及国家单位、投资者、债权人等方面, 会计人员如何处理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 会计从业人员只有自身做到廉洁自律, 才能理直气壮地行使核算和监督的会计职能, 保证会计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5:
NO.4 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 依法办事, 实事求是, 不偏不倚, 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6:
NO.5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实施会计监督。因此, 坚持准则就是坚持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7:
NO.6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勤学苦练, 刻苦钻研, 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包括会计专业理论水平、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三个方面。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8:
NO.7 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 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主动提出合理化
建设, 协助领导决策, 积极参与管理。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9:
N0.8 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0:
根据积分确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终等级, 考核得分高于90 分的, 评定为A 级; 考核得分高于80 分低于90 分的, 评定为B级; 考核得分高于70 分低于80 分的, 评定为C 级; 考核得分高于60 分低于70 分的, 评定为D 级; 考核得分低于60 分的, 评定为E级。规范评价程序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 由各单位准备相关文件、资料并报送评定机关; 其次, 由评定机关派出评审小组进行审查;最后, 由评定机关确认个人信用等级、颁发等级证书(A、B 类) 或下发等级评定通知书(C、D、E 类) , 并报上一级道德委员会备案。每年终评定一次, 并将评定结果记入会计人员个人信用档案。
(三) 外部评价法外部评价法是指财政部门、社会组织或外部人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开展评价的活动方式。外部评价应包含的内容如图1 所示:
(1) 社会舆论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说, 可划分为政治舆论、文艺舆论、宗教舆论和道德舆论等。道德舆论与其他社会舆论相联系, 相互补充, 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社会评价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要有效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舆论监督, 形成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 使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人受到社会舆论的大力肯定和褒扬,使背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乃至谴责, 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
(2)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 并成为一定群体的传统习惯和社会风俗。传统习俗评价法, 即以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传统习俗作为评价标准, 裁决人们行为的善与恶, 适合传统和习惯的做法就是善的行为, 否则就是恶的行为。
(3) 政府部门评价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采用电脑随机抽样的方法, 确定受查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 对有问题的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诚信公布栏, 进而评价该单位的信用等级。
(4) 中介机构评价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估。他们负责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进行审计、验资和其他业务工作。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工作社会评价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通过执行业务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 客户评价是外部评价法的重要方式。因为客户作为旁观者, 较易对会计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深入客户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主要可采用问卷调查、与客户座谈两种; 二是制定客户监督制度, 如建立公开举报制度, 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 制定工作人员守则, 以醒目的方式唤起客户的注意, 评选出优秀的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 杰克・莫瑞斯(Jack Maurice) .Accounting Ethics. Shanghai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mics Press, 2003.
[2] Leonad・J・Brooks.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Accountants.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4.
[3] 叶陈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 杨春平:《会计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论》, 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5] 李孝林、孔芳城等:《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年版。
[6] 浙江省财政干部教育中心:《财会职业道德》,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7] 卢永华等:《会计科研方法论》,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8] 邓瑞:《试论重塑会计诚信》,《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9] 藏文平:《论加强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工会论坛》2004 年第3 期。
[10] 韦彦:《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新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4 年第4 期。
[11] 李志伟:《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新体系》,《中州学刊》2003 年第5 期。
[12] 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 年第4 期。
[13] 杨青松等:《会计人员实行e 化管理的设想》,《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 年第2 期。
[14] 续淑敏:《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探讨》,《农业经济》2005年第2 期。
[15] 张艳琳:《会计诚信问题再探》,《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 年第2 期。
[16] 黄英:《建议组建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委员会》,《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 年第6 期。
[17] 姜惠玲:《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应树立的观念》,《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 年第9 期。
[18] 郝淑君:《会计职业道德的经济视角》,《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 年第1 期。
[19] 宋贵伦:《量化职业道德》, 同心出版社2005 年版。
[20] 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立信出版社2004 年版。
[21] 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因此,会计人员应拥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加入WTO以后,会计行业迎来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银光厦”事件,美国“安然”事件等为代表的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会计界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1.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利益的中心,难免受到诱惑。少数会计人员抵挡不住诱惑,不能坚持原则,以至贪赃枉法。
2.违背职业道德,“做假账”
少数会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明知有假账的情况下,而做假报假,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近几年来,这类由虚假审计报告引发的事件越来越多,造成的影响很坏,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1.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改革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流行,社会公信力下降,欺诈赖帐,偷税漏税等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了一些会计人员的道德天平,滋生了腐败的土壤,产生了不良的行为。有的会计认为大家都在造假,我不做假,企不吃亏?甚至对做假行为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引发了社会对会计的诚信危机,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
2.缺乏合理的职业道德制度。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完整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只注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局面亟待改变。
3.“不当利益”的诱惑。部分单位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有向上爬的资本,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暗示或逼迫会计人员造假帐,甚至私设“小金库”,利于自己的活动。而许多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不敢和领导顶,屈服于压力,违心造假。有的会计人员甚至认为这是“合法”行为,是为单位“谋福利”,心安理得。
4.法律意识淡薄。目前,大多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当违法被判刑时,后悔莫及。因此,有必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提高操作水平,同时要经常自我反省,作心灵上的反省。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培养高素质会计队伍的重要手段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要及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修养;二要掌握有关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实事求是、办事细腻、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生活严谨、艰苦朴素、以诚待人。
3.有利于反腐倡廉,形成清正廉洁的好风尚
若会计人员坚持办事原则,坚持职业道德,一身正气,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行贿受贿、大吃大喝等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权力,忠实地履行义务。
四、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会计人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态去看待金钱,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而会计职业道德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公开、公正执法的光辉形象,是为社会公众认可的一种风尚。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会计事业,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化法制监管
要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并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的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要加大监管力度。
4.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财经纪律
一是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得不偿失;二是执法部门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肃查处,杜绝讲人情。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大会计人员应与时俱进,按照新时期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法律出版社,2001,9.
[2]朱秀华.对做假账问题的剖析[J].财会月刊,2003,11.
[3]会计基础工作考核与管理手册[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6.
篇9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规定了会计从业人员在履行公职中应当怎么样或不应当怎么样。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些会计人员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得他们失去了方向,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甚至犯罪事的行为,这些都是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的行为。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单位内部的不利影响因素
1.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就会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职业道德,就很有可能会被辞退下岗。当前突出存在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大都是会计控制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操作者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是减少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重要举措。
2.会计人员的总体道德素质偏低的影响
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以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只是走形式,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二)单位外部的不利影响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抬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
2.政府监督不力,造成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恶性循环
政府监督不力,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产生的土壤。监督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另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善,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苍白无力,也是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1.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净化环境,仅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不是就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与法律、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应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等来制定、颁布与监督实施,实行行业自律。会计职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和会员的桥梁纽带,应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律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篇10
一、企业调查:社会对财会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针对企业的调查,笔者没有选择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而是以企业的人才招聘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招聘广告比问卷更能反映出企业在人才需求和选拔上的真实意愿,且在信息的可获得性上,招聘广告比问卷要容易得多。为此,笔者从人才市场选取了91家以财会类本科毕业生为招聘对象的企业为调查样本,以其对财会人员的招聘条件作为执业能力要求的信息来源。通过对这91份招聘信息的汇总、整理、分析和归类,发现各企业因其规模、行业、性质的不同所提出的招聘要求有所差异,但依然有共性。经比较分析,共归纳、筛选出三大类、十五项指标来反映企业对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要求,见表1。
(一)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包括会计核算流程掌握能力;财会软件运用能力;登记账目、编制报表能力;税务申报及税务筹划能力;盘点、对账及票据审核能力;财务分析、预算控制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企业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流程掌握能力”,为企业在各项要求中提出最多的一项。其次是“财会软件运用能力”,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明确提出此要求。再次是“登记账目、编制报表能力”、“税务申报及税务筹划能力”和“盘点、对账及票据审核能力”,明确提出这些要求的企业都在四分之一左右。最后是“财务分析、预算控制能力”,提出的企业不足五分之一。
(二)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办公软件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力;抗压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再学习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强调“办公软件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企业最多,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强调“团队合作能力”的企业次多,在四分之一以上。而强调“执行力”、“抗压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企业数均在12%~16%之间。
(三)职业道德规范能力 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财会政策把握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明确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企业超过了一半,为各项能力中被企业最为看重的一项。而强调“财会政策规范把握能力”的企业也超过了30%。
从某种角度上说,作为一个财会从业人员,上述专业能力都应该具备。但在企业在招聘广告中,对某一能力明确提出要求,却没有明确提出另一项能力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企业所需要的,有些虽没有明确提出,是因为企业认为那应该是本专业能力要求的“默认值”,不必特别强调。而那些被企业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要求,则反映出企业现有财会人员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亟待改善与提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之前培养的人才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远未能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从某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二、学生调查:财会类毕业生执业能力自我评价
依据企业调查结果,以上述15项执业能力为题设计了问卷,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财会类专业的2008级(大四上学期)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68份,收回289份,其中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为74.2%。 调查结果见表2。
(一)专业知识能力要求 从调查的具体结果来看,学生对于“会计核算流程”和“登记账目、编制报表”、“盘点、对账及票据审核”这三项财会专业的基础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自信,认为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仅分别占15.1%、9.9%和14.3%。由于大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最先接触就是这类工作,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类基本技能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非常重要。在“财务软件处理能力”方面,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满意度,这说明新一代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较为熟练,同时他们对这类知识也有明显的偏好。这是他们作为职场新人可能拥有的一个优势,应进一步加以积极引导和强化。在“税务申报及税务筹划能力”和“财务分析、预算控制能力”方面,学生最为不自信,认为自己这两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仅在5%左右。这可能是因为与这两类相关的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教学中对理论深度的要求又比较高,学习中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