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安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篇1

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已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发展势头喜人。但如何进一步借鉴社区建设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真正建设好和谐社区,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社区建设中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一环。本办参与“和谐社区”主题调研课题,目的就在于协助调研组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写出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参与调研内容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二)对近几年来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评估

(三)当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情况

(1)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防范组织情况。社区有哪些治安防范组织,各类组织的人数、人员待遇、经费来源情况;

各类治安防范组织如何开展治安防范;

社区警务情况。

(2)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方式

创建平安社区的情况;

有效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的情况;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内容。

(3)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内容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情况;

吸毒人员管理教育情况;

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视居住人员的管理安置情况;

对组织的防治、打击情况;

帮教组织设立情况;

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情况;

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出租房屋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五)目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对今后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参与调研方式

在调研组的统一调度和计划安排下展开调研。总的要求,调查面要广;挖掘资料要深;掌握的数据、经验、主要问题要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新。

1、深入群众、街道了解情况;

2、召开有关基层机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

篇2

一、指导思想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运用政府、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源头管理,形成公众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促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分级创建、逐步推广”的原则,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开展以乡镇为主体,县安监局联合交通、交警、消防、卫生、公安、民政、文体、劳动等相关部门予以业务指导的创建安全社区专项行动。争取2013年创建1个省级安全社区,2014年创建2个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创建3个省级安全社区。

三、实施步骤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采取创建标准从高要求、从实制定,分动员部署、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和考核验收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12年月)。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县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对试点社区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研究、协调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等,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二)试点创建阶段(2012年月至2013年6月)陵工业开发区是县政府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对此,陵工业开发区应落实创建工作具体机构、指定分管领导,配备相关人员和经费,动员辖区内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开展创建工作。其它各乡镇也要根据辖区实际,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做好准备。县安办应加强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中好的做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我县安全社区建设的推广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争取到2013年创建1个省级安全社区,2014年创建2个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创建3个省级安全社区。

(四)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进行考核验收,并做好申报工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经研究,决定成立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县安办。

成员由安监、交通、交警、消防、卫生、公安、民政、文体、劳动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安办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综合指导协调及日常工作。其他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相关工作统一安排到安全社区创建之中,积极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和人员,保障必要的活动资金,组织学习国家关于《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省安全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好本辖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县政府将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各乡镇(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各乡镇(开发区)要围绕辖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在摸清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重点控制的危险源,掌握社区人群伤害的趋势与分布特点,明确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确定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目标,并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于2012年月30日前将方案报县安办。

(三)建立机制,完善措施。安全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科学性、广泛实践性,涉及区域诸多方面,社区与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的保证措施,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安全社区投入机制。各乡镇(开发区)应落实安全社区建设专用资金,加大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发动社区各界,支持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以形成县、乡镇(开发区)、社区各界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评估机制。根据安全社区建设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针对安全社区建设计划和干预项目的考核评估机制。三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咨询服务机制。集合社区内外的人才资源,聘请热心安全社区建设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建立专家型志愿者队伍,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指导,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在科学指导下拓宽领域、快速发展。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实施时间长,需持续1-2年才能达到评定条件,其中,国家级安全社区的创建时间更长,一般至少要3年时间。经评定认可后,还需要坚持持续改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在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长效建设,不断完善改进措施,保障运行持续有效。

篇3

用现念教育农民用全局理念谋划未来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秦淮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秦淮社区是由原石马村经征地拆迁建设而来,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辖11个居民小区,15983人,原石马村10个居民小组的1827名群众全部“赤脚进城”,农民变成了居民。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实际,以盘活集体资产和推动富民工程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尝试社区发展改革,目前,初步形成了集体资产增值、社区群众增收、干群合力增强的良好局面。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省级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夯实集体经济支柱。

几年来,社区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以标准厂房为载体,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使社区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一是为工业园家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每年按时上缴租金400万元。二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平台,积极寻求投资项目,进行招商招租活动,去年我们成功引进1个千万元项目,至此社区已有大小企业23家。三是广开渠道,发展三产,创新举措,盘活资产,每年创收利润30万元,为社区经济增加了活力。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回收各种欠款,为社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现在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

二、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文明城区建设

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对小区物管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百分考核,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以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服务网点为纽带,以社区志愿者为载体,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环境、治安、计生等便民利民的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清理占道经营和门前乱堆乱放,营造优美环境。

三、强化富民工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富民落到实处,一是积极寻求就业岗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群众就业,同时做好宣传,鼓励群众自谋职业,几年来共安置劳动力3868人次。二是认真做好合作医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5%以上的同时,按时兑现群众的报销资金。三是计划生育月服务参服率达100%,社区几年内无一例计划外怀孕,同时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四是切实加强帮贫解困力度,真正帮助那些因病致穷的困难群众,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群众补贴,几年来共帮扶困难户180多户,目前有低保户15户,全部做到应保尽保。

2006年我们将分析不足、取长补短、再接再厉,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社区建设、招商引资、社区经济三大重点,开拓创新,自加压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全力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一、化解压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之路。

一是解放思想,增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通过一“比”,跳出社区看社区,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从而增强工作主动性。二“逼”。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三“学”。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使他们思想围着经济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看。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区位独特,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等优势,借助开发区和街道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盘活集体资产,做大做强社区经济。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结合实际,拟定《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引导群众自觉把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的托带费、保养费部分转化为创业资本,成立创业发展基金,解决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成长性,创立社区发展和群众创业的经济联合体,科学确立创业合作社的投资项目。

二、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富民安民工程建设。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确保群众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心,一是确保百姓安居。完善小区内的配套设施,使小区内宣传橱窗、亭台甬道、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投入15万元资金进行小区美化工程。二是加大群众就业力度。确保“劳者有其业”。明确专人,强化分工,签定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重点将4050人员转移到环卫保洁、园林市政、物业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15期。举办送岗位进社区活动3场,积极与用工企业办理劳务,进行劳务承包,以不同的服务形式实现劳务输出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合疗服务工作,在确保全社区参保率达96%以上,按时做好报销兑现工作,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四是继续做好干部帮扶工作。完善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致富机制。五是做好民调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确保一方平安。六是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篇4

一、加强两委会自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通过公选,居民换届大会,及时配齐、配全了两委会班子,班子成员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富有工作活力。二是建立完善了社区两委会中心组学习、研究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纪律、任务两考一评;社区党务、居务公开、“”等16项工作制度。三是以社区党政事业单位及退休“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为依托,构建了社区议事会、关工委、党建协调小组,统战协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工会等社区组织,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社区各方面人才建设社区的极积性。四是组建了包括扶贫、科普、义务劳动、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关心下一代、统战、维稳、精神文明宣传在内的185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行动,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五是两委会成员加强学习、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纪律、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做到重大事项民主商议,集体决策,每季实现“两务”公开,每半年向居民代表、党员代表汇报工作,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民主评议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接受民主监督,使社区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构建社区为民服务体系,始终将为民服务当作社区第一要务

三、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创造健康文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四、以矛盾调处为抓手,努力维护辖区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今年是我区创建省级平安城区关键的一年,如何强力推进平安建设,搞好“四降一控”切实提高广大居民的安全感,已成为社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居民没有安全感,“和谐”二字便是空谈。年初区政法委统筹兼顾,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为各社区,办事处配合了治安协管员,社区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从一开始便召开班子例会制订了治安员队伍建设方案,从社区老同志传、帮、带,帮助治安协管员尽快熟悉社区情况入手,聘请辖区派出所片警开展业务培训,帮助治安员迅速成长,很快便完善了社区综合治理,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为全年综治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搞好老年维权,社区老年协会理事长冯玉良、会员倪云峰,自觉组成老年维权小组,进行老年维权义务宣传,多次召集老年人开座谈会,了解老年人生活,写下了2万多字的调查报告,为上级部门、社区进一步搞好为老服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做好社区平安创建工作第三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搞好矛盾调处工作。将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单位之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尽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由于中滩路社区面积大,人口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因此,能否正确、有效处理好各种矛盾,也就成为创建和谐示范社区的一个重要关口,为此社区加大综治管理力度,社区书记为综治第一责任人,配备最有经验的助理从事综治工作,今年先后调处大小矛盾纠纷72起,在调处化解矛盾过程中,我们不是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刑释解教人员李小伟,年轻时因一时冲动误伤人命获刑20年,去年出狱时外面情况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已去逝多年,老母因拆迁不知去向,本人暂借住在朋友家,虽多次找寻工作,但因思想严重脱离社会,无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生活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本人也已彻底丧失信心,要求政府再将其送回监狱,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书记,主任及主管综治的吕助理多次与其谈心,找准问题症结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多方联系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困难补助,在为李小伟联系工作过程中,社区先后向几个用人单位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终在人民公园找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750元工资,从根本上解决了李小伟的生活问题,也消除了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李小伟后来多次来到社区表示感谢。通过这件事,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真心实意为居民办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羸得民心,保一方平安。

秦奎小区业委会委员之间矛盾重重,居民因不满业委会的一些做法与业委会主任兵刃相见,院子临近严冬,水电、暖气费无人收,院子一度停水停电,业委会几近瘫痪,管理十分混乱,居民意见很大,社区吕助理带领治安员乔喆先后十几次深入该院,采取召集会议、个别谈话、上门入户等方式,做了大量工作,最终选出了新一届业委会5名成员,圆满解决了秦奎长期形成的矛盾纠纷。通过这件事,我们也意识到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实,把真正有道德、有爱心、敢负责的同志选出来主持业委会工作,才能确保小区物业管理健康发展。

五、以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促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在街办动员会后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办法,成立了科学发观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完善了班子中心组,党员,一般干部职工学习调研制度及要求,设置专人负责学习调研管理工作。

二是及时召开社区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聘请桥南街道党工委张书记作动员讲话。极大的调动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精心组织宣传交流。社区先后组织两次报告会,分别由原渭滨区档案局局长、退休干部冯玉良和桥南办张小平书记作指导发言,举办学习园地2期,办黑板报3期,为行动不便的困难党员上门送资料,传达文件精神70人次。

五是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调研活动,社区精心设计调研表,发放“四访四问”调查表201份,由社区干部、党员分别对辖区流动人口,企事业单位、弱势群体社区,人才进行了广泛调查,搜集整理类41个存在问题,按照领导包抓,问题到人原则,社区有能力解决的限时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上报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的及时告知群众待后解决。

六是两委会班子在广泛汇集调研基础上立足社区实际,形成了内容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为后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是以学习调研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社区把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为民办实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先后举办了“沧桑巨变六十年”征文展、“迎国庆大家唱”及首届“夕阳红”老年诗词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社区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为社区办公室接装了暖气,使大家能够渡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对于居民提到的中滩路社区办公场地小、无活动场所、中滩路无公厕、辖区流浪狗多等问题,我们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通过学习不断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我们在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离领导的要求,居民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借本次活动的东风,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强化社区功能,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的实施,粤港两地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密切,继2008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在粤举办养老机构之后,2009年1月1日起,广东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残疾人福利机构,为进一步推动粤港社会服务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广东社会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社会福利是国家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的一项重要制度。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是 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社会福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民政部门负责的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狭义的社会福利,即为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没有把社会保障列上议事日程,因为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单位 管理 制度已把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给统揽了。因此,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很窄,仅限于一些需要提供服务的民政对象,主要是孤老残幼人员。我们称之为救济型或补缺型社会福利服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适应 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发展新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由传统的单位包办向政府主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化福利服务供给模式转变,由过去的补缺型逐渐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促进了全省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2000年4月,民政部在广东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介绍推广了广东开展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经验,基本内容为 投资 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内容系统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即政府在倡导、组织、支持和必要的资助下,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社会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2008年12月,民政部在广东召开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现场会,推广了广东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经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成为民政部门改革创新的重点工作,提上各级民政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所谓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即服务对象向有需要的普通城乡居民转变,帮助脆弱人群保持基本生活水平;向应对和 预防 突出社会问题转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广东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现状 

随着 人口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逐步成为社会福利服务的重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末,全省户籍人口82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27%。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在落实儿童、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按照民政部提出的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要求,积极承担政府的主体责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公益性为导向,在管理和运行上引入市场机制,努力开拓以养老服务社会化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新路子。目前,广东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全省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615所,床位共10.2万张,服务对象约7.1万人,其中城市福利机构252所(公办147所、民办105所),床位35754张(孤残儿童床位11859张),服务对象3.2万人;乡镇敬老福利机构1363所,床位66528张,服务对象3.9万人。另有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4683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3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已为5万多名居家老年人提供过到户服务。 

(一)大力推 行政 府购买服务。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家庭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为改善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的照顾压力,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符合广东养老传统和现实情况的主要选择。2005年9月,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广东全面开展了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的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探索实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资助服务提供者的“广州模式”和政府直接补贴服务对象的“深圳模式”。如广州越秀区率先推广建设街道托老中心的政府资助模式:由政府提供养老设施,把政府建成的街道托老中心向社会招标,择优选择信誉好、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组织承办。政府规定承办机构必须拿出总床位数的20%作为社区救济孤老的托老床位。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拨付资金给承办机构,为支付在机构内收养的社区孤老的相关费用。深圳市则是采取“管办分离”的办法,政府不再兴办专门机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而是按照不同标准,对传统的“三无老人”、经济困难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直接进行补贴。为他们每人发放一本服务记录簿(相当于服务券的代币功能),除确认服务内容与时间的签字外,老年人不须办理任何手续,不经手货币,即可享受到所需的服务。区民政局按照补贴对象服务本所记录的服务时间和应付金额,将补助款按季度直接划到服务机构帐户上。所有老人均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自主选择服务内容,政府不指定服务机构,也不限制服务范围。  

(二)积极构建“信息联动服务网络”。“信息联动服务网络”是将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家政服务、义工服务四个服务网络通过“平安钟”、“平安通”居家养老呼援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信息支援服务。如广州市越秀区设置的“星光平安钟”呼援服务中心,依托“120”急救、红十字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在全区建立平安钟用户医疗应急援助机制,为社区老年人实施区、街、社区三级应急医疗救助网络服务;依托160个社区医生互动点,为每个星光平安钟老年用户建立“社区养老健康 档案 ”,为老年人及时提供“病前查、病 中医 、病后养”的社区护理优质服务;吸纳家政服务中心加盟,招聘、培训一批星光助老服务员,建立起社区家政服务网络;依托义务工作者协会携手搭建义工联动网络,通过义工长者结对子、义工慰问热线、义工上门探访等活动,为老人提供亲切、热诚的生活关爱。目前,广州市已全面铺开“平安通”服务,深圳市、佛山市顺德区、江门市蓬江区也相继推行“关爱之声”呼援服务试点工作。 

(三)全面引进“ 管理 认证评估体系”。广东各福利机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管理转变。如广州市老人院2002年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佛山市南海区福利中心通过了国际质量、 环境 、健康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通过对 社会 福利机构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管理评估,有效地提升了福利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效能,明确了福利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使管理目标、岗位职责、工作规程、责任考核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管理更加规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各类专业人员,逐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队伍。近年来,我厅每年都举办一至两期社会福利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班,邀请香港或本省社会福利机构专家进行授课,收到良好成效。截至2008年底止,广东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具有初级以上医疗、护理、 康复 、特教等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的比例达到40.8%。 

(四)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参与养老服务事业。近年来,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港澳社会福利界的合作交流,鼓励港澳民间团体和个人到广东 投资 兴办养老机构。2005年12月8日至9日,我厅组织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联合举办了“广东省首届养老福利机构香港合作交流会”。cepa补充协议四签署后,我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于2007年8月2日建立“粤港社会福利合作专责小组”合作机制,保障cepa补充协议四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有深圳复康会颐康院、肇庆伸手助人护老颐养院、开平市三埠美仙养老院等5家香港机构和个人来粤开办的养老机构。 

三、广东老年社会福利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广东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堠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当前,广东省已成为全国老龄化最快的省份之一,社会福利服务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养老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2008年末,我省福利机构中养老床位数还不到老年 人口 的1%,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与社会化养老的潜在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应对突如其来的老龄化问题,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成为了解决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 公共 财政 投入不足。养老服务是比较特殊的福利服务领域,既有 市场 性的特征,也有公共性及福利性的特点。因此,在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政府责任与社会化的关系、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不能简单地将养老服务社会化等同于民营化和市场化。当前,广东一些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未能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尚未建立。香港地区的养老服务,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通过政府立项、公开招标(或委托)、民间操作、政府评估的流程来运作。近年来,广东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积极推 行政 府购买服务机制,广州、深圳、佛山等市率先推出了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为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人发放补贴、津贴等方式。但到目前为止,省和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还没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四)政策瓶颈问题有待突破。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诸如土地、规划、布局、政府投入、优惠政策、管理、队伍建设等问题。近年来,广东积极制定出台了《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但相关政策尚欠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在看到危机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挑战中蕴含着机遇,当前,广东社会福利服务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提出“必须在 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以社会 保险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国上下,全党上下都关注和重视民生,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基础。 

二是《规划纲要》的实施。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为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加快发展 经济 的同时,着力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及发展 教育 、 文化 、卫生、体育等 社会 事业的普惠政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公共 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建设平安和谐广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不断拓展三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港澳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要》,大力推进cepa政策先行先试工作。 

三是部省协议的签署。2009年7月20日,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将“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列为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扩大社会福利制度覆盖范围、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等具体目标。同时部省协议还约定:共同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深化社区建设和基层 管理 与服务体制改革,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等,将为广东的社会福利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部省协议的签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民政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广东民政系统的充分信任和和殷切期盼,为广东社会福利事业,特别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今后,我们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部省协议的签署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强粤港社会福利服务交流与合作,率先在我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福利服务制度。 

第一,要加强对社会福利服务的研究。这次粤港社会服务交流与研讨会就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社会服务的开始。今后,我们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 指导 。 

第二,要加大对社会福利服务的宣传。社会福利服务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加大宣传和普及有关社会福利服务常识,使全社会了解、支持、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保障作用。 

第三,要积极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立法。目前,有关社会福利服务的立法还很不完善。要真正把社会福利服务作为社会保障的三根支柱之一,发挥其作用,必须首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基本的社会福利服务框架。 

篇6

关键词:家庭文化 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89-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它既反映和传递着社区的信息,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家庭的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形式为家庭的组建、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教育、对老人的赡养、邻里关系、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家庭成员的服饰、家庭的设施、装潢、家庭气氛的营造等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不仅使家庭充满了生机,而且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先进城市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的实践来看,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促进家庭发挥培养新人的基地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在家长们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而忽略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任何人不可能孤立于人群之外,家长要重视和关心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教他们要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家长们可通过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谚语的欣赏,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兴趣;通过家庭熏陶,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社会上许多失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必须掌握教育方法,一要注重给子女指明学习榜样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把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进行自我激励;二要施以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的言行要进行正面引导,切忌用否定性,伤害积极性、自尊性的批评;三要启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方法,如教育孩子思考问题,鼓励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寻找答案,要善于发现孩子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自己发光,照耀前进的道路。此外,家长们应该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家庭教育有着学校、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把教育子女作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事实证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素质较高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培养,而家庭文化建设就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入手,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家庭文化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尽可能地使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时代精神风貌的新人。

二、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能够从多方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精神需求,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约束,从而达到家风积极向上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一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针对年轻的上班族早出晚归,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参加社区活动,但热衷于网上交流的特点,注重发挥网络优势,让居民在活动中开眼界、长见识,给人以滋养,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境界。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学习班,定期开班授课,从而达到居民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目的,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注重抓好结合,扩大家庭文化建设影响力。把家庭特色文化年活动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相结合,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是扩大家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即与未成年人教育相结合、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文体工作相结合,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达到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全国妇联与等18个部委启动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活动。2000年全国妇联在全国实施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与各地文明建设相结合,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在城市,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提升了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了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在农村,与美化生活环境、创建绿色家园相结合,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丰富了农村家庭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家庭生态和生活环境;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大局出发,以构筑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为目标,深入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广大妇女和家庭的反腐倡廉意识;着力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加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城乡家庭求健康、求美好、求欢乐的实际,开展了亿万妇女健身和中国家庭文化节活动,提高了妇女的身体素质,努力满足妇女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建设“绿色家庭”和节约型家庭,向广大家庭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带动更多的家庭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这些活动,富有时代特点,符合家庭需求,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誉,广大家庭的欢迎,社会各界的认同,使家庭美德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以家庭文化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各级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操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宣传和树立“形象家庭”以及身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以前,笔者所在的油田社区曾开展过评选“文明楼栋”、“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模式化、单一化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如遵纪守法式的个体户家庭、热爱生活式的退休职工家庭,勇于攻关的知识分子家庭,开拓市场的干部家庭等。

2.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与其每个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必须注意引导家庭成员养成崇尚科学。各级组织社区工作者应“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只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家庭成员,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3.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内客。我们在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中,要在“创新”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开展一些适合不同家庭特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小型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如书法、美术、街舞、工艺品制作、摄影、弹唱、旅游、放风筝、太极拳等形式,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提高家庭生活整体水平。

各级政府组织和社区工作者,在抓家庭文化过程中,应该着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外部环境,结合社区实际和社区居住人群的特点,建设一些类似生态园、文化活动广场等,利用社区板、墙报等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各种文化知识和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完善各种文体协会,建立顺畅的文化活动机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文化活动器材,保证定期有活动、有组织。每项活动有骨干牵头、有器材、有场地。定期开展比赛和评比活动,将家庭文化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抓好家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务实中求创新,在坚持中见成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使和谐文化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篇7

一、增强发展意识,扎实开展“五型”班子创建活动

一是强化学习教育,创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型领导班子。区委把加强学习作为班子成员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展能力的首要前提,教育引导本区各级班子成员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推进“五型”首府建设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上,区委严格规定了领导班子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采取中心组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研讨与考察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创建锐意进取的创新型班子。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观念就是财富”理念,上半年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有计划地组织本区36名处科级领导干部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不断汲取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用新的思维和理念武装头脑,使干部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三是选拔发展型干部,创建奋勇争先的发展型领导班子。在用人上,区委把作风硬不硬、政绩实不实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首要考评内容,突出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大力选拔发展型领导干部,把基层班子配强。今年上半年,为进一步加快社区工作的发展,区委注重看潜力、看政绩、看创新能力,将3名年轻优秀的发展型干部调整任用到社区正职岗位,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可喜局面。同时,区委把领导干部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作为重点,结合实际实施了全民创业工程,特别是实行了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包扶一户非公企业的工作制度,让每一名领导都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本领。

四是树立宗旨意识,创建优质规范的服务型领导班子。区委切实加强宗旨教育,不断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结合“管理年”和行政问责活动,在全区组织开展了“结合岗位工作,如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的大讨论,努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实现工作职能以控制管理为主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根本转变。目前,劳动、司法、民政等14个职能部门都已进入社区开展工作,能在社区办理的事情都在社区一次性办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在招商引资上,区委、区政府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不断简化办公手续,为外来客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上半年,纪检监察部门还对机关作风进行突击检查,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区通报,进一步提高了各单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五是注重班子自身建设,创建文明向上的和谐型领导班子。区委制定出台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对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了班子成员分工报告制度,对分工不明确,或存在明显问题的予以纠正,使班子成员明职明责,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了班子成员之间出现气不顺、心不齐的现象。

二、注重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发展型领导班子的创建活动中,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重点,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务求实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是工业园区和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目前,工业园区中有8个项目落地建设,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加格达奇金马饭店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中。加格达奇工业园区的道路、场地平整、电力设施、给排水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年底将全面完成。

二是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旅游业、有机食品业、北药种植和加工业、特色种养业等六大特色产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绿源蜂业、富林公司、勃达公司等企业年初以来产销量增长60%以上;全区旅游收入达到4767.6万元,同比增长31.1%。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增强。截至6月末,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72%;上檄税金2456万元,同比增长16%。

篇8

为了增强《驻马店日报》的竞争力,同时给各县区提供一个宣传阵地,《驻马店日报》于2009年2月在第3版开辟了县区新闻版,一周一个版,由驻各县区记者站站长提供稿件给编辑部。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以后,又在2010年1月将县区新闻版固定在7版,每周二和周五见报。《驻马店日报》县区新闻版秉承“三贴近”原则,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是版面关注的重点;为城乡居民排忧解难,为“三农”服务是版面的焦点内容;寻常百姓,大众生活是版面关注的视点。

突出主题,创新内容,把让百姓满意纳入办报理念

在办报过程中,驻马店日报始终把关注民生、服务县区经济发展的新闻放在重要位置,用平民视角和读者眼光采写、编辑新闻,让大量的鲜活新闻在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最抢眼的报道。

科学设置栏目,为读者提供服务。《驻马店日报》在设置县区新闻版栏目时,以读者所想、所需的内容为选题标准。如“县区看点”,此栏目一般放头题,发各县区比较重要的消息和通讯,好的稿件精作标题,并采用述评式编排方法。如2010年3月19日在7版头题位置刊发的消息《就业“不差岗”创业“不差钱”平舆县1.8万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以其题材的典型性和新颖性、文笔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被报社评为“好新闻”。“记者行动”刊发的是由各县区记者站站长独立采访的、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消息或通讯,一般做倒头题。如2010年2月2日7版倒头题位置刊发的平舆县记者站站长独立撰写的通讯《一位法官用真情演绎的“新三笑”》,从“耄耋老人开心的笑”、“反目兄弟羞愧的笑”、“无助大嫂真挚的笑”三个小故事里勾勒出了一位基层女法官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真实形象,文章刊出后反响良好,该法官被评为省级优秀工作者。“县乡视野”是各县区比较重大的消息,通过集纳刊发,统一标题,体现编辑思想。如2010年4月6日刊发的一组反映清明节内容的稿件,由图片、新闻故事和消息组成。图片反映江苏蔡氏宿迁文化研究会到我市上蔡县蔡侯陵祭拜蔡氏始祖叔度公,笔者巧妙地加上了“寻根问祖过清明・图片”的栏题。刊发的故事是说平舆县打工致富的农民回老家扫墓时召开家庭会议,做通亲人思想工作,不修祖坟、不建牌楼,把节省的2万元钱用于修路,笔者加栏题“摒除陋习过清明・故事”。在消息《开发区开展文明祭扫活动》上加栏题“文明和谐过清明・新闻”,三者用一条线贯穿始终,突出整体性和策划性。

追踪热点难点报道,化解各种矛盾,调整群众的心态。如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假种子、假化肥事件,县区新闻版2010年3月12日策划的“3・15直击:农资打假”版面,刊发了《西平县利剑出鞘护春耕》、《正阳县重拳出击保农资》等,并配发了评论《带着真情去“打假”》,公布了市工商局的打假热线。由于策划到位、跟进及时、定位准确,为农资打假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做到了党委政府和群众双满意。

增加版面内容服务性和可读性,突出报纸服务功能。快速、准确、全面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的方针政策,对这些方针政策以新闻的形式进行重新组织、重新策划、重新解读。如2009年5月21日刊发的消息《平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实行新标准发放》,2010年4月13日7版头题刊发的《游乡村美景品山野佳蔬住农家小院遂平县“农家乐”活了旅游富了农家》,2010年7月13日刊发的介绍确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确山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渐入佳境》等,紧贴百姓的现实生活,更生动、更有效地提高了宣传效果。

突出重点,创新形式,增强新闻亲和力

只有抓住群众最关注、最需要的内容,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促其解决,才能形成新闻宣传中的亮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县区“小民生”。所谓“小民生”,就是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但凡民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如2009年10月29日县区新闻版刊发的组照以《昔日“龙须沟”今朝“小香港”》为题,报道了平舆县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民生为本,针对县城南侧臭水沟污水横流,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的现实,通过和谐拆迁、挂牌竞标,将臭水沟建成了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成为群众娱乐、休闲、购物的乐园。新闻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意义深远,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第二,拉近报道角度,解读县区“大民生”。所谓“大民生”,就是要站在民生角度,以群众语言解读重大政策和决策对百姓生活可能带来的具体、直接影响,解释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景依据,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使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如2009年7月2日头题刊发的《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宜居城市遂平县城市规划彰显“民生标准”》,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遂平近期的城市规划,以及规划的合理性与长远性,这也是当地群众最关心和最想知道的。

突出效果,创新方法,提升新闻吸引力

县区新闻需有真诚的服务意识,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真诚服务。县区新闻看似小,但群众关注度高,必须做到“群众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如2009年8月27日县区新闻版刊发的以《“平安电话”报平安》为题的图片,介绍正阳县在农村安装“平安电话”等特防工程,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图片刊发后,正阳的做法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关注,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为其他县区如何做好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传递关怀。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最大限度地解决工人失业与农民就业问题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点。根据这一思路,我们组织开设了“关注民生民情构建和谐社会”栏目,从宏观角度刊发了许多县区如何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工就业,如2010年3月19日刊发的组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架起“致富桥”》,并策划了连续报道,期期刊发;2010年5月9日刊发的《平舆县奏响和谐民生新乐章》,介绍了该县夯实民生之本、救助民生之急、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这些典型经验的树立,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注重策划。县区报道由于“自选动作”多,容易出现淡化党报政治责任、追求所谓的“吸引眼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民生问题报道与时政报道、主题宣传相比,同样需要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一年来,《驻马店日报》县区新闻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心工作,策划先行,打响了一个又一个宣传战役,产生了强烈的“舆论磁场”效应。例如,为了迎接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东西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召开,从2010年4月开始,县区版策划推出了“招商引资促发展东西合作谱新篇”栏目,刊发了《开发区:加大招商力度做好迎会工作》、《师灵镇:全力激活招商引资工作》、《庙湾镇:以诚招商引来“金凤凰”》等一批反映迎会内容的动态消息,此栏目连续刊发,推出了许多县区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经过实践与探索,《驻马店日报》县区新闻版在赢得了读者青睐的同时,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其经验及做法得到了省报协有关专家的肯定。如何进一步办好县区新闻版,提高整张报纸的竞争力,抢占舆论制高点,笔者认为还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县区新闻,要以贴近性赢得读者。首先要处理好县区新闻版和要闻版的关系,避免出现要闻版与县区版各自为战的局面,县区的典型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要通过协调,坐上“直通车”传递到要闻版,树立“重县区、重原创、重独家、重深度”的采编理念,通过头题配评、设置栏目等编辑手段,树立县区版的独特风格。

二是做大县区新闻,要以服务性抓住读者。把新闻报道做深做软,防止出现高高在上的“八股文”。县区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在于新闻内容的贴近性,而县区新闻的“硬伤”在于稿件多数来源于驻各县区的记者站站长以及宣传部门,经验性强而可读性不足,典型性有余而鲜活性不够。要把县区新闻版面办出生命力,必须在稿件的可读性上下工夫,要善于在“硬新闻”中发掘可读内容,选取百姓关注的角度把硬新闻做“软”,把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以服务性取胜。

三是做活县区新闻,要以亲和性凝聚读者。寻找县区宣传与新闻效果的最佳切入点,针对工商企业、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新闻,着重进行指导报道,为城乡居民排忧解难;也可以介绍本地的相关特色,扩大“天中风物”栏目的内涵,吸引外地读者到本地观光、消费和创业。同时加强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妥善处理好报道当地中心工作与兼顾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篇9

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谐社会既应该有整洁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有序的管理,更应该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的生活方式、融洽的社会关系。而这一切最根本的都需要通过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来实现、维护、巩固和提升。不少地方在创建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令人尴尬的事:小区的公共绿地被人挖掉种上绿油油的蔬菜,猫狗宠物四处溜达随地大小便,刚买的住宅里有人就在阳台上养鸡,美化景观路和市民广场的鲜花、盆景经常被人拿走,商场的便民伞只见少不见多,公交车上年轻人占着橘红色的老弱病残专座毫无愧色,等等。这些问题说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仅仅抓硬环境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各地在加强软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北京市以迎奥运为主题开展了“共建和谐社区、实现人文奥运”活动,上海市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文明行为、文明形象为主题推出了“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以融洽邻里关系为主题举办了“邻居节”,等等。这些活动,突出了软环境建设,强化了对文明素质的要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加强软环境建设,关键是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开展活动时要突出和谐的主题。广泛开展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创建活动,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在评价工作效果时要发挥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测评体系》对保证创建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个体系,引导各地将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人的素质上,放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放在软环境的改善上。

更加注重综合创建,形成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局面。考察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城市,而且要看农村;不仅要看发达地区,而且要看欠发达地区;不仅要看单位,而且要看行业。改进和创新创建活动,必须把各项创建活动融合起来,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共建联动,整体推进,扩大创建活动的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实践中将三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区域连片创建,如河南创建“郑汴洛文明风景旅游线”、辽宁开原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广西创建“百里文明河谷”、海南创建“千里生态长廊”、甘肃创建“河西文明走廊”、宁夏创建“千里文明交通线”、福建创建“海峡西岸繁荣文明带”、青海和创建“军民共建千里文明运输线”等,这些活动,把一个地区的创建工作当作一盘棋来规划实施,形成了创建活动的强大合力,大面积地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

这些地方的经验启示我们,推进综合创建,一是要抓好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创建的具体目标任务,把综合创建的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把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联系起来,把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科学规划一批关联程度高、操作性强的创建项目,使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及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联为一体,形成网络,协调发展。二是要有效整合资源。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活动的资源充分组织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三是要实现共建共赢。共建是为了实现共赢,共赢能够更好地促进共建。要充分发挥各单项创建活动的特长,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基础好的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基础薄弱的项目得到加强和改进,实现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需求,努力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了解群众的需求,多办好事实事,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创建活动的实践反复证明,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反之,离开群众利益和需求发号施令、只讲空话,只能招致群众的反感和厌恶。这几年来,中央文明办分别组织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电视进万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西部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丰富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地在创建中也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使群众享受到了创建的成果,体验到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针对生活困难群众开展的一系列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建活动要满足群众需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键在于必须知其心、解其难、谋其利。一是要充分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好事不仅要多办,而且更要办到“点”子上。要了解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青岛市在去年春节前开展了“春节送‘福’”活动,给每户家庭送去漂亮的“福”字和内容喜庆吉祥、积极向上的春联。这个活动虽小,但找到了群众需求与我们工作的契合点,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由此可见,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帮群众什么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帮群众等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二是要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始终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办实事好事,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解决那些最需要解决的困难。“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从2000年实施以来,共资助8500多名特困大学生、6600多名高中生,在西部引起极大反响,起到了“资助一千一,鼓舞千百万;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三是要坚持利为民所谋。无论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还是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都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能给群众带来利益的事就积极去办,凡是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能干。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创建活动,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创建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在于必须充分体现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是创建工作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们当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能保持创建活动的旺盛生命力。各地普遍成立的“市民巡访团”、“市民文明监督岗”、“村民道德评议会”、“社区议事会”,实施的“金点子工程”,开展的“市民论坛”、“文明热线”等,使群众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使创建活动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事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落实以人为本,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一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建活动本身就是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也是在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群众的创造,是创建活动的活水源头和不竭动力。要认真总结基层群众的新实践、新创造,推广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推动创建工作的强大群众力量。二是要保护群众的主动精神。群众的主动精神,是推动创建活动不断前进的前提和基础。要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人民群众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创建活动的过程变成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决不能自以为比群众高明,对群众指手划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要坚持一切成果由群众认可。衡量和检验创建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标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根本标准。看创建活动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说了算。各种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的产生,要根据群众的意见来决定。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充分涌流。

更加注重向“社会人”拓展,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没有“社会人”的参与,创建活动是不全面的;没有“社会人”文明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创建活动在做好“单位人”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把越来越多的“社会人”有效组织动员起来。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北京市在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中开展了“来京务工人员与首都文明同行”活动,河南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开展了“为当地作贡献、为河南添光彩”活动,深圳市为帮助下岗职工和困难人群开展了“关爱行动”,大连市为帮助孤寡老人开展了“爱心门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创建活动的覆盖面,拉近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

推进创建工作向“社会人”拓展,一是要选好载体。“社会人”的职业特点、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差异很大,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要求,用一种活动来涵盖。必须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吸引过来、组织起来。否则,就很难得到他们的响应。二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行业的自治组织,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他们与广大会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创建活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个体私营者协会开展的“文明守法经营户”活动等,对提高会员素质、转变行业风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三是要积极搭建社区平台。“社会人”无论工作怎么变化、人员怎么流动,总是离不开社区的。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依托社区各种阵地和设施,整合各种资源,搭建有利于社区成员参加的创建活动平台,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之所以能争得主动、发挥优势、赢得支持,就在于始终坚持推动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动摇。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变成“四位一体”,创建工作的服务领域更宽了,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必须自觉地把创建工作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项任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创建工作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十六大以来,各地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象“平安江苏”、“诚信浙江”、“文明山东”、“和谐廊坊”等,这些活动都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具体细化分解到创建活动之中,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篇10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某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版权所有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某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

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某和某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某和某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某和某的了解,增强了向某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某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2户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某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某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s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版权所有、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某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某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某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某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