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研究

篇1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到2015年年末,要建成1000个国家低碳社区的试点,在2017年的时候,择优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低碳社区的试点示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财力不足,而低碳社区又具有公益性,因此,注重商业化运作平台,引入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虽然低碳社区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PPP模式在供给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但将PPP模式与低碳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低碳社区模式选择、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对已有案例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关于低碳社区具体建设方法与融资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PPP视角的研究更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为应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减轻以及放缓全球暖化冲击,顺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己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各国在建设低碳社区方面己迈出领先一步,低碳社区建构是为未来整体施政应考虑的重要课题。节能环保是探索推进PPP模式的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创新运用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关于PPP模式建设低碳社区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城市空间从低碳绿色的角度可以分成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低碳社区(中观)、绿色建筑(微观)等小同的层级。

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性发展。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创新、培育低碳文化、倡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低碳社区的主要途径是建造节能建筑、利用新能源、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倡导绿色交通与倡导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PP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具备管理的一般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还具有其它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职能:扩量融资,利用新技术以及特别值得强调的机制创新的职能。PPP模式的优点有:有效吸收民间资本,推动公共管理改革;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降低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成本;设计理念超前和技术设备先进。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1+1+1>3”的机制,使进中等收人阶段的社会公众可持续地受益受惠;为一大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使现代市场体系更为健全和成熟;培育契约精神和催化专业、敬业的营商文明。适当的项目选择、合适的私人部门、明确的公私双方权利义务、合理的风险分配、适当的监管是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总之,PPP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是必须积极运用来推进现代治理中化解财政压力、债务压力和充分尽责地实施和谐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城市的低碳发展将为地方政府预算增加新的压力和额外的地方融资需求。目前,低碳发展投资规模还远未达到可以满足低碳城市发展需要的程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低碳领域的投资资本不足。通过PPP模式创新,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整合公、私部门资源,发挥民营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PPP融资模式的初步设计包括:构建PPP气候融资管理制度框架;成立PPP气候融资专门管理机构;设立PPP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组建PPP气候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完善PPP气候融资的碳交易市场;健全PPP气候融资绩效考评机制。要充分利用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政府资金的种子资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低碳产业,可以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对低碳经济发展项口进行融资。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从管理视角看,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过程中,让私人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在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同时,为私人部门带来利益。在适当满足私人部门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PPP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实行PPP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合作,实现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大众共赢的结果。

1、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经济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也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减少,难以满足提供大量优质公共服务的要求。低碳社区的建设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等,单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这时政府必须引入私人资本以满足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缓解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2、PPP模式可以以较少的政府投资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激发潜在的投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低碳社区建设的PPP实施的整个过程需要咨询、法律、金融、建筑、物业管理等各个行业密切配合,从而有利于补足短板,促进多个产业协同发展。3、在市场经济中,公共部门由于自身特点往往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落后,而私人部门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为了提高盈利水平,有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利益共享是维系PPP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PPP项目并不像商业项目一样,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私人资本具有逐利性,必须给予其一定的投资回报,才能保证关系的持续,有效率的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低碳社区建设属于经营性项目,允许社会资本取得合理回报,比较适合运用PPP模式,这就为低碳社区建设的PPP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低碳社区包括两种不同形式,分别是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对于新建低碳社区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既有社区可以采用政府付费中的绩效付费,而且国家发改委在《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中指出,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地方社区投资建设,拓宽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国际合作资金等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支持低碳试点建设的PPP等新型项目融资模式的优惠支持政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这就为PPP模式融资提供了支持。由于PPP项目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运营难度大,成本高而利益回流较慢。合作双方必须处理好风险分配的问题,才能保证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率。政府方不能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把风险都让社会资本承担,必须加强合作。为防止社会资本为了一己私利推卸责任,政府方必须在项目的进行中,加强监督保证项目能够如期完成,资金能够有效使用,成果满足设定的标准。

促进CDM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投资多元化,有效带动低碳投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在PPP项目融资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城司开展低碳社区建设PPP项目、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城市低碳投资基金,以及联合当地银行成立低碳融资平台,为公共与私人部门共同融资建设的低碳社区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低碳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低碳社区建设的PPP融资模式,能有效促进低碳发展产业化、商业化,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社区等级进行认证,获得认证的社区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和政府奖励等。比如税收优惠,对低碳社区项目建设过程或者项目后期利润所涉及的相关税种,采取减免措施,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低碳社区建设除了要政府采取大量行动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居民身上,他们是最终受益者与执行者,是实施低碳社区的主观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让居民做低碳社区的主人,参与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中,在参与中让低碳社区的理念根深蒂固。

作者:李琳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篇2

关键词:专题学习社区;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75-02

一、专题学习社区的概述

1、专题学习社区的概念

所谓专题学习社区,是指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之上,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组成,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建立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使学习者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此为目的的一个交互的自治区域。

网络和通信技术是专题学习社区的技术基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网站建设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无一不影响着专题学习社区的结构功能,使专题学习社区从单纯的文本交互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交互,从单一的发帖子的功能发展到现在拥有多种交流和服务手段,能够实现诸如公告栏、讨论区、社区通信、在线聊天等多种功能。专题学习社区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功能的特点十分明显。

2、专题学习社区的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专题学习社区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设置,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层,即应用层,系统处理层和数据层。

从专题学习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的特点:

1、时空的开放性

社区成员参与专题学习社区的学习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2、社区的自治性

专题学习社区实行学习者自治制度,以促进发展并完善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

3、学习者多样性

社区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学历知识水平。他们参与社区学习目的与动机不尽相同。

4、学习的灵活性

专题学习社区的学习和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交互的水平较高。

5、学习资源丰富性

优秀的专题学习社区具有学习资料中心,虚拟图书馆以及信息检索工具等,以方便学习者搜寻有关学习资料。

此外专题学习社区必须实现以下功能:

1、以学科为中心,并为实际教学提供方便,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各种教学服务,支持教学研究。

2、运用了智能技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增强学习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专题学习社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探究目前主流专题学习社区,研究其服务与学习的特点,本文以大学生艺术社区为范例进行研究,深入其中,在整个社区学习过程中对社区网站的服务行为与管理行为进行调查。

1、学习行为中的问题

(1)网站注册阶段:

首先进入专题学习社区页面,作为第一次进入网站学习的人来说,首先是要注册,但网站没有注册提示,只能在不断点击与关闭的过程中寻找;找到注册页面,没有主流的使用QQ或者人人网等账号登陆的便捷入口,必须手动输入一大篇无关紧要的信息,整个用时大概10分钟,导致对此学习社区印象颇差。如果不是作为一个调查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话,估计已经关闭页面放弃注册了。

(2)学习阶段:

终于注册成功,进入学习页面,选择多样,确实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是资料略显陈旧,更新不及时,很多课下载资料都是2011或者2012年的资料。在讨论区,帖子管理混乱,有各种聊天、广告,以及不相干的讨论,网站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进行管理,学习者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找的东西;在交互下载区,学习者上传的资料没有进行分类与评分,学习者必须下载很多类似的资料,自己进行比对筛选;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出现教师,也就是“助学者”的影子,完全靠学习者的自学,这样是不能发挥学习社区的优势的。

(3)学习结束阶段:

学习后没有个性化的总结。合理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作用,社区教学中的教师对“社区学习”要有其针对性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评、组内评、组间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构成了“社区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组织好学习,管理好学习。

2、管理行为中的问题

(1)专题学习社区的定位问题。

专题学习社区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要与成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通过社区学习活动促进成员工作和学习实践行为的改进。选题范围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学习、体育艺术等领域。

专题学习社区作为学习型组织,是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更强调主题的设定,采用以主题活动为中心的组织形式,主题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性,应符合社区成员的专业发展需要,进而提高成员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但是这个主题,恰恰是目前一些主流专题学习社区所欠缺的。

(2)社区管理者、助学者的缺失

专题学习社区强调社区成员角色设计。稳定的社区成员是专题学习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专题学习社区成员结构的角色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在线助学者,负责专题教育社区中活动的组织、设计、监控和咨询指导服务;②技术支持者,负责专题教育社区活动支持工具的维护和管理;③活动参与者,可以是教师、学生或家长等,是社区中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主体。④社区管理者,负责整个专题教育社区的日常管理,确保专题教育社区的正常运行。

三、学习社区出现问题的对策

1、从学习社区的定义和特征找答案

要想解决虚拟社区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专题学习社区,它的特征是什么。如前所述,专题学习社区不仅具备虚拟社区的基本特征(虚拟性和社区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其它的虚拟社区相比,专题学习社区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性,教育性是专题学习社区区别于其它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从教育技术的视角来看,专题学习社区就是一种“人造教育信息交互系统”。

所以,人,才是专题学习社区建设中最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解决了“人”的问题,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CS理论的完美体现

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对于专题学习社区,学习者就是顾客,用户体验就是客户满意度。网站就是产品,学习者对网站满意,网站才能继续做下去,各种互动才能去空壳化。下边来看看专题学习社区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提高普遍的顾客满意度。

服务的标准化+别具匠心的服务设计,细致入微,体贴备至。

(1)从学习者进入学习社区,就应该主动判定是否为注册用户,如是已注册用户,主动跳转到注册用户的缝纫学习区,如果是非注册用户,主动跳转至注册页面,并且提供QQ、人人、微博账户等的便捷登录方式,给用户良好快捷的服务印象。

(2)广告的弹出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且给人一种非常不好的杂乱无章的感觉。各种课程广告的推广,应该放到后期学习引导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过程中,这样既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对学习者有益。

(3)资料的及时更新。学习区的资料应该每周更新,做到全面、系统、分类科学、寻找便捷,并且应该有专人将交互区上传的好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这样才更便于学习者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4)完善的分级制度。交互区上传的资料应每天进行整理,重复的应整合,错误的应删除,比较好的资料应进行评级,以便学友根据评级来下载所需资料,节省时间。

(5)讨论区的管理。讨论区是学习社区的重要部分,有专业老师的答疑,有相互的讨论,是学习社区的核心区域,应进行严格管理,简洁明了,及时删除不合时宜的帖子,以及各种广告贴,灌水帖等,引导学员进行有益讨论。

专题学习型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学习者和助学者是专题学习社区中的交互主体,网络空间是交互活动得以展开的环境。合理的学习交互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说,学习者的需要就是助学者的工作,有需要,有问必答,仅这小小的一点,就避免了上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学习者满意度下降,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解决,这在服务设计中是尤为重要的。

3、教学管理上的保证

在专题学习社区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活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导。在专题学习社区中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者,一名“助学者”,但是其作用却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合格的助学者,就应该能将学习者进行合理的引导 ,让社区里的学习者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这才是实现是社区学习的最大优势。“合作学习”是社区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社区这个网络大平台,有序引导学习者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者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工作和生活语言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他们今后工作培养良好的、探索、钻研、合作习惯。

4、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素质

(1)主动学习的精神。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就要求社区教育中的教师在专业上不断学习, 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其他新知识、新技能、新教育理论。以便解答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

(2)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要与时俱进,思想观念认识上必须牢固树立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

(3)勇于探索的精神。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求变的想法,而且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才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新意、更有成效,才会在追求教育变革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4)合作的品质。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合作品质,同时要学会与学生的合作,决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尊者的形象出现在“社区学习”的学生面前。

(5)较高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步入立体化的时代,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对现代教师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 面对学生在“社区学习”中开放式教学环境,学生会提出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有所了解。

作为学习社区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学质量的保证,必须全面提高素质,不断更新理念,勇于探索。不断开创新的社区教学模式。有了在线助学者的保证,再加上技术支持者、活动参与者、社区管理者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专题教育社区的正常运行,避免社区活动开展时空壳性和矛盾性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 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5,(6);26―29、

[2] 王英让、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宁夏大学,2010,(6)、

[3]曾祥翊 专题教育社区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02―106、

[4] 刘楚楚,马德俊 眼动技术在专题学习网站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60―62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舆情;舆情反映;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055—02

舆情,简单地解释就是民众的意愿,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对自身的认知、对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评价和对整个社会的态度。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成为整个社会的舆情热点,那么农民最关心的利益意愿和诉求也就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农民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和民生问题的反应、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整个社会大众的意见。因此,面对目前河南情况各异的广大农村地区,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众及农民自身角度,来了解他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反映问题,将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反映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变化随着不同时间、地点和区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舆情反映,这样的多元化发展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信息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特别是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利益矛盾,部分村民还会产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消极心理因素和各种不满情绪。如果不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反映问题,不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好、管理不好,而且会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原经济区建设,直接影响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1.拆村并庄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要发展地方经济等某些需求,对一些村庄进行拆村合并。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很多村庄仍旧保留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并有各自村落的文化积累和积淀。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拆村并庄会导致村庄地理界线的消失,但村民心中的村落文化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拆村并庄,既没有考虑现实中的地理界线,也没有考虑村民的文化认同,只是对一些村庄进行一种行政捏合而不是真正的让村庄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的彻底融合。目前就出现了在新型农村社区里面,各个村庄对各自利益的维护。

2.群众的“被自愿”问题。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拿上访率低或者零上访来标榜自己。事实上,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涉及到农民土地这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自然非常强烈关注自身在这一进程中的利益得失。但有的地方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味地利用一切力量威迫群众就范。作为个体,群众无能力与政府抗拒,担心不服从会受到打击报复,虽然表面同意,实则怨恨在心,一有机会就会发泄不满,有的可能会形成,被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利用。如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不确保农民的权益、权利得到保护和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将失去民心、寸步难行。

3.征地搬迁矛盾多发问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尤其被征地群众,往往不愿意失去土地,或尽最大可能为自己争取利益。有些诉求合理合法,可以予以满足,但是有些诉求则超出党委政府能力范围,不能得到满足,就造成了上访案件增加,“群访”、“非访”甚至寻衅滋事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处理不慎就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4.被要求全面推广的问题。有些地方在全市(县、区)全面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做法和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经济实力,政府强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不会得到百姓的认可。如果战线过长过宽,造成当地财政超负荷运转、人员不够用,服务不到位,管理也跟不上,不但群众有意见,连干部也会抱怨工作没法干。

5.存在模仿问题。一些地方各乡镇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但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却被要求各县镇要以县城内的社区建设标准为要求,并以此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措施。这种工作方法却忘记了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农业生产是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和定位应当是有差别的。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和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该怎么进行,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应该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所区别对待,不可一味复制,搞一刀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引导对策建议

1.要始终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集中反映的领域几乎都集中在农民利益遭受侵害的领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农民权利和权益不受侵害。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始终关怀农民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的创造性,不搞强迫命令,不做任何越俎代庖的事情。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尤其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有利的舆情环境。

2.及时掌握舆情信息并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发生之时,正是他们的利益在遭受侵害初期,亦是舆情发生的起始阶段,如果我们能及时掌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的产生原因及其主要领域,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和相关政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既要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算清算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本涉及群众长远利益的“大账”,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运作的自觉性,又要帮助群众算清算好财产保值增值、收入增加受益以及生活水平提高这本涉及群众切身和具体利益的“小账”,让群众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提高他们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正确理解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舆情信息,疏通村民的诉求渠道,对所存在的矛盾和利益纠纷提出正确有效的化解方法,这样才能预防的发生。

3.调控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调控舆情引导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条件之一,也是新型农村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主要是针对一些偏激、偏见、谣言、诽谤、消极情绪、有害信息等非主流、非正确、非理智的情绪观点和意识形态的调控与矫正。农村舆情信息具有易变性、随意性、功利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因此,在舆情发起时期更应该进行引导和疏导。同时,农民的看法还处于不稳定时期,更容易通过正确的渠道和知识来干预矫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以形成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篇4

关键词:边疆地区;城市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74-03

“边疆地区”特指我国陆地国界内侧,有一定宽度,并具有自然、历史、文化诸多方面自身特点的地区,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代表。随着我国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完成国界固化(包括确定了的国界和对未确定的国界承认它们尚未确定并维持其在国界确定以前的现状),边疆治理正转化为一个国内问题,其重心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边疆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寻边疆城市社区建设的独特内涵,定能为的中国化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

一、和谐思想视域下,城市社区的本质功能

(一)社区的定义与功能

尽管中外理论界对“社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但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如:地域、共同关系和社会互动[1],本研究将其理解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重要构成要素包括地域、人员、组织结构以及社区心理。马克思在其“社会和谐”思想中清楚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各种关系是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基础”[2]。

和谐社区产生的各种“关系”不会制约、限制人的发展,而是为人提供“自由、全面”的发展空间。因此,和谐社区最本质的功能包括:(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区以各种活动,推动成员间相互交往,并为成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经济政治生活提供平台;(2)社会控制功能,社区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必然对社区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通过制定“公约”、“守则”来对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3)社会服务功能,在了解社区成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组织调配社区内部资源、承接社会政府支持,解决社区成员的困难与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和谐社区关系,增强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社区整合力。

(二)社区功能的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赖于社会关系系统中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在社区这一系统中,围绕着“人”的社会化促进、控制及服务三项子功能,是一体、协调、共生的,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社区的功能。

1.社区必然是在提供一定的利民生产经营活动、文体娱乐、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凝聚人心,并以此整合社区的人力、物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社区的服务功能,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2.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与其他个体、组织发生关系,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利用活动本身及舆论宣传,引导社区成员学会分享权利、义务,逐步内化社会道德、民主与法制的规范和要求,逐渐由家庭中的人、向社会中的人去成熟和迈进。社区的社会化促进功能,既是其他功能实现的结果体现,也是重要前提。

3.有组织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正是一个社区开始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这需要个体间展开合作与互动、建立相互信任、接受管理和限制,以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这是社区控制功能的基本体现,也是社区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社区一切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社区建设的内涵,就在于高水平的社区活动的组织与推广。

二、和谐思想视域下,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水平的社区活动,首在目标的选择;其次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最后在于实施和推广。从活动开展依赖的条件看,首在人员的培训,活动组织者自身社区建设理念的形成与把握程度,对于活动目标的选择及实现至关重要;其次在资源的保障,包括政府政策与法规以及智力、物力的支持;最后也依赖于社会人员素质的基本构成和不断提高。

有研究将其表述为“社区建设的内容”,如:社区党建工作、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本研究以“活动”二字表述“社区建设的内涵”。(1)从实施的主体看,必然由政府与社区中的代表组成,其具有配合、协作的特征,需要共同参与,而“活动”更能适当表现其特征;(2)从“建设”的层次定位看,无论是创意、实施还是其影响力,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展开,肯定与社区自身的文化品位、生活习惯、利益需求紧密相关,个性化更加鲜明,可操作性也更强,“活动”更符合这一定位。因此,参考已经研究的结论,社区活动一般包括:

(一)城市社区自治活动

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这就明确表述了社区的自治活动包括管理活动——调解纠纷、维护治安等;教育活动——宣传法律法规、青少年教育等;服务性活动——优抚救济、公共卫生、向政府及派出机关反映居民意见等。

(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

此文所指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人造景观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包括:社交沟通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社区模范评选活动等。

篇5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雾霾的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最紧迫也最受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低碳社区建设可以在绿色家居、绿色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公众认知方面仍存在着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居民的低碳能力低和低碳意识低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将以当代动机理论为视角,探寻目前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中如何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低碳社区;动机理论;激励居民

近几年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一再证明: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明确的。如今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排放的CO2 占全国的90%,排放的SO2 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 座城市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①。”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作为连接城市和个人平台的社区,尤其是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低碳社区,必然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

一、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意义

低碳社区除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外,也具有“以人群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生活空间②”的社区共性。低碳社区的建设就是通过低碳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来引导社区内的人们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修建低碳建筑、低碳设施从而优化社区的整体环境,最终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的社区建设活动。

在我国,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性为:1.城市发展低碳化的要求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4 年的54.77%,快速的城市化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③。显然,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社区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的要求。

2.城市环境亟待改善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城市内部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低碳社区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材料,要求居民把垃圾进行分类,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所以建设低碳社区对改善城市环境大有裨益。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④。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城市居民低碳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⑤。因此,建设低碳社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就

2010年政府就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专门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城建〔2010〕61号)指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强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控制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试点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列出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低碳社区试点:

上海低碳社区的主要措施是“红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和崇明岛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预计2040 年竣工的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的一个碳中和(CO2 零排放)的区域。⑥

扬州社区传统建筑的现代节能改造项目由扬州市政府与GTE(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将节能建筑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扬州老城区的改造,对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传统建筑中地方修建的新办公楼采取了节能措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节能概念相结合。⑦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优化、资源有效的社区。⑧

三、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居民认知及参与调查

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现状。

调查研究说明:本调查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调查方法为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发放点主要包括:北京、重庆、南京,河南省开封市四地,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3.4%。在置信区间为95%的条件下,834 份有效问卷,呈标准正态分布,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则。

1.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说明:

性别结构:男性占49%,女性占51%,被调查者女性稍多,但符合研究要求。

年龄结构:20 岁以下占16%,20~40岁占44%,40~60 岁占30%,60 岁以上占10%。

教育水平结构:初中占14%,高中占40%,大学占39%,研究生占4%,其他占3%。

职业结构:政府人员占6%,企事业单位人员占30%,自由职业者占30%,其他占3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说明:60岁以上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明显低于60岁以下的人,20~40岁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最大。

总体上来说,各年龄段的人对绿色生活的熟悉度都明显高于低碳生活,可见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对低碳生活的相关宣传仍需加大力度。

表2说明:在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中男性略高于女性,总体来说,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比没听过的低六个百分点。

性别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没听过低碳社区的人还在半数以上。

表3说明:虽然有多数人没听过低碳社区,但是在调查者中有将近2/3的人表示有兴趣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存在着23.7%人对低碳社区建设没有兴趣。

表4说明:学历越高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大概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在所调查的人中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有1/3多一点。

当然我们必须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大概明白甚至是不明白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低碳能力(低碳能力包括实际执行力和支撑执行力的相关知识储备两方面)较低。

表5说明:选择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的人大约占一半,有大概44%的人偶尔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还有一部分人不会关闭暂不使用的电器。

可以看出,多数人会让家用电器时常处于待机状态,而不是主动切断电源,这反映出,人们的低碳意识还不够强烈,日常行为往往会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把我国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居民对于低碳社区的认知度普遍低下。

(2)居民关于如何过低碳生活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真正选择低碳生活模式的人也就不多。

(3)居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4)居民普遍忽视生活中节能减排的细节(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

四、动机理论视角下提高居民认知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

低碳社区的建设问题,也可看作是社区管理的问题。社区的管理者可以将社区看作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效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工作,了解员工如何受到奖励以及为什么会被激励,并且选择最合适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⑨。文章将运用管理学当中的动机理论寻求解决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低碳能力低、低碳意识低(“三低”)的问题的对策。

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管理的目的就是解决“三低”,而社区内的居民可以看作是员工。从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图(图1)可以看出,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到以下6个问题:

①要认清个体差异;②利用目标;③确保目标被“员工”认为是可实现的;④个人化的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

因此,在动机理论视角下,可以提出提高低碳社区居民参与度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

因为居民间因年龄、学历等因素存在着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差异,所以相关部门要依据居民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借助与之相应的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节约用电的技巧、如何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等等进行普及。

2.引导居民建立低碳生活目标

社区管理者应运用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让居民知道自身的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对优化社区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地把低碳生活作为他们的目标。

3.增加低碳社区建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区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要建设低碳社区就要让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建设低碳社区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可以在社区内或社区间举办有关低碳知识的竞赛,要创新居民互动方式,比如创立社区低碳日,组织居民参观低碳示范社区等。

4.设立社区低碳生活评估标准、引入低碳生活竞争机制

社区管理者可以定下本社区的低碳生活衡量量表(衡量维度包括低碳出行、低碳建筑、低碳饮食等等)对个人和家庭的低碳情况予以记录评估,并适时在社区内予以公示(当然这需要得到被公示者的同意,毕竟选择低碳生活应当遵从自愿原则)以供社区居民交流讨论,营造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竞相“低碳”的社区低碳氛围。

5.建立低碳生活奖励制度

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尤其是初期阶段,管理者要注意到奖励对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激励作用。管理者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低碳生活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一方面肯定其努力和激励其在低碳生活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或家庭参与到低碳社区建设中来。

6.建立有效的低碳纠错和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和好的社区建设活动在于它们是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自我修正错误的。毫无疑问,有关低碳社区建设的活动和制度是需要监督和纠错机制的。这一点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因为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长久维持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纠正居民生活不低碳的行为,确保上述诸条措施能够公开、公正、透明地实施和低碳社区建设活动本身的正常运转。

总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长期生活在社区内,随手关灯,选择爬楼梯上楼等一些小举动都会给社区整体环境带来影响,一旦社区内居民选择低碳生活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我们国家的整体环境和低碳排放都有可能因之得到巨大改善。所以说社区居民是低碳社区建设,或说是节能减排的不可小觑的力量。

社区管理者只有通过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建立低碳生活激励机制和自查制度等方式,才能将居民在节能减排中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引文注释

①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05.

②蒋慧琴,张丽丽.基于个体行为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045.

③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

④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生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2):17~20.

⑤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⑥佚名.上海、保定入选WWF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正式启动[J].节能与环保,2008(2):37.

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传统建筑中的建筑节能——扬州试点项目[z].2008.

⑧奥雅纳工程顾问.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J].城市建筑,2010(02): 44-46.

篇6

一、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智慧社区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是为社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表达和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是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为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相关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出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智慧社区的目标是要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的智慧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一是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三是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和管理水平。四是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二、智慧社区应用领域

从最终应用领域来看,智慧社区的内涵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五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统。

第一,社区政务信息化。建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并对办事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社区政务平台。

第二,社区管理信息化。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手段,使得办事处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及有关其他组织和个人间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从而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第三,社区服务信息化。通过“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中的居民和各种组织都能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第四,小区信息化。一定地域范围内(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将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统筹的方法分别对其功能进行智能化,资源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便于管理和控制。

第五,家庭信息化。居民家庭集成计算机网络和电信、广电、智能家电等,通过家庭内网系统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住宅设备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舒适的信息化居住空间以适应居民在信息社会中快节奏和开放性的生活。

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跨机构的、一体化的、支持前台和后台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不仅能满足实时的个性化双向信息交流要求,而且能够实现资源计划管理,支持科学决策,体现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开展协同事务管理。

三、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功能分析

第一,社区管理:参与主体为社工,对全社区人口信息进行管理。

第二,社区服务:参与主体为居民、社工,通过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信息,以及各类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网上虚拟家园,凝聚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

第三,门户服务。

办公门户: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工、社区领导。将各个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应用集成,通过统一的入口进行登录,避免记忆和输入多个用户名口令,方便使用者快速访问相关系统和具体功能模块、查看待办信息和其它关注的信息,并且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工作沟通: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区。建立全市社区工作相关的工作沟通平台,包括即时沟通、文件传输和消息提醒等,支持社区和街道、部门进行工作上的沟通。

第四,决策支持:参与主体为管理者。通过直观、简洁、形式多样的展现形式,为各级领导提供社区人口分析、日志分析、绩效分析和区域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第五,应用支撑。

数据交换: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人口库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可靠和高效的支持,实现异构系统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高可靠数据交换,并且支持基于自定义规则的数据-订阅模式的数据交换。

地理信息:采用地图的方式对全市社区的情况查询浏览,可以方便地对社区楼栋、驻区单位、店铺、商场和饭店等进行查询,并且将地区与社区人口信息相关关联,可在地图上查询人口统计信息。

报表管理:提供报表自定义、报表查询和数据上报功能,从而方便社区上报统计报表和其它表格,并且按照主题对报表进行分类组织和管理。

权限管理:对用户、组织机构、角色和权限信息进行安全可靠的管理。

四、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研究

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如图为多层模型:

第一,基础层:主要包括网络(路由、交换、存储、安全等设备)及应用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第二,支撑层: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搭建的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构建相关应用的开发,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第三,应用层:是规划的应用系统,包括社区业务管理系统(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综合台帐、社区电子档案、社区民主管理、社区综合服务、社工注册管理、志愿者管理、电子地图应用、监督考核管理)和日常办公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等。

第四,表现层:以统一工作门户展示。

第五,接入层:不同的用户角色通过相关的安全认证后登录系统。

第六,整体架构还包括系统的2个体系,一个是安全及管理体系、另一个是相关业务数据标准体系,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提供相关规范标准。

五、基于社区管理平台的智慧社区的发展展望

智慧社区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服务,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第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

首先,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联合行动。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统一领导,强化涉及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明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搞好部门协作。其次,要有统一规划,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和互不兼容的现象。此外,还需从管理体制、组织协调、奖惩考核、经费划拨以及技术力量配备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社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第二,理清思路、基础先行。

智慧社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的“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灵”。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准”和“灵”,这需要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重点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等基础工作。

第三,全面动员、社会参与。

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全民共同参与。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发挥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提供智慧的桥梁,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社区信息化服务质量的评估及监督,通过行业条线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服务规范化,推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第四,因地制宜,分层推进。

由于各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首先,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其次,采用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的方式建设社区信息化。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各个社区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符合居民意愿的服务平台。

第五,公众监督、评价考核。

篇7

关键词:绿色社区 生态学 高新技术 环境

1 建设绿色社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其间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居住社区的建设更多地是顺应自然,追求简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求生存,所以说传统的社区建设隐涵着许多绿色的成分。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贪欲,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居住社区发展到今天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多数城市都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困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水体污染导致水荒;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存在;可利用的资源、能源数量急剧下降。而这些污染物一部分来自厂矿企业的“三废”,另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居住社区。据统计,在总污染源中,工业污染只占41%,而生活污染高达59%;在能耗方面,建筑群中的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的40%—48%[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重视工业三废治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居住社区污染的控制,加强源自生活的污染物治理,减少居住社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可以说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对最佳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

2 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绿色社区规划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且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绿色社区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以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将社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3]。建设城市绿色社区的目标就是强化社区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作用;加强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的居住地。

2.1 根据环境容量合理地确定绿色社区规模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系统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活动。人类居住社区的建设规模受环境容量的影响。绿色社区是能够提供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道路、绿化和资源能源,同时也能提供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医疗保障等功能的整体,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从而能够使社区成为既有城市型的便利,又有乡村型的环境的居住地。

2.2 根据循环再生原则合理配置生态流

生态流包括能量流(energy flow)、物质流(matter 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联系各子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居住社区是人工生态系统,不断被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同时排出废物。目前的社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流往往是单向和链状的,没有循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必须根据循环再生原则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最佳利用,具体地说即用“4R”准则(Reduse、Recover、Reuse、Recycle),改变生态流流向,使其蕴涵的价值与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争取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3 用高新技术成果支撑绿色社区的建设

生态学原理为城市绿色社区的建设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要完成一个绿色社区的建设必须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成果,用高新技术支撑绿色社区的兴建。本文仅从环境工程的角度探讨绿色社区中水资源、固体废弃物和建筑节能、庭院绿化、环保住宅等方面的问题。

3.1 绿色社区的节水技术与污水资源化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和地域上的不均匀性,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1×107m3,其中有50 个城市严重缺水[4]。在得不到有效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重复利用污水和废水,已成为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

推广家庭节水设备,是绿色社区的节水重点。据统计,在家庭用水总量中有80%用于做饭、洗衣、冲洗厕所、洗澡,因此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和卫生器具是节约用水的关键。一般的抽水马桶一次冲刷需水9—19升,而节水型便器每次用水量不超过5.7升;节水型洗衣机比普通型产品节水25%—30%,因此采用节水设备能很容易地使家庭用水量节约1/3[5],节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中水道和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资源化的关键。该技术要求建筑物内铺设饮用水和非饮用水两套管路,洗菜和盥洗用过的水经处理后送入非饮用水管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汽车,也可作为市政、环境、娱乐和景观用水,例如:浇洒道路、浇灌绿地、水景等。这样使用1m3中水就相当于少用1m3清洁的自来水,同时又少排放1m3污水,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2 绿色社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6]

固体废物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失去其原有使用价值而丢弃的固态物质。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固体废物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固体废物的无处置堆放不仅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因此必须进行处理。为了充分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用资源,在绿色社区必须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有用资源,对不可回收的其它组分可采用堆肥、焚烧或卫生填埋来进行处理。

绿色社区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对于燃气和暖气普及率较高的社区来说垃圾中主要成分多为有机物,因此可进行快速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用于社区的园林绿化,既有效地处置和利用了固体废物,又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因为绿色社区固体废物中有机成分较高,故而也可采用焚烧炉来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同时可回收利用其热能。以上两种处理方法都可以变废为宝,用于社区建设,这可为社区的物业管理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3.3 绿色社区的建筑节能

建筑使用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和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它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40%—48%,因此社区内的建筑节能是涉及到全社会能耗的大事。

要实现建筑节能应首先从居住社区建筑设计开始合理选址,用最佳的朝向、间距等争取更多的日照;科学布局以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合理确定建筑物形态;同时应改善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研究表明隔热保温是建筑节能最主要的措施。采用节能技术的建筑比传统建筑可节约能源20%—40%。

在北方城市,供暖系统节能也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不但可以有效供暖,而且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采暖期内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对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采用分户燃气采暖系统,这样不仅取消了小区集中供热锅炉、供热管道和堆煤场,解决了室外供热管道的热损失和大气污染,还有利于用户灵活取暖,将节能与用户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推行绿色照明工程,是减少照明用电的技术关键。长期以来,白炽灯一直是我国住宅照明的主要来源,目前约占88.6%,这种灯具光效低、寿命短,应尽快用高效节能灯替换。节能灯光效较白炽灯高4倍以上,使用寿命长5—10倍,节能率达70%—80%,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目前我国约有白炽灯22亿只,若用节能灯取代其中的3亿只,就可实现终端节电2.2×107kw·h的电力,减少社会支出300—400亿元[5]。

在绿色社区中应尽量使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热等,这些能源不仅容量巨大、经济实用,而且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4 绿色社区的庭院绿化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功能在绿色社区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绿地系统不仅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提供休息场所的功能。目前在社区绿化中往往侧重于提高绿地面积,绿化质量不高。而稳定的绿地生态系统要求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和谐。研究表明树木的生态效应是草坪的3—10倍,复合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远高于单一的草坪,因此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在空间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绿地系统的休闲、运动等实用功能,创造绿色社区品味的绿色文化[7]。

3.5 绿色社区的环保住宅

住宅是居住社区的主体建筑,也是居民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统计人类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8],所以绿色社区的住宅除了应具有上述提及的节能、高效、污染少等特点之外,还应该是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环保住宅。

住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除了部分来自室外,其余的均出自于室内;例如: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呼吸产生CO2和其它不良气体,室内燃烧设备产生的有毒气体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都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应通过在建筑中使用不产生污染的绿色环保材料、消除室内各种污染源、采用高效而且节能的通风方式等技术手段解决。

4 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保证绿色社区长绿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来规划和建设居住社区是保证绿色社区长绿的先决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社区的绿色长驻还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来保证。首先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环境考核指标;其次应加强对社区员工、业主及有关人员的教育,开展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通过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保证社区自我运行的良好态势。

5 结论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21世纪的绿色社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建设绿色社区是人类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绿色社区将突破传统社区的单一居住功能,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高效节能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成为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的理想居住地。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2]《中国21世纪议程》编写组,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

[3]华东师范大学环科系,上海甘泉街创建生态社区的现状与途径。1997:5—6.

[4]吕炳男等:污水资源化是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5.

[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6]时文歆等: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6.

篇8

1、护理网络社区的构建与实施

1.1护理网络社区的定位

网络社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属性。护理网络社区以满足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的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他们真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延伸。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是护理网络社区的主体,护理网络社区应该是既能满足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的人际交流需求、学习求职需求,又能满足学校、医院管理和宣传教育的综合型网络社区,是一个整合SNS(SocialNetworkServices)社交网站与VLC(VirtualLearningCommunity)虚拟学习社区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建立护理网络社区,为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提供知识、情感支持,为护理管理者搭建一个联系平台,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老百姓求医问药和健康咨询的窗口。

1.2护理网络社区框架

护理网络社区平台的建立,一是依托学院和医院双方的优质资源,为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搭建一个终身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认同感,有利于维持护理专业队伍的稳定性;二是为某些单位和区域内护理管理者搭建一个可以即时沟通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提高管理效能;三是本平台作为学院的一个社会服务窗口,向区域内医院/单位免费开放,节约了合作单位的管理成本;四是通过医院一些健康咨询,本平台将成为老百姓求医问药和健康咨询的窗口。通过案例分析、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理工作者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文化理念进行分析,确定了如图1所示护理网络社区的逻辑结构框架。通知专区为学院和医院提供了一个有关文件、通知发放的板块,同时也为网络社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发放的地方。护理专业从业人员是一个需要终身进行学习和考试的群体,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需求,本网络社区设立的学习专区科由教师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根据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护理专业研究方向,将研究专区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板块。测试专区收集了专业课程资料测试、护士执业资格测试、继续教育测试、专题测试等题库,可以进行在线随机抽题组考和在线考试、自动统计和分析成绩。调查专区可以进行各类在线问卷调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自动统计调查结果。护士的职业素质要求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开朗、稳定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情感专区可以进行自我调适经验分享、在线疏导等。求医问药模块为老百姓而设,以网站右侧浮动的QQ链接列表展示形式,患者可自行选择某一QQ进行咨询。网站页面还能依据需要进行链接导航到行政主管部门、文献资料查询和护理杂志投稿。

1.3护理网络社区交互工具的选用

交互工具的使用也会对网络信任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点对点的交互工具比多对多的交互工具更容易产生网络信任。本网络社区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工具主要包括公告板、留言板、资源库、BBS、QQ、Email、Blog等。其中,Blog以个人为中心展开,将其打造为网络学习社区的个人名片;QQ方便成员的私下交流,使其成为网络社区的口舌;BBS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讨论的话题,通过发帖和回帖的过程来建立交互,非常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讨论习惯,将其作为网络社区讨论的主要阵地;Email可实现重要通知的传送及重要信息的确认,将其作为网络信任最强的工具。这些工具在护理网络社区的各个板块中可以依需要选择应用。

1.4组织实施建设

1.4.1平台构成护理网络社区选择Web2.0社区技术系统,核心程序由岳阳百思工作室开发,使用ASP技术,基于NT平台服务器,支持SQLServer数据库。它提供了讨论社区、站内短信、站内搜索等用户功能,并有强大的后台支持,能够方便地实现管理员对社区的管理。

1.4.2建设步骤(1)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建立护理网络社区框架和资料数据库;帮助居民入住社区。(2)分别对护理网络社区居民和非护理网络社区居民采用相同的干预措施,收集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与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的相关资料。(3)使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4.3测试并完善网络社区建设完成后,选择一个医院的护士和部分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历时1个月进行测试,系统运行良好。测试阶段不断收集系统运行数据与用户资料,测试阶段结束后根据运行数据与用户体验对网络社区的技术方案和功能设置进行进一步完善。

1.5护理网络社区的管理

1.5.1网络社区身份网络互动在基本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而信任建立在对对方身份的认定之上。在护理网络社区中,我们让成员以相对稳定的ID进行网络社区身份登记。成员在ID以外自己取个昵称,并设计签名档,进行长期互动和信息交流。

1.5.2网络社区规范(1)明确定义护理网络社区的目的,制定社区规则与学习准则。(2)成立护理网络社区机构,确定社区不同组织的负责人。(3)帮助区域内所有有意愿的护士和护生入住社区。(4)开展社区活动。(5)将部分健康信息及在线答疑功能向老百姓开放。

2、存在的问题

(1)对网上交互过程的监控不够。(2)大的支持服务项目需要更多的人员和专业人士参与。

3、未来的工作

篇9

关键词 安全社区 构建 大安全 管理格局

近些年来,我国石油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影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更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国家安监总局提出了建设安全社区的号召。建设安全社区应以“人本理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社区安全管理的范围,保证全面落实人员安全管理,强化信息的交流,改进相关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优化管理效果。

一、完善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毋庸置疑,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部门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伤害预防工作为基础,否则建设工作难以“按部就班”、科学地落实。想要确保“大安全”管理格局建设的质量,需要从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等角度全面的出发,强化社区建设工作,建立类似于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这样的领导机构,负责安全社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络事宜。当然,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人员、精力毕竟有效,因此还可以在充分考虑安全社区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工作小组,配合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落实相关工作。相信对于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联合、沟通各部门也能够起到非常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循环过程建设

(一)夯实社区诊断工作,为建设安全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诊断工作是建设安全社区的基础,因此绝不可以流于形式,而是应该与相关单位联合,整合资源,使社区内有限的人、物、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号召全社会参与社区诊断工作,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综合社会学以及统计学相关原理全面的诊断社区。确保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继而为制定安全计划、确定安全社区方向等工作创造条件。

(二)危险源辨识体系的建立、完善

安全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应包括控制风险以及辨识危险源,即安全社区建设的最终结果是能够辨识、诊断社区危险因素。在建立危险源辨识体系的时候,需要严格参考社区诊断,立足于社区的实际情况,准确、全面的辨别社区的危险源,确定高风险环境、人群以及脆弱群体,并最终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措施防范危险。

(三)伤害预防措施实施体系的建立、完善

伤害预防计划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方案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相关人员需要足够重视,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落实,并保证后续政策实施也能严格落实。要求各专业组织按照要求签订《安全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下发《安全社区年度计划书》以及《安全社区月度任务书》,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人,将管理责任规划到人。

严控伤害预防项目,以实事求是为落实工作的原则,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改善社区环境设施等方法提升伤害预防工作的效果,充分分析伤害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措施,继而将社区伤害问题消灭于问题的源头。立足于各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普及工作,设计具备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读本,将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在社区内部贯穿落实。另外,社会传媒的力量不可估量,在落实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足够重视,充分利用,利用发放图册、建设文化墙、宣传栏等方式,为社区群众营造浓厚的安全健康教育氛围,向居民科普安全健康教育内容;严把环境设施改善关,立足于社区实际情况,建设能够充分体现社区特色的环境设施,并解决影响社区安全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立足于慢性病调查结果制定疾病防治方向,将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高风险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原有的预防范围基础上扩大防范范围,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群众;强化社区食品安全的检查和宣传,将食品中毒这类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开展各类安全健康知识讲座,为社区人员普及健康知识,确保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救互救能力与意识;推进卫生健康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人员培养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伤害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预防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对之进行及时的记录、检测和统计是建设安全社区最主要的目的。重点伤害监测和一般伤害监测是伤害监测的两个项目,在检测重点伤害时应对制定项目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继而确保制定项目的实施效果;而在检测一般伤害时,只需要掌握伤害发生的情况及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伤害监测网络也需要不断健全。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严密、灵敏、完善的监测系统,并不断地修订完善伤害监测办法,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社区安全的程度,使伤害检测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另外,伤害监测网络的健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落实伤害汇报,强化信息收集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定期通报伤害,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的信息。

(五)安全社区评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伤害监测和促进项目工作是安全社区建设的根本,只有客观、准确的社区评价,才能为安全社区建设指明方向。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增加安全教育覆盖的社区面积,提升评估检测的效率及进度,增加社区人员的满意程度,只有保证了上述工作的有效落实,才能完善“安全社区”的评估,也才能为构建安全社区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以安全社区构建“大安全”管理格局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形成统一的“大安全”管理格局。只有健康、安全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的大和谐才能真正与企业的大发展互相辉映。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基地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蔡艳.我国安全社区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油田社区文化;建设

油田社区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油田企业形成和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油田社区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油田社区文化,油田社区文化作为推进和谐油田的重要助力,是油田社区建设的灵魂,直接关系着整个油田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油田社区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油田社区文化是指在油田区域范围内和油田发展条件下,油田社区成员经过长期实践共同创造、逐步形成的具有油田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以油田社区服务理念、价值观念和心里契约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虽然目前油田社区文化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日趋完善的社区文化体系。但受油田社区独特性的影响,难免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关措施促进油田社区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1、油田社区文化建设问题

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油田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形式轻内涵。把油田社区文化建设当成一项任务,一旦上级有要求,就赶紧在短时间内制定文化建设方案,主要目的是应付上级检查。这些做法只不过是形式主义,宏观上看不能与油田发展战略切合,微观上讲无法与具体岗位实践融入,导致文化建设内涵的空洞,无法通过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油田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口号轻实践。少数油田社区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油田企业的个性特色,在社区的道路、广场、楼顶等都可见各式各样的标语,如“严谨”、“务实”、“奋斗”等。其实这些通用词汇很难真实反映该油田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服务方式等文化形态,更不用说言行上的统一,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现象,实质上只是把社区文化当作了形象树立的招牌。

(3)重活动轻实效。很多油田社区没有真正的理解文化的内涵,仅把社区文化看作是唱歌、跳舞、打球等文体活动,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都是对社区文化的浅化,不能真正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功效。

(4)重制度轻方法。片面强调社区文化工作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使整个社区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没有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将社区文化带到了僵化的误区,不能发挥社区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

(5)重眼前轻长远。很多油田社化文化建设过程中仅对照当前一个时期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提出油田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而不考虑油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社区文化要素在短期内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连贯性和发展性。

2、油田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油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田社区文化体系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在准确把握油田社区文化建设内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主要工作任务,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来寻找油田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油田社区科学发展的硬支撑。

2.1整合阵地

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各个阵地,以此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一是做强文化教育阵地。进一步加强对爱国家爱油田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科技展览中心改造中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元素,展示文化成果,做到软硬件同步提升,建成文化教育展示中心。二是做优媒体网络阵地。继续整合优化资源,在做精做优、提升质量、改进服务、强化引导上下功夫,油田企业新闻网、社区信息网统筹运行,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流价值,壮大正面舆论,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健康愉悦的文化信息。适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学习,学会运用微博、手机、QQ群、贴吧等新手段,牢牢占领媒体传播新阵地。三是做活广场文化阵地。小区文化广场作为油田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的切入点,切实加强对各小区文化广场的改造和管理,增加阅报栏、文化展板、电子屏等设施,使职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文体协会的作用,以小区文化广场为重要平台,开展联欢晚会、摄影集邮、书画展览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把油田和社区的形势政策等内容渗透到多种文化形式中,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2.2提升服务

服务是油田社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树立服务品牌意识,打造过硬的服务品牌,促进社区文化服务的升级。一是突出细节服务,做优医疗卫生服务品牌。认真做好长期战略布局,坚持走社区医疗之路,增强细节服务和主动服务意识,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拓宽预防保健业务。加强就医环境改善,更新医疗设施设备,开展科研攻关,引进适宜的诊疗新技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二是深化特色办园,巩固学前教育发展成果。发挥各园优势,加强特色教育研究,打造社区幼教品牌。严格按照学前教育规程,巩固和发展办园特色,促进幼儿科学成长。三是强化亲情服务,保障老年队伍健康稳定。围绕为老服务,持续深化沟通机制,着力打造类似于夕阳红的老年服务品牌。加强老年活动室管理,开展健康适宜、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形成l~2个特色项目,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3落实制度

油田社区文化制度的落实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效率、收获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必须落实各项制度。首先,加强监督考核。高度重视社区职工的考核评价,虚心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评价;着重强化内部考核,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和逐级考核体系,完善社区内部服务和考核标准,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工作现场,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区文化工作水平的提升。其次,加强HSE管理。大力开展社区安全活动及安全隐患的治理,推进HSE责任制度体系的全面落实。强化社区交通、消防、用电和民用气等安全监督管理,深化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群众全员的安全意识,创造一个安全的社区生活和工作环境。

2.4注重实践

油田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践提高整个社区文化水平,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推进文化建设实践的探索。一是文化建设向管理服务渗透。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油田社区文化的管理学属性,把社区文化建设渗透到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使文化成为管理的灵魂,通过向管理服务的渗透发挥作用。二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思想政治工作和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区别的方面。就油田社区而言,在工作部署上,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时,注意与文化建设合理衔接,尤其要把日常、阶段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方式方法上与文化建设相联动,及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转化成油田社区文化。三是文化建设向专业化扩展。文化建设要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向专业化扩展。物业文化该如何做,医疗文化该如何做,幼教文化又该如何做,需要细分。因此,要边生产经营边积淀文化,边做思想政治工作边积淀文化。

3、结语

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文章只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性的文化建设对策,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还需结合油田社区实际从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1]董建军.对油田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