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的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的教育方针

篇1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摘要: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集中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和人才培养。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篇2

【关键词】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我们可以运用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照当今我国的教育,从中吸收营养,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孔子在开办私学时,开创性的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个办学方针不仅指导着他的实践活动,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的理解是不分阶级贫富和种族,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义务教育,但并未做到“有教无类”,教育不公的现象广泛存在。

首先是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不公,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日益呈现两极分化,在教育资源、教育投资上城市占有明显的优势。城乡教育的不公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正好背道而驰。

其次是在课堂中存在着不公,教师在课堂常常不能同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常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对差生却漠不关心。对学生的评价也常常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的方式,唯成绩是上。这种课堂中的不公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相差甚远。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用之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是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因为都是班集教学,一般人数众多。教师进行教学时,通常是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个体和性别的学生存在着身、心两方面的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是这一现象得以解决的有力法宝。首先是要确认“材”然后再具体施教,确认“材”就是对学生的评估,对学生进行评估应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为基础。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孔子也是世界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论培养学生知识或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通过对问题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仍是必须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当前仍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现在的教学过程,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所以老师经常将学生仅仅视为知识的“容器”,而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这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在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将有力的改善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对自己所要教的课做好精心准备。然后教师在教学时才可灵活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其思维。在教学中应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有见地的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最后,教师应对学生所发表的意见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分析,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达到事例贯通,举一反三。

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一直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他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从没有把自己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他总是出现在学生中间,或与学生结伴出游,或同他们一起席地而坐,许多教育活动就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展开的。同时,孔子认为学生可以启发自己,也显示了他对待学生民主平等的精神。《论语》中记载,子夏因有疑问而提出问题,得到解释的同时也启发了孔子,子曰:“起予者商也!”。孔子还说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这里面就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之上的。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树立新的学生观。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要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打破学生心中那种“师道尊严”的思想。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以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心。在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往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获取知识,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建立以对话为基础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这种对话为基础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了教师进行教学灌输,学生进行机机械学习这种师生间不民主平等相处的局面,从而开创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高中德育 德育教育 道德规范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2.加强对德育教材的改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教材也应适时地更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教材,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优良的德育思想观念,进而保障德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德育领域的规范化,因地适宜,制定一些与本土有着实际联系的家长、学校、乡土、人际交往、美德等一系列教材,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使德育教育变得既有特色又有意义。在高中阶段,德育的教育变得更加迫切,德育教材的内容应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品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涵盖,从而令学生对社会有着正面的认识。

篇4

【关键词】县域;教育督导;督学

县域教育督导作为国家、省、市、县教育督导网络中最底层的督导机构,对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剖析县域教育督导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县域的教育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当前的问题症状

县域教育督导体制当前的问题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育督导意识淡薄。当下的状况是部分乡镇、县直相关单位、学校对独立开来的教育督导的职能认识不到位,没能充分意识到教育监督是教育管理中的必需环节,教育督导尚未深入人心,对教育督导工作不重视,流于形式,甚至敷衍了事。

2.督导制度不够健全。独立开来的督导室在制度上还不是很完善,经验式督导、行政式督导依然占有主体,缺少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是很明确。此外,不同的领导对教育督导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

3.督学队伍参差不齐。县域教育督导中督政人员过多,督学人员不足,制约着教育督导今后的发展,同时,因督导人员培训方面的欠缺,部分督导人员的理论素养有待提升,缺少现代教育理念,进而在教育督导时显得乏力,特别是督学方面,如新课改、学科教学等方面指导性不强。

4.部门间凝聚力较弱。督导室与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在教育工作方面还没有凝聚强劲的合力,相互间存在沟通、衔接不到位,资料、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同时,督导室自身各股室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特别是督政与督学的分工与协调问题。

5.教育督导经费不足。教育督导费用全部靠有限的财政拨付,除维持正常工作外,还有不少的专项督导、综合督导、经常性督导等费用开支,特别是聘任一定人数的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需要很大的费用,县教育督导室在财力上难以支撑,工作开展艰难。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县域教育督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制度层面以及具体操作上,所以应全方位深入寻求解决对策。

1.继续解放思想观念,增强教育督导意识。提高对教育督导的认识,既需督导部门内部认识的提高,也需外部对教育督导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是督导人员自身要对教育督导的基本性质、职能、特征深入的研究,明确教育督导独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意识到教育督导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增强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学校的督导意识,通过教育督导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来增强各级部门及学校的督导意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教育督导是对其工作必要的监督、协调、服务和指导;三是教育督导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网络、电视、报告等各种形式营造教育督导浓厚氛围,使得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因教育督导而更加尊师重教、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2.加强政策方针引导,完善督导规章制度。教育督导的健康持久运行必须要有政策方针的引导,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保障。要加快教育督导法制化的进程,使教育督导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要完善督政督学制度。建立健全督政、督学、质量监控等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督导、督学责任区、督学资格认定、督学聘任、督学培训、督学考核管理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总结历年的教育督导经验,不断完善对乡镇、县直相关单位、学校的评估细则,完善各类教育的督导。三要积极汲取借鉴其他地区的制度措施,特别是教育发达地区。如《重庆市督学聘任管理办法》中将督学分为行政管理类督学和专业技术类督学,行政管理类督学设厅级督学、处级督学和科级督学,专业技术类督学纳入教育系统研究系列职称评审。天津市将督学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和见习督学四个职级,在督学资格认证方面区分综合督政、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等专业分类。

3.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专业督导水平。县域教育督导已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却很难落实,主要是因为没有长效的运行机制、专业督导力量和相关的保障。所以,一是建立教育督导保障机制,确保具体措施落实。建立健全考核和跟踪督导机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经费的保证,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加快督导队伍建设步伐,提升自身督导水平。要成立专门的县督学团,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督学自身要非常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熟悉被督导学校的基本情况,以便在行使督导时能如数家珍,精确把脉、科学指导;三是扎实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督学应长期实地调研,利用现代教育评价、测量技术,发表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立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指导新课程改革,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总之,要使各级部门和学校切实地感受到教育督导的价值,即是否为政府出谋划策、分忧解难,是否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师生发展,是否帮助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

篇5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所的文件中,教育督导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进行检查。其中我国教育督导的任务包括两种,其一是督政,其二是督学,无论哪一种类型,均是当前教育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是顺应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实际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监督与调控得到淡化,积极看待督政工作,可以避免在决策、指挥以及管理中出现误差。换言之,督政同样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缺陷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可以密切上下级部门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能够使政府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素养教育行政管理团队

依据相关文件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教,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育采取宏观管理,比如立法、拨款、规划、评估、政策指导等。另外,作为主导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并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明确,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探究,不断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化,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需具备综合素养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國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并且面临机遇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就需要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尤其是相关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还要对工作方法有所了解,要对行政策略有所认识,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调整人事制度之后集体领导备受关注,集体领导需要做到刚柔并济与协调互补,比如集体领导均为性格比较急躁之人,那么则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不良局面,如果集体领导中稳重型领导者比较多,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左顾右盼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举棋不定的不良局面。所以在此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希望领导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领导艺术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领导艺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篇幅有限笔者仅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在积极贯彻民主参与理念中,不可固执己见,需要听取与采纳不同的意见。(3)需要积极调动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还需要做到宽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泾渭分明,实现团队的团结。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便是要弄清楚工作的范围,要制定相关的内容,还要不断强调领导艺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证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笔者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闫静.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外资,2011(16):250.

[2]程志.行政领导艺术的重要性与提高途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6,52.

[3]王瑛,贾义敏,张晨婧,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13-24.

篇6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德育为先更是体现出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既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又具有我们粤东地域特点、分层递进、与中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再其次,就是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为此,我校坚持“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能力上来,着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作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构建能力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学生基础较差,近几年又接纳了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高年级的插班生,来到我们学校之后,学习明显难以跟上班级其他同学,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距十分突出,加上这些学生以前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求学阶段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正确引领,大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足。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就更显重要。

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篇7

在现代教育已经充分普及的今天,自创私塾教自家和朋友的孩子,目的无非是回避普通学校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而追求更个性化的教育。笔者认为,此法能否大面积推广暂且不说,即便是个例存在,也有违法背理之嫌,不值得提倡。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要依法而行,而且个性化教育并非私塾所提倡的个别化教育,绝无离群索居之必要。

义务教育法确实没有明确规定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形式,但相关法律规定了学校建设标准和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开学校办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坚持“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应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否则就是违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合格的校舍和合法的教师,任何类型教育机构的存在都是违法的。家长不将孩子送到合法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同属违法。“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必须执行法定的课程标准,要有科学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如果“私塾”泛滥,必致乱象丛生。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要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切勿脱离时代。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然是唯一有效的形式。即使有能力按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孩子建一所专属学校,可以想见的是,这所学校也很难聘到优秀老师。在现有的用工制度下,很少有优秀教师愿意做私塾先生。而缺乏优秀教师,一切好的教育理念终会落空。那些知道一点国学皮毛、懂得两句洋文、会做两道题、自认为深谙教育之道的家长,自发而“勇敢”地担负起孩子的“全部”教育重担,正是不懂教育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将孩子送进深山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综览全球学校教育,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足可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学校本是乐园,自然也不排斥教育的个性化和个别化,何需私塾来“拯救”?如果说当前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问题显然不仅出在学校教育这个环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也存在一定问题。也就是说,教育问题不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必然导致的。如果教育目标发生偏差,教育评价违背规律,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私塾。学生厌烦的不是数学而是变幻莫测的数学考试以及据此进行的甄别和排名;同理,当“射箭”出现过度竞争时,山中学习国学的女儿还会不会是“善良温和懂礼貌,心态好,欢乐多”就很难说了。

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确定要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难道还有比从小学就让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地方吗?故私塾教育并非不可为,但一定要遵守法律,尊重规律。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诚信教育 困材施教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给人们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市场经济不应该是金钱经济、利益经济,而应该是信用经济,同时也意识到诚信对于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的不可替代性。而诚信教育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高职学生也是极其重要和必需的。

近几年高校频频发生不讲诚信行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谎报自己的大学成绩和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购买一些假的资格证书和荣誉证书;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够进入学生社团请客送礼……各种违背大学生基本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必需而且必要的,于学生本人、班级、学校、国家、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和立国之本,[1]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多功能人才”。[2]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满足社会需要并且具备全面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能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但是当前的诚信教育本身在认识和具体操作层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把诚信教育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诚信教育沦落为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最终教育目的。也有一部分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只看到教育的内化作用,认为诚信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手段,而推崇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主张诚信教育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性本恶,人本身不会主动向善,只有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否定性的负面评价和惩罚时,人才会主动规避自己行为,向着诚信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研究。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被认为是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代、自信的一代和娱乐的一代,但是有一部分“90后”学生表现出脆弱,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消费观念强烈,内心空虚等心理问题。所以,诚信教育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教育对象明确,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的举措如下。

1.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在担任教育总长时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德育应该是整个学生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但是部分学校往往只把眼光放在学生在校期间拿到了多少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过了大学英语3级、4级或者6级,以及就业率是多少等方面可以看得见、可以用具体数字来量化的东西。这种功利化办学思路必然导致学生弱化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努力和进步。

2.建立一套系统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如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对学生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经济状况,考试情况,奖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竞选等方面进行记录。对于那些讲诚信的学生要有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比如在学生干部推荐、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等方面享受优先条件。而那些不守信用的学生应该到相应的教育和惩罚。

3.坚持诚信教育常态化。诚信教育是长期而持久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诚信教育不是背诵一首诗,也不是学习运用一个数学公式,而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困难的教育。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能力上需要提高,而且在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都需要提高。诚信教育不是一次演讲,一场比赛,一次主题班会,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4.坚持诚信教育的阶段性和系统性培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宏观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性格特征,还要对他们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趋势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整体把握,同时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科学的研究,再据此制订适宜的教育方案。

5.坚持诚信教育的具体化和有效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接受较慢,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说教,努力让诚信教育具象化和表象化。诚信教育不需要高深的宏观理论,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榜样就足以让学生学到如何“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让他们明白“一言九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理。在诚信教育的微观操作层面上应要求学生在考试中不迟到不作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和同学坦诚相处,不撒谎,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6.坚持诚信教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等融合。诚信教育不应该被当成一种单一独立的教育形式,其具有渗透性和普遍性。教师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同样可以把诚信教育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同时接受诚信教育。

7.坚持典型模范在诚信教育的引领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诚信教育过程中,与其采用抽象的说教,不如采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进行教育。因为他们会发现这些就是自己生活中的榜样,是生动的可感知到的榜样,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中的榜样对学生更有震撼力和感召力,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诚信榜样,他们能够在和自己相似的环境中做到诚实守信,那自己也是能够做到的,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向诚实守信的同学学习,用后者的做事标准来规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这样就会有效地和持久地阻止他们做一些不诚信的事情,甚至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一样。[4]

诚信教育的水平是检验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尺。诚信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该是整个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不断思考、实践、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实践新举措,培养合格的、有修养、讲诚信的现代大学生是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J].伦理学研究,2004,(3).

[2]刘道玉.关于我国新的教育方针的思考[M].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212.

篇9

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就当前的教学来说,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必要。

1.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应同等重视。

小学语文既承担着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教育,也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落实文道统一,多重视知识教育而少重视思想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要读书就要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要观察事物就会有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的思维和有意的联想必然是思想的积极活动。教学正可凭借这种现实,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认识发展和思想提高。关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学大纲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等方面,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人才观是一致的。进行这些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切实做好。

2.字词句段篇各种知识教学一定要全面落实。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汉字和写字教学。在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很重要。历来的教学大纲都很强调识字,把它列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前几年,教学大纲在行文上有了些变化,没有明白地再这样写。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识字教学不重要了,放松了要求和训练。这是一种误解。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词句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培养都是很重要的,都是教学重点。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需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各种教学,逐步使学生打下比较全面的语文知识基础。其中,识字和写字教学尤其重要,决不可轻视。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要他们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学会查字典,逐步达到能独立识字。识字写字教学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要利用认生字、写生字、查字典和纠正错别字等各种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有关汉字知识和提高识字写字能力。有些学校不大重视写字教学,在写字课上做别的事情。这样随意浪费和挤占写字的教学时间,是很不应该的。写字教学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数量地让学生读认抄写和仿影临帖,做专项写字练习,而且还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写字的良好习惯。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当场写字,多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字板、纸条和幻灯片,甚至连课文题目也不当场书写。这样做,就丢掉了一些对学生直接影响的大好机会,非常可惜。

3.要落实“听说读写都重要”。

人们预测,21世纪是科技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今天的学生具备过硬的、更加广泛的知识。在新的时代,语言的传导运用一步一步地现代化,随着电话、录音、电脑、传真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视读要求和听说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既要重视读写教学,也要重视听说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口语交际方面的素质,现在就要为他们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听说教学不仅只限于单项的专门训练,而且还要把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平时教学,要多给学生提供听说的机会,包括听讲复述、提问回答、讨论发言、质疑问难、讲述故事、考察访问和表演节目等。要让学生在频繁的听说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能力,培养能听会说的习惯。

听说教学应注意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布置听,要让学生边听边想;布置说,要让学生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在当前的一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不少,但很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提问,而且是根据老师的语气倾向和眼色暗示去讲说结果和答案。表面看问问答答挺热闹,其实效果并不很好,因为没有能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听说实践活动,也有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有一个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4.要重视技能培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学生学语文的重要目的,并不在于使他们读得懂多少篇文章和写得出多少篇范文,主要是让他们通过学习去逐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提高运用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应主要体现在阅读吸收、说写表达、观察思维等能力的训练上,和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培养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绝对重要的。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课文讲得过多,一是要求学生做题过多。例如一些公开教学,绝大多数上的是讲读课,在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总是按自己事先确定的重点对路子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准备好的要讲够,学生讨论必须归宿到教师的答案上。这样做,不仅是时间上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很重要的技能训练。教材上的课文除了古诗以外大都是现代语体文,多数是一读就懂,本没有太多可讲的。如果多指导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多在能力、方法、习惯上给他们以指导,将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书技巧和理解能力。在有些讲读课上,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少,但教学效果仍然很有限。这是为什么?原因是缺少有计划的训练。主要表现在读前少要求,或要求欠明确,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读,读中少指导,纠正不得力,因此学生读来读去没有多少收获和提高。指导学生读书,重要的是提出具体要求和教给方法技巧,要他们知道为什么读,怎样去读,要让他们每读有收获,每学有长进。

教学指望学生多做习题来提高质量,是靠不住的。教学中让学先做题的目的,是要他们具体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懂不懂,读一谈看;会不会,做一做看。习题是例子。向学生布置作业练习,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必须注重技能训练和习惯培养,量不可太多,难度不可太大,要考虑学生的合理负担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的让学生过多做题,其实是为了考试,是希望学生及早成熟和提前到位。这也是不现实的。小学生学语文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了许多。当然,学生到头来要毕业,并有升学的任务,但他们的平时学习还主要是打基础,不可能始终只是为了应付一题一式的毕业考试。

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在校的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有教育好每个学生的义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备课要做到“吃透两头”。“吃透两头”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教材和十分熟悉教学对象。熟悉教学对象,就要具体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要掌握他们与学习任务、学习要求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了解得愈清楚、全面,教学方法才会使用得愈恰当、科学,教学效果也才会愈扎实、理想。

上课要面对全班。当前一些讲读课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读书时专挑好学生,发言时专找好学生,讲课时有一个学生说对了便往下进行,好学生学会了就可以下课。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往往是只抓了少数,而丢了多数,甚至丢了大多数。教学要对所有学生负责,要注意到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接受能力。指导读书也好,引导讨论问题也好,都应照顾到不同水平和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

要实施一些异步教学。一个教学班里的学生,或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接受能力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在学习上总会有好有差。这种实际决定了教学不宜搞“一刀切”。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实行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同步教学,许多情况下对一些较差的学生不容易照顾到。为了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必要研究和实施一些异步教学。异步教学可以在两个区域进行,一个是课上,一个是课下。课上确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划分不同层次,有对多数学生的,有专门对少数学生的。这样要求,可以使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学得有趣、有积极性,使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学得会,有收获、有积极性。特别像流利读书、用词造句、写作文等应用性较强的练习,有的学生可以当堂完成,有的学生在课上做不到的,就让他们在课下赶一赶。用的时间多一点没关系,做得到就行。

加强课下辅导,也是异步教学的一个方面。对中下等的学生,特别是对比较差的少数学生,要多给一些偏爱,多作些个别辅导。读不好的指导他们多读一读,写不好的指导他们多练一练,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去进步、去提高,让他们逐步去接近或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

三、改进考试办法──命题应以素质检测为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不改进考试不行。考试依性质不同,一般分为选拔的和检测的两种。小学教学中的考试,因为不存在选拔一批和淘汰一批的问题,所以大都是水平检测。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或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拟张卷子测查一下,就了解了。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后,小学教育的普及已基本完成,初中教育也在相当一些地区普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各学科的考试都应该坚定地以水平测试为目的,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

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相当一些还受着选拔淘汰方法的影响,特别是期末和毕业考试。其表现,主要在考试的内容和评分上。例如:

1.凭课本命题,要求过死。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班主任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指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和家长舆论压力大,加之学校发展的不平衡,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该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更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呢?这就需要大家在探索中寻觅适合培养初中学生发展的有效之路。下面笔者就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谈谈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与更多的同行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一、目前农村初中班级管理问题

1.班主任在管理中缺乏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年龄较大的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抱着已有的经验,不愿意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这些做法主要表现在:一是采取“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在班级里,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二是“保姆式”管理,这主要是班主任受外界的影响,担心对学生严格管理可能会得罪部分学生的家长;三是“放羊式”管理,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班主任缺乏责任心,平时只抓安全,在确保无事故的情况下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三种管理模式都没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其管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三结合”教育落实不到位

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在校内要创新管理模式,还要加强与校外的联系,特别是要抓好“三结合”教育工作。在平时,教师要能利用开放周、家长会等形式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特别是农村中学,一些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这给留守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都带来许多变化,他们的学习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班主任要多加强与孩子们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们配合全体老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3.在具体管理中缺乏对个体的关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个性性格。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关心那些优秀的同学,更应多观察那些性格孤僻或、不善言谈、与众不同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不大与他人交流,如果班主任疏于管理,很可能让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班级集体生活,甚至造成一些很难想象的后果。所以,班主任只有关注好这一部分学生的动态,才会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农村初中班主任由于课务繁重、事务繁杂,很少有时间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这样往往很难发现一些同学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动态,甚至对某些教师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一些初中学生有偏科现象,这都需要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及时沟通。如果班主任没有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及时改正,学生就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二、解决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班主任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时代在发展,面对新时期的孩子,班主任首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了解社会、家庭、孩子的变化,更要学习新的理论,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采取适合班级实际的措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在这方面,班主任除了在理论上加强学习,还要走出校门,能多与一些优秀班主任进行研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用于自己的管理工作。

2.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建设一般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中。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材料,或者教师提供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细节引导学生做起,让班级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让学生能看见自己在班级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灵、人格都会受到熏陶。此外,在班级建设中,还可以发动学生多搞一些活动,如在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节日方面的材料,布置教室。也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分组进行文艺演出,这样学生手脑并用,各个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3.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事实证明,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比如有些学生成绩落后,考试并不及格,在其他同学面前会产生自卑感;还有一些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特别是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害怕别人的议论、笑话,不主动与其他同学相处;还有部分学生有懒惰的思想,遇事害怕困难、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要从关心每一位学生成长出发,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树立信心,健康成长。

4.班主任要为学生做出好榜样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起到感染的作用。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课后不注意生活细节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些不良的印象。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如,老师在批改作业中要书写规范,在课后坚持讲普通话,每天都能坚持早到校,同时教师要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并多加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被老师的力量征服,乐于向老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班主任是学校贯彻落实当当教育方针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者。初中班主任要有着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就一定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如能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就会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出彩,从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会得到他们的敬佩和感恩。

作者:孙镇江 单位:新沂市港头中学

参考文献:

[1]宋月丽,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