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院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院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

篇1

司法改革,催生绩效考评机制

2006年以前,安康中级法院内部管理一直沿用行政化模式,年度考核以部门为主要考核对象,每年年底仅对法官进行一次例行的公务员考核,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和职业素质没有综合考核和科学评价,不能体现干警的真正水平和素质差异。面对这一现状,安康中院党组实施司法改革,探索科学化管理,拉开了全员绩效考评的序幕。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2006年5至6月,安康中院陆续出台《法官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非审判人员考评办法(试行)》。两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考评中对审判庭之间、立案庭和审判庭之间、审判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以及审判工作与调研等其他工作之间的量化评价的平衡问题,实现了对全院每位法官干警工作的全方位、无缝隙管理评价。2011年,该院出台《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明确每一个岗位职责、每一项工作分数,年终以计分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奖惩。

加强对县区法院综合考评。2005年8月,安康中院首先推出《县区法院综合考评办法》,对县区法院工作开展综合考评,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力度,成为该院在全省法院系统的一项创举。此后,该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1年对该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工作直接考评到人。分类对法官干警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审判技能、学习调研、工作实绩、电脑操作等七个方面共40余个项目进行量化记分考核。考评实行实分制,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按设置内容和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地考评计算每个法官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综合得分,评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并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奖惩和晋职晋级主要依据。

量化考评,奖惩分明。安康中院的绩效考评机制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在于做到了两个挂钩。一是与政治待遇挂钩。全院年度得分前三名的个人、前两名的部门记三等功,连续三年保持第一名的个人(部门)报记二等功,连续五年保持第一名的部门报立集体一等功。反之,被评为不合格档次的法官和差档次的部门当年要写出书面检讨,并提出整改办法报院党组备案。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法官,调离审判岗位。部门所属人员平均得分连续三年在全院排名末位的,由该部门向党组检讨责任,部门负责人引咎辞职。二是与经济待遇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物质奖励标准以分数确定基数,按法官实际综合得分计算奖励总额,年终考评后照实发放,让肯干事、能干事、多干事的干警通过不同的奖励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从而有效提高了考评激励性。

加强管理,全面量化业绩考评

在绩效考评中,安康中院通过强化管理,集采众家之长,让每一名法官都融入各项管理中,让每一名干警都成为法院管理的好帮手,从而使安康中院真正做到了班子明确分工、全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案件质量与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加强审判管理。安康中院制订了《案件质量检查验收办法》和《裁判文书送达管理办法》,两级法院建立月查季评年考核的常规案件评查制度,通过各办案部门每月自查,考评组每季度由院领导带队逐项逐案评查,年底全院进行年终综合考评。2009年起,安康中院和辖区基层法院即成立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 室,专门负责案件评查和审判管理各项事务,对法官办结全部案件一律进行检查验收,对各种错判案件行为重点监督,强化对案件的催办、督办,防止案件久拖不结。

设立“三员”,强化内外监督。安康中院重视监督制度的构建,形成审判管理合力。安康中院和辖区各基层法院在业务庭局设立案件“质检员”制度,选定业务强的法官为质检员,在考评之前,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环节进行查漏补缺,防止裁判文书出现“低级”错误。在院内审监庭、审管办和立案庭设立案件质量“监督员”制度,由监督员对审判执行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有效避免产生重大程序或实体错误。设立“特邀司法廉政监督员”制度,聘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以及社会人士担任法院的固定监督员,参与案件庭审旁听或执行并听取意见,监督法官公正、廉洁、为民执法。在安康法院网站和各区县法院网站公开裁判文书,接受社会监督。以上审判监督制度,与案件质量考评制度体系共同形成绩效考核制度。

激活潜能,变化的不仅仅是外在

2006年绩效考评推行之初,安康中院受理各类案件939件,审、执结901件,民商事案件调解率23%。而2011年,安康中院受理各类案件1285件,审结1249件,结案率为97.2%,全市法院民商案件调撤率达65%,与2006年相比,各项指标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法院共评查各类案件8653件,省法院抽查2596件,良好案件占90%以上,未发现不合格案件,案件质量居全省法院前列。

篇2

(一)多点并举,便民利民

近年来,浦东法律援助中心一直将便民利民作为法援重点工作,先后在新区法院、劳动仲裁院、公安看守所、老干局、新区医调办、7大功能开发区工会等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结合不同的行业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灵活多变的结对模式,法律援助受理服务,使法律援助咨询量和案件受理量得到提升。如在新法院设专职工作人员,实现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无缝对接。在新区劳动仲裁院,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13家律师事务所分别在2个劳动仲裁受理点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权,同时协助申请法律援助,使许多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缺乏的外来务工人员受益。2011年,按照2010年司法部关于开展值班律师试点工作的意见,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新区看守所设立了值班律师工作室,主要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咨询、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开展法制教育、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2011年,应新区老干部局的要求,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安排5家律师事务所与新区老干部局本部和4个老干部活动中心结对,开展结对法律援助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工作,2012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又与新区办、医调委合作,成立了医调委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有从医背景的律师坐堂接待咨询,协助化解相关疑难医患纠纷,受到医调委和广大医患纠纷当事人的欢迎。同时新区法律援助中心还与新区总工会合作,在总工会和7个功能开发区联合工会开展结对援助工作,工作采取1+7模式,在新区总工会层面成立由10名律师组成的劳动者维权专家志愿团,并组织7家律师事务所与7个开发区工会结对,及时、灵活地为工会、劳动者提供法律帮助;律师还可应工会要求、参与劳资双方工资谈判、协商、职代会方案审定等多项法律服务。这些结对的律师事务所均有受理法律援助的权限,可以为申请人提供更为便捷的法律服务。

(二)延伸网络,推动法援

按照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和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不断拓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新领域、新举措。除了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还建立了系列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律师受理、工作站转交申请、联络点联系申请三项工作机制,较好地发挥法律援助在司法救助、扶贫助弱和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特别是2011年,浦东新区对受理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重点落实并按步骤推进。一是设计了相关的工作制度,使浦东的受理工作运行规范。二是遴选一批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受理点,首批20家律师事务所由此获得受理资格。自2011年7月18日授牌运行以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特别是2012年,由律师事务所受理和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移送的案件达2574件,占年度民事案件总数(3291件)的78.23%,由新区看守所工作站(值班律师工作室)受理刑事案件262件,约占刑事案件总数(1658件)的15.80%,法律援助受理已然成为浦东法律援助的主要受案渠道和增长方式。

(三)及时有效,服务社会

受理机制的实施,使法律援助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受理需要援助的各类民、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能在第一时间为当事人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引导当事人依法、合理维权。特别是一些疑难、复杂、群体性案件,法律援助工作者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从兼顾纠纷双方的利益出发,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依法合情合理、有序地引导当事双方进行调解。受理的案件采用援助调解的方式解决,结合必要的调查取证,使案件的处理时间明显缩短、效率显著提高。2012年,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3291件,其中,以劳动仲裁和非诉调解方式解决有2680件,占已结案件总数的81.46%;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有611件,占18.54%,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司法资源。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刑事案件,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按照司法部试点工作的要求,2010年在新区看守所设立值班律师工作室以来,对刑事案件的援助力度大大增强,特别是对公安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法律援助案件量由2011年的40件,增加到2012年的224件,同比援助率提高了460%,基本覆盖了所有公安侦察阶段未成年人,部分成年人也在此阶段得到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从实体和程序上确保了当事人获得辩护的权利,对促进诉辨平衡、司法公正、定罪量刑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法律援助受理实践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法律援助受理机制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受理机制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如何把握律师受理的条件范围?如何确保援助受理的程序规范?如何确保援助律师遵守相关的执业规定?如何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如何体现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是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法律援助受理工作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法律援助受理的程序规范,如何确保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维护法律援助的良好信誉。为此从总结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践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范先行和培训在先,严格程序

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开展受理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相关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新区劳动仲裁院、法院、检察院、公安看守所等部门,听取各部门对法律援助受理工作开展的意见,同时结合司法部2012年颁布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中对法律援助办理的程序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制度进行规范。如,《律师事务所受理法律援助基本条件和工作要求》、《浦东新区法律援助受理点工作规定》、《浦东新区律师事务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流程》、《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工作制度》等,将受理的职责、范围、条件、经济困难的标准、办事依据、基本工作制度、受理流程、格式文书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制作专用的文件夹下发,使各律师事务所和受理点操作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法律援助受理申请工作推进有力,规范有序。

(二)双重审查和严格审批,提高质量

为加强对案件质量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我们做到统一标准、严格审查、限时审批。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对申请人的身份信息、申请资格、诉讼请求、事实依据、是否经济困难、材料是否齐全等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发现不全或有其他问题,即要求律师加以补正或拒批。二是对于律师事务所受理的法律援助申请,要求由律师事务所主任签署意见后在48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中心,实行双重审核把关。三是对于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律师不得擅自转委托。四是定期召开受理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并联合相关部门加以改进,确保受理各环节畅通、规范、有序。如制作法律援助受理工作牌、专用工作证、公开法律援助律师信息、依法维权引导、监督途径电话等,使站点工作更趋规范高效,便民利民更具实效。

(三)强调程序和实体审查,全面考核

篇3

面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__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无疑是__市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__年以来,__市已经历8年的创建历程,对于__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现状到底如何,__创建文明城市的途径和措施究竟怎样,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今年三月,我们组织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来建言献策”调查征集活动,共发放调查征集函2万份,收回1.7万份,征集建议、意见56732条,为研究文明创建现状、探索文明城市创建的科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将调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0__年,__市委、市政府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__市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管理跃上新的台阶,城市承载功能实现新提升。这些年来,__市先后完成了20余条景观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绿化广场和公园,完成了河西大堤绿化带建设,新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由4.2平方米增至7.97平方米,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近5年来,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新、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40多条,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20余条,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53平方米,中心城区已初步形成“五纵五横”的城市干道网状格局。

__市的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条件,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__市不论是创建项目上、创建载体上,还是城市管理、市民教育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部门、单位对中央、省、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重视不够,把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隔裂开来,忽视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以 致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存在厌战、抵触情绪,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创建办的事,与己无关,表现在工作中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在实际工作上,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突击、轻持之以恒的情况也很突出。有的职能部门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工作相互推诿扯皮,落实不够。2、资金困难,投入不足。在硬件上,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市政、环卫设施破损、陈旧,跑、冒、滴、漏问题多,部分路面、人行道破损,下水道、化粪池污水外溢,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及人均科普经费支出,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档案馆,贫困率,道路名称与公共图形标志,每5万人配备急救车数,街巷基础设施,公交站点布局,校外活动与相关场所管理等,与中央文明委颁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都有一定的差距。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在社区和农村尤为突出。除少数示范社区、精品村和省级文明村外,不少社区和村部都存在宣传阵地、文化设施落后,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和宣传栏、阅报栏等“三室两栏”不齐全,不规范。3、监管不力,陋习严重。由于缺乏常态监管的教育和督查机制,导致违反“九不”规范和《市民文明公约》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突出的城市病,如乱占道、机动车乱停乱靠、乱倒垃圾、乱张贴、乱搭乱建等得不到有效根治,严重影响了城市容貌。 4、考评弱化,奖惩有限。未能形成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三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优创先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和可操作性不尽人意;一些地方、部门在提拔和使用干部上侧重于看经济方面的政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挂钩不紧;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缺乏恒心,做表面文章,在评比突击上下功夫,忽视基础性工作,重评时、轻平时的现象较为突出。等等。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城市文明水平的第一环境,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透明化、便民化是创造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基本要求。__应该把握诚信政府这条主线,规范政务行为,着力打造阳光政务、诚信政务、满意政务。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切实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对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本着减少环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强化服务的要求规范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杜绝多头执法;进一步完善有形市场,规范招投标、拍卖等程序,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快各部门之间的联网,逐步实现全市政府系统全面信息化;大力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实行权责利一致的长效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县市区的作用,增加基层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建立文明创建、 城管工作年度述职测评制度,并与绩效考核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测评对象全部由群众组成,群众满意度达不到60%的主要领导停岗培训,群众满意度超过90 %的重点使用。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市政府政务大厅,完善投资兴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即一门式服务),快速方便办理业务。教育部门要规范收费,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并尽快将高中纳入义务教(来源:文秘站 )育保障范围;医疗卫生服务要改善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倡导文明用语;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应整体规划,避免新房刚建又拆、新路刚修又补、新树刚栽又挖等现象;在政务行为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政务接待应酬不陪酒;在勤政廉政中实行周例会、月点评、季总结制度,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教育。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搭建政务交流平台。设立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建立市民与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网络沟通平台,听取市民意见;市长办公会等重要决策会议邀请市民代表参加,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设立政务服务反馈窗口,让群众方便快捷的了解政务公开的内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开、传达信息、宣传解释政务行为,提高政府形象,确保公民知情权;在市、区、乡政务大厅设置群众意见反馈系统,在政府网站设立关于规范政务行为的论坛;定期组织“公务员下乡下基层活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交流民心,避免闭门造车或与市民信息隔断。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对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__来说,良好的法治环境意味着坚实可靠的政府信用,诚信可托的民情社风,稳定有序的经营秩序,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制建设与务实有力的法治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就要从群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盼望什么入手,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教育。要定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多发放创建文明城市、法制图解、维权等内容的宣传小画册,做到市民人手一册。新闻宣传媒体要开设文明法制专栏,畅通民意渠道,加大舆论监督,广泛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普法教育。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社会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基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坚持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扫除黄赌毒,除黑打恶,有效遏制和封建迷信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与服务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发动和依靠群众,落实“打防管控”一体化措施;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依法打击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抓住影响和阻碍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整治,努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妥善处理上访问题,维护群众合理诉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平和的社会,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地企和谐,人与人和谐。群众上访,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牢固树立为民意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群众的诉求,认真处理好发生在各部门、各环节的上访案件。要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开展案件和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限期办结,防止出现拖延耽搁;对办结的案件,加强回访和跟踪检查,确保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积极拓宽、畅通群众对公正诉求的通道,建立健全以预防控制、信息传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妥善处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严格依法执法,确保市容环境文明有序。建立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完善110报警服务、公共消防、小区警务室、小区群防群治安全防范制度,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破坏公共设施、乱贴乱涂、乱摆乱停等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社区与城管的协同配合。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相互支持配合,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强殡葬管理,坚决制止在城市街道上搭棚和吹打弹唱等现象;制止在市内街道上燃放鞭炮,抛撒冥币纸钱等不文明行为。加大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设立“绿色网吧”,推行网脉工程。

(三)建立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各行各业普遍制定职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行公示制、社会承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理机制,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窗口行业实行规范化服务,行业风气满意度达90%以上。

广泛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全市要围绕诚信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弘扬诚信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尤其要广泛开展“诚信兴业、文明服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充分认识讲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不说谎、不作弊、不制假、不售假、不欺诈等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在社会做个诚信的公民、在单位做个诚信的建设者、在家庭做个诚信的使者。

集中整治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各级 主管部门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入手,集中开展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各种诚信缺失的典型事件。法院、工商等部门对经济交流中的不诚信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社会各界对不诚信记录要有知晓权。要加强医疗环境的文明建设,打击医闹。严惩不讲诚信、欺行霸市、以假乱真的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以次充好的行为,规范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严禁搭车收费或变相收费。加大出租车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出租车司机的教育。把农贸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管理。

建立健全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法制等多种手段,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使守信用的人和单位得到好处和便利,让不守信用的人和单位受到制约和处罚。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规范,把诚信建设的目标要求融入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把加强行业自律与完善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开通诚实守信服务热线、聘请专门的监督员、群众评议行风、企业评议管理部门、基层单位评议上级机关、人民群众举报投诉等途径和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诚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以提高失信成本遏制失信行为。

抓好诚信建设的示范活动。把集中治理和活动带动结合起来,运用载体,抓好重点,发挥示范效应,推进规范守信市场环境的建设。重点抓好创建诚实守信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运营场所“文明风景线”等活动,通过他们展现__市民文明风采、诚信品格。行业服务质量必须民生优先,大力开展创文明岗、文明号活动。要加强对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管,加强行业职工的诚信教育,让市民吃上放心药、放心菜、放心水。

(四)建立健康向上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道德标准、社会风尚乃至制度、法律建设的总和,是构成一个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方面。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一个城市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月和文化活动周,提高市民素质。在媒体开辟“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处罚力度,加大对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力度;在人口流动大的广场建立电子屏幕宣传窗;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宣传推介其典型事迹,并对其实行重奖。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社区、学校和部分单位开设文明大讲堂,深入推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大力开展“绿丝带”、“小黄帽”等形式的公益活动,引起社会认同,让全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

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夯实创建工作基础,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的全面改善。加大文明市民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力度,深度挖掘__“伟人故里,文明__”的城市底蕴,大力弘扬和创建市民文明工程,杜绝讲脏话等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并对部分市民乱扔垃圾、不适宜场所吸烟等不良行为实行处罚制度,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在主要道路和繁华地段设立流动公厕,承包给下岗失业人员进行管护,既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又解决__上厕所难的问题。

不断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保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抓好伟人文化、民俗文化、湖湘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积极组织一些文艺、娱乐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市民进行正确健康的文娱活动。在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邀请戏曲名人和团体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和谐__营造良好氛围。政府部门还可下拨社区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社区文化团队,老年服务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

(五)建立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指标,更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样一个环境,体现着城市生活细节的全部内容。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须从规划、建设、管理着手,突出__特色,绿化、美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强化市区规划的整体性,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做好市区老城区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管道燃气、供水管网改造等市政重点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要加强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权力的真正下移,让城市两区及其街道、社区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可采取委托授权的方式),并把政府、人力、资金相应的下放到基层,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效率和效益相一致。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以街道(镇)为单位,招募“清洁__”志愿者,组建小区“卫生自管员”队伍,督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并及时通过市、区(县)、街道(镇)、居(村)委会四级反馈网络反映发现的问题,抓好城区大街小巷道路的综合整治,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清除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加强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管理,创建智能化动态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安装交通隔音墙,禁止车辆乱鸣笛,降低车辆噪音,实行公交优先,切实解决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堵塞严重,的士、公交车乱停、乱靠的问题,为市民创造一个便利、和谐的交通环境。要对城区内各类横幅、户外广告栏进行全面检查,清除各类非法设置广告,更新破损、陈旧招牌和标志。要加快河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农贸市场、银行等公共设施。

篇4

【摘要】近年来,基层医院医患纠纷逐年增多,通过1999~2013年在基层工作实践体会,发现基层医院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多个方面:基层医院改革和管理不成熟,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沟通、服务不到位,医院内部不团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依从性差、经济条件差并法制观念薄弱;以及社会、媒体等方面的原因。对此,应当加强基层医院的内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医患沟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基层医院良好的形象,才能有效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基层医院 医患纠纷 原因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各地医患纠纷也逐年增加,冲突不断升级。以往曾被视为医疗纠纷低发生率的农村基层医院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也明显增多[1]。作为我们基层一级医院,硬件设施及医疗技术等方面均相对落后,医患纠纷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如何才能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笔者结合1999~2013年在基层医院工作实践体会,试作一些分析。

1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

医患纠纷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发在医院各个科室、部门的患者或家属与院方之间发生的矛盾与争议。其原因有医疗性的和非医疗性的,有医方、患方和社会其他方面的。

1.1医方原因

1.1.1基层医院改革存在不足,管理能力局限近10多年来,由于地区卫生系统的改革,基层公有制医院转变为民营医院,民营老板兼任院长,独控医院人事、财务、药械、后勤等大权,导致信息闭锁,人才流失,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管理结构、用人机制、人才培养、医疗质量等不符合科学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服务质量,最终成为医疗差错及纠纷发生的潜在因素。其次,一些基层医院的管理者们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尤其是对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知识不足,凭经验主义来管理医院,形成了院长说了算的局面,医院没有严格的、规范的、科学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医疗质量的好坏,没有一个严格的组织及严密的考核标准来判定。

1.1.2医疗人才缺乏,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薄弱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培养周期至少5年,甚至更长,而且工作中尚需到上级医院多次进修学习,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2]。而目前我们基层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呈 “青黄不接”、“参差不齐”的普遍现象。每年基层医院招聘,应聘者不多,偶有引进一两个本科生,两三年均考研而离开,基层医院往往留不住人才。其次,基层医院生存于村卫生室和三级大医院的夹缝中,医务人员技术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对一些肿瘤、慢病、免疫性疾病等等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不清晰,患者花了钱、费了时,最后得不到满意的疗效,易发生医患纠纷。

1.1.3医患沟通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够好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的技巧领悟掌握不到位。临床上有6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80%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3]。近年来,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的人性化、舒适度、安全感等成为更多人群的消费要求,而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沟通技巧还相对滞后,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解释病情缺乏耐心、细心和热心,冷言冷语,甚至恶言恶语,使患者心理受挫产生气愤,造成医疗纠纷。一些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不尊重患方知情权、选择权,易导致患方对医疗过程及结果的不认同,而引发纠纷。因患者知情同意权引发的纠纷和诉讼越来越多,已经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造成一定影响[4]。良好的沟通,能缓解社会各种矛盾,国家之间都常态化沟通,更何况医患之间呢。

1.1.4医院内部不团结,医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基层医院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总存在一部分人通过“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科室内部及科室之间不团结、不协调,推诿病人,一旦遇到医患纠纷苗头,就相互诋毁,乱作评论,甚至煽风点火,扩大事端。其次,医务人员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不强。医疗活动中,不注意证据的保存,图省事而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没有让患方相关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等,这些都成了医患纠纷的隐患。也有在临床工作中,不按照诊疗常规操作,该做的检查不做,该拍片的不拍,该记录的无记录,门诊经常发现“三无现象”,即无诊疗记录、无手术记录、无检查报告单,导致在医患纠纷中陷于被动地位。

1.1.5工作责任心不强,发现异常后处理汇报不及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些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出现异常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如:某医生对我院病人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不但隐瞒病情不上报,也不采取积极处理措施,延误了挽救的时机,造成了较大的医患纠纷。在诊疗过程中,当医护人员发现微小异常时,若能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从而可以避免一场医患纠纷的发生。其次,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照医疗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等)行事,不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如:护士加药或换水时张冠李戴,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失,形成医患纠纷。

1.2患方原因

1.2.1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患者将就医行为简单地理解为商业行为,无视基层医疗工作的“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低收入”的实情,而认为住院就是进了保险箱,花钱看病就应该治愈,不理解病情的变化和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一旦病情恶化或死亡,就认为是医疗事故,甚至稍有不满意处,就认为是医院的过失。这些造成了基层医院现实医疗水平与患方期望值过高之间的矛盾,易引发医患纠纷。

1.2.2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诊疗工作,不尊重医务人员基层医院住院患者随意性很大,如:住院期间不服从管理,擅自离院回家,易造成外出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或意外事故。有些患者自以为看过媒体宣传,而随意更改医师吩咐的膳食,不按时返院复查,不遵医嘱治疗等,易导致疗效差,甚至药物中毒、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等等事故,而最终指责医院治疗差错,导致纠纷发生。

1.2.3患方法制观念薄弱,甚至无理取闹基层医院规模相对较小,职能部门少,一旦有纠纷存在“一闹就获赔”的现象,个别执法机关和领导在干预、协助处理医患纠纷中执法力度不够,基于“维护稳定,杜绝上访”、“花钱买平安“等原因,对医患纠纷事件瞻前顾后,往往助长了患方召集众人闹事的嚣张气焰,动则就以大额赔偿来要挟医院,甚至出现了一些社会不法分子组成了专门的医闹获利。再者,农村基层患者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法制观念薄弱,一旦有纠纷闹事获得赔偿,而后就会不断有人效仿,想通过医闹获取一定的利益来弥补家庭经济的不足。

1.3其他原因

1.3.1基层医疗体制改革不成熟首先,基层医院的公有制转为民营,服务目的及分配方式随之而改变。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劳动价值不成比例,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5],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医疗队伍思想素质不能提高,加之政府对基层医院的投入不足,医务人员要想提高收入,难免要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使得患者对医院不满,而易导致纠纷。其次,区域化调整经常发生,使得基层医院的上级卫生部门也经常变换,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上级的工作要求和重点,有时狠抓医疗数量和质量,有时狠抓公共卫生服务档案资料,或左或右。社区居民的新农合保险也随之变换报销政策,这样易导致患者为报销金额多少,而发生纠纷。第三,由于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院的用药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从网上购药平台点击药品,但一些价格低廉而临床急需的药品(如:利多卡因、氨茶碱、山莨菪碱等)相关单位不能及时配送,甚至连续几个月都不送一支,往往在急救时因缺药而导致医患纠纷。治疗药物缺失,以往能在本院治疗的疾病现因没有药物而需要转院,患者对医护人员不满,认为在推诿,从而产生医患纠纷[6]。

1.3.2媒体的不良导向患者一旦对基层医院不满,就求助于媒体,一些媒体为寻求卖点,轰动效应,不进行调查就进行报导宣传,将负面放大,对医患关系的紧张推波助澜,加重了处理纠纷的难度。个别媒体对个别医疗差错或乱收费等的态度误导群众[7]。其次,也有基层医院未经患方同意,将患者治疗照片放在医院宣传的,也有在媒体做医院或某科室超范围的虚假广告的,均能引发医患纠纷。

1.3.3患者申诉和维权渠道不通畅基层医院的医患纠纷发生后,患方不能找到快捷的解决途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的公正性表示怀疑,对到法院上诉又觉得费时、费力、费钱,结果还很难预料。因此,基层医院有了纠纷,患方容易采取大闹医院的形式,使医患矛盾升级,迫使医院作出让步、赔偿。

2医患纠纷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医患纠纷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社会原因和现实的条件。如何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基层医院的内部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有效地防范医患纠纷,就需要很强的管理团队。首先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医院领导班子,各负其责,层层落实,抓住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领导班子的好坏是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的关键之一[8]。其次,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核心制度,强化依法执业意识、把依法执业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定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改善服务环境,更新医疗设备,严格药械的购入使用。建立奖惩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把医疗纠纷赔偿责任分解到人。第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定期作患者满意度调查,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让细节感动患者。

2.2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定期开展普法教育,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操作常规。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专业技术培训,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不断地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其次,强化“应答”服务观念,提高服务工作的严密性,病员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医生到病房诊视的,必须随叫随到,避免出现医疗问题。第三,答复患方问题时杜绝忌语,不对同行、同事诊疗方案妄加评论指责,不随意评价和贬低其他医院诊疗结果。精湛的医疗技术使病人直接受益,优质的服务也可使病人受益,服务态度不好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9]。

2.3加强医患沟通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最经常被投诉的医生并非是医疗技术水平最差的,而是医疗沟通技巧最差的[10]。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许多医患纠纷的发生并非都是医疗技术问题,而是医患沟通不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医患双方平等关系,及时向患方普及必要的医学知识,扩大患者的知情权,对一些手术耗材、特殊用药、特殊检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让患方有一定的选择权。解释病情最好统一由主管医师进行,以避免其它医师不熟悉病情或不同医师之间解释不一致,造成患方的误解。 工作中,医生要严格自律,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同时,热情诊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可以有效减少纠纷隐患[11]。

2.4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医疗纠纷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故医疗工作过程中要做好证据的管理,强化医疗质量的全程监控,规范各种资料的填写,要提前向患方交代医疗的风险和治疗的意外及并发症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问题,比较容易沟通。其次,医务人员面对的大都是病情急重、复杂、年龄不一、文化层次以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病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复杂多变,工作稍有疏忽,有时就会铸成大错。因此要时刻意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仔细诊治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安全防范管理,减少差错事故,使风险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2.5争取社会群体的关心和支持,树立基层医院良好的形象

基层医院要积极争取得到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如:公安、司法、媒体、企业等)的关心支持,同时也要做好社区各村、组居民的家庭健康服务,上下协力,共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居民的满意度,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其次,基层医院还要参加医院纠纷风险保险,这样能规避、转移一定的医疗风险,有效减轻医院发生纠纷赔偿的压力。第三,在遇到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应积极面对,共同承担风险和积极处理问题,各级组织保持公正的、科学的、客观的立场来正确处理,既要保护病人的合法权利,也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持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不回避媒体,尊重媒体,并表达院方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明显诱导性和倾向性问题慎重表态,尽量引导媒体向合理的方向思考问题[12]。

总之,医患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创建平安医院、缓解医患紧张、减少医患纠纷任重而道远。基层医院处于卫生系统的服务网底,作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以诚信优质的服务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医院。

参考文献

[1]蒋礼.基层医院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 (11):23.

[2]贺兰彬.基层医院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探讨[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0,8(3):69.

[3]李建明,张馨,成丽娜,等.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12(6):135.

[4]祝彬.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现代医院,2012,10(6):39.

[5]戴向阳.加强医院管理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泰州科技,2007(6):46.

[6]孙文芳.医改后镇卫生院医患矛盾表现、原因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2,10(6):45.

[7]陈晓燕.以服务化解医患矛盾 以服务和谐医患关系[J].现代医院,2011,11(3):126.

[8]陈泉妹,蔡刚,陈银燕.基层医院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6):21.

[9]彭锦绣,唐乾利,王粤湘,等.从医疗服务态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262.

[10]杨秀仪.论医疗伤害的去刑化―医界对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应有的反应与策略[J]. 医生杂志(台湾),1997,21(4):96-99.

篇5

[关键词]税务机关;纪检监察;队伍;现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40 — 02

为了解税务机关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状况,作者进行了大量调研,涉及国地税基层局400余个,发放问卷400余份,其中有效问卷348份,在充分了解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自然状况、业务能力状况、工作状态进行深入调研,形成本文。

一、基层税务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然状况分析

(一)人员配备

在调研所涉及的348个县区局中,共有纪检监察干部1035人,平均每局2.97人。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个平均数这么乐观:某些地市的市内区局和市郊区局的纪检监察科室是单列的;郊县局人事监察合署办公,有1人专职监察工作,科长是负责全面工作的。一些开发区局由于人员较少,纪检组长由一名副局长兼任,纪检监察工作设在办公室统一管理,除1人专职监察工作外,其余全部是兼职。

在这些干部中,男660人,占63.7%;女375人占36.3%。大多基层局主任1人,副主任1人,科员1人。特殊情况多则4至6人,少则1人。男女比例为1.76:1。在涉及的348个县区局中,有23个局全女,79个局全男。

在调研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贵局的纪检监察干部是否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得到的答案166人选兼任,182人选不兼任。这种情况表明,在基层税务机关,纪检监察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无独立监察室,监察部门与人事、党办等部门在一起。一些县区局无纪检专门编制,无独立机构。同时,男女比例失衡,尤其有29.3%的单位性别单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规定,纪检监察干部需按干部总数的3%配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保证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男女配备均衡,比如发生案件,被谈话人是女性,就需要有女同志做笔录或谈话人参加。而在很多单位,却无法通过纪检部门实现的。

(二)年龄结构

在统计涉及的1035名县区局纪检干部中,年龄在30岁以下70人,30-40岁215人,40-50岁486人,50-60岁264人。

由此可见,在基层局,纪检干部年龄老化现象较为普遍,40岁以上的人共750人,占总人数的72.5%,40岁至50岁的人最多,为486人,占总人数的47%,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在进一步与纪检干部的交流中发现,这种状况并非纪检部门特例,这个年龄结构也基本反映了基层税务干部整体年龄结构状况。

同时,新进入的人员年龄也是参差不齐,老龄化也较为严重。

造成纪检部门“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业务强的人大多不愿从事纪检工作;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在人事安排上,有意将一些平日工作表现较差,业务部门不愿意要的人,或者年龄老化、无法安排的人安插到纪检部门,使纪检部门成为“收容部门”和“养病科室”,严重影响纪检工作。

(三)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

在统计涉及的1035名县区局纪检干部中,研究生学历56人,占5.4%;本科学历619人,占59.8%;专科以下360人,占34.8%。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占据主导地位,达不到专科学历的人极少,这说明干部层次较高。在专业结构上,税收财经专业519人,占50.2%;法律专业86人,占8.3%;其他专业430人,占41.5%。由此可见,财税专业在税务干部中占绝对优势。

由上可见,纪检干部学历总体较高,以本科学历为主;在专业上,税收财经与法律专业占总人数的58.5%。

(四)工作经历

在统计涉及的1035名县区局纪检干部中,从事纪检工作不满2年385人,占37.2%;2年至5年326人,占31.5%;5年至10年210人,占20.3%;10年以上114人,占11%。这说明,在纪检部门,干部流动性相对较大。在这些干部中,从事过税收业务工作的762人,占73.6%;未从事过税收工作的273人,占26.4%。说明绝大多数纪检干部有税收工作经历,只有少数人出身政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纪检部门中工作在5年以下的人占了68.7%,尤其是工作不满2年的占了37.2%,说明纪检监察部门人员流动大,队伍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者较多,需要老纪检干部帮助,这是不利的一面。同时,这些人中,从事过税收业务工作的占了73.6%,而税收工作的经历又有利于纪检工作的展开,这又是有利的一面。

综合分析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然状况:在这支队伍中,专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人员不多,男女比例不均衡,承担大量其他工作,年龄老化较严重,人员流动性大,很多人工作缺乏经验,这对于纪检工作来讲是不利因素;同时,这些人学历较高,专业集中在税收财经法律方面,大部分人有税收工作经历,对纪检工作来讲又是有利的。

二、基层税务机关纪检干部队伍业务、素质、能力状况分析

(一)业务知识状况

调研表明,在业务能力方面,纪检干部认为应具备的知识依次是: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及经验、法律法规、政治理论、党史党建等。而纪检干部认为最欠缺的知识依次是: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法律法规、政治理论、党史党建等。

在基层税务机关纪检工作主要集中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和预防腐败与监督上,举报和案件检查与处理在有些基层局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在业务能力方面,纪检干部应具备的知识和欠缺的知识都体现在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及经验、法律法规、政治理论、党史党建等知识上,这说明最需要的知识恰恰又是是最欠缺的。而基层纪检部门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与预防腐败与监督。

(二)能力素质状况

关于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给出的选择依次是:沟通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案能力,写作能力,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关于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当前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基层纪检干部给出的选择依次是:办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

这表明,综合能力对纪检干部来讲更重要,办案能力在其次。而从欠缺与需要提高的能力讲,办案能力又是纪检干部最需加强的,其次是沟通协调与调查研究能力。

在座谈中,很多纪检干部认为办案是纪检监察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办案大体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自查案件,二是上级纪委转来的案件,三是经过司法部门转来的案件,四是经过法院审判后的案件。

所以,从能力来讲,基层纪检干部应注重综合能力和办案能力的提高。

纪检干部是否能够胜任工作需要呢?

在348份问卷中,有206份选择能胜任,占59.2%,有35份选择不能胜任,占10.1%,有102份选择专业性不强的能胜任,占29.3%,有5份选择不清楚,占1.4%。这说明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自身能力信心很足。从回答问卷看,基层局纪检干部普遍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专业性不强的能胜任。具体能胜任的工作,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宣传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

三、基层税务机关纪检干部队伍工作状态

(一) 纪检干部对本职工作的态度

从纪检监察干部进入纪检监察岗位的原因看,工作需要的263人,占75.6%;无奈选择有61人,占17.5%;图清闲的11人,占3.2%,主动要求的13人,占3.7%。

从纪检岗位与税收业务岗位相比,在晋升机会上,没有纪检监察干部认为自己比业务部门更多;认为机会更少206份,占59.2%;认为机会一样的142份,占40.8%。

从纪检干部对目前基层纪检干部的待遇及地位满意度看,满意的104份,占29.9%;不满意187份,占53.7%;无所谓57份,占16.4%。

由此可见,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很少主动要求进入纪检部门,大多因工作需要或没有办法而选择了纪检工作;并且在纪检岗位上,通过这一渠道升职较难;又由于工作性质,真正对自己岗位满意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知,基层纪检部门人员流动性大,不安心纪检监察工作的问题严重。一方面,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入口”不严、“出口”不畅、活力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少数单位甚至把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安排“闲杂人等”或“养老”的地方。另一方面,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主观上存在安闲心态,认为基层一年到头甚至连续几年都没几个案子可查,到时翻翻书也就行了。同时,纪检监察工作风险系数高,容易得罪人,聚拢人气机率低,现在提拔干部都重视群众满意率(测评)提拔的机率就相对要少。纪检干监察部谈不上不热爱本职工作,也很难安心本职。

(二)纪检监察作用的发挥

关于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在348份问卷中,基层纪检干部选择不能有效发挥的有34份,占9.8%;选择有效但不明显的有104份,占29.9%;选择能否有效发挥取决于主要领导的有166份,占47.8%;选择能有效发挥的有78份,占22.4%。由此可见,基层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关于纪检监察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基层纪检干部选择作用一般147份,占42.2%;选择流于形式的 56份,占16.1%;选择作用很大145份,占41.7%。这说明,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在党风廉政中的作用并未真正有效发挥。

由此可见,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和党风廉政建设作用还不能够完全有效发挥,尤其是监督作用更弱。上级对下级监督还能做到,同级监督就勉为其难了,让被领导者对领导的监督就更不切实际了。

(三)制约纪检监察作用发挥的因素

关于纪检监察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纪检干部选择依次是:监督流于形式、人员不足、杂事太多、经费不足、选择不被重视、工作缺乏独立性。这些选项数据差别不是太大,仅“工作缺乏独立性”这一选项数据没超过100,说明这些问题对纪检工作的影响基本相当。

关于税务干部对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态度,基层纪检干部选择理解支持164份,占47.1%;选择不满、抵触48份,占13.8%;选择可有可无136份,占39.1%。关于制约纪检监察作用有效发挥的因素,基层纪检干部选择依次是:制度不健全、领导不重视、怕得罪领导、同事、怕影响年度考核、自身能力不足等。领导、制度的制约最为关键。关于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是否存在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的问题,基层纪检干部选择存在的268份,占77%;选择没有80份,占23%。信心不足是大问题。

可见,造成纪检监察部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领导重视程度,纪检部门的地位、税务干部的认知、纪检部门人员限制、杂事太多等。

综上所述,基层纪检部门人员流动性大,纪检监察工作风险系数高,也很难安心本职,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和党风廉政建设作用还不能够有效发挥。造成纪检监察部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问题,领导重视程度的问题,纪检部门的地位问题,税务干部的认知问题,纪检部门人员限制、杂事太多等等,这使得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畏难情绪,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刘趣.浅谈如何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