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地产行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地产行业会计准则

篇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从而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时至今日,新准则的颁布已半年有余,离具体的实施日期日趋接近。其间,有关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也已出台,这对于各项准则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新准则的实施到底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在此,笔者拟对新准则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务运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具体准则

目前,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交易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适时分析新的会计准则对该行业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在具体阐述新准则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之前,笔者首先对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准则进行梳理。

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具体会计准则是指引规范企业财务报告的强有力工具,而基本准则则是准则的准则,它对各个具体准则起着指导作用。因此,不论哪个行业,其会计规范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基本准则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从各项具体准则的名称和规范的实质内容来看,在38项具体准则中,与房地产行业直接相关的准则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前者侧重投资性房地产的规范,后者强调代建房地产的规范。而与一般行业相关的具体准则(从第1号至第21号),以及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的准则(从第28号至第38号)则或多或少地与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相关。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等分别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存货与固定资产管理、减值计提、收入确认、租赁业务。客观地说,本套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既体系了我国的特色问题,又比较符合多项准则同时实施的学习需要。但是整套准则规范内容却相当丰富,包括一般行业准则、特殊行业准则、报告准则和衔接准则等。有鉴于此,笔者将主要分析与房地产行业有直接密切关系的两项具体准则,即第3号和第15号准则,其中的重中之重为第3号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并不是一项专门对房地产行业作出规范的准则,它所针对的是所有企业持有的以投资为目的的房地产;同时,该准则也不是一项规范所有房地产资产的准则,它仅适用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于该准则对企业持有的房地产类别进行了分类规范,并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即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不是单一地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因此,该准则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将十分巨大。与此相对应,《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主要规范企业(建造承包商)代建的房地产。虽然该准则与我国原先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差异不大,但是它作为规范企业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的准则,同样在房地产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当梳理清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各项具体准则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这些具体准则将会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将从新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损益确认、税收体系变化和财务报告编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如前所述,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了明细规定――第3号准则规范的对象为投资性房地产,第15号准则规范的对象为代建的房地产,而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为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自用房地产则通过第4号准则进行规范,作为存货的房地产通过第1号准则进行规范。这种对不同房地产类型的明细划分,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分类确认,以便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同时,分类处理的理念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会影响企业资产结构的组成,以及相关财务比率的计算,影响企业前后各期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工作量的增加以及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更有助于企业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使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更为合理的经济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在第3段明确指出:“本准则适用于承租人财务报表中作为融资租赁核算的租赁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权益的计量和在经营租赁出租人财务报表中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这与我国的准则规定不尽相同,需要引起在境外上市或在境内境外交叉上市企业的重视,把握不同准则对房地产明细类型的核算差异,以便提供准确、可比的会计信息。

(二)对损益确认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谨慎采用是我国2006年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一大亮点,而这一亮点同时也体现在第3号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第3号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仅需要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势必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各个会计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定性。因此,对于可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如何相对准确地把握企业各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第3号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当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转换处理时,房地产公司需要确认相应的损失,却不能确认相应的收益,这又将影响企业的损益金额大小。

(三)对税收体系变化的影响

在前文笔者提到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分类规范,这种对资产的分类也将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体系产生影响。例如,2006年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将住房项目细分为经济适用房与非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同时规定了不同的计税毛利率,从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额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相类似,不同的具体准则对不同类型房地产的规范差异,也会引起对房地产行业税收体系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按课税环节的不同,分为房地产投资环节税收、保有环节税收、交易环节税收,以及所得环节税收四大类,而且税法上并不区分投资性房地产和非投资性房地产,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自用房地产按照统一的原则进行征税。但是,随着会计准则对于房地产的明细规范,以及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有可能引发税收政策的调整。比如,对于房地产类型的明细规范将为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这为我国房地产的税制改革铺平了道路;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则有可能对从价计征房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的征收产生影响等。税收政策的变动反过来势必会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如何把握会计准则和税收体系改革的相互影响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四)对财务报告编制的影响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2007年1月1日新准则的实施范围现仅限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未做强制性要求。因此,新准则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由于我国少数上市公司属于境外上市或境内外交叉上市的企业,他们需要遵守境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规定,这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需要按照他国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鉴于各国准则的差异,提供财务报告的成本相当大。但是,当各国准则日益趋同时,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会大大降低。同样,随着我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的日益趋同,我国上市公司按照其他会计准则体系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将随之降低。

但是,准则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把握CAS与IAS的差异也是上市公司降低财务报告编制成本的途径之一。在此笔者仅对在房地产行业规范方面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特别是IAS40与CAS3之间的差异。首先,与CAS3相比,IAS40适用的范围更广,更明确,确认原则更具体;其次,IAS40推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CAS3更倾向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再者,IAS40将房地产的转换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而CAS3对转换差额区分损失和收益分别确认;最后,IAS40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更规范,更完善等等。

三、结语

篇2

[例1]20×5年1月1日,甲企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拥有的一栋写字楼出租给乙企业,租赁期2年,年租金800000元,按年收取,且到期后不再续租。该栋写字楼的账面价值为8000000元(其原值10000000元,累计折旧2000000元),甲企业对该写字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20年,净残值为0,甲企业采用的折旧政策与税法规定一致。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在20×5年1月1日为7000000元,20×5年12日31为10000000元,20×6年12月31日为9000000元。甲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5和20×6年度的会计利润均为10000000元,并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分析:根据新准则有关规定,甲企业出租写字楼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由于其公允价值能持续可靠取得,甲企业可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相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0×5年1月1日,将固定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7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20x5年12月31日,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并确认租金收入: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0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8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800000

20×5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为10000000元,而计税基础为7500000元(8000000-10000000÷2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所得税准则)的规定,两者之间的差额2500000元属于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825000元(2500000x33%):

借:所得税费用 33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75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825000

20×6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收入,会计分录略。

20×6年12月31日,甲企业将该写字楼转为自用,应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借:固定资产 9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0

――成本 7000000

20×6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账面价值为9000000元,而计税基础为7000000元(8000000-1000000),根据新所得税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应为660000元(2000000×33%),本期需冲回165000元(825000-660000):

借:所得税费用 33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6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465000

该写字楼于20×6年12月31日转为自用,期末按公允价值结转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贷方余额660000元将在该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通过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逐年转回。

[例2]假设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在20×5年1月1日为900000元,其他条件同例1,则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20×5年1月1日,将固定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9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0

同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22条有关规定,甲企业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3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330000

20×5年12月31日,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并确认租金收入(确认租金收入的分录略):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20×5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为10000000元,计税基础为7500000元(8000000-500000),根据新所得税准则的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应为825000元(2500000×33%),本期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9500元(825000-330000):

借:所得税费用 33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805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495000

20×6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收入,分录略。

20×6年12月31日,甲企业将该写字楼转为自用,应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借:固定资产 9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

――成本 9000000

20×6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已有数与期末应有数及账务处理均与例1相同。

[倒3]假设甲企业在20×6年12月31日以10000000元将该写字楼出售,并收到银行存款,其他条件同例2,则甲企业20×5年月1日将固定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账务处理,20×5年12月3日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租金收入的账务处理,20×5年12月31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账务处理,20×6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收入的账务处理均与例2相同。20×6年12月31日,甲企业将该写字楼转为出售,其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0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

――成本 900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00

20×6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已出售,相应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应为0。即应冲回递延所得税负债825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 33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825000

贷:应交税金――直交所得税 4125000

同时,由于该写字楼已出售,转换时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应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房地产行业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发展至今,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始终存在。因此,加大力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当前一项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紧迫性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能真实反映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还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真实信息的支持。我国房地产行业从兴起至今,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暂,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始终存在,这对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虽然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颁布对行业会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呈现动态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例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各个时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企业不能随意调整利润的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抑制了传统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的性质,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说明随着房地产领域会计准则的发展,企业会计操纵行为呈现出更加隐蔽的特点,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工作艰巨而紧迫。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既有外部原因的影响,也与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管理有着紧密的关联。

第一,外部环境原因。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历史短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仅仅是促进行业会计工作健康发展的新起点,企业外部环境中在政策、制度、法律上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仍然存在,这也是导致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模糊。新会计准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应采用行业所公允的市场价格作为资产价值评估的依据。这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量化的需求,但是新准则中并未具体规定房地产行业如何确立公允标准,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更需要系统的指导标准作为会计信息计量的依据。所以会计准则规定的模糊相当于为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可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制度和法律建设还不够健全,现有的审计制度也存在漏洞。《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审计范围局限,这些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带来可乘之机。

第二,企业内部原因。在房地产行业,企业对利益的追逐、内部的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素质等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企业为实现避税、上市、增发等目的,或是追求高额的利润,会采取会计信息操纵的手段。其次,房地产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弱化,致使会计信息监督被忽视。最后,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或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导致会计信息评估不准确,或是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受到决策层的制约,需要按决策者的意志行事。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方法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隐患,也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并制定更加严谨的制度规范,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内部管理改革,营造崭新的会计风貌。

(一)外部环境建设

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首先应从外部环境建设入手,为行业会计工作营造一个严肃、健康、有序的氛围。

第一,完善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出台应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基础,紧跟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借鉴其中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允价值核定的参考标准或是参考方向,明晰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评估依据。政府应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定我国各地区房地产公允价值标准出台的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缺乏量化标准和公估机构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在实施资产计价时必须依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将资产价值评估确定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借公允名义随意波动资产价值。

第二,严格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制度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制度上规范房地产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使企业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加强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往往会从现行制度中寻找漏洞,所以信息披露制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拓展企业信息披露的时间范围,使审计人员能够从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考察企业是否存在隐性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从法律约束的角度,明确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特别是要增加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认定,以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机会成本,降低违规操作的概率。

(二)企业内部改革

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法律不断健全的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需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增强行业自律,以严谨的态度开展会计工作。首先,企业应改善内部治理结构,设立财务监督部门专门负责对日常会计工作的把关,时刻监督会计信息记录、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其次,企业应改进内部控制系统,针对会计信息容易失真的环节实施改革,杜绝风险漏洞,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最后,房地产企业应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工作,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资质认证,持证上岗,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抵制房地产行业会计工作的歪风邪气。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颁布应用是促进行业会计工作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企业应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现有的会计工作,实现行业整体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国林.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9).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增长方式正在由偏重速度规模向注重效益和市场细分的转变,从主要靠政府政策调控向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调节的方式转变;销售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现销到现在多种多样的销售方式,例如:按揭、代销、预售等等;筹资方式也有向银行贷款到股权融资,以至于将来的债券和信托融资。这些变化正给现时的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处理等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在面对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税收流失极其严重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会计有哪些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入世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制定和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年来,财政部和我国证监会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亦己推行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己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其它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运动、经营特点、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在执行会计准则的时候有伴随着行业的一些特殊情况,往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很好的贯彻会计准则中的规定,造成了各种会计信息问题。

(一)会计实务中销售收入的确认随意性较大

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费用确认因收入四个原则关系,使各期损益浮动较大。项目建设期内的成本费用往往远大于当期确认的收入,开发项目峻工并售出后,大量预收款项或应收款项确认为收入。由于开发产品价值较高,往往采用预售和分期付款销售的办法,从而造成收款期与房屋交付期不一致。《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以四个原则作为收入确认标准,而在会计实务中,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收入实现的确认有以下方法:

1、在签订预售合同后并收取预收房款确认收入。

2、在签订预售合同后以合同金额确认收入。

3、在房地产项目竣工验收后,发出了“入伙通知书”并开具销售发票确认收入。

4、在收讫房款并办妥产权过户手续时确认收入。

上述收入确认情况在房地产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注明,以往年度,都有数家房地产开发业务上市公司年报因当年房地产销售收入确认原则的问题,被其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或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而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商品房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己经转移这一关键问题上,往往是企业判断的结果不能被注册会计师认同。这亦是企业转换会计师的原因。

(二)企业各期的业绩信息可比性较差

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土地开发至确认收入短则一年,长则三至四年,在项目筹建期大量资金投入开发过程,大量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部分项目尚未完工,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这样看来,会计理论中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房地产业的体现并不明确,每年的损益表因项目在不同状态下而使利润波动大,如果某房地产企业的大部分项目在建设期内,该年度的业绩只反映费用的投入,因此该年的财务报表就不能适当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亦不能与其它同类企业比较,失去了可比性而项目竣工并出售后,大量预售款项确认为收入。该年度的收入实质是企业几年的经营成果。所以,用一般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等并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房地产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并可能误导投资者。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报表的可读性,可比性。在2001年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1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其中要求发行人在预收账款项目注释中,除列示账龄余额外,对预收的房产款应分项目反映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计竣工时间和预售比例,目的即是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披露的信息中尽可能多地展示其行业特性。但以这两年的年报看来,执行情况并不太理想。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披露标准,会计核算的方法亦不一致。

(三)现金流量信息披露不全面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现金流量表应以企业为编制主体。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其它行业的现金流量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现金流量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的特殊性在于其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的,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则是以开发项目为基本单位的,即每一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集中表现为购买工程用物资、支付的工资等所产生的现金流出,开发完成后产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则集中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产品等通过销售所产生的现金流入。由于开发期限较长,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对于一般企业具有更大的异步性。

(四)风险披露不足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项目开发风险、土地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这种行业高风险性状况,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必须更充分地揭示有关风险事项。2001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1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三条要求企业披露质量保证金的核算方法;第八条规定,发行人为商品房承购人向银行提供抵押贷款担保的,应披露尚未结清的担保金额,并说明风险程度。

三、完善房地产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本人亦赞同以上的建议,并且部分的具体准则如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等台。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本人认为仍然有许多改善的空间。

(一)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现时学术界对房地产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亦指出了不少问题所在。归纳起来,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的四个收入确认标准(条件)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具体运用问题上,还存在下列不同的观点:

产权过户是不是“确认收入实现”的必要前提?《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土地、商品房在移交后,将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时,确认为营业收入的实现。何谓“移交”?如果以法律的视角观之,办理完权属证书方可称为移交。但是,考虑到我国房地产业务的现状,办理产权关系是购销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其间涉及多家政府有关部门,何时取得产权证书非房地产开发商所能控制。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销售业务中,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未办理产权过户通常并不能构成退房的依据。因此,一些人认为产权过户并非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充要条件。若以该时点为作为“确认收入实现”的时点,则会导致确认收入的时间滞后。

签定了正式销售合同并取得了购买方的付款证明(或款项己划入公司账上)是否即可“确认收入实现”呢?因此,一些人认为此时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且公司不再对该商品实施与所有权相关的继续管理权和控制权的理由不充分。比如,存在由于房屋实测面积与合同差异超过3%而可能导致退房的后果,就不能认为是次要风险。若以该时点为基准,将会导致收入确认的提前。但是,另一些人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收取了部分房款是确认销售收入的基础。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

现时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财务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等,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财务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会计核算, 其财务会计制度缺乏必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全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有许多不协调、不一致的地方,有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还没有制定。例如,国际会计准则中有两项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比较重要的准则——递延税项准则及投资物业准则,但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还没有。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亦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本人亦觉得监管机构应考虑将递延税项准则加入现有的会计准则中,这项准则对房地产企业有很大的影响。递延税项准则亦可配合政府实施土地增值税的措施,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是要在某一项目已被完全出售后才结算的,房地产企业如果想(下转第95页)(上接第63页)避过清缴土地增值税,可以预留一少份单位不出售,这样就能延迟土地增值税最后清缴的时间。递延税项准则的精神是要企业在报表中预提将来要交的所有税项。让财务报表反映合理、适当的负债。理论界及学术界部份学者亦持这种看法,认为我国会计全面国际化是必须的。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的种种因素,我国房地产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提高,以配合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一些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改革的深入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政府财政部门和会计学术界已开始考虑和探讨建立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部份会计分支亦已相继出台了。但是,目前房地产会计的一些特殊事项还没有相关具体准则或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使该行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和一致,极大地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缺乏更详细的指引准则和制度,使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等情况。因此本人的建议是应在现行的常规会计准则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以及补充和完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业务的行为准则。如:房地产销售收入确认准则指引,配套工程会计核算准则指引等。

参考文献

[1]步丹.我国会计与国际化会计的对比分析[Z].天润财经网站,2003,(05).

[2]崔学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政府功能与角色定位[J].会计研究,2004,(01).

篇5

关键词:房地产;盈余管理;手段;建议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正在日趋复杂化,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盈余管理从世纪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从最初的进行利润平滑,到后来的从事秘密准备,并逐步向现在的盈余管理发展,被称为是“市场参与者的游戏”,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房价高居不下,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更加剧了人们对于房地产企业盈余信息的广泛关注。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代表,其总市值在我国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本文认为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对于保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却损害投资者、股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财务报告,是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漏洞而实现的,使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盈利有所变化,但并不会改变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实际盈利水平,最终目的是企业经营者获取自身利益,而直接后果是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最终导致判断或决策失误。企业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就是希望通过较低的盈余管理成本获得与之相比更大的收益时,这就是盈余管理动机即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力量源泉,具体而言有融资动机、报酬动机、避税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等。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手段

1、通过调节收入确认时点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未具体针对某一行业某一类型销售方式下收入确认条件进行规定,给企业在实践中留有一定的自行判断空间。目前,房地产企业对收入确认条件的规定存在多种判断,主要体现在风险转移的时点上。虽然上市公司对收入确认的时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但实际上,公司管理人T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在账面上调减当期销售收入,相应地减少当期应支付的企业所得税,以此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房地产企业除了自行开发业务之外,还可能会经营一些不受国家规划制约,隐蔽性较强的业务,企业通常会将这些业务隐瞒不入账,成为企业小金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减少当期的销售收入,进而减少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

2、通过调节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房地产楼盘的开发周期一般都要横跨两个或更多的会计期间,这就要求企业在工程完工时或会计期间结束时按规定结合实际成本发生情况确认收入并结转相配比对应的成本。然而在分配费用、结转成本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很可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判断和选择。企业通过将部分已完工工程的成本费用转至未完工工程,从而拖延结转成本,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同样也可以将未完工工程的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至已完工的工程里,从而达到多计成本少计利润的目的。企业可以提前开始或拖延结束资本化时点,将借款费用计入在建工程,以达到虚增资产、虚减费用的目的;企业可以拖延开始或提前结束资本化时点,将本应计入在建工程的借款费用按普通借款计入财务费用,以达到虚减资产、虚增费用的目的。

3、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既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市场价值,但同时也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更是给房地产行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大大减少了相关成本费用,相应的使企业利润得到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对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将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会对企业当期利润造成很大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对商品房需求很大,房地产市场一路走俏,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增长迅猛,所以每年由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一般企业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非经常性损益,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当年利润以及企业价值。

4、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准备范围的增加也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有机可乘。尤其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企业准则新增的对建造合同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很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有力的工具。由于房地产行业项目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工程周期较长,存在着大量在建工程项目,很多项目横跨至少一个会计周期,但由于国内市场变化较快,比如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经常会导致建造合同的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形成合同预计损失;而由于地域不同等因素,企业在提取减值准备的时候自主空间较大,这无疑给房地产公司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

二、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会计准则制度

实践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给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提供了便利。这是因为无法在准则中体现的经济业务,使企业有了很大可以自行判断的空间。为了尽可能避免盈余管理行为,需要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更加清晰得界定不同经济业务应该使用的会计方法和估计模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于房地产这一具有非常多特殊情况的行业来说,应该从企业新项目立项、项目规划、土地收购、施工审批、施工、竣工、交付使用、出租出售到投资回报收回这各个环节,都不能用一般的生产制造类企业的会计准则来衡量。我国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行业会计准则来规范所有的业务流程,加强行业信息的披露以及行业内部统一的可对比的规范。这样不仅有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市场的发展,统一的规范使得国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行业的信息披露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政府作为经济市场的宏观领导者,应当出台更加详细和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进一步透明化。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项目因为有着复杂性,则更应该针对具体项目的情况进行披露,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对具体施工的项目的详细情况进行披露,只有将充分的信息披露出来,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减少企业利用财务准则体系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保护行业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3、加强房地产行业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又关系着国计民生,从其开始发展至今一直处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中心,这也就使得对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体系应该更加完善和健全,才能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应该提高其财务信息披露程度,保证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会计事务所和监管机构应该起到外部监督作用,对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新闻和动态予以关注,及时敦促上市公司真实反映各项信息,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机会。

5、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诚信道德建设

虽然通过外部手段可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使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可以反应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但是诚信建设依然非常重要。如果经济市场上的参与者没有诚信,制度规范也无法起到改善市场环境的实质性作用,只有当诚信道德深入人心,用道德规范来影响整个市场经济,才能维护整个市场的良好运行,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产生质的飞跃。政府应该做好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的强化工作,将道德和教育相结合,将信用和法律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将诚信道德逐步在整个经济市场乃至整个社会中成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冉冉,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篇6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主要变化,然后系统论述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并规划相应的改进举措。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影响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变化促使会计计量工作产生相应的变化,2006年我国推出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做出专门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应与时俱进,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推进会计管理工作的改革。

1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提出是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变化。新会计准则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要求企业以实际取得的收益或产生的负债作为计量的依据。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因为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史中,房价的明显递增已成共识,房价的变化和企业的收益有着直接的关联,沿用原有的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完全展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始得到广 泛应用。

2 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下,适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工作将受到以下影响:

第一,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影响。投资性房地产从根本上是指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或是资本增值,而能否选择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取决于企业投资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信息供给。如果企业能够获得同类房地产商品的比较价格,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有效估计时,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再计提摊销和折旧。对于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的房地产,企业应继续沿用成本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由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很多时候是呈现上升式变动,公允价值将和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应增设投资性房地产账户,会计处理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开发产品”。到资产负债日时,以实际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会计处理。如当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因为强调当期损益,所以企业如果发生资产减值,即使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得到恢复,资产减值损失也不能再转回。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收益与成本的匹配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时刻反映真实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企业的经营收益在会计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公允价值的变动特征导致收益与成本的匹配存在难度。成本对企业来说相对稳定,如果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较大,势必会从账面上体现企业收益的波动。一般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与设计、项目开工,到最终完工进入销售环节产生销售收入,这期间需要涉及较长的周期,销售在整个项目中处于中期和后期阶段,所以项目前期支出比重很大,却不能产生收入,中期和后期集中产生销售收入,从而使成本的匹配成为科学分析经营收益的关键。企业忽视成本匹配的直接影响是片面认为后期经营收益可观,并影响到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

第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费用计提影响。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盈余管理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抑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开始出现新的特征。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作为利润调节的“杠杆”。这是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对未来发生的费用需要计提,但是以怎样的标准计提却没有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除建筑本身的工程外,还会涉及到相关建设费用,这些费用尚未产生,只是在会计工作中进行预提,所以企业或是可借预提调节利润,或是可能对预提的标准有所犹豫。

第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所得税影响。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应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差额,账面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计税基础,这种情况下计量应包含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 分,分别作为账面价值计量得出的所得税和差额部分计量得出的所得税。

3 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改进

从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双重性的影响——企业在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同时,工作的难度相应增加;而利用计提标准的模糊又可以成为企业会计利润操纵的机会。因此,今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工作改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应加强对房地产性质的分析,界定其是否具有投资属性,以便为后续的会计工作奠定基础。会计人员应结合细化的行业信息,深入分析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和费用,使收入和成本的匹配更为清晰,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详细的依据,避免盲目投资风险的发生。而且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工作,对费用计提和所得税处理严格把关,尽可能减少财务波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综合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统计数据,对新会计准则下比较模糊的计提标准予以量化,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盲点和漏洞,抑制盈余管理的新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监管也是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严谨性的保障。

4 总结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成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领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提出从根本上有利于规范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因此,企业应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作,使会计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琰.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变化与优化[J].会计师,2009(11).

篇7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就目前的会计科目设置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缺乏合理性。因为从会计核算制度以及新的会计核算准则来看,其中涉及到很多会计核算标准,但是没有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准则。这个问题将会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标准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房地产企业只能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会计核算标准。所以,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缺乏统一性。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结算周期也比较长,这对于未来的项目分析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

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般就是指,在房地产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使房地产企业的前期投入以及盈利等无法收回的情况。事实上,房地产企业在发展和运作当中会面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于政策变化方面,有的则来自于市场和土地等方面,所以,要确保准确的会计核算,房地产企业就要针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风险披露,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如果房地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能够对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且没有适时地将所面临的风险对会计核算的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共享,增加其透明度,那么最终的会计核算结果就会因此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准确性和实际价值。

(三)成本与售价不匹配

房地产行业在运作过程中会面临开发周期长,结算时间晚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企业在完成预售时也无法确认收入。而依照收入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不能有效推进。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整个项目来说,其成本一般就是指建设的总投入。但是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售价会依照不同的结构户型,以及不同的楼层执行不同的售价规则。这样就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售价无法真正实现良好的配比。

二、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房地产企业可以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设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会计科目。比如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就属于开发成本费用;还有间接费用,这些费用就是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消耗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最终的产品建设及销售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也是不容忽略的,必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总体来说,虽然没有统一的关于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但是房地产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主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项目开发程度,再结合相关的会计核算准则来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尽可能设置出符合项目实际的会计核算科目。

(二)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较长,在此过程中面临诸多变数,因此也存在很多风险。为使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准确进行,房地产企业应当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针对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信息对会计核算部门及相关负责人进行适时披露。以增加会计核算的准确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指导。如土地的储备情况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土地的储备信息也应当对会计核算保持透明。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披露,资金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收支平衡以及企业的运作情况,因此,企业应当对会计核算提供企业的资金流动信息。企业还要将其面临的运作风险对会计核算保持相应的透明度,这样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收入确认

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当中需要对收入进行详细确认,而房地产企业收入必须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标准。如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果以出让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是却没有按照约定支付土地出让金,且没有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的企业就没有销售房地产商品的资格。在实际的房地产销售当中,其销售模式比较复杂,遵循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在进行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当中,如果只是签订了预售合同则并不能认定是取得了收入的依据,只有签订了正式的销售合同才具有了法律效力,这样才能作为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标准。所以,在确认房地产企业收入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具备法律效力的相关合同或证书的具体内容来确认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情况,并基于此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篇8

【关键词】房地产 盈余管理

一、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以房地产行业为研究对象的盈余管理研究不太多,晋峰龙(2009)对房地产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就得出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出于避税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刘跃生、王小妮(2002)在《房地产企业常见的偷税方式及检查对策》一文中阐述了房地产行业进行偷税、逃税的具体手段。汤惠(2007)主要是对房地产行业利润调节的具体手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类公司主要是通过调减营业收入和调增营业成本进行盈余管理的。张雁翎、刘昊(2007)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修正的Jones模型为基本,加入了一个新的变量—预收账款,从而创立了以预收账款作为被解释变量新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预收账款进行微弱的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吴敏(2007)以房地产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新旧会计准则,得出了以下结论:原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给房地产行业留下了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为在收入的确认、辅助设施等开发成本的计量以及借款费用核算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价值,而新的会计准则的推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调控政策的颁布

由于09年地王频出、通胀明显、各地成交量持续攀升,造成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购房恐慌,市场不稳定等情况,2010年,我国政府采取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减少投资投机性购房,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减少房地产市场泡沫等措施。2010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最为密集的一年。4月2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这次调控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9月29日,国务院又出台了“新国五条”。据2010年6月份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环比下降0.1%,较5月回落0.3%,调控初见成效。在当前政策下,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角度的限制,无论从对政策的利用角度还是从盈余管理角度,这一时期都应该考虑缩减和推迟投资,但是,新国八条第五条指出:囤地捂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停止发行股票债券,并停止发放贷款。但是,与首付比和房产税的条款不同,这一条规定具有量化上的困难性,除了土地使用政策的相关规定外,无法判定囤地捂盘的标准。且企业根据宏观政策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也具有合理性。因此,这一时期地产企业在可能会考虑通过修改企业投资计划的方式,在土地使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迟企业的支出项目,从而实现预算和利润的双重平滑。

三、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分析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一是,房屋建筑工期较长,一般来说楼盘建筑工期为2年左右,大量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的年度利润均采取多个楼盘滚动开发的模式,这一特点一方面加重了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的资金负担,但是,这一多项目叠加的复杂开发模式也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时间机会;二是,房地产企业开发完成后,一部分房屋将作为存货和代销商品进入房地产市场,而另一部分则根据企业使用方式自用或出租,分别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这就为房地产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机会;三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工期长和资金密集型两大特点,因此,从1994年开始,国家允许我国房地产企业实行审批环境下的预售制,这一销售特点反应在会计上即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大量的预收账款,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创造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正是基于上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行业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上述的行业和业务特征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系统中表现出了账务处理及财务核算的复杂性,而正是这些复杂性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首先,采用会计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在当前政策背景下,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其有可能通过将当期完工楼盘费用确认入下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年度成本费用支出,创造平滑的当期利润。除了通过费用调节当期利润,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会通过对开发房屋用途的选择,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加大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比重。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多地表现在对销售量的影响上,因此,确认投资性房地产将使房地产开发企业仍然享受房价上升带来的短期收益,从而创造并平滑报表利润。其次,采用经济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在当前政策下,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角度的限制,无论从对政策的利用角度还是从盈余管理角度,这一时期都应该考虑缩减和推迟投资,从而实现预算和利润的双重平滑。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国八条下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空间探析[J].财会通讯.2012.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和产品特点,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是采取正当途径增加收入,降低成本,而利用现行房地产会计制度中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与计量方法存在的自由度和现性税收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但是,在目前国内研究中,多数文献都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或者单纯从税制改革角度进行探讨,很少从信息失真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将在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探寻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成因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开发成本的核算和销售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起步较晚,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收人与费用的会计核算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过程,而是浆历史成本分配给当前及以后的财务年度。这里对“真实收益”的分歧同样蔓延到资产的计量上,因为收益确定与资产计量可视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这一客观存在的无限逼近。可见,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环节是形成“真实”会计信息的关键。如果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难保会计信息“客观公允”。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收入与成本费用确认与计量环节上的不规范。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1 收入确认与计量问题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条件存在着以下几种定义和解释《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确认,收取房款、办理产权过户后确认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在商品房已经移交并已将发票结算账单提交买方时,作为销售实现。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收入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入确认的规定不详,一些开发商以此作为操纵利润手段粉饰会计报表,误导公众和有关机构。因此,规范和统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2 成本费用确认与计量问题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有接近70的资金来自银行,发生较高的借款费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借款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就显得极其重要。新准则实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只在上市公司中强制执行,而非上市公司则鼓励实施。这也表明,一方面,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方面还有很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新旧准则的转化与衔接还需要一段较长时期,这也决定了房地产企业会计收入与成本费焉确认和计量问题难以统一,从而各企业有服务于企业特定目标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并导致相应的经济后果。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

房地产行业在费用核算、成本结算、收入确认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原《房地产行业会计制度》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的规定和要求,相对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具体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然而,中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一些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同时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的一些特殊事项还没有相关其体准则或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使该行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和一致,极大地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缺乏更详细的指引准则和制度,使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等情况。因此我们认力,应在现行的常规会计准则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房地产行业会计业务的行为准则。这些业务准则的制定将会大大缩小利润操纵空间,为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奠定制度基础。

(二)完善行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确认准则指引

鉴于房地产开发类公司收人实现的特点,延迟或提前“确认收入实现”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并不困难。那么,怎样将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细化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在建立了收入确认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应当建立并推广针对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指引,让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统一标准的确认方法。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客户签订了正式的商品房销售台同,并履行了相关法律手续;(2)房屋已竣工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房屋藏积已经过有关部门测量确定;(3)房屋经验收后,客户对房屋的结构、面积、付款方式均已确认,买卖双方办妥房屋移交手续;(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我们知道,收入与支出(成本费用)之差就是利润。我们认为,收入与成本费用确认准则的细化必将减少房地产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的任意性,将大大缩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大有裨益的,是从制度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选择。

(三)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含量

鉴于房地产开发行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企业对财务会计报表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应该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额外披露的各类相关信息的内容和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必须按现行有关规定披露信息外,还应该增加以下披露内容:(1)披露企业的预售政策及情况。因为在项目未竣工前,预售收入不能结转,但预售情况亦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现时因为各企业的预售政策不同,不同的预售政策对企业各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较大,如此投资者很难在财务报告中获得预售的会计信息。(2)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等额外的信息。(3)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4)增加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的披露。

篇10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改进建议

1 概述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除了将拥有的房地产用于生产厂房、办公场所等自用外,还可能将持有的部分房地产出租以获取租金或持有闲置的房地产等待合适的市场机会将其出售以获取资本利得。在会计上,这些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被划分为一类专门的资产,即投资性房地产。与此相对应,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被称作自用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和自用房地产在实物形态上完全相同,但在产生现金流量的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显著差异。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

2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新会计准则中给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是:投资性房地产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

2.1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重要性 投资性房地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它所创造的高额附加值以及为投资者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强烈地吸引着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当然,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投资性房地产早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投资性房地产行业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而且还是关系现在和将来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投资性房地产行业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2.2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现状分析 前几年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增长,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其中单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性房地产增长41.1%,增幅比2003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连续出台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多项重大政策进行调控。

从2004年第二季度开始,投资性房地产增长幅度逐月降低,其增长幅度已经低于2002年和2003年同期的增长水平(2002年和2003年1-6月份投资性房地产分别增长32.9%和34%)。这表明自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控制高速增长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就最近几年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情形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热潮并没有就此止步。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了前几年的强劲走势,投资者相信,只要现在涉足了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如果经济能够像他们所预期的那样持续发展,那么将来一定会从中得到收益,这就是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现状。

3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会计处理的分析

3.1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一是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自行建造或开发的房地产,只有在自行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才能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不包括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3.2 投资性房地产初始确认及会计处理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初始应按其成本计量,购置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任何可直接归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支出,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相关科目。自行建造投资性房地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土地开发费、建筑成本、安装成本、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支付的其他费用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在建工程”,建造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性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建造成本。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相关科目。

3.3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分析 新会计准则指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种,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而且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

3.4 投资性房地产用途转换的分析 新准则规定: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它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①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②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③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④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

3.5 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分析 新准则规定, 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未来经济利益时, 应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3.6 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的分析 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下列信息:一是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二是采用成本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 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三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 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四是房地产的转换情况、转换理由, 以及对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五是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

4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①投资性房地产范围界定不明确:我国对持有并准备出租或增值后转让的,但目前尚空置的投资性房产没有界定完整。另外,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没有明确该准则中所指的“已出租”概念。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转变的规定比较局限: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通常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在满足特定条件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企业只能采用一种计量模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计量取得且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从成本模式计量转化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这一转变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能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我国的这种规定相对于国际上来说比较局限。

4.2 改进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会计处理的建议 ①投资性房地产范围的界定应该明确: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该准则中所指的“已出租”概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已出租”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性出租,并不包括融资出租,虽然目前我国一般企业并不存在这样的业务,但作为会计准则的概念应该是完整和全面的。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概念有明确界定:“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会计准则应该对“未来为资本增值而持有的建筑物”概念加以补充和完善。②企业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应该更加慎重: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转换的规定,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所决定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要想完善新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转换方面的规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选用成本模式的,当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等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还有选择公允价值的机会,而一旦选择了公允价值模式,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慎重的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其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投资性房地产受到了众多企业和一些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它为投资者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投资性房地产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会计准则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完善。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每个企业都应该更加慎重地选择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应华羚.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9(7).

[2]陈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J].企业导报,2009(6).

[3]王峰.齐高明.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几点认识[J].煤矿现代化,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