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协议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协议

篇1

1、考核对象

(1)重点对象。15个乡镇 、3个街道、BB**经济 (2)其他对象。其他市直部门及垂直管理部门不下达具体考核指标,以招商引资500万元为奖励起始指标。

2、考核范围 (2)落户**工业集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且投资强度不低于1500万元的项目。

(3)进入两区孵化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项目。

(4)落户各乡镇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资产盘活及新建工业项目。

(5)落户各乡镇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及旅游开发类项目。 (7)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的其它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

(8)已交土地款,尚未摘牌,未开工的项目不考核。

3、计分标准

重点对象计分标准:

(1)基础分:完成市里下达指标数的得基础分100分;完成指标数在60%-100%的按百分比得基础分;完成指标数低于60%的不得基础分。

(2)成果分:符合考核范围要求的项目,固定资产每到位100万元得1分,上不封顶。

(3)各项加分: ②续建大项目加分:续建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另加20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0万元另加10分,以此类推,上不封顶;

③外资项目加分:外资项目固定资产到位资金经换算后按同比增加20%计;

④规模以上工业加分:新增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统计局认定为准)加5分,上不封顶。

其它对象计分标准:

完成招商引资500万元奖励起始指标的基础分为10分,其余各项计分标准比照重点对象计分标准计算。

二、考核方式

考核工作采取现场实际踏查与查验相关证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各相关部门要对所考核项目出具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土地出让缴款凭证(租赁协议)。

(2)基本建设完税凭证。

(3)设备购置发票、生产性车辆购置发票及行车证。

(4)考核组要求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5)联合引进项目双方单位出具的分成比例协议书。

没有上述凭证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考核组现场认定或经有资质的中介部门评估为准。

三、结果运用 2、设立特大项目奖,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1亿元)至2亿元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另奖2.5万元,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另奖5万元。

3、重点考核对象实行一票否决制,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其它各项目工作不得分,不排序,不能评为各类先进,并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2:

20xx年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方案

根据我市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和实施“小老板”创业工程目标,制定我市20xx年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方案:

一、考核范围

全市15个乡镇、3个街道及包保部门。

二、考核内容

1、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分配原则:①以户籍人口数为基数;②全市18个乡镇、街道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三类,按10:8:6的比例确定任务)。

2、向省、市微机统计系统准确上报民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考核标准(基础分100分)

完成年度任务数得80分,准确上报民营经济7项指标得20分。

1、任务完成低于60%不得分,完成任务得基础分80分,每超1户加5分。

2、准确上报民营经济7项指标得20分,按月、季、年完成情况记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

四、考核条件 2、当年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当年竣工、投产、见效的企业。

3、安置下岗就业人员8人以上。

4、已纳入牧业小区考核的企业除外。

五、考核办法

由市考核组按照考核内容、考核条件逐户考核验收。

篇2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围绕重大项目突破年。实现“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齐招”,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2013年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现就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考核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2013年我镇的招商引资目标为: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到账招商引资额人民币2亿元,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9000万元,新办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个,其中5000万元及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各2个。

二、任务分解

按镇政府茅政发[2013]14号文件《关于下达二О一三年度招商引资任务的通知》执行。

三、考核办法

1、必备条件

⑴所引进的农业项目须有新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建好专业合作社,当年竣工投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

⑵所引进的工业项目须有当年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当年竣工投产产生销售,在税务部门开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由镇招商办会同招引责任人协调统一安排到闲置厂房。

⑶所引进的服务业项目必须有新办理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当年形成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

⑷上争资金必须是不含市镇拨款和有关单位的专项扶持扶贫资金,不含正常项目资金(含捐资),以到账资金认定。(加分不超过10分)

2、计分办法

实行百分考核,完成目标任务得满分,完不成按比例扣分,超过任务数按比例加分。村考核结果以村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为依据。

⑴农业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万元的,每超10万元加1分。

⑵工业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万元的,每超100万元加2分。

⑶服务业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万元的,每超10万元加1分。

3、考核程序

⑴各村、单位及责任人所引进项目实行首谈登记制,工商注册后向镇招商引资办公室书面申报,被引进企业加盖公章,不得重复申报,未及时申报的项目年底不予认定。

⑵项目申报后,由招商引资办公室跟踪督查,竣工投产产生销售后由考核组根据投资者提供的相关资料,现场核查认定。

⑶经过镇招商引资考核组认定的项目,每季度公示一次。

四、奖惩办法

1、引进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对村干部按投资总额的5‰给予奖励;对镇干部和单位按2‰进行奖励;

2、引进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不含征用土地的费用)以上的,对村干部按投资总额的5‰给予奖励;对镇干部和单位按2‰进行奖励;企业正常生产并形成开票销售后,一次性奖励到位;

3、引进服务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不含征用土地费用)以上的,对村干部按投资总额的5‰给予奖励,对镇干部和单位按2‰进行奖励,正常营业产生效益后一次性发放;

4、村级招引的项目所产生的税收地方分成部分100%返还给村,作为村集体收入。

5、上争资金或能人捐资。每10万元抵算1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且按实际到账数的20%进行奖励。(含各种费用、上限3万元);

6、凡引进的外资按1:8的比例全部折成人民币进行奖励;

7、企业以商引商不含本企业的技改投入,按2‰实行奖励;

8、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今年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中提供重要信息,签约成功实际落户的项目设立引荐奖和竣工奖,采取一事一议形式进行奖励。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购置 日常管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在“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其中,第二产业,即采矿、制造、水电气和建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0%,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并带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众所周知,我国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闲置现象,如纺织、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而大部分行业都有产能利用率低,投资效益低下的情况。经过长期的闲置后,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要么低价出售,要么彻底报废毁损,甚至因管理不善而流失。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的分析论证和审批,严格采购环节的招标、审批、验收等制度,改善日常管理中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分析、采购和控制等各环节强化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充分发挥效率,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一、 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

上文中提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盲目投资、超计划投资、投资周期过长等问题。为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其重点是事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小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

(1) 成员要由技术、生产、财务、投资等专业人员组成,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和经济上充分论证,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以实现投资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

(2) 要在充分调研市场、技术分析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可行性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参考:

(a) 市场研究,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

(b) 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从资源投入、建设地址、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问题入手,这是可行性分析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c) 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它是决定项目投资命运的关键,因此也是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核心部分。

(3) 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以便运用恰当的分析论证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仅局限于产能的增加,还包括更新改造、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大修理支出等,其效益的计量方法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运用正确的论证工具和手段。

(4) 运用科学的分析论证方法,对投资进行经济效益判断。市场研究和技术论证一般运用的是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而经济效益预测则必须以定量分析为主,“用数字说话”。目前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有:

(a) 净现值法:指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差额。在多个方案的非互斥选择中,应按净现值的大小来排列;在互斥方案的比较中,应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b) 内涵报酬率法: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贴现率。在非互斥的方案中,应按内涵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的多少进行决策;在互斥方案选择时,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最大的方案为佳。

(c) 现值指数法:指投资项目未来各期净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又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如果此指标大于1,则说明项目可行,在互斥方案比较中,选择指数最大者。

上述方法是考虑了资本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分析和判断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方法和指标,其中内涵报酬率和现值指数都是相对指标,没有考虑项目所需投资的绝对值,因此必须结合净现值和投资规模等综合评判。

(d) 回收期法: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积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非营利性。

(e) 会计收益率法: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一般用于项目可行性的初步判断。

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只能作为分析判断的辅助方法使用。

2、 必须坚持编制年度资本性支持预算,以预算控制投资额度和节奏。企业每年要根据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结合上述可行性分析和年度融资规模等因素,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根据经营计划和融资计划,控制投资节奏,防止出现资本性支出占用流动资金的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经营。

3、 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和效率,加强投资项目在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应大力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揭示和暴露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制度进行奖惩,从而强化所有投资参与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规范投资程序,提高投资效益。

二、 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阶段中,购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购置价值将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未来资产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购置进度也将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按计划投入使用,占领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建立招投标制度,以科学的方法规范资产的购置,降低购置成本。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实行采购招标是实现降低建设成本、抑制不轨行为、加强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招标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三种。

(1) 公开招标,又称无限竞争性招标,是由招标人通过大众媒体公开招标公告,凡符合规定条件的不特定供货方均可自愿参加投标。

(2) 邀请招标,又称选择性招标,是由招标人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向被认为有能力承担供应任务并经预先选择的特定供应方发出邀请书,要求他们参加采购的投标竞争。

(3) 议标,又称谈判招标,是由招标人选择两家以上的供应方,以议标文件或拟议合同草案为基础,分别与其直接协商谈判,选择满意的一方,达成协议。

(4) 企业要根据拟购置资产的数量、价值、技术要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a) 基本建设和通用要求的设备仪器等产品一般要公开招标,有利于在公平竞争机制下选择性价比最佳的投标方中标。

(b) 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存在多个供货渠道的产品一般要邀请招标,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既能保证建设质量、又能降低投资成本的投标方中标。

(c) 有特殊技术要求且供货渠道较少的产品则按议标方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投标方不得少于两家。

(d) 特定产品(包括独家生产产品)在建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虽不具备招投标的条件,但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和降低投资成本,应参照议标的方式,纳入建设单位和企业的采购招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2、 重视采购合同的审核,防止因合同规定不明确或不专业而导致的纠纷或损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了恰当的供应商后,双方签订的采购或建设合同,应该经技术、法律和财务等人员审核把关,而不能仅仅依赖法律人员的审核。要通过合同约定,把资产购置的数量、价格、技术细节、购置或交货周期、支付进度和条件以及质量保证、技术和操作培训等等给予明确,从而规范供需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为今后的验收、质量监督等提供合法的基础。

3、 要严格执行资产的验收程序,确保购置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要成立由采购、使用、技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小组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保证资产在技术、工艺、交期上符合要求,并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人员培训、测试材料和免费配件等,满足资产及时投入使用的需要。

4、 要利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日期表、甘特图、前导图法(PDM)和关键路线法(CPM)等,提高对固定资产购置时效性的管理,准确地把握购置进度,保证固定资产按计划投入使用,为企业创造效益。要坚决杜绝由于管理不善和控制失当、项目建设期过长而导致丧失市场机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更不能产生“烂尾”工程和“鸡肋”项目。

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要真正建立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员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各级资产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员,规范其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落实到位。资产管理员要重点做好固定资产卡片和台帐的完善和及时更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及时报告、反馈资产的使用和保养情况等工作,为强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并严格执行,降低因资产故障、损坏等带来的维修成本和产能损失等。要杜绝“以修代养” 的舍本逐末行为,坚持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制度,严格按计划执行,降低损失和成本。

3、 要认真核查资产盘点和清查结果,分析资产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盘活资产。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按时盘点,但往往流于形式,使盘点沦为单纯的数量核对工具,没有发挥盘点对清查资产使用状况和清理资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盘点流程,在核对数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闲置、损坏、毁损等资产进行审查、分析,并综合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意见,提出诸如技改、维修、转让、报废等建议,盘活资产,杜绝浪费。

4、 必须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控制机制,坚持给固定资产投保。由于风险意识不强或存在侥幸心理,企业常忽视固定资产投保这一重要的风险规避手段;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往往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通过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结合企业的资产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成本与风险相宜的财产险方案,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戴上“护身符”。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附属设施、在建工程、装饰装修和设备附属物等“隐性”资产,在保险方案别关注,防止潜在损失。

本文通过论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重点讨论了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投资管理、购置管理、日常管理等,试图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防范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庄严明.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文摘,2005;8

[2] 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俊菊.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商场现代化.2007;3(上)

篇4

第二条外来投资者在我县投资兴办生产性企业,对符合产业导向,达到投资强度的,实行土地优先预审、优先供地。工业用地按全国同类区域工业用地最低价格作为起始价实行招拍挂。

第三条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的景区项目和文化项目(包含博物馆、艺术馆、科普场馆、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场馆、剧院、演出场所、体育竞技和训练场馆和其他符合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下同),根据土地使用性质,给予相应财政扶持。

第四条对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以上(集群式引进和补链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按集群组团计)或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非矿产资源开发类和非化工类工业项目,从投产当月起,按投产年度,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50%奖励企业;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50%奖励给企业。

第五条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的旅游景区项目,自营业当月起,按经营年度,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50%奖励企业。

第六条对按四星级以上标准建设的酒店项目,自营业当月起,按经营年度,其缴纳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50%奖励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50%奖励企业。对新晋级为四星级酒店,一次性奖励20万元;新晋级为五星级酒店,一次性奖励80万元。

第七条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的文化项目,自营业当月起,按经营年度,其缴纳的营业税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

第八条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的休闲娱乐项目,自营业当月起,按经营年度,其缴纳的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全额奖励企业,后四年较上年增量部分50%奖励企业。

第九条对新引进的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500万元以上的,自达标年度起,三年内按其缴纳的营业税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较上年增量部分50%奖励企业。

第十条对新建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且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出售的,自营业当月起,按经营年度,其自营和物业租赁所缴纳的营业税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企业,后三年50%奖励企业。

第十一条对新设立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三年内按其业务收入所缴纳的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0%奖励企业,作为企业一般风险准备金。

第十二条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的鼓励类项目和世界500强及其全资子公司、国内100强企业、国内行业前10名企业(由国家级权威机构评定)投资的项目可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

第十三条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以下的新办工业项目,县级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含部门内设事业单位的规费,下同)按标准下限的30%收取;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含4000万元)以上的新办工业项目、投资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景区建设项目、四星级以上酒店和投资2000万元(含2000万元)以上的文化项目,县级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供水设施投资补助费一律按标准下限的30%收取。

第十四条上述项目涉及的行政服务性收费,一律按标准下限的50%收取。

第十五条鼓励企业通过兼并、合并、转让等方式取得园区工业存量土地和房屋资产,经园区管委会审核后,其在土地、房屋资产权属变更过户过程中发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交,营业税、契税全额扶持。

第十六条外来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运营涉及的行政审批手续,实行全程,限时办结。属于县内的有关审批手续,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涉及市以上的有关审批手续,由有关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帮助企业办结或获得答复。未按期办结且无答复的,视为许可,企业即可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年缴税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列为县重点服务企业,并予授牌奖励。

第十八条外来投资企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享受本县人员同等待遇,并优先推荐参加各级优秀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

第十九条凡外来投资商及其家属涉及户口、就业、入学、参军入伍等事项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第二十条我县民营企业投资新上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由县审计部门负责认定,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由县经信委负责认定。

篇5

2010年初,云南省设定了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5500亿以上的全年目标。目标制定之后,围绕桥头堡建设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按照“增投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组织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同时,云南省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云南省的交通、城建、水利等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授信支持,使得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1月至8月,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98.24亿元,同比增长22.8%,完成全年5527亿元目标任务的48.82% 。

在不久前举行的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座谈会上,云南省金融办主任刘建华对云南省2010年1月至8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政策调整掣肘投资

2010年1至8月份云南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为3904.82亿元,比年初增加585.09亿元,增幅为17.62%,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对云南省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年目标的48.28%,达到2698.24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刘建华说:“从1至8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看,形势非常严峻,时间过半而任务未过半,后4个月要完成51.2%即2829.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十分艰巨。”

在会议上刘建华指出,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几个因素必须得到重视。首先,是政策因素。一是2010年以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适度调整,呈现逐步从紧的趋势,特别是两次提高贷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各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二是为防止信贷投放过快增长,中央确定今年货币调控政策的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比去年低10个百分点,新增贷款7.5万亿元左右,比去年低2万亿元。央行和银监会要求各银行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重点和节奏,制定了全年贷款投放计划和月度、季度控制目标,加强了对信贷投放的控制;三是“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和国务院19号文件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知的出台,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贷款主体、财政承诺还本付息的贷款行为被严令禁止,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困难;四是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作用显现,云南省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放缓,从一季度的31%下降至1-8月的15.7%,比全国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五是云南省重工业比重大,受节能降耗、环保等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支柱行业如电力、钢材、有色、化工等行业大部分属于“两高一资”行业,受土地、环保、节能等调控政策的影响明显。截至8月末,云南省关停落后产能涉及106家企业,202座装置或生产线。

其次,是项目因素。目前,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准入条件的落实,已成为制约固定资产贷款投放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熟度不够,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如铁路建设,资本金5亿元和银行贷款65.5亿元均于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全部就位,由于项目前期工作原因,铁道部未下达开工计划,资金未能有效投入使用;二是资本金不足是制约银行信贷资金跟进的主要障碍;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报批手续、抵押担保等不落实,影响了固定资产贷款的发放。

另外,还有融资渠道因素。目前,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中央和省的财政预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而利用外资、民间社会资金、直接融资等资金渠道极少,一方面加大了财政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另一方面使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难以拓宽。

最后是工作协调因素。相关项目业主与贷款银行的相互配合协调不够,没有针对政策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围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来进一步做实项目的贷款条件、重新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这些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导致原已落实的信贷资金就位困难。

加强融资助力投资

刘建华表示,云南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省份,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投资不足1万元,要缩小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必须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投资增加使生产能力扩张增加总供给;另一方面,投资又能通过乘数作用扩大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2010年的目标任务,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树立信心,确保完成信贷增量目标任务。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把自身业务发展建立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式为云南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努力完成8月召开的金融运行分析会议上曹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提出的信贷增量2000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住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及2010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积极向各家银行总行最大限度地争取追加信贷规模,不断加大对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突破传统的贷款手段,通过同行业务、同业合作等产品和渠道,如通过融资租赁、总行直贷、资产转让、联合贷款等为云南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持续输入资金;三是充分发挥云南省小贷公司融资功能。目前,云南省已审批小贷公司176家,开业145家,新增贷款44亿元,力争年底达到60亿元,成为完成2010年信贷增量目标任务的一支新兴力量。

其次,转变观念,进一步落实项目贷款条件。尽管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出台了新规定,并不意味着就此关紧信贷闸门,关键是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要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只要项目好,并达到银行贷款的相关要求,是可以争取到银行的信贷支持的。因此,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依靠财政担保或承诺还本付息的做法,积极主动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和衔接,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做实项目的贷款条件,如资本金、抵押担保和还款来源等的落实。同时,可借鉴上海每年年初将银行、发改委、财政等单位召集在一起,共同对项目进行对接的“三位一体”的做法。

第三,要拓宽渠道,运用保险资金等进行投资。一是运用保险资金。2009年底,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平安集团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拓宽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渠道,拉开了云南运用保险资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平安集团承诺2010年运用不低于50亿元保险资金对云南进行股权、债权投入,但由于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扎实,资金等相关条件的落实不理想,项目还未落地。目前这项工作在云南省金融办牵头下正在积极推进,争取保险资金尽快落实到位。二是与人行昆明中心支行进一步推动云南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三是与证监局、发改委共同推动云南省公司债、企业债的发行,积极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不断拓宽云南省固定资产融资渠道。

另外,要优化环境,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国务院(2010)13号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措施,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云南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进行投入。

最后,加快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按照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认真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工作。一是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清理工作;二是尽快完成规范和公司的界定工作,使这些公司尽早开展正常业务;三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逐步向实体性公司转变,采取整合资源的办法,拥有必要的资本金和运营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云南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贡献力量。

多管齐下促进投资

刘建华指出,2010年以来,受宏观政策约束和投资基数制约等因素影响,云南省投资增长进入周期性回落区间。他说,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资增长速度,不仅应立足于短期措施,更应把握住宏观调控效应显现的有利时机,着眼于促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着眼于促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后劲,推动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如何促进云南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较快增长,刘建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云南省投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云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土地利用、城市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等综合规划,适时出台《云南省投资中长期规划》。当前,可结合国家《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尽早制定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发展规划。利用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和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认定的有利时机,尽快编制云南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以形成我国重要的专业性种质资源与基因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基地为目标,依托和发挥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要强化规划的法定效力,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三是规划编制应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间要相互衔接协调,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项目。

篇6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简化项目预审和审批程序,加强批后管理,合理项目布局,促进集约用地,提高项目投资质量和审批时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浙政办发〔20*〕36号)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项目预审和审批

将项目预审和审批程序合并,统一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预审办公室(简称预审办),办公室主任由朱伟兼任,行政服务中心内各有关部门的窗口审批科长为成员。

1、预审采用“7+X”模式:即项目预审由外经贸局(招商局)、发改局、经贸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工商局等7个部门的审批科长参加,安监、农业、林业、水务、气象、消防等部门审批科长(大队长)视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参加。

2、预审会议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由预审办牵头组织(落户在经济开发区内用地50亩以下的项目由经济开发区自行预审)。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预审专窗,申请预审的项目由预审专窗受理后,召集外经贸局(招商局)等7个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初步审查,在1个工作日内明确项目受理或不予受理,并将结果告知相关单位。根据资料审查结果,中小项目(用地50亩以下)在3个工作日内,重大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由预审办召集外经贸局(招商局)等7+X个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对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并及时召开预审会议。

3、现场踏勘原则上只组织一次。

4、预审合格的项目发放预审通过书,报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备案,同时送外经贸局(招商局)进行项目跟踪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凭预审通过书,进行联合审批或行政许可。

5、建立预审项目档案库。内容包括项目申请报告或项目简介、预审会议纪要、预审通过书、项目推进情况、履约验收相关材料等。

二、项目推进

预审办每月将通过预审并注册的项目汇总后,抄送外经贸局(招商局)。外经贸局(招商局)对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资金到位等情况实行全过程跟踪,每月一通报,每季提交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进度。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或实到外资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设立联系市领导,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由市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服务。

三、项目履约验收

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1、行政服务中心成立项目履约验收领导小组,成员由参加项目预审的行政审批科长(窗口负责人)及国地税行政审批科长(窗口负责人)组成。

2、主要职责:根据外经贸局(招商局)或经贸局提供的项目推进情况报告,由项目业主提出申请,镇乡、街道、园区初审后填写项目投产评价考核意见表,依据投资协议书及预审结果通过书的条款约定,会同有关镇乡、街道和园区,对业主各项承诺内容进行考核履约验收。经严格审查后出具评价考核书面意见。

3、考核奖惩:经评价考核优秀的项目,享受市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投产时间超规定期限的每超过规定期限半年,减少享受财政奖励政策一年;投产时间超出规定期限两年以上的,不再享受有关财政奖励政策。未按规定期限开工建设的项目,土地指标予以收回重新调配。

四、其他

1、由发改局、经贸局牵头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市各行业项目准入的具体标准条件。

2、经济开发区、有关镇乡、街道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工业园区和功能区规划;经贸局牵头抓紧制订“十二五”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结合。

3、工业项目预审并签订协议后,项目所在地向投资业主收取不少于协议总金额50%的土地预付款,待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时转为土地出让金。

4、20*年1月1日后引进的项目,从土地交付之日起(由项目所在地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12个月内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1亿元的项目18个月内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月内建成投产;供地在30亩以内的项目,不得分期建设。

篇7

本文回顾了20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指出当前经济增长出人意料的强劲,但并未出现过热。恰恰相反,当前经济中潜伏着许多问题,未来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布满玄机。对于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本文提出既不能过热(上行),又不能过冷(下滑),因此,只能向右走,也就是确保经济在一个箱体中平稳运行。为此,政府在调控手段上需要一手稳定利率,一手调控房地产市场。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回顾:增长出人意料但经济并未过热

200*年上半年GDP增长,其中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422亿元,按不变价格同比达到了9.5%的高速。这一增长速度可以说超过了绝大多数预测机构的预测。鉴于当前的增长达到了20年平均增长的长期趋势水平,并且是在去年比较高的基数上取得的,因此,可以认定当前增长速度是一个强劲增长的速度。

但是否能够据此认为当前经济过热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当前出乎意料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出乎意料的贸易顺差所导致的。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导致出口和进口朝相反的方向出现异常波动,出口猛涨而进口剧降,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达1000亿美元,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份的一倍还要多,使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线上升,本来要向下的经济走势出乎意料地保持住强劲增长的势头。但净出口的强劲增长必然不可持续:第一,人民币升值,则升值预期消失,进口将大涨。第二,国际贸易摩擦将使得出口充满不确定性,持续猛增不太可能。

这意味着,出乎意料的增长动力终将消失,经济强劲增长势头不可持续,需要注意的恰恰是净出口突然回落可能导致的经济下滑。

2005年上半年从经济运行的总量来看,各月间的波动幅度不大,相对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净出口保持大幅上升,出口连续6个月增长达30%以上,进口则徘徊在15%的水平。从物价指数来看,CPI上涨2.3%,还处在温和水平。从货币供应来看,M1同比增长11.3%,M2同比增长15.7%。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6.8%,受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拉动,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上半年经济中主要值得关注的问题有: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尽管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但增长仍达到25.4%这一轮经济过热主要是局部投资过热引起,对CPI指数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平稳成为衡量宏观调控和经济是否“软着陆”的主要标准。

自1998年经济周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上升(按季节对比),其中2004年年末,固定资产占GDP比重最高达到43%。而今年上半年达到近50%,就投资占比而言,不能不再次引起对投资的控制的警觉。其中:

从投资构成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进一步回落,所以,主要增长部分还是来自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从投资的结构看,煤、电、油、运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增长3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9%,铁路建设增长48.0%。上述能源、电力、运输等“瓶颈”行业投资的强劲增势,同时引发对此类行业是否也存在过度投资的忧虑,投资结构性调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各行业均衡发展。另外,从上半年来看,投资总量虽然得到一定控制,但施工项目总投资和新开项目计划投资却逐月呈现加快趋势。

从投资资金结构变化来看,上半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285.63亿美元,同比下降3.18%。因为财政政策和银行贷款的调整,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增长乏力,自筹资金等企业自主市场行为进一步成为推动投资增长原动力。

2、货币供应量偏紧,影响信贷增长和市场利率走低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引下,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二者的增长幅度均比去年同期要低。从银行信贷总量来看,所有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各项贷款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尤其1~5月信贷总量增长同比下降,6月贷款的迅速上升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短期贷款以及票据融资增加,私人贷款(特别是居民户消费性贷款)继续回落。面临财务重组、股改和宏观调控的多重压力,商业银行的惜贷心理依然比较浓厚。此外,6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平均利率分别为1.46%和1.10%,均低于去年和上月,表明随着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市场资金供应充分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货币的供应量还是偏紧.

受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2004年上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一直低于名义GDP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开始有所改观,两者增长分别为15.7%和14.7%。一方面,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近年来国内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波动的一般规律大致是经济增长较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放缓或者下降。表明2004年货币政策,其对降低货币流通和控制经济增长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货币政策,其对经济的紧缩制约将在今后半年内显现出来,对于国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调整国内总需求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其中相当部分的储备来自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入。这些所谓“热钱”资本的流入受到了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利差和货币升值的吸引,导致央行频繁的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给货币政策执行带来诸多问题,也部分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

3、上半年CPI仅有2.3%的温和增幅,与PPI仍存在较大背离

固定投资的增长对于CPI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加上相对紧缩的货币供应量,所以,本轮宏观调控中CPI水平还是比较平稳,易于控制。上半年CPI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上涨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从时间序列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6月份,同比上涨9.0%),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明显回落,同时与CPI的长期背离,对企业盈利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对CPI的平稳增长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近期的物价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粮价变动引起的。粮价波动与粮食生产和流通出现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一,生产环境的变化,即我国粮食生产扭转了多年下滑的局面;二,市场环境的变化,即市场化的粮改体制基本模式确立,粮食市场完全放开。随着粮食市场供应的增多,造成粮价在去年相对高价位的情况下有一定程度回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持续下跌影响农民利益,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于激活农村消费,推动内需是不利的。

此外,上半年贸易顺差达到396亿美元,出口连续六个月超过30%。过去几年中,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其进出口差额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平,2004年顺差为320亿美元,与1999年的292.3亿美元相比差别不是很大。然而近几个月来,随着进口增长的逐渐减缓和出口的继续大幅盘升,贸易顺差开始急剧扩大。一方面,出口增幅迅猛,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增大,显现中国外贸企业巨大的成本和规模优势,而工业增加值达到16.4%,仍在较高位运行,满足了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不快,对于稳定国际收支是不利的,甚至会影响到未来出口和经济增速。有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的用于出口产品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就已经开始减少。

从200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当前经济处于比较微妙的状态,增长良好但潜伏不少问题,尤其是未来的运行变化布满玄机。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计将安出?

二、未来之计:让经济向右走

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让经济往上走,高辉清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有很多人非常警惕中国经济可能往下走,赵晓博士是最早的预警者以及一直的警告者(参见赵晓:《宏观调控要警惕过犹不及断送增长周期》,载《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16日)。如果要满足双方的要求,在坐标轴上经济增长曲线就只能往右走了!

显然,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问题在于,交锋的双方都拥有各自实在的道理。

1、经济为什么不能往上走

本轮紧缩型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防范通货膨胀,二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实践证明,在目前环境下通货膨胀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与此同时,本轮经济过热的本质是投资过热,投资品价格的高涨最终出口大部分被传导至房地产价格之中,而房地产的价格又没有被计入CPI之列,从而导致了物价走势的异化。统计数据表明,这一轮经济上升期内,居民消费物价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最近两个月甚至一直维持在1.8%的低水平上运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却被证明是一个难以下咽的馅饼。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增幅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的变化轨迹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当然,有专家指出,这种加速增长是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前高后低”的基数所导致,我们还无法根据这一点来下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在反弹。然而,我们实际上没有必要在“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在反弹”争论不休。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由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着“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换句话说,如果经济运行趋势不改变的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增长至少应高于一季度的22.8%。而22.8%(即使不将去年高基数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了。

固定资产投资还远未调整到位的另一个理由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三年来消化。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这会使得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时间变得更长。

另外,现在地方政府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200万亩。根据中央有关部署,今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给过热的房地产价格降温。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虽然有所走软,但基本还处于顶部盘整状态。而不管是从国外经验看,还是从国内实践看,房地产价格从顶部调整至底部企稳至少需要5~10年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放松有关调控,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2006年GDP可能就回归去年的9.5%,2007年GDP可能就回归去年的10%,2008年是奥运年,GDP增长速度则可能更高!

然而,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之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系统已经无法再支持10%以上的增长了!这也决定了经济增长不能升上去!

2、经济为什么不能往下走

经过长达两年的宏观调控,景气顶峰时期已过,经济增长开始进入减速阶段。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景气下滑幅度较为平缓,其中蕴藏着一些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急剧下降。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上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3个百分点以上。换句话,如果没有外贸出口的贡献,上半年国内需求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现如此之大的外贸顺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许多企业都赶在了欧美对中国产品正式设限之前加速出口。目前,中国与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受协议影响,下半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而中国与美国之间至今还没有达成协议,对下半年中国有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更大。与此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回落,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很显然,如果外贸顺差的贡献消失了,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接近7%这一警戒线的边缘。

第二个风险是通缩。本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动因是粮食。今年4、5月份在粮食供需总量仍然存在一定缺口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下降了1.7和1.6个百分点。今年夏粮生产将获得丰收,预计在去年2020亿斤的基础上,增产100亿斤。在这种预期指导下,粮价增幅回落速度将更快。除了粮食之外,其他消费品大多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物价水平具有天然的下跌趋势。尽管政府可以择机上调一些服务价格,但是所起作用将有限,如果没有消费热点做支撑的话,未来我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我们担心通缩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依据,即当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慢。2005年5月份,M2增长14.6%,增幅甚至低于1998~2000年通缩间的平均14.9%与2002年通缩时的15%的水平。M1同比增长10.4%,低于2001年、2002年同期水平4个多百分点,低于2003年、2004年同期水平8个多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在商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大一般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一定会促进通缩的形成。

第三个风险是房地产行业可能崩盘。统计数据显示,“七五”时期,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例为1.4%,“八五”时期提高至4.2%,“九五”时期再升为4.8%,而去年为9.6%。今年上半年则超过了10%。但随着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房地产经济可能将进入衰退期。1~4月份,全国土地购置面积9716.4万平方米,只比去年同期微增2.4%;完成土地开发面积4622.1万平方米,同比则下降了12.1%。与此同时,商品房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增幅也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的持续减弱。鉴于当前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整个国民经济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崩盘,整个国民经济增幅也可能由缓跌转为急落。

在上述三大风险中,第一个风险几乎必然出现。但如果保持当前调控政策不变,第二个风险也会在年内来临。而如果加大紧缩型宏观调控力度,第三种风险则就会爆发。

所以,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让经济按目前的惯性继续往下走,确实是件危险的事情。

三、做好两件事,保证经济往右走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半年我们既不应该放弃当前的紧缩型宏观调控,也不应该加大紧缩力度,就决定我们只能大体保持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不变。

同样还是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半年如果我们维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模式不变,未来也可能出现巨大风险,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保持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微调。

相对应地,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我们既不能允许GDP的增长就此见底反弹,也不能允许GDP的增长持续下滑。这就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GDP的增长只能在一个“箱体”内震荡。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高点是9.5%,我们不妨就把它设为这一“箱体”的上限。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中国经济如果一旦低于7%就会出问题,所以,7%就可被视为这一“箱体”的下限。

换句话说,由7%到9.5%应该就是未来两三年我国经济增长所能够变动的全部空间!由于这“箱体”的高度是如此的小(2.5个百分点),而时间持续的长度又是如此之长(前后六七年),从历史的角度远观,由于这一细长条的“箱体”实际上就可以近似地视为一根水平线,维持在这“箱体”内波动的经济增长曲线就可以看成是在向右走了。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未来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放在防止经济反弹,还是放在防止经济失速?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只要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景气回落的态势也将不可改变。除了上面谈到的外贸出口的增势将趋缓之外,不利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自主型投资需求在减弱。上半年固定资本投资规模虽然不小,但从资金来源看,只有政府的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加速增长,民营资本支出的增速则有所放慢,而外商直接投资则更是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二是消费需求将降温。上半年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城镇居民收入将随之受影响。农村粮食虽然获得丰收,但粮价涨幅要远低于农资涨幅,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将不如去年。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时期,居民购买住房的热情也明显下降。这一切都给消费需求的扩张带来负面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宏观调控在保持方向和力度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结构性微调的侧重点应该是放在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上!

为此,我们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暂时冻结利率,并适当放松银根

尽管迄今为止,我国继续维持了负利率,但由于物价水平下跌速度出人意料,未来存在着通缩的风险,在这种的情况下,我们暂时不宜动利率。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名为“稳健”,实为“偏紧”。信贷增长速度最近几个月虽有微幅提升,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让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轨道的话,对下半年通缩的阴影就可能真的降临。

2、大力推动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发展

房地产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如何保证对房地产的调控健康发展是保证当前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措施。做好这一点,实际上就牵住了宏观调控的“牛鼻子”。

房地产具有两重性,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首先,房地产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大概为五分之一左右。房地产的调整能够有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就不会出现急剧滑落。其次,商品房又是当前居民消费的一个巨大热点,房地产市场如果不急剧降温,社会消费需求就难有保障。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当前我们需要调控的主要是房地产过高的价格,而不是它的供给数量。但从实际效果看,房地产价格下调有限,房地产供给减速则相对明显。前五个月,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了7.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近8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下降了16.7%。

这表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实际上偏离了轨道。下半年有关部门很有必要下大力气,去进行纠正。其中,一个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加大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篇8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投融资结构现状

国民收入核算中,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全社会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产品与劳务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和净出口。由于居民消费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民间投资和政府支出中的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全社会投资水平的统计标杆。

长江三角洲沪、苏、浙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为23715亿元,占全国GDP的23.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9466亿元,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4473.88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751.83亿元;沪、苏、浙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46.8%、63%、67%,GDP排名为第8、2、4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15个中心城市,构成了“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点,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都市群,而其中江浙民间资本贡献最大。

西北五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代表,2002年GDP为5466亿元,占全国GDP的5.3%,仅及长江三角洲发达区域的1/4。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39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其的3.3倍。其中国有投资为1635.41亿元,长江三角洲是其的2.7倍;民间投资为390.66亿元,长江三角洲是其的14.7倍;陕、甘、青、宁、新GDP排名分别为第20、27、29、30、25名。西北五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差距在民间投资基础薄弱。

以上分析验证了经济总量与全社会投资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民间投资的重要性。发达区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以及民间投资增长率均呈双高增长态势,增长动力来源于自体积累和创造,因此是内生性增长,增长趋势为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民间投资大为落后,社会扩大再生产仍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特别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国债项目投入,其性质为外生增长,波动性较大,缺乏可持续性。

二、西部欠发达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启动民间投资

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28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必要措施,受政府财力制约,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增发国债、扩大支出。考虑到国债余额和赤字增加隐含的财政风险、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财政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从我国中长期来看,还是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迟早要择机淡出。因此,启动民间投资以填补内需真空也就成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

三、民间投资是西部大开发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6月30日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7万亿元,居民储蓄余额为9.8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额达4.8万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向储蓄积聚,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实现,并且融资格局中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造成金融风险向银行集聚。因此今后要开拓多种投资渠道,分流部分储蓄。各级政府应积极为启动民间投资创造条件,广开投资渠道,激活中介组织,创新金融工具,振兴区域经济,从而实现共赢,发展奔小康。

四、借鉴国际上和发达地区经验,运用金融创新,启动西部民间投资

1.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准地方政府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也叫“市政债券”,后一称呼源自美国。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美国、德国(联邦制国家)、日本(单一制国家)以及一些东欧转型国家存在与国债体系并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体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利用金融创新在实践中大胆突破,借助地方政府所属的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市政建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发行企业债券。如上海久事债券、9亿元江苏交通债券、10亿元苏州工业园债券、8亿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债券等,都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债券兑付背后有地方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实质上是“准地方政府债券”。

西部地区现阶段应积极学习东部地区经验,挑选资产负债比率合格、信誉良好的国有投资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准市政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发行试点,积累经验、拓展局面,为将来大规模发展“西部开发债券”打好基础。

2.以信托机制汇集民间资金投资于西部经济建设。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现代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起并称为现代金融四大支柱。2002年6月《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信托业得到极大的规范发展:5.5亿元上海外环隧道项目建设信托计划、2.3亿元“新上海国际大厦”和1.88亿元“磁悬浮交通项目”资金信托计划……陕西信托业也积极迎接机遇、加快发展,开展了陕国投债券投资信托、房地产信托、MBO股权信托项目、陕西电力投资资金信托、天然气信托、甲醇项目信托、氯碱信托等项目,也同时引发了陕西民间投资热潮。截止2003年5月底,通过信托投资渠道的撬动和疏导,陕西信托业共吸引近17亿元民间投资投入西部大开发建设中。

篇9

刚才,文才主任通报了全市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市今年后2个月和今后的投资工作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做好投资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总的看,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全省一样,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0.81亿元,增长17.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2%、20.1%和18.2%。“三农”工作得到普遍加强,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工业生产与效益同步提高,第三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三个亮点”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与此同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1—9月份,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3亿元,增长28.9%。投资项目单体规模扩大,大项目增多。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平均投资740万元,比去年增加150万元;全市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29个,比去年增加38个。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占61.7%,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4%,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开发加快。完成投资17.6亿元,增长81.7%,同比提高54.7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今年以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前3季度投资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8个月分别降低36.5个、14.1个和1.4个百分点。二是投资规模、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兄弟市相比差距拉大。前3季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为5.26%,比年初下降1.49个百分点,投资增幅低于全省19.8个百分点。去年,我市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威海少11.3亿元,比济宁、德州分别多3.3亿元和35.4亿元,今年前3季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已比威海、济宁、德州三市分别少174.3亿元、67.3亿元和6.2亿元,增幅分别低47.9个、30.7个和12.7个百分点。三是投资进度尤其是重点项目进度较慢。根据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确保460亿元、力争500亿元的任务目标,按时间进度,前3季度应完成345—375亿元,目前已大大落后于时间进度。年初市政府确定的95个重点项目,开工复工率仅为62.1%,完成投资仅占全年计划的36.3%。四是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普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高效农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占比重较小。前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2.9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9.7%。房地产投资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全市房地产投资不到济宁、威海投资的60%。五是县区投资存在明显不平衡。规模以上投资中,完成投资额最大的县是最小县区的5.6倍,投资增速在40%以下的县区有6个,其中有2个县为负增长。有4个县投资过亿元项目在10个以上,有的县区却相对较少。

存在这些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新开工项目和部分在建项目进度减缓,资金到位率低。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投资项目中,资金到位率仅为74%。由于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企业资金普遍紧张,许多企业为了保生产而把建设资金挪作流动资金使用,也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紧张的矛盾。但是,除以上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和基本相同的基础条件下,兄弟市和县区就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和较高的增幅呢?关键还是我们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注意力不集中,意识不强,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只是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限制,这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讲,是应该抓住而且必须抓住的机遇。而我们有些县区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分强调客观形势的不利影响和存在的困难,畏难发愁,等待观望,自甘落后。这样下去,我们就有可能丧失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使我们与先进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把扩大投资真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我市投资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全年发展任务目标不放松,针对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在困难中把握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目标。

二、拓宽视野,加大融通建设资金的力度

从当前来看,制约我市扩大投资的最关键的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各企业一定要把融通建设资金作为投资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拓宽资金融通的渠道。

(一)千方百计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当前,信贷资金仍然是经济发展融资的主渠道。今年以来,受国家控制信贷投放的影响,我市金融资金供给紧张。9月末,全市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5.5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49.2亿元。特别是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9月末,全市余额为100.6亿元,当年新增仅为14.4亿元,同比少增7亿元。但是从8月份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有所加快,8、9两个月贷款余额新增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5亿元。票据业务健康发展,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65.7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因此,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资金。要继续抓好第二届银企合作座谈会已签协议的落实工作,争取金融机构尽快审批、尽早发放贷款。同时要继续筛选组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与银行衔接。各县区、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组成工作组,与银行联手,积极争取资金。坐在家里等不来资金,也等不来项目。金融部门也要增强工作主动性,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向上级银行争取项目资金和信贷规模。进一步探讨银团贷款方式,积极为大企业、大项目融通建设资金。要发挥好市投资公司的作用,推进银政合作,为政府和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支持。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从今年的情况看,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地方融资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月份,全市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32.4%和35.5%,新增存贷款占全市的48.6%和35.9%。要进一步做好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内部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融资能力。

(二)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我们筹集建设资金、扩大投资的捷径。对于招商引资工作,市里刚刚开完调度会进行了部署,大家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从县区和企业角度讲,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抓好境外“活动”招商。近期,市里将组织几次大的招商引资活动,11月中旬赴香港招商洽谈活动、12月赴韩国招商洽谈活动。各县区、各企业要把对韩招商引资与韩国投资项目落实结合起来,重点抓好正在推进的10多个在谈韩商投资项目,争取今年韩国对我市投资有较大的实质性突破。二是集中抓好已注册未出资大中型项目的外资到位。对此,市外经贸局已经排出了42个投资过500万美元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额可达3.8亿美元,年底可望注册登记27个,实际到位资金可达7000多万美元。对于这些项目,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及时督促投资方按合同规定的投资期限按时认缴出资,提高资金到位率,使更多的外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其他项目也要积极推进,使注册而未出资的项目资金抓紧到位。三是努力抓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坚持以商招商,对市里排出的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20个外商投资项目,在信贷、税费减免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实行重点支持,帮助研究发展规划,促其增资扩股,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四是促进一批内资项目转化为外商投资项目。搞好内外资项目结合,筛选一批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的内资项目对外商推介,吸引境外资金投入,变内资项目为外商投资项目。要加强在谈项目的跟踪落实,一手抓对外招商,一手抓签约外资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利用外资合同如期履约、资金足额到位、项目真正投产。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入会计处理

外购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令人难以理解,主要问题是:

(一)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

(二)购入固定资产,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分录却是在减少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

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再是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没有必要单独反映。因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既简捷清晰,又使其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二、在建工程会计处理

各单位所需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人力、物力自行建造,即称之为在建工程。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事业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帐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单位乘机把一些超预算,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也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逃避纳税等。

对策: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与管理,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改良、装修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既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又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这在会计上产生了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企业会计处理以能否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为判断依据,规定只有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支出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余支出则确认为费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没有具体的表述,仅规定了固定资产修缮,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对于大型修缮,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

(一)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二)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势必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大型修缮从修缮基金中列支,还会导致少列费用,虚增结余。

对策:建议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良、装修等支出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准,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线,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转结“固定资产”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期,按照确定的折旧办法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和补偿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劳务)成本计算,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或进行大型修缮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其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生产能力,而且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致使一些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二)事业单位日常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事业单位由于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结果是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盈余。

(三)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应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对策: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建议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五、固定资产投资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当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账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中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一)投资成本确认标准不科学。事业单位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或合同协议价确认投资成本价,而不是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加上有关税费,这样容易造成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二)核算项目不完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对策:鉴于上述情况以及前述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建议取消“专用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清理余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