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6 17: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篇1

2、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轻彼。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设置读写算等区域,而缺少幼儿健康、社会、审美教育等环境,在创设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环境时,只提供幼儿社会认知的环境,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考虑很少,等等,这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3、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当教育目标确定后,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可以利用,那些环境因素是要创设的?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等等,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并积极实施。

4、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如需要感知雨,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或雨衣、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需要感知春天,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幼儿需要阅读,就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佐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

5、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6、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一次。因而环境对于幼儿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谈话活动,起初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乱扔垃圾的问题。后来,谈话延伸到计划外的新话题——“北京申奥”,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在墙壁上制作“奥运主题墙”并制订了计划。孩子们请爸爸妈妈找相关资料,制作奥运标志、田径场、环形跑道、看台等,画出了各种表情形态的观众和运动员,并进行了设计评比。这个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真正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8、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园外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有限。如,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有的家长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教育任务,幼儿在家自己穿鞋袜,家长认为孩子穿得慢,耽误大人的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帮幼儿穿上,孩子愿意自己做,说在幼儿园也是自己做的,家长却说:“幼儿园有幼儿园的一套,你这是在家里!”一句话就把幼儿园好的教育影响抵消了。面对外界环境的复杂影响,幼儿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外界结合,让家庭、社区成员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和幼儿园,使幼儿园教育获得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也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从教师那里学习到教育知识和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9、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一般做法是:一方面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另一方面要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当然每个园、每位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但重要的是要把与家庭、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请交警来园模拟操作,给幼儿介绍交通安全知识;让家长制作一盘反映幼儿一天典型生活的录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市场(街市),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摸索出一整套策略和做法,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0、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

篇2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要求,围绕建设大社区,重点搞好中心镇、乡镇驻地村、中心村、山区生态村和城郊村建设,每年建成20个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县城郊村社区、乡镇驻地社区和中心村社区建设,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年,全县完成新建农房8200户、危房改造2200户。集中搞好社区建设,镇至少启动2个城郊村社区建设;各至少启动2个镇驻地大型社区建设;和城北乡各至少启动1个乡镇驻地社区建设;各乡镇至少启动1个中心村社区建设;各至少启动2个生态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加快编制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社区规划要与乡镇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结合。“城郊村”合村并点建设大社区的,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园中村”合村并点建设社区的,纳入小城镇规划。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沿革、山区旅游特色,搞好特色村建设规划。

(二)集约建设原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农村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产业发展布局,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一般要在3000人以上,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纳入中心村新型社区规划的村,一律不得新批宅基地,鼓励到新建社区购房,严格控制翻建农房。

(三)统筹实施原则。各乡镇要切实统筹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严格按照评审通过的社区规划组织实施;切实统筹好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政策,确保村庄迁得动、建得起、农民住得上;切实统筹好各类扶持资金,将农村住房建设、新型乡镇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司法、警务等涉及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整体捆绑、统一使用。按照“扶早、扶优、扶强”的原则,每年重点扶持2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确保建一批、成一批。

(四)群众自愿原则。农民是农村住房建设的主体,必须尊重民意,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具备条件的建房农户,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五)重点推进原则。以合村并点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郊社区、乡镇驻地社区及沿国道、省道、县乡干道沿线的中心村社区建设。各乡镇要安排好今后3—5年新型农村社区分类推进的建设计划,确保社区建设扎实有序开展。

(六)配套建设原则。在建设社区居住楼房的同时,要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教育卫生、文化健身、生产生活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需求。

三、支持政策

(一)土地政策。将城郊村、乡镇驻地村、中心村整村迁建并点与土地增减挂项目相结合,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成城镇建设用地,腾空的土地复垦为耕地,经验收合格的,每亩补助6万元给所在村;其他土地增减挂项目补助政策按照政发[]10号文件标准执行。要按照“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原则,拆除危旧房、交还宅基地。

(二)土地出让净收益支持。乡镇驻地出让土地的净收益,县财政全额返还,用于支持乡镇的建设发展。

(三)水泥补助政策。对符合规划要求、经审批进行社区集中建设的,每户补助水泥20吨。分散建设农房和危房改造的,只计入完成任务数,不予补助。

实行项目立项补助。凡符合规划,经批准实施的社区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确定中标企业后,补助水泥总数的50%;工程量完成一半时,补助剩余水泥。

(四)信贷扶持。金融部门对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提供贷款;对符合条件,各种证件、手续齐全,申请按揭贷款的,要给予贷款支持和利率优惠。

(五)收减免。对符合规划,进行社区集中建设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服务性收按最低标准的30%以下收取。

(六)产权办理。凡符合规划,经批准建设的农村住房,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注明集体土地);对依法转让的及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七)奖励政策。对合村并点建设大社区,新建社区符合建设标准和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原有村庄拆除腾空,经验收合格,规模达到3000人和5000人以上的探沂镇、方城镇、梁邱镇、上冶镇、汪沟镇驻地村,在市里奖励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分别给予100万元和200万元的奖励;对进行整村迁建的一般村和中心村(含其他乡镇的驻地村),在市里分别给予20万元和50万元奖励的基础上,县财政按照1:1的标准配套奖励。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里成立农村住房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好统筹、指导、协调、督导作用。各乡镇要高度重视,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快农村住房建设步伐。

篇3

安全社区基本知识1

一、安全社区的起源和发展

1、“安全社区”的概念被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9月2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正式提出来。

1989年9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一致通过并向全球发表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宣布: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这一原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进全人类健康和全球预防意外及伤害控制计划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

2、2000年我国香港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重庆市至2009年全面启动“安全社区”建设以来,至2013年底全市已通过评审认证命名了309个“重庆市安全社区”,16个“全国安全社区”。2014年3月,北部新区人和街道通过了“国际安全社区”的现场认证,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

二、安全社区基本术语

1、安全社区: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志愿团体)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2、“社区” 小可以指自然村、居委会辖区,大可以指区、县乃至一个城市辖区,但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最小单位,城市为街道办事处,农村为乡镇。

3、安全社区特 点:①跨界合作;②全员参与;③持续改进

4、安全社区分 类: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③企业主导型社区

5、安全社区级 别:①省(市)级;②国家级;③国际级

6、安全促进: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需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7、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8、伤害:指突然发生的各类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伤害有时不单单指身体上的伤害,也包括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

9、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场所等环境不佳,设备及设施等因素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的实质是指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倒是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危险源则是指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区域也不尽相同。

10、目的: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某种成果。就安全社区而言就是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到的目的。

11、计划: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12、持续改进:为了改进社区安全的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13、安全领域:安全工作涉及的范围。安全社区建设关注的领域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共十二个领域。

14、三重一需求: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问题、群众需求。

15、两高一脆弱: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

(策划并实施安全促进项目,特别要针对“两高一弱”群体进行有效干预,推动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16、风险:风险指的是与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一般来说,风险的构成要素有三个: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17、风险辨识:即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

三、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1、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倡导“安全、健康、文化”的社区理念,改善社区安全现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各类伤害与事故,促进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健康和安全。

2、安全社区建设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社区的安全保障水平,培养重视安全的社区氛围。

②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③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安全生产的“三基”工作(加强基层、夯实基础、提高基本素质)。

④是安全工作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安全问题,落实安全工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抓手。

安全社区基本知识2

1、社区的概念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界限;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安全社区

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涉及到人们生活、工作乃至环境各个方面,涵盖了生产安全、交通、社会治安、消防、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家居、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有必要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有切合实际的预防项目,有积极的自我评估制度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

安全社区对所有人身伤害进行干预!

3、建设安全社区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事故与伤害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

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

4、安全社区指导思想

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安全与健康的权利

以人为本

5、安全社区的特点

1.资源整合

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建立起健全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联合社区内有关单位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资源群策群力,是安全社区的保障条件。

“安全社区”突破了以往的“条块分割、互不统属”传统社区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地整合了职能部门、商业机构、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方面资源,形成了高效的工作网络。

2.全员参与

公众参与是实现“安全社区”理念的根本保证。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区居民的生活基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广泛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公众沟通的渠道,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培养居民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参与到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中来。

3.持续改进

不断的降低伤害风险,提高安全程度,需要持续的策划和实施安全促进计划,以获得持续的安全绩效。

6、安全社区最显要特征

社区的居民积极参与。

围绕伤害预防,围绕社区安全开展工作。

持续改进,围绕安全目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7、安全社区理念

强调针对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包括所有年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环境。

篇4

按照有利于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有利于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有利于深化改革和“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我镇社区进行规划设置和区划调整。新建社区按1000~3000户的规模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通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对个别规模偏大和不便于管理的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合理建立新社区;对个别居民小区行政区划不明确的划归相邻社区;对受原镇、要塞镇镇界限制导致社区界限交叉的社区,进行适当调整。社区区划以河、道路等为界,使我镇社区设置在自治功能、资源整合、地域特征、管理服务上更加科学合理,社区的界限更加规则明了,从而进一步提高我镇社区建设的管理水平,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工作步骤

1、成立镇新建社区和社区调整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招聘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民政科,招聘小组负责制订《镇社区工作者招聘简章》、组织报名、考试、体检、考察、岗前培训等工作,办理相关录用手续。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和处理。

2、工作安排。

(1)召开社区区划调整工作会议,宣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10个社区区域范围的批复》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设立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批复》,部署新建社区和社区区划的调整工作。

(2)社区向居民本社区区域调整和新建社区公告。

(3)公安派出所变更居民户籍社区名称。

(4)社区间户籍资料等行政管理交接。

三、具体要求

1、调整和新建社区区域范围内居住的村民与所在村民委员会的行政隶属、利益关系不变,社区配合村对区域内村民进行管理。

2、社区调整中涉及目前尚未建社区的地段暂缓交接。

3、新建社区筹建班子原则上暂配备3名,其中1名为社区筹建负责人,2名为社区工作人员。区域居民区已基本形成,增配1名社区工作人员。

4、为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的素质,实行社区工作者进入招聘制度,并坚持6个月的试用期。招聘工作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

5、新建社区的开办经费市、镇、街道分别拨款5万、3万、2万元,社区工作经费依照其它社区的标准按月下拨。

篇5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5.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使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管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为骨干,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需要按规划设置适量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床位,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完善目前基本建成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镇乡、街道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城区每2个社区所辖范围或1.5-2万常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按5000-10000服务人口或出行20分钟可及的标准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中心及站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

。(三)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争取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强化公立市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鼓励市级医院医师、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离退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社区责任医生岗位责任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择优选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综合考核社区责任医生业绩,按绩效确定收入分配。

(二)大力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及时掌握责任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做好慢性病的规范流程管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预算管理。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社区卫生机构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四)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逐步将市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组织开展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钩结对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健康保健进家门、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医疗到医院、康复服务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发改、规划、卫生等部门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专业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区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规划、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城市房地产开发,应当依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设施,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政策。按照浙政发〔20*〕35号文件规定,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2个中心、10个站。按照浙编办〔20*〕58号文件(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规定,由市编委办结合我市实际,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其编制内人员工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落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1)以市、乡二级财政补助和医疗机构自筹为原则,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

对新建、扩建(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省定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对现租房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出租房产权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产权不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租金由市、镇乡(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分担。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要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收支情况,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2)全市城区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农村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筹集社区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会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作用。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等相关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相关费用,其个人负担的比例应分别低于二、三级医院的标准。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考核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

篇6

一、城市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年来,我们围绕加强城市管理,突出服务主题,不断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一个保障,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按照这个思路,街道上下共同努力,真抓实干,不断创新,使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城市管理工作,我们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为目标,以整合街道管理资源,建立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各专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了街道城市网格管理信息指挥中心平台,全面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街道的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肯定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在贯彻落实县城市管理工作大会精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条块关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完善城市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街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是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建、管脱节,街道对开发商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建设中遗留的问题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小区配套设施不配套、路面不硬化、绿地不绿化等。街道在协调物业公司方面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一区多物业,有的物业无管理资质,物业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与业主、居委会之间形不成协调工作的合力。。

三是在如何处理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方便居民生活之间矛盾问题上,存在管理与服务不统一,管理工作加强,服务居民工作削弱的问题。以市场建设为例,由于我县早期城市规划和市场建设追求大而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服务居民生活的市场建设相对集中,而自发形成的蔬菜、水果经营市场(摊群)和游商虽然方便了居民,却由于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缺乏规范管理等原因又在依法取缔范围内,出现一方面居民有需求,一方面城市管理不允许,造成居民购物不便。

四是社区建设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社区硬件建设上,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不足。近两年来,街道虽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也改善了大部分居委会的办公条件,但由于受场地、资金的限制,社区硬件建设与市里要求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五是居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农转居,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在意识观念、自我修养、言行举止、人际关系的诸多方面,同城市文明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无疑给城市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充分认识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这是由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在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密云的新形势下,地处县城中心区的鼓楼街道不仅在密云区域发展中起着中心主导、骨干作用,还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做好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们生活的居民区,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经济活动,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直接展示我县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居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我县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因此,在街道工作中城市管理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围绕我县“立足好,突出快,集中精力抓发展”和我们街道提出的“立足实,敢于拼,围绕服务抓创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应遵行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三是坚持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量力而生,分层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街道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现阶段,城市管理要努力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一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二是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适时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

挥社会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加强“两新”组织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文明向上、安全健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民主自治”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四、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任务措施

做好我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为人服务,为城市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服务,正确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关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密云和街道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抓好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稳定、社区文化和社区环境等七方面工作,使城市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当前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要围绕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居民的新期望,解决居民的新要求,首先在解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不便和游商侵街占道扰民问题上有所作为,主要措施:一是变堵为疏,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小区内规划建设小型蔬菜、水果摊群。二是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利用小区陆续停用的锅炉房,建设3至5个小型便民菜市场。这项工作作为街道为民拟办实事,已列入09年重点工作,街道牵头领导和责任科室要认真抓紧落实。

2、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我们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以加强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为重点,充实和调整街道管委会成员单位及其组成人员,完善管委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利用和发挥好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指挥中心平台作用,在规范和提高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一批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职能部门管理责任,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县领导支持,切实解决好不同程度的部门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利问题,正确处理好网格巡查与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及作业单位间的关系,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要按照责权相等,责权一致的原则,解决块上管理责大权小问题,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篇7

1.以社会参与为本位

我国的社区教育未能实现社区居民普遍投入的“实体办学”,很大程度是因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匮乏;只有在课程建设理念上具备社会参与视角,才能通过课程教学活动提升居民社区建设参与度,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参与”意味着课程体系内的各种构成要素在知识、技能、态度、过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建设对社区居民素养的多样化需求。以社会参与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在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面对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各种碰撞中自身得以发展和进步。

2.以社区居民素质提升为主线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现代人面对社会的复杂、风险和挑战,需具有多样且科学整合的相关知识,以及思辨、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伦理思辨、民主参与、科学知识、媒体诠释、美学鉴赏等素养。通过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素养,从而使社区居民具有开放、多元批判的精神,应成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线。这些能力和素养涵盖了分析能力、批判思考、伦理推理、有效沟通、实践智慧及社会责任感,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培养,以行动为导向,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

3.以社区和居民的双向互动为目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中产生了人际关系疏离和对社会漠然等社会问题。社区教育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居民和社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黏度,成功的社区教育应使社区与居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双向的互动和融合。现有的我国市区教育现状说明,只依靠教育者和社区的单向努力与活动,是很难引起居民的兴趣和自觉的能动作用的。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居民自觉地走向教育,从教育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形成社区和居民的双向互动。居民参与度的提高会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以社区居民素质提升为主线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自然环境为场域,规划社区的学习生活圈,增加社区和居民互动,使居民与社区之间不断地融合与渗透,最终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重心、学习重镇和丰富生命的地方。

二、基于社会参与视角构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突破课程体系建设主体限制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构建的主体一般是社区教育机构,如社区大学和各级社区学院,社区管理机构一般只参与课程教学实施和推进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社区教育机构对各个社区的发展状态和建设重点并不熟悉,不能随着社区发展及社区建设重点的转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灵活性地将课程内容及时调整,很难将所设置的课程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从现有的社区教育情况来看,由于课程建设主体由社区教育机构对应的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教育教师和社区学习者构成,偏重休闲娱乐、生活百科、技能提升和学历补偿等课程;少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类课程,不利于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在构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突破社区管理机构与社区教育机构的界限,建设主体引入社区管理机构,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并重发展,紧紧围绕服务社区这一主题。

2.突破教学平台限制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的确定,应突破教学平台的限制。当前社区教育的教学平台参照普通教育,一般为课堂和网络,对应的课程适合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社区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教学平台还应在课堂和网络的基础之上拓展到社会公共领域,通过结合课程与公共关心的热点,引领社区居民了解公共社会生活的全貌,进而为社会公共领域奉献一份力量,如:社区组织与发展、环境与安全、生态与环保、文化与历史、产业与经济、弱势关怀等领域。通过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深入了解这些领域的信息:一方面能让民众不会偏听偏信,各种谣言和个别人别有居心的煽动无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则可以将社区营造成“生活学习圈”、“文化学习圈”两个层次,通过服务性学习,打破社区和居民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疏离,使彼此产生深度互动。

3.突破学习系统的限制

社区教课程体系建设如果只站在建设一个学习系统构建的高度,必然很难达到使社区居民融入社区最终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社区教育承担着比普通教育更多的社会职能,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承担着让社区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的使命。通过基于社会参与视角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传统学习系统限制,增设服务功能,使社区教育机构成为学习系统与各种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结,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甚至可以成为教育领域与创业和就业领域连接的区域。当社区教育不仅仅只是就教育而教育,而是更多地就服务而教育时,社区教育机构才可以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社区发展领头羊的角色,有效改善社区的生活质量。

三、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社会参与的建设策略

1.以服务社区为起点,多维度设置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不管是社区大学还是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机构都是社区中的一个成员,服务社区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最高宗旨,这一宗旨同样适用于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超越了以往各类教育的对象,覆盖了各个生命阶段和阶层的人群。面对着形形的社区生活相关需求,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应从三个维度进行灵活设置:一是服务社区居民的知识获取需求,遵循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从而使社区各种年龄和各种职业的居民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达到提高居民素养、培训人才的目的;二是服务居民关注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求,以社区实务为基础,以社会热点议题为切入点设置公共事务课程体系,引导居民关注民生,服务社区,形成社会秩序的守护圈;三是服务社区就业的需求,在专业技能培训基础上联结社区工商业人才需求信息,设置灵活的就业服务课程体系,促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以充足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建立动态调整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社会快速发展使社区和居民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要求。社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社区教育的课程需要经常变换更新;只有建立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机制才能追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动态调整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充足的课程资源为基础的,为了使社区教育学习者有更宽松的成才环境和发展空间,社区教育机构应该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数倍于其需要的课程数量。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开设大量的课程,设置的系科和课程几乎无所不包。美国密歇根州克拉玛祖的社区学院,从1997到1999年之间,开设的课程达到680多种,分别属于会计、汽车、计算机、制图、保健、地理、历史、体育、未来学等45个科类。社区教育者在充足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环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构建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实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知识传授类型资源。此类课程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应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人力、文化、自然、产业资源,特别是文化和自然资源。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使社区教育与所在社区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密切结合,形成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一区一品”的景象。当前实施的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参与式课程资源还不多见;就业指导和行业对接类课程建设目前几乎没有开展。社区教育来源于社区,最终服务于社区,这两类课程资源的建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和活跃程度。此类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该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伙伴关系,通过开设组织社区参与的课程建立沟通渠道,双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研究,甚至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设课程,通过相互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共赢目标。

3.以服务学习为载体,在社区情境中实践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服务学习是一种把课堂、教学、社区服务和分析性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区服务行动中,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的教学方法。服务学习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更需要教学机构和社区管理机构的相互配合;伴随着服务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还要基于服务经验提升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每次服务学习之后,由于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课程指导者和服务社区可以客观地对课程进行评价和交流。由此可见,服务学习正是将社区服务和课程教学结合得最紧密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在社区情境中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客观的实践和评价。服务学习不仅可以向社区教育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更可使居民从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多元需求,参与社区建设,在真实的社区情境中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改善社区生活。

四、结束语

篇8

幸福路街道办事处安全社区主题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共筑共建”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二、总体目标

以创建安全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群策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工作,把安全、消防、巡防等工作有效结合,依托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建立“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工作方式,在社区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事故隐患监控消除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伤害。推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把创建安全稳定的人居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资源共享,共筑共建;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共筑共建”的工作机制。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做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四、时间安排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具体工作分为动员部署、创建试点、全面推进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

一是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层层动员部署;二是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对试点社区等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宣传动员,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三是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四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二)创建试点阶段

幸福路办事处成立创建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员参与、共筑共建”的工作机制,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安全警示卡”“楼长之星评比”等特色活动,利用条幅、板报、横幅、宣传画、警示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安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为安全社区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去年年底,文化社区、西大岭社区代表区圆满的接受了市安监局的创建检查验收,在全市创建安全社区现场会上,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社区居民创建安全社区的积极性,更大程度的拓展了本次创建活动宣传面,有效的减少了居民生活安全隐患,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全面推进阶段

年起,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办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

(四)全面总结阶段

年12月初各社区居委会按照各自安全社区开展情况向路安监所上报书面总结。

五、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

(一)建立安全社区组织机构

社区成立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的“三位一体”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安全专干、责任民警、社区巡逻员组成,统一协调组织本社区的创安工作。

(二)制定安全社区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的安全社区管理制度,制定创建安全社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员职责、安全检查巡视监控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事故隐患报告整改消除制度、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等各项安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

(三)建立社区安全管理员队伍

建立社区安全管理员队伍,每个社区要求明确一名社区的专职安全巡视员。

(四)建立安全社区信息网络

建立安全社区信息网络,建立安全、消防、巡防“三位一体”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并与区有关部门联网,在绘制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图的基础上,强化社区安全隐患监控,事故应急救助。社区要组织人员摸清辖区内所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对重大危险源及重大隐患实施分级监督管理和动态管理,做到不留死角和空白点。

(五)建立安全社区检查监控机制

建立以安全、消防、巡防“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模式为主的安全检查监控和隐患整改工作机制,根据社区安全状况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日常检查,并及时发现和督促各项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一时难以解决的上报办事处安监所,做到检查和整改有记录。

(六)建立安全社区应急救助快速反应机制

社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组建应急小分队,定期演练。制定各类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预案,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做到各类事故隐患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七)建立安全社区奖励制度

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举报,并按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安全监督和参与。

(八)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每个社区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单、报纸等媒体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要建立相应的创建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创建安全社区工作,制定出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顺利进展。

(二)强化监督,责任落实到位。办事处将创建安全社区工作纳入各社区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各社区要按照工作计划,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精心组织、健全制度,努力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时圆满完成创安任务。

(三)积极整合资源。各社区要积极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广泛联络志愿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创建安全社区工作。

篇9

社区矫正从国外引入中国,是一个法律移植的事件。因而我们不能不对“供体”与“受体”间的异同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倘异大于同,那是万万不可移植的。有如鸟的心脏怎能移植到人身上呢。从我国目前社区矫正的试行情况看,中外的社区矫正不同之处是有的。如,推动社区矫正的力量来源上即有明显区别。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探索,是以民间创新带动国家行动。美国的缓刑,就是由波士顿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鞋匠独创的,因而他被称为美国的“缓刑之父”。直到去世时,他作了18年缓刑观护人员,按今天的话讲,就是社区矫正志愿者。为了做好这项义务工作,即使生意陷入了困境,他也在所不惜。通过他的努力和影响,在他去世后第20个年头(1878年),马萨诸塞州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缓刑法规,并确立了缓刑观护官的法律地位。在英美法系国家,只要个人请求合情合理,当地的法官就可以依据“自由心证”原则,突破法律,支持个人请求。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一个普通的鞋匠竟能独创出一种短期自由刑替代措施的原因之一。而依我国的法律传统,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动。

诸如此类的不同,的确需要我们在社区矫正移植过程中冷静考量。苏桂英同志恐怕就是担心,以目前的国情、社区发展的现状以及人的素质论,一旦移植出现机体“不适”或“变异”,必给“受体”带来致命伤害。但是,就我国移植社区矫正这一法律制度而言,“供体”与“受体”之间是否有更多的兼容性和同构性(以下简称“兼同”)呢?回答是肯定。

为了使我的阐述更有针对性,我想分别对应苏文中的四个“担心”来说明这个问题。

兼同之一:“斗争哲学”已经让位于“人权人道”,让位于“宽容互助”。

法国经过了历次,法国人从“断头台上的平等”中终于幡然醒悟,诞生了伟大的《人权宣言》。人们意识到:“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过于强调,就是漠视人权。我们过去的“群众”(苏桂英同志认为极可能发展为“业主”),在今天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不仅生活中人道的情感渐多,就连宪法也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尽管重刑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刑罚已经一步步走向轻缓,是从野蛮走向文明,而不是苏文所担心的“从文明走向野蛮”。过去,罪犯的子女是抬不起头的。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得到了社会的同情和帮助。从这个侧面看,我们的国民已经逐步从僵化的“斗争哲学”中走出来,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复苏。据史料记载,奥古斯塔斯就是“一位自信心甚强,并具有充分热忱及深遂同情心的人”。毫无疑问,“人权人道”、“宽容互助”已经成为中西方思维共容的起点。没有淳朴的民心,就没有社区矫正。

兼同之二:社区矫正可以促进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公民的责任感。

“解铃还需系铃人。”法律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对于个体的犯罪,罪犯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犯罪这种社会问题关键还是靠社区成员去协助“案主”解决。从社会学角度看,我们曾一度过于强调政府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忽视社会组织调节的作用。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市民社会(主要体现在社区建设上)发展缓慢,特别是城市社区建设中人们彼此缺乏认同感和依赖感,也就是苏文中所讲的:“社区居民都很忙,邻里之间很少往来”。而西方社区矫正是产生于市民社会的。奥古斯塔斯这样的人物,很显然是市民社会培养出来的人。只有市民社会才能倡导每个社会成员之间彼此负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政府。很显然,我们也要尽快构建市民社会,特别是加强社区的建设。应该说,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社区矫正的试点都选在社区建设良好的地区。从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经历中不难发现,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建设是互动的关系。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社区建设的十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三条规定:“在推行社区发展的初期,改变居民的态度和物质建设同样重要。”社区矫正的实行,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居民的态度。如前所述,“无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同时“无人”也并不等于“无人问津”。罪犯的家人、亲属、朋友、社区上的热心人,他们虽然不是“法律内行”,但是他们更能从情感上拉近与社区矫正对象的距离,更能从日常的细微之处关爱社区矫正对象,这些是专业司法人员所不具备的天然素质。至于“小脚侦缉队员”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至少我所生活的社区以及我所调研的社区中社区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轻人。退一步讲,即便是“小脚侦缉队员”,她们的阅历和热情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温暖浪子之心。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她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苦口婆心”了。这种母性的力量绝不可小视。此外,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从上而下推动的,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有关部门怎么可能不作为呢?只不过他们的作为更多地体现在依托社区上,更多体现在对社区中的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指导上。因而,社区矫正不可能变成“无人”(我认为这里换成“无人问津”要好些,只是借用一下而矣)。

兼同之三: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不能等同于“无薪劳动”。

我们都知道,罪犯在监狱里不是无偿劳动,尚不存在剥削的问题,怎么社区矫正竟会“倒行逆施”呢?这是用落后了的眼光看新事物。在社区矫正的实践中,公益劳动突出它的公益性,而不是功利性。公益劳动是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从事一定时数的工作与服务,以对被害人、社区进行一定的补偿。从国外的实践看,大体包括收集垃圾、清理街道、修理公共设施、照顾幼儿、医院医疗协助等。我国社区矫正的公益劳动场所也不设在营利场所内,只能选择敬老院、公共健身场地、公共绿地等。公益劳动的时间有严格限制,且不得占用矫正对象正常的工作时间,根本就不存在“薪”与“非薪”的问题。更不允许社区的经济实体、社区人员“享受(剥削)罪犯的劳动成果”。因为矫正对象的权利与社区其他成员一样,是不可侵犯的。在国外,社区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与私人监狱内的劳动不同。在欧洲一些国家,公益劳动是用来替代短期自由刑或折抵罚金的。不过,我们还真得“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警惕落后地区变“社区矫正”为“社区专挣”。

兼同之四:社区矫正不是掩盖而是解决“监管顽症”。

篇10

【关键词】社区;市政设计;加强管理;提出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design of large-scale community municipal discussed for municipal design should be noted that several issu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Keywords: community; municipal design; strengthen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本机构,大规模的社区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与地理位置,并且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所组成的。但是在大规模社区的建设中,与市政设计就有了必然的关联。市政设计是属于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其中包含了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城市建筑、天桥与地道、工程测量等等。所涉及到的专业包括了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轨道工程、环境工程、园林工程、建筑工程、给水工程、工程勘探等等专业。

1.市政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

1.1公路网规划以及周边配套道路探索

由于最近这些年公路建设工作经验的提高,同时吸取了国外公路建设的相关内容,为了能够加强公路建设的行业管理与宏观控制,创建健全公路建设和科学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我国逐渐形成了公路网规划。公路规划网属于长远发展布局规划,是制定公路建设中长期规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是确保公路建设合理布局,有秩序地协调发展,防止建设决策、建设布局随意性、盲目性的重要手段。公路网的整体布局上要研究不同路线、路段的技术等级、性质和功能,优选建设重点,推荐出最佳的建设序列。

1.2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形式

有效合理的布置公路横断面,能够控制拥挤的车流,保证市政公路的畅通。公路与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是不同的,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根据道路设计的标高和横断面土方不同填挖情况,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路堤式、半填式、路斩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横断面选择,都要取决于道路的性质、等级和功能的要求,并且不能离开建设的基本原则:要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性质、等级和红线宽度等方面的要求;要满通畅通和安全的要求;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布置;要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要与沿路建筑和公路设施的布置要求相统一;要考虑现有道路改建工程措施与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结合;要注意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有效合理的布置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1.3合理的对公交车停靠站的形式进行布置

高效合理的布置公交车停靠站的形式,不仅是要提高公交运营的服务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相对减少公交车辆在入站和出站的时候,与非公交车辆形成互相干扰的情况发生。比如可以在市政道路上设计湾港形式的公交站(一般来说,在快慢车道之间有一个安全岛,又称“绿岛”,所谓港湾式公交站就是采用在绿岛上制造缺口的方式,沿道路的公交站台在直设站台的基础上以弧形向慢车道或者人行道内凹,在公交车停靠时,可以减小对快车道上车辆的影响)。并且在站台停靠地点采用彩色的防滑路面设计,能够有效的突出公交站的位置,还能形成美化环境的效果。在国内许多的公交车停车站点不仅没有采用港湾式的设计,而且还有路边停靠站,大大的增加了乘车人员的危险系数,所以,合理的对公交车停靠站形式的布置要高效且迅速。

1.4彩色防滑路面的设计

它是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树脂粘合剂涂抹于路面,并撒上不同颜色的耐磨彩色骨料,以精确的数量铺设而成。彩色防滑路面是一种崭新的路面美化技术,可以让传统的黑色和灰色路面,通过彩化达到路面赏心悦目,同时具有防滑的效果。并且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由于是彩色,所以相比黑色和灰色标志清晰,分辨率提高,安全性能加强;防滑性能明显提高,与普通的路面相比能够缩短刹车距离达到40%以上;由于特殊构造的原因,能够减少车辆在行驶中所产生的噪声,平均吸收车辆行驶产生的声波达30%;施工比较方便,既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械。但是现在在国内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在很多城市的路面连基本的要求都还没有达到,路面损坏和路基塌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不仅仅是在设计上要求创新,在施工中也要认真对待。

1.5市政附属设施设计

附属设施的设计标准是要“节能环保”,在大规模社区建设中要采用天然绿色能源,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比如使用太阳能的路灯、标志,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在白天吸收太阳光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并存储起来,在晚上或光线昏暗的时候进行路灯照明和道路标识的发光。另一种环保设施是PP-N塑料隔离栏,它是以聚丙烯PP为聚合物,以造纸废浆污泥为填充剂N制作而成的新型复合塑料护栏,这一产品具有节能环保、抗老化和耐冲击的功能。

1.6交通信息动态采集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包括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两类,从广义上讲,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包括了的动态信息采集和静态信息采集。静态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交通设施、道路交通布局、停车场、车辆以及驾驶员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动态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交通流量检测、超速检测、电子警察、GPS车辆定位等方面的动态信息采集。如今在国内,各大中型的城市对交通信息动态采集系统都有着的迫切需求,城市交通动态采集系统集成了检测、计算机、通信与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有效的利用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能够控制市政建设中交通拥堵和混乱的情况。

2.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市政工程建设是由多个建设单位共同参加进行的工程作业,市政工程项目在各项管理方面彰显了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等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急剧变化,国民经济的增长,市政施工企业随之加大,所涉及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所以必须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的监控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张,因而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对市政工程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质量监控,是每项市政工程建设的重点,如果在质量上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和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要经常的学习和借鉴其它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长处,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细化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各个岗位的分工,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从而能够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对于大规模社区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要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各个建设机构实施统一监控,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采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协调市政建设中各个有关单位的关系。

3.对于大规模社区市政设计的建议

我国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在全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保障性住房作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配套工程,其设计对市政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

(1)保障性的住房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在建设之前要对交通规划和周边路网的配套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行有效的分析,保证在建设后社区内部的道路与周边路网顺畅的连接。

(2)在社区施工阶段,如果公交停靠站的湾港式站台不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其使用效能,就要与社区建设的开发商协调,以保证公交优先的主要作用,防止出现湾港站台变成了路边停靠。

(3)伴随着社区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于有效的利用技术资源,控制材料的应用与节约,是市政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解决。

(4)作为市政建设的配套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该遵循经济适用的原则,在满足设计规范以及标准的前提下,将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选用建筑废物的再次利用。

4.总结

大规模社区市政设计是我国当前形式下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想有效的解决市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缜密的进行市政设计工作,确保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廖彩凤,孔庆伟.大型居住社区市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05).

[2]俞斯倩.社区规划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以上海宝山区顾村一号基地为例[J].上海市规划,2011,(03).

[3]熊健.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与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1,(03).